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则说课材料

2024-08-06

论语十则说课材料(共10篇)

论语十则说课材料 篇1

《〈论语〉十则》说课稿

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设想、教学过程等五个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1.课文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论语〉十则》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10篇课文。它选自于我国儒家经典著作《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

第二单元仍然继续着第一单元所谈论的“人生”这个话题,所选课文侧重于写对人生的理解和选择,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其中,《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我们所效法。课文中所选的《论语十则》,着重叙述了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三方面内容。其丰富的语言精华和深刻的思想精髓,对于心理发展正处于萌芽状态的七年级学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

2.教学目的(1)知识目标:

a.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b.了解文言文的一般常识,能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含义及一些虚词的用法 c.能熟练背诵、默写全文,必说出句意。(2)能力目标:

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3)德育目标:

a.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让学生对照反省自己

b.汲取课文的语言精华和思想精髓,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3.教学的重点、难点

理解、掌握重点词语的读音、解释;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整理归纳的学习方法;理解课文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懂得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

二、教学方法

我根据本课目标、内容和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基础、发展水平,采用以下教法:

A教法:讨论法、颂读法。讨论法:

教育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我结合对研究性学习理论和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认识,本堂课主要采用讨论式进行教学。讨论是以问题为中心,以教师引导下的师生和生生讨论为主要手段的一种教学活动方式,它旨在鼓励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学会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去辨析、去归纳。

诵读法:

“课标”明确指出:应该注意加强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中增强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

B学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勾画圈点法。学生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获取、整理、贮存、运用知识和获得学习能力的过程,因此,我认为,教学中要尽量避免单纯地、直露地向学生灌输某种学习方法,而是要有机渗透于教学过程中。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将通过“问题——探究”教学途径,促使学生进行主动探究学习,让学生在思考、讨论、释疑中达到“问题由学生提出,过程让学生参与,疑难由学生解决”的目的,把学习的过程、学习的时间和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帮助学生在积极体验中学会学习,善于学习。注意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养成圈点勾画的读书习惯。

三.学法指导

1.这是学生进入七年级后第二次学习文言文,要充分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弄清实词的含义,理解每一则语录的意思。

2.运用诵读法学习课文,做到熟读成诵。

3.课文所选各则都蕴含深刻的道理,应联系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历来加深理解

四.教学设想

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出发,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我设计了“导入新课、课题介绍、整体感知、合作探究、课堂练习、课后反思”等教学环节。其中,导入新课估计需要3分钟;课题介绍约6分钟;整体感知约15—20分钟;合作探究约5分钟;学生练习约10分钟;至于课后反思这一环节是安排在课后进行,要根据学生对本课学习重点、难点掌握情况和教学效果等情况而定。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内容略)

(二)关于孔子及《论语》介绍:

(三)认读课文,整体感知(本环节主要采用诵读法、勾画圈点等教学方法):(旨在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思考的能力,同时再从独立转向合作探究,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相互质疑、相互启发,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落实了教学重点,完成教学目标。)

(四)析读前四则,深层体悟每则内容:

(五)课堂小结:(略)

(六)课堂练习:(见投影)

(七)布置作业:(略)

(八)板书设计:(略)

《(论语)十则》教学案例 篇2

[教学设想]:

《论语》是语录体散文,大多是简短的谈话和问答,是古代儿童蒙学读物。本文所选十则,篇幅短小,内容浅显,适合初一学生学习。但笔者也发现这些内容都只是只言片语,且多为自言自语,有问语又有答语的少之又少。是不是孔门弟子的疏忽呢?也许他们是有意给后人留下空缺的,这个空缺,就是后人理解《论语》要旨的所在,也是后人思考的所在!虽然《论语》已经远离我们两千多年,但是仔细阅读,我们发现其实每一则都与我们的学习密不可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论语》蕴含的精华思想,如何让学生能结合自身的生活经历畅谈对它的感悟与启示,将是我课堂设计最主要的出发点。在备课的过程中,一位老师提出的“语文交际场理论”引起了笔者的兴趣,该理论指出:“把教师与学生的“思考”通过时光隧道送到文本所提供的场景或文本作者所处的时代之中,让这种“思考”接近更为原始的状态,实现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完全融合,进而让教师、学生在这种状态下进行交际,实施教学行为,实现教学目标。”该理论正好与笔者对本课的教学设想不谋而合,于是,在教学过程中,决定尽量以该理论引导学生爱上《论语》,爱上孔子,让原本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圣人孔子变成生活在我们身边的一位慈爱博学的长者,让原本晦涩难懂的《论语》变成我们生活学习的指南。

然而如何实现“场复原”,如何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如何让《论语》在二千多年以后仍具有现实意义?这是这节课的重点,也是这节课的难点。

因为年代久远,再加上历代各种文人对《论语》的不同解读,造成了现在很多学生并不能真正领会孔子的思想。而一些教参上按“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对《论语》进行归类划分,更让笔者觉得匪夷所思。孔子的时代没有中考高考,读书也不是为了考试,当时人们读书的目的纯粹是为了做“学问”。而对“学问”的定义,在儒家的思想上,做好人,做好事,这就是“学问”,哪怕不认识一个字,也可能有学问。正如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在他的著作《论语别裁》中说的那样:“我们把整部《论语》研究完了,就知道孔子讲究做人做事,如何完成作一个人。”在孔子看来,学习绝非只是课本学习,更重要的是道德、人格、灵魂的提升。那么学问从哪里来呢?学问不是文字,也不是知识,学问是从人生经验上来,从做人做事上去体会的。这个修养不只是在书本上念,随时随地的生活都是我们的书本,都是我们的教育。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儒家的思想核心及《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地位。2.了解文言文的—般常识,能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含义。3.能熟练背诵全文。

二、过程与方法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养成良好的诵读习惯。

2.理解文章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运用于实践的意识。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让其成为反省自己的镜子。

2.汲取课文的语言精华和思想内涵,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学习法;引导教学法。[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有人说:这是一个缺乏偶像的年代,你赞同吗?

设计意图:通过此问,引导学生了解我们的生活中不是缺少偶像,而是缺少发现偶像的眼睛,从而自然而然地引出孔予这样一位值得我们一生去敬仰的先贤圣人。

二、走进孔子和《论语》(1)认识孔子

先让学生介绍自己所认识的孔子,在此基础上,笔者再适当地出示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上记载的关于孔子的资料:

1.孔子“生而首上圩顶(四边高,中间低),因名日丘,字仲尼” 2.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3.孔子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吏(仓库管理员)。4。定公以孔子为中都宰(地方行政长官),一年,四方皆则(效法)之,由中都宰为司空(国家建设部部长),由司空为大司寇(宰相助理)。

5.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于是反鲁。孔子之去鲁凡十四岁二反乎鲁。

6.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设计意图:笔者所选的这些内容涉及到孔子人生的方方面面,丰富有趣。而且出自《史记》,让学生觉得真实可信,有凭有据。(2)说说《论语》。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此书在中国的地位就相当于西方社会中《圣经》一书,所以也有人把《论语>看成是中国人的《圣经》。

设计意图:笔者把《论语》与《圣经》相提并论,目的是让学生能更加清楚明了地了解《论语》在中国的地位,以及其几千年来对中国社会的重要意义。

三、创设情境,走进第一则 1.创设情境:

现在,让我们穿越时空,来到二千五百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当!当!当!”孔子学院开学啦,只见身高九尺有六的孔子穿着一袭长衫,款款地走到种满杏树的大庭院里,大庭院里已经坐满了来自四面八方的学子,其中有鲁莽冲动却又刚正不阿的子路,有能言善辩又富甲一方的子贡,有深得孔子喜爱的居陋巷而不改其志的颜回,有后来继承了孔子衣钵的曾参,还有那个爱在大白天睡懒觉,被孔子骂为朽木不可雕的子我„„只见孔子款款地走到他们中间,说出了开学典礼上三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三句话讲完了,孔子微微一笑,转身走回他的书斋了。现在,我们都是孔子的学生,我们该如何理解孔老夫子这三句话的意思呢?

学生对照注解,解释三句话的字面意思,教师适时点拨,并且要强调:时、说、朋、知、愠、君子。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把教学的触角延伸到文本作者所处的时代去,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交际场中,进行“场复原”。2500年前的孔子学院鲜活地出现在孩子们面前:孔子活了!学生也就能在新鲜有趣的氛围中学习,让他们对文章的字词不再望而生畏。2.比较阅读:

子日: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你赞同孔子的观点吗?我不赞同:

余日:

“学而时习之,不亦苦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愁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圣人乎?”(《学而》)

设计意图:这一则真的只是在讲”学习要反复练习,把以前不懂的弄懂了,有了新的收获,就会感到快乐”吗?真的只是在讲“和朋友在一起很快乐”吗?真的只是在讲“不被别人理解也不要生气”吗?是不是我们没有看懂?那么孔子到底想说什么?通过质疑讨论,引导学生理解孔子的言外之意。3.质疑探讨:

这三句为什么要放在一起,他们之间有什么内在的联系吗?

设计意图:笔者会先对学生交代,这个问题,是许多人不解的问题,几个语文网站的“论坛”中都有人提出和讨论这个问题,可惜结论都不能让人信服。你若能解决这个问题,就是一种创见。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先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也许学生也不能说出什么好的原因,但这一问题能吸引学生探究。而笔者也会表明自己的观点,这三句的共同点:做一个快乐的人!因为“说、乐、不愠”都直指“快乐”。

教师小结:是呀,孔子在开学典礼上虽然只讲了三句话,可这三句话流传了2500多年,这三句话影响了世世代代神州人,这三句话影响了全世界人,这样的语言就叫经典,所以说《论语》是我们中国人的“圣经”!

四、我选择,我作主 1.创设情境:,孔子第一天的教学任务就这样结束了,在接下来的几天,孔子分别又讲了这样几句话:

子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日:“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日:“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日:“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2.疏通字词

学生对照注解,疏通字面上的疑难之处,教师适时强调:故、可以、罔、殆、女、是、知、齐、三、凋。第二课时

一、我选择,我作主 3.情境模拟(承接上一课)

你能否选择其中自己最有感触的一则来设置情境,用具体的事例(可以是典故传说,也可以是真实生活)来谈谈你对此则的理解。

备用资料:

典故传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杞人忧天》(思而不学则殆)、子路盛服见孔子和《两小儿辨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文天祥(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生活事例:(1)最近,班里有两位同学小A和小B引起了我的注意。小A的作业错误百出,质量不高,好像都没有经过思考;而小B呢,觉得自己很聪明,可以自己思考问题,上课都不注意听讲。今天我把他们俩请进了办公室,送了他俩一句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2)同桌的优点和缺点?(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设计意图:实现“场复原”理论,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让《论语》在二千多年以后仍具有现实意义,让原本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圣人孔子变成生活在我们身边的一位慈爱博学的长者,让原本晦涩难懂的《论语》变成我们生活学习的指南。

二、创设情境

(一)孔子学院开学已经好几天了,聪明睿智的子贡觉得深受启发,但是他心中有一个问题一直百思不得其解。有一天,他终于按捺不住好奇,独自去孔子的书房找孔子。

子贡问日:“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日:“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你有“施”与“被施”的经历吗,能谈谈你当时的感受吗? 2.你有“己所欲,施于人”的经历吗,能谈谈你当时的感受吗? 3.教师小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告诉我们要懂得换位思考,懂得推己及人,懂得仁爱待人。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切身体会中感受孔子的思想真谛和它的现实意义。

三、创设情境

(二)在孔子的众多弟子中,只有曾参得到了孔子的真传,成为继承儒学经典的传承人。不久,他也开课讲学了。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日:“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1.“省”:中国人的反省精神,如鲁迅、巴金、胡适等。你会反省自己吗?平时你会对什么事进行反省?

2、“仁”:由个人的爱发展到爱别人、爱世界,乃至爱物,以及一切东西。你觉得你的心中有“仁”吗?

四、话说孔子

孔老夫子,我最欣赏你的„„

设计意图:在学习课文之后,通过此问,强化孔子的形象,同时也让学生真正地走进孔子的内心世界。

课后活动: 1.网上拜访孔子①“中国孔子”网站,②孔子博物院,③孔子箴言名句,④电影《孔子》 2.与孔子对话: 《生活中的《论语》》 [教学反思]:

《论语》是什么?《论语》是儒家经典,《论语》是2500年前的师生对话体语录,《论语》是没有体系的片言只语,名人警句。

笔者在家备课,绞尽脑汁、深沉地苦思,心中只有一个字,“难”!难在哪里呢?一难《论语》没有情节,没有故事,有的只是片言只语,况且又没有层次、没有条理,仿佛东一榔头西一棒;二难《论语》离开我们已2500多年,历史久远,难于亲近;三难《论语》语言深奥,仿佛均是讲大道理的名言警句,离学生的世界太过遥远,缺少亲和力。

反复思考,笔者决定给自己的《论语》教学确定几个原则:

一、教学要有情境。有了情境就有了魅力,有了情境就有了生机,有了情境就有了鲜活的场景、故事和人物。为了让学生能真正走进《论语>,走进孔子,笔者创设了具有故事情节的“孔子学院教学”情境,让整个课堂教学在一个故事情境中展开,从而让课堂显得和谐紧凑,丰富有趣。2500年前的孔子学院鲜活地出现在孩子们面前:孔子活了!孔子的学生们活了!孩子们也活了,他们是多么惊喜,多么冲动,多么投入呀!可见,“场复原”理论非常适合这篇课文的教学。

二、教学要有对话。新课标说:“阅读教学就是教师、学生和文本三者对话的过程”。和文本对话就是和《论语》和孔子对话,和孔子对话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走近人物的内心世界,与之探讨、辩说,与之切磋、交流,真心达到心心相印的境界。如教学中笔者提出“学而时习之不亦苦乎”与“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之辫,“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愁乎?”之辩,“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圣人乎?”之辩,就是让学生和孔子辩说。让学生思考孔子真的只是在讲“学习只要经常复习就会很愉悦”吗?真的只是在讲“和朋友在一起很快乐”吗?真的只是在讲“不被别人理解也不要生气”吗?是不是我们没有看懂?那么孔子到底想说什么?通过质疑讨论,引导学生理解孔子的言外之意。又如笔者提出的“第一则三句话为什么要放在一起,它们之间有什么内在的联系吗?”教学就是对话,有对话的教学才能使学生兴趣盎然,沉迷其中。

三、教学要有语文味。语文课要有语文味,《论语》这样的文章很容易上成思想品德课。语文的因素在哪里呢?在课外知识的补充和丰富,例如:问题“你能否选择其中自己最有感触的一则来设置情境,用具体的事例(可以是典故传说,也可以是真实生活)来谈谈你对此则的理解。”,通过课外资料的补充,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能通过语文小课堂到达更广阔更有趣的语文新天地。还在语言文字的推敲和咀嚼,例如:本课有两个“省”:“吾日三省吾身”,“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抽象解释为“反省”,恐怕印象不深,也没吸引力。于是我制作了这样一张幻灯片:

说文解字——省:

甲骨文、金文的“省”是一个箭头加一只眼睛表示有物看入眼中;小篆则在此基础上加了一条眼眉。这说明“省”的本义是“看”,如省亲、归省;引申为查看自己的内心世界,如:反省、自省、省察、三省吾身。

《论语十则》原文和翻译 篇3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反复检查我的行为:为人处事有不真诚的事吗?与朋友交往有不诚实的事吗?老师教授的知识有不复习的吗?”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从而知道新的知识,可以凭借这个成为老师了。”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翻译:孔子说:“只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疑惑。”

5、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翻译:孔子说:“仲由,教给你的理解了吗?懂得就是懂得,不懂就是不懂,这也是聪明啊。”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翻译:孔子说:“见到贤人就要向他学习,希望能达到他的水平,见到不好的人就要自我反省。”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翻译: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学习他的优点,如果自己也有他的缺点就加以改正。”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翻译: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责任),路途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这不也是很遥远吗?”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翻译:孔子说:“年末天气寒冷,这时才能知道松柏是最后凋零的。”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论语十则》教案(七年级必修) 篇4

一、自学内容及自学目标

1、自学内容《十则》

2、自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探究、体验反思学习经典的原创精神。

二、重点、难点

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3、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三、自学提纲

1、解决生字词读音

论语说愠三省罔殆女凋恕 业亦矣已己是知也

2、查阅资料,了解作品及孔子。

3、关键字词理解

a、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而:时:习:之:亦:说: b、愠:

c、吾日三省吾身吾:日:三:省:吾身: d.谋:

e、交:不信:传: f、温故而知新温:故: g、可以为师矣可:以: h、罔:殆:

i、诲女知之乎诲:女: j、是知也是:知:

k、见贤思齐焉贤:齐:焉: l、必有我师焉必: m、善者:从之:改之:

n、士不可以不弘毅士:弘毅: o、仁以为己任仁:以为:己任: p、死而后已(已: q、岁寒:凋:

r、行之者乎:s、其恕乎(恕:

4、熟读课文,并进行示范朗诵。

孔子论语十则原文翻译译文 篇5

孔子说:“学习知识,进而按时温习它,不也是令人高兴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而来,不也是令人快乐的事儿吗?我有才学,别人不了解我,可是我自己并不恼怒,不也是品德高尚的人所具有的吗?”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光读书学习不知道思考,就迷惑不解;光思考却不去读书学习,就什么都学不到。”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说:“由(子路)!教给你什么叫‘知’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真正的知啊!”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贡问道:“孔文子凭什么被人们谥为‘文’呢?”孔子说:“孔文子聪敏好学,不认为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是羞耻,因此谥他为‘文’啊!”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孔子说:“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却不感觉满足,教导他人不知疲倦,这些对我来说,有哪一点是我所具备的呢?”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孔子说:“三个人在一起行路,一定有可以作为我的教师的人在中间;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他们的短处,自己如果也有,就要改掉它。”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在河边说:“消逝的时光像这河水一样呀!日夜不停。”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七年级论语十则教学设计 篇6

授课人:文学院09级汉语言文学3班

一.课题: 《论语》十则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现把本课的教学三维目标定为: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①掌握《论语》的历史背景和孔子的知识;

②了解和掌握文言文常用字词的形、音、义,包括通假字、多音字; ③积累成语、名言、警句。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学会通过查看课文注释和翻查工具书的学习手段来帮助自己解决理解文言文的困难;

②通过反复诵读,熟悉文言文文体,培养语感;

③培养对知识进行归纳分类整理的学习习惯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①体味课文的语言精华和思想精髓,从而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②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并对照自身进行反省,思考。

三、教学重点、难点:

鉴于学生接触文言文的程度尚浅(只学过前一单元的《童趣》)。故本文教学的重点先放在引导学生如何去学习文言文,理解其课文含义和掌握一些常见的如通假字,多音字的意义以及翻译文言文的要领。教学的难点是藉此来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并能联系自身实际来进行反思。

四、课型和课时安排:新授课,一课时 五,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分小组讨论法

3、分类归纳法

4、理论联系实际法

六、教学工具:教材、黑板

七、课前准备:搜集《论语》以及孔子的相关资料和课前备课

八、教学内容:

1、介绍《论语》和孔子的相关知识;

2、研读课文的前五段,对前五段的重点字词和文意进行讲解;

3、诵读课文。

九、教学流程:

第一步:回想名言,导入新课。

围绕读书,向学生提问古人关于读书的名言名句或成语,并借此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来导入新课。第二步:初读课文,扫除读音障碍。

学生带着问题朗读课文,(指导学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问题:1.理解有困难的生字词;2.课文主要涉及了哪几方面内容。扫除课文读音障碍,注意以下的生字词读音: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说乎

学而不思则罔

学而不思则殆

三省吾身 传不习乎

诲女知之

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前五段)

引出课文的内容的三大方面:求学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第三步:深入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学习和归纳课文。

把学生划分成五小组,每组负责翻译一个文段。可小组之间交流意见。具体线索为:学生朗读文段并画出自己理解有困难的字词——讲解其中的重点难点字词句——学生翻译一文段——老师再引导和补充,对重点句子加以强调(如此类推)。

引导学生对课文的通假字、多音字、成语、名言等进行归纳总结。知识点:生字词:愠、罔、殆、诲

通假字:说—悦

女—汝

知—智

多音字:省、传

语气助词:乎、矣、也

成语:温故知新

第四步:归纳文章的思想内容,促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根据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引导他们对每个文段的内容进行归纳,老师在黑板板书。如:谈学习态度:知之为知之

谈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思、学

谈修身做人:三省吾身、不知而不愠等。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来再一次加深理解文章的思想。以达到教学目标中的第三个。

第五步:反复诵读,加深理解,养成语感。

让学生再次诵读课文,加深其印象。

老师对本次课所学的内容做一小结,结束课程。

论语十则说课材料 篇7

我回想自己在年幼的时候,能睁大眼睛直视太阳,视力好极了,每遇见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

夏夜里,蚊群发出雷鸣似的叫声,我心里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这么一想,眼前果真就出现了千百只白鹤;抬头看着它们,连脖子也变得僵硬了。我又留几只蚊子在白色帐子里,慢慢地用烟喷它们,使它们冲着烟边飞边叫,构成一幅青云白鹤图,果真像鹤群在青云边上发出叫声一样,这使我感到高兴极了。

我常在土墙高低不平的地方,在花台上杂草丛生的地方,蹲下身子,使身子跟台子一般高,聚精会神仔细观察,把丛草当成树林,把虫子、蚂蚁当成野兽,把土块凸出部分当成丘陵,低陷部分当成山沟,我便凭着假想在这个境界中游览,愉快而又满足。

有一天,我看见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便蹲下来)观察,兴味正浓厚,忽然有个极大极大的兽拔山倒树而来,原来是一只癞虾蟆,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全被它吃掉。我那时年纪很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哇的一声惊叫起来。待到神志恢复,捉住癞虾蟆,抽了它几十鞭子,把它赶到别的院子去。

《论语十则》:

1.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时常去复习(温习)它,不也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2.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

3.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4.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害。”

5.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6.孔子说:“看见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7.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8.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到死为止,不也很遥远吗?”

9.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论语十则说课材料 篇8

案例分析

一、导言

初中阶段,文言文教学到底应该如何教?是不是都按《语文程标准》要求的“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来做,读一读、背一背、理解大意就行了?我个人认为,这得依据所选文言文文本的特点来定,标准里的要求是总体要求,是基本要求,是最低要求,这不应成为语文教师从事单篇文言文文本教学的桎梏。语文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在“思考”这面超验的旗帜下借助语言文字进行“聚会”的活动,这思考拒绝以某个在先的目的的名义而结束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教学要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文言文教学如何让学生进行大量实践呢?最为有效的一条就是把教学的触角伸到文本所提供的场景或文本作者所处的时代去,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交际场中,进行场复原。这与《语文程标准》所倡导的语文教学与生活相联系是一致的。只不过,这种联系,是一种特殊的方式,我把它称之为场复原(回到原始状态)。

场复原,说简单一些,就是把教师与学生的“思考”通过时光隧道送到文本所提供的场景或文本作者所处的时代之中,让这种“思考”接近更为原始的状态,实现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完全融合,进而让教师、学生在这种状态下进行交际,实施教学行为,实现教学目标。对《十则》的教学,若能采用这种方式,其教学必将产生特效。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著作,所记多口语,文辞简古。其篇章虽有记事,但却简略;记言虽多,但却只是片言只语,且多为自言自语,有问语又有答语的少之又少。是不是孔门弟子的疏忽呢?在《论语》中将一句话的来龙去脉都记录下来的也有。这说明,他们是有意给后人留下空缺的。这个空缺,就是后人理解《论语》要旨的所在,也是后人思考的所在!我们知道:一个词语,如果离开了句子,就很难确定它的意义;一个句子,倘若离开了段落篇章,往往得不到正确的分析;一篇,要是不弄清其写作背景等特定的环境,便谈不上理解了其真正的文义。一句话,如果仅知道其字面意思,不弄清这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为什么要这样说,那对这句话的理解也仅仅是走马观花。在对《十则》的教学中,我们如果能用“场复原”的方法,把教师、学生置身于这句话产生的原生态中,进行听说读写思的训练,是不是更有利于学生对言语的理解呢?

二、设计思路

文本教学的基本策略是“个性解读,对话生成”。文言文教学要把握好“度”:太浅,学生学得皮毛;太深,学生无法理解。对《十则》的教学,这个“度”以场复原为标。具体地说,就是要让学生在理解文本字面意思的基础上,穿越时光隧道,完成对原文本的修改或再创造;学生、教师这个复原的“场”中,对言语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实现平等对话。

三、精彩教学片段实录

师:《论语》写作体例为语录体,语录体一般由问语和答语两部分组成。下面,请大家快速浏览全文,你能找出既有问语又有答语的一则吗?

生:第十则。

师:是谁问谁答?

生:孔子的学生子贡问,孔子答。

师:请问,子贡问了一个什么方面的问题?他怎么问,孔子如何答呢?(学生思考了一会儿,有学生站了起来。)

生:我认为子贡问的这个问题是关于修身做人的。他这样问,“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孔子回答,“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师:你能结合问语和答语的意思给大家以解释吗?

生:可以。用现代文翻译这一问一答,子贡问的就是“有一词可以用来一生践行吗?”孔子说,“大概就是‘‘恕‘‘了。自己所不喜欢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这告诉我们,做人要有“宽恕”之心。所以,子贡的问题是关于修身做人的。

师:是呀!你的思考严密,也很正确。谢谢!请坐!

师:同学们,孔子对弟子的教育正是通过他与弟子的问答式对话进行的,《论语》记录了孔子和弟子的言语。文《十则》中的其余九则仅有答语,没有问语。假若你是孔子,你能回想起当时你给学生提的问题吗?假若你是孔子的学生,你能回想出你当时向老师提的问题吗?

(教师依据全班同学自然分组情况,由第一大组完成第一、三则,由第二大组完成第二、八则,由第三大组完成第四、五、六则,第四大组完成第七、九则的问语设计。先独立思考,再前后四个同学一组讨论修正,形成统一意见。由中心发言人汇总讨论结果,准备发言。)

师:下面,我们来听听大家学习的成果。(第三大组多人举手,我点了一人发言。)

生:第四则,仅有孔子的答语,我们经过讨论认为,答语回答的是学习方法中学习与思考的关系这一问题。所以,问语应这样设计,“先生,学习与思考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师:那你能如同第十则那样,把你加入到问语之前吗?

(生有点不理解。师提示:第十则中是谁提问的?学生答,子贡。师提示,这时是你提问,你应将自己的名字加到问语之前。是不是?生笑了。)

生:XXX问曰:“先生,学习与思考的关系是怎样的呢?”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师:大家同意他的意见吗?

生(齐):同意!

师:下面,请让我们回到春秋时期,我当孔子,你做学生,全班同学担任旁白,我们来进行问答对话。

(学生旁白:XXX问曰。)

生:先生,学习与思考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学生旁白:子曰。)

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注:师生逐一完成其余八则的问语添加,学生、师生之间采用古人问答时的语气语调进行问答训练。在对话过程中,师生对第一则,做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即认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的是学习方法中温习的快乐,“有朋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说的是会学友,后一句则讲人的修养问题。三句话三层意思,层层递进。)

四、教学反思

笔者曾多次执教《十则》,先前由于思想未认识到这个层面上来,也就是采用“读一读、背一背、理解大意”的思路,把这节“忽悠”过去了。在学习《语文程标准》之后,我对我以前的做法进行了反思,认为联系生活不够。如何联系生活呢?笔者结合自己提出的“语文交际场教学理论”进行了再思考。我发现,我过去在处理文本的时候犯了两个错误。一是对《论语》中话语产生的背景缺少关注。二是联系生活的方式不对。如果运用语文交际场的观点,我就应该让学生、教师穿越时光隧道,置身于文本所提供的场景或文本作者所处的时代之中,在这个特定的场中进行语用交际!如何做呢?选文的第十则刚好给我提供了这样一个范例。于是,我大胆地实施了我的设想。没想到,取得了空前的成功!这种教学,将传统的逐句析文义、师生的机械分析变为教师与学生的对文本之象的个性解读。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之中完成对《十则》中每则的个性化修改和创造,使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真正主人,达到了传统教学所不能达到的境界。

这种设计是遵循了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的,从实施的过程来看,教学策略也是完全正确的。这节结束后,我无比兴奋。一是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由于角色的置换而产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行为的高度自主性,让我体会到了新理念运用到教学实践之中所产生的魅力。二是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了富有创意的修改和再创造,这使得学生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的主人”。三是教师与学生组成了“学习共同体”,教师教的成份明显比传统式少多了,教师也轻松了许多。

当然,这种策略并不是适用于对每篇文言文的教学,这又反映出“场复原”式联系生活法的局限性。可针对《十则》而言,这种方法又是最恰当不过的。但这种教学是不是又超出了《语文程标准》的要求了呢?没有超过吧,我想。

论语说课稿 篇9

1.课文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论语十则》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5篇课文。它选自于我国儒家经典著作《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体古藉。

第二单元仍然继续着第一单元所谈论的“人生”这个话题,所选课文侧重于写对人生的理解和选择,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其中,《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你们所效法。课文中所选的《论语十则》,着重叙述了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三方面内容。其丰富的语言精华和深刻的思想精髓,对于心理发展正处于萌芽状态的初中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

2.知识目标

1).能读会写“愠、罔、殆、矣、诲、弘、凋、恕”等字词。

2).积累、理解“温故知新、见贤思齐、任重道远、三人行,必有我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词语。

3.能准确流畅地朗读并熟练背诵课文。

1).理解、运用《论语》中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

2).培养文言翻译能力。

4.德育目标

1).感受孔子光辉人格魅力;开阔胸怀,提高成熟处事的思想修养。

2).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5.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理解、掌握重点词语的读音、解释;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6.教学难点

掌握整理归纳的学习方法;理解课文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懂得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

二、教学方法

1.诵读法。本文所选的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论语》十则,主要是谈学习态度、方法和思想修养的,语言简练,用意深远。教师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营造背诵课文的.气氛,在读中理解、领会每一则语录,力争当堂熟读成诵。

2.评点、质疑法。教读本文采用评点式,就内容、文字、写法的评点。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探究、质疑,调动学习积极性。

3.分类整理归纳法。这是一种整理性的课堂学习活动,也称作“理读”。而同时这也是一种带有理性色彩的课堂学习活动,它所养成的是一种分类整理的能力及习惯。

4.情景教学法(德育方式)利用语文课文中生动、丰富的德育材料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5.采用电教平台等电教手段,扩大教学容量。

在教学中,采用电教平台等电教手段来丰富教学手段,扩大了教学容量;这样既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热情,又通过直接感知,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符合教育学中的自觉性、直观性原则。

6.竞赛法,竞赛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竞争意识,并切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示范朗读资料。

五.教学设想

学生基础较差,接受能力不搞,因此课时准备我预计是3课时。在具体教学操作过程中,尽量使用竞赛法来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六.学法指导

1.这是同进入七年级后第二次学习文言文,要充分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弄清实词的含义,理解每一则语录的意思

2.运用诵读法学习课文,做到熟读成诵。

《论语》第一课时说课稿 篇10

一、说教法:

“教无定法而又有法”,教学方法的设计应面向全体而又注意个体差异,应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先生的职责主要在于教学生学。”

朗读法。“教学千法读为本”,本课教学较注重朗读训练,朗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学之前读,让学生整体感知《论语》的语言特色:每节短小精悍,内容前后无联系。在点拨时读,使学生加深对字词和内容的理解。同时朗读训练避免单一,可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另外教师要注意朗读技巧的指导,即句读分明,节奏合理,语音流利,音韵铿锵。本文有许多句式相似,要注意读出对称的感受来。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再如:“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在反复的吟诵中,品味语言,感知每一句的大意,加深对每一则内容的理解。

教法依据:“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本文是文言文,课文要求背诵,对文言字词的理解主要是通过朗读来实现;其次本文语言简练,句式相似者较多,适宜朗读,通过朗读,从整体上感知语言,理解内容。

2、点拨法。运用点拨教学法,以突破重点。运用点拨法,就是教师针对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存在的知识障碍、思维障碍等,用画龙点睛和排除故障的方法,启发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的目的。如学生在讨论“择其善者而从之”与“择其不善者而改之”及“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三句话中的“之”的用法时,让学生复习回顾《童趣》一文中“之”字的几种用法,归纳总结本文中该词的用法。教师的相机诱导,往往能拨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教会学生一些学习的方法,不断联系,补充新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思维也得到训练。

教法依据:根据学生的实际和年龄特征,废止串讲,突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特征;主体与主导的最佳组合是现代课堂教学理想的境界。

3、合作探究法。四人小组合作探究,学生互问互答,围绕问题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通过与文本的交流,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表现出积极的思维。用学生的互问互答,老师的适当点拨和评价等互动互助的形式,把问题给学生,通过学生的思考,分析得出答案。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在较开放的探究活动中对文章的理解有了深度,如组织学生探究“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句话告诉人们的`道理,以及我们现在用的意思与之相近的俗语,探究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探究中,有的学生甚至对孔子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与教育界“左真右假”的故事提出质疑,学生在主动探究中时常有新发现。

教法依据:(1)、因材施教,本文内容紧扣学生实际,下有注释,利于组织讨论、探究。(2)、合作探究是语文新课程标准所提出来的新理念,在使用教材过程中必须观测这一做法,这是语文适应新形式的需要。(3)、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原则,注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4)、让学生充分的活动起来,符合素质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

二、说学法

以学为本,变教为学,是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需要教”这一道学思想的理论基础。为学生设计教学,才能有效的完成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能力,保证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1、积累文言词语。对于文言文而言,教师应重视知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累文言词语,在具体的语境中落实字、词、句,而学生应注意融会贯通,归纳总结。

2、朗读法:知道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感知每一则的含义,加深理解。

3、整体感悟法。虽然每一则之间内容缺乏联系,然而就其内容的侧重点而言,内容又可归纳为学习和修身两部分,整体感悟内容,以利于初步把握孔子的思想,即他所认为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以及个人的品德修养。

4、讨论、合作探究法。让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讨论探究面越是深广,就越能激发学生主动求知的潜能,有利于学习的深入;学会发现问题,并能围绕某个问题探究,解决,在积极采育中使自己的话语、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学到一些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三、说教学过程:

〈论语〉十则一文的教学安排,主要分两课时,前一课时学习前五则。由<论语>的影响地位入手,激发学生学习<论语>的兴趣,层层推进,在设计中突出学生主动的合作探究,充分让学生活起来,注重方法的指导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同时字词的教学在深入理解中得到强化。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齐读全文,整体感知。

2、说说感受:和前篇文言文《童趣》有何不同?引出《论语》及孔子的介绍。学生说,教师补充,强调《论语》及孔子的文学地位。

教学一开始就通过整体感知,让学生初步把握《论语》的内容、结构、表述的特色,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对《论语》及孔子地位的了解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课外主动深入地研读《论语》。

(二)、教师引导,学法探讨。

在学习前篇文言文《童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讨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把握文言文学习的要点,整理归纳。学习要点包括(1)读准字音;(2)注意句读;(3)把握句意;(4)提出疑问;(5)朗读背诵;(6)联系实际,把握主题。

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明确学习文言文应从哪些方面入手,该怎么学。

(三)、学生讨论,合作探究。

在明确学习要点的基础上,教师提出明确要求,然后学生分四人小组,逐一讨论,合作探究,互相质疑释疑。教师适时点拨。

这一环节设计主要是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

(四)、师生对话,解答疑难。

对于一些在小组讨论中未能解决的问题,在班中进行交流、解答。同时交流学习体会。

(五)、精读课文,深入探究。

1、说一说你最喜欢文中哪句格言,为什么?

在学习生活中,你在哪些方面做得不够,需如何改正,哪些方面有新体会,介绍一下。

2、这一环节设计旨在让学生联系实际,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对其进行思想教育。

(六)、布置作业,复习巩固。

1、摘抄文中的成语、格言、警句。

2、说说下列字与它们在古代汉语中的意思是否相同?(省亲、反省)(诚信、书信,信用)(可以)

上一篇:风景心情随笔下一篇:《格列佛游记》读后感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