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审计论文

2024-10-14

基层审计论文(共8篇)

基层审计论文 篇1

开展绩效审计,是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审计工作发展的方向。国家审计署和江苏省审计厅在今后几年的审计工作规划中,均对开展绩效审计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要求。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基层审计机关也要积极探索,认真思考,扎实推进绩效审计。

从目前基层审计机关的现状来看,开展绩效审计还存在以下制约因素。突出表现在“三个不

够”。一是审计力量人手不够足。基层审计机关,人员编制大多只有二十个左右,而真正在审计一线的审计业务人员只有十几个。当前审计工作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审计工作面广量大,审计工作任务多,压力大。目前任务重、人手少是基层审计机关共同面对的尖锐矛盾。虽然通过采用计算机辅助审计等现代化审计手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一矛盾,但这一矛盾仍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始终困扰着基层审计机关。要开展比财政、财务收支审计更为复杂的绩效审计,必将使这一矛盾更加突出。二是审计人员素质能力不够强。现有审计人员结构上是财务人员多,知识结构单一,绝大多数审计人员是会计、审计等经济类专业毕业,而熟悉经济,法律、管理和工程技术、工程造价等方面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少。在现有审计人员中工作经历比较单一的人员多,而具有经过多个经济管理部门工作阅历的人员少。现有审计人才结构、知识结构的矛盾也是开展绩效审计的又一大制约因素。三是审计评价的指标标准不够明。绩效审计涉及被审计单位管理的全过程,而当前基层审计机关开展绩效审计既无可遵循的相关准则,也无可参照的专业方法,缺少绩效审计所需的各类非财务指标。要制定适用的、便于操作的绩效评价指标标准,需要各级审计机关进行长期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探索。

针对存在的上述制约因素,基层审计机关除了应该通过合理调配审计人员、采用计算机辅助审计、强化审计人员培训、强化考核激励等方法,为开展绩效审计积极创造条件外,还要探索创新,积极推进绩效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要区分阶段。推进绩效审计不能急于求成,要分阶段稳步推进。现阶段无论从外部环境,还是审计人员素质来看,难以全面的开展效益审计。基层审计机关要推进绩效审计,不能搞一刀切,必须遵循序渐进的原则,以阶段性目标的实现来推进绩效审计的深入开展。现阶段要围绕财政支出领域进行探索,重点抓好三个方面:即政府行政成本审计、固定资产投资领域效益审计、财政专项资金使用效益审计。

二要选好项目。认真选择合适的项目是开展绩效审计的首要环节,所选审计项目审计机关自身一定要有能力胜任。根据现阶段的特点,推进绩效审计,一方面要在结合上下功夫,将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与绩效审计相结合,将经济责任审计与绩效审计相结合。另一方面要开展“独立型”的绩效审计,注意选择资金量大、社会公众关注度高、评价标准比较明确的项目作为开展绩效审计的突破口。项目一定要与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紧密相关,审计后的成果可以及时利用。

三要编好方案。要根据确定的审计对象,在充分调查评估的基础上,精心编制审计方案。独立型绩效审计方案主要包括具体绩效评价目标、评价重点内容、评价标准依据及具体取得方式。结合型绩效审计方案除了传统的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审计外,应就选定绩效评价的方面作出细化规定,包括评价重点内容、评价标准依据、取得方式等,都应在审计方案中得到具体体现。

四要科学评价。审计评价是绩效审计的关键和核心,审计评价应当坚持依法评价,用法律法规、政策规章、行业标准以及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等作为评价尺度,力求用全面的、辩证的、客观的观念公正地作出评价。审计评价的重点是项目或资金管理使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经济性是指以最低费用取得一定质量的资源,即支出是否节约;效率性主要反映投入与产出的对比关系,即支出是否讲究效率;效果性是指在多大程度上达到政策目标、经营目标和其他预期结果。在审计评价中,要做到共性与个性、定性与定量、效益与公平相结合。

基层审计论文 篇2

关键词:基层审计机关,送达审计,措施

送达审计是按执行审计地点分类的一种审计方式, 也称报送审计, 是指被审计单位按照审计机关的要求, 将审计需要的与财政财务收支有关的计划、预算、会计凭证、账簿、报表以及其他有关文件、资料 (含电子文件) 等全部资料, 按时送交审计机关或审计机关指定的办公场所进行的审计。实行送达审计, 有利于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节约审计资源。目前, 基层审计机关普遍采用这种审计方式。

一、基层审计机关送达审计的现状

近年来, 国家对审计工作越来越重视, 人民群众对审计工作的期望值越来越高, 审计部门所发现的大案要案线索在反腐工作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 从中央到地方加大了反腐工作力度, 党中央对审计工作要求越来越高, 审计部门的任务随之加重, 基层审计机关开展审计工作的困难也越发突出。为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降低审计成本, 采用送达审计的方式进行审计是目前大部分基层审计机关的主要做法。

(一) 以送达审计为主, 就地审计为辅

实行送达审计, 一般都只能要求被审单位提供财务会计资料及其他跟审计有关的材料进行审计, 而对现金、重点工程和固定资产的核实等项目的审计, 无法在审计机关开展, 往往要到被审计单位或建设施工现场等进行调查取证。因此, 在审计实践中, 采用以送达审计为主、就地审计为辅的审计方式, 能充分发挥审计工作的整体功能。如在农村义务免费教育专项审计中, 对“两免一补”发放的真实性, 审计组对照学生花名册, 进行实地走访, 确保了惠民政策的落实;在地方政府债务审计中, 到各有关单位查看工程款的支付情况等, 明确债务的真实性;在工程建设项目中, 到施工现场实地查看建设情况, 求证建设施工进度。

(二) 送达审计机制的建立与完善

一是制定了送达审计制度。目前有部分基层审计机关结合自身送达审计工作的实际情况, 制定了送达审计的有关规定, 从制度上规范送达审计, 细化送达审计的操作步骤和细节, 明确送达审计的范围和资料交接、保管等手续, 明确审计组、被审计对象的责任, 统一《送审资料移交清单》 (简称《清单》) 的样式和内容, 便于审计组统一操作与实施。

二是完善了承诺制度。除按常规要求被审计单位对其所提供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作出书面承诺外, 还要求其承诺审计过程中有关人员及时配合审计工作, 对审计实施过程产生的疑问需要当事人到审计机关进行配合调查了解的时候, 当事人不得故意拖延或拒绝。同时, 审计组长也对送审资料保管安全和使用无损以承诺书形式向被审计单位作出承诺。

(三) 基层审计机关送达审计的主要做法

被审计单位的资料送达后, 一般会做好资料的交接、保管、使用和保密工作。

(1) 规范交接手续。明确双方资料交接责任, 一般制有审计资料提交清单、退回清单、留存清单等。被审计单位按照《审计通知书》的资料清单, 在规定的时间内, 将相关审计资料提交到指定的地点, 资料送达后, 审计组一般都会指定专人 (通常是主审) 负责接收, 认真核对会计资料名称、数量, 与被审计单位填制的《清单》逐一核对无误后, 交接双方在《清单》上签名, 如有应说明事项在《清单》内或另纸注明, 《清单》一式两份, 审计组和送审单位各执一份。

(2) 注重监督检查。在资料的使用过程中, 一经发现被审计单位提供的资料有错误或缺损, 由责任人报告审计组长, 审计组长查明原因, 再由业务办公室成员开会讨论处理意见。

(3) 落实资料保管和保密责任。审计组对送审的资料负有保持完好和保密的责任, 审计组指派专人保管送审资料, 明确保管资料人为第一责任人, 在送达审计的全过程中负有对所有资料的保管和保密责任。当天审计结束后, 资料必须及时清点入柜锁好, 一旦出现人为泄密或资料缺失而影响审计工作, 由责任人负责。

二、基层审计机关送达审计的优点

在目前基层审计机关任务重与审计人员少、技术力量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的情况下, 实行送达审计, 既有利于灵活安排审计人员和工作时间, 优化整合审计资源, 又可以节省审计时间, 降低审计成本。

(一) 有利于审计资源的优化整合, 降低审计成本

(1) 实现审计人员和时间的优化配置。在常规的审计工作中, 审计项目进入报告阶段后, 审计组员工作量相对较少, 一般除了主审需要起草报告, 其他组员则可以进行下一个审计项目的准备和实施工作, 审计准备工作就绪后, 上一个项目的审计组长, 可以做这个审计项目的组员, 这样交叉安排审计组长和组员工作, 可以更加充分利用在执行审计程序中等待审计结果的空余时间。同时, 采用送达审计, 有利于打破审计机关内部的分工界限, 可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 发挥审计机关的整体效应, 合理优化配置审计力量, 缓解审计人员少、任务重的矛盾, 也便于审计机关领导掌握审计工作进度, 及时协调和解决审计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从而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2) 节省审计机关的后勤开支, 降低审计成本。就地审计需要审计人员每天往返于被审计单位, 相应增加了审计机关的用车负担。采用送达审计可减少往返被审计单位的次数, 缓解审计机关业务用车紧张的矛盾, 降低审计所用车辆磨损、油耗、司机费用等审计成本。另外, 还可以节约就地审计往返被审计单位路途上所占用的时间和每天与被审计单位有关人员打交道的时间。节约时间的同时, 又避开了很多不必要的影响, 审计人员可以根据工作量的大小, 自行灵活安排审计时间, 提高时间利用效率。

(二) 有利于廉洁从审, 增强审计独立性

(1) 促进审计干部队伍的廉洁自律。送达审计一般都在审计机关进行, 可以减少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过多的联系环节, 也减少了与被审计单位的利益联系。可有效地回避和推辞被审计单位的宴请、赠送礼品等, 从源头上清除滋生腐败的土壤和条件, 为审计人员廉洁从审、秉公办事, 营造了良好的执法环境。

(2) 增强审计独立性。相对就地审计, 送达审计不需要被审计单位解决审计人员的用餐、交通工具、通讯工具和办公用品等实际问题, 使审计人员处于比较超脱的地位, 不受被审计单位的各种干扰和其他不良环境的影响, 专心查账。同时, 在本机关审计, 无外人在场, 审计人员工作中遇有需要大家讨论研究的问题, 可以毫无顾忌地发表个人意见和商讨问题, 有利于排除外界干扰, 进行自由探讨研究审计所发现的情况, 增强审计独立性。

(3) 提升审计形象。审计工作场所脱离被审计单位, 可以让对方感觉到审计工作的严肃性, 提高对审计工作的认识, 增强国家审计的威慑力。同时有利于被审计单位提高自觉接受监督的意识, 更好地促进廉政建设, 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审计形象。

(三) 有利于计算机辅助审计的推行

随着会计信息化、业务数据管理信息化的发展, 计算机辅助审计是从中央到地方审计机关都积极推行的审计方式方法, 联网审计、信息系统审计等都是计算机辅助审计的运用。由于审计条件有限, 部分基层审计机关的计算机是台式的, 无法随身携带, 在就地审计方式下, 计算机审计无法得到实施, 而实行送达审计, 除要求被审计单位报送纸质资料外, 还有电子数据, 特别是对于会计年度中的有关数据, 由于无纸质资料可查, 又不能借用被审计单位的计算机, 这就促使广大审计人员积极学习计算机审计知识, 努力提高自身运用计算机的能力和水平。因此, 实行送达审计既有利于促进计算机辅助审计的开展, 又有利于促进审计人员运用计算机能力和水平的提高。

(四) 有利于减轻被审计单位的负担

以往就地审计多数在被审单位进行, 审计人员一般常驻下来, 直到项目审计结束, 被审计单位的领导不仅要放下繁忙的工作接待审计人员, 并要派出人员专门配合审计人员工作, 还要安排审计人员的食宿和办公条件, 加重了基层单位的接待工作压力和经济负担。而实行送达审计后, 被审计单位只提供相应的会计资料, 不需要为审计人员提供办公和住宿场所、交通和通讯工具、办公用品和工作用餐等, 减轻了被审计单位的经济负担, 也减少对被审计单位财会工作的影响。

三、基层审计机关送达审计存在的不足

实行送达审计既有促进审计资源的优化整合, 又有增强审计独立性等优势, 但也存在审计技术方法单一影响审计质量的提高、不利于审计人员及时与被审单位沟通等劣势。在实施送达审计的实践过程中, 由于实施审计的空间地点发生了变化, 送达审计存在以下不足:

(一) 技术方法受限制, 影响审计质量和效率

(1) 送达审计应用范围受限制。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不断进步, 审计项目类别繁多且愈加细化, 审计内容和对象涉及面也愈加广泛。如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不仅要审计领导干部所在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 还要审查领导干部履行岗位职责、执行相关政策、做出重大经济决策、遵守廉政纪律等多方面的内容;环境审计不仅要审计环保专项资金的来源和去向, 还要对有关环保法规政策的执行情况及效果、环保措施技术的合理性等进行评价;绩效审计不仅审计有关专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 还要重点评价其所产生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等。上述审计项目涉及面广、情况复杂, 不能只通过账面审查就能发现问题。在实施过程中, 对账目的审计只是其中小部分工作, 更多的审计工作则是大量的走访、求证和实地查看, 还需延伸审计多个单位或相关部门, 这些工作都无法通过采取送达审计完成。

(2) 审计方式单一, 影响审计质量。与现场审计相比, 送达审计节省了部分时间, 减少了因工作环境而受到的影响, 同时能灵活安排审计人员, 对于提高整个审计机关的工作效率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但当遇到较复杂的审计项目和问题时, 单一地从送审资料查找线索, 很难查出一些隐蔽较深的问题。送达审计的开展依附于被审计单位送来的账簿等资料, 只能从账面和会计凭证上去查, 查出的大多数是一般的、带普遍性的问题, 一些细节、隐蔽的问题常常被一些有多年工作经验的会计隐藏起来, 难以对问题进行查深查透。会计资料本身具有连续性, 有时除了需要审计范围内的会计年度财务资料外, 还常常会根据实际情况追溯以前年度或延伸本年度的有关财务资料及其他资料, 而送达审计不可能把除审计范围外的年度资料全部搬运到审计机关。在这种情况下, 对跟踪该笔账的审计工作只好暂时停止下来, 审计组不能及时追根溯源, 从而影响了审计质量的提高。

(3) 获取线索渠道狭窄, 增加审计风险。在实际工作中, 审计线索有时候是在与被审计单位职工接触交流的过程中取得的, 但目前审计工作只是得到被审单位的有关领导和财务人员的重视, 其他绝大部分员工对审计工作不了解也不知情。除了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贴出的《审计公示》为组织或个人提供反映情况的联系方式方法外, 其他的审计项目均未告知提供线索方式, 这会使有些想向审计组提供线索的人没有途径进行反映情况。

新时期的重大违纪问题具有手段越来越高明、行为越来越隐蔽、查处越来越不易等特点, 单从财务账证资料的审查上是很难发现深层次问题。很多重大的违纪违规问题线索往往是由职工主动反映和提供的, 送达审计离开了被审计单位现场, 加上没有公告提供线索的方式方法, 也使审计组失去了获得更深层次线索的机会, 重大违纪违规问题不能及时得到揭露查处, 致使部分审计项目变成了“例行公事”, 日后一旦被审计项目引发问题也可能会把审计人员牵涉进去, 不仅影响了审计质量, 而且增加各种隐患和风险。

(4) 不能及时与被审单位人员沟通, 影响审计效率。虽然现在审计工作绝大部分都能得到被审单位的理解、支持和配合, 但仍然存在一些被审计单位人员对审计工作缺乏较为深刻的认识, 认为审计是“找茬子”, 对审计存在戒备心理和抵触情绪, 而送达审计使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接触少, 不利于消除误解、融洽关系。一旦接到某种举报线索, 审计实施过程中产生的疑问需要当事人到审计现场进行解释、取证的时候, 被审计单位因多种原因可能出现有些人员借故拖延或不配合, 这种不及时、不积极配合, 必然影响到审计工作的进度, 降低审计工作效率。同时, 审查账务发现的是“死问题”, 对被审计单位的“活情况”缺少了解, 在未对被审计单位的制度基础和具体情况做深入细致的审查情况下, 审计人员又未能与被审计单位及时相互沟通和交换意见, 容易导致审计查出的问题不够全面, 作出的评价不够客观, 得出的结果不一定很正确, 提出的建议也不一定很科学, 既影响了审计效果和权威性, 也达不到“审、帮、促”的目的。

(二) 审计队伍结构不合理, 影响人员调配

(1) 一线审计人员数量不足。基层审计机关的工作内容除审计工作外还有大量的人事、财务和机关文书等工作, 真正的一线审计人员人数甚少, 同时绝大部分基层审计机关的审计项目统计、档案工作均由一线审计人员兼职, 有时审计任务除了自定的上级机关指派的或需要抽调人员配合, 导致实行送达审计在人员调配上存在困难, 基层审计机关的工作进度也受到严重影响。

(2) 审计人员专业覆盖面窄。目前, 基层审计机关大多数审计人员是以前从事财务会计工作, 知识结构单一, 所学专业范围狭窄, 审计技术方法固化落后。经济责任审计、绩效审计及专项调查审计等项目的审计重点和内容涵盖面广、难度大, 单单只具备财会知识已不能满足这些项目的审计工作要求。计算机、金融、法律、工程预 (决) 算和环境等专业人才匮乏。

(3) 审计人员素质整体偏低。我国审计机关成立时间不算长, 从事审计工作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尤其是审计队伍建设较落后的基层审计机关, 有少数人员是由教育、医疗等其他行业转入的, 没有正规培训和专业学习的经历, 专业水平较低。此外, 基层审计机关队伍普遍存在学历低、年龄结构老化的特点。审计机关成立之初, 人员一般是从其他单位抽调财务人员组合而成, 这些人员大多是六十年代出生, 大部分是大中专学历, 本科及以上学历甚少, 而新进人员缺乏审计实践经验, 短时间内审计业务水平难以提高。

(三) 审计经费不足, 难以落实送达审计后勤保障

(1) 机器设备有限, 影响取证工作。送达审计都是在审计机关进行, 相应的后勤开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审计机关的负担。机器设备有限, 影响工作效率。就地审计取证过程的打印复印工作由被审计单位提供相应的设备、纸张。实行送达审计后, 审计机关的打印复印工作量明显增加, 由于条件有限, 基层审计机关的打印复印设备有限, 多个科室要共用同一台复印机, 容易出现取证材料不能及时复印的情况。同时, 纸张需要量也大幅增加, 有时会出现纸张供应不及时的情况,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工作效率。还容易造成机器设备的磨损, 使用寿命缩短, 更新频繁, 增加审计机关负担。

(2) 办公条件有限, 影响资料的保管。实行送达审计, 审计机关肩负起送审资料的安全完整责任。由于办公场所比较紧张, 审计组接收送审资料后一般都放在各科办公室里, 占用正常办公场地, 导致办公场所拥挤。特别是资金量较大、下属单位较多的被审计单位, 会计资料及其他有关资料很多, 很难有足够的空间来放置这些资料。很多时候都是堆在办公桌上或是周围的空地板上, 极易导致资料丢失和泄密。同时, 如果天气潮湿容易导致资料受潮、受损、遭虫咬等情况发生, 送审资料的安全性和完整性难以得到保障, 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审计人员对送审资料的保管风险。

四、基层审计机关送达审计的完善措施

(一) 完善审计方式, 提高审计效率

(1) 灵活运用各种审计方式, 正确处理送达审计与就地审计的关系。采用送达审计的项目通常以财政财务收支情况为审计重点, 对有些不宜单一实行送达审计的项目可实行就地审计或与送达审计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如对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执行情况及决算、财政财务收支等情况审计可采用以送达审计为主, 就地审计为辅的方式进行;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专项资金审计及税务和金融等单位的审计, 在必要时要到被审计单位及其下属单位核实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现场进行察看和测量、内部控制制度的测评及货币资金、存货、固定资产等有关问题的, 则采取送达审计与就地审计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对政府投资、专项跟踪调查等大量工作必须通过实地查看、现场丈量、多方调查、综合评估等多种方式才能完成的审计项目, 采用以就地审计为主, 送达审计为辅的方式进行。

(2) 积极推行计算机辅助审计, 提高审计效率。实践证明, 运用审计署现场审计实施系统软件的数据筛选与分析的强大功能, 抓住重点问题和重点环节, 对缩短审计时间, 提高审计效率起到显著效果。积极推行计算机辅助审计, 一是要加强基层审计机关的信息化建设。加大经费投入, 及时购买和更新计算机和审计软、硬件。同时, 积极鼓励审计人员在工作中使用如Excel、AO系统、数据库、联网审计等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方法, 积极推进计算机技术在审计工作中的应用;二是可加强与上级审计机关沟通联系, 邀请上级机关领导和专家来单位进行审计业务指导和培训, 也可安排审计人员定期与上级审计机关计算机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交流学习, 或与其他同级审计机关沟通交流, 借鉴他人的先进做法和成功经验, 以提高审计业务水平。

(3) 拓宽渠道, 获取更多审计线索。审计线索越全面, 反映的问题就越深刻, 从而提高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一是在审计进点时张贴出《审计公示》和《审计告知书》, 为外界提供反映情况的联系方式方法, 同时告知审计的“八不准”纪律, 树立审计公正形象。二是通过网络建立信息交流平台, 让所有想提供线索的知情人员根据自己意愿进行实名或匿名反映情况, 既拓宽获取信息的渠道, 又扩大审计影响力。三是注重改进工作技巧。要求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人员注意沟通技巧、交流的态度和语气, 消减其工作中对审计的抵触情绪和不必要的误会, 获取干部职工的信任和认可, 从而得到更多审计线索。

(二) 优化整合人力资源, 灵活配备审计人员

(1) 优化审计队伍, 增强审计实力。一是对审计人员的专业要求应从单一的财务会计专业向工程建设、计算机、农业等多方面转变。基层审计机关的审计项目以财政财务收支情况居多, 但有些采用送达审计和就地审计结合或以就地审计为主的审计项目都涉及到财政金融、社会建设、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等多个行业和领域, 这要求基层审计机关应逐步转变观念, 重点招揽部分工程、计算机等方面的专业人才, 充实审计队伍。同时, 注重对年轻干部职工的培养, 积极吸纳高学历人才, 为单位注入强有力的新鲜血液, 努力培养一支新型审计队伍。

二是努力实现审计人员从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审计工作内容在深度和广度上的突破和延伸, 对胜任审计工作的人员素质要求也日趋综合化。要求审计人员不仅要具备扎实的财会和审计专业知识, 还要有较高的政策理论水平和综合分析能力。加大经费投入, 努力创造条件, 尽可能地为不同年龄层次、不同专业的审计人员提供学习机会, 可通过参加业务培训班、座谈会、讲座等多种形式加强学习交流, 也可鼓励不同专业人员之间相互学习, 丰富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

(3) 因人而异, 根据专业特长安排审计人员。根据审计人员队伍的特点, 灵活分工是提高审计效率的有效途径之一。如对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执行情况及决算、财政财务收支等情况的审计, 需要重点在审计机关查阅财务会计资料的工作安排主要由财务会计、审计等相关专业的人员负责;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政府投资、专项跟踪调查等审计, 需要实地查看、现场丈量、多方调查、现场核实的审计工作则安排由非财务会计专业人员负责。

(三) 加大经费投入, 落实送达审计后勤保障

人、财、物的保障是基层审计机关实行送达审计的物质基础。一是加大办公经费投入, 确保必要的办公条件。根据实际需要增加打印机、复印机等机器设备的购买, 及时补充办公用纸, 有条件的可以每个科室配备一台打印机和复印机, 或规定最多两个科室共用一台机器设备, 从而减轻机器设备的磨损, 延长其使用寿命, 同时保证了工作效率。

二是改善送审资料的保管条件。除了规范送审资料的交接手续、落实保管责任外, 还要高度重视送审资料的保管条件。一方面, 加大办公场所的建设和资料柜的采购投入, 建立专门的送审资料保管室, 划分好区域放置资料保管柜, 把各科室的送审资料集中到一处, 禁止无关人员进入, 防止资料的丢失, 便于安全管理。有条件的可在各科室建立专门的资料保管室, 不仅能确保资料的安全完整, 而且更不易泄密。另一方面, 要注重送审资料的保管环境, 保管资料的场所和柜子都应具备防火、防盗、防潮、防虫等功能, 切实保障资料的安全完整。

参考文献

[1]陕西省审计学会课题组:《报送审计的现状分析及完善路径》, 《现代审计与经济》2009年第3期。

[2]唐永康:《送达审计方式研究》, 《现代审计》2012年第1期。

[3]郑聪:《浅析送达审计的利与弊》, 《广东审计》2000年第12期。

[4]赵乐、王胜男:《“送达审计”减负增效便利基层》, 《吉林日报》2014年11月27日。

基层审计论文 篇3

一、专项审计调查的特点

(一)专项审计调查是审计机关从改善宏观经济调控的角度着眼,依法对与各级人民政府财政收支有关的特定事项或者本级人民政府交办的特定事项进行专项的审计调查,因而它具有特定性。

(二)开展专项审计调查,往往要贴紧政府的中心工作、当地的热点问题、群众关心的问题,要讲究时效,同时要求达到一定的数量和覆盖面,以保证调查报告的可信度和说服力,在一定时间内完成任务,出具相关调查报告,因而具有较强的时效性。

(三)由于专项审计调查是对经济领域中带全局性、普遍性、倾向性的特定事项进行系统调查了解,通过综合分析,向有关部门反映情况、揭露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为国家、企业宏观调控服务,因此专项审计调查具有宏观性。

二、专项审计调查实施中应把握的关键环节及方法

审计人员在工作中必须以严谨的态度,科学的方法来进行,确保专项审计调查的质量,调查中应把握好以下两个方面的重点,并正确运用审计调查方法。

(一)应把握的关键环节。

1.调查前充分准备,明确重点,注重调查的针对性。即审计人员实施调查前要熟知相关的政策和法律法规,认真学习并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明确调查重点,做到心中有数。

2.实施中正确运用调查方法深入调查、综合分析、注重调查的实效性。一是工作中要进行广泛深入、细致的调查,尽可能多地掌握与调查内容相关的资料。二是在调查过程中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认真进行整理加工提取有价值的资料,保证审计调查的效果。三是要遵守审计法规和职业道德,积极宣传、注重调查的保密性。专项审计调查中常涉及被调查单位的工作秘密和商业秘密,审计调查人员既要做好宣传,取得被调查人员的配合,又要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依法保守国家秘密和被调查单位的商业秘密。

(二)具体方法。

1.审阅调查法。即审计人员根据需要直接查阅被调查单位的有关账目和会计资料,调阅相关的审计档案资料和有关文件,以便收集有关资料,取得相关数据。

2.重点调查法。即选取被调查单位的全部经济活动会计资料中一部分最具代表性资料进行重点调查,或者在普遍调查的基础上选取几个典型进行重点检查。

3.访谈调查法。即审计人员直接对被调查单位相关人员进行走访座谈。访谈调查法最主要的就是要做好实地走访,切实取得所需的审计证据,在进行专项审计调查时,要注意审计取证不能仅关注具体被审计单位或部门提供的会计资料,必须到实地去、到受益人群中,采取明查暗访的方式,抽查部分有关对象,核实并记录有关人员名单、金额等实际情况。

4.实地调查法,有的调查项目由于其特殊性,必须注重对整个被审计单位的情况加以实地观察,了解管理经营的全过程,并获得对组织的整体印象,从中获取直接的感性认识和有用的信息,为综合分析评价提供翔实的材料。

5.问卷调查法,即可采用设问式或表格式由被调查者据实填写。一份好的调查表,不仅有利于审计调查事项的汇总,更是审计调查重点的直观反映,对于统领整个审计调查工作、把握工作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搞好专项审计调查应注意的事项

一要转变理念。一是要牢固树立“审计为民”的理念,围绕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开展专项审计调查工作。二是要牢固树立服务宏观决策的理念。要立足为审计工作转型,服务经济建设,增强宏观意识,为领导提供决策参考依据。三是要牢固树立效益的理念。专项审计调查必须始终把促进经营管理和效益的提高,当作专项审计调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要选准项目。坚持抓重点、抓热点、抓难点,突出短平快,体现时效性,通常专项审计调查立项工作应注意四点:一是选择一些领导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和领导关心或感兴趣的内容开展专项审计调查,使专项审计调查具有一定影响力。二是抓住行业带全局性、关键性、原则性的问题或带政策性、苗头性、倾向性、指导性的问题开展专项审计调查,要起到预警作用,避免放“马后炮”。三是围绕当前经济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开展专项审计调查,放在“免疫系统”中去推进。四是抓住地方经济效益这一中心工作,广泛开展专项审计调查,从机制上和体制上提出合理化改进建议,促进经济社会健康有序发展。

关于基层国库审计的思考 篇4

一、所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一)对国库审计项目的认识不够

基层国库审计是县级审计局每年固定的一个审计项目,在年初审计机关提出本的审计任务时通常是把它作为财政预算执行审计项目的一个补充项目,只是把它当成一个很小的审计项目看待,对国库审计更多的是趋向于取得各项数据,据之作为财政预算执行审计时有关部门数据相互应证的依据,而对国库会计核算制度及国库会计操作规程没有深入的了解,对国库业务缺少深层次的认识,对国库业务的日常核算没有起到应有的事后监督作用。

二)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有待更新和完善

因为历年来对金库审计的不重视及认识上的局限性,审计人员对自身相关知识更新不够。金库作为中国人民银行的一个隶属科室接受中国人民银行的直接管理,对国库业务的核算采取以银行会计核算为主的核算模式,《国库会计管理规定》第二十三条 国库办理国库资金的清算、收纳、退付及库款的支拨等事宜,应正确使用统一规定的会计科目。人民银行经理国库使用人民银行统一规定的会计科目。商业银行、信用社代理国库使用的会计科目应根据人民银行国库会计科目名称、性质及用途统一确定。

银行会计核算方式与我们平时在预算执行审计时遇到的行政事业单位及企业会计有很大的区别,如果审计人员没有经过事前认真的准备和学习是不可能完全看懂国库会计资料的,原始凭证的核算也有其自身的特点,不同于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的核算。而且因国库自身地位的特殊性,作为一级财政收支的具体执行单位,是地方财政的总出纳,但在业务上接受中国人民银行的垂直管理,其业务具有广泛联系性和很强的政策性,业务凭证的传递过程各不相同,涉及的部门也不同,各部门的业务都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国库是各部门业务的综合反映,所以国库业务综合性很强,如果不熟悉相关部门的业务特点及会计核算,以很难真正搞清楚国库业务的核算。正因为如此,审计人员很难谈得上真正对国库进行审计,从而局限于从中取得相关数据,并没有深入进行审计。三)基层国库会计核算存在的一些问题。

1、现有国库人员已不适应国库业务发展的需要。《中国人民银行国库会计核算与管理》规定,国库会计业务共分3个组16个岗位,根据岗位基本要求,国库会计核算管理至少需要8个人。而目前国库部门,尤其是基层国库远远达不到要求。国库会计人员的严重不足,势必造成会计兼岗现象普遍存在,内控制度落实不到位,会计核算的质量和国库资金风险防范将会大打折扣,国库会计人员不足将成为基层国库资金最大的潜在风险。

2、管理制度落后,已不能适应国库业务发展的需要。近年来,随着国库会计核算电算化水平不断提高,现有的国库会计制度明显滞后,亦不能涵盖整个国库核算业务的全过程,存在许多制度空白点。如国库部门加入现代化支付系统、开通内部往来、直接参加同城票据交换后,改变了过去国库资金清算单一的“行库往来”方式,国库资金清算方式变得快捷、多样化,使国库直接处于资金清算第一线,国库资金的风险点明显增多、增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金库条例》赋予了国库部门对国家预算资金收支的监督职责,但现行的《国库条例》还是80年代制定的,仅对国库的基本职责和权限作了原则性规定,条文过于笼统,职能定位不明确,缺乏具体行使职能的依据和手段,难以发挥国库监管的作用,已明显不适应新时期国库业务发展的需要。这样造成了国库监管只能是监而难管,监而未管,国库的监督权无法得到有效施行,流于形式。

3、传统的事后监督手段亦不能适应国库业务发展的需要。目前,由于基层国库人员不足,配备独立的事后监督人员亦不能成为可能,且监督手段依然还是传统的手工计算、翻阅、勾对等,工作量大,工作效率较低。同时,对事后监督检查的范围也仅局限于对凭证要素填写是否正确,金额大小写是否相符,印章是否齐全,帐表是否平衡等基础性的会计核算方面的监督,对拨款、退库、更正等重点业务监督审查流于形式,不能进行再深入的跟踪再监督。随着当前财政国库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国库业务量巨增,风险点增多,监管难度大的情况下,基层国库事后监督机制亦不能适应国库业务发展的需要。

二、针对问题提出建议

一)正确认识国库审计。从单位领导到审计人员都要有正确的认识,不能仅仅把金库审计作为一个小的审计项目,审计目的不能只局限于从中取得相关的数据,而应作为财政预算执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认真对待金库审计。从大的方面来

说:中央银行可以利用国库这个 “窗□”了解预算执行情况和国家财政政策,实现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相互协调。国库会计及时准确提供国库资金变化,国债发行、兑付情况的信息,分析预测其发展趋势,为央行有效地进行公开市场操作,及时调整货币信贷政策提供依据;从小的方面来说,国库审计为预算执行审计提供参考,国库会计是连结税收会计与财政总预算会计的桥梁和纽带,联系面广,信息渠道多,全面提供了有关税收与预算方面的信息。如分析重点税源的变化情况,重点支出的进度情况,预算收支总量及结构的状况及发展趋势等,可为预算执行情况提供评价依据。通过国库会计核算制度执行的审计,发现漏洞,通过国库会计对会计资料的实地检查,会计信息的定量与定性分析,发现异常,寻找原因,为充实、完善规章制度提供依据,提出建设性的审计建议,提高国库审计质量。

二)审计人员要加强学习,把国库审计当成一个很好的练兵的机会,国库联系面广,信息渠道多,全面提供了有关税收与预算方面的信息,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政策性,需要不断更新和补充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认真学习《国库会计管理规定》,熟知国库的会计核算业务操作规程,熟悉国库的业务特点,努力拓宽知识面,提高业务水平和审计能力。

三)充实国库会计人员,提高国库人员素质,加大对国库会计人员的培训力度,努力提高国库人员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以尽快满足国库工作发展需要。

建立和完善现有的国库法律、法规、制度。明确国库在预算执行过程中的职责及权限,同时针对业务的发展和国库会计核算电算化程度的提高,对原有会计制度中一些滞后的规定进行修订、补充。完善事后监督机制。

基层开展效益审计认识与实践 篇5

首先,提高认知程度是推进效益审计的基础。效益审计也是所谓的绩效审计,在国外普遍盛行,甚至成为国家审计的核心。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对效益审计的社会需求越来越大。效益审计已成为现代审计发展的基本趋势,也是审计自身发展在现阶段内在规律的基本要求,同样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和与国际接轨的发展方向。但是,基层审计干部对效益审计的认知程度仍然囿于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初级阶段”。有的自身素质不适应效益审计的需要,对效益审计存有畏难情绪,总想“绕道走”。有的对效益审计的理解过于简单化,认为效益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区别不大,是一种“换汤不换药”的审计,极易走过场,表面化。有的不能面对效益审计的挑战,心存等靠思想,等上级出路子,靠别人拿模式,仍处于“按兵未动”态势。还有的认为审计范围在缩小,审计对象实行财务集中核算,效益审计可有可无等等。当然,各地情况不同,效益审计进展不快的因素也会各种各样。

人们常说,理念决定观念,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国家站在新的历史高度和起点上,制定了“*”规划,确立了科学发展观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战略。因此,基层审计机关开展效益审计,必须在理念、观念、思路上尽可转变。这个基础打不好,就不会加快速度,也难以大面积推进,审计本身的效益也就发挥不出来。所以,基层审计本身要在上级审计机关指导下,从转变观念入手,以创新观念推动效益审计的创新。

其次,扩张审计手段是推进效益审计的前提,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人们追求的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这种和谐在一定程度上要通过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反映出来。新形势下的效益审计,不再是“一大二公”时代生产队收益分配与工厂企业剩余价值“2-1”式的简单核算,也不可能是财务收支中收入扣除支出的简要表述。效益在新形势下有着更深层次的内涵和包含着不同意义的范畴。效益既有经济效益,又有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既有短期效益,又有长期效益;既有显性效益,又有隐性效益;既有建设项目的效益,又有公共服务和管理的效益;既要体现效益,又要衡量效率。效益审计必须围绕这些内涵和范畴去进行,去适应社会需求,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效益最大化。因此,原有的审计手段已明显跟不上形势的需要,必须在审计方式方法上创新,在审计手段上扩张,效益审计虽然处在“摸着石头过河”和渐进发展阶段,没有统一模式和统一技术方法不等于不搞或慢搞,奢望走捷径和一蹴而就是没有发展的。形势对基层审计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这就需要立足为县域经济发展服务,在较变观念的同时,勇于实践,善于探索,抓住抓实扩张审计手段这个前提,选择适应技术和方法,并从实际出发,逐步深化,有序实施。即使上级有了统一方案和模式,也要与当地实际相结合,达到有所创新,总结经验教训,典型引路和幅射,效益审计才会加快进程,实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目标。

基层审计论文 篇6

但从审计实践看,基层审计人员编制审计实施方案还存在许多突出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视不够。在基层审计机关,一些基层审计人员在审前不重视审计实施方案的编制,有的把以前用过的审计实施方案略加改动便作为该次审计的审计实施方案,应付了事。

二、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部分审计人员编写的审计实施方案内容不是太繁琐就是太简单,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三、不能准确、科学地确定重要性水平和审计风险。大多数审计组未按准则的要求对被审计单位或项目实施分析性复核、内部控制制度测评,忽略了重要性水平确定和审计风险的评估,仅凭经验来评定,为完成审计实施方案的编写而编写,导致不同项目的重要性水平和审计风险评估存在着千篇一律的现象,增加了审计风险。

四、审前调查不深入。有的审计人员虽然制订了审计实施方案,但由于审前调查不够,没有抓住主要问题,实施方案只是流于形式,在实际审计工作中没有指导意义。

五、组织分工、人员安排职责不明确不到位。一些审计人员在人员的分工安排上完全凭自己的主观臆断确定,既不征求审计组的意见,也不考虑审计人员的专业特长,导致审计分工混乱。

为了写好审计实施方案,有效地控制审计质量,笔者认为,基层审计人员应在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加以改进:

一、增强对审计实施方案重要性的认识。基层审计机关应多采取一些有效的办法,组织审计干部深入学习、领会《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审计机关审计方案准则》、《审计机关审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准则》等规定的精神,采取多种多样的方式,开展优秀审计实施方案评比活动,将审计实施方案的质量情况列入审计项目考核,促使审计人员编制切实可行的审计实施方案。

二、深入细致地搞好审前调查。细致周密的审前调查是编制审计实施方案、有效选择审计重点的基础,只有结合了审前调查具体情况的审计实施方案才更具有针对性和指导性,才能突出审计重点,提高审计效率。因此,要将审前调查中初步发现的重点问题、疑点线索、以及下一步要重点关注的情况等都融入到审计实施方案中,形成正式审计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使正式审计做到有的放矢。

三、正确评估重要性水平和审计风险。在调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后,执行分析性复核,然后评估重要性水平和审计风险,以便确定审计的范围、内容、重点和应采用的审计方法。把审计检查风险确定在一个科学合理的水平。做到既能保证审计工作质量,降低审计风险,又能降低审计成本,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四、合理安排审计组人员分工。一个审计项目的实施完成,必须依靠审计组全体成员的分工协作,共同努力。由于审计人员的知识水平、专业水平、工作经验参差不齐,各有长短。因此,在制定审计实施方案时,对于人员分工应充分考虑每个人员的实际情况,做到人尽其才,取长补短,合理分工,避免审计实施阶段出现工作混乱的局面。

基层审计机关审计质量管理分析 篇7

(一) 审计质量水平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据2008年10月以浙江省宁波市各区 (县) 审计局的单位负责人、中层领导和审计人员为调查对象的一次问卷调查显示:在问卷调查中, 被调查者认为审计质量水平一般的占48.28%, 很差的占5.75%。说明总体审计质量水平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全面提高审计质量是当前审计质量管理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二) 审计质量管理缺乏严密的控制体系在上述问卷调查中, 97.70%的被调查者认为政府审计质量管理缺乏科学、严密的控制体系。截止目前, 我国颁布了一系列相关准则和制度, 如《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 (试行) 》、《审计机关审计处理处罚的规定》、《审计署优秀审计项目评选办法》等。但是, 这些准则和制度的出台与实施仍然有待完善, 只有做到从实际出发, 形成系统的、严密的控制体系, 才能有效提升审计质量。

(三) 审计机关独立性较差在上述问卷调查中, 82.53%的被调查者认为审计机关在目前的领导体制下缺乏独立性。我国的审计体制实行审计机关直接受本级人民政府行政首长领导、审计业务以上级审计机关领导为主的双重领导。在实际工作中, 双重领导体制对基层审计机关的工作造成了诸多不利影响。

(四) 审计人员素质亟待提高在上述问卷调查中, 91.46%的被调查者认为基层审计机关普遍存在审计人员素质不高的问题。审计目标能否实现, 其关键因素在于审计人员的敬业精神和专业素质;审计事业能否长远发展, 也取决于审计队伍的整体素质。因此, 全面提高基层审计工作者的素质成为加强审计质量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

(五) 审计结果不透明在上述问卷调查中, 89.65%的被调查者认为审计机关审计结果封闭。审计机关成立以来, 政府审计的审计计划、审计实施、审计处理处罚都是处于封闭运行状态。审计系统一直是处于非开放状态, 审计项目由各部门在封闭状况下自行确定;审计实施由各部门在封闭状况下自行实施;审计报告和审计决定, 被审计单位和审计部门只有个别人知道情况。公众知情度、透明度严重缺乏, 虽然近两年来审计结果有所公告, 但数量比例还是十分有限。

审计质量管理水平不高, 已经成为制约基层审计机关质量提高的瓶颈因素。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些薄弱环节, 更好的发挥国家审计在国民经济运行中的免疫系统的作用, 各基层审计机关应加强审计管理, 确立质量意识, 同时导入先进的科学管理理念、方法, 大胆创新, 科学把握国家审计的发展趋势, 将审计质量管理水平提升到新的台阶。

二、审计质量管理控制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 审计领导体制影响我国《宪法》规定:“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设立审计机关。地方各级审计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 对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审计机关负责。”基层审计机关在这种双重领导机制下, 实际上是在当地党委政府直接领导下, 业务受上级审计机关指导开展审计工作。由于审计机关的人、财物受当地政府直接管理, 实际上已演变为政府“自己监督自己”的单边体制, 这种审计体制格局决定了审计监督的职责不能够充分有效地发挥。

(二) 行业内部法律法规制约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立法工作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程的加快, 法律的修订、完善相对滞后, 各部门出台的法规不统一。这种状况导致了审计评价、审计定性、审计处理处罚在一定程度的随意性, 直接影响了审计质量, 造成审计事项支配余地大。审计人员在具体执行审计过程中对问题的定性、处理、处罚可调控的余地较大, “人情审计”在所难免。审计准则不够细化, 审计署颁布的《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 (试行) 》部分规定与实际有差距, 如审计风险、重要性评估流于形式, 与现场审计相脱节;对于一些小项目, 一些县级审计机关要完全按照《控制办法》和审计准则的要求来执行, 从人力、物力、时间上来说, 难以承受。

(三) 审计队伍素质影响审计质量当前, 基层审计机关在审计队伍建设上, 普遍存在着四个方面的困难和不足。一是审计任务繁重与审计力量相对不足的矛盾仍较突出, 而且县市区之间及不平衡。以湖北荆州市为例, 最多的县 (市) 级审计机关, 审计干部72人;最少的县 (区) 级审计机关, 审计干部12人。二是审计干部的年龄结构、专业结构以及综合素质与审计事业发展的需要不相适应的问题仍较明显。如荆州市、县两级9个审计机关中, 会计、审计、经济类专业人员占69%, 工程类专业人员占2%, 计算机类专业人员占1%, 其中高级审计师以上人员占比仅2.9%。既具有查核能力, 又具备分析能力、协调沟通能力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更为缺乏。三是人员构成不太合理。一线审计专业人员少, 非业务人员多。仍以荆州市为例, 8个基层审计机关中, 一线审计人员仅占全体审计干部的48%。审计干部最少的一个县, 其一线审计人员仅3人。由于一线审计人员少, 审计人员长期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 给审计事业的发展带来了一些不利影响。四是缺乏必要的激励机制和内部监督机制。审计人员的进取精神、责任意识、作风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审计机关目前虽已建立审前公示、警示和审后回访制度, 但对于审计人员执行审计规范和审计纪律的真实状况仍难以掌握。

(四) 审计成果利用不充分在现实工作中存在一些审计项目开展得轰轰烈烈, 而最终效果平平的问题, 除了计划不当和工作不深入外,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对取得的审计结果分析不透和审计成果利用不够, 只揭露处理问题, 不研究分析并提出解决办法, 问题得不到整改, 建议没有被采纳, 体现不出审计的价值, 没有实现审计的高层次。另外, 当前各级审计机关审计力量不足, 加上明确界定经济责任的难度和工作量较大, 直接影响经济责任审计成果运用, 也影响到审计成果质量。

三、基层审计机关应采取的措施

(一) 通过领导体制创新, 提高各级审计机关的独立性独立性是审计的灵魂, 审计机关的独立性对于审计质量的提高意义重大, 只有确保审计机关工作不受外部环境的干扰, 才能有效的提高审计工作质量。按照当前情况, “双轨制”改革是一条较为可行的改革途径。“双轨制”主要是指在新的审计环境下, 一方面强化人大预算监督职能, 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同时又继续保持现行政府审计在政府经济监管中的优势和作用, 根据审计的职责和目标的不同, 在人大和政府分别建立履行不同的审计组织。根据目前预算执行审计的实践, 可以探索在人大建立一套专门从事预算审计的审计系统, 审计经费由人大直接支付, 保证预算执行审计不受地方政府的干扰;现有审计机关主要负责金融、外资、经济责任审计等除预算执行审计的各项审计监督任务。通过这种改革, 对于政府的审计监督成果直接上报人大, 有效的提高审计机关的独立性, 进而提高审计工作质量。

(二) 提高各级审计人员素质, 充实审计资源 (1) 人才队伍培养的创新。现在, 基层审计机关因为审计任务繁重, 普遍存在重业务, 轻培训的现象。对人才队伍的培养更缺乏长远规划和系统培养。对人才的培养应该突破现在的条条框框, 对每一位审计人员的成长应该建立“台帐式”的管理, 详细记录每位审计人员在审计机关中所接受的各种形式的培训、参加的审计项目、撰写的报告、所取得的成果等。只有这样, 对人才的培养做到目标明确, 脉络清晰, 才能使审计人员在持续的培养中进步, 在不断地进步中推动审计事业的发展。 (2) 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尽管目前各基层单位已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激励和考核机制, 但总的说来, 在审计系统尚未形成一套行之有效、既科学又合理、既高效有有序的考核激励机制。一方面是由于审计工作成果的灵活多样性决定了很难科学的量化地考核审计人员的工作业绩, 另一方面由于经费的紧缺使审计机关无法采用物质奖励的方式刺激审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但是, 没有竞争的团队就缺乏斗志, 没有激励的管理就缺乏活力。尽管激励的手段有限, 审计机关和机关负责人还是应该积极采取措施, 创建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

(三) 建立全面质量管理体系 (1) 审计质量评估标准体系。审计质量评估标准是衡量审计活动及其结果优劣程度的尺度。审计质量标准包括审计工作质量标准和审计项目质量标准。审计工作质量标准是衡量审计组织工作总效果的尺度, 主要从维护国家财经法纪, 帮助被审计单位加强管理, 提高经济效益, 以及发挥审计宏观调控作用角度提出要求。在实践中, 审计工作质量往往由审计项目质量来体现, 因此审计工作质量标准与审计项目质量标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审计项目质量标准, 是对审计项目质量的规范, 其主要内容包括:项目计划质量标准, 审计通知书的质量标准, 审计工作方案质量标准, 审计工作底稿的质量标准, 审计取证的质量标准, 审计报告的质量标准, 审计意见书和审计处理决定质量标准, 审计档案质量标准, 审计回访质量标准、复审及申诉案件质量标准等。

(2) “PDCA工作循环”制度。PDCA循环是一个关于质量持续改进的模型, 它包括持续改进与不断学习的四个循环反复的步骤, 即计划 (Plan) 、执行 (Do) 、检查 (Check/Study) 、处理 (Act) , 在审计质量管理中, 计划阶段主要是总结以前工作状况, 找出质量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制定出改进计划。执行阶段就是组织实施改进计划。检查阶段就是把实施结果与预定目标对比, 检查执行阶段存在问题。处理阶段指总结经验, 把行之有效的方法措施标准化, 以巩固成绩, 把没有解决的遗留问题输入到下一个质量管理循环中去。如此, 整个审计组织质量保证体系构成一个大循环, 而各层次、各环节、各部门直至每个审计人员都要制订和实施自己的小循环。从而大循环带动小循环, 小循环保证大循环, 一环套一环, 周而复始, 螺旋式上升, 以此推动整个审计组织的质量管理活动。

(3) 审计质量管理责任制度。《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 (试行) 》第四条规定:“审计机关实行审计项目质量责任评估和追究制度, 依据有关审计法规、国家审计准则和本办法评估审计项目质量, 追究有关人员对审计项目质量应承担的责任。”审计质量管理责任通常要在任务分配、人员调整、岗位转换时及时加以明确。责任制的内容, 主要是依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 赋予各类审计人员权限, 明确各自审计质量责任。确定责任制的方法, 一般是把审计质量的相关性、客观性、及时性、清晰性、重要性和全面性这个大目标划分为审计质量教育效果、审计工作质量检查、违章违纪控制等小指标, 并根据逐级管理的原理, 层层落实到每一个人, 形成封闭的审计质量管理网络。

(四) 采取审计结果公告制度 (1) 实行审计项目审前公告计划制度。可以每年分阶段把即将实施的审计计划在媒体上或网络上公布, 目前杭州市审计局已经出台了审前计划公告制度, 对每一个审计项目实行审前公告并接受监督, 更多的基层审计机关也可以采纳该方法, 逐步试行审前项目公告。

(2) 科学选择审计结果公告项目。在公告项目的选择上, 尽量选择审计人员熟悉的行业和掌握相关资料相对充分的行业作为公告的目标, 把其作为选择审计结果公告项目的一个条件, 所选择项目审计结果公告后要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 有利于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有利于纠正问题促进管理, 同时, 要提早为结果公开做准备。

(3) 全面提高审计结果公告项目审计质量。特别是要注重审计结果公告信息反馈情况, 在这点上, 目前比较欠缺, 部分项目只是以要公告而公告, 至于公告以后产生的社会影响没有及时跟进, 要通过各种渠道及时收集社会公众对公告的反映, 要采用审计回访、审计项目抽查、审计结果公告考评等方法, 定期收集、分析审计结果公告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并找出产生的原因和关键控制点, 及时反馈给决策者。

(4) 选择合适的公告形式。审计公告可以采取以下主要渠道和方式进行发布:一是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网络等公共媒体。如每年在新闻媒体上刊发预算执行审计工作报告, 或通过新闻媒体进行某些专项审计的公告。这是目前审计公告最常见的发布形式。二是审计公报。审计机关应建立审计公报制度, 对外发行独立的审计公报。从发展的角度, 审计公报将是审计公告发布最为规范、最为主要的形式。三是审计情况通报会。定期或不定期地在一定层面举办审计综合或专题情况通报会, 通报审计工作成果。

参考文献

[1]陈思维、王会金、裴文英:《审计学》,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基层审计论文 篇8

一、亲临一线,灵活性强,跟进审计能够迅速展开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地震也波及勉县,使勉县遭受了严重损失。灾情发生后,勉县审计局根据县委县政府关于抗震救灾工作的紧急部署和安排,迅速转移工作中心,积极跟进投入到了抗震救灾之中,并根据中省审计机关的要求和安排以最快速度投入到抗震救灾款物的审计监督工作中。

(一)快速反应,迅速介入。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勉县审计局快速启动应急预案,成立了审计局抗震救灾指挥领导小组,一边围绕县委政府中心工作,由局长带队,迅速深入包抓的乡镇开展查灾和核实灾情,一边安排局机关人员搭建抗震篷,准备临时办公场所,积极投入抗震救灾工作中。首先根据政府领导安排,于5月17日制定出台了《勉县抗震救灾资金物资使用监督管理办法》,对救灾款物的性质、来源、管理、使用等,依据相关政策提出了监督管理办法,为全县救灾资金物资的有效使用建立了安全屏障;随后又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相关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抗震救灾资金和物资专项审计领导小组,负责协调、指导县审计机关抗震救灾资金和物资专项审计工作,并打破常规,面向全县各乡镇、单位下发了《关于对勉县抗震救灾款物使用进行审计的通知》。对救灾款物的适用范围,标准、管理方法等内容,事前介入,跟踪审计;接着又通过专函主动与县民政、财政等部门联系,对救灾款物拔发数量,定时向县人民政府汇报,同时报送电子文本和书面资料,每晚汇总后上报汉中联合审计组,确保全县救灾款物的来源和发放信息上下畅通。通过一个《办法》、一个《通知》和一个快速灵通的信息渠道。给做好救灾款物的全程跟踪审计打开了“绿色”通道。勉县审计局出台的《勉县抗震救灾资金物资使用监督管理办法》,在指导勉县的救灾款物审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全省特殊时期发挥审计职责的最早规范性文件,得到审计署、省、市审计机关的充分肯定,以至于后来被审计署写进给国务院的报告中。

(二)领导重视。精心组织,确保抗震救灾款物审计工作有序、有效实施。面对灾情,面对不断到来的救灾资金和物资。勉县审计局及时发下了《关于加强勉县抗震救灾资金和物资审计工作的通知》,提出了提高认识、落实责任;提前介入、全程跟踪;严谨细致、确保质量;上下沟通,灵通信息、防震避险,确保安全等六条意见,局领导亲自带队,奔赴重灾乡镇进行救灾款物审计和监督款物发放,加班加点拿出了《阜川镇抗震救灾款物到位及使用情况审计调查》、《县抗震救灾款物到位及使用情况审计调查》等4个审计报告。短时间内掌握了全县救灾物资发放的第一手资料。全局干部发扬不怕疲劳、连续作战的精神,救灾款物参加审计265人次,分别对全县救灾资金、特殊党费、14个非法定归集单位537.8万元捐赠款、22个乡镇110个行政村51个单位救灾款物到住及发放情况进行了审计调查,出色地完成了特殊时期的“特殊审计”。

二、创新审计方法,献计献策,为国家财物的安全提供建设性作用

面对如此大数额的救灾资金和物资,审计局党组清醒的认识到责任的重大和压力。审计局一班人从领导到每一个人都树立了发放到每一位灾民手中的钱物才是真正的救灾款物的理念,在局领导班子的带领下,不断创新审计思路,突出“抓住两头,盯住中间,实施倒查”的方法,对发放过程全程跟踪审计监督,即一头紧紧抓住国家给的、县上拨付的,一头紧紧抓住村上和村民所领取的,从村上着手,紧扣关键环节,查花名、查台账,走访农户,开展调查,倒查各级是否如数发放,清楚反映全县“滞留”问题,为政府决策解决滞留问题提供了重要依据。除向县委政府主要领导及时提交有关审计报告外,还向县委、人大、政府、政协主要领导报送《中省抗震救灾有关文件资料汇编》,为加强全县抗震救灾工作领导提供决策依据,及时提出合理化审计建议15条。针对审计中发现的向灾民收取救灾物资发放运输费用和挤占资金用于救灾物资运送费用问题,及时向县政府及中、省、市联合审计组提出了“救灾物资发放应建立一个政府运作成本补偿机制”的建议,为政府解决救灾款物发放和运输中的困难、有效防止款物滞留和救灾款挪用等问题,寻找到了一条科学的解决渠道,得到了县政府的同意,政府即刻拨付75.9万元应急资金解决政府运作成本补偿问题。这一举措,开创了政府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中拨付专款解决政府运作成本问题的先河。针对救灾物资又滞留的现象,审计局又提出了建立救灾物资计划、发放、使用、调配和管理终端网络体系的建议,促使救灾物资管理更加科学规范,并提高救灾物资使用效益,减少损失浪费,这一建议也得到中省市审计机关的好评。由于审计局的思路创新,方法得当,全县救灾款物发放及时、合理,经中省市联合审计组审计,未发现勉县救灾款物发放任何问题。2008年7月11日,国家审计署领导和审计署社会保障司司长王中信来勉县检查指导审计工作时。在听了勉县人民政府的抗震救灾、抗震救灾审计工作汇报后,对勉县人民政府抗震救灾和勉县审计工作非常满意和放心。他说,“粮食发放非常科学,基本没有滞留,没有造成浪费。尤其对救灾款的发放对象,能够从37万的受灾对象中把握到23000人,说明政府做了大量工作。政府把握地这么好、这么严,审计工作做得这么细,我非常放心!”

三、上下联动,形成合力,促进各项工作的不断完善和健康发展

历时一个多月,勉县审计局一班人经受住了天灾的考验,也付出了艰辛和汗水,确保了成千上亿元救灾款物有效使用,出色的完成了宪法和审计法所赋予的神圣职责。

(一)建章立制,规范管理。针对抗震救灾初期应急阶段各级在救灾款物筹集、分配、使用、管理等环节出现的部分救灾资金管理不够规范,物资接收、发放手续不完备,台账不健全,款物混记不清,无法反映接收和发放物资情况的单位等现象,审计干部及时耐心地帮助其进行清理、核对并建账。确保救灾物资的接收、发放和管理规范运行。对发现管理制度、内控制度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帮助其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改进和完善的意见或建议。提出审计建议28条,被采纳24条。通过审计,促使各级都制定和完善了抗震救灾款物管理办法。使救灾款物管理、分配,做到有章可循。

(二)及时发现和纠正一些带有苗头性、普遍性的问题,就救灾资金管理不够规范和一些有可能引发违法违纪问题,及时纠正,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不仅增强了“审计免疫功能”,保护了干部,发挥了审计的“警示”和“威慑”作用,而且也确保救灾款物的安全有效运行。

上一篇:项目管理机构及人员资历构成下一篇:高考英语复习备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