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第二课堂工作总结(精选14篇)
地理第二课堂工作总结 篇1
高一地理第二课堂总结
通过观看影片并写观后感,让学生感受到了破坏自然的严重,也见识到了自然一旦报复起来,人类是多么的无力。我想,这部电影的目的就是在警告我们,要善待自然,要关注自然,要反省我们的行动以及我们的一些思想。要改变我们的价值观,同时要树立起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还有就是要为我们以往的一些错误行为做一定的补救,我们不能存在侥幸的心理,想着我们还可以高枕无忧的过日子。现在已经有不少的预报说我们面临的一系列问题。所有这些问题都是我们要高度关注,容不得我们有丝毫的疏忽,不然,后果真的是无法想象。我想,没有谁会愿意看到影片中出现的场景。我们也承受不起那样的打击。
还有就是,连美国那样的大国强国的公民都被灾难逼得没有退路,最终成为难民,那像我们这样的一些国家呢?经得起这样的考验吗?我想那将是灭顶之灾了。
后天,给了我们一个警告,那就是在不久的将来,影片中的场景将会在我们的地球上上演,如果我们不作好防范措施并作出相当的补救的话。为了我们的将来,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为了地球更加长寿,我们要从自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作起,一起努力,共同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地球。
侯梦蝶
地理第二课堂工作总结 篇2
笔者先简述一下对高中新教材《常见的天气系统》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及其教学过程:
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讲解冷锋与暖锋。笔者首先让学生速读教材, 初步理解冷锋与暖锋的概念, 然后请学生比较教材第46页左边的两幅锋面天气图 (如下图) 的差异。学生通过讨论总结了以下几条差异:
(1) 锋面与地面所呈的角度不同 (冷锋锋面与地面所成角度较“钝”, 而暖锋的较“尖”) ;
(2) 云的形状不同;
(3) 冷气团的箭头画法不同;
(4) 飘雨的方向不同 (冷锋向锋线方向, 暖锋背向锋线方向) ;
(5) 雨带的宽度不同等。
接下来, 笔者请学生分析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在这个部分, 学生的表现大大出乎我的意料。他们不仅利用已学的地理知识, 而且还利用所学的物理学、几何学等等知识来解释。很多解释是笔者在备课的时候也没有想到的, 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例如关于锋面与地面所成角度不同的解释, 有的同学认为这是气团对锋面的作用力方向不同 (如图A) , 有的同学认为是地面对锋面的摩擦力方向的差异 (如图B) 造成的。通过这轮讨论分析过程, 学生已经充分理解了两种锋面的概念及其特点。
最后, 让学生分析两种锋面过境时和过境后天气的变化和差异。由于有了前面比较分析的基础, 使这部分的分析并没有遇到太大的障碍。
在后来的课堂口试和课后练习中, 笔者发现学生对于冷锋暖锋这个难点内容的掌握情况比我以往用传统的“讲”“听”的效果要好得多。
建构主义认为, 学习活动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 而是学生根据外在信息, 通过自己的背景知识, 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笔者认为在上面这节课的设计创新方面体现了这样几点:
一、注重学生自身的背景知识
传统的教学往往将学生想象为对新知识一无所知, 新知识是通过教师的讲解直接传输给学生。而事实上, 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 他们在以往的学习和生活中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 或者说已经具有一定的背景知识。在遇到新知识时, 学生会利用自己的背景知识来主动理解它们, 从而建构自己的新知识。而这个新知识又将使学习者调整自身原有的背景知识, 并会影响到他对后来的新知识的理解和建构。如学生利用对两幅图差异的理解来分析两种锋面过境时和过境后的天气变化和差异。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 设计的问题应是在学生现有知识的基础上可以理解的, 同时又有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建构。学生在分析导致两幅图差异的原因时, 就充分地反映了具有不同知识背景的学生对同一事物的不同理解。
二、以学生为中心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 知识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 因此学生必须主动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来。要使学生主动参与, 这就要求教师注意引导, 将学生引向学习的心理倾向。教师可以通过语言、动作、图片等来激起学生的兴趣, 让其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 主动建构自己的地理知识。在本节课中, 笔者没有过多的讲授, 而只是起到“导”的作用, 整节课主要是学生的讨论与发言。传统教学中, 以教师为中心, 学生是听众的模式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批评。很多学生也习惯了过去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 对讨论式、协作式等新的教学模式还不太适应, 或参与不够。因此, 在这里还有一个角色转变问题, 这里既包括教师的角色转变, 也包括学生的角色转变。
三、尊重学生的个人意见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还认为, 知识是个人经验的合理化, 而不是说明世界的真理。由于学生知识背景的差异, 使不同学生对同一事物的理解存在差异, 因此不要以简单的正确和错误来区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本节课的讨论过程中, 学生对前面两幅图差异的原因发表了许多不同的观点, 笔者没有直接否定任何一种观点, 而是鼓励其他学生去反驳, 让他们自己不断校正自己的理解。
尊重学生的个人意见, 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排除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心理障碍, 使尽量多的学生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 使其积极主动地建构自己的地理知识。
四、强调互动
由于事物存在复杂多样性, 学习者对事物意义的建构将是不同的。建构知识的过程中必须与他人磋商、交流来不断调整和修正自己的认识。讨论甚至争论可以刺激个体的反省思考, 可以鼓励学生尝试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逐渐完成知识的建构。这里的互动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师生之间的互动, 二是学生之间的互动。师生之间的互动, 反映了教师与学生的交流, 教师通过交流把握课堂的节奏和讨论的方向, 学生通过与教师的交流及时获取信息和及时调整自己的思维;学生之间的互动, 反映了学生之间对问题的不同看法和不同思路, 有助于个体及时修正自己的认识, 同时从别人的分析中获取经验和教训。
五、淡化学科界限
学生在建构地理知识的过程中, 需要从大脑中提取以往的经验和知识, 而这些经验和知识可能超出地理学的范畴。在本节课中, 分析前面两幅图差异的原因好像已经超出了教材对学生的要求, 但笔者认为学生运用自身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可以解决或者说可以部分解决, 而且有助于学生对两种锋面天气系统差异的理解。此外, 笔者对学生分析问题所运用的知识范围没有机械的圈定在地理学科上, 学生可以利用他们一切可以利用的经验和知识, 包括物理学、几何学等方面的知识, 淡化学科之间的界限。
如何做好地理课堂的优化工作 篇3
关键词:课堂结构;导入;教学过程
在新课程改革下,新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都要求课堂结构要发生一些转变来更好地适应学生的需求。所以,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地优化地理课堂结构,以确保地理教材价值的充分展示,进而使学生在高效的地理课堂中获得更加完善的发展。
一、导入环节的优化
导入是一节课的开头,对导入环节的优化实际上就是对导入形式的优化,我们都知道在以往的导入环节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就是开门见山,基本上不给学生一个“缓冲”的时间,导致学生课堂前十几分钟都不知道教师在讲些什么。所以,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要优化导入的形式,要从教材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采用恰当的导入形式,为高效地理课堂的实现做好准备工作。
例如:在教学《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北京》时,为了让学生能够在最短的时间里将精力集中到课堂当中,在本节课的导入环节,我引导学生自主对“北京”进行介绍,从任何方面都可以。这样设计的目的一方面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是为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从而让学生更快地进入正文的学习当中,同时也为高效课堂的实现做好了准备工作。
二、教学过程的优化
教学过程中每节课教学的中心环节是决定一节课成败的关键,然而,对其优化就是要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要将应试教育模式下的灌输式教学方式转变成多元化的教学模式,要将地理课堂构建成高效而精彩的课堂。本文以多媒体辅助教学为例进行简单介绍。
例如:在教学“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也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授课的时候,我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台湾的位置,同时也引导学生观看了“海上米仓、东方甜岛|水果之乡、森林之海、东南盐库”等美丽的台湾,这样既打破了传统课堂的呆板,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为高效课堂的实现奠定了基础。
总而言之,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有意识地优化课堂结构,要让每个环节都能在教师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中展现地理的价值,也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更加全面的发展。
參考文献:
王倩.浅谈对地理高效课堂的认识[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0).
构建初中地理高效课堂研修总结 篇4
达仁初级中学 黄小霞
伴随着初中地理教学课堂的不断改革,虽然中学地理一直为“副科”,但由于学科内容主要是反映通俗易懂的生活实际,故而深受学生的喜爱。初中地理不被纳入中考范畴,受开课时数的限制,地理课堂上师生交流的时间不多,这就迫使教师想方设法去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结合自身实际以最佳的策略在短短的40分钟内完成好师生互动,从而达到最佳教学效果。本人在打造初中地理高效课堂教学方面粗浅的做法是:
一、注重教材的解读
初中地理教材的内容编排有它内在的科学的联系,需要我们教师仔细去理解。在授课之前,教师必须认真学习该科教学大纲,认真解读和研究教材,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在此基础上科学地组织教学内容,选用教法,精心编写教案,实施教学,从而圆满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因此,教材解读是教师的一项重要基本功,是教师备好课、上好课的前提。
在解读教材过程中,教师经常要仔细琢磨“教什么”,“怎样教”,“教材的知识结构、内在联系”,“教学的目的要求”以及“教材的地位、作用、重点、难点、关键及蕴含的思想方法、德育因素”等问题。所以说,教材解读又是教师熟悉教材、把握教材并逐步达到驾驭教材的重要途径。教材解读既关系到教,也关系到学,意义重大而深远。因此在解读教材时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四点:
1、正确识别教材的内容;
2、把握知识、技能的要点或知识点;
3、理解教材编写的思路与内容的逻辑关系;
4、明确教材在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注重学情的分析
本着课堂高效的原则,地理教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为了上好地理课,课前教师应该了解的至少有班级学生资源、年级教师资源和社会新闻时事资源。
1、掌握学生的班级特点、区域特点
不同学校的生源质量不同,教学终端的目标不同,教育教学方法也不一样。就算是同一所学校由于班科搭配的原因,班级学习风气,班级目标导向也有差异。因此不同的班级特点决定着不同的授课方式。再则,生活在不同地区的学生感受的社会知识储备也有所不同。主城区的学生、城乡结合部的学生、农村中学的学生三者之间因家庭原因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在城市区域地理和乡村地理的感受各有侧重。教师在授课前务必掌握这一地理信息。调查当地学生的主要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同班级的群体有其主要的兴趣方向。教师在了解了学生的兴趣点后充分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不断扩展深化这些兴趣点,就可以达到教学的目的。另外,教师有意识地以趣味性和挑战性的地理教学方式让学生发现并建立一些兴趣点,这样,学生的稳固、长久的兴趣就上升为维系地理学习的长久动力。调查不同的学科知识安排进度
在初中文化学科体系中在知识内容上有关联。特别是语文、政治、英语、历史、生物、物理这些学科和地理的局部联系较多。如果教师在地理课堂有意识地拓展同期学过的其它学科的相关知识,这就既培养了学生的知识链接能力,又能反映地理综合学科的部分特色。调查搜集当今的时事要闻
学生的学习积累中所得到的地理知识比例大体是这样的情况:地理课堂上的理性知识占80%,课外的感性知识占80%。而地理学习需要大量的感性知识作为支撑。我们这就需要让学生建立一个敏锐的大脑。学生通过上网、看电视、读报纸、看杂志等多种媒介了解社会时事要闻,扩充知识的同时注重引导学生从地理的角度进行点评。另外在课前三分钟给学生发言的机会,扩大影响,发挥其积极性与创造性,同时也让广大学生关心生活中的地理,印证生活离不开地理知识,地理的现象与问题来源于生活实际的道理。这样建立起开放性的课堂学习系统后,师生教学相长的准备工作就初步完成。
三、课前扎实做好教学设计
课前的教学设计是学生上好地理课的关键,也是教师运用最佳策略的智慧结晶。在设计教案时教师要注意突破三点:
1、目标性——教师授课目标应清晰。在每堂地理课堂上师生需要完成哪些教学目标,怎样完成教学目标。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吃透教材,考虑好每段小结,在学生每个阶段的活动之后能够给予学生一个简洁、精辟、深刻的评价,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其产生认识上的飞跃,体现出教师的主导作用,使教学过程达到最佳状态,利于教与学的稳定平衡。相反,如果教师事先不作认真的准备,对教学理解不深不透,讲述时则含混不清,层次不明,繁琐不切要害,使学生摸不着头脑,就会使教学过程偏离原定的教学目标,使教学系统趋向于不稳定状态,导致教学的混乱和失败。
2、针对性——首先教学内容是面向全体,重点突出,突破难点。教师应根据以往的教学实践,了解学生容易在什么地方出问题,对教学的这些关键点,教师应提前构思好教学方案,设计好问题,引导学生渡过难关。当然这也是教师在学生以往反馈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经验丰富的教师为什么一般教学效果较好,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道理也就在这里。其次,教育全体学生,但要针对最大群体的学生,这样以牵前引后,扩大学生吸收面。在教学人数比例过多的前提下,课堂40分钟的分配应突出学生整群中的最大群体。从初步实践来看,这样的收效最大。
3、高效性——课堂40分钟时间里应高效地达到或接近目标。要达到高效性就意味着要最大化地利用好时间成本。学生是能动的主体,他们在想学的前提下,潜意识里计算着在时间一定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消化最多的知识;或者是在知识一定的情况下,怎样利用最少的时间。这种时间利用的效用都体现着高效性。如果教师没有合理的安排,多出的时间他们会按照自己的习惯来消费。所以,教师教学要想体现出高效性,关键在于如何扩充知识容量或者如何扩展思维的空间。在一般情况下,这两者应相互协调为宜。
四、注重课堂教学的优化
教学的关键在课堂,课堂是教师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主战场。而课堂也是师生思维火花的交融之地。
要实现思维的交融,首先教师要修炼精湛的语言。知识的传授,师生的交流都是通过语言来传达的,从某种意义讲,教师语言能力的高低可以决定大部分学生学习地理兴趣大小。因此要求教师必须提高教学语言应用能力,尽可能多的使用风趣、生动、幽默的语言,还可以采用特殊地理语言,如地理谜语、谚语、成语、别称、诗歌、歌曲等。只有吸引了学生,知识流才能进入学生的头脑,思路才能打开。其次,开展多种途径的教学方式,建立多形式的信息交换平台,学生思路才能通畅。在教学中,教师应采取启发式谈话、自学、提问、师生讨论,要求学生回答或绘画地图,以及巡视课堂作业,个别指导等多种形式,保证学生与教师、同学之间信息交换的畅通;同时还包括在教学中促使学生头脑中的知识储备(包括旧有知识,其它学科知识以及社会实践知识等)与新知识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大脑中各子系统所储备的信息联系起来。这对于学生学习进步是有重要意义的。再则,提醒或强化学生在40分钟内完成知识过手。由于地理评价目前只是笔试成绩,所以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再好的记忆力也不如正确的笔记记得正确。所以教师应培养学具备在最短的时间记好笔记的能力。另外,在记笔记的基础上,调动五官刺激大脑,该用眼睛定位置的注意观察与比较;该用嘴巴大声读的做到朗朗上口,该用耳朵听的做到声声如耳的地步。在这种高要求之下同时引导学生思考,拓展开放性的问题,鼓励学生提问,要求学生答疑,教师最后补充解答总结。特别是每堂课中教师要紧紧抓住学生智慧的闪光点进行放大,鼓励学生参与自评与相互评价。比如说学生的提问好在哪里,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这就使学生在地理学习中受到同学的尊重与赞扬。这是难能可贵的精神财富,也是培养了除笔试能力外最易被忽略的规范的语言表达能力。学习了地理能准确完整地说的出来,这是平时教学过程中的一大重点,也是真正意义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快捷方式。
五、注重学生评价的多样化
地理学习的评价应注重多途径收集信息,准确反映学生地理学习的结果及过程,激励学生有效地学习,帮助教师改进教学。
评价时,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强化评价的诊断和发展功能,弱化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
评价方法的选择与使用要符合诊断学生的学习质量和促进学生发展的基本目的。丰富准确的评价信息是评价的基础。
六、注重课后教学反思
地理第二课堂工作总结 篇5
一、基本情况分析
本学期来,我们地理备课组所有老师认真积极地参加学校组织的政治及业务学习,在平时的工作中大力提倡坚持真理、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勇于吃苦的精神,立足岗位,与时俱进,履行职责,扎实搞好本职工作。把良好的师德化为实际的行动,把教学的高质量作为工作追求的目标,把教科研的能力作为自我培养的重点,力争做到才学高、师德好、质量优、创新精神强。平时经常学习教学常规,落实教学五认真,做到上课不迟到、不早退、不拖课、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严格控制作业量。
二、主要工作汇报
1.认真制定工作计划
在开学初各地理老师针对地理学科特点,制订详细的授课计划。高一本学期要教学必修2单位第三四章和必修3,高二本学期是选修6《环境保护》和中国世界区域地理的知识,高三复习备考。本学期每个年级的教学任务较重,所以必须要认真详细地制定时间计划,划分时间段,并控制好各时间段的用时计划,现在一个学期快结束了,事实证明我们的计划比较科学和成功。
2.注重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刻苦钻研教材,充分利用教学专业报刊和互联网,了解学科最新动态,提高理论水平和修养,高质量的完成地理课的教学任务。在教学环节中特别重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堂教学要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思维为核心,能力为目标”的教学原则,按照课堂评价要求精心备好课,提高个人的好课率和备课组的好课率,地理课是一门很实用和很社会化的学科,所以要把地理课与社会相结合,不但使用课本中的案例,还增加有说服力的案例,便学生理解和自学,更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课堂上,各位教师注重科学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尤其是适合地理学科的“直观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自学讨论教学法”等。
3、加强教学科研工作
我们认真参加每两周一次的教研组活动,认真参加每两周一次的备课组讨论。备课组活动时,每次都进行进行重点、难点分析,分析教法、学法,估计学生学习时会出现的困难以及应该采取的相应措施。认真组织好每次试卷分析,找出学生的薄弱环节,加强补差与提高
4、加强课堂教学的模式化
教学内容地图化。地图(图像)及各种图幅是实现该教学模式的重要手段,要把地理信息通过图片、图像、音像等多媒体技术根据教学需要突现给学生,学生可以形象、直观、地获得一些难以直接观察、难以用语言表达的地理信息,从而能较快感知认识地理现象和地理规律。
教学形式疑问化和开放化。该教学模式通过创设教学情景,设计程序式的问题,让学生在教师的诱导下逐步进行探究发现,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设置一些新问题,向学生介绍问题的条件,指导学生观察、分析,而不把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让其自己去思考探索,以自己的思维方式得出结论,教师及时点评小结,指出最佳途径,揭示正确的规律和一般方法。这有利于展开学生思维,形成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习惯,通过案例学习促进学生形成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的培养及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过程训练化。教学本身就是通过知识的传授,使学生掌握技能,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而技能的形成需要一个认识、理解、练习、再认识、再理解、再练习„„。最后达
到熟练的过程。本模式以图作为出发点,又以图作为落脚点,整个教学过程就是帮助学生提高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及解决问题的技能过程。
5、增加了教学评价的内容。
明确指出教学评价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对教师教学检查、对学生学习检查可采用多种方式,不单只是笔试。恰如其分地安排好地理作业(书面作业、制作模型、写地理小论文、观察月相等)对学生学习评价,不仅要关注课本学习的考查,还考查学生进行活动时的参与度。
在取得一些成绩的同时,我们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这里我们提出几个思考:如何让我组老师更新知识以适应时代的要求?如何让我组教师尽快地转变观念以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究能力?
地理老师课堂教学工作计划 篇6
一、在备课方面
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后记,并认真按搜集每课书的知识要点,归纳成集。
一堂准备充分的课,会令学生和老师都获益不浅。例如在讲授《时间计算》的时候,这课教学难度比较大,针对高一学生他们不容易明白。为了上好这堂课,我们要认真研究了教材,找出了重点,难点,准备有针对性地讲。为了令教学生动,不沉闷,最好为此准备了一些教具,能用多媒体讲授就更好了。授课时就胸有成竹就会让学生能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二、在教学方面
课堂教学是核心。课前,认真的钻研教材,对教学内容做到心中有数。着重进行单元备课,掌握每一部分知识在单元中、在整册书中的地位、作用。和同组的老师共同探讨教材中出现的难点,共同解决课堂中出现的教学问题。在教学中,每一节课,都要注意及时掌握学生的反馈信息,不光传授他们知识,更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使讲解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情感化,生动化,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在课堂上特别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成就感是培养学习兴趣必不可少的要素。
三、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在学生的学习习惯培养中,应鼓励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针对部分学生作业懒散,可以通过同桌和小组之间的作业完成情况,让他们形成竞争,不做学习的懒人。这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四、后进生辅导方面
在对后进生的辅导中,应注意一帮一的效果,在学习兴趣上,要在教学中逐步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自信心,使学生敢于回答问题,乐于思考。在学生中,开展互相帮助,组长带头负责的方法,组与组之间进行竞争,看哪个组进步快,不但组长得到奖励,其他组员也得到“星”的奖励。在教学中注意降低难度、放缓坡度,让他们采用自己的方法慢速度学习,逐渐进步。
五、提高自身学习方面
地理第二课堂工作总结 篇7
一、巧用地理故事, 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兴趣
良好的学习兴趣是学习的自觉动力。现在, 大家都知道,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产生了兴趣, 学生才能主动积极地去学习。而巧用地理故事, 能够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燃起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例如, 在学习“太阳活动影响地球”这课时, 教师可以向学生讲下面这个故事, 并以此来导入教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 德军有一名叫布鲁克军人, 他是名无线电报员, 在某次执行通信任务时, 信号突然中断, 使得德军上下信息不通, 战机也因此而贻误, 导致战斗以德军的失败而告终。随后, 德国军事法庭判处布鲁克死刑。但是, 在后来的调查中人们发现, 布鲁克其实做了冤死鬼。大家知道其中的原因?这个充满了疑问和悲情的故事一下子吸引了所有学生的注意力, 它显然具有很大的思索和探询的引力, 引导着学生立即进入探究知识的世界, 为下一步的理论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学习心理基础。随着学习的展开, 最终, 故事的谜底被揭晓了。学生豁然开朗, 原来那是大自然的杰作:地球通讯受到了太阳活动的干扰。此时, 学生必然会对地理知识与人类活动密切联系有更加深入的理解, 不仅牢牢把握住本节课的学习重点, 而且还会更加关注日常的天文地理现象, 更加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些可贵的思考习惯, 说不定可以通过这一节课、一个故事建立起来了。类似地理故事在历史长河中数不胜数, 如二战时日本对美国实施气球炸弹攻击的故事、中国民间传说中的扫帚星故事、西方漂流瓶的故事和中国“鸭子舰队”的故事等等, 这些均可以成为地理课堂教学中有效资源, 取之不尽, 教师尽可以在课堂中灵活运用, 从而使教学变得更加有效, 更富有张力, 更贴近学生, 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到知识。
二、巧用地理故事, 创设教学情境, 设置悬念
教学情境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思想和心灵交换, 开展对话的环境, 是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激活学生已有经验的生长点, 更是教材不断走向学生心理, 使学生思维不断升华的载体。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 好比星星智慧之火, 它将点燃、照耀40分钟的课堂生命, 燃起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满腔热情, 是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的一种教学艺术。所以, 在备课时我尽量去寻找和创设好的教学情境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其中, 我采用最多的就是引用地理故事这个方法。例如, 讲解海陆风时, 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白天风从海洋吹向陆地, 夜晚风从陆地吹向海洋。为了激发学生探究这部分内容的热情, 我先给学生讲了一个侦探故事:一个月黑风高的晚上, 海边的度假小屋发生了一起谋杀案。神探根据线索抓了两个嫌疑犯甲和乙去警察局问话。神探问这两个人案发当晚在哪里, 甲说:“当晚我在海边漫步, 和风迎面吹来, 让我觉得心旷神怡, 整个晚上我都在吹海风。”乙说:“我站在沙滩上望着大海想心事, 感觉凉风从后背袭来, 真是阴风阵阵, 凉风嗖嗖, 让人很害怕。”神探根据他们的话马上指认出了准确的凶手。然后, 我提出问题:你们知道凶手是谁吗?海陆风的形成原理是什么?学生听了这个故事后, 个个跃跃欲试想找出凶手是谁, 所以马上开始热烈讨论并很快掌握了海陆风的知识, 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这节课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三、巧用地理故事, 促进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众所周知, 人们的生产生活是与地理知识密切相连的。假如我们的地理课堂教学脱离了生产生活实际, 只是简单地传授课本上的地理知识, 那么学生不但理解不了书本上的文字与图片, 地理教学也起不到提高学生素质的作用。巧用地理故事, 让知识附着在地理故事之上, 学生就会对所学到的地理知识理解更深刻, 记忆会更有效。例如, 讲“北印度洋季风环流”时, 学生容易混淆风向以及洋流、海水的流向。为了帮助学生记清这些知识, 我先给学生讲了我国古代的郑和下西洋的故事, 然后提问学生:为何郑下西洋在冬季出发, 夏季返航?这样, 学生情绪高, 兴趣浓, 很快带着“夏季返航, 冬季出发”的问题去分析问题, 查找答案, 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再如, 我给学生讲述了震惊世界的美国“黑风暴”事件, 使学生对人类不合理开垦土地所造成的土地荒漠化会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这些故事的介绍, 大大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也让学生感受到地理知识对生活有用, 而且地理知识不再是程式化的科普说教, 而是一个个清新活泼的精彩故事。
相关的地理故事还有很多很多, 巧妙地运用地理故事不仅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还能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活泼, 从而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地理知识, 更加关注周围的生活, 并能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总之, 地理教学的目的是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热爱和主动学习地理的积极性, 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 注重教学的艺术性, 巧妙地选择地理知识的结合点, 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地理兴趣。所以在教学中, 恰到好处地运用地理故事, 就像磁铁一样吸引学生, 使枯燥无味的知识变得鲜活有趣, 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从而提高地理课的教学质量, 而且让学生更深地体会到学习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他们也会关心自己周围的生活, 更多地习惯于把所学的知识与生活相联系了。
参考文献
巧用地理故事,优化初中地理课堂 篇8
【关键词】地理;故事;优化
作为一名初中地理教师,要实现教学目标,不仅要创造性地理解与使用地理教材,而且要善于用好教材,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因此,初中地理教师如果能用地理故事,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挖掘课程深处的资源,进行实践练习,能够进一步优化初中地理课堂,提高教学效果。下面,笔者将结合教学实践,谈一谈。
一、善于用多媒体手段,构建故事情境
初中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对任何未知的事物都具有浓厚的兴趣。因此,初中地理教师将知识点与故事的表达方式结合起来,可以获得极佳的教学效果。比如,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一系列的教学设计,让学生从听觉、视觉上得到启发,进入教师营造的情境,从而激发学习兴趣与热情。
下面以《地球的运动》这一课为例,这一节课的内容看上去比较简单,实则不然。本堂课的知识内容,关于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及时差问题是难点,为避免学生有畏难情绪,所以,教学时要特别注意直观性与趣味性。首先,教师通过多媒体播放一段科学家哥白尼“地心说”的故事,通过多媒体的声光音画等形式,生动再现当年的情景,抛出“天动还是地动”的问题,再通过事先预设好的“影片”对问题的预测与判定,进一步诱发学生进入到故事的情境中,再加上一些操作实验。比如,地球仪的演示,观察地球自转特点,类似的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以及实验与提问,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明白地球自转方向。因此,在初中地理课堂上,初中地理教师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作用非常明显,可以有效地向学生展现地理教学信息,为创设学习情境和故事情境提供了极为良好的条件。
二、激活思维巧用故事,培养探究能力
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发现不喜欢地理课的学生还是挺多,但爱听故事的学生更多。因此,将地理知识融入故事中,并且结合学生的生活、年龄等特点,能激发他们主动探索知识的欲望。
下面以《地形图的判读》这一课为例,这一课是让学生能够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等内容。在导入环节,教师采用了故事导入:有一部电影《红河谷》,影片中的的藏族人抓到了两个前来勘探地形的英国人,并从他们身上搜出来一幅图,面对地形图,藏族人不认识,反而认为是一只只的蝴蝶图形。然而,这几张蝴蝶图却让英国的军队顺利通过复杂的地形进入西藏。生动的故事,容易调动学生的思维,进入教师设定的故事情境当中。然后,教师再布置学习任务:(1)理解海拔和相对高度的含义。(2)对照山地模型绘制等高线地形图,建立等高线地形图的概念。(3)在地形图上识别山地、高原、平原、盆地、丘陵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等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本,并思考问题、寻找答案。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将枯燥的地理知识与故事结合在一起,由浅入深地展开,有助于帮助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培养其积极、主动的探究能力。
三、突破难点巧用故事,促进认识能力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疑布难,进行故事性教学设计,在围绕教材的基础上,将地理课堂与与故事性结合起来,进行科学合理地拓展和延伸,从而引导学生思考,突破教材知识的难点,促进认识能力的提升。
下面以《海陆的变迁》这一课为例,这一课的内容知识点较多,有难度。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对海陆变迁及大陆分离的若干证据进行分析,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观察、感知、分析等认知能力。比如,针对“海陆变迁”的原因及方式这个问题,教师需要由浅入深,引导学生思考。教师可以用“沧海桑田”这个成语故事导入。提问:“沧海桑田”是什么意思?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明白“沧海桑田”原意就是指海陆的变迁,然后,再通过喜马拉雅山上岩石中的海洋生物化石、东部海底发现古河道及水井等人类活动的遗迹以及荷兰的国土面积,在过去的百年中不断扩大等故事,引导学生了解到变迁方式有三种:(1)地壳变动;(2)海平面升降;(3)人类活动。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故事的表达方式,让学生在故事中去思考、去讨论,从而发现新问题。
四、巩固练习借用故事,调动积极情绪
教学中采用一些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用拟人化的手法,将地理知识点融入到故事中,让学生感受地理知识,了解地理规律,即使在练习中也能调动的学生积极情绪。
在做《多变的天气》这一课练习时,针对这一节课的几个知识点:(1)区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2)认识天气符号,看懂简单的天气图。(3)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等内容。教师编了一个“天气家族兄弟面试”的故事强化了新知识,在故事中,教师用拟人化的方法,用大雨、小雪等天气符号进行自我介绍,引导学生对不同天气认识,并进一步了解到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通过故事的形式,将理论知识联系实际,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热情。甚至,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用编小故事的方法,将书本知识串联起来进一步加深印象,从而实现初中地理教学目的。
地理第二课堂工作总结 篇9
朱大琴
本届高三地理备课组有三人组成:朱大琴 王丽君 吉伶俐,共6个地理选修班级,每人带两个班级,(上学期每人还在高一各带2个班级)大家的工作都很忙,课程很满,我们团结协作,明确职责,脚踏实地,针对学生特点,编制合适的导学案,教学工作井井有条,现将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一、认真做好教育教学工作
1、备课有效细微。平时认真研究教材,多方参阅各种资料,力求深入理解教材教法,准确把握难重点。在制定教学目的时,非常注意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非智力因素。教案编写虽是简案,但能动态归纳总结教育教学反思体会。
2、注重课堂教学实效。针对我校学生特点,以诱思探究教学为主,不搞“满堂灌”或“一言谈”,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为主线,注重讲练结合。在教学中注意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3、坚持参加校内外教学研讨活动,不断汲取他人的宝贵经验,优化提高教学水平。
4、在作业批改上,认真及时,力求做到全批全改,重在订正反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以便在辅导中做到有的放矢。
二、认真做好备课组长工作
1、安排每一个星期的教学进度、课时内容安排,备课组内每位科任老师上俩次公开课,取长补短,教学相长。为了更好的发挥集体的力量,我们备课组坚持每周集体备课一次,对上周的教学做个反思并对本周的教学内容和思路进行集体讨论。对于平时的小问题,我们坚持出现后及时解决,共同搞好教学工作。
2、抓教学常规,组织有关学习活动,多研究探索教法,不断提高课堂效益,研究学法,将如何引导学生改善学习方式,促进学习方式多元化为研究重点,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学工作不仅仅局限于课堂,课下应该及时走进班级,辅导工作一定要到位,讲题时注意灵活多变,给他们提供最简单的方法,而且是多种方法,不断培养他们的地理兴趣。同时与个别同学进行交流。这样不但可以掌握班级整体情况,还可以通过改变个人从而促进整体的进步。
3、抓好备课组的建设,尤其是备课组活动的落实。进一步规范备课组活动,学习讨论热点问题和教育理论,转变教学观念,进行课改研讨,听课评课。在小组集体备课活动中做到备大纲、备教材、备学生,研究其重点、难点、知识点、思想教育和热点教育渗透点,研究教法、学法,将注重学生思维的训练和创新潜力的培养,在教案中充分体现出来,真正使学生“学会”和“会学”。每次模考过后,认真分析试卷得失分,分析学生学习状况,个别指点,抓人头,促进步,争取与三大学科完美匹配。
三、注重知识更新提高自身业务水平
为了能够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教育形势,并且能够高屋建瓴地引导学生适应教育改革的要求,每年坚持订阅教学报刊,关注新闻热点,天天上网查阅、储存资料,构建学科资料库。不断完善自身知识体系。用心学习各种教育理论,以充实自我。
地理第二课堂工作总结 篇10
学工作总结
执教:孙仕荣
本学期我担任了七年级地理教学工作,回顾本学期的工作,有得也有失。在教学工作中,我能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为了更好的搞好以后的教学工作,现对本学期工作做如下总结:
一、认真学习、研究地理课课程标准,建构合理的知识框架
新课程标准目标是我们确定教学内容与策略,选择教学类型与组织形式,组织教学实施与评价的基本依据,对整个教学过程具有导向、操作、调控,中介和测度的功能。深刻认识目标,既有助于我们在进行地理教育课程的基本功能,又有利于通过具体的教学设计操作,将培养目标落到实处。在具体的教学中采取教材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教学;化难为易、删繁就简教学;归纳框架知识,构建链式教学等,使教学更贴近生活,使知识要点更易于掌握,更利于识记。这样,也使得大部分学生乐于学习,勤于学习,收到意料不到的效果。
二、以课改理念教学
地理课程标准的六个理念告诉我们:新课程改革下的地理教学,不再是盲目的教教材,传授知识要点,而是要传授对学生的生活及终生发展有利的地理知识。另外,在教学中还得注意方法的指导和学习放式 1的变革。为此,本学期在教授基本知识的同时,更多地渗透生活
中的地理常识,通过探讨学习,切实地为学生发展着想,让学生学有所成。在教学中我还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使地理学习变为一种学生感兴趣的、乐于参与探究并获取知识的活动或方式。这样的教学即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协作、探究精神,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对祖国、家乡的感情,增强爱国爱家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分析归纳出“看书、听讲、用图、动手、动脑”等方法和要求,并可利用“地理学习”图向学生介绍地理学习的形式。针对七年级学生的特点,要求应简明具体而又切实可行。并经常督促检查,养成学生很好的学习习惯。还要进行复习、测验、考试组织课外活动等。
三、抓住学生心理,有针对性地教学
1、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及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基础,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提出的问题和现象,并自行设计或补充一些学生较熟悉和感兴趣的地理问题和事象,以展示地理课内容的丰富多彩和智力价值,初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2、要联系人们生活的实际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人地关系”是学习地理知识的主要线索,因此列举的问题和地理事物要尽可能启发学生运用身边的“人地关系”材料,使学生实实在在认识掌握地理知识的重要性。
四、存在的不足:学生的知识结构还不是很完整,中学的知识系统还存在很多真空的部分,课后反思不够及时,教的学生多,又时对个别
学习主动性不够的学生督促不够,这些都有待改进。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争取努力做到:
1、以学生为主体,注意基础知识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2、重视地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方法
3、重视地理知识的应用
4、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
总之,我要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更好的完成地理教学工作。总结经验,查找不足,争取在新的一年,取得好成绩。
地理第二课堂工作总结 篇11
乡土地理是指本乡、本土的地理,一般以县域为基本单元,即县域内自然、人文地理事物的分布、形成及其它地理事物之间的关系。乡土地理是学生比较熟悉又较感兴趣的内容,同时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充分利用乡土地理知识,不但可调动学生学习、探究的积极性,也有助于推动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了解家鄉,培养乡土情感,从而为家乡建设做出贡献。作为地理教师,应重视收集乡土地理资料,将其融入到自己的教学中,使学生学到真正有用的地理。现将高一阶段教学中的部分片段及乡土地理资料的收集、整理进行小结,以裨益于今后的教学工作。
一、乡土地理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举例
例一 在自然地理教学中的运用,以“世界气候类型”教学为例。
世界主要气候的类型、分布、特点、成因是自然地理教学中的一大难点,主要难在气候类型判断及成因上,新课标人教版课本上没有系统讲解,只从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影响上介绍了三种气候,而这三种气候学生缺乏感性认识,因此学习难度大。如何让学生学会分析气候的一般方法,还是从学生有亲身体验的“乡土气候”开始比较好,在本节教学中,我们采取了以下步骤:
1.给学生提供固原市某县气候资料(见下表)
2.在世界气候分布图上找到固原的位置,读出我市的气候类型(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3.学生结合自身体会,说说我市的气候特点(提示学生从气温、降水两方面描述气候特点,并体会大陆性的含义,为后面内容打好基础)。
4.分析我市气候形成原因,解释气候特点。
5.由我市出发,找出季风气候分布范围,并找出世界其他气候的分布范围。
6.列表比较世界气候的分布、特点、成因。(从气温、降水两方面来描述气候特点)
通过以上步骤,让学生从所熟知的家乡气候出发进行学习,然后从特殊到一般,触类旁通,将难点一一化解,逐步学会分析气候的一般方法。
例二 在人文地理教学中的运用,以“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为例。
人文地理教学难在学生兴趣不够,而渗透乡土地理则使学生兴趣倍增。在本节教学中,以固原市为载体,发动学生在课前调查,在课堂上交流,具体可采取以下步骤:
1.布置调查任务(提前一星期分组进行)
①找固原市城市布局图。
②调查固原城市土地的利用方式。
③调查固原市区主要商业网点的分布位置。
④调查固原市区主要住宅区的分布位置。
⑤调查固原市区主要工业的分布位置。
⑥调查固原市区不同地段的地价。
⑦访问长辈调查固原城市布局的变化。
2.课堂交流
各组选出代表发言,将调查结果进行交流,注意控制发言时间。
3.分析总结
①说出固原城市形态,并分析影响城市形态的主要因素。
②总结得出固原城市土地利用主要类型,大致划分主要功能区(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
③分析各功能区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重点分析与城市中心的距离和交通便捷程度对地价的影响。
④了解城市内部地域结构的发展变化。
将以上内容进行拓展,使学生将讨论交流结果迁移到其他城市,不但落实了课程标准,更重要的是学到了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培养了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课堂交流又让学生体验了合作学习的乐趣,分享成功的喜悦,从而体验新课程所带来的学习方法的彻底转变。
二、乡土地理资料的收集、整理
乡土地理可收集的内容很广,资料的收集是一个渐进的、逐步完善的过程。乡土地理的资料一般可从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个方面来收集。
资料的收集要多渠道、多方位,作为地理教师,平时要注意积累资料,可通过报刊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专业书籍、实地考察等途径,特别是实地考察是收集第一手资料的最好途径,考察时要选择典型的点或线,收集资料应注意全面,文字、数据、素描图、照片、视频材料等均可。
可动员学生收集资料,我校的学生来自我市的各个县区,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可在假期动员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写出调查报告,不但收集到了乡土地理资料,也给了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还丰富了假期生活。当然,这之前还需要老师制定详细计划并具体分工,使资料的收集有计划、有重点、有针对性,避免做重复工作。也可通过建立地理兴趣小组,定期举行活动的方式指导学生收集乡土地理资料。
教师对收集的资料要进行分类统计,所有资料最好能够储存到计算机中,建立乡土地理资料库,可以方便的查询、更改。这项工作不但量很大,而且要力求准确。乡土地理资料要根据情况及时进行更新和补充。
谈地理生态课堂 篇12
一、导入激情,烘托气氛
通过播放与该课内容相关的歌曲来导入,能让学生在愉悦的学习氛围中对新课产生吸引力,同时,歌词的内容也可以辅助教学。与各地自然环境特征密切联系的地域文化形式之一—歌曲,不但在旋律上富有地方特色,对学生起到怡情的作用,而且所涉及的自然风光景致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对于学生充分了解一个地区的突出特征是任何空洞的说教所无可比拟的。
一些能够代表地域特征的景观图片,配上与主题相适应的音乐,精心设计好播放形式,也会与歌曲一样吸引学生,同样能起到调动情绪、加强理解的作用。
上课前以生动活泼的flash故事引入,一定很适合当今学生的口味。flash以它简洁的图画,诙谐幽默的叙述,夸张的表达方式一下子就会抓住学生的心,吸引他们的目光停留在屏幕上,进而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关注下面将要学习的内容。
二、设计活动,广泛参与
1. 设计多种活动方式
地理生态课堂,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来设计教学活动。在小组合作探究中应该满足每个组都得分的愿望,充分调动组员参与的积极性。例如,在《青藏地区》的课堂教学中,我设计了第一道闯关题目—“齐心协力”。6个问题的设置都是围绕青藏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展开,结果在课堂上,每一个小组都认真对待,回答快速有序,课堂气氛紧张而热烈。生态活动设计还要体现在各组之间问题的比较上,让各组在竞争的过程中增进彼此了解,在更多层面获得不同的收获。所以本节课第二关命名为—“各显神通”,围绕的问题是在了解地形特征基础上研究其对气候的影响,从而检验出各组分析思考过程中快慢好坏的差别。果然,在6组中,举手回答有先有后,有的表达直接到位,有的则需要其他学生修改补充,最终各组成员在切磋交流中实现了优势互补。
2. 布置不同探究任务
地理生态教学在课堂内容设置中要体现多样化,充分发挥小组分工的优势,在合作探究中完成自主学习。就《青藏地区》教学活动,特别设计能展示个人风采的环节,目的是让学生在介绍藏族文化习俗方面各显其能。果然,在问题探究中有的对藏族宗教了解很多,可见博学多才;有的知道藏族敬酒的礼仪,说得头头是道;有的了解藏民收集牛粪是用作烧柴,显得见多识广;有的看到悬挂经幡是为了祈福,可谓视野开阔。一个女同学对藏族习俗“献哈达”情有独钟,解释了藏族这个文化传统的含义,教师就势取出早已准备好的“哈达”,示意她献给最敬重的人,孩子们被这一突发的戏剧化情节感染了,生态课堂的气氛达到最高潮。
适逢提到青藏地区的自然保护区——可可西里,恰好一个男生文艺演出时唱过《可可西里》,这正是他在班级展示才能的好机会,他高声唱了几句,同学们用掌声给予他鼓励。通过这次不经意的露脸,在以后的班级集体活动中,他应该增强了更大的自信心。
三、课堂评价,手段多样
生态课堂评价不仅包括小组展示知识评价,还包括活动中对组员表现的评价,点评一定要及时,并具有激励性。教师可以根据各组成员在学习态度、纪律表现、集体合作精神、学习效果等各方面加以考查,从而确定奖惩办法。可以采用个人加分、小组加分,一周评比的办法,激发学生广泛参与学习的热情。通过设置多种评价方式,平时不爱举手发言的学生踊跃回答问题为组里加分,学习效率大为提高,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颇有成效。
生态课堂的目标是让一个个生命实体在积极健康、独立自主的学习环境中自然、和谐地发展与进步。地理生态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思想碰撞、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教师应在课堂上使学生学有兴趣、学有所获、学有创意、学有追求,让地理生态课堂充满生机活力,成为影响学生知识积累、潜能开发、情操陶冶、正确价值观形成的沃土。
摘要:地理生态课堂充分结合当前教育新理论和学科教学现状,在教学方式、学习内容、活动载体等诸多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优化和整合,它将极大地促进学生个体的健康发展,在课堂教学改革和创新中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关键词:地理生态课堂,导入,活动,评价,发展
参考文献
[1]杜亚丽.生态课堂.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9.
[2]地理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3]华国栋.差异教学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4.
地理第二课堂工作总结 篇13
在本学期的教学过程中,始终遵循“五育并举,德育为首”的原则,做好德育工作。地理学科具有极其丰富的德育教学内容,德育教育又是搞好教学工作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形成良好学风的关键。现将德育工作计划如下:
一,结合国情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本学期地理教学的主要内容为中国地理,蕴涵着丰富的爱国主义素材。如辽阔的疆域,旖旎的`风光,多彩的民族风情,使学生体会到社会主义祖国繁荣富强,蒸蒸日上。教学中,用美的语言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并通过介绍科学家热爱祖国的事迹,介绍我国地理上的科学技术贡献,介绍我国现代的科学技术成就。讲述祖国建设的发展前景及其对青年一代的殷切期望。进而豪情满怀,树立远大志向,好好学习,为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
二,结合本地实际,进行热爱家乡的教育
中学第二学期地理教研室工作计划 篇14
以地理课程建设为中心,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课程实施水平,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切实履行教研室“研究、指导、服务、管理”的工作职能,扎实做好教科教研常规工作,着重抓好课程改革与教学创新中的重点工作,努力为学校地理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创建教育特色提供有意义的业务指导和专业服务。
加大对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的培养指导力度,提高我区地理教师整体素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
二、主要工作
(一)积极持续推进课程改革
(1)初中:以落实课堂教学常规为重点,采取参与式研讨、公开课观摩与评价、案例设计等多元活动方式,提高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切实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
(2)高中:加强学习和落实我区普通高中地理学科教学改革指导意见,重点研究优化课堂教学的模式与策略。积极组织开展课改理论学习和实践研讨活动,以案例为重要的研究手段,促进多样的、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研究,挖掘教师教育行为中蕴涵的教育判断,并引领教师改善教学行为,不断提高教学效益。引导我区高中教师进一步理解高中课程标准,鼓励教师撰写有关新课程实施的研究论文、案例或经验总结。
(二)着力做好高三教学研究工作
(1)深入学校调研,通过多种形式,开展教材研究活动,交流教学心得体会和经验;组织教学示范、研讨课,抓好备课、听课、评课各个环节,保证教研活动的质量,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积极做好高考信息的收集、整理、传递工作。
(2)加强对各校高三教学工作的调研与指导,经常听课,督促教师改进教学,防止垃圾课、无效课、以练代教等非符合教学规律的教学行为的出现,分析、总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研究解决问题的对策。注重教学效率和复习效率的提高,通过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加强高考教学和辅导的针对性,促进高三年级整体教学效率和复习效率的提高。
(3)组织全体高三老师参加常州市重点中学高三教学工作研讨会,着重围绕如何提高高三课堂教学的效率展开研讨,提高会议的有效性。
(4)在教研室的统一安排下,协助市教研室组织参加苏、锡、常、镇模拟考试的阅卷及评价工作,分析、总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研究解决问题的`对策。
(三)切实提升地理教师教科研水平
(1)配合做好常州市中学地理课题研究有关工作。
(2)加强我区地理学科现有课题的交流研讨工作。
三、活动安排
二月份
1、根据教研室统一安排,对部分学校高三教学工作进行调研,了解高三地理教学情况,探讨提高复习教学有效性的方式、方法。
2、召开高二地理备课组长会议,结合上学期期末调研情况和学业水平测试有关要求,交流复习应考事宜。
三月份
1、召开青年骨干教师重点指导对象座谈会,研究发展目标,确定学习研究内容,商量具体活动安排。
2、做好高三第一次教学调研测试的组织阅卷工作。
3、召开部分高三地理老师座谈会,分析第一次教学调研测试情况,研究部署下阶段复习教学工作。
四月份
1、组织全体高三老师参加大市高三地理复习教学研讨会。
2、开展初中地理教学观摩研讨活动,着重研究教学常规的落实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问题。
3、开展《高中地理教学中增强实践与运用环节的策略研究》课题研讨活动,总结实践活动开展情况,开好研究课。
五月份
1.做好高三第二次教学调研测试阅卷的组织工作。
2、组织高三教师分析复习教学情况,讨论下阶段复习教学工作。
3、做好初中地理会考的有关工作。
4、召开地理学科区级以上课题组长会议,检查、交流课题进展情况。
六月份
1.“增强实践与应用环节”课题组学期总结会议,交流研究进展情况,汇总有关资料,制定下阶段计划。
【地理第二课堂工作总结】推荐阅读:
2007—2008学年第二学期高二地理备课组工作计划01-06
2010-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地理教研组工作总结06-30
地理课题研修第二阶段总结09-28
2011_2012上学期地理课堂教学总结01-04
地理课堂活动01-16
地理实验课堂07-25
有效地理课堂07-26
地理高效课堂08-11
优化地理课堂09-19
初中地理课堂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