小学语文《看电视》教学设计(精选17篇)
小学语文《看电视》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全、奇、妙等14个生字。会写爸、全等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
3、初步感知诗歌的韵律美,喜爱读诗歌。
教学重点
1、能认课文中出现的全、奇等14个生字。会写爸、全等6个字。
2、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1、能体会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
2、初步感知诗歌的韵律美,喜爱读诗歌。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猜谜揭题,引入新课
1.猜谜语
小小一间房,只有一扇窗,唱歌又演戏,天天翻花样。(打一家电)
板书:电视
2.谈话:你喜欢看电视吗?你最喜欢看什么电视?你知道爸爸妈妈喜欢看什么电视节目吗?
3.看图:这是谁的家?他家有那些人?他们在做什么?你知道他们在看什么节目吗?说说你观察的依据。
过渡:这家人看电视真有些奇妙,你想知道吗?那就赶快读一读课文吧。
(二)读文思考,感悟体会
1.读文。
(1)借助拼音自由读。
(2)自愿试读,纠正字音。
(3)读准生字,注意赛是平舌音,音是前鼻音。
2.思考
(1)我家看电视很奇妙,表现在哪里?
(2)读最后一小节,想一想:每个人心里都装着一样东西,到底是什么呢?
3.讨论
就以上问题交流自己的感受。
问题一提示:(先给时间让学生充分说,再出示句子加以说明)
爸爸:明明是个足球迷,却把一场精彩的比赛关掉,―――打盹睡觉。
奶奶:啥时换了频道?―――不看电视只看我们,和我们一起拍手欢笑。
我们:不再看球赛,让妈妈听听音乐,看看舞蹈。
问题二提示:心里装着的东西是―――爱(对他人的关爱)。
4.感悟
读课文二、三、四节,用因为&&所以&&说话。
句一:因为爸爸爱奶奶,想让奶奶&&,所以&&。
句二:因为奶奶爱我们,想让我们&&,所以&&。
句三:因为我们都爱妈妈,想让妈妈&&,所以&&。
联系自己家的情况,用因为&&所以&&说话。
出示课后学习伙伴的提示,学生说说学了这篇课文的感受。
(三)逐段朗读,认记生字
1.自由轻声读,勾画出课文生字。
2.小组合作分析生字,交流认记方法。例如:
合体字:全(人+王)奇(大+可)妙(女+少)精(米+青)部首字:却(卩)赛、完(宀)掉、换()写(冖)3.游戏活动,巩固生字。
(1)开火车认读生字,看哪组的火车开的快。
(2)四人小组词语接龙比赛,看哪组接的词语最长。全()()()奇()()()精()()()赛()()()关()()()员()()()写()()()音()()()4.写字指导。
指导写上下结构的字:重点指导写、完、家三个字。
(四)课后活动
1.观察家里人都喜欢看什么电视,说说学了课文后自己打算怎么做。把课文朗读给爸爸妈妈听,让全家人谈谈自己的感受。2.观察家里人都喜欢吃些什么,最喜欢什么活动。3.你知道家里每一个人的生日吗? 板书设计: 5看电视 足球
(爸爸和我)奇妙? 京剧歌舞(奶奶)(妈妈)
小学语文《看电视》教学设计 篇2
一、引导学生把握图画中的细节
学习语文初始, 最先开始学习拼音, 在教材中配有有很多绚丽多彩、有趣可爱的插图插画。这些插画都具有情节性, 目的是方便学生记忆, 加深学生的理解, 但是刚入学的学生对于这些插图充满了好奇, 拥有丰富的想象力, 有效地把握和利用这些插画, 可以达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促进学生善于观察和想象以及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当进行看图训练时, 教师应引导学生注意插图中的细节、注意观察的方法, 可以采取远近法、上下法来观察。同时提醒学生要边看边思考, 如果是人物插画, 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地猜想, “那是谁, 要做什么啊?”;如果是物体插画, 可以启发学生展开讨论, “它是什么, 它有什么用途?”看图说话训练中, 教师要培养学生说话的完整性和通顺性。这也是训练学生看图说话中核心的能力。
二、鼓励学生搜集图画
经过看图说话的训练后, 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看图说话的认知水平都会有明显地提升。然而局限于教材中的插画情境图是不够的, 学生久而久之也会丧失兴趣。所以, 在实际教学中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搜集自己感兴趣的图画, 然后在课堂中, 学生们互相讨论交流, 这样不仅可以扩展看图说话的范围, 也能促进学生观察能力、想象能力的发展, 拓展学生的逻辑思维。鼓励学生搜集图画可以采用如下的方法, 在图画交流时不要局限于同桌之间, 可以是前后桌甚至自由组合的方式来进行交流。将学生带来的图片在画板上进行集中展示, 然后让学生自主地进行组合和挑选喜欢的图片和同学来进行交流, 最后投票选出大家最喜欢的图画, 大家依次轮流到讲台来说说自己的看法, 与此同时在进行交流时, 不可以重复之前同学的看法。当大家都发表完自己的看法后, 可以看出在面对同一副图画时, 不同的学生会有自己不同的看法, 可谓是“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从这样的活动中不仅使学生的学习资源能够与大家共享, 而且还能够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分享意识, 真是一箭双雕的好办法。
三、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看图顺序
看图说话或写话的形式不仅仅局限于看图对话或编写故事, 还有回答问题等其他形式。而且针对不同的年级有不同的要求, 在看图时一般采用远近法和上下法, 可谓是“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但始终在这个画面整体中。所以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正确的看图顺序, 采用正确的方法, 分清主次, 同时也要留意细节。
四、指导学生理解图意
教师在指导浏览一幅图的方法有很多, 例如给予灵感, 一步一步地引导, 这样能使学生看图的理解图意能力慢慢提高。教材中有各种各样的插图, 有用人物画来表达与描绘, 但是在有些画面中作者要表达的意思比较深奥, 人物与情景交织, 学生理解图意就比较困难。所以教师要化繁为简, 由局部到整体, 多方面、多角度引领学生的思考。就像小学时候的基础训练, 要求看图作答。图画围绕教师展开提问, 也就是教师节是哪天、怎样为老师庆祝等问题。要引导学生先整体浏览一遍, 然后再观察人物的细节以及所处的场景, 这样就能让学生自己想到图画所表达的内容。但我们再次向学生提问图画要求的问题时, 学生会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 这样教学目的也就达到了, 对于哪天是教师节以及怎样庆祝教师节的问题学生是信手拈来。
五、引导学生使用正确、规范语言表达
当学生知道图画要表达的内容后需要将内容正确、规范的表达出来。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因为年龄的原因, 词汇量并不丰富, 语言组织能力也不强, 所以在表达时很容易说错或说话不完整。那么此时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使用正确、规范的语言来进行表达, 并根据年龄特点来进行有针对性的点拨。同时还需要积极鼓励和表扬学生, 让学生对看图说话充满信心, 以达到为以后的写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就是看图说话。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积极培养和锻炼学生看图说话的能力, 对于学生来说不但可以增强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而且还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为以后的写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摘要:学习写作是学习语文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尤其在小学阶段, 学生写作时经常接触抽象的命题作文, 学生感受不到真实情境, 往往造成一部分学生在写作时没有乐趣。为了解决这个难题, 优化语文写作教学的途径, 在小学语文学习中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看图说话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这对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小学语文,看图说话,语文教学
参考文献
[1]冯丽琴.小学语文“看图说话”教学新探[J].作文成功之路 (上) , 2015 (2) .
[2]何树华.浅谈看图写话课堂教学选“图”策略[J].小学教学参考, 2011 (27) .
侧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设计 篇3
关键词:难舍 关注 朗读 实践
我是一名小学六年级数学老师,可说心里话喜欢的学科是语文,可能是参加工作首先教的是语文的缘故吧(先入为主吗)。
(一)
十多年了,虽不能说远离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但毕竟没真正的任小学语文教师了。可小学语文一直是我难以割舍的情结,就连加入博客群也选择了语文。
但话说回来,和语文教学毕竟是疏远了许多,感觉自己仿佛是山外之人了。
如果给我自己选择,还是教语文,不能欺骗自己,委屈自己了。
(二)
十多年没做语文老师了,几乎成了小学语文教学的门外之人了。如果真的要教语文,那可要提前做些准备工作了。于是乎,对小学语文更加关注了。
首先关注的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
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老师教学《两个苹果》,在盘子里放了一大一小两个苹果,问:有几个苹果?(生答:两个)接着问:这两个苹果怎么样?(一大一小)再问:大的比小的大多少呢?……如此教学,价值何在?误人子弟也。
还有一个故事:一位老师教学《司马光砸缸》,课即将结束,老师抛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们是司马光,你们能想出什么办法?对于这个设计,赞扬的多,批评的少。可是否存在着一定的欺骗性、误导性呢?
山外之人的我感觉到当今的小学语文课堂越来越热闹了,可课堂的有效性如何另当别论了。把“一根萝卜当作长白山老参”的现象也越来越普遍了。
“语文姓语,小学语文姓小”。笔者认为:小学语文教学要注重语文的实践、语言的积累,注重语言文字的训练,注重及时巩固、当堂达标。这样才能改变“教者辛辛苦苦,学者迷迷糊糊”的高耗低效现象。
(三)
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重要特性是工具性。作为小学语文教师的我们应该引领学生学习、运用语言文字,掌握好这个工具。
母亲教孩子说话,是从实物开始的。通过反复地让孩子看实物,模仿自己的语言,从而只用不到三年的时间就让孩子掌握成人80%的口语。从这个意义上说母亲是最高明的语文老师。
鲁迅先生非常注重语言的实践性,他说“我就是写得多”。乔冠华很注重语言的积累,对唐诗宋词情有独钟。“师塾三四年,一手好文章”……
“如果你是茶我是水,我就泡你。”(一学生用“如果…就…”造句)“要致富,少生孩子多养猪。”(计划生育宣传标语)等运用语言文字啼笑皆非现象随处可见。
当今的语文课堂模仿的痕迹很难找到。不是上成文学分析型、思想教育型,就是上成常识探究型、感官刺激型。
(四)
有幸听过北京光明小学特级教师武琼老师的《惊弓之鸟》。武老师的课堂教学设计中抓住因果关系,分析得入木三分。因为“孤单失群,箭伤未愈”所以“飞得慢、叫得惨”,因为“箭伤未愈”所以“听到弦响,心里害怕”,因为“心里害怕”所以“直往上飞”,因为“直往上飞”所以“伤口裂开”,因为“伤口裂开”所以“直掉下来”。更羸因为看到“飞得慢”听到“叫得惨”所以判断“箭伤未愈”,因为判断“箭伤未愈”所以“不用箭,只拉弓”。换一种表达,之所以“直掉下来”是因为“伤口裂开”,之所以“伤口裂开”是因为“直往上飞”,之所以“直往上飞”是因为“心里害怕”,之所以听到弦响“心里害怕”是因为“箭伤未愈”。更羸之所以正确判断,是因为“他细心观察,正确分析、决策。”
武老师的课堂,启示我们“教学设计时,心里永远有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
(五)
在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语文课怎么上?门外汉的我认为:
一、注重朗读。课堂上以读为主,让学生在自主朗读中感知语言,做到“书不读熟不开讲”;在朗读教学中注重语言的内化、吸收。
二、注重实践。学习语文的最终目的是运用语言,在教学中尽可能多的为学生提供语言实践的机会,由模仿到想象,由补白到创造,由口头到书面,由课内到课外,不断提高学生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
总之,在语文课堂上我们要关注的是学生获得了多少新的语言,学生的语言不规范现象有没有得到纠正,学生有没有学到科学的读书方法,是否有一定分量的语言实践。
小学语文《看电视》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全”、“奇”等14个生字,会写出“爸”、“全”等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
3、初步感知诗歌的韵律美,喜欢读诗歌。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课件(全家有看电视的情景)、生字卡片。
2、学生准备:留心观察家人都喜欢看哪些电视节目。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猜谜揭题
1、猜谜:小小一间房,只有一扇窗,唱歌又演戏,天天换花样。找一家用电器。板书:电视。补上“看”,这就是我们今天要上的课文,我们一起把题目念一念。
2、谈话:你们喜欢看电视吗?都喜欢看哪些电视?你们的爸爸妈妈喜欢看什么电视,你们知道吗?
3、过渡:(出示课文的插图)这家人也爱看电视,我们就一起来听一听他们爱看什么电视又是怎么看的呢?
二、初读感知
1、学生听课文录音,并标出自然段的段号。
2、学生选择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地方作个记号。
3、小组内互相请教,解决疑难。
4、全班交流。说说自己学会了什么,谁教会了自己什么,小组内有什么问题还没有解决的。
三、自主识字
1、借助拼音自己尝试着读。
2、把自己认为觉得很好的那个生字教给其它的小朋友,老师帮助正音。
3、说说自己是用什么好方法记住这个生字的,4、检查学生掌握生字的情况。(去掉拼音打乱顺序读,开小火车读,并给这个字找个朋友,组词)
5、完成随堂练习本上的第四题我也说几个。(关、写、家扩词)
四、再读课文
1、四人小组进行读,读给组里的同学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
2、个别读,评议,要求在听的时候注意听读的小朋友有没有读得不对的地方。
3、练读,采用多种方式读课文。比如:小组读,男女同学对读,分小节读,全班齐读。
4、进行比赛,学生评选出自己喜欢的朗读者,加以鼓励。
五、图文结合
1、我们来看看这图上有哪几个人啊?他们在做什么啊?你觉得他们开心吗?
2、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①我们现在来学习第一小节,有哪个小朋友觉得自己第一小读得物棒的要想读给大家听一听的呢?
②以“奇妙”设立县念:这家人看电视有哪些奇妙的事呢?咱们下节课再来学习吧!
第二课时
一、朗读感悟
1、学习第二小节
①请学生读第一小节
②接下来我们就要看看这家人看电视到底有什么奇妙的。
③请同桌两读第二小节,想想奇妙在什么地方?两个人讨论讨论。
④请学生发言,说说自己的发现。(身为足球迷的爸爸爱看球赛,却关掉球赛,换成京剧。)
⑤齐读第二小节。
2、学习第三小节
①指名学生读这一小节
②说说有什么奇妙的地方?(奶奶放弃了自己喜欢的京剧,换三了足球频道;还有奶奶不看电视只看我们,和我们一起拍手欢笑。)
③说明了什么?
④有谁能把这一小节读得非常好。谁来试试?(指导学生读出奶奶爱自己的孩子。)
⑤自由读
3、学习第四小节
①四人小组用同样的方法来学习这一小节。教师巡视指导。
②交流汇报各小组的学习情况。
4、学习第五小节。
①指名读这一小节。想想每个人心里装着的秘密是什么?(互相关爱,为了别人的快乐愿意放弃自己喜欢的东西。)
②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这一小节。
5、练习用“因为„„所以„„”说话。
①齐读二到五小节
②小组讨论,用“因为„„所以„„”根据书上的内容进行造句。
③全班进行交流。
④联系实际用这个关联词造句。
二、巩固生字
1、游戏摘苹果
2、生字组词。(完成随堂练习第二题:好朋友,读字互相帮。)
三、写字指导
1、出示我会写中的生字,让学生观察,说说自己的发现。
2、教师范写难字,学生书空。
3、学生在书本上练习,师巡视。
4、评议,再练写。
5、完成随堂练习第一题和第三题。
四、实践活动
看电视小学作文 篇5
妈妈打开电视机下面的长盖子,按下一些个红色“铜锁”按钮,“嗖”的一声,我被吸进了电视里!
我哆嗦着一看:哇!迎面走来一群电视机关这是卡通频道的动画片《会吃人的电视机》,这些电视机专吃痴迷于电视节目的孩子!
我转身就逃,我遇见了好多在逃跑的孩子,一位漂亮的小姑一娘一说:“会吃人的电视好可怕呀,谁能打败它?”
“我!”我大叫一声,“电视机要用电,我们让电厂停电!”可它们身后的线并没有插在电源座上啊!小明一瞧“那些会吃人的电视机全部拖着电线尾巴。它们一定用的是太一陽一能!”
接着我将一根棍子抡得像螺旋桨一样,很快就飞到了天上,他“嗨哟嗨哟”地把云推来,挡住了太一陽一,没有太一陽一,会吃人的电视全瘫痪了!孩子们欢呼起来“李林是英雄!”
接着妈妈又在体育一爱一好者频道找到了我,我混在NBA的赛场上,还坐在第一排!
妈妈又换啊换,在《新闻联播》里发现了我,我正对着电视做鬼脸!
警察们也知道“童锁”,他们一下子就钻入了电视,我赶紧逃跑。警察还是在连续剧中找到了我。我却大叫:“小心!离密!'这是一部描写魔法世界的连续剧,所以魔鬼军发现了警察,还好,我有电视遥控器,把他们定在了空中。
看电视的小学作文 篇6
看电视的好处有:我们不知道的事情通过电视我们可以知道。通过电视我们能懂得更多的知识。
看电视的坏处有:电视和电脑的辐射力很强,能直接侵蚀我们的眼睛,所以,我们在看电视或玩儿电脑的时候应注意保护好我们的眼镜。
就说我吧!写完作业就看电视,没完没了的。有一次我看电视,看了将近一天,后来不看了。那天我眼睛疼坏了。第二天看东西就不清楚了,非常的模糊。我让我妈去给我配眼镜,我妈说等我上六年级再配。说我以后少看电视眼睛自然会好的,还说我这是假性近视。
小学语文《看电视》教学设计 篇7
一、总结看图写作的类型
在小学看图写作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发现这种形式的作文类型主要集中在三个模块:一个是叙事类的看图写作;第二个是议论性的看图写作;第三个是以人物为主体的看图写作。其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是叙事性的看图写作,在这种类型的看图写作作文中,我们可以发现图画一般会利用四到六个情节点来说明整个故事,然后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来完善整个故事的情节。在议论性的看图写作中,图片一般会呈现一个人物的行为是否符合我们的道德标准,然后让学生就这种行为做出一个价值判断,从而展开讨论。在以人物为主体的看图写作中,图片一般会通过呈现该人物主体的行为,让学生推测出该人物的性格乃至品质,从而进行一个由内及外的描写,不过通常这种人物主体的看图写作都是以呈现正面的人物形象为主。
二、开展看图写作的作用
我们在正式进入看图写作的教学以前,首先要做的是弄清这样一种写作模式带来的好处与作用,它出现在学生写作生涯的起点的意义在哪里?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到处都可以看见图,图片所传达出来的信息,往往比文字的叙述更直接有力;对于较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他们更能接受直观性强的图片信息,对于文字信息的接受能力往往会比较差,这是看图写作最基本的一个功能与作用,即直接地传达出写作主题的信息。从读图本身对于教育的作用的来说,看图写作这种更为直接的信息传达方式,对于学生个人综合能力的提升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具体如下:
第一个方面在于读图的教化作用;在小学低年级大部分的读图写作中,我们可以发现图片所表达的主题与内容,不仅符合实际,而且都具有启发性。学生在读图的过程中,会受到图片中这些积极的、正能量的思想的熏陶,提升自己的心灵感悟,去吸引其中优秀的思想。因此,从这方面来说,读图所带来的教化的功效与读文章所带来的影响是相同的。第二个方面在于读图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很多看图写作中,我们可以发现图片本身的艺术水准是比较高的,图片反映的境界与内涵都是比较丰富的,能够很好地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与审美能力。其次,第三个方面在于读图会给学生带来阅读的愉悦性;尤其是在一些漫画类的看图写作中,夸张的人物造型、搞笑的对白能够很好地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这是纯粹的文字阅读难以带来的阅读效果。最后,第四个方面在于看图写作能够作为一种很好的训练材料;通过教师系统的指导,学生的综合能力能够得到一个很好的提升。
三、如何培养学生看图写作的能力
在小学的看图写作教学中,我们主要培养学生三种能力,即观察能力、思考能力与表达能力,这三种能力是在看图写作教学过程中教师会着重训练的能力,也是学生在看图写作过程中所需的潜在能力。其中观察能力与思考能力在表达之前发生的时间是相同的,学生一般在观察图的过程中就会直接的思考图的含义。通过细致的观察与有效的思考以后,学生才开始进行文字上的表达,也就是将图的内容转化成文字的内容。笔者下文将论述如何培养学生这三种能力。
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的培养,我们主要通过培养学生观察过程中的细致性、有序性、深入性三个方面的能力。教师可以通过带领学生一起进行读图,一步步地引导学生系统的观察思维的形成。比如,我在讲解一个叙事性的看图写作时,分了三步来引导学生进行读图,这个看图写作的内容是:一个男孩捡到十块钱经历思想斗争以后,将钱交给老师并最终找到失主的故事。首先我让学生通读,将故事的主干写出来,然后找各种任务描写的细节点,比如我让学生阅读男孩捡到钱以后他的动作是怎样的:将钱藏在身后,最后在点题的过程中,我让学生仔细思考男孩还钱的原因是什么?让他们发现整个故事的主旨。
表达能力的培养,则是整个看图写作教学中的核心任务。学生观察和思考图形的最终目的还是在于将其中的内容用文字进行一个表达,进而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这个主要体现在教师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是否让学生的语文词汇量与组织语言的能力得到一个很好的提升。而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则主要通过例文教学或者作文评改,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比如,我会给每个学生的看图写作练习做出一个相应的评价,主要是以分数与评语的方式。让学生明白自己表达过程中的不足,然后督促他们进行改正。
总之,看图写作是学生写作生涯的起点,对于他们今后写作水平的提升有着很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教师在学生作文的初始学习阶段,一定要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来打好学生看图写作的学习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易.浅谈如何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的看图写作教学策略[J].科学教育,2014(05).
小学语文《看电视》教学设计 篇8
【关键词】语文教学;教学案例;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案例背景】
俗话说:“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应该去亲自尝一尝”。同样,对课文的感悟也是如此。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有的课文内容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因此,教师应该在课文教学的基础上,要有意识地带领孩子进行教学实践,让学生身临其境,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扩大视野,再联系已有的生活去体验、去感悟,加深感受,从而理解课文,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提高观察和理解能力。
【案例描述】
苏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有《春到梅花山》一文,梅花对于南京的孩子而言可谓司空见惯,但真正去了解或观察过它的同学并不多。因此,我们在学习《春到梅花山》这篇课文时,在指导学生学习课文的基础上,先在课堂上提出明确的观察任务——抓住特点去观察,然后组织学生去梅花山实地游览参观,把大自然引入课堂,让孩子在实践中感受语文的迷人魅力。所以,在去梅花山之前,我和孩子们一起把《春到梅花山》这篇课文的生字词等问题解决了,读通顺了课文,初步感受了梅花山的美丽。在一个天气晴朗的早上,我们如约快乐地向梅花山进军了。
越往深处走,游人就越多,梅花开的也就越茂盛,数量也从一
丛丛、一簇簇变为了眼前的一片片,孩子们惊叹:“哇,好多啊!”
“好美啊!”我借机让孩子们走近,到一棵梅花树下来仔细观察,说说梅花美在哪?有的孩子说它的颜色有粉的、有白的,感觉很娇嫩,有的孩子说凑近闻了闻梅花的味道虽然香但是不刺鼻,我趁机引导说:“这就是淡淡的——清香。老师还想到一首古诗,就是赞美梅花的,墙角—”我话音还没落,性急的孩子们已经接过我的话,背诵出了王维的《梅》,可是有些孩子并不懂得这首诗的意思,于是平时素有“知识大王”之称的一个孩子就给大家简单说了说意思,还强调了梅花不怕冷,这是我没有料到的,顺势问道:“现在是二月份,小朋友还穿着什么哪?”有人立刻回答:“我穿着羽绒服呢。”“我也穿着棉袄,还戴着手套呢!”我指指梅花说:“早春,寒气还没有退尽,小朋友们还穿着厚厚的棉袄,这梅花就已经开放了,你觉得梅花怎么样?”“不怕冷。”“梅花很勇敢。”面对孩子这样的回答我用微笑来肯定。
“小朋友,你们看,这一朵一朵的梅花靠的那么紧、那么近,课文中怎么说的呀?”
“我知道,这就是‘我挨着你,你挨着我呀!老师,我现在还知道了那是因为梅花开得很多才挤在一起的。”
“是呀,你真会动脑筋思考。”我笑了笑。
突然有个孩子叫起来:“老师,你看,这朵梅花上还有水呢!”
我窃喜,有孩子发现重点了,“小朋友们看,这水其实是什么?”
“是露珠!”
“真的呀,好漂亮啊!”
“你们再看,有露珠的这朵梅花看起来怎么样?”
“好透明啊!”
“像闪亮的珍珠一样!”
“老师,这就是‘晶莹透亮的意思吧?”一个孩子不太肯定地问道,我禁不住夸奖道:“你真聪明,你能联系到课文中的词语,老师知道你已经弄懂了这个词语的意思了。”
“老师,我想到了上学期学的一篇课文《看菊花》,里面有一句话‘人们边走边看,边看边走,舍不得离去,现在这些游人也是这样的,他们一直不停地在对着梅花和同伴说着笑着呢!”我立刻说:“是呀,人们都喜爱这报春的梅花呀,梅花开了,就代表寒冷的冬天快要过去了,温暖的春天就要到了哦。来到这的游人脸上都笑眯眯的,不停地说着笑着,走着看着,梅花也开得这么茂盛漂亮,整座梅花上就成了—”“欢乐的海洋!”孩子们一起大声喊道。我想此情此景不用我再多说什么,孩子们便都有了深刻独特的体会,这种直观的体会是课堂上我用多少语言都可能引导不出来的。孩子自己体验到的和老师告诉他的,我想前者的印象会更深刻吧。
【案例分析】
苏霍姆林斯基说:“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在课堂上难以达到的效果,在这儿却是轻而易举,这大概就是所谓的“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1.实践教学的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从梅花山回来以后再上第二课时分析文本时,我觉得轻松很多,对于一些重难点的理解,比如“满山的”“晶莹透亮”“涌动”“人流”“欢乐的海洋”等等,孩子们都能通过那天的仔细观察和亲身体验理解透彻。语文课更关注学生“说什么”“怎么说”,所以要引导学生在最终怎么说上关注自己的表达,我必须要设计让学生丰富语言、学习语言、提升表达的语言实践活动,而这个活动得建立在梅花山实地教学的基础上,让学生在与口头语和书面语言的亲密接触中,通过倾听、朗读、想象、语言转换等一系列实践活动积累语言、应用语言,全面提升语文素养。
我想这样的实践活动对于孩子和老师来说都是非常有益的,孩子对于能在教室以外的地方学习课本知识的方式很感兴趣,自己也会很积极主动,而对于我们老师来说也提高了充分利用身边资源、加强教学实践的意识。
2.学生的天性也希望能够在快乐实践中学习。
传统的教学模式无论怎么改变,学生都不会太喜欢,因为在学生看来,坐在教室里听老师字字句句讲解分析文章实在很无趣,这种理性的解读怎么可能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呢?但如果是语文实践活动,效果就会不一样,事实也确实如此。
看电视的小学作文 篇9
今天晚上,我,爸爸和妈妈一起看电视:“走遍天下——寻找东北虎”讲述的是记者和监测人员在完达山寻找野生东北虎的事。
监测人员说:“虎分为游荡虎和定居虎两种,游荡虎就是哪儿都去。定居虎就是在一个区域内活动”。监测人员在监测过程中发现了许多虎的足迹和虎吃剩下的马鹿和野猪的骨架。当地居民还说有虎咬伤过自家的狗和马的信息。监测人员还说:“中国野生的东北虎还剩4—5只”。我想:“要是这几只东北虎死了,中国就没有一只野生的东北虎了,我们可要好好珍惜东北虎呀!”
小学语文《看电视》教学设计 篇10
1.认识小标题,了解它的作用,了解课文生动而严密的写法特点。
2.正确区分一般的反问句和设问句,了解它们的作用,学习初步运用。
(二)教学过程
1.回顾定向。
回顾《冬眠》、《意想不到的灾害》的写作特点。明确本节课教学目标。
2.阅读研究。
自由默读,边读边想边划批。
课文在结构上、写法上哪些特点?
灯片出示比较研究:
生产的帮手灵巧的建筑师神奇的“飞毯”
这些小标题有什么用?(分清段落,点明段落内容。)
风镐和铆钉枪靠压缩空气生产的帮手
压缩空气可以造房灵巧的建筑师
没有轮子的汽车神奇的“飞毯”
这两组小标题有什么异同?
(内容一样,但右边的采用拟人、比喻,显得更生动形象,语言更简洁明了。)
出示句子比较的灯片:
①当这个半圆形的橡皮管子挺起来后,不就变成一要弓形的支柱了呢?
②这种汽车是用什么东西来代替轮子的呢?也是用看不见摸不着的压缩空气。
这两个问句各是什么问句?各有什么特点和作用?在课文中将其他设问句划出读读。
把下列句子改成反问句:
打足气的足球变得硬梆梆的,再也压不瘪了。
这种房子搬运起来方便,只要把气放掉,把橡皮管子卷起来,往卡车上一放就可以了。
把下列句子改为自问自答的设问句:
①“生产的帮手”中的第4自然段。
②“灵巧的建筑师”中搬运房子的内容。
独立做--出示学生作业灯片--评价修改订正。
比较句子,体会课文句子的严密合理。
①“灵巧的建筑师”的第2自然段。
②是删去“把半圆内胎的两头封住”、“如果把很多这样的支柱排在一起”两个分句后的课文。
思考、议论:删去这两个分句有什么问题?从中体会课文有什么特点?
3.小结归纳。
课文在写法上有哪些特点?
(生动的小标题;设问的过渡和吸引作用;生动而严密的文句。)
4.迁移作业。
(1)用关联词写句子。
不是......而是......即......又......只要......就......
(2)模仿课文给《意想不到的灾害》拟小标题。
小学语文《看电视》教学设计 篇11
【关键词】学习视角;小学生;低段语文;朗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在传统的语文文本教学中,存在着较多的弊端和制约因素,这些问题不但成为下一阶段语文教学的瓶颈,同时对小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学观念有着消极的影响,使其在对语文这一课程的认识上产生误区,淡化了阅读的作用,无法完全领会文字和文法的奇妙,也和我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相差甚远。本文以现阶段小学低段语文的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出发点,从学生的视角解析并探究其优化方案。
一、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现状
(一)教学方法死板,课堂气氛沉闷
一般的语文课堂,老师都会采取先示范后练习,先分解再整合的教学方案。学习一篇文章,老师通常会先示范读一遍,此时的朗读仅仅是程式化地宣读,之后布置给学生的熟读、背诵几乎都是建立在死记硬背的基础上,学生几乎不会理解课文的主旨和作者的情感,即便背下来,也无法在学生的记忆中存活太久。
(二)朗读不被重视,丧失学习兴趣
很多学生一开始非常喜欢阅读,其在阅读和朗诵方面有着一定的天赋,因此,学生会主动去寻求更好的朗读方法去提升自己,同时在训练中使自己的求知欲得到满足。但这类学生并不一定能得到老师的支持,尤其不能把此举光明正大地带进教室和课堂,而只能作为一种业余爱好进行培养。
教师的注意力往往很容易被少数表现较好的学生所吸引,由于这一部分学生比较配合,老师就会多给其表现的机会,而另一部分对朗读感兴趣却没有足够表现能力的学生只能临渊羡鱼,自己的努力不能得到肯定,无法和老师进行交流,久而久之,学生的积极性被打消,对朗读的兴趣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弱。
(三)学生对朗读缺乏正确认识
很多学生在学习朗读时只是应老师要求,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以为朗读无非就是做到一字一句不出错;或者,在集体朗读的时候做南郭先生,滥竽充数。这样的朗读只有一个空架子,并没有任何实质的意义。
二、小学朗读教学的对策
(一)制定正确指导方案,丰富朗读形式
正确的指导方案包含发音指导和朗读技巧指导两方面。
首先,在发音训练上,教师自身必须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标准的普通话,“平上去入”发音要准确,根据学生不同的发音特点来重点培养。低年级语文教学是入门教学,但学生在这一时期的接受能力非常强,这一时期所养成的发音习惯有可能跟随其一生。因此,教师必须制定完善的指导方案,让学生朗读时做到发音标准清晰,语速恰当,语句正确停顿,并根据语境适当流露感情。
其次,在朗读技巧上,不要局限于单一的领读和齐读,要鼓励学生分组竞赛,设立奖惩制度,减少失误;或者分角色朗读,让学生体会不一样的人物对白所需要的不一样的感情色彩;或者在课堂上为学生播放背景音乐,让学生在音乐中找到对应的心灵感应区,能够完全释放自己;也可以让学生为影视剧进行配音,有情景的对白能够激发学生的表演欲望,发挥自己的潜能;课堂以外,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去观看话剧、歌剧等舞台剧形式的表演,这些表现力非常强的艺术形式能够让静态的朗读走向丰富多彩的动态朗读。
(二)培养学生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和源泉,只有学生对一件事物感兴趣,才会主动去接近它了解它。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可以从很多方面入手,低年级的学生年龄较小,可以用一些符合其年龄心理的小礼物来作为奖励,或者及时地给予其褒奖和赞美,让学生感觉到自己被重视、被肯定,在下一次的尝试中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表现。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采用相互讨论学习的方式来进行教学。比如,把学生分为几组,分别用不同的方式朗读同一篇文章,之后再进行讨论各组的优缺点,互相学习借鉴。这样,学生在自己朗读的时候会加倍细心,在聆听别人朗读的时候也会非常认真,在给别人纠错的时候也会有意识地提醒自己是否犯过同样的错误,这样的学习方式非常快速有效。
(三)培养朗读技巧
朗读的魅力在于感情强烈,张弛有度,收发自如,如同古人对于武术至高境界的描述,好的朗读水平可以驾驭文章,反之,则被文章所驱赶,无法享受朗读带来的艺术美感。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多采用诗歌、剧本等形式的文章来练习阅读,尤其是那种感情强烈的诗句或者带有人物丰富心理活动的对白,很容易和学生产生共鸣,令其感同身受,体会到作者当时的感情,自然也能够理解这些诗句的意义。
(四)将阅读引入生活
课堂教学和生活紧密联系,如果把生活和教学分开,这样的教学则没有实际意义。艺术高于生活,源于生活。教师要引导学生把生活中的场景和经历引入到课堂上来,同时把阅读投放到生活中去,充满艺术色彩的方式点缀了生活,而鲜活的实例又丰富了朗读的方式,两者相互结合,相得益彰,学生的想象力和感受力都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三、结语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小学初级阶段的朗读教学工作是整个语文教学工作的基础,如果不在这个阶段夯实基础,日后的发展多少会带有缺陷,而做好初级阶段的朗读教学工作,无非是从以上所述的几个方面,以正确的教学理念为指导,坚持正确的教学方法,善于运用生活细节,让学生提高朗读水平的同时,自身素质也有所提升。
参考文献
[1]吴然.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策略的几点体会[J].课程教育研究,2012(31).
[2] 赵志强.关于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几点看法[J]. 新一代, 2012(458).
[3]邬海燕.如何培养小学低段学生的朗读能力[J].课外阅读 (中旬),2013(7).
作者简介:梅晓莉,女,1967年生,浙江省宁海县人,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本科,中教一级职称,现就职于新疆建设兵团第二师华山中学。
小学语文《看电视》教学设计 篇12
在语文教学的实践之中,要想真正落实小学生看图学词学句的教学目标,教师应该正确处理好“看图”与“学词、学句”的关系,突出语文教学的重点。“看图学词、学句”,包括“看图”和“学词、学句”两个方面,两者是相辅相成的。看图是手段,是帮助学生学好词句的凭借。学词、学句则是对图的内容的进一步理解。因而,在教学中我首先指导学生看图,再对照图学词、学句。其次,要处理好“学词、学句”与“识字”的关系。“字”是“词” 和“句”的结构单位,没有“字”,就无从说词和句,而离开了词和句,字也就失去了意义。因此,要明确“词句”和“短文”是识字的语言环境。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结合语言环境识字,联系图、词和上、下文理解字义,全面完成语文课堂教学任务。在教学活动之中,教师应该注重教会学生看图学习的方法,有效培养学生通过图画进行归纳与总结的观察能力。在语文教学实施的过程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根据画面内容的不同,指导观察也采用相应的顺序。如《春天》是以描写景物为主的教学内容,我们可以采用先中间后两边的观察顺序,即先看中间的小河,再看两岸的小草、花,然后可由近及远,让学生观察远处的青山,掌握整个画面所展现的内容。而语文教材中的《浪花》一文则以描写故事内容为主文章创作的主线,对于这样的教学文章,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由人物到景物的观察顺序,提出一些特定的教学问题,帮助学生对画面的内容进行理解与再现,使学生在头脑之中对画面的内容有一定的印象。无数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发现,观察在学生进行看图学词、学句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观察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对于教学材料中的画面进行正确的感知判断,使我们的看图教学真正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在教学的过程中,除了加强学生的看图能力训练,我们还应积极教给学生识字方法,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全面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在小学低年级的语文学习中,学生对于课文中生字、生词的学习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 学生都能熟练地掌握汉语拼音知识,并能在学习与阅读之中利用汉语拼音进行识字学习,因此,在教学工作中我们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之中去识字,进而不断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学习能力,并适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了解,对于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困难给予及时的帮助,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之中增强信心。同时又教给他们用偏旁部首去分析记住字形。我采用以下方法: 第一,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之中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熟悉的结构单位记住字形,如“吃、鸣”等生字的学习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发现这些字都与独体字“口”有关。让学生在学习生字的过程之中自觉对字、词进行分类学习,这样学生对于生字学习就更加容易了。 第二,教师可以让学生复习已经掌握的字词,在教学中利用比较的方法帮助学生记住生字的字形。如“王、玉”学生容易错,把“玉”字的一点丢掉,所以,学时让学生进行比较,这样就加深了记忆。第三,用猜字谜的游戏方法记字形,如“坐”就可以说两个小人坐土堆。“告”是一口咬掉牛尾巴等。这样通过分析、比较、联想记住字形,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对于生字的记忆效果,还能比较准确在引导学生认识生字的字形与结构,从而提高学生对于生字的识记速度,全面训练学生观察字形的认知能力与思维能力。
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加强学生对于词句的理解训练,是全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由于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这个阶段的学生好奇心强,但注意力容易分散,如果教师不能在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之中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赵,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想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是完全不可能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时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进行科学的教学设计。对于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而言,对学生进行的词句训练的主要教学内容包括学生对于教学内容中词句的理解,对于语文知识的运用和积累。学生对于词句的理解,就是要让学生通过语文教学内容的学习懂得词和句在一定语境中所表达的意思,让学生通过学习活动明确词与句的概念,即语文中的词指的是什么,句指的又是什么。而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运用则是要求学生通过相关教学材料的学习,学会利用词语进行造句,并能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在现实生活之中与他们进行正确的交流与表达。语文教学中对于知识的积累是学生语文学习不断进步的保证,学生在语文学习与生活中,通过学习不断积累词语和句子。词句训练是语文教学活动中学生有效学词、学句的主要学习途径。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指导学生能正确地进行朗读。通过看图学词、学句,全面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
我爱看电视小学作文400字 篇13
我们每到看电视的时候都会打骂,比如上次一样,我在看《开学第一课》,正看得津津有味的时候,弟弟说:“不看这个,这个不好看,我换个台。”我听到了,说了一句:“这是老师要求我们看的,上课的第一日,就要写作文,如果我不看,就找不到灵感,作文就不会写。”
可是弟弟不那么认为,他要一直说到换台才罢休。不过,弟弟有个缺点,看着看着他就会睡着,我就可以安心看了。这是弟弟最大的缺点,一般人都不会发现,却被我很容易发现了。尽管如此,我还是会跟弟弟为争电视吵得鸡犬不宁。我们吵的时候,楼上楼下的人都可以听得见我们在嚷嚷些什么,说明经过长年累月的吵架练习,我们的嗓门都很不错。
在我的生活中,同弟弟争电视是最大的事情,剩下的事情我都不知道还有什么。话说昨天晚上,我们争了大半个晚上,才分出胜负,你们说是我赢了,还是弟弟赢了?
小学生看电视调查报告 篇14
二、数据整理:调查人数:50人
节目类型 | 科幻片 | 新闻报道 | 动画片 | 警和匪片 | 喜剧片 | 武侠片 |
人数 | 6 | 5 | 8 | 10 | 6 | 15 |
三、措施与策略
1、要摸清小学生的内心世界。家长要加强与小学生的交流,了解小学生喜欢和不喜欢的电视节目。小朋友最喜欢武侠片占30%,其次是警和匪片占20%,第三是动画片占16%,第四是科幻片和喜剧片占12%,最后是新闻报道占10%。
2、要教会小学生看什么。武侠片、警和匪片中有血腥、恐怖的情节,对小学生的身心健康不利,可以要求孩子们少看或不看;小学生不怎么喜欢爱看的节目,比如新闻报道、科幻片,家长要多多引导,培养关心社会,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
小学语文《看电视》教学设计 篇15
● 更新观念,创作理念要敢于突破大而全
在进行微电视教学片的创作中, 首先要突破的就是传统的大电视教学片的观念。树立符合教学需要的微电视创作理念,是提高微电视教学片创作质量的前提和基础。所谓的微电视教学片创作,是以某一教学知识点为基点的电视教学片创作,其表现的知识点可能是不够完整的“碎片化”教学内容。因此,创作者不能完全照搬过去的电视教学片创作的创作理念,而应首先要立足一个“微”字,选题要小,不要贪大求全,以“微”为立足之基。其次要在“微” 中突出一个“教”字,即微电视教学片的创作一定要突出“教”的特色。如何在 “微”电视教学片创作中突出“教”字,这是微电视教学片创作者必须引起注意的大问题,应分别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重视前期案头工作。前期案头工作是整个微电视教学片创作的基础,其地位非常重要。微电视教学片的创作理念要改变,不可以因其“微”而不做案头工作,把微电视教学片当作即兴创作,草率行事是不可取的。2要充分做好案头工作。创作者应在进入正式拍摄之前, 做好充分的前期案头工作,使前期拍摄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周密的计划性。在案头工作中,不仅需把拍摄中要表现的教学内容设计准确,对所用的教具、模型甚至教学黑板(白板)所书写的文字、 公式都要设计周到,考虑充分,使拍摄时能够按照前期案头工作的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拍摄,这不仅可以有效地缩短拍摄时间,还可以避免许多因无计划而造成的无用功,节省制作经费。3用前期案头工作促进微电视教学片稿本创作。进行微电视教学片前期案头工作,实际上就是给微电视教学片创作了一个“文字版教学片”。创作者通过了解微教学对象的背景形成最初的微电视文字稿本,并将它落实到文字上来。不论选题是否有故事性,都要考虑如何开头、如何设置悬念、选择口述还是解说词这样一些较为详细的构思。前期的案头工作考虑得越细致,准备得越充分,对微电视教学片创作就越有利, 它是微电视教学片文字稿本制作质量提升的重要保障。
● 选好切入点,创作内容要坚持 “三个贴近”
微课程在创作中,其新颖的开场设计和与学生的适时互动,有效地活跃了课堂气氛,提升了教学质量。在微电视教学片创作中,如何在确立了基本教学内容和立足于“微”的基础上,使电视片更加生动,更能吸引学生观看,使微电视教学片成为学生爱看、看后不易忘记的好片子呢?笔者以为,创作者一定要选好电视片的切入点,坚持做到“三个贴近”:1贴近实际。所谓实际,就是现实生活。有一些电视片的编导者在进行创作时,囿于书本教材,不愿意也不想动脑筋,只是照本宣科地完成任务。 殊不知许多教学内容都是滞后于现实的,等教材写出来,生活实际已非书中的情景了。2贴近生活。有些电视教学片不吸引人的根本原因就是深入生活不够,离现实生活较远,没有抓住反映教学对象最熟悉的环境和最需要的东西。很多教学内容本身就是因为枯燥、 不易理解而需要使用电视教学手段的, 但却因为编导主创者的平淡表现,使之更加枯燥无味。因此,微电视教学片的创作,就是要提倡和鼓励创作者在创新观念的同时,深入基层,深入生活,在第一线寻找切入点,在实践中不断汲取丰富的营养,用从生活中抓取鲜活的内容来充实电视片创作,这在“微”电视教学片创作中,更显重要。3贴近学生。微电视教学片的主要受众是学生,受众是电视传播的主体和对象,也是微电视教学片的起点和归宿。受众的支持不可忽略,哪怕我们的受众是一群不谙世事的孩子,我们的创作也必须要贴近他们的生活,说受众熟悉的话,讲受众熟悉的事,全力贴近受众。否则,我们的创作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失去了发展的动力。“三个贴近”是做好微电视教学片、增强其吸引力及感染力的重要途径,微电视教学片在创作上坚持“三个贴近”,就是要高度重视受众的反馈信息,广泛认真地倾听受众的意见和建议,多渠道、多形式地进行调查。创作者要克服思维定势,破除因循守旧思想,坚持站在受众的立场上审视问题, 根据微电视教学片的教学对象特点, 用他们的视角去设计切入点,用他们的习惯性思维去触动兴奋点,只有这样, 才有可能吸引受众。因此,在微电视教学片创作中,只有适应和顺应受众的心理,才有可能制作出受欢迎的能够较好达到理想教学效果的微电视教学片来。
● 精心拍摄,创作手法要强调灵活多样
在微电视教学片创作中使用的创作手法比较多,主要的教学手法有:1用好传统的表现方法。传统的专题讲授、 动画示意、追踪探密、人物采访等,一直是电视教学片拍摄制作的看家方法。目前,电视教学片创作中也出现了比较新的创作手法,如真实再现、扮演和动画特技等,这些艺术手法有力地加强了电视教学的表现力,比较好地调动了受众参与的积极性,能够比较深地吸引受众的注意力,使片子不仅具有了审美的价值,其教育性亦得到非常好的实现。因此,对微电视教学片创作来说,这些手法的运用不仅都是需要的,而且要更灵活、更熟练地加以应用,要不断强化其可视性,不断提高教学效率。2用好真实再现的方法。所谓的真实再现又叫 “扮演”,是指由本人或他人扮演事过境迁的特定重要情节,或者运用光影声效造型,再现某种特定历史性时刻的环境氛围,作为对形象叙事的衔接和强调。在电视教学片制作中,由于拍摄中有许多条件、环境的变化是导演无法控制的,因此镜头不可能完全真实地记录下当时、当地生活的真实形态,这时,对一些重要的镜头进行适当地组织、调度拍摄是允许的。真实再现是电视教学片讲故事的一种辅助手段,以人物、实物光影造型、模拟环境,甚至请人重演特定人物(事件)昔日的重要细节,来弥补纪实形象资料不足的情况。采用真实再现的表现手法进行微电视教学片创作, 应把握好对原来真实事件的人物、事件、环境等的真实还原,以及对其故事化的恰当表现;不能为了应用真实再现创作手法而创作出不够真实的教学内容来。3灵活用好色彩和声音。色彩以其视觉的强烈冲击伴之以相应的声音, 能够给受众留下较强烈的视听印象。在微电视教学片的视听设计中,尤其在颜色设计上,颜色应根据微电视教学片的内容来定位,确定本片的主色调。主色调可能是单色,可能是复合色,也可能是几种颜色的搭配组合。例如,热烈、进步、喜庆的内容,其主色调应以红色和黄色为主,以体现鲜明的政治性,反映火热的校园生活。色彩设计的好坏,对微电视教学片的创作质量会产生一定的影响。通常对色彩的应用要求是:颜色协调、鲜明、抢眼但不刺眼,能与整个教学内容的色彩相吻合。对于声音的设计,应考虑到其与视觉图像、色彩及其运动等因素的结合应用。声音通常包括人声(人物对话、心声、画外解说等)、音乐、音响、音效等因素。好的声音设计应和视觉的图像设计、色彩搭配有机地融为一个整体。在微电视教学片的声音设计方面,首先要在创作设计时力求准确、高质,一步到位。其次要有鲜明的特色,用语简洁、生动、形象,能够有效地吸引受众,不能滥用声音。正如孙子兵法所云:“声不过五,五音之变,不可胜听也;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尝也。”
小学语文《看电视》教学设计 篇16
一、小学语文教学要把握语文知识的“逆向建构”
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所面对的“逆向建构”比其他阶段语文教学所面对的“逆向建构”要复杂得多。
语言学家索绪尔认为,言语不占有几何空间,言语具有线条性。言语的口头形式是它的固有形式,而书面语只不过是口头言语的记录和摹写。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的课本是言语的书面形式,学生从书面语开始学习,然后转入口语,才能理解课文。从言语发展的角度看,这是一种“逆向建构”。儿童阅读时遇到的许多困难都发生在逆向建构的过程中。如读错了字词,不理解字义、文义等等。因此要把握好从书面语到口语的建构,同时注意口语到书面语的建构,如此循环往复,儿童的语文知识结构才能趋于平衡。这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特殊性。
皮亚杰认为,而智力结构是由儿童的生理发展和生活阅历所决定的。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的智力结构,不同的智力结构决定他们不同的思考和理解,2岁到6、7岁的儿童在用语言描述世界时,缺乏“可逆性运算”。所谓可逆性,指思考问题时,可以从正面去想,也可以从反面去想;可以从原因看到结果,也可以从结果分析出原因。皮亚杰的实验证明,7 岁到11岁儿童进入到“具体运算”阶段,出现“可逆性运算”,他们可以借助逻辑法则进行推理思维,但此种推理思维的前提是:借助于眼睛可见到的具体情境或基于熟悉的经验。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就在这里。语文的课文不是演电影,不是连环画,而是运用文字符号,按一定的语言表达规则把生活中的故事、科学知识等编写成语言材料。学生必须经过认码、解码,才能领会课文的意义、情感。对中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其中还要多一个过程,即把他读的故事在大脑里再还原成形象的图画,把抽象的语言信息转化为形象的事物,才能够加深理解。因此,在小学中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借助形象,借助学生已有的经验进行教学。这是小学生语文学习的特殊性。
小学语文借助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是一个不可缺少的教学手段。建构主义提倡,学习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完成。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学,孩子们对某些词语和课文叙述的某些情境并不熟悉,需要教师帮助,教师这时的任务是,给孩子的理解搭建一个支架。比如,二年级的孩子对“真诚”、“虚假”、“索取”、“奉献”这类抽象的词语理解困难。教师先演示一幅同学互相帮助的图画,让孩子在上述词语里挑一个合适的词给这幅图画命名,孩子们挑了“真诚”,说明孩子理解了“真诚”的意思,尽管他们不能用准确的词语解释“真诚”的内在含义。阅读教学中,重要的问题是要正确利用儿童的可逆性运算能力进行知识建构,然后再进一步从口语发展到书面语的建构,即进入写作教学的范畴。李吉林老师在讲李白的《独坐敬亭山》时,让学生描绘一幅画。学习“众鸟高飞尽”一句,李吉林老师问学生:鸟要画得大一些,还是小一些,学生说:画小一些,李吉林在山的高处画了一些小小的将要看不见了的鸟,借此,学生体会到“高飞尽”的含义,教师帮助学生完成了“逆向建构”。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同化” 与“顺应”的相互作用
皮亚杰认为儿童时期是“对自然和社会环境的逐步顺应”时期。所谓“顺应”是指“同化作用”与“调节作用”的“平衡状态”, “顺应”以主观和客观的相互作用为前提。主体把客体融合进来,同时又照顾到后者的特点。而且“同化作用和调节作用越是分化,越是互相补充,顺应就越完善”。
儿童在学习语文过程中,学习的是语文知识,因此,思维主体的顺应对象是语文知识,这是不言而喻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们实际接触的是言语作品,并通过众多的言语作品达到对语言规律的掌握。从建构主义角度看,学生们建构自己的言语有两个基本过程:“同化”和“顺应”。学生们在语言环境中,将语言知识的有关信息吸收进来,与自己原有的言语结构进行整合,即为同化;当外部语言环境发生变化,与学生本人原有的言语知识结构无法整合时,新的语言知识会引起学生言语知识结构的重组和改造,这就是顺应。在同化中学生的言语知识得到扩充,在顺应中学生的言语知识结构得到修正。当前,小学语文教师比较重视积累,例如同义词、近义词的替换,组词练习,仿写等都会促使学生言语知识的扩充。
但小学语文教师对修正孩子们的言语知识重视不够,课堂上,老师设计的教学内容教完了,就以为孩子们会了,他们没注意到,孩子把知识理解偏了。例如:一位老师讲《早发白帝城》,没讲课之前,许多孩子对“朝”不太熟悉,虽然他们知道“朝霞”“朝阳”这样的词,却很少把“朝”和“早”联系起来。学习了这首诗,有些孩子仍然认为诗里的“朝”和“早”不同,也就是说,他们并没有修正自己原有的认识。这时,老师的任务应该是引导学生修正原有知识结构,将新的知识引入到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中,使知识结构得到重组。但教师们往往忽略这一点,有些教师仍然抱着:小学生的头脑里是“一张白纸”的观念,总认为小学生头脑中知识是教师帮着画的。其实,他们头脑里已经储存了许多经验,他们会用自己的眼光衡量世界,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关注积累,也要关注孩子们对错误认识的修正。
正像建构主义学者认为的,一个卓越的老师,不是把教学重点放在促使学生掌握更多资料上,而是更注重帮助学生将自己的观点与新的观点整合起来,即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建构新的知识结构。
三、教学要适合于学生的假设
建构主义认为,富有意义的课堂活动能够证实学生以往对世界和真理的看法,以支持学生自己的假设;或转变以往观念,反驳学生自己的假设。因此,建构主义强调教学设计和教学内容要适合于学生的假设。
要考虑学生的假设,就要把握三条原则:第一,在教学中教师提出的问题要与学生思考的问题相关;第二,教师要围绕基本概念组织学习活动;第三,及时发现学生的对问题认识并针对性地采取措施。首先老师要针对教学内容提出一个“好问题”。所谓“好问题”是指,学生能依据此问题提出自己的假设;这个问题应该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不要过于简单;问题的解决有利于集体的努力;课堂问题要使学生明确问题的相关性,教师的问题是对学生的假设提出的挑战。其次,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围绕基本概念建构课程,在设计课程时,要展示概念的整体,学生从整体到部分建构自己的知识,而不是让学生从一个局部到另一个局部线性地形成概念。再者,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意见和认识,不仅要注意发现他们在学习中产生的想法,还要花时间探讨学生的认识。
一位小学语文老师在讲《晏子使楚》时,设计了一个问题来引导学生认识夸张手法的作用。他首先举出“举袖成云”、“挥汗成雨”、“摩肩接踵”几个词语,让学生跟课文里意思相近的语句对比,问哪种写法更好。结果学生们的回答出乎教师的意料。学生说,使用成语“更简练”、“更有力”。学生为什么会说使用成语更好呢?原因之一,教师举的三个词语也是夸张的表述,同类相比,学生当然以为成语更简练;原因之二,在比较时,学生用自己已经熟悉的知识来衡量这里的知识,在此之前,孩子们已经知道使用成语能使文章更简练,所以他们的假设仍然是成语优于长句。教师发现了学生的观点,及时修改了教学设计中的问题,改用普通的长句与夸张式句子相比,使学生更准确地掌握夸张的作用。
四、阅读教学与阅读中的视觉转换
阅读存在着两个过程:言语过程和心理过程,因此,阅读过程涉及两个相关学科的交叉。从发生学的角度看,视觉信息是由言语的声音信息转化来的,而阅读时又要把视觉信息转化为听觉信息。
英国学者刚拉德(Conrad)的实验证明,阅读时不管是读出声,还是不出声,都要借助内部语言。仪器检验证明,阅读不发出声音时,喉、舌等部位的言语运动器官仍然在运动。也就是说,阅读时,虽然刺激材料是以视觉形式呈现的,但刺激物的代码仍具有听觉性质,人们要经过形——音的转换,把阅读材料中的文字转换为声音形式,然后将声音形式保存在记忆中。阅读过程的实践告诉我们,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注重学生的朗读,尤其是低年级教学更应强调读出声音来,不要过早地让学生默读。按课标的要求,从中年级开始培养学生默读。培养默读的过程也应是循序渐进的,从大声读过渡到小声读,再从小声读过渡到默读,读书的速度也应是逐步加快,让孩子们慢慢适应从视觉到听觉的转换。
吉布森(Gibson)和利文(levine)认为阅读教学是:(1)把书写符号译为声音;(2)人们具有相应的心理词典,从而能够从人们的语义记忆中提取书写词的意义;(3)能够把这些词的意义进行整合。三个过程正是语文教学的“读——记——用”的过程,研究再次验证,阅读知识的建构也应该分为相应的三个过程。
小学语文教师了解了儿童语文知识建构的原理,对我们教学大有裨益。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还要考虑儿童的内在心智与外在新知识之间的同化和平衡。备课时除了考虑同化以外,更多的要考虑“调节”,并在同化和调节时尽量使学生的思维产生分化,以利于找出新知识与已有知识的差异,达到新知识的整合与建构。
小学语文《看电视》教学设计 篇17
《看黄果树瀑布》是西师版小学语文第四册第二单元的课文。在教学这一课时,我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制作精彩的课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激情,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多媒体教学具有声、形、图、色并茂的特点,有利于在教学中创设一种为学生喜闻乐见的、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在课前导入时,随着风景如画的图片的出现,教室里一片惊呼声,有些学生情不自禁地叫道:太美了!学生的学习激情一下就调动出来了,营造了一个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有了最佳的求知态度,能积极主动把兴趣、注意力投入到学习中,整节课学生们情绪饱满,学习效果较好。
二、运用多媒体资源,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对于瀑布,有许多的学生比较陌生,难以理解,尽管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还是茫茫然。在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将课文中抽象的内容、教学的重难点化难为易,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感官去感知知识,从而增强语文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为释疑解难创设巧妙的突破口。精读课文时,我利用多媒体资源把课文描述的画面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看见了雄伟壮观的瀑布,从而体会到大自然的神奇、美丽,也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三、运用多媒体指导学生朗读,引发学生的情感投入。
低年级的学生主要是模仿学习,在课文朗读中除了学生自己朗读外,还应给学生提供一个读的.榜样,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在课堂上播放课文录音给学生听,让学生在听音中能够注意字音、停顿、轻重、速度、节奏和语调等技巧,提高朗读水平。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学生观察多媒体画面进行想象,让学生在头脑中出现美丽的画面,学生进入了课文描述的情境,被瀑布的神奇和美丽所感染,朗读兴趣随之而生,情感也自然流露在朗读之中。
【小学语文《看电视》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小学语文看图写话11-04
小学六年级语文看拼音写汉字练习题07-12
小学期中考试语文作文:一家去看演唱会10-28
看电视的小学作文12-16
语文课堂教学小学语文09-20
小学语文′尝试教学′实验初探 小学语文学科′尝试教学策略研究09-23
小学语文教学的语文味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