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部《论语》治天下?

2024-10-09

半部《论语》治天下?(共4篇)

半部《论语》治天下? 篇1

本来不想写这个题目的,写了怕对仲尼先师大不敬,我想假若孔圣人泉下有知他老人家是不会怪罪我的。因为他老人家没想到会被后人(历代统治者)抬的那么高。

在恍惚圈主的《道德经思想研究》圈子里看到了大道无形先生发表的“道德经倡导的思想是消极的吗?”新主题,随即附和如下:

《道德经》是一部管理哲学专著。《道经》侧重于管理本源及组织管理,它倡导的组织管理思想是超前的,它的眼光不是停留在“治”上,而是比“治”更超前——“防”。故《道德经》的组织管理思想是“为无为,事无事”,“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德经》侧重于管理者的自我管理,就是人们常说的修身。老子的修身与孔子的修身对象是不同的,老子的修身对象是统治者即管理者,孔子的修身对象是民即被管理者。老子倡导的管理者修身标准是“无为”、“守静”、“示下”、“不争”等,归纳为“三宝”——“慈、俭、不为天下先”。孔子倡导的被管理者修身标准是 “德、仁、礼、义、忠、孝”等。

老子思想在组织管理层面,孔子思想在人力资源管理层面,这个切不可弄混淆了。混淆了二者的作用会闹笑话的。半部《论语》治天下就是一个弥天大笑话。如果用骈俪体概括《道德经》和《论语》的作用的话应该是:半部论语治天下“人”,道之一二治天下“事”。如果再加上一个横批就是“各司其职”。哈哈、罪过罪过”。

回复后感到意犹未尽,恐怕还要与老板和管理者再唠叨几句。在企业界的确有不少人用“忠孝”治企业,效果如何恐怕老板们心里最明白。我们不妨再追根寻源往下问,用“忠孝”治企业的理论根据是什么?“忠孝”的前提又是什么?如果连根据和前提都闹不明白的话,那可是拿企业作儿戏,

老子说治理天下(组织的管理)要“载营魄抱一”,也就是说管理者的管理思想和管理行为要合于 “一”。这个“一”就是道(可以查查《说文解字》),道就是自然哲学,其核心就是规律。文字前用“太极图”表示,有了文字后用“一”表示。通俗地说就是不要违背规律、尽可能减少管理者的个人意志对组织的干扰。

老子对管理本源、组织管理思想、管理者自我管理思想及行为都给出了原则性的标准。老子对被管理者的思想行为没有给出标准,只是告诉管理者要顺应人性规律,满足他们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为什么老子没有给出被统治者以思想和行为的标准呢,因为《道德经》的受众是统治者而非被统治者。给被统治者制定思想及行为标准的工作则由儒家去完成了。可见儒家学说是基于人力资源管理层面的管理学说,它的中心是“人”,而道家学说是基于组织管理层面的管理学说,它的中心是“事”。

儒学倡导的被管理者的行为规范标准是以国家和统治者的主观要求为出发点的,因为人性规律与组织需要之间有相对冲突的一面,如不加以引导就会给组织带来不利。出于组织及统治者(管理者)的愿望,十分有必要对被管理者的思想和行为加以规范。儒家学说也是一种治国主张认为管理好人就能管理好国家。实际并非如此,自汉以降的中国自从把儒家思想提升为国家思想以后,在世界上无论文化或是治国再无汉唐之前的巅峰之势,其中的中兴盛世无一不与黄老之学有关,就是一个最好的诠释。

半部《论语》治天下人是不错的,用管理人的思想去管理组织是一种越位管理,因此半部《论语》只能治天下的人而不能治天下事,治天下事只能尊重规律以“事”为中心。参透老子思想一二可治天下事。

我们管理企业首要的任务是厘清自己的管理思想,其次用合乎规律的管理方法去管理企业,这就是老子所说的“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实践证明离开了正确的管理思想,科学的管理方法也难以发挥作用,这就是西方科学管理方法在中国水土不服的原因。只有弄清了什么是组织管理思想,什么是人力资源管理思想,我们在实际管理中才不会迷失方向!

“半部《论语》治天下” 篇2

1. 从宋太宗与赵普之间的一段对话说起

“我听说你一生所读只有《论语》这部书,果真如此吗?”

面对宋太宗的问话,宰相赵普实情相告:“臣平生所知道的,确实不出《论语》的范畴。过去我以半部《论语》帮助太祖皇帝平定天下,现在我用半部《论语》辅佐您把天下治理好。”

这段君臣对话出自南宋罗大经的笔记《鹤林玉露》,后人据此衍生出“半部《论语》治天下”出自赵普之口。

然而,赵普真说过“半部《论语》治天下”吗?不少学者提出了质疑。他们认为这种惊世骇俗的事情,在正史中理应提及。然而,据《宋史·赵普传》记载:“(赵)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这说明:赵普在晚年才手不释卷地读《论语》。罗大经笔下所写的“昔以其半辅太祖定天下”,根本不符合史实。

可见,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并没有可信史料来佐证。这种说法很可能是后世学者为了宣扬儒家思想而“杜撰”出来的。

2.换角度解读:以《论语》作为从政指导思想

然而,不论“半部《论语》治天下”是否是赵普所说,若将其理解为赵普重视《论语》,并将其作为自己的从政思想,则是合理的。从《宋史》的记载来看,赵普晚年读《论语》后,其政事处理得非常顺利流畅。可见,《论语》在为政处事方面确实给了赵普以指导。

作为儒家的核心经典,《论语》从修身入手,为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指出了一条根本又切实可行的道路。“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稍显夸张的话,也并非毫无根据吧。

半部《论语》治天下? 篇3

【拼音】bàn bù lún yǔ

【简拼】bbly

【近义词】半部论语治天下

【感情色彩】褒义词

【成语结构】偏正式

【成语解释】旧时对儒学经典之一《论语》的夸赞之辞,掌握半部《论语》,人的能力就会提高,就能治理国家。

【成语出处】宋・罗大经《鹤林玉露》第七卷:“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

【成语用法】作宾语;强调学习儒学的重要

【例子】况且从前古人以半部论语治天下,就是半部亦何妨。(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六十四回)

【成语故事】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赵普为太祖出谋划策,发动兵变,拥立太祖赵匡胤,被任命为宰相。宋太祖死后,赵匡义当皇帝,别人认为赵普一生只读《论语》,不学无术,当宰相不恰当。赵匡义问是不是,赵普说我是以半部《论语》帮助治天下的。

【产生年代】古代

半部《论语》管企业 篇4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从形式和内容都是可以借鉴的。

企业家每天三问自己是完全必要的,三个问题的内容因企业情况而异,这样可以使企业家无论在顺境还是逆境下都不会迷失自己。当你刚在办公桌前坐下时,你先不忙打电话、也不忙看材料,先把三个基本问题反思和回顾一下肯定是有益的。

就曾子的三省来说也是可取的,企业家的信誉是最宝贵的,一言九鼎,凡是许过的诺言的是否都已经兑现?业务交往中是否有欠缺的地方?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企业家的威信是靠德来树立的。

“先行其言而后从之”,把自己要说的话先行兑现,然后再说出来,这样做是最有力的。有的人先说后做,有的人说了就做,有的人做了再说,有的人说了不做。说了不做将丧失威信和信誉,做了再说就是自己身体力行,先行示范。

如果你的企业有了企业文化,那么你应该是最早和最好的实行者。

你想表彰和发扬一种精神,最好的办法就是先表彰和奖励有这种精神的员工,然后再说出表彰的理由。

顾客满意度、员工满意度等理论都是用事实来说话的,一个细节就足以演绎一种理论,而且还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上一篇:与动物的歇后语下一篇:河北科技大学 机械学院动力工程系党支部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