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艺术教育特色(精选8篇)
发展艺术教育特色 篇1
发展艺术教育特色,打造特色高中
作者: 课题组 来源: 本站原创 录入时间:2011年11月07日
株洲市四中建校于1957年,位于株洲市荷塘区新华东路80号。1997年2月,学校成为株洲市首批规范化完全中学之一。2003年6月,省教育厅发文确认学校为“湖南省重点中学”,2004年9月,改授“湖南省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牌匾。学校占地118亩,建筑面积2万余平方米,学校现有在职教职工229人。2009年学校被评为省“模范职工之家”,2007、2008、2009连续三年被株洲市委、市人民政府评为“株洲市文明建设先进单位”,2010年作为株洲市教育系统唯一代表被评为“湖南省文明单位”。2009年9月,学校申报的课题《城乡结合部普通高中艺术教育特色可持续发展实践研究》被列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9教育部规划课题,学校成为“全国普通高中特色学校建设项目校”。近几年来,学校先后荣获“全国体育卫生先进单位”、“湖南省优秀事业单位法人”、“湖南省艺术教育先进单位”、“株洲市双文明建设先进单位”、“株洲市德育工作先进单位”、“湖南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先进单位”等多项称号。
课题引领,发展学校特色
一、问题的提出(包括国内外研究现状)
随着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教育选择多元化特点愈益明显。高中教育长期存在的“同质化”问题,以及由此而来的与人才个性化发展趋向、人才类别多样化需求的矛盾非常突出。不妥善解决这些问题与矛盾,失败的学校、失败的教育的现象就难以避免。建设特色学校,发展特色教育,给家长和学生提供更大的选择空间,为学校争取更多的发展机会和更大的发展空间,这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与扎实推进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要求。
自上世纪四十年代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对中小学艺术教育普遍重视。90年代初美国把艺术课程作为核心课程,并颁布了《艺术教育国家标准》,提出“没有艺术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在“艺术可以使多种智能得到同时和协调发展”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下对艺术教育的培育目标、功能和具体的教学形式等开展了广泛的研究。我国中小学艺术教育由于长期受传统教育的影响,一直未得到应有的尊重和重视,直到本世纪初在素质教育大改革背景下才逐步繁荣。
从目前国外艺术教育研究的成果和现状来看,主要重视理论上的整体构建和研究,重视对艺术教育共性问题的探究和研究;对学校具体艺术教育过程中的微观研究较少,特别是在不同条件下的学校如何开展艺术教育,落实教育功能等研究相对缺乏。就国内研究而言,主要集中在一些艺术教育学科建设和特色培育及艺术教育实施途径、方式的策略等具体问题上。
国内学校艺术教育特色发展研究比较注意已经形成的学校特色,而往往忽视学校教育特色的发展过程;注重对特色的培育探究研究,缺乏对已有特色从理论上进行论证以及现有特色今后再创性提升研究,艺术教育特色“短命化”现象较为突出;研究内容肤浅化、片面化,强调实用艺术技术教育和“特长生”培养研究,忽略人文教育和创新教育研究;研究局部性特征明显,研究对象以城市中优质高中为主,农村学校极少,城乡结合部高中几乎没有。
株洲市四中创办于1957年,地处株洲市明照乡八角亭,办学之初仅有6个初中班,是一所典型的农村中学。全体四中师生52年的风雨兼程,学校有了很大的发展,学校现有教职员工236人,学生2454人,校园面积77981.77㎡,教育教学质量稳居株洲市前三。由于城市化的进程,学校地理位置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学校目前地处城乡结合部,东临明照乡,北接龙头铺乡、云田乡,西、南面为株洲市市区。学生来源于城市和农村(目前仍有近1/3的学生来自周边农村)。
二、本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
城乡结合部:是指城市与乡村两种社区相互接触、混合及交融的城市边缘地区。
城乡结合部普通高中:是指地处城市与乡村两种社区相互接触、混合及交融的城市边缘地区,生源为城市与乡村混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
艺术教育特色:在本课题中主要是指我校经过长期积累和发展而成集理念、机制、评价等为一体的我校独有的艺术教育风格、形式。
可持续发展:在本课题中主要是指传承弘扬我校长期以来形成的艺术教育特色,结合时代变化和学校长远发展的实际,进行再创造,实现现有特色的拓展、延伸和深化。
三、课题研究目标
通过对城乡结合部普通高中艺术教育现状及问题成因的调查与分析,探索城乡结合部普通高中开展艺术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构建以“学校为中心,课外与课内相结合,学校、家庭与社区相结合,普及艺术素养与培养专业特长相结合”的艺术教育实施体系;创新艺术课程教学模式和课外艺术教育实践活动方式,充分发挥艺术教育的育人功能,切实提高师生的艺术修养和人文素养;营造良好艺术氛围和学校文化,提高师生的生活品质、文化品位和幸福指数;夯实我校传统艺术教育特色,塑造艺术教育品牌,促使艺术教育特色与学校整体健康、和谐发展,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形成较为鲜明的艺术教育办学特色,创建特色学校。
四、课题研究内容
1、城乡结合部普通高中艺术教育现状及其问题成因调查研究。
2、构建以“学校为中心,课外与课内相结合,学校、家庭与社区相结合,普及艺术素养与培养专业特长相结合”的艺术教育实施策略研究。
3、艺术教育与师生艺术修养和人文素养培养的研究。
4、艺术课程教学创新研究。
5、课外艺术教育活动创新研究。
6、艺术教育促进学校文化建设的实践研究。
五、课题实施的主要工作
1、因才分工,实现项目负责制
姜野军(课题总负责人):负责课题方案、研究报告的撰写;指导课题组其他成员完成相关研究任务;侧重于新课程背景下艺术教育特色发展与学校文化建设的实践研究(艺术教育特色对学校文化建设的影响的研究、学校文化促特色发展的研究等)。
章帆(课题项目负责人):潘民华:负责艺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典型案例研究,并进行分析提炼。汪瀛:特色校本课程的开发。熊景明:负责课题研究的日常管理工作,包括研究工作的安排、活动记录、资料积累和整理,并协助课题组组长做好课题方案、研究报告的撰写工作。贺新民、张波:负责音乐、美术课程教学创新研究。包括课堂教学艺术,教师与学生评价机制,教学模式等方面的研究。张军红(课题项目负责人):艺术班的建设与学生素质的发展。官孟琼、欧阳敏:重点进行构建以“学校为中心,校内与校外相结合,课外与课内相结合,普及艺术素养与培养专业特长相结合”的艺术教育实施策略的研究。肖向晖、姜婷:负责城乡结合部普通高中艺术教育现状及其问题成因调查研究。郭克勤、刘芳:负责课外艺术教育活动创新研究。
胡新铭(课题项目负责人):吕国祎负责教师队伍的艺术精神、人文精神、科学精神的培育研究。赵中华、贺志华:负责艺术教育特色成果的宣传和艺术教育特色网站的建设。
2、对参与课题研究的人员进行培训。
为了保证研究的质量,课题组对参加课题的成员进行了多次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对本课题的理论认识;把握研究的内容和目标;研究方法的介绍;如何进行个案研究;如何对结果进行分析等。培训形式包括聘请省市课题专家来校培训、派课题主要成员外出学习、课题主持人对课题组成员进行培训、课题组成员相互研讨交流等。提高培训提高了课题组成员的理论研究水平和研究的实践能力。
3、以我校为重点,对城乡结合部普通高中艺术教育现状及其问题成因进行问卷调查。
城乡结合部普通高中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生源、教师队伍、教学条件、教学资源等都有其区别于城市高中和农村高中的实情,因而在艺术教育工作中不能生搬硬套不同类型学校的经验和模式。只有在充分了解自身现状实情,明确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才能有针对性实施应对策略,确保工作的实效。基于上述考虑,我校课题组研究人员决定对城乡结合部普通高中艺术教育现状及其问题成因进行问卷调查,他们精心编制问卷,通过现场调查和网上调查的形式,对我省城乡结合部普通高中近20所进行调查,并对回收的问卷进行科学的统计和分析。
4、全面开展艺术教育具体实施策略实践探索。
首先精心开设课程,面向全体学生按照教育部的规定开足开齐艺术欣赏课,为学生奠定一定的艺术素养;开设专业基础课,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培养;其次改革现有的分班培训模式,逐步实行分类培训、分层选择的策略,使培训指导更加精细化,更好的适应学生的个体需求。完善艺术班专业培训模式,提升艺术类竞技水平,建立艺术人才培养机制,完成专业培养模式向高端化的转型。第三建立专业教学质量测控体系及标准,完善艺术专业成绩数据库的建设。第四大力发展校外艺术培训,逐步建立艺术生源的初中基地,改善艺术生源质量。
5、以艺术课堂为中心,创新课堂教学。
学生享受美、体验美的艺术素养的培育是艺术教育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然而,由于传统艺术教学以简单的唱唱、画画为主,教学内容简单、肤浅,教学方式重说教,轻实践体验,从而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浓,积极性不高,艺术教育在艺术素养养成的教育功能缺失。我校对艺术教育课堂进行改革。以“学科能力”提升为导向,以 “精致课堂”、“高效课堂”为目标,全面探索“四导一评”教学模式,落实学生主体地位;尝试生活化教学和任务驱动式教学,坚持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相结合,艺术形象与审美教育相结合,临摹教学与创造教育相结合,有效激发学生动手实践和创作的能力;
6、创新课外艺术教育活动,拓展艺术教育空间。
课外活动则是艺术教育的延续和补充,它是将课堂内外与社会相连接的纽带,能有效加强学生回归社会主流的原望,培养了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学校以提升艺术教育实践活动品牌的辐射度和知名度为指导,广泛开展书法、美术、舞蹈、声乐、器乐、摄影等艺术活动,使学校的艺术教育渠道得以拓宽,使更多的学生能有机会参加艺术特长教育,提高艺术教育的普及率;除单项艺术活动外,学校每年举办一次综合性的艺术节,每学期举办一次大型艺术活动。做好“春之声”音乐会的提质改版和“金画笔”美术节的改进创新工作,打造有影响力的品牌艺术活动。
7、挖掘校本资源,总结艺教经验,开发、编写艺术教育系列校本课程。课程改革作为整个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受到关注的程度日益突出,校本课程开发已成为课改的一个重大热点和亮点。通过问卷、座谈等形式广泛征求教师、学生、家长及社会各方面的意见,结合学校实际,精心对校内外的环境进行分析,制定具有学校特色校本课程的课程目标,组织课题组全体成员并依靠各方力量,制定了完善的课程结构,有计划地开发特色鲜明、深受学生欢迎的校本艺术教材。最终建立艺术教育精品课程。在学校现有音乐、美术必修课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艺术教育形式,逐步形成必修课与选修课相联系,特长生培养和社团活动相结合,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相交叉的艺术教育课程体系。
六、课题研究的初步成果
1、统一思想,牢固树立“一个思想二个保障三个平台四个品牌”的艺术教育工作思路。
一个思想是“让高雅艺术走进学生,让高雅艺术伴学生成长”的艺术教育指导思想。两个保障是建立株洲市四中艺术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有组织机构保障;制定《株洲市四中艺术教育工作章程》,有制度保障。三个平台是学生开展艺术活动的场所,成立了艺术教育部、艺术班和系列艺术团体(春之声”民乐队、合唱团、舞蹈队、“金鸣”音乐培训班、“尚艺”画室)。四个品牌是在校内和社会都广有声誉的活动节目: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春之声音乐节、金画笔美术节和对外交流活动。
2、课外艺术教育活动序列化、生活化、群众化,艺术教育得到有效的拓展和延伸。
每年,学校都要组织三大节:校园文化艺术节、春之声音乐节和金画笔美术节。在校园文化艺术节中进行班级合唱比赛,举行元旦文艺汇演,这些活动让师生们尽情地享受一道道精神大餐,沉浸在艺术与文化的浓浓熏陶中。每年4、5月份举行的“春之声”音乐晚会面向社会公演,引起了教育部门、社会各界、家长、各新闻媒体的极大兴趣和关注,已成为株洲市民文化生活中的一大亮点。金笔画美术节里的学生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展、美术教师的创作作品展、校园现场书法赛已成为师生展示艺术才华的重要舞台。学校的三个艺术社团活动红红火火。管弦乐团、舞蹈团、合唱团多年来一直活跃在株洲市的大小舞台上,参加过很多重要的赛事活动,一直获得市级最高奖励。舞蹈团曾受中央教科所德育研究中心和央视之邀晋京参加全国第四届校园春节联欢晚会;株洲市春之声学生管弦乐团曾接受市教育局领导的亲自授牌;合唱团代表株洲市参加过全省的第二届艺术展演比赛。
3、艺术师资水平有了明显提升,初步打造了一支进取心强,敬业精神强、专业水准高的艺术教育团队。
我校艺术组老师以这次课题研究为契机,充分利用学校专门搭建的艺术教师工作室这一平台,扎实开展校本教研,积极参加较高层次的专业进修与培训,使自己的教学能力、专业水平和教研能力得到明显提高。不少老师的教学论文、艺术作品在评比中获国家级、省级奖项,在各级各种教学比赛中艺术组的老师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其中张波等3名艺术教师成为市级学科带头人,5名教师成为省市级骨干教师,4名教师进入了省市专业学会担任领导工作,8名教师获得省市级教学比赛一等奖,6位老师的作品参加过全国美展。
4、学生艺术素养的全面提高。
我校学生广泛接触了中外优秀艺术作品,拓宽了艺术视野,增加了对优秀文化的理解,提高了艺术鉴赏能力。大多数学生自主参加了形式多样的艺术实践活动,提高了艺术表现能力,发展了思维能力,学会用艺术的方式帮助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为高校提供了优质生源,为社会培养了大量艺术人才。艺术专业考生本课录取率保持在70%以上。近年来,向高校输送二本以上艺术专业生900多人,有18名艺术专业生被中央美院、中国音乐学院录取,在省、市三独比赛中,100多人获得三等奖以上奖励,300多人参加美术书法作品比赛中获市级三等奖以上奖励。
5、编写出适应新课改要求的艺术选修课校本教材,精品艺术教育课程初步成形。
紧扣“城乡结合部普通高中艺术教育特色可持续发展实践研究”这一研究主题;以素质教育观为指导;以高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发展水平为依据,科学制定了《株洲市第四中学“艺术特色学校建设”校本课程系列教材开发方案》,科学构建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校本课程,注意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做到简洁明了,通俗易懂,形象生动,图文并茂;充分体现了现代教育理念,以学生为本,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突出创新能力。目前《装饰剪贴画》(美术)、《合唱指挥》(音乐)、《舞动人生》(音乐)等校本课程经过专家论证和教学实践验证,几修其稿,即将出版。
6、初步了解城乡结合部普通高中艺术教育现状及其问题成因,明确了艺术教育发展方向。
课题组通过现场和网络问卷调查、随机访谈、座谈会和实地考查的形式,就城乡结合部普通高中艺术教育课程开设、课堂教学、师资建设、组织管理、课内外艺术活动开展、学生艺术素养现状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调研。对调研资料的初步统计、分析后,课题组总结了各校在艺术教育方面的一些好的、成功的经验,也发现了一些代表性的共性问题。集中表现有:艺术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到位,艺术教育边缘化;艺术教育缺乏必要的思想指导和制度保障;艺术教育课堂组织松散,教学效率低下;热衷于少数专业特长生的培养和训练,群众性、普及性艺术教育严重缺乏;艺术教师专业成长缓慢,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欠缺。
7、初步总结出效果明显、操作性强艺术教育实施策略。
学校不是校长个人的学校,而是全体教师的学校;学校不仅是全体教师的学校,更应该是学生的学校;学校不仅是师生的学校,还应该是社会的学校。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要取得实质性的可持续发展,学生艺术素养要取得群体性的提升,光靠几节课的时间,几个专业艺术教师的努力和学校有限的教学资源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想办法让广大教师和广大家庭积极参与其中,必须充分利用学校周边社区和学生家庭的教学资源,必须拓宽艺术教育渠道、拓展学生艺术实践空间。学校从问题入手,从实际出发,从艺术教育可持续发展着想,科学构建了以“学校为中心,课外与课内相结合,学校、家庭与社区相结合,普及艺术素养与培养专业特长相结合”的艺术教育实施策略。
整体筹划 创建特色学校
有了学校特色不等于就成为了特色学校,学校特色和特色学校是两个不同层次的概念,学校特色指的是学校工作的某个方面形成特色,是局部特色,称之为特色项目或优势项目,而特色学校则是特色渗透在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体现出独特的整体风貌。学校特色可以发展为特色学校,但是一个由局部向整体推进的漫长的艰辛的过程。为贯彻落实“打造成全省一流的优质高中和国家级特色高中”的发展目标,扎实推进特色学校建设,对学校各项工作作出具体的规划和安排。
一、统一思想,整体规划。
科学制定《株洲市四中2011—2013年中期发展规划》,对学校发展现状,发展优势和学校发展面临的主要困难作出实事求是的回顾、总结和反思,对学校未来发展作出清晰的规划和设计,提出“建设国家级特色高中”的学校整体发展目标。以特色高中建设为中心,对学校管理、德育、教学、教师队伍教师、校本课程建设、校园建设等具体工作作出安排。并组织制定了与之相配套的分项规划,即《株洲市四中2011-2013年中期德育实施规划》、《株洲市四中学科及教师中期发展工作方案》、《株洲市四中基础设施建设及校园提质攻坚计划》、《株洲市四中教育装备建设规划》。
二、分项实施,重点突破。
1、改革管理体制,提高管理效能。强化人文关怀,制度化管理和人性化管理的有机结合,提升管理水平,实现管理的人文化和效能化,切实提高教职工幸福指数和生活品位。探索“基于全面发展理念的全员参与式学校管理”模式。坚持上级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完善学校党政工团、德智体美、人事劳资、总务后勤等工作制度,坚持按制度按程序办事。实施科部室组工作目标责任制和专项工作项目管理制。
2创新方式,增强德育实效。加快工作型、引导型德育转型,全面提升德育水平,实现德育工作艺术化,以美育德、以美养心。抓好正面教育,培养示范群体。建立健全特色班级的管理体制,完善特色班级建设的组织形式、评价方式,以德育“创新案例”“精品工程”评比为抓手开展特色班级建设,打造具有校本德育特色、专题德育特色的德育品牌。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塑造正、善、慧、美的四中学生形象,创建多个学生示范性群体,实现德育艺术化、课程化、序列化、生活化,进一步强化四中德育特色。
3、扎实推进教学改革,充分挖掘学科中人文精神、艺术精神和科学精神,建设研究型、发展型学科组,打造品牌学科,提升教学水平,实现教学艺术化。教研组和备课组要在不同层次上开展工作,通过“压担子,指路子”培养年轻教师,通过提升备课组在教学中的责任意识,提高集体备课内涵和质量。着力课程建设,挖掘、整合、完善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落实学校文、理、艺学科三年教学实施方案,提高校本化实施水平。加大音乐、美术等学科的特色校本课程开发力度,建设精品校本课程,初步构建科学、文化、艺术系列校本课程框架,形成高质量的有学校特色的课程体系。以解决问题为中心,在全国特色学校建设课题引领下,推进“特色班级建设”课题研究,开展“学科分层教学”课题研究,并获得“十二•五”课题的申报立项成果。创新教学组织形式,全面实施“四导一评”教学模式,创设以教促学,以教助学,以学提教,以学富教的动态生成性课堂,提高教学的效益和质量,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和素质全面发展。
4、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夯实学校发展基础。教师队伍“数量基本稳定,结构更加优化,素质显著提高”。塑造勤、和、智、艺的教师队伍。充分发挥本校名优特教师的示范带头作用,不断促进中青年教师的成长,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引导教职工积极投身课程改革,成长一批在省、市有影响的专家、学者型教师。
5、营造艺术教育氛围,加强艺术品牌建设。更加重视群众性艺术活动与艺术素养提高培训工作,保持和发展现有的艺术常规活动、赛事,继续办好春之声音乐会、金画笔美术节、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春之声音乐广场秀活动,建立经典艺术团队,形成特色艺术活动模式。认真抓好艺术班的专业教学管理与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推进与国际艺术高校和国内艺术院校的联系,将高校重点学科项目引进学校挂牌教学;充分利用本土艺术教育资源实行交流合作,多途径、多形式地建设校外艺术生源基地。塑造艺术团队品牌,通过做好艺术模块的校本课程开发,不断提升艺术教师的教研水平和档次,探索并实施美术、音乐教师工作室制度,以满足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学管理的需要,引进优秀艺术专业教师。
6、以“教育化、标准化、精致化”为目标,完善学校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完善校园文化设施,进一步改善师生生活条件,启动普通教室和功能教室的标准化建设,维护设施设备完好,塑造美丽校园、精致校园、书香校园、和谐校园。
发展艺术教育特色 篇2
一、自制教具、动手创新
从上世纪的80年代起,奚天敬老师的自制教具使物理教学活动产生了一次重大的变革,他的教学以“物理现象、知识原理、实验应用”为基本的教学过程,以“实物示教、实验析理、实验应证”为主要教学手段,形成了“见物识理、以物教理、制物证理”为教学特色发展而来的实验教学模式。
1995年以来,奚天敬老师带领学生相继开发制作了“自动水能利用示范水车”和“鸟语花香”、太阳能石英钟等以太阳能系列为主的一系列校园科技景点。为此,我校被评为首届上海市科技教育特色学校之一。
1997年,我校建立“科技教育环境化”的课题,在实践和研究中坚持了“创设科技物质环境与创设心理环境相结合”“科技环境教育与教学课外活动相结合”“教师的积极引导与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相结合”的“三结合”,并继续创设了利用鸽粪制沼气的厌氧发酵装置、日晷等一系列新的科技景点,深入探讨了营造科技教育心理环境的原则。
南洋中学特有的科技氛围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全体教师在共同的办学思想、行为准则和工作作风引领下,个性化地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在奚天敬老师的带领和全体教师的支持下,南洋中学科技教育环境化的形成和发展,成为南洋中学科技教育特色的学校文化上的一次飞跃。
二、创设科技环境,引导科技教育
在奚天敬老师的倡导和实践下,我校将创设科技环境与各类课程相结合,利用科技景点发挥科技教育效果,从科技知识上找结合点,从培养能力上找结合点,从塑造品质上找结合点,将科技教育环境同日常教学和课外活动相结合来进行科技教育,有效地实现了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的教学目标,培养了学生科技兴趣,提高了学生的科技能力。
在奚天敬老师的主持和研究下,南洋中学建造了创新实验室。创新实验室是一间高度信息化的物理实验室,学生运用先进的图型计算器等工具,接受大容量的科技信息,以最为直观的方式学习科学原理,创造和体验不断在这个特殊的教室中发生,科技创新素质成为他们终身受益的素养之一。
2000年,南洋中学参加了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级中学的评审工作,在初评和中期评审中,专家领导一致对南洋中学的科技教育成果表示了肯定,对奚天敬老师的科技创新教育思想表示了赞赏,并且希望我校能进一步总结科技教育经验,提炼出符合时代发展、适应当前教育需要的中学科技教育模式。
目前,我校已经创设了“情境激趣——指导实践——引导探究——领悟体验”的“设境导学”的中学科技教育模式,发展科技教育新内涵,加强全面性、实践性和人文性的结合,把科技教育特色渗透于教育、教学、校园文化环境之中,体现独特、优质、稳定的教育特征的中学科技教育新局面,并组织力量推广、运用、完善奚天敬“实验教学”模式,进一步深化了科技教育。
在奚天敬老师的不断创新和广大教师的支持合作下,南洋中学的科技教育将走向更为宽广的世界。
相关链接
制作的太阳能水车、太阳能驱鸟猫头鹰和风力研究平台等三件作品在2008第三届上海国际节能减排博览会上被上海市节能协会评选为“上海国际节能环保博览会优秀节能减排技术和产品创新奖”。
发展艺术教育特色 篇3
大连市第八十中学始建于 1978年,学校现设有 42个教学班,现有学生2199名;美术教师 4名,音乐教师 3 名,另外聘请乐队教师2名。艺术教育教师学历达标率、岗位合格率均为100%。
艺术教育基本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承担着开发学生的感知力、理解力、想象力、创造力的重任。学校通过艺术的审美教育作用,在课堂内外通过艺术欣赏活动 ,让学生们感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思想上受到启迪,认识上得到提高,在潜移默化中,其思想、感情、理想、追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一、构建艺术教育组织网络,铺设素质教育发展之路
(一)思想与理念:高位领引,顶层通达
几年来,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本着“崇尚艺术,崇尚文化;坚持优质,坚持特色”的育人理念,把“以艺立德、以艺育人”作为培养目标,为每个学生打造最亮丽的人生底色。积极实施“以质量充实内涵、以改革促进发展、以特色打造品牌”的三大战略,务实运作“校园三声”(歌声、笑声、读书声)、“三团二社”(合唱团、舞蹈团、管弦乐团、话剧社、美术社)、“五节联动”(汉语节、英语节、艺术节、读书节、体育节)等系列活动,精心打造“双语校园、书香校园、人文校园、活力校园”,积极涵养“生命理念、和谐理念、创新理念、卓越理念”的学校精神。
(二)组织与开展:完善机制,构建框架成立了“学校艺术教育领导小组”。
领导小组负责全校艺术教育的领导、管理和协调工作。按照美育和艺术教育的方针政策,拟定了学校艺术教育规划和实施艺术教育的学期计划、学年计划以及三年发展规划。
美无处不在。除音乐、美术等艺术教育以外,美育在学校其他课程和整个办学系统中,也无处不在。为此学校构建了“四维“一体化美育课程系统图,即校园文化审美化系统、实践活动审美化系统,这两类课程属于外显系统,美育的显性课程系统;学科课程审美化系统、校本课程审美化系统,这两类属于内在系统,潜在课程系统。
四维课程最大的特点是内在性、开放性和创造性,遵循大美逻辑,充分调动全校师生全员参与。课程体系间相互融合渗透,立体交叉,在不同阶段创生最适合学生自身发展的可能性,实现师生的“至真、至善、至美与和谐人格的发展。
(三)师资与团队:名师领衔,携手共进
艺术教师是艺术教育的直接实施者,他们的教育思路、教育艺术及自身的素质直接影响着艺术教育的成效,因此学校十分重视艺术师资队伍的建设。根据我校艺术教育特点和实际情况,学校定期举行艺术教学评课、竞赛、专题讲座和研究交流活动,定期聘请、组织专家讲课培训,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不断提高艺术教师的政治素质、理论素质和专业化水平。经过几年的努力,我们已经拥有了一支敬业乐群、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
二、全面深化“四维”课程建设,积极开展艺术教育活动
(一)文化与环境:圆融统整,以化育人
校园布局合理,园林绿化领先,环境清新明丽;教学楼走廊文化格调高雅大气;精工修建了体现学校教育教学特色的“行知园”和“泰和亭”。校园内书香蕴藉,文化饱满,圆融统整,以化育人。学校每一个角落都发挥艺术教育的功能,学校开展了班级审美文化建设,以班训、班歌、班徽作为班级价值取向的形象载体,将抽象理性的价值教育赋予艺术感人的形象,将班级管理工作的所有因素转化为审美对象,把整个班级形成和管理的过程转化为对班级美的发现、美的欣赏、美的表现和美的创造,使整个班级成为内在精神美和外在形式美、静态美和动态美高度和谐统一体。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积极参与班级建设的热情,一份份精彩,一份份美麗出自学生,不仅凝聚了同学们对班级浓浓的爱,彰显自己班级的个性,同时把班级价值提出的过程变成为引导学生进行自身价值建构和健康人格形成的有效的教育过程。真正达到了“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每一处景致都能育人”的境界。
(二)课程与课堂:大美愉悦,以艺育人
我校实施美育内在系统两条途径:一是学科课程审美系统,即审美化教学(学科美育课),指将所有的教学因素(诸如内容、方法、手段、评价等)转化为审美对象,使教学成为内在逻辑美和外在形式美高度和谐统一,从而大幅度提高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负担,使师生都充分获得身心愉悦的一种教学模式,即大美的课堂——充满智慧”的思辨之美,“积极主动”的求知之美,“沁人心脾”的沟通之美,“感人至深”的人性之美,“活力四射”的灵动之美,“亲切自然”的生活之美。
另一条途径就是后来发展并日趋完善的校本课程审美化系统。我校开设双线并行校本课程。其中选修校本课程有:合唱、健美操、剪纸、书法、水彩画足球、乒乓球、十字锦绣、校园礼仪、古诗词欣赏、现代诗歌欣赏等多门课程。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讲,他们将来从事与艺术相关的工作的可能性不大。所以我们更关注学生美的感悟力、想象力及创造力,校本课程开发以来,为师生提供了无限发展与创造的空间,学校的办学特色日趋显著。在课程开发中,学生是第一受益人,他们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开阔了认知科学、认知社会、认知世界的眼界,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和志向,完成了一幅幅形式新颖、风格鲜明、志趣盎然的美术作品以及用手、用心剪裁出的五彩缤纷的世界。我们将孩子们充满生机的作品汇编成册:《大连市第八十中学剪纸作品集》、《彩墨之韵》。
(三)体验与实践:丰满灵性,以艺立德
有生活才有艺术,有探索才有进步。为了扩大、加强和巩固学生的课堂知识,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开阔学生认知科学、认知社会、认知世界的眼界,学校大力开辟了课外艺术教育活动空间,使课堂教学得到有效延伸和补充。每年一届的校园艺术节成为80中学生自己的节日,演员阵容庞大,在学生中影响深远。艺术节不仅有同学们用激昂的歌声、饱满的热情来赞美祖国、歌唱未来的文艺汇演等,同时还开展了书画展(书法、绘画、摄影)等多个项目的活动,是我校素质教育成果的一次大展示。每年的“双语节”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独具一格,令人耳目一新,使每个孩子人人参与,人人快乐,人人有所收获,孩子在活动中体验到学习英语的快乐,在活动中找到了英语学习的热情,更增强了对母语的热爱和对民族文化的自信!汉语节通过课本剧架起学生和文本之间的一座情感桥梁,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是同学们向老师的激情汇报,更是培养学生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
学生社团的组建和开展活动,丰富和扩大了学生参与学校艺术教育的空间,开设的社团包括文学类、艺术类、体育类等。学生社团的扎实有序推进,涌现了一批品牌社团和特长学生。在社团活动中,学生的品格和道德意志得到了锤炼,学生的思想和情操得到了陶冶,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时间能力得到了提高,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得到了发展。其中“三团二社”,使一些富有才华的学生脱颖而出,丰富多彩的社团文化及成果展示吸引了前来学校参观的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人士,得到一致好评,成为校园文化一大亮点和风景线。
三、承前启后完善艺术教育,与时俱进彰显教育风采
在今后的艺术教育工作中我们会结合本校特色,加强校本教研,切实提升相关课程、相关社团的教学和活动质量,使我校艺术教育开展的项目逐渐增多,规模逐渐加大, 切实满足学生课外生活的需求,让我校学生真正享受到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寓教于乐的教育活动,实现快乐学习,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目标,争创艺术教育特色学校、品牌学校。
发展特色教育 张扬学生个性 篇4
发展特色教育 张扬学生个性――阳店三中发展特色教育点滴
一、适应时代发展,创建特色品牌。
素质教育强调以人为本,最大限度地鼓舞和支持学生充分自由,自主和丰富多彩地发展。然而在全日制初中教学阶段,许多学校仍存在追求升学率,开设科目单一,忽视素质教育,忽视特长培养的现象。在我市乃至全省,尽管人们致力于素质教育的方法,途径的研究,但全方位衔接小学阶段音乐、美术、书法、体育等特长训练的学校未见端倪。从学生自身及理论角度来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尊重他们的兴趣,给以正确的引导和培养,是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环节,这已形成共识。因此尊重学生兴趣,张扬学生个性,促进全面发展的特色学校需要涌现。另外,随着社会发展信息的多样化,产品的多极化及人们的精神观念等方面的变化,物质和精神文明建设对各式各样人才的需求量加大。家长们在这一形式面前更期待孩子适应社会,具备一技之长,甚至于早具备一技之长,有创意的初中生走向社会和高一级学校输送的.趋向。
针对这一现实,我校经研究确立了办特色学校的指导思想,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以新课程实验为契机,认真学习新的理念,在搞好常规教学的前提下,强化体音美微机教学,创办具有我校特色的教育品牌,促使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具有特长型建设人才。
二、确立奋斗目标,制订具体措施。
1、期初制订出切实可行的操作细则,建立以校委会为龙头的领导小组,确定以体音美、微机教师和班主任为骨干的实验教师。以保证此项工作的扎实进行。
2、打好基础,培养兴趣。初一新生入校时填写基本情况登记表,班主任掌握学生的特长爱好,然后和特长科的老师依据学生实际对其特长进行引导培养。
3、尊重选择,分组训练。学生升入二年级以前,根据自己的特长,参考家长意见,填写特长特长培养志愿表,学校依据志愿表进行合理分组,此后对学生进行规范而系统的特长训练。
4、拔高训练,技有所长。升入初三以后在学生兴趣和特长温度的基础上,实施拔高训练,使学生在毕业时,学有特色,技有所长。从而保证文化知识和特长技能双丰收。
三、认真实践出可喜成果。
自特长教育活动开展以来,我校学生的特长技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体音美、微机成绩大面积提高。去年春季我校在镇举行的田径运动会是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上年度中招考试中,我校学生闾晓飞同学因体育成绩突出,被灵宝五高破格录取。尤其在今年元宵节,参加下崴一年一度的社火活动中,我校的旗队、鼓队、秧歌队、舞蹈队、歌唱对、阵容强大,技艺精湛,受到了附近村广大干群的高度评价,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应,同时也极大地鼓舞了我们办好特色教育的信念。
阳店三中
发展艺术教育特色 篇5
龙山中学教导主任:吴勇
一、摘 要
内容摘要:
在“减负”的大环境下许多学校不知所措,只一味地减少作业、减少活动,抱着一种只要能减轻一些工作就可以了,而面临教育质量的压力我们又“不敢”减少文化课的负担,因此真正减轻的不是考试的压力,而是各种与学习成绩无关的课外活动,因此造成学生课后的“真空”反而离素质教育更远了。几年下来我们发现根本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这个问题应该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在当今学生素质迅速提升、学生信息量飞速膨胀的今天,要实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总目标,真正做到素质教育,就不能只对他们进行文化知识教育,过多地说教、学习、做题已经引起他们的反感。反思我们的教育:需要我们更应尊重他们的兴趣和爱好,激发孩子们的学习乐趣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我们必须将艺术教育回归本色。
而艺术教育是通过艺术活动达到教育的目的,即通过艺术课教学和艺术活动,提高学生艺术修养,促进身心各方面和谐发展。是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二、关键词
课外艺术教育组织管理校园环境人文环境
三、正文
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号召下。一场“素质教育”的革命就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当《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发表后,在教育界乃至全社会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学校积极响应,让学生们以最快的速度从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一时间孩子们脸上有了笑容,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电子游戏房里面有许多中中学生在专心致志地玩游戏机;家长们看着只顾玩的开心的孩子们脸上布满了担忧;老师们上班压力增大(学生成绩下降)。“减负”是一件好事,但盲目“减负”之后造成学生课后的空白,不利于青少年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好事就会变成坏事,这个问题应该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对青少年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培养应尊重他们的兴趣和爱好,而艺术教育是多科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艺术教育通过艺术活动达到教育的目的,即通过艺术课教学和艺术活动,提高学生艺术修养,促进身心各方面和谐发展。面对当代的学生艺术教育要适应教育发展同样面临着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问题。变普通课堂教学为具有艺术内涵的教育是发展的主渠道,是提高教育质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的关键环节。因此,我们应当从中学课堂的教学现状出发,在选用和培训师资、加强硬件建设、开齐、开足、开好艺术课、艺术教育的形式等方法和手段上去突破、整合各科资源,让艺术教育在贯穿中学学科教育的各个角落。而不是单纯地开展几节音乐课、舞蹈课只有将资源充分利用,挖掘教师的潜能,积极投身到课堂教学的创新实践中来,才能真正引导课堂思考具有艺术性,才能利用艺术的魅力激发学生灵感,让知识变得简单有趣,让教学变得轻松而愉快,让师生关系变得和谐而神秘,面对浑身充满艺术气质的老师谁能不尊敬呢?这样的课堂又有谁不喜欢呢?
1、学生可以在充满情趣的、轻松的学习情境中学会欣赏、学会交流、学会创新、学会评价、学会与人交往等,在各种活动中学习用艺术的方式表达和交流情感;培养、锻炼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2、多开展艺术类课程和活动还能为学生提供多角度、多方面、多渠道的情感体验和成功体验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领空,使学生能够在游戏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和美感,进而达到学风、教风,师生人格的提升和心灵的净化,促使师生身心的健康愉悦、和谐发展。
3、通过对各类活动的综合运用,全面培养学生的视觉能力、听觉能力、动作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认识自我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最终使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得到协调发展,智力和创新、实践能力等得到不断提高。这难道不是最佳的教育途径吗?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捷径就是让学生的乐趣回归到自然的学习兴趣和需求上来。根据调查显示许多国家把音乐、美术列为教师和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有的学校还开设了民族课,专门教授本民族的艺术和文化。
那么,如何有效地组织和管理师生开展课内外艺术教育活动,成为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又一大课题,经过几年来的工作实践,我努力实践:
一、努力采用艺术美感营造浓郁的校园环境,从心灵和视觉上刺激学生产生欣赏的兴趣。校园文化环境是一种隐性的教育手段,潜移默化地形成评价活动。它不仅能在精神上做
好师生的向导,更能通过那一面墙、一幅画、一些字、一些图片等具体地形式来承载无声胜有声的教育魔力,让一字一画、一草一木都会“说话”。利用教室艺术化布置,橱窗、板报宣传、墙体美化、悬挂标语和名人名言、警示语等文化氛围,增强学校的艺术美、行为美的教育效果。比起每天的说教更能让师生接受并内化于心。教室和教学楼每层精心布置名人画像及名言;悬挂动植物图片、国学精典和警示语;学习园地成果评比台、作品展示台、好人好事光荣报等,使师生无时无刻都接受到健康向上的文化熏陶。努力实现“让学校的每块墙壁都会说话”。我们营造“学校是温馨家园”的口号,在花池、食堂、水池、厕所、活动场等处学校均设置有温馨提示牌,如“别踩我,我怕疼”、“小草微微笑,请你绕一绕”等就连开关插座我们都有精心地装饰。这些布置充满了童真、童趣,字句优美亲切,意思一目了然,让人不忍心去破坏它,这就是我们要努力创建的干净、整洁、温馨、艺术化的“家”,在这样的家中有谁能不去爱护她?美好的教育愿望转化为行动就成了必然。
二、积极创办学生艺术团体让教育在校园活动中形成个性化需求
我们积极利用社会资源,开设空竹队、体操队、体育训练队、合唱队、绘画组、电脑制作组、手抄报组、跳棋组等;声乐组、电子琴组、小主持人班、广播组、英语组等,注重加强对学生个性培养和熏陶。以多样化的课程吸引学生充分展现个人特点,努力创建“总有一个适合你”的教育模式。让学生能真正找到自己的舞台,发出光芒,培养健康的、积极地人生态度。
我校将充分发挥现有教师的特色和个人特长;同时不断培养自己专业的优秀教师,能让丰富的艺术教育更加出色。如:有的老师主动要求开设纯手工粘贴、剪纸,以及跳棋兴趣培养,并提出全新的兴趣培养思路:即根据兴趣班不分优劣生的特点,充分调动学困生的积极性,一边活动一边开展心理辅导沟通,借助轻松的学习活动氛围,引导学困生转变学习观念,减轻学困包袱,调整学生学习状态。如:几位英语老师更是主动要求每班安排时间、积极筹备教学资源,计划弥补长期英语教学内容枯燥、简单的不足。借助英语歌曲、英语故事、英语口语交际与听力、英语儿歌等形式培养农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知识的全面性覆盖。我们坚信只有拥有强大的“舵手”,学生才能平稳到达彼岸。
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学校专人负责,认真安排活动课程表,活动开展后,要及时做好活动的记录,为确保教学质量和活动效果每个项目人数不超20人,以班级为单位,每科老师尽量固定1-3年。活动中将孩子们最真实、最生活化的瞬间定格,将老师们最动人的一面记录下来,通过拍摄照片、拍摄影像资料,以社团为单位一学期定期利用元旦或六一节,将作品分成几类(好有好的教育效果,较差的作品也有激励的作用我们从不嫌弃)尽量全部展示给全校师生,让学生们以自己为荣,增强大家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以艺术教育活动为载体,开展学校各月主题活动,再次为学生展示创造机会。如:安全教育月、中华主题教育月、行为规范教育月等力争让艺术之花遍地开。又如:我们会充分利用下午1小时大课间活动时间:组织学生认真做眼保健操后——操场上开展体育田径训练、中长跑训练——每个教室内开展多样的兴趣活动。这样的体育、艺术2+1活动真正让全体师生认为多开展这样的兴趣活动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好事。营造轻松、愉悦、和谐、多彩的学习生活环境,能有效提升学校办学特色。
三、拓展艺术教育课程的范畴发挥优势
我国教育正处于飞速发展的阶段,面临现代化的发展需要教育更要走在发展的前沿,我们利用艺术课程的开展,大胆尝试、拓宽学生动手实践的领域。
1、根据学生的不同优势和特长,开设课外艺术教育内容,让艺术为学生创设能成功的价值。例如:艺术类学科包括:沙画、简笔画、乐器伴奏等;体育类包括:空竹、花样跳绳和踺子、学生健美操等课外教育课程;语言类学科包括:语言表演、诗歌朗诵、英语口语训练等。让学生们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利用“课外”有选择性的学习,发挥自己的个人优势。要求教师做到备课、辅导、作品指导、参赛指导、汇报展示。
2、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作为教师应该让自己的学科尽可能的与艺术情趣相结合为学生创建良好的教学环境,运用引人入胜的环节、或者配以直观感较强的画面,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学习情境中,真正体验教学中所蕴涵意境中的艺术美。其次,还要引导学生将课堂内容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例如:课堂上讲《妈妈的爱》,我们作为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回家后“向妈妈问好”,“亲亲”妈妈,或者画妈妈最美的时候,唱一首歌给父母听,和妈妈跳跳绳等,增进与妈妈之间的感情,从而达到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极大幸福感和满足感,达到精神境界上和谐共鸣,进而诱发学生学习、和对艺术的兴趣。
3、在艺术课程的教学中互通
在艺术课程教学实践中,多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探讨,自己去发现、去获得艺术体验和成功,最终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引向愿学、乐学的境界。歌曲教学中,歌词记忆一直是低段音乐教学中的一个难点,为了切实有效地突破这个难点,应该采用在黑板上画简笔图画的方法来帮助学生记忆歌词——先引导学生根据歌词内容设计、构想图画内容,然后由老师在黑板上画出简笔画,例如:在教学《小麻雀》这一首歌曲时,引导学生集体构思各种动物的叫声、动作、拟人化的对话,使孩子们有了成就感,体验到集体创作的乐趣,做到了音乐与美术的整合,使枯燥无味的歌词记忆变得生动活泼起来,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歌曲的兴趣。根据学生年龄小、好奇,上课注意力持久性差等特点,在教学中较多的运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如:实物、体态、拍手、跺脚、律动、观看动画片、儿童剧、幼儿舞蹈等生动有趣的艺术实践,把单一的课堂教学提高为多层次、多方面的教学,寓教于乐。
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通过一定的方式对学生在学习中取得的成绩随时给予适当的鼓励和表扬,能让学生得到充分地满足感。所以画个红花、五角星、小动物,看似简单地举动却能让孩子得到极大地满足感、成就感。经验告诉我: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随时都能体验到被老师关注、喜爱的幸福和快乐,进而被学生所喜爱、尊敬,这也是我曾经作为一个普通教师最大的成功和快乐。
总之,作为基层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当有不断发现新课题的能力,提出更多的教育管理方法,促进课内外艺术教育的发展,进一步实现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的更高目标。不要再拿着旧地图去寻找新的大陆!
在个性化教育的领域里我始终坚信:推动学生真正得到素质教育的根本就是“因人施教,个性发展,人人学有用的知识,人人有自己的舞台”,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不同的领域成才!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型的人才!才是最终达到优质教育的目的。
四、参考文献
发展艺术教育特色 篇6
——兔峨中心完小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特色材料
一、学校基本概况
兔峨中心完小座落在澜沧江西岸,海拔约2000米。学校原址在兔峨乡
吾皮江,是一所半寄宿制学校,始建于1947年,后在香港福建吴建南先生的资助下,于1991年从旧址迁到兔峨乡老街子,用当时乡政府、合作社等单位留下的房址扩建而成。历经风雨,为了适应现代教育的需求和根据上级有关部门撤除D级危房的要求,学校于2015年3月21日整体搬迁至新学校。
目前,学校占地面积22799.7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8220.52平方米,绿化面积3016.9平方米,体育场地面积8663.6平方米,有宿舍楼、教学楼、综合楼、食堂,厕所、校园场地、篮球场等规范建设,学校现有19个教学班,大麦地、拉马灯、丰甸、阿塔灯、石坪、江末、兔峨村等九个村委会及外来务工子女是我校的主要生源。目前在校学生 807人,住校生730人。其中怒族学生180人,普米族学生3人。校园整体设计依山就势、错落有致,各区域布局合理、设施齐全,是一所环境优美、充满活力的现代化农村寄宿制完全小学。
学校领导班子由校长1人,副校长3人,教务主任1人,教科室主任1人,总务长1人共7人组成。专任教师51人,岗位合格率100%,学历达标率98.03%,教育培训率90.32%。学校管理机构设有校长室、教导处、总务处、少先队大队部
组成。教导处管理3个教研组,3个备课组,6个年级19个班级。学校现有教职工67人(含学生食堂工作人员12人,安保人员2人和宿管员2人)。
在职教师中初中学历1人(在读初升专),中专学历 5人,大专学历 33人,本科1 2 人,在读本科 8人,教师学历合格率为98.03%。中小学高级职称18人,中小学一级职称 22人,中小学二级职称11人,学生食堂12名工作人员有县级医院的体检健康证。
近三年来,教师中涌现出县级教学能手6名,州级骨干教师4名,学科带头人6名。先后有40余篇教育科研论文发表或获奖。2013—2014,2014—2015连续两年乡级责任目标考核第一,小考六年级成绩逐年提高。2018年5月和8月分别评为“平安校园”和“传承民族文化”示范学校等荣誉称号。
我校积极履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职责,努力规范办学行为,优化管理,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创设条件,义务教育均衡水平大幅提高。
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达标情况:
(一)普及程度:本学年在校学生数807人,一年级92人,入学率达100%。无辍学。上学六年级毕业人数212人,合格率100%,优秀率为全乡第一名。
(二)师资水平:(1)学校设校长1人,副校长3人。(2)2018年秋季学期在职教职工67人,专任教师51人,教师学历合格率达100%。(3)学校设有校长室、教务处、教科室、少先队、总务处等组织机构,设有教学副校长、德育安全副校长、后勤副校长具体负责开展学校各项工作,管理责任层层落实。
(三)办学条件:(1)学校占地面积22799.7平方米,生均28.3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8220.52平方米,生均10.19平方米。(2)学校图书馆中共有17000余册,生均21册;(3)学校办公电脑50台,教室全部配备电子白板,连接计算机宽带上网,接通远程教育系统,整个校园实现了网络化。
三、以义务教育均衡验收为契机,全面推进学校工作
(一)立足“好上学”这一目标,确保适龄儿童全入学,做好控辍保学工作 积极稳妥地推进依法治教工作。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保证适龄儿童都能按时入学,教师经常深入厌学学生家中进行家访,和学生家长交流谈心,确保无学生辍学。保证小学生入学率、巩固率达到100%。
(二)立足“安全学”这一准则,精细管理安全工作,着力打造“平安校园”
把安全稳定当做第一要务,办家长放心教育。我校始终牢记 “生命不保,谈何教育?”的训导,始终把安全工作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安全教育做到了时时讲,天天讲,常抓不懈。
1、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安全管理责任到人
(1)学校成立安全工作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三位副校长任副组长,其余全体工作人员任成员。确定熊雁副校长为安全工作分管领导;学校安全领导小组工作实行目标责任制。全校安全目标管理体系由德育处、教导处、后勤组构成。年初由学校根据上级目标要求与各部门签定安全目标责任书。学校安全领导小组工作实行分工负责制。组长负责系统安全工作,熊副校长分管部门安全工作。成员互相协助日常安全管理。学校安全领导小组实行例会制度。每月召开领导小组成员会,传达上级安全工作的精神和要求,安排布署当前学校安全工作,研究解决学校安全工作的新问题和新情况,制定相应措施。学校安全工作实行行政责任追究制。对安全工作管理不力,或因工作不落实,责任不到位而造成责任事故的工作人员,依法追究责任人的责任。
(2)、年初,学校根据上一学年安全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增补制度漏洞,做到安全工作有章可循。目前我校各类安全工作管理制度门类齐全,各种安全应急预案得到完善,地震、消防等演练活动不断得到细化,符合我校实际情况。各类安全表册规范、完善。
2、狠抓安全教育,深化安全意识
(1)、学校要求各班每天上午、下午最后一节课的教师,利用一分钟时间强调本班存在的安全问题。
(2)、值周教师每晚对一天出现的问题及时处理并做到当日反馈到班级。
(3)、行政值周教师针对学校出现的突出问题,进行有目的、有针对的进行专题教育。
(4)、校长室每周确定班会主题,各班按确定的主题利用班会课认真落实,努力让安全教育做到高校。每周由少先队辅导员安排好国旗下讲话的班级或教师,抓实安全、德育教育。
(5)、每月各班按学校要求出好黑板报,潜移默化教育学生。
3、强化安全管理,做到安全工作无死角
(1)、学期初,学校制定工作行事历,统筹部署学校安全工作,开学前召开安全工作专题会议,研究学校安全工作。
(2)、开学学生报到前,学校全体工作人员明确分工排查安全隐患,各部门做好前期安全准备工作。
(3)、每学年开学都进行开学典礼,重点强调学生安全问题,让全体师生
明确学校安全工作规程。
(4)、每月各班级、各部门进行一次安全隐患排查,排查结果上报校长室,校长室理清学校安全隐患排查,无力排除隐患的及时上报中心校。
(5)、学校每学期按时召开家长会,及时将学生出现的问题反馈与学生家长,带领家长共同学习安全目标责任书及对家长的相关要求,并签订相关责任书。
(6)、各班利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学习学校安全工作常规要求,任课教师进行交接班制度。
(7)、值周组组长统筹安排值周教师,做到全方位管理学生,包括学生路队、两操、就餐、课间管理、安全教育和管理面面俱到。
(8)、教师实行签到制度,确保学生安全。有早读的教师7点5分到校,中午第一节的教师12点50到校,晚辅课的教师17点55分到校,协助值周教师管理好本班学生,晚辅结束后教师将本班学生安全带到宿舍,指导学生内务整理,九点方可离校,值周教师、宿管员及行政值周领导准时值夜管理学生。
(9)、学生在校内有事有病必须向班主任请假,学生离校必须向家长联系,填好学校课间离校放行条。寄宿生周末返离校,家长必须接送,确保学生途中安全。
(10)、学校处于建设期间,校领导随时与施工方保持联系,沟通相关安全问题。
总之,兔峨中心完小安全责任得到层层落实。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同班主任、任课教师、家长签订了《安全管理责任书》,给学生下发了《学生安全公约》。做到学校、班级、学生、家长职责明确,齐抓共管。强化安全教育。充分利用专题讲座、校园广播、黑板报、宣传专栏、图片等媒体资源,给师生安全常识和逃生技能。重视安全防范,每月对学校的围墙、校舍、电路等部位进行拉网式安全排查,及时整改安全隐患。经常开展组织逃生疏散演练。
由于我校安全责任落实,安全制度健全,安全教育开展频繁,预防措施妥当,师生安全意识增强,没出现过任何安全责任事故,2018年4月被评为州级“平安校园”学校。
(三)立足“上好学”这一要求,开展特色校园文化,创建树立德育为首,开展“书香校园”“诵读国学经典”比赛活动,丰富学生“情商”。
进入教育均衡发展以来,我校坚持以人为本、教学为中心、质量为生命,以构建高效课堂为突破口,以创建德育文化为着眼点,强化管理、优化管理,使学校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人性化、和谐化。
1、深入开展“诵读国学经典”活动,国学经典是我国民族文化教育精神的一个庞大的载体,是我们民族生存的根基,也是我们民族精神的纽带。诵读国学
经典对孩子的成长起着“春雨润物细无声”的作用,陶冶孩子的品德和情操,在朗诵当中还能够提升自己的普通话水平,培养自己的爱国热情。让孩子的性情得到开朗,培养他们的自信。学校充分发挥少先大队的作用,组织全校
师生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诵读国学经典”活动,师生在活动中接受教育,陶冶情操,学校的精神文明面貌发生了喜人的变化。
2、严格执行周一升国旗制度,坚持每周国旗下讲话,使师生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和熏陶,培养爱家、爱国的情感,陶冶学生的情操,增强学生团结协作和面对困难的坚忍不拔的精神。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做到环境育人。立足长远,整体规划,大力整治校园环境。坚持绿化、美化环境,狠抓校园卫生,责任到班,保持窗明几净,花草鲜艳。强化“三风”建设,定期布置橱窗、板报、班级文化建设。
(四)立足“上好学”这一思路,开展“课前预习+七环节”课堂教学模式,开展丰富多彩的乡村少年宫活动,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
1、严格执行国家和省颁行的课程计划,开足开齐课程,重视语文、数学,突出艺体特长,活动类课程按规定开设,有计划、有安排、有落实、有效果,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全面发展。
2、规范教学过程,狠抓“课前预习+七环节”课堂教学模式,做到每节课都体现“导入、检查预习、教学新课、课堂练习、课堂小结板书设计、拓展延伸”七环节教学模式,课前预习规范了学生的学习习惯,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能力;拓展延伸开拓了学生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全体教师做到钻研教材要深,课堂教学要实,作业练习要精,个别辅导要细,课题研究要到,评价评定要全面。
3、如实开展少年宫活动,以丰富多彩的兴趣活动为载体,有效地开展形式多样、内容充实、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发挥学生的特长,组建书法、羽毛球、乒乓球、棋类、音乐、民族歌曲、民族舞蹈、架子鼓、乐器类、刺绣、篮球等特长兴趣小组,着眼素质,培养能力。
4、艺体工作成绩显著。体育工作扎实领先,每年开展一次学生冬季运动会,增强学生体质,锻
炼学生毅力和团结协作的能力。开展了“体育大课间活动”,在班主任、体育老师的指导下,克服学校场地等条件的限制,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大课间活动。每学年上学期课间操周一、周三、周五为武术操,周二、周四为民族舞蹈;下学期周一、周三、周五为民族舞蹈,周二、周四为“活力恰恰操”为;每周二、周四晚进行民族舞蹈活动,这既是对紧张学习的一种调节,又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广泛的兴趣和爱好,学生素质得到全面地发展。
5、加强教研活动,积级推动新课改倡导的同课异构研讨、集体备课和学校“七环节”教学研讨课、示范课,使“七环节”教学模式扎实融入常规课堂。要求教师做到上好一节示范课、评好一节公开课、讲好一节观摩课、写好一课好教案。扎实开展公开课,教师课堂竞赛活动,努力创设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教学氛围。
四、取得的主要成绩
在各级党委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关心支持下,我校办学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师资力量优化明显提高,教学质量逐年稳步提高;我校始终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办学宗旨,着力构建一支爱岗敬业的教师队伍,并在发展中不断创新、不断自我完善,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坚持以德育为中心,教研为先导,育人为目标的办学理念,以“爱生、乐业、博学、创新”的教风;“乐学、静思、自主、合作”的学风。”为校训,强化管理、全面发展、突出特色,倡导“快乐学习、愉快生活”的校园氛围,多次获得了县级、州级的表彰奖励。
展望未来,我们将以百倍的热情建设品牌学校、特色学校,围绕均衡教育提升办学质量;培养四名人才,即名学生、名课堂、名教师、名班主任;创建五园工程,即平安校园、快乐校园、书香校园、科技校园、生态校园。用创新和矢志不渝的精神,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得到持续发展。
夯实基础 提升内涵
——兔峨中心完小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特色材料
论特色声乐教育的试行与发展 篇7
一、特色声乐教育的试行
1、什么是特色声乐教育
特色声乐是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声乐,它源于民间,没有经过任何艺术修饰,保留着原汁原味的歌唱风格,歌唱的表演方式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歌唱形式、风格、特征与歌唱语言都具有典型而浓郁的地方民族色彩。特色声乐教育就是把这种具有典型而浓郁的地方色彩的民族民间歌唱方法运用于声乐教学,使这种民族民间口头文化得到继承和发展。
2、特色声乐的歌唱形式、风格与特征
民歌是广大劳动人民自发的口头创作,他不是某个作曲家谱写的,所以不体现作曲家的个性特点,也不受各种专业作曲法的支配。无论是旋律、歌词及歌唱方法、歌唱形式上都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色彩。大部分民歌在歌唱时并无统一、严格的规定和要求,在很大限度上是依靠歌手自己对生活的体验进行创造。正是由于各民族、各地区的民歌在语言、地理环境、文化传统、表达感情的习惯等因素上具有各自的特点,因此在歌唱的发音、吐字、行腔等方面才形成独特的歌唱风格和用嗓方法,同时在各自的审美情趣上,也具有其独特的标准和规范。如藏族民歌有很多装饰音,歌唱时使用喉头和舌根的力量,使声音带有大幅度的摆动;蒙古族的长调拖腔运用喉头往高走的方法唱出犹如马头琴一般的颤音;侗族有罕见的七声部无伴奏歌唱形式;京族民歌歌唱时用优美动听的独弦琴伴奏……我国各民族民间的民歌歌唱形式、风格、特征相当丰富多彩,呈现着不同的风格和用嗓特征。
3、特色声乐的歌唱语言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语言,不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方言,因此具有本土特色的歌唱语言也不尽相同。在此可以把特色声乐的歌唱语言分为四类:
第一类,不仅有本民族语言,也有本民族文字的。如朝鲜族的“阿里郎打令”(打令是朝鲜族结构短小,反映生活多侧面的抒情民歌)及风俗歌谣;纳西族的“谷凄”(山歌)、“小调”、“东巴唱腔”、“罗本仔”(劳动歌曲)等,纳西族在解放后就创制有自己的文字。这类民族民间歌曲因为有本民族语言的文字,所以在采录时还算方便。
第二类,有本民族语言,但没有本民族文字的。如仫佬族的“随口答”(临时编唱的歌曲)、“口风歌”(驳口劲的歌曲)、“古条歌”(歌唱历史人物、民间故事及传说的歌曲)等,仫佬族采用的是当地的一种土语“土拐话”作为本民族民歌的歌唱语言;瑶族比较复杂,瑶语不统一,仅广西河池白裤瑶的“细话”和蓝瑶的习俗歌曲的歌唱语言就有好几种,各地的也不尽相同。这类民族民间歌曲记录起来比较困难。
第三类,有本民族语言,但没有本民族文字而借用其他民族文字的。如毛难族的“比”、“欢”、“耍”、“排见”(毛难族民歌的种类)等,毛难族采用的是本民族的语言或壮语歌唱;而土家族采用的是汉民族地方方言作为本民族民歌的歌唱语言。这类民歌在收录时也比较方便。
第四类,通用汉语,但歌唱语言带有明显的地方方言特征。如四川、贵州、云南、广西桂柳方言区一带的汉民族,歌唱语言采用的都是汉语,但却具有明显的方音色彩。这类地方民歌在收录时也比较方便。
4、试行特色声乐教育采取的教学方法、教学途径
第一,选才。首先是在学生中选则理想的“传人”,为其定位,着重对其施以民族民间歌唱的特色声乐教学方法。
第二,口传心授,多语种教学。这是特色声乐教学的难点,民族语言或地方语言及用嗓特点是其独特之处,不同的民族民间歌曲,有不同的语言和不同的音乐表达方式,这需要抓住民歌的精髓,摸索出一套特色的教学方法。
第三,实践教学。给“特色”的学生多增加实践机会,因为所培养的这些学生将来必定是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音乐应用型人才,他们必须为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在民俗节气里,安排学生采风、收集民间音乐素材,同时把国家的方针政策、知识和信息,以优美上口的曲调、浅显易懂的歌词,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向地方老百姓演绎和传播,在活跃民众文娱生活的同时,达到锻炼和提高自己的目的。
第四,加强学科特色研究,编写特色声乐教材。围绕创办特色声乐教育的宗旨,依托地方特色和学校的实力,搜集整理各类民族民间歌曲,使不同民族的音乐文化得以普及,增进各民族之间的音乐文化交流,扎扎实实地创建学科特色研究,最终为教学服务。
第五,引进特色声乐师资。一方面聘请本地一些熟悉地方民歌民谣内涵和歌唱技巧的、歌唱风格具有典型意义的民间优秀歌者作为声乐特色教育的专任指导老师。另一方面,委派本院校原有的少数民族声乐教师到乡村对本民族的民歌进行更深的学习和研究,寻找一条适合于特色声乐持续发展的道路。双管齐下,提高特色声乐教育的质量。
二、特色声乐教育的实施是我国声乐教育发展的必然
1、我国声乐教育的发展
纵观我国声乐教育的发展,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专业音乐教育机构逐渐兴起,我国美声唱法教育的先驱者黄自、赵元任、萧友梅、周淑安、应尚能等把西方的美声唱法这一声乐艺术瑰宝带进中国专业音乐课堂,开始在中国实施最初的专业美声教育,从此美声唱法开始融合并促进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抗日战争爆发后,《黄河大合唱》和歌剧《白毛女》的公演显示出中国专业声乐教育在借鉴西洋美声唱法的基础上有了较高的起点。中国解放初,由于受历史特定政治形势的影响,中国在声乐教育上大力提倡学习前苏联音乐文化,同时也积极继承中国民族音乐的传统,这一时期,我国声乐教育贯穿着“兼收并蓄”的教育思想。50年代以后,我国声乐界发生“土洋之争”,文化大革命推崇革命的“样板戏”。
20世纪声乐教育的新时期,在党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文艺方针指导下,我国声乐教育更坚定了“兼收并蓄”的指导思想,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在我国声乐教育事业中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中国的民族声乐走上了一条立足于民族歌唱语言、民族音调、民族审美,并且重视歌唱发声技巧与形体表演完美结合的道路,充分体现了中国民族歌唱艺术的综合性,从此,中国的专业声乐教育体系紧密地围绕着美声声乐教育和中国民族声乐教育进行。
改革开放后,中国声乐教育由于受“西北风”、“港台风”及欧美流行音乐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通俗声乐教育进一步充实了我国高校的声乐教育,于是我国声乐教育体系逐步由美声声乐教育、民族声乐教育和通俗声乐教育三部分构成。
二十一世纪一开始,随着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的实施,我国政府大力呼吁保护和传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在电视媒体及其他形式的推动下,原汁原味的民族民间歌唱方法凭借自身的魅力逐渐进入人们的音乐审美视野,并越来越旺地燃起了人们对“母语音乐文化”的激情。很多地方高校在音乐音乐教育上开始主张走发展自己特色的道路。
2、特色声乐教育实施的重要性和必然性
地方高校的音乐教育要走发展自己特色的道路,实施声乐特色教育尤为重要。随着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国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不断增强。目前全国两千多所普通高校中,地方高校占百分之九十以上,在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改革基本完成后,地方高校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主体部分。地方高校声乐教育把握好自身的办学方向、明确办学定位、体现自身的优势、创建自己的办学特色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民族地区高校,民族地区高校立足于民族地域,由于社会的历史环境诸多原因,很多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保留有较好的完整性,具有相当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基础,民俗节气和地方民族活动也非常多。教学实践中,师生可充分的融入这一“特色”环境中。另外,在引进特色声乐师资上也非常有利,因为地方环境赋予民间艺人艺术生命的生长基础和养分,有利于他们能在这样的民族特色环境下继续生根发芽。正因为有这些得天独厚的办学优势,民族地区高校更应该创办特色声乐教育,确立“保护地方善歌者,并培养新唱家”的特色声乐教学目标。
特色声乐教育实施的必然性就在于:其一,特色声乐具有内在的艺术魅力,表现为多元性的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的音乐风格特征;其二,新时代人们审美兴趣的转移,人们在长期对美声、民族、通俗三种歌唱的审美享受之余,此时更渴望有一种淳朴的、带着乡土气息的原汁原味民歌走进自己的精神文化生活;其三,文化上的认同,我国民族民间音乐口头文化由中国劳动人民所创造,是民族文化的精髓,符合于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理念。实施特色声乐教育,正是要把这种具有典型的地方民族色彩的音乐口头文化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下去。
三、特色声乐教育的发展
中国声乐教育从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开始,到现在经历了长长几十年的摸索和演变,到现今已进入了一个更加体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崭新时期,这一时期将更有利促进地方民歌的发展,同时也十分有利于特色声乐教育的发展。
1、地方民歌的发展
我国为保护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了很多有力的保护举措,并逐步实施营造民族民间歌曲的生存环境,许多地区已经建立以民族民间歌唱为载体的旅游项目,如“印象刘三姐”、“云南映像”、“多彩的贵州风”等。教育机构也逐步重视实施对民族民间歌唱的教育,媒体提供展示民族民间歌唱的广阔平台。很多文化教育工作者热心民族民间歌唱事业,关心民歌发展,对地方民歌主动、积极地收集和整理,注重民歌的创新,让地方民歌适应社会的发展,服务地方,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提高老百姓的生活水平。
2、特色声乐教育的发展
随着民族民间歌唱适应社会的发展,相应的教学也应该有所发展。特色声乐教育正在试行阶段,给其定位还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和研究。但是正处于当今我国声乐教育蓬勃发展的新时期,将来特色声乐教育很有可能发展成为独立的歌唱体系,进一步丰富我国的声乐教育,促进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
摘要:特色声乐的歌唱形式、风格与特征、歌唱语言以及教学方法和教学途径等独具特色。二十一世纪, 我国声乐教育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 许多地方高校相继试行特色声乐教育, 这是我国声乐教育发展的必然。这一时期十分有利于特色声乐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特色声乐教育,试行,发展
参考文献
[1]徐杰舜.中国民族史新编[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1989。
科技教育特色引领学校发展 篇8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佛山市禅城区东鄱小学坚持走“在普及上提高,以特色引领发展”的创建科技教育特色之路,实施“特色带动、整体推进、全面发展”的办学策略,通过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科技活动,推动学校科技活动蓬勃开展,充分发挥科技活动促进学生个性自主和谐的发展和身心素质全面提高的功能,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
一、树理念,让科技教育抵达课堂
一直以来,科普教育在东鄱小学就有着传统优势。1998年学校就开始开展模型制作(建模、空模、船模、车模,以下简称“四模”)兴趣活动,并取得好成绩,2004年成为禅城区科普教育基地。如何让科技教育在传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让每一个学生得益”的理念,让科技活动成为一种教育,让科技教育抵达课堂,创建有利于学生个性特长、全面发展的教育模式,把科技特色定位为学校发展方向。
2005年9月,“四模”课进入了学校的课程表,并以课题的形式进行研究,从此坚持每周一节的“四模”课,四年来“风雨无阻”。
二、讲策略,让科技教育又好又快发展
唯有智慧才能启迪智慧。教师能走多远,学校的科技教育才能走多远。东鄱小学“摸着石头过河”,在科技教育的师资培养上形成了“三先三后”的培训经验:先外聘后校本,先学习后发展,先教案后教材。学校一方面通过专家培训带出一批骨干教师后,立足本校,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带动作用,专门设立了科技教育中心教研组,将全校的教师组织起来,定期开展辅导教师的业务研究。另一方面,则是花大力气培养本校教师,对科技教师实施了“东鄱版本”的培训:“非常6+1”(三个磨练+三个空间+一个专家引领),“三个磨练”即磨基本功、磨课、磨教育思想,“三个空间”即总结空间、展示空间、个性发展空间。学校的科技教育团队通过边培训边实践,边研究边总结,不断提高能力,积累经验,经过努力,学校有效地培养出了一批科技骨干教师。
三、抓整合,让科技教育效益最大化
如何对科技教育资源进行整合与开发,形成资源优势和合力?如何科学、规范课程管理,发挥科技校本课程的最大效益?东鄱小学不断探索,逐步形成了“四化”策略。
教育资源合力化。学校充分整合和利用所在地社会科技教育力量,实现学校、校外科技教育机构以及社会科普教育资源三方面的整合,为学生搭建开放多元、互动协作、自主创新和亲历科学的四个平台。为实现资源的整合,学校设计并实施了“五个一工程”,共同为孩子打造了科技教育的“梦想剧场”。“五个一”工程即:一支专家指导队伍,构建教研室、青少年宫和科学馆总指导的三级网络,组成学校科技教育课题实验的“智囊团”;一个学生课外活动基地,拓展青少宫、科技馆、博物馆、图书馆和实践基地等社会资源,使学生科学素养培养得到社会教育资源全程、多方位的支持,每年寒、暑两假都组织学生开展科技综合实践活动,为科技创新大赛做好充分的准备;一个数字科技信息平台,学校购置了一批科技教学软件,增添了大批科普读本及教师用书,配备近百部适合少儿观看的科普影片,为师生获得科技教育信息提供了更充实基础;一个适合科技教育的校园文化,走进学校,最漂亮的场室就是集展示、教学、制作于一体的科技室,还有“图书超市”、“悦读周刊”、“四模”号科普书香快车、科技文化长廊、书香长廊……会让你流连忘返,赞叹不已;一个有远见的“老板”,学校立足创出科技投入教育的品牌,用声誉换支持,争取办学单位支持,投入科技教育的资金逐年增加,使学校科技教育条件好,师生外出参赛和学习的经费有保障。
课程定位综合化。“四模”科技课程是立足于学校传统优势,利用本土资源,学校自主开发的一门综合性课程,不是简单的模型的拼装,而是把模型制作与自然、科学、社会、人文融为一体,强调学生能够综合运用各科知识解决问题,体现“小模型、大世界”的视野。
课程管理规范化。在课程专家的指导下,学校从课程性质与特点、课程总目标与分目标、课程内容及结构、课时安排与师资配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师培训与提高方式、课程的管理与实施、课程评价建议等方面研制出科技校本课程实施纲要,使科技课程教学更加正规化、科学化。
评价方式多样化。如“四模”课上的赏识评价,每学期开展“科技之星”评选活动,每年举办科技节为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等。在科技课程学习中,评价学生的学习灵活多样,包括动手操作、想象创新、综合应用、态度品德等方面。呈现的形式可以是学生的作品、自我总结、观察记录等,采取教师、家长与学生评价相结合。
四、重质量,让科技教育促进学校的全面发展
东鄱小学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十年磨一剑”的耐力,“办法总比困难多”的干劲,把科技特色做大做强,精心经营一课(“四模”校本课程)、两小(小发明、科学小论文)、三创(模型创造、科幻画创作、科幻故事创编)、四学(学科学课程、学科普文章、学科渗透、研究性学习)工程,打造出“以‘四模为龙头,以小发明和科幻画为双翼”的科技教育特色。经过不懈努力,科技特色已经成为学校素质教育一张亮丽的“名片”。学校的科技研究项目《0.03秒下的变化——苍蝇飞行启动方式和路径的观察与探究》在全国第23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勇夺金牌,并且该项目成功进入央视《走近科学》栏目。学校连续三年举办了佛山市或禅城区科技教育现场会,相关经验先后四次在禅城区科技创新教育工作会议上作经验交流。
特色效应增添发展引力,科技教育特色引领着学校的发展,把学校带到了一个全新的教育生态圈,学校教育质量跃进全区前茅,实现了三大变化——从外延扩张到内涵发展;从“单打冠军”(科技教育)到“全能王”(全面发展);从名不见经传到名声远扬,学校逐渐形成了“科技领跑,各育并进”的鲜明办学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