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新闻面临的挑战

2024-09-16

传统新闻面临的挑战(通用8篇)

传统新闻面临的挑战 篇1

传统旅游业正面临新形势的挑战

发布时间:2014-02-26来源:新华网游览数642 次 核心提示语:

本文关键词: 传统旅游业

环境的日新月异,促使旅游工作者必须把握规律,顺势而为。但是无论时代环境怎么改变,不断适应环境的深化改革和旅游惠民的主旨永远不会改变,只有围绕这一根本落脚点,旅游业才能长期稳定兴旺发展。

旅游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产物,随着人类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旅游活动、旅游需求、旅游功能、旅游产业都在不断丰富和变化。旅游业不单单是传统的休闲服务业,而且更具有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多重功能,所以应确立更广意义上的旅游产业价值观和发展观,从更新的视角和更高的认识去把握当前旅游发展的新环境和新趋势,顺势而为探索发展旅游的新路径。

传统旅游从业者正日益感受到一种莫名的危机,有紧张,有茫然。其实旅游从业者或者整个旅游业面临的,恰恰是外部环境正发生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全新的旅游时代已经加速到来。

第一,网络时代的旅游

通讯技术和高速交通网络的迅速发展,已经深深影响甚至彻底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生产方式,伴随着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这种影响将会来得更颠覆、更彻底、更迅速。尤其是随着手机等移动网络终端的普及,“去哪游?如何去?游什么?怎么游?”等旅游活动的问题都能通过网络简单解决。可以说,网络时代的到来,对旅游出行、旅游交易、旅游产品推广、旅游公共服务等各环节都产生变革性的影响。根据携程旅行网发布的《2014年旅游者意愿调查报告》显示,游客选择在线网络、电话、移动终端购买旅游产品的比例已经超八成,其中移动终端使用比例近四成,相比一年前增长10倍,而选择线下旅行社门店购买产品的不足二成,以往旅行社的所有看家本领,一夜之间被“一机搞定”,可以说,以往那种“坐着大巴、举着导游旗”的旅游方式将明显减少。高速交通网络的形成促进了一大批同城化的旅游圈发展。相邻的城市和城市之间,区域和区域之间逐步融为一体,通过城市间的相互融合,市民和游客能不断分享城市化所带来的发展成果,同城化旅游圈使得合作区域辐射力、扩散力、竞争力越来越强,网络时代的到来为同城化旅游圈资源共享、产业互惠奠定了基础。自驾游、自助游、自由行、休闲游已经成为主流,而且比重还将更进一步提高。

第二,休闲时代的旅游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世界经济从后工业时代进入到信息时代,1999年未来学家格雷

厄姆·莫利托在《经济学家》杂志发表文章,预测到2015年人类将从信息时代迈进休闲时代,休闲、度假、娱乐、旅游业将成为下一个经济大潮,并席卷世界各地。“大休闲时代”的预测在发达国家正在逐步成为现实,在美国,人们1/3的时间、2/3的收入用于休闲度假,这一产业直接就业人员占全部就业的1/4,间接就业人员占到1/2,休闲度假已成为美国等发达国家首位经济活动产业。根据国际规律,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时,就将进入休闲度假消费、旅游消费的爆发性增长期。中国从2011年开始迈过人均GDP5000美元的门槛,着力发展休闲度假产业的机会已经来临。休闲时代到来对旅游的直接影响,就是休闲体验成为需求和消费的主题,旅游需求越来越“高级”、“深层”化。有形价值提供给消费者的满足感弱化,对精神满足和自我发展的渴望与日俱增,旅游体验需求也从追求感官体验向追求精神、情感、智慧等深层内涵化的综合体验转变。要满足这样的旅游需求,就需要为旅游者提供主题明确、体系完整、印象深刻的体验,引导人们了解当地资源的独特价值,而旅游者也愿意为体验旅游支付比以往旅游形式更高的费用,因此旅游消费水平也将不断提升。反之,走马观花式的旅游模式、粗糙的旅游服务和不完善的配套设施已难以满足游客休闲消费的需求,更无法带来对经济的真正推动。

第三,微时代的旅游

微时代的主要特征就是自媒体、微传播,即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新传播媒介变成为文化、咨询传播的重要一流。在微时代,旅游传播主体亦“散”亦“聚”。微时代信息的传播因其瞬时性和扁平化,速度比传统媒介更快、传播的内容更具冲击力和震撼力,更由于其信息具有高黏度和巨大冲击力,可以在极短时间内吸引受众并提高受众的阅读兴趣,随着4G技术的推广,大家的感受会更加深刻。人人都是信息传播的重要主体,这使得传统平面媒体“登广告”式的宣传营销局限日显,同时又为旅游宣传营销提供了更宽的空间载体和更有力的技术支撑。网络营销的空间无限性、即时性、主体性、互动性等特征,使游客不仅是旅游体验的参与者,同时又是旅游的动员者、营销者和组织者,这些来自民间的“草根力量”,往往比常规营销更具影响。旅游声誉“口口相传”的效应通过自媒体被几何化放大,同时又被快速的聚焦。微时代更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微信等平台增加了在线支付功能,便捷快速的“微支付”开始成为一种崭新的生活时尚,这将对包括旅游业在内的几乎所有服务业产生翻天覆地的影响。

第四,跨界时代的旅游

随着人类经济活动分工的日益细化和各行各业的不断跨界整合,产业之间、行业之间界限更加模糊,功能相互交叉,一个跨界泛产业时代已经来临,跨界融合、跨业融合、跨区域融合已经是现实,对旅游业而言更是如此。因而旅游活动维度越来越“泛”,更进一步促进了旅游业和其他产业的深度融合。旅游业已不能简单地归类于现代服务业,它不是单纯的生活资料和服务的供给体系,其联接社会生活各部分以及各部分与其外部环境的作用十分明显,据统计,旅游经济涉及的部门有29个,直接或间接关联的行业有110多个。而实际上现实的旅游业已经远远超出这些统计概念,旅游产业作为社会性产业,已具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重功能,在诸多领域发挥着深刻的影响和积极的作用。

迎接旅游新时代的思考

第一,以市场化推进深化改革

应对新的形势,充分尊重企业的市场主体作用显得更为重要,让企业成为旅游发展的主力军,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突出多渠道多元化,吸引社会和民间资本投资旅游,积极引进工商资本,采取独资、合资、合作、租赁等多种形式进入旅游行业,充分发挥和尊重市场在旅游资源开发、经营、管理方面的主体作用。积极引导不同产业的企业参与旅游活动的组织、旅游产品的开发,努力促进旅游传统企业主动跨界跨产业整合资源,转型升级。同时,进一步厘清政府和企业关系,政府部门要树立放权于市场、放权于协会的思路,减少审批环节,发挥好中介组织的作用,改变行业指导方式、改进宣传推广方式、改进统计方式、改进办展办节方式,以适应形势变化,提高效率和品质。

第二,以信息化提升公共服务

构建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主体、多层次”旅游公共服务供给模式。从国内外最著名的旅游城市看,无论是巴黎、南非开普敦、瑞士等国际知名旅游城市,还是海南、丽江、青岛、厦门等国内旅游较为发达的城市,虽然他们成功的经验和方法各有不同,但规律是可循的——发展旅游最核心的三要素,即:知名度、便捷度、满意度,而其中便捷度又是提高旅游品牌知名度和游客满意度的基础和前提,网络时代为旅游活动最大程度便捷化提供了技术支撑。要注重建设智慧化、“一键式”的旅游自助服务系统。建设智能手机导游系统等APP平台、智慧旅游城市微信公众平台和自助自驾游网络平台,促进旅游企业信息化建设。使游客来或者想来旅游时,可以便捷地得到食、宿、行、游各项服务。推进旅游公共服务系统、旅游导示系统、旅游集散系统、休闲绿道系统和景区预警系统建设。引导旅游社会服务向标准化、个性化发展。不仅能提供安逸舒适的休闲度假产品,也能提供动感新颖的专项产品,既要满足普通游客的一般需要,也要满足富裕旅游消费者的高端需求。使游客“吃得美味、住得舒适、行得快捷、游得享受、购得实惠、娱得快乐”。

第三,以全域化铸造旅游产品

全域化既包括空间的全区域化,即把整个城市作为旅游目的地进行打造,又包括行业的全领域化,即不断延伸旅游产业链。旅游需求已丰富到无以复加的地步,要求整个旅游产品体系也必须随之不断丰富和立体,旅游产品的开发广度和开发深度都应当进一步加大。打造主题明确、特色鲜明、体验丰富的休闲旅游产品,注重高中低端产品的统筹开发,在扩充传统观光型初级产品的同时,打造复合型的旅游产品,实现观光、休闲度假和专项产品的结合,人文、自然和社会产品的结合。加强创意策划,积极培育休闲度假旅游业态,发展城市休闲、乡村休闲、景区休闲、商务休闲、文化休闲、运动休闲、养生休闲和娱乐休闲等高水平、参与式、体验式的旅游产品。通过创新创意、精深加工等给旅游产品注入体验、娱乐、特色等元素。整合旅游产业链,使各要素经济均衡协调发展。休闲旅游讲究的是“吃、住、行、游、娱、购”各要素完整的产品链,从旅游经济来说,只有各个要素产业得到均衡发展时,旅游经济才能显现出真正的效益。但目前门票收入仍然是旅游收入中比重最高的,而游客群体的“平均可自由支配经费”在一定经济阶段是一个常数,当“景区游览”地位过于突出,会导致旅游行业其它要素的萎缩,难以形成真正的旅游经济,从旅游发达国家和杭州等国内旅游

发达城市的发展经验看,旅游收入的提升很少是靠景区的门票来拉动,所以旅游产品绝不仅仅局限在“游”这一个环节上,而是要实现游客旅游消费的均衡化,推动旅游产业链的整合与完善。促进旅游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加快业态创新。在需求持续扩展和技术进步的时代背景下,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迹象已经十分明显。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中国旅游集团前20强中,旅游集团内部收益来源基本都呈多样化趋势,单一的专业化路径已经不再是企业集团化的重要推进形式,产业融合与业态创新已经成为旅游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第四,以标准化强化品质保障

旅游产品本质上为客人提供服务,顾客的满意是旅游服务的最终目的。满意

没有标准,满意的高境界是感动。但服务要讲究标准,因为标准是服务的最低要求。旅游服务的标准化不同于制造业生产流水线的标准化,它是建立在规范化基础上的,更加突出人性化、细节化和特色化的服务,以强化服务品质保证为原则。为人提供服务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服务对象的广泛性和复杂性,这需要产品、功能、服务、管理都高度符合国际规范,我国已经建立起比较完善的旅游标准化体系,要加快这些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推广步伐。确保旅游服务品质和产品价格的关系显性化。无论是旅游企业在设计旅游产品过程中,还是政府部门在提供公共服务过程中,旅游标准化建设都要以人的需求作为源头进行追溯,从游客萌生旅游意愿、咨询、购买、体验、反馈、投诉等整个流程来建立和实施标准化体系。在旅游服务过程中,坚持标准化同时,必须努力体现个性化,只有个性化的服务,不断为客户提供“私人订制”式的旅游服务,来提高产品附加值,才能更提升和彰显标准服务的魅力。第五,以电商化促进转型发展

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曾说过:“当今企业之间的竞争不是产品的竞争,而是商业模式的竞争。”旅行商简单“卖人头”式的盈利模式已经完全不适合新形势下的旅游经济和旅游市场要求。旅游电子商务正不断壮大甚至将成为主流,2013年中国旅游集团20强中,纯旅游电子商务企业就占据了4席。网络时代引领消费者参与旅游更全面和深入,使得旅游者自己就变成了一个传统旅行社,旅行社的功能他都具备,包括搜集信息、设计路线、配置资源、全程预订等。网络电商应当成为旅行社的经营模式或合作伙伴,而绝不仅仅是营销渠道,一些传统旅行社面对业务被网络挤压,会选择开网站作为所谓的转型之举,这仅仅是将网络作为收客的一个渠道,并没有真正实现盈利模式上的创新和转型。根据中国艾瑞咨询公司《中国在线旅游度假市场研究报告》显示,2013年中国在线旅游行业市场交易规模预计超2300亿元,但其中酒店、机票等交易额占比高达八成以上,而度假产品在线交易额占比却很低,而提供这些产品正是旅行社的优势所在,因此,传统旅游商如何将自身优势和网络电商平台结合起来,正是企业转型的核心。与此同时,传统旅游企业要注重全要素整合旅游资源,全环节设计旅游产品,任何能吸引人的资源都可以用于旅游组织。

第六,以制度化巩固和谐旅游

和谐旅游倡导和谐的旅游观念与消费意识,营造和谐的旅游环境,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相和谐。这就需要以制度化作为抓手,以游客满意为中心,以保护自然生态、文化生态为前提,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走安全旅游、生态旅游、可持续旅游的发展道路。

在提高游客满意度方面,旅游安全应当作为首要前提,安全是旅游的生命线,安全意识必须贯穿旅游组织、旅游活动全过程。尤其是景区承载量测定和控制更是当务之急,要在综合考量景区规模面积、游客感受、资源保护等因素的基础上科学核定最大承载量,做好流量控制,避免景区超负荷运作。注重对自然生态的保护。保护青山绿水,才会有金山银山,生态旅游发展中旅游和环保工作是否协调,一方面要加强规划的科学性和约束性,另一方面要健全评定挂钩制度,把生态水平和环保认定作为旅游评级的重要指标,用制度引导旅游开发者树立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理念。要倡导和谐文明的消费理念,防止消费者对地方文化生态的干扰和损伤。游客往往是以体验异质文化为目的,但由于游客存在个体差异,很多只重视对文化的娱乐和享受,缺乏相应的责任感,容易因追求个人效用最大化而造成对地方文化生态的干扰与破坏,因此,非常有必要引导游客负责任地文明消费。

第七,以全民化塑造品牌形象

把整个城市作为旅游目的地进行整体宣传推广,挖掘地方个性、塑造地方主题、扬名地方品牌、提升地方形象,已经是当今旅游竞争之核心。一个地区旅游氛围的营造需要全民参与,旅游作为社会性产业关联方方面面各行各业,旅游目的地形象也涵盖了各个领域,渗透到城市社会的每个细胞。每一个居民都是旅游推广者,每一个行为都影响旅游满意度,这不仅仅是文明程度的概念,也是参与程度的概念,只有积极地参与其中,文明才成为一种旅游资源。事实上,旅游品牌塑造,必然是一个全民参与、主客共享、公众受益的过程。要通过打造城市品牌使城市拥有自己的“粉丝群”,一个优秀的旅游城市都具备令人心向往之的独特吸引力,这样的城市不仅使家乡人有归属感、荣誉感,成为自己城市的“粉丝”,同时还是更多更广泛异域人群心中的“明星城市”,这个庞大的“粉丝群”,也就是城市旅游最重要的市场资源。在明晰形象定位、塑造城市品牌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和各种终端平台,丰富宣传手段,针对目标市场开展旅游宣传推广。第八,以更优化打造惠民产业

旅游作为现代生活方式的重要内容,越来越成为衡量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服务群众、为民惠民是一切旅游工作的根本落脚点,惠民服务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要让农旅融合、旅游惠农成为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以结对帮扶为主要方式,以引进发展资金、做优农旅产品、搭建营销渠道、推广先进模式、强化生态保护为重点,帮助农民发展乡村旅游、发家致富。要推动旅游业由“单一经济导向”向“社会化”导向转变,使旅游业成为更加贴近百姓的幸福产业,推进休闲制度的设计与保障、休闲设施的开放、休闲产品的开发,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坚持市场化与公益性相结合,使老百姓都能够平等地享有公共休闲产品和服务。

传统新闻面临的挑战 篇2

挑战1:一些城市将会成为没有报纸的城市

由于报纸运行成本越来越高, 在今后5年或10年后, 很多城市将会成为没有报纸的城市。据报道, 芝加哥报纸成为没有第一个没有报纸的城市, 旧金山也可能成为没有第二个没有报纸的城市, 巴尔迪摩也快变成了没有报纸的城市。很多获得过普利策奖的新闻记者在失业或被开除。据报道, 2009年《巴尔地摩太阳报》记者总数从400人裁减到150人, 《费城问询报》600记者裁减到300人, 《旧金山纪事报》500记者减少到200人, 《洛杉矶时报》1 100记者减少到600。报纸倒闭主要原因有多种, 一是记者采访费用、工资稿费高;二是纸张运行成本和发行成本高;三.报纸本来就是为一个城市服务的。拿新兴的大都市来讲, 本地的居民越来多搬往郊区住, 其他城市也是一样。住在城里的越来越多的是外来人口。外来人口本身不被广告商看好。如此等等, 将预示着, 纸质媒体将受到强烈挤压。

挑战2:传统媒体的新闻不再准确和真实

美国皮尤研究所2009年9月发布的《新闻准确性跌入低谷——1985-2009美国新闻媒体公共评估》报告中有两张图 (2) 。图1显示的是美国大众获取国内和国际新闻源的调查结果。其中蓝色曲线是电视、红色曲线是互联网、青色曲线是报纸。这张图显示, 电视是逐渐在走下坡路, 报纸也在走下坡路, 而互联网在蒸蒸日上。随着互联网的发展, 新闻界是在进步还是在退步?回答这个问题要从新闻学最基本的价值观来看。新闻的基本价值观中最重要的要素是新闻报道的准确性。新闻准确性是指新闻报道不带个人感情, 不带个人观点, 直接陈述事实。但是图2显示, 新闻界在从其职业和道德底线退步, 在大幅度滑坡。图2中的蓝色曲线是记者对新闻事实的直接展示, 青色曲线指的是把事件的对立双方对事件的观点对称地展现出来。这张图显示, 新闻界在这两方面1的表现都在大幅度地下滑。

挑战3:新闻制作和传播的个人化

今天的媒体是有这样几个部分构成的:网站、博客、社交媒体、图像、文字、声音、观点、新闻3、信息。这种数字化的网络传播带来的信息更多的是个人化的:个人的观察、个人的活动、个人的观点和个人的信息。与传统新闻界最大的不同是, 传统媒体的记者编辑要经过新闻学院学习或新闻媒体的资深编辑培训后, 方可成为合格的记者。传统媒体的编辑记者是公共信息的守门员, 有一套职业的操守和职业的做法。而今天的传播活动更多的是个人化的。在今天这样的媒介环境里, 人们获得信息有点像在垃圾堆里寻找有用的和有价值的东西。我不是说垃圾就是没用的, 我是指人类进入了信息垃圾社会。但垃圾并不是说坏名词, 在垃圾里也可以捡到知识性的信息。当知识升华, 有可能会变成智慧。

为新媒体服务的网络新闻写手不同与传统媒体的编辑记者。传统媒体编辑记者像医院的医生, 记者是一种职业。但是, 今天网络世界里的记者不再是一种职业, 谁都可以随时随地当记者, 发布新闻。记者可能是在校大中学生、无业青年、民工、记者、学者、官员、公关公司雇员、网络间谍、各种各样的活动分子和各种各样的政治经济利益集团的代言人和私人博客。其中最重要的网络传播应该是博客空间的新闻传播, 包括2009年兴起的微博空间的新闻传播。

这样一个兴旺发达、蒸蒸日上的新媒体传播给传统媒体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甚至开始导致传统媒体大众新闻传播体系的崩溃。具体体现在, 有线电视、数字媒体带来的小众化正在摧毁由广告支撑的大众新闻传播体系。《华盛顿邮报》最近把全美国的记者站都关闭了, 下一步可能要关闭海外记者站。传统媒体记者队伍的削减和记者站的关闭意味着, 传统媒体在新闻传播市场份额的减少, 传统媒体的新闻版面和新闻时段越来越少。

4一个崭新的新闻传播景观诞生了——多样的新闻写者、多样的新闻定义、多样的新闻形式、多样的新闻出口、多样的新闻采集者和4多样的新闻节奏。

挑战4:多样的新闻写手

传统媒体网站的新闻传播正在面临来自政府网站、非政府网站、基金会网站、个人网站、博客和微型博客的挑战。例如, 很多非政府组织和基金会投入很大资金, 建设自己的新闻网站, 发布跟非政府组织和基金会有关的信息和新闻。多样的新闻采写者是指除了传统媒体记者在写新闻外, 现在很多学者、官员、学生、无业人士、自由撰稿人、各种各样的活动分子、网络间谍、私人博客、内部不满分子都在写新闻稿件。在今天的社会里, 任何使用数字媒体的人都可能是一个潜在的网络新闻写者。

挑战5:新闻定义的多样性

过去中央电视台过去要拍摄制作一段纪录片, 那是要费很多人力的。比如, 电视台要做一分钟的新闻节目, 也要带摄影师、音响师、文字编辑和灯光师。今天, 任何一个使用手机的农民都可能拍摄几分钟的新闻片段。结果, 新闻定义出现了多样性。新闻定义的多样性包括主观新闻、客观新闻、事实性信息、观点性新闻、描述性新闻、结论性新闻、政治性新闻、非政治性闻性、政治新闻学、商业新闻学。

挑战6:6生活方式新闻压倒公6共事务新闻

过去, 传统媒体强调的是新闻报道的重大选题。而在媒介融合的环境下, 新闻选题和新闻价值判断发生了重大变化。按照传统新闻的定义, 新闻是刚刚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这种新闻和人民的利益密切相关的重要事实。按照这样的价值判断, 传统媒体重大新闻的选题往往是指国家安全、国防建设、社会进步、经济建设、学校教育、社会治安、人类健康、国际关系、生态环境等等。这类新闻是为人民参与社会发展提供信息, 确保人民有知情的表达权利和民主决策权。从传统新闻学讲, 人民群众的知情权更多的是指对上述重大信息的知情权。

但是, 媒体的融合产生了多样的新闻关注点。在传统媒体无论是中国的主流媒体还是西方的主流媒体, 过去更多关注的政治新闻、公共政策和公共事件。而今天媒体更多的是生活方式新闻, 其中包括时尚新闻、名人新闻、娱乐新闻、丑闻、秘闻和绯闻等等。结果, 媒体制造了两种不同的新闻需求:一种是重要新闻——国际新闻、国内新闻、本地时政新闻;另一种是生活方式新闻——娱乐新闻、名人新闻等等。

挑战7:主观新闻盛行

在媒体融合时代, 主观新闻已经渗透到了传统媒体。出于收视率、发行量或者减少劳动成本考虑, 越来越多的传统媒体上把新闻栏目和新闻时间让给了谈话秀和专栏文章。很多报纸的新闻版面和新闻评论版面大量地刊登博文和网络上下载的新闻和言论。很多政治经济利益集团都在利用媒体融合技术, 渗透到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新闻传播平台, 导致大量的主观新闻成为了一种主流新闻存在。这些主观新闻背后的利益集团包括倡导组织、商业机构、基金会、活动组织、政府部门、非政府组织和智库。

挑战8:新8闻生产方式和运作资金来源的多样性

传统新闻媒体面临的挑战当前主要表现在报纸运行成本高。传统上作为公众可靠新闻源的报纸已经无法依靠广告生存了, 它们需要新的资金来源。由于, 媒体的新闻份额的减少, 新闻的生产无法靠单一的广告收入来源了。传统媒体时代, 新闻是专业新闻媒体独立生产, 生产过程是非参与性的。但是, 在媒体融合时代, 新闻的生产是多方参与的。今天的新闻既有传统媒体独立生产也有多家媒体联动, 合作生产或由新闻媒体与社会组织、基金会、政府机构协同生产。5在新媒体环境下, 媒体的运作资源资金来源也是多样的, 广告户、政府机构、基金会、慈善机构、社会组织、非政府组织和个人。《华盛顿邮报》名誉总编最近写报告给国会建议政府来拯救当前正在衰败的美国新闻界。

挑战9:新闻传言取代新闻核实

从新闻的采集、新闻的分发、新闻的定义到新闻的结构, 我们看到数字媒体的优势在于新闻易得性和广告的廉价性。但是, 网络世界新闻直接挑战新闻的真实性。

传统媒体的生命不在乎早一分钟报道新闻, 它在乎的是第一时间报道的是真实的新闻, 而不是道听途说的传闻。传统媒体强调的是新闻是事实性的, 新闻产品是经过核实、核实、再核实的反复核实的产品。而今天网络流行的新闻, 包括越来越多的传统媒体不再核实新闻。几乎每天都会看到这样的标题《疑某某人被警方拘捕》、《某某人或携款外逃》、《传某某人奸杀女学生》、《某某董事长因贪污被解聘?》等等。这些新闻标题显示报道的新闻都是没有经过核实的, 是不可信的。结果, 新闻发生了变化, 新闻不再是真实、透彻、可信、原始的。由于今天的记者受到巨大的生存压力和发稿量压力, 记者没有时间更没经费去做真实的新闻原始资料的采集和调研。结果在报纸上, 我们很少看到记者第一手采写的原始新闻。

挑战10:社会正失去由共享现实建筑的交流平台

媒体融合促进了媒体发达和新闻传播的多样性。但是, 随着传统媒体在新闻传播市场份额的减少, 过去围着主流媒体转的精英被新媒体分化了。传统媒体新闻传播的主渠道被越来越多样的新媒体新闻出口取代了。在这些多样性的背后, 缺乏的是什么?在数字媒体时代, 由于每个人都是记者, 任何组织都可以发布新闻, 今天缺乏的不是新闻, 缺乏的是能够真正服务公众并正确引导公众的新闻议程和社会共识。在传统媒体时代, 记者作为知识的传播者, 构成了一个由共享知识形成的社会交流平台, 形成社会共识和社会凝聚, 共同行动, 推动社会进步。但是, 在网络媒体时代, 由于知识传播碎片化、窄众化, 社会正失去由共享知识和共享现实显示建筑的交流平台。

因为每个人接触的媒体不一样, 大家对世界的认识也不一样, 形成了一种非共享的媒介化现实, 形成了众多的媒介化现实和对立的媒介化现实。这种对立的媒介化现实加剧了社会的矛盾和社会分化。一个社会和民族的凝聚力来自哪里?来自于共享的议程、共享的信息、共享的媒介化现实和共享的新闻价值。在这样一个信息碎片化时代, 有没有办法形成共享的议程和共享的现实?2009年10月我在华盛顿参加了一个由哈佛大学新闻政治与公共政策中心马文.卡博教授组织的一个研讨会。参加研讨会的有《华盛顿邮报》总编、《今日美国》总编和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总裁。他们在会上讨论了《华盛顿邮报》名誉总编、亚利桑那大学新闻教授伯莱德里给美国国会提出的国家救助报纸的议案。这项议案建议, 为了确保新闻自由, 国家该掏钱给每个人订一份报纸, 订什么报纸每个人自己决定, 国家应该给报销。要形成共享的议程需要成熟的、高水平、有经验的报纸记者来提供准确、真实的信息。

2 传统新闻界的对策

为拯救传统新闻学的核心价值和保住道德底线, 我提出如下对策, 建议:

2.1 变主流新闻媒体为非盈利的教育机构

国家不收新闻媒体税。记者像大学教授, 有固定的、终身的、较高的收入。国家像扶植大学教育那样资助新闻媒体, 确保新闻媒体建立类似大学终身教授那样的人事制度, 以保证记者在新闻报道中的自由。全国人大拨款资助全国性主流媒体, 地方人大拨款资助地方性主流媒体, 国家掏钱给每人订一份报纸。用纳税人钱办报纸的好处是, 可以确保真正的新闻自由, 确保传播科学知识, 确保新闻媒体的教育功能, 确保社会的高尚文化生活, 避免利用媒体开展人身攻击, 预防媒体代表某一利益集团干预政治, 预防某一利益集团利用媒体制造压力, 确保不同信源的并存, 预防有人对新闻进行检查。因为媒体是使用纳税人的钱办的, 每个纳税人都有权在报纸上发表自己观点的权利, 纳税人有权要求媒体停止传播低级下流的东西。来自不同利益集团的纳税人发现报纸没有表达自己的声音, 他们有权向报纸抗议, 预防报纸受到某一利益集团的压力, 只发表一种意见。纳税人还有权要求报纸刊登不同信息来源的对同一事件的不同描述。纳税人的钱办报还可以新闻检查, 以防报纸只发某个纳税群体的意见, 而埋没另一个纳税群体的意见。如果报纸总编成了某个特定利益集团的代言人, 人大代表可以提议罢免总编。

用纳税人的钱办报听起来有点像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办报。但事实上, 西方发达国家政府一直在拨款支持公共广播。这里有一组西方对公共广播事业的拨款数字:, 美国人均公共广播拨款1.35美元, 加拿大、澳大利亚和德国人均公共广播拨款25美元, 日本是60美元, 英国是80美元, 丹麦是100美元。如果纳税人不掏钱支持报纸的新闻报道, 就会发生不久前美国新闻界发生的这样一个丑闻。2009年12月31日《华盛顿邮报》发表的《要求解决国家负债的呼声高涨》这篇新闻稿就是由一个自称为“独立报道财政新闻的数字新闻出版公司”提供的。这家公司背后是由华尔街富商Peter G.Peterson资助的。Peter G.Peterson长期以来要求削减社会保障预算。而这篇报道传递的正是这样一个信息。

今天, 中国的媒体无论是广播电视或报纸不都是为全体公众服务的公共新闻媒体。部分的广播电视媒体由于靠广告生存, 商业化程度非常高。除了个别党报外, 如人民日报, 大部分报纸都是商业化的, 靠广告运营和投资方支持。如果今后各个报纸新闻报道经费减少, 各个媒体首先要裁减的可能就是记者和编辑。记者和编辑的减少必然带来新闻质量的下降。由于缺乏真正的公共媒体, 大众呼吁准确的、透彻的、权威的新闻报道。

2.2 新闻媒体与社会合作生产新闻

未来新闻媒体生存的另一条道路将是新闻媒体与社会组织合作、与大学合作、与博客合作、与微博合作、与读者合作。新闻记者、新闻教授和网络用户联手共创新闻报道新形式。美国已经形成基金会、慈善机构、非政治组织、包括议会政府都与新闻媒体合作生产新闻了。美国的一些新闻媒体利用大学廉价的新闻学院学生, 通过实习生制度, 开始与大学合作。此外, 主流媒体与博客合作, 与读者合作。最重要的就是新闻记者在这种合作中共创新闻报道新形式, 同时记者的采访形式、信息来源要有大的转变。

2.3 数据库和搜索引擎将成为主流新闻源

由于数字化的到来, 各种数字库的建设如雨后春笋。新闻媒体要学会利用数据库的资源, 其中包括政府的数据库、基金的数据库、利益集团的数据库、商业数据库。现在很多国际组织和机构都在利用数据库发布信息并设置议程。这对中国的媒体发展是一个机遇。国家投资几百亿、几千亿建数据库, 记者要增加对数据库的利用, 特别是对政府数据库的利用, 从中发现报道线索和有价值的信息, 把大家目前看到的政府变成透明政府。

2.4 新闻学院要创新办学模式, 培养下一代新闻人

在这样一个媒体融合时代, 中国新闻界更多需要的是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但是, 在创新的同时, 中国的新闻教育界还承担着继承和维护传统新闻核心价值观的使命, 其中包括新闻报道的准确性、透彻性、原始性。要确保下一代新闻工作者在新闻报导中尽量做到客观、真实, 并把传统新闻媒体的好地报道形式、元素和新闻价值渗入到融入到互动新闻报道、实时新闻报道、网络直播、博客、微博等网络空间。尽管我们面临上述种种挑战, 但是我们还是要按照传统的价值观教育新闻学院学生。我们要明确告诉他们, 未来理想的新闻媒体的模式仍然是要培养优秀记者队伍的商业模式。在这种模式下, 读者买报纸是要看好记者的作品, 而不是因为报纸上刊登了一些名人丑闻、明星绯闻采取购买的。就像读者买小说一样, 买小说就是因为小说的作者是一个好作家。新闻学院培养一个好记者是非常重要的, 这个社会仍然需要办一张读者愿意花钱买的报纸。中国现在有九百多个新闻传播院系, 大概有30万在校生。目前新闻与传播教育的困境是, 毕业就等于待业, 除非他改行。新闻与传播学院还有没有未来?大学的新闻学院可以利用充足的学生自愿自己办通讯社;或者与媒体记者联手, 搞一个新闻生产联合体。当然, 这对中国新闻学院的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要求他们要能指挥学生采访、写作和编辑稿件。为了生存, 未来新闻传播学院可能的运行方式是, 学生上课就是采访写稿, 放假就是去媒体实习。

参考文献

①李希光, 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西南政法大学世界与中国议程研究院院长.

传统新闻面临的挑战 篇3

一、传统媒体面临的冲击与挑战

微博作为一种全新的信息传播平台和载体,其自产生之初就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对传统媒体的生存与发展形成了严峻的挑战。

(一)传统媒体的话语主导权进一步削弱

草根性、互动性和主观性是微新闻的三个显著特点。与传统媒体相比,其一,微博新闻与信息的编辑者、发布者不再是专业的新闻记者,而是每一个拥有互联网、手机等发布工具的公民个体,人人都可以成为新闻的发布者。其二,网民完全可以自主地通过微博发布、聚集、热议自己感兴趣的新闻话题,参与到新闻话题中去,人人都可以成为新闻的参与者。其三,微博在内容的选择和意见的表达上往往是以带有强烈主观色彩,这种充满“人情味”的新闻更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影响人们的价值判断。因此,微新闻的发展极大地削弱了传统媒体长期拥有的话语主导权。

(二)传统媒体新闻报道的即时性被全面超越

“新”是新闻报道的生命。微新闻由于发布门槛较低、操作简单快捷等特点,网民们可以根据所见所闻,随时随地发布信息,进一步扩大了网络新闻的来源渠道,增强了新闻传播的即时性。在新闻的“新”上,具有全面超越传统媒体的鲜明优势。据调查,2011年,新浪微博在网络舆情引爆能力方面(首报网络舆情事件)已经排名第四。微新闻由于其即时性特点正在成为最重要的新闻发布平台和网络舆论场之一。

(三)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空间被进一步压缩

2012年上半年的互联网络发展态势中,一个鲜明的特征是手机微博用户的大量增加,用户数量由2011年年底的1.37亿增至1.70亿,增速达到24.2%。手机以其灵活、易携带、易操作等特点,逐渐成为微博传播的重要载体。手机微博能够使网民们随时随地浏览和接收各种信息,进一步提高了新闻传播的覆盖面,深度吻合了人们简明快捷的阅读习惯和社交需求。网民们,尤其是80后的新一代受众,很多人已经不再有耐心去阅读报纸、收听广播,甚至不再把观看电视作为接收信息的主要方式,而是把主要渠道放在使用手机上。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渠道、传播空间和受众群体进一步缩小。

二、传统媒体应采取的应对策略

挑战与机遇总是相伴相生。微新闻的发展,帶给传统媒体的不仅仅是挑战和困境,更多的是启示与机遇。

(一)要充分挖掘与发扬自身优势与特点

传统媒体在新闻传播的即时性、快捷性、参与性和互动性等方面与微博具有较大差距。但是,传统媒体更拥有专业性、权威性和信息整合编辑能力,其新闻报道具有微博新闻所无法比拟的全面性、深刻性、连续性等特点。因此,必须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特点,坚持错位竞争,强化整合和报道能力,在新闻报道的专业性、全面性、连续性和深刻性上下工夫,努力向这个信息爆炸的社会多输出有价值、有思想、有深度的优质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

(二)要积极借鉴微新闻的合理因子

与微新闻具有鲜明的情感倾向性、热衷于报道负面新闻、容易引起争议和讨论等特点不同,传统媒体在新闻报道尤其是负面新闻报道中往往谨小慎微、小心翼翼,降低了人们对新闻的接收度,有时甚至使得新闻本身的公信力大打折扣。因此,传统媒体在坚持真实性、客观性等基本原则的同时,要勇于借鉴微新闻的合理因子,积极创新新闻报道方式,努力在新闻报道中展现事件的多面性,增强新闻报道与读者的互动性,努力使阅读者和接收者从单一的受众群体,变为新闻事件的参与者和思考者,从而在争论中实现宣传引导,辨明是非真伪。

(三)要努力推动与微博传播的汇流与融合

微博与传统媒体在新闻传播方面各有千秋,二者虽然都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又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因此,推动微博传播与传统媒体的汇流与融合必将成为未来传媒发展的重要趋势。目前,很多传统媒体已经通过开设专门的微博版面、栏目等方式,增强了与读者的互动交流,很多知名记者、主持人等新闻从业者也开通了个人微博。据统计,目前已有3350家传统媒体机构在新浪微博上建立了官方微博。因此,传统媒体要积极探索自身与微博相互融合的新渠道,寻找二者的最佳契合点,实现二者的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推动自身的不断变革与发展。

传统新闻面临的挑战 篇4

进入21世纪,互联网等新技术的蓬勃发展和各种新媒体的日益壮大发展,已对传统媒体形成了持续和强烈的冲击,传统媒体新闻报道的话语权也受到严峻考验。新闻传播是传统媒体第一责任,也是赖于生存的根基,在新的媒体环境下,传统媒体的新闻运作该如何顺应潮流,正是目前存在的普遍问题和困惑是解决问题的前提。

目前,传统媒体在新闻运作中普遍遭遇的矛盾:

一、新闻消费习惯改变与传统新闻理念的矛盾

信息传播手段的变化必然带来接受方式的改变,读报看电视听广播,这是过去人们接收信息的主要途径,如果把新闻信息看为一种产品的话,那么它的消费方式就是买报纸杂志或在特定的时间、区域看电视听广播。然而,当互联网迅猛发展起来之后,这一切开始悄然发生了变化。“美国著名的调查机构皮尤研究中心的一项最新调查显示,网络新闻比报纸在美国更受人欢迎。最受欢迎的新闻形式首先是社区新闻和全国性电视台的新闻节目,接下来排在第三位的就是互联网上登载的新闻„„调查显示美国人的获取新闻的习惯已经发生了变化[1]。

在中国也出现同样的情况。新的传播载体有它自身的传播特点,它的迅猛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恰好迎合了人们某种心理需求。就微博而言,140字的限制,短平快;不求深入,只求大概;不求过程,只求结果。这与社会浮躁心理的契合度极高。新闻也成为一种快速的消费品,像只为赶时间填饱肚子的快餐,不求精致。

喜欢从微博上获取新闻信息的年轻人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趋同性,在眼下信息过剩的时代,新闻信息的大小、重要与否其实跟自己没什么关系,他们关心的往往是自己关注的人都在关心什么新闻信息,这才是最重要的、与自己有关系的。他们只是通过别人的关注,借助别人的眼光来筛选新闻,这当然也是有效率最省力的方法。

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载体,它的信息传播主要以个体为单位,所以,有一种说法叫:“人人都是新闻的发布者和接收者”。与专业媒体的新闻产品其实存在很大的区别。

专业媒体有新闻的专业性要求,也有新闻传播的价值预期判断和理念的追求。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到新华社调研就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新闻理念,用心走基层,用情写群众,深化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把火热实践作为报道的主题,把普通百姓作为报道的主角,真正做到为人民采写、为时代放歌。要坚持不懈地改进文风,写短文、讲实话、发有用的报道,以文风的有效改进,促进新闻报道水平的提高。[2]”

可是,当许多受众都习惯了只接受140字的简短信息之后,专业媒体的专业报道往往变成转发者断章取义的资料来源,变成新媒体信息传播的第一手材料。这是目前传统媒体面临的最大困惑之一。我们会奇怪地发现,在微博微信中,往往被广泛传播的新闻信息,基本上都是语焉不详的。新闻的要素,即五W+H都是残缺不全(What何事? Who何人?When何时?Where何地?Why何故?How怎么样?),但就是这样的产品却依然会大受关注,被广为转发。对于传统媒体而言,如何适应受众新的消费特点,是个待解的课题。“写短文、讲实话、发有用的报道”或许是不二的选择。

二、信息传播全面提速与传统运作模式的矛盾

2009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的改版被业界认为是新闻提速的成功范例:“新闻可以不断被刷新,不断被改写”已经成为“中国之声”的治台方略。30分钟为一个播报轮盘,在这30分钟里,当天的新闻要尽可能地涉及。对于一个新闻事件,记者捕捉到一个信息点就播报一个信息点,再捕捉到新的信息点,纳入下一个播报轮盘。没有新料,就把之前的信息点合并播出„„“中国之声”按栏目设置的编制完全打散,强化大编辑部、大采访部、大策划部,全“中国之声”共用同一个400人规模的采编后台[3]。

作为一个传统媒体,这已经是最成功的运作模式的改革,它付出的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自称的“不计成本”的代价。而对于其它基本上靠自负盈亏、靠市场经营养活自己的传统媒体来说,只能望其项背,谁也干不了“不计成本”的事!

即使如此,相对于新媒体,这样的运作速度还是落后的。新媒体的特点在于随时随地可以发布新闻信息,以微博为例,它由个体操作,以个体的眼光和角度,不必通过层层把关,只需用手机拍一张照片就可以发送出去,与传统媒体相对复杂的运作模式大不相同。除了严格的稿件审查制度外,技术的要求也远比新媒体复杂,而且传统媒体的新闻还是以定时定版面的方式发布为主,例如报纸有出版的时间、版面,广播电视也是通过固定时间的新闻节目来发布信息。即使是广播电视的直播活动,它也需要做大量的前期工作,这使得真正的新闻事件的直播无法成为常态,许多大规模的直播活动不仅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往往是那些已经多次排练的活动类事件,并非突发的未知结果的事件,其对受众的吸引力有限。

对于随时随地想通过媒体了解最新信息的受众来说,传统媒体显然难以满足要求。而且,由于新闻的管理部门大多未能适应新的舆论环境,在管理方式上观念落后,对于突发事件多采用封堵传统媒体的做法,而对于新媒体,例如微博、微信等却无能为力,这在客观上造成了“灯下黑”的状况,传统媒体经常出现对于本地突发事件的报道“失声”、“失位”的现象。“本地媒体对本地发生的重大事件装聋作哑,是本地媒体的耻辱,也严重妨碍了媒体业的发展。媒体不管怎样发展,它的本职仍然是传播新闻事件,行使社会监督功能。只有立足于这种最基本的职能发挥,媒体才能赢得读者的信任,并进而赢得市场”[4]。

由于个人发布平台时常缺乏客观性和全面性,传播的信息又在转发中不断地出现信息的偏离,但却在第一时间满足了群众的信息需求,所以传播力很强,极容易造成社会舆论对主流方向的偏离。而这个时候,主流的传统媒体无论是出来“以正视听”收拾残局还是继续保持沉默,都难以获得受众的信任,由此,传统媒体的公信力会不断地受损,直接威胁传统媒体的生命力。

三、新闻评论个体表达与客观公正立场的矛盾

新闻评论历来被看作媒介的声音,社论、评论员评论、评论类节目等重型评论文体甚至被称为媒介的旗帜和灵魂,也是判断媒体的政治面貌和衡量媒体实力和视野的主要标尺之一,更是媒体在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的有力武器。《南方日报》就打出了“高度决定影响力”的口号;《南方都市报》更是以评论作为自己的新闻拳头产品,每天推出“社论”和“个论”两个专版。

20年来,各种媒体在新闻评论方面的大量投入促进了新闻评论的繁荣发展成为我国媒体的一个显著特点。已形成一个横跨平面媒体、电子媒体及网络媒体的意见表达和传播系统,跨媒体合作和传播正在成为一种新的趋势,新闻评论的影响面和影响力正在不断增强。

新闻评论的发展与民主社会的建设具有同步性,现代社会需要各种声音的争鸣、辩论,同时也给人们更多话语表达空间。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问题凸现,也需要媒体传递更多的意见性信息来解疑、释惑。伴随着媒体评论的竞争,有一些媒体依靠优质言论从激烈的媒体竞争中脱颖而出,配备自己的队伍和运作模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评论风格。比如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都建立了自己的评论员队伍,拥有一批名牌评论类节目和栏目。

同时,我们注意到,一些网络的意见也纷纷被传统媒体所引用,而传统媒体的声音更是网络传播的重要依托,这种相互的融合和互动有力地推动了新闻评论的发展,甚至一些原本在网络上传播的个人评论节目也被搬到传统媒体上来,例如:高晓松的《晓说》2013年在东方卫视播出;2013年**的《老梁据说》在浙江卫视、《老梁有话说》在陕西卫视播出。

新闻评论的兴起和受欢迎无疑满足了受众某些方面的信息需要。网络时代的传播媒体多了,传播的速度快了,传播的范围广了,信息量的爆炸性增长对于受众来说也是一种负担——选择的负担、甄别的负担、深入思考的负担。在信息庞杂、各种媒体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受众也需要媒体能够帮助他们对众多纷繁复杂的信息进行选择和处理,以提高受众接受和利用信息进行决策时的效率。而新闻评论是通过了整合加工后的精致新闻产品,通过对庞杂信息的提炼加工再生出新的信息,新闻评论受欢迎往往还在于它的原创性和独创性,有助于满足受众对原创和独家信息的阅读需求。

而为了满足受众对独创性的需求,评论的“个性化”正成为不少媒体的追求。我们并不否认独立思考的积极作用,但为了“个性”而“个性”,只追求与众不同,往往又极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背离客观公正的立场。

在不少网络的重大舆论事件中,我们看到许多评论会被大量转发,而最受关注的往往是那些偏激、极端,甚至断章取义的评论,容易吸引眼球,有的甚至为了表达某种情绪或意见,不惜编造捏造事实,这种不良倾向有蔓延之势。而传统媒体也深受其影响,有的传统媒体会不自觉的采信、引用网络不当的评论;有的本身向网络媒体“学习”,“语不惊人誓不休”,常出现惊人之语;有的失去立场,成为个人情绪宣泄的渠道。

或许,一时的痛快表达能换来眼球,但缺失客观公正的基础,媒体的生命力如何得以维持?在个性的张扬和客观公正立场之间,媒体正遭遇困惑。或许答案很简单,但在实际操作中,还是有不少媒体会表现出急功近利的浮躁,深陷选择的泥沼不能自拔,这也正是传统媒体常常出现评论导向问题的症结所在。

四、信息碎片化故事化与社会普遍意义的矛盾

新闻的“碎片化”和“故事化”是近年来新闻发展呈现出来的最显著的特点。“碎片化”既基于受众对“短平快”信息的需求,同时也契合了新媒体的传输特点。无论是面对什么媒体,如今的受众很难集中精力在特定的时段专注地接收信息,而是随意性很强,这种随意性包括时间的随意性、接收的随意性、选择的随意性等,有时间看一下、听一下,边干别的事情边接收信息,只有感兴趣的信息才会予以特别的关注,受众接收信息的方式变得碎片化,这就迫使媒体的信息传播也要“碎片化”。

例如对于广播,节目形态越来越“碎片化”,在一个相对独立的板块内尽量分出小板块,小片段,各个片段能相对完整独立,在各小片段中还要频繁地营造兴奋点以刺激听众的收听兴趣。中央电台以前的节目不少是完整一个内容的专题节目,而2009年12月改版后的创新点之一就体现在碎片化播出形态上,即采取“间隔性原则”,分散信息重点,每五六分钟就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片段,每个片段都会努力安排一个关键的重要的信息点,也就是节目的兴奋点。并通过不停的新闻提要的穿插进行内容切换,打破原来整体感很强的“一体化”形式,代之以“碎片化”节目形态,使听众任何时候打开收音机都能够听进去,而没有“不知前面说什么”的突兀之感,能无障碍顺利地进入收听状态,从而最大程度地吸引听众的注意力。

而无论是广播电视还是报纸,这种碎片化的形态还有利于在新媒体上的二次传播。因为篇幅短又独立成章,信手拈来就可以粘贴的网络上,也适合网络的传播特点。

与“新闻的碎片化”相伴而行的还有“新闻故事化”,即采用文学的表现手法,将新闻事实以讲故事的方式展现给受众的一种新闻表现形式。新闻故事化在新闻叙述中更加注重细节的描写、人物的刻画、场景的再现以及背景的交代等,将新闻事实当作一个故事叙述出来。

传统的倒金字塔结构报道强调的是信息发布和传达,相对而言不太讲究表达的艺术性,而将新闻事实以讲故事的方式展现出来的形式则更有吸引力。新闻故事化主要表现在它所产生的生动、曲折、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上,而要把新闻当故事讲要讲究技巧,要本着一波三折的原则来推动故事的整个讲述过程,要有故事的“冲突”。这种冲突,可以是人物与外界的冲突,也可以是来自人物内心的冲突。然而,新闻故事化作为一种新闻传播模式,也普遍存在一些传播上的毛病。比如,为追求故事化而使新闻主题流于表面,难以深化主题;为追求曲折情节容易引发人为安排、不客观等现象。在影响重大的社会事件面前,对曲折情节的挖掘容易偏离新闻事件的本质,变成“舍本逐末”——“2002年的莫斯科人质危机事件中,不少报纸几乎都充斥着大量侧重于事件过程和细节描述的新闻故事:《莫斯科上演‘倩女幽魂’女人质手机传情荡气回肠》《‘女肉弹’几乎全被歼灭 她们更残酷、更富进攻性》《我离死亡只有3米》等等,读者在看得惊心动魄、痛快淋漓的同时却容易忽略国际恐怖事件背后蕴藏的社会政治危机,沦为系列故事的新闻报道对事件本质的揭示容易停留在某一阶段而难以深入。”2001年12月,武汉森林野生动物园老总怒砸奔驰车事件接连数天上了江城各大都市报的头版,《车主不满售后服务 老牛拉奔驰‘游街’》到《奔驰车真的砸了》,这一事件倍受各报青睐,也的确吸引了许多读者。先不论车主是否有借此炒作其公司的嫌疑,各媒体对这一极端事件近乎狂热的追踪报道实际上是相中了它所包含的离奇故事情节,报道真正给汽车消费者带来了多大实惠还是个疑问。而更让人担忧的是,同时发生在武汉的“全球最大冰毒案在汉侦破”等影响百姓生活的重大社会事件却少人问津,媒体在新闻故事化倾向影响下所进行的“厚此薄彼”的关注对社会议题的设置进行了不恰当的引导[5]。

在“走基层”的新闻实践活动中,传统媒体都推出了一系列的栏目,到基层去,反映基层百姓生活的现状,于是媒体不约而同地在表现形式上更趋碎片化、故事化,选择报道的也绝大多数是普通人的生活故事。但由于这样的新闻作品不太具有新闻性,时效性不强,同时其社会价值也不高——不是重要人物、不是重大事件、不是普遍现象。所以早期的不少栏目实际上传播效果并不是太好,也缺乏新闻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与碎片化、故事化的形态相伴而来的就是新闻主题不明确,分散且隐蔽,容易造成传播方和接收方的不一致,甚至偏离。这与传统新闻传播强调的主题鲜明、立场鲜明不相适应。

普通人的故事要引起关注就必须寻找主人公故事的独特性,追求故事的曲折性,而与之相伴的必然是事件的个别性和偶发性,往往并不具备社会的普遍意义,甚至作品的主题极易偏离社会普遍价值,走向故事的猎奇。

兼职创业面临的三大挑战 篇5

一般来说,大多数兼职创业者从事的是与自己目前的工作相关的行业,有可能牵涉到不正当使用目前的工作单位的资源。在职人员兼职创业,一般其创业资金有限,时间精力也有限。因此大多数有创业意愿的人,都投资中小企业。其创业方式分三个层面:一是资金参与;二是技术入股,参与公司分红;三是既出资金又出力,自己在工作之余分身去管理公司。这三种方式中,第三种最容易引起公私不分、互相冲突。

这种利益冲突,在事业发展初期,可能并不明显。但是一旦做大,就会后患无穷。有很多兼职创业者受到了老东家的起诉,牵扯到客户资源、知识产权、不当竞争当方面的纠纷。而很多国有企业的在职人员兼职创业,更是因为牵扯到非法转移国有资产而浪荡入狱。

上海交大王永成教授就面临着多方面的利益冲突。“王教授让我们长时间为他的公司做项目,而疏于对学生研究学业的指导。”接受记者采访的博士研究生坦言。导师将所带硕士、博士研究生当作私人财产和廉价劳动力,成为他们经商活动中的赢利工具。而王教授的所谓的公司,其实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低成本运作公司,它的办公地点、电话都使用交大教学资源。而且该公司的获利几乎都直接来源于王永成教授向国家申请的各种“科研项目”,也就是说,这个公司利润的直接来源就是赚取科研项目资金。“如果没有交大背景,王教授就不可能申请到科研项目资金;如果没有科研项目,这个公司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一位交大的博导不屑地说。

而在法律完善的美国,因为兼职而导致的利益冲突,更是让很多人忍痛放弃高额外块。美国加州州长施瓦辛格主动放弃了州长的薪水,很多人原来以为这是州长大方。后来才发现,施瓦辛格担任两本杂志兼职编辑,每周在杂志社工作不超过2小时,他在5年内可拿到815万美元。除此之外,兼职期间他还将获得两本杂志广告收益的1%,每年不低于100万美元。虽然加州法律允许公职人员从事副业,但是兼职酬劳公开后,施瓦辛格与《健美》杂志的“联姻”还是遭到了不少人的抨击。最终施瓦辛格将自己的兼职改为“无偿”。

目前在国内,虽然这样的问题还比较少见,但是随着人们法律意识的提高,相信这样类似的兼职纠纷会越来越多,所有兼职创业的人员都应该小心谨慎处理,避免踏入“利益冲突”的雷区。

精力分散

如果兼职创业者从事的是与自己目前的工作不相关的行业,面临的问题就是跨行业工作对人的知识、精力的极限挑战。

“刚创业时,我4点钟就起床,打扫卫生,蹲在地上,观察小鸡,做记录。常常一蹲就是两个小时,呆在棚子前一动也不动。”新希望集团创始人刘永好回忆自己创业经历时说,“如果你每天不投入10多个小时工作,你就不要创业。”兼职创业者由于两边都投入,精力分散,反而加大了创业失败的风险。

大家都知道雅虎董事长杨致远、微软董事长比尔·盖茨、以及戴尔公司创始人迈克尔·戴尔都一样是属于中途辍学经商的一类人。由于学业与创业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内容,他们最终不得不放弃了学业,而专心致志地完成创业。对此,杨致远曾经忠告年轻一代的中国人,一定把书念完,“我个人也是万不得已才没有把博士念完,到今天还是有一点点遗憾”。从杨致远的这番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杨不是不喜欢念书,而是精力过于分散,难以两面兼顾。“到1994年冬,我忙得连吃饭、睡觉都成了奢侈,学业也扔在了一边。”杨回忆说。

而华夏基石董事长彭剑峰也由于兼职创业,使他的时间显得格外宝贵,从来都是给学生上大班课堂,很多学生深以为憾。学校甚至依此为借口,禁止彭剑峰本人带博士生。

违背团队精神

绝大多数创业都需要一个良好的团队。创业团队的核心成员都很少,一般是三四人,多的也不过十来人。优秀的创业团队的所有成员都应该有难同当、有福同享,具有强大的团队向心力和凝聚力。

在这种团队中,很难有脚踏两只船的人的生存之地,因为兼职创业很难让其他团队的成员信服你,他们对你创业成功的信念会表示怀疑。

团队创业为什么这么重要?6年创业,身价已经超过10亿元的前程无忧(51JOB)总裁甄荣辉,在接受记者的采访时曾经回忆说,自己曾有几次创业失败的经历,失败的原因之一就是没有建立团队。因为创业不是自己一个人能做的,需要一班人马,有规模的创业更需要早早建立团队,把一些能够互补的伙伴拉进来。“无忧”迅速成长的关键在于公司的5个核心成员都是自己在贝恩的同事,大家很了解,已合作过十来年,配合起来较容易。

当然,有的人喜欢单打独斗,认为创业不需要团队。但是这样的人注定是难以做成大事业的。而所谓的网上开店、街上卖花等等之类的小打小闹,虽然适合个人去拼搏一下,但是这对很多人来说其实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创业,毋宁说是对目前工作不满意的一种逃避,仅仅是换一种活法而已,一般难以成大气。

与许多成功人士的激情创业,因为兴趣而创业显然动机不同。事实上,很多人在一番小打小闹的创业之后,并没有多大的起色或者改变,往往重新陷入对生活的困惑。

税收面临网上贸易的挑战 篇6

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迅狂发展,因特网向全球的每一个角落延伸,使网上贸易逐渐成为人们进行商业活动的新模式。由于网上货易的商品交易方式、劳务提供方式、支付方式等都与过去有着很大的不同,如何对其征税,已成为一个棘手的课题,传统税收征管正面临新的挑战。网上贸易给税收带来的难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 征首失控,税收流失严贯。闷上贸易发展迅速,越来越多的企业(尤其是跨国公司)搬迁到互联网上进行交易,必须导致传统贸易方式的交易数量减少,而税务机关又来不及研究相应的征税对策,更没有系统的法律法规来约束企业的网上贸易行为,出现了税收征管的真空和缺位,使本应征收的税款白白流失。另外,由于在互联网上企业可以直接进行交易,而不必通过中介机构,又使传统的代扣代缴税款无法进行。据国家税务总局的保守估计,1998年网上交易就造成我国税收流失13亿元,并以每年40%的速度增长。(二)稽查难度加大。传统的税收征管都离不开对帐薄资料的审查,而网上贸易是通过大量无纸化操作达成交易,帐簿、发票均可在计算机中以屯子形式填制,而电子凭证易修改,且不留痕迹,税收审计稽查失去了最直接的纸质凭据,无法追踪。企业如不主动申报,税务机关一般不易察觉其贸易运作情况,从而助长了偷逃骗税活动。另外,随着计算机加密技术的发展,纳税人可以用超级密码和用户名双重保护来掩藏有关信息;使税务机关收集资料十分由难。(三)避税变得轻松自如。因特阿是没有国界、全球共享的网络,通过它可将产品的研究、设计、生产和销售“合理”地分散于世界各地(包括避税地)。在避税地设立基地公司也很简单一台电脑、一个调制解调椭、一部电话,再申请一个免税地的网址就行了。同时,银行的网络化及电子货币和加密技术的广泛应用,使交易定价更为灵活、隐蔽,对税收管辖权的选择埂加方便。(四)导致税务处理的混乱。随着网上贸易中有形产品和信息服务的区别变得日渐模糊,税务机关对网上知识产权的销倍活动及有偿咨询束手无策。许多贸易对象均被转化为“数字化资讯”在国际互联网中传送,使得税务机关很难确定一项收人所得为销售所得、劳务所得还足特许权使用费。由于所得的分类直接关系到税务方面的处理,上述问题导致了税务处理的混乱。网上交易发生在虚拟的、数字化的计算机空间而不是在某一具体地点,所以要把收人来源和具体地点相联系几乎是不可能的,确定纳税人也变得相当困难。网上贸易的飞速发展对传统税收证管提出的挑战是严峻的,但并不可怕,只要我们认真对待,从容应战,就能够制服这匹来势凶猛的“野马”。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网上贫易只是呈现雏形,加紧采取措施和对策还来得及。首先要加强网上贸易的税收对策研究。不管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如何·跨国公司必成为纳税的主体税源,网上贸易将呈“燎原。之势。为此,税务部门要及早研究网上贸易和服务的出现与税收理论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探讨电子商务条件下的税收政策取向、税收制度要素以及征收管理方面的变化规律,以适应网上贸易发展的需要。要将网络征税作为税收研究的重要课题,制定并出台尊重国际税收惯例、能够与各国在税制总体上协调一致的网络征税的法律、法规,对网上商品的特殊性问题,可以通过对一些传统税收概念蓝新修订和解释使其明确化,从而建立起与国际接轨的网络征税的相关机制。其次,要加强网上控笛。从长远着,迎战网上贸易税务机构必须”以牙还牙“先上网,拥有相应的对人网纳税人话动控制和记录的手段。一是采用备案制度。要求所有上闷的单位将与上网有关的材料报当地税务机关,由税务机关根据网络经营者的资信状况,核发数字式身份证 明。然后,耍求参与交易着在交易中从税务机关取得对方数字身份证明的信息,以确定交易双方的身份及交易的性质。而税务机关也可以从中获取交易数量和性质的相关信息。二是实现税务与银行联网。无论何种贸易的货币收支行为均是通过银行进行的,因此税务部门应与银行共同合作设置网上税关,即在银行与企业之间的网络上设置”电子关卡",企业在向银行划人划出资金时均须通过这通关卡,这样企业在进行贸易时只要涉及资金的流动,税收机关就可以进行有效监控,从而大大限制偷、逃税行为的发生。三是在网上建立电子银行。要求从事电子商务的企业和个人在电子银行里有电子户口,在网络上完成异地结算、托收、转帐等金融业务,在网络上完成缴税业务,实现电子支付。第三,要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通过我国与世界各国税务机关的密切合作,运用国际互联网等先进技术加强国际储报交流,才能深人了解纳税人的信息,粳税收征管、稽查有更充分的依据。在国际桶报交流宁,尤其应注意有关企业在避税地开设网址及通过该网址进行交易的椅报交流,以防止企业利用国际互联网贸易进行避税。

传统新闻面临的挑战 篇7

关键词:传统体操,挑战,改革措施

0 引言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体操教学也开始由传统的竞技化模式向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并主要以选修课程出现在各个高校的体育教学中。这种转变,对于改变传统体操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模式呆板枯燥、教学内容缺乏创新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更有利于实现提升体育教学质量的目的。因此,文章对这种转变及转变中面临的困难与解决措施进行分析是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

1 传统体操教学面临的挑战

1.1 传统体操教学受竞技体操的影响

传统体操教学由于受到竞技体操的影响,一是未能准确的界定竞技体操与体操两者的概念,盲目的运用竞技体操的标准来对教学中的体操锻炼进行评估与衡量,从而使体操的教学内容、技能技巧的传授等更加偏向于竞技体操。二是未能准确认知体操体系结构,现在的很多学生几乎都没有接触过竞技体操,并且需要引进较高水平的器械设备,创建合理的场地,但是,目前很多高校并未在这方面投入恰当的资金,从而不能满足学生实际的体操需求。

1.2 教学内容“竞技化”影响了体操运动的发展

教学内容“竞技化”对当前体操教学造成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体操教学的相关技术、理论教材内容方面逐渐减少,本研究对1984年版、1987年版、1989年版、1995年版、2000年版,以及2005年版的体育教材进行比较,得到的结果如表1所示 :

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体育教材中的理论章节逐渐减少,通过了解我们还发现,当体操专修与必修内容由开始的整合到分离之后,很多教学内容被删除,如体操科研以及体操训练等,从章节性课程转变成了选修课程,并逐步细化成体育舞蹈、健美操等多种类别。二是受“健康第一”思想的影响,“对竞技性”教学内容形成了较大的冲击。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尽管跳马、双杠、单杠等作为体操标志性的项目内容被部分高校作为必修课程,但是过于形式化的现象比较严重,这些项目逐渐被忽视和遗忘。加之于教学模式的呆板陈旧,传统的反复练习法、示范法以及讲解法并不能激发学生兴趣,不能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同时也未能真正的将体操运动所能带来的娱乐性与健康意义充分的发挥出来,更不能达到培养学生创造性与创新思维的能力。

1.3 对体操教学的评价较为单一

体操教学评价单一的问题主要体现为三方面,一是从评价的内涵上来看,过分强调对教学成果的评价,而忽视了从整体上对教学过程的评价,如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与沟通、合作的能力等 ;二是从评价对象上来看,表现为培养模式、教学大纲等方面的单一性,教师自身知识掌握情况不足直接影响着学生不能学到有效的体操运动知识及技巧 ;三是从评价方法上来看,依然采用的是理论与技能考试的考核方式,而考核的内容也基本上是一些简单的理论知识或者是成套的动作,这种传统单一的考核方式并不能实现体操运动对学生自我发展能力以及自主练习能力的培养。

2 传统体操教学改革措施

2.1 提升教师自身教学素质

体育教师作为体操教学的组织者与指挥者,对于体操教学的开展及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的培养,发挥体操教学对学生强身健体及娱乐性作用的效果等,都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 要实现体操教学改革,首先要提升教师的自身教学素质,具体来讲,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一是提升教师专业业务水平能力,对其进行定期培训与考核 ;培养老师的创新能力以及综合素质,定期开展科研探究活动 ;提升教师责任感,加强师德宣传和教育。最终,通过教师各方面素质能力的提升,促进学生综合素质以及创新能力的提升。

2.2 优化整合体操教学内容

为能够进一步推进体操教学与当代社会素质教育内容体系相统一,实现体操多元化功能,优化整合体操教学内容是其必要要求。具体来讲,就是为实现学生对知识、技能创新和结构的需求,重新选择、排列和组合原有的教学内容,构建以娱乐和竞技为辅的功能性综合教学内容体系,使其具备全面性、系统性、高效性的特点,并实现其娱乐性、健身性、教育性等功能作用。

2.3 建立综合性的体操教学评价体系

综合性的体操教学评价体系建设主要包含三个要点,一是实现体操教学评价的多元性,也就是说需要对课程建设与老师教学进行全面的综合性评价 ;二是要实现体操教学评价方式的多样性,采用总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三是实现体操教学评价内容的全面系统性,包含理论教学、技能教学、态度、人格等多方面内容的全面系统性评价。

2.4 拓展体操课程的培养目标

根据新课程改革要求及当前体操教学现状,应当努力拓展体操课程的培养目标,一是要制定较为完善的体操课程教学目标,着重强调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使学生具备体操锻炼能力,并能够从中陶冶情趣,增强体质 ;二是保持体操教学目标与专业性目标的一致性,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拓宽学生知识领域,培养学生更加符合当代社会发展需求。

3 结论

传统图书发行面临严峻挑战 篇8

数字出版对传统发行的挑战。数字出版是高新技术与传统出版内容融合形成的新兴出版方式。对于传统出版而言,数字出版所带来的并不是冲击,而是一种改进、一种创新、一种与新技术结合的出版方式的改变、是一种传播载体和传播方式的变革。然而对于传统纸质图书的市场销售来说,则是一种巨大的冲击。随着人们阅读习惯的改变,传统纸质图书销售的市场份额将极大地萎缩。对于一般图书销售工作来说,传统纸质出版物的市场销售将是一个全新的挑战,我们所要思考的问题是,如何将市场萎缩的幅度尽量减小,并最大限度地挖掘传统纸质图书的销售空间。

网上书店对传统地面店的挑战。网上书店与数字出版现在看来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但是未来的电子书会不会依托网上书店形成一种新的商业模式?近几年,随着人们购买方式的变化,网上书店迅猛发展,形成了当当、卓越、京东包括新华书店的北发网、文轩网、广州购书中心购书网等。由此可见,读者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的改变决定了销售渠道向网店的偏移,网店渠道的发展势不可挡,地面店将遭受数字出版和网店发展的双重打击。

多品种对卖场上架、周转的挑战。目前,无论是出版社还是民营出版公司,每年的出书品种和出版速率都在以惊人的速度增长,图书市场品种严重泛滥,同质化产品日益繁多。据开卷统计,2010年全国图书新书品种达到了20万种。如此多的新书品种涌入市场,意味着卖场60%-70%的书都要下架给新书让位,致使图书的生命周期“被缩短”。

事实上,旧书的动销品种和销售码洋的贡献率是远高于新书的。在固定的卖场空间内,书店既要保证能够动销的旧书在架备货,又要保证有新书的上架空间和整体库存周转,势必要采取品种的精细筛选措施:一是要在新书采购环节筛选,包括重复选题、同质产品、跟风图书和不适合该地区销售的品种;二是在销售环节筛选,上架三个月真正不动销的也没有市场需求的品种进行清退、动效率极低的缩减副本量减少备货等。

面对如此严峻的挑战,一般图书的销售工作该何去何从?笔者认为发行人员必须进行以下三方面的思想转变。

一、变革理念

(一)市场化趋向理念 迎合市场需求,建立图书上架品种调退机制,优化品种结构,上架三个月不动销的新书品种及时调退,动效率很低的品种缩减副本备货量。新书主发将逐步退出历史舞台,各店将逐步采取新书自主报订的方式,地区经理要给出相对准确的新书建议报订数量和分配方案。因此,图书历史销售数据库的建立和数据分析,将成为充分迎合市场需求的数据基础。

(二)现代化趋向理念 信息流是现代商业活动中供应商和经销商的命脉。建立现代化的信息交换和共享平台暨数据对接,是本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大多数供应商与经销商之间采取的是各自建立一个网站,供应商(经销商)要登录每一家经销商(供应商)的网站进行信息和订单的上传或下载,这种方式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数据对接,只能称之为电子商务。真正的数据对接则是通过系统管理员通过FTP在服务器上传己方数据和抓取对方数据来完成的。

(三)职业化趋向理念 现如今是买方市场占主导地位,各供应商之间的竞争已呈白热化趋势。因此,现代的销售工作,除了维护好社店之间的关系之外,更重要的是在各个环节采取职业化的工作方式,与经销商的高层、中层、基层采购和店员,更多地进行不同层面的业务沟通和交流;同时,地区经理应该加强对数据的分析和敏感性,以数据为依据开展各项业务工作,提升自己的职业化素养,得到经销商的认可。

二、升级服务

(一)信息服务 建立开放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向经销商的各相关部门及时发送完整、有效的新书信息和营销信息,并跟踪到位,保证信息传递的有效性。

(二)营销服务 帮助经销商做营销。提供本社资源、作者资源、社会资源等相关资源,充分利用经销商资源,结合经销商的具体情况,将资源加以整合开展营销活动和营销服务,同时帮助经销商拓展团购业务。

(三)经营服务 定期帮助书店做好进销存退调工作,保证上架结构和品种合理、库存合理周转;随时与经销商进行业务沟通,掌握业务情况、了解销售动态,为经销商出谋划策;定期对采购和一线店员进行业务和产品培训。

三、提升能力

(一)沟通谈判能力 加强与经销商的沟通,维护好社店关系;提高与经销商的谈判能力,维护本社利益。

(二)营销策划能力 根据经销商销售特点、市场需求和销售数据,及时有效地策划和开展营销活动,注重营销活动的有效性,避免做无用功,为图书销售锦上添花。

(三)资源整合能力 加强对上下游资源、经销商资源以及社会资源的整合,拓展团购业务,为经销商提供营销服务,开展营销工作。

(四)经营管理能力 地区经理要根据产品的区域的差异化做好渠道和网点的布局,管理和经营好自己负责的经销商;同时,要协调好每个地区包括信息员在内的团组成员的关系,充分发挥团队力量。

市场是动态的,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企业要发展,就必须要冷静、客观地分析市场环境的变化,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和市场需求,及时制定应对策略、转变发展方式。

上一篇:送给异性朋友的留言下一篇:爱婴医院工作检查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