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会议管理制度(精选10篇)
1会议管理制度 篇1
会议管理制度
议由B或B委托的会议成员主持,由B指定专人记录。
如参会人员不能亲临会场可采取电话通讯方式参加,确实无法参会者需提前报请B批准。
四、会议议题和准备
会议议题由B助理根据会议成员的提议报B或B委托的会议成员决定。
会议议题确定后,B助理于会议前一天安排会议室并发出会议通知,注明会议时间、地点、参加人员和会议内容。
B助理于会议前一天将会议材料制作完成,并分发至各参会人员。凡是需要保密的会议材料,有关承办部门要注明密级、会议结束后由B助理负责收回。
五、会议纪要和承办
会议纪要由参会人员签字后交综合管理部存档,并由会议主持人决定是否印发及发放范围。
B办公会形成的决议,需要以A名义下发的,统一由B助理负责制作文件,报B签发后下发。
第四条 A例会
一、会议成员
会议由A领导、各部门负责人组成,根据需要会议主持人可确定有关人员参加。
二、会议内容
1.各部门负责人报告本部门一周工作情况;
2.对照上周会议安排,逐条逐项检查落实完成情况;
3.安排和部署下周部门A整体工作;
4.共同讨论解决需要其他部门协调解决的事项。
三、会议形式
会议定于每周一、在A会议室召开,如因工作原因不能亲临会场者可采用电话通讯方式参加;确实无法参会者需提前报请s批准。
会议由s或s指定人员主持。
四、会议准备
在每周一上午九点前,各部门负责人将部门工作安排发送至B助理和综合管理部,由B助理送A领导审阅。
综合管理部于会议召开前安排会议室并向与会人员发出会议通知。
五、会议纪要和承办
会议由综合管理部负责记录、归档并根据s要求分发至参会人员,会议上明确的部门工作安排由综合管理部负责检查落实情况。
第五条 部门会议
一、部门会议主要总结及研究处理本部门相关工作,讲评部门工作要点,落实各项管理措施,帮助同事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并对下一步工作进行指引。
二、由部门负责人主持并参照本制度自行安排,但会议时间、参加人等,不得与A会议冲突。
三、部门会议记录由部门保管备查。
第六条 专题会议
一、专题会议由As或s指定人员召集,参会人员由会议承办部门提拟并经召集人确定。
二、会议主要研究处理具体业务工作,承办部门应提前做好会议资料(如会议议程议题、提案、汇报材料、计划草案、决议决定草案、与会人应提交资料等)的准备工作,并负责通知、组织、记录等会务工作。
三、综合管理部协助承办部门做好会务准备工作,如落实会场、布置会场、会议器材、茶具茶水、文具等会议所需的各种设施、用品等。
四、根据s要求,会议承办部门将会议记录分发至参会人员并交综合管理部存档保管。
第七条 重要会议准备
对于A召集的重要会议,A应成立会务筹备小组,并由筹备小组提出会议企划报告,报告内容应包括:
一、会议主旨和目标;
二、会议名称;
三、会议时间;
四、会议地点;
五、会议主持人、筹备组负责人及成员;
六、会议议项和议程;
七、参会人员(名单);
八、会议通知及确认程序;
九、会务接待工作安排;
十、现有筹备情况及时间进度安排;
十一、(可能)存在的问题、解决方案及要求;
十二、会议财务(支出收入)预算;
该报告经A领导批准后方可执行。
第八条 会议要求
一、会议安排原则
会议安排的原则为:小会服从大会,局部服从整体,临时会议服从例会。因处置突发事件而召集的紧急会议不受此限。未经A领导同意,任何人不得随意打乱正常会议计划。
二、讲究会议质量
会议主持人会前应与参会人员充分沟通,做到心中有数。对议而不决的事项提出解决的原则与方法,并对此负责。会议力求精干高效,部署的工作要有明确具体可量化的答复,防止和杜绝空洞无物或泛泛而论。
三、力求会议实效
会议主持人应将会议决议事项付诸实施的程序、实施人(部门)、达成标准和时间等会后跟进安排向与会人明确。
会议议定的事项、布置的工作任务、提出的办法措施,与会人员要按照落实要求,层层进行传达贯彻。会议决议、决策事项遵照“谁组织,谁跟进”的原则督促落实,会议主持人另有指定的,从主持人指定。
四、做好会议记录
1.会议记录要做到专人记录和管理,必要时按照会议主持人的要求形成会议纪要,会议记录应及时转综合管理部统一归档备查。部门会议也要指定人员做好会议记录,用以备忘。
2.会议记录为A的机要档案,保管人员不得擅自外泄。会议纪要的发放或传阅范围由主持人确定。其调阅应严格按A文档管理制度和保密制度的有关规定执行。
3.部门负责组织的各类行政会议的会议记录,由部门常设
会议记录员负责日常归档、保管,但用完后的记录本应作为机要档案。
第九条 参会人员注意事项
一、准时参加会议;
二、会议发言应言简意赅,紧扣议题。
三、遵循会议主持人对议程控制的要求。
四、属工作部署性质的会议,原则上不在会上进行讨论
性发言。
五、遵守会议纪律,与会期间应将手机调到振动或将手
机呼叫转移至部门另一未与会人处,原则上不允许接听电话,如须接听,请离开会场。
六、做好本人的会议纪录。
第十条 本制度由综合管理部负责解释和修订。
第十一条 本制度自下发之日起执行,有效期至2009年6月31日。
1会议管理制度 篇2
中国建材检验认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CTC”) 2013年1-9月经济运营及管理提升会议于10月21日-22日在上海顺利召开。本次会议由CTC企业管理部主办, 上海众材工程检测有限公司承办。CTC总经理马振珠、副总经理汤跃庆、财务总监邱晓及各分子公司负责人约20余人参加了会议, 会议由副总经理汤跃庆主持, 主会场设在上海众材工程检测有限公司张江办公楼会议室。为期两天的会议总结回顾了2013年1~9月集团公司及各分子公司经营情况, 围绕下一阶段工作任务、集团化管理、资源共享及CTC在中国 (上海) 自由贸易区内可能开展的业务等方面展开了积极热烈的讨论, 初步规划了2014年主要工作内容及实现目标。
会议上, CTC总经理马振珠还通报了CTC总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上市工作进展等有关情况, 并就CTC各部门、各分子公司提高安全生产责任意识, 加强安全生产管理;进一步规范财务工作, “增收节支, 降本增效”等几方面的工作进行了部署。副总经理汤跃庆介绍了《年度经营计划与预算管理》、《年度经营计划落实方案》等内容。财务总监邱晓通报了近期加期审计工作要求, 介绍了全面预算管理及全面预算编制程序等内容。与会代表还参观了上海众材工程检测有限公司检测试验室。
活动/会议(1) 篇3
中国和平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在京揭牌
本刊讯 (记者 韩 阳)3月24日,中国和平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揭牌仪式。中宣部副部长欧阳坚,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孙寿山,江西省副省长孙刚,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副主席俞贵麟,江西省出版集团公司董事长钟建华,以及有关方面负责人参加了揭牌仪式。
近年来,江西出版集团大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根据“走出江西、开放联合”的发展战略,着力在北京搭建一个新的产业发展平台。2006年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与江西省出版集团公司从大力推动各自事业发展的角度出发,经过深入社会调研和市场论证,在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有关部门的指导和支持下,形成了中国和平出版社改制重组方案。2006年12月,与中国宋庆龄基金会签署合作协议,对中国和平出版社进行改制重组。2007年12月,这一方案得到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正式批复。江西出版集团出资80%,绝对控股。改制重组的中国和平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主管单位为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主办单位为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和江西省出版集团公司。
新闻出版署副署长孙寿山在揭牌仪式上表示,中国宋庆龄基金会是面向海内外的知名团体和公益机构,在国际民间外交、两岸民间交流、社会公益等领域有着独特优势;江西出版集团近年来大力推进体制创新,综合实力日益雄厚。两家“联姻”是推进出版行业市场化、规模化的积极探索,是出版机构实现资源重组、优势互补的积极尝试,是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一次积极行动。
中国和平出版社的改制重组,在一定意义上开创了中国新闻出版业的先河:此为首家中央级出版单位实行股份制改造;是首次出版行业的跨地区重组;也是首家由两个机构共同主办的出版单位,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业界普遍认为,这是我国出版行业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跨区域跨部门兼并重组,第一次由地方出版集团控股重组中央出版单位,第一次出现真正意义上的国有股份制图书出版企业。
发行集团操盘 终端客户订货 教育出版物年度会展有创新
第三届中国教育出版论坛在南京举办
本刊讯金陵四月,春意盎然。“中国教育出版物年度会展——2008·南京”于4月15日至20日在江苏新华发行集团新港物流基地举行,由本刊创办的第三届中国教育出版论坛做为本次会展的内容之一,也将于4月18日在会展期间举办。
本次会展将2008年度中国教育类图书出版、发行界、教育类图书终端使用客户的一次规模宏大、具有创新意义的盛会,同时也是集展销、业务交流、研讨以及出版、发行、客户互动于一体的大型会展。
本次展会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是形式创新。本次会展由江苏省新闻出版局、全国师范大学出版社联合体、全国教育出版社图书发行协调委员会、江苏省教育协会、江苏凤凰传媒出版集团等单位主办,江苏新华发行集团、出版参考杂志社、当当网、江苏教育出版社、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等单位承办、协办。
会展改变传统订购交流会模式,教育类图书出版界、发行界、教育类图书终端使用客户融于一体,既有业务交流性质的互动、研讨,又有注重实效的教育类图书展销、订购、推荐阅读书目活动。
二是规模强大。本次会展全国师范大学出版社联合体、全国教育出版社图书发行协调委员会强强联合,教育出版物新品多、精品多,阵容强大。
江苏新华发行集团等主办、承办单位将邀请全国600家以上重点中小学图书馆和教育类、综合类大学图书馆参与会展,客户参与人数将达5000人次以上。
本刊(出版参考杂志社)携手当当网联合其他新闻媒体集体参与,以“崇尚读书、让教育充满智慧”为主题,全程跟踪报道。
三是网络技术现代化程度高。会展期间,当当网利用网络同期推出“中国教育出版物年度会展——2008·南京”专题,营造书香氛围。主办方为客户选购图书提供IRF手持终端,并提供数据查询、选购跟踪等配套服务。
四是注重实效。本次会展举办教育类图书专题展销会,客户组织以江苏省中小学图书馆、教育类、综合类大学图书馆为基础,面向全国教育类图书终端使用客户,目标直指销售。
校长办公会议制度1 篇4
校长办公会议制度
为加强学校行政管理,提高议事效率,实行校长办公会议事制度。校长办公会由校长主持,副校长参加;综合办公室主任记录。根据会议内容的需要,可吸收有关人员列席会议,就学校重要工作进行讨论决策,校长办公会议事制度。
(一)议事的主要内容:
1、学校长远发展规划、工作计划、总结;
2、学校管理规章制度的建立、修订、废除;
3、学校行政管理和教育教学重大改革方案;
4、学校内部管理机构的设置和专职人员的配备;
5、学校大型活动的方案和重要对外往来的安排;
6、教职工队伍建设。教职工的调出和调入,岗位的聘任和解聘,职称和工资的晋升,课时工资和岗位津贴的标准,学历进修和业务培训,各类先进的评选,奖励和惩处;
7、办学模式、招生政策、收费标准;
8、对严重违纪学员的处分,包括劝退和开除学籍;
9、学校经费管理的基本原则:5000元以上的支出;基本建设工程的立项与招标;学校资产的处置;车辆的处置;教职工奖金和福利的发放;
10、学校重大突发事件的处理;
11、涉及全校性的行政、教学、教务、后勤、网络、科研、学员管理等方面重大问题;
12、学校的其它重大事情等。
(二)会议决定问题的执行和反馈。校长办公会上研究决定后的事情,要按照集体领导和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原则,分管校长要尽快地组织贯彻执行,并将实施结果向校长汇报。根据会议内容需要,综合办公室可采取印发会议纪要等方式通知全校,并及时收集贯彻执行情况,反馈给有关领导。
二、中层干部周工作例会制度:
1、中层以上干部实行周工作例会制度,一般每周一上午九点召开。
2、参加人员:中层干部、校级领导,处室负责人不在时由处室负责人指定一人参加。由综合办公室主任担任记录。
3、会议主要内容由各处(室)负责人汇报上周工作完成情况及本周工作安排,学校领导根据各处室的工作安排做出相应的工作布署,并提出具体要求。
4、会议时间控在半小时之内。
三、全校教工大会制度:
1、全校教工大会原则上每半月一次,利用周三或周五下午时间召开,由综合办公室主任记录。
2、会议主要内容:
(1)学习、传达上级文件及会议精神;
(2)传达学校党委及行政班子制定的各种决定方案、措施及各项工作的进展情况;
(3)通报学校领导干部与教工人事的任免、调配、考核、选拔、推荐、聘用等情况;
(4)布置党政、教学、科研、招生、考务、教务、网络、后勤等业务工作;
(5)部署涉及全校性的阶段或临时工作。
3、相关要求:
(1)会议坚持少而精的原则,控制会议次数,明确会议主题,做好会前准备,合理安排会序,保证会议质量。
车辆安全管理会议纪要1 篇5
在学院交通车管理中,组织驾驶员每月学习交通法规各项规章制度,并做好会议记录。要求驾驶员严格遵守操作规程,遵守交通规则,维护交通秩序,谨慎驾驶,安全行车;对车辆做到勤检查、勤保养、勤修理;坚持行驶前、行驶中、行驶后的车辆三检制度,对车辆状况时刻做到心中有数,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严禁“带病”车辆上路;严禁驾驶员酒后驾车,私自驾车,无证驾车,疲劳驾驶,抢超抢会,超速行驶,超载行驶,人货混载,私自载人;
一、驾驶员安全管理
2、驾驶员自觉遵守交通法规和规章制度,爱岗敬业,忠于职守,文明驾驶,礼貌行车,主动热情地为公司提供安全、优质的服务;
3、驾驶员必须
4、驾驶员精心爱护车辆,5、驾驶员所驾车辆证件为有效证件,到期必须提前申请办理;在行驶过程中,发生违规违纪的罚款不予报销;
6、驾驶员7 驾驶机动车时不得收看电视或者使用耳机、耳塞收听广播、使用移动电话或者查看手机信息;
8、驾驶客车时驾驶员及前排乘客必须使用安全带,严禁领导干部迫使驾驶员违章驾车;严禁非职业驾驶员驾驶本单位车辆;
9、驾驶员有义务向管理人员及上级组织提出有利于交通安全管理的意见和合理化建议;
10、对不顾车辆及乘车人安全且违反交通安全规定的上级指示、派车命令和其他要求,驾驶员有权拒绝执行,并及时予以指正,对不听劝阻盲目指挥人员,一旦发现,要提出严肃批评;
11、由于盲目指挥造成严重后果的,要追究责任并给予必要的行政和经济处罚,以维护驾驶员的正当权益;、驾驶员都要与车队签订交通安全责任书,实行安全责任到人的分级安全负责制。
二、驾驶员日常管理
1、驾驶员严格执行公司作息时间,按时上、下班,按时参加公司、部门、班组组织的会议、安全学习及各项活动。、驾驶员必须服从班组、部门日常管理,必须服从主管安排;
3、驾驶员随时检查车辆技术状况,发现问题,及时汇报班组管理人员,并做好车辆缺陷登记,及时消除缺陷,使车辆始终处于良好的技术状态,确保行车安全;、上班后,及时打扫车辆、车库及班组环境卫生,车辆按指定位置停放整齐,做好出车准备;
5、车辆公司后,驾驶员要向班长汇报,同时要检查、清洗车辆,做好行车日志; 如遇节假日及八小时以外出车,当接到出车命令,不得讲条件,严禁私自出车。
6、驾驶员凡年底考试、考核不合格,驾驶技能低、习惯性违章累教不改、发生轻微事故的驾驶员,予以辞退;
7、对于酗酒、赌博、嫖娼等行为者一经发现,立即辞退;
8、驾驶员凡酒后驾车,私自驾车,无证驾车,将车辆交给非职业驾驶人员驾驶,一经发现,当事人严肃处理,驾驶员予以辞退。
三、车辆安全管理
1、车辆安全检查包括:车辆在行驶前、行驶中、行驶后对安全装置的全方位动态监控。定期检查车辆状况,完善检查登记制度,严格执行车辆检查、保养、维修制度,发现危及安全的问题,必须及时处理,严禁车辆“带病”行驶;
2、车辆安全监督检查的主要方式是:路检路查、不定期抽查、定期大检查、询问测试、群众举报等。以专职安全监督为主、群众监督为辅。对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犯劳动纪律造成事故隐患的,及时予以从重处罚;
3、车辆应随车配灭火设备。定期检查、补充、更换灭火设备,使其保持良好的效能。
4、遇国家法定节假日,车队必须将车钥匙全部收回(除值班车辆、运行车辆外),小区门卫值班室不得存放车辆钥匙;
四、卫生管理
1、驾驶员对车辆要精心保养,保持车况良好,不带故障出车,2、车内卫生要做到经常性打扫,保持车内空气清新,车外干净整洁。严禁车内堆放杂物、易燃易爆等物品,确保车辆安全。
3、严格遵守车辆管理制度,车辆回单位后,必须停放在车库内,一般不允许在院内随意停放。
4、车辆一个礼拜做一次全面的清洗,每三天做一次内饰的卫生。
5、每次出车前需对车辆进行清洗。
1会议管理制度 篇6
【C】
1、定期召开部门内会议研究相关工作,根据工作需要,召开跨部门工作会议(如职能部门间、院—科间、临床—狐狸、临床—医技间等),建立沟通协调机制。
2、有多部门共同参与的联席会议或扩大的院长办公会议,研究重大事项贯彻落实及协调等工作,每季度至少召开1—2次,并有记录查询。
3、每次会议由明确议题和明确牵头部门。
【B】符合C并
1、会议重要决定能有效传达到相关部门和员工。
2、效能管理部门对执行每次会议决议有监督检查、追踪落实。
【A】符合B并
1、沟通效果良好,促进团队协作。
1会议管理制度 篇7
7稻品种
7.1陵两优472
7.1.1审定编号:国审稻2010001。
7.1.2选育单位:湖南亚华种业科学研究院。
7.1.3品种来源:湘陵628S×恢472。
7.1.4特征特性:属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在华南作双季晚稻种植, 全生育期平均113.6天, 比对照博优998长1.6天。株高115.3 cm。株型适中, 茎秆粗壮, 长势繁茂, 熟期转色好, 亩有效穗数16.4万穗, 穗长24.5 cm, 每穗总粒数143.8粒, 结实率83.5%, 千粒重29.0 g。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5.1级, 穗瘟损失率最高级9级;白叶枯病9级;褐飞虱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7.7%, 长宽比3.2, 垩白粒率15%, 垩白度2.9%, 胶稠度75 mm, 直链淀粉含量13.2%。
7.1.5产量表现:2007年参加华南感光晚籼组品种区域试验, 平均亩产547.9 kg, 比对照增产3.7% (极显著) ;2008年续试, 平均亩产452.5 kg, 比对照增产2.3% (极显著) ;两年平均亩产500.2 kg, 比对照增产3.1%, 增产点比率70.8%。2009年生产试验, 平均亩产489.3 kg, 比对照增产5.6%。
7.1.6栽培技术要点: (1) 育秧:适时播种, 做好种子消毒处理, 培育多蘖壮秧。 (2) 移栽:适龄移栽, 适当密植, 适宜软盘抛秧和小苗带土移栽。一般软盘抛秧3.1~3.5片叶抛栽, 抛栽密度28~30穴m2;水育小苗5片叶左右移栽, 每穴栽插二三苗。 (3) 肥水管理:需肥水平较高, 采用施足底肥、早施追肥、后期严控氮素的施肥方法。中等肥力土壤亩施25%水稻专用复合肥40.0 kg作底肥, 移栽后5~7天结合施用除草剂追施尿素7.5 kg, 幼穗分化初期亩施氯化钾7.5~10.0 kg, 后期看苗适当补施穗肥。分蘖期干湿相间促分蘖, 亩总苗数达到25万苗时及时落水晒田;孕穗期以湿为主, 抽穗期保持浅水层, 灌浆期以润为主, 切忌落水过早。 (4) 病虫防治:及时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纹枯病和稻飞虱等病虫。
7.1.7审定意见:适宜在海南、广西桂南稻作区、广东中南及西南稻作区的平原地区、福建南部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的双季稻区作晚稻种植。
7.2潭两优83号
7.2.2选育单位:湘潭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7.2.3品种来源:潭农S×潭早183。
7.2.4特征特性:属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双季早稻种植, 全生育期平均109.4天, 比对照浙733短0.6天。株型适中, 株高82.7 cm。亩有效穗数22.2万穗, 穗长19.4 cm, 每穗总粒数109.1粒, 结实率84.4%, 千粒重26.1 g。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2.8级, 穗瘟损失率最高级5级;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7级;白背飞虱7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8.1%, 长宽比2.2, 垩白粒率91%, 垩白度22.9%, 胶稠度56 mm, 直链淀粉含量19.0%。
7.2.5产量表现:2008年参加长江中下游早籼早中熟组品种区域试验, 平均亩产501.2 kg, 比对照增产7.1% (极显著) ;2009年续试, 平均亩产503.0 kg, 比对照增产7.6% (极显著) ;两年平均亩产502.1 kg, 比对照增产7.4%, 增产点比率85.3%。2009年生产试验, 平均亩产465.8 kg, 比对照增产6.3%。
7.2.6栽培技术要点: (1) 育秧:适时播种, 做好种子消毒处理, 农膜覆盖育秧。大田亩用种2 kg, 稀播匀播, 培育多蘖壮秧。 (2) 移栽:秧龄20~25天移栽, 大田每亩栽插2万穴左右, 每穴栽插二三苗, 每亩插足8万~10万基本苗。 (3) 肥水管理:亩施氮、磷、钾总含量为25%的水稻专用复合肥50.0 kg作基肥;移栽后3~5天结合化学除草, 亩追施尿素10.0 kg、氯化钾7.5 kg促分蘖;齐穗后视情况适量补施壮籽肥。当亩总苗数达30万苗时及时排水晒田;灌浆结实期干湿交替。 (4) 病虫防治:及时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纹枯病、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等病虫。
7.2.7审定意见:适宜在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的白叶枯病轻发的双季稻区作早稻种植。
7.3陵两优211
7.3.1审定编号:国审稻2010003。
7.3.2选育单位: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7.3.3品种来源:湘陵628S×华211。
7.3.4特征特性:属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双季早稻种植, 全生育期平均109.8天, 比对照浙733短0.2天。株高79.8 cm, 株型适中, 叶色浓绿, 熟期转色好。亩有效穗数23.4万穗, 穗长18.7 cm, 每穗总粒数105.8粒, 结实率82.9%, 千粒重26.3 g。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5.8级, 穗瘟损失率最高级9级;白叶枯病5级;褐飞虱9级;白背飞虱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7.0%, 长宽比3.0, 垩白粒率26%, 垩白度4.2%, 胶稠度77 mm, 直链淀粉含量13.2%。
7.3.5产量表现:2008年参加长江中下游早籼早中熟组品种区域试验, 平均亩产508.9 kg, 比对照增产8.8% (极显著) ;2009年续试, 平均亩产519.0 kg, 比对照增产11.0% (极显著) ;两年平均亩产514.0 kg, 比对照增产9.9%, 增产点比率85.3%。2009年生产试验, 平均亩产484.1 kg, 比对照增产10.5%。
7.3.6栽培技术要点: (1) 育秧:适时播种, 做好种子消毒处理。大田亩用种2.0~2.5 kg, 培育多蘖壮秧。 (2) 移栽:适宜软盘抛秧和小苗带土移栽。软盘抛秧3.1~3.5片叶抛栽, 抛栽密度28~30穴m2;旱育小苗3.5~4.0片叶移栽, 水育小苗5片叶左右移栽, 栽插密度以16.5 cm×20.0 cm为宜, 每穴栽插二三苗。 (3) 肥水管理:需肥水平较高, 采用施足底肥、早施追肥、后期严控氮素的施肥方法。在中等肥力土壤, 每亩施25%水稻专用复混肥40.0 kg作底肥;移栽后5~7天, 结合施用除草剂追施尿素7.5 kg;幼穗分化初期亩施氯化钾7.5~10.0 kg;后期看苗适当补施穗肥。分蘖期干湿相间促分蘖, 当亩总苗数达到30万苗时及时落水晒田。孕穗期以湿为主, 抽穗期保持田间有浅水, 灌浆期以湿润为主, 切忌落水过早。 (4) 病虫防治:及时防治稻瘟病、纹枯病、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等病虫。
7.3.7审定意见:适宜在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的稻瘟病轻发的双季稻区作早稻种植。
7.4株两优173
7.4.1审定编号:国审稻2010004。
7.4.2选育单位:湖南金健种业有限责任公司、中国水稻研究所、株洲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7.4.3品种来源:株1S×R173。
7.4.4特征特性:属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双季早稻种植, 全生育期平均108.0天, 比对照浙733短2.0天。株高86.8 cm, 株型较散, 叶色浓绿, 熟期转色好。亩有效穗数22.3万穗, 穗长19.4 cm, 穗总粒数104.9粒, 结实率84.5%, 千粒重27.9 g。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3.3级, 穗瘟损失率最高级9级;白叶枯病5级;褐飞虱9级;白背飞虱7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9.2%, 长宽比3.1, 垩白粒率81%, 垩白度16.1%, 胶稠度54 mm, 直链淀粉含量22.1%。
7.4.5产量表现:2008年参加长江中下游早籼早中熟组品种区域试验, 平均亩产496.1 kg, 比对照增产6.0% (极显著) ;2009年续试, 平均亩产524.2 kg, 比对照增产12.1% (极显著) ;两年平均亩产510.1 kg, 比对照增产9.1%, 增产点比率85.3%。2009年生产试验, 平均亩产477.0 kg, 比对照增产8.9%。
7.4.6栽培技术要点: (1) 育秧:适时播种, 旱育秧宜适当早播。大田亩用种2 kg左右, 稀播匀播, 培育多蘖壮秧。 (2) 移栽:一般旱育小苗3.1~4.0片叶抛栽, 密度28穴m2;水育秧秧龄25~30天、4.5~5.0片叶移栽, 栽插密度16.5 cm×20.0 cm, 每穴栽插二三苗。 (3) 肥水管理:中等肥力土壤亩施纯氮10 kg、五氧化二磷5 kg、氧化钾6 kg, 施肥方法宜施足基肥、早施追肥。分蘖期干湿相间促分蘖, 当亩总苗数达到25万苗时及时落水晒田;孕穗期以湿润为主, 抽穗期保持田面浅水, 灌浆期干干湿湿, 切忌落水过早。 (4) 病虫防治:及时防治稻瘟病、纹枯病、螟虫、稻飞虱等病虫。
7.4.7审定意见:适宜在江西、湖南、安徽、浙江的稻瘟病轻发的双季稻区作早稻种植。
7.5中早35号
7.5.1审定编号:国审稻2010005。
7.5.2选育单位:中国水稻研究所。
7.5.3品种来源:中早22/嘉育253。
7.5.4特征特性:属籼型常规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双季早稻种植, 全生育期平均110.6天, 比对照浙733长0.6天。株高91.9 cm, 株型适中, 茎秆粗壮, 熟期转色好。亩有效穗数20.1万穗, 穗长18.1 cm, 穗总粒数118.7粒, 结实率83.5%, 千粒重27.3 g。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5.6级, 穗瘟损失率最高级9级;白叶枯病5级;褐飞虱9级;白背飞虱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3.6%, 长宽比2.0, 垩白粒率100%, 垩白度28.5%, 胶稠度60 mm, 直链淀粉含量25.0%。
7.5.5产量表现:2008年参加长江中下游早籼早中熟组品种区域试验, 平均亩产505.0 kg, 比对照增产7.9% (极显著) ;2009年续试, 平均亩产512.3 kg, 比对照增产9.6% (极显著) ;两年平均亩产508.7 kg, 比对照增产8.8%, 增产点比率94.1%。2009年生产试验, 平均亩产464.6 kg, 比对照增产6.0%。
7.5.6栽培技术要点: (1) 育秧:适时播种, 做好种子消毒处理。塑料软盘育秧适当迟播, 大田亩用种3.0~3.5 kg;地膜湿润育秧适当早播, 大田亩用种5.0 kg;直播应在日平均气温稳定在13℃以上时播种。 (2) 移栽:适龄移栽, 栽插密度可因地制宜, 以每亩栽插基本苗10万苗左右为宜。抛栽一般在三叶一心至四叶一心期, 每亩抛栽2.5万穴。立苗 (抛栽、插秧后5天) 后注意保持4~5天水层进行化学除草。 (3) 肥水管理:需肥量中等偏上, 总用肥量每亩纯氮10~12 kg, 氮、磷、钾比例为1.0:0.5:1.0。宜用有机肥作基肥, 一般亩施2750~3000 kg担标准肥, 配施钾肥7.5~10.0 kg。按照“无水抛秧, 灌水分蘖, 适时晒田, 多露轻晒, 有水抽穗, 干湿壮籽”的原则科学管水, 抛秧时田面要尽量无水, 抛秧后一二天内不灌水;亩总苗数达到24万苗左右时开始采取多次露田方式晒田;收获前4~6天断水, 切忌断水过早。 (4) 病虫防治:及时防治稻瘟病、纹枯病、螟虫、稻飞虱等病虫。
7.5.7审定意见:适宜在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的稻瘟病轻发的双季稻区作早稻种植。
7.6渝香203
7.6.1审定编号:国审稻2010006。
7.6.2选育单位:重庆再生稻研究中心、重庆市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四川省宜宾市农业科学院。
7.6.3品种来源:宜香1A×R2103。
7.6.4特征特性: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种植, 全生育期平均156.8天, 与对照Ⅱ优838相当。株高119.2 cm, 株型适中。亩有效穗数16.3万穗, 穗长25.9 cm, 穗总粒数162.8粒, 结实率76.4%, 千粒重30.1 g。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5.0级, 穗瘟损失率最高级7级;褐飞虱9级;抽穗期耐热性中等, 耐冷性较弱。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9.0%, 长宽比3.0, 垩白粒率13%, 垩白度2.3%, 胶稠度64 mm, 直链淀粉含量18.7%, 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2级。
7.6.5产量表现:2007年参加长江上游中籼迟熟组品种区域试验, 平均亩产554.3 kg, 比对照减产3.6% (极显著) ;2008年续试, 平均亩产594.2 kg, 比对照减产1.4% (显著) ;两年平均亩产574.3 kg, 比对照减产2.5%, 增产点比率57.9%。2009年生产试验, 平均亩产582.9 kg, 比对照增产4.8%。
7.6.6栽培技术要点: (1) 育秧:适时早播, 地膜覆盖湿润育秧或旱育抛秧, 大田亩用种1 kg, 稀播匀播, 培育多蘖壮秧。 (2) 移栽:秧龄4.5片叶左右移栽, 亩栽插1.2万~1.5万穴, 每穴栽插2苗, 高肥田和低海拔地区适当稀植, 低肥田地区适当密植。 (3) 肥水管理:重底肥, 早追肥, 配方施肥。中等肥力田亩施纯氮10 kg、五氧化二磷6 kg、氧化钾8 kg, 磷肥全作底肥;氮肥60%作底肥, 30%作追肥, 10%作穗粒肥;钾肥60%作底肥, 40%作拔节肥。追肥在移栽后7天左右施用, 穗粒肥在拔节期施用。科学管水, 浅水促蘖, 够苗及时晒田, 孕穗抽穗期保持浅水层, 灌浆结实期干湿交替, 后期切忌断水过早。 (4) 病虫防治:及时防治稻瘟病、纹枯病、螟虫、稻飞虱等病虫。
7.6.7审定意见:适宜在贵州、重庆的中低海拔籼稻区 (武陵山区除外) 、四川平坝丘陵稻区、陕西南部稻区的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7.7冈香707
7.7.1审定编号:国审稻2010007。
7.7.2选育单位: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四川金堂莲花农业研究所。
7.7.3品种来源:冈香1A×蜀恢707。
7.7.4特征特性: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种植, 全生育期平均155.2天, 比对照Ⅱ优838短2.7天。株高114.0 cm, 株型适中, 长势繁茂, 熟期转色好。亩有效穗数16.0万穗, 穗长25.0 cm, 穗总粒数165.4粒, 结实率83.9%, 千粒重29.4 g。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3.8级, 穗瘟损失率最高级5级;褐飞虱9级;抽穗期耐冷性弱。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7.9%, 长宽比2.8, 垩白粒率25%, 垩白度5.3%, 胶稠度79 mm, 直链淀粉含量22.1%。
7.7.5产量表现:2008年参加长江上游中籼迟熟组品种区域试验, 平均亩产637.8 kg, 比对照增产5.4% (极显著) ;2009年续试, 平均亩产587.1 kg, 比对照增产4.0% (极显著) ;两年平均亩产612.4 kg, 比对照增产4.7%, 增产点比率83.3%。2009年生产试验, 平均亩产593.0 kg, 比对照增产6.7%。
7.7.6栽培技术要点: (1) 育秧:适时早播, 培育多蘖壮秧。 (2) 移栽:秧龄40~45天移栽, 合理密植, 亩栽插1.8万穴左右, 每穴2苗。 (3) 肥水管理:配方施肥, 重底肥, 早追肥, 后期看苗补施穗粒肥。亩施纯氮10~12 kg, 氮、磷、钾合理搭配, 底肥占70%, 追肥占30%。深水返青, 浅水分蘖, 够苗及时晒田, 孕穗抽穗期保持浅水层, 灌浆结实期干湿交替, 后期切忌断水过早。 (4) 病虫防治:及时防治稻瘟病、纹枯病、螟虫、稻飞虱等病虫。
7.7.7审定意见:适宜在云南、贵州、重庆的中低海拔籼稻区 (武陵山区除外) 、四川平坝丘陵稻区、陕西南部稻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7.8内5优317
7.8.1审定编号:国审稻2010008。
7.8.2选育单位:内江杂交水稻科技开发中心。
7.8.3品种来源:内香5A×内恢3317。
7.8.4特征特性: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种植, 全生育期平均159.0天, 比对照长1.2天。株高117.0 cm, 株型适中, 茎秆粗壮。亩有效穗数15.1万穗, 穗长26.0 cm, 穗总粒数172.9粒, 结实率79.7%, 千粒重30.9 g。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2.7级, 穗瘟损失率最高级5级;褐飞虱9级;抽穗期耐热性弱。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2.4%, 长宽比2.8, 垩白粒率25%, 垩白度4.6%, 胶稠度53 mm, 直链淀粉含量23.3%, 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3级。
7.8.5产量表现:2008年参加长江上游中籼迟熟组品种区域试验, 平均亩产611.1 kg, 比对照增产3.3% (极显著) ;2009年续试, 平均亩产581.7 kg, 比对照增产2.2% (极显著) ;两年平均亩产596.4 kg, 比对照增产2.8%, 增产点比率63.3%。2009年生产试验, 平均亩产590.4 kg, 比对照增产6.2%。
7.8.6栽培技术要点: (1) 育秧:适时早播, 采用湿润地膜育秧或温室两段育秧, 大田亩用种1.0 kg, 培育多蘖壮秧。 (2) 移栽:适龄移栽, 可采用宽行窄株栽插, 亩栽插1.3万~1.5万穴, 每穴栽插2苗。 (3) 肥水管理:施肥管理上宜重底肥、早追肥, 注意氮、磷、钾肥合理搭配, 适当增施磷、钾肥, 切忌偏施氮肥。应特别注意后期水肥管理, 切忌脱水过早。 (4) 病虫防治:及时防治稻瘟病、纹枯病、螟虫、稻飞虱等病虫。
7.8.7审定意见:适宜在贵州、重庆的中低海拔籼稻区 (武陵山区除外) 、四川平坝丘陵稻区、陕西南部稻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7.9渝优7109
7.9.1审定编号:国审稻2010009。
7.9.2选育单位:重庆再生稻研究中心、重庆市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7.9.3品种来源:渝802A×渝恢7109。
7.9.4特征特性: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种植, 全生育期平均159.6天, 比对照长3.1天。株高113.9 cm, 株型紧凑, 叶色浓绿, 叶姿挺直。亩有效穗数16.5万穗, 穗长26.0 cm, 穗总粒数193.3粒, 结实率76.4%, 千粒重26.7 g。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6.1级, 穗瘟损失率最高级7级;褐飞虱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9.8%, 长宽比2.8, 垩白粒率8%, 垩白度1.7%, 胶稠度64 mm, 直链淀粉含量23.4%, 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3级。
7.9.5产量表现:2007年参加长江上游中籼迟熟组品种区域试验, 平均亩产611.4 kg, 比对照增产4.1% (极显著) ;2008年续试, 平均亩产611.3 kg, 比对照增产2.7% (极显著) ;两年平均亩产611.3 kg, 比对照增产3.4%, 增产点比率74.0%。2009年生产试验, 平均亩产590.2 kg, 比对照增产6.1%。
7.9.6栽培技术要点: (1) 育秧:适时早播, 培育多蘖壮秧。 (2) 移栽:采用宽行窄株栽插, 秧龄40天左右中苗移栽, 亩栽插1.2万~1.5万穴, 每穴栽插2苗。 (3) 肥水管理:采用促、稳、保和氮、磷、钾配方施肥法。中等肥力田亩施纯氮10 kg、五氧化二磷6 kg、氧化钾8 kg。磷肥全作底肥;氮肥60%作底肥, 30%作追肥, 10%作穗粒肥;钾肥60%作底肥, 40%作拔节肥。追肥在移栽后7天左右施用, 穗粒肥在拔节期施用。科学管水, 浅水促蘖, 够苗及时晒田, 孕穗抽穗期保持浅水层, 灌浆结实期干湿交替, 后期切忌断水过早。 (4) 病虫防治:及时防治稻瘟病、纹枯病、螟虫、稻飞虱等病虫。
7.9.7审定意见:适宜在云南、贵州、重庆的中低海拔籼稻区 (武陵山区除外) 、四川平坝丘陵稻区、陕西南部稻区的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7.10两优688
7.10.1审定编号:国审稻2010010。
7.10.2选育单位:福建省南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7.10.3品种来源:SE21S×南恢688。
7.10.4特征特性:属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 全生育期平均135.5天, 比对照Ⅱ优838长0.9天。株高130.3 cm, 株型略散, 长势繁茂, 熟期转色好。亩有效穗数17.2万穗, 穗长25.8 cm, 穗总粒数152.0粒, 结实率82.3%, 千粒重29.8 g。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4.7级, 穗瘟损失率最高级7级;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7级;抽穗期耐热性弱。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7.4%, 长宽比2.8, 垩白粒率78%, 垩白度19.9%, 胶稠度60 mm, 直链淀粉含量22.4%。
7.10.5产量表现:2008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品种区域试验, 平均亩产607.6 kg, 比对照增产5.3% (极显著) ;2009年续试, 平均亩产585.1 kg, 比对照增产6.7% (极显著) ;两年平均亩产596.4 kg, 比对照增产6.0%, 增产点比率85.7%。2009年生产试验, 平均亩产576.4 kg, 比对照增产6.5%。
7.10.6栽培技术要点: (1) 育秧:适时播种, 大田亩用种0.8~1.0 kg, 稀播匀播, 培育多蘖壮秧。 (2) 移栽:秧龄30天左右移栽, 每亩插足l.3万穴以上, 每穴栽插一二苗。 (3) 肥水管理:大田亩施纯氮10 kg, 五氧化二磷6~8 kg, 氧化钾10~12 kg, 氮、磷、钾比例1.0:0.61.0。施足基肥, 早施追肥, 总用肥量的50%作基肥, 40%作分蘖肥, 10%作穗肥。深水返青, 浅水促蘖, 及时晒田, 中后期湿润灌溉, 切忌断水过早。 (4) 病虫防治:及时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螟虫、稻飞虱等病虫。
7.10.7审定意见:适宜在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 (武陵山区除外) 以及福建北部、河南南部稻区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7.11新两优223
7.11.1审定编号:国审稻2010011。
7.11.2选育单位:安徽荃银高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7.11.3品种来源:新华S×YR223。
7.11.4特征特性:属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 全生育期平均134.4天, 比对照短1.1天。株高129.9 cm, 株型适中。亩有效穗数15.9万穗, 穗长25.7 cm, 每穗总粒数176.5粒, 结实率81.1%, 千粒重29.5 g。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6.2级, 穗瘟损失率最高级9级;白叶枯病7级;褐飞虱9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45.9%, 长宽比2.9, 垩白粒率39%, 垩白度4.6%, 胶稠度74 mm, 直链淀粉含量16.1%。
7.11.5产量表现:2007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品种区域试验, 平均亩产593.5 kg, 比对照增产4.9% (极显著) ;2008年续试, 平均亩产623.8 kg, 比对照增产8.6% (极显著) ;两年平均亩产608.6 kg, 比对照增产6.8%, 增产点比率96.7%。2009年生产试验, 平均亩产579.7 kg, 比对照增产7.2%。
7.11.6栽培技术要点: (1) 育秧:适时播种, 培育多蘖壮秧。 (2) 移栽:秧龄控制在35天以内, 适龄移栽, 亩栽插约1.8万穴, 亩基本苗达到7万~9万苗。 (3) 肥水管理:适量增施氮肥, 注意氮、磷、钾配合, 以基肥为主。早施分蘖肥, 幼穗分化6~7期时亩施3~5 kg尿素做粒肥。移栽后浅水促早发, 中期够苗适度晒田, 孕穗至灌浆期保持浅水层, 以后干湿交替, 收获前一星期断水。 (4) 病虫防治:及时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螟虫、稻飞虱等病虫。
1会议管理制度 篇8
(田堡煤矿)一矿
煤矿地测安全办公会议制度
2017年7月
煤矿地测安全办公会议制度
1、地测部门安全办公会每月召开一次,会议实行点名考勤制度,凡无故不参加安全办公会议的人员第一次提出警告,第二次写出书面检查,第三次罚款100元,多次者调离本科,凡参会迟到,无正当理由者,每次罚款50元。
2、地测安全办公会由地测组组长李先勇主持,全体成员参加,会议必须有专业人员进行详细的会议记录,并由记录人保管。
3、会议记录必须详实、准确,原则上记录完毕后应由发言人审查签字。
3、安全办公会内容:
①传达公司地测安全办公会精神和上级有关地测安全生产的指示要求。
②总结分析一月来部门安全生产情况,分析安全生产形势、找出存在问题,确定安全工作重点,地测科长为地测部门安全生产的负责人和责任人,每周必须进行一次地测隐患排查工作汇总,并在会上进行工作汇报。
③ 隐患排查的主要内容: 1)、顶板离层活动情况; 2)、雨季时地面因采动而产生的裂缝及塌陷处理情况; 3)、掘进巷道中腰线质量情况; 4)、开工通知单、贯通通知单及安全技术措施的贯彻落实情况; 5)、水情、水害的调查、处理、治理情况。
④研究确定下月安全工作重点及措施,加强安全管理的制度及办法。
⑤研究对安全生产先进个人的奖励及对事故责任者和“三违”人员的处理意见。
攀枝花市沿江实业有限责任公司
(田堡煤矿)一矿
1会议管理制度 篇9
议程
一、XX会议
(一)、会议时间:9月11日上午8:30
(二)、会议地点:镇三楼会议室
(三)、参加对象:各村书记、主任、村监会主任、村文书、驻村干部、大学生村官
(四)、会议议程
主持人:XXX1、XXX镇长部署村级三资清查核资
2、XX书记:一是宣布村监会考核办法;二是部署廉洁村创建工作;三是部署清洁家园工作
3、XX书记部署校园周边环境整治工作并强调讲话
二、XX办会议
(一)、会议时间:9月11日下午2:30
(二)、会议地点:XX办事处会议室
(三)、参加对象:各村书记、主任、村监委主任、村文书、驻村干部、大学生村官
(四)、会议议程
主持人:XXX1、XX镇长部署村级三资清查核资
2、XX书记:一是宣布村监会考核办法;二是部署廉洁村创建工作;三是部署清洁家园工作
1会议管理制度 篇10
3.26滇豆6号
3.26.1审定编号:国审豆2008026。
3.26.2选育单位:云南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3.26.3品种来源: (晋宁大黄豆×黑农29) ×威廉姆斯。
3.26.4特征特性:平均生育期127天, 白花、棕毛, 株高68.7 cm, 底荚高度10.4 cm, 主茎节数14.6个, 分枝数4.3个, 单株荚数57.2个, 百粒重15.8 g。种皮黄色, 种脐黑色。接种鉴定, 抗大豆花叶病毒病SC3株系, 感SC7株系。粗蛋白质含量44.53%, 粗脂肪含量19.59%。
3.26.5产量表现:2006年参加西南山区春大豆组品种区域试验, 亩产188.5 kg, 比对照滇86-5增产10.8%, 极显著;2007年续试, 亩产199.1 kg, 比对照增产16.8%, 极显著;两年平均亩产193.8 kg, 比对照增产13.8%。2007年生产试验, 亩产154.3 kg, 比对照增产12.8%。
3.26.6栽培技术要点:4月下旬至5月中旬播种, 每亩保苗1.4万~1.8万株;播种前每亩施钾肥8~10 kg、过磷酸钙20~33 kg作底肥;根据苗情每亩可追施尿素4~8 kg。
3.26.7审定意见:适宜在贵州、云南中北部、湖北省西南山区春播种植。
3.27交大02-89
3.27.1审定编号:国审豆2008027。3.27.2选育单位:上海交通大学。
3.27.3品种来源:台湾88×宝丰8号。
3.27.4特征特性:平均生育期88天, 株高36.8 cm, 主茎节数9.3个, 分枝数2.7个, 单株荚数27.7个, 单株鲜荚重44.7 g, 每500 g标准荚数188个, 荚长×荚宽=5.3 cm×1.3 cm, 标准荚率67.9%, 百粒鲜重68.1 g。感观品质鉴定属香甜柔糯型。鲜荚绿色, 种皮黄色。接种鉴定, 高抗SMVSC3株系, 中感SC7株系。
3.27.5产量表现:2006年参加鲜食大豆春播组品种区域试验, 亩产鲜荚798.3 kg, 比对照AGS292增产13.1%, 极显著;2007年续试, 亩产鲜荚910.3 kg, 比对照增产12.6%, 极显著;两年平均亩产鲜荚847.8 kg, 比对照增产12.0%。2007年生产试验, 亩产鲜荚983.8 kg, 比对照增产8.3%。
3.27.6栽培技术要点:每亩保苗1.5万~2万株;每亩施复合肥7~10 kg作种肥, 开花期施氮肥2 kg。
3.27.7审定意见:适宜在北京、天津、江苏、安徽、浙江、湖北、湖南、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等地作春播鲜食大豆种植。
3.28中豆37号
3.28.1审定编号:国审豆2008028。
3.28.2选育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3.28.3品种来源:新六青×痢溧阳大青豆。
3.28.4特征特性:平均生育期82天, 株高53.7 cm, 主茎节数12.3个, 分枝数2.1个, 单株荚数38.2个, 单株鲜荚重65.4 g。每500 g标准荚数224个, 荚长×痢荚宽=4.8 cm×1.2 cm, 标准荚率59.8%, 百粒鲜重58.7 g。感观品质鉴定属香甜柔糯型。鲜荚绿色, 种皮绿色, 子叶黄色。接种鉴定, 抗大豆花叶病毒病SC3株系, 中感SC7株系。
3.28.5产量表现:2006年参加鲜食大豆夏播组品种区域试验, 亩产鲜荚718.4 kg, 较对照新六青增产10.9%, 极显著;2007年续试, 亩产鲜荚745.6 kg, 比对照增产8.9%, 极显著;两年平均亩产鲜荚732.0 kg, 比对照增产9.8%。2007年生产试验, 亩产鲜荚868.3 kg, 比对照增产17.8%。
3.28.6栽培技术要点:5月中旬至7月上旬播种, 早播每亩保苗1.2万~1.5万株, 晚播或土壤瘠薄地块每亩保苗2.0万株。一般每亩施复合肥20~25 kg、过磷酸钙25 kg作基肥, 苗期追施尿素或磷酸二铵8 kg, 初花期可用磷酸二氢钾、钼酸铵进行叶面喷肥。
3.28.7审定意见:适宜在安徽、江苏、江西、湖北等省作夏播鲜食大豆种植。
3.29南农31号
3.29.1审定编号:国审豆2008029。3.29.2选育单位:南京农业大学。
3.29.3品种来源:南农18-6×徐豆4号。
3.29.4特征特性:平均生育期95天, 株高70.8 cm, 有限结荚习性。株型收敛, 有效分枝1.4个, 单株有效荚数35.8个, 单株粒数92.3个, 单株粒重17.3 g, 百粒重19.6 g。籽粒圆形, 黄皮, 脐浅褐色。接种鉴定, 中抗花叶病毒病SC3、SC7株系。粗蛋白质含量40.84%, 粗脂肪含量20.21%。
3.29.5产量表现:2006年参加热带亚热带夏大豆品种区域试验, 亩产169.6 kg, 比对照1埂青82增产26.8%, 极显著, 比对照2华夏1号增产15.3%, 极显著;2007年续试, 亩产180.2 kg, 比对照华夏1号增产13.0%, 极显著;两年平均亩产174.9 kg, 比对照华夏1号增产14.1%。2007年生产试验, 亩产161.5 kg, 比对照华夏1号增产10.1%。
3.29.6栽培技术要点:7月上中旬播种, 每亩保苗1.2万~1.3万株。一般每亩施复合肥50 kg, 花期亩施尿素5~10 kg。
3.29.7审定意见:适宜在湖南和江西南部、福建中南部、广东、广西、海南夏播种植。
3.30辽豆24号
3.30.1审定编号:国审豆2007030。
3.30.2选育单位:辽宁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3.30.3品种来源:辽豆3号×异品种。
3.30.4特征特性:平均生育期129天, 亚有限结荚习性。株高93.0 cm, 单株有效荚数48.2个, 百粒重20.4 g。籽粒圆形, 种皮黄色, 淡脐。接种鉴定, 中抗大豆灰斑病, 中抗SMVⅠ号株系和SMVⅢ号株系。粗蛋白质含量39.86%, 粗脂肪含量20.91%。
3.30.5产量表现:2005年参加北方春大豆晚熟组品种区域试验, 亩产186.2 kg, 比对照辽豆11号增产7.4%, 极显著;2006年续试, 亩产194.3 kg, 比对照增产8.4%, 极显著;两年平均亩产190.3 kg, 比对照增产7.9%。2006年生产试验, 亩产182.9 kg, 比对照增产8.9%。
3.30.6栽培技术要点:选择中等肥力地块种植, 亩施农家肥2 000~3 000 kg、磷酸二铵15 kg作底肥;适宜播期4月中旬至5月上旬, 亩保苗1.0万~1.3万株。
3.30.7审定意见:适宜在宁夏中部和中北部, 辽宁锦州、瓦房店和沈阳地区春播种植。
4小麦品种
4.1内麦836
4.1.1审定编号:
国审麦2008001。
4.1.2选育单位:
四川省内江市农业科学院。
4.1.3品种来源:
5680/92R133。
4.1.4特征特性:
春性, 中熟, 全生育期188天左右, 比对照川麦107早熟3天。分蘖力中等, 长势旺, 冬季苗叶轻微黄尖。株高79 cm左右, 株型紧凑, 成株叶片中等宽度、上冲, 茎秆弹性好。穗层较整齐, 穗长方形, 长芒, 白壳。白粒, 半角质, 较均匀、饱满。平均亩穗数22.6万穗, 穗粒数44.0粒, 千粒重43.6 g。抗倒性好。接种抗病性鉴定:条锈病、白粉病免疫, 慢叶锈病, 中感赤霉病;个别区试点有条锈病发生。2006年、2007年分别测定混合样:容重767 g/L、772 g/L, 蛋白质 (干基) 含量12.74%、12.69%, 湿面筋含量23.2%、26.1%, 沉降值25.0 mL、28.8 mL, 吸水率52.7%、53.6%, 稳定时间3.6 min、4.4 min, 最大抗延阻力343 E.U、480 E.U, 延伸性15.6 cm、14.2 cm, 拉伸面积74.9 cm2、90.5 cm2。
4.1.5产量表现:
2005-2006年度参加长江上游冬麦组品种区域试验, 平均亩产量387.9 kg, 比对照川麦107增产5.1%;2006-2007年度续试, 平均亩产量395.3 kg, 比对照增产5.0%。2007-2008年度生产试验, 平均亩产343.4 kg, 比当地对照品种增产0.9%。
4.1.6栽培技术要点:
10月28日至11月10日播种, 每亩适宜基本苗12万~14万苗, 适宜在较高肥水条件下种植。
4.1.7审定意见:
适宜在四川、贵州中部和西部、重庆东部、云南中部田麦区、甘肃徽成盆地川坝河谷种植。
4.2西科麦4号
4.2.1审定编号:
国审麦2008002。
4.2.2选育单位:
西南科技大学。
4.2.3品种来源:
墨460/9601-3。
4.2.4特征特性:
春性, 中熟, 全生育期190天左右, 与对照川麦107相当。分蘖力较强, 生长势较旺。株高95 cm左右, 株型较紧凑。穗层整齐, 穗长方形, 顶芒, 白壳。白粒, 半角质, 均匀, 较饱满。平均亩穗数24.7万穗, 穗粒数40.2粒, 千粒重44.3 g。抗倒性中等。接种抗病性鉴定:叶锈病免疫, 高抗条锈病, 高感白粉病、赤霉病;个别区试点有条锈病发生。2006、2007年分别测定混合样:容重782 g/L、800 g/L, 蛋白质 (干基) 含量13.87%、14.32%, 湿面筋含量27.3%、31.3%, 沉降值28.9 mL、31.1 mL, 吸水率52.7%、54.9%, 稳定时间3.0 min、2.9 min, 最大抗延阻力260 E.U、270 E.U, 延伸性18.0 cm、17.0 cm, 拉伸面积64.4 cm2、63.4 cm2。
4.2.5产量表现:
2005-2006年度参加长江上游冬麦组品种区域试验, 平均亩产385.5 kg, 比对照川麦107增产7.1%;2006-2007年度续试, 平均亩产量405.9 kg, 比对照增产7.8%。2007-2008年度生产试验, 平均亩产357.7 kg, 比对照增产5.1%。
4.2.6栽培技术要点:
霜降至立冬播种, 每亩适宜基本苗12万~14万苗, 适宜在较高肥水条件下种植。
4.2.7审定意见:
适宜在四川、贵州、陕西汉中和安康、湖北襄樊、重庆西部、云南中部田麦区、甘肃徽成盆地川坝河谷种植。
4.3资麦1号
4.3.1审定编号:
国审麦2008003。
4.3.2选育单位:
四川万发种子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4.3.3品种来源:
绵阳29/川麦25。
4.3.4特征特性:
春性, 中熟, 全生育期189天左右, 比对照川麦107早熟2天。分蘖力强, 生长势旺。株高85 cm左右, 株型较紧凑, 茎秆韧性较好。穗层整齐, 穗长方形, 长芒, 白壳。白粒, 半角质, 均匀、饱满。平均亩穗数26.35万穗, 穗粒数40.2粒, 千粒重42.2 g。接种抗病性鉴定:条锈病免疫, 慢叶锈病, 中感白粉病、赤霉病;个别区试点有条锈病发生。2006、2007年分别测定混合样:容重786 g/L、781 g/L, 蛋白 (干基) 含量12.77%、12.86%, 湿面筋含量20.8%、27.2%, 沉降值23.3 mL, 30.7 mL;吸水率53.1%、54.0%, 稳定时间1.8 min、3.4 min, 最大抗延阻力285 E.U、345 E.U, 延伸性14.2 cm、15.6 cm, 拉伸面积55.9 cm2、71.8 cm2。
4.3.5产量表现:
2005-2006年度参加长江上游冬麦组品种区域试验, 平均亩产量391.2 kg, 比对照川麦107增产8.7%;2006-2007年度续试, 平均亩产量398.0 kg, 比对照增产5.7%。2007-2008年度生产试验, 平均亩产355.6 kg, 比当地对照品种增产4.5%。
4.3.6栽培技术要点:
立冬前后播种, 每亩适宜基本苗13万~16万苗。在高肥力条件下种植控制氮肥用量。
4.3.7审定意见:
适宜在四川、重庆、贵州北部和东部、云南中部和北部、陕西汉中和安康、湖北襄樊、甘肃徽成盆地川坝河谷种植。
4.4镇麦8号
4.4.1审定编号:
国审麦2008004。
4.4.2品种名称:
选育单位: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业科学研究所。
4.4.3品种来源:
扬麦158/宁麦9号。
4.4.4特征特性:
春性, 全生育期205天左右, 比对照扬麦158晚熟1天。分蘖力强, 成穗率较高。株高88 cm左右, 株型较紧凑。穗层较整齐, 穗纺锤形, 长芒, 白壳。红粒, 半角质至角质, 饱满。平均亩穗数33.05万穗, 穗粒数35.8粒, 千粒重43.3 g。抗寒性与对照扬麦158相当。抗倒性中等。接种抗病性鉴定:中抗秆锈病、中感赤霉病、纹枯病, 慢叶锈病, 高感条锈病、白粉病。2006、2007年分别测定混合样:容重778 g/L、795 g/L, 蛋白质 (干基) 含量13.52%、13.59%, 湿面筋含量27.5%、28.5%, 沉降值33.2 mL、29.2 mL, 吸水率59.3%、58.6%, 稳定时间3.7 min、2.8 min, 最大抗延阻力193 E.U、270 E.U, 延伸性16.9 cm、13.0 cm, 拉伸面积47.4 cm2、49.7 cm2。
4.4.5产量表现:
2005-2006年度参加长江中下游冬麦组品种区域试验, 平均亩产418.8 kg, 比对照扬麦158增产7.4%;2006-2007年度续试, 平均亩产443.1 kg, 比对照增产5.7%。2007-2008年度生产试验, 鄂皖苏浙四省平均亩产432.8 kg, 比对照扬麦158增产9.1%;河南信阳点平均亩产482.9 kg, 比对照豫麦18增产9.3%。
4.4.6栽培技术要点:
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播种, 每亩适宜基本苗15万苗左右。注意防治白粉病和条锈病。
4.4.7审定意见:
适宜在长江中下游冬麦区的江苏和安徽两省的淮南地区、湖北中北部、河南信阳、浙江中北部中上等肥力田块种植。
4.5宁麦15
4.5.1审定编号:
国审麦2008005。
4.5.2选育单位:
江苏省农科院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所。
4.5.3品种来源:
宁9144系选[扬麦5号/86-17 (宁丰小麦/早熟5号) ]。
4.5.4特征特性:
春性, 全生育期204天左右, 与对照扬麦158熟期相当。长势较旺盛, 分蘖力偏弱, 成穗率较高。株高95 cm左右, 株型较松散。穗层较整齐, 穗纺锤形, 长芒, 壳色略红。红粒, 半角质, 较饱满。平均亩穗数28.7万穗, 穗粒数42.4粒, 千粒重40.8 g。抗寒性与对照扬麦158相当。抗倒性中等偏弱。熟相一般。接种抗病性鉴定:中抗赤霉病、纹枯病, 高感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2005、2006年分别测定混合样:容重786 g/L、806 g/L, 蛋白质 (干基) 含量13.53%、13.42%, 湿面筋含量29.7%、29.9%, 沉降值37.5 mL、31.5 mL, 吸水率59.7%、59.1%, 稳定时间5.9 min、4.7 min, 最大抗延阻力308 E.U、402 E.U, 延伸性16.8 cm、14.4 cm, 拉伸面积69.6 cm2、79.4 cm2。
4.5.5产量表现:
2005-2006年度参加长江中下游冬麦组品种区域试验, 平均亩产401.5 kg, 比对照扬麦158增产3.0%;2006-2007年度续试, 平均亩产442.4 kg, 比对照增产5.6%。2007-2008年度生产试验, 鄂皖苏浙4省平均亩产424.9 kg, 比对照扬麦158增产7.1%;河南信阳点平均亩产471.7 kg, 比对照豫麦18号增产6.8%。
4.5.6栽培技术要点:
长江中下游地区适宜播期为10月下旬至11月初, 江苏淮南地区为10月底至11月上旬, 每适宜基本苗15万苗左右;注意防止倒伏, 防治白粉病、叶锈病和条锈病。
4.5.7审定意见:
适宜在长江中下游冬麦区的江苏和安徽两省的淮南地区、湖北中北部、河南信阳、浙江中北部种植。
4.6金麦8号
4.6.1审定编号:
国审麦2008006。
4.6.2选育单位:
郑州浏虎种子有限公司。
4.6.3品种来源:
周麦12/豫麦49//西安8号。
4.6.4特征特性:
半冬性, 中熟, 成熟期比对照豫麦49号和新麦18号略晚。分蘖力较强, 春季起身拔节慢, 抽穗迟。株高84 cm左右, 株型紧凑, 茎秆弹性好。穗层整齐, 穗纺锤形, 长芒, 白壳。白粒, 角质, 饱满度好, 黑胚率中等, 外观商品性好。平均亩穗数36.8万穗, 穗粒数38.2粒, 千粒重40.4 g。冬季抗寒性较好, 较耐倒春寒。抗倒性较好。耐后期高温。叶片功能期长, 灌浆充分, 成熟较早, 熟相好。接种抗病性鉴定:高抗秆锈病, 中感纹枯病、赤霉病, 中感至高感叶锈病, 高感条锈病、白粉病。2006年、2007年分别测定混合样:容重796 g/L、791 g/L, 蛋白质 (干基) 含量13.41%、14.25%, 湿面筋含量31.2%、31.5%, 沉降值29.3 mL、33.5 mL, 吸水率66.7%、61.0%, 稳定时间2.6 min、3.6 min, 最大抗延阻力120 E.U、324 E.U, 延伸性14.5 cm、15.6 cm, 拉伸面积26.0 cm2、70.0 cm2。
4.6.5产量表现:
2005-2006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南片冬水组品种区域试验, 平均亩产532.0 kg, 比对照1新麦18号增产2.2%, 比对照2豫麦49号增产2.8%;2006-2007年度续试, 平均亩产542.1 kg, 比对照增产4.4%。2007-2008年度生产试验, 平均亩产533.5 kg, 比对照新麦18号增产6.3%。
4.6.6栽培技术要点:
适宜播期10月上中旬, 高水肥地每亩适宜基本苗16万~18万苗, 中水肥地每亩适宜基本苗20万苗。注意防治白粉病和赤霉病。
4.6.7审定意见:
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中北部、安徽北部、江苏北部、陕西关中地区、山东菏泽地区高中水肥地块早中茬种植。
4.7漯麦9号
4.7.1审定编号:
国审麦2008007。
4.7.2选育单位:
河南省漯河市农业科学院。
4.7.3品种来源:
周麦13号/百农64号。
4.7.4特征特性:
半冬性, 中晚熟, 成熟期比对照豫麦49号和新麦18号晚1天。分蘖力中等, 苗期长势壮, 春季起身拔节早, 两极分化慢, 抽穗早, 成穗率较高。株高77 cm左右, 株型较紧凑, 茎秆有蜡质、弹性好, 旗叶短宽上冲。穗层厚, 穗近长方形, 长芒, 白壳。白粒, 半角质, 饱满度较好, 容重中等, 黑胚率偏高。穗大码密, 结实性较好。平均亩穗数36.5万穗, 穗粒数36.9粒, 千粒重44.5 g。冬季抗寒性较好, 耐倒春寒能力弱。抗倒性好。耐后期高温, 灌浆较快, 熟相好。接种抗病性鉴定:慢叶锈病, 中感秆锈病, 中感至高感条锈病, 高感白粉病、赤霉病、纹枯病。部分区试点发生叶枯病。2006年、2007年分别测定混合样:容重779 g/L、792 g/L, 蛋白质 (干基) 含量13.00%、13.65%, 湿面筋含量28.5%、28.8%, 沉降值23.9 mL、26.2 mL, 吸水率56.1%、57.6%, 稳定时间2.6 min、2.5 min, 最大抗延阻力194E.U、146 E.U, 延伸性13.6 cm、15.2 cm, 拉伸面积38 cm2、33 cm2。
4.7.5产量表现:
2005-2006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南片冬水组品种区域试验, 平均亩产541.8 kg, 比对照1新麦18号增产2.9%, 比对照2豫麦49号增产3.4%;2006-2007年度续试, 平均亩产538.4 kg, 比对照新麦18号增产3.2%。2007-2008年度生产试验, 平均亩产537.8 kg, 比对照新麦18号增产7.2%。
4.7.6栽培技术要点:
适宜播期10月上中旬, 每亩适宜基本苗15万~20万苗。注意防治白粉病、纹枯病和赤霉病。
4.7.7审定意见:
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中北部、安徽北部、江苏北部、陕西关中地区、山东菏泽地区高中水肥地块早中茬种植。
4.8周麦23号
4.8.1审定编号:
国审麦2008008。
4.8.2选育单位:
河南省周口市农业科学院。
4.8.3品种来源:
周麦13号/新麦9号。
4.8.4特征特性:
弱春性, 中熟, 成熟期比对照偃展4110晚2天。分蘖力中等, 苗期长势壮, 春季起身拔节略迟, 两极分化快, 成穗率中等。株高85 cm左右, 株型稍松散, 茎秆粗壮, 旗叶宽大、上冲。穗层整齐, 穗长方形, 长芒, 白壳。白粒, 半角质, 卵圆形, 饱满度中等, 黑胚率稍高。平均亩穗数35.5万穗, 穗粒数40.2粒, 千粒重44.5 g。冬季耐寒性较好, 耐倒春寒能力中等。抗倒性较好。较耐后期高温, 熟相较好。接种抗病性鉴定:慢叶锈病, 中感白粉病、纹枯病, 高感条锈病、赤霉病、秆锈病。部分区试点发生叶枯病。2007年、2008年分别测定混合样:容重778 g/L、784 g/L, 蛋白质 (干基) 含量14.38%、14.09%, 湿面筋含量29.1%、30.0%, 沉降值41.1 mL、41.9 mL, 吸水率60.1%、59.8%, 稳定时间6.4 min、5.2 min, 最大抗延阻力500 E.U、376 E.U, 延伸性16.8 cm、18.4 cm, 拉伸面积110 cm2、92 cm2。
4.8.5产量表现:
2006-2007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南片春水组品种区域试验, 平均亩产554.0 kg, 比对照偃展4110增产9.1%;2007-2008年度续试, 平均亩产600.9 kg, 比对照增产8.4%。2007-2008年度生产试验, 平均亩产558.2 kg, 比对照偃展4110增产8.6%。
4.8.6栽培技术要点:
适宜播期10月15-30日, 每亩基本苗14万~18万苗。注意防治锈病和赤霉病。
4.8.7审定意见:
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中北部, 安徽北部、江苏北部、陕西关中地区中高肥力地块中晚茬种植。
4.9淮麦21
4.9.1审定编号:
国审麦200809。
4.9.2选育单位:
江苏徐淮地区淮阴农业科学研究所。
4.9.3品种来源:
淮麦17/豫麦54。
4.9.4特征特性:
弱春性, 中熟, 成熟期比对照偃展4110晚2天。分蘖力强, 苗期长势旺, 春季起身慢, 次生分蘖多, 拔节抽穗迟, 后期生长快, 成穗率偏低。株高85 cm左右, 株型较紧凑。穗黄绿色, 近长方形, 长芒, 白壳。白粒, 半角质, 饱满度好, 粒较小, 黑胚率较低。平均亩穗数39.9万穗, 穗粒数39.3粒, 千粒重35.2 g。冬季抗寒性好, 较耐倒春寒。抗倒性较好。耐后期高温, 熟相较好。接种抗病性鉴定:叶锈病免疫, 中抗条锈病、赤霉病, 慢秆锈病, 中感纹枯病, 高感白粉病。部分区试点发生叶枯病和颖枯病。2006年、2007年分别测定混合样:容重800 g/L、802 g/L, 蛋白质 (干基) 含量12.71%、12.81%, 湿面筋含量27.9%、28%, 沉降值30.4 m L、28.4 mL, 吸水率58.4%、58.8%, 稳定时间3.1 min、3.0 min, 最大抗延阻力216 E.U、232 E.U, 延L性16.5 cm、15.7 cm, 拉伸面积50 cm2、51 cm2。
4.9.5产量表现:
2005-2006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南片春水组品种区域试验, 平均亩产539.3 kg, 比对照1偃展4110增产0.6%, 比对照2豫麦18号增产7.8%;2006-2007年度续试, 平均亩产544.4 kg, 比对照增产7.2%。2007-2008年度生产试验, 平均亩产534.9 kg, 比对照偃展4110增产4.1%。
4.9.6栽培技术要点:
适宜播期10月中下旬, 每亩适宜基本苗15万~18万苗。注意防治白粉病和赤霉病。
4.9.7审定意见:
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中北部、安徽北部、江苏北部、陕西关中地区中高肥力地块中晚茬种植。
4.10良星66号
4.10.1审定编号:
国审麦2008010。
4.10.2选育单位:
山东良星种业有限公司。
4.10.3品种来源:
济91102/济935031。
4.10.4特征特性:
半冬性, 中熟, 成熟期比对照石4185晚0.9天。苗期长势强, 分蘖力较强, 两极分化快, 成穗率高。株高77 cm左右, 株型紧凑, 茎秆弹性好。穗层整齐, 穗纺锤形, 长芒, 白壳。白粒, 角质, 饱满度中等。平均亩穗数44.0万穗, 穗粒数36.6粒, 千粒重39.7 g。抗倒性好。抗干热风, 落黄好。抗寒性鉴定:抗寒性好。抗病性鉴定:高抗白粉病, 中抗秆锈病, 慢条锈病, 中感纹枯病, 高感叶锈病、赤霉病。2007年、2008年分别测定混合样:容重791 g/L、816 g/L, 蛋白质 (干基含量14.12%、14.3%, 湿面筋含量33.4%、31.4%, 沉降值31.5 mL、29.6 mL, 吸水率61.9%、58.8%, 稳定时间2.7 min、3.0 min, 最大抗延阻力234 E.U、272 E.U, 延伸性16.3 cm、16.4 cm, 拉伸面积55 cm2、64 cm2。
4.10.5产量表现:
2006-2007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北片水地组品种区域试验, 平均亩产546.5 kg, 比对照石4185增产5.3%;2007-2008年度续试, 平均亩产551.2 kg, 比对照增产6.8%。2007-2008年度生产试验, 平均亩产523.2 kg, 比对照石4185增产6.6%。
4.10.6栽培技术要点:
适宜播期10月5~15日, 每亩基本苗精播地块10万~12万苗, 半精播地块15万~20万苗, 晚播适当加大播量。注意防治蚜虫、叶锈病、赤霉病。
4.10.7审定意见:
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北片的山东、河北中南部、山西南部、河南安阳水地种植。
【1会议管理制度】推荐阅读:
(终稿)2012年HSE管理工作会议材料(2012.1.19学习)06-30
会议流程109-27
企业会议管理05-27
高效会议管理09-14
最新会议管理制度09-01
部门会议管理制度10-09
知识管理会议08-17
会议纪要管理07-11
安全管理会议10-11
高效会议沟通管理制度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