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实质审查(精选9篇)
合同实质审查 篇1
合同的形式审查与实质审查要点
合同行为是公司存续期间重要的商事活动。合同审查应尽量做到“绝事于未萌,防患于未然”,应树立以下立约观念:“事先防范、过程跟踪、事后补救”。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通过法律来规范企业经营行为同样也能赢得可观效益。这里重点阐述合同的形式审查与实质审查,就审查合同工作中的常见问题和注意事项如下,和大家一同交流学习。
一、形式审查要点
1、形式及审批流程是否符合公司规定 常见问题:
(1)会签表基本信息填写不完整、不规范、不清楚、与合同内容不一致。
(2)未按公司要求使用公司制定的范本。
(3)缺乏立项审批、超标审批;合同内容超出所依据文件的内容范围。
(4)合同相对方的选择方式不符合规定(如:应当招投标的项目,没有进行招投标)。
(5)流程选择不符合权限分工的要求。(6)缺乏合法有效的授权委托书。
(提示:审查授权委托书,可尽量避免与无权代理、越权代理、无权处分的主体签订合同,避免可能导致的合同被变更、被撤销或无效的后果。)
2、报审资料完整性、一致性
常见问题:
(1)审查报审资料不完整,缺少合同附件、立项审批文件、招投标评审结果文件、对方资质证明等。
(2)合同的标的种类、数量与审批文件有偏差;中标单位与合同相对方主体不一致等。
(3)未按要求提供资料原件;合同相对方营业执照复印件未加盖公章等。
3、合同文本形式要文字准确;表述严谨;格式规范;前后逻辑一致。
常见问题:
(1)合同结构不完整(如缺少开头、正文、结尾);
(2)合同各方当事人信息不正确(如当事人名称与营业执照上的名称不一致;当事人银行账号、联系地址、联系电话等信息缺漏等。
(3)合同名称与内容不符(如:把租赁写成承包;把借款写成投资)。
(4)法律用语不准确(如“定金”错写成“订金”,“权利”写成“权力”,使用“大约”、“相当”等模糊词。)
(5)前后逻辑不一致
①称谓前后不一致(如:甲方乙方、买方卖方均出现,且没有指代关系); ②金额大小写不一致、分期付款总额与合同总金额不一致等; ③期限表述不一(如:“期限一年”与“2009年3月至2010年4月”);
④序号、附件指代矛盾; ⑤签订日期前后不一致;
⑥印章上的公司名称与合同中书写的单位名称不一致; ⑦所盖章非公章或合同专用章(如:合同上盖财务专用章)。
二、实质审查要点
1、审查合同主体资格、履约能力
常见问题: 合同主体不具备签约、履行合同的权力能力和行为能力。如:
(1)不具备营业执照的法人分支机构且未经法人授权;(2)未成年人、精神病人;(3)营业执照过期或未通过年检;(4)连续两年未年检被工商吊销营业执照;
(5)对于特殊行业的主体,不具有从事合同项下行为的资格,(建筑承包资质共四级,只能承包与其级别相符的工程,通信类、供电类还要经过特定审批)
展开说明企业分支机构对外签约问题:
由于法人分支机构并不具备完备的合同签署权限,因此与其签约可能存在一定法律风险。如果法人的分支机构依法设立并已领取营业执照,则属于《民事诉讼法意见》中规定的“其他组织”范畴,具有缔约能力,可作为合同主体。但应结合该分支机构规模衡量其履约能力,对于金额特别巨大或存在较大法律风险的合同,从安全考虑,最好要求该分支机构提供相应法人对其签署合同的授权文件。
如果是法人非依法设立的分支机构,或者虽依法设立但没有领取营业执照的分支机构,且未经法人授权,则其不具有民事主体资格,其对外签订的合同一般会被确认无效。如其事后经法人追认,可视为法人行为。因此,尽量避免同此类分支机构签订合同。
2、审查合同效力、合同条款效力
常见问题:
(1)存在《合同法》第52条规定的5种导致合同无效的情形;
①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的合同,损害国家利益的;
②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的;
③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
④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
⑤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2)存在《合同法》第53条规定的无效免责条款。
①造成对方人身损害的
②因故意或重大过失造成对方财产损失的
(3)需要依法办理批准、登记手续的或约定办理批准、登记手续后合同才生效的,未跟踪了解合同是否向有关机关办理批准或登记备案
(4)涉外合同约定公证生效的,没有实际办理公证。(5)约定的生效条件、期限不合法。
提示:需审查合同所附条件或期限的必要性、合理性、合法性,并审查条件是否成就、期限是否届至等。
3、审查合同条款是否完备
常见问题:
(1)缺少《合同法》要求的基本条款;
①当事人的名称或姓名和住所,②标的,③数量,④质量,⑤价款或者报酬,⑥履行期限、地点和方式,⑦违约责任,⑧解决争议的方法。
(2)缺少依合同特点须具备的条款 如:①知识产权条款,②保密条款,③对方使用我方商标的合同,没有明确限制商标的使用方式及范围。
4、合同付款条款
(1)原则:把价款的支付和合同履行过程中对方合同义务的履行和防控对方违约风险结合起来,把价款的支付条件和对方在各阶段应履行的合同义务密切联系,通过设定价款支付的时间点和付款比例来促使合同对方如约履行合同义务,最大限度发挥付款条款的风险控制作用。付款条款通常与合同权利义务的平衡具有密切关系,对于保证合同的履行质量、实现合同的目的具有重要意义。
(2)常见问题:
①不应一次性付款的合同选择了一次性付款;
②分期付款的合同,付款比例不恰当,首付款比例过高; ③付款条件未与制约对方履行相应合同义务相结合等。(3)不同的合同应采用不同的付款方式:
一次性付款:通常用于合同期限较短且对方没有后续合同义务履行问题的合同(如:礼品、宣传品或其他低值易耗品采购合同等),可约定到货验收合格后一次性付款。但一般设备或中小型的采购合同,应留有一定比例的质量保证金,待保修期满后支付。
分期付款:对于设备采购(涉及安装、调试、试运行、初检终检等)、技术开发类、租赁类、广告发布类合同、维护服务类或合作类的合同,由于合同期限有较长的持续性,合同对方有需要后续履行的合同义务,常采用分期付款的方式。
(4)付款节点:①合同生效时间; ②合同经相关管理部门批准、登记、备案的时间(如有);③交付时间;④验收合格时间;⑤质量保证期届满时间。
(5)注意:补签合同情况下,分期付款期限早已构成迟延,应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付款条件和期限,以免因约定不当导致迟延支付的违约风险。
5、审查违约责任 尽量穷尽各种可能的违约假设并设立违约处理方式。
约定违约情形、违约责任,违约所产生的损失范围及补偿(如对于可预期利益的范围的界定)。
(1)违约责任的承担方式:继续履行、赔偿损失、采取补救措施、违约金责任、定金责任。
(2)如果合同对公司具有特殊的商业价值或利益,而存在对方单方违约解除合同的可能时,可视情况采用加重对方的违约成本,制约对方的违约行为。如在约定违约金、赔偿损失之外,约定守约方还有权要求违约方继续履行合同,保护守约方缔约目的的实现。
(3)对违约责任约定要明确,避免出现如下情况: 如:①约定“按照《合同法》解决争议”,②约定“按照《合同法》有关条款承担违约责任”。
(4)最好明确约定违约金数额、数额计算方式,如以合同总金额的一定比例计算违约金,或按中国人民银行同期贷款利息、逾期贷款罚息等标准能计算日违约金。如未实现约定具体计算方法,守约方须举证实际损失的多少,而损失计算通常复杂且争议较多,不利于损失的及时弥补、纠纷的顺利化解。
(5)如何判断违约金过高的问题。《合同法》第114条第2款规定了“当事人约定违约金数额低于或过分高于实际损失的,经当事人请求,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予以增加或适当减少。”《合同法解释二》第29条第2款规定了“当事人约定的违约金超过造成损失的百分之三十的,一般可以认定为合同法第一百一十四条第二款规定的过分高于造成的损失”。
6、审查管辖约定
常见问题:对管辖权的选择不符合专属管辖、级别管辖的规定,仲裁条款无效。
如:①不动产合同纠纷,约定了不动产所在地以外的法院管辖; ②知识产权纠纷合同,约定了没有管辖权的基层人民法院管辖; ③约定的仲裁机构名称错误; ④同时约定仲裁和法院管辖; ⑤同时约定了两个以上仲裁机构。
7、审查合同条款是否明确具有可操作性 常见问题:
(1)引用已失效的法律法规(如:“本合同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法》的有关规定签订”)
(2)约定一方严重违约时对方可以解除合同,但没有明确什么样的情况属于严重违约。
(3)约定了构成违约的条件,但没有相应明确违约责任追究的具体方式。
(4)约定的检验、考核周期过短,实际不可能做到。(5)标的条款缺少名称、规格、型号、性能等信息。
(6)未对可能发生的情况进行约定,造成权利义务不明确(如:广告发布合同中,未对广告牌坠落致人损害的赔偿责任等可能发生的问题明确约定)。
8、知识产权条款
(1)应当设臵知识产权条款的合同:广告类合同、技术类合同、委托设计制作类合同。
视具体情况设臵知识产权条款的合同:采购类合同、咨询服务类合同、委托筹办类合同、施工类合同。
无须设臵知识产权条款的合同:租赁合同。
(2)对于设计制作合同,委托方企业可能采取的条款模式: ①完全归属本公司,非经事先书面同意,受托方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或向第三方披露;
②完全归属本公司,但在本合同履行完毕后,受托方为介绍其自身业绩需要可以引用相关的内容;
③归双方共有,除本合同已有约定之外,任何一方拟使用或处臵该作品必须事先取得对方同意;
④归受托方所有,但受托方对该作品的任何使用或处臵均不得侵害本公司的合法权益。
9、不可抗力条款
(1)对于不可抗力条款的具体设臵,应根据公司在具体合同种的不同地位来具体分析。
如合同中的主要义务由相对方履行,则此条可原则性规定,列举的不可抗力事件则尽可能少。例如:施工类合同中,公司主要义务为支付工程价款,而相对方的主要义务为工程施工,受到不可抗力影响的可能性显然更高,故此时合同不可抗力条款设臵宜较为原则,列举情况较少,则相对方援引不可抗力条款免除责任的可能性就较低,更有利于公司权益的保护。
但如公司需承担具体合同的主要义务的,则建议对不可抗力条款的约定应尽可能细化,采取列举的方式,尽最大可能将可能对公司履行合同造成影响的情形都约定为不可抗力事件,以便发生此类情况时,可援引不可抗力条款避免相关法律风险的发生。
(2)援引不可抗力条款的程序。
如公司义务相对较轻的,可规定较为严格的援引程序和要求,例如发生不可抗力后应提交当地政府或者公证机构出具的关于发生不可抗力的证明文件,以及主张不可抗力的期限等,以便从程序上尽可能地避免相对方主张不可抗力。反之,可规定较为宽松的程序和要求。
(3)另外,建议在合同中明确将因政府政策、命令、指示或其他行使行政权力的行为,致合同完全或部分不能履行的,视为不可抗力。
合同实质审查 篇2
一、房屋登记审查标准
各国房屋登记审查标准主要有两种情形, 即实质审查和形式审查。所谓实质审查, 是指登记机构必须就申请人所提供的材料的真实性承担实质调查和验收的义务。此种义务不局限于我国《物权法》第十一条所规定的当事人申请登记所提供的权属证书、合同书、法院判决或者征收决定以及标明房屋位置、面积等其他必要材料进行简单审查, 还必须就该材料的真实性穷尽各种调查手段, 包括必须到房屋所在地进行实地勘验, 就材料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查核确认等。
所谓形式审查, 是指登记机构仅就当事人所提交材料的数目、格式、与原件是否一致等表象进行审查, 而不深究材料所载内容的真实性、合法性, 如果材料表象没有瑕疵, 就可以依据材料所显示的内容进行登记。
实质审查和形式审查的主要区别在于登记受理人员是否有权对房屋物权的原因关系即房屋物权变动行为进行审查。实质审查和形式审查相比较各有所长:实质审查能够确保登记与真实权利一致, 有利于减少登记错误, 提高登记的公信力;但实质审查要求登记机构对每一项登记事项都要进行全面详细的审查, 必要时还要进行调查, 在交易关系日益发达的情况下, 登记审查任务将非常艰巨, 势必影响到登记的效率。形式审查最大的优点就是登记的效率高, 但其缺点是登记错误可能会较多。
因此, 房屋登记采用何种审查标准, 取决于房屋登记公信力的程度以及登记机构在保证登记效率与准确性方面的作用等多项因素。
二、房产测绘单位与房屋登记机构关系之现状
房产测绘是房屋登记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 房产测绘成果也是建立房屋登记簿的重要基础资源。目前, 我国房产测绘单位与房屋登记机构之间的关系有四种情形:1.房产测绘单位完全市场化, 与房屋登记机构没有任何关系;2.房产测绘单位与房屋登记机构是同属于一个主管单位下的两个二级机构;3.房产测绘单位与房屋登记机构是一套人马两个牌子;4.房屋登记机构没有专设的测绘单位, 只是登记机构的工作人员利用简单的测量工具从事房产测绘工作。第一种情况只在我国少数城市出现, 这种测绘与房屋登记分离的做法有许多值得商榷的地方。比如, 现实中, 同一幢楼房中的两套户型完全相同的住宅, 委托两个测绘单位进行测绘的结果有可能会不一致, 这样的测绘成果不仅不利于维护产权人的合法权益, 而且有可能给房屋登记机构建立统一的房屋登记簿带来不必要的麻烦。第二、三种情况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存在, 将房产测绘与房屋登记机构纳入统一管理, 能解决第一种情况存在的诸多问题。至于第四种情形, 大多出现在不发达地区, 这些地区的房屋登记机构没有专业的房产测绘单位, 一些地区甚至还存在无证测绘的现象。
三、登记机构对房屋面积的实质审查抑或形式审查之简析
登记机构对房屋面积承担实质审查抑或形式审查义务, 关键在于房屋登记机构与房产测绘单位之间是何种关系。笔者认为, 在房产测绘单位完全市场化或与房屋登记机构为同属于一个主管单位下的两个二级机构的情形下, 登记机构对房屋面积应承担形式审查义务;而在房产测绘单位与房屋登记机构实质上是一套人马两个牌子的情形下, 房屋登记机构对房屋面积应承担实质审查义务。
1. 登记机构对房屋面积的形式审查
笔者认为, 在房产测绘单位完全市场化或与房屋登记机构为同属于一个主管单位下的两个二级机构的背景之下, 登记机构对房屋面积承担形式审查义务, 其理由如下。
一方面, 房产测绘单位完全市场化, 亦即房产测绘单位是一个中介机构, 作为企业法人, 其成立的前提是必须完全有能力提供准确的房屋面积具体数据。
另一方面, 房产测绘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业务, 在登记机构与房产测绘单位脱钩的情形下, 登记机构根本没有房产测绘方面的资源, 此时如果要求登记机构承担实质审查义务实属勉强, 也有失法律的公平正义。
2. 登记机构对房屋面积的实质审查
笔者认为, 在房产测绘单位与房屋登记机构实质上是一套人马两个牌子的背景之下, 登记机构应对房屋面积承担实质审查义务。
首先, 所谓“一套人马两个牌子”实际上是指一套人马做两份业务。具体而言, 房屋权属登记与房产测绘都由同样的登记工作人员去完成。当然, 这种情形要求测绘人员也必须具备房屋登记人员应当具备与其岗位相适应的专业知识。当房产测绘单位与房屋登记机构合二为一时, 要求房屋登记机构承担实质审查义务, 体现了登记机构权利义务责任相一致原则。
专利实质审查中的公知常识 篇3
关键词:公知常识;认知;教科书;行业标准
公知常识,可以说是专利法中一个特有的概念,在发明专利的实质审查过程中,关于公知常识的问题,经常在专利申请人和审查员之间发生分歧,这种分歧很有可能造成审查员说审查员的,申请人说申请人的,无法相互说服,造成程序不节约[1]。
在审查指南第二部分第四章中,“所述区别技术特征为公知常识,例如,本领域中解决该重新确定的技术问题的惯用手段,或教科书或者工具书等中披露的解决该重新确定的技术问题的技术手段”。在操作规程实质审查分册第四章中,对上述内容进行了扩展,增加了“或者教科书、工具书中为解决相关技术问题而引用的其他文献披露的内容”[2]。可以看出,指南和规程通过举例的方式说明了公知常识的来源,但这种举例无法穷举,并且其相应的例子的外延有多少,可以说已经成为一种灰色地带,也正是这种模糊的灰色造成了实质审查中申请人与审查员之间关于公知常识的分歧。
首先,谈到公知常识,必然要关注它的产生。专利审查过程中,审查员要通过各种手段检索相应的文献,书面文献证据可以说得到了审查员和申请人双方的认可,但随着人类社会进步,科技发展迅猛,但一部分技術内容在其领域被广泛认知且熟练应用,其合乎逻辑无需证明,这便是公知常识。应该说,公知常识自其产生就在专利的审查中占据了自己的一席之地[3]。
其次,在公知常识的使用过程中,我们要考虑谁掌握公知常识的标准。在专利审查中,有一个叫“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的人,指南也对这个人做出了详细的介绍,“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是指一种假设的‘人’,假定他知晓申请日或者优先权日之前发明所属技术领域所有的普通技术知识,能够或者该领域中所有的现有技术,并且具有应用该日期之前常规实验手段的能力……”。由此可以看出,公知常识应该是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所掌握的,但本领域技术人员是一种理想化存在,现实中的审查员或者申请人有其各自的局限性,可以说只能去接近本领域技术人员的水平,但永远不可能达到其水平,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申请人和审查员在公知常识的认定上有分歧的可能性。
不过,虽然我们不能站在本领域技术人员的位置上,我们却可以从他的角度来看下公知常识。本领域技术人员以其人的身份存在,必然就要掌握生活常识、自然规律。这种众所皆知,认知度高的事实作为公知常识,一般会得到申请人的认可。但这个时候审查员要注意本领域技术人员的“地域性”和“时间性”,因为生活常识各国有其差异、自然规律随时间也会发展变化。在专利法意义上,我们要认识到本领域技术人员是申请日以前在我国存在的人,其相应的能力也应符合其自身的特点。
对于教科书或者工具书中记载的相关技术内容,其已经是一种书面证据,有其相应的文字记载和出版印刷日期,可以说是客观事实。其在现有技术中知晓度和认知度较高,但所有的教科书或者工具书都可以作为公知常识吗?高级技工的手册,外国的教科书,能否拿来作为公知常识?大家的意见还是不一样的,个人观点认为这部分技术内容在其领域首先已经得到广泛的认知,由其记录的载体也可以证明其合乎逻辑性,随着现今社会传播手段的发达,其肯定是能够被熟练应用的,所以也可以认为是公知常识的部分内容[4]。
对于规程中扩展的“教科书、工具书中为解决相关技术问题而引用的其他文献披露的内容”,我们在使用其作为公知常识时更应该有所慎重。首先,这种“其他文献”的外延并不清楚,其他文献范围广泛,无法进行界定;其次,教科书、工具书的编写者都是本领域的佼佼者,在其编写过程中会引用大量的相关文献,但这些相关文献并不一定就具有高知晓度和认知度,甚至有可能是本领域人员无法获得的,也就是说其未必能够被广泛认知且熟练应用,另外其内容是否合乎逻辑也是需要证明的。所以,我们应该注意本领域技术人员对该其他文献的关注,要确定其技术内容是否被普遍知晓和使用,更要确定其合乎逻辑性。如果其没有被普遍知晓和应用或者不合乎逻辑,将其他文献的技术内容作为公知常识可能是不恰当的。然后,教科书或者工具书记载的内容能否作为评述专利申请创造性的公知常识,重要的一点是“解决重新确定的技术问题”,尽管是在指南示例中在“教科书或者工具书”之后才提到该点,但这一点其实是最重要的原则。世界上事物都不是单独存在的,其与外界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技术也是如此,某项技术不可能单独存在,其与不同的技术发生联系时所起到的作用和解决的问题也会有所差异,并且人们也不会将一项技术仅仅局限于社会生活中的一点,而是会尽量将其广泛使用,在不同的领域其自然要适时变换,此时我们就要从整体上慎重考虑该技术内容解决的问题,如果其解决的技术问题不同或者产生了另外的效果,就不可以作为公知常识进行评价。
最后,指南和规程中在公知常识的举例中虽然没有提到一部分技术内容,但个人观点认为这部分内容也可以作为公知常识,那就是行业标准。行业标准是由我国各主管部、委(局)批准发布,在该部门范围内统一使用的标准。对于行业标准的内容,必然在其领域得到广泛认知,在其定制过程中得到广泛认可也就是其合乎逻辑性,并且其被熟练应用也是必然的。但考虑到行业标准的时候,由于我国专利法在本国才具有法律效力,我们必须要注意到行业标准的地域性,这与前面的教科书或者工具书有所不同。
因此,我认为指南可以以本领域技术人员的角度看待技术内容的广泛认知性、熟练应用以及合乎逻辑性,进而明确公知常识,确定生活常识、自然规律还有教科书、工具书的种类,特别是“其他文献”的概念,当然也可以进一步扩展,必然行业标准。而在实质审查中,我们应该尽量使用可以举证的公知常识,这样可以和申请人交流通畅,提高审查的效率。
参考文献:
[1]焦彦.专利法意义上的“公知常识”辨析[J],中国专利与商标,2013(1):15-25.
[2]专利审查指南(2010),知识产权出版社.
[3]申丽娟,蔡广宇,浅谈公知常识在审查中的应用[J],中国发明与专利,2013(5):83-84.
[4]孙瑞丰,曲淑君,范丽,专利审查中公知常识的认定和举证[J],中国发明与专利,2014(9):73-77.
合同实质审查 篇4
2018年3月份,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人大预算审查监督重点向支出预算和政策拓展的指导意见》,对加强和改进人大预算审查监督工作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加强对支出预算和政策的审查,无疑是预算“实质性”审查迈出的重要一步。要做好这项工作,真正实现“实质性”审查,笔者认为须着力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政策的获得、学习和理解问题。
财政支出涉及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每个领域都有相应的财政政策,而且政策不断调整变化。这些政策制定、发布和执行都在党政部门,人大预算审查监督工作机构很难全面、系统、及时地获得政策内容,客观上造成了信息不对称,为人大监督带来了困难。建议:党政机关出台或者转发关于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财政政策,应当抄送同级人大。全国人大、省人大定期汇集各项政策,建立政策信息库,开展有关政策专题培训,帮助市县人大同志的理解和掌握政策要点,让审查监督有据可依。二是上级人大对下级人大业务指导问题。
从目前人大预算审查监督工作现状来看,一级人大审查一级预算,全国、省、市、县人大,基本上是各审各的预算。就市县人大而言,无论是政策水平,还是审查能力,都无法与全国人大、省人大相比,加之上级人大业务指导相对缺乏,导致审查质量参差不齐。建议:上级人大在预决算审查工作启动前,应当召集下级人大开会,进行业务指导,明确审查要求,提高审查的政策性、针对性和有效性。三是预算执行情况信息不对称问题。
在以往的监督实践中,人大获得的预算执行情况信息,都是财政部门报送的,客观存在信息报送不全面、不系统、不细化,甚至存在“报喜不报忧”的情况。2017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地方人大预算联网监督工作的指导意见》,部署推进预算联网监督工作,将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当前要在建好联网监督系统的基础上,抓紧谋划建立完善使用管理机制,把监督重点放在专项资金上,关注是否按照政策进行分配、申报是否公开透明、拨付是否及时足额、是否存在违法违纪行为、绩效目标是否实现等,定期汇总分析发现问题,提出意见建议,交有关部门处理,不断增强监督实效。合同审查的重点 篇5
合同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它是双方或多方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的民事法律行为。当事人的很多民事活动要想达到目的,一般都要通过合同来约束当事人各方,并对可能产生的违约及其他风险进行预防,但是在实际的经济活动中,合同当事人在很多时候并不能处于完全平等的地位上,有时候在合同中处于强势地位一方给自己赋予了很多权利而规避了很多义务,而弱势一方在很多时候却不得不被迫接受很多不合理的条款约束。而有的合同则是需要要尽可能规避法律风险,因此,对于不同的合同要有不同的审查重点,掌握不同的审查技巧,尽可能充分实现委托人的合同目的,降低交易风险。
一、合同的一般构成与核心条款(前三款属于核心条款,直接影响合同是否成立)
1、当事人的姓名或名称和住所;
2、标的;
3、数量;
4、质量;
5、价款或者报酬
6、履行期限、地点和方式;
7、违约责任;
8、解决争议的方法。二、一般情况下,合同当事人订立合同要达到如下目的:
1、合同条款能够保证实现自己交易目的;
2、交易是合法的,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
3、合同条款能够满足自己交易的需要,而且权益是明确、可保障的;
4、交易的实体及程序问题上没有会导致严重后果的遗漏;
5、双方的权利义务是明确的,不存在相互扯皮的余地。
三、通过审查后,合同要达到如下效果:
1、合同的结构安排是清晰、合理的,没有重复及相互交叉的内容;
2、合同的条款是完备的,没有遗留合同履行中的空白点;
3、整体思维严谨,任何违约都没有借口或机会可以逃避制裁;
4、语言表达精确,对于权利义务的表述不存在歧义;
5、版面安排美观大方,条款编排合理,便于阅读和查找内容或引述。
四、合同审查的几个阶段及重点
(一)、合同订立阶段的审查
1、合同目的了解 首先要和委托人一方进行充分的沟通,了解其订立合同的性质、当事人的关注点以及对风险控制的要求,同时要尽可能了解当事人以前是否订立过类似的合同以及在履行类似合同时遇到的问题。只有了解清楚,才能在合同中结合法律法规的规定来对合同双方的权利义务及违约责任予以规范和完善。
2、法律法规搜集 针对合同可能涉及的法律法规进行搜集整理,完成此项工作对于审查合同是否存在无效情况至关重要。另外对合同签订是否需要办理批准登记备案等相关手续,对于不同类型的合同中当事人特别是对方当事人可能存在的权利瑕疵进行归类分析,进而在合同中进行说明,此项工作对今后审查类似合同帮助很大,如在商品房现售合同中要对房屋是否出租、是否抵押等情况予以声明。
3、审查合同主体 要对合同对方当事人的情况予以了解,包括对方名称、住址(登记地址)、身份证号(企业组织机构代码)、资质证明、联系方式、法定代表人及委托代理人、委托代理人授权证明等,签订时要提醒对方把相关资料提交(一般需要加盖公章)。此项工作可以通过询问、查看对方相关证件并通过适当渠道进行核实(如:对企业法人,可以通过企业信息查询系统对其基本情况进行了解),要对其是否具有订立合同的资格,是否具有履约能力,是否具有良好信誉进行了解。如果是就某项合同义务予以委托,还要看是否有委托人的授权,授权的范围是什么、是否承担连带责任。特别是针对合同标的比较大的情况,一般都是通过招投标形式进行,而目前在大的招投标过程中,投标联合体的形式又广泛存在,因此,在订立合同过程中对于联合体各方的资质等情况都要了解清楚,因为根据《招标投标法》的规定,联合体各方均应当具备本法或者国家规定的资格条件和承担招标项目的相应能力。这是对投标联合体资质条件的要求。(1)联合体各方均应具有承担招标项目必备的条件如相应的人力、物力、资金等等。(2)国家或招标文件对投标人资格条件有特殊要求的,联合体各个成员都应当具备规定的相应资格条件。(3)同一专业的单位组成的联合体,应当按照资质等级较低的单位确定联合体的资质等级。如在三个投标人组成的联合体中,有两个是甲级资质等级,有一个是乙级,则这个联合体只能定为乙级。本条之所以这样规定,是促使资质优等的投标人组成联合体,防止货商或承包商来完成,保证招标质量。
4、标的审查 要对合同标的描述是否清楚、质量要求是否明确具体,是否有明确的依据、是否会产生歧义予以审查,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碰到比较专业的问题,作为律师有时候不可能对所有问题都了解,特别是涉及到专业性较强的工作时,要及时加强与委托人及时沟通,向专业人士请教,最起码是要提醒到。
5、合同的履行约定 特别是涉及到金钱债务核算履行时一定要对核算方式、核算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给付条件、期限、方式、给付账户等是否详细列明予以审查。
对合同的权利义务及违约责任进行审查,此项工作可以通过相关合同范本、了解当事人在以前履行此类合同中遇到的问题、将来可能出现的情况以及相关案例并结合自己的经验来进行,在合同正常履行并且双方都不存在违约时不是特别重要,但是一旦出现一方违约等情况,权利义务的规定及违约责任的约定就显得尤为重要。
6、合同的中止、解除条款审查 合同的解除除了法定解除情形外,还可以通过当事人对方事先约定使得当一方出现违约情形时赋予另一方当事人解除合同的权利,从而避免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当出现违约情形时缺乏更多的救济手段,在合同的签订过程中,要结合委托人的情况及要求,将合同中止、解除的条件予以约定。
7、解决争议办法的审查 对是否约定仲裁、仲裁约定是否有效、管辖法院、涉外合同是否选择使用法律等情形予以审查。
8、合同的签订履行等是否涉及商业秘密、涉及的知识产权的归属
9、合同随附义务履行的约定 如买卖二手房时对户口迁移问题的约定。
10、风险转移的约定
11、合同权利义务的转让及程序
12、不可抗力的证明及通知
13、合同中所涉及的术语的解释
14、合同义务履行的先后顺序
15、是否有附条件或附期限的必要
16、是否存在无效的条款《合同法》第53条的规定:造成对方人身伤害的和因故意或重大过失造成对方财产损失的免责条款无效。
17、最后是语言的组织和版面的设计
(二)、合同履行阶段 一般情况下,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对合同的审查往往与合同履行不顺利有关,因此在履行阶段的审查主要针对以下几点:
1、弄清合同当事人的权利义务以及行使权利和履行以义务的方式
2、合同当事人争议的焦点
3、针对合同约定不明条款的处理,4、合同义务履行的先后顺序
5、合同中止或解除的条件是否成就以及是否过了解除权行使期限
6、对方违约的证据的搜集与保存
7、找出对委托人有利的约定及相关法律、法规、规定
五、几类常见合同的审查
(一)买卖合同
1、注意审查对合同项下标的的描述,应当有品名、规格、型号、数量、单价(或总价)。
2、交货条款:交货时间、地点。
3、付款方式:应注意审查付款条件。
4、验收:应注意验收与付款的衔接问题。
5、运输条款:应注意审查运输费用的承担、运输和交货条款的衔接。
6、包装:注意审查是否有特殊的包装要求。
7、检验条款:例如通信类产品、设备往往需要在安装、调试后经过试运行方可确定产品或设备的可用性,因此在通信类产品和设备的买卖合同中与付款相挂钩的往往有初验、终验等条款。
8、安装、调试、初验、试运行和终验条款应注意各个环节的衔接几各环节的处理和对下一环节的影响。
9、培训条款:注意培训费用、培训内容的约定。
10、保修:注意保修期限的起始点和保修期内故障的处理。
11、索赔和违约责任:有关违约责任及赔偿并不一定仅出现在索赔和违约责任这一专章条款中,可能散见在各个条款中,因此在审查违约责任时应注意前述各条款的内容中是否存在出现违约的情形,如果在相关各方义务的条款(如保密条款)中没有约定违约责任,则应在违约责任专章中有所约定。
对于违约责任部分,可以列一个帽子条款,将各种违约情形笼统的约定在一个条款中,如:任何乙方违反本合同中的承诺、保证及本合同约定的义务,应向守约方支付违约金并赔偿守约方因此而遭受的损失。
12、争议解决注意审查仲裁条款的效力问题。
13、不可抗力条款
应注意对不可抗力的界定是否和法律规定的一致。
对于买卖合同,应当掌握合同法关于分期付款买卖、适用买卖、凭样品买卖的特殊规定,尤其是对合同解除方面的特殊规定,这与违约责任有密切关系。
(二)建设工程合同(工程类合同)
1、这类合同特别要注意审查合同总额或称工程总价和款项支付条款之间的联系,别要注意是否有对工程款的审计的条款。
2、工程类合同涉及大量的合同附件,要注意与合同的相关条款的一致性。
3、竣工验收条款和付款条款是紧密联系的,因此要注意审查竣工验收条款。此外,竣工验收又关系到交付、保修期等。
4、注意违约责任的约定,特别要注意到工期延误、因工程质量问题造成无法验收时的违约责任等。
5、对于经过招投标程序的,还需要审查有关的招投标文件与合同约定是否相符。
(三)租赁合同
1、注意《合同法》对租赁期限的特别规定(《合同法》第214、215条),这是租赁合同审查的重点之一。
2、对于出租方对租赁标的是否享有完整的权利。鉴于审查合同时缺乏相关的权利证明材料,因此可以要求出租方对于其享有对租赁标的的完整权利作出承诺,并在违约责任条款中明确若出租方违反该承诺保证的,视为出租方违约。出租方对租赁标的物是否享有完整的权利,往往影响到合同的效力,因此在审查时应当特别注意。
3、租赁标的的维护问题,《合同法》第220条规定,原则上是由出租人履行维修义务,但当事人可以约定,因此在审查合同时应注意是否有关于标的物维修的特别约定,如没有,在维修义务属于出租方。
4、租赁合同中如有转租条款的,应审查是否明确转租需经出租人同意。
此外,应根据情况提示转租的法律后果,及承租人对于租赁标的的毁损灭失仍应向出租人承担赔偿责任。
5、一部分合同采用的名称是《租赁合同》,但通读合同全部条款后会发现,该合同实质上是一个融资租赁合同,合同法对融资租赁合同有专门的规定,因此熟悉这些规定才能对融资租赁合同进行全面审查。同时,对融资租赁合同,通常宜采用买卖和租赁两个合同分别进行约定,因此应注意两份合同的呼应一致。
6、违约责任方面,应注意出租人迟延交付租赁标的,交付的租赁标的有瑕疵(包括权利瑕疵和质量瑕疵等方面)的违约责任,承租人迟延支付租金、违反合同约定使用租赁标的、擅自转租、擅自改善租赁标的等方面的违约责任。
(四)业务合作类合同
1、对于业务合作类合同,首先要审查合作各方是否具有合作的主体资格条件,尤其是对特定的行业如燃气行业,必须经过特定的审批,取得从事该行业的资格,如果不具备这样的资格,可能导致所签订的合作协议因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而无效。
2、需要认真审查合作各方的义务,分析可能出现的违约情形,对各方的权利、责任应界定明确。
3、涉及合作分成的条款应仔细审查。
4、注意违约责任条款。
5、合作类合同中往往有保密条款存在,如没有的,一般可以建议增加。
6、部分合作类合同为了规避对主体资格的限制,双方会采用代理方式进行合作,对这种合作模式应注意费用的支付问题。
(五)劳动合同
1、试用期应当包括在劳动合同期限内。
2、关于试用的期限应当注意:不同期限的劳动合同对试用期有不同的规定
3、工资收入等方面的约定
4、签订劳动合同时经过合法程序制定的公司规章制度的告知及证据保存
5、竞业禁止及保密协议
6、是否涉及专项培训
7、通讯地址要明确并进行相应约定,因为在劳动合同履行及解除过程中很多需要书面告知。
怎样审查合同 篇6
应届毕业生合同范本网告诉大家怎样审查合同
几类常见合同的审查
(一)买卖合同
1、注意审查对合同项下标的的描述,应当有品名、规格、型号、数量、单价(或总价),
2、交货条款:交货时间、地点。
3、付款方式:应注意审查付款条件。
4、验收:应注意验收与付款的衔接问题。
5、运输条款:应注意审查运输费用的承担、运输和交货条款的衔接。
6、包装:注意审查是否有特殊的包装要求。
7、检验条款:第4项所列明的验收条款是基于通信类产品、设备往往需要在安装、调试后经过试运行方可确定产品或设备的可用性,因此在通信类产品和设备的买卖合同中与付款相挂钩的往往有初验、终验等条款。而此处检验条款是指《合同法》第157条、158条规定的情形,往往是到货时的检验,对此应掌握《合同法》第157条、158条的规定。
8、安装、调试、初验、试运行和终验条款应注意各个环节的衔接几各环节的处理和对下一环节的影响。
9、培训条款:注意培训费用、培训内容的约定。
10、保修:注意保修期限的起始点和保修期内故障的处理。
11、索赔和违约责任:有关违约责任及赔偿并不一定仅出现在索赔和违约责任这一专章条款中,可能散见在各个条款中,因此在审查违约责任时应注意前述各条款的内容中是否存在出现违约的情形,如果在相关各方义务的条款(如保密条款)中没有约定违约责任,则应在违约责任专章中有所约定。对于违约责任部分,可以列一个帽子条款,将各种违约情形笼统的约定在一个条款中,如:任何乙方违反本合同中的承诺、保证及本合同约定的义务,应向守约方支付违约金并赔偿守约方因此而遭受的损失。
12、争议解决注意审查仲裁条款的效力问题。
13、不可抗力条款应注意对不可抗力的界定是否和法律规定的一致。
对于买卖合同,应当掌握合同法关于分期付款买卖、适用买卖、凭样品买卖的特殊规定,尤其是对合同解除方面的特殊规定,这与违约责任有密切关系。
(二)建设工程合同(工程类合同)
1、这类合同特别要注意审查合同总额或称工程总价和款项支付条款之间的联系,别要注意是否有对工程款的审计的条款,
有些合同在工程概况条款中约定了合同总额,该数额是确定的,但在付款条款中又约定了经审计后再付款,显然,这样的合同条款是相互矛盾的,因当在合同总额中写明是暂定数额,具体款项案审计结果确定。
2、工程类合同涉及大量的合同附件,要注意与合同的相关条款的一致性。
3、竣工验收条款和付款条款是紧密联系的,因此要注意审查竣工验收条款。此外,竣工验收又关系到交付、保修期等。
4、注意违约责任的约定,特别要注意到工期延误、因工程质量问题造成无法验收时的违约责任等。
5、对于经过招投标程序的,还需要审查有关的招投标文件与合同约定是否相符。
(三)租赁合同
1、注意《合同法》对租赁期限的特别规定(《合同法》第214、215条),这是租赁合同审查的重点之一。
2、对于出租方对租赁标的是否享有完整的权利。鉴于审查合同时缺乏相关的权利证明材料,因此可以要求出租方对于其享有对租赁标的的完整权利作出承诺,并在违约责任条款中明确若出租方违反该承诺保证的.,视为出租方违约。出租方对租赁标的物是否享有完整的权利,往往影响到合同的效力,因此在审查时应当特别注意。
3、租赁标的的维护问题,《合同法》第220条规定,原则上是由出租人履行维修义务,但当事人可以约定,因此在审查合同时应注意是否由关于标的物维修的特别约定,如没有,在维修义务属于出租方。
4、租赁合同中如有转租条款的,应审查是否明确转租需经出租人同意。此外,应根据情况提示转租的法律后果,及承租人度于租赁标的的毁损灭失仍应向出租人承担赔偿责任。
5、一部分合同采用的名称是《租赁合同》,但通读合同全部条款后会发现,改合同实质上是一个融资租赁合同,,合同法对融资租赁合同有专门的规定,因此熟悉这些规定才能对融资租赁合同进行全面审查。同时,对融资租赁合同,通常宜采用买卖和租赁两个合同分别进行约定,因此应注意两份合同的呼应一致。
6、违约责任方面,应注意出租人迟延交付租赁标的,交付的租赁标的有瑕疵(包括权利瑕疵和质量瑕疵等方面)的违约责任,承租人迟延支付租金、违反合同约定使用租赁标的、擅自转租、擅自改善租赁标的等方面的违约责任。
浅谈合同成立与生效的实质要件 篇7
从实践来看, 当事人订立合同的目的, 就是要使合同生效, 产生约束力, 从而实现合同所规定的权利和利益, 如果合同不能生效, 则合同等于一纸空文, 当事人也就不能实现订约目的。如果当事人依据法律的规定订立合同, 合同的内容和形式都符合法律规定, 则这些合同一旦成立便能生效。《合同法》第44条规定:“依法成立的合同, 自成立时生效”。但也有例外, 如法律和行政法规规定需经批准和登记才能生效的合同, 必须经过批准和登记。因此, 合同成立并不意味着合同就生效, 合同成立与合同生效是两个不同的法律概念。区分合同成立与合同生效有很大的实践意义, 两者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合同成立与生效判断标准不同。合同成立与否意义在于识别某一合同是否已经存在, 以及合同行为与事实行为、侵权行为之间的区别。而生效与否意义在于识别某一合同是否符合法律的精神和规定, 因而能否取得法律所认可的效力。也就是说此合同不能违反法律、法规的精神, 依合同生效之规则所作出的判断为价值评价性判断:有效、无效、效力待定、可撤销。成立与生效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2) 合同成立与生效作用阶段不同。合同成立标志着当事人双方经过协商一致达成协议, 合同内容所反映的当事人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已经明确。而合同生效表明合同已获得国家法律的确认和保障, 当事人应全面履行合同, 以实现缔约目的。简单地说, 合同的成立标志着合同订立阶段的结束, 合同的生效则表明合同履行阶段即将开始, 它是合同履行的前提, 又是合同履行的依据。
3) 合同成立与生效构成条件不同。合同成立的条件包括:订约主体存在双方或多方当事人, 订约当事人就合同的主要条款达成合意。至于当事人意思表示是否真实, 则在所不问, 它着重强调合同的外在形式所表现。而合同生效的条件主要有: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意思表示真实;不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以及符合法定形式。
4) 合同成立与生效的约束力不同。合同的成立是当事人的合意, 也即意思表示真实一致。合意的标志是承诺人对要约作出承诺。即承诺的意思表示到达要约人支配的范围内时生效。除非要约人和承诺人另有约定。承诺生效, 合同也告成立。合同生效产生一定的法律效力, 但这种法律效力与合同成立的法律效力不同。合同成立的法律约束力是要约人不得撤回要约, 承诺人不得撤回承诺。但要约人与承诺人的权利义务仍没有得到法律的认可, 合同中的权利义务仍处于不确定的状态。如果成立的合同确定无效, 或被撤销, 合同虽已成立, 但其设定的权利义务关系对双方当事人没有约束力。而合同生效的法律约束力则不同, 生效是法律对当事人意思表示的肯定性评价, 当事人设定的权利义务得到国家强制力的保护, 必须按合同履行。
5) 合同成立与生效的责任形式不同。合同的成立, 如果当事人要承担的责任就是缔约过失责任, 所谓缔约过失责任是指在合同订立过程中, 一方因违背其依据诚实信用原则所应尽的义务, 而致另一方的信赖利益损失, 则应承担民事责任。而合同的生效, 如果当事人要承担的责任就是违约责任, 也称为违反合同的民事责任, 是指合同当事人因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 而向对方承担的民事责任。包括继续履行、赔偿损失、支付违约金及适用定金罚则等。
需要指出的是, 根据合同法, 意思表示的一致几乎是合同成立的唯一的要件, 但在实践中, 仅有当事人的意思表示一致尚不能成立合同, 还需有物的交付或履行特定的法律形式。对一些合同, 需办理批准、登记等手续, 合同法将其规定为生效要件, 而非成立要件。与此同时, 当事人签订的合同在末尾往往都有这样一个所谓的“生效”条款:“本合同自双方签字或盖章之日起生效。签字或盖章都是法定的当事人进行意思表示的具体方式, 双方签字或盖章即意味着双方当事人意思表示的一致, 此时当然的法律效果即为合同的成立, 而除特殊情况外, 合同自成立时即生效, 因而, 当事人没有此项约定, 合同也肯定是自双方签字或盖章时起生效。因此, 合同的生效条款只有在约定有特别生效要件时才具有实际意义, 如约定“本合同自公证后生效”或“本合同以交付标的物生效”等, 而“签字或盖章”是法定的合同成立要件和生效要件, 无需当事人的特别约定。
参考文献
[1]韩世远.合同法总论[M].北京, 法律出版社, 2004.
[2]崔建远.合同责任研究[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1992.
律师如何进行合同审查 篇8
一、合同审查前的准备
(一)了解委托当事人的意图。
1、知悉当事人的交易底线。在合同签订过程中,商务谈判是一项重要的工作,谈判过程也就是双方讨价还价的过程,双方相对应的增减条款。律师在此期间可以参与很多工作,首先,律师应当了解自己委托人的交易底线,也就是说,在交易中哪些可以让步,哪些必须坚持。知道这些可以使律师审查合同时有针对性,并且灵活操控谈判进程。
2、律师在着手起草或审查合同之前,也应当清晰地了解各方当事人拟签合同的真正目的。只有明确了合同目的,律师才能搞清合同各方的真实意思,才能确定合同的性质及合同的准确名称,才能“规划”合同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及违约责任,才能确保合同的有效性,促使合同签订后能得到充分履行,有效地保护当事人的利益。
(二)律师应当了解合同可能涉及的专业知识,因为合同类型比较多,其中涉及的专业知识也会有很大差异。任何人都不可能成为各方面的专家,律师也不例外。了解一些相关知识对于审查合同是十分必要的,否则律师无法看出合同中存在的问题,甚至无法明白合同的意思。一个认真负责的律师,应当对合同可能涉及的专业知识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必要时还要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
(三)确定合同的类型,找到与所审合同相关的国家合同示范文本、行业推荐的示范合同文本和企业的合同范本等,以供参考;确定合同的法律适用,准备相应的法律文献,查实与合同相关的法律依据。
二、合同审查事项
(一)合同主体的审查
审查合同主体时,应重点审查是否具备签订及履行合同的资格。对于企业法人,审查重点是是否拥有合法、有效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经营范围、经营方式是否与合同相适应,对于某些限制经营、特许经营等特别行业,是否有相应的经营许可证。代订合同的,还应当审查代理人是否具备委托人的授权委托证明,是否在授权范围、授权期限内签订合同。有担保人的合同,应当审查担保人是否具有担保能力和担保资格等。
(二)审查合同条款是否完备
按照合同的性质,依据相应的法律法规的规定对合同条款进行认真审查,确定合同条款有无遗漏,各条款内容是否具体、明确、切实可行,相互间是否存在重复或矛盾等。应当避免因合同条款不完整或者过于简单、抽象、原则,给履行带来困难,给以后发生纠纷埋下伏笔。
(三)合同双方真实意思表示
依据我国《民法通则》第五十九条、《合同法》第五十四条的规定,合同订立存在重大误解,显失公平的,或者以欺诈、胁迫的手段以及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合同的,受损害一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
(四)合同内容的合法性审查
保证合同的有效性,是律师不可推卸的责任。审查合同内容的合法性,律师要特别注意我国《民法通则》第五十八条、我国《合同法》第五十二条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的相应规定。律师应当重点审查合同内容是否损害国家、集体或第三人的利益,是否有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情形,是否损害社会公共利益,是否违反法律或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需要注意,合同个别条款无效并不导致整个合同无效,整个合同无效并不导致合同约定的仲裁条款无效。当合同个别条款无效时,律师只需修改个别条款;当整个合同无效时,律师就要放弃当事人提供的合同草稿,重新起草一份新的合同。
(五)审查合同的文字是否规范
律师审查合同时,对合同初稿的每一条款、每一个词句、每一个字乃至每一个标点符合都要仔细推敲、反复斟酌。确定合同中是否存在前后意思矛盾、词义含糊不清的文字表述,并及时纠正容易引起误解、产生歧义的字词句,确保合同的文字表述准确无误。委托人有时为了强调某件事用词激烈,如:“必须、绝对”等等,其实大可不必,上述词句只能引起对方的反感,并无特别的法律效果,“应当、不得”等已经可以表明意思。合同用词不宜使用形容词如“巨大的”、“重要的”、“优良的”、“好的”、“大的”、“合理的”等,避免使用模棱两可的词语如“大约”、“相当”等,亦不要用泛指如“一切”、“全部”等。很多人喜欢用“包括但不限于…”,但是其本身中文语义不通,中文本身有准确的表达方式,如用“包括......等”。专有名词的简称必须有解释,容易产生误解和歧义的词语要定义,用词要统一,标点符号亦不可轻视。合同用语不确切,不但使合同缺乏可操作性,而且还会导致纠纷的产生。
(六)审查合同签订的手续和形式是否完备
1、如需经批准或登记的合同,是否约定了办理批准或登记手续的责任。2、如果合同中约定了经公证后合同方能生效,应审查合同是否经过公证机关公证。
3、对附期限和条件的合同,应审查期限和条件的规定。
4、如果合同约定第三人为保证人的,应审查是否有保证人的签名或盖章,保证人是否具有保证资质;采用抵押方式担保的,如果法律规定或合同约定必须办理抵押物登记的,应审查是否办理了登记手续;采用质押担保方式的,应按照合同中约定的质押物交付时间,审查当事人是否按时履行了质押物交付的法定手续。
5、审查合同双方当事人是否按合同约定签字或盖章。
三、审查合同应注意事项。
(一)合同的平衡性
所谓合同的平衡性是指合同一方权利与义务要相对平衡,合同双方权利与义务要相对平衡。一方享受了权利,就必须承担相应的义务,一方当事人的权利内容应与另一方当事人的义务相对应。有的律师在起草合同时,往往为合同相对方设立了诸多陷阱而沾沾自喜。殊不知,你的“聪明才智”迟早会被“戳穿”。要么因不能签订合同而失去交易机会,要么因“显失公平”而被撤销!最终,导致当事人的合同目的不能实现。承担损失的,还是自己的委托人,甚至是律师本人。教训不可不吸取!毕竟诚信是律师安身立命之本,审查合同也不例外。
(二)合同的可操作性
缺乏可操作性的合同表现为:合同各方权利义务、交易程序的规定过于抽象、原则,或虽作了详细规定但未设立违约责任条款加以保障。合同可操作性是达到交易目的、预防风险的具体保证,尤其是履行周期长、风险大的合同,更要注意。有的当事人往往碍于情面,不愿意将权利义务、交易程序细化,不愿意提及违约责任或轻描淡写,这是要不得的。常言道:先小人,后君子。权利义务、交易程序及违约责任不但要规定,还得尽量详尽。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可灵活掌握。
(三)合同结构的合理性
合同结构是指合同各个组成部分的排列、组合和搭配形式。合同通常由三部分组成,即首部、内容、结尾。首部一般包括标题、合同编号、双方当事人名称、住所、邮政编码、法定代表人、电话、传真、电子信箱、开户行、账号等;内容一般包括签订合同的依据和目的(如鉴于条款、引言)、权利义务、违约责任、合同生效及终止、不可抗力、争议的解决方式、未尽事宜、合同正副本份数及附件等;合同结尾一般包括签约当事人签章及其授权代表签字、签约时间、签约地点等。实践中,根据合同类型有所侧重、增减,并非严格按上述顺序、条款排列。
(四)合同体例的适用性
合同体例通常是指合同简繁及合同各条内容排列形式。规范的作法可以参照《立法法》的规定,分编、章、节、条、款、项、目,编、章、节、条的序号用中文数字依次表述,款不编序号,项的序号用中文数字加括号依次表述,目的序号用阿拉伯数字依次表述。当然合同体例要视具体情况而定,要与合同所涉事项、金额、履行方式、有效期、操作难易程度等因素相一致,即因人而异、因事而异,不能强求千篇一律。
四、合同审查应当达到的标准
合同法审查流程 篇9
篇一:合同评审流程
合同评审规范
1目 的:
规范合同评审的规程,降低合同风险,确保市场部合同顺利执行。
2适用范围:
市场部各销售单位与客户签订的销售合同;
3内贸合同评审控制流程
4职 责:
4.1销售部:负责收集信息与客户沟通合作意项、制作销售报价、制定销售合同草案、填写合同评审表基础信息项,并对签批后的评审表进行存档、登记、保存合同评审台帐, 合同生效后进行修订,通知评审部门并展开评审工作。
4.2商务(津销售)中心:确认运输重量、里程及费用;作为市场(津销售)公司与工厂沟通的桥梁,组织生产、供应、财务、技术、品质等相关部门进行合同评审;对合同评审结果存档保存,做月度分析后上报;合同条款确认完毕后,到财务盖合同章;根据合同约定工期,跟进合同进程。
4.3销售中心:对报价低于销售经理权限释放销售报价,审核销售合同草案,评审其他各评审部门评审外的其他条款。
4.4财务中心:负责审核销售报价与结算期限、方式、测算合同毛利、核实客户信誉及应收款数据,评定客户风险,制定资金支持方案。
4.5市场总监(销售总经理):对合同报价、结算期限与方式进行批准,制定销售策略和方案。
4.6 技术部:负责与销售部确认技术标准及图纸;编写产品使用作业书;对技术要求进行确认;判定合同标的物是否出示相关检验资质;判定验收标准要求。
4.7供应部:提供采购合同中涉及的原材料、半、产成品的供货期、价格、质量,确保其按技术要求进行供应;
4.8生产部:确认库存、制定原材料需求计划、审核包装要求、确认生产能力及排产工期;根据产品性能或用户需要的包装要求,制定包装方案,确定包装物材料明细。根据订单或生产单、技术部图纸、品质部要求进行生产;调配运输车辆,辅助核算运输重量、里程及费用;产品出厂完工,发运前需检验合同中指明协带资质、合格证件及证明报告是否齐全。
4.9品管部:确认是否能满足用户的品质、证书、资料、检验、试验的要求;预算相关费用、完工时间;组织检验、检测及取得相关证书、资料;负责出厂前按合同要求对产品品质、数量、资料进行全面查验。
4.10总经理:负责审批评审通过的销售合同。
5工作程序:
5.1合同分类:
5.1.1一般合同: 指除了特珠合同以外的.其他与客户签订的销售合同称为一般合同,一般合同的评审流当本单位有存货、价格在销售经理管控范围内且最长欠款期限(含原应收帐款)不超过90天,本单位负责人签批即可,否则必须有合同评审相关部门会签,经区域经理、商务中心、财务中心签批方可生效。
5.1.2特殊合同:
5.1.2.1年度供货协议
5.1.2.2一般合同外、或市场部各销售单位与客户签订的5万元以上(含5万元的)销售合同,天津市各销售单位与客户签订的30万元以上(含30万元的)销售合同,称作为特殊合同;必须有合同评审相关部门会签,经市场总监(销售总经理)或总经理审批后生效。
5.1.2.3特异的吊索具, 异型吊索具或有特殊要求的产品合同由销售部组织相关部门按《合同评审表》进行评审,异型索具必须预付定金,定金比例按照具体定单确定,最低收取合同金额50%定金。(建议降低到30%定金,争取50%)整体合同评审流转的周期,得到迅速的流转24小时内完成 5.2工作基本流程:
5.2.1销售报价:销售部负责进行信息收集后,确定价值信息与客户沟通,并按《询(报)价流程》销售报价,当客户针对报价提出异议时,需要针对报价的下浮情况请示销售经理或销售中心区域经理仍不能满足客户价格要求时,需由财务中心测算,并由财务中心上报市场总监测算情况,由市场总监决定是否财务中心给予价格授权。
5.2.2货品组织:如果销售单位可自行报价的产品(超过5万元仍需要进行合同评审),销售部门需将销售
报价需求产品数量及需要加工产品的图纸、大概工期情况以及需要出示的资质等要求传于商务中心,由商务中心根据所报产品的管理形成部门不同,需要与物控确认货品库存量,与技术部确认图纸、资质是否可出示、生产部是否可安排排产,在要求日期日交货;与品质部确认能否满足用户的品质、证书、资料的要求;当物控部发现原材料或产品不足时,要与采购部进行协调购买。(当客户需求产品为非常规产品时,“4.2.1项”与“4.2.2项”程序颠倒)
5.2.3结算审核:当报价达成、货品组织无问题时,财务中心根据对方的付款意向确认结算条款是否可执行;并根据报价情况及对该客户的评估,来提出付款要求;由销售部与客户进行进一步沟通。
5.2.4合同草拟:销售报价达成、货品组织顺利、工期确定,结算条款确认后,由销售部根据评审部门的评审事项,在双方沟通后,进行合同草拟。(合同也可能由购货方提出)
5.2.5合同确认:草拟合同后,进入双方的审查过程,进行进一步沟通,按照各相关部门的工作职责重复(4.2.1 -4.2.4)项,对于(4.2.1-4.2.4)项以外涉及的条款内容,区域经理必须严格审核与把关,必要时必需请示市场总监。对于合同中“争议解决方式”等法律条款,必要时,需请示法律顾问。评审部门评审后,由市场总监(总经理)最终确认,客户签字盖章后生效。 6 生效后的合同修订:
生效后的合同修订,需销售部填写《合同评审表》中合同变更评审内容,商务中心(销售中心)负 责根据修订的内容,组织相关评审部门按照原评审资料和新变更内容进行重新评审。根据修改所涉 及部门不同相应报由总经理或市场总监(销售副总)审批确认。相关内容以协议等形式做为合同附 件,执行合同管理制度和程序; 7 评审中的特殊情况:
当评审部门不能参加现场、会议评审,由销售部门通过邮件或电话形式通知评审人,并做好相关记 录,适时进行对合同评审表进行补签。 8相关记录:
《合同评审表》 XXX-XX006-XX001
《合同评审台帐》XXX-XX006-XX002
天津市XX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