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镜成像学案

2024-09-20

平面镜成像学案(共9篇)

平面镜成像学案 篇1

3.3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知道平面镜成像特点,会应用平面镜成像特点分析、解释简单的现象。2.经历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过程,培养设计实验能力。学习重点

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学习难点

平面镜成像原理的应用。学习过程

一、知识回顾

1、反射定律: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都在 ;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 两侧;反射角 入射角。(简记为三线共面,两线分居,两角相等)

2、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相同点:都是 现象,都 光的反射定律;不同点是:反射面不同(一光滑,一粗糙),一个方向的入射光,镜面反射的反射光只射向 方向(刺眼);而漫反射射向。

二、合作探究

(一)提出问题: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有什么关系?

(二)猜想与假设:像可能与物存在的关系是。

(三)活动与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

1.在水平桌面上,将一块薄玻璃板 架在一把直尺的上面。

2.取两支 的蜡烛A和B分别竖放在玻璃板两侧的直尺上。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并移动玻璃板后的蜡烛B,直到 为止。此时蜡烛B好像也被点燃了。

3.测出物距(即蜡烛到镜面距离)和像距(即像与镜面距离),它们有什么关系?。

4.观察并比较像与物大小关系,可知。移开玻璃板,将物和对应的像连接起来,连线与镜面有什么关系?。

5.把蜡烛A沿直尺前后移动,同时调整玻璃板后蜡烛B的位置,再做几次,像的大小有无变化?。

6.移走蜡烛B,将一张纸(光屏)放在像的位置上,在纸上能呈现出像吗?。

(四)结论:平面镜成像特点是

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 ;像与物大小 ;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平面镜所成的像(选填“能”或“不能”)呈现在光屏上。

(五)、讨论与思考 1.为什么用两支同样的蜡烛? 2.怎样确定像的位置? 3.平面镜成像原理是什么? 4.平面镜成实像还是虚像?如何证明? 5.镜面如果不竖直,对实验有何影响?太厚有何影响? 6.说一说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现象。7.平面镜的应用

举出两个例子:、。课堂练习

1.某人站在镜子前面,在镜中会看到另一个“他”,则镜中的这个“他”就是这个人在平面镜中的________。

2.某人身高1.7m,站在镜子前2m处,那么他的像距离镜子 m,像与人相距 m,像高为 m;当他向远离镜子的方向再移动0.5m,此时像距为 m,像与他相距 m,像的大小(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3.如图所示是一只蚂蚁在河边喝水时的情景,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蚂蚁在水中的倒影是实像 B.蚂蚁在水中的倒影比本身小一些 C.蚂蚁在水中的倒影比本身大一些 D.蚂蚁在水中的倒影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

4.当铅笔尖触到平面镜时,发现笔尖和它在镜中的像相距3mm,则镜子厚度是()A.3mm B.6mm C.1.5mm D.0.75mm 5.如图所示为检测视力的情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镜中的“视力表”与身后的视力表大小相同 B.为了让学生看清视力表,应用灯光照亮平面镜 C.检查时,该同学眼睛到镜中“视力表”的距离是4.6m D.为了让学生看清视力表,应用灯光照亮身后的视力表

6.小勇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的实验:

2(1)除图所示的实验仪器外,还需用到的测量工具是。用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实验时,玻璃板要与纸面 放置。为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 环境中进行(填“较明亮”或“较黑暗”)。蜡烛A的像是由于光射到玻璃表面发生 形成的。(2)在玻璃板前面放置一支点燃的蜡烛A,再拿另一支相同的蜡烛B(选填“点燃”或“不点燃”)放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蜡烛B跟蜡烛A的像,说明像与物的大小 ;小勇在寻找蜡烛A的像的位置时,眼睛应在玻璃板放有蜡烛(选填“A”或“B”)的一侧观察。

(3)若移去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处放一光屏,观察光屏上的像是否存在,人的眼睛应该(选填“蜡烛A处透过玻璃板观察”或“直接观察光屏”);此时,观察光屏,将(选填“能”或“不能”)观察到蜡烛A的像,说明所成的是 像(选填“虚”或“实”)。(4)如果有5mm厚和2mm厚的两块玻璃板,应选择 mm厚的玻璃板做实验,用两支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 关系。

(5)若在玻璃板的背面挡上一块不透明的塑料板,从前面看去,看到蜡烛的像(选填“能”或“不能”)。

(6)小勇将蜡烛A逐渐向玻璃板靠近时,蜡烛A的像将逐渐向(填“靠近”或“远离”)玻璃板的方向移动,像的大小将(填“变大”“变小”或“不变”)。第2课时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学习目标

1.掌握平面镜相关作图。

2.了解凹面镜和凸面镜及其应用。学习重点

了解凹面镜和凸面镜及其应用。学习难点

平面镜成像原理的应用。学习过程

一、知识回顾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选填“相等”或“不相等”);像与物的大小(选填“相等”或“不相等”);像与物关于镜面(选填“对称”或“不对称”)。平面镜所成的像(选填“能”或“不能”)呈现在光屏上。

二、合作探究

(一)平面镜作图

1.如图所示,S点为平面镜前跳棋子的位置,S′点为跳棋子的像的位置,P为人眼的位置,请在图中完成人眼在P点看到两个跳棋子的光路图.

(二)各种面镜

球面镜:反射面是球面的一部分的镜子。球面镜分为 和。做一做:分别用平行光正对凹面镜、凸面镜照射,看反射光如何。阅读教材第58页~59,完成下列填空。

凹面镜对光有 作用,例如:。凸面镜对光有 作用,例如:。课堂练习

1、在图中作出物体AB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A′B′。

2、发光点S位于平面镜MN前,S是发光点S的像,试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作出从S发出.......的一条光线SO的反射光线。

3.人站在哈哈镜前,会由于哈哈镜的特殊形状而使人体不同部位的像或被拉长或被压短而变形,令人发笑.现有一个如图甲所示由两个水平方向的柱面镜连接而成的哈哈镜,竖直置于水平地面上.当一个与哈哈镜等高的人站在其正前方(如图乙所示),他看到的像的情况是()

/

A.上半身的像被拉长 B.下半身的像被拉长 C.全身的像都被拉长 D.全身的像都被压短

4.常用凸镜(而不用同样大的平面镜)作汽车驾驶室外的观后镜,主要是为了()A.使观察到的物体更大些 B.使观察的距离更远些 C.使观察到的范围更大些 D.使观察到的像更清晰

5.凸面镜能使光 ,凹面镜能使光.汽车后视镜是_________镜,街道拐角处的大反光镜是 镜,太阳灶是利用了 镜。

6.如图所示,医生检查病人的耳道时,所戴的面镜是凹面镜、还是凸面镜?为什么?

平面镜成像学案 篇2

一、抓住学生在探究实践中提出的有价值问题, 有的放矢地深化教学内容

学生在实践探究活动时, 往往会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或暴露一些有益的“错误”。教师应当加以适当地引导, 不能草率处理、更不能严加指责。因为学生能够提出问题或者暴露“错误”, 首先说明他已参与了物理活动, 已经身临其境。本着“以学生为本”、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的目的, 教师既要大力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 更要宽容并利用学生的“错误”。其次, 学生提出的问题或暴露的“错误”, 往往能凸显出他们知识的盲区, 使我们教师更加确切地知道教学的不足, 能够有的放矢。最后, 学生往往是在实践活动中提出这些问题或暴露这些错误的, 这说明他们已经具备了很好的感性基础, 只要教师作适当的引导, 学生就会水到渠成地上升到理性认识, 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 学生提出的问题所涉及的内容, 往往是教材上没有而又是物理课程标准中所要求的,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这也是一种教学资源, 是教材编写者有意留给我们教学者的一块回旋余地, 让我们有的放矢地深化教学内容, 发掘教材潜在的魅力, 有意留给我们充分的空间来实施教学改革中的创新。

我在组织学生进行“平面镜成像”探究活动中, 学生就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如:“透过平面镜看像, 若距镜子越远觉得像就越小, 难道像的大小与观察者距平面镜的距离有关?”“在玻璃板中为什么能看到两个像?”同时也暴露出一些有益“错误”:当蜡烛放在水平桌面上, 玻璃板未竖直时, 学生沿烛焰水平方向透过玻璃板看不到像, 就认为此时不成像。而教材只着重要求学生探究“平面镜成像时, 像的位置、大小跟物体的位置、大小的关系”, 没有要求探究所看像的大小与视角的关系, 也没有强调像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以上学生提出的问题或暴露的“错误”就能很好地弥补教材有意留下的不足, 让学生更富有想象的空间, 让教师更能有的放矢地深化教学。

二、启发学生互相质疑, 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学生在进行实验探究活动时, 由于各自设计的探究方案不同、各自的认知水平不同、各自观察与探究的角度和重点不同, 往往会提出一些不一致的问题、出现一些不相同的想法, 甚至有一些与猜想不符的结论。我觉得作为教师应当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余地, 在学生相互质疑的过程中, 因势利导, 珍惜学生的兴趣, 培养学生敢于思考、敢于创新的习惯。我在《平面镜成像》教学时, 就亲身感受到了学生提出疑问、针锋相对地质疑情境。

在进行“提出问题”环节中就有:“蜡烛的像是在镜子里, 还是在镜子后?”“为什么平面镜里的蜡烛看起来要小些?”“为什么人在镜子前眨左眼时, 在镜子里看到的却是眨右眼?”等疑问。

在进行“猜想与假设”环节中出现了如下对话:

生1:像与物形状相同, 大小也相同。

生2:不一定, 物体越远, 像就越小。

生1:像在镜子里, 在后面看不见像。

生2:不, 像和物离镜子一样远。

生1:像是正立的。

生2:不对, 像和物既可以相对正立, 也可以相对倒立。当把平面镜水平放置, 蜡烛竖放在镜子上时, 像就倒立了。

生3:我发现, 蜡烛靠近镜子时, 像以同样的速度靠近镜子, 但让镜子靠近蜡烛时, 像好像跑得快些。

在进行“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环节中, 为了解决“如何确定像与物的大小是否相同?”的问题时, 首先一个学生想到了用刻度尺量的方法, 出现了把尺子放在镜子后却又看不到像、从前面看得到像却又看不见刻度尺的矛盾。接着有一名学生想到了, 用一段同样大小的蜡烛去和像比较的方法, 但在镜子后还是看不到像。最后终于有学生想到了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方法。

在进行“分析与论证”环节中, 学生也提出了很多不同的观点和结论。通过课堂交流, 统一学生的认识, 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作为教师, 要打破常规, 不怕课堂有点闹, 要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 允许学生争论、辩解。只有这样, 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才叫真正的“以生为本”, 培养他们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其体验因创造性地探索而获成功的喜悦, 使之在终身的学习中受益。

三、引领学生在探究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

很多物理现象对于学生来说是很美妙与和谐的, 教师要适当地加以点拨, 把美育贯穿于教学之中。如在“平面镜成像”教学时, 根据教科书中, 以实验发现问题、学生讨论交流、以对话为路标的方式, 让学生体验: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用相同的蜡烛来进行像与物的比较、通过视觉和触觉来感知虚像, 这三个实验设计中的巧妙之处。通过对桂林山水的图片观察, 使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通过对平面镜的像与物对称的讨论, 让学生领略平面镜成像中的简洁对称之美。平面镜可以照出人的原样, 但是当你凑近电镀的自行车铃、擦亮的水壶、电镀的小勺、灯泡等时, 你的鼻子可能被照得很大, 也可能被照得很小, 让人感觉到多么的滑稽可笑。

如果站在一个大肥皂泡前, 只要距离合适, 就会看到从肥皂泡前部的外表面反射形成的自己正立缩小的像、在后部的内表面反射形成的自己倒立缩小的像。通过上述在不同的位置和表面所看到的像的不同现象, 使学生深知很多物理现象是精美绝伦、千变万化的。

新课程要求我们教师转变角色, 视学生为教学的合作伙伴。不但要求学生思考和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 而且要大力鼓励和利用学生提出问题。在不断解决老问题、提出新问题的教学链中, 深化教学内容, 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 要注意对学生进行情感教学, 在有趣、奇妙的物理现象中, 渗透美育和辩证法思想。

参考文献

[1]物理课程标准研制组.初中物理新课程案例与评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平面镜成像及应用 篇3

一、关于像

所谓像就是从物体发出的光线经过光具后所形成的与原物相似的图景.

1.实像

实像是指从物体发出的光线经过光具后,实际的光线在空间相交所成的像,它是真实存在的,既可以用眼睛观察到,又可以呈现在光屏上.如小孔成像、放映电影、幻灯时所成的像都是实像.

2.虚像

虚像是指从物体发出的光线经过光具后,实际的光线变得发散而不能会聚在一点,但这些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于一点而形成物体的像.这个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当然也不能在光屏上呈现出来.如在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等光学仪器中观察到的像都是虚像.

注意 人眼能看见镜子里的虚像,并不是有光线从虚像上射入人眼.平面镜的虚像并不是由实际光线相交而成,而是由镜前物体上射向平面镜的实际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的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而成,进入人眼的是反射光线,但光线好像是从镜后虚像上射出的,从而造成光是从虚像发出的这种感觉.捞不到“水中月”、摘不到“镜中花”就是这个道理.

通过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使我们体会到:虚像的特点是能被人看见,但不能在光屏上呈现.

二、平面镜成像

1.平面镜中像的形成

平面镜所成的像是物体发出(或反射出)的光线入射到镜面发生反射,由反射光的延长线在镜后相交而形成的.如图1所示,光源S在平面镜后的像并不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而是由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如果用光屏放在平面镜后的S′处,是接收不到这个像的.

2.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1)平面镜所成的像是一个正立等大的虚像;(2)像与物左右相反;(3)像与物体的大小相同;(4)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5)像与物对应点的连线和镜面垂直.后三个特点也可以简单地说成是像和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即反应在图纸上是以平面镜为轴将像旋转180°(或以平面镜为轴折叠像物),像和物体恰好重合.

3.正确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学习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应避免产生以下两点错误:

(1)对于平面镜成像中像和物的的连线跟镜面垂直,且它们到镜面的距离相等两个特点,不能只注意其中的一点而忽略了另一点.

(2)对于平面镜中像与物的大小相等的特点,虽然从字面上都能理解,但由于视觉经验,往往会错误地认为“物体距平面镜越远像越小”.纠正的方法可先通过实验,用“重合法”来检验,将玻璃板前的棋子A逐渐远离玻璃板,从前面看去,虚像在逐渐“变小”,但把比A小一号的棋子B放在虚像位置上时,发现两者不能重合,而只有将与A等大的棋子放在虚像的位置上时,两者才能重合,这说明无论物体和平面镜的距离如何改变,也无论虚像“看上去”如何变化,虚像的大小始终和物体等大.

那么当人向平面镜走近时,为何觉得他的像变大了呢?这是人的视觉经验造成的.一辆汽车在远处,我们会觉得它很小,当它向我们驶过来时,我们会觉得它越来越大.二者的道理是相同的.同样可以解释“物体距平面镜越远像越小(等大的虚像看上去会变小)”,这是因为虚像距离平面镜前观察者的距离变远了,导致像的两端与眼睛所成的视角变小了,而像还是与物体等大的.

4.影子和倒影的区别

要区别影子和倒影这两种现象,首先要分清两者的成因.影子是由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形成的,当光在传播路径上遇到不透明的物体时,它的传播将受到阻挡,在不透明物体的后面形成与物体形状相似的黑色区域,这就是影子.而倒影则是物体通过水平反射面(如水面)反射所成的虚像,如靠近河岸的树木和房子等在水中都会留下倒影.因此,影子和倒影是不同的,它们的区别在于前者属于光的直线传播现象,后者属于光的反射现象.

三、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应用

1.确定镜中像的位置

例1在图2甲中画出△ABC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

解析根据平面镜成像时,像和物体关于平面镜的对称关系作图.欲画出△ABC在平面镜中的虚像,需首先确定三角形上A点、B点和C点在平面镜里的轴对称点A′点、B′点和C′点,再根据像是正立的、等大的虚像,用虚线连结三点即可,如图2乙所示,图中AA′、BB′、CC′都是辅助线,要用虚线表示,而像A′B′C′是虚像,也需要用虚线来表示.

2.确定平面镜的位置

例2图3甲中S为发光点,从它发出的两条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的两条反射光线分别与虚线a′、b′重合,根据平面镜成像规律在图中画出平面镜,并找出S在平面镜里的像S′.

解析平面镜所成的像是反射光线延长线的交点,并且像和物的对应点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在图3乙中,延长a′、b′相交于S′,S′即为S的像.连结SS′,作SS′的中垂线PQ,即为镜面.注意标明平面镜的正、反.

3.确定像的位置以及看到像的范围

例3如图4甲所示,M为平面镜,S是一个点光源,在S与M之间有一块不透明的挡板P.问:(1)点光源S在平面镜中的像在哪里?(2)哪些地方可以看到这个像?

解析(1)从点光源S处向平面镜M引两条光线SA、SB,过入射点A、B分别作垂直于镜面的法线,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分别作出反射光线AA′、BB′,如图4乙所示.反向延长AA′和BB′相交于S′,则S′即为点光源在平面镜中的像.由图4乙可见,像的位置跟没有挡板P时是一样的;(2)光源S发出的光射向平面镜,因挡板P的阻挡,平面镜上只有AB部分被照射到,反射光线只存在于AA′和BB′之间的范围内,所以,只有在这个范围内才能看到平面镜中的像.

说明物体发出的光,只要能到达平面镜,就能在平面镜中成像.像与物的连线总是跟镜面垂直,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要确定能看到像的范围,就要分析反射光线的范围.哪里有反射光线,哪里就能看到像.

4.确定反射光线的位置

例4如图5甲所示,S为平面镜前的一个点光源,A为镜前的一点,试画出从S点发出的经平面镜反射后经过A点的反射光线.

解析此题涉及了光反射的许多知识点,由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可知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必经过像点.因此可利用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作出点光源的像点S′;然后连结S′A,S′A和平面镜相交于O点,O点即为入射点,SO为入射光线,OA是反射光线,最后完成光路图,如图5乙所示.

说明本题利用了平面镜成像的规律——物、像关于镜面是对称的,先找到点光源S经平面镜形成的像S′,连接S′A交平面镜于O点,再连接SO完成光路图,这种解题的思路方法,应用在很多平面镜的解题中.

5.确定时钟的时刻

例5如图6所示,是从平面镜中看到一台石英钟的指针位置,此时钟的实际读数应是( )

A.8点20分 B.4点20分

C.3点40分 D.10点40分

解析本题图示不是钟的实体,而是石英钟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平面镜成像有一个特点:像和物对镜面是对称的.由此可知,“平面镜中的指针位置是以12点、6点的连线”为对称轴左右对换的.所以要读出图中的实际读数,应把纸翻过来读反面的像,即读数为3点40分,本题答案应选C.

说明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像的性质——正立的虚像;像的大小——与原物体等大;像的位置——像与物到镜面距离相等,它们的连线垂直于镜面.

四、平面镜成像在生活中的应用

平面镜成像教学反思 篇4

教学反思

曲阜书院街道中学

张爱梅

今天有幸参加了济宁市教研室举办的“送客下乡同课异构”活动,受益匪浅。平面镜成像现象在生活中较为普遍,学生对此比较熟悉,本节课从老师演示的魔术箱引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继而让学生列举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充分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教学理念。教学中以学生探究活动为主线,让学生在层层深入的探究活动中获取知识,掌握平面镜成像特点,最后拓展到平面镜成像知识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更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线,以创新为主旨的教育观念。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仍感觉有很多不满意处理不好的环节,现做出如下思考。

1.在学生猜想平面镜成像特点时,我发现学生对生活中所见到的这种熟悉现象还不能较为准确清晰的说出观点。甚至个别同学都不知从哪个角度去说。还有的同学直接从课本上去找答案,阻碍了思维的发展。同时也发现自己的引导不到位,缺乏较合理的启发性语言。所以我想下次在学生猜想前给学生出示一组平面镜成像的图片进行铺垫后,再让学生进行猜想,应该会有较为理想的效果。尤其是对物体和像到平面镜的距离是否相等描述不清晰可能会有所改善。同时观察细心的学生看第二张图片时或许能为后面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提供思路。

2.在讨论出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后没有顺势让学生说出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成像的好处,使得学生对玻璃板相比平面镜的优点在脑子里面不够深入。

3.在讨论得出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做实验,及比较物体与像的大小方法后,没有让学生针对老师限定的实验目的先设计实验而是直接让学生动手进行实验,造成一部分学生茫然不知如何去做,造成最终一部分学生没完成实验或是实验数据错误,为下一步得到有用的结论所收集信息比较少。即我在处理这一块时放的太大,没有让学生先设计并展示实验如何操作后再进行实验。造成学生全员参与的少一点,且浪费了时间。以后在处理时我打算先让学生设计并展示后再让学生动手进行实验。

4.在分析与论证时没有用实物投影仪一目了然地投出学生的实验数据,而是直接让学生在自己的位置上一一地读出数据,这样就浪费了学生的课堂时间,同时不能真正起到培养锻炼分析的能力。

5.本节虚像的得出是关键和难点,我引导学生像科学家一样经历探究和发现的过程,从而让一些知识能在学生的脑子里深入且扎根。

6.在交流与评估时,发现大部分学生不会交流,不知道该说什么。我想这一方面是因为学生初学物理,还不太知道怎样进行交流与评估。另一方面是因为老师缺乏有效的引导。所以下次准备从以下角度引导:①为何同学们做实验时都不约而同的把玻璃板垂直架在纸上?②为何实验时要三组数据?③方格纸的还有什么用途?(收集数据方法的多样性)④使用跳棋在实验时有哪些优点和缺点及改进措施?

7.在归纳得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后,回归到初始引入课堂时的魔术箱上面。既让学生对知识进行了运用,又可以培养学生注意观察生活中的身边现象,及电视电脑中的一些“离奇”现象,学会用科学来解释身边事,不迷信不盲从,这部分处理还不到位,需用剪刀拆开箱子拿出平面镜以便让学生知道平面镜的放置位置并且能很好的理解魔术箱的原理。

8.在进行回顾总结质疑反思时,学生仅仅只会简单的对知识总结,还不会总结方法,更不会进行质疑与反思。老师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引导:①总结需包括知识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学会总结)②像的大小由物体的大小来决定,与距离平面镜的远近无关。(质疑)③做实验时选用的玻璃板为何是墨色而不是全透明。(反思)以便能让学生学会对实验器材观察分析;学会把所学知识与生活中的现象来对比分析。

平面镜成像的教案 篇5

(一)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认识平面镜让学生结合P51的图3-26阅读课文,认识平面镜。

2、活动1:镜前观像结合P52的图3-27,认真观察,并回答文中的问题。特别是对第二个问题,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回答:当走近时,像变大;当远离时,像变小。

指出:要想准确无误地找出真正的像,就要弄清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3、活动2: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选择器材:要根据需要。思考:为什么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做实验呢?

2)进行实验:按P53的步骤进行。要注意认真观察,思考,并作出回答。根据实验观察,让学生自己总结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完成文中的填空。现在,你能回答出上述问题的答案吗?请学生阅读文中方框中的内容。师生共同归纳。

3)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知道实像与虚像的含义。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

(二)平面镜成像规律的应用指导学生自学课文,了解平面镜成像规律的有关应用。结合P54的图3-31,认识潜望镜工作原理。师生共同归纳平面镜的作用:成像和改变光路。

《平面镜成像特点》教学反思 篇6

《平面镜成像特点》教学反思

在课堂语言组织与表述上需要做到语言精练,表述准确,在用词方面要拉近与学生距离。做到用词亲切与学生是一个整体。

在整个教学设计上需要改进的地方,第一主次需要更加分明,要突出重点,层次清晰。有助于学生把握重点。不应该是整节课都是重点,哪些是需要学生掌握,学会应用的,哪些是只需要了解的,要给学生点明。

实验设计上需要做到根据学生学习习惯和思维的实际情况来设计实验,在引入平面镜成像物与像关系,用到人走近和远离平面镜像的大小与像距物距变化,从而去探究平面镜成像物与像关系这个例子,在后面的实验中学生自主实验时蜡烛模型的放远和放近可以对应起来做。从而解决前面视觉效应带来的错误判断,得到像的大小与物的大小是相同的,与物体距离平面镜的远近没有关系。视觉效应这个地方需要简单的给学生讲一下。

实验设计过程应该先让学生思考如何去设计这个实验从而解决问题,老师在这个过程当中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加以修正从而给出实验设计方案,在实验设计上应该是需要解决的问题都设计在当中。从而实验往下做就能解决想要解决的问题,而不是出现一个问题设计一个实验。设计的问题也应该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易过难,应该由浅入深。应该做到顺应学生的思维由一个知识过渡到下一个知识,或者由一个现象提出一个知识。

学生实验过程当中应该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让每一个都完成自己的实验,归纳总结出自己的实验结论。过程不宜太快造成有的学生并没有完成自己的实验。实验的每一个环节需要落到实处,不能只是设计了这个环节但是学生并没有完成或者只有一部分学生完成了。学生给出了自己的实验结论要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实验结果,不同小组之间的实验结论加以对比分析其中的问题。这是知识的形成过程需要做到严谨仔细。在这个地方需要充分的把握自己设计的实验,学生完成的情况,要学生完成到什么程度,探究到什么程度?

教学过程当中先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平面镜以及平面镜成像之后,由学生照镜子引出我们要研究物与像的哪些关系。由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探究哪些关系?设计的问题应该要全面,包括的知识点并且要突出重难点。在知识点的讲解过程当中应该要多用一些实例反复的让学生思考,让学生在反复的思考对比中加深认识,巩固知识。在讲解物体关于平面镜成像为什么不能用镜子而改用薄玻璃这个地方,需要归结到薄玻璃这个点上,不能只是简单的一笔带过。在完成像与物对应点的连线问题上需要指出物是实际的物体所以需要用实线表示,而成的像不是实际的物体,以及对应点的连线,相当于几何上的辅助线需要用虚线表示。学生将对应的点连起来这个环节,需要每一个学生都动手把自己做的结果连接起来,从而得出对应点的连线关于平面镜垂直,得出物与像是关于平面镜对称的。

平面镜成像学案 篇7

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

这个环节, 教师要重点处理好的问题包括:

1.准备好实验器材, 将生活中的镜子和玻璃板同时给出, 让学生自主选择完成实验。

2.教师引导学生设计实验:

(1) 如何选用器材?

(2) 如何确定像和物大小关系及像的位置?

(3) 如何确定像的位置?

(4) 如何比较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

(5) 演示:“水中蜡烛”实验, 启发学生思维。

3.设计完毕, 个别组展示设计方案, 鼓励学生利用身边的物体展开实验。

4.推荐的实验装置: (见上图)

5.推荐设计表格:

[设计意图:教师应有效把握这个环节, 从不同角度进行指导, 通过介绍实验器材, 引导设计思路, 确定分组方案, 把探究的猜想与假设具体化、程序化。充分调动并培养学生设计方案, 选择实验器材的能力。]

师:通过我们的讨论, 已经知道要探究的问题有:

(1) 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的关系;

(2) 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的大小关系;

(3) 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的连线与平面镜镜面的关系。

为了探究以上问题, 我给大家提供如下的实验器材供选择:生活中的平面镜、玻璃板、形状相同的蜡烛、干电池、棋子、刻度尺、夹子、火柴、白纸、方格纸。学生根据自己的猜想, 选取合适器材, 并组织讨论, 研究设计实验方案。5分钟后汇报设计方案, 尤其要注意平面镜与玻璃板的选择。

生1:我探究的问题是: (1) 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的关系。

师:你想用平面镜还是玻璃板来做实验呢?

生1:我用平面镜。

师:为什么没有选择平玻璃板呢?

生2:因为, 我认为选择平面镜做实验成像比较清楚。

师:其他同学有什么不同意见?

师:演示:“水中蜡烛”。通过观察, 你们有什么发现吗?

生3:老师, 我和几个同学观察后想到:玻璃板是透明的, 能同时看到镜后的物及镜前蜡烛在镜中的像, 再用刻度尺来分别测量蜡烛和像的替代物到平面镜的距离, 就可以比较物像到平面镜距离的关系。

生4:老师, 我有一个想法:清楚的像是用点燃的蜡烛来实现的, 而不是用电池或棋子。

师:为什么用点燃的蜡烛, 而不是用电池或棋子?

生4:因为点燃的蜡烛是光源, 光线充足, 而电池或棋子反射的光线很微弱, 成像不清楚。

师:很好!你帮大家解决了用什么物体做实验成像清楚的问题, 是否还存在其他问题呢?

生5:老师, 我在照镜子时, 感觉离镜子越近, 镜中的像越大呢? (引出第 (2) 个问题。)

生6:我想, 通过改变物体的位置, 观察镜后的像, 再移动镜后像的替代物, 然后通过观察物像之间的关系, 我想这样就可以比较物像的大小关系, 所以我选择两个等大的蜡烛来做实验。

师:真的很好!已经解决了两个问题, 还有问题 (3) 。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的连线与平面镜镜面的关系还没有解决, 其他同学是怎么设计的实验呢?

生7:我把玻璃板立在白纸上, 用笔描出玻璃板的具体位置, 在确定了像与物的位置后, 再把他们连线进行观察?

师:很好, 但其他同学想一想, 这样容易观察出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间的关系吗?

生8:我在测量距离时除了用刻度尺测量物像到平面镜的距离外, 还用了方格纸, 因为方格纸中有相互垂直的线, 这样在探究像和物的连线与平面镜镜面的关系时可能会更容易些。

《平面镜成像》实验教学设计反思 篇8

一、传统和探究两种教学模式是否水火不容

1、传统教学总是重教师,轻学生。在《平面镜成像》教学中有些教师由于各种原因只演示实验,学生照葫芦画瓢,只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而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当听众、观众,教师教得辛苦,学生也学得辛苦;探究性学习是重学生,以学生活动为主,但是教师的作用并没有减弱。探究学习是学生自己理解和发现世界的过程,但并不意味着探究性学习就是把课堂交给学生,教师什么都不用管,其实教师是学生探究过程的促进者和引导者,而不是主持人和报幕员,从这个角度来看还是重教师的。

2、传统模式重结论,轻过程。传统设计关注结论的记取,却忽视对知识的体验过程,导致学生死记硬背而缺少创新能力,虽然教学中学生也可获得知识,但无法体会知识的探究过程,学会学习、主动学习很难实现。新课标倡导“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理念,强调学生的学习方法与过程,落实三维目标,教学中学生不但要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得到能力的提高。可在探究时也经常有学生在规定时间内不能得出结论,虽经历探究过程却不能完成学习目标,教师就质疑过程是否一定比结果重要?能力、情感是否一定比知识重要?在《平面镜成像》教学中有些教师干脆设计成验证性实验,既保证全体学生都能掌握结论又能引导学生经历探究过程。

3、讲授和探究都是中学生重要学习方式,没有先进和落后之分,如果彼此取长补短,更能发挥教师的作用,更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因此,要把探究与传统的教学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师既不能“越俎代庖”,又不能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玩”,要运用最佳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创新能力的人才。

二、初中物理教学是否都要探究

1、在新课标中科学探究是核心,强调素质教育优于应试教育,于是探究式教学开展得如火如荼,但由于太多原因多数教师在平时教学中“灌输”得太多,学生经历、体验太少,科学探究变成现成的“套路”,教师花了力气,学生费了时间,教学目标却不能实现。探究性学习活动不应追求形式,而应体现实质。

2、新课程强调探究性学习,是不是每堂课都要探究?是不是所有的知识都要通过学生探究获得?传统模式是否就一无是处?对于刚接触物理的初二学生肯定不可能也没必要将所有的内容都设计成探究性的,学生学习的知识大多都是人类经过几千年探究的结晶,有些知识内容,由于个人原因,难于通过探究式的学习活动去获得;还有大量的学习内容,虽然可以设计成探究活动,但由于具有较高的难度和教育资源所限难以实施。

三、探究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

1、在教学中教师角色定位在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实验过程由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要不断的激励学生大胆提出猜想或假设,并制定方案,逐步解决问题,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让学生在前人走过的轨迹上,经历失败与成功的磨砺,体会创造成功的喜悦,养成勇于探索的精神,增强动手动脑能力,提高创造能力。这样学生不但学会了知识,还体验了科学探究的过程,领会了科学研究的方法,激发了主动探究的意识,培养了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协作的精神。

平面镜成像 习题(含答案) 篇9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0分)

1.关于平面镜成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平面镜所成像的大小与平面镜的大小有关 B.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 C.平面镜所成的像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 D.人向平面镜靠近0.2m,像将远离平面镜0.2m 2.如图所示为一倾斜的平面镜,当你走向平面镜时,下列描述符合事实的是()

A.镜中的像变大 B.镜中的像将远离你 C.像与你的连线与镜面不垂直 D.镜中的像和你大小一直相等

二、多选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3.0分)

3.如图所示,将平面镜和铅笔竖直放置在水平桌面上,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铅笔水平向右移动时,它的像将变小 B.平面镜竖直向上移动时,铅笔的像也将向上移动 C.若改用一块较小的平面镜,铅笔的像将变小 D.若铅笔按图示箭头方向转过45°,铅笔将与它的像垂直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10.0分)

4.一只大雁在深度为8m的平静湖面上空飞过,当大雁距水面2m时,大雁在湖面的“倒影”是 ______(选填“实”或“虚”)像,该“倒影”距大雁 ______ m. 5.小明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中,为确定像的虚实,需在 ______(选填“点燃”或“未点燃”)的蜡烛位置放一个光屏并在图中的 ______(选填“A”或“B”)位置观察光屏上是否有像.

6.小明身高1.72m,站在高为1 m的平面镜前,镜中的像与他相距4 m,则他离镜子的距离为 ______ m,镜中的像的高度是 ______ m;当他向着平面镜以0.6m/s的速度运动时,镜中的像相对于该同学的速度是 ______ m/s. 7.人向平面镜靠近的过程中,人在平面镜中的像的大小将 ______(选填“变大”/“不变”);小明同学周末在家里做作业,抬头从面前平面镜中看到挂在后面墙上的钟如图所示,实时刻应是 ______ . 8.一个身高1.7m同学站在平面镜前3m处,则镜中的像高为 ______ m,像与他相距 ______ m,若他向平面镜靠近1m,此时像的大小 ______(选填变大变小不变).

初中物理试卷第1页,共13页

四、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36.0分)

9.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中.如图所示,(1)实验中选用的平面镜应是 ______(选填“穿衣镜”、“铜镜”或“玻璃板”),利用其既能 ______ 光线,又能透射光线的特点.

(2)实验时,小明拿一支没有点燃的蜡烛通过调节跟前面点燃蜡烛的像完全重合,如果他将点燃蜡烛在像与物的连线上往后运动2cm,要使像物再次重合,他的正确操作是 ______ . 10.如图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实验装置图.

(1)实验器材:带底座的玻璃板、白纸、笔、光屏各一个,两支外形相同的蜡烛A和B,还缺少的器材是 ______,选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为了便于确定像的 ______ .(2)在竖直的玻璃板前放点燃的蜡烛A,拿未点燃的蜡烛B竖立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人眼一直在玻璃板的 ______(选填“前”或“后”)观察,直至它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这种确定像与物大小关系的方法是 ______,(选填“控制变量法”或“等效替代法”).

(3)移去蜡烛B,在其原来位置上放置一块光屏,光屏上无法呈现蜡烛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成的是 ______ 像.

(4)当蜡烛A像玻璃板靠近,蜡烛A的像 ______(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5)如图,蜡烛A和B可以放在刻度尺上通过前后移动来观察像的大小情况,实验中使用刻度尺,其主要目的是 ______

A.观察能否成像 B.观察像的大小 C.比较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 D.观察像的虚实

(6)实验中,仔细观察像的位置,会看到平面镜中有两个像,请你分析产生两个像的原因: ______ .

11.小红同学在做“探究平镜成像”的实验时.将一块玻璃饭竖直架在水平台上.再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观察,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

(1)小红选择玻璃板代替镜子进行实验的目的是 ______ .(2)所用刻度尺的作用是便于比较像与物 ______ 关系.(3)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 ______ 关系.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接收不到蜡烛烛焰的像,所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______(填“实”或“虚”)像.

(4)小红吹动A烛焰向左摆动,则它的像向 ______ 摆动.

(5)若面玻璃板中所成的像不清晰,若想使像变清晰应 ______ .(6)薄的玻璃板和厚的玻璃板选的,原因是 ______ .

12.同学们利用玻璃板,两只完全相同的蜡烛a、b,水平桌面等器材进行“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

(1)实验操作要解决两个问题: ①如何确定 ______ 的位置;

②如何比较 ______ 的大小来判断像的性质?

(2)他们发现实验桌上放有2mm厚的玻璃板A,5mm厚的玻璃板B.为了减小误差,实验时,应选择 ______ 玻璃板作为实验器材.(选填:A/B)(3)如图所示,把点燃的蜡烛a放置在玻璃板的前面,可以看到它在玻璃板后面的像,如果将蜡烛a远离玻璃板移动,它所成像的大小将 ______ .(变大/不变/变小)(4)实验时,他们应该在 ______(a/b)侧观察蜡烛a经玻璃板所成的像.

(5)在某次实验中,把蜡烛a放到玻璃板前,在玻璃板后的桌面上无论怎样移动蜡烛

初中物理试卷第2页,共13页 b,都无法让它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其原因可能是 ______ . 13.如图1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1)实验器材有:玻璃板和平面镜各

一、白纸、笔、火柴、光屏各一,两支外形相同的蜡烛A和B,还缺少的器材是 ______ ;玻璃板和平面镜中应选择 ______ ;

(2)在竖立的玻璃板前点燃蜡烛A,拿未点燃的蜡烛B竖直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人眼一直在玻璃板的 ______(选填“前”或“后”)侧观察,直至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实验过程中,看到蜡烛A的像是利用光的 ______,观察到蜡烛B是利用光的 ______ ;

(3)小明记录了一次物与像的位置后,为了得到平面镜成像的普遍规律,接下来他应该进行的操作,更加合理方便的是 ______(选填“A”或“B”)A.蜡烛A不动,多次改变平面镜的位置 B.平面镜不动,多次改变蜡烛A的位置

(4)小时拿着一根5cm高的铅笔竖直放在玻璃板前,铅笔像的高度为 ______ cm,若铅笔远离玻璃板,则铅笔的像的高将 ______(选填“大于5cm”“等于5cm”或“小于5cm”).(5)为了研究成像的虚实问题,小明移去蜡烛B,在其原来位置上放置一块光屏,接着他应该观察 ______ ;

(6)实验中小明发现看到蜡烛A的像不清晰,于是她将蜡烛B也点燃,用来增加像的亮度,她这样做 ______(选填“能”或“不能”)使看到的像更清晰;(7)请在图2中画出眼睛看到蜡烛S点的像S′的光路图.(画一条光路即可)14.“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如图所示.在竖立的茶色玻璃板下方放置一把刻度尺,两支相同相同的蜡烛A和B分别竖立于玻璃板两侧,以蜡烛A为成像物体.

(1)用茶色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目的是: ______ .

(2)点燃蜡烛A,从A一侧观察蜡烛B,缓慢移动蜡烛B直到与蜡烛A的像 ______,可以得知像与物大小相同;用刻度尺和笔将A、B所在的位置连接起来,发现像和物的连线与玻璃板 ______,像和物到玻璃板的距离 ______ .(3)如果在蜡烛B的位置上放一光屏,无论怎样,在光屏上 ______(填“能”或“不能”)承接到蜡烛A的像,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______ 像.

(4)实验中多次改变蜡烛A的位置,重复进行实验的目的是: ______ ;

(5)如果实验中采用厚玻璃板,观测到蜡烛A通过玻璃板在不同位置成了两个清晰的像,且测得两个像之间的距离为0.8cm,则玻璃板的厚度为 ______ cm.

五、作图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25.0分)15.晚自习时,小明向教室外张望时,在玻璃窗上看到了身后的小红,请作路图.

16.如图所示为水位测量仪的示意图.A点与光屏PQ在同一水平面上,从A点发出的一束与水平面成45°角,方向不变的激光,经水面反射后,在光屏上的B点处形成一个光斑,光斑位置随水位变化而发

初中物理试卷第3页,共13页

没能看清外面的景色,却

出小明看到小红帽子的光生变化.

(1)请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作出光路图.要求:写出作法,保留作图痕迹.(2)若光斑B向右移动了1m,用相关的知识推导说明:水位下降了多少米? 17.在图中,请画出物体AB在平面镜中的像A’B’ 18.如图平面镜前有一个点光源S,其中一条光线经过平面镜反射后经过A点,试画出这条光线.

19.小明同学想将一束与水平面成30°角的太阳光竖直射入深井内,如图所示(图中虚线为水平面).

(1)在图中画出反射光线并画出镜面所在的位置;(2)求出反射角的度数为 ______ .

六、计算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8.0分)

20.作出图中物体AB在平面镜中的像.

平面镜成像习题(含答案)

【答案】

1.B

2.D

3.D

4.虚;4

5.未点燃;B

6.2;1.72;1.2

7.不变;5:45

8.1.7;6;不变

9.玻璃板;反射;把没有点燃的蜡烛沿着像与物的连线向后移动2cm(或把玻璃板沿着像与物的连线向前移动1cm)

10.刻度尺;位置;前;等效替代法;虚;不变;C;玻璃板有两个反射面,因为玻璃的两个表面同时发生反射,两个反射面各成一个像,所以成两个像

11.便于确定像的位置;到平面镜的距离;大小;虚;左;在较暗的环境中进行实验;厚玻璃板会形成两个像,会影响对实验结果的判断

12.像;像与物;A;不变;a;玻璃板和桌面没有垂直放置

13.刻度尺;玻璃板;后;反射;直线传播;B;5;等于5cm;光屏上是否有蜡烛的像;不能

14.便于准确找到像的位置;重合;垂直;相等;不能;虚;使结论具有普遍性;0.4

15.解:小明通过平面镜看到在B点的小红的帽子,则做B点关于镜面的对称点B′.连接A点与B′与镜面相交于一点O,即为入射点,连接AO、BO,则BO是入射光

初中物理试卷第4页,共13页 线,OA为反射光线,如下图所示.

16.解:(1)先通过水面作出发光点A的对称点A′,连接A′B交平面镜于点O,AO为入射光线,OB为反射光线,如下图所示:

(2)若光斑B向右移动了1m,移动到E点,如下图所示: BE=OF=1m,因为从A点发出的一束与水平面成45°角,所以CG=

OF=

×1m=0.5m,则说明水位下降了0.5m.

答:(1)见上图;

(2)水位下降了0.5m.

17.解:分别作出物体AB端点A、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B′,用虚线连接A′、B′即为AB在平面镜中的像.如图:

18.解:过镜面作出点S的对称点S′,即为点光源S在平面镜中的像,连接S′A与镜面交于O点,即为入射点(反射点),连接SO就得到入射光线,如下图所示:

19.60°

20.解:先作出端点A、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B′,用虚线连接A′、B′即

初中物理试卷第5页,共13页 为物体AB的像,如图所示: 【解析】

1.解:A、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物体和像大小相同,与平面镜的大小无关,故A错误; B、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故B正确; C、平面镜所成的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故C错误;

D、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和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则人向平面镜靠近0.2m,像也靠近平面镜0.2m,故D错误. 故选B.

平面镜成像特点: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物体和像大小相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和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物体和像关于平面镜对称.

此题涉及到平面镜成像特点,这是光学部分的重点,在中考中也经常出现,要求学生牢记,并学会灵活运用.

2.解:AD、人在平面镜中的像的大小与人等大,当人走近镜子时,镜中的像的大小不变,故A错误,D正确;

B、当你走向平面镜时,距镜子的距离减小,镜中的像将靠近你,故B错误; C、当你走向平面镜时,像与你的连线与镜面仍然垂直,故C错误. 故选D.

平面镜成像特点: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像与物体的大小相同,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

熟练掌握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灵活运用到实际中去,还要注意的是不要把视觉感觉的像的大小误认为是真实的像的大小.

3.解:A、由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知,铅笔与平面镜的距离改变,铅笔在镜中的像的大小不变,故A错误;

B、平面镜竖直向上移动时,铅笔的像与铅笔还是关于平面镜所在平面对称的,故像不动,故B错误;

C、像的大小与物体相等,故若改用一块较小的平面镜,铅笔的像将不变,故C错误; D、铅笔与平面镜的夹角为45°,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此时平面镜将铅笔与像的夹角平分,所以铅笔与它在平面镜中的像互相垂直,故D正确. 故选D.

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所成的像是虚像;像和物体大小相同;像和物体各对应点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像和物体各对应点到平面镜间距离相等来分析此题.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平面镜成像特点在生活中的应用.此类题目在近几年的中考中属于热点题目,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牢记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4.解:倒影属平面镜成像现象,其原理是光的反射,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所成的像是虚像,像距与物距相等,初中物理试卷第6页,共13页 此时大雁距离水面(物距)2m,所以该“倒影”距离湖面(像距)也为2m,则该“倒影”距大雁为2m+2m=4m. 故答案为:虚;4.

倒影属平面镜成像现象,所以所成的像是虚像,其原理是光的反射,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平面镜所成的像与平面镜的距离等于物体与平面镜的距离.

紧扣平面镜成像原理和成像特点去分析即可比较容易地做出解答,但此题中的湖水深8米是题干设置的干扰因素,注意不要被其迷惑.

5.解:把一只点燃的蜡烛放在镜前,另外拿一只完全相同未点燃的蜡烛在镜后适当的移动,直到看上去跟像完全重合,即好像被点燃似的;

在A侧能看到蜡烛和蜡烛在平面镜中的像,在B侧不能看到蜡烛在平面镜中像,所以图中的B位置观察光屏上是否有像. 故答案为:未点燃;B.

判断在何处放光屏接平面镜成的像,分辨物体还是像是关键.眼睛在物体一侧时,既能看到物体又能看到物体的像;眼睛在像的一侧,只能透过透明玻璃,看到物体,不能看到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像.

本题考查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并会根据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此类题目在近几年中考中频繁出现,备受出题人青睐,其实解答此类题目往往有规律可循,牢记并紧扣平面镜成像特点可比较容易的进行解答.

6.解:因为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体各对应点到平面镜间距离相等,所以,由镜中的像与他相距4m,可得他离镜的距离为4m×

=2m;

因为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体形状、大小完全相同,则镜中的像的高度也是1.72m; 由他向着平面镜以0.6m/s的速度运动时,可得镜中的像相对于该同学的速度是0.6m/s×2=1.2m/s.

故答案为:2;1.72;1.2.

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和物体形状、大小相同;像和物体各对应点到平面镜间距离相等,可分析解答此题.

平面镜成像在实际生活中非常常见,学习中要注意联系实际,活学活用.

7.解:由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像和物体大小相同,所以人向平面镜靠近的过程中,人在平面镜中的像的大小将不变; 方法一: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作出平面镜中钟表像的实际情况,(红色箭头)如下图,可以看到钟表的实际时间是5:45. 方法二:把试卷翻过来,注意上下不要颠倒,直接从试卷的反面看钟表的实际时间是5:45.

故答案为:不变;5:45.

(1)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和物体大小相同.(2)根据钟表在平面镜中成像判断实际时间的方法: 作图法: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作出物体的实际情况.

翻看法:由于物体在平面镜中成像时,物像相对平面镜对称,根据这个特点把试卷翻过来观察,即可得出实际时间.

初中物理试卷第7页,共13页 牢记平面镜成像特点,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来分析实际问题.本题考查镜面反射的原理与性质.解决此类题应认真观察,注意技巧.

8.解:(1)因为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同的虚像,所以,由该同学身高1.7m,可得像高为1.7m;

(2)人到平面镜的距离是3m,根据物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所以人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也是3m,所以这个同学和他的像之间的距离是6m.

(3)人在平面镜中成像大小和人的大小有关,跟人到平面镜的距离、平面镜的大小都没有关系,所以人靠近平面镜1m时,他的像的大小不变. 故答案为:1.7;6;不变.

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进行判断:物体在平面镜中成虚像,物像大小相等,物像连线与镜面垂直,物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人靠近平面镜时,感觉像变大,实际上像的大小不变,是眼睛看像的视角增大,感觉像在变大,是一种错觉.

9.解:(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利用其既能反射光线,又能透射光线的特点.便于透过玻璃板确定像的位置;

(2)实验中,如果他将点燃的蜡烛在像与物的连线上往后移动2cm,要使像物再次重合,根据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他的正确操作应该是未点燃的蜡烛在像与物的连线上向后平移2cm(或玻璃板沿着像与物的连线向前平移1cm). 故答案为:(1)玻璃板;反射;(2)把没有点燃的蜡烛沿着像与物的连线向后移动2cm(或把玻璃板沿着像与物的连线向前移动1cm).

(1)平面镜不能透光,只能反射光,不能确定出像的位置,玻璃板不但反射光成像,还能透光看到玻璃板后面的蜡烛.

(2)根据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可确定如何操作才能达到实验的目的.

本题考查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并能根据实验现象得出正确结论,动手操作实验时,能根据实验现象得出正确的结论,提高实验能力.

10.解:

(1)刻度尺可以测量物体的距离,刻度尺的作用是便于测量: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 透明的玻璃板,可以观察到玻璃板的另一侧.即在观察到A蜡烛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蜡烛B,确定像的位置;

(2)在竖立的玻璃板前点燃蜡烛A,拿未点燃的蜡烛B竖直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人眼一直在玻璃板的前侧(A侧)观察,直至它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这种确定像与物大小关系的方法是等效替代法;

(3)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虚像不会出现在光屏上.

(4)平面镜成像大小跟物体大小有关,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无关,蜡烛A向玻璃板靠近,像的大小不会变化.(5)在实验中用到刻度尺,但尺并不是测量像、物的大小用的,而是测像到镜的距离、物到镜的距离,然后比较二者关系用的,故C正确.

(6)玻璃板有两个反射面,因为玻璃的两个表面同时发生反射,两个反射面各成一个像,所以成两个像. 故答案为:(1)刻度尺;位置;(2)前;等效替代法;(3)虚;(4)不变;(5)C;(6)玻璃板有两个反射面,因为玻璃的两个表面同时发生反射,两个反射面各成一个像,所以成两个像.

(1)本实验要研究平面镜成像时,物体与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物与像的大小关系等平面镜成像规律,要用到测量工具;

初中物理试卷第8页,共13页 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可以观察到玻璃板的另一侧,便于找到像的位置.

(2)等效替代法是在保证某种效果相同的前提下,将实际的、复杂的物理问题和物理过程转化为等效的、简单的、易于研究的物理问题和物理过程来研究和处理的方法.等效替代法是初中物理中常用的探索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之一.(3)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不会出现在光屏上.(4)平面镜成像大小跟物体的大小有关,这是关键.

(5)实验中刻度尺的用途是可以测量物体和像与平面镜的距离.

(6)玻璃板有两个反射面,每个反射面都可以作为平面镜成像,所以仔细观察时,会发现通过玻璃板成两个像.

本题考查学生实际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并能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正确分析,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是中考出题的一个热点,本题围绕这个探究过程可能遇到的问题,解决办法,合理的思考和解释来考查同学的.

11.解:(1)因为玻璃板既能让光透过也可以反射光,容易确定像的位置,而平面镜是不透明的,无法确定像的位置,所以选用玻璃板;

(2)要用刻度尺测量物像到平面镜距离,比较物像到平面镜的距离关系;

(3)两只蜡烛大小相同,后面的蜡烛又和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这样就证明了像与物大小相同,所以两只蜡烛等长是为了比较像与物大小关系用的;移去后面的蜡烛,并在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不能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所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

(4)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小红吹动A烛焰向左摆动,烛焰的像向也左偏;

(5)点燃的蜡烛是成像物体,比较亮,环境越黑暗,蜡烛和环境的对比度越大,蜡烛成像越清晰,为了使像更清晰,应在较暗的环境中进行;

(6)玻璃板越薄,两个反射面所在的像距离越近,这样可以使确定的像的位置更加准确,厚玻璃板会形成两个像,会影响对实验结果的判断; 故答案为:(1)便于确定像的位置;(2)到平面镜的距离;(3)大小;虚;(4)左;(5)在较暗的环境中进行实验;(6)厚玻璃板会形成两个像,会影响对实验结果的判断.(1)选玻璃板是为了准确确定像的位置,便于比较像与物的大小,达到理想的实验效果.

(2)为了便于比较像与物到镜面距离的关系,要用刻度尺测量物距和像距.

(3)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的目的是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实像可以在光屏上成接到,而虚像则不能.

(4)由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像物关于镜面对称进行分析.

(5)进行平面镜成像实验时,物体和环境的对比度越大,物体越亮,物体在平面镜中成像越清晰.

(6)玻璃有两个反射面,玻璃越薄,两个反射面成的像越近,如果玻璃越厚,两个反射面成的像越远.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过程,在近年中考题中较为热点.重在探索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解决的办法的考查,这些题往往有规律可循.

12.解:(1)①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玻璃板前面既能看到A的像,又能看到玻璃板后面的棋子B,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②移动B棋子,直到与A棋子的像完全重合为止.重合说明像和物的大小相等,这就是通过比较像与物的大小来判断像的性质.

(2)因为厚玻璃板的两个面都可以当作反射面,会出现两个像,影响到实验效果,所以应选用薄玻璃板,用2mm厚的.

初中物理试卷第9页,共13页(3)平面镜成像大小跟物体大小有关,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无关,将蜡烛a远离玻璃板移动,像的大小不会变化.

(4)由于平面镜成的是虚像,所以在寻找蜡烛a的像的位置时,人眼应在蜡烛a这一侧观察.使它与蜡烛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完全重合;

(5)用另一个完全相同的蜡烛B在玻璃板后的纸面上来回移动,发现无法让它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可能是因为玻璃板和桌面没有垂直放置. 故答案为:(1)①像;②像与物;(2)A;(3)不变;(4)a;(5)玻璃板和桌面没有垂直放置.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即看到像,又能看到玻璃板后面的棋子,当玻璃板和像重合时,玻璃板后面棋子的位置就是玻璃板前面棋子像的位置,这样进行实验,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实验时选择两个相同的棋子是为了便于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2)从厚玻璃板的两个面都可以当作反射面,会出现两个像这一角度去分析此题.(3)平面镜成像大小跟物体的大小有关,这是关键.

(4)根据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可判断在寻找蜡烛a的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蜡烛哪一侧观察;

(5)当透明的玻璃板和水平桌面不垂直时,蜡烛的像偏向水平桌面的上方,镜后蜡烛和镜前蜡烛的像不能完全重合.

本题考查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并会根据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此类题目在近几年中考中频繁出现,备受出题人青睐,其实解答此类题目往往有规律可循,牢记并紧扣平面镜成像特点可比较容易的进行解答.

13.解:

(1)刻度尺可以测量物体的距离,刻度尺的作用是便于测量: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 透明的玻璃板,可以观察到玻璃板的另一侧.即在观察到A蜡烛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蜡烛B,确定像的位置;

(2)在竖立的玻璃板前点燃蜡烛A,拿未点燃的蜡烛B竖直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人眼一直在玻璃板的前侧(A侧)观察,直至它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实验过程中,看到蜡烛A的像是利用光的反射,观察到蜡烛B是利用光的直线传播;

(3)为了得到平面镜成像的普遍规律,应保持平面镜不动,多次改变蜡烛A的位置;(4)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等大,所以5cm高的铅笔竖直放在玻璃板前,铅笔像的高度为5cm,铅笔远离玻璃板,铅笔的像的高不变,仍为5cm;

(5)为了研究成像的虚实问题,小明移去蜡烛B,在其原来位置上放置一块光屏,接着他应该观察光屏上是否有蜡烛的像,若有则为实像,若没有则所成的像为虚像;(6)在实验中,用一支相同的蜡烛放在玻璃板的另一侧,是为了确定像的位置和比较像的大小,若将另一侧的蜡烛点燃,结果使得玻璃后面太亮,更不容易发生反射,所以像会更不清晰;

(7)连接S与像点S′,与镜面相交于一点O,即为入射点,连接SO、PO,则SO是入射光线,OP为反射光线,如下图所示.

故答案为:(1)刻度尺;玻璃板;(2)后;反射;直线传播;(3)B;(4)5;等于5cm;(5)光屏上是否有蜡烛的像;(6)不能;(7)如上图所示.

(1)本实验要研究平面镜成像时,物体与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物与像的大小关系等平面镜成像规律,要用到测量工具.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可以观察到玻璃板的另一侧,便于找到像的位置.

初中物理试卷第10页,共13页(2)等效替代法是在保证某种效果相同的前提下,将实际的、复杂的物理问题和物理过程转化为等效的、简单的、易于研究的物理问题和物理过程来研究和处理的方法.(3)在实验的过程中应当保持平面镜不动;(4)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等大、等距虚像;(5)能用光屏承接的像为实像,否则为虚像;

(6)物体射出的光线对人眼刺激越强,人眼感觉物体越亮,物体经过平面镜反射,反射光线进入人眼的光线越多,人眼感到物体的像越亮.在比较亮的环境中,很多物体射出光都对眼睛有刺激,干扰人的视线;

(7)要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与物体关于镜面对称.并且要知道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过像点.

本题考查学生实际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并能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正确分析,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是中考出题的一个热点,本题围绕这个探究过程可能遇到的问题,解决办法,合理的思考和解释来考查同学的.

14.解:(1)透明的玻璃板,可以观察到玻璃板的另一侧.便于找到像的位置.

(2)点燃A蜡烛,小心地移动B蜡烛,直到与A蜡烛的像完全重合为止,发现:物像大小相等;物像连线与玻璃板垂直;物像到玻璃板的距离相等.

(3)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所以无论怎样,在光屏上不能承接到蜡烛A的像.(4)一次实验不具备代表性,应采取同样的实验方案多做几次,研究像与物体到镜面距离的普遍规律,避免实验现象的偶然性.

(5)根据物像到反射面的距离相等,平面镜的前后两面所成的像之间的距离为平面镜厚度的2倍,即平面镜的厚度是0.4cm. 故答案为:(1)便于确定像的位置;(2)重合;垂直;相等;(3)不能;虚;(4)使结论具有普遍性;(5)0.4.

(1)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可以观察到玻璃板的另一侧,便于找到像的位置.(2)当蜡烛B和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时,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进行判断:物体在平面镜中成虚像,物像大小相等,物像连线与镜面垂直,物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3)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虚像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点,所以不会出现在光屏上.(4)一次实验不具备代表性,具有很大的偶然性,所以应采取同样的实验方案多做几次,才能保证结论的正确.

(5)平面镜的前后两面都能起到反射面的作用,根据物体到反射面的距离相等进行判断.

本题主要考查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及其应用.这是光学中的一个重点,也是近几年来中考经常出现的题型,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并学会灵活运用.

15.要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与物体关于镜面对称.并且要知道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过像点.

把握好作图的顺序,是完成此题的关键,同时,还要注意实线、虚线的区别. 16.解答此题从以下知识点入手:

(1)A为点光源,B为反射光线上的一点,本题的关键是入射点(或反射点)的确定;根据反射光线反向延长通过像点和像点与发光点关于平面镜对称,作出反射光线.(2)平面镜成像的实质是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像物等距、像物等大、虚像.

考查了对平面镜成像原理、特点的了解,关键能够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做出光路图,利用

初中物理试卷第11页,共13页 几何知识进行分析解答,属基础知识的考查.

17.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像物大小相等、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连线与镜面垂直、左右相反,即像物关于平面镜对称,利用这一对称性作出AB的像.

在平面镜成像作图中,若作出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要先根据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先作出端点和关键点的像点,再用虚线连接各点即为物体的像.

18.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知,反射光线好像是由像点发出的,由物与像关于镜面对称,作出像点S′后,连接S′A,与镜面的交点为入射点,再完成光路.

本题利用了平面镜成像特点完成光路.物与像关于镜面对称.本题还可以作出A点的像A′,连接SA′与镜面交于O点,从而确定入射光线和入射点,连接OA,OS画出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即可.

19.解:(1)由于反射光线竖直射入井内,过入射点O竖直向下做出反射光线OB;然后作∠AOB的角平分线即为法线(ON),再垂直于法线作出平面镜即可.如图所示:

(2)由图知: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的夹角∠AOB=30°+90°=120°;则反射角∠BON=∠AOB=×120°=60°.

故答案为:(1)见解答图;(2)60°.

首先根据反射光线的方向(竖直向下)作出反射光线的大致位置,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夹角的角平分线就是法线的位置.

反射光线竖直射入井内,和水平面成90°角,根据图中标出的入射光线和水平面的夹角,易求出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夹角;由光的反射定律知:入射角和反射角等大,由此求得反射角的度数.

在标反射角的度数时要注意:反射角是反射光线和法线的夹角. 会确定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会根据反射定律求出入射角和反射角.

20.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可以先作出物体A、B端点AB的像点A′、B′,连接A′、B′即为物体AB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

(1)平面镜成像实验探究出的像与物的具体关系是:大小相等、连线与镜面垂直、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左右相反;

(2)作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常用方法是:作出端点(或关键点)的像点,用虚线连接像点得到物体的像.

初中物理试卷第12页,共13页

上一篇:让面试官无法挑剔的自我介绍下一篇:课堂提问有效性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