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知识点(通用8篇)
中国近现代史知识点 篇1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1.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思想体系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2.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的基本特征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3.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社会逐步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4.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首先和主要的时进行军事侵略。
5.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英《南京条约》、《五口通商章程》《虎门条约》,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
6.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7.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和澎湖列岛)8.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
9.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抢劫并放火烧毁圆明园。10.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南京条约》。
11.1841年5月,广州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
12.1885年3月,爱国将领冯子材打败法军,取得镇南关大捷。
13.19世纪70至80年代,中国陷入严重的“边疆危机”,德国将山东划入势力范围,福建成为日本势力范围。
14.近代中国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从中国内部而言主要是:社会制度腐败及经济技术落后 15.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是林则徐。
16.近代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17.1843年,魏源编成《海国图志》。他在书中写道 :“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抽夷而作。”魏源所说的夷长“长技”主要是指西方先进的军事和科学技术。
18.1895年,严复在《救亡决论》一文中响亮地喊出“救亡”口号。严复翻译的《天演论》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社会进化论思想,激发了人们的危机意识和民族意识。
19.甲午战败的原因是社会制度的腐败与经济技术落后。
20.简述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个任务是互相区别又互相紧密联系的。由于腐朽的社会制度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着经济技术的进步,必须首先改变这种社会制度,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按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开辟道路。只有通过革命争得民族独 立、人民解放以后,中国人民才有可能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逐步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实现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富裕。
第二章
1.清政府在19世纪设立的办理外交、筹办洋务的最高行政机构是总理各国事务衙门.2.1853年冬太平天国颁布的一个以土地分配制度为核心的社会改革纲领是《天朝田亩制度》。3.1859年洪仁玕提出《资政新篇》,它是一个带有鲜明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与建设方案。4.天京事变是太平天国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5.洋务派主要代表人物:恭亲王奕䜣,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刘坤一等。6.洋务派兴办洋务事业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体西用)。
7.洋务派兴办的近代军用工业有: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马尾船政局、天津机器局、湖北枪炮厂。
8.洋务派兴办民用企业的主要方式有: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9.洋务派兴建的新式海军:北洋水师、南洋水师、福建水师、广东水师。10.1865年,左宗棠在福建创办的福州船政局,是当时国内最大的造船厂。
11.戊戌维新时期撰写的宣传变法维新主张的著作有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梁启超的《变法通义》,谭嗣同的《仁学》,严复翻译的《天演论》。创办的学会有:强学会、保国会、南学会。办的报纸有:上海的《时务报》,天津的《国闻报》,湖南的《湘报》。
12.维新派和守旧派论战的实质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在中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13.揭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事件是“公车上书”。
14.简述戊戌维新运动的历史意义:(1)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2)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良运动。(3)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4)戊戌维新运动在改革社会风气方面也有不可低估的意义。
第三章
1.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组织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组织——兴中会。
2.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宣传革命思想的书籍:章太炎《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革命军》、陈天华《警世钟》《猛回头》;建立的革命团体还有:华兴会、光复会等。
3.1904年至1905年,外国侵略者为争夺在华利益而在中国东北进行的战争是日俄战争。4.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
5.1905年8月20日在日本东京,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等人领导和组织的第一个全国性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成立,它以《民报》为机关报,以“三民主义”(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为纲领。
6.1905年至1907年间,围绕中国究竟是采用革命手段还是改良方式这个问题,革命派和改良派 展开了一场大论战,论战双方的主要舆论阵地为《民报》和《新民丛报》,革命派和改良派论战焦点是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
7.1911年4月27日,在黄兴带领下,120多名革命志士在广州起义,史称“黄花冈起义”。8.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9.1913年宋教仁被刺后,孙中山领导革命党人发动的反对袁世凯的武装斗争是“二次革命”。10.1922年8月,第二次护法运动的失败标志着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11.简述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1)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在帝国主义时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是行不通的。(2)从主观方面而言,在于它的领导者资产阶级革命派本身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主要体现在:第一,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第二,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第三,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
12.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1)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使中国反动统治者在政治上乱了阵脚。(2)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3)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人民的思想解放。(4)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的社会变革,促使中国的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5)辛亥革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第四章
1.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一年后改名为《新青年》),成为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新青年》主要撰稿人有: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北大和《新青年》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2.在中国大地上率先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的人是李大钊。3.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口号是“民主和科学”
4.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陈给五四运动的直接导火索。
5.中国早期接受、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有三类人:一是五四运动前新文化运动的精神领袖代表人物为陈独秀、李大钊。二是五四运动中左翼骨干代表人物有毛泽东、蔡和森、周恩来等。三是同盟会老会员董必武、林伯渠、吴玉章等。
6.1920年8月,由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在上海出版。
7.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举行。大会选举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8.中国早期共产党组织出版的通俗工人读物有《劳动界》《劳动音》《工人周刊》《劳动者》《劳动与妇女》《济南劳动月刊》。
9.1922年7月中共二大在上海召开,在党的二大宣言中规定了中共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党的最高纲领试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10.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是新三民主义。
11.国民党一大的成功召开,标志着以第一次国共合作诶基础的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形成。12.1927年7月,以推翻北洋军阀统治为目标的北伐战争开始。
13.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政变,7月15日汪精卫发动“七一五政变”。14.1917年11月7日,俄国爆发的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15.简述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1)五四运动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2)五四运动是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3)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4)五四运动是由学生先发起,由工人扩大的坚决的反帝运动,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5)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开端。
16.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的特点。(1)重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明确地同第二国际的社会民主主义划清界限。(2)注意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3)开始提出知识分子应当同劳动群众相结合的思想。
17.十月革命是怎样推动中国先进分子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的呢?(1)十月革命给予中国人的一个启示是: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也可以用社会主义思想指引自己走向解放之路。(2)十月革命诞生的社会主义俄国号召反对帝国主义,并以新的平等的态度对待中国,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3)十月革命中俄国工人、农民和士兵群众的广泛发动并由此赢得胜利的事实,给予中国的先进分子以新的革命方法的启示,推动他们去研究这个革命所遵循的主义。
18.简述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1)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它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与希望。(2)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革命终于有了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3)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从此有了一个科学的指导思想。(4)沟通了中国革命与世界革命的联系,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前途。(5)总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了。
第五章
1.1928年12月29日,张学良在东北宣布“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改旗易帜”,史称“东北易帜”。
2.压在中国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外国帝国主义、本国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3.武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4.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并选出以瞿秋白为书记的临时中央政治局,毛泽东在会上作了“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论断。
5.在严峻的生死考验面前,在革命前途仿佛已变得十分黯淡的时刻,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继续战斗”,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6.1928年至1930年间,毛泽东撰写的关于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著作:《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 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对本本主义》。
7.毛泽东提出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基本内容是土地革命、武装斗争、革命根据地建设。8.1928年12月,毛泽东在井冈山主持制定了中共历史上第一个土地法——《井冈山土地法》。9.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举行,宣告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毛泽东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
10.1929年12月下旬,红四军党的第九次代表大会在福建上杭县古田村召开,会议总结了红军创立以来的经验,通过了著名的古田会议决议。决议的中心思想是用无产阶级思想进行军队和党的建设。
11.20世纪20年代后期和30年代前期,中共党内连续出现严重的“左”倾错误,前两次分别为:“左”倾盲动错误、“左”倾冒险主义、第三次是1931年1月至1935年1月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错误。
12.1935年1月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义召开扩大会议。
13.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先后同红一方面军在甘肃省会宁县和静宁县将台堡会师,至此,红军长征结束。
14.20世纪30年代前期、中期,中共党内屡次出现严重“左”倾错误的原因。(1)八七会议后党内一直存在着的浓厚的“左”倾情绪始终没有得到认真清理。(2)共产国际对中国共产党内部事务的错误干预和瞎指挥。(3)我们党还处在幼年,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准备不足,理论素养不高,实践经验也很缺乏。(4)对于中国的历史状况和社会状况、中国革命的特点、中国革命的规律不了解。(5)对于马列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没有统一的理解。
15.红军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1)它粉碎了国民党“围剿”红军、消灭革命力量的企图,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2)通过长征,把中国革命大本营放在西北,为迎接抗日救亡新高潮准备了条件,开创了中国革命新局面。(3)长征保存并锤炼了革命骨干,传播了革命火种。(4)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
16.长征精神,①就是把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②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③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④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⑤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第六章
1.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中国驻军奋起反抗,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进入全民族抗战的新阶段。
2.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开始。
3..毛泽东提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这一命题的重要会议是中共六届六中全会。4.为了更好地领导抗日战争,批驳“亡国论”和“速胜论”,在思想上和理论上武装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毛泽东于1938年5月至6月间,发表的文章是《论持久战》。
5.中国共产党在建立抗日民主政权中,实现三三制原则,主要内容是共产党员占三分之
一、中间派人士占三分之
一、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
6.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为了坚持、扩大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共制定的策略总方针是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鼓励顽固势力。
7.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是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8.从北伐战争到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所在地的迁移顺序依次是广州-武汉-南京-重庆。9.抗日战争是一场全民族反抗外敌入侵的正义战争。抗战初期,在华北战场上规模最大、最激烈的一次战役,也是国共两党军队合作抗日、配合最好的一次战役是忻口战役。
10.1940年,在枣宜会战中以身殉国的国民党爱国将领是张自忠。
11.淞沪会战中,第88师524团团副谢晋元率孤军据守四行仓库,被上海市民誉为“八百壮士”。12.1935年,北平学生发起的抗日救亡运动是一﹒二九运动。
13.中共1942年开展的整风运动内容有反对主观主义、反对宗派主义、党对党八股。其中反对主观主义试整风运动的最主要内容。
14.1939年1月,国民党制定“防共、限共、溶共、反共”方针的会议是五届五中全会。15.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以国共合作为基础。
16.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1)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为中华民族由近代以来陷入深重危机走向伟大复兴确立了历史转折点。(2)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彻底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殖民奴役中国的图谋。(3)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形成了伟大的抗战精神。(4)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对世界各国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的事业产生了巨大影响。(5)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开辟了中华民族复兴的光明前景。
17.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1)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因素。(2)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关键。(3)全民族抗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法宝。(4)世界所有爱好和平和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国际组织以及各种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
第七章
1.在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军委的领导和指挥下,在人民群众的热烈支援下,中国人民解放军先后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2.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北京,延续了22年的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覆灭。3.解放战争时期,爱国学生运动主要有:一二三〇运动,一二一运动,五二〇运动。4.1948年1月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在香港正式成立。5.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社会。
6.1949年6月,毛泽东发表的系统论述中国共产党建国主张的著作是《论人民民主专政》。7.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中南海怀仁堂隆重开幕,会议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共同纲领》,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起临时宪法的作用,《纲领》包括的基本内容有:新中国的国体、新中国的政体、新中国的经济工作方针、新中国基本民族政策、新中国的外交原则。
8.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胜利,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新民主主义社会在全国范围内的建立。
9.为争取民主和平,参加重庆谈判的中共领导是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10.1945年10月10日,国共双方签署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11.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的标志是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12.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决议指出,全国胜利并解决了土地问题以后,中国社会经济中存在着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13.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1)中国革命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和雄厚的群众基础: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是民主革命的主要力量。随着斗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也逐步向共产党靠拢,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各少数民族、爱国的知识分子和华侨等,都在这场斗争中发挥了积极作用。(2)有了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的政党,不仅代表着中国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着整个中华民族和全中国人民的利益。中国共产党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作为一切工作的指针,能够制定出适合中国情况的、符合中国人民利益的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为中国人民的斗争指明正确的方向。(3)中国革命之所以能够赢得胜利,同国际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支持也是分不开的。
14.为什么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开启了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历史新纪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人民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向人民民主制度的伟大跨越,实现了中国高度统一和各民族空前团结,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彻底废除了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创造了条件。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中华民族发展进步从此开启了新的历史纪元。
中国近现代史知识点 篇2
一、全方位梳理, 总结归类, 对比掌握
心理学家认为, 凌乱的事物若能按照一定的规律归类, 记忆将变得简单易行。《中国古代史》的知识点庞杂, 如果学生能按照一定规律、特征去归类这些知识点, 学起来就轻松了许多。总结归类时, 一定要引导学生对课本上涉及的正文内容、楷体字补充内容以及插图进行全方位的梳理, 将同类问题专题化。例如:
(1) 典型的青铜器代表作:商朝的司母戊鼎、四羊方尊, 西周的毛公鼎、曶鼎, 春秋的莲鹤方壶, 战国的嵌错赏功宴乐铜壶、编钟。
(2) 古代的监察制度:秦朝的御史大夫, 两汉的刺史, 北宋的通判, 明朝的厂卫特务、提刑按察史司。
(3) 历代货币沿革:商朝的贝, 秦朝的上币黄金、下币半两钱, 西汉的五铢钱, 唐朝的开元通宝, 北宋出现纸币“交子”, 明朝时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4) 四块印章:滇王之印、汉倭奴国王金印、北宋禁军官印和锦衣卫印。
(5) 四块石碑:马陵道遗址碑、乾陵无字碑、长庆会盟碑、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碑。
(6) 四大和亲公主:细君公主、王昭君、文成公主、金城公主。
(7) 四大唯物主义思想家:荀子、王充、范缜、王夫之。
(8) 管理今黑龙江地区的四大机构:唐朝是黑水都督府, 元朝是辽阳行省, 明朝是奴儿干都司, 清朝是黑龙江将军。
(9) 五本农书:西汉的《氾胜之书》、东汉的《四民月令》、南北朝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元朝的《农桑辑要》、明朝徐光启的《农政全书》。
(10) 五大兵农和一制度:府兵制、猛安谋克制、部落兵制、保甲法、八旗制度。
(11) 管理西域即今新疆地区的六大机构:西汉的西域都护府, 东汉的西域长史府, 唐朝的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 清朝的伊犁将军、新疆行省。
(12) 七大选官制度:禅让制、世袭制、军功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自荐”求官制度。
(13) 四种代役制度:编户齐民制度 (更赋) 、租庸调制 (庸制) 、募役法、一条鞭法。
(14) 三种灌溉工具:桔槔、翻车、筒车。
(15) 古代的水利工程:邗沟、灵渠、芍陂、都江堰、郑国渠、京杭大运河。
……
二、全面整理, 细处深挖, 理解其深意
在整理以上小专题时, 切忌流于形式, 一定要引导学生将该专题涉及的相关知识或隐含的知识一并整理出来。惟其如此, 才能将该专题所涉及内容理解消化好。我们做题时, 往往发现试题尤其是选择题, 此处涉及的是甲内容, 彼处涉及的是乙内容。这些具有同类性质的试题犹如“一碗水”“一碗水”地考, 如果我们平常将这些零散的“一碗水”所涉及的相关知识全部整理在一起, 不就构成“一桶水”了吗?如上面题目中的“四块石碑”, 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知道这四块石碑的名称, 更要知道其隐含的内容。马陵道遗址碑隐含的内容有:战国兼并战争与春秋争霸性质的不同, 齐魏争雄, 孙膑与庞涓斗法, 魏国衰落。乾陵无字碑隐含的内容就是武则天的政绩 ( (1) 重视发展农业生产。 (2) 能破格选用人才:狄仁杰、姚崇。 (3) 注重发展科举制, 创立“自荐”求官的制度, 首创武举和殿试。 (4) 设置北庭都护府, 加强对西域地区的管辖。 (5) 促进洛阳的发展。在洛阳引漕渠开新潭, 使船进入市内, 使洛阳“天下之舟船所集, 常万余艘, 填满河路”。) 及对武则天的评价 (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统治具有贞观遗风;当权半个世纪, 社会经济继续发展, 国力不断上升;史称其统治“政启开元, 治宏贞观”) 。长庆会盟碑隐含的内容就是唐与吐蕃的友好交往 ( (1) 贞观年间, 文成公主入藏, 与松赞干布和亲。 (2) 新赞普即位, 必请唐天子“册命”。 (3) 8世纪初, 金城公主入藏, 与尺带珠丹和亲。 (4) 9世纪中期, 与唐会盟, “患难相恤, 暴掠不作”, 史称“长庆会盟”) 。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碑隐含的内容有:土尔扈特回归的原因、领导、时间及意义。
应当注意的是, 对于课本中的形势图, 教学时要与课本文字内容密切结合。如历朝历代形势图与地方管理制度要密切结合:《西周形势图》与分封制, 《秦朝形势图》与郡县制, 《西汉初年郡国并行图》与郡国并行制, 《元朝疆域图》与行省制度, 《明朝形势图》与三司制度, 《清朝疆域图》与行省、将军、办事大臣机构的设置。
中国近现代史知识点 篇3
1.记中英《南京条约》的内容:南京条约割赔开,关税税率共商定。割即割香港岛,赔即赔款2100万银元,开即开放五处通商口岸。其中五口通商口岸又可简记为宁上广厦福。
2.记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的内容:美国船医建教堂,黄埔传教修坟地。前一句是中美《望厦条约》的内容,船即兵船巡查贸易,医即开设医院;后一句是中法《黄埔条约》的内容。
3.记《天津条约》的内容:五八天津约,内使十江银。前一句指1858年签《天津条约》;后一句中,内即外国人到内地游历、经商、传教,使即外国公使驻京,十即增开10处通商口岸,江即外国军舰和商船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银即赔偿白银。
4.记《北京条约》的内容:承认天津开天津,八百华工泣九龙。前一句指条约的第一、二项内容;八百即800万两白银,华工即华工出国,泣九龙即割九龙司。
5.记俄国所侵占的我国北方大片领土:六瑷黑岭四岛惊,死死西北七改订用。“六瑷黑岭”记《瑷珲条约》的内容,其中六即割六十多万平方公里,瑷即瑷珲条约,黑岭即中国东北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四岛惊”记《中俄北京条约》,其中四即割四十多万平方公里,岛即库页岛,惊(即同“京”)指《北京条约》。死死指割四十四万平方公里,西北指《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七改订即通过《改订条约》割七万多平方公里。
6.记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功绩:高峰双反谁解资?句中的高峰指农民战争最高峰。双反指反封建反侵略。谁通“衰”,指清王朝的衰落。解指民族解放运动。资指发展资本主义方案。
7.记洋务运动的企业:崇天多福增国庆,李鸿章难评论。前一句中,崇天指崇厚的天津机器制造局;多福,多音近左,指左宗棠的福州船政局;增同曾,增国庆指曾国藩的安庆内军械所。后面一句记李鸿章创办的企业,难同南,指江南制造局;评同平,即开平煤矿;论同轮,即上海轮船招商局。
8.记洋务运动的失败原因:单纯缺顽强。单纯:单纯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设备,不彻底变革封建制度。缺:缺乏健全有力的领导核心。顽:顽固派的阻挠。强:西方列强不希望中国富强。
9.记《辛丑条约》的内容:外商住前进宾馆。外:外务部。商:商约。前:同“钱”,指赔款。进:同“禁”,指禁止反帝。兵: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馆:使馆界。
10.记同盟会的纲领:驱恢创平。
11.记辛亥革命的功绩:解放帝封资。解放: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广泛影响。帝:沉重打击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封:给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以致命一击。资: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12.记袁世凯的称帝步骤:正党国法,无限帝国。正:正式大总统。党:解散国民党。国:解散国会。法:废《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中华民国约法》。无限:无限期任总统。帝国:中华帝国。
13.记五四爱国运动的历史意义:无性马,新功用。无: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性:指性质,即彻底的反帝反封革命运动。马: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功:伟大功绩,“启导广大人民觉悟,准备革命力量团结”。用:指作用,即先锋作用、主力军作用和领导作用。
14.记中共二大的内容:二二得四,加入国际。二二指分析了两个性质(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和明确了两个纲领(最高和最低)。四指民主革命的四大动力,即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最后一点内容为加入共产国际。
15.新三民主义与中共革命纲领的原则区别:两纲八人。两纲: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和最高纲领。八:八小时工作制。人:彻底实现人民掌权。
16.1931年的土地革命路线:靠贫雇,联中制富,保商灭地。
17.记长征途中遵义会议以后、穿过草地以前的行军路线:水江河桥山。水:四渡赤水。江:巧渡金沙江。河:强渡大渡河。桥:飞夺泸定桥。山:翻越夹金山。
18.中共巩固抗日根据地的政策和措施,可浓缩为军事、政治、经济和思想四方面来记忆。
19.记中共七大的内容:毛毛论任务。毛毛:毛泽东思想及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委员会。论:《论联合政府》报告。任务:党的任务。
20.记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一心济世。一:第一次。心:自尊心和自信心。济:同际,国际地位提高。世: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21.记《双十协定》的内容:免战开协,未达军政。免战:避免内战,建设新中国。协:政治协商会议。军:人民军队。政:解放区政权。
22.记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内容:任务是警惕方针政策的转移。任务:由农业国转工业国和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警惕: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进攻。方针:取得全国胜利的方针。政策:胜利后党的基本政策。转移: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23.记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意义:可浓缩为美帝、朝鲜、中国三方面进行记忆。
24.记三反、五反运动的内容:三反贪官狼,五反偷盗贿。贪:贪污。官:官僚。狼:同“浪”,浪费。偷:偷税漏税、偷工减料。盗:盗骗国家财产,盗窃国家经济情报。贿:行贿。
25.记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一化三改。一化: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6.记“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初步工业化和交通运输业所取得的成就:一汽一床鞍山钢,宝成鹰厦武大桥。一汽: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一床:沈阳第一机床厂。鞍山钢:鞍山钢铁公司。宝成鹰厦武大桥:宝成铁路、鹰厦铁路、武汉长江大桥。其中的“一”还指“一五”计划期间。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对学生培养的要求。新时代的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新的知识,而且要教给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方法和技巧,使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究新知识。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作为历史教师,授课时应多教一些记忆方法给学生,充分利用各种教育手段进行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潜力,最终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高三历史复习知识:中国近现代史 篇4
1840至1949年又可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和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1840-1919年是:
(1)资本主义列强此消彼长变换各种手段勾结中国的反动势力变中国为半殖半封社会,并扶植反动势力不断深化这一统治秩序的历史。
(2)中华民族的仁人志士为求得民族独立,国家民主和经济富强同国内外的反动势力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并且在斗争中提出了不少的救国探索方案。包括地主阶级的师夷论,洋务论;农民阶级的平均主义方案;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改良维新方案,革命派的革命共和方案等。包括地主阶级、农民阶级、资产阶级各个派别的斗争和探索尽管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皆归于失败,但都作出了相应的历史贡献,而且为后人的探索提供了宝贵的财富。
(3)在中国半殖半封的夹缝中,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艰难曲折地产生和发展着,为中国革命史的深刻转折提供着经济,阶级和思想条件。
1919-1921年由于内外多种因素的作用,中国革命迎来新的曙光,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阶段。中国共产党历经国民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曲折斗争,终于完成了民主革命的任务。这就是“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做主站起来”。这其中中共经历和外部敌人与内部左右倾的斗争,不仅完成了革命任务,而且把马列主义和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马列毛的正确理论,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采取革命的武装斗争方法,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向社会主义前途迈进---这就是毛泽东思想。武装斗争,统一战线和党的领导是我党克敌制胜的三大法宝。中心问题是土地革命。上述思想在国民大革命中开始萌生,土地革命时期形成,在抗日战争时期完全成熟,解放战争时期达到高度娴熟的程度。实践证明其确实是我党革命斗争的结晶。
如果说建国前是革命史,是政治史,是求独立史,那末建国后就是建设史,是经济史,是求富强史。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上由开局不错,到误入歧路又到拨乱反正,成绩辉煌的历史。总的内容就是建国前曲折探索形成独具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邓小平思想)赢得独立;建国后曲折探索形成独具中国特色的建设道路(邓小平理论)走向富强。建国后的历史四个阶段(考试说明将其合成三个阶段,即56-76年合为一个阶段)。
(1)1949-1956总的来说我国是处于一个过渡的社会阶段-即新民主主义社会。有前后联系相承的两个转变:1949-1952是由半殖半封的社会形态转为新民主主义社会,经济上由半殖半封的残破经济转为多种所有制并存发展得到恢复的新民主主义经济;政治上推翻大地主大买办的独裁政权转为中共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人民政协代行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角色。53-56是由新民主主义社会改造为社会主义社会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时期。经济上经过三大改造由多种经济并存到公有经济占据统治地位,工业化开始起步,形成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政治上第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和宪法的颁布标志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1956-1966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是在曲折中探索前进的十年。总的来说成绩为主。但左的错误逐渐占据上风-最终演变成十年“”。
(3)1966-1976年的“”内乱时期,注意同极左斗争的内容。
中国近代史纲要知识点总结 篇5
1.鸦片战争(1840年)——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2.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3.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
鸦片战争钱的中国社会是封建社会。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的社会发生了两个根本性的变化:其一,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的中国;其二: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的中国。4.近现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矛盾,呈现出错综复杂的状况。①中华民族与资本—帝国主义的矛盾;②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③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④资产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⑤封建统治阶级内部各集团派系的矛盾;⑥各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争夺的矛盾。其中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主义的矛盾。
5.近代中国的历史任务机器关系:
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个任务,是互相区别又互相紧密联系的。
第一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1.1858年签订《瑷珲条约》,割去黑龙江以北6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1860年,签订中俄《北京条约》,割去乌苏里江以东40万平方公里领土;1864年强迫清政府签订《勘分西北界约记》,割去中国西北44万平方公里领土;1881年,通过《改订伊犁条约》和5个勘界议定书,割去中国西北7万多平方公里领土。俄国共侵占中国领土150多万平方公里。
2.1895年,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割去中国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和澎湖列岛。
3.《辛丑条约》是赔款最多的条约。
4.资本帝国主义对我国的侵略包括:军事侵略、政治控制、经济掠夺、文化渗透。
5.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显示了中国人民不甘屈服和敢于斗争的英雄气概。
6.甲午中日战争后俄、德、法三国又以干涉还辽“有功”为由,要求租借中国港湾作为报酬。
7.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8.在《海国图志》中,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军事和科学技术,以期富国强兵,抵御外国侵略。
第二章
1.1851年1月,洪秀全率拜上帝教教徒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2.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3.《天朝田亩制度》
①《天朝田亩制度》是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这次农民起义特色的纲领性文件。②太平天国的领导者们希望通过试行这样的方案,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处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③《天朝田亩制度》的主张,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社会的基础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体现了广大农民要求平均分配土地的强烈愿望。
④实际上,《天朝田亩制度》中的平分土地方案即使在太平军占领地区也未能实施。4.《资政新篇》 ①《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后期颁布的社会发展方案。1859年,洪仁轩从香港来到天京后不久提出《资政新篇》。
②他的主要内容是:在政治方面,加强中央集权,并学习西方,制定法律、制度。在经济方面,主张发展近代工矿、交通、邮政、银行等事业。在文化方面,建议设立新闻馆。在外交方面,主张同外国平等交往、自由通商。
③《资政新篇》是一个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方案,但是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未能付诸实现。
6.洋务事业的兴办
①洋务运动是在19世纪60年代初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中和第二次鸦片战争技术后兴起的。
高中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总结 篇6
1.韩非子“法治”思想的实质 法律是君主治理天下的工具
2.楚汉战争的性质 封建统治者争夺权位的斗争
3.我国南北朝时期的南北对峙的实质 民主政权的对立
4.南北朝时期和宋元时期的民族融合过程,以经济发展角度讲实质上就是 少数民族农业化的过程
5.隋朝开创科举制,从实质上说是 网罗人才,扩大统治基础的需要
6.科举制的实行,从本质上反映了 封建制度日臻完善,当时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动
7.唐初实行租庸调制和中期实行两税法的相同实质 封建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中国近现代史高考高频考点导学 篇7
1.中国社会的巨变
为适应工业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西方列强发动了一次又一次侵华战争, 迫使中国签订大量不平等条约, 不断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与此同时, 西方工业文明成果 (技术设备、启蒙思想、政治模式、文化艺术、生活方式等) 也不断传入中国。中国人民在反封建反侵略的斗争中, 不得不顺应时代潮流, 逐渐接受西方工业文明成果, 中国社会开始了全方位、深层次的变化。
2.规律与认识
(1) 中国近代历史的内容与启示:①中华民族的屈辱史。它警示我们:闭关必然落后, 落后就要挨打。一个民族只有富强, 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个国家只有对外开放, 才能不断进步。②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革命史。它告诉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自强不息、不畏强暴的民族, 御侮自强、救亡图存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动力。③强国富民的探索史。它昭示我们:反帝与反封建必须有机结合。任何单一的反帝或反封建斗争都不会取得成功。只有代表先进生产力和大多数人民利益的无产阶级才能提出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 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实现这一历史巨变。④现代化进程。启示:在世界工业文明与中国农耕文明的不断碰撞中, 中国仁人志士前仆后继, 不断探索与实践, 推动了中国社会痛苦而曲折的现代化历史进程。
(2) 西方列强的侵华战争反映了工业资本主义发展的客观要求, 体现了工业资本主义的开放性、扩张性、掠夺性和先进性;中国一次又一次战败则是传统农耕文明的封闭性、保守性、落后性导致的必然结果。其说明, 腐朽衰败的封建制度不可能战胜先进发达的资本主义制度。因此, 在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现实中, 中国要想不受侵略、欺侮, 必须大力发展现代化, 摆脱贫困落后。
(3) 分析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必须把握的四个角度:①历史角度:从中华文明史看, 近代以来, 时间非常短暂, 但却是中国历史上社会生活变化最剧烈的时期。从整个中国历史的角度定位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有利于通过纵向对比, 总结其变化的特点及原因。②现代化角度:社会生活的变迁是中国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它与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城市化等共同构成中国现代化的过程, 同时上述几个方面又相互影响, 相互推动。③近现代史角度:近现代社会生活的每一次大的变化, 都与特定的历史大背景相关联, 尤其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三次历史性巨变, 对社会生活的变化产生了重大影响。第一,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 建立了中华民国,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旧的风俗习惯受到极大的冲击, 人们的精神生活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第二, 新中国成立后, 由于政府的强制行动, 一些社会丑恶现象被取缔;物质生活上出现平均主义, 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不高, 但在城市里生活还是有保障的。第三, 改革开放后, 政治、经济、文化等都得到很大发展, 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不断缩小。④整体世界角度:鸦片战争后, 受西方影响, 中国社会生活发生了重要变化。尤其是三次工业革命, 对中国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 近代社会生活由以往的闭关自守转为面向世界, 中国由与世界同向, 发展到今天逐渐与世界同步, 成为引导世界生活变迁的重要力量。
3.易错点解读
(1) 鸦片战争后, 中国社会有两对主要矛盾, 即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而前者是最主要的矛盾。这是从整体上讲的, 并非一成不变, 它会随着国际国内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而变化。具体地说, 在国内反动政府专制独裁、统治腐朽和列强推行“以华治华”政策时, 国内阶级矛盾就会表现得更为突出;每当帝国主义大规模侵华之际, 民族矛盾则成为最主要的矛盾。在一定条件下, 阶级矛盾必须服从民族矛盾而成为次要矛盾。
(2) 正确认识工业资本主义侵略所产生的破坏性和建设性。列强侵华使中国大量主权遭到破坏, 这是造成中国近代日益贫穷和落后的根源;同时, 它们也把西方现代文明带到中国, 极大地冲击了中国的农耕文明, 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 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生活的现代化进程。当然, 列强只是充当了历史不自觉的工具, 其主观上并不希望中国成为独立发展现代化的国家, 它们总是压制中国民族工业发展, 阻挠中国社会的前进。相对于其对中国社会产生的消极作用, 在客观上的积极作用无疑是处于次要和从属地位的。历史表明:只有推翻帝国主义压迫, 中国才能富强。
(3) 中国近代地主阶级不等于封建势力, 农民阶级不等于人民大众。封建势力指中国近代的封建军阀、买办资产阶级、官僚资产阶级及原有的封建地主阶级;人民大众指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程中的民族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及原有的农民阶级、小商品生产者。
(4)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即是一半殖民地、一半封建社会, 或为政治上是殖民地的、经济上是封建的。”这种说法错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一个综合概念, 是一个有机整体。“半殖民地”是指丧失了部分主权而不是全部的独立自主权;“半封建”是指既保存了封建主义, 又发展了资本主义。“半殖民地”和“半封建”都有政治、经济、文化的内涵。
(5) “鸦片战争后中国已被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说法错误。鸦片战争后, 列强只打开了中国东南沿海的大门, 广大的北方和内陆地区还处于封闭状态, 加之自然经济本能而顽强的抵制, 西方商品在中国的销量非常有限。第二次鸦片战争进一步打开了中国东部沿海的大门, 外国势力还深入到长江中游的汉口和台湾地区。此后, 在中外贸易中, 西方国家才取得出超地位, 中国才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成为西方工业经济的附庸。
(6) “三国干涉还辽”的结果:实际上是沙俄控制了辽东半岛。有的同学误以为是中国收回了辽东主权。
(7) 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具有革命正义性, 有的同学误以为它们具有历史进步性。前者的领导力量是农民知识分子, 不代表当时的先进生产力, 它缺乏科学的指导思想和切实可行的革命纲领, 目的是建立小农经济基础上、具有空想性的理想社会, 违背了当时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 不具有历史进步性。后者反对帝国主义侵略, 维护国家和民族的独立, 是爱国的和正义的, 但其盲目排外, 排斥包括先进生产力在内的西方文明, 是愚昧落后的。
4.时政热点链接
工业结构调整, 优化工业布局;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转变工业发展方式;建立创新型社会等。
二、中国近现代经济结构的演变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衰
1.经济结构的演变
(1) 鸦片战争前, 封建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2) 鸦片战争后, 东南沿海通商口岸出现外商企业, 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进程被打断。
(3) 19世纪60~90年代, 出现洋务派创办的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其中的民用工业具有资本主义色彩。
(4)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初步形成了自然经济、外商企业、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并存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结构。
(5) 19世纪末, 列强对华大规模资本输出, 外商企业迅速发展,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结构完全形成了。
(6)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 形成了以四大家族为代表的官僚资本, 此后其不断膨胀。
(7) 农村根据地建立起新民主主义经济, 代表了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方向。
(8) 新中国建立后, 党和政府没收官僚资本和国民政府财产, 接收帝国主义在华企业, 建立起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掌握了国家经济命脉, 形成国营经济领导下的小农经济、个体手工业经济、资本主义工商业并存的经济格局, 这是典型的新民主主义经济结构。
(9) 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 实现了生产资料从私有制到公有制的和平过渡, 建立起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即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和集体经济。1958年以“一大二公”为特征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兴起。
(10)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改革经济体制。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废除人民公社旧体制;城市改革主要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 逐渐形成了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中外合资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共同发展的经济格局。当前,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和发展。
2.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衰
3.规律与认识
(1) 近代西方列强对华经济侵略内容的变化。
工业革命后, 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工业国家对华经济侵略以商品倾销为主, 同时进行早期资本输出;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 列强对华经济侵略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 同时进行商品倾销;日本全面侵华时期, 对沦陷区农业、工矿交通运输业、金融业、劳动力进行全面掠夺, 把沦陷区的经济变为它的附庸经济。
(2)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条件、基本特点、严重缺陷和历史地位:
①条件:
②基本特点:
从企业产生看, 不是由工场手工业过渡到机器大生产, 而是直接从外国输入陈旧的机器设备和技术创办起来的;从工业结构看, 发展极不平衡, 轻工业发展较快, 重工业发展缓慢;从资金来源看, 缺乏原始资本的积累过程;从工业布局看, 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沿江地区尤其是通商口岸;从设备、技术、经营管理看, 十分落后, 使产品质量缺乏市场竞争力;从企业产生、发展的社会环境看, 是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程中艰难发展的, 深受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双重压迫。
③严重缺陷: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是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 这一恶劣的社会环境决定了它“先天不足”和“后天畸形”。
④历史地位: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因素, 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中国近代社会的一切进步都是以此为基础的。从经济领域看, 它是一种代表历史潮流和趋势的新经济因素, 有利于中国社会的进步, 推动了中国现代化进程和社会经济发展。从政治领域看, 它的产生和发展, 使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队伍不断壮大, 为近代民主革命发展创造了条件。从思想领域看, 资产阶级为了政治革命的需要, 开展了一系列思想文化运动, 冲击和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 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此外,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还引起近代中国人民社会生活的变化。
4.易错点解读
(1)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产生的中国资本主义企业与鸦片战争前的资本主义萌芽不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鸦片战争后, 由于西方的侵略, 战前闭关锁国状态下的中国工场手工业生存状态骤然恶化, 纷纷破产。后来投资于新式工业的早期民族资本家, 大多为官僚、地主和商人, 而鲜有原先的手工业者。
(2) 正确区分中国近现代历史教材上尤其是教材插图和小字中出现的企业的性质, 防止混淆, 这是各种考试经常做文章的地方。
(3)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短暂的春天”出现的主要原因。“短暂的春天”的出现, 主要是欧洲列强忙于一战而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的结果, 有的同学误认为它主要是辛亥革命推动的结果。一战后列强卷土重来,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迅速走向萎缩, 从反面说明了这一问题。
(4) 新中国成立初期, 我国经济结构是新民主主义经济结构而不是社会主义经济结构。新中国建立后的最初七年, 尚处于新民主主义社会。与此相适应, 我国经济领域是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占主导地位, 另外还有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合作社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是典型的新民主主义经济结构。
(5) 当今我国经济结构中较之新中国成立初期新增了外资企业和中外合资企业等经济成分。其主要原因是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
5.时政热点链接
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优化社会经济结构等。
三、中国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
1.中国工业化进程
(1) 阶段特征:
(2) 新中国的工业布局与产业结构变化:
(3) 新中国工业建设成就:
2.规律与认识
(1) 中国工业化较之欧美各国的工业化所具有的明显特征:
①工业化不仅受到内部封建保守势力的顽强抵制, 还不断遭到外部资本主义列强的倾轧、排斥甚至武力摧残, 发展缓慢, 历经曲折。②工业化一开始是由地主阶级洋务派领导的, 官僚买办阶级在中国工业化启动时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资产阶级则始终没有真正掌握过现代化的领导权。③中国的工业化先天条件不足, 缺少必要的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 技术、人才和思想准备不足, 它的动力主要不是来自内部而是来自外部。因此, 它不是以民间自发创办近代企业为先导, 通过自由竞争发展资本主义, 而是主要依靠政权的力量, 以官办军事工业为起点, 从军需到民用, 从国营到民营, 从重工业到轻工业。④不平衡性突出, 畸形发展。如地区分布不平衡, 集中于沿海、沿江的大城市, 而内地较少;近代工业结构不协调、不配套, 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很小, 轻工业发展较快, 重工业发展缓慢。⑤新中国建立后, 工业化建设才开始了新的发展时期, 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工业化建设突飞猛进。
(2) 中国工业化与整体世界发展息息相关:
(3) 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历史启示:
①中国工业化是一个长期而艰难的历程, 不实现国家独立和民族自决, 要想实现工业化是根本不可能的。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 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后, 工业化才迎来了新纪元。②从闭关自守到对外开放, 这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正是长期的闭关自守造成了中国工业落后。中国要真正实现工业化, 就必须坚持改革开放。③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是推动工业化的重要前提。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意识形态顽固地阻碍了工业化进程, 清除它的影响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④知识结构的变革是工业化的核心和终极源泉。其中, 科技和教育水平是衡量知识结构变革程度的基本内容。欧美各国等国家的工业化过程贯穿着三次科技革命, 科学技术的进步为工业化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新中国建立前, 知识结构并没有发生大的变化, 它仍然是一个文盲和半文盲占绝大多数的国家, 仍然是一个和工业化隔膜的国家。由此可见, 国家要富强, 经济要发展, 教育必须先行。
3.易错点解读
(1) 洋务派兴办的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的性质是不同的:其军事工业为清朝国有, 没有私人投资, 生产不以盈利为目的, 产品直接调拨给清军使用, 因此属于封建官办近代工业。民用工业有商人投资或参股, 产品面向市场, 追求利润, 显然具备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基本特征, 但它本身还不是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2) 近代中国轻工业、重工业难以发展的主要原因不同:轻工业难以发展主要是西方列强在华大规模投资设厂;重工业难以发展主要是西方列强对中国矿产资源的掠夺。
(3) 1912~1919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进一步发展的最主要影响:是促进了无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为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创造了条件;而不是使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新文化运动兴起。
(4) “‘一五’计划的实施, 工业建设成就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工业落后的面貌。”这种说法错误。“一五”计划工业建设任务的超额完成, 只是为中国工业改变落后状态, 最终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工业整体落后的局面。
4.时政热点链接
科教兴国战略;节能减排;煤炭的综合利用;低碳社会;循环经济;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布局的优化;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十二五”规划纲要;建立创新型国家;中原经济区建设等。
四、中国近现代生产关系的变革和调整
1.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与调整
(1) 农民阶级的绝对平均主义方案——
《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废除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 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 旨在建立绝对平均的理想社会。它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但绝对平均主义违背社会发展规律, 是根本无法实现的空想。
(2) 资产阶级的土地国有、平均地权方案——民生主义:
是中国近代资本主义土地纲领。提出平均地权和土地国有, 主张核定全国地价, 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 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长的地价归国家所有, 由国民共享, 做到“家给人足”。该方案表明孙中山意识到土地问题和农民问题是革命的重要问题, 也表明了孙中山的富民、富国思想, 表达了资产阶级的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但它是不彻底的土地纲领, 没有号召广大农民粉碎封建土地制度, 因此也就不可能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 难以发动农民群众投身革命, 这是辛亥革命脱离群众的主要原因。
(3) 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进行的局部土地改革:
(4) 新中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
2.新中国城市生产关系的三次重大调整
3.规律与认识
(1)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
这一原理是我们分析、评价历史上土地制度变革与调整、城市生产关系调整的原因与影响的理论基础。只有运用这一规律, 我们才能深刻地认识我国历史上生产关系变革与调整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也才能正确评价历次生产关系调整的得失, 并由此得出历史启示。
(2) 生产关系的调整和变革的根本依据是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在晚清时期、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 国内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是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因此, 太平天国实施了废除封建土地制度、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的政策;孙中山实施了“平均地权”“核定地价”的资产阶级土地政策;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实施了“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抗日战争时期, 中日民族矛盾是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为了调动地主和农民的抗日积极性, 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实施了“双减双交”的土地政策, 对封建土地剥削加以限制。新中国建立后, 落后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因此, 党和人民政府先后在新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 在城市没收官僚资本和国民政府财产;1953~1956年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生产关系中的一系列环节严重阻碍了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 党中央不断推进经济体制改革, 促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4.易错点解读
(1) 土地革命时期根据地建立的是农民土地私有制, 有的同学误以为此时已建立起公有制。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 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土地问题。为了满足根据地农民的利益和要求, 1931年毛泽东主持制定的土地革命总路线明确规定“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这与土地革命仍属于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要求是一致的。即使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土地改革中, 仍然实行农民的小土地私有制, 否则后来就不需要再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了。
(2) 新中国成立初期, 中共对两种性质的资本主义经济成分采取的政策是不同的。对官僚资本采取没收政策, 对民族资本主义则采取赎买政策。这主要是由它们各自的本质和作用决定的。官僚资本是中外反动势力勾结的产物, 是蒋介石反动统治的基础, 是四大家族利用国家政权对人民巧取豪夺而得来的, 是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之一, 没收官僚资本是民主革命的基本任务之一, 因此中国共产党在掌握政权后对官僚资本采取没收政策。民族资本主义虽然也带有剥削性, 但无论在民主革命时期还是社会主义革命时期, 它都发挥了积极作用, 特别是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民族资产阶级拥护党的领导, 愿意接受改造。所以, 中国共产党采取赎买的政策实现了民族资本主义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和平转变。
(3) 新中国建立后的政策措施中哪些属于完成民主革命遗留问题, 哪些属于社会主义革命。属于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和加强新民主主义经济的措施:追歼国民党残余和土匪, 和平解放西藏, 没收官僚资本和国民政府财产, 接收列强在华企业, 土地改革, 镇压反革命, 合理调整工商业等。抗美援朝虽是民主革命时期反帝斗争的继续, 但不属于民主革命的遗留问题。属于社会主义革命的措施: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三反”“五反”运动, “银元之战”“米棉之战”, 三大改造等。
5.时政热点链接
我国首个国土空间开发规划的公布;统筹城乡改革;农村土地确权登记;继续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等。
五、中国社会各阶级阶层对民主与法制的诉求
1.中国民主与法制的艰难历程 (各阶级的活动)
(1) 农民阶级:
①太平天国后期, 洪仁玕著《资政新篇》, 提出统一政令, 以法治国, 听取社会舆论, 由公众选取官吏等政治改革方案。②大革命时期, 湘鄂赣成立省农民协会, 建立农民的政权和武装, 提出“一切权力归农会”。
(2) 晚清:
百日维新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有利于具有维新思想的知识分子参政议政。1905~1911年的“预备立宪”, 客观上促进了近代宪政进程。
(3) 资产阶级:
①维新派:主张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 实行君主立宪, 并掀起维新变法运动, 由于封建顽固势力反对和光绪帝不赞成而失败。②立宪派:20世纪初, 张謇等人组织“预备立宪”公会, 积极从事“预备立宪”活动, 后因清王朝“预备立宪”骗局暴露, 内部发生分化。③革命派:同盟会纲领主张“创立民国”。孙中山提出“民权主义”政治主张。辛亥革命推翻君主专制统治, 建立了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 颁布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临时约法》, 将中国历史推向了一个依照宪法实施民主共和的新阶段。辛亥革命失败后,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一些政党相继建立。孙中山、宋教仁等把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 希望通过国会选举, 重组内阁。不久, 国民党在国会选举中赢得参众两院多数议席, 成为国会第一大党。但其推行宪政的努力很快失败了, 宋教仁成为“为宪政流血牺牲的第一人”。④激进民主派: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接受了西方民权、平等思想和达尔文的进化论, 高举民主和科学大旗, 掀起新文化运动, 猛烈冲击了封建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4) 北洋军阀:
袁世凯仇视民主共和, 相继制造“宋案”, 罢免国民党三都督, 解散国民党和国会, 废除《临时约法》, 颁布《中华民国约法》, 强化独裁政权, 修改总统选举法等, 使各项民主制度被破坏殆尽, 中华民国名存实亡。
(5) 中国共产党:
①民主政权:中共二大制定民主革命纲领, 提出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国民大革命时期, 国共合作, 为建立民主共和国而奋斗;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在瑞金成立;建立“三三制”抗日民主政权, 延安成为中国民主的摇篮;中共七大主张建立民主联合政府;1949年《共同纲领》规定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 实行人民民主专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人民当家做了主人;建立少数民族自治区和港澳特别行政区。②法制建设:1931年中华苏维埃第一届全国代表大会制定了宪法大纲,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工农民主专政的宪法, 极大地推动了解放区的法制化与民主化;抗战胜利后, 促使重庆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制定宪法等有利于人民的协议;1949年新政协通过的《共同纲领》, 成为新中国初期的临时宪法, 对我国法制建设具有特殊意义;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在法制现代化的道路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取得巨大成就;1990年全国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把在社会主义中国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的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方案具体化。
2.规律与认识
(1) 近代民主诉求的价值取向与五四运动前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困境:
自晚清以来, 近代中国民主运动的先驱者在民族危亡的历史背景下, 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急迫的变革心态使他们希冀通过实行民主制度实现强国富民, 他们虽然热切地追求民主共和理想, 但对于民主的价值内涵缺乏深刻的感悟与坚定的信仰, 只是把民主作为一种强国富民的工具, 一种兴国安邦的手段。欧美几百年民主发展史表明维护公民个人权利、限制政府权力理应成为民主诉求的核心价值取向。然而, 为增强政府权力而限制公民个人权利却成为民国初期不少国人头脑中根深蒂固的思想意识, 这种本末倒置的政治伦理观念为袁世凯、张勋等人复辟帝制和北洋军阀专制独裁统治提供了精神土壤和理论依据, 使中国民主化陷入困境。
(2) 中国近代出现的三次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机遇及其丧失:
①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 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 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颁布了《临时约法》。但是, 由于资产阶级政治上的不成熟, 袁世凯在帝国主义支持下窃取了胜利果实, 建立起了北洋军阀独裁专制统治, 中国仍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1924~1927年国民大革命基本摧毁了北洋军阀反动统治, 国共两党有可能建立民主共和国。但由于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和陈独秀的右倾错误, 导致胜利果实被蒋介石窃取, 建立了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南京国民政府, 实行国民党一党专政。③抗战胜利后, 中国又一次面临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时机, 国共双方举行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但是, 蒋介石集团在美国支持下, 坚持独裁、内战方针, 发动内战, 建立民主政治的希望又一次破灭。
(3) 中国政治现代化不同于欧美国家:
①从原因和进程看, 欧美国家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大幅度发展的基础上, 用了几百年时间才完成从君主专制向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过渡;而中国是在经济落后的基础上, 只用了不到100年的时间就完成了从封建专制到资产阶级政治再到新民主主义政治的跨越, 呈现出政治与经济发展不对称、跳跃式的发展走势。②从方式看, 欧美国家的革命和改良并行;而中国是通过20世纪前半期持续的革命斗争完成的。③从依靠力量看, 欧美国家主要依赖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力量;而在中国, 农民阶级成为政治发展中的重要力量, 其在国民革命运动和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扮演了重要而又不同的政治角色。④从进程中的障碍因素看, 欧美国家主要是封建主义势力;而中国则是封建势力与外国殖民主义势力并存。⑤此外, 在中国政治现代化的进程中, 民主政治的目标始终与独立、统一和富强的目标相伴随, 民主政治斗争往往与民族救亡运动相联系。
3.易错点解读
(1) 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 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 二者的性质是不同的。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是资本主义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的第一次正面交锋, 洋务派属于顽固派;而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则是资产阶级内部革命与改良两种政治方案的矛盾斗争。
(2) 封建君主专制和封建制度结束的标志是不同的。我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结束的标志是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退位;封建制度结束的标志则是新中国土地改革的完成。
(3) “二次革命和护国运动都是国民党直接领导的。”这是错误的认识。1912年8月, 宋教仁改组国民党。不久, 国民党在国会选举中赢得参众两院大多数席位, 成为国会第一大党, 引起袁世凯恐慌。因此, 袁世凯派人刺杀了宋教仁, 国民党发动了二次革命。袁世凯在镇压二次革命后就任大总统, 下令解散了国民党。1914年孙中山组建中华革命党。由于袁世凯倒行逆施, 复辟帝制, 孙中山掀起了护国运动。
(4) “中共一大完成了建党工作”的说法不准确。中共一大没有正确认识中国的基本国情, 制定的目标太高, 不切实际。中共二大认清了中国的基本国情, 明确了中国社会性质、革命任务、革命力量和中国革命必须走由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 据此制定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至此才完成了建党工作。
(5) “大革命时期的国民党是一个具有革命性的资产阶级政党。”这种说法错误。国民党“一大”上, 国共实现“党内合作”, 大批共产党员、共青团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使国民党由民族资产阶级政党发展成为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联盟的政党。
(6) “北伐战争推翻了北洋军阀统治, 摧毁了北洋军阀统治的基础。”这种说法错误。北伐战争的最大成果是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反动统治, 即消灭了吴佩孚和孙传芳的军阀势力, 但张作霖奉系军阀依然控制着北方和北京政府, 北洋军阀反动统治名存实亡。北洋军阀的统治基础是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封建自然经济, 北伐战争并未触及。
(7) “1927年8月中国形成国共两个政权并存局面。”这种说法错误。1931年冬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成立, 才标志着在中国大地上有了与国民党政权根本不同的政权, 真正意义上的国共两个政权的对峙由此开始。
(8) “抗战结束后, 内战是完全可以避免的。”这种认识错误。内战爆发是由当时的历史决定的, 具有必然性。蒋介石集团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 抗战结束后顽固坚持“一党专政”, 这势必使中国重新回复到抗战前的黑暗局面之中。美国出于全球战略的需要, 积极扶蒋反共。中国共产党代表全国人民的利益, 要为中国人民争取一个光明的前途。而此时的国共双方尽管不能说是势均力敌, 但实力并不悬殊。对中共而言, 民主是和平的先决条件。
(9) 区分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简单地说,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中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其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统治, 实现中国的独立、统一, 最早体现在中共二大的最低纲领上, 以后逐渐形成完善的理论, 即新民主主义理论。因为中国生产力落后, 资本主义不发达, 所以革命胜利后中国社会还不能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而称为新民主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政权领导下的一种社会。实现社会主义是共产党人的理想, 在中共二大上被称为最高纲领。要实现社会主义就要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是在无产阶级夺取、掌握政权的条件下, 消灭私有制, 消灭资产阶级, 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中国就是在新民主主义阶段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因此新民主主义社会就是一个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社会。新民主主义革命及其理论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实践中的独创。从中国革命发展实践来划分历史阶段,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指1919~1949年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指1949~1956年的七年过渡时期;社会主义革命是指1953~1956年的三大改造, 社会主义社会是指1956年以后的历史时期。
4.时政热点链接
社会公平与正义;中国特色法律体系的建成;中共依法治国和民主法制建设;《国家人权行动计划 (2009—2010年) 》;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反腐败斗争;坚定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全国县乡人大换届选举;“两会”的召开等。
六、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的两次对外开放
1.两次对外开放
(1) 清朝晚期由闭关到开埠:
鸦片战争前, 清王朝闭关自守, 在正当的中英贸易中中国出超。鸦片战争后, 《南京条约》签订, 清朝被迫开放东南沿海的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五个通商口岸, 并被迫同意“商定关税”;中美《望厦条约》允许美国军舰“巡查贸易”。不久, 清朝被迫设立“五口通商大臣”, 驻广州, 专门办理对外交涉事宜。第二次鸦片战争中, 《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增开营口、淡水、汉口、琼州等十一个通商口岸, 不仅中国沿海各省大门洞开, 而且外国侵略势力向西深入到长江中游的汉口、向东深入到台湾地区;外国军舰和商船还取得了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的特权。通商口岸增多和外国公使进京, 冲击着清王朝的“华夷观”;西方列强也不甘心以“外夷”身份同清朝打交道, 强烈要求清朝设立专门的外交机构。因此, 1861年清朝设立了总理衙门, 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常设的外交机构, 加强了清朝同外国的联系, 但更有利于列强控制清朝的内政外交, 是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的标志, 也是清朝适应现代国际关系的体现。中法战争后, 《中法新约》规定清朝在中越边界开辟商埠, 中国西南边疆大门被打开。甲午中日战争后, 《马关条约》规定, 清朝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日本轮船可沿内河驶入以上港口, 使侵略势力深入到了中国经济最富庶的苏杭地区和长江上游的重庆。总之, 通商口岸的不断开辟, 使中国主权遭到严重破坏, 自然经济日益解体, 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但客观上也促进了中国现代化和城市化的历史进程。
(2)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对外开放:
1979年, 党中央和国务院决定, 对广东、福建的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优惠政策。1980年, 正式确定设置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 采取多种形式吸收外资, 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 在平等互利的原则下, 扩大对外贸易。1984年, 国家进一步开放了天津、上海、福州、广州等十四个沿海城市。后来, 国家又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作为沿海经济开放区。1988年海南岛成为经济特区。1991年上海浦东也成为对外开放区。开放区逐步向内地发展, 许多内地省份设立了一些开放城市, 从而形成了点、线、面的立体开放新格局。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此后, 我国又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和亚太经合组织, 并加强与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东盟、非盟的经济合作与交流。我国对外开放发展了社会主义生产力, 促进了综合国力的提高, 进一步改善了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
2.规律与认识
(1) 近代西方列强对华侵略的历史伤痛。
自1840年以来, 西方列强对华推行殖民扩张政策, 先后发动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日本法西斯侵略中国的战争等, 迫使中国签订了大量不平等条约, 不断损害中国主权的完整, 造成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使中国人民痛恨侵略, 深感和平的可贵。因此, 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维护我国独立和主权, 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立足点。
(2) “弱国无外交”。
旧中国的外交是建立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基础之上的, 没有真正的、平等的、自主的外交。中国要独立自主, 提高国际地位, 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必须推翻三座大山, 结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这在新中国建立后才变为了现实。
(3) 中国选择走“和平崛起”道路的原因:
①这是吸取近代历史上世界大国兴衰的历史经验教训的结果。近代以来大国争霸的历史反复说明, 一个大国的崛起, 往往导致国际格局和世界秩序的急剧变动, 甚至引发大战。一个重要原因, 就是他们走了一条依靠发动侵略战争、实行对外扩张的道路, 而这样的道路, 总是以失败告终。②这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需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 逐渐走上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这不仅需要安定的国内政治局面, 而且离不开稳定的国际环境。③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流。我国政府积极顺应这一历史潮流。
(4) 两次对外开放的主要区别:
(5) 新中国对外关系的发展和变化给我们的启示:
①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发达、交通便利、民族团结是发展对外关系的重要条件。②和平友好交往是中外关系的主流, 说明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崇尚友好的民族。③对外开放, 重视经济文化交流, 才能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而闭关锁国、故步自封, 只能导致国家和民族的落后。
3.易错点解读
(1) 南京和天津开埠通商:
南京不是《南京条约》开辟的通商口岸, 而是《天津条约》开辟的通商口岸;天津也不是《天津条约》开辟的通商口岸, 而是《北京条约》开辟的通商口岸。
(2) 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一边倒”方针。
“一边到”是指新中国在国际斗争中, 坚定地站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其实质就是中国人民坚持反对帝国主义的严正立场。它完全是一条政治路线。它既不意味着中国政府绝不同英美等资本主义国家往来, 也不意味着中国政府放弃独立自主, 无原则地倒向苏联一边。
(3) 推动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形势转变的关键因素:
既不是中国改革开放、综合国力显著提升, 也不是中国恢复了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 而是中美关系逐步得到缓和。
4.时政热点链接
第三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胡锦涛出访哈萨克斯坦、俄罗斯、乌克兰并出席上海合作组织阿斯塔纳峰会和第十五届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第四次中、日、韩三国领导人会议;中日建交40周年;南海问题;国务院新闻办2011年9月6日发表《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 重申中国将坚定不移沿着和平发展道路走下去等。
七、近现代中国社会出现的主要思潮
1.主要思潮
(1) 师夷长技:
鸦片战争时期, 地主阶级爱国知识分子林则徐成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他组织人编译《各国律例》和《四洲志》, 提出建设新式海军, 开中国近代由于爱国而研究、学习西方的先河。魏源是放眼世界的先行者, 著《海国图志》, 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开阔了人们的眼界, 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形势。
(2) 平均主义:
太平天国《天朝田亩制度》主张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平均分配土地, 生产、生活资料统归圣库, 旨在建立“无处不均匀, 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绝对平均主义反映小生产者的利益, 违背社会发展规律, 是根本无法实施的空想。
(3) “依照西方发展资本主义”:
太平天国后期, 洪仁玕著《资政新篇》, 提出资本主义方案, 反映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 符合时代潮流, 但中国并不具备发展资本主义的社会经济、阶级条件。
(4) 洋务思想:
洋务派发展了“师夷长技”思想, 倡导“中体西用”, 掀起洋务运动, 从实践上开启了中国近代化历程, 有利于西学的传播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5) 维新变法:
王韬、郑观应等提出早期维新思想, 但没有形成理论体系, 更没有付诸实践。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19世纪末, 康有为、梁启超积极传播维新变法思想, 掀起维新变法运动, 形成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6) 扶清灭洋:
它是义和团提出的反帝斗争口号。它具有爱国性质, “灭洋”是核心, 反映了当时民族矛盾的尖锐化, 能够动员广大群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扶清”有利于争取官军反帝。其有很大的局限性, 表明义和团对清朝统治和西方工业文明缺乏科学认识。“扶清”容易让群众放松对清王朝的警惕;“灭洋”带有笼统的排外色彩, 不利于中国现代化的发展。
(7) 民主革命:
20世纪初, 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 掀起民主革命, 推翻了君主专制统治, 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颁布了《临时约法》, 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形成近代中国第二次思想解放潮流。
(8) 民主共和:
辛亥革命失败后, 孙中山等革命党人继续高举民主共和的旗帜, 由议会制道路转向革命道路, 发动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等反对北洋军阀反动统治的革命, 但大多以失败告终, 再次证明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不能救中国。
(9) 实业救国:
一战期间, 一批有识之士受爱国心的激励和利润的驱使, 大力倡导实业救国, 积极投资新式工业。其虽然极大地推动了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走不通。
(10) 民主与科学:
新文化运动前期, 针对尊孔复古主义逆流, 陈独秀、李大钊等激进民主主义者大力宣扬西方的民主与科学, 猛烈抨击封建纲常伦理, 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形成近代中国第三次思想解放潮流。
(11) 社会主义:
俄国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以李大钊为首的先进知识分子转而“以俄为师”, 高举社会主义大旗;它从思想上召唤了五四运动的到来, 并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12) 新三民主义:
第二次护法运动失败后, 孙中山在共产国际和中共的帮助下, 改组国民党, 并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融入了反帝反封建的时代精神, 成为国共合作和国民大革命的旗帜, 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13) 毛泽东思想:
它是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是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它形成和发展于20世纪20年代后期到30年代前期, 在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得到系统总结而达到成熟, 又在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被继续推向前进。毛泽东思想是一个伟大的理论宝库, 主要包括: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关于政策和策略的理论;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等等。其活的灵魂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三者有机联系, 贯穿于毛泽东思想各个组成部分。我们必须继续坚持毛泽东思想, 完整准确地掌握它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14) 邓小平理论:
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 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 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 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主要内容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和实现四个现代化;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行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执政党的党风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一国两制”原则;教育的“三个面向”;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等。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理论, 1997年中共十五大决定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了党章。
(15)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内容是: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 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新发展。它集中概括了我们党和国家的全部理论活动、实践活动, 包括一切工作的根本方向、根本准则、根本依据, 是指引我们党和国家新世纪伟大实践的行动指南。
(16) 科学发展观: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提出“坚持以人为本, 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科学发展观成为中国共产党的重大战略思想, 在中共十七大上写入党章, 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之一。
2.规律与认识
(1) 思想解放是社会变革的先导:凡是伟大的社会变革之前, 总是先出现反映新生事物的要求、批判和否定旧制度的社会进步思潮。这种社会进步思潮反过来又启迪、激励、引导人们去同旧制度斗争, 为新的生产方式和社会改革开辟道路。如文艺复兴运动与启蒙运动促进了西欧的资产阶级革命斗争;维新变法思想的发展直接导致了戊戌变法的发生;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推进了辛亥革命的爆发;民主和科学的倡导, 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而马克思主义得到传播及其中国化, 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毛泽东思想指导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邓小平理论指导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等。
(2) 社会思想是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明末清初产生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是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在意识形态的反映。西欧在资本主义萌芽及其发展以后, 才在思想领域兴起了人文主义思潮和启蒙思想。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产生, 90年代初步发展, 1912~1919年迅速发展。与此相适应, 相继产生了早期的维新思想、康梁维新思想、民主革命思想、民主与科学思想。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毛泽东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产生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3) 近代前期思想的主要特征:①爱国性:是在侵略与反侵略的特殊背景下展开的, 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以及启蒙、救亡是紧密相连的, 体现出强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质。②受西方影响:是在“欧风美雨”影响下发展起来的, 以向西方学习为主要途径, 以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为主流。③层次性:随着对西方文化认识的不断加深而逐步推进, 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过程, 即经历了“器物层次 (师夷长技和洋务运动) →制度层次 (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 →思想文化层次 (新文化运动) ”的发展轨迹。用陈独秀的话说, 就是“学术觉悟、政治觉悟、理论觉悟”;用梁启超的话说, 就是“先从器物上感觉出, 再从制度上感觉出, 再从文化上感觉出”。④发展性:每一步新的探索都吸收了前面探索的得失而有所发展;每一步新的探索又为后面的探索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每一步探索都集中体现了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融。⑤选择性: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认识走了一条由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的道路, 其中最重大的选择是将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土地, 使中国有了最先进的革命指导思想。⑥局限性: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 基本没有形成符合中国国情的成熟的理论体系, 没有为中国革命找到正确的出路。完成这一任务的是:中共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 开创了一条正确的革命道路。
(4) 中国资产阶级不同政治派别在宣传西方思想文化方面各自的特点:①维新派:把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 借用孔子的权威来宣传维新变法的道理, 用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来宣传优胜劣汰、世道必进的主张。②革命派:以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为革命斗争的思想武器, 把学习西方从书本上变为革命行动, 并结合中国国情把西方的国家学说发展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三民主义用以指导革命斗争实践。③激进派:新文化运动前期, 以西方的民主、科学猛烈批判儒家思想学说, 对待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化倾向;十月革命后转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宣传十月革命。
(5) 19世纪末中国的维新变法思想与18世纪法国的启蒙思想的比较:①相同点:都反对封建专制统治;政治上都主张兴民权。②区别:第一, 法国启蒙思想为法国大革命做了充分的理论准备, 成为强大的思想武器, 革命摧毁了封建制度, 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中国维新思想促进了变法, 并力图改变中国的现状, 以实现独立、进步和富强, 但变法却很快失败了。第二, 19世纪末中国资本主义发展远不如法国,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具有突出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因此, 维新思想缺乏坚实的社会基础, 其革命性远逊于法国启蒙思想。第三, 法国启蒙思想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发展过程, 形成了完整的体系;而维新思想则是在中国社会封建传统十分顽固和民族危机加深的条件下仓促形成的, 缺乏比较成熟的理论基础。
(6) 新三民主义与三大政策的关系:①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相互依托, 但又不相同。新三民主义是革命纲领, 是奋斗目标;三大政策是具体方针, 是实现纲领和目标的方法。②就具体内容而言, 新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突出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略, 谋求中国独立富强的精神, “联俄”“联共”是反帝的必然要求;民权主义体现的是中国国民真正的自由平等和人权, 即“唤起民众”;中国是农业大国, “唤起民众”必然唤醒工农, “扶助农工”实际上是民生主义的具体实施。
% (7) 邓小平理论和1945年党的七大提出的毛泽东思想的相同之处:①都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②都是坚持实事求是, 冲破教条主义束缚而产生的。③在实践的具体道路上都是由农村到城市, 都重视统一战线的作用。④都是一个开放发展的体系, 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⑤都是党在革命和建设中集体智慧的结晶。⑥从根本上来说, 都是历史的飞跃和革命, 都极大地推动了革命和建设事业。
(8) 20世纪以来中国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的共同点:①先进性与时代性:都是由中国近现代先进阶级的杰出代表在先进理论的指导下创立的, 都是当时历史发展的结果, 符合所处时代发展的需要。②爱国性与进步性:无论是在中华民族面临深重灾难的近代, 还是面临各种机遇与挑战的新时代, 这些理论都反映出了中国人民强烈的富国强民的理想与追求, 都具有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感, 都是进步的。③实践性与独创性:这些理论成果都是西方理论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产物, 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导思想, 同时也在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 具有与时俱进的品质。④继承性与发展性:这些理论成果都是在前人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是在资产阶级探索救中国之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都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9) 革命理论具有与时俱进的品质:革命理论的创造都会受到当时特定历史条件的限制, 因此, 革命理论是在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不断补充、发展和完善的, 它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 从旧三民主义到新三民主义、从马克思主义到毛泽东思想、从毛泽东思想到邓小平理论的发展, 就证明了这一道理。
3.易错点解读
(1) 新三民主义与三大政策是结合在一起的。
新三民主义体现了三大政策的精神, 三大政策是新三民主义的一个重要标志。但是, 三大政策不等于新三民主义, 三大政策是实行新三民主义的方法、方式、途径和手段;而新三民主义是一个根本的资产阶级革命的纲领。
(2) 孙中山思想的三次重大转变及特征:
一是1894年孙中山上书李鸿章提出变法改良的主张遭到拒绝后向革命转变;二是从依靠会党、新军, 利用一派军阀打另一派军阀的惨痛教训中转向创建自己领导的革命军队, 创办黄埔军校;三是由旧三民主义到新三民主义的转变, 提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形成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4.时政热点链接
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坚持理论创新等。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逻辑关系 篇8
【关 键 词】历史和现实 科学性与思想性 理论与实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全国高等学校本科生必修的公共思想政治理论课。在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明确指出“教学要联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联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把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把系统教学与专题教育结合起来,把理论武装与实践育人结合起来”这就要求注重历史和现实、科学性与思想性、理论与实践的逻辑关系。
一、历史与现实
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思想家章炳麟在言及历史与政治关系时曾说“政治之学,非深明历史不可。”美国新史学家司科特(J.W.Scott)在1989年与传统史学的论战中开诚布公德指出“历史是过去的政治,政治是现在的历史。历史是现实的镜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主要讲述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本课程是全体大学生必修的公共思想政治理论课,因此在教学时应注重历史与现实的结合。
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根本没想到要怀疑或轻视“历史的启示”。所以历史就是我们的一切”。昨天、今天、明天衔尾相随,历史与未来正是在现实中交汇。任何历史事件都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都具有历史的“烙印”,从而都表现为一个发生、发展和完成的历史过程。既有主体自身的因素在起作用,又有客体和环境等现实世界的因素在起作用;既有横向的社会因素的影响,又有纵向的历史因素的制约。例如我们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无数的革命实践得出的结论。再如我们为什么不能搞三权分立制度。这是中国历史的选择。也是由中国的国情所决定的。又如西藏问题。除了让学生解西藏的历史,尤其是中国近现代史,甚至是中国古代历史。让学生明白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华夏文明的一部分。同时结合1959年西藏解放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西藏发生的巨大变化,还可以结合《红河谷》等影视作品。以此来揭穿达赖的谎言和西方某些政客的别有用心。
历史是昨天的现实,现实是明天的历史。意大利历史学家贝尼提托·克洛齐则认为,历史虽然已经过去,但过去行为者的思想和精神并不会消失,而是超越具体的人事,在当代的情境中复活并生存着。因此“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历史是“过去”的一种存在形式;是以经验、知识或传统的形式存在于今人的回忆与思考中的“过去”。而过去之所以能够以历史的形式存在,是因为它对现实具有意义和价值。它们是人类认识和反思自己的重要依据;也是今人了解过去、预测未来、进行创造性实践活动的立论基础。
二、科学性与思想性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同在人类文化中孕育和成长,是人类文化的精华。如丹皮尔所说:“人文主义者毕竟为科学的未来的振兴铺平了道路,并且在开扩人们的心胸方面起了主要作用。只有心胸开阔了,才有可能建立科学,假如没有他们,具有科学头脑的人就很难摆脱神学成见对学术的束缚。”而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其人文性又主要体现在思想性上。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以求真为核心.以思想教育为使命。正如张静如所说“历史教育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历来占有重要地位,更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重要内容。”“历史学家没有选择,只有凭藉它可以达到过去的事实。虽然间接推理有许多不完全的条件,但是它可以导人科学的认识。”
历史性思维指严谨求实地再现历史现象和本质的思维方式。历史的“用”以历史的“真”为基础,没有历史的“真”也就不会有历史的“用”。“用”须寓于“真”,无“真”即无“用”。历史是人的科学,是人为的和为人的科学,是历史中的科学,而不是超人的、超历史的。中国近现代史也不例外。它在强调科学性的基础上,注重历史的思想性。不能有偏颇。
注重人文素质教育,高扬人文精神。马克思早在1844年就预言:“历史本身是自然的历史即自然界成为人这一过程的一个现实部分。自然科学往后将包括关于人的科学,正如关于人的科学将包括自然科学一样,这将是一门科学。”列宁根据20世纪科学发展的形势,也明确指出:“从自然科学奔向社会科学的强大潮流不仅在配第时代存在,在马克思时代也是存在的。在二十世纪,这个潮流也同样强大,甚至可以说更加强大了。”懂得了这一点,就不难理解:我们提倡科学性与思想性的结合,不仅是现实的需要,也是科学本身发展的客观规律所要求的,也是可能做到的。
三、理论性与实践性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中国近现代史教学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特别是注重历史理论与历史实践相结合。运用生动鲜活的历史事例和历史人物事迹感染学生,用历史事实阐述历史中的道理,启发学生思考。通过网络、电影、电视、纪念馆、历史博物馆、修复的文物、人物专访、房屋建筑、历史遗址等让学生亲身体验,从而深刻感受中国近现代史。
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指导下,立足于中国近现代实际,着眼于当代中国的发展,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并将其与实践相结合。例如在掌握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在客观的历史进程中,环境创造了人,人又创造了环境的理论后,就可以将其用于环境保护的实践中;其次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历史事物的发展变化,有进化的和革命的两种形式。因此今天的改革也是一场革命。它是扫除生产关系中那些不适应生产力的部分,扫除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的部分。
把握唯物史观的精髓,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并进行创造性地发挥。于沛在谈及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时在《21世纪唯物史观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中强调“加强唯物史观的研究,坚持唯物史观的理论指导,对发展和繁荣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史学,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认真研究和学习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是时代的呼唤。这是和加强民族的凝聚力、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在复杂的国际竞争中保持民族的自信心和文化的独立性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但其前提是这种学习和研究都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进行。否则,一切就都会走向反面。”
吕思勉曾说:“治社会科学者,当有远大的志向,多思有所藉手以自效于社会国家”。又“必有己饥己溺之怀,不当与世务,此于自然科學,理或可通,于社会科学,则未闻有漠然不知人之苦乐,而犹克有所知能者也”。“必有己饥己溺之怀,然后知世有饥溺之事”,“否则,其学问亦多在纸上,而不在空间。能为古人作忠臣,而不能为当世效实用。”[11]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是唯物史观的核心观点之一。社会存在是第一位的,对社会意识起决定性作用。例如,邓小平理论,就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在调查中国国情的基础上,通过总结建国以后的经验教训形成的。但是,不能忽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如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关于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都是由于社会存在提出的,反过来又对社会存在产生反作用。在中共历史研究中贯彻这一观点,就是既要做到从实际出发,对客观的研究对象进行认真的调查研究,唯物史观要求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就是对任何社会历史问题,都要放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同其他社会问题联系起来统一考察。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基本理论, 关注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切实践行科学发展观,引导学生深人具体的社会实践。开拓其视野,增强其独立思考、独立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加强对科学和社会的认识和了解。
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是有规律运动的,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就历史而言,构成历史过程的各种社会现象也是运动的、发展的;人类社会的各种社会现象之间都是普遍联系的。唯物史观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联系的眼光来看待历史上的一切。用联系的观点去把握研究对象及其相关对象的基本联系,同时又要求人们把研究对象提到一定范围之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而准确地把握对象。在近现代史学习中,将抗日战争融入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中,才能让学生更全面更深刻地领会抗日战争的伟大历史意义。
要从中国近现代史发展中探寻出其发展的规律。正如熊十力所言“知变而不知常,人类无宁日也”。“论从史出”是研究历史的方法。研究历史,就要根据史料,弄清史实,发表议论,阐述理论。先以史实为依据,才能总结出带理论性的经验教训来。然后再用于认识历史实践,即从史实到理论再到实践的发展。
认真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发展的过程和特点,针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形势和特点,探寻《中国近现代史》教学的规律和方法,突出其历史性、科学性、政治性、理论性、现实性,从而塑造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2004年8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
[2]于沛.历史学·史学理论卷[M].兰州大学出版社,2000:115.
[3][意]克洛齐.历史学的理论与实际[M].商务印书馆,1982, (转引自高鹏飞,试论历史及其意义与价值,2004年3月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4]W.C.丹皮尔.科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
[5]张静如:关于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对话,思想理论教育导刊[J].2005年第4期
[6]汪奠基.科学方法论[M].商务印书馆,1927.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28页。
[8]列宁全集(第20卷),第189页
[9]于沛:21世纪唯物吏现面临的挑战和机遇[J].南开学报,2002,(2).
[10]吕思勉先生编年事辑,第190-193页
[11]见《论国人读书力减退之原因》,原刊1918年3月15日《时事新报》。
【中国近现代史知识点】推荐阅读:
中国近现代史教学07-11
中国近现代史作业08-21
中国近现代06-18
考研中国近现代史总结10-03
中国医科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在线作业10-27
近现代中国法制06-17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考试重点07-15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学习心得09-03
中国近现代史脉络、教案上10-16
中国近现代艺术之源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