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途径教案

2024-08-29

就业途径教案(共8篇)

就业途径教案 篇1

就业程序与途径

就业管理部门:(1)教育部(2)各省市就业服务部门(3)高校(4)招聘单位 大学生求职择业程序:

(1)收集信息:a)就业市场供需信息 b)政策和法规信息 c)用人单位信息

D)就业活动安排信息 e)成功择业的经验教育信息

(2)自我分析:a)综合素质和能力b)性格和气质 c)专业和特长d)兴趣爱好e)与岗位的符合度f)优劣势g)胜任度

(3)确立目标:a)地域选择b)行业c)单位d)岗位

(4)准备自荐材料: a)推荐表b)个人简历c)自荐信 d)证书e)证明材料

(5)参加招聘:a)网上投递简历b)面试c)参加双选会等

(6)笔试:提前了解收集信息,有针对性信息

(7)面试:穿着、肢体语言、细节等

(8)签订协议;(反馈就业信息)

用人单位招聘程序:

(1)制定招聘计划:招聘岗位、人数和条件等

(2)发布招聘信息:网站、人才市场、、学校

(3)召开学校宣讲会:介绍用人单位的发展建设情况、人才需要、经营理念、发、展机遇、企业制度和文化、本 招聘计划和答疑

(4)收集求职信息:网络、学校、人才市场、投递等

(5)分析求职信息:筛选

(6)组织考核:笔试、面试

(7)签订协议

(8)上岗培训

就业途径:(1)公务员考试:a)收集招考信息b)参加招考报名 c)应试 d)录取

2)事业单位招聘:a)事业单位概述 b)事业单位用人制度

3)企业招聘:a)企业招聘的形式和方法 b)企业的用人制度

4)参军入伍:a)高校毕业生征兵预征工作 b)高校毕业生参军政策

5)考研升学和出国留学:a)专升本 b)考研 c)出国 留学

6)基层就业:a)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 b)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

C)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特设岗位计划 d)大学生志愿者服务西部计划

7)创业和其它

就业途径教案 篇2

一、农民转移就业的含义

农民的转移就业,是指农业领域就业的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以及向农业内部各系统的转移,如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业。农业人口转移的过程与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紧密相联。

在自发的转移就业的过程中,农民适应并推进了产业结构(即社会供给结构)调整的方向,为城镇化加速期的制度性(经济系统性外因素)导致农民转移就业积累了经验。目前,农业转移人口就业的方式主要有两类:受雇佣形式的就业和自雇佣形式的就业;前者包括:自组织就业(亲友介绍和自发寻找)和有组织型就业(政府组织和市场中介组织介绍就业)的两种就业方式(如表1)。

二、农民受雇佣形式的转移就业

(一)自组织型就业方式

乡土社会关系网络是农业转移人口流动的基石:关系网络是信息传递的渠道和流出决策的依据;人际关系连带型的流出与流入,亲戚带亲戚、老乡带老乡是依托乡土社会关系网络的自组织就业形式,形成了外出务工人员在某几个行业的集聚化就业的态势[1],如建筑业、矿产业、纺织业、服务业;在流入地形成共同生活的地缘关系群体,在异地全新生活、工作环境中,亲缘和地缘构成的关系网络成为农民工经济上、生活上和感情上的依靠;新环境下原有的乡土关系网络是持续流动、改善生存境遇的重要情感依托;农民自己也可以通过电视、报刊等媒体的招聘广告,上网搜招聘单位和在网上注册自己的求职简历,来实现就业。在笔者对哈尔滨市的一些建筑工地的调研显示,当前自组织就业是第一类农业转移人口就业的主要方式;现有就业服务体系在帮助农民工获取信息时起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还没有成为农民工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

(二)有组织型就业方式

1. 通过技能培训提高劳动力供给能力

阿玛蒂亚森在《自由与正义》一书中提出,贫困是人们缺少选择的机会和选择的权利,没有自由选择的权利是贫困产生的根源,从能力和收入的角度提出了人均获取财富能力指数。同样,农业人口不能就业,也是自身的劳动供给能力限制了他们自由择业的权利;人力资本的不足限制了他们自由择业的权利。当整体技能水平不高的农业转移人口面对新的环境和工作机会时,如何避免结构性失业?提高劳动者的劳动能力以及人力资本才是适应之道。因此,依据当地的要素禀赋、产业结构以及市场需求,对农业转移人口中的劳动适龄人口进行技能培训是各地通行的做法。

2. 架设招商平台增加劳动力需求能力

劳动力的供给能否实现还取决于地区经济社会产业发展的实际。2012年,乌拉特后旗积极落实用人单位吸纳受灾大龄农牧民工岗位补贴政策、受灾农牧民自主创业贴息贷款政策、鉴定补贴等各类政策。架设农民就业平台,承办了促进受灾地区农牧民转移就业减灾增收现场招聘会;1364名城乡劳动者通过职业介绍、技能培训等援助措施实现转移就业、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2]。

三、农民自雇佣形式的转移就业

在市场机制下,农民自由选择职业的市场化流动塑造了劳动力市场,工商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已经塑造了并正在塑造新的农民;同时,农业转移人口个人不同的禀赋和面对就业市场时的不确定性(市场风险)使农民在市场化的流动中分化成失业者、就业者或者创业者;“流动”是一所大学[3],使农民获得了新的生活理念、法律知识和组织实践;使整个农民群体向新一代的公民过渡,成为中国公民社会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证明,流动的农业转移人口中成长起来的千千万万的创业家、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已经成为经济社会中最具有探索性和创造性的人才之一。鼓励农业转移人口的自雇佣就业形式,它是适应当前我国劳动者自食其力自谋职业的重要手段,是劳动者以一种就业实践的方式实现的制度创新,实践中具体表现为个体工商户和小微私营企业的形式。这些小规模的自雇佣形式在创造了大量实际就业的同时,为城乡居民提供了产品、服务和便利,促进了经济的活跃。例如,安徽省为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的350个农民工创业园建设,带动6.6万人实现就业。

参考文献

[1]王惠诗.农村流动人口集聚化就业的成因及对策.当代经济[J], 2008 (5)

[2]黎华玲, 郭雅茹.2012年西藏农牧民转移就业突破45万人.新华网[EBLO].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01/03/c_114230784.htm.2013年01月03日

就业途径教案 篇3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与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高校扩招下的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不断加速,并且是就业形式严峻的整体环境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问题不断突出,并成为社会上关注的热点话题[1]。近年来,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就业过程中有一部分高校毕业生缺乏社会竞争力,导致就业困难,并且在群体化的状态下牵动着政府、高校教育部门、学生家长等诸多方面的利益,所以在社会各界正视并关注该问题的基础上,予以有效的就业指导具有极大的必要性,并逐渐成为高校就业服务与指导工作的首要任务。

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的现状及成因

整体而言,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主要是在就业过程中因主客观因素而导致就业竞争力相对较弱,而影响到就业过程中的自我就业选择,难以找到理想职位或容易遭受就业挫折的大学生人群。依据现今社会就业困难群体现状又如下类型划分。

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欠缺导致的就业困难群体。有相关研究表明,社会工作中毕业生需具备的基本工作能力包括有效的口头沟通能力、换位理解能力、积极学习态度与方法等,依据就业困难毕业生特点分析而言,受自身性格、家庭因素、生活习惯等多方面的影响,会存在自卑心理或不善于交流与沟通,甚至在大学四年中处于完全封闭的状态,而在踏入社会,寻求工作与面试机会时,极易出现紧张与胆怯的心理情绪,影响自身才华与才能及潜力的发挥,进而丧失良好就业机会,面临就业困境,且存在该种就业状态的毕业生并非个例,逐渐形成就业困难群体。

基于生源地及性别差异而导致的就业困难群体。当前社会环境下,就业形式相当严峻,且在处于买方市场的整体前提下,用人单位有了更多选择,就业要求不断提升,进而存在明显的就业歧视现象,尤其女大学毕业生,因其自身生理特点所决定的基本特质和社会责任,导致用人单位在以自身利益为出发点的前提下倾向于男生就业者,导致女大学生就业相对困难。此外,我国地域广阔,且经济发展不均衡现象明显,导致就业过程中大学生倾向于相对发达地区,导致存在“先择业、后就业”的思想误区,加剧就业压力,而且就业过程中用人单位也会依据地域特点,更倾向于熟悉某一地域风俗和方言及本地情况的毕业生,以更好地开展业务活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大学生平等就业和公平竞争的机会,进而导致就业困难群体出现。

高校专业设置不合理而导致的就业困难群体。当前在社会技能型专业人才需求不断加大的环境下,高校人才培养方式一定程度上影响毕业生就业,就人才培养模式而言,在整体环境的影响下,一些重点大学侧重于科研能力的培养,一般高校本科教学中存在着教师注重科研而对学生课后辅导较少、欠缺责任心,且考试过于形式化等特征;部分高校学科设置具有明显的可向性,导致科学结构不平衡、文理发展落差大、专业设置不合理、学科建设不科学等现象,难以同现代化的市场需求相一致,加重了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指导途径分析

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成为社会各界关注问题的整体环境下,高校通过有效的就业指导做好就业工作,不仅秉承了高等教育的教学目标,也是体现高校教学品牌、教学水平、教学质量和教学声誉的重要体现。但就高校毕业生就业群体的就业指导实际而言,其具有现实的艰巨性,故而需在指导过程中针对性、阶段性、分层次的开展具体工作。

引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随着高校逐年扩招,教学规模不断扩大,导致高校与社会所需人才出现突出的供需矛盾,就业压力与就业竞争显著。所以,基于整体的就业形式,高校需有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念,摆脱传统思维定势,并懂得客观合理的分析当前就业整体形式,以有效把握就业机会。比如,引导大学生主动创业、灵活就业,并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观,此外,还可引导毕业生拓展就业渠道与就业方式,把握就业机遇,在现代信息化时代,求职途径也实现了多样化,就高校毕业生而言,校园招聘最为常见,此外网络校园招聘、人才交流会等也在不但完善,依据不同的岗位需求,大学生可多方面的选择适合自身的就业机会,并大胆推荐自己。

职业生涯规划能够客观全面的分析自身,并具有一定的引导性,不断强化自身专业素质和知识结构,进而优化核心竞争力。学生在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时,教师需进行充分引导,这就需建立专业化的就业指导团队,因该项指导工作具有极强的专业性,而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对就业困难群体进行指导时更需一支专业素养过硬的就业指导队伍,这就需高校配备与之需求相应的具有人力资源管理、相关国家法律法规、高等教育学、社会学依据具备开展职业指导与测评、心理辅导、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知识的指导团队,以更加专业有效的开展就业引导,满足就业过程中的职业性要求。此外,应用科学的指导理念进行引导,凸显层次性、整体性、针对性,保障就业指导符合就业困难毕业生群体实际[4]。

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高校扩招导致大学生数量明显增加,这给高校毕业生带来了极大的就业压力,在此环境下形成就业困难群体,整体而言,在整体环境影响就业之外,毕业生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心理素质也是影响就业的主要原因,现今常见的,大学生心理抗压能力弱、心理承受能力差等,生活和学习中的小小挫折都可以对就业造成致命打击。所以,在就业指导过程中,高校应同时开设心理课程,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心理学理论及常见的自我心理调试方法,强化自身心理素质和承压受挫能力,提升就业自信心。此外,引导大学生积极开展人际交往,就业过程中,在掌握丰富人际交往技能和具备人际交往能力的基础上,能够有效处理社会活动中相对复杂的各方面的人际关系,适应社会及职场的全新环境,基于此,高校可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为人际交往能力的训练与强化提供平台,并且在交往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懂得尊重与平等,建立和谐良好的人际关系。

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高素质人才。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高素质综合型技能人才成为就业中用人单位选择的关键,在整体环境的影响下,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需不断地优化和改进,并加大同社会各阶层的联合力度,如政府、企业等,进行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提升学生的综合专业素质与能力[5]。而该过程中需充分重视实践教学,优化大学生理论知识与综合素质能力水平,并且该教育方式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方面具有显著的基础性作用,所以在教学改革的整体环境下需实现以社会实践为依托,强化基础操作与实践教学为基础的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科学研究及社会实践能力等,进而满足就业过程中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强化自身竞争优势与核心竞争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直接关系到现今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发展,并在受到社会各界关注的前提下解决其就业困难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的问题,高校亦需在明确整体环境要求的状况下予以有效的就业指导,并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加大同社会各界的联系力度,形成多方面、全方位的教育合力,将就业指导渗透到高校教育及大学生成长的各个环节与领域,从专业素养、实践能力、人际交往、综合素质等方面综合的实现人才培养,并努力实现就业指导调动全程化、专业化及全员化,以在不断优化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上,使其满足社会经济发展中对于现今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加大就业机会与机遇,为社会发展与进步做出贡献。

大学生就业问题与解决途径 篇4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的快速进步,我国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亦日趋严峻,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焦点问题。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每个学生的前途,还直接影响到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更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人力资源和经济发展状况的一件大事。本文从多个层面分析了造成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实际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困难措施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

近年来,中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加之当前金融危机的影响,毕业生的就业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大学生在毕业后能否顺利就业,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大学生就业难既有社会原因、政策原因,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事关大学生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需要政府、企业、高校和大学生共同的努力。曾几何时,被誉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找工作时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可如今这种优越感几尽消失,面对就业却眉头紧皱。以2006—2007年大学生就业情况为例,2006年中国大学毕业生30%没有找到工作,就是有120多万大学生在离校时还没有就业,2007年有100万左右毕业生未实现就业,加以中国数以万计的民工和下岗再就业人员,即便政府每年提供900万的就业机会,还是不能较好地解决就业问题。总的来说,大学生的就业前途不容乐观。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一)、客观原因

1.高校的原因

(1)学校的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造成供需结构不平衡的矛盾突出。从总量上看,我们的大学毕业生并不算多,远远不能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但具体到毕业生所学的专业,结构性不平衡的矛盾就突出起来。许多高校为

了提高办学效益,盲目追逐热门专业,一哄而上,致使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

(2)高校培养的部分学生质量不过硬。许多高校扩招后学校的各项软、硬件设施都不能满足需要,其中反映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师资力量短缺,教师队伍的素质下降,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培养质量,从而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3)高校的就业指导力度不够。一些高校只是口头上重视就业指导,导致许多毕业生根本就不懂如何根据自身的个性特点、职业倾向来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而是在人才市场上盲目找工作,这样自然容易遭到用人单位的拒绝。高校就业指导缺乏对学生在求职方法、技巧、何如进行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设计与规划等方面的指导。

2.用人单位的原因

(1)盲目提高用人标准,人才高消费现象严重。用人单位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人才,吸纳、储备人才本来是无可非议的事情,但有些单位不从自身的实际出发,按需求才,一味地追求高学历。人才高消费现象愈演愈烈,不仅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也极大的挫伤了毕业生的积极性。

(2)过分看重工作经验,不能及时置换冗员。有的单位在招聘时特别看重工作经验,明确表示不要应届毕业生。他们认为应届毕业生动手能力差,招聘后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培训才能正常上岗。因此,他们更青睐那些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大学生。用人单位的这种短期行为,大大增加了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3.社会就业环境的原因

(1)毕业生供需矛盾加剧。据教育部统计,随着大学扩招的展开,大学毕业生人数正以每年近百万的数量高速增长。2004年中国大学毕业生人数为280万,2007年已增至495万,2008年达到559万,而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将超过600万。毕业生人数每年的大量增加造成市场供过于求,势必增加了毕业生就业的难度。

(2)就业模式的转变与就业市场不完善间的矛盾。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建立的“双向选择”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是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机制,其一方面能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另一方面又能满足学生的个体需要。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大学生就业市场还不够完善、不够成熟。

(二)、主观原因

从大学毕业生来分析就业困难的原因

1.基本工作能力较差

基本工作能力包括适应环境的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从事实际工作必须的思想素质和心理素质。,如爱岗敬业、敢于吃苦、诚实守信等。基本工作能力是职业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是用人单位挑选毕业生的首要标准。近年来,一些毕业生缺乏对岗位的热爱与理解,工作选择上拈轻怕重,适应职业岗位的时间较长,基本工作能力较差,导致在职场上的发展后劲不足。

2.专业技能不足

大学生经过严格的专业训练能够全面系统地掌握学科。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技能,运用这些知识指导实践的能力、学习与专业相关的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等。一些毕业生由于没有掌握相应的专业,甚至连最基本的专业常识都很缺乏,因此在就业过程中频频遭遇困难和挫折。

3.求职技能欠佳

求职技能包括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准确定位能力、抓住机遇的能力、表达能力、决策能力、自我推销能力、自我保护能力等,是决定大学生能否实现与生产资料结合,达到人职匹配的重要因素。但是,不少大学生缺乏这样的能力,在应聘是没有运用相应的应聘技巧与策略,未能将社会关系和社会资本恰当运用。

三、针对大学生就业问题提出的解决措施

(一)、高校要适应市场办学,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

1.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使专业设置更加符合社会需要。高校必须密切关注就业市场的发展变化,要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对就业形势及各专业人才需求趋势做出科学的预测,从而确定自己的办学模式、办学层次、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大力发展社会需求量大的特色专业。

2.加强就业指导,广开就业渠道,为毕业生创造良好的择业平台。高校要通过就业指导课、就业咨询、讲座、座谈等多种形式,加强毕业生求职择业指导,为学生进行职业发展规划设计,帮助他们转变就业观念,确定合理的择业目标。同时,要广开渠道,主动加强与用人单位的广泛联系,充分发挥自身既了解学生,又熟悉用人单位的优势,积极主动地为他们牵线搭桥,为毕业生提供更广阔的就

业空间。

(二)、用人单位要按需择人,合理置换冗员

1.要根据需要引进不同层次的毕业生。用人单位要转变选人观念,按需择人。高层次的毕业生是培养科研、技术开发的人才,中低层次的毕业生是培养具体使用操作方面的人才。只有合理地引进不同层次的毕业生,才会满足用人单位各个层次对人才的需求,使得各类人才都有用武之地。

2.要加强人才储备,合理置换冗员。企业是吸纳大学毕业生的主力军,尽管许多企业面临着人员过剩的问题,但高层次人才仍显不足,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导致企业竞争力低下。因此,企业应抓住有利时机,积极吸纳大学毕业生,加强人才储备,调整人才结构,同时置换不能适应自身发展的冗员,从而增强企业的活力。

(三)政府相关部门要深化体制改革,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政策支持

1.政策引导,鼓励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偏远地区及基层单位就业。目前,中小企业的发展,急需大量的人才,这是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之一。另外,政府要积极为毕业生到偏远地区及基层单位工作创造条件:开辟常年性、规范化的渠道,并加强宣传引导工作;为到基层单位工作的毕业生提供一些优惠政策。

2.建立和完善就业信息网络系统,实现资源共享。利用准确、高效、全面的收集、筛选、分析评估各类信息,实现供需双方的资源共享。充分发挥网络在毕业生就业中的作用,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及各高校应抓紧就业信息网络建设,建立全国统一的需求信息库,提高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信息化水平和信息资源的利用率。

(四)、大学生自身作出调整和努力。

1.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新时期的就业观。大学生应从实际出发抛弃“社会精英”的情结,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目前社会上还有许多空闲岗位,小城市、乡村等地急需人才,小企业、私企业等还存在大量的用人要求;大学生还应树立基层意识,事业意识和奋斗意识,到基层锻炼自己,挖掘潜能,还可以将眼光投向西部,到西部地区锻炼成才;逐步树立起“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职业选择策略,从现实出发选择自己的求职道路。

2.提高自身素质,掌握就业主动权。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毕业生个人的素

质、能力、专长和团队精神将是主导毕业生择业的重要因素。优胜劣汰是市场竞争体制下的规律,大学生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掌握过硬的本领,才能在就业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谋取自己理想的职位。其三,自主创业,依靠自身实力解决就业问题。大学生在一定的条件下,找准商机,发挥一技之长,走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道路,在解决自己就业的同时,也为社会提供了新的就业渠道,缓解了就业压力。

参考文献:

【1】 张颖,浅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其对策[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

报,2004(6)

【2】 徐思义,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与对策分析[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1)

【3】 薛浩,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对策.职业时空综合版,2006,2(7)

浅谈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途径 篇5

【摘要】我国人口基数大,就业人口比例大。总体就业压力大,结构性矛盾突出;城镇劳动力供需总量矛盾较为突出,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就业问题已经成为我国21世纪初期经济发展的最大挑战。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一度被视为计划经济优越性的无“失业”人员的状态被打破。一批又一批的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职工和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下岗、分流甚至失业,成为人们关注的社会问题。失业率持续增高。

【关键词】政府、就业问题、社会、企业

就我国目前的就业的形式与现状,我们小组通过研究及调查资料从政府、企业、社会、学校、个人五方面进行分析:

一、从政府角度分析就业问题的原因及解决途径:

对于解决就业问题,政府扮演着一个极其重要的角色。首先,政府应该转变观念,不能一味的追求单方面的GDP增长而忽视就业问题的日益严峻。在稳健的宏观经济政策指引下,出台应对金融危机的相关措施和政策应该把增加就业作为重要的考虑因素。要明确就业在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上的重要作用。

其次,在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下就业问题日益严峻的今天,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格外显著。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是解决社会就业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的大学生一毕业就面临失业,除了和学生自身的素质和观念有关外,与政府初期的大学扩招政策是分不开的。上个世纪我国为了提高人口素质和劳动力素质,逐步赶上西方国家的教育水平,政府要求大学开始扩招。大学扩招后,在相当程度上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输入了高素质的劳动力和科学技术,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但近年来,高校学生数量不断膨胀,许多高校仍然不断扩大本科阶段招生,使得社会上本科生趋于饱和,他们中大部分眼高手低找不到工作,而高技术人才和高素质人才仍然紧缺。因此,为了使岗位需求和学生就业相对应,政府应该相应的控制高校本科阶段的不断扩大招生,而要扩大研究生阶段的招生,在保证本科生资源不过度浪费的情况下逐步提高人口素质,使毕业生更加适应高精尖岗位的需求。

此外,政府应该积极鼓励自主创业。目前,我国的自主创业率还较低,与发达国家还有相当的差距。自主创业不仅可以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减轻就业压力,也能为我国的企业注入新鲜血液,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而当前自主创业面临的主要难题就是缺乏资金,因此政府应该出台政策帮助自主创业来融资。一方面,可以让银行等金融机构降低用作自主创业的贷款利率。另一方面,政府应该为没有抵押的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贷款做担保。当然前提是这些创业项目已经进行了严格的审核和测评。

最后,政府应该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在利国利民的项目实施中,扩大相关的岗位需求,增加就业人数。

二、从企业角度分析就业问题的原因及解决途径:

解决就业,毫无疑问与企业有着密切的联系,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企业特别是以出口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出现经营困难,部分企业停产关闭,劳动关系领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企业用工需求减少,规模裁员和职工待岗歇业现象逐步增多,这使得就业更加不稳定,就业问题日益严重,因此企业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就业率,要想解决就业难的问题,必须重视企业在解决就业问题中发挥的巨大的作用,那么企业如何做才能更好的为就业提供机会呢,我认为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企业要把保持企业平稳较快发展作为首要任务,突出主业,做强做优实体经济,防止企业生产经营出现大的波动,二要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发展生产型服务业,在结构调整中发挥带头作用。三要着力推进企业技术创新,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发挥排头兵作用。四要进一步深化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深化企业内部改革,在体制机制创新中发挥示范作用。五要坚持推进对外开放,增强全球配置资源能力,加强对境外企业的监督、管理和引导,在“走出去”中发挥领头羊作用。企业只有做到这些才能强大起来,只有强大起来才能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从而降低失业率。此外,企业还应该妥善处理工资和工时问题,多为员工的利益着想,不拖欠员工工资,严格遵循有关的法律法规,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和沟通方法,完善公平合理的分配制度,与员工建立起共同合作,共同发展,共同实现目标和互惠互利的合作意识,一旦做到这些,企业会运作的更好,发展的更加强大,就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总之,和员工共赢才能让企业大赢!

三、从社会角度分析就业问题的原因及解决途径:

就业难的社会原因大致有 1.社会发展的区域存在不平衡,导致择业者意愿是大城市,而基层和相对欠发达的西部地区较少有人愿意去。2.不规范、不健全的的人才市场机制,加重了就业形势的严峻性。目前缺乏及时准确的人才供求信息收集、发布、检索和交流的权威机构和通道,稳定规范的人才劳务市场还没有形成系统完整的网络体系,就业者自主择业权利社会保障、法律保障体系也不健全,同时缺乏对用人单位的激励、保障、限制机制,削弱了用人单位吸纳高层次人才的积极性。3.落后的制度环境首先是企业所面临的硬制度环境。先行的企业硬制度环境既耗散人们的创业激情又销蚀企业的生命力,严重制肘了企业对劳动力特别是作为高素质人才的吸纳力,从而造成了就业难。

从社会方面来解决就业难的根本出路,在于切实促进经济转型,实现国民经济从以传统制造业和农业为主,向以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为主转变。其中最关键的突破点又在于放宽或取消对服务业的政策管制,并大力促进其发展。服务业占GDP的比例,美国是80%以上,日本是65%,印度也达到50%,而我国仅为40%左右。我国服务业发展缓慢的现状,一方面降低了该行业提供脑力劳动岗位、吸纳人才的能力;另一方面,缺少发达的服务业特别是发达的现代服务业的支撑,使我国的传统制造业迟迟未能升级换代成现代制造业,从而进一步限制了脑力劳动者就业市场的发育。只有放开对服务业的政策管制,让资源自由地流入这一领域,并以政策手段引导其健康发展,通过服务业的发展促进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实现我国经济的成功转型,从而大幅度提高经济体对脑力劳动者的吸纳能力,“就业难”的问题才能得到根本性的解决。建立开放性的用人机制,建立完善人员进入机制、责任机制、考核奖惩机制和退出机制,给予新增劳动力更多的竞争和进入机会。从而既有利于干部职工队伍综合素质和工作效率的提高,又有利于为就业市场注入活力。

四、从学校角度分析就业问题的原因及解决的途径

随着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大学生就业高峰与全社会就业高峰重叠,大学生就业压力也开始凸现出来;现在社会高等教育高增长率、社会总就业形势紧张和劳动力市场严重分割。大众化教育毕业生太多了,遍地都是,但工作少,竞争就很激烈。因此国家不再负责包分配,毕业生必须自己去寻找工作。劳动力市场信息又杂又多,找工作很不容易,社会总就业形势紧张是我国目前的一个重大社会问题,毕业生就业问题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从学校主要从一下方面解决:首先,鼓励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到农村,到基层工作。在理工农医等学科门类的毕业生中,农学和医学学生的就业形势最严峻。农科四分之一专业的学生存在就业危机(就业率低于30%),仅有10%的学生就业供需平衡,而农学,医学专业的人才有恰是西部地区,农村地区最急需的。因此,要鼓励大学生到西部,农村等最需要的地方工作,是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其次,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进行灵活就业。我国城镇新增就业岗位的45.5%为灵活就业岗位。灵活就业是未来就业的主要方式之一。因此,对有意建立经济实体,转化科技成果,自主创业的高校毕业生,高校应给予各方面的支持,在有条件的地区为高校毕业生创业提供小额贷款和担保,帮助大学生找到启动自主创业的“第一桶金”,如上海市科技创业中心和上海市高校毕业生就业知道中心共同合作设立了“上海市全国高校毕业生科技创业资金”,总资额达到了1500万元。最后,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方向。高校办学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把毕业生的就业作为杠杆检测并带动人才培养各环节的改革,形成高等教育调控机制。在专业建设和调整上,要优化学科专业结构,适时增设新专业,积极发展交叉学科,边缘学科专业,大力发展优势专业,打造品牌专业。同时要认真做好毕业生就业信息反馈工作,建立相关指标体系,在统计各专业毕业生就业率的同时分析其结业层次和供需比,为专业调整提供科学依据。在课程建设和调整上,高校要随着新知识,新技术的大量涌现而推陈出新,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强化办学特色,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

五、从个人角度分析就业问题的原因及解决途径: 就业出现问题的最大原因是岗位有限,能工作的人却多,导致有人不能就业,现在工业生产,劳动生产率很高,如果只是满足国内需要,要不了那么多工人,产能严重过剩,靠出口消化一部分产能,还是产能过剩。而人多是国情,所以只能拼命发展第三产业,靠服务业消化社会劳动力。但是问题来了,服务业有高端低端,有的专业,有的不太专业,并不是马上就能消化、吸收这些劳动力,而且由于劳动保护、工会保障等措施无法跟进,很多低端服务业收入太低,无人去干。有些劳动者是随着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被年轻且素质高的生新力量取代,公司裁员而失业,还有些人即没有一技之长又想拥有体面高薪的报酬,最后高不成低不就造成失业局面。也有些劳动者是因为失去一份工作后因当前待业人口多,竞争压力太大而找不到稳定工作。

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新途径的论文 篇6

一、高校对教育教学进行改革

随着我国高校扩招,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是高校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因此学生毕业的就业率就是成为了衡量各个高校办学质量的评价标准了,也就是说,每年国家教育部都会公布各个院校的就业情况,这也无形当中给高校带来压力和动力,是不允许只管教育,不管就业的,所以,高等院校着力于教育改革,充分发挥高校在大学就业培养中的主导作用,那么再教育过程中必须要和国家的发展建设、社会发展想融合起来,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要和市场所需相结合,建立就业反馈系统。只有这样,合理的专业配置才能减少就业难的问题。

二、将学生打造成优秀型全能人才

刚刚结束校园生活踏入社会的大学生毫无经验,这些学校里出来的学生不仅能力弱,表达沟通能力也普遍存在问题。学校应加强就业生指导工作或增加职业素质教育课程,包括商务礼仪、心理健康、与人沟通、融入团队等内容。将职业素质培训与实习结合起来,真正使毕业实习起到缩小、弥合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之缝的作用。技术的进步形成了当今职场专业化分工的趋势。岗位的细分对人才选拔提出了更细致的要求,即针对不同岗位要求选择不同特征的人才。这就需要给就业指导工作重新定位,成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部分,作为对学生的人生指导,满足学生对于人生发展和职业生涯设计的需求,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始终,既弥补以前就业指导的不足,又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加强就业指导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在高等院校中构建适应社会发展的就业指导体系,建立完整的就业指导目标、指导内容,形成有效的就业指导方式和手段,逐步推进在整个大学期间的就业指导,并且在就业指导的同时推进对学生的人生教育,提高学生对素质教育的认同度和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大学生职业能力才能够能够促进个体在工作中取得成功,也使得个体工作起来更得心应手,心情舒畅,为其职业生涯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

三、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

随着时代进步,我们在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创业的同时,也直接给我们就业指导工作带来挑战,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机构提出,学习的第三本护照就是创业能力,重视和鼓励学生自主创业是时代进步的主要特征,时代发展要求将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方面的教育将在高校课程中加以正规化、这也是提升和解决就业难问题的主要关键,鼓励学生转变就业思想,要不断的适应市场需求,来调整自身的创业预期,也就是说不单单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创业意识、树立正确的创业价值观、还要帮学生打好创业的基础知识,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校方要定期的开展关于创业大赛等活动,赢得大赛孙海英得主要给予一定的创业基金。切实的讲创业知识教育融入到实际工作中。

四、要建立和引进市场化就业的指导机制

我们教师要在实际就业引导工作过程中,要引进和建立科学化的就业指导机制,近些年来,也在被高校指导工作中广泛的应用,市场化就业指导对于教师的要求非常高,教师需要将市场调查工作做得全面和具体,了解如今市场的.发展形势以及对人才的具体要求,分析哪方面的人才市场上需要量最大等等,教师通过对市场形势的有效分析,了解企业的用人情况,然后对学生开展有效的就业指导工作,学生可以根据如今市场的发展形势,自主的选择就业的方向,有助于学生更快更好的就业,提高就业的质量。

五、强化诚信教育,夯实毕业生道德基础

近年来,面对就业市场激烈竞争和新的挑战,以及受社会负面因素的影响,部分大学生不守信用,不守承诺的现象时有发生,如大学生贷款后不按时还款,甚至恶意拖欠、逃避,还款信誉较差;在求职过程中部分毕业生为了在就业市场的竞争中取胜,自荐材料的虚假包装,面试时的自我拔高,在签约时“脚踩两只船”,盲目签约、随意毁约等严重地违背了诚信原则,丧失了道德基础。特别是在大学生就业市场化的今天,毕业生就业必须履行诚实守信原则,高校在就业指导过程中更应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并将诚信教育渗透到教学、生活、管理等各个环节和过程,贯穿大学生活始终,把思想教育和严格管理结合起来,做到常抓不懈。

六、结束语

培育大学生就业能力途径探析 篇7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扩招, “大众化”教育趋势已然形成。大学生群体日益庞大, 大学毕业生增量和存量不断累积, 从2001年的114万人增长到2013年的699万人, 伴随着就业率逐年下降, 就业压力与日俱增。当下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探究大学生就业困境的缘由, 宏观上受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影响, 中观上受高校就业素质培育的制约, 微观上受大学生自身就业能力不足的限制。当下培育大学生就业能力是具有重要价值意义的时代课题, 应当精准解析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内涵及影响因素, 积极培育大学生就业能力。

2 培育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价值释义

大学生是一支高素质、高层次的人才队伍, 是就业队伍中的特殊群体, 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有生力量。培育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解决好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不仅有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还具有关系国计民生、关系社会安定和谐的重要意义, 是实现“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的关键。

2.1 就业能力是大学生全面发展之义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对人的本质理论进行了精辟的阐述:“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现实性上, 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社会属性是人的根本属性, 人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 并受社会关系制约的。就业是大学生步入社会, 由象牙塔式的“小社会”向“大社会”迈进、逐渐构建属于自我社会关系的重要一环, 是促进大学生社会关系发展的关键步骤。促进大学生就业, 积极培育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理应成为大学生自身全面发展的应有之义。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不仅是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 还是人的个性的自由全面发展。就业能力是大学生将在学校中学习的知识转化为劳动能力的重要本领。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能够有效地将掌握的科学文化知识转化为现实力量, 实现大学生自我价值的肯认、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促进大学生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同时, 大学生就业能力可以促进大学生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工作关系、同事关系、上下级关系是人的社会关系中的重要内容。就业能力的提高不仅能够帮助大学生实现就业理想, 还能够促进大学生在工作中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有助于形成与同事之间、领导之间的良好关系, 有助于建立轻松友善的人际网络, 促进大学生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再次, 就业能力能够有效促进大学生个性的自由全面发展。具有较高的就业能力可以帮助大学生抓住就业机会, 实现潜能自信, 能够更快更好地适应新的工作环境, 能够促进大学生思维能力、实践能力以及思想道德情感的发展与丰富, 进而促进大学生个性的自由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 就业能力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能力, 是实现大学生自我价值的重要力量。当下积极培育大学生就业能力教育也应成为大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应有之义。

2.2 就业能力是大学生就业竞争之核

面对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 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不言而喻。大学生就业竞争之大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妥善解决好当代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培育大学生在就业中的竞争力成为当前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普遍共识。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本质上是大学毕业生在就业场上展现个人自信、战胜竞争对手、实现自身价值、赢得适当岗位的能力, 是大学毕业生综合能力素质的反映和标志。

不断增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需要明确就业竞争力的构成要素, 把准提升就业竞争力的着力点。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既包含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基本素质, 又包含学习、创新等基本工作能力。其中, 就业能力乃是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核心要素, 是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根本着力点。大学生就业能力是大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期间通过不断的知识学习积累和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锻炼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和个人发展需要、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丰富内涵涵盖了就业竞争力的主要内容, 是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核心构成要素, 在就业竞争力的构成要素中占据主导地位。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高低, 直接决定着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强弱。因此, 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要从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着手, 以大学生就业能力为着力点, 以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拉动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 增强大学生在激烈和残酷的就业市场的竞争中披荆斩棘、过关斩将、赢得岗位的能力。

就业能力是大学生就业竞争之核, 是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和大学生在就业竞争中赢得竞聘的重要砝码。就业能力在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和所处的主导地位决定了我们在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时要重视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育与提升, 重视大学生就业能力主导功用的发挥。

2.3 就业能力是大学生综合能力之要

大学生综合能力是对大学生自身德、智、体、美等各方面素质能力的综合评估和考量。具体而言, 大学生综合素质主要包括专业素质能力、职业素质能力、文化素质能力、身心素质能力等。其中, 身心素质能力是基础, 专业素质能力是关键, 职业素质能力是主线, 文化素质能力是涵养与外显。职业与工作能力是大学生将来的生活依靠, 更是大学生实现自身价值的根本体现。如果不能解决自身就业问题, 一切将无从谈起。因而, 就业能力是大学生综合能力之要。

大学生就业能力“是指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要、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2]。毋庸置疑, 大学生就业能力是一种与职业密切相关的综合能力, 它应包括科学知识、专业技能、生活态度、人格品质、身心承受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等综合素质。培育大学生就业能力, 为大学生将来的职业生涯夯实基础, 从本质上而言就是大学生综合能力的展现。大学生就业能力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更是过程与结果的统一。从过程而言, 就是通过大学生自身、高校、社会层面不断努力、形成合力, 练就大学生的过硬本领, 逐步提升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和能力。就其结果而言, 是实现大学生良好就业, 拓展职业生涯, 为自己提供生活之资, 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 实现自身价值。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其自身是过程与结果的统一。无论其结果, 还是其过程, 本质都是大学生综合能力的展现, 是大学生综合能力之要。培育大学生就业能力, 不仅仅是实现大学生就业的现实需要, 更是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现实需要。

3 培育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内涵解析

培育大学生就业能力是大学生提升综合素质能力的题中之义, 有利于大学生在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处于更加积极主动的地位, 最终有助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进一步培育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我们应当精准精确地解析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内涵。

3.1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内涵界定

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大学生自身所具备的一种综合素质, 它不仅体现在大学生在校期间积累知识、技能的层面, 更体现于其在就业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心理素质、语言表达、随机应变能力等多个方面[3]。为了对大学生就业能力进一步地拓展了解, 我们将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构成要素进行分析。

构成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要素颇多, 概括说来, 包括个人素养和职业素养两个方面。其中, 个人素养包括专业能力、创新能力两个方面, 职业素养包括求职能力、适应能力以及职业能力三个方面。个人素养与职业素养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个人素养为职业素养的养成奠定扎实的基础, 职业素养是个人素养的进一步拓展和深化;离开了个人素养就很难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离开了职业素养就很难为个人素养的进一步优化提升创造空间。

个人素养作为基础性的因素, 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个人素养中, 专业能力主要是指大学生在学习自身专业过程中所积累的相关专业知识以及运用专业知识解决专业领域内相关问题的本领, 涵盖了专业基础知识、专业实践能力、专业技能知识等多个方面;创新能力主要是指大学生从本专业出发, 进行发散思维, 产生新思想、新观点、新认识, 创造新事物的能力, 它既包括智力性能力, 也包括非智力性能力。智力性能力涵盖观察、想象、思维、记忆、感知五大方面, 是大学生进行创新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要素;非智力性能力涵盖情感、兴趣、意志、性格、动机五大方面, 是大学生进行创新所必须具备的核心要素。从一定意义上说, 专业能力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牢固的基石, 只有具备稳固的专业技能、专业本领, 才能开阔视野、推陈出新, 不断提升自身创业能力。

职业素养作为发展性的因素, 不仅在大学生谋求职位的过程中, 更在其正式踏入职业生涯的过程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职业素养中, 求职能力指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能够获得用人单位青睐的语言表达能力、随机应变能力等多个方面能力的总和;适应能力和职业能力主要是针对大学生踏入职业生涯之后而言的, 其中适应能力指大学生为提高就业质量所必须具备的抗压能力、独立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职业能力是大学生实现成功就业所必须具备的各种素质, 包括职业意识、职业技能等方面。在职业素养中, 求职能力是大学生踏入职业生涯的平台, 可以说是一种载体性因素, 适应能力是大学生得以在该行业领域立足的支撑性因素, 而职业能力则是大学生获取职业成功的核心因素, 这三种能力缺一不可。由此, 大学生应该从自身出发, 在扎实自身的基础上不断培养各种能力, 进而取得职业道路上的辉煌。

3.2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因素

目前, 影响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主要有个人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等三个方面。

毋庸置疑, 个人因素不论是基础知识、专业技能, 还是就业意识、求职能力等都在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目前, 在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着个人对于未来的职业目标指向不明确和自我培养意识淡薄的现象———对于未来没有明确的职业规划, 在还未做好足够的心理建设之前就被推向就业求职大潮之中;专业基础知识不扎实, 实践能力低下且对自身没有一个完整准确的认识。这些问题无疑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的求职就业历程。正是基于此, 大学生必须摆正心态, 对自身的优缺点有一个完整准确的认识, 对自己的未来有一个详细有序的规划, 只有这样, 才能不断完善和提高自身, 进而在就业求职的过程中脱颖而出。

学校因素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亦是关键的一环--学校的教育理念、专业设置等均在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就目前而言, 高校在促进大学生就业的举措中效果不显著, 在大学生就业中的课程设置、培养计划等与社会需求存在着脱节现象。此外, 目前高校在专业设置方面存在着盲目跟风和不合理扩招的现象———某个专业大热, 便迅速扩招该专业学生, 其实际上造成的结果便是“供大于求”, 学生就业难由此可想而知。所以, 高校必须端正教育理念, 不要盲目跟风, 结合社会的实际需要对于专业和课程体系进行合理设置, 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进而促使学生在就业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社会因素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同样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和作用。纵然大学生自身存在着某些不足, 学校在专业和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着不当之处, 但目前社会上正规的实习机构和监督制度的缺乏无疑对于大学生就业存在着严重的制约———学生的实习犹如"走过场", 其结果不但没能使学生的相应技能得到提升, 扎实基础知识, 也使学生失去了一次与社会“接触”的机会, 这必然不利于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为此, 社会必须健全相应的实习机构和监督制度, 力求为学生正式进入就业竞争大潮前提供一次熟悉、了解社会与市场的机会。

4 培育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方法建构

培育大学生就业能力归根要落脚到方法的建构上, 即如何培育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在解析大学生就业能力内涵中, 个人因素、学校因素与社会因素是影响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因素, 因此要着重从上述三个方面来培育大学生就业能力。

4.1 大学生自身是提升就业能力的根本

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 必须做好大学生职业规划。事物的发展, 内因是根本。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 归根结底在于大学生自身的努力, 也是自身就业能力培养的最重要的负责人。虽然高考扩招, 但是很多人依旧会被拒绝于高校大门之外。能够顺利通过高考“独木桥”, 进入高校学习, 开启人生新阶段, 对于很多人来说依旧是难得的荣耀。然而, 很多大学生进入大学生之后, 却没有很好地努力学习, 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而是混日子、等文凭。大学生必须适应大学环境, 明确自己的兴趣和优势, 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及早确立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 着手制订职业生涯发展规划, 主动地利用学校、社会环境中的有利因素, 脚踏实地, 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自身的就业能力, 为将来实现理想的成功就业积累资本、做好准备。

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 大学生自身应当转变就业观念。当今处于社会转型期, 社会经济发展也处于大变革、大调整阶段, 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就业难问题突出。然而, 大学生就业难并非真正地找不到岗位, 更多的是大学生有岗位却不愿意就业。在当前, 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是我国大学生解决就业难的关键因素。大学生应对自身有清醒的定位, 应当根据自身特点、社会和职业对人的素质的要求, 选择合适岗位, 发挥自身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树立科学、理性、合理的就业期望值, 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为自身日后长远发展适应市场、适应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 必须提升大学生自身就业“软实力”。提升大学生自身就业"软实力"的关键是提升大学生自身人格魅力。大学生自身人格魅力, 是大学生奠基于其内在丰厚涵养的基石上, 在性格、气质、能力、道德品质、仪表风范等方面所自然散发的能吸引人并使别人产生肯定认同感的独特力量。大学生应具有积极健康的心态, 具有广泛而稳定的兴趣、丰富健康的情感、坚定而果断的意志、富有内涵的气质和良好的性格;应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 坚定的理想信念、较高的政治水平, 知行合一、言行一致;应具有优秀道德品质, 强烈的事业心和奉献精神, 清正廉洁、艰苦奋斗;应具有专业化素养, 广泛涉猎其他学科知识, 广泛汲取养料。

4.2 高校是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关键

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 应更新高校教育理念。高校的根本任务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高校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以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为根本。高校教师的职责也不仅仅是传授专业知识, 大学生也不仅仅是承载科学知识的活容器和活工具。高校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为学生的成长服务, 为大学的长远发展奠基。因此, 应发挥高校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全方位职责, 形成教育合力, 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 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职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 必须把就业能力的培养作为高等学校的重要目标, 作为评价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准, 进而实现高校系统全员参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 充分发挥就业指导等相关课程的作用, 提高就业指导教师的素质。把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纳入到课程体系, 完善课程设置, 提高就业指导课程的地位, 使其与其他的知识技能处于同等地位, 引起教师的重视。同时, 必须完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 加强就业指导课程老师的课程自尊, 提高课程自信, 更好地培养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 必须提高高校就业服务质量。高校负责大学生就业的部门要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 加强与地方教育、人事工作跨区域、跨省市的联合, 实现毕业生就业市场与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相互贯通, 积极为学生开拓就业市场。具有敏锐的信息意识, 实现就业信息网络化, 逐步完善就业信息网络, 将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的建设有机结合, 拓展求职空间。实现就业指导个性化, 分类引导, 提前分流。实现就业指导人员专业化, 实现辅导员和就业指导中心人员的对口整合, 以高校辅导员为核心, 建设高质量的就业指导队伍, 提高就业指导的工作质量。此外, 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 必须开展并做好大学生创业教育。

4.3 社会是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保障

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 企业应发挥育人作用。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 实现顺利就业, 离不开大学生与企业的顺利对接。企业选择自己需要的大学生工作人员同时, 也应为大学生参观、见习、实践、实习提供平台, 通过自身的努力, 为大学就业能力的提升提供现实指导。企业应探索构建与高校大学生实习就业联合培养的体制机制, 通过暑期兼职工作、实习培养等方式, 为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提供帮助, 提高大学生就业意识和就业能力的针对性, 实现互利共赢。

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 政府应培育良好的就业市场。政府要转变职能, 为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服务, 建立统一、开放、有序的大学生就业市场。整顿现在混乱的人才信息网, 真正建立全国人才市场信息网, 畅通信息渠道, 及时有效地发布就业供需信息。建立健全法规体系, 杜绝大学生就业市场有法有规不依现象的发生, 实现就业协议书和劳动合同的衔接, 维护大学生合法权益, 规范用人单位的行为, 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录用标准。规范用人单位的招聘行为, 教育规范大学生的择业行为, 维护大学生就业市场信誉。

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 政府应做好大学生就业服务工作。“政府应充分重视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价值, 确立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战略, 构建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开发体系, 积极搭建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平台。”[4]政府部门应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 切实采取措施解决部分地区就业不足和大学生自主创业所面临的困境, 实现工作的层次性和针对性。发挥政府相关主管部门的指导、监督、调控作用, 组织做好大学生职前培训工作, 为大学生职业发展提供良好服务。引导积极的社会舆论氛围, 教育大学生准确判断就业形势, 采取多种方式广泛有效地做好大学生自主创业典型和扎根基层、服务边疆的典型的宣传工作, 为大学就业提供榜样示范和舆论导向, 转变大学生及其家长的就业观念, 帮助大学生独立求职, 充分就业。

摘要:指出了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培育大学生就业能力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 采用要素分析的方法全面解析了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内涵及影响因素, 进而从个人、学校、社会三个层面提出了培育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应采取的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能力,价值释义,内涵解析,方法建构

参考文献

[1]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60.

[2]阎大伟.试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构成和要素[J].青海社会科学, 2007 (6) .

[3]郑晓明.“就业能力”论[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02 (5) .

就业途径教案 篇8

在工作中培养正确劳动观

在中国悠久璀璨的文明史上,没有哪种物品曾经像鸦片那样,震撼过这个古老国度的根基,并给她带来难以估量的灾难与耻辱。时至21世纪的今天,毒品仍是危及社会秩序、损害民众健康的重大社会问题。吸食毒品不仅有着 “一日吸毒,终身戒毒,身体上的毒瘾好戒,但心瘾难除”的反复性。更重要的是,吸毒人员出去之后,社会上大部分人还是会对他们有所歧视,没有定性、脆弱、敏感是所有吸毒人员的共性。针对吸毒人员的特性,康复所本着人本、阳光、和谐的戒毒康复理念,积极搭建一个吸毒人员回归社会的平台。“康复人员要想回归社会,必须在戒毒完成之后,有一份稳定的工作,这样才能逐渐适应社会,脱离毒品的圈子。”孙本良如是说。

“我们为康复人员提供的工作岗位,都经过细心筛选。诸如种菜,康复人员从播种、护理再到收获都实时参与,这就极大地提高了他们的成就感,培养了他们自力更生的能力和意识,为他们树立了正确的劳动观。” 在孙本良看来有什么样的劳动观就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基于此,康复所通过多种手段,在所内为康复人员提供各种工作体验岗位,让他们树立正确的劳动观。于是,手工加工作坊定期开放,康复人员在这里不仅能学到一技之长,还能通过劳动收获快乐。截至目前,共有80多名康复人员在劳动岗位上锻炼过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经过一定强度的锻炼之后,为他们将来重新回归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对接企业构筑就业平台

除了在内部开设一些工作岗位以供康复人员体验之外,康复所还积极为康复人员搭建一个去企业工作的平台。为此,他们从去年开始多次组织相关企业为康复人员提供相应的工作岗位。

为了给康复人员找到合适的工作单位,康复所领导多次深入到合作企业中去实地考察,确保康复人员能适应企业的工作岗位和工作环境。并且针对有些康复人员短时间难适应外部生活条件的情况,安排这部分人回康复所居住,对他们实现彻底帮扶。北京阳光宜康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是一家集科研、生产和贸易于一体的实业型医疗卫生企业,作为康复所的合作单位,阳光宜康数年来陆续接收了十几名从康复所走出来的康复人员。作为企业的负责人孙龙江对于接收康复人员深有感触,“以孙所为主的康复所的领导们,从第一次和我们企业接触开始,已经数次去我们企业做了考察,以确保我们企业是正规的、能为康复人员提供良好保障的企业,并且在和康复人员签订劳动合同的时候,康复所这边都准备了十分细致的文本,细化至最低工资、五险等基础问题。”正是康复所对康复人员的这份责任心让孙龙江无比感动,他确定了康复人员的最低工资定在2300元,外加800元的绩效考核。用他的话来说,“正是因为康复所的高度责任心,让我感受到了自己的责任,作为一名民营企业家,有责任也有义务为中国的禁毒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目前,康复所与5家相关企业进行有效合作,已经陆续有60余名康复人员走进了企业,实现了再就业。据企业负责人介绍,其中一些人员在企业的表现相当不错,能很好地适应本职工作。

不间断督导 长久负责

当记者问到这60余人目前的就业现状时,孙本良一脸严肃,“因为吸毒人员缺少一种干事业的毅力和决心,难免产生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所以有些再就业的人员没能坚持下来,如何保障康复人员再就业的稳定性和长期性便成为了我们需要探讨的课题。”孙本良对于再就业的康复人员时刻担心着。为此,康复所对这些再就业的康复人员进行了跟踪调查、监督指导,并且这种督导是没有时间限度的,只要康复人员的电话能拨通,工作地点能明了,康复所的工作人员就会定期进行电话访问或者实地访问,随时了解他们的情况,并且对于再就业的康复人员定期进行尿检,确保他们不会再次吸食毒品,对康复人员负责也对他们所在的企业负责。“督导的工作一般按照四个梯度进行,如果康复人员实在适应不了企业的工作,我们的老师也会劝这些人回到康复所继续接受康复治疗。”作为所长,孙本良对于督导工作如数家珍。“督导的四个梯度主要按照康复人员吸毒长短划分的,第四梯度是吸毒半年以下的,第三个梯度是吸毒一年以下的,第二个梯度是吸毒两年以下的,第一个梯度是吸毒三年以下的。”对于督导这项工作,孙本良表示,康复人员离开康复所之后只要跟康复所有联系他们就会一直跟踪下去,直到康复人员彻底实现自己完全社会人的状态。“所以我们康复所应该理解为是康复人员回归社会的中途岛、缓冲站。”说这话的时候,孙本良满含期待,在他心中,康复所一定是让康复人员无忧无虑回归社会的沃土。

23岁的木子(化名)在16岁的时候沾染上了毒品,之后就是6年的吸毒史,毒品毁了他的生活和人生,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戒毒的想法便充斥胸膛。2014年,他来到了康复所,在康复所里他积极参加劳动,参加工作岗位体验,经过一年时间的康复,他渐渐走出毒品的阴影。于是在田间,在加工场内,总是能看到他的身影,终于在今年3月份,经过现场招聘他来到了阳光益康工作,成为了其中的一员。据车间殷主任介绍,木子在车间表现积极。末了,木子用简单的语句表达着自己的对康复所的感激,“没有康复所也许我正躲在某个角落里吸毒呢,或者正在犯法呢,也许我已经死去,谁知道呢?但是因为康复所老师的鼓励,让我重新找到了自我,找到了稳定的工作,并且他们定期跟我联系,时刻督导我,关注我,毒品已然离我而去。”说这话的时候,木子脸上洋溢着浅浅的笑容。

采访当天,天空飘着零星的小雨,我以为当天需要面对的康复人员必然是冷漠的,犹如这雨水让人难以靠近,可是在康复所看到的康复人员脸上会不时浮现出些许笑容,不多,有的还很羞涩,却让我心中无比感动,瞬间冲走了当天那点滴的凉气。采访结束之后,天气放晴了,蓝天白云扑面而来,让人心旷神怡,走在康复所内的劳动基地中,辣椒、西红柿、西瓜等正茁壮地成长着,犹如康复人员的明天满载着收获的希望。

上一篇:中学生易读读后感下一篇:幼儿园策划方案户外体育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