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和谐是中国(精选9篇)
社会和谐是中国 篇1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并且号召“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锐意进取,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内在要求。社会和谐所体现的“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本特征,无一不是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所规定的本质要求。我国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人民当家作主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充满活力的文化体制,都显现着社会和谐的特征,实现着社会和谐的要求。
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而努力,这样才能朝着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最高目标不断前进。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我们党是在总结新的实践基础上提出这个科学论断的,进一步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丰富内涵,也为我们科学认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优越性提供了新的参照系。社会和谐作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体现。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进程中,邓小平科学地回答和揭示了社会主
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我们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敏锐而又深刻地把握和认识“社会和谐”与“和谐社会”的重大课题。
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我们要将这一科学论断作为指导思想贯穿到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进程中。通过牢牢把握这一科学论断,更加全面深刻地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社会”、“为谁建设社会主义社会”这些基本问题,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居安思危,更加深刻地认识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用和谐发展克服前进道路上的种种困难。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民群众自己的事业。鲜明提出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我们已经具备和谐社会建设的基本条件,但还缺乏充分条件和优势。我们所要构建的和谐社会只能是初级阶段的和谐社会。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减少不和谐因素,通过构建和谐社会,去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总之,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高度,追求社会和谐、构建和谐社会,有利于我们更加卓有成效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社会和谐是中国 篇2
从人们的愿望看, 国家要富强、民族要振兴、社会要和谐、人民要幸福, 在中国发展的关键时期, 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便成为了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心声。中国共产党顺应人民的意愿, 适时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全新理念, 这一理念的提出, 适应了当前我国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深刻变化的迫切需要, 也符合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基本要求, 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从社会的发展看, 实现社会和谐, 建设美好社会, 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 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 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些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需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全面把握和体现。
从新时期党的建设看,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重大理论创新, 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认识的深化和拓展, 是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的科学把握, 是我们党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实现党的执政使命, 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必然要求。
社会和谐是最大红利 篇3
在传统的经济体制下,因为市场经济是前资本主义的东西,容易摆脱传统体制转向资本主义体制。但是,摆脱计划体制束缚要困难得多。在计划体制下,既要体制转型,又要保持社会主义,全世界没有先例。体制转型的重要性就在于它对发展转型有极大的制约,在计划经济体制之下,农业社会难以走向工业社会,在农业基地化存在的情况下,农村、农民依然贫困。所以,中国的双重转型叠加在一起,实际上就是双重升级,体制转型也要升级,这在世界上没有先例。
中国转型的前提,是思想解放、理论解放。这使人回想起1978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
根据中国的经验,计划经济链是对薄弱环节进行突破。这个环节就是农村、农业、农民。农村承包制是第一个突破,农民有了一定程度的经营权,农村生产力提高了,劳动力多余,于是第二个改革跟着就出现,即乡镇企业兴起(也是在农村),农民利用农村多余劳动力,自己去寻找工厂下脚料,特别是自己打开销路。80年代前期,可以看到一些穿着西装的农民,打着领带,拎着大包小包,坐长途汽车,他们干什么去?他们都是乡镇企业推销员,带着自己的产品、样品去推销。经过他们的努力,终于在计划体制外出现了一个新市场——乡镇企业商品市场。当时的计划体制就这样动摇了。
1980年,在靠近香港的深圳建成经济特区,按照市场经济规则运行,和内地其他城市不一样。它们还是计划经济,只有个体工商户,而深圳雇工超过七、八人以上的私营企业开始产生。农村承包制的推动、乡镇企业的兴起和经济特区的建立,是中国体制转型最早的试验,在平静的水面丢下了三块大石头。从此,中国的经济不能再平静下来,改革就是这么突破的,这就是中国道路的开始。
中国发展经济实际是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我国的发展经济学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走出了自己的道路。中国的发展经济学之所以在全世界是创造性的,是因为我们的背景和西方的不一样。他们研究的是从传统经济体制走向资本主义体制,我们研究的是从计划体制转向市场体制。
改革开放一开始,中国经济学家是积极介入中国双重转型的研究,在全世界没有先例。这么多经济学家都在围绕这个问题争论发展转型、体制转型、二元结构的转型。30多年过去了,当年的老经济学家纷纷去世,最近于光远先生也去世了,而中年经济学家、年轻经济学家也开始变老或步入中年,但更多的青年经济学家加入研究队伍,所以经济学的讨论、探索还在继续,因为中国双重转型是不可阻挡的。
然而,中国道路的成就并不在于在国外发表了多少篇文章,发表得再多,不联系中国实际,对中国的改革也没有用处。中国大量的发展问题是要从国内来看的,中国经济学的积极贡献反映于中国的改革与发展成就。
我认为,三个层次产生了红利,一个是原有的资源红利,包括廉价劳动力、丰富的土地,或者是比较丰富的矿产,这都是原有资源的红利。这是在改革初期有,但以后这些红利就逐渐消失。第二个红利是发展方式转变的红利,我们正在转变发展模式,体制要跟着改,要释放出新的红利。改革就是红利。再一个是社会和谐的红利,这个红利真正是体制代表的,这是最大的红利。
国外唱衰中国,之所以不符合实际,因为他们对中国有偏见,并且早已有之。另外,持偏见者的多数人是不了解中国,或者只看到表面现象。
最近,文化部派我到德国、西班牙两个国家去讲解当前中国正在做的事情,这些国家中的很多人都不了解中国,他们只看到一些表面现象就开始评头论足。所以,中国的经济发展要走自己的路,靠自己来建,自己来创造。
(根据厉以宁在《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新书发布会上的发言整理)
厉以宁
中国著名经济学家,经济史学家。1951年考入北京大学经济学系,1955年毕业后留校工作、任教至今。现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民主同盟副主席,中国国际交流协会副会长等职务。
和谐才是一个社会的根本 篇4
我已经矛盾了有那么一段时间了。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路边的洋房越来越多,一栋比一栋漂亮;从身边飞速开过的私家车也多了起来——奔驰、宝马已经屡见不鲜了。就连许多外国学者都说:中国创造了一个“世界奇迹”。
看样子,我们是应该听党中央、胡主席的话,坚决拥护改革开放,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可是,在这30年改革开放中,我们中国人丢失了些什么呢?
上周六,我乘车去参加一个喜宴。在剑川大桥附近的繁华路段,我看到了一个衣衫褴褛的乞丐,在繁华的街道上徘徊。这个苦命人,就好像是刚从煤堆里钻出来的一样,长长的头发几乎盖住了整个头颅,从他身边走过的人个个无视他的存在,好像那里只有空气似的。
悲剧。一个悲剧。一个社会主义的悲剧。
记得我小时候的某一天,一个身负米袋的老者,来到我家门前。他请求我给他一些钱。我翻箱倒柜,可一毛钱都找不到,于是只好盛一勺子米给这个可怜的老人„„
事后,躲在楼上的堂姐和堂妹问我:“你怎么不怕?”我无语„„
我已经很不忍心再见到那些已经快要被这个社会的人遗忘的可怜人了。为什么现在的人们都不愿去帮助这些社会中的弱者呢?我们不是有救济站吗?警察干什么去了?为什么没有人管他们?真得要他们自生自灭吗?
好似又倒退回了让我们痛斥的资本主义时代。不,这不是我们的制度的问题——是人变了!在那些“一来到这个世界上,从头到脚每一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的诱惑和影响下,人们个个都变得冷漠了,多疑了。
30年前,我们的生活确实不如现在,但是最起码的,人与人之间没有那种铁窗牢门的距离感——那个时候,如果那在公交车上不给老人让座那是要被人骂的呀。可现在呢?
人们总是说这里又有骗子啦,那里又有人被骗了啦。如果有人给乞讨者钱,免不了要受亲朋好友苦口婆心的“教育”——难道世界上真的有这么多的骗子吗?帮帮那些可怜人吧!即使是受骗了又能怎样呢?就算被骗最多被骗10几元。钱乃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用不着这样刻意去计较。再者,如果乞讨者真的需要人们的帮助那该怎么办?
我想小平同志实行改革开放的初衷是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的国家,而不是要把我国西化到资本主义——哼,我算是明白了一点:不要把所有的问题都归结到改革开放政策上来。一切都是人为的,是我们本身的道德质量出现了歪曲:以为有几个小钱就可以无视他人的痛苦了吗?这是完完全全的小资本家思想!
和谐机关是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 篇5
史眼光和理论勇气。机关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维护社会秩序、调节社会矛盾的重要职责,没有和谐的机关,就不会有和谐的社会,和谐机关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机关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决定了构建和谐社会首先要建设和谐机关,建设和谐机关可以发挥导向和示范作用,以带动和推动社会和谐。可以说,建设和谐机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表现。新的形势和任务,对各级机关的领导能力和管理水平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要用发展的思路、创新的理念,进一步推动和深化改革,全面提高机关的领导、管理和服务水平,努力适应新形势和新任务的要求,大力推进和谐机关建设。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强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党政部门机关作为党和政府的首脑机关、办事机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因此,提出构建和谐机关,要求党政部门机关党组织始终走在构建文化教育和谐社会前列,为各行各业作出表率。这是当前需要研究探索和着力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构建和谐机关的目标要求:
和谐机关不是抽象的,而是有具体内容和衡量标准的。所谓和谐机关,就是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在机关部门营造人与人和谐、人与事业和谐、人与社会和谐的环境,形成一个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的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和谐机关应当是风气良好、团结向上、规范有序、关系融洽、充满活力的机关。风气良好就是有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良性竞争机机制,能够充分调动机关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扬优良传统,弘扬新风正气,干部作风正派,机关运转高效优质;团结向上就是领导班子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原则,领导干部率先垂范、勤政廉政,党员干部勤奋工作、甘于奉献,干群关系密切,干部群众精神状态良好;规范有序就是有一个政令畅通、高效动转的良好工作秩序,制度健全完善、科学实用,激励机制有效到位,机关工伯人员纪律严明,令行禁止;关系融洽就是有一个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这种关系主要表现在同志之间、上下级之间相互尊重、理解、支持,具有工作配合、精诚合作、相互促进的团队精神;充满活力就是有蓬勃朝气,形成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良好工作氛围。
二、构建和谐机关的办法和措施
(一)着力提高思想理论素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属性,是马克思理论的新发展,与我们党的基本理论基础是一脉相承的。县直机关广大党员干部在建设和谐机关进程中,必须始终把贯彻落实党的基本理论作为首要的战略任务,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一是强化武装抓理论素养。行动的自觉来源于思想的清醒。县直机关工作人员要不断强化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系统学习,要用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荣辱观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头脑,做到先领会、先武装、先掌握,不断增强运用党的基本理论指导和谐机关建设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做到真学、真信、真懂、真用,在建设和谐机关的进程中,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规范行为。二是坚持理论创新。建设和谐机关,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发展目标。县直机关的工作人员既要立足实际,又要着眼长远,注重联系实际,深入研究解决制约和谐机关建设的主要问题,总结经验,不断创新,摸索出建设和谐机关的特点和规律,使和谐机关建设逐渐步入规范化轨道。三是加强理论宣传。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宣传和发动群众的有力武器。县直党政机关工作人员,要通过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和潜移默化的教育活动,传播和实践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让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深入人心,把建设和谐机关转化为机关干部的自觉行动,带领群众踊跃投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系统工程。
(二)着力强化基层组织功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心在党组织。县直机关共有党(总)支部60多个、党员600余名,如何管理好这支队伍,如何发挥好这支队伍的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关系到全县经济社会能否健康发展,关系到县“十一五”规划能否顺利实施,更关系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否圆满完成。为此,要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暨中央四个长效机制文件的落实,着力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努力发挥基层党组织凝聚人心、推动发展、促进和谐的作用。要按照党章和《党和国家机关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的要求,建立健全基层党组织,选齐配强党务干部
队伍,按时换届,保证党务干部队伍永葆生机和活力,2006**县直机关工委对19个党支部进行了换届和改选;加大对党务干部队伍培训力度,通过建立健全以培养、评价、使用、激励为主要内容的政策措施和制度保障,加强党务专业和相关业务的培训,打造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机关党务干部人才队伍,2006年举办党务干部培训班1期,培训县直机关党
务干部67人;以机关党建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为主线,规范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内容和标准,创新考核的形式和载体,科学评价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现状,增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内在动力;进一步落实好“一岗双责”,大力开展创建“五好党支部”活动,为构建和谐机关打牢政治基础、思想基础和群众基础。
(三)着力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坚持以人为本,把人的全面发展放在首位,重视人的综合素质提高。一是要进一步加强机关思想道德建设。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和引导机关广大党员干部,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在整个机关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新风尚。在建党85周年之际,县直机关工委组织县直各部门党员到马兰烈士陵园重温入党誓词,过组织生活,开展革命传统教育活动,参加党员人数380名;二是建立处理和化解矛盾问题的新机制。运用更加人性化而且细微规范的工作方式方法,关注干部职工的精神需求,尽可能把预防矛盾的关口向前移,避免矛盾向对抗性方面转化,以达到和谐的目的。三是要做一个自身和谐的人。县直机关每位党员都是人民的公仆,应当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与此同时又是家庭的一员、单位的一员、社会的一员。在家庭中,要带头讲学习,传播先进文化,倡导科学理念,争做和谐家庭,尊老爱幼,做一个好父母、好儿女;在单位中,上下级之间、同志之间要互相帮助,诚实守信,平等友爱,融洽和谐,做一个好领导、好同事;在社会生活中,要做一个遵纪守法的人,一个诚信友爱的人,一个充满活力的人,一个有人格魅力的人,依靠自身的先进性,来影响、带动、感召人民群众,共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努力奋斗。四是抓好机关效能建设,整合机关内设机构资源,做到机关内部和谐,人尽其用、各司其职、团结协作,提高执行力和工作效率,树立为民、务实、廉洁的形象。
(四)着力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构建和谐机关,必须充分发挥制度的根本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作用,保障机关广大党员干部职工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权利和利益,引导党员干部科学行政、依法行政、民主行政,切实履行好职责,实践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一是落实各项组织制度,确保党内工作秩序规范运转。通过贯彻落实理论学习制度(包括理论中心组学习制度,机关干部学习培训制度,学习论坛制度等)、党的组织制度(包括党内创先争优制度,党的“三会一课”制度,领导班子成员参加双重组织生活制度,党内民主制度、发展党员制度等)、党内监督制度(包括党风廉政建设的各项纪律规定,机关民主和办事公开制度,机关工委参加部门党总(支)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制度,党建联系点制度等),切实为党内和谐提供重要保障。二是完善民主权利保障制度,确保机关人员充分享有各项权利。严格落实《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证条例》、《党内监督条例》等党内法规,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使广大干部职工的权利得到保证、权益得到保护,最大范围调动一切力量、激发一切积极因素,保证干部职工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三是健全各项管理制度,确保机关日常工作秩序正规。加大机关党员干部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的教育和管理,通过开展机关效能建设、“五型机关”建设等活动,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转变工作作风、提高行政效率,切实引导机关党员干部树立起良好形象,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起到示范和表率作用。
(五)着力营造和谐工作环境。环境不仅指物质方面的条件,也包含人文方面的内容。有学者认为,和谐社会应该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它应该为人们提供更多的上升机会。任何社会如果能够让其中的穷人不断地变为富人,就有无限的活力。第二,人们地位的变化应该是公平合理的。基于同样的概念,一个和谐的机关也应该满足这样两个条件。人是有需求的,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创造条件,不断地满足这些需要,就要有一个好环境。要努力开展好适合机关特点的文化娱乐活动,打造信仰坚定、诚实可信、行为规范、积极向上、温馨和谐的机关文化氛围和品牌。要加强硬环境的建设,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不断地改善办公设施和工作条件,满足机关办公日益现代化的需要;要抓好软环境的改善,主要是处理好与外部的关系,提升机关自身的品位。
社会和谐是中国 篇6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通过教学,让学生知晓道德的特点和分类,掌握我国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家庭美德和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认识到加强个人道德修养对社会、人生、职业和家庭的重要意义。
2.情感目标
通过教学,让学生认同道德基本规范,认同加强个人品德修养是人生的必修课,形成以遵守道德为荣、以违背道德为耻的观念,并让学生在形成正确道德观念的基础上,在生活中自觉践行公民道德基本规范,做有道德的人。
二、教材分析 1.教学重点
(1)让学生理解我国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并引导学生树立知行统一的道德观,努力践行公民道德基本规范。
(2)加强个人品德修养是人生的必修课
2.教学难点
家庭美德基本规范的主要内容
三、教学方法
讨论法,案例分析法,讲授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方法:案例式、热点问题讨论、情境导入法)
首先让学生了解湖北荆州大学生救人事件的经过(见附注材料1)
其次让学生分组讨论:3名大学生的牺牲值不值、该不该救人?从他们的表现我们看到了什么?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船老板陈波?然后每个小组推选自己的代表来发表自己小组的意见,最后让学生对所有小组的意见进行归纳总结。教师提问:刚才大家都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和见解,你们是以什么标准来判断这些生活现象的?
通过学生的回答,得出结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进行道德评价时总是以善恶为判断标准的,依靠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等来维系的。
教师提问:在平时的生活中,你们觉得应该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有哪些? 由学生回答,教师分类归纳,概括为五大方面:
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这就是我国公民应当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
引思明理
一、恪守道德规范,加强道德修养
(一)我国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
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首先让学生欣赏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的事例(见材料2)
其次教师提问:通过欣赏钱老的事迹,钱老的事迹体现了道德规范中什么的要求?我们从钱老身上学到了什么?特别是面临复杂的国际环境,我们应该怎样去做?
学生回答,教师进行归纳总结:爱国守法就是要求我们牢固树立国家至上的观念,维护祖国的独立和统一、尊严和荣誉;要求我们自觉学法、守法、护法,维护公民权利,履行公民义务。
对于其他的道德规范,我们可以结合学生存在的突出的思想现实,设置以下几个辩题,来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基本道德规范的内容和基本要求
辩题1:礼仪过多太古板、不实在,现代人要自由、随便一点。
辩题2:我靠自己能力做事,团结与否无所谓;办事得靠关系,自强没用。辩题3:多劳多得,凭本事吃饭,奉献观念已过时。通过辩论,让学生达成共识:
虽然我们生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观念和认识都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但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和敬业奉献的道德规范仍是社会的主旋律。这就要求我们讲文明、懂礼貌,养成依礼而行的良好道德习惯;要求我们与他人团结合作,共同进步,学会处理自己与他人、个体与团队的关系,培养自强意识和团队精神;要求我们忠于职守、精益求精,培养敬业奉献的道德信念。家庭作为一个国家的一个细胞,在国家的稳定、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家庭的和睦意味着国家的安定。因此我们不但要遵守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而且也要遵守家庭的美德。
首先让学生欣赏两位感动中国人物的事迹(见材料3)。其次教师提问:在谢延信、罗映珍身上体现出哪些家庭美德? 通过讨论,引导学生分析二人身上体现出的家庭道德。
再次教师提问:除了谢延信、罗映珍身上体现出家庭美德,家庭美德还包含什么内容?
学生讨论,列举。最后,教师在学生列举的基础上,和学生一起归纳概括出五条: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
(二)幸福生活中的家庭美德
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问卷调查:
1、你的衣服是谁洗的?
2、你在家扫过地吗?经常做吗?
3、你在家洗过碗吗?是否是经常洗?
4、父母批评你时,你是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来对待?
5、你父母是否给你零花钱?多吗?你是怎么用的?
6、你为父母做过什么事?
7、你为爷爷、奶奶做过什么事情?
8、你父母为你做过哪些事情?
9、爷爷奶奶为你做过哪些事情?
10、通过学习,你认为将来在家的时候应该怎样做?
通过学生的回答,进行归纳总结,得出家庭美德的具体要求:我们中职生应该做到要孝敬父母,关爱兄弟姐妹,与邻里和睦相处,学会沟通和协调,正确处理家庭关系和邻里关系,促进家庭和睦与社会安宁。
从2005年4月1日起,四川成都市将在全市百万中小学生中全面开展争创“新三好”的活动,要求广大学生“在学校做好学生、在家庭做好孩子、在社会做好公民”。因此我们中职生不但要遵守家庭美德,而且还应该遵守社会公德。
首先让学生进行漫画欣赏(见附注材料4)教师提问,学生分组讨论:
1、漫画中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有哪些?
2、我们这个社会还需不需要遵守社会公德建设?原因何在?
3、我们应该遵守哪些社会公德?
学生讨论。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归纳到以下几个方面:
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有:乱扔垃圾;不遵守交通规则,不爱护公物;不主动让座;影响他人休息。
社会公德的作用:①社会公德具有维护公众利益和公共秩序、保持社会稳定的作用;②是公民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表现;③当前,我国社会公德建设还不尽如人意。最后,总结:建设和谐社会需要加强社会公德建设。
我们应该遵守的社会公德有: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
(三)和谐社会里的社会公德
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首先,通过阅读和思考,理解社会公德诸规范的基本要求。
其次让学生找一找我们身边有没有违反社会公德的现象,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最后让学生讨论:结合所学社会公德知识,我们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应该怎样去做?
通过讨论,让学生形成公德意识,从小事出发,严格要求自己,从而增强学生遵守社会公德的自觉性。
通过学习,我们知晓了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等道德的具体要求,但是这些道德的实现都要诉诸于个人的品德。
(四)成长路上的个人品德
向学生展示世界500强企业优秀员工的12条标准(见材料5),其次教师提问:
1、为什么说世界500强企业在评定优秀员工时要把敬业精神和忠诚放在第一、二位?
2、如果你是老板,你的评价标准又是什么?
2、世界500强企业的做法说明了什么? 学生思考、讨论,教师引导,得出结论:
一,个人品德在我国的道德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个人品德建设是道德建设的基础。二,从个人品德建设的重要意义来看,①加强个人品德修养,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有利于保持身心健康,塑造完美的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②加强个人品德修养,有助于明辨是非善恶荣辱,避免走弯路,入歧途,从而沿着正确的人生道路前进。③加强个人品德修养,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职业态度,扎扎实实做好本职工作,有利于促进事业的成功,促进人生价值的实现。
三,从个人品德建设的现实状况来看,当前,个人品德建设方面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在中职学生身上也直接或间接地体现出来,加强个人品德修养更具现实意义。
最后,要使学生认同“加强个人品德修养是人生的必修课”这一观念,从而增强加强个人品德修养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二、引领人生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首先提前一周对班级同学进行分组,布置进行道德对个人发展、社会发展影响的社会调查,并准备具体案例。
其次各小组成员交流课前调查内容,并就交流案例进行讨论、分析,让学生初步知晓道德对个人发展和社会和谐的作用和意义,并形成初步的结论:
(1)、良好道德对个人的发展(2)、不良道德对个人的影响(3)、良好道德对社会的发展(4)、不良道德对社会的影响
1、良好道德促进人生发展
(1)、结合镜头
一、镜头二,开展讨论:良好道德对人的发展有哪些作用?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分析自己对待父母的行为。
老师点评:道德为人格的发展提供了真、善、美的标准,确立努力的方向和内心的信念。
(2)、学生自省:
A、哪些行为会让你感到满足和愉快? B、哪些行为会让你感到不安和愧疚?
老师点评:良好的道德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而约束我们的行为,使我们的行为具有道德感,帮助我们发展。
(3)、讨论:如何交友,在交友过程中良好的道德有什么作用? 老师点评:人离开朋友、离开合作合伙将一事无诚,而一个人离开诚信等良好道德品质,将没有真正朋友。
小结点评:树立了正确的道德观,才能在学习和工作中充分调动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焕发出巨大的精神力量,开发自己的潜能;才能保持自尊、自信、乐观的人生态度,以昂扬的进取精神克服困难,争取胜利。
2、高尚道德推进社会和谐
(1)、分组讨论:A、身边的“铁人精神”?B、怎样看待“国而忘家、公而忘私”?C、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结合学生的调查点评:
道德能够影响经济的发展,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经济的繁荣。(2)、讨论:市场经济下的道德标准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点评:良好道德能够保持良好的社会风气,促进先进文化的形成;能够调整人际关系,从而维护社会秩序,维护社会稳定,推进社会和谐。
体验升华:
1、现在你乘坐公交车时是怎么做的?通过学习后,你以后又将怎样去乘坐公共汽车?
2、说一说同伴在个人品德方面有哪些让你赞赏的亮点,同时也找一找自己在个人品德修养方面还有哪些不足?
最后组织学生发表自己的课堂感言,进行课堂小结。
拓展训练:
(1)你认为以后自己在家中,应该怎样去对待父母和其他长辈?
(2)为教室、餐厅、公寓、广场、操场、公厕等场所设计几条社会公德警语。
教学反思:
附注材料:
材料1:
湖北荆州大学生救人事件
为抢救两名落水少年,长江大学10多名大学生跳进湍急的长江中,孩子得救了,其中3名大学生却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2009年10月24日下午2时许,在湖北荆州宝塔河江段江滩上的两名小男孩,不慎滑入江中。正在附近游玩的长江大学10余名男女大学生发现险情后,迅速冲了过去。因大多数同学不会游泳,大家决定手拉着手组成人梯,伸向江水中救人。其中一位同学顾不上脱掉身上的衣服,便跳入水中营救落水的男孩,另外几名懂水性的同学紧跟在后面跳入江中。
就在这时,意想不到的一幕发生了:人梯中的一名大学生因体力不支而松手,水中顿时乱成一团,呼喊声一片。这时,正在宝塔河100米以外的冬泳队队员闻声赶来施救,冬泳队员们一边给水中的大学生丢游泳圈,一边跳入水中营救落水大学生。他们陆续从水中救起多名大学生,而陈及时、何东旭、方招3名大学生却因水流湍急,体力不支,沉没在江水中。学生们跪求在旁边的打捞船救人,而船方声称:不救人,只打捞尸体。长江大学教师史千里接到电话,于15时20分左右赶到事发现场。他发现有两艘蓝色船舷的铁皮船停靠岸边,便上船请求船主马上打捞落水学生,并保证支付打捞费。船上的人称要先和老板联系,史千里与陈波电话联系时,陈波称“捞一具遗体1.2万元,没捞上来6000元,而且要先交押金。”直到长江大学文理学院汪书记等赶到现场凑齐4000元现金后,打捞船才开始工作。10多分钟后,捞起第一具遗体,因未交足1.2万元打捞费,打捞船只停止打捞。后经过文理学院领导汪书记等做工作,打捞船在20多分钟后,捞起第二具遗体。之后,打捞船再次停止打捞,中间中断1个小时左右,文理学院会计潘林将筹来的2万元现金送到后,打捞船才继续打捞。约半小时后,捞起第三具遗体。最后在18时左右打捞结束。
何旭东
19岁
方招 19岁
陈及时 19岁
材料2 案例欣赏:
魂系中华赤子心
钱学森(1911~2009)中国科学家,火箭专家,中国导弹之父。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1935年赴美国研究航空工程和空气动力学,1938年获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博士学位。后留在美国任讲师、副教授、教授以及超音速实验室主任和古根罕喷气推进研究中心主任。新中国成立后,钱学森决定放弃在美国优越的生活条件,决定回国,并希望早日回归祖国,用自己的专长为国家建设服务。但美国政府坚决不让钱学森回国。美国海军次长金布尔认为:“钱学森无论放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还叫嚷什么:“我宁可把他枪毙了,也不让这个家伙离开美国!”。于是对钱学森的行动进行限制和监视,不许他离开他所居住的洛杉矶,还定期查问他,甚至对钱学森进行关押。经过钱学森本人和中国政府的共同努力,历经5年于1955年才回到祖国。
材料3:
案例:谢延信与罗映珍
2007年感动中国人物谢延信在妻子去世后,担起了照顾瘫痪的岳父、病弱的岳母和痴呆的妻弟的责任,无微不至,精心照料,33年如一日,用一颗赤子之心演绎了一段家庭美德佳话,被评为“中华孝老敬老之星”,并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罗映珍的丈夫是一名优秀的缉毒警察,因公负伤昏迷不醒。在守候丈夫的600多个日日夜夜里,罗映珍用爱和信念书写了一曲呼唤生命的动人旋律。在罗映珍的感召和呼唤下,她丈夫终于站了起来。她用一个传统中国女人最朴素的方法诠释了对爱人不离不弃的忠贞,被评为2007年感动中国人物。
材料4: 漫画欣赏
材料5:
世界500强企业优秀员工的12条标准
1、敬业精神
2、忠诚
3、良好的人际关系
4、团队精神
6、注重细节,追求完美
7、不找任何借口
8、具有较强的执行力
9、找方法提高工作效率
10、为企业提好的建议
11、维护企业形象
社会和谐是中国 篇7
我们党在最初提出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重大战略任务是既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也反映出它对我们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融合与创新发展。十八大以来提出“构建和谐社会、走向中国的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是党中央适应形势而提出的新的政治纲领。如此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全党、全社会的共同不懈努力。
和谐社会的实现是需要通过各方面的努力及配合的,企业的和谐发展在这里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这样说,我们的企业是社会的基层组织,也是经济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创建和谐企业也是构建我们和谐社会必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由于我们的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生产、经营活动往往并不都是局限于企业内部中,而且还会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因而,创建和谐企业实际上也是在构建相当一部分基层社会的和谐,从而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着重要的基层夯实保障作用。
要想从长远发展角度去创建和谐企业,就要使我们的企业树立大局意识发展意识,妥善处理与竞争对手、与服务对象的互相依托关系,从而形成与企业内部的员工以及与社会各方面和谐共赢合作共存的局面。
一、增强与竞争对手做好发展“合作共赢”的认同性
在市场机制下,优胜劣汰是企业竞争的一条永恒不变的规律。企业要生存、要发展和壮大,就要通过市场竞争去实现。再者,也只有通过这样的竞争,我们的企业和社会经济才能发展,社会各方面才能进步发展。
长期以来,人们往往有这样一种偏见,就是对竞争的认识与实践,好像都是“非胜既负”的游戏。所以对很多企业来说,也往往把竞争发展当作打败或挤垮竞争对手,从而来壮大自己实力的主要甚至是唯一手段。比如,有些实力强发展前景好的企业会用价格战把一些弱势的竞争对手置之死地,是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从中赢得更多份额利润。这种通过价格战彻底打垮竞争对手的竞争方式,虽然会使得胜一方暂时居上,但从长远和大局来看,被挤压企业就会倒闭、破产,迫使企业职工失业,这样会导致社会矛盾加剧,与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背道而驰。
当今国际上对市场竞争的定义也出现了新的理念,就是把原来“非胜既负”的游戏发展为“既竞争又合作”的观念理念,使竞争的不同对手之间也要能够实现合作共赢。
无论哪个企业都会存在自身发展的优势与欠缺。企业的存在和发展壮大自身实力当然主观上是靠自身不懈的努力,但不是所有的企业都是这样一种单一的发展模式,在很多大型企业的发展进程中,往往不是每一步都靠自身突破,而它们更多是通过与其它相关企业进行共同取长补短式的合作,达到互惠互利,这样往往通过“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的方式会取得更好更快的发展。与有实力的企业进行战略合作是其中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比如,有实力的企业在某种专业人才或专门技术上有所不足,反而发展比较弱的竞争企业却在这方面有其独优之处,那么就可通过这种“竞争又合作”的方式来取长补短,从而使竞争双方都得到更大更广阔的发展的机会。这种模式不单有利于企业自身发展,还会更有利于我们社会的安定和谐。
二、强化与服务对象做好发展“双赢”局面的主动性
企业的发展任务就是以产品和服务为顾客以及消费者提供优质服务的。而决定企业发展前途的又是企业现在以及未来的客户多少以及他们的认可度满意度。随着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同样的产品或服务,可供客户选择的范围越来越大,所以想要使企业在竞争中赢得发展空间,就要站得高看得远,着眼于自己为客户着想的独到之处,摒弃“照葫芦画瓢”的低水平发展方式。
伴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物质、文化的需要日益增强,已经不满足于现有的单一吃喝,要求也是与日俱增,同时在市场中存在的机遇也层出不穷。对一个优秀企业来说,更重要的是有“高瞻远瞩”的战略目光,发掘客户的潜在需求。通过将客户的潜在需求发展成现实需求,从而将潜在客户发展为现实客户,通过这种方式,企业顺其自然地发展了自己的市场,扩大了自己的市场份额。
企业要想客户之所想,从客户的立场将心比心,把让客户满意作为企业经营发展的永恒主题。通过这种方式,满足了客户各种各样的需要,达到客户对产品、服务的“理想中的状态”,客户在交易活动中是满意的;同时,企业就会在顾客的心目中树立起良好的企业形象,这样就会扩展企业的无形资产,为此在吸引新顾客的同时也就留住了老顾客。这种企业与客户之间的“双赢”局面是大家希望的,使社会充满活力,符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
三、调动员工力量做好创建和谐企业的能动性
(一)加强企业员工的素质培训教育是重要基础
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一直是我们党群众工作的中心内容,企业党组织要积极宣传、组织、动员凝聚员工的积极性。我们在创建和谐企业、构建和谐社会,也要必须发扬这个优良传统。而做好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主要是要通过帮助员工正确认识创建和谐企业与实现自己利益的根本联系,认识创建和谐企业过程中各项具体任务与实现自己具体利益的关系,了解自身在创建和谐企业中所能发挥的具体作用,使员工产生与企业共同发展的情感。同时,企业应当积极营造尊重首创、尊重知识、珍惜各类人才、尊重诚实劳动、鼓励科技创新的文化氛围,激发起调动起员工干事业的激情,鼓励企业员工干事业的奋发向上精神。
(二)努力维护企业员工的民主权利是重要保障
应该说维护企业员工的民主权利是现代企业发展的基础和保障,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倡的内在和本质要求,更是广大企业员工迫切的要求和愿望,是创建构建和谐企业、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保障和基础基石。所以,作为企业的党政干部、工会组织,要把维护员工的精神层面的权利、文化权益、经济利益以及民主权利要统一起来,把解决思想上精神层面的问题与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结合在一起,统一起来,加强对员工维权制度的建设和帮扶,及时了解员工所关心的问题和对企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以便积极寻找到企业的正当利益与员工的合法权益之间的“双赢”之策,共同利益相统一之策。
当我们的员工对企业发展中存在不满情绪时有意见时应及时听取合理意见并积极疏导,同时要切实从实际出发从员工的利益和合理诉求出发为员工排忧解难、解决员工的生活和工作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完善企业民主管理制度,坚持以员工代表形式为基础,通过企业四议两公开等方式,特别是要通过财务公开、决策决议公开、信息公开、民主评议、巡视督导等多种途径,来不断扩大企业发展上决策上的公开民主范围,保证广大企业员工的民主决策参与权利。在此基础上,保障员工合理的知情权,企业事务的参与权、决定权和基本监督权。企业通过为解决员工的难事和切身利益后来赢得广大员工的信赖支持,只有这样才能最大地调动起员工干事创业为企业发展做奉献的积极性、自觉性、能动性。
(三)培育和谐的企业文化
有着不同的家庭、教育、社会背景的企业员工聚到一起,作为企业应首先使作为个体的员工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和信念。通过加强员工对企业的向心力、凝聚力,使员工能够为企业的目标共同奋斗。
企业的管理人员要把多方面了解员工生活、工作纳入日常管理过程中。企业中有很多因素会影响到生活在企业集体中的员工个体。例如,年轻的基层员工尤其值得关注,他们有较强的工作积极性,但由于刚进入社会,社会经验缺乏,很难从容应对困难,是企业中最有潜在价值、也最容易走极端的一类员工。现代企业在完成产品推陈出新、更新换代这一现实任务的同时,还要培养优秀人才这一社会任务。企业通过工作任务锻炼、提高员工的能力,为员工指明前进的方向,能够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力。员工通过企业的培训活动,自身业务得到提高,对工作的积极性也会相应上涨。企业中员工对企业满意度的认同,就为创建和谐企业提供了必要条件和必要基础。
企业的党员干部在构建和谐企业,弘扬和谐文化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的党员干部应当首要地深刻认识到企业的兴衰与事业的成败取决于企业是否和谐。领导应当是工作中的榜样,领导的言行应当能成为员工乐意效仿的标准,更应该是员工敬佩的人格榜样。另一方面,领导本身又是员工中的一员,只有正视这一身份,平易近人,聆听来自基层的声音才能捕获到基层的智慧。“众人拾柴火焰高”,企业能够利用领导的以人格魅力凝聚员工力量,将分散的小力量组成有核心力量的强大团队,必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企业有了上下一心、和谐相处的好风气,形成深厚的企业文化底蕴,才能在竞争中得到长期、稳定的发展。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由符合企业实际的和谐的企业文化在长年累月的企业实践中总结、提炼,在代代相传中加以充实、丰富、积累最终形成的。有了充满企业特色的优良风气和文化,为员工创造了共同的语言,在和谐企业文化氛围的熏陶下,企业和员工才能有发展上的、利益上的共同追求,才能为企业创造更大的财富、为和谐社会提供最坚定的力量。
四、增强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义务的自觉性
追求利润的最大化长期以来一直被人们看作是企业的唯一目标。经济的发展在给我们带来物质财富的同时伴随着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众多负面影响。“只有一个地球”的共识使企业意识到人与自然应和谐共处的重要性,意识到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性。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古老哲理与现代“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本国策都在说明一个道理:现在生活在地球上的我们只有自觉地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才能保障社会的持续发展,才能使子孙后代分享地球家园的美好果实。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依托依靠社会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企业作为社会的基层组织和结构组成部分,在创造财富的同时还要考虑到区域的就业问题,造福一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企业把社会责任的承担放到更加突出、显著的位置,企业在深刻认识到作为社会重要组成部分的基础上,将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多少作为衡量企业业绩的重要指标。企业与社会的互利共赢是建立在企业能够准确把握并实施承担其负有的社会责任,企业能够切实承担起社会责任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和必备条件。
构建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就是要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企业作为社会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创建和谐企业则是构建和谐社会必须的基础。我们企业要实现“中国梦”,就必须充分认识构建和谐企业的必要性、重要性,同时也要增强创建和谐企业文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在建设我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战略任务中,企业要想妥善处理好与竞争对手、与服务对象的关系,就要努力形成与员工以及社会和谐共赢的局面,把握和谐的重点核心内容,不断适应和谐的新要求、新任务,抓住和谐的根本和重点,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苏玉慧.论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新闻传媒的力量.山西青年,2013(8)
“安全中国”打造和谐汽车社会 篇8
当然,也必须看到,营造安全交通环境除了相关政府部门的积极推进,汽车制造商的踊跃参与外,还需要广大消费者的全力响应,只有真正实现了安全意识与行为的“全民行动”,才有可能最终使安全和谐的汽车社会之博大理想变为现实。
为此,我们特别走访了东风日产市场销售总部副总部长陈斌波先生。
“屏障”理念贯穿始终
陈斌波介绍说,Nisson安全屏障系统是针对不同的驾驶环境和情况,分别由信息安全,操控安全和冲击安全三层系统构成的,并在车辆的各种情况下,分别启动相应的安全防护系统,帮助乘员远离危险。简单的说,最精妙之处也就在于它在危机处理、防护中所具备“预测到什么事情(尤其危险),启动什么思维,进而拿出相应举措”的这些智能科技,应该是2008年Nisson被车友万分宠爱和热烈关注的“安全屏障”的由来……
第一层信息安全系统是由氙气大灯,智能转向照明辅助系统,LED大型组合尾灯和倒车影像监视系统等组成,极大的减少了转向方位的黑暗死角,让汽车在黑夜转弯时更为安全和顺畅,保障驾驶员实现安心驾驶。
第二层操控安全系统主要是以高度整合了ABS,EBD,BA(刹车辅助系统)以及TCS系统的VDC车辆动态控制系统为代表,在紧急情况下通过方向盘的操控度与车轮速度感应器等情报来判断车轮行使状况,可以及时调整引擎输出功率和制动力来防止车轮打滑和失控。当碰撞的危险临近时,第二层操控安全系统将发出警报提醒驾驶员,同时为了规避危险,启动各种辅助操控系统使车辆恢复安全状态。
六安全气囊/主动安全头枕和区域安全车身组成的冲击安全系统组建了Nissan确保金刚不败的、坚韧的第三层,这种优势、缜密集成的冲击安全系统,作为安全屏障的核心防线,细致地照顾到不同的碰撞情况,切实保护所有驾乘人员的生命安全,成为了安全屏障系统牢不可破的核心堡垒。
环环相连——连接着系统的安全保障!环环相扣——紧扣着连环屏障!安全屏障贯穿始终,保障安全的屏障理念贯穿始终!这些优化组合为一体的安全技术,都体现了Nisson对于汽车安全性能的极高重视,并为此所作出的努力,也彻底汇聚了Nissan非常完善的安全屏障系统之大成。
安全屏障结五星硕果
最为值得关注的是,区域安全车身(Zone Body)是Nissan独有的安全技术,它由碰撞变形缓冲区和高强度座舱区组成。在发生碰撞时,高强度座舱区域可快速将撞击能量分散到整个车身,降低撞击力量,结合车门,座椅、方向盘等数十处重要组件的加强结构,充分确保生存空间,而碰撞变形缓冲区则通过零件的变形和溃缩吸收冲突的能量,缓和对乘员的冲击,两区复合后,在前侧后三种碰撞发生时均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作用。
有了完整的安全屏障,东风日产系列车型在C-NCAP碰撞实验中自然屡创佳绩:天籁获得五星评定,TIIDA获得四星评定,天籁和TIIDA都是同期同级车碰撞的最高分、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东风日产新上市的逍客在欧洲的Euro NCAP碰撞测试中勇获五星评定,并且是Euro NCAP10年来正面碰撞测试的最高分。
事实上,自1933年以来,Nissan在汽车发展里程里不断缔造着传奇,他们始终坚持“不断超越”的理念,成为了世界汽车史上最伟大的名字之一八十年来,Nissan一直秉持以人为本的信念致力于汽车安全科技的推陈出新、“安全屏障”系统可以说是他们21世纪一大经典作品。
为此,陈斌波不无自豪的表示,作为一个极具社会责任感的企业,东风日产将继续不遗余力地把自身雄厚的技术力量和以人为本的造车理念,倾注到汽车制造的每一个环节之中。
权威统计数字显示,伴随着中国汽车市场最近几年几乎爆炸式的高速增长,我国道路交通安全形势的严峻性日益显现,从2001~2005年间,中国因道路交通事故造成50多万人死亡,约260万人受伤,几乎每5分钟就有1人因交通事故死亡——死亡率毫无悬念的霸占了“世界第一”。
刹那间,安全技术,安全理念成为了08汽车工业和道路交通热议的关键词,在这种几乎汇集整个行业(甚至扩展到全部车民)的集体探讨、反思中,东风日产强力推广的“安全屏障”系统,更是一方面为这种“集体安全大行动”提供了最为可靠的金刚护体软,硬装备!同时,他们完全,彻底地以安全防范的普及为核心定位,大力呼吁政府部门、汽车厂商、汽车驾驶者共同努力,为构筑安全和谐的汽车社会作为集体的行动!
社会和谐是中国 篇9
摘要:社会生活中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社会矛盾以不同的作用方式,推动社会进行不同程度的发展和进步。而和谐是事物矛盾运动的结果,是矛盾运动发展的一种稳定有序的状态。我们需要运用矛盾分析法,分析处理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各种矛盾,实现和谐发展的途径。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矛盾分析法;和谐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我们正努力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其发展就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动态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矛盾、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城乡之问的矛盾、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矛盾、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矛盾、人的发展与保护自然的矛盾等等,每个矛盾的解决都促使我们向和谐迈进一步。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段时间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抓住这个主要矛盾,我们应当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发展,努力消除社会不公平现象, 着力化解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利益冲突, 使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和睦相处, 从而实现社会整体价值的最大化。
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党中央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郑重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作为一个新概念,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指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但要构建这样的社会实际上是要处理好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群体与国家、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近几年,中国经济保持高速发展的劲头,但随之而来的利益冲突也显得格外突出,例如群体性突发事件,贫富差距拉大,贪污腐败,环境破坏,治安环境恶化等等,都是一些局部的小范围内的人民内部的矛盾,但如果梳理不当,就有可能深化这些不和谐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危害社会稳定。
毛主席说过:“矛盾是永远存在的,一万年以后还是有的。一个矛盾克服了,又一个矛盾产生了。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任何人身上,总是有矛盾存在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1】 这句话给我们的启示之一就是:我们目前努力构建的和谐社会也是一个存在矛盾的世界。因为和谐不是消灭矛盾,是指社会矛盾体系总体稳定协调运行的状态,社会各重要矛盾的双方总体上处于相互助益而不是相互折损的状态。
对于和谐,中山大学蔡禾教授有一种理解, 他认为: “和谐包含了以下几层含义:(1)和谐作为两个或多个行动主体之间的关系状态,必定是以承认行动主题的差异性、独立性为前提的。如果没有差异、没有独立,那就谈不上和谐,只是同一,这样的社会不是和谐社会,而是大一统的社会。(2)既然存在差异,和谐就不等于没有矛盾、没有冲突。恰恰相反,由于差异和独立的存在,矛盾和冲突必然是和谐社会中不可回避的现象。没有矛盾和冲突的社会不是和谐社会,而是一个超前控制社会。从某种意义上讲,冲突的表达正是社会承认行为主体独立性、自主性的表现。社会学的冲突理论告诉我们,一个允许冲突表达的社会更具有弹性,因而更具持久稳定,一个不允许冲突表达的社会智慧累积冲突的能量,而冲突一旦表达出来,对原有社会体制将是毁灭性的。(3)和谐社会允许矛盾和冲突的表达,但并不等于是无序的,和谐包含着规范,包含着秩序,矛盾和冲突一定是在某种规范和秩序下表达出来的,当然这规范和秩序不是由社会中少数人给定的,而是社会中各个群体互动的结果,是被社会成员认同的”。【2】 受这段话启发,笔者觉得和谐社会本质是“和而不同”的社会,和谐社会绝不是没有矛盾,而是有能力解决各方面矛盾,各种利益冲突的社会,是社会矛盾运动良性发展的产物。
二、用矛盾分析方法看中国社会的和谐发展
所谓矛盾分析方法,就是通过分析事物的矛盾本性,掌握事物的特殊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以便有效地认识和改造客观事物的方法。毛泽东指出:“这个辩证 法的宇宙观,主要地就是教导人们要善于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的运动,并根据这种分析,找出解决矛盾的方法。”【3】 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把握矛盾分析法:
1、矛盾分析法是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法:矛盾就是对立和统一,矛盾的对立属性就是矛盾的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就是矛盾的同一性。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二者相互联系,不可分离的。投射当前,我国现阶段仍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矛盾的性质来说,当前我国的矛盾仍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是非对抗性的人民内部矛盾,因而矛盾的同一性更为重要。然而,这并不等于说我们放弃了矛盾的斗争性。斗争性是绝对的,同一性都是相对的。斗争性的绝对性,是指它的无条件性,贯穿于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整个过程,是在任何条件下都有贯彻下去的趋势,所以我们不能忽视了矛盾的斗争性。田凤香在《今日中国论坛》中写道:“我国尚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面对我国人口众多、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分布不平衡现状,物质上的贫富差别、思想上的先进与落后、区域间经济发展速度的快与慢、城乡发展差距的客观存在、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等现状,都存在并反映到我们所要建设的和谐社会之中,构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矛盾的斗争性。”【3】同一性是有条件的,所以我们应该积极创造条件,注重矛盾的同一性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作用。运用矛盾分析法,从我国的具体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开辟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路。
2、矛盾分析法是“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所谓两点论,就是既要重视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重视非主要矛盾和矛盾的非主要方面,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所谓重点论,就是对于一个矛盾体系中的诸多矛盾,不能平均看待,而要着重抓住主要矛盾;对于矛盾双方,要着力于把握它的主要方面,抓本质,抓主流,反对形而上学的“均衡论”。就像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很难有时间精力把老师讲的每句话都记下来,但我们会挑重点听,抓住主要问题。社会生活也是如此。比如在政治领域,腐败问题一直是人民关注的热点,腐败问题直接影响到党的统治基础及政治的有效性;在经济领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当前经济工作的主要内容。在研究这类复杂事物矛盾发展过程中,既要研究这些问题,又要研究这些问题伴随而来的问题,既要研究问题的主要方面,又要研究问题的次要方面,二者不可偏废。我们强调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以及当中建设各个领域工作的重要性,但我们也不能用这些矛盾来替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即人民日益增一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否则我们会犯全局性的错误。
3、矛盾分析法是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分析方法:矛盾普遍性是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的特殊性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始终贯彻着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这是矛盾的普遍性。但是,目前我国的社会矛盾又有其特殊性,即从原来的人与人之间的斗争性矛盾,转向人与人之间的非斗争性矛盾;从原来的人与人之间的矛盾转向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及主要解决生产力的问题。前一个转向我们把它概括成人民内部矛盾,后一个转向我们称之为社会的主要矛盾。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普遍性,相对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阶段,又有其矛盾的特殊性:当前的贫富差距扩大、腐败问题、经济转型问题都是特殊性的突出表现。这就要求我们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理解矛盾的普遍性,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找到适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解决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重要原则和活的灵魂,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也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综上所述,和谐与矛盾并不是两相对立的概念,矛盾和差异是和谐的前提,矛盾的解决促进社会和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是在不断解决矛盾中实现的。“和谐社会是社会的各种要素和关系相互融合的状态,是一个内涵相当丰富的概念,它涉及到人与人、人与社会、公民与政府、人与自然等多种关系,涵盖了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和日常生活。”【5】 所以,我们要运用矛盾分析方法,立足中国国情,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和谐中实现发展,在发展中促进和谐,实现社会各方面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社会和谐是中国】推荐阅读:
社会和谐是最大的政治12-12
社会和谐08-27
社会和谐12-30
社会和谐稳定07-20
社会和谐发展06-22
社会和谐观10-31
社会保障与社会和谐07-03
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09-29
共同富裕社会和谐07-25
试论努力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