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家暴论文

2024-09-18

反家暴论文(精选9篇)

反家暴论文 篇1

访谈

《反家庭暴力法》出台:旗帜鲜明地反对家庭暴力

时间:

2015-12-28 09:00:00 地点: 人民网 简介:

12月28日9时,全国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宋秀岩做客人民网强国论坛,以“《反家庭暴力法》出台:旗帜鲜明地反对家庭暴力”为题与网友进行在线交流。

主持人

欢迎宋书记的到来。我们非常高兴地看到昨天《反家庭暴力法》出台了,我们妇联在推动这部《反家庭暴力法》出台过程中发挥了非常积极的作用,我想此刻您的心里一定是非常欣慰的,能不能跟我们网友分享一下您的感受,您认为这部法律出台有哪些重要意义呢?

宋秀岩

我们非常高兴看到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反家庭暴力法》。

大家知道家庭暴力是家庭成员之间的侵害行为,家庭暴力不仅直接危害家庭成员的身心健康、生命安全,而且也破坏家庭和睦、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应该说它是人性之恶、家庭之痛、也是社会之患、文明之殇,反对家庭暴力是尊重和保障人权、促进家庭和谐和社会文明进步的必然要求。《反家庭暴力法》的出台正是顺应了这样一个要求,为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依据,应该说有着非常积极和重要的意义。

首先,《反家庭暴力法》的出台进一步彰显了党和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反对家庭暴力的坚定立场和一贯的主张。我们党和国家历来重视家庭成员权益的保护,同时也反对家庭暴力。早在1934年中央苏区的时候就制定了婚姻法,确立了婚姻自由、男女平等,保护妇女儿童权益的基本原则。新中国成立以后,1950年我们国家制定的第一部法律就是婚姻法,在这之后制定的刑法、民法通则等等这样一些重要法律,也都有反对暴力、保障家庭成员权益的相关内容。2001年婚姻法修改,明确规定禁止家庭暴力。此后,妇女权益保障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残疾人权益保障法以及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等等这样一些法律,都针对家庭暴力作出了相关的规定。我们国家的人权行动计划、中国妇女发展纲要、中国儿童发展纲要,也都将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作为重要的目标,也确定了相应的策略措施。

另外,我们国家还加入了《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和《儿童权利公约》这样一些国际人权公约。历史一步一步走到今天,我们国家又专门制定了《反家庭暴力法》这样一部专门的法律,应该说这是我们反家暴立法进程的一个历史性的跨越。我想这是一个方面。第二方面,《反家庭暴力法》的出台,也是贯彻落实全面依法治国战略部署的一个具体体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依法治国,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专门就依法治国作出了重要的决定,这部《反家庭暴力法》正是十八届四中全会之后我们国家出台的一部涉及老百姓生活的社会法,这部法律也旗帜鲜明地表明了国家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引导家庭和睦、促进社会公平、增进人民福祉的态度和决心,集中地彰显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辩证统一,可以说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体现。我想这是第二个方面。

第三方面,今年出台《反家庭暴力法》还有它特殊的历史意义。大家知道2015年是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召开20周年,今年9月27日,中国和联合国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共同举办了全球妇女峰会,习近平主席亲自主持峰会并发表了重要讲话,立足中国经验、回应国际期待,全面阐述了中国的妇女发展观,就促进全球妇女事业发展提出了中国主张,并且宣布了重要的举措。习主席在讲话当中呼吁世界各国积极保障妇女权益,把保障妇女权益系统地纳入法律法规,上升为国家意志,内化为社会的行为规范,努力构建和谐包容的社会文化,消除一切形式对妇女的暴力,包括家庭暴力,打破有碍妇女发展的落后观念和陈规旧俗。《反家庭暴力法》的出台,我想也是贯彻落实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切实举措和重要成果,它也进一步显示了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的形象,彰显了中国对促进妇女全面发展,共建共享美好世界的责任担当。

主持人

谢谢宋书记的详细解读,不管是您刚才提到的这部法律的出台彰显了我们国家尊重人权也好,还是保障和落实依法治国这样的战略也好,我想它对于万千家庭乃至整个社会而言都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谈到与家庭息息相关而言,您认为这部法律的出台对每个家庭而言意味着什么?

宋秀岩:

你问的非常好。《反家庭暴力法》的出台确实和每个家庭都息息相关。大家都知道,家庭是社会的基础细胞,承载着重要的社会职能,尽管它是家,但是我认为它还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职能,因为它是社会的基础细胞。我们每个人也都在家庭当中生活,所以大家也常说“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庭和睦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也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前提。所以我们中华民族自古就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和“家和万事兴”的优良文化传统。

应该说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家庭建设。总书记在今年春节的团拜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当中,语重心长地说,“无论时代发生多大的变化,无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的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的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总书记也强调“要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决议也对家庭建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我觉得落实这些要求,需要紧紧依靠我们所有家庭的共同努力,需要没有暴力,平等沟通的家庭环境,也需要相互尊重、和睦相处的家庭关系。《反家庭暴力法》就是在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的同时,也引导教育每一个家庭成员,从我做起、反对暴力、珍爱家庭、善待家人、履行好自己在家庭当中的责任,所以这就对落实总书记提出的“三个注重”“四个促进”的要求具有重要的作用。消除家庭暴力,实现家庭和睦,我想这也是大家共同的期待。如果我们全国4亿多家庭都能平等和睦、文明和谐、充满温馨、美满、向上的氛围,就一定会为中国梦的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也能够提供强大的正能量。

主持人 谢谢宋书记,您刚才谈得非常好,有一句话我印象很深刻,您说家庭和睦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我们访谈之前也谈到,说全国妇联在推动《反家庭暴力法》这部法律的出台,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您看来妇联为何如此重视这项工作,我们都开展哪些工作来推动这部法律出台呢?

宋秀岩

大家都知道妇联特别关注《反家庭暴力法》的出台。实际上大家也都知道,家庭暴力当中的受害人不仅仅是女性,它可能涉及到家庭所有的成员,比如有父母对孩子的暴力,有丈夫对妻子的暴力,其实也有妻子对丈夫的暴力,也有子女对父母的暴力。但是很多的调查研究证明,妇女儿童是家庭暴力的主要受害者,很多的调查资料都能够充分的证明这一点。

每年我们各级妇联组织,特别是基层的妇联组织都会收到大量的有关婚姻家庭的信访和投诉,其中相当一部分涉及到家庭暴力。我们也看到有的妇女因为家暴致伤致残,不堪凌辱,也有的孩子甚至被自己的亲生父母打伤甚至打死,有的老人、残疾人在家庭当中也饱受虐待。家庭暴力对受害人造成的身心伤害,对家庭关系的严重破坏,我们妇联干部见得最多、感受也最深。从这些案件当中也使我们认识到,家庭暴力不是家务事,更不是小事,它是一个危害严重的社会问题,应该说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和积极的应对。

大家都知道,妇联组织的基本职能是代表和维护妇女权益,促进男女平等。同时妇联组织也是党和政府联系妇女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向党和政府如实地反映和推动解决家庭暴力问题,我觉得是我们妇联组织义不容辞的责任。所以,多年来妇联组织非常重视推动反家庭暴力立法,也可以自豪地说,这么多年来,我们各级妇联组织恪尽职守、积极作为,全力以赴,开展了大量的工作。回顾我们妇联组织推动反家庭暴力立法的工作,我们主要做了这样几方面的工作:

首先,在提高全社会反家暴的意识当中,我们妇联是大力的倡导者。

比如我们抓住每年的“三八”国际妇女节、11.25国际消除对妇女暴力日,还有12.4国家宪法日等等这样一些重要的节点,向社会、家庭来宣传法律、宣传反家暴的知识,这是一个方面。

再比如我们立足城乡、社区和家庭,通过开展寻找最美家庭活动、好家风好家训的展示活动,还有最美家庭的故事演讲活动等等,通过这些活动来大力地倡导夫妻和睦、尊老爱幼这样一些家庭美德,推动建立平等、和谐、文明的家庭关系。

再比如我们利用大众传播媒介,向社会反复地宣传家庭暴力的危害,提高全社会反家暴的意识,为反家暴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这个我想是一个方面,就是在引导全社会增强反家暴意识当中我们妇联做的一些工作。

其次,我们推动各个部门合作开展反家暴工作,在这个当中妇联组织是积极的促进者。

2008年,我们联合国家六个部委,共同下发了《关于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的若干意见》,明确了相关部门反家暴工作的职责。

再比如,我们在基层反家暴的实践当中,推动基层公安机关建立家庭暴力110接处警制度,探索对轻微家庭暴力的告诫制度。

再比如,我们推动基层法院建立了涉及家暴案件的审理制度,配合法院开展人身安全保护令的试点工作。

再比如,我们推动基层民政部门建立受家暴妇女的救助制度,为家暴的受害人提供临时的庇护。

再比如,我们联合司法行政部门开展婚姻家庭纠纷的调解工作,建立受暴妇女的法律援助制度。

另外,我们还利用妇联组织自己的六级信访投诉受理网络、12338维权服务热线,还有城乡社区的70多万个基层妇女之家,来直接为受暴妇女提供维权的服务。

应该说基层的这些工作实践和探索,为《反家庭暴力法》的出台也奠定了非常坚实的实践基础。我想这是第二个方面。

第三方面,在制定《反家庭暴力法》的专门立法当中,妇联组织是全力的推动者。

一是推动形成共识。我们应该说从2008年起,连续向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提出制定反家暴法的立法建议,也积极地参与全国人大内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全国政协社法委关于反家暴法的调研工作,就是在推动形成共识上,我们做了一些工作,发挥了一些作用。

二是促进地方立法,我们指导全国省一级的妇联组织推动地方出台反家暴相关的法规,在全国专门立法出台之前,已经有29个省区市出台了地方的反家庭暴力的法规或者是相关的意见、文件,这些都为国家的立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是广泛地开展调研论证工作。我们组织专家并且发动社会力量,深入开展家暴问题的研究,收集并且整理了大量的国内外有关反家庭暴力的相关资料,对反家暴立法的实践成果进行总结分析,针对立法当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向立法机关提交我们的调研论证报告,应该说做了大量的基础性工作。

四是积极推动国家的立法进程。在推动《反家庭暴力法》纳入全国人大立法计划,并且确定国务院作为提请审议的单位以后,我们及时和国务院法制办进行沟通,加快了《反家庭暴力法》的立法工作进度。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我们还反复修改完善,起草上报了《反家庭暴力法(草案)》(送审稿)。

在立法进入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程序之后,我们积极配合全国人大常委会负责立法工作的相关机构就草案修改提出意见和建议。在第一次审议之后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的时候,我们又积极地组织基层的妇联和广大妇女对法律草案进行学习,提出相应的意见建议。应该说这部法律有大量的实践基础,也有基层的成功经验,加上广泛地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所以进入立法程序以后进展得很顺利,二审就通过了这部法律,就是昨天人大常委会刚刚通过的这部法律。应该说《反家庭暴力法》得以顺利的出台是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的结果,是全社会共同努力的结果。当然也令我们比较欣慰的是,在这中间妇联还是尽到了我们应尽的责任,也发挥了我们应该发挥的作用,贡献了我们的力量。

主持人

正如您所说的促进地方立法和实践探索,还有进行大量论证,这样一些基础性的工作,我们确实看出了妇联在促进《反家庭暴力法》出台过程中发挥了非常积极的作用,贡献了非常大的力量。昨天《反家庭暴力法》出台以后,很多网友都非常关注,但是对于这个政策网友是浮于表面,不能很深入的了解,所以接下来请宋书记为我们网友介绍一下这部《反家庭暴力法》在您看来它有怎样的特点和亮点,我们能否先从特点来说起?

宋秀岩

好的,因为这部法律是昨天通过的,其实我们也都在学习、理解的过程当中。因为我们参与了立法的全过程,所以从昨天通过的《反家庭暴力法》,我们感觉到它是一部有中国特色的法律。我自己体会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这部法律坚持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法律开篇就提出了立法的目的是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保护家庭成员的合法权益,这个就表明了我国反对家庭暴力的鲜明态度。长期以来,应该说根深蒂固的不平等观念是家庭暴力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比如有的人认为,打老婆、打孩子好像是家务事,施暴了还理直气壮;比如有的家长认为棍棒底下出孝子,所以把孩子打伤了、打残了,还认为是为孩子好;还有的家庭成员无视法律赋予的家庭责任,对老年人忘恩负义、虐待老人,这样一些现象都是存在的,那么这些现象由于发生在家庭当中,所以常常被看成是家务事,也就掩盖了他的违法性和劣根性。这次立法明确提出了家庭暴力是违法行为,国家禁止任何形式的家庭暴力。所以这就让老百姓明确的知道什么是违法行为,违法之后会受到什么样的惩处。这样既有利于引领人们规范自己的行为,推动良好家庭关系的形成,也彰显了法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我想这是我体会的第一个特点。

第二个特点,这部法律坚持法律的宣示性和有效解决家庭暴力问题相结合。《反家庭暴力法》的出台,旗帜鲜明地表明了反对家庭暴力是国家、社会和每个家庭的共同责任,引导家庭成员互相帮助、互相关爱、和睦相处,每个家庭成员都能够履行家庭责任和义务,体现了法律的宣示性,彰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具体处理家暴问题上,法律从家庭暴力的预防、处置,到受害人的人身安全保护,再到法律责任,都制定了明确的具体的措施,设计了可操作性的法制程序制度。比如说强制报告制度,比如说公安告诫制度,再比如说人身安全保护令制度等等。一旦出现家庭暴力就有相应的部门介入和及时制止,这样就将法律的宣示性和有效解决家暴问题很好地结合起来。一方面我们宣示教育引导,一方面又有法律的处罚,法律责任的追究,所以我觉得它是把法律的宣示性和很好地解决家庭暴力问题结合起来了。这是第二个特点。第三个特点,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家庭暴力的问题能否得到根治,就是从根本上得到遏制、解决,需要加大立法、执法力度的同时,加强家庭道德文明建设。反家暴立法专章规定了家庭暴力的预防,要求国家、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包括大众媒体,都要开展家庭美德和反家庭暴力的宣传,同时也要求各级政府支持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等社会组织来开展心理健康咨询、家庭关系指导、家庭暴力预防知识的教育服务等等,同时也要求人民调解组织依法调解家庭纠纷,等等这样一些要求,都是注重从正面引导家庭成员相互关爱,促进家庭的和谐和社会的稳定,所以它也切实体现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辩证统一。

主持人 谢谢宋书记,您在第二个特点里谈到这回法律对具体措施有一个规定,我们谈到具体内容上,您觉得这部法律的出台有怎样的亮点,有哪些内容值得我们关注呢?

宋秀岩

应该说《反家庭暴力法》的制定,它是一个民主立法、科学立法的过程,一个产物。如果说亮点的话,我自己感觉有这么几个亮点:

一是它结合中国的实际,给出了家庭暴力的定义和法律适用的范围。家庭暴力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对身体的侵害,精神暴力,比如说经常的谩骂、恐吓等等,也是家庭暴力的表现形式。这次《反家庭暴力法》对于家庭暴力的定义也讲到了这些内容。另外,《反家庭暴力法》的适用范围,除了家庭成员之间的暴力行为以外,还把家庭成员以外共同生活的人之间的暴力行为也规定参照本法来执行。这个我想是一方面的亮点。

第二方面亮点,规定了相关单位和个人的强制报告制度。这部法律充分地考虑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比如说未成年人,他是需要家长来监护的。也包括精神病人。充分考虑这些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特殊情况,法律规定了相关单位和个人强制报告责任,就是有关的部门,发现了家庭暴力的问题之后,就要向当地公安机关报告,这就体现了对弱势人群的关注,及时地发现和制止对弱势人群的家庭暴力行为,所以它还是具有非常重要意义的,就是规定了强制报告的制度。

第三是创设了公安告诫制度。过去处理轻微家庭暴力案件的情况常常是警察到现场调解,但是缺乏有效的手段。现在法律规定,警察出警,如果还不能解决问题,就会出具告诫书,这个告诫书是以法律的强制力明确禁止施暴人的再行施暴,同时公安机关还要将告诫书送到村居委会,由公安派出所和村居委会加强监督。公安告诫制度我觉得既是地方实践的成功总结,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反家暴的制度设计,在司法实践当中一定会发挥重要的作用,这是第三点。

第四点是这部法律建立了人身安全保护令制度。也就是说,当事人在遭受家暴或者面临家暴的现实危险的时候,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就是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如果违反人身安全保护令就要承担法律责任。如果构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保护令制度将事后的惩罚施暴者转变为事先保护受害人,这样就开启了国家介入家庭暴力防治的新途径,应该说也彰显了我国公民权益保护的重大进步。

主持人

确实可以看到这回《反家庭暴力法》的出台,里面有很多具体的措施得以细化,感觉家庭受害者有了盾甲一般,有了一个保护伞在支撑着,我们知道《反家庭暴力法》即便出台了,但是真正能够得到落实,落到实处也并不能仅仅指望它单兵作战,还需要各部门协同落实,共同来协调,您作为全国妇联的党组书记、书记处第一书记,在您看来我们妇联今后应该开展怎样的工作来促进《反家庭暴力法》的进一步的落实呢?

宋秀岩

你说得非常对。《反家庭暴力法》的落实应该说是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这部法律也强调反对家庭暴力是国家、社会和家庭的共同责任。因此,可以说反家庭暴力是一项综合性的,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当然,作为代表和维护妇女权益的妇联组织,我们也会一如既往,根据法律赋予我们的职责,积极地配合有关部门,认真地做好《反家庭暴力法》的实施、落实工作。我想我们可能重点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大力宣传《反家庭暴力法》,引导家庭成员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一部法律的实施首先要让老百姓知道这部法律,了解这部法律的相关内容,同时还要引导我们群众敬畏法律,要遵守法律。我们家庭成员如果能够真正的遵守这部法律,那家庭暴力就不可能发生。还应该让我们公民拿起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用法。所以妇联组织在家庭当中,在家庭成员当中,应该大力地宣传这部法律,让我们所有家庭成员都能够知道这部法律,就是我们讲的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在普法工作当中,妇联组织按照国家的要求做了大量工作,现在我们国家已经开始第七个五年普法规划了,我们妇联也把《反家庭暴力法》列入我们普法的重要内容,同时通过我们正在开展的“建设法治中国·巾帼在行动”这样的活动,来面向广大妇女和家庭成员,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向大家宣传这部法律,组织大家学习这部法律,同时也动员我们一些女法官、女律师,包括女新闻工作者,能够深入到社区、家庭,深入到我们社区的妇女之家,来向大家宣传法律、解释法律。我想如果大家都能够认真学习这部法律,自觉地遵守这部法律,而且能够拿起法律的武器,向家庭暴力说“不”,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权益,我们的家庭和睦、社会和谐就会真正地落到实处,这是我们应该做的一个工作,就是如何大力宣传,让广大的家庭成员都能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第二,我们通过深入开展家庭文明建设,来引导家庭进一步树立良好的家风。中央制定下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之后,我们全国妇联在全国的城乡社区开展了“寻找最美家庭”活动,这项活动得到广大家庭的积极响应,因为我们这项活动主要是在城乡社区,通过讲家庭故事,谈自己的良好家风,畅谈自己的家庭梦想。通过这些方面让大家在参与的过程当中接受教育,这项活动应该说有很强的生命力,它也是我们全国妇联开展家庭文明建设非常有效的载体,实际它也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的开展好“寻找最美家庭”活动,大力地宣传好家风、好家训,组织更多的“最美家庭”来讲自己的家庭故事,通过这些在家庭和家庭成员当中弘扬夫妻和睦、科学教子、尊老爱幼、勤俭持家、邻里和谐这样一些家庭美德。我想如果我们每个家庭都平等了、和谐了、文明了,那么就会远离家庭暴力,那么我们每个人都会有更加快乐和幸福地生活,这是我们要做的第二个方面的工作。第三,我们要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婚姻家庭矛盾纠纷的调解化解工作。妇联长期以来一直在做着婚姻家庭纠纷的调解工作,一方面我们做这个工作,另一方面我们要继续与法院、司法行政部门、民政部门密切配合,通过建立婚姻家庭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参与婚姻家庭案件的调解,配合婚姻登记部门开展婚姻家庭辅导等等。比如说我们已经开展了一个母婴健康一千天的行动,就是向家庭宣传婚期、孕期、育期的知识,让家庭成员能够一开始就有很好的家庭观念,知道自己应该履行的家庭责任,能够知道怎么样有效地、科学地教育自己的下一代。我想通过这些工作,我们来帮助家庭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让每个人在家庭当中都能够很好地履行好自己的家庭责任。同时,也通过和谐文明的家庭生活,在投身“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当中贡献每个人的力量。

主持人

谢谢宋书记,其实刚才谈到今后的工作,我最近也在咱们网站上也注意到第二期的反家暴基层骨干项目也进行启动了,而且我相信通过您刚才谈到的,比如说大力宣传反家庭暴力立法,深入开展家庭文明建设等等这样一系列的措施,我相信我们全社会对反家暴的意识一定会有更加强化的认识,也对法律会有更加坚定的认识,会有更多的人对家庭暴力说“不”,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今天访谈到这里就要结束了,再次感谢各位网友的关注,感谢宋书记的解读,以上就是我们今天访谈的全部内容,再见。

宋秀岩 再见!

反家暴论文 篇2

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中曾指出:“自从有人类所记载的文字开始, 家庭一直是其成员进行暴力的舞台。”

传统意义上的家庭暴力, 通常是男性对妇女即丈夫对妻子实行的身体暴力或情感暴力。妇女先天的在身体上处于弱势地位, 在生活中其权利最易受到侵犯。当代的家庭模式有所改变, 无论是在东方还是西方, 伴随着性解放和女权主义的发展, 出现了愈来愈多的单亲家庭;随着性观念、性取向潮流的改变, 同性结合也不再那么神秘和隐晦。这些所谓的现代意义上的“家庭”内的暴力, 很难被认可并进入传统家庭暴力的内涵之中。我国现行的《反家暴法》, 其施行的背景仍是基于传统的家庭关系, 遵循的仍是传统的家庭伦理关系, 但随着社会的进步, 随着中国法治事业的发展, 其内涵一定会更加丰富。

家庭暴力有着以下几个特征:对象的亲密性、力量的差距性、施暴的隐蔽性、行为的多发性。对象的亲密性, 是指家庭暴力是发生在亲密关系间的不法侵害, 也只有具有相当的亲密关系才可能发生家庭暴力;力量的差距性是指, 家暴中男女“力量”的失衡, 这里的“力量”并不是局限于狭义的身体力量, 还包括诸如权力、控制力、资源等广义的“力量”;施暴的隐蔽性, 是指家庭暴力的行为, 通常发生在具有私密性和封闭性的关系中, 外人一般是无法察觉的, 因此一旦发生, 外人难以施以援手;行为的多发性是指, 暴力行为具有持续性或经常性的特点, 施暴者一般不会主动停止暴力。家庭是社会的细胞, 若是家庭不和谐, 整个社会一定会处于一个亚健康的状态。因此在家国相通、家国一体的中国, 维持家庭的正常秩序, 也是社会长治久安的基石。

二、中国家庭暴力的缘由

(一) 强调国家本位的古代, 忽视妇女权利

君为臣纲, 父为子纲, 夫为妻纲;仁、义、礼、智、信。此为中国古代儒家伦理文化中的重要思想。“三纲五常”是古代君王用以统治国家的思想工具, 通过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夫、妇妇之说来奴化人民, 以达到统治的目的。应正确的理解为:君主应该成为臣下的表率, 父亲应该成为儿子的表率, 丈夫应该成为妻子的表率。这才是儒家思想的应有之义, 但后来加以扭曲, 臣下应当服从君主, 儿子应当服从父亲, 妻子应当服从丈夫, 变成这样一个服从的上下级关系。从这样的一个关系中, 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的妇女的社会地位是极其低下的。

(二) 维护宗法家长制

宗法制的目的在于维护奴隶主的贵族的政治特权, 法律是君主统治臣民的工具。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文化中, “礼”与“法”一直贯穿其中, “礼法合一”是后人对其的总结。“礼”要求人们按礼的规则行事, 这种法律文化深深影响着人们:反映在受害妇女观念上是“从一而终”、“嫁鸡随鸡, 嫁狗随狗”, 这样的观念使得妇女不得不被迫接受男性的暴力, 在那样的社会中, 维护妇女合法权利的观念淡薄, 且没有维护的途径。

(三) 重视等级, 男尊女卑

中国社会长期以来以男性为中心, 就是在当代也不例外。这使得男女两性在家庭中的地位极不平等。女性基于自然分工远离了自然关系, 并未参与公共关系中法律的建设, 致使其男女平等的夙愿在公共领域中难以表达, 不能在家庭中体现。同时, 中国古代社会特别强调等级和秩序, “刑不上大夫, 礼不下庶人”就是反应了这个道理, 身处哪个等级, 就只能做这个等级所允许做的事。这使得妇女所受到的不平等待遇, 愈发被掩盖和合法化了。

三、反家暴法施行的及时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第23条规定:“当事人因遭受家庭暴力或者面临家庭暴力的现实危险, 向人民法院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的, 人民法院应当受理。当事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 或者因受到强制、威吓等原因无法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的, 其近亲属、公安机关、妇女联合会、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救助管理机构可以代为申请。”以法条的形式正式确定了妇女救济的途径。而在以前, 家庭暴力在我国不是违法行为, 也没有什么救济途径, 人们总以“法不入家门”、“清官难断家务事”诸如此类的说法将家暴问题引向社会伦理方向, 这样从根本上排除了受害者救济的途径, 只要没达到犯罪的程度, 法不会介入的。长期以来家庭暴力不是法律术语、法律没有明确的禁止, 这是造成家暴长期存在的原因之一。

参考文献

[1]蒋姗姗.我国反家暴立法法理分析[D].苏州大学, 2014.4.

[2]罗杰.家庭暴力立法与实践研究——以民事法律规制为中心[D].西北政法大学, 2012.3.

[3]赵晓红, 杨云.反家庭暴力的法律思考—兼论反家庭暴力法制观念的作用[J].经济研究导刊, 2007 (12) :123.

反家暴“通缉”丈夫 篇3

丈夫拿走救命钱

丁珍1988年出生于山东曹县河套园村。经姑姑介绍,2013年10月,她与附近孙庄村村民孙彦仲结婚,起初倒也其乐融融。

可是,临近生产时,丁珍浑身乏力,不想干活,丈夫说她装病。丁珍贫血,到医院输血后,身体依然没多大起色。2014年6月,丈夫对她的态度突然变本加厉,骂她,赶她去洗衣服。被骂当日,丁珍断断续续哭了一天,肚子疼得厉害,提前七天生下儿子。

添了男丁,两边父母都很高兴。孩子满月,丈夫和公婆隆重办了宴席。丁珍母亲特意送来15500元喜钱。公公从中取走5000元,说是有事先借用。丁珍没好意思拒绝。

坐完月子不久,丁珍就感到头晕、腿疼,浑身难受。她以为是产后身体虚弱所致,没当回事。可是病情越来越严重,有时连站都站不住。丁珍去了济南的齐鲁医院,被确诊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此后,丈夫对丁珍一天比一天冷淡。而丁珍的母亲听说女儿患上绝症,一下子懵了,乳腺增生突发,加上骨关节老化,紧急入院。

这天,丁珍出院。因为母亲重病,有所康复的她一点也高兴不起来。更糟的是,在这急需人手的当口,孙彦仲消失了,而且带走了丁珍1.5万元左右的救命钱。他临走前对丁珍说:“钱我先保管着。我爸那里有事,急着先回去。”丈夫还带走了她的身份证,导致后来她无法住院。丁珍只好开了临时身份证明。

丁珍冒雨赶回家中,却吃了闭门羹。丁珍进不了家门,就用铁锤砸门。孙彦仲火了,出来持刀威胁,“这不是你的家了,快滚!”丁珍无奈报警,警察来后,孙彦仲只好开门。丁珍跑进屋里,痛哭不止。警察批评孙彦仲,“你们是合法夫妻,不让妻子进门是不对的。”

警察走了。公婆和丈夫形成统一战线,指着丁珍的鼻子骂。婆婆说:“你婚前就有病。你是骗婚!”丁珍哭了:“生孩子前,是你儿子陪我做的产检。我没病。”医生当时告诉她,身体各项指标正常,只是贫血,加上营养跟不上,身体虚弱。婆婆却觉得贫血就是病,就是骗婚。

为了活下去,丁珍选择了化疗。可是,丈夫再次带着钱消失了。

丁珍哀求婆婆,“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看在我给孙家生儿育女的分上,把救命钱还给我吧。”婆婆脸一横,“没钱!”丁珍绝望了,“几千元也没有?”婆婆不吱声。丁珍再求公公,“你借我们的5000元喜钱得还给我。”公公矢口否认,“我不欠你的。”

丁珍只得离开,到在济南打工的父母那里暂时落脚。她心情糟糕透顶,满嘴起泡,滴水不进,高烧42℃,陷入深深的绝望。医生提醒她,这是感染引起了白细胞降低导致的,要想活命,必须走出悲痛,坚强起来。

为了活下去,为自己的尊严讨个说法,丁珍硬逼着自己吃东西,直到身体乏力的现象减弱、消除。

洛铁烫疗“走红”网络

2015年9月,丁珍接到曹县人民法院的传票。孙彦仲起诉离婚,只字不提妻子产后患病的事情,离婚理由竟是:夫妻婚前感情基础薄弱,婚后没有共同语言,而且丁珍以看病为由回娘家居住,双方长期分居,她抛弃儿子不管不问。

开庭当日,丁珍迫不及待地到法院讨说法。妇联专门为她申请了法律援助。法官获悉情况后,私下对丁珍说:“要知道事情真相是这样,我们不会立案的。”

庭上,法官问孙彦仲:“你有钱请律师,却没钱给妻子治病?”他低头不语。丁珍坚决不同意离婚。她辩称,丈夫离婚是为了逃避相互扶持的义务,这是在欺骗法院。

法院判决双方不准离婚。丁珍请求法官判丈夫支付她的医疗费。法官说,一定会调解,可如果孙彦仲坚决不给钱,他们也没办法。

孙彦仲起诉离婚不成,便拿走所有存款,带着儿子和父母跑了,还换了手机号。

危急之时,郑庄乡派出所所长邵殿伟伸出援手。他不仅帮丁珍立案侦查,还向民政部门先后两次申请了救助款,总计1.5万元。

然而,化疗只是维持生命,如果骨髓移植,至少还需要几十万元。那么多费用,怎么办?

没了钱,丁珍只得在济南租了一间只有5平方米的小屋,由妹妹来照顾。花光了父母先后卖房子等凑来的30万元,丁珍再也看不起病,只能听信偏方,让妹妹给她做火疗——用烙铁熏全身。一熏,所烤部位就火辣辣地疼。妹妹手持烙铁,心疼得直掉泪,但不敢有丝毫放松。丁珍强忍着试验了一周,见没有任何效果,才放弃了火疗。

2016年3月14日,网上的一则消息被点击50万人次,标题是《山东一年轻妈妈无钱手术,赤裸全身火炭烧烙铁欲烫死癌细胞》。丁珍发出哀求:“我希望丈夫还给我救命钱,我想活下去,看看我儿子。”

丁珍的微信好友一下子加到数百个。她每天接到几十个电话,还有捐款。更多的人索要她丈夫的照片、姓名、身份证号码。他们说:“我们要找到他。”

人肉搜索遗弃者

丁珍每日以泪洗面,实在坐不住了,“连法院都很可能整治不了他,我只好自救了。我要人肉到底,找出丈夫。我要让他站出来,给我一个合理的说法。”

2016年5月6日下午,她身穿洁白婚纱,来到济南大明湖公园门口。白色婚纱象征着纯洁的爱情,她却高举“通缉丈夫”的牌子,上面有丈夫帅气的大幅彩色照片。

旅游或散步的人很多,有人把这一情景拍成视频,发到网上,也有很多人拍照片发到朋友圈。丁珍一夜之间“红遍中国”。

经不住舆论的压力,孙彦仲及其父母有了回音。邵殿伟所长告诉丁珍,她的丈夫已经找到了,人在河南,正在积极与之协商中。目前,孙彦仲初步答应给丁珍4万元治疗费。听到这个消息,一直暗示自己要坚强的丁珍,瘫坐在地上。她终于“揪”出了丈夫……

距此不久前,我国第一部《反家庭暴力法》正式实施,标志着家庭暴力属于“家务事”的时代正式终结。此时,丁珍通过人肉搜索丈夫来自救,格外引人注目。

针对这一案例,我们咨询了山东品众元律师事务所律师高强。他特别希望向读者明确一点——孙彦仲不仅仅要遭受道德舆论的谴责,也应该受到法律制裁。

高强认为,当依法以遗弃罪给予孙彦仲定罪处罚。理由如下:

《婚姻法》第二十条规定,夫妻间,一方应对患病或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对方,负有扶养义务。

《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五条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警告:(一)虐待家庭成员,被虐待人要求处理的;(二)遗弃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被扶养人的。

2015年3月2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联合下发《关于依法办理家庭暴力犯罪案件的意见》,第三条第十七条规定,负有扶养义务且有扶养能力的人,拒绝扶养年幼、年老、患病或其他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家庭成员,是危害严重的遗弃性质的家庭暴力。

根据司法实践,对被害人长期不予照顾,不提供生活来源;驱赶、逼迫被害人离家,致使被害人流离失所或生存困难;遗弃患严重疾病或生活不能自理的被害人;遗弃致使被害人身体严重损害,或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等情形,属于《刑法》第二百六十一条规定的遗弃“情节恶劣”,应当依法以遗弃罪定罪处罚。

丁珍可以控告其丈夫的遗弃行为,司法机关可以对孙彦仲治安拘留,或追究其刑事责任。

(作者声明:未经许可,严禁一切形式的转载,违者必究。)

(编辑 赵莹 zhaoyingno.1@163.com)

反家暴活动总结 篇4

什么是家庭暴力? 可能在很多人眼中,家暴是家丑,家丑不可外扬。实际上,家庭暴力不是家务事,反对家暴是国家、社会和每个家庭的共同责任。那么一旦遭遇家暴如何处理?为进一步增强广大教职工的反家暴意识,倡导家庭成员互相尊重,和睦相处,确保每位同志在婚姻家庭中的合法权益,推动和谐家庭、平安家庭的创建活动深入开展,结合教育局的要求,我校在全体教职员工中,开展了“反对家庭暴力,共建和谐家园 ”反家庭暴力主题宣传活动。

历经了20余年的酝酿,2016年3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正式施行。学校组织专题会议,向老师详细介绍了中国首部反家庭暴力法中对家庭暴力的明确规定、如何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以及如何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等有关法律规定,并鼓励广大教师,尤其是女教师要独立自主,积极勇敢,敢于对家庭暴力说“不”,遇到家暴时勇于向亲友求助,或者向妇女组织、公安、人民调解委员会等途径解决。

工会褚主席解读了家庭暴力的概念、表现形式、具体特点及类型。

什么是家庭暴力?大多数人认为:家庭暴力就是身体上的侵害,其实不尽然。反家暴法明确规定,“家庭成员之间以殴打、捆绑、残害、限制人身自由以及经常性谩骂、恐吓等方式实施的身体、精神等侵害行为”均属于家庭暴力。另外,反家暴法在附则中指出:家庭成员以外共同生活的人之间实施的暴力行为,参照本法规定执行。

一、家庭暴力的概念

家庭暴力,是指家庭成员之间实施的身体、精神等方面的侵害。

二、家庭暴力的表现形式有:故意杀人、故意伤害、强奸、猥亵儿童、非法拘禁、侮辱、暴力干涉婚姻自由、虐待、遗弃。

三、家庭暴力的特点:发生在家庭成员之间,当事人之间具有监护、扶养、寄养、同居等关系;具有长期性,反复性;具有隐蔽性,取证难;恶化升级,后果严重,处罚偏轻。

四、家庭暴力大致分为四种类型: ⒈肉体摧残式。如对家庭成员用推挤、拳击、扭臂、掐脖子、扇耳光、咬、掐、开水烫、火烧、用刀等手段及器械伤害,故意杀害、伤害、重度殴打、冻饿、性摧残等使受害人身体受到严重损害。

⒉精神迫害式。用威胁、恐吓、辱骂、猜疑、恶意贬低、故意刁难等手段干涉配偶行动自由,尤其不得与其他异性来往,怠慢对方的感受及需要;捏造事实强加给家庭成员或四处宣扬,将第三者带及家中同居或发生性行为,使受害人精神极度伤害;实施冷暴力等。

⒊性虐待式。违背配偶意愿强迫进行性行为,或强迫其进行难以接受的性行为方式,损伤其性器官,强迫拍摄淫秽照片或录相。

⒋虐待体罚式。如经常对家庭成员进行打骂,有病不给治疗等,具有连续性的特征;如对家庭成员罚跪、强迫过度劳动、禁闭、限制行动自由等。

⒌经济虐待式:剥夺生活必需品,遗弃家庭成员,限制配偶花钱,夺走工资,扣留身份证件,禁止外出工作,禁止求医,在外赌博欠债,变卖家产。

蔡校长跟大家普及了遭遇家暴如何处理? 反家暴法规定:学校、幼儿园、医疗机构等其他单位,发现无民事行为能力及限制行为能力的人遭受了家庭暴力,有责任、有义务向公安机关报案,对于不报告的情形应该承担法律责任。实施家庭暴力的加害人,公安机关处理以后,如果不构成治安管理处罚,那么公安机关就对他进行批评教育,同时可以给他出具一个告诫书。这个告诫书可以成为人民法院审判家庭暴力案子的证据。当事人受到家庭暴力或者面临家庭暴力的状况,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人民法院应受理。对一些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行为能力人以及由于受到强制、威吓无法进行申请的特殊人,其他有关组织和个人还可以代为申请。

蔡校长说,之前没有反家暴法,所以很多人没有保存证据的意识,到法院跟法官说遭受家庭暴力要离婚,但没有任何证据。另外就是难以取证,很多人遭受轻微的暴力后是不报警的,所以没有任何报警记录、投诉记录,自己拍的照片不一定能在法庭上得到认可。因此,对于遭受家庭暴力,首先要及时报警,如果不能报警,也要通知家人、朋友或者是邻居帮忙报警。此外,除了报警,还可以向村委会或者学校工会求助。身体受到伤害的,应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疗机构实情,医疗机构除了负有强制报告义务外,还可以提供伤情病情就诊记录等材料,而这些将来在法庭上,都可以作为维权的证据使用。

总之,本次活动围绕“什么是家庭暴力、如何防止家庭暴力、遇到家庭暴力如何求助、受暴者应保存哪些证据”等热点难点问题,将反家暴宣传活动推向了深入。

会后,全体教师一起观看了反家暴事件案例宣传片。

通过这一系列反家暴教育宣传活动,提高了广大教师(尤其是女教师)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提高了她们的法律素养和依法维权的意识,引导她们学会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为促进家庭和谐、社会健康稳定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增强了教职工参与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的责任感,也为平安家庭的创建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建设温馨幸福“小家庭”,共建和谐“大家庭”。

反家暴倡议书 篇5

家庭暴力不是个人隐私,而是社会公害。因为它侵犯了妇女的人身权利、健康权利和个人发展的权利,强化了性别的不平等。家庭暴力在严重影响妇女发展的同时,也对生活在暴力家庭中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带来负面影响,继而导致整体社会的不和谐发展。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构建和谐家庭关系需要从我们做起,从每一个家庭成员做起。在“三八”妇女节即将来临之际,鼓楼区妇联发出倡议,大家行动起来,反对家庭暴力,关心爱护家人,创建幸福家庭,为加快建设品质之都、首善之区、圆梦之城贡献力量。

一是倡导文明,做幸福家庭的创建者。家庭成员要弘扬尊老爱幼、夫妻和睦、邻里团结的家庭美德,树立男女平等、两性和谐发展的性别意识;社会各界要广泛宣传反对家庭暴力的相关法律法规,倡导文明、和谐的两性文化,营造反对家庭暴力、共建和谐家庭的良好氛围。

二是争做表率,做反对家庭暴力的践行者。家庭成员要树立“反对家暴,从我做起”的理念,善待家人,尊重妇女,爱护儿童,营造平等和谐的家庭氛围;要敢于对家庭暴力说“不”,不断提高自我维权的意识和能力,努力呵护温馨和美的家庭环境。

三是积极干预,做反对家庭暴力的维护者。要积极发挥家人、亲朋、邻里、社会大家庭互相关心、守望相助的作用,对正在实施的家庭暴力,应立即劝阻,或协助受害人报警求助,遏制家庭暴力发展苗头;要主动配合公安部门、街道社区、人民调解组织的工作,对施暴者进行教育,对受害者进行抚慰;要对家庭暴力“零容忍”,积极举报施暴者的违法行为,使施暴者及时得到法律制裁,让施暴者不敢为、不能为。

家和万事兴,家齐国安宁。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让我们行动起来,反对家庭暴力,关心爱护家人,创建幸福家庭,为维护社会稳定、建设和谐鼓楼贡献力量。

反对家庭暴力,家庭需要温暖阳光!

反家暴法讲座心得 篇6

家庭暴力被喻为“家庭癌症”,不但直接损害妇女的身心健康和人格尊严,也严重影响了家庭稳定和社会和谐。反家庭暴力宣传对于建立维护平等、和睦、文明的婚姻家庭关系,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和谐进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讲座中,邱律师就中国首部反家暴法,3月1日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作了详细解读。邱律师并根据辖区实际情况,就家庭暴力的概念和类型、家庭暴力存在的原因和现状、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的对策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并结合典型案例和法律条款,深入浅出地解析了因家庭暴力造成婚姻破裂、家庭解体、严重影响了儿童身心健康,更为危险的是,因家庭暴力引起的自杀、杀人等刑事案件,严重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安全。

反家暴论文 篇7

家庭暴力是亲属关系中侵犯了妇女、老人、儿童等弱势群体合法权益日益突出的严重问题之一, 《反家暴法征求意见稿》在众望所归下的姗姗来迟, 还是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这部法的审批通过必定对日后家庭和睦与社会安定发挥重要作用。

笔者认真研读了《反家庭暴力法征求意见稿》以及我国主流学者的相关看法, 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 ( 草案) 》 ( 以下统称“草案”) 总体上涵盖比较全面, 从第一章的总则到第六章的分则, 把相关的预防、处置、法律责任都所规定, 但总则中第3 条的规定, 在细斟慢酌下, 通过法理和法律体系分析, 是存在一定矛盾的。

二、反家暴并非全社会“责任”

其一, 在法律体系分析下, “草案”中的第3 条规定“反家庭暴力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而第40 条则规定“负有反家庭暴力职责的国家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泄露隐私的, 依法给予处分; 构成犯罪的, 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两者是互相矛盾的。即第3 条规定反家暴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而第40 条却特别列出只有国家工作人员在犯上述的罪行时才需承担刑事责任, 在刑法理论中, 它属于身份犯, 即把企事业单位人员排除在外。问题来了, 既然反家暴是全社会的责任, 为什么40 条又特殊规定“负有反家暴的国家工作人员”才需承担责任呢。笔者认为, 40 条在没有另列第二款说明除国家工作人员以外负相关责任的情况下, 则可以理解为只有国家工作人员才需负刑事责任, 这与第3 条明显格格不入。

其二, 在法理分析下, 反家暴并非全社会的“责任”, 而应该是全社会的“义务”。虽然在很多法学书籍和期刊当中, 一些人会把“责任”与“义务”混为一谈, 但事实上, 在民法的基础理论当中是严格区分责任与义务的。最早追溯到古日耳曼法中, 义务和责任的内涵是分开的: 在民法领域, 义务是指当事人应当对权利人履行其给付的关系, 其行为是不受到他人强制, 而处于自愿状态, 一旦给付完成, 不可任意要求返还, 简言之, 即权利人没有强制义务人给付的权利; 而责任是指义务人应当为给付而未为给付或不完全给付时, 服从权利强制获得的关系, 只有当此种强制关系附加于义务上时, 义务关系才具有强制力。具体在债法上, 为实现民法中债的目的, 责任是具有担保的作用。这种担保作用只有在债务不履行或未完全履行时才能表现出来。

笔者认为, 义务只是一种拘束的状态, 包括作为与不作为; 而责任是义务在不履行后所呈现的结果, 即如果义务得到履行, 那么就不会发生责任问题, 而责任担保义务的实现是以国家强制力为基础的, 通过诉权的方式来实现。“权利———义务———责任”是处于三个不同层面的状态, 权利对应义务, 义务不履行的后果产生责任。

回到“草案”当中, 倘若真的把反家暴规定为全社会的责任的话, 是无法实现强制履行的法律后果。正所谓“法不责众”, 国家机器只能针对社会中少数人, 即我国所述的“对少数人的专政”, 不可能做到强制全社会都去反家暴, 这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

因此, 全社会人民都有反家暴的义务, 这只是有约束力而非强制力, 只有那些负有反家暴职责的国家工作人员有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泄漏隐私的行为时, 国家才强制“赋予”其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而其他的人员只存在于“义务”层面, 尚且达不到“责任”层面, 换言之, 此款只是提倡性规定, 并无强制性的法律后果。我认为, 在最后颁布的《反家庭暴力法》第3 条应修改为“反家庭暴力是全社会的共同义务”, 而第40 条可以不变。

三、小结

综上, 笔者仔细研读《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 ( 草案) 》, 通过法理和法律体系分析, 认为反家暴并非全社会的责任, 而是义务, 责任与义务不能混为一谈, 责任层面涉及到强制性法律后果, 不宜也不可能由全社会承担。如此而来, 对于草案总则中立法原则的剖析, 为最终颁布的《反家庭暴力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明舜.制定反家暴法需要正确处理的几个基本问题[J].妇女研究论丛, 2014, 05:51-54.

[2]薛宁兰.反家暴立法的宗旨及其对幸存者的救助[J].妇女研究论丛, 2014, 05:56-57.

[3]蒋姗姗.我国反家暴立法法理分析[D].苏州大学, 2014.

反家暴:看见淤青有多难? 篇8

这个比例让人触目惊心。

可能是拘于中国人“家丑不外扬”的传统观念,这1/4女性中的绝大多数一生都选择沉默,背负着伤痛成为一座座透明的孤岛。同时,由于经济、子女、教育等问题,这些女性难以在暧昧的法律条文中找到能保护自己的坚强武器,也难以挣脱婚姻枷锁。往往在周围人劝和不劝分的情况下,她们丧失了最后的求救信心。

2016年3月1日,中国“反家暴法”正式施行。家庭暴力被纳入有效的法律干预之下,从观念上予以重新审视。它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家庭内部问题,不是一个道德问题,而是一个严肃的法律问题。

在“反家暴法”施行不久,广州摄影师冯海泳与腾讯新闻原创团队合作,完成并发布融媒体专题《看见淤青有多难》,并在腾讯《活着》栏目发布《家暴,一场血色的噩梦》纪实图文专题。发布仅四天,这组报道的阅读量即达到3000万。

沉默被打破,这或许让每座“孤岛”都看到一点希望,也让每个人再劝“家里打架”时,有更理性的认识。我们要感谢这些愿意将痛苦经历分享出来的女性,正是每股柔弱的力量,才最终推动了法治的进步。

在《看见淤青有多难》这个摄影项目中,除了摄影师冯海泳,撰稿人罗京运,视频作者于维华,整个创作团队还包括策划、互动设计、产品等多名成员。而将摄影与深度报道结合,并以融媒体的形式制作传播,让传统的报道摄影得到进一步升级加强。虽然由于投资巨大,很多媒体对融媒体报道望而却步,但报道摄影的“报道能力”的确有了新的突破可能。

项目自述:

年过60的程国芳(化名)趁着丈夫出差,匆忙收拾一点行李就逃走了。她把这个过程形容成“胜利大逃亡”。但事实上,那天的离开十分落魄,她连身份证都忘了带。

在“出逃”之前,程国芳犹豫了好几次。“我珍惜这段婚姻,也舍不得让孩子在一个单亲家庭成长。”

崔兰枝比程国芳年长十多岁,她的离家就果断得多。“结婚39年,打了我39年。”最终,崔兰枝在2004年出走,在外流浪,靠打零工度日。

但曾遭受家庭暴力的女性中,绝大多数人告别自己经历的方式,都令人感到惊惶不安。

被持续打了好几个小时的黄芳最终受不了,选择从3楼的窗户逃走。

“想逃命也顾不了那么多了。”结果,她摔了下去。丈夫第一个出现在她身边。黄芳躺在地上央求他打120,“他骂了我一句,就跑了。”

在被丈夫多次家暴之后,夏莹1岁的孩子被前夫带走,从此在她的世界里消失。她总会幻想再见孩子的场景,“他肯定已经不认识我了。我也认不出他了。”夏莹悲伤地说。

陷入绝境的杨希(化名)和许林芳选择孤注一掷。她们以暴力行为反抗长期施暴的丈夫并致其死亡,因此入狱。幸运的是,司法机关在裁决时,长期遭受家暴被引入考量中,制度在家庭暴力面前显露温情。

她们都是那1/4遭受家庭暴力女性的一员。 这些家暴受害者,最开始认为自己或许只是“那个不幸的人”,又误入了一段不幸的婚姻。小事争吵最后演变成一场名为家庭暴力的“战争”。

“为什么不离开这段婚姻?”

这恐怕是最令她们感到悲伤和痛苦的问题。离开可能会带来更大的困难和风险,不离开是她们的现实选择。她们最后无奈选择沉默,而这个社会对于家庭暴力的迷思,会让他们更加沉默。(罗京运)

当初是什么契机去拍摄这个题材?

冯海泳:三个月前,我的同事罗京运提出要做一个关于家暴题材的报道,我一直对这个题材很感兴趣,加上我们了解到“反家暴法”会在2016年3月1号正式实施,于是开始做反家暴的策划。

在拍摄前,你做了哪些具体的准备?

冯海泳:我的同事主要接触一些长期关注家暴的机构、律师,并收集资料。对于我来说,可能更多是对图片效果的设计,确定一个大致的风格或者基调。我还找了一些心理学专业的朋友,请教他们施暴者和受暴者的心态,这对采访时的观察和沟通都是很有帮助的。我还查找了很多关于家暴的摄影报道作参考。

罗京运:我主要是收集、阅读资料。首先,完成整个报道,有一个叫“反家暴网络”的NGO组织对我们的帮助很大。这是一群关注女性权益的人士参加1995年世界妇女大会上后受到启发而成立的机构。他们给了我很多书,让我对这个群体有了一些认识。其次,我翻阅了一些人大代表和法律学者的议案、草案。报道中的数据和背景知识主要来源于这些资料,也帮助我在写稿子时避免常识错误。

整个项目拍摄过程中,难度最大的部分是什么?

冯海泳:最困难的是让受访者同意接受采访,另外寻找案例也占了我们制作这个图片故事很大一部分时间。当时我跟团队的其他成员计划找十个家暴受害者讲述她们的故事。当时大家都觉得很难完成的。

罗京运:一开始我们通过朋友圈寻找采访对象,难度特别大,几乎很难直接联系上他们。所以就从律师、NGO 两个渠道入手,和他们沟通我们的采访主题和呈现方式,让他们信任我们,然后介绍受害者给我们认识。

如何与采访对象沟通,让她们愿意接受采访?

冯海泳:最后我们从十几个案例里,选了八个来拍摄。有些约好了临时又决定不接受采访,但是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那些拒绝采访的人,在看到报道后也来感谢我们做了这个报道。这组报道让更多人知道家暴问题的严重性。

罗京运:最开始,海泳想要拍至少10个受害者,而律师们接触过的受害者中,并不是每一个都愿意接受媒体采访。经过了一些沟通,才有一些受害者愿意跟我们见面聊聊,但都有要求,比如不能录音、不能录像。第一个采访对象是报道中的程国芳。在约访时,我会先拜托律师、NGO负责人和心理医生帮忙转达采访请求,如果愿意和我们见面或者打电话,再直接联系。

也有几名实习生在帮助我们联络。他们通过网络寻找,确认愿意接受采访的受害者以及她们所能接受的采访尺度,之后海泳再进一步接触,对接采访计划。

在拍摄时,作为男性,你最大的触动是什么?

冯海泳:首先触动我的是那个惊人的数字,约有25%的女性遭受过不同程度的家暴。另外,家暴受害者讲述她们的故事时,手段之残忍是令我们都难以想象的。家暴对妇女以及孩子的影响是永久的,正如其中一个受害者许林芳所说,让她最害怕的并不是受暴时肉体的伤痛,而是对丈夫的绝望,以及因自己长期受虐而觉得自己无能的心理。这大概也是每个女人对爱情的绝望吧。

在影像语言表达上,如何照顾受害者的形象(隐私)?有没有经验可以分享给大家?

冯海泳:隐私权是必须要尊重的。首先我很感谢她们信任我并且愿意出镜讲述她们的故事。拍摄时,我以不会影响她们的生活为前提,在沟通时候就要跟她们说明情况,然后询问能不能接受拍摄。有些人不愿意露脸,我们则必须要保护好。而且,我之前拍摄的很多题材都会涉及到隐私问题,相对来说有些经验。

每个对象拍了多久?

冯海泳:一般一到两天,我会判断受害者情绪,避免她们的情绪发生太大变化,采访到这种程度就差不多了。全部采访结束后,所拍照片的数据量大概是60到70G。

我去许林芳家的时候被吓到了。因为我看到了一个“没有希望”的家庭,觉得拍摄是一个极度痛苦的事情。另一个采访对象黄芳和我同龄,之前翻看她的微信朋友圈,事先了解到她曾经憧憬爱情,但新婚第一天就遭受家暴了,也让我觉得很难受。

这个报道得到采访对象哪些反馈?

冯海泳:现在,我们和某些受害者还会有联系,而且有些之前拒绝的人,也会给我们的报道点赞。遗憾的是,对多数采访对象,我只拍了肖像,没有能够再深入她们的生活。

罗京运:对于要求匿名的受害者,他们很关心报道会不会泄露太多隐私。图片发表之前会先给他们看。报道出来后,有受害者给我微信留言,说感谢我们的努力。目前腾讯公益也在发起为于家暴受害妇女和孩子的公益募捐,后续还想帮到他们。

反家暴日宣传活动简报 篇9

反对家庭暴力,人人有责。近日,东莞市正阳社会工作服务中心驻洪梅黎洲角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社工,为黎洲角社区居民开展了一场“拒暴力 促和谐”反家暴宣传活动,吸引了社区100多名居民参加。

每年的11月25日是“国际反家庭暴力日”。东莞曾有公益项目在做过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东莞的家暴率达37.47%。在该项目实施的两年时间里,共跟踪介入了60余个个案。这些个案的家暴经历一般都长达七八年,她们第一次求助时,都是因为遭受了身体暴力;但社工经过深入了解后,发现她们遭受的是多重暴力。在她们的意识中,冷暴力不属于家暴。近日,“正阳”社工为黎洲角社区居民开展了一场“拒暴力 促和谐”反家暴宣传活动。社工通过宣传展板展示、派发反家暴宣传单张、黄手环、爱心义卖、义诊和互动小游戏等环节来开展服务;还为每一位前去咨询的居民耐心介绍“反家暴法”、如何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等知识。有居民告诉社工,自己在宣传活动中收获颇多:“对于家庭暴力的了解更深了,同时也体验了社区的便民服务,感受到社区和谐共融气氛。”

上一篇:被盗证明报告下一篇:学困生转变经验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