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手翻教学设计

2024-07-03

侧手翻教学设计(精选6篇)

侧手翻教学设计 篇1

听了邹xx老师上的侧手翻这堂课,我的感受颇多。体育课已经成为学校教育中越来越重要的一部分,在现代教学中教师的职责不仅在于“教”,更在于指导学生“学”,要把教会学生掌握身体锻炼的方法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练”能力作为归宿。

侧手翻这一教学内容较为枯燥,动作完成的技术含量较高,对于小学生在技能的掌握还是缺乏一定的自控能力,如何使其在课堂中表现出积极乐观、乐于展示?

首先,邹南朋老师利用健身操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俯撑练习,锻炼手臂力量。再通过教师讲解示范,学生练习,学生展示,纠正错误动作,学生再次练习。最后通过游戏“士兵突击”把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结束了本节课的教学。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对我个人的提高是有指导性作用的,在此做一个分析。

1、教学目标设置中体现出学生完成任务的成功率,教学重、难点,教学中教师对动作的讲解示范到位,针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区别对待,使学生对侧手翻有了学习的兴趣。

2、教师示范、学生保护与帮助的时机把握到位。这节课是侧手翻第二次课,在内容上先让学生形成对侧手翻技术的初步认识,通过教师示范口头讲述领会动作的要领。

3、课的第二内容作为辅助起到了锦上添花作用,不需要特意准备器材节约了时间,体现了课的实效性,如果过度使用器材可能会浪费学生的学习和锻炼的时间。

4、练习密度均衡。本课是侧手翻第二堂课,体育的最终理念是让学生多练、多思,使其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在本堂课中教师吧同学分为多个练习小组。学生理解动作要领后自主尝试练习,同学们相互协助。或是一人多次练习;或是多人轮流练习。使同学们从试探性单个动作的练习到全套动作初步完成,在练习密度上均匀分配。

以上只是本人对此课的看法,如有任何不妥之处还请见谅!

侧手翻教学设计 篇2

因为直臂支撑是侧手翻教学的基础, 只有直臂支撑做好了, 后面的教学才能有效地进行。那么如何通过辅助练习来让学生体验并做好直臂支撑呢?

1. 运用游戏

对于一个教学内容来说, 运用游戏来做辅助练习, 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 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侧手翻教学的直臂支撑可以采用需要在直臂支撑下完成的小游戏, 如推小车、海豹爬等。在游戏的过程中, 强调直臂支撑的动作要求, 提醒学生在游戏过程中要始终保持直臂支撑, 让学生在游戏过程中感知和学会直臂支撑。

2. 俯卧加垫

在俯卧的状态下, 用叠加垫子的方法提高下肢的高度, 让学生感知并学会直臂支撑。叠加垫子要循序渐进, 不能一下子叠加太多垫子, 并让学生在叠加垫子的过程中有适当的休息时间, 以免造成学生静力性受伤。同时叠加的高度要设置恰当, 既能让学生体验到下肢提高后直臂支撑的感觉, 又不让学生产生恐惧心理, 更好地为下一步的教学打好基础。

3. 对比图示

体育课中出示挂图能让学生直观形象地感知动作, 建立动作表象, 提高课堂效率。在侧手翻教学的新授课时, 出示图示首先让学生直观形象地感知完整的侧手翻动作, 建立动作表象, 然后在此基础上强调直臂支撑的重要性以及动作要领, 使学生不仅建立了侧手翻完整的动作表象, 更通过图示让学生感知和理解直臂支撑的动作要求, 并能与图示对比正确地进行练习。

二、建立空间感觉的辅助练习

侧手翻有个分腿倒立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体位会发生变化, 如何在体位发生变化时建立良好的空间感觉以更好地控制身体呢?

1. 靠墙手倒立

由于侧手翻动作是经过一个分腿倒立的过程, 在翻转成手倒立的这个过程中, 由于体位发生变化, 所以学生的空间感觉跟之前的完全不一样, 可能会出现曲髋、塌腰等现象。练习靠墙手倒立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体验倒立时的空间感觉, 并在此基础上能控制好自己的身体姿态。当然靠墙手倒立的练习应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 循序渐进, 并做好相应的保护与帮助。同时在做好有人扶持的靠墙手倒立基础上, 可以尝试侧起分腿倒立的练习。

2. 垫上画直线

有的学生, 侧手翻的空中姿态非常漂亮, 但手脚并不能落在一条直线上, 这也是学生不能充分感知空间方位而产生的遗憾。这时教师可在垫上画一条直线, 让学生不断地练习, 根据自己手脚的落点不断调整侧手翻时身体的重心, 最后对比画的那条直线来检验侧手翻的效果。

3. 巧用橡皮筋

在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侧手翻技术基础后, 同时又出现曲髋、塌腰、弯腿等现象, 巧用橡皮筋进行辅助练习, 也能达到较好的效果。根据练习者的高度, 两人拉一橡皮筋, 逐渐地提高高度, 帮助练习者有目的地矫正曲髋、塌腰、弯腿等现象。同时也可在地面画一条垂直于橡皮筋的直线让学生进行练习, 以期达到更好的练习效果。

三、确保依次着地的辅助练习

侧手翻是两腿依次摆动蹬地, 两手依次撑地, 经分腿倒立, 两手依次推起, 两脚依次落地成站立的一个过程。那么, 如何确保两手、两脚依次着地呢?

1.“大”字引导

在侧手翻教学的研讨活动中, 其中一节课, 教师利用“大”字引出了侧手翻动作, 在后来的评课过程中也一致得到了褒奖。其实用“大”字不仅可以用来引出侧手翻, 还能通过旋转“大”字来渗透侧手翻过程中两手、两脚依次着地的动作要领, 使学生在练习时心中时刻记住“大”字的旋转过程, 提高练习的效果。

2. 贴纸强化

在垫子上贴上不同颜色的“手印”, 利用贴上的“手印”强化学生两手必须依次撑垫。同时贴“手印”不仅能强化学生两手依次撑垫, 还能作为一条直线, 与两脚依次落地的脚印进行对比, 看是否能在同一条直线上。

侧手翻教学设计 篇3

摘要:通过录像观看了1999-2004年世界体操锦标赛和奥运会体操比赛跳马单项决赛,反复观看了杨亚红跳马侧手翻直体侧空翻转体630°的录像资料。研究认为:杨亚红是我国女运动员中最早完成侧手翻直体侧空翻转体630°的优秀跳马选手,在近几年的全国体操比赛中多次夺得跳马冠军,她在跳马决赛中跳这个动作时从没失败过,成功率很高,动作稳定质量较高,能起到示范和借鉴作用。

关键词:跳马;侧手翻直体侧空翻转体630°;杨亚红

中图分类号:G832.2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4-0565-04

本文通过运动学分析揭示了杨亚红完成的跳马侧手翻直体侧空翻转体630°的运动学规律和技术特点,为我国运动员发展这类动作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数,对提高我国女子跳马的技术水平,在2008年奥运会上取得突破性的进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杨亚红,北京籍国家体操集训队队员,多次夺得全国体操比赛跳马冠军。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查阅跳马有关文献资料30余篇。

1.2.2观察法通过录像观看了1999-2004年世界体操锦标赛和奥运会体操比赛跳马单项决赛。

1.2.3专家访谈法根据本课题研究内容对教练员、运动员及体操与生物力学专家进行了调查访问。

1.2.4运动学研究法

1.2.4.1录像的拍摄2004年5月-2005年3月三次拍摄了杨亚红跳马侧手翻直体侧空翻转体630°动作。

1.2.4.2录像的解析与处理对拍摄到的原始材料,用美国ARIL运动生物力学高速解析系统,采用系统人体模型:21个关节点,25个环节控制点,解析了三套共250多幅画面,获得41 860多个数据,用数字滤波法进行平滑,截断频率为6。解析系统流程见图2,然后根据本课题研究内容采集了身体重心轨迹、水平速度、垂直速度及各关节角度等数据。

拍摄动作代号:三次拍摄杨亚红跳马侧手翻直体侧空翻转体630°,2004年5月在苏州全国体操比赛跳马决赛中拍摄的动作代号为A1;2005年3月在国家队体操馆拍摄的动作代号为A2;2004年10月在杭州全国体操比赛跳马决赛中拍摄的动作代号为A3。

2结果与分析

2.1整体动作评价与特点

2.1.1动作稳定成功率高A1、A2、A3三次动作都成功的完成了,总体评价是踏跳有力,快速撑马推手和摆腿,第二腾空较高,转体速度较快,转体到位,落地较稳。

2.1.2时间分配特点从两脚触板开始至两脚落地,各阶段所用时间分配如下:踏跳0.08 s,第一腾空0.10 s,推手0.13 s,第二腾空0.98 s(表1、图3)。从时间分配来看,踏跳、第一腾空和推手所用时间极短,只占总时间的1/4。这是杨亚红完成该动作的一大特点。

2.1.3重心轨迹位移特点杨亚红A1、A2、A3三次动作身体重心轨迹走向基本相似。双脚踏上板后重心出现了很小的向下倾斜坡度,蹬离时重心又上升;第一腾空重心抛物线逐渐上升;撑马推手是在重心轨迹继续上升过程中进行的;第二腾空重心抛物轨迹先是逐渐上升,身体一边绕纵轴转体,一边绕额状轴翻转。距地面高度明显增加,能量转换性质主要是动能转化为势能,从重心最高峰值至落地重心轨迹逐渐下降,抛物线轨迹继续绕身体纵轴向左转体同时直体向后翻转,能量又从势能迅速转化为动能,并对落地产生强大的冲击力(图4)。

2.1.4身体重心水平速度变化特点A1、A2、A3身体重心水平速度的变化趋势是逐渐减小的。三次平均上板过程最大瞬时水平速度为7.53 m/s,经过踏跳和推手后,水平速度明显减小,推离马后第二腾空水平速度趋于稳定,落地时水平速度减到2.21 m/s(表2、图5)。

2.2各阶段动作技术分析

2.2.1踏跳阶段技术从测算的材料看(表4),两脚触板前上板过程最大瞬时水平速度,A1为7.63 m/s,A2为7.45 m/s,A3为7.53 m/s,三次平均为7.53 m/s,与过去研究过的材料相比,这个水平速度还是不错的,在《女子跳马跳转180°屈体后空翻动作的运动学分析》一文中,莫慧兰等5名运动员上板过程最大瞬时水平速度平均为7.50 m/s。充分说明杨亚红助跑和上板技术做得比较好,助跑和上板的水平速度还是比较快的,完全可以满足完成该动作所需要的水平速度。

踏跳是为第一腾空所需要的能量和获得的身体姿势做了充分准备,也是完成跳马动作的关键技术环节。

杨亚红的踏跳技术特点是:

1) 上板过程两脚积极主动去踏板,触板瞬间两脚应踏在重心投影线前面,形成一定的制动踏跳,这时上板角小于90°,A1、A2、A3三次平均上板角为65°(表3),这样一个制动角度为部分重心水平速度转化为部分垂直速度创造了条件。因为踏跳有一个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两脚踏在重心投影线前是客观需求,非常必要的。

两脚触板瞬间身体的姿态与位置对于 完成好踏跳技术也是非常重要的,根据材料分析(表3、图6),两脚触板瞬间下肢各关节应保持适度的弯曲,A1、A2踝角平均102°,左右膝角平均为150°和154°,左右髋角平均为112°和120°,膝踝关节角度过大或过小都不利于踏跳力量的发挥。

在两脚触板的同时,两臂微屈摆至肩水平位置(图6),A1、A2左右肩角平均为94°和105°,上体稍前倾,A1、A2上体前倾角平均为15°左右。触板瞬间两臂位置过高,上体过份后仰不利于做好正确的踏跳技术,获得最佳的蹬离角。

2) 两脚触板后经短暂的缓冲立即快速有力的蹬腿,充分蹬直腿,直至尖离板(图7),整个踏跳时间很短,A1,A2,A3均为0.08 s,杨亚红A1,A2,A3三次动作蹬离板瞬间重心垂直速度都有明显增加(表3、表4),三次平均由触板时的-0.28 m/s增加到离板时的3.70 m/s,相反重心水平速度都有明显减小,由6.60 m/s,减小到4.40 m/s,重心水平速度的损耗主要是克服脚对板的支撑反作用力沿水平方向的分力;垂直速度的增加主要是通过双脚有力的蹬伸及踏板的弹性张力获得。

3) 两脚蹬离板瞬间身体位置和姿态发生了明显变化。上体前倾角和下肢各关节角度明显增大(表4),上体前倾角由15°增加到37°,左右膝角分别由150°和154°,增加到169°和175°,左右踝角分别由102°和102°增加到106°和113°,两腿充分蹬直,直至脚尖离板。这样身体重心位置高度比触板时增加了23 cm左右。

2.2.2第一腾空技术从重心在空中移动的轨迹曲线和腾空时间来看,身体重心在第一腾空过程中是持续上升的(图4)。根据公式T=V/g(V为离板瞬间重心垂直速度、T为到达重心抛物线最高点的时间),以杨亚红重心垂直速度计算T=3.70/9.8=0.38 即到达第一腾空抛物线最高点为0.38 s,而实际上第一腾空的飞行时间都没超过0.11 s也就是说撑马时身体重心仍保持上升势头。

杨亚红在蹬离前腹肌紧张、髋微屈,这样既可以避免挺腹影响力的传递,又可以拉长腰背肌有利于第一腾空加速的摆腿。这时,髋关节角度明显增大,尤其是右髋角,撑马时A1、A2、A3平均增加到157°。脚的运动速度明显加快,撑马时左右脚分别达到8.37 m/s和11.37 m/s(表5),左右脚速度不一样是因为摆腿过程中出现了分腿,按规则要求分腿是不允许的。

2.2.3推手阶段技术依次撑马依次推离马是侧手翻类动作最明显的一个特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具体分析。

1) 杨亚红左手撑马瞬间(图8),左手外旋,左臂弯曲,A1、A2左肘角平均131°,撑马的位置较低,靠近近侧端边缘,偏左一点,大约离远侧端马头1.00~1.20 m之间。由于撑马位置低,左手撑马瞬间身体重心高于左手撑马位置,因此,撑马角较大,A1、A2、A3三次平均撑马角为43°(表3)。

2) 右手撑马后立即进入左右手依次推离马阶段,肘角和肩角略有增加。离马时A1、A2左右肘角分别增加到147°和164°,左右肩角分别增加到129°和157°(表6),说明左右手有一定的推手顶肩动作,推手时间较短,约为0.13 s左右(表2),快速有力的顶肩推手使重心水平速度继续减小,平均减到3.23 m/s垂直速度虽没有增加,但仍保持2.68 m/s的较高水平,这对提高第二腾空高度有积极作用。

3) 依次撑马推手是在重心轨迹上升的过程中完成的。这时,身体继续向前、向上、向侧移动,两腿也继续向前、向侧摆动,离马时两脚并没有减小的趋势,左右脚分别达到13.30 m/s和11.67 m/s(表6),这是杨亚红完成该动作的一大特点,这对杨亚红完成第二腾空身体翻转极为有利。

4) 右手推离马时身体处于侧倒立位置(图9),A1、A2、A3三次动作平均推离角为78°,因为是侧手翻推手,重心和右手支点的连线与马水平面后夹角不可能达到90°,所以78°的推离角还是比较合理的。

2.2.4第二腾空技术1) 推离马后第二腾空身体重心抛物线轨迹逐渐弧形上升,抛物线的腾起角度是由推离马时的重心水平速度和垂直速度决定的。根据计算,A1、A2、A3三次动作平均腾起角度为40°左右。当身体重心升到最高点后(图10),在重力作用下重心抛物线轨迹又逐渐弧形下落。

2) 要完成好第二腾空动作必须具备必要的腾空高度和腾空时间,这两个指标都是由助跑、踏跳、推手等前面几个阶段决定的,前面几个阶段技术做得好,第二腾空高度就高,腾空时间就长,根据材料(表7),杨亚红A1、A2、A3三次腾空高度平均为2.58 m,比马高1.33 m,重心上升的绝对高度为0.25 m左右(与推离马时的重心高度比)。三次腾空时间平均为0.98 s左右。

3) 杨亚红右手推离马后立即开始向左转体,转体动力主要靠头、肩带动,和两臂向胸腹前屈抱,以减小身体纵轴半径,根据动量矩守恒定理,(K=mr2ω),半径与旋转角速度成反比。半径越短,旋转角速度就越大。为了尽量保持身体纵轴转体半径,转体过程中头要梗直,身体伸直,髋角保持在160°左右。转完630°时身体重心离地面高度在1.25~1.30 m的高度上,略高于马的高度(1.25 m),转体角速度在15 rad/s左右。从图片分析,快转完630°时髋角开始逐渐减小,两臂向体侧移动,其目的有三点:一是增加身体纵轴半径,减小旋转角速度;二是减小横轴旋转半径,以加快身体的翻转速度;三是做好落地的准备工作。

4) 该动作绕横轴做直体翻转,翻转速度较慢,翻转动力:一是推离马时获得的翻转力量;二是转体时两臂向胸腹前屈抱减小横轴旋转半径,以加快身体的翻转速度;三是当身体转完630°后两臂侧伸,髋角减小,也能获得部分翻转动力,加快身体的翻转速度 ,根据计算(表7),从右手推离马至落地瞬间,身体横轴翻转角速度约为8.56 rad/s左右,从纵轴转体速度与横轴翻转速度比较,前者远远大于后者,说明完成该动作的主要矛盾是转体速度 。从图片分析,推离马后重心抛物线轨迹上升到最高点时身体翻转1/2周,上体基本立直,头朝上(图10),大约转体180°,余下的身体翻转和转体度数都是在重心抛物线轨迹下落的过程中完成的。只有加快转体速度才能在较高的位置上转完630°,才能为落地站稳创造有利条件。

2.2.5落地阶段技术杨亚红A1、A2、A3三次落地动作只向后动了一小步,落地还是比较稳的。说明杨亚红落地过程中符合前面讲的力学规律和基本要求,根据材料(表8,图11)亚红两脚落在重心投影线后面(对人体面向马的方向来说),落地角为63°左右,这样能形成比较合理的制动力矩,对抗向后的旋转力矩,落地角过大或过小都会使旋转力矩与制动力矩失去平衡,造成落地不稳。

3结论

杨亚红完成的跳马侧手翻直体侧空翻转体630°是成功的,结论如下:

1) 上板瞬间两脚踏在重心投影线前面,上板角约65°。经缓冲后踏跳快速有力,充分蹬直腿,直至脚尖离板,踏跳时间为0.08 s。蹬离瞬间已开始向右转体,蹬离角约79°左右。

2) 离板后在重心弧形上升的过程中左手积极撑马,同时继续转体,并加速摆腿,从离板至撑马第一腾空飞行时间要短 ,大约0.10 s。

3) 左臂屈肘撑马紧接着右手撑马,左右手依次推离马,肩角和肘角略有增加,推手过程继续转体成侧手翻并腿倒立姿势,同时两腿加速向右摆腿,右手推离马瞬间身体处于单臂侧倒立位置,推离角约78°左右。

4) 杨亚红第二腾空最高点距地面高度为2.58 m左右,腾空时间约为0.98 s左右,右手离马后立即开始向左转体,转体的主要动力是头肩带动和两臂向胸腹前屈抱,转完630°的旋转角速度为15.07 rad/s,横轴翻转角速度为8.56 rad/s,该动作第二腾空主要矛盾是解决转体速度问题。

5) 第二腾空身体伸展和转体到位是做好落地的前提条件。落地时掌握好落地时机和落地角度,杨亚红落地角约为63°左右。落地瞬间,膝角和踝角尽量伸直,有利于延长缓冲时间,减小冲击力。

参考文献:

[1] 姚侠文.现代跳马技术与教学训练[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3.

[2] 姚侠文,等.女子跳马跳转180°屈体后空翻动作的运动学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8(3).

[3] 李翠玲,等.从第34界体操锦标赛简析女子跳马发展现状与竞争格局[J].中国体育科技,2000(7).

[4] 姚侠文.从几次国内外体操比赛看女子跳马发展趋势及我国存在的问题[J].体操情报,1987(4).

[5] 姚侠文.李宁跳马侧手翻直体侧空翻转体630°动作的运动学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1989(12).

[6] 姚侠文,等.我国女子跳马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5(4).

[7] 姚侠文,等.女子跳马跳转180°屈体后空翻动作的运动学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8(3).

[8] 胡泳章,等.女子跳马发展趋势及各类动作技术特点[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8(3).

[9] 姚侠文,等.女子跳马前手翻类和跳转180°类推手技术的比较研究[J].体操信息,2000(11).

[10] 姚侠文,等.从悉尼奥运会评析我国体操女队的实力及新世纪的战略目标[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1).

[11] 魏栩.卢裕富跳马侧手翻跳转90°团身后空翻两周半运动学分析[J].体育科学,2001(1).

[12] 李翠玲,等.21世纪女子跳马的发展与我国女队面临的挑战[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24(3).

[13] 徐元玉,等.女子跳马前手翻类和侧手翻类动作推手技术的比较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2(10).

[14] 姚侠文,等.邢傲伟跳马侧手翻直体后空翻转体810°的运动学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3):402-404.

[15] 姚侠文.从全国体操锦标赛点评我国女子跳马若干问题[J].体操信息,2004(3):17-19.

侧手翻教案 篇4

作为一名教职工,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侧手翻教案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了解侧手翻的`动作要点,明确并掌握快、稳、收的技术动作,形成自我保护意识。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练习中,培养模仿、观察、想象能力,发展柔韧素质和协调、平衡、控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集体教育环境中,能体现相互帮助、积极进取、团结合作精神,在参与体验成功的乐趣中,培养自信心,有利于个性风采的形成。

教学重、难点:

重点:腿要直,要注意时机,两腿要在一条直线上!

难点:快、稳、收等技术要点一气呵成,动作协调连贯优美。

教学过程:

(一)开始部分

1.课堂常规:集合整队、点名报数、安排见习生、检查服装、宣布上课。

2.学生集中注意力,教师表扬激励:大家精神状态都特别好,一起进入一种全新的.、有趣的教学模式。

(二)准备部分

小游戏“喊数抱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报“二”就两人一组,翘背,炒豆子;报“三”就三人一组压肩;报“一”就活动关节,为学习本节技能课做准备。

(三)基本部分

(1)讲解示范

讲解示范动作要领并引导学生观看挂图,得出动作要领(两臂平举,上体后倾,左腿侧举,落地屈膝,右腿向侧上方摆,两手依次在前方撑地,经分腿倒立过程,两脚着垫,并腿直立)

(2)分组练习

练习1:辅助练习-靠墙分腿倒立、分腿倒立翻转成分腿站立练习(体会分腿倒立感觉),集体练习2-3次。

易犯错误:分腿倒立时屈髋、冲肩,侧翻不经倒立,侧翻方向不正,身体没挺直…

练习2:保护帮助下进行完整动作练习,分组练习10分钟。

易犯错误:蹬地摆腿无力;翻转不流畅;手、脚落点不在一条直线上;保护帮助者站位不对或者保护帮助方法不对。

练习3:强化纠正分组练习3-5次

①在地面上画好直线,强调两手在一条直线上。②在练习者前方拉一根橡皮筋,要求腿从上面越过。

在分组练习过程中,学生相互之间进行观察和修正动作,教师控制各组之间的进行顺序和次数,发现问题,个别解决和整体修正。

(3)课课练,8分钟,一组跳绳,第二组仰卧的车轮跑,第三组立卧撑,第四组做沙袋,每两分钟轮换一次。

(四)结束部分:

1、音乐伴奏下,边唱边跳《让我们荡起双桨》自编操放松。

2、学生总结收获,教师补充评价。

3、整理器材:体操馆,垫子30块,皮筋6个!

体育教育侧手翻说课稿 篇5

本课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教学中采用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分层教学,启发学生通过探究、合作自主学习,让学生体验学以至用的成功感从而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

二、教材分析

侧手翻练习可以增强肩、臂、腰部肌肉的力量,发展人的空间定向能力和平衡能力,提高其身体的灵活性和动作的协调性,在学练侧手翻的过程中实现“知识——技能——能力”的转化,达成我要学的目标。侧手翻的动作要点是两臂依次推撑地面,两腿依次摆动,然后两手依次推离以形成翻转的`动力,协调连贯,手脚落点在同一直线上。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学习技巧侧手翻,直臂顶肩支撑作为一个动作环节,对于技巧中组合练习起到主要的作用,因此,本节课的教学,我力争使学生通过学习各种简单的直臂支撑练习逐步过渡到同伴帮助下完成倒立直臂支撑的教学。培养学生灵巧、协调、平衡和自控能力,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三、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一些简单的技巧动作,但他们力量小,协调性差,胆子不大怕摔,对技巧掌握还有一定的难度。本节课主要学习直臂顶肩支撑,在同伴的互相帮助下学会倒立直臂支撑。学习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消除了学生惧怕的心理,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四、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了解侧手翻技术中直臂顶肩支撑技术的动作要领,使学生建立正确的直臂支撑技术概念。

技能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在同伴的扶持下完成倒立直臂支撑。发展学生的手臂腰腹的力量,增强学生维持身体平衡的能力。

情感态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培养学生勇敢果断,克服困难、战胜自我的优良品质以及互帮互助团结协作的精神。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直臂顶肩支撑

教学难点:扶持下倒立直臂支撑 顶肩 挺腰 直腿

六、教法与学法:

(1)老师先在垫子上做出侧手翻动作,要求学生观察,看老师的动作有什么特点,手脚的位置是怎样配合的。

(2)询问学生的观察情况,老师进行总结,再示范,强化技术要求,使学生能够有一定的动作概念。

(3)组织学生自主进行练习,并观察学生的练习情况,留心学生在练习中存在的问题。

(4)集合,选较好的同学进行演示,然后老师把学生存在的不足及时讲出,组织学生两人一组,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5)技术展示,侧手翻接力比赛。

(6)认真聆听和观察老师的讲解示范,积极开动脑筋。

(7)积极投入练习,密切与同伴合作,反复尝试,不怕苦不怕累。

(8)积极进行比赛活动,充分战胜自己,有集体荣誉感,能把集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9)通过评价,对自己的表现有一种成就感。

七、场地与器材:

场 、体操房、 草地

八、教学流程:

(一)课堂常规

(1)集合整队,师生问好。

(2)宣布本课内容。

(二)准备活动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做搏击操热身活动。

(三)基本部分

1、侧手翻:动作要领(以向左手翻为例)身体充分伸展,沿垂直经分腿手倒立,手脚落地成一直线。直臂、紧腰、绷脚尖,左右(手、脚)撑,推(蹬)地面要依次,摆腿、推(手)蹬地要加力。

2、保护与帮助

当侧翻接近倒立时,保护者扶腰顺势帮助练习者翻转站起。

3、合作探究、掌握技能。

4、结束部分。

(1)集体放松。(手背放松)

(2)教师讲评小结。

例谈侧手翻教学中的“器材异构” 篇6

一、案例

学情分析:本课的教学对象是水平二 (四年级) 的学生, 人数为36, 男女比例适中, 该年段的学生已掌握一些简单的技巧组合, 协调性、平衡性、柔韧性较好, 但是上肢及腰腹力量相对较差。而基于侧手翻教学带有一定的技术性和危险性的特点, 在学习兴趣方面男生会比较积极, 而女生会出现相对紧张和恐慌的表现。

A教师的器材设计与运用

器材选择:小体操垫子、即时贴

器材设计:将即时贴剪成一只只五指分开的“手掌”, 在每块展开的小垫子上贴上一对, 手指朝向垫子的长边, 两手掌相距约40厘米。

器材用法:小垫子每人1块, 学生在练习时, 站立在垫子的一侧, 身体与即时贴的手指方向垂直。第1步:采用蹲姿, 两手依次撑在垫子上的贴图上, 此练习主要为了帮助练习者学会两手应反向撑垫的方法;第2步:采用半蹲姿势, 两手依次直臂撑垫, 两脚依次蹬、摆翻越垫子。此练习主要帮助学生领悟直臂顶肩撑、推的用力方法, 适应翻越时身体倒置的感觉;第3步:在前两项练习的基础上, 教师利用垫子与贴图进行了动作的整理示范和分解练习, 引导学生进行分组合作练习。

B教师的器材设计与运用

器材选择:大体操垫子、大风车模型1个

器材设计:在大体操垫的纵轴中心线上用封笔画一条直线, 手工制作的大风车模型一个, 四片叶子让人联想到人的四肢。

器材运用:谜语引入:“说它是辆车, 可它不是车, 风儿一吹来, 脑袋转圈圈。”引出大风车。第1步:通过风车的特点, 将本课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以往经验有效联系, 贴近学生的生活, 使他们眼前一亮, 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第2步:引导学生模仿大风车的的形状, 以及风车左右摇摆的动作, 体会在侧手翻时两腿的蹬、摆动作。第3步:让大风车转动起来, 引导学生让身体像大风车一起转动起来, 在学生形形色色的表演中, 选取最接近于侧手翻的动作进行展示、点评, 再结合教师的标准示范, 帮助学生建立动作表象, 进而展开教学。第4步:利用大垫子进行分组练习, 保护在翻转过程中的安全, 同时利用垫子上的“直线”体会如何能将身体翻得像大风车一样直。

C教师的器材设计与运用

器材选择:小体操垫子、A4白纸。

器材设计:将小体操垫子进行折叠和堆积当做“升降梯”, 在A4白纸写一个醒目的“大”字, 犹如一个两手平举、两腿开立的“人”。

器材运用:言语引入, 进行升降梯的游戏, 第1步:4人一组, 利用小垫子的折叠和堆积进行不同难度的俯卧直臂顶肩支撑, 从一块垫子逐渐增加到四块垫子, 此练习主要帮助学生领悟直臂顶肩支撑的身体感觉, 为下一步的教学打下基础;第2步:出示“大”字, 让学生用身体模仿“大”字的形状, 利用“大”字的左右摇摆指挥学生练习, 让学生体会“双臂侧上举, 一腿侧上提”的预摆姿势;第3步:将“大”字倒置, 让学生对侧手翻倒置身体的动作有一个更直观的认识, 紧接着将“大”字进行翻转, 引导学生模仿练习, 形象而生动, 体会“空中一个面, 地上一条线”的翻转过程。

D教师的器材设计与运用

器材选择:小体操垫子、模型人 (木偶人) 、橡皮筋。

器材设计:用塑料板制作一个两臂平举、两脚开立的人体模型, 在人体重心处安装可以转动的螺丝。准备橡皮筋10根, 将橡皮筋结成圈, 适合两个学生套在身体将皮筋撑开。

器材运用:本节课的教学共分为三个层次, 力量—动作方法—自主练习。第1步:利用小垫子进行有保护的靠墙手倒立练习, 主要体验顶肩、立腰的动作协调用力;第2步:用模型人给学生直观的感受, 引导学生模仿动作、摇摆的动作和翻转的过程。通过练习逐步使学生掌握动作的方法, 并能大胆尝试侧手翻;第3步:利用橡皮筋的不同高度, 进行升级比赛, 分层次教学, 既激发了兴趣也关注了差生, 练习时4人分组合作, 依次进行轮换练习, 依据各自的能力将高度设置成膝盖、腰部、腋下、颈部、头部等几个级别。

二、“器材异构”的成因

1. 教师的个体差异

具有可比性是“同课异构”相对于一般教研课的独特之处, 因为它传授的是同一个教学内容。我们可以从很多个角度进行比较, 很多教学因素都可以在“同课异构”中凸显, 比如说器材的设计与运用, 但是由于教师的理论水平、教学经验、知识结构及教学风格等方面的差异, 所以在对相同教材内容的理解和处理的时候也会出现差异, 有差异就会有“异构”, 这些“异构”会表现在课的预设与实践中, 其中就包括“器材异构”。从案例中可以发现A、B、C、D4位教师在器材的异构上有很好的体现。他们分别选用了垫子和“手掌印”、垫子和“大风车”、垫子和“大”字、垫子和“木偶人”。通过看课发现他们的器材设计与运用虽有所不同, 但又有异曲同工之妙!

2. 学生的个体差异

学生并不是一张白纸, 是一个个有思想、有灵性、有生活经验的人, 是课堂的主体, 但是他们的能力存在差异。犹如本次同课异构的学生, 虽都是四年级的学生, 但是他们来自不同的家庭、班级和学习环境, 个体之间必然存在差异, 正视了这种差异后, 教师必然会采取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手段, 如案例中A、B、C、D4位教师, 都考虑到了该年段的学生力量素质比较差, 所以他们在器材选择上都运用了安全性比较高的“体操垫”, 但在技能传授的时候又根据对学情的分析, 采取了各自不同的“模拟”器材。这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预设了符合教学实际的器材设计, 才使得他们在上课中能保持学习兴趣, 达成学习目标。

三、“器材异构”的形式

1. 同类器材的不同用法——同中求异

相同的器材到了不同教师的手里, 会呈现不同的用法, 不同的用法展现了不同的教学风格, 也赋予了器材在体育课堂中不同的使命, 尤其在同课异构中, 是对同类器材的开发利用, 给了观摩教师一个对器材再认识的机会, 会对教师的教学实践提供极大的借鉴作用, 从案例中教师可以发现A、B、C、D四位教师不约而同地都选择了“体操垫”为学生练习的主要器材, 这说明了“体操垫”在侧手翻教学中有它的“共性”, 也说明了教师的器材异构并不是为了“异”而“异”。异就异在他们不同的用法:A教师将小垫子当做学生翻越时的障碍物, 同时是帮助学生练习直臂顶肩支撑的辅助工具;B教师用的是大垫子, 极大程度地保护了学生练习时的安全, 垫子上的一条直线引导学生如何将侧手翻做成空中一个面、地上一条线, 同时利用垫子的不同划分了展示表演的舞台和练习提高的基地, 可谓一物多用;C教师小垫子用法更有创意, 将小垫子折叠、堆积后就变成了“升降梯”, 为学生练习俯卧直臂顶肩支撑的器材, 既有趣又有效;D教师的小垫子在靠墙练习时起保护作用和手撑的位置, 没有太多的设计, 还原了垫子的原有功效。4位教师对于相同器材的不同用法各有千秋、用无定法, 既保持了垫子的原貌, 又增添了新的亮点。

2. 不同器材的相同妙处——异中存同

面对相同的教学目标, 不同的教师会运用不动的教学手段, 运用不同的器材, 展现教师独特的教学智慧, 与此同时也丰富了相同教学内容的教学手段, 呈现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势, 这样的观摩才是一线教师最需要的。从案例中可以发现A、B、C、D4位教师, 为了帮助学生建立侧手翻动作表象的相同目标, 设计了不同的器材, 这说明了“动作表象建立”在第一课时教学的“同”, 而为了这个“同”:B教师设计了“大风车”, 通过谜语引出, 模仿其形状、摇摆及转动, 形象地让学生的练习动作向侧手翻靠拢。C教师设计了一个“大”字, 用这个“大”字C教师指挥了学生侧手翻动作练习的全过程, 经济、实效、好用、易推广, 看课教师的触动非常大。D教师设计了“木偶人”, 设计得巧妙逼真, 不用教师讲, 将“木偶人”一摆、一翻、一转学生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 可见教师在设计时花费了很多心血, 她的用法和“大”字基本一致, 但相比“大”字的成本来说要大得多。器材的设计要适宜教师本身的运用习惯和上课风格而确定, 可谓是“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综上所述, 最终的目的是服务课堂, 服务学生, 紧靠教学主线。

3. 组合器材的巧妙搭配——异曲同工

为了教授一个动作技术, 单一的器材往往会显得不足, 不同的教师会将不同的器材进行整合搭配, 本节课侧手翻的教学说的简单点就是手推、撑与脚摆动的相互配合, 通过观摩4位教师呈现了不同的器材组合, 来解决手脚配合的这个相同的问题。A教师采用了小垫子+手掌印, B教师采用了大垫子+大风车, C教师采用了小垫子+“大”字, D教师采用了小垫子+木偶人+橡皮筋。这四种组合的方式各有千秋, 但通过四位教师的巧妙运用与引导, 都达到了良好的练习效果, 帮助学生建立了完整的动作表象。总之, 在选择器材搭配时4位教师的成功案例告诉我们:只要肯定脑筋, 善于积累, 你就能找到适合自己的那条路。

四、“器材异构”的求同存异

“器材异构”在“同课异构”活动中是客观存在的, “器材异构”的目的是要求教师根据学生和教师的实际设计运用器材, 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作为观摩者, 能在同课异构中找到相同器材的不同用法, 不同器材的相同妙处, 指导教学实践, 谓之求同。当然, 面对不同的教学实际, 在“器材异构”中不排斥教师使用相同的器材, 也不排斥教师器材设计的相同方法, 只要适宜、有效, 都应允许。作为观摩者, 能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学实际实现教学的殊途同归, 谓之存异。当面对同课异构中的器材异构, 观摩者往往会发生激烈的思想碰撞, 也会将观摩课与自己的以往教学进行对比, 这种对比与碰撞会在观摩者心里擦出很多火花, 这“火花”便是“异构”带给我们的收获。毕竟, 器材异构不是为了“求异”, 它只是一种形式, 而不是目的。基于这样的认识才能在“同课异构”中拓展思路, 实现优势教学资源的共享与互补, 实现教师业务能力的快速提高。

上一篇:煎鸡蛋日记下一篇: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教师个人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