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实质性

2024-05-22

管理实质性(精选12篇)

管理实质性 篇1

一、引言

盈余操纵行为在当今资本市场上早已屡见不鲜。基于监管要求、投资者回报要求及企业自身融资等需要,管理者对企业盈余进行管理不仅降低了企业会计信息质量,而且干扰了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作用,甚至严重影响了投资者的决策,造成了市场的不稳定。因此,盈余活动的研究与治理问题一直在资本市场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对于资本市场的监管,国家执法机构及监管部门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而随着资本市场的迅速发展,仅靠行政部门的监管力量不能应对资本市场中所有的不规范问题。同时,由于市场中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存在,越来越多的投资者迫切需要获取更多的信息,所以新闻媒体在资本市场中的作用日渐明显,正逐步成为社会经济生活中重要的监督力量。由此,新闻媒体对企业盈余操纵行为的监管效果也日渐成为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热点。鉴于此,本文以实证研究方法验证媒体关注度与盈余管理之间的相关性。

国外学者认为媒体早期的研究调查,在识别会计欺诈行为中能起到“看门狗”的作用(Miller,2006);Engelberg和Parsons(2009)认为新闻媒体可以在揭示会计造假丑闻等方面起到监督作用。国内研究学者则从经理薪酬、财务报告重述等角度说明新闻媒体在市场中具有监督功能。李培功、沈艺峰(2013)以实证研究验证了新闻媒体对上市公司经理薪酬的影响,结果发现媒体的负面报导对经理薪酬中的不合理成分起到了积极的外部监督作用。尤其是国有企业,其针对新闻媒体的负面报导制定了积极的改善措施,再次证明了媒体的监督力量能够有效提升上市公司治理水平。贺建刚、魏明海(2012)着眼于财务报告重述这一角度,实证分析了媒介对治理权效应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新闻媒体监督作用的发挥能够有效约束大股东滥用控制权的行为,起到了积极的外部治理作用。

但也有国内外学者对新闻媒体的外部治理功能持不同意见。DeAngelo et al.(1996)认为媒体的监督功能有限,并不能完全抑制公司管理层为己谋利的行为。于忠泊(2011)研究认为,新闻媒体能够发现甚至揭露上市公司的盈余操纵行为,但是不具备纠正该行为的功能。

综上所述,目前国内外学者已经在媒体关注度与盈余管理相关性之间的研究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研究结论尚不一致。究其原因,在于以往学者进行研究时,忽略了不同背景特征(年龄、性别、学历等)的管理层面对媒体关注时的不同反应。另外,由于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性质不同,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的管理者在面对媒体关注时也有不同的反应。因此,本文将基于管理者异质性与股权异质性视角,研究媒体关注度与盈余管理的相关性。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媒体关注与盈余管理相关性

新闻媒体对于公司财务问题往往比普通民众敏锐度更高,同时新闻媒体的报导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左右社会公众对某些问题或者现象的看法。因此,新闻媒体的报导能够将上市公司推为公众关注的焦点,从而给公司管理层带来巨大的压力,并促使公司管理层不得不采取某些措施满足市场对公司经营业绩等方面的预期,即操纵会计盈余。我国资本市场发展尚不完善,新闻媒体作为外部监督力量,的确能够发现并揭示上市公司的造假行为,但是媒体关注对上市公司股价造成巨大波动,而上市公司短期内鲜有方法提高企业的真实业绩来迎合市场预期,这就使得管理者不得不操纵盈余、美化业绩。因此,本文提出H1:

H1:我国在现有经济环境下,媒体关注度与盈余管理呈正相关关系,即媒体报导数量越多,上市公司管理层越有压力和动机进行盈余管理。

(二)管理者异质性、媒体关注与盈余管理

管理者团队规模越大,就会有越多的能力和资源解决问题,也具有更强的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进而提高团队的决策质量(Haleblian和Finkelstein,1993)。由此可得,规模大的管理团队更有可能在面临压力时做出准确的决策,降低盈余管理的可能性,因此本文提出H2:

H2:在媒体关注度与盈余管理呈正相关关系的情况下,上市公司管理者团队的规模越大,越有助于抑制盈余管理行为。

有学者研究认为,管理者团队的平均年龄及平均学历都会影响其行为。高管年龄与公司财务重述显著负相关(何威风和刘启亮,2010)。管理者年龄越大,其行为决策越趋于保守,年轻的管理者为维护自己的声誉,更容易因为媒体的报导而操纵盈余,因此本文提出H3:

H3:在媒体关注度与盈余管理呈显著正相关的情况下,上市公司管理层的平均年龄越大,越有助于抑制盈余管理行为。

高学历的管理者可以增加企业计信息的稳健性(张兆国等,2011)。管理者团队平均学历越高,越能做出明智的决策,因此面对媒体的关注,越不容易操纵盈余,因此本文提出H4:

H4:在媒体关注度与盈余管理呈显著正相关的情况下,上市公司管理层的平均学历越高,越有助于抑制盈余管理行为。

还有学者研究认为,性别不同的管理者作出决策的倾向性不同。相对于女性管理者来说,男性管理者承受外界压力的能力更强,更不容易因为新闻的报导而在选期内调整盈余,因此本文提出H5:

H5:在媒体关注度与盈余管理呈显著正相关的情况下,上市公司管理层中的男性比例越高,越有助于抑制盈余管理行为。

(三)股权异质性、媒体关注与盈余管理

我国上市企业股权性质有所不同。目前我国大部分民营上市公司都带有浓厚的家族企业色彩,管理者常常又是企业的所有者;而国有上市公司所有者缺位现象普遍,管理者面临更多的监管压力,同时国有企业管理者的考核、晋升与其任期内企业的业绩联系更为紧密,更偏向于盈余管理。所以本文提出H6:

H6:在媒体关注度与盈余管理呈显著正相关的情况下,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管理者操纵盈余程度更大。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本文以2011~2013年沪市A股非金融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手工搜集统计了14家主流财经报纸对各个上市公司的报导数量。鉴于证监会的特殊规定和衡量盈余管理程度的有效性,笔者从样本中剔除了以下公司:(1)证监会对金融保险行业和ST公司有特殊要求,因此剔除所有的金融保险公司和ST、*ST公司;(2)由于计算操纵性利润需要连续三年以上数据,因此剔除了所有IPO公司、数据不全的公司,共选取了648个研究样本。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及治理数据、管理者背景特征数据来源于国泰安金融数据库(CSMAR)和锐思数据库(RESSET),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二)研究变量的选取及模型设定

1.因变量及其度量。我国学者研究结果表明,分年度分行业的截面修正琼斯模型更适合中国证券市场。因此本文采取分行业分年度的截面修正琼斯模型来测量非可操纵性应计利润(NDA),再经计算求得操纵性应计利润(DA),最后取其绝对值作为盈余管理程度的衡量指标。

2.自变量及其度量。本文将14家主流财经媒体对上市公司的报导数量作为对媒体关注度指标的衡量,这14家报纸为:《中国证券报》、《中国经营报》、《证券日报》、《证券时报》、《经济日报》、《第一财经日报》、《经济观察报》、《上海证券报》、《华夏时报》、《金融时报》、《中国经济时报》、《财经时报》、《21世纪经济报道》和《经济参考报》。媒体关注数据来自CNKI中的全国重要报纸数据库,分别使用“标题查询”和“主题查询”对样本公司的全称和简称进行搜索,获得了14份报纸对所有样本公司的新闻报导数量。

3.主要变量及说明(见表1)。

4.研究模型。依据上述分析,本文构建了媒体关注度与盈余管理相关性的回归模型(1),用来检验H1、H2、H3、H4和H5:

其中,管理者背景特征(Background Characteristics)分别用管理者团队的规模(Size)、平均性别(Gender)、平均年龄(Age)和平均学历(Degree)来代替。

本文还构建了回归模型(2),用来检验H6:

四、实证分析检验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

由表2可知,|DA|的最大值为7.366 14,最小值为0.000 44,平均值为0.187 31,标准差为0.322 7,可见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盈余管理行为,只是程度上存在差异。

LNmediat-1最大值是7.553,最小值是0,平均值为2.687 36,标准差为1.617 77,说明不同上市公司的媒体关注度有很大差异,有一些上市公司甚至从未遭到主流媒体的曝光。接着分析上市公司管理层的背景特征,管理者团队的规模最大值为25,最小值为1,说明不同上市公司的管理者团队规模差异较大;管理团队平均性别指标为1.18,说明我国上市公司仍旧是男性管理者占多数;管理团队的平均年龄为49.23岁,可见我国上市公司的管理者年龄普遍较大;管理者的平均学历为3.473,介于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之间,说明公司管理者的受教育程度较好。

同时,上市公司的规模、资产负债率、净资产收益率和总资产增长率差异较大。财务杠杆平均值为0.553 6,说明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水平处于合理范围。但是净资产收益率和总资产增长率平均值分别为0.032 18、0.169 8,说明上市公司的收益率及资本积累率普遍偏低。

(二)多元回归分析

注:***、**、*分别表示在1%、5%、10%水平上显著,下同。

由表3可知,Media与|DA|分别在1%、10%及5%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即新闻媒体的关注度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显著正相关,H1成立。这说明在我国目前经济环境下,新闻媒体没有发挥其应有的外部监督作用。反而由于新闻媒体的报导,上市公司管理者在巨大曝光量及压力下,倾向于操纵盈余以满足市场预期。

从管理者背景特征与媒体关注度的交叉项的回归结果来看,Media×NUM与|DA|在1%的水平上显著负相关,回归系数为-0.142,即在媒体关注会促进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时,上市公司管理者团队规模越大,越有助于抑制盈余管理行为,H2成立。Media×Gender与|DA|在10%的水平上显著负相关,回归系数为-0.086,即在媒体关注会促进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时,上市公司管理者团队中男性管理者所占比例越大,越有助于抑制盈余管理行为,H3成立。Media×Degree与|DA|不显著相关,即H4不成立。Media×Age与|DA|在5%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回归系数为0.734,即在媒体关注会促进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时,上市公司管理者平均年龄越大,越有助于促进其盈余管理行为,故H5不成立。究其原因,可能在于上市公司管理者年龄越大,越关注其工作多年而在市场中累积形成的声誉,在面对媒体曝光时,更有动机操纵盈余。

从控制变量与盈余管理程度的回归结果来看,LEV与|DA|在10%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说明公司财务杠杆越大,风险越高,操纵盈余的程度越大;ROE与|DA|在5%的水平上显著负相关,说明上市公司净资产收益率越高,公司经营越好,盈余操纵的水平越低;GROWTH与|DA|在1%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说明上市公司资本积累速度越快,面临的预期资本回报率越高,盈余管理程度越大;SIZE与|DA|相关性不明显,可能在于上市公司规模的变化受多种因素影响,故而与盈余管理关系不明显。

(三)产权异质性下多元回归分析

1.依据产权性质分组回归。

2.交叉变量回归分析。

表4及表5为依据产权性质分组后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的回归结果。从回归结果来看,Media与|DA|显著正相关,Media×Gender与|DA|以及Media×Age与|DA|显著负相关,这与上文研究结论保持一致,国有企业样本与非国有企业样本中媒体关注度与盈余管理都呈现出明显的相关性。

从表6、表7来看,Media×GOV系数为0.174,表明其与|DA|显著正相关,即国有股权性质下,盈余操纵程度更大;国有企业|DA|的平均值和标准差都大于非国有企业,说明国有企业盈余管理程度更大,因此H6成立。而国有企业样本组Media×Degree与|DA|在10%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说明在媒体关注会促进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情况下,国有上市企业管理者学历越高,盈余管理程度赵大。这可能因为国有企业管理者在晋升途中,学历因素起到很大作用,高学历往往意味着高职位,因此较高学历管理者为了业绩考核及今后晋升的需要,操纵盈余的程度越大。非国有企业中,Media×NUM与|DA|相关性不显著,可能是因为民营企业家族性特征更明显,管理层的决策更依赖于家族统治者的想法,所以管理层的规模对企业的决策影响不明显。

从控制变量与盈余管理程度的回归结果来看,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ROE与|DA|显著负相关,GROWTH与|DA|显著正相关,与上文回归结果保持一致。国有企业SIZE与|DA|在10%水平上显著正相关,非国有企业SIZE与|DA|在1%水平上显著负相关。出现这一差异的原因可能是在国有上市公司规模越大时,面临的市场预期回报就越高,因此盈余管理幅度就越大;而民营企业规模扩大时,自身抵御风险的能力随之增强,因此不需要进行更高程度的盈余操纵。

国有企业LEV与|DA|在1%的水平上显著负相关,说明国有上市企业财务杠杆越高,操纵盈余的程度越小;而非国有企业LEV与|DA|在1%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说明非国有上市企业财务杠杆越高,风险越高,操纵盈余的程度越大。造成这两者差异的原因可能在于企业股权性质不同时,企业融资方式不同,民营企业在获取银行贷款、国家资金扶持等方面均比较困难,资金更多来源于民间借贷,因此负债所占比例越高,管理者操纵盈余程度越大。

四、研究结论

本文采用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方法,从管理层异质性和股权异质性视角,对媒体关注度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的相关性进行了检验。

回归结果显示,在我国当前社会经济环境中,新闻媒体对上市公司报导数量越多,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越大,这说明我国新闻媒体还没有发挥出良好的外部监督治理作用。

而在媒体关注会促进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情况下,国有上市公司和非国有上市公司管理层的平均年龄越大,男性管理者人数越多,越有助于抑制盈余管理行为;而国有上市公司管理者平均学历越高,越容易发生盈余管理行为,非国有上市公司管理者平均学历与盈余管理程度关系不大。

另外,国有上市公司管理者团队的规模越大,盈余管理程度越低,而民营上市公司管理者团队规模与其盈余管理程度没有明显的相关性。而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相比,盈余管理程度更大。

本文揭示了新闻媒体的外部治理效应是通过对上市公司管理者的影响而实现的,管理者的背景特征(如年龄、学历、性别和规模)会对管理者的行为决策产生影响。而不同股权性质的企业,治理结构、融资方式等也会影响到管理者的决策结果,造成了管理者在面对新闻媒体的关注时,盈余管理程度也存在差异。

摘要:本文以20112013年我国沪市A股非金融保险类上市公司为样本,从管理者异质性及股权异质性的角度,研究了新闻媒体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外部治理效应。经回归分析发现,当前媒体对上市公司报导数量越多,该公司盈余管理程度越大。在这种情况下,国有和非国有上市公司管理层团队的平均年龄越大、男性管理者所占比例越高,越有助于抑制盈余管理行为发生;国有上市公司管理层的规模越大、平均学历越低,越有助于减少盈余操纵行为。

关键词:媒体关注度,盈余管理,管理层,背景特征,产权性质

参考文献

李培功,沈艺峰.经理薪酬、轰动报道与媒体的公司治理作用[J].管理科学学报,2013(10).

贺建刚,魏明海.控制权、媒介功用与市场治理效应研究:基于财务报告重述的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2012(4).

于忠泊等.媒体关注的公司治理机制——基于盈余管理视角的考察[J].管理世界,2011(9).

何威风,刘启亮.我国上市公司高管背景特征与财务重述行为研究[J].管理世界,2010(7).

张兆国,刘永丽,谈多娇.管理者背景特征与会计稳健性——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会计研究,2011(7).

夏立军.盈余管理计量模型在中国股票市场的应用研究[J].中国会计与研究,2003(2).

卢碧.管理者异质性视角下的媒体关注与盈余管理研究[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2013(1).

Miller,G.S..The press as a watchdog for accounting fraud[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2006(44).

Engelberg,J.E.,C.A.Parsons.The Causal Impact of Media in Financial Markets[J].Journal of Finance,2011(66).

De Angelo H.,De Angelo L.,Gilson S..Perceptions and the Politics of Finance:Junk Bonds and the Regulatory Seizure of First Capital Life[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96(3).

Haleblian J.,Finkelstein S..Top Management Team Size,CEO Dominance and Firm Performance:The Moderating Roles of Environmental Turbulence and Discretion[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3(4).

管理实质性 篇2

浅谈管理沟通的作用和实质

什么是沟通呢?所谓沟通,指的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思想与感情的传递和反馈的过程,以求思想达成一致和感情的通畅。从沟通的过程分析,它是不同主题之间信息的正确传递,不管是在学习中,工作中,我们生活中处处都需要沟通,我们在平日生活中的交谈,网络上具有隐蔽性的聊天,商业上的谈判和会议的开展等等都是属于沟通的某种活动。

对于每个一个管理者来讲,学会有效地沟通是一种最基本的技能,也是每个人生活中占极其重要的一部分。而自行为科学学派创立以来,沟通也成为了管理学家研究的基本问题。为什么沟通对我们如此的重要呢?它到底发挥着怎样的作用呢?由此就可以引出第一个论据:管理沟通的作用。

通过课堂上,老师结合课本上知识的分析讲述和自身反思和联系。得出,管理沟通的作用可以从个人和组织两个方面讲,第一,是从个人角度看;第二,是从组织的角度看。

在个人角度方面,沟通是一个个体自我提升的重要途径,原因是达到成功的自我沟通。自我沟通是一种对自己的认知,定位和反思的过程。首先,是认识自我,审视自我的动机和思考自我。借我们大学生活为例子,在大学活动中参加学生组织活动,总有的学生会不满上级的安排,无法说服自我,而导致工作效率低下,那是没有认清自我的动机。倘若认识到自我在学生组织工作中的价值,就不难发现每一个上级安排下来的工作都是能够是自我价值的一种体现,那么就会避免工作效率低下或者是达不到目标的情况。第二,是提升自我,修炼反省自我。我们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对自我定时做一个反思,例如通过日记或者是书本上的知识来对自己自身做出思考。在《论语》中也有道: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无疑是一种对自身认识的提升。第三,自我超越,指的是突破极限的自我实现。在前面两个阶段中认识“原我”动机,价值,对其反思,接下来就需要超越,例如设定目标是能从别人角度思考问题和接纳他人意见的自我,在其过程中不断“扬弃”自我,达到自我的一种真正锻炼。自我的沟通中通过三个阶段来对个体自我达到提升。

在组织角度方面,沟通是效率和绩效提升的有效途径。首先,表现在高层管理者的核心任务上;其次是在对变革上的支持,即运动沟通的方式在管理变革的过程中消除某些矛盾;最后,是在人际情感上。结合实际的经历,我就在此浅谈,在组织中,以高层管理者为主导的沟通和人际情感的沟通问题。

通过了解和自身的体验在学生组织中工作中得出,处于部长对于干事的沟通尤其重要,高层的管理者在组织中主导地位的部长,不仅是要对组织的工作有深入的了解和实践能力,重要的是,做药与下级沟通的能力。不难发现,很多部长会埋怨,干事们工作积极性不高,另外在会议上多处于沉默,没有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问题更难以发现和解决。而也出现了干事们不少的心声是,没有在组织中感受到温暖,与部长存在着距离感,工作和会议过于繁多,导致积极性急速下降。这些的矛盾都是源于一个沟通上的问题,上级的部长与下级的干事没有做好沟通的工作。相反,在另外一

1/2

《管理沟通》课程论文

个组织中,部长在招新活动中就活跃与干事打成一片,鼓励干事直呼其名,虽然工作和会议繁多琐碎,干事工作积极性和出席性都非常高。另外在工作之余也做好与下属沟通工作,在能力范围内为干事解决他们生活,工作上的问题。而在换届期间,由于干事们在组织上感受到一股强烈的凝聚力,留任的干事 会相比于其他部门的多。这难免让我想起联想企业公司的一个沟通变革事件,为了提高企业内部之间的沟通交流,经理级以上的领导都呼吁下属直呼其名,这让联想公司的员工不仅感受到一种平等的待遇,也让企业内部更加凝聚,积极性提高了。

如何与下属沟通呢?又如何主动与上司沟通呢?

在作为上次角度,第一,根据下属的“能力——意愿”特征选择沟通,通过能力的高低分别安排意愿程度高低的工作;第二,学会运用客观事实赞扬和批评下属,有效激励。而作为下属与上司的沟通可通过了解不同上司的特征,采取相应的策略以实现不同对象的有效沟通。例如,在创新型特征的上司沟通时,应让他们参与解决问题中来;在官僚型的上司沟通时,应记住“方法比内容重要”的原则,必须使自己的风格适合于上司的风格;与实干型上司沟通时,就应该注意自身的主动性。

从两个方面浅谈了管理沟通的作用,而要去实现成功的管理沟通,要保证信息的正常传递,从而实现管理沟通的作用,就需要沟通双方建立换位思考的理念,“换位思考”也正是管理沟通的实质,从对方的角度出发考虑沟通的策略,具备这种理念是良好沟通的第一步。以简单的日常生活为例,在宿舍生活中的发生的矛盾,家庭沟通中矛盾,还有前面所说到的上司与下属在工作上的矛盾,甚至在自我沟通过程中都强调了换位思考的问题。若要做到换位思考,就要了解自身的三个问题,第一,受众需要什么;第二,我能给受众什么,第三,如何把“受众需要的”和“我能提供的”有机结合起来?

在沟通的过程中能够站在对方的立场去思考问题,就会很容易地发现问题其实都不难解决,这些问题都能避免,再由上面列举了的例子来说,部长如果站在下属干事的角度思考,发现他们倒吸需要的是什么,他们需要的是沟通交流,一种团体的凝聚感,部长就可以从这方面下手,开展多点部门活动以提高部门内部凝聚力,把他们需要的和自己能提供的有机结合起来,真正达到了换位思考,除此之外,还能更好地建立并强化良好的人际关系。

美国移交ICANN管理权的实质 篇3

三大管理职责和饱受争议的政策

美国掌控ICANN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互联网的前身“阿帕网”是由美国军方发起的一套战时信息交流系统。随后,这一系统又与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内网相连,形成了最早期的互联网。上世纪80年代,随着超文本协议(用超链结的方法,将各种不同空间的文字信息组织在一起的网状文本)、IP协议和万维网的创立和推行,互联网拥有了进行大规模商业化的技术基础并开始迅速扩张。也是在这一背景下,美国政府开始注意到互联网的管理问题。直至1998年,互联网都由美国南加州大学一名教授监管的IANA机构管理,后者接受美国国防部长期资助。

1998年9月,美国决定成立ICANN,其初衷是推进互联网治理的国际化,却又不放弃对互联网的根本控制。为此,ICANN在结构上有了更多国际组织和非政府特征,例如采用董事会和年度大会的两层决策机制,董事吸纳美国以外的人士,机构运行公开透明。然而,美国仍然在决策中占据有利地位,例如在最初设立的十名董事中,有五人是美国公民。ICANN还与美国商务部有合同关系,后者动用政府预算向其提供运作资金,ICANN也因此受到审议政府预算的美国国会的影响。美国政府在ICANN设计上“既要面子又要里子”的政策使得ICANN自诞生之日起就饱受争议。

虽然全世界的互联网用户已经超过25亿,但知道ICANN这个机构的却并不多。然而,正是这个数百人参与的非政府机构决定着互联网的未来走向。ICANN之于互联网,类似于国际足联之于国际足球,拥有三项主要的互联网管理职责。

其一,国际互联网技术规则的主要制定者。这主要体现在确定根服务器系统、IP地址协议的参数配置和技术标准,及主服务器系统等方面。由于互联网的产生和发展高度依赖技术创新,ICANN确立的标准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全球互联网产业的发展方向和创新限度。2007年,ICANN开始支持包括中文在内的十个非英文域名,就使全球域名创新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其二,互联网核心基础设施的管理者。这主要体现为管理DNS(域名系统,Domain Name System的缩写)根服务器。DNS根服务器相当于全球互联网的总“交换机”,每天数以亿计的网络访问请求都需要通过ICANN管理的全球13个根服务器完成。根服务器将网络域名解析成IP地址,让用户访问到希望浏览的网站。该项职能也是各国指责美国垄断互联网的重要依据之一,13个根服务器中,有10个设在美国,而且最核心的“主根服务器”位于美国加州。

其三,互联网核心资源的分配者。这主要体现在分配IP地址资源上。前几年,这是各国主要关注的焦点。由于第四代IP地址协议(IPv4)总额有限且供不应求,各国都希望ICANN在分配剩余资源时偏向本国,而全球近60%的IP资源均由美国占有,这种状况也使各国指责美国独占互联网权益。但是,在2012年全球开始采用第六代IP协议(IPv6)后,地址资源不再稀缺,各国在此问题上的矛盾也随之化解。

美国要当“互联网联盟”盟主?

美国在设立ICANN时,并未想到互联网会带来继蒸汽机、发电机后的又一场技术革命。ICANN成立后的前十年,成为互联网扩展最为迅猛的十年。美国对于互联网革命有三个没想到:一是没想到一批如谷歌、亚马逊、雅虎、苹果在内的跨国互联网巨头会迅速做大,其在互联网领域的影响力和利益已经开始对主权国家提出挑战;二是没想到互联网安全问题变得异常严峻,黑客与网络战造成的安全威胁已经无法忽视,如任其发展很可能从根本上摧毁互联网;三是没想到发展中国家(尤其中国)成为在用户、产业和技术领域不可忽视的力量。

在这一背景下,ICANN的权威性、代表性和能力均越来越不适应现实的需求,必须加以改变。要求对ICANN管理权加以改革的不仅有各国政府,还有美国国内的互联网产业,他们希望借此获得更大的话语权。虽然美国从2000年起就开始对ICANN的运行机制进行调整,提高ICANN运行和决策的透明度,增加非美籍董事的人数,但是如果ICANN与美政府的隶属关系不解除,一系列改革措施将难以得到其他国家的支持与信服,这些国家仍然担心改革随时可能在美国政府影响下倒退,或改革措施中隐藏“猫腻”。2004年和2009年,美国政府曾两次考虑不与ICANN续签五年合同,并与ICANN脱钩。但是,在当时反恐战争的阴影下,美国国会对此极力反对,认为这将影响美国的国家安全。

“棱镜门”事件加速了美国政府推动ICANN改革的进程。虽然这一事件与ICANN并无直接关系,但它使世界各国深刻认识到美国推行互联网霸权的野心,以及其对本国国家利益带来的潜在风险。“棱镜门”也将美国在互联网自由、互联网安全上的双重标准暴露得淋漓尽致,大大挫伤了其在倡导“互联网自由”方面所建立起的道德优越感和道义制高点。“棱镜门”事件后,美国再对ICANN小修小补已经失去了意义,因为各国开始考虑建立“自有的”、“独立的”的网络系统,与美所主导的国际互联网拉开距离,这是美国政府及互联网巨头绝不愿意看到的结果。

美国希望借ICANN改革再次占据主导全球互联网治理的先机。美国政府放弃ICANN,一方面是为了给“棱镜门”灭火,另一方面也是要“点起另一堆火”。在深谋远虑的美国政府看来,在IP地址资源分配问题已基本解决的情况下,ICANN即将成为过时的工具,不再具有战略价值。“棱镜门”事件也表明,美国政府根本无需借助对根服务器的掌控,就能够截获全球主要互联网信息。在放弃ICANN前,美国政府已经做好了足够的战略铺垫,包括公布《互联网国际战略》、设计“网络空间行为准则”,为的是在ICANN的“尸体”上建立起一个更加行之有效、强大有力的“互联网联盟”,这也就是美国所说的“全球利益攸关方”的真实含义。美国政府在这个联盟中仍将担任盟主,而谷歌等互联网巨头提供主要资金来源。同时,这个联盟将遵守美国所主导的互联网规则作为各国参与全球互联网治理的先决条件。这也是美国为何极力反对将ICANN交给更具公信力的联合国电信联盟的主要原因。

全球互联网治理路在何方

由于ICANN与美国政府的合同将在2015年9月到期,未来一年内,各方对于全球互联网治理改革的博弈将逐渐展开。从过去几年各国在国际场合的交锋来看,全球互联网正在分成两个主要阵营:以美、欧、日等发达国家为首,其目的是推行互联网的“非国家化”,利用其既有优势地位在开放的互联网疆域上不断扩张其国家利益;以中、俄等新兴发展中国家为首,其目的是推行“互联网主权”观念,强化国家对互联网的管理,确保本国在互联网领域的基本利益不受侵害。

从表面上来看,政治因素是困扰各国达成互联网治理共识的主要障碍,各国似乎并不难就此做出妥协。但从2000年至今,各国在互联网治理上的看法并未随着交流和对话的深入而不断接近,反而正在分裂为上述两个截然对立的阵营,说明在这一问题上各方之间更深层次的矛盾依然没有解决。

这些矛盾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互联网的理想与现实。在互联网初创时期,不少人认为这是实现世界大同的一种途径,但在现实世界中,互联网不可能摆脱国家权力、犯罪和军事化的因素,这与互联网初创时的理想是背道而驰的。二是互联网的创新性和安全性。正像所有新技术的双刃剑特性一样,互联网技术的创新既带来新的经济收益和社会进步,也会被居心叵测的人加以利用,从而危害人类社会的安全。三是互联网的公正与平等。对于互联网巨头和普通网民及小企业来说,公正与平等有不同的意味,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的规则使互联网资源呈现新的垄断局面,互联网的长期发展受到危害。

如果这些根本性问题不能得到解决,我们可能将面对一个更加动荡不安的互联网虚拟世界。

(作者为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所助理研究员)

管理的实质与职能的整合 篇4

管理是渗透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各个领域的一项活动, 是为了实现预期目标的重要条件。特别是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和群体组织的出现, 管理工作逐渐演变为一项独立的活动。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讲, 管理活动与人类社会的产生应当是同步的, 也就是说从有人类历史活动开始, 就有管理活型企业现代企业制度在不断完善, 许多机关、事业单位开始精简分流, 导致就业主渠道的机会不断减少。大学生人数越来越多与就业岗位需求不成正比。另外, 学生择业观念陈旧, 就业期望值居高不下。很多毕业生还是盲目追求环境好、效益好、条件好的单位, 从来没有考虑到就业形式的严峻性。大学生缺乏符合自身发展的择业观念, 导致择业目标不明, 定位不准。大部分学生偏重专业知识忽略了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 有的学生不参加校园文化活动致使自身的综合能力差, 独立工作方面不强。特别是现在的“90后”毕业生很大部分心理素质差, 遇到挫折, 轻则怨天尤人, 一蹶不振;重则导致精神异常。大多数毕业生经过学校的教育和亲身到社会上的经历, 能初步认识到自身的不足, 缺乏工作经验, 初入职场要能融入环境, 学习平时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 进而累积更多的工作经验, 前期对收入不必过多要求。

四、加强毕业生求职主动性

作为特色专业以及冶金专业的行业特殊性, 我院毕业生就业主要以校园招聘会学校推荐以及企业专场宣讲会和招聘会为主。到目前为止, 我院已经与国内外近400家企事业单位保持长期的毕业生就业合作关系。虽然学校为毕业生提供的就业机会较多, 但是这相对各地的人才市场掌握的资源及举办的招聘会为学生提供的机会来说是比较小的, 但是通过调查发现, 我院2012届毕业生中82.81%的毕业生认为参加校内招聘会是他们首选的求职方式, 只有18.87%的毕业生表示会去人才市场上去应聘。特别是个别学生对院系的推荐持观望态度, 甚至有些同学错失了就业的最佳时机, 可见毕业生的求职主动性和积极性还比较欠缺。

五、大力推进“校企合作教育”及“订单培养模式”教育

通过在实践中的不断探索, 我院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过程中也逐步形成了一种“面向行业, 优化培养方案;突出特色, 创新培养体系;抓住重点, 完善培养机制;落实举措, 精心培养人才”的教育方针, 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 进而培养出具有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当下“校企合作教育”是社会发展的一个大趋势, 也是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一种教育模式。主要以社会和市场为依托, 培养学生的全面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 利用校内和校外两种不同的教学环境和资源, 利用课堂教学和实践工作能力相互结合, 从而培动。在人类的历史文化之中, 有关管理活动的记载和论述也是文化内容中的重中之重。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家思想、儒家思想、墨家思想、法家思想, 从某种意义上说都可以看成是社会管理思想。小到个人生活的管理, 大到家庭、企业、组织、国家乃至天下的治理, 都是管理所研究的范围。管理学应当是研究管理活动的本质特征、基本原理、基本原则和有养出适合不同用人单位的应用型人才。主要目的是把学生的综合能力作为我院重点来培养, 包括职业素养、岗位能力等, 从而增强学生的竞争力。可以采用校内教育和校外教育, 充分利用学校优势和企业优势进行教育和实践, 实现课堂教学与企业实际、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专业教育与职业培训等有机结合, 共同培养适合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从2003年开始, 随着学院办学规模的迅速扩大和发展, 学院先后与30多家大型的企业正式签约建立了集教育教学、产业科研、项目成果为一体的战略合作伙伴, 并且逐步形成了产学研相结合的快速发展。

六、保持适度的就业压力, 有助于学生成长

在当今众多高校中, 普通高校的学生虽然有文化、有知识、有能力, 也有很强的就业竞争意识, 但相对于全国那么多的重点高校我们多少还是处于一些劣势。这一情况普通高校的学生必须要清楚地认识到, 而且还要时刻提醒他们现在就业形势的严峻性。有压力才会有动力, 相对地, 才有利于他们把对就业的压力转化为学习的动力, 这样才能更有利于他们学习成长。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解决毕业生就业是一项系统工程, 涉及政府、社会、学校和学生自身等各个方面, 并且大学生就业形势也在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不断变化, 这就需要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在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形势下, 转变工作方法, 探索新的工作途径。“冶金特色”环境既是机遇, 也是挑战, 我院应当紧握行业脉搏, 推陈出新, 居安思危, 不断强化就业工作, 为社会为行业培养更多“好用、顶用、适用”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周雄文, 陈艺锋, 刘友良.面向冶金行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综合素质[J].中国冶金教育, 2010, (6) :1-4.

[2]周济.统一思想, 狠抓落实, 全力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J]中国高等教育, 2004, (6) :3-9.

[3]张革英, 刘友良, 刘光辉.当代大学生就业诚信缺失的原因与对策探析[J].当代教育论坛, 2010, (8) :73-74.

[4]张革英.新时期冶金类毕业生就业工作模式探索[J].出国与就业, 2010, (12) :73-75.

[5]童玲, 谭秋华.构建大学生就业指导新体系的思考与建议[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03) :149-150.

通讯作者:向楷雄 (1983-) , 男, 湖南株洲人, 硕士, 讲师, 从事学生管理工作。

关方法的科学, 是人类管理经验的总结的基础上人类对管理活动的认识成果。因此, 随着社会的发展, 管理科学也会不断地发展。所以出现不同的理论观点、不同的思想主张、不同的原则方法是不足为奇的。但是, 从管理科学发展的历史来看, 人们普遍认为管理科学的正式产生应当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算起, 即从泰罗《科学管理原理》 (1911) 的问世算起, 为此, 泰罗也被尊称为“科学管理之父”。这种尊称的获得与人们对科学的见解有关, 即认为科学必须是通过严格的实验所得出的结论。这一观点也是科学界所认可的。不过一门科学的产生往往不是个体现象, 而是社会发展到一定时期所出现的普遍现象的反映。在泰罗时代, 与其同时或稍前稍后, 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中出现了许多管理学家, 如 (法) 亨利·法约尔、 (德) 马克思·韦伯、 (英) 林德尔·厄威克、 (美) 切斯特·Z·巴纳德等, 他们都对管理科学的产生和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此后, 随着人类社会活动范围的扩大和第二次、第三次产业革命的迅速发展, 管理科学也与其他科学一起迅速发展, 并成为当代科学群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它突出地表现为各种管理理论的不断涌现, 就西方管理科学的发展情况来看, 除科学管理理论之外, 又相继出现了行为管理理论、数量管理理论、系统管理理论、权变管理理论、质量管理理论等不同的派别。这些理论的提出, 无疑极大地丰富了管理科学的内容, 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需要研究的问题。特别是在我国管理学界, 人们在引进和消化国外管理思想的同时, 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现象。1997年由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管理学原理》指出, 学术界存在以下七个方面的问题: (1) 忽视理性的重要作用而过分注重经验; (2) 任凭经验简单积累, 对离散型的思维方式所导致的理论混乱局面, 理论工作者一直无力进行成功的梳理; (3) 随意使用“新潮”词汇; (4) 管理理论越来越偏离管理实践的需要; (5) 非理性的人本主义潮流利用了人们的情绪, 而渐渐将管理引入一种新的神秘主义境地; (6) 强调了企业的外环境而忽略了企业的内环境, 将企业的命运之宝押在体制等方面, 在实际的效果上形成了又一次淡化人的主观能动性而强调环境影响的“工具论”的回潮; (7) 几乎所有管理理论工作者都注意到了一个事实, 管理理论的主干思路在近几十年里几乎没有多大的进展。从“古典科学管理学派”到“行为科学学派”、“现代管理科学学派”, 再到“综合的现代管理学派”, 主干思路似乎已经发展到了尽头。之后出现的许多自称学派的理论体系, 实际上仅仅是一些枝节观点, 根本称不上是一种理论学派。最起码的是无法与前面的这样一些理论学派相提并论。我们认为, 以上问题确实存在。但从学术发展的过程来看, 也是一种十分正常的现象。问题是面对这些现象, 学术界应当采取什么方法予以解决?有人指出这些问题的存在, 这是一种积极的推进科学发展的态度, 更重要的是应当引起学界同仁的思考和讨论, 共同探讨和厘清管理科学的基本概念, 对新思想、新观点、新方法进行重新整合, 以期使管理科学的理论概括更精辟、更深刻、更简明、更系统、更有说服力。这是理论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本着这一原则, 我们试图从管理的实质问题入手, 对有些观点进行一下整合, 抛砖引玉, 贡献些绵薄之力。

二、管理的实质

科学研究中为了准确地揭示所研究的对象的实质, 经常使用定义的方式对其核心概念加以界定, 用以表达对象的本质特征及其与其他概念的逻辑关系。因此, 不同的定义往往反映着立论者对于对象的不同看法或不同的理论假设。所以, 厘清概念的工作不是无聊的消遣, 而是“正名”, 是认真的理论思考。特别在存在多种不同的理论观点的争论时, 每一种理论都不是无稽之谈, 都有它的道理和依据。因此, 理论的整合就要求我们去粗取精, 去伪存真, 并根据逻辑简单性的原则加以概括。从我们现在看到的一些有关管理的定义可以看出, 人们对管理本质的看法是各式各样的。比如:MP·福莱特 (1942) 认为, 管理是“通过其他人来完成工作的艺术”。其基本观点是将管理界定为“完成工作的艺术”, 并强调了“通过其他人”这一特征。这个定义的问题是排除了自我管理, 即将自我管理没有包括在内。同时, 也没有考虑到单个人所进行的管理活动, 如家务管理、饲养管理等对于非人的物的管理。P·罗宾斯和M·库尔塔 (1996) 认为, “管理这一术语指的是和其他人一起并且通过其他人来切实有效完成活动的过程”。他们强调的是“活动过程”, 并突出了“和其他人一起”这一特点。同时, 强调了“切实有效”的要求。“活动过程”的看法, 无疑是可取的, 但如果不和其他人在一起难道就不存在管理了吗?切实有效固然重要, 但那些效率不高的管理活动, 也不能被排除在管理之外。S·路易斯、H·古德曼和M·范特 (1998) 认为, “管理被定义为切实有效支配和协调资源, 并努力达到组织目标的过程”。这也是“过程”论, 但他们强调的重点是“支配合协调资源”与“达到组织目标”这两个特征。我们觉得这一表述是比较精确的。还有R·普伦斯特和F·阿特纳 (1997) 认为, 管理者是“对资源的使用进行分配和监督的人员”, 而管理则被定义为:“一个或多个管理者单独和 (或) 集体通过行使相关职能 (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和控制) 和利用各种资源 (信息、原材料、货币和人员) 来制定并达到目标的活动”。这一定义更为详细, 突出了“行使相关职能”这一特征。以上定义反映了国外学者对于管理本质认识的变化和不断深入。我国学者在吸收和消化国外学者观点的同时, 在他们所编著的教材中, 也提出了一些各具特色的定义。例如:杨文士和张雁 (1994) 主编的管理学教材中认为, 管理是“组织中的管理者, 通过实施计划、组织、人员配备、指导与领导、控制等职能, 来协调他人的活动, 使别人和自己一起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徐国华 (1998) 等编著的教材中认为, 管理是“通过计划、组织、控制、激励和领导等环节, 来协调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 以期更好地达成组织目标的过程”喻晓航、齐善鸿 (1997) 编著的教材认为, “管理是为了有效地实现某项活动的最佳的目标而进行的包含计划、组织和控制等职能的综合性的活动”。这个定义符合逻辑简单性原则。周三多教授 (2000) 等在总结国内外相关定义的基础上, 为管理提出的定义是:“管理是指组织中的如下活动或过程:通过信息获取、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等职能的发挥, 来分配、协调包括人力资源在内的一切可以调用的资源, 以实现单独的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该定义详细地罗列了管理的职能, 并且是目前我国学术界比较认同的观点。但在他编著的《管理学—原理与方法》一书中, 又有不同的表述, 认为“管理是社会组织中, 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 以人为中心进行的协调活动”。这个定义强调了协调活动, 也具有逻辑简单性。

综观上述有关管理定义的各种论述, 说明管理学界在不断地寻求对管理的本质的最简要的科学的表述。面对以上有关管理实质的不同陈述, 我们能不能综合各家之长, 求得一个相对简要且能深刻揭示管理的本质特征的定义。这里我们冒昧地提出一些不成熟的意见, 供大家讨论。我们认为, 从以上学者的论述中, 大家比较一致的观点认为管理是一种过程;又认为管理是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还认为管理与对于相关资源的调配有关;同时管理有许多职能, 其中最重要的是“决策、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另外, 在这些不同的职能中, 有没有共同的本质或最为核心的职能。我们认为, 决策、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五大职能中, 其中最重要的是控制。从某种意义上讲, 决策、计划、组织和领导只不过是实现控制的不同方面而已。因此, 我们可以简要地将管理的定义表述为:“管理是人们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 对于相关资源进行调配与控制的过程。”这个定义避免了关于人数是单数还是复数的争议, 也消除了有效和最佳的要求。关于职能种类的问题, 我们想作进一步的辨析。

三、新定义的特点及管理职能的辨析

为了教学的需要, 我们在自己的课堂上不得不对管理的定义和职能方面的争论, 进行认真地思考和辨析。我们认为, 将管理定义为“是人们为了实现预期目标, 对于相关资源进行调配与控制的过程”。甚至再简单一些, 将“调配与控制”简化为“调控”, 也是可取的。因为在这个新的定义中包含着下述特点:首先, 它汲取了“过程论”的观点, 虽然没有出现“活动”二字, 但是, 只要一讲到“调配与控制”或者“调控”, 人们就会知道这是一种活动过程。其次, 定义突出了“调控”的实质, 因为“调配与控制”正是所有管理活动的最本质的特征。特别是从上个世纪中期, 随着控制论、系统论和信息论的提出和成功应用, 使人们耳目一新。许多管理学家也重视了控制论、信息论和系统论来阐述管理学的问题, 例如将企业看作是多因素的、多层的、多功能的、动态的、开放型的社会技术系统。而控制论又和有目的活动有关, 控制就是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所进行的调节与选择的活动过程。此外, 我们强调“实现预期目标”, 是为了突出一般的管理活动。如果强调科学管理, 可以增加“有效地”这一副词, 所以“有效地”三个字可有可无。但是, 管理的目标问题非常重要, 它是管理活动的出发点和最后的归宿, 是不能省略的。另外, 定义用相关资源概括了管理的对象。其中包括有人、财、物、信息、时间等。总之, 在新定义中大体包含了管理活动的所有要素:管理者是“人们”;管理目标是“预期目标”;管理对象是“相关资源”;管理职能是“调配与控制”或“调控”。这个定义的最突出的特点是其周详性和逻辑简单性。

当然, 定义只能揭示事物的本质的特征, 有一些特性是定义所不能涵盖的。例如, 管理的手段 (工具) 和有些职能, 在我们的定义中没有反映, 更重要的是没有必要出现。在讲到管理的实质问题时, 有的学者非常重视, 甚至以罗列职能的方法来定义管理。我们也赞成将管理的职能特征作为最重要的“种差”。这样才能构成一个合乎“属加种差”的逻辑规范的科学定义。但是, 从管理学的历史上看, 人们对于管理职能看法一直存在着分歧, 最常见的有三职能、四职能、五职能和七职能之说。那么, 究竟哪一种提法比较合适, 这也是有必要深入讨论的问题。目前管理学界关于管理职能的分歧, 突出地表现在对其种类的划分上。从管理科学发展的历史来看, 法国著名的管理学家亨利·法约尔最早提出了企业基本活动和管理的五种职能。基本活动包括:技术、商务、财务、安全、会计和管理。而管理的职能主要是: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这是长期以来为多数人所认同的划分方式。不过几乎在同时, 英国著名的管理学家林德尔·厄威克则认为, 管理有三大职能, 即计划、组织和控制。他又提出了与其相对的三项原则, 即预测、协调和指挥, 后者是对前者的补充与完善。我们认为, 厄威克的看法是非常精辟和深刻的, 他不仅抓住了管理的最重要的职能, 而且揭示了管理职能与其相关活动的关系。后来大多数教材将管理的职能压缩为四种:即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从上世纪中期, 著名经济学家西蒙将管理视为“决策”以来, 人们纷纷将决策从计划中提取出来, 作为一项独立的职能。这样在四职能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决策。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到, 信息和创新又成了人们关注的热点, 所以人们又将信息的获取与创新作为管理的新的职能。这种与时俱进的努力是无可非议的。但是, 由此而来就难免会出现一些概念上的重复、交叉和逻辑上的混乱。例如, 当人们将计划作为管理的首要职能时, 并没有忽视决策的作用。因为决策与计划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是不可分割的。决策是形成计划的前提, 它与厄威克讲的“预测”相类似。计划是决策的逻辑结果, 所以不提决策并不意味着排除决策, 只不过是隐含着决策而已。如果将计划和决策都作为管理的职能, 难免有重复的嫌疑。当然, 我们也可以用一个新的概念来概括两者, 即“策划”, 这样也许比较妥当些。也有些学者将人员配备、指导、指挥、激励等作为管理的职能。但仔细分析我们就会发现, 其实人员配备是组织活动的重要内容;指导、指挥和激励是领导的主要作用。如果将它们与组织和领导并列作为管理的职能, 显然是一种重复, 因此可以完全省去。

信息获取是决策的重要依据和先决条件, 我们认为没有必要作为一项单独的管理职能提出。关于创新的问题, 有的学者将其作为管理的重要职能, 并认为这也算是一种管理理论的创新。但是, 当我们仔细翻阅有关管理创新的内容时, 觉得它们完全可以放到组织变革之中去。因为, 所谓任务创新、制度创新、结构创新、技术创新等均属于组织变革的问题。特别应当指出的是, 喻晓航在其《管理学原理》中, 统计了上个世纪70年代以前, 国外十三种管理学著作关于管理职能的划分。其中组织、计划和控制为多数学者所认可。指挥、激励、人事、沟通等, 所涉及者均在三至五种以上, 如果将这几种职能归纳在领导之中, 其统计数也在十种以上。这远远地超过了对其他职能的认可。

综上所述, 我们认为值得强调的管理职能理应概括为“策划、组织、领导和控制”四种。根据逻辑简单性原则, 也不需要再增加其他项目。至于这些项目之下的细目问题, 尚可以进一步商讨。在知识激增的情况下, 在各种观点层出不穷的时代, 从逻辑简单性原则出发, 对相关的概念和原理、原则进行整理和综合是很有必要的。它对于形成管理科学的范式以及该学科的教学和研究活动会有所帮助。最后大家看到, 这里我们对于管理职能整合的结果和以往大多数管理学的教科书的四职能归纳几乎没有区别。唯一的变化是将“计划”改成了“策划”。其实不做这样的变化也没有关系, 因为计划中包含着决策。这种螺旋式的回复现象, 是否可取?或者这种回复是否意味着大家有可能在新的条件下达成新的共识?这些问题有待于学界学者的思考和讨论。

参考文献

[1]喻晓航, 齐善鸿.管理学原理[M].南开大学出版社, 1997:1-3.

[2]周三多.管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3, 4, 183-184.

实质性程序 篇5

【提示】:招投标、业绩评价等原因

【提示】:发货一段时间后再确认收入,与“截止”认定相关

2.营业收入/截止

应对的实质性程序

(1)选择大额交易,检查相应的支持性文件(销售单、发运凭证(出库单、装运单)、销售发票等),确认收入的真实存在。(2)获取管理当局的书面声明

(3)实施如下分析程序:

①将本期的主营业务收入与上期的主营业务收入、销售预算或预测数等进行比较,分析主营业务收入及其构成的变动是否异常,并分析异常变动的原因;

②比较本期各月各类主营业务收入的波动情况,分析其变动趋势是否正常,是否符合被审计单位季节性、周期性的经营规律,查明异常现象和重大波动的原因;

③将本期重要产品的毛利率与同行业企业进行对比分析,检查是否存在异常;

④根据增值税发票申报表或普通发票,估算全年收入,与实际收入金额比较。

(4)根据原材料的采购数量、单位产品的耗费等确认其生产量和销售量的合理性,并查明异常情况的原因

(5)结合应收账款的审计,选择主要客户函证本期销售额

【提示】:至少3条路线(资产负债表日前后若干天)

(1)以账簿记录为起点,追查至销售发票和发运凭证。(查多记收入)(提前计收入)

(2)以发运凭证为起点,追查至销售发票和账簿记录(查少记收入)(3)以销售发票为起点,追查至发运凭证和账簿记录(查少记收入)(4)关注期末已记录销售但尚未发运的货物,并审查。(5)对大额款项期后退货进行审查(循环销售)3.期末收入增加过快,尤其12月份(属于舞弊)营业收入/发生

4.应收账款/存在(招投标、业绩评价)(6)抽取资产负债表日后若干大额交易,审查入账日期、品名、规格、单价、数量等与支持性文件是否相符。

(7)通过测试资产负债表日后若干天的客户确认收货的单据,将其与收入明细账进行核对;同时从收入明细账选取在资产负债表日前若干天凭证,检查客户是否提前确认收入。

(1)使用分解的数据进行分析程序。如按产品种类、月份、生产线等,与以前同期进行比较。

(2)向被审计单位的客户函证相关的条款和背后协议。如商品接受条件、付款标准等

(3)询问内部法律顾问或营销人员,了解是否在期末有异常的交易条款。(4)期末或临近期末实地观察被审计单位的发货情况,并实施相应的截止测试

(5)对于自动化系统生成、记录的信息,通过测试自动化系统的控制确定其准确性。

(6)关注被审计单位次年初的退货情况。(循环销售、关注关联方)

(1)实施如下分析程序

①复核应收账款借方累计发生额与主营业务收入是否合理,并将当期应收账款借方发生额占销售收入净额的百分比与管理层考核指标比较和被审计相关赊销政策比较,如存在异常应查明原因;(一般与信用政策和市场行情等有关,存在一定的规律性)

②计算应收账款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天数等指标,并与被审计单位相关赊销政策、被审计单位以前指标、同行业同期相关指标对比分析,检查是否存在重大异常。

(2)对应收账款贷方发生额进行分析,关注是资金流入、坏账冲销、还是债务重组等,尤其关注关联方交易。

(3)对未函证的应收账款实施替代程序,如检查其销售合同、销售发票、发运凭证等

(4)检查有无不属于结算债权的情况,如有,建议被审计单位进行调整。(5)进行截止性测试 5.应收账款/计价与分摊(延长信用期)

6.营业成本/准确性

7.营业成本/截止

【提示】:原材料价格上涨不符的情形; 【提示】:原料涨幅较大,但毛利率变化不大)8.固定资产/计价与分摊

【提示】:产品更新换代,设备因落后而被淘汰的风险

9.固定资产/存在

【提示】:设备毁损

10.应付账款/完整性(1)测试关于坏账准备的会计估计;

(2)通过分析程序,比较前期坏账准备的计提情况,计算本期计提坏账准备是否充分

(3)检查应收账款的账龄分析是否正确

(1)执行库存商品的计价测试,以确定其计价是否正确 【提示】:至少2个方向(资产负债表日前后)

(1)将资产负债表日后若干天客户确认收货单据与成本明细账进行核对(2)将资产负债表日前成本明细账与客户确认收货单据进行核对,以确定是否多计成本

(1)考虑利用专家工作进行估值计算可收回金额;

(2)检查减值准备计提是否充分。

(1)结合修理费用实施分析程序

(2)询问相关生产人员

(3)实施检查重要固定资产,确定其是否存在,关注是否存在已经报废但仍未核销的固定资产。

(1)检查债务形成的相关原始凭证,如供应商发票、验收报告或入库单等,查找有无未及时入账的应付账款,确认应付账款期末余额的完整性;(2)检查资产负债表日后应付账款明细账贷方发生额的相应凭证,关注其购货发票的日期,确认其入账时间是否合理;

(3)获取被审计单位与其供应商之间的对账单,并将对账单和被审计单位财务记录之间的差异进行调节,查找有无未及时入账的应付账款,确

11.存货/计价与分摊

【提示】:产品更新换代,产品因落后而被淘汰的风险或产品降低价格幅度过大 【提示】: 存货增幅较大,超过收入的增幅,可能造成存货的积压。12.存货/存在 【提示】:存货数量期末比期初数量增加较多

13.货币资金/存在 定应付账款金额的准确性;

(4)针对资产负债表日后付款项目,检查银行对账单及有关付款凭证,询问被审计单位内部或外部的知情人员,查找有无未及时入账的应付账款;(付的是何时的款项?)

(5)结合存货监盘程序,检查被审计单位在资产负债日前后的存货入库资料(验收报告或入库单),检查是否有大额料到单未到的情况,确认相关负债是否计入了正确的会计期间。

(1)获取存货可变现净值资料。

(2)检查减值准备计提是否充分,关注其会计处理是否正确。

(3)检查存货跌价准备计提的依据和方法前后各期是否一致

(4)抽查计提了存货跌价准备的存货项目,其期后售价是否低于原始成本

(5)进行原材料、产成品的计价测试,包括检查前后各期是否一致、计价方法是否正确、收发计价方法是否准备等。(1)检查被审计单位存货的记录,确认应重点关注的存货的存放地点或存放项目

(2)在预先不通知的情况下对特定地点的存货进行监盘或不同地点的同一种存货进行同时盘点。

(3)存货监盘过程中实施额外的程序,如更严格的拆箱检查,利用专家工作进行品质检查等。

(4)将存货盘点记录与永续记录进行比较

(5)要求被审计单位在报告期末或临近期末实施盘点,以降低被审计单位在盘点日至报告期间操纵存货数量的风险。

(1)取得并检查银行对账单和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

(2)函证银行存款余额,并检查记录回函。【提示】:货币资金增长较快(可能受招投标的影响)

14.资产减值损失/准确性/完整性

15.预计负债/完整性

16.费用/完整性 【提示】:特别关注销售费用(设立销售办事处、产品质量保证等)

17.预付账款/存在

【提示】:有些供(1)结合应收账款、存货、固定资产等进行审查

【特别提示】:应收账款如果提示回款速度慢、回款率低,千万注意与“计价与分摊”有关,因为需要计提坏账准备。同时与“资产减值准备”的“完整性”有关

(1)了解被审计单位与识别有关的内部控制;

(2)审阅截至审计工作完成日止被审计单位历次董事会纪要和股东大会会议记录,确定是否存在未决诉讼或仲裁、未决索赔、税务纠纷、债务担保、产品质量保证、财务承诺等方面的记录;

(3)向被审计单位的法律顾问和律师进行函证,以获取法律顾问和律师对被审计单位资产负债表日业已存在的,以及资产负债表日至复函日期间存在的或有事项的确认证据,检查其是否满足预计负债确认的条件;(4)向客户询问、了解为其他单位的银行借款或其他债务提供的担保事项(性质、金额、时间),以及存在或有损失的可能性,检查其是否满足预计负债确认的条件;

(5)询问有关销售人员并获取被审计单位对产品质量保证方面的记录、被审计单位销售和实际维修费用支付情况,检查其是否满足预计负债确认的条件;

(6)复核被审计单位环保政策和程序,查阅与环保监管部门的往来信函、相应账户,识别需要反映的环保整治义务,检查其是否满足预计负债确认的条件;

(7)向客户管理层获取有关或有事项和预计负债的书面声明;(8)与管理层就预计负债的完整性和充分计提进行讨论,以确定金额估计是否合理,检查相关的会计处理是否正确。

(1)对相关费用进行分析:计算分析管理费用中各项目发生额及占费用总额的比率,将本期、上期管理费用各主要明细项目作比较分析,判断其变动的合理性;将管理费用实际金额与预算金额进行比较;(2)检查相关费用的明细项目,检查是否有合法原始凭证支持。(3)选择重要或异常的费用项目,检查费用的开支标准是否符合有关规定,计算是否正确,原始凭证是否合法,会计处理是否正确。(4)检查相关费用的原始凭证,确定记录的完整性。

(1)获取预付账款明细表,分析本年末较上年末增长的原因;(分析程序)

(2)检查主要供应商的采购合同,关注货款支付方式的约定是否与财务应商要求必须支付全部或大部分记录相符;

货款后,才发货(3)针对账龄长、大额等异常的预付账款调查原因并实施函证程序,并18.相关资产/权利与义务/列报与披露 【提示】:需要大量融资,涉及到抵押

19.存货/计价和分摊

营业成本/准确性/截止 应交税费/存在/完整性/计价和分摊

【提示】:采购时,涉及到供应商销售返利 20.开发支出/无形资产/存在

管理费用/完整性

【提示】:新产品的研发,可能存在失败。(一般是未能满足资本化条件却进行了资本化,可结合报密切关注回函情况,分析回函差异;

(4)关注预付账款期后收到货物的情况。

(1)向银行函证抵押资产的状况和金额;

(2)检查与抵押资产相关的原始单据,如发票、合格证等;

(3)了解企业是否存在未按期履行支付义务的情况,抵押资产是否已被或将被强制执行或处置;

(4)检查抵押资产是否已经在财务报表中按照相关的规定予以充分的披露。

(1)根据合同条款重新计算或复核全年的返利金额,将计算结果与账面记录进行比较,调查差异的原因;

(2)检查根据本年采购量计算的返利在年末尚未收到的部分是否已于本年确认为应收返利;

(3)检查所确认返利在营业成本与期末存货之间的划分是否恰当;(会计处理)

(4)检查与返利有关的增值税等税项核算是否符合规定。

(1)向有关技术人员了解各项研发项目的进展;

(2)检查管理层编制的有关可行性报告和研发项目预算等文件资料;

(3)检查管理层对研发支出在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的划分是否正确;(会计处理)

(4)检查开发支出是否满足会计准则关于开发支出资本化条件的有关规定;

(5)检查各项支出是否与研究开发直接相关。表来看,也可能是费用化的太多了,比如舞弊。使利润减少,关键看企业资金如何?)

三、其他实质性程序

情形 关于关联方交易(考虑舞弊)

应对的实质性程序

(1)结合其他报表项目的审计过程识别是否存在管理层未识别出或未披露的关联方关系或关联方交易;

(2)对超出正常经营过程的重大关联方交易,检查相关的合同或协议,(3)检查交易是否经过恰当授权和批准;

(4)检查关联方交易是否按照等同于公平交易中通行的条款执行;(5)检查关联方及其交易是否已经在财务报表中按照相关的规定予以充分的披露。

(6)如果识别出管理层以前未识别出或未向注册会计师披露的关联方关系或重大关联方交易,注册会计师应当: ①立即将相关信息向项目组其他成员通报。

②在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对关联方作出规定的情况下,要求管理层识别与新识别出的关联方之间发生的所有交易,以便注册会计师作出进一步评价,并询问与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相关的控制为何未能识别或披露该关联方关系或交易。

③对新识别出的关联方或重大关联方交易实施恰当的实质性程序。④重新考虑可能存在管理层以前未识别出或未向注册会计师披露的其他关联方或重大关联方交易的风险,如有必要,实施追加的审计程序。⑤如果管理层不披露关联方关系或交易看似是有意的,因而显示可能存在由于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评价这一情况对审计的影响。注册会计师因此还可能考虑是否有必要重新评价管理层对询问的答复以及管理层声明的可靠性。(7)获取书面声明(8)与治理层沟通

审计会计估计(1)确定截至审计报告日发生的事项是否提供有关会计估计的审计证审计期初余额

考虑持续经营假设 据;(用事实说话)

(2)测试管理层如何作出会计估计以及会计估计所依据的数据(你是如何估计的);

(3)测试与管理层如何作出会计估计相关的控制的运行有效性,并实施恰当的实质性程序;(如何保证你的估计)

(4)作出注册会计师的点估计或区间估计,以评价管理层的点估计。(我来估计)

(5)关注与会计估计相关的披露(6)识别可能存在管理层偏向的迹象

与会计估计相关的、可能存在管理层偏向迹象的例子包括: ①管理层主观地认为环境已经发生变化,并相应地改变会计估计或估计方法;

②针对公允价值会计估计,被审计单位的自有假设与可观察到的市场假设不一致,但仍使用被审计单位的自有假设;

③管理层选择或作出重大假设以产生有利于管理层目标的点估计; ④选择带有乐观或悲观倾向的点估计。(7)获取书面声明

(1)确定上期期末余额是否已正确结转至本期,或在适当的情况下已作出重新表述

(2)确定期初余额是否反映对恰当会计政策的运用

①注册会计师首先应了解、分析被审计单位所选用的会计政策是否恰当; ②会计政策是否在每一会计期间和前后各期得到一贯执行,有无变更; ③会计政策发生变更,应审核其变更理由是否充分,是否按规定予以变更,并关注被审计单位是否已经按照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的要求,对会计政策变更做出适当的会计处理和充分披露。(3)实施一项或多项审计程序

①如果上期财务报表已经审计,查阅前任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工作底稿,以获取有关期初余额的审计证据。

②评价本期实施的审计程序是否提供了有关期初余额的审计证据。③实施其他专门的审计程序,以获取有关期初余额的审计证据。

识别出事项或情况时实施追加的审计程序

(1)如果管理层尚未对被审计单位持续经营能力作出评估,提请其进行评估。

(2)评价管理层与持续经营能力评估相关的未来应对计划,这些计划的结果是否可能改善目前的状况,以及管理层的计划对于具体情况是否可行。(主要询问该计划)

或有事项期后事项(3)如果被审计单位已经编制现金流量预测,且对预测的分析是分析评价管理层未来应对计划时所考虑事项或情况的未来结果的重要因素,评价用于编制的基础数据的可靠性,并确定预测所基于的假设是否有充分充分的支持。

还可能包括:(1)财务信息与实际结果相比较;(2)将本期预测性财务信息与截至目前的实际结果相比较。

(4)考虑自管理层作出评估后是否存在其他可获得的事实或信息。(5)要求管理层和治理层(如适用)提供有关未来应对计划及其可行性的书面声明。并声明:“在财务报表日起的十二个月内,管理层和治理层(如适用)没有申请破产保护的计划”。

见“

二、15”

识别第一时段期后事项审计程序

通常情况下,针对期后事项的专门审计程序,其实施时间越接近审计报告日越好。(因为遗漏的事项越少)

(1)用以识别第一时段期后事项审计程序通常包括: ①了解管理层为确保识别期后事项而建立的程序。

②询问管理层和治理层(如适用),确定是否已发生可能影响财务报表的期后事项。

③查阅被审计单位的所有者、管理层和治理层在财务报表日后举行会议的纪要,在不能获取会议纪要的情况下,询问此类会议讨论的事项。④查阅被审计单位最近的中期财务报表(如有)。

(2)除这些审计程序外,注册会计师可能认为实施下列一项或多项审计程序是必要和适当的:

①查阅被审计单位在财务报表日后最近期间内的预算、现金流量预测和其他相关的管理报告;

②就诉讼和索赔事项询问被审计单位的法律顾问,或扩大之前口头或书面查询的范围;

“罢扁案”进入实质性阶段 等 篇6

在国民党和亲民党的推动下,台湾6月13日正式启动罢免其领导人陈水扁的程序。“立法院”决定将“罢免案”列入临时会报告事项第一案,预计6月27日进行表决。这项“罢免动议”在提交公众投票表决之前,必须得到2/3多数“议员”的支持。

“在野党”表示,如果“罢免动议”无法在“立法院”通过,他们将考虑在下次“立法院”开会时对陈水扁提出不信任投票,推动“倒阁”计划。

针对“泛蓝”推动的罢免、“倒阁”案,民进党内成立了“反政争因应小组”。依照法定程序,“罢免案”有15天审查期,陈水扁在临时会召开后,有7天时间准备答辩书。

刘志华 北京市副市长被免职

北京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6月11日审议认为,关于北京市副市长刘志华生活腐化堕落的错误,事实清楚,证据确凿,情节严重,影响恶劣,决定免去其副市长职务。鉴于刘志华的行为已违反党纪、政纪,中央纪委、监察部决定对其立案审查。

刘志华现年57岁,原籍辽宁。他在担任副市长期间,主要协助负责规划方面的工作,负责建设、国土房管、体育、轨道交通建设等具体内容。分管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北京市人民政府住房制度改革办公室)、市规划委员会(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市建设委员会;市体育局;北京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

凤凰股权变局:中移动进,默多克退

中国移动6月8日宣布,收购了新闻集团旗下星空传媒所持有的凤凰卫视19.9%的股份,成为凤凰主席刘长乐之后的第二大股东。

除了资本的介入,中国移动同时还和凤凰卫视签署了战略联盟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将重点在移动增值服务领域展开合作,包括合作开发产品和服务,共享内容、品牌、营销和客户资源。中国移动将在其无线平台上优先获得凤凰卫视的内容,并获得一定的优惠。

这将对中国移动的3G战略构成补充,使其用户可以享受更丰富的媒体资源应用与服务。

此举表明了中国移动不甘心把自己仅定位为运营商,还有意整合产业链的上下游资源。从去年年初开始,实现手机传媒化就一直是中国移动的战略方向,入股凤凰似乎是它启动媒体战略构想的开端。

对凤凰卫视而言,中国移动的投资,使得利用这家无线运营商巨大的用户群展开合作成为可能,并有可能通过中国移动的网络传送凤凰卫视的电视内容。

与中国移动的战略挺进一样令人关注的,是默多克的减持。

交易之后,默多克通过星空传媒在凤凰的股份减少为18.6%,居第三,而此前,他是与刘长乐持股相当的第一大股东。默多克对中国用心多年,从把卫视中文台的旗帜改为凤凰卫视开始,他已经和刘长乐及其团队一起走过了10年的合作之路。分析人士认为,默多克此次撤出他在凤凰超过一半的资金,某种程度上显示了他对华战略的转变。虽然凤凰卫视在中国的发展相对成功,但它对新闻集团旗下子公司却没有多大的帮助,在中国电视市场面前,外资身份的星空传媒仍然难以打下稳定的根基。

工程项目危机管理的实质研究 篇7

关键词:危机,管理,特征,模式

面对复杂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以及工程项目本身的一次性、长期性、技术性和阶段性给项目整个生命周期所带来的一定程度上的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再由于工程项目是由多方利益主体共同完成的,这种过分细化的专业分工便形成了成倍增长的组织沟通界面和激烈的商业争斗,使得项目在实现过程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利益冲突和问题,因此,项目主体必须面对大量的危机管理。本文通过对工程项目危机管理的深入研究,以期能使项目管理者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更好地进行项目管理。

1 工程项目危机管理的定义

工程项目危机管理(Engineering Project Crisis Management)是为了应对由于工程项目本身和环境条件的不确定性,而引起项目突发的危机事件,抗拒突发的灾难事变,以达到有效地防范、应付和处理直至消除危机,尽量使整个组织和项目将危机造成的损失降低至最低点,并因势利导把危机中蕴含的机遇挖掘出来,使组织和项目在危机中得到增强而不是削弱而事先建立的防范、处理体系和对应措施。危机是危和机并存,一方面表示某种程度上的危险,另一方面也意味着危机中孕育着机会,这是事物发展的规律。普林斯顿大学的诺曼·R·奥古斯丁教授认为,每一次危机本身既包含导致失败的根源,也孕育着成功的种子。发现、培育,以便收获这个潜在的成功机会,就是危机管理的精髓。而习惯于错误地估计形势,并使事态进一步恶化,则是不良的危机管理的典型。简言之,如果处理得当,危机完全可以演变为“契机”。

2 工程项目危机产生的过程

当工程项目系统在外部干扰因素和内部不合理因素变化的影响下无法保持正常状态时,就可能出现失控和变态现象,这些外部干扰因素或内部不合理因素称之为不稳定要素。在系统出现失控和变态的萌芽阶段,从表面上去看并无变化,但系统内部已经开始改变其原有的属性,只是还未威胁到项目系统本身的运行。看不出变化的原因是因为显示变化的讯号较弱,且观察者的认识能力所限。随着不稳定因素不断增强,就会发生累积效应,系统的失控与变态将由量变过渡到质变,表现为突发事件。当系统内部的矛盾激化威胁到系统的正常运行,通常所说的危机就发生了,整个过程如下图1所示。此时如果系统的抗偏差能力足够大,系统通过自身的调整恢复运行,否则系统将崩溃。

3 工程项目危机的基本特征

1)不确定性。项目运行过程中涉及到很多因素,如政治、法律、经济、科技、基础设施、天气、水文地质以及参与项目各方的情况等。外部的干扰因素和内部的干扰因素也很多,很难知道什么状态下外部干扰因素和内部因素会交叉作用形成引发危机的潜在因素,而且也无法知道要经过多久的累积才会在突发事件下使矛盾激化到失控的状态。人们也很难对系统抗偏差能力做出定量的衡量,并且难以确定危机的发展趋势及其对项目组织的影响。

2)突发性。由于人们认知能力的局限,加上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受到干扰产生失真,因此,在危机的萌芽之前人们很难认识到危机的存在,危机的发生常让人感觉是超出常规的。

3)紧迫性。系统在危机中常常面临的是生死存亡的考验,若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作出有效正确的反应,将全局崩溃。

4)危害性。危机的出现使的整个系统的运行偏离了正常的轨道,造成资源严重的损失,并威胁到项目的目标和组织的基本价值。

5)影响范围大。危机产生会使得整个组织的正常运行发生质的变化,即系统对外部显现出的作用变化,因此同样也会影响大系统的运行。

4 工程项目危机管理的意义

1)工程项目危机管理可归纳为一种紧急事件或状态,即它的出现和爆发严重影响企业、社会的正常运作,会对生命、财产、环境等造成威胁和损害,乃至可能超出了其管理能力,要求企业、政府和社会采取特殊的措施加以应对。

2)工程项目危机管理表面上看项目如期完工就万事大吉。但项目本身蕴藏着危机,项目有一定的实施及回报周期,特别是大的投资项目。期间可能遇到诸多不确定性,包括外部的(经济形势、市场形势、政策和舆论等)及内部的(企业经济效益、企业机构变动、决策变动和事故等)。

5 工程项目危机管理的运行模型

工程项目危机管理一般由检测、诊断、决策、实施、反馈、恢复和学习7个阶段组成,具体见下图2所示。

1)检测。对危机的迅速反应依赖于早期对它的检测。它是通过监控潜在风险、获得有关信息来完成的。危机既可能存在于组织内部,也可能存在于组织之外,为了提高效率,必须对组织内部和外部都进行监控。

2)诊断。检测出潜在的问题后,组织应该对它进行进一步的调查,进入诊断阶段,提出适当的反应方式。诊断的过程从本质上讲是一个数据收集的过程,当然在监控危机中出现的问题会影响到诊断过程。

3)决策。如果诊断结果表明检测出来的问题的影响在容许的范围内,危及管理过程就此终止。然而如果诊断结果表明威胁超出了容许的范围,那么就要提出一套应急方案控制危机。决策的挑战性在于危机的多样性、复杂性和资源的限制性,这就意味着它不可避免地影响工程的整个目标系统而需要一个具有丰富经验、敏感性强和相当权利以及能正确理解目标的人在处理好与外部利益集团的关系又不改变工作标准的前提下来做出正确的决策。

4)实施。危机对社会、技术和资金都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且任何决策都需要组织在这些方面做出明显的变更,而这些变更使得该阶段常出现下面的问题:一是不健全的信息流通系统会降低危机管理的有效性;二是人们趋于对包括技术、资金和社会方面的变更采取一种本能的抵抗态度;三是外部利益集团在这一阶段反映的更加尖锐。

5)反馈。收集相关执行情况的信息,不断与目标进行对比,并对反馈信息进行评估,直到实际执行情况与计划相符。

6)恢复。灾难性的危机往往造成人们心灵和物质上的巨大伤害,对这种伤害必须进行弥补和修复,尽快使组织和项目回到正常的轨道上。

7)学习。通过危机可以暴露出在常规情况下不会显露出来的组织内的弱点,从而使组织可以通过摒弃那些可能永远根植于组织内的、会引起危机的行为而提高组织的效率。

6 工程项目危机管理与风险管理之间的关系

危机是风险的延续和发展。风险时刻存在,但危机并不一定会发生,只能说危机发生的可能性是始终存在的。风险是可预见的,如运输过程中的货物损坏,而危机是难以预见的。因此比起风险管理,危机管理更侧重于处理而非预防。以工程建设过程中的火灾来说,风险管理侧重对该项目火灾可能性的鉴别以及怎样降低风险(如采用保险等)。危机管理则侧重于预防和处理那些没有预见的火灾或没有投保的火灾。工程项目中不被有效管理的风险和被人们忽视的风险都可能转变为工程项目危机。所以危机可以看作项目风险延续发展部分。。风险管理情形的好坏对危机管理的影响很大,对整个工程项目来说两者互相联系和补充,两者的关系具体见图3所示。

7 结语

通过以上对工程项目危机管理的深入分析可知,危机在一个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是时刻存在的,其发生的可能性也是始终存在的,只有真正搞清危机管理的实质,采取适当措施,避免或减少危机发生的概率,才能有助于工程项目在复杂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顺利成功完成,做到在项目的整个生命周期内的不同阶段有所侧重有的放矢,真正做到化险为夷,将危机转化为机遇。

参考文献

[1] Nottingham Lucy.Integrated risk management [J].The Canadian Business Review,2002 ,23(7)

[2] Del Cano Alfredo et al.Integratedmethodology for project risk management,2002 ,128(6)

[3] 曾焱.浅谈建筑施工项目中的危机管理[J].科技创新导报,

[4] 徐守骥,马维珍.建筑工程项目危机管理的研究与探讨[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3(4)

[5] 卢国华,张星.试议工程项目的危机管理[J].建筑管理现代化, 2005,(5)

[6] 李慧云.浅淡建筑工程项目危机管理[J].建筑与工程,2007,(21)

[7] 任继如.品牌危机管理[J].商场现代化,2008,(13)

[8] 邓庆阳,阎玮斌.工程项目风险管理与危机管理的比较研究[J].水利建设与管理,2009,(5)

管理实质性 篇8

1 班主任“班级管理”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中职学校班主任工作的重点在于学生的日常管理, 深入、系统地进行班级管理是学生日常生活、学习的保障。班主任“班级管理”应从以下几点着手进行:

1.1 关注每个学生的家庭背景和成长环境, 对家庭背景和成长环境极好和极差的学生要特别关注, 特别是极差的学生。

因为他们是“经济上的弱者”, 更是“心理上的弱者”。作为班主任, 不仅要重视他们的经济扶贫工作, 更要做好心理的“扶贫”。

1.2 以自己的人格魅力, 影响学生, 培养学生的精英意识。

1.3 了解每位学生的思想和性格, 可以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引导。

1.4 根据不同的班级实际情况, 制定相应的班级管理制度。

奖惩得当, 做到公平公正。

1.5 在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上, 要做到以事例作引导, 客观和主观地为学生分析和教育。

1.6 言传身教、知道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起到“解惑”的作用。

1.7 以“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学生的一切”为理念, 为学生及班级争取最大的利益, 帮助每位学生, 解决潜在和现实的困难。

1.8 班主任要主动与学生进行沟通, 这样有利于消除师生之间的代沟, 了解学生的想法和动态。

1.9 班主任之间也要经常进行经验交流, 通过交流, 吸取可用

的优点, 再联系自己所带班级的实际情况, 思考和考虑, 改进和完善班主任管理工作。

1.1 0 抓典型, 培养班级模范和学生干部, 促进班级集体荣誉感和个人成就感, 提高班级文化氛围和积极性。

2 班级管理与学生的分歧及解决办法

学生来自不同的学校和班级, 其思想、素养、文化都有差异, 然而每个班主任的管理方法不可能得到几百个学生的共同认可和接受, 所以班主任只有不断地去了解学生, 在对学生的管理中不断地对自己的管理进行更新和完善, 让每位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去慢慢接受并积极地配合。在此就将我平时遇到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

2.1 班主任往往会接到思想、成绩、纪律差的班级, 班级里大部

分的学生自由散漫, 学习态度不够端正, 行为不够严紧, 素养不够高。仅仅有少数学生学习态度端正, 行为表现突出, 学习能力较强。

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接触、了解和分析。这个班的学生主要存在这些问题:一是缺乏行为规范的养成, 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二是班级缺乏凝聚力。三是学习目的不够明确。解决这些问题, 必须要从常规抓起, 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首先:学规范、抓规范, 从仪容仪表开始;其次:树立班级正气, 培养班级“模范”;最后搭建平台, 通过班级活动和校园活动, 增强班级凝聚力。

2.2 偌大的学生团体中, 常常会有单亲家庭的学生, 因为成长环境的特殊和缺少家庭的温暖而造成了一定的心理疾病。

他们中的大多数的人都性格孤僻, 脾气暴躁, 不喜欢与老师和同学沟通, 更有少数还厌学。这些学生往往性格偏激, 怀疑心重, 心理脆弱。在问题严重的情况下, 他们甚至会做出一些伤害性的行为。他们不遵守校规校纪, 不服从老师的管理和教导, 还会扰乱班级秩序很学习氛围!通过自己的一些观察、了解与接触, 这样的学生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 心理脆弱、耐挫折能力、嫉妒心强。 (2) 自主自立能力欠缺, 偏狭固执。 (3) 消极应付, 或自暴自弃。面对这类学生, 对于他们的呵护和关心应放在第一位。我们应首先了解他们心理“弱势”的形成原因, 本着真诚、理解的原则去关注, 善待他们。以营造氛围, 积极引导为核心。动员全体学生尤其是班队干部共同帮助心理“弱势”学生, 创建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温暖班集体。从物质、精神、学业各个方面点滴渗透给予援助, 让他们体会班级温暖, 帮助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形成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成长意识。人最尊重一个“情”字。作为学生群体也一样。只要老师真心爱他们, 全身心地为他们的成长成才服务, 即使再不听话的学生也会“为情所动”。而且弱势群体学生由于个性孤僻, 自尊心强, 很少与他人沟通、谈心, 对他人缺乏信赖感, 情感比较空虚。在这种情况下, 我们班主任、各科老师应从日常的小事做起, 多谈心, 多沟通, 多为其创造展现自我、认识他人、接纳他人的机会, 以理服人, 以情感人, 并结合自身的人格魅力, 不断去感化他们。让他们慢慢接受同学和老师, 让他们感受到身边的爱和学会去爱别人去感恩。

3 班主任“班级管理”核心工作

班主任班级管理的核心是:在学校的管理模式下, 以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学生的一切为目的。从各方面彻底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和成长环境, 并对学生的志趣、爱好、才能、禀赋、思维倾向这些特点全面地了解, 制定出较好的教育方案, 因材施教, 有针对性地教育学生。对每一个学生都要充满信心, 引导每一个学生上进。

班级管理是一种学问, 我们要不断地在管理中积累经验, 在交流中学习, 在实践中完善, 不断地形成自己独特有效的风格。班主任的管理, 不仅要适应学校的管理模式, 也要适应学生, 这样才能收到实效。

管理实质性 篇9

1 价值内涵

生态环境建设是环境管理的价值内涵。生态文明是人们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前提下,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要求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同时还要保护世界, 缓和人类生存、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矛盾。人们可以通过改变生产、生活方式或利用科学技术对生态环境进行改造, 使其符合自然生长规律, 增强生态系统的生产、自净和稳态反应能力, 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 我国逐渐通过环境管理来建设生态文明, 比如湿地工程建设就是通过科学技术对污水进行处理。生态文明把“以人为本”作为建设的核心, 肯定人的价值, 主张人是环境管理的价值, 但是, 人不能主宰自然, 在生态文明发展的过程中, 人应当遵循客观规律, 将环境管理融入生态建设中, 以体现环境管理的价值。

2 经济内涵

环境管理的经济内涵是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工业革命以后, 世界经济迅速发展, 企业都只注重提高经济效益而忽略了经济发展给生态环境带来的巨大压力。改革开放以后, 我国的经济发展可谓是日新月异, 但是, 在这过程中也忽略了经济发展给生态环境带来的破坏, 所以, 现阶段, 我国在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 还要坚持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为社会、经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在环境管理中, 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坚持以人为本, 促进经济协调、全面、可持续发展。

3 技术内涵

生态文明建设是环境管理的技术内涵。在环境管理中, 要将产业生态关系、城乡生态关系、地区间生态关系与上、下游之间的生态关系处理好, 完成环境管理的技术目标, 具体分析如下: (1)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 要处理好产业生产关系, 科学、合理地调整产业结构, 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并且要做到与时俱进, 利用科学技术建立清洁生产产业, 最大程度地利用自然资源, 从源头减轻环境污染, 缓解环境压力。 (2)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 城乡生态关系是一条垂直生态链。在城市中, 要积极建设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 改善城市工业污染向农村转移的现状。另外, 还要进一步推进新农村建设, 为城市地区提供安全产品, 实现我国城乡生态建设一体化进程, 同时, 还要利用相关科学技术对已被污染的环境进行处理, 改善城市工业污染和农村水污染的现状。 (3) 由于地区间的生态关系较为复杂, 区内外不同的行政管理造成该界面区域生态系统较为脆弱, 所以, 要针对这种状况制订科学的管理方法, 改善这种复杂的生态关系, 使新的管理方法既能应用在区外生态建设中, 又能应用在区内生态建设中, 从整体上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 (4)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 河流的上、下游生态关系是一条水平方向的生态链。在环境管理中, 推行流域生态工程建设, 用生态工程建设带动生态村、镇、县、市、省的建设。在农村地区, 由于环境管理相对薄弱, 所以, 要积极采用生态技术控制养殖业造成的污染, 并对已经出现的环境污染进行有效治理, 减少河流上流污染对下流造成的影响。

4 论排污收费在环境管理中的重要性

排污收费是指按照国家相关的规章制度, 对向环境中排放污水或超标排放污染物的企业或事业单位征收一定的费用作为对环境的补偿费。排污收费制度是国家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对排污费进行征收、管理和使用工作作出的明确规定, 并且该制度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和法律性。排污收费手段是运用经济手段来管理环境, 也是行政管理的必要补充。国家征收排污费能够提高企业和事业单位的环境意识, 让企业和事业单位能从经济的角度分析治理环境与不治理环境的利害关系, 这样做有利于各企业和事业单位的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

从生态角度来看, 收取排污费能够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率。由于我国的经济体制不断改革, 各大企业和事业单位、乡镇企业都在积极转变经营模式, 对生态环境建设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各企业和事业单位在加强环境治理的同时, 可以利用行政、法律或宣教等手段加大排污费的收费管理, 提高企业和事业单位缴纳排污费的积极性。这样做不仅有利于增加环境治理资金, 让企业和事业单位加入到环境污染的防治工作中, 推动我国环保产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 同时, 还能够提高清洁能源的利用率, 促进我国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5 结束语

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在我国取得了良好的发展成果, 现在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了我国的重点建设项目。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 环境管理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生态文明是环境管理的价值内涵,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环境管理的经济内涵, 产业、城乡、地区间与上、下游的生态关系是环境管理的技术内涵, 环境管理主流化是制度内涵, 从这四方面深入研究了环境管理的实质, 进一步推动了社会、经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摘要:环境管理的实质是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达到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理想状态。在生态文明的视角下, 从环境管理的价值内涵、经济内涵、技术内涵和制度内涵等方面全面分析了环境管理的实质, 以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关键词:生态文明,环境管理,可持续发展,排污收费

参考文献

管理实质性 篇10

一、管理会计的基本内涵

所谓的会计管理就是将会计以及管理进行融合的一门新兴的学科。会计管理就是一种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为主要目的的一种财务管理系统和经营管理方法。在会计管理当中应用了一系列的科学的方法, 在企业当中进行日常的核算、计量以及分析等, 这样能够给企业的管理者提供非常可靠以及有效的内部信息作为其做出正确的企业经营管理的决策。

现在的管理会计已经不是单纯的管理或者是会计了, 他突破了传统会计的模式, 增加了有关行为以及管理等各方面的系统理论, 是会计的一个分支也可以说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现在管理会计在企业当中占据着核心地位, 在一个企业当中能够起到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二、企业经营决策中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地位

在现在, 世界上的主流的学派都是人为管理会计以及财务会计是两个独立的学科。外部的会计信息使用者在获取企业当中的会计信息的时候通常都是需要以货币计量的方式来反应企业整体的历史以及各种信息。这方面的信息在企业中都是财务会计来进行提供的。但是如果企业内部的会计信息使用者想要获得会计信息, 就需要以货币或者是非货币单位进行计量的企业分支机械或者是企业整体的未来信息。这方面的信息一般是由企业当中的管理会计来进行提供的。所以管理会计并不是独立与财务会计之外的另一个学科, 而是财务会计这一学科的进一步的延伸或者是进一步的发展。

(一) 同时兼顾全局以及局部

在进行资料的收集以及管理的时候, 财务会计通常都是将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来对资料进行收集以及整理的, 这样能够用概括性的资料来对企业进行一个整体的综合评价, 包括了整个企业的财务状况以及经营的成果等方面。但是在管理会计方面却不仅仅是通过整体方面来对企业当中的资料进行收集以及管理。管理会计为了能够更好的对企业进行经营管理, 需要同时的兼顾企业生产经营当中的全部以及局部这两个方面。在管理会计做出相应的决策以及计划的时候, 首先需要做到从企业的全局进行布置, 使各个决策以及计划之间能够进行相互的协调以及配合, 不能每个部分单独进行管理, 会导致企业各方面的配合不协调, 导致策略的失败。仅从全局方面来做出决策以及计划是不够的, 还需要对计划以及决策进行具体化, 将企业的决策以及计划当中的责任细化到每一个部门, 以指标的方式来进行负责, 要求每一个部门都要完成自己负责的指标, 承担起自己部门在这个计划或者是决策当中应该承担的责任。这样就能够在整体以及局部之间形成一个统一的管理, 同时兼顾了企业的局部以及整体这两个方面。

(二) 面向未来

一般来说财务会计比较的倾向于对现在已经完成的实际情况进行反应, 但是管理会计不是这样, 管理会计为了能够更好的为企业的经营管理进行服务, 就不能只着眼于现在以及历史过去, 就必须要勇敢的面向未来。决策以及计划会计是现代管理会计中的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要实现决策以及计划就必须要有足够的预见性, 需要对未来还没有发生的事情做出预测, 在做出企业管理的决策或者是计划的时候往往都是需要从很多的可能性当中进行选择, 这就需要丰富的资料, 能够对这些可能性能够为企业提供多大的经济效益有一个科学的预测。管理会计中的面向未来并不是意味着放弃了过去, 在管理会计当中既需要使用企业当中的各种历史数据, 有需要使用各种科学的预算数据, 只有根据历史数据以及科学估算才能够更加有效的对企业未来的管理经营制定更加合理的计划以及决策。

三、管理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会计在企业当中的最终目标还是需要服务与管理的, 与企业中的财务会计进行比较, 现在的管理会计在企业当中能够发挥出更加广泛的作用。

(一) 风险管理

企业的经营管理中任何一个行为或者是一项决策的做出都会伴随着一定的风险, 这些风险的存在可能会给投资者带来更多的经济收益, 也可能会给投资者带来巨大的损失。企业的经营管理中报酬与风险是共同存在的, 并且是成正比的, 报酬越高的时候往往也就代表着需要冒着很大的风险, 而且风险如果足够大的话就有可能会对一个企业的生存以及发展造成一定的威胁。在风险管理当中主要就是对企业未来的管理做出决策, 所以说必须要考虑各种风险因素。在管理会计当中可以通过投资组合的方式来进行风险的分散, 所谓的投资组合, 就是企业在进行投资的时候并不是将自己的资金投入到单一的金融或者是实物资产当中, 这样的投资组合就是为了能够获得最优的投资组合, 也就是说在一定的风险程度之下通过最有投资组合来获取预期的最大利益。企业进行最有投资组合的选取时需要经历以下几个步骤:第一步, 将所有的可能进行选择的投资组合列出来。第二步就是将各个可能的投资组合的期望值以及方差计算出来。第三步就是将各个可能进行的投资组合的加权期望值以及协方差计算出来。第四步就是将上面两步当中计算出来的结果进行比较, 从中选取出最佳投资组合。

(二) 为企业提供可靠的财务数据以及经济信息

企业的经营管理者需要对市场动态进行了解, 根据市场当中的经济发展动态来对自身的经营管理措施进行改变, 这就需要通过大量的市场经济信息作为依据, 帮助企业管理人员做出决策。管理会计的一大特点就是能够提供足够的财务数据以及经济信息, 能够满足经营管理者对于这方面信息的要求, 帮助企业做出更加合理的管理决策。

(三) 帮助企业进行人员管理

企业的经营必须要做到以人为本, 人与财物互相配合。现代的管理会计能够帮助企业提供必要的人力资源法方面的信息。随着现在企业的改革以及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渐建立和完善, 需要对企业当中的内部管理进行强化。管理会计能够对企业当中的财务管理制度进行完善并且能够使得企业当中的内部管理变的更加的合理。

四、结语

综上所述, 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为现代企业带来了机遇以及挑战。为了能够更好的应对挑战, 当代企业采用管理会计的方式来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本文主要就是分析管理会计在企业当中能够发挥出来的实质意义。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进步以及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 各个行业不仅仅迎来了发展的机遇, 也遇到了挑战。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之下, 我国的各行各业都面临着非常激烈的市场竞争。为了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当中生存下来, 企业需要在自身的管理方面做出一定的改善。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应用不仅仅能够实现自身的管理能力提升, 还能够帮助企业实现经济效益, 能有效地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关键词:管理会计,企业:实质意义

参考文献

[1]崔国萍, 唐莹莹, 郑晓峰.战略管理会计:企业竞争的现实需要[J].经济与管理, 2005 (08) .

[2]罗惠恩.关于战略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中应用的思考[J].现代商业, 2011 (33) .

[3]强建国.管理会计在企业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与企业, 2013 (22) .

[4]何峰.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应用思考[J].广东科技, 2014 (10) .

维稳股市需实质性政策 篇11

有投资者说,上证指数周线都7连阴了,自从5月8日调整以来,也有13周的时间,即使是08年金融危机最困难的时候也不过如此,为什么市场还是没有起色呢?我们觉得这其中还是有原因的。首先是市场资金目前还是处于紧张状态,场外资金迟迟不肯入市,而套现的人却很多。7月沪深A股共有大宗交易561笔,成交超8.3亿股,总交易金额86.62亿元,只有上月的78.16%。纵观本月大宗交易数据,机械设备和医药生物板块的成交金额位于前列。而具体分析每笔成交数据之后,我们发现大宗交易成为了限售股解禁后股东争相抛售套现的高速公路。比亚迪自7月2日解禁超4.77亿股以来,频频现身大宗交易市场,到7月27号为止已经出现七波大规模的抛售,折价率都在4.9%以上,共成交79笔,涉及5058万股,套现近8.2亿元,股价近日连续创出新低。无独有偶,冠昊生物也上演了类似的一幕。

机构投资者尤其是公募基金,在市场跌破2200点以后,心态更加谨慎。近期逆势而为的基金经理恐已尝试到“市场超跌”后继续超跌的痛感。在市场心态突然急转直下之下,“宁可踏空,不要套牢”已经成为部分大型基金公司的八字箴言。目前机构普遍认为,经过两个多月的连续下跌,上证指数跌破年初低点2132点,“钻石底”告破。在经济面不断下滑的背景下,市场难以走出下跌通道,未来一段时间仍将延续探底之旅。除非政府再次出台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市场才能出现大级别反弹,在明确反弹信号出现之前,宁可踏空,不要套牢。即使在证监会有关负责人7月31日深夜“喊话”,认为股市下跌存在恐慌性因素,并要求投资者不要盲目跟风,以免造成巨额损失的情况下,市场依旧颓势难改。

管理实质性 篇12

1 环境管理中的价值内涵

1.1 生态文明的内涵

生态文明在人们改造物质世界的同时,又承担着保护物质世界的义务,这主要是通过按照自然生态规律来优化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人与自然以及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生态文明是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种人类文明形态,主要体现在政治建设、经济建设以及社会建设方面,这同时也成为了政治文明、经济文明以及社会建设的价值基础。

1.2 环境管理工作的价值定位

1.2.1 人是价值的中心,但不能作为自然的主宰

生态文明主要强调的是以人为本,极力反对人类中心主义以及极端的生态主义,注重人是再价值的中心,但是不能作为自然的主宰。人类的进步发展应该切实建立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础之上。唯有按照这一生态价值规律,社会的发展才能真正走向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

1.2.2 针对工业技术的生态化改造

直至今日,人类社会共经历了三个历史发展阶段,即原始社会时期的原始文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期以及资本主义社会时期。自英国工业革命开始,人类社会经历了上百年的工业文明,工业文明主要以征服自然为主要特征,通过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与发展,结果导致了严重的生态危机。现今,社会生态环境已经完全不能再继续支撑工业文明的发展,因而必须开创新的生态文明,进而克服生态危机,以便推进生态文明社会朝着更高的阶段发展。然而,人们却不能完全摒弃工业文明而发展新的生态文明,而应该在继承工业文明全部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对工业文明社会进行改造,从而就爱那个工业文明社会发展成为生态文明社会。

1.2.3 传承本土化的生态文明

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已经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哲学传统。这一传统是和现今生态文明的内在要求一致的。在继承中华民族一切优秀传统的基础上,深入挖掘本土文化内涵,这也是推进我国环境管理工作模式发展的源泉之一。

1.2.4 将生态建设、环境治理以及消除贫困三者有机结合

当前资本的无限扩张主要是通过工业文明以及当代行业文明造就的,这也就决定了资本运作中对于自然资源以及少年宫态环境的掠夺式破坏。与此同时,资本的快速流动逐渐造成了社会向着两极化发展:①少数人极为富有的阶层;②占有绝大多数人口的普通民众。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资本带来的环境污染以及生态环境破坏后果主要由广大普通民众承担。而在国际间的资本流通过程中,国家间的不平等关系也逐渐在得到强化,这势必会导致发达国家将环境污染等问题转嫁到经济欠发达的国家当中。

我国的生态环境建设以及环境治理是与消除贫困完全一致的。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关键,一方面需要我们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适时调整产业结构,科学利用有限的自然资源,从而保证经济向着更好更快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是要让广大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发展带来的现实成果,我国的环境管理工作主要通过建设“两型社会”新型工业化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途径来开展。在城乡一体化的模式下发展生态建设以及实施生态工程,主要目的就是在于最大化消除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向着农村地区转嫁的情况,从而使生态文明成果惠及到广大人民群众当中。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向着更高目标迈进,生态文明的建设成果定将会充分惠及到全体人民当中。

2 环境管理的经济内涵

推动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环境管理的经济内涵。传统经济的增长方式难免会带来一定的环境资源压力,同时还会逐渐成为经济可持续化发展的羁绊。不寻求发展之路,就很难解决国家民生等重大问题,因而也无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中国梦”。通过有效的环境管理能够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切实转变,通过走新型工业化之路以及新型城市化道路,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也因此成为了我国环境管理中的经济目标。

2.1 将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五个统筹”,进而促进社会经济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将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落到了实处,是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高效节能化发展道路的有效途径。

2.2 集中体现生态文明的环境管理

“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总钥匙。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向着更好更快方向发展,对于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以及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起着决定性作用。坚定不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这不仅是时代的主旋律,同时也是我国环境管理的总体目标。

3 环境管理中的技术内涵

环境管理中的技术内涵便是调节城乡、产业以及上下游地区间的生态关系,因此,在环境管理中应当处理好彼此之间的关系。

3.1 城乡生态关系

在三大产业的生态关系中,不但要城市实现新型城市化道路,消除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的情况。在城乡结合部,应实施生态资源保护,发展生态化技术,理顺城乡结合部的生态状况,从开创良好的生态局面。

3.2 产业生态关系

在环境管理中,应全面发挥区域以及资源优势,理顺各产业之间的生态关系,通过开发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改善经济发展方式,从而最大限度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生态环境压力,推动产业系统的良性循环。

3.3 上下游地区间的生态关系

这一生态关系是指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水平方向生态链。在环境管理中,以生态工程带动生态市、生态县、生态镇以及生态村建设,特别是对于环境管理较为薄弱的农村地区,要着重控制农田面源以及养殖业的污染,最大化降低流域内的水污染情况。

4 结语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发展物质文明过程中进行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成果,它的主要表现是人与自然和谐程度的进步以及人们生态文明观念的增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多次郑重提出,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因此,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要切实加强对生态文明视野下环境管理实质内涵的理解。

摘要:对于当前环境管理而言,其实质就是把人类以及自然的关系协调到有助于我们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和谐状态下。从生态文明的角度的来看,环境管理的基本实质内涵我们可以从价值内涵、技术内涵以及经济内涵等几大方面展开。环境管理的价值内涵即为生态文明,而推动社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便是环境管理的经济内涵,同时调节城乡、产业以及上下游地区间生态关系的便是环境管理中的技术内涵。以下笔者将通过本文,并结合自身多年实践工作经验,集中对生态文明视野下环境管理的实质内涵进行阐述。

关键词:生态文明视野,环境管理,实质内涵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N].人民日版,2010(01):02~04.

[2]李小云,左亭,靳乐山,等.环境与贫困:中国实践与国际经验[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3][加]布鲁斯·米切尔.蔡云龙,李兆龙,等.资源与环境管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4]周训芳,谢云飞,马腾.湿地保护的主流化以及湿地法律制度的生态化[J].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10(01).

[5]周大鹏,申曙光.论环境权的本质——一种“人类中心主义”的环境权观[J].林业经济问题,2013(06).

[6]邵和平.论科学发展观的思维特色与实践科学发展思维方式的转变——兼论不断提高领导干部科学发展的能力[A].提高领导科学发展能力暨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9.

【管理实质性】推荐阅读:

实质分析06-02

实质内容06-19

过程实质07-30

实质脏器08-06

实质因素08-17

精神实质08-23

经济实质11-05

阅读的实质05-10

异质性06-07

语言的实质06-10

上一篇:公共安全治理下一篇:绿色GDP核算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