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基层党建工作创新的关键点

2024-09-03

找准基层党建工作创新的关键点(精选9篇)

找准基层党建工作创新的关键点 篇1

找准基层党建工作创新的关键点

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的讲话中强调:“要切实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按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拓宽领域、强化功能的要求,调整组织设置,改进工作方式,创新活动内容,进一步扩大党的工作的覆盖面,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自去年7月市委提出推进基层党建工作创新后,门头沟区各级党组织立足本单位本部门实际,按照“日常工作缺位什么就补位什么,群众需要什么就提供什么,组织能做什么就做什么”的原则,积极探索实践,基层党建工作蓬勃开展,在全区形成了百花齐放的良好局面。

一、按照党员群众需求开展服务

服务群众不是党组织“要”提供什么样的服务,而是群众“需要”什么样的服务。创新要以群众为中心,以满足群众的实际需要为核心,要从群众最关心、当前最需要、效果最明显、实惠最直接的地方入手。

现在斋堂镇爨底下村有名了,但这“名声”资源怎样才能转化为收入资源?富了以后怎样才能更富,是村民的愿望,更是班子的工作重点。爨底下党支部从服务切入,打起了“爨底下”三个字的主意,从注册商标抓起,开始了爨底下人既要吃有限的有形资产,更要吃无限的无形资产新的发展历程。去年12月,村党支部以北京爨底下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的名义委托北京中北商标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向国家工商行政总局商标局递交了商标申请。以“爨”字和“爨底下”三个字分别申请了五大项、五十小类产品注册商标。涉及产品分为五大类,包括:蜂产品类、杂粮系列、干菜系列、干果系列、手工艺品类等。去年刚刚运作就收入了10余万元。注册的商标不仅成了村民的收入来源,也使党支部在市场经济中找到了凝聚群众共同奋斗的新路子。

作为一个曾经的乱村,龙泉镇滑石道村人心涣散,支部威信不高,“只有干,并且干村民最想而又独自干不了的事”,这是新班子得到村民支持的敲门石,也是班子在村里说话有人听的法宝。他们以生活最困难党员群众的需求入手,建立了“爱心小屋”,向社会、村民争取捐款、捐物,为村内生活困难群众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爱心小屋”正式揭牌后,在党支部的领导下,制定了《救助工作领导小组成员责任分工制度》、《捐助资金、物品接收制度》、《捐助资金、物品发放制度》、《被扶助人员确定制度》、《捐助资金、物品接收、发放公示制度》等制度,实行规范管理。如今,滑石道村村民由于突发疾病或者遇到突发变故,家庭生活受到重大影响,能够及时得到几百元到上千元的资金救助,缓解燃眉之急;身有残疾、年老体弱丧失劳动能力的村民每季度能够领到一袋大米、一袋面、一桶油,根据个人需要还能够领到衣服,基本做到了衣食无忧。“爱心小屋”不但使困难群众的生活有了长效的保障机制,也使党支部找到一条新形势下服务群众的长效机制。

看到群众每逢红白喜事,都为借盘子、借桌椅板凳发愁的“小事”,斋堂镇桑峪村党支部把“小事作大”,成立了红白理事会,将村里一个旧仓库废品进行清理变卖,购买了各种炊具、桌椅板凳等,同时制定了理事制度、财产保护、使用和借用制度,设置了专门的设备管理人员。村民家里操办红白喜事,理事会的设备可无偿借用,也可以利用理事会的场所办事,理事会成员还无偿帮助操办。理事会的成立为村民提供了方便,村民筹办婚事再也不用提前三四天就开始准备了,只需提前一天准备就可以保障婚宴顺利进行,每次还可以节省费用1000多元。截至目前,桑峪村红白理事会共为当地村民承办婚丧嫁娶40多场1600多桌,为当地村民节约费用近5万元,受到了村民们的好评。小事做大,“做”出了支部工作的着力点,“做”出了支部的凝聚力,也为“乡风文明”目标的实现“做”出了一个榜样。

二、立足于民主管理开展创新

尊重党员群众的民主权力、发扬党员群众的民主权力是基层党组织一项重要工作方法。只有保障党员群众的民主权利,才能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从而提升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的能力。因此,创新就是按照管理民主的要求,审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去解决。

“管理民主”在清水镇洪水口村得到了充分体现。村里重大建设项目实行招投标制度,涉及大工程、高技术的项目,都是由村党支部通过招投标承包给有资质证书的施工单位。村内建设的一些小工程,由村民牵头承包,招标前,党支部先召开村民大会,把工程的期限、质量等要求告诉村民,经过一定的程序,支部选择承包费低,质量标准承诺高的承包人。确定好承包方后,双方要签定合同,发包方要有工程设计图,承包方要有工程预算表。同时收取承包方的招标押金。通过采取严格的招标制度,不仅工程质量得到了保证,而且还增加了工程的透明度,做到了干部清白,群众明白。招投标制度使村干部免去了人情困扰,免去了村民猜疑,也使老百姓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得到了保护和激发。

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为激发农村基层干部、广大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意识,龙泉镇党委改变以往镇党委政府管理村“两委班子”、村“两委班子”管理村民的单向管理模式,实行了双向承诺制。即龙泉镇党委、政府向社区居民承诺;社区党支部、居委会向龙泉镇党委、政府和社区居民承诺;社区居民向龙泉镇党委、政府承诺,调动了村民、村“两委”干部的主动性,形成了双向交流、互动式的工作模式,通过双向承诺这个载体,激发了基层干部群众参与村内事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主人翁意识、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得到明显增强。

“依法治村”既是雁翅镇雁翅村由乱变治的根本原因,也是村里取得发展的基础。党支部从增强干部群众的法制意识入手,开展普法教育,把与群众生产生活联系密切的法律法规作为宣传重点,采取广播、讲课、案例等形式向群众宣传、讲解,提高了群众遵纪守法意识。在村务管理中,依法决定村内重大事项,严格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办事,坚持重大事项提交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实施“阳光工程”,杜绝暗箱操作。程序公开透明,使得村民心服口服。“依法治村”更深远的意义在于为新农村建设培养了一大批懂法律的新型农民。

三、发挥党员群众主体作用,加强机关党建工作创新

推进机关党建工作创新,就是要充分发挥机关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党员群众的主体作用,努力建设一支政治理论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党员队伍,为各项行政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

区交通局党组的做法是实行半军事化管理。首先强化日常管理,坚持每日出早操制度,按照“机关工作人员规范”严格要求,把规范变成行为,把行为变成习惯,使职工养成良好的工作作风。结合执法工作开展执法人员封闭式军训,按照正规化标准,细抠每一个动作、每一个指令,严格规范执法手势,磨练意识。同时,开展“党日活动进农村”主题实践活动,将对口扶贫村——斋堂镇龙门口村作为道德教育基地,局党组成员参加村支部民主生活会和民主日活动,帮助村干部出思路谋举措,组织党、团员分期分批进行义务劳动,开展艰苦奋斗教育。半军事化的管理造就了机关工作整齐划一,做到政令统一,令行禁止,同时也培养出了机关干部敢拼敢冲、艰苦奋斗、不怕吃苦的优良作风。

区统计局党组的做法是围绕创建“学习型”机关,注重激发党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党员参与支部建设的主体意识。建立健全了学习交流机制、考核奖励机制、经费投入机制,为机关党员干部提供良好的收获知识、交流心得、互动探询的渠道和环境,形成学习——提高——提拔、奖励——再学习——再提高——再提拔、再奖励的用人奖励机制。树立了“人人学习,终身学习;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的理念,在思想上,强调学习

是财富、是机会、是享受、是福利;在机制上,强调学习是职业、是岗位、是工作、是制度;在方式上,强调学习是读书、是思索、是实践、是互动;在成果上,强调学习是知识、是创新、是效率、是成功。学习型机关的创建,促进了本单位业务工作的开展。2006年,区统计局被国务院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领导小组授予“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国家级先进集体”称号;被国家统计局授予“全国统计四五普法先进单位”的荣誉称号。

四、分类指导,发挥党员队伍的优势,增强推进创新工作的合力

随着社区建设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党员退休后回到了社区,怎样才能让他们发挥作用呢?大峪街道永新社区党支部结合本社区离退休教师和机关干部多,党员政治理论水平高和工作能力强的特点,一改退休党员发挥作用就是上街巡逻的传统做法,组建了社区党建顾问团,充分发挥他们善于出谋划策的特长。顾问团负责对社区党建工作重大问题进行研究咨询、与支部共同研究党支部的工作计划;对社区党建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进行对策研究、指导支部把握方向开展工作;监督支部工作计划的实施。在顾问团的指导下,党支部先后开展了邻里一家亲“饺子宴”等一系列活动。分类指导为不同特长、不同经历的党员搭建不同的平台参与社区建设。永新社区党支部既在观念上进行了创新,也在机制上进行了创新。

永定镇冯村党委结合本村旧村改造后人口密集、各类退休人员多的特点,成立了一支党员志愿者服务队。志愿者服务队以无职党员为主体,志愿者年龄都在60岁以上,党龄最长的50多年;以退休人员为主体,包括农民、退休干部、退休教师和退休工人。志愿者服务队主要工作有:协助村委会进行治安管理,确保村民人身、财产安全;监督、维护村内环境卫生,改善村民生活环境;做好宣传员和组织员,向群众宣传党的政策、法规,同时组织各种活动,丰富村民业余文化生活,在党委和群众之间架起了一座连心桥。

搭建一个使党员能够在展示特长中发挥作用的平台,是永新社区党支部、冯村党委的创新点。基层党建工作创新要结合党员队伍的实际,发挥“人无我有”的优势,把党员中所特有的各种人才资源利用好、整合好、使用好,成为促进工作的有效动力。

五、围绕重点工作开展创新,增强党组织的履职能力

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妙峰山镇党委实施了培养新型农民建设新农村教育培训工程,实行定单式培训,对本镇村干部、农民分别进行大专、中专学历水平和资格证书三个层次的培训。重点培养年龄在45岁以下的劳动力。大专学历教育培训人员重点放在村在职干部和高中毕业生,培训内容以市场营销、经营管理为重点,提高管理者水平和带头致富的能力,以及做好村干部后备力量的储备。中专学历教育培训人员重点放在农村从事种植、养殖和乡村旅游服务的青年农民,以种植、养殖、旅游服务等实用技术为重点培训内容,提高劳动者素质。“绿证”升级及转移培训重点为农村从业、无业人员,以实用技术和资格证书为重点培训内容,提高农民生产和从业技能,提高农民的转移就业能力。最终实现村村都有扎根的大学生,种、养、游户户都有懂技术、会经营的中专生,农村各业人员掌握1—2门劳动技能的目标。新农村呼唤新农民,这是上级的要求,新农民呼唤新技能,这是基层的需求,通过实施培养新型农民工程,妙峰山镇党委将上级的要求与下级的需求有机结合了起来,创新了镇党委、镇政府的履职方式。

潭柘寺镇党委在全镇范围内开展了以构建和谐家庭、和谐村庄、和谐小城镇为主要内容的“三级构建”活动,进一步推进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镇党委、政府积极转变工作方式,为“三级构建”活动提供体制机制保障。一是设立社情民意信息员,建立民意调查机制。镇党委在每个村设立了一名社情民意信息员。二是成立社情民情办公室,建立民意反馈机制。民情办公室主要负责解答群众反映的问题。三是强化机关干部包村职责,建立责任追究机制。制定“六定一随时”

制度,即定期找党员朋友谈心、定期到所包村走访贫困户、定期参加所包村领导班子会、定期参加所包村党员和村民代表会、定期进行矛盾排查、定期向镇党委汇报包村工作情况;随时填写民情日记,记录包村工作进展情况和各种矛盾的处理情况。四是组建帮扶特派员,建立服务机制。帮扶特派员由机关干部组成。主要职责是协助村党支部抓好党员群众的教育管理;及时排查、掌握、化解各种矛盾和不稳定因素,确保社会稳定。

妙峰山镇和潭柘寺镇党委在学习领会中央、市区委精神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区、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抓住了“人”的因素这一关键,以人为本,找到了突破点,促进了各项工作的开展。因此,创新就是要吃透上情、了解下情、解决问题。

党建工作是一项严肃的事业,是一项艰巨的事业,同时也是一项充满生机活力与创造锐气的事业,需要严谨的作风、科学的态度、创新的勇气和务实的精神。深入分析各基层党组织推进党建工作创新的思路和做法,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思考和启示。

启示一:创新要着眼于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各项工作

各级党组织在推进党建工作创新中,始终坚持把解决实际问题作为推进创新的目标,把因地制宜、挖掘整合现有资源作为推进创新的基础,把拓展渠道、创新方法、完善机制作为推进创新的动力。因为符合党员群众的需求,每一个创新都极具魅力;因为符合形势的发展,每一个创新都极具张力;因为符合党员和党组织的实际,每一个创新都极具生命力。党组织为什么能够得到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关键是他们找准了群众的需求,针对群众需求和困难,为他们解决了实际问题。因此,各级党组织和党务工作者要高度重视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启示二:创新要着眼于做好服务工作,凝聚群众共同奋斗

把服务作为创新的重点,就抓住了创新工作的魂。党建创新的目的就是提升党组织的服务能力,进一步加强基层党建工作。所以,我们要把做好服务作为开展工作的切入点,逐步完善服务体系,提升服务水平,切实增强党组织的服务功能。一是做好服务下级党组织工作。要下移工作重心,在经费、场所等方面给予支持,指导、帮助和增强下级党组织服务群众的能力。二是做好服务党员工作。要制定服务党员的具体措施,解决党员的实际问题。特别是在解决党员困难、提高党员素质和发挥党员作用上解决一些具体问题。三是做好服务群众工作。要从建立了解渠道、建立沟通平台、建立服务组织和建立协调机制等方面入手开展服务群众工作。

启示三:创新要着眼于加强自身建设,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

各级党组织在推进创新工作中,要着重从加强党组织和党员队伍自身建设入手,不断提升党组织的工作水平和服务能力。一是要进一步提高党员素质。党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党组织的服务水平。因此,各级党组织一定要把提高党员素质、增强业务工作能力作为党员教育重点内容,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提升业务工作能力。二是要进一步推进民主建设。要加强宣传引导,提升党员的民主意识和法制意识,深入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继续深化党务公开工作。三是要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开展党建工作创新要求我们要多做调查研究工作,发扬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切实把基层的真实情况和群众需求兜上来,针对问题制定有效的工作措施,加强党建工作的针对性。

启示四:创新要着眼于制度建设,提高党组织的自主创新能力

推进基层党建工作创新,制度建设是前提、更是保障。龙泉镇党委的双向承诺制和潭柘寺镇党委的“三级构建”,就是把工作中的好经验和好做法制度化,通过制度建设推动工作创新。所以,在推进创新工作中,要坚持把制度建设作为基础工作抓好、抓实,通过构建区委、工委党委(组)和党支部的“三级”制度体系,来推动党建工作创新。党建工作创新要

坚持以指导性、保障性制度建设为着眼点,以规范性、具体性制度建设为着重点,以操作性、活动性制度建设为着力点。

作者系中共北京市门头沟区委副书记

找准基层党建工作创新的关键点 篇2

关键词:基层廉政教育,领导干部,法治教育,方式创新

近年来, 各地方基层纪检监察部门积极探索, 党风廉政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廉政教育作为党风廉政建设体系的基础工作和重要环节, 现实中仍存在机制缺乏稳定性、方式缺乏吸引力、实施缺乏针对性、宣传缺乏说服力等问题。2015年2月2日, 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 强调全面依法治国必须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 要求重视法治培训, 完善学法制度, 对完善廉政教育工作很有启发。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新常态下, 立足地情, 廉政教育工作务必抓好领导干部和法治教育这两个关键, 以改革的精神创新领导干部廉政法治教育方式。

一、基层廉政教育工作应抓好两个关键

1. 廉政教育应抓好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

领导干部作为执掌党的执政权和国家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等公权力的特殊群体, 是执政兴国的骨干力量。这个群体人数不多, 但作用非常关键。相关学者的调研显示, 公众普遍认为领导更应该接受廉政教育。[1]根据对部分基层纪委监察、检察机关等部门的调研, 党政机关腐败类职务犯罪的主体多为单位的领导、部门负责人, 涉及的单位主要为教育、国土部门以及农村基层组织等, 违法违纪多出现在人事任免、行政审批、政府采购招投标、征地补偿等环节。因此, 廉政教育的重点对象应锁定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 尤其是身居高风险领域、部门和岗位的领导干部。

2. 廉政教育应抓好法治教育这个关键内容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特别要强调领导干部切实依法履职, 模范守法用法。廉政教育既要有人性教育, 就是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也要有底线和实践教育, 就是法律和行为规范教育。把握廉政教育方式和内容的虚实结合, 在新形势下法律和行为规范教育更加值得强化, 也就是对领导干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强调。根据对重庆市部分区县廉政教育工作的调研, 专门法治教育的比重极低、缺乏法律专门人才参与等问题, 严重制约了廉政教育工作的实效。因此, 在廉政教育中强化法治教育, 尤其是领导干部廉政法治教育, 是当务之急。

二、基层廉政教育工作的不足

1. 廉政教育工作的关键对象弱化

当前, 基层廉政教育普遍强调廉政教育“一把手”责任, 形成了定期面向科级以上领导干部开展廉政专题培训的机制, 但其在廉政教育总体工作中占比较弱, 未形成专门针对领导干部的廉政教育工作机制, 且缺乏专项考核。

2. 廉政教育工作的法治板块缺乏

总体而言, 基层廉政教育工作中纳入法律纪律内容, 但专门的法治教育板块缺乏, 有关廉政、领导干部具体工作等方面的法律知识培训较少, 领导干部缺乏获取准确法律规范的渠道。

3. 廉政教育工作的专业人才缺位

从事反腐倡廉宣传教育工作的绝大多数人是领导干部。[2]调研中发现, 基层廉政教育的人员主要以纪检监察、检察机关的领导干部为主, 辅之以法学专家, 法律专业人员相对较少。形式上以纪检监察领导作报告的多, 实施专门法律培训的少, 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廉政教育总体上专业性不足。

4. 廉政教育工作的制度规范缺位

基层廉政教育工作普遍存在制度规范较少的问题, 在廉政教育的实施主体、对象分类、内容设计、工作职责、工作程序等方面规范性较弱。反腐败制度建设多为事后规范, 事前预防总体规范化不足, 尤其是廉政法治教育方面。

三、完善基层领导干部廉政法治教育工作的建议

1. 强化领导干部专门廉政法治教育

完善基层廉政教育工作, 关键要抓好领导干部这个关键群体, 具体提三点建议。一是基层纪检监察部门牵头编制领导干部廉政风险高危岗位清单, 除党政机关外, 将村、社区等基层组织中高危岗位纳入;二是建立领导干部廉政法治教育内容设计的双轨制, 区分通识教育和专门教育, 通识廉政法治教育是领导干部都应掌握的知识, 专门廉政法治教育是与领导干部所担负工作密切相关的知识, 具体内容设计建议由纪委监察部门牵头, 以项目委托的形式交由法律专业团队完成;三是完善领导干部廉政教育制度, 制定地方《领导干部廉政教育实施办法》, 突出法治教育的功能, 从部门和个人职责、教育方式和内容、考核评估、责任追究、经费保障、工作程序等方面予以规范, 改以往的“熏陶影响”为“针对教育”, 打造廉政教育的制度风景线。

2. 完善纪检监察、检察、组织、法制、党校等部门协同配合的教育培训机制

廉政教育做得好不好, 不是纪检监察部门一家的职责。针对基层实际, 建议探索纪检监察部门、检察机关、组织部门、党校等协同配合的新机制, 具体提三点建议。一是将廉政教育和职务犯罪预防工作有机整合, 并建立职能部门具体工作和基层党校科研、培训充分协作的机制;二是纪委监察部门牵头组建廉政法治教育专业人才库, 一方面要整合系统内的纪监、法检、法制、党校等部门的人才, 另一方面要引入专业律师;三是探索政府购买专项法治教育服务, 专列并纳入年度预算, 由法学专家、律师等法律专业人员直接面向领导干部开展个性化廉政法治教育的方式和机制。

3. 建立领导干部廉政法治教育问责机制

对领导干部承担个人和领导责任的廉政工作, 包括所在单位其他人员的行为, 出现腐败问题, 建立领导干部廉政法治教育责任机制。一方面, 要将领导干部接受廉政法治教育的情况作为廉政建设和法治建设的共同考核评估内容, 制定明确的考核指标, 建立对未完成规定教育任务的领导干部严格实施行政处分的机制;另一方面, 要将法治教育纳入领导干部廉政问责机制, 对未完成规定廉政法治教育任务或需承担廉政法治教育责任的领导干部, 建立限期“回炉”参加特定形式和内容法治教育的机制, 并科学设计工作程序和监督方式。

4. 为领导干部配备法律法规检索数据库

领导干部在实施具体工作和重大决策时, 经常需要检索法律规范, 作为依据和参考。虽然基层党委政府及其部门、各街镇已普遍配有法律顾问, 但领导干部自身能够便捷地检索查询法律法规仍然必要。其一, 专业的法律法规数据库具有全面、准确、便捷的优势, 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其二, 领导干部独立使用法律法规检索, 更有利于及时解决问题和提高决策效率;其三, 领导干部使用法律法规数据库的过程, 也是领导干部学法用法的重要方式。

参考文献

[1]张增田, 李才森.公务员对待廉政教育的政治态度的影响因素研究[J].行政与法, 2014 (6) .

基层文化工作创新的四个关键点 篇3

一、出特色,树品牌

什么是基层文化工作的创新?简单地说,就是要突破成规。在内容上,改变过去在文化站或街道办出示报刊杂志、完成上级工作部署的单一性,要结合地方的实际情况,办出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文化项目;在方式上,工作人员要改变过去成日读书、看报、放电影的老路子,深入调查研究,以多种形式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基层文化工作的对象,是不同文化层次而又具有地域文化传统的人民群体,基层文化工作的目的是丰富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从而使他们更好地了解国家的方针政策,促进城乡文化共同协调发展。然而,从基层文化工作的发展上讲,仅仅抓住特色是不够的,还应该将有群众基础、发展空间的文化项目转变成文化品牌。

打造文化精品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手段,政府应该加大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扶持力度,制订优秀人才和优秀作品鼓励办法等措施,鼓励和引导群众创作优秀文化产品。只有抓住特色,树立品牌,才能推动基层文化工作的创新。

二、基层文化工作与百姓之间的“零距离”

我们前面说过,基层文化工作创新要抓住地方特色,一方面能抓住群众的兴趣点,另一方面容易在文化项目的内容上形成特色,树立品牌。过去,我们主要是根据上级的部署和要求来开展工作,大多数基层文化工作者都是深居在文化馆、文化站的“象牙塔”里,并没有深入到群众生活中去调查他们的文化需求。这些文化工作者缺乏工作热情,不能与基层群众打成一片,更不要说贴近百姓了。因此,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要实现基层文化工作的创新,就必须坚持以民为本的工作理念,真正做到文化工作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工作成果与人民共享,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思路,让基层文化工作更加贴近百姓。

创新的精神体现在基层文化工作的每一个重要方面,这其中的每一项都与老百姓的生活学习密切相关。基层文化工作的创新就在贴近百姓的工作理念之中,就在广大基层群众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之中。

三、重视文化资源的整合

基层文化工作的创新还要重视文化资源的整合。首先要深入挖掘和利用历史人文资源,将传统文化资源与时代文化精神有机地结合起来。创新不应该脱离传统,但过去的传统与当今时代发展存在一定差距,还有需要改善的地方,因而应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长期以来,国家都非常重视基层文化工作,特别是全国基层文化工作会议的召开,更是为基层文化工作者提供了力量,激发了他们的创新精神。但是,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还必须调动一切可能的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文化工作的发展,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推动文化品牌项目的形成和发展。一方面,这样可以解决物质技术条件不足的问题,吸引全社会参与到基层文化工作上来,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特色文化项目的产业化发展。

因此,基层文化工作的创新既要利用好传统历史文化资源,又要把握时代的先进性,既要深刻理解和贯彻国家关于发展基层文化的方针政策,利用好相关政策资源,又要吸引广大社会力量的参与,一起将基层文化工作这一盘棋走活。

四、充分发挥信息平台的作用

当今是一个信息社会,先进的科学技术使得信息的传播速度大大加快,基层群众都可以通过网络获取知识,了解国情、社情。正是由于信息技术在当今时代的重要性,因此,基层文化工作者要给群众搭建信息平台,让群众通过电子信息了解国家的方针政策与时代发展的概况,丰富文化生活,提高身心素质。

虽然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现在很多基层群众在家里就可以安装网络信息设备,但是,网络信息内容多、杂、乱,能够起到优秀文化信息传播渠道作用的并不多。基层文化工作者搭建信息平台不但可以引导群众接受先进文化,还有利于地方与地方之间工作经验的借鉴与利用,有利于优秀的基层文化工作内容和方式在网络中实现资源共享。

由文化部组织与实施的全国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在使用现代高新技术手段的基础上,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累的丰厚的文化信息资源,以及现代社会的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加工整合,并建成一系列网络中心,实现了文化信息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的共同建设与分享。这对于城乡基层的群众,尤其是边远地区的老百姓,是一项极大的福音。

总之,基层文化创新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既需要我们改变工作理念和工作方式,又要充分发掘、整合、利用好各种文化资源,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手段的作用,办出特色,打造出文化精品,只有这样,才能使基层文化工作走出传统的路子,实现基层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找准基层党建工作创新的关键点 篇4

找准关键内容 准确把握托福口语的表达节奏

我们有时会担心,阅读速度的加快会影响阅读理解的准确率,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当然,盲目追求阅读速度必然要影响阅读理解的质量。我们应该做的是掌握正确的阅读节奏:“根据快和慢两种速度交替而成的节奏来变化自己的阅读速度。” 唱歌因韵律节奏而动听,说话因轻重缓急而悦耳,阅读也是一样,快慢相间的阅读速度才能收到良好的阅读效果。

我们知道,句子是由词组成的,但同一句中的各个词的分量不尽相同,有的起着关键的作用;段落是由句子构成的,然而同一段落中的各个句子的分量也是不尽相同的,有的是关键句、核心句,有的则起着辅助说明的作用,为阐述中心思想而服务。这些关键词、关键句表达的正是段落的重要信息,抓住了它们就等于抓住了段落的核心,就知道了什么地方应该加快速度,什么地方应该放慢速度,当然也就掌握了阅读节奏。

一般而言,对于关键词和关键句应该慢读,做到充分理解,牢牢把握;而对非关键词和非关键句应加快阅读速度,抢出时间,用以反复阅读重点句或归纳总结。请看下面的示例:

例1:阅读下面的段落:

A lot of people think that cultural anthropology is just about studying the special and strange aspects of a society, but anthropologists are also interested in the aspects of life that seems so ordinary that the people in the society think they are not significant.

阅读此句,我们不难找到一些关键词,如:cultural anthropology, the special and strange aspects of life, but, anthropologists, interested, ordinary, significant。这些关键词反映了此句的主要信息:“许多人认为文化人类学就是研究特殊而奇怪的社会现象,但人类学家有时还对一些人们认为不重要的、看起来很普通的生活现象感兴趣。”通过分析关键词,我们又发现“but”这个具有转折意义的连接词向我们显示了此句的后半句才是整个句子的核心部分,它提示我们阅读时应更加留心阅读后半句的关键词,提炼关键信息。因此,我们可以很肯定地确认此句最重要的意义应该是:“Anthropologists are also interested in the aspects of life so ordinary that people don’t think they are significant.”并且也可以很肯定地预测,如有下文,也一定是就后半句所反映的核心信息继续论述,而不是前半句的。这样,在阅读时,我们就会把目光把注意力更加有目的地集中在后半句的关键词上,而对那些附加修饰、说明的部分,如:修饰people的a lot of 、in the society就可以快速阅读,甚至略去不读,因为它不影响我们对中心意思的理解与把握。

例2:阅读下面的段落:

Smell and Memory

Scientists are producing an increasing number of findings on the links between smell and memory. The most prominent scientist in this field is Dr. Alan Hirsch, a US neurologist who specializes i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ho have lost their sense of smell or taste. He believes that the memories that certain smells bring back to people are not actually as important as the emotions that are associated with the smells. He also argues that our minds filter these emotions in a positive way, making past times seem better than they perhaps were.

我们注意到这个段落的题目是“Smell and Memory”,我们还知道题目是中心思想的反映。据此,我们可以得知本段主要论述的应是smell and memory之间的联系,由此找到了关键词语“the links between smell and memory”(在段首),而能说明它们之间关系的句子又是最后一句。所以,这个段落的核心信息是:“Some smells remind us of a previous thing in a way that is better than the real experience.”由此判定,本段的首尾都需细心地、稍慢地阅读,而对“最著名的;专门治疗何种病人的”这样相对次要的句子就可以加快阅读速度。

托福口语真题实例分享

很多同学在准备托福口语的时候,不太清楚回答口语问题时的具体思路是什么,怎样回答才能拿高分呢?下面结合托福口语实例给大家列出了一些参考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Some cities insist on keeping ancient buildings. Other cities want to destroy them. Which do you prefer and why?

Well, I prefer the former one. First of all, ancient buildings are reminders of our past. They tell us where we came from and how we get to where we are now. They provide us with the opportunity to appreciate the achievements and the dreams of our previous generations.They recall our goals and dreams.Secondly, we cannot afford not to preserve the historical buildings because they not only bring us aesthetic enjoyment but also have their own architectural and historical values. They are unique in design and we should preserve them for research.In addition, they can attract many tourists and thus contribute to the economic prosperity of the cities.

Which do you prefer, e-reading or traditional reading?

Well, as far as I am concerned, I prefer traditional reading.First of all, it’s very comfortable to read traditional books and it doesn’t hurt your eyes as e-reading does. You know computer screens give out radiations which may have some bad effects on your eyes.Second, traditional books are portable. You can read a book whenever you have the time and wherever you are.Most importantly, I like the feeling of turning the pages and taking notes on books. In traditional reading, when I find an important point or an interesting thing, I like to underline the words and write down my ideas. I think this is a sort of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author and myself and this can increase my enjoyment and deepen (improve) my understanding of the book.

Some people prefer to eat out. Others prefer home cooked meals with their family. Which of these types of meal do you prefer? Use specific examples and details for your preference.

Well, I prefer home cooked meals.First, the food is definitely clean you don’t have to worry about the sanitary problem.Second, the food is cheaper than in restaurants and you have a free choice of food. You can cook what you like most and enjoy the process of cooking the meals together with your families.Third, I like the feeling of enjoying my meals at home with my families. I like the warm and fragrant atmosphere of home.There is no noise, no hurly-burly, just my family members who love me most, we can talk about many things in the meal and this would enhance our feelings.

以上是一篇托福口语实例,在备考的过程中,往届真题都是至关重要的,非常有价值,大家可以作为参考。

★ 目标内容范文

★ 初中历史教学有关论文

★ 初中历史教学工作总结

★ 初中历史教学过程范文

★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找准基层党建工作创新的关键点 篇5

1. 以下词组提示下文所涉及的重要信息:The main / important point / conclusion / reason….The point to note here…

2. 以下词组提示了下文的结构框架: There are three major reasons…

3. but 和 however表示对比,常常用来提示重要信息,例如:

4. 在文中提问可以突出问题后的答案,提示读者答案中有重要信息,例如:

5. 有时,为了保证读者完全理解自己的观点,作者会在文中反复提出自己的观点,例如:

6. 文章的结论通常是非常重要的,因此,读者要在文中寻找提示结论的“信号词”,例如:

7. 举例是为了帮助读者理解某一个观点,因此,文中的例子不是浏览文章时的重要信息。在阅读过程中,以下词组提示读者下文是举例部分信息。

有时,作者也会用破折号或括号来提示举例信息,例如: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 are dependent on cash crops C

Precipitating/violent/unexpected factors are those which reduce the food supply (droughts, floods, wars, epidemics)…

在段落浏览时,读者在看到信号词后,应不断对下文信息作出相应的判断,例如:

The main reason for (提示:下文信息重要) the reduction in the death rate in the developing world has been improved public health measures. For example, (提示:下文信息不重要,仅仅是为了用来证明前面的观点

Why (提示:问题的答案中有读者应该关注的重点) is it so easy to cut the death rate in this way and yet so hard to reduce the birth rate? One answer (提示:这只是众多答案中的一种,并不是最重要的,

创新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思考 篇6

当前,农村基层党建工作要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从解决农民最关心、最迫切的问题入手,以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为中心,着重从制度和体制、机制方面加强农村基层党建,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科学化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第一,把思想建设摆在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突出位置。一是要创新学习观念。当下,信息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国内外市场风云的瞬息万变,高科技带来的产业革命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日新月异,都要求我们要静下心来扎扎实实地学习,精确把握理论,及时更新理念。否则,就很难跟上时代的步伐,创造出色的业绩,因而也就不具备担任领路人的资格。二是创新培训方式。要积极运用信息化、全方位和开放式的培训方式方法,广开渠道,大力培养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的思想理论素养和岗位专业技能。再次是学习方法创新。提倡集中培训与个人自学相结合,鼓励农村干部带着问题学,为了解决问题学,做到思想理论学习与解决实际问题紧密结合、相互促进,把基层党组织思想理论建设的成果转化为新农村建设的强劲动力。要建立健全和严格遵守学习制度,落实检查监督措施,杜绝形式主义和教条主义。

第二,调整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布局。

一是农村基层党组织要管党员,要真正担负起组织党员、教育党员、管理党员和关怀党员的功能,建立健全教育、管理、服务党员长效机制,激发党员增强光荣感和责任感、保持先进性等内在动力,从而保证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生机与活力。二是农村基层党组织要改革领导和管理方式,把属于村民自治范围内的事务交给村委会和村民会议决定与管理,而基层党组织则应发挥政治核心和监督、保证村民自治制度落实的作用,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影响力。三是农村基层党组织要发挥整合作用,使农村基层党组织真正担负起关怀农村社会、服务农村社会和保障农村社会的功能。支持共青团、妇联以及近年来兴起的各种农民协会的发展,充分发挥它们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和化解矛盾的功能。

第三,推动农村基层党组织制度创新。

一是创新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机构设置。计划经济时代,农村基层党组织是以行政村为单位设置的,随着农村经济成分和经济组织的多元化,以及人才、资金、技术和信息等生产要素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流动,使得传统的基层党组织设置模式难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在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的形式上与时俱进,大胆创新,完善“支部+协会”运作机制。并且,农村基层党组织要适应现代化、产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需要,积极探索,把“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努力寻找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与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联结点。二是创新干部的选拔、任用和管理机制。要进一步加强党支部班子建设,树立全新的用人观念,坚持选拔那些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群众威信高、作风正派、公正廉洁、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知识水平和开拓创新能力、热心为广大群众服务的优秀党员担任支部书

找准“关键词”突破解题瓶颈 篇7

高考考纲规定的能力考核目标和要求有四项, 其中第一项就是“获取和解读信息”, 获取信息即发现、收集信息, 解读信息即对信息的理解, 而信息主要体现为设问和材料中的“关键词”。那么, 在高考中如何才能找准“关键词”, 提升答题的准确性呢?本文结合2013年高考文综安徽卷第39题进行探讨。

一、找“关键词”, 解高考题

(一) 高考试题再现

下面是2013年高考文综安徽卷第39题:

“收入倍增”和“教育发展”关乎民生之利, 为人民群众所广泛关注。某校高三学生在学习党的十八大报告过程中, 围绕这两项内容进行了交流。请你参与其中。

第一组聚焦“民富”

十八大报告提出, 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 到2020年实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目前, 实现这一目标最大挑战是经济下行压力, 需要激发人民群众智慧,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才能在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居民收入倍增。

(1) 结合第一组观点, 回答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并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 说明居民收入倍增目标确定的理论依据。

第二组热议“教育”

教育是国计, 也是民生;教育是今天, 更是明天。综观国际国内大势, 立足基本国情, 十八大提出“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教育的力量, 将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力量, 是国家的力量。

(2) 联系第二组观点, 运用经济生活知识, 说明教育在推动国家经济发展中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二) 找准“关键词”, 解答高考题

能否找准“关键词”, 直接关系到答案的准确性。在2013年高考文综安徽卷第39题的解答中, 我们完全可以运用找“关键词”的方法来答题。

1. 从设问中找

这样, 该问的完整答案可以表述为: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倍增目标是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提出的。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倍增目标的确定, 有利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促进生产力发展。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倍增目标的确定符合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要求。

2. 从材料中找

因此, 该问的完整答案可以表述为:

教育通过提高劳动者素质来促进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促进劳动者就业和自主创业, 改善人民生活。通过培养人才, 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通过培养人们的市场经济意识, 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营造有利的文化环境。

3. 从设问和材料的结合中找

该问的完整答案可以表述为: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坚持以人为本, 执政为民。确定居民收入倍增目标, 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 做到发展依靠人民, 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坚持民主执政和科学执政。充分发扬人民民主, 激发人民创造热情;遵循社会主义建设规律, 通过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在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居民收入倍增。

二、如何提升找“关键词”的能力

功夫在于平时, 考场上找“关键词”的能力需要在日常的学习、训练中提升。

1.立足课本知识, 夯实能力基础

试题设问和材料中蕴含的信息点较多, 那么, 能否找准“关键词”, 归根到底取决于考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如果一个考生不能熟练掌握课本知识, 当其面对试题中众多信息点时将无所适从、无法下手。

2.分析热点材料, 尝试能力运用

高考政治并不回避热点, 今年的高考文综安徽卷第39题的情境材料就取自于当前的社会热点“收入倍增”和“教育发展”。因此, 在复习中, 我们就需要筛选一些当前重大社会热点材料, 从中尝试着找“关键词”, 在运用中提升能力。

如, 考前我们可以收集到这样一段热点材料:

加强社会建设, 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加强社会建设, 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强社会建设, 必须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要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管理体系, 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

3.练习典型试题, 实践能力运用

高考能力是在实践运用的过程中提升的, 因此, 我们可以精选一些往届高考题、各地模拟题 (主要是较大规模的模拟考试) , 适当练习, 在练习中提升找“关键词”的能力。

其实, 今年安徽卷考查的“收入倍增”问题, 在各地模拟试题中也出现过, 只不过考查的角度和题型不同而已。考生如果能通过做模拟试题, 举一反三, 从不同的角度尝试找“关键词”, 这样, 在考场上就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如“安徽省蚌埠市2013届高三年级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查考试试题”:

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我国的政党制度”的相关知识?

材料中的着重号为“关键词”, 根据这些“关键词”, 就可分析得出如下答案:

(1) 党提出收入倍增的目标以提振民心, 说明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2) 在决策之前, 党广泛征求各民主党派的意见和建议, 这既体现了民主执政, 也说明我国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3) 党提出的收入倍增目标是有条件、有基础的, 说明党坚持科学执政, 并具有与时俱进的执政能力。

高考是能力考试, 让我们通过提升找“关键词”的能力, 来实现“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考核目标和要求。

找准情境创设的“关键词” 篇8

关键词:有效;契合;贴近生活;点到为止;宁缺毋滥

情境教学对于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意义是毋庸置疑的,历过多年的传承与发展,情境教学的理念已深入人心,在教师们精心创设的情境中,学生有更高涨的学习乐趣、更强烈的求知欲、更饱满的探究热情,因而也会有更丰富的收获,更多的沉淀和领悟。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善于营造不同的情境,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再结合学习材料的特点和教材编写的体系来寻求一个最佳切入点,以便拉开学生主动探究的序幕,让学生的学习更有效率。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分析学情,贴近学生的生活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如果能调动学生的已有认知基础,推动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那么学生的学习必定事半功倍。情境的创设也应当遵循这样的理念,要让学生自然地融入学习之中,并且带着经验这个“宝箱”,通过课堂上的迁移、整合,提升数学认识。

例如,在“认识负数”的教学中,我创设了一个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在商场中坐电梯的情境,课件展示了电梯中的按钮,然后揭示了问题:两人购买了一大堆商品,想要直达地下车库开车回家,应该按下哪个按钮?这样的问题一下子将学生拉进了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他们很快指出应按下“-1”这个键,并说出原因:地下车库是位于地面之下的,在用数字来表示它的位置的时候,这个数应该比0小,所以应该用负数表示。接下来在引导学生观察按键并提出问题的时候,学生们找到很多有价值的问题,比如电梯中的按键为什么没有“0”,如果电梯上还有“-2”这个按键,其对应的位置是哪里……通过语言描述和画图表示等方法,学生详细地研究了这些数对应的位置,对负数建立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和更加准确的定义。之后我再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还有哪些负数,学生想到了海拔高度、气温中的负数,并通过同样的手段来体会这些负数的含义,找出了它们的共性:低于0。

在这个案例中,电梯中的“-1”楼层直接勾起了学生的生活经验,让他们以生活为依托,迅速切入到数学学习中,通过“-1层在地面之下”这样的描述以及画图来表示出-1、-2的位置等环节,学生不仅掌握了负数小于0这个特点,还顺带体会到比较负数大小的方法,之后再在生活中寻找负数的原型来确认自己的发现,巩固已有的认识,学生对负数这个概念的认识就根深蒂固了。这样的情境直达主题,而且很好地将数学与生活链接起来,让学生的学习有水到渠成之感。

二、找准时机,撩拨学生的情绪

情境的创设不一定都在课堂的开始,只要有需求、有作用,我们都可以依靠情境的力量来促使课堂更好地发展。当学生思路不够开阔时,当学生精力不够集中时,当学生认识不够全面时,我们都可以创设情境来撩拨学生的情绪,推动他们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例如,在“探索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的教学中,我直截了当地引导学生研究了2的倍数和5的倍数的特点,然后与学生展开对话:通过大家的观察,很快就发现了2和5的倍数的特点,那么3的倍数一定也很容易找到规律,不如我们来个比赛,看看是你们还是老师能更快地找到下列数中的所有3的倍数。以此为引子,师生之间很快进行了一场比赛,并且不出所料的是,很多学生找到了“253、59、86”这些“3的倍数”,在发现自己的速度比老师更快之后,学生们欣喜若狂。随后我组织了交流活动,验证双方找出的是不是3的倍数,在用除法来验证这些数是不是3的倍数的时候,学生们傻眼了,他们发现这些末尾是3、6、9的数并不能被3整除。“难道其中隐含着什么奥秘”?学生的兴趣被撩拨起来,他们强烈要求再给一点时间,于是我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研究,利用百数表来寻找规律。一段时间之后,几乎所有的小组都成功了,通过对百数表中3的倍数的观察,学生发现其排列很有规律,因此将这些3的倍数分组,发现每组数中各数位之和都是相等的,并且都是3的倍数。有了这样的认识,我再引导学生按照这样的规律写几个数来计算验证,学生通过实践发现这个规律是正确的,对于3的倍数的特点认识得就更加深刻了。

学生在探索3的倍数的特点的时候是主动的,探索的欲望相当强烈,这些都要归功于情境的创设,通过师生间的游戏对抗,学生否定了原有的臆想,产生了积极探索的欲望,这为他们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的情境可以像案例中这样的无所不在,通过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再出发,给他们的探究注入燃料,情境的功能就显露无遗了。

三、点到为止,服从教学的大局

宁缺毋滥是情境创设的原则之一,当我们创设出适切的情境后,学生可以由此出发,将知识和经验,猜想与实践联系起来,当我们沉迷于情境,过于关注情境本身而忽视了情境的引导价值之后,情境就容易成为“美丽的负担”,反而冲淡了数学学习的主题。因此,利用情境来展开课堂教学的时候,我们要服从教学的大局,点到为止,杜绝为了情境而情境的行为,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记得一次教研课的磨课中,课题是“平移和旋转”,面对这样生动的教学内容,我选择创设一个游乐园的情境。为了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我首先抛出了这样一个话题:你选择其中的哪些项目?学生们各抒己见,言语中充满了欢乐与向往。虽然我及时地将问题引导到这些器械的运动方式上,但是整节课中我发现有些学生还是沉迷于对这些项目的回忆中,他们有时会故意大声发出“哇”的声音来表达自己的情绪,或者小声地与邻座窃窃私语。课后反思这个情况,我认为课堂上与学生有过多的非数学因素的交流是主因,在这个情境中适度地交流是可以的,但要控制交流的度,既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要保持他们的注意力在数学学习上。再次执教的时候,我在与学生的交流中避免了个别回答,而是整体发问:喜欢到游乐场去玩吗?见过这些项目吗?你了解它们的运动方式吗?通过这样的问题将学生的眼光牵引到各项目的运动方式上,与本节课研究的内容保持一致,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也能把握数学学习的中心。

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是广泛的,情境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不但要创设适切的情境,还要巧妙地运用它,要遵循服务于教学这一主线,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情境的效果,让课堂重点突出、主次分明。

四、适度开放,赋予广阔的空间

情境具备多元的功能性,对整个课堂学习有统领的作用,在情境创设中我们要考虑的因素较多,但有一个不容回避的话题就是我们在创设情境时要给学生留出空间,让他们在情境中发现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渠道,并通过个人及集体的力量去尝试、探索、发现和总结,这样的学习才是有效的。

例如在“圆的认识”的教学中,我创设的是一个寻宝情境:学生获得的线索是宝物藏在离现在位置3米的地方。面对这样的线索,学生很快想到了前、后、左、右几个不同的方位,脑筋转得比较快的学生想到了更多的可能,除了这四个方位之外,还有很多离中心3米的地方,将这些可能的点都连起来就形成了一个圆。借助这样的情境,学生对圆有了一个动态的建构的过程,并在建构圆的过程中把握住圆的两个重要因素:圆心和半径。之后学生根据自己的发现和认识进一步探索圆的特点,研究画圆的方法等内容,学习得很顺畅。但是课堂之初创设的情境并不仅仅到此为止,在学生总结的过程中,我再次将情境拿出来,引导学生思考:宝物是不是一定在这个圆周上?学生的眼光再一次发散,从平面上的圆发散开去,到了空间上,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一个立体的“圆球”,这对于学生的思维拓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当情境具备这样的魅力,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会一步一步加深,他们的思考将更加深入、更加全面,其思维也将是跳跃的。

用创新的理念推进基层党建工作 篇9

摘 要:建设好基层党组织建设,努力提高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并处理好党的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博弈关系,真正把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作为一件大事、要事和实事来抓。更重要的是如何充分发挥好基层党组织的作用,来建设福建后花园的美丽尤溪。

关键词:尤溪县;基层党建;创新

中图分类号:D26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15-0301-02

一、西城镇基本情况

尤溪县西城镇辖有22行政村,1个居委会,总人口4.3万人,有46个党支部,1 511名党员。近年来先后获得市级“先进文化乡镇”、“林业工作先进集体”、“农村经济发展十佳乡镇”、“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省级“安全生产合格乡镇”等荣誉称号,2009年1月被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授予“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村镇”称号。

二、班子重视,紧抓党建谋发展

西城镇党委之所以取得经济建设、党组织建设双丰收的成效,归功于有一套好的班子,一份积极的心态,一种创新的意识和一系列完好的组织机制。一是配强配好党组织领导班子,选出“政治坚定、作风过硬、工作能力强、群众威望高”的党组织带头人,带领大家选择合适道路,坚实发展方向。镇党委以创先争优工作为总揽,以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为目标,不断提升延伸“168”农村党建工作机制,贯彻落实“五民工作法”,积极开展“五进基层”活动,以基层组织建设年为契机,认真开展村级组织换届工作,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为把西城镇建设成为“尤溪新城区”提供了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三、创新意识,总结经验促发展

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新时期,党建工作传统的思维方式、工作内容、表现形式已显得滞后,党建工作的创新越来越紧迫和重要,在新的时期要保持创新意识,营造创新氛围,丰富党建内涵,创新工作方法和机制。

(一)创新理念一:开放党建

随着社会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作为支撑、促进经济发展的党建工作也要适应社会的发展趋势,建设开放式党建。首先,党建工作的主体发生了变化。当前,党建工作已不再是组织部门或者是组工干部的“家务事”,纪委、宣传、工会、妇联等一些党群部门抓党建的作用日益显现,“大党建”的意识已逐步形成。此外,社会各界关心党建、参与党建的人员越来越多、队伍越来越庞大,党建工作已不再是“势单力薄”、“孤掌难鸣”了。其次,党建工作的对象发生了变化。从某种意义上讲,党建工作不仅面对的是党组织、党员,而且已经逐步延伸到广大的人民群众。比如在干部选拔任用方面,充分落实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以群众公认选干部。由此可见,党建工作已逐渐成为一项社会性、群众性工作。再次,党建工作的方式发生了变化。随着民主进程的加快,党务公开越来越制度化、正常化。围绕干部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特别是党风廉政建设、干部任用、干部管理等方面情况通过各种途径公开。同时,各级党委积极针对辖区重大事项、重大建设项目定期、不定期向党员群众通报,不断完善党的监督管理机制。西城镇着力于打造亮点,突出党建特色工作。一是西城镇光林村管理使用村集体资金的有益探索,实现科学分配促发展,党建成果惠民生。近年来,随着城镇化以及国家重点工程的开工建设,地处城郊的光林村,资源、交通、区位优势日益凸显,因征地补偿、经济发展的积累,村财收入突破了千万元。二是以驻厦党支部为抓手,推进流动党员管理。西城镇驻厦党支部自2008年成立以来,持续探索流动党员的最佳管理方式,在支部建设、党员培养,计生服务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在阵地建设上做到“五个有”,即:有组织机构、有场所、有制度、有活动、有经费保障;在党支部建设上做到“四个一”,即:带好一支党员队伍、为在外务工人员树起一面旗帜,抓好一项重点工作、为外出务工人员提供服务平台,培养一批积极分子、为党组织注入新鲜血液,提供一个项目信息、为家乡经济发展助力。

(二)创新理念二:人本党建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党建工作的重点。党建工作说穿了就是与人打交道,无论是党员队伍、干部队伍,还是人才队伍建设都必须以人为中心,为此新时期党建工作要突出以人为本。西城镇党委针对回乡高校毕业生党员的“五难”问题(即去向掌握难、活动开展难、管理落实难、作用发挥难、服务进行难)和“三不到”问题(即会议通知不到,活动参加不到,组织关心不到),西城镇党委创新思维,组建回乡高校毕业生党员支部,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措施,较为有效地破解了回乡高校毕业生党员教育管理难题。一是做好“三个统一”,即“统一登记、统一党支部、统一管理”,建立一套“1+N”联结模式:从镇党委、党办、毕业生党支部选派6名党员担任中心联系人,联系若干名党员,严格履行好与正式党员的结对联系,及对预备党员的考察帮带职责。二是建立“QQ群平台、短信息平台、预备党员考察平台”等三个平台,为流动高校毕业生党员提供培训、就业、创业扶持政策等各类信息,提供县内外招录公务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社区工作人员等信息,积极引导和鼓励流动高校毕业生党员返乡创业就业;宣传西城镇特色,让在外党员切实感受到家乡的变化,并逐渐成为西城的宣传大使。三是创新支部班子配备。考虑到回乡高校毕业生党员在年龄层次、学历以及知识结构的特点,镇党委在党务干部的配备上,以配强党务干部,创新管理方式为着力点,选配了文化程度相近、共同话题丰富、充满活力的年轻化班子,由2012届选调生、副镇长欧棣(北大研究生、社会学专业)担任回乡高校毕业生党支部书记,由2012届选聘生傅秀连(西南政法大学研究生、法学专业)担任支部组织委员,年轻化支部班子的配备,为解决回乡高校毕业生党员教育管理难题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

(三)创新理念三:情趣党建

在信息社会浪潮的冲击下,读读报、开开会、上上课等传统、陈旧的党组织活动方式、教育手段越来越显得缺少吸引力和情趣性,这不仅削弱了教育的效果,而且严重影响了组织活动的作用,这就要求党组织活动顺应时代发展的步伐。一是活动要多样。如组织高校毕业生参加实践活动。利用党员春节、国庆等假期返乡之际,组织有一技之长的高校毕业生党员参加新农村建设和为家乡建设献计献策的社会实践活动;根据高校毕业生党员自身的特点,鼓励他们参加志愿者服务活动,以法律咨询、文艺表演、日常电脑维修、假期“一帮一”等活动方式为村民服务,展示高校毕业生党员先锋形象;充分发挥回乡高校毕业生党员思维活跃、创新意识强的特点,通过开展诸如“我为家乡发展出新招”、“携手共建美好家园”、“寄语十八大”等主题活动,鼓励他们成为推介家乡的宣传员、先进信息的传播者、自主创业的先行者,增强他们的在党意识和服务意识,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吸引力。二是手段要丰富。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党组织传统活动方式要坚持,但要丰富党建工作的活动方式。目前,随着信息科技的不断发展,各地农村、非公企业、机关、学校等都建立了现代远程教育网,配备了必要的电脑、电视机等设备,这也将成为党建工作实现网络化、电子化、信息化的有效支撑,同时要整合各种资源、借助各类平台推动党建工作的开展。三是载体要创新。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加强文化建设的要求,将文化的理念引入党的建设,不仅是对文化建设一种加强,同时也是丰富党建工作内涵的一种有效方式。

(四)创新理念之四:活力党建

党建工作能否被重视、能否发展、能否被党员群众接受,关键是有没有强大的活力。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体现:一是在经济发展中体现活力。党建工作的活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力,一方面经济快速发展证明了党建工作的成效,也为党建工作的更好发展拓展了空间,另一方面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党建工作搭建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平台,提供了更为充分的人力和物力支持,党建工作在服务经济发展中必然会显现出旺盛的活力。二是在锤炼队伍中体现活力。党建工作的活力来源于充满生机活力的党员、干部、人才队伍。要坚持不懈地加强队伍建设,努力锤炼一支眼界宽、思路宽、胸襟宽的干部队伍,始终保持先进性的党员队伍,敢于创新、创优、创业的人才队伍。三是在基层实践中体现活力。党建工作根植于基层,基层是党建工作创新的沃土。要埋下头来、沉下身来、深入基层、勇于实践,不断形成和完善党建工作的新理念、新方式、新内容。

(五)理念之五:和谐党建

上一篇:高血压健康知识讲座2011下一篇: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在物理教学中的操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