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战争论文

2024-10-14

抗美援朝战争论文(通用8篇)

抗美援朝战争论文 篇1

抗美援朝战争 70 周年有感(4 篇)

(篇一)

月 21 日,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 70 周年,在“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艰苦作战中,中国人民志愿军不畏强敌、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涌现出无数顶天立地、令人敬仰的英雄!在波澜壮阔的抗美援朝战争中,锻造了伟大抗美援朝精神。伟大的精神,总有直击人心的力量,令世人代代传承,铭记于心,不断砥砺奋进。

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27日美帝国主义派兵入侵朝鲜,并侵占中国领土台湾。9 月 15 日,美军集中七万余人在仁川登陆,并疯狂北犯。以美国为首的侵略军不顾我国政府的一再警告,于 10 月 1 日悍然越过“三八线”,并继续向中朝边境鸭绿江和图们江进犯,同时以空军轰炸、扫射我国东北边境城镇和乡村,我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当时的中国和美国无论在哪个方面都存在着巨大差距,仅钢铁生产量,中国还不到美国的百分之一。根据《抗美援朝战争史》我们得知,美军即使攻击志愿军一个连的阵地,也会动辄用几十辆坦克,且有飞机支援,发射炮弹多达两三千发,而志愿军仅凭着不多的弹药和质量参差不齐的枪支,炮弹奋力抵抗。

就是在这样没人认为中国能够胜利的情况下,中国志愿军从 1950 年 10 月 25日起,以运动战为主,连续进行了五次战役,历时两年零九个月,把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从鸭绿江赶回“三八线”,迫使对方转入战略防御,接受停战谈判。当时的美军将军克拉克在回忆录中写道:”我获得了一个不值得羡慕的名声,我是美国历史上的第一一个在没有取得胜利的停战协议上没有签字的司令官。

这无不彰显着老一辈革命家坚决维护国际正义、坚决捍卫世界和平、坚决保卫新生新生共和国安全的伟大决心;无不彰显着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英勇顽强、不畏牺牲、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而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更加凸显了当前繁荣富裕生活的不易。

我们无论生活的什么时代、处在什么环境都应该时时刻刻牢记老一辈革命家们用生命给我们带来的安宁,时时刻刻牢记不畏强暴、反抗强权的钢铁意志,时时刻刻牢记舍生忘死、向死而生的民族血性。新的时代,中国更加需要我们开拓创新,奋勇向前,为中国社会主义事业贡献力量,共同砥砺奋进。

向英雄致敬,让英雄心中永存!

(篇二)

习总书记的一字一句仿佛让我看到了那些为了祖国、为了人民、为了和平抗美援朝出国作战的志愿军们。他们在爱国主义旗帜的召唤下同仇敌忾,同心协力,为维护国际正义无私奉献。他们的名字与英勇事迹将会永远载入史册,将会永远被铭记,我们也将在实践中践行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坚持不畏强暴、反对强权的民族风骨,汇聚勠力同心、团结一致的民族力量,始终维护世界和平,维护主权完整,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停奋斗。

(篇三)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70 年前,为了保卫和平、反抗侵略,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率领下高举正义旗帜慷慨赴朝,在朝鲜战场上与强敌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奏响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英雄凯歌。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70 年前,在那场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中,18 万中国人民志愿军壮烈牺牲,长眠于异国的土地上,但换来的是西方国

家军队“不要在陆地上与中国军队作战”的禁忌,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巩固了中国新生的人民政权,打破了美帝国主义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地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更为国内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赢得了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抗美援朝战争雄辩地证明,“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的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以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

回望历史,是为了汲取继续奋力前行的力量,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继承和弘扬抗美援朝精神,就是要把握其精神内涵,不断激扬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以脚踏实地的态度、不畏艰险的斗志、敢于担当的勇气、奋斗实干的姿态书写时代华章,让抗美援朝精神在新时代绽放耀眼的光芒。

我们更加缅怀在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中献出宝贵生命的先烈们,更加铭记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崇高事业中所建立的丰功伟绩。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篇四)

抗美援朝战争及取得的伟大胜利,不仅使朝鲜免遭了侵略者铁蹄的践踏、保卫了世界的和平,同时也有力地捍卫了中华民族的尊严,打出了新中国应有的的国际地位。

抗美援朝的志愿军战士们战无不胜,毫不畏惧,把生命的滴滴鲜血点缀在伟大的祖**亲身上。英雄气魄垂千古,国际精神召万民。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谱写了气壮山河的英雄赞歌、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以弱胜强光辉典范的志愿军战士们,他们戍国卫家,为和平而战的伟大精神,为正义而战的民族气节,永远值

得铭记。

抗美援朝战争论文 篇2

关键词:国家安全利益,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 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大阵营的对抗从欧洲扩展到亚洲。全面冷战构成了新中国走向世界舞台之初的国际环境, 抗美援朝战争正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发生的维护国家安全利益的军事行动。

一、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国家安全利益

国家安全是国家生存、发展的基础, 只有制定周密的安全战略才能确保国家安全, 而维护国家安全战略的出发点则是国家利益。邓小平曾说过, “国家的主权和安全要始终放在第一位”, “以自己的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来谈问题和处理问题”[1]330, 可见, 国家安全利益的重要意义。从内涵上看, 国家安全利益首先着眼于本土安全, 即国家不受外国的侵略与干涉, 实现或维持主权独立、领土完整、人民生存和国家统一;其次是战略安全, 包括周边环境和同盟国安全, 避免卷入无法预测的冲突或战争中。无论是本土安全还是安全战略都是着眼于国家基本生存, 事实上, 国家不仅要生存, 还要发展, 因此, 经济安全也是国家安全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中国成立初期, 国内外形势错综复杂。国内, 军事上有国民党的残余力量在西南负隅顽抗;国民经济则千疮百孔, 百废待兴。从国际上看, 虽然社会主义国家与中国展开了外交联系, 但美国拒绝承认并阻挠其他国家承认新中国, 对中国进行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和军事包围政策, 中国的国际活动空间非常受限。在美苏冷战、世界分裂局势下, 全面考察中国的安全环境后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与苏联结盟无疑是最好的选择。《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明确规定, “双方保证以友好合作的精神, 并遵照平等、互利、互相尊重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及不干涉对方内政的原则”发展中苏关系。可见, 维护国家独立自主地位, 保障国家主权与领土安全是新中国国家安全利益的核心。

二、抗美援朝的核心意图是保家卫国

1950年, 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第68号文件对苏联的意图、目标与能力进行了重点分析, 强调“苏联谋求统治全世界”, 并可能会对美国发动攻击。为了实现对东北亚的控制, 有效遏制苏联, 美国力图通过支持韩国李承晚政权拆除“人为的障碍”, 从而加强其在东北亚的存在。然而, 朝鲜战争爆发伊始, 美式装备的韩国军队节节溃败, 毫无抵御能力。鉴于掌控东北亚局势的需要, 杜鲁门总统发表了著名的“六.二七”声明, 命令美国空海部队直接参战;命令美国海军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 以武力阻止中国人民统一祖国的事业;命令加强美国驻菲律宾的军队和扩大对印度支那法军的援助。从地图上看, 美国所作的军事部署事实上构成了对中国东南前沿的半圆形战略包围。新中国边疆安全威胁骤然加剧, 国防压力空前紧张。随着美韩军队在朝鲜北部的军事轰炸, 中国东北边境也遭到了空袭, 造成当地部分人畜伤亡, 房舍损毁[2], 严重威胁了地区安全。

新中国之初, 毛泽东曾明确表示“中国的战略方针是积极防御, 决不先发制人”。但是, 美军登陆朝鲜后, 无视新中国的立场, 不断在中国边境进行非法武装侵袭、挑衅。面对美国的侵略行径, 中国政府严重警告美国侵略者, “如果只是南朝鲜军队越过三八线, 中国可不置理, 若美国军队越过三八线, 中国就要派出军队援助朝鲜。”[3]57同时, 周恩来两次致电第5届联大, 控诉美国侵犯中国领空、炮轰中国船只的侵略行径[4]14, 从而向国际社会表明中国的立场。然而, 美国一意孤行, 对中国利益诉求和严正警告置若罔闻, 不仅在朝鲜大举挥师北犯, 而且继续对中国进行封锁, 公开阻止中国大陆与台湾的统一。

中朝山水相依, 半岛局势与中国的国家利益息息相关。中国政府在国家安全利益受到严重威胁, 和平努力无效的情况下, 不得已做出了出兵朝鲜的重大决定。随着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 《人民日报》提出“抗美援朝, 保家卫国”, 全面揭露美国的侵略罪行。“美国的空军, 愈来愈频繁地向我国边境袭击。现在一切事实, 都彻底地打碎了美帝国主义及其外国助理人的花言巧语, 赤裸裸地暴露了美国将侵略战争引向中国的罪恶阴谋。”[5]因此, 我国人民决不能坐视朝鲜战争的这种严重形势而置之不理。”抗美援朝不仅是国际援助的正义之举, 更是保家卫国的正当之举。

三、抗美援朝维护了中国的国家安全利益

朝鲜战争中, 美国第七舰队的介入, 侵犯了中国的主权, 阻碍了中国的统一。美国控制朝鲜半岛将意味着中国在东北亚地区的活动将会处处陷于被动。事实上, 鸦片战争以来, 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打破了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 使得中国被迫沦为半殖民地, 饱受列强欺凌。近代中国的苦难告诫国人弱国无外交, 落后就要挨打。有鉴于此, 新生的人民政权明确强调:“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的完整, 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 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因此, 抗美援朝是新中国为维护国家主权独立和领土安全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它的提出再次表明了新中国处理国际事务的基本立场。

朝鲜战争爆发后, 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提出对台湾政策备忘录, 指出“不论朝鲜的形势如何, 美国准备把目前阻止共产党军队占领福摩萨 (台湾) 的政策继续下去。杜鲁门批准了这个备忘录。”[6]215尽管从事后看, 美国当时没有发动侵华战争的计划, 但若中国任美军占领北朝鲜, 历史的惯性就可能导致这样一场战争, 中国人民就将承担比入朝参战更大的牺牲。[7]事实上, 中国东北地区的稳定不单是边疆安全问题, 更是中国的发展问题。当时, 沈阳是全国机械工业的中心, 有2000多家工厂、200多种工业, 不仅我国经济建设所需的煤炭、钢铁等重要战略物资大部分来自东北, 而且这些工业建设所需电力主要来自鸭绿江水电站[8]36。一句话, 东北的经济稳定关系到国民经济的顺利运行和健康发展, 保住东北才能巩固新生政权。

四、抗美援朝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朝鲜战争爆发时, 中国的西藏、台湾以及部分岛屿还没有解放, 局部战争还在继续推进, 新中国的各级政府不仅要努力恢复国民经济, 还要着力维护社会秩序。鉴于新中国面临的诸多困难, 美国断言中国参战的可能性很小, 因而无视中国的历次警告, 轻易越过三八线, 要武力统一朝鲜。尽管中国是在物资匮乏、心理准备不充分的条件下被迫应战, 面对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强国及其仆从国, 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战场上克服困难, 以18万将士牺牲[9]的代价把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从鸭绿江边赶回到“三八线”附近。朝鲜战争期间, 美国付出了高达200亿美元的直接军费、7300万吨的物资消耗, 动用了除原子弹以外的所有新式武器[10]255, 以及伤亡14万的惨重代价, 最终只能将战事维持在“三八线”附近。美国出兵朝鲜本意是要遏制共产主义, 实现对东北亚地区的有效控制, 但是战场上的僵持不前和核威慑的无果而终迫使美国于1953年7月27日在停战协定上签字, 恢复了以三八线为界的朝鲜半岛战前的形势, 美国的侵朝政策宣告破产, 中国的抗美援朝取得了实质性的胜利。

美国在朝鲜战场铩羽而归, 不仅打破了美国不可战胜的神话, 更向世界展示了一个共产党领导下的不畏强权、不蹈覆辙的全新的中国形象。面对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和军事包围, 新中国不仅没有吓破胆, 而且还在苏联没有直接介入朝鲜战争意愿的情况下在朝鲜战场上与美国兵戎相见, 在国内开展抗美援朝运动, 加强国内建设, 创造了了不起的抗美援朝精神。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打出了中国的国威, 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同时通过战争, 教育了广大民众, 锻炼了部队, 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防建设能力。抗美援朝的胜利向全世界宣告, 列强在中国周边架起几尊大炮就让中国屈服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新中国的经济建设自此有了一个相对和平的外部环境。尽管抗美援朝延缓了中国解放台湾的步伐, 但是在抗美援朝精神的鼓舞下, 中国人民迸发出更高的热情投身社会主义建设大潮。

毛泽东曾经指出, “不但要懂得中国的今天, 还要懂得中国的昨天和前天”。回顾六十多年前, 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抗美援朝”壮举, 可见, 它不单单是巩固了新生政权、维护了国家的安全利益, 同时向世人证明中国已经不再是任人宰割的旧中国。1954年, 为解决朝鲜问题, 周恩来率领中国年轻的“红色外交家”们亮相日内瓦, 参加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重要的国际会议, 尽管没有就朝鲜问题产生直接成果, 但这次与会成功地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当然, 需要指出的是, 朝鲜战争的爆发和美、中的参战, 直接影响了新中国解放台湾的进程, 台湾问题从此成为中美关系中无法逾越的障碍。不仅如此, 在“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时代的特征和主题的今天, 朝鲜半岛依然是为数不多的笼罩着冷战阴影的地区, 剑拔弩张之势在此不断上演。朝鲜的经济形势十分严峻, 朝核危机迟迟不能解决, 南北双方和解遥遥无期。而美国对朝鲜根深蒂固的不信任进一步加剧了地区局势的紧张。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 (第三卷) [M].人民出版社, 1993.

[2]突机轰炸安东事件中千余户居民遭受损害[N].人民日报, 1950-9-28.

[3]杨公素.当代中国外交理论与实践[M].励志出版社, 2002.

[4]谢益显.当代中国外交史[M].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9.

[5]为什么我们对美国侵略朝鲜不能置之不理[N].人民日报, 1950-11-6.

[6]李庆余.美国外交史——从独立战争至2004年[M].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8.

[7]时殷弘.杜鲁门政府对新中国的政策, 博士学位论文[D].南京大学历史系, 1987.

[8]谢益显.当代中国外交史[M].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9.

[9]徐焰.朝鲜战争中交战各方损失多少军人[J].文史参考, 2010 (12) .

抗美援朝战争论文 篇3

在过去20年中,有关朝鲜战争的研究是中国历史研究中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结合苏联档案、美国档案和部分中国档案及当事人回忆的出版和公布,学者们按照当代社会科学和历史研究的新规范研究朝鲜战争、尤其是中国介入朝鲜战争的历史,在去意识形态化的名义下,将抗美援朝战争置于冷战史研究框架下,形成了这一研究领域的主要趋势。在观点各不相同的研究中,我们大致可以归纳出一种方法论上的民族主义,其特征是朝鲜战争研究渐渐摆脱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帝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等对立范畴,转而以国家间关系及国家利益为中心,探讨这场战争的历史意义。对中国的抗美援朝战争持支持意见的作者强调这场战争是新中国的立国战争,而持批评意见的学者则认为这场战争除了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外,也加速和巩固了中苏结盟、中美对抗的冷战格局,并使中国大陆丧失了收复台湾的机会。冷战格局是由各种利益关系构成的,其中民族和国家的尺度占据着重要位置,但这并不等同于说这一时代的热战和冷战的动因与动机可以化约为民族的和国家的利益尺度。本文结合当代中国大陆有关朝鲜战争的最新研究,将抗美援朝战争置于二十世纪中国的革命与战争的脉络中加以重新审视。所谓“二十世纪中国的革命与战争的脉络”是一种“内部视野”,它为我们理解这一重大事件的政治决断及其形成提供了线索。这个“内部视野”与其他的“内部视野”在相互纠缠、并置和冲突中共同构成了那一时代政治生成的动力。试图将政治决断置于历史理解内部,就不可能像自居于客观地位的社会科学家那样,彻底地排除那个时代支配人们行动的原则、价值观和对抗性的政治。在东北亚的内部分断、割裂和对抗持续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寻找突破这一格局的政治能量,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不能仅仅在国家利益的范畴内思考战争,而且需要在政治决断得以形成的历史脉络中探索其进程。

20世纪中国的革命和战争中有哪些经验及教训值得我们记取?

一、“对中国、对朝鲜、对东方、对世界都有利”:抗美援朝战争的历史条件

1.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与新中国的意义

根据解密档案和当事人回忆,朝鲜战争爆发时,中美双方均感突兀,也都怀疑是对方策划了战争,但这并不意味着战争的爆发是一个偶发事件。从1949年10月到1950年9月最初公开提出中国要卷入战争,新中国建立尚不足一年。百废待兴,中共内部的主导意见是不想卷入战争。1949年比较强调的事情是肃清残匪,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和各级党的机关迅速转变职能,是工作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是解放军正规化,搞文化教育,是已经提上日程的民族区域问题,更不要说战后的恢复重建了。1950年6月全国政协第二次会议召开,会议反复强调的主题就是土地改革;[5]毛泽东告诫全党“不要四面出击”。[6]朝鲜战争爆发的时刻,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力部队正在转进新疆、西藏途中,并在东南与国民党争夺沿海岛屿。总之,新中国没有加入到这场战争中的准备。

但是,这并不等于说朝鲜战争的爆发与中国毫无关系。在日本殖民主义统治下,朝鲜半岛的抵抗力量早已与中国人民的民族解放战争密切相关。1949年5月,毛泽东同意将参加中国的解放战争、原隶属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的三个朝鲜师移交朝鲜,其中两个师于同年7月抵达朝鲜,另一个师整编为一个师和一个团,于1950年3~4月间移交朝方。[7]这是中国革命与周边关系的一个历史延伸,也是中国革命者对朝鲜半岛南北对峙格局的实质回应。1950年10月初,毛泽东决定参战,这个决定不是从战争由谁挑起这一问题出发,而是从对战争进程及其对整个世界格局的影响的判断出发的。他给当时在苏联的周恩来发电,指出采取参战的积极政策,“对中国,对朝鲜,对东方,对世界都极为有利”。[8]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这一口号准确地概括了中国参战“对中国,对朝鲜”极为有利的方面。美军在仁川登陆后,凭借其军事优势,迅速北进,威胁中国东北,朝鲜方面面临军事崩溃的局面。中国出兵对于朝鲜方面的支持是显而易见的。美国国务院曾推断中国出兵最直接的原因可能是担心联合国军会入侵东北、破坏水丰水电站和鸭绿江沿岸的发电设施。[9]1950年11月10日,法国在联合国提出议案,呼吁中国军队撤出朝鲜,保证中国边界不受侵犯。这个议案立刻得到美英等六个国家的支持,却被苏联否决。这些事实也为当代历史叙述提供了素材,即中国是在误判的条件下、由于苏联否决了这项议案而介入战争的。如果美国没有进攻中国的计划而中国出兵朝鲜,“保家卫国”的意义何在?这里暂且提出两点解释:第一,美国总统和国务院的一两个电文,或者美国操纵下的联合国通过的一两个决议,并不能决定战争进程。帝国主义战争总是超出他们的“计划”。从历史上看,日本发动的“九一八事变”或者“七七事变”也不是天皇或者日本内阁直接下令,而是由前线的军事将领决定的,至今有人以此为日本的战争政策辩护。布鲁斯·柯明思(Bruce Cumings)指出:对朝鲜战争的干预和美国外交政策决定常常产生于一个“决策矩阵”(matrix),而不是个别人的指示。[10]仅仅根据解密的某些档案、选取其中一两条电文和文件作为证据,并不能断定美国是否会跟中国打一场战争,美国是否想压迫到鸭绿江边。在麦克阿瑟挥师北上的时刻,如果没有有效的阻击,朝鲜和中朝边境的军事态势究竟会发生怎样的突破是无法预估的。事实上,在法国提出议案不久前,美军就已经于11月8日开始轰炸鸭绿江上的公路桥梁,美军在轰炸桥梁时“入侵了中国领空,有的还对中国边境的城镇进行轰炸扫射”[11]。在此之前,从1950年8月27日开始,美军飞机就屡屡飞越中朝边境,并在城市、乡镇、港口进行扫射和轰炸,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美国海军并在公海上武装拦截中国商船。中国政府向美国提出抗议并向联合国安理会控诉后,[12]美国飞机的入侵和袭击行为仍然持续。[13]第二,中国的底线不是要求美军不要直接进攻中国,而是不允许美军越过“三八线”。 1950年10月3日,周恩来约见印度驻华大使潘尼迦,请他转告英美,如果美军越过“三八线”,中国将出兵朝鲜,但美国显然没有意识到这是中国的底线。10月7日,在美国操纵下,联合国绕过可能遭到苏联否决的安理会而直接召开大会,通过了由美国主导占领北方、进而统一朝鲜的决议,次日美军就通过了“三八线”。毛泽东强调:不出兵,首先对东北不利,整个东北边防军将被吸住,南满的电力将被控制。在这个判断背后,是一个决断,即决不允许新中国受到军事威慑。

nlc202309040152

中国的军事和政治底线是不允许美军越过“三八线”,而不仅仅是保护中国水丰水电站及沿江设施这么简单。这一底线初看与美国的对朝战略重叠,但内涵并不相同。事实上,毛泽东并未将“三八线”当作不可逾越的分界线,他在入朝作战前两次战役结束之后就说过“必须越过三八线”。[14]1950年12月13日,英美要求中国军队在“三八线”停止。在此之前,志愿军攻入平壤的次日,即12月7日,印度驻华大使潘尼迦向中国副外长章汉夫递交了一份备忘录,说13个亚非国家联合倡议在“三八线”停战,但周恩来反问道:为什么在美军打过“三八线”时,你们不讲话?为什么13国不公开宣言要求外国军队撤出朝鲜并谴责美国对朝鲜和中国的侵略?在联合国通过要求朝鲜战争双方停止军事行动的次日,12月15日,杜鲁门宣布美国进入战争状态。到1950年底,中美两国已经处于不宣而战的战争状态,各自进入了全国性的战争动员。因此,毛泽东决定越过“三八线”包含两个动机:第一,动摇英美的决心。在第四次战役后,美军再次突破了“三八线”,并策划从侧后登陆。从军事上讲,如果不能越过“三八线”,就难以挫败联合国军、尤其是美军的战斗意志,并给他们的进攻找到喘息的机会,也难以通过重击敌人以赢得自身的休整时间。第二,在联合国军败退的情境中,美国利用联合国发布决议,要求双方在“三八线”停止下来。在毛泽东看来,此时的联合国不过是美国操控的、作为战争之一方的“国际机器”,中国没有义务接受它的决议或规定。在这个意义上,打过“三八线”不仅是拒绝承认美国霸权的边界,而且也是以军事方式对其政治攻势的还击。1951年4月,当麦克阿瑟在军事失败的背景下建议轰炸中国本土、武装国民党军介入朝鲜战争后,很快被杜鲁门以可能招致与中国的全面战争而撤换。杜鲁门的这个决定与中国在朝鲜战场上痛击了美军有着密切的关系。

中国是通过一场持久的、充满了苦难而最终获得胜利的革命才摆脱被奴役命运的亚洲国家,它不是一个通常意义上的强国,却标志着对一个与帝国主义时代的国家截然不同的国家的承诺,对一个与历史上既往的国家或王朝的不同态势的承诺,对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承诺。1950年9月5日,毛泽东在《朝鲜战局与我们的方针》一文中,明确地将中国革命与朝鲜战争联系起来,他说:“中国革命是带有世界性质的。中国革命在东方第一次教育了世界人民,朝鲜战争是第二次教育了世界人民。”[15]1951年10月,也就是入朝作战一周年的时候,毛泽东在全国政协第三次会议的开幕词中专门提到朝鲜战争,他指出:第一,这场战争是保家卫国,如果不是美国军队占领我国的台湾,侵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和打到我国的东北边疆,中国人民是不会和美国军队作战的。第二,既然美国侵略者向我们进攻,我们就不能不举起反侵略的大旗,这是以正义的战争反对非正义的战争。第三,朝鲜问题应予和平解决,只要美国政府愿意在公平合理的基础上解决问题,朝鲜的停战谈判是可能成功的。[16]在上述第一条中,他特别提及如果没有台湾问题,没有美国侵略朝鲜问题,没有美军威胁中国边界问题,中国不会直接加入这场战争。曾有历史学家提出:如果中国在釜山战役全面展开之前出兵朝鲜,美国就会失去仁川登陆的机会,[17]这个观点与1950年10月麦克阿瑟在威克岛与杜鲁门讨论中苏会否出兵时的观点完全一致,即中国错过了最佳出兵机会从而不会出兵。从军事的角度说,这一判断有一定的根据,但这种从纯粹的军事观点判断战争进程的方式与毛泽东对战争的把握大异其趣。

新中国的巩固本身包含着突破冷战格局的契机。首先,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苏联在十月革命的炮声中诞生,但未能阻止德国、意大利、日本三个帝国主义国家企图称霸世界的事实。毛泽东认为现在的局面完全不同了:“帝国主义称霸世界的时代,已由社会主义苏联的成立,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已由各人民民主国家的成立,已由中苏两个伟大国家在友好互助同盟条约基础上的巩固团结,已由整个和平民主阵营的巩固团结以及世界各国广大和平人民对于这个伟大阵营的深厚同情,而永远宣告结束了。”[18]其次,20世纪中期出现了一个在世界历史上从未出现的格局、一个新的世界体系,而在亚洲,一个由中国革命的胜利而被带动和鼓舞的反殖民主义进程正在逐渐展开。这个进程的目标是通过抵抗帝国主义而实现和平,从而实现和平的方法包括了战争手段,即毛泽东所说“战争转化为和平,和平转化为战争”。[19]这是从中国革命战争中延伸而来的战略。早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毛泽东就明确指出:消灭战争的手段只有一个,“就是用战争反对战争,用革命战争反对反革命战争,用民族革命战争反对民族反革命战争,用阶级革命战争反对阶级反革命战争”。[20]朝鲜战争则是用反侵略战争反对侵略战争。这就是正义与非正义战争的政治分野。在毛泽东看来,新中国是“国内国际伟大团结的力量”得以凝聚的前提,是抗美援朝战争与此前所有中国革命中的战争之间的分界点。没有抗美援朝的胜利,1949年10月1日他在天安门城楼的宣示就不能得到证明。

2.朝鲜战争与中苏关系问题

过去十年中,中国大陆关于朝鲜战争的研究发生了一个转向,除了彻底抛弃了国际主义的视野,转而用较为单纯的民族主义视野解释这场战争之外,另一个趋势是将研究的中心从中国与美国的较量转向中苏关系。比较有影响的看法包括:(1)斯大林与金日成联手背着毛泽东策划朝鲜战争,联手诱导中国参战。[21](2)苏联放手朝鲜发起统一战争,是因为对控制中国东北失去了信心,而中国出兵朝鲜的目的之一是避免苏联以美国压境为理由加强在东北的驻军而受苏联控制;[22]或者,苏联支持朝鲜进攻是因为避免毛泽东成为亚洲的铁托。[23](3)苏联是在朝鲜战争中受损最大者之一,因为它不仅失去了在中国东北的利益,而且为中国援助建设了156项重大工程,从而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奠定了基础。[24](4)朝鲜战争加速了中苏同盟的进程,也破坏了与美国改善关系的契机。[25]因此,一个自然的问题是:中苏关系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出兵朝鲜?

抗美援朝战争71周年作文 篇4

抗美援朝战争的第二次战役后,朝鲜人民军经过收拢、补充和调整,已有3个军团可以投入作战,中朝两国军队的联合作战问题,开始提上议程。

在作战指挥方面,不公开的组建了中朝军队联合司令部:中方由彭德怀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邓华任副司令员;朝方由朝鲜人民军次帅朴一禹任副政治委员,朝鲜人民军总参谋长金光侠大将任副司令员,统一协调和指挥中朝军队的联合作战。

指挥体制问题解决了,但中国和朝鲜还存在“时间差”,即朝鲜的时间比中国的北京时间要快一个小时,这对联合作战显然会带来很大影响。

为此,中朝双方进行了协商。金日成的态度很明确:中朝两军联合司令部司令员是彭德怀同志,就以毛泽东同志的手表为准,作为两国军队联合作战的对表时间。

在此之后,中朝军队在历次重大军事行动中,都开始实施联合作战和协同作战,形成了名副其实的“中朝联军”。

中国与朝鲜在作战指挥上是如此,在重大战略决策和政治外交斗争中同样是如此,而朝鲜与中国“对表”,也成为很正常的事情。

抗美援朝战争第三次战役,中朝军队在打下汉城后,彭德怀果断下令停止追击,结束此次战役。他的考虑是:我军连续作战,部队很疲劳,人员伤亡、弹药消耗和军需给养得不到补充,加之战线已经拉长到将近710公里,后方供应不上,因而无力再向前进攻。

更为重要的是,彭德怀看穿了新到任的美军第8集团军司令官李奇微的诡计,认为对方败退并撤出汉城,是有计划地撤退,其有生力量并未遭到歼灭性打击,很可能找机会反扑,我们不能上当。

然而,对于彭德怀的决定,苏联驻朝鲜大使、朝鲜人民军总顾问拉佐瓦耶夫大将却坚决反对,朝鲜领导人也感到很不理解。

在与彭德怀会晤谈话时,拉佐瓦耶夫厉声指责彭德怀:“哪有打了胜仗却不追击敌人的?哪有这样的司令员?”他坚持要中朝军队不停顿地继续进攻,一直打到釜山,将美军赶出朝鲜。

由于双方争执不下,拉佐瓦耶夫发电报向斯大林告状,彭德怀也将这种意见分歧向国内作了汇报,毛泽东则把彭德怀的报告转给了斯大林。很快,斯大林有了答复,他在回电中说:彭德怀同志是当代的军事家,朝鲜战场的一切军事作战行动,都应听从彭德怀同志的指挥。

随即,斯大林把拉佐瓦耶夫调回国,并撤了他的职。在此情况下,朝鲜领导人也不好再坚持自己的意见,同意了彭德怀的决定。

时隔不久,李奇微果然如彭德怀所料,推出了他的“磁性战术”,在对中朝军队进行试探性进攻之后,由东到西发动了大规模反扑。战场实践证明,彭德怀的战略决策是完全正确的,朝鲜在这个重要关头与中方“对表”,也是非常必要的。

随着抗美援朝战争进程的发展,尤其是经历了第四次和第五次战役之后,中朝双方都意识到要把美军“赶下海”,已经不现实。况且,恢复朝鲜国土的政治目的已经达到,美国和西方国家都有停火的意愿,因此中方开始考虑在朝鲜战场采取边打边谈、以谈判解决问题的方针。

1951年6月3日,金日成抵达北京同毛泽东会面,双方商定应开始谈判并寻求停战,这是朝鲜与中国“对表”的又一个重要时刻。会谈结束后,中方决定派高岗去苏联向斯大林说明情况,并听取他的意见。此时,金日成也提出,希望与高岗一同前往莫斯科,斯大林同意了这种安排。

在会见高岗和金日成时,斯大林对中朝共同做出的停战决定并不赞成,他甚至显得很激动地说:“你们现在打得很好,为什么要停战?害怕打下去的应该是美国人,不是我们。我了解美国人的心理,你们多打死一名美国兵,他们多往国内送回一具棺材,他们国内反对这场战争的压力就越大,最后要停战的一定是美国人。”

不难看出,斯大林的考虑,还是出于苏联的战略利益。因为在朝鲜半岛持续进行的战争,可以把美国的注意力拖在远东,这对以欧洲为重点的苏联自然有利。

然而,由于中朝双方通过“对表”,已经有了共识,寻求停战和以谈判解决问题的理由也很充分,斯大林很难强求中朝去改变业已做出的决定。在此情况下,斯大林做出了让步,表示如果你们一定要停战也可以,那就试一试吧。

随后,斯大林先后致电毛泽东,不仅表示赞成停战,而且强调说:“是您,毛泽东同志应该指挥谈判,我们最多可以对某些问题提出建议。我们也不能和金日成保持直接的联系,您应该同他联系。”斯大林的这一态度,等于是把朝鲜战场战与和问题的决定权,完全交给了毛泽东。

从这段历史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在抗美援朝战争的重大关头和重要时刻,朝鲜不论是主动还是被动与中国“对表”,都体现出中国所发挥的主导和引导作用,而朝鲜也尽可能与中国相协调。由此在朝鲜战场上也形成了中朝双方并肩作战,同时在政治外交斗争中步调一致、统一行动的局面,这也就是后来被人们形容为“血盟”的关系。

中朝关系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方面,这是因为中朝两国有着共同利益,并且政治上相互尊重,尤其是中国对朝鲜不搞“老子党”和“大国沙文主义”那一套,促成了中朝关系的良性互动;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中国在朝鲜战场担负着主要作战任务,对朝鲜战局发展以及其后的谈判起着主导作用,因而朝鲜与中国“对表”也是必然的事情。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朝鲜半岛迎来停战与相对和平局面,中朝关系虽然一如既往的保持着亲密状态,但也发生了一些微妙变化。朝鲜在和平建设时期,更多的依靠苏联,并且加入了“经互会”,因而相对重视发展与苏联和东欧关系,与中国“对表”的情况渐渐少了,在中苏关系恶化后,朝鲜的态度也较为暧昧。

中朝关系的这种变化,并非是朝鲜的“忘恩负义”,从一定程度上看,中国的对朝政策影响到朝鲜的选择。作为一个小国,且依然面临严重的外部威胁,朝鲜不能不另找依靠,另有所图。

其一,中国在朝鲜半岛实现停战后,没有像美国那样,仍然在韩国长期驻军,形成坚强的美韩同盟,并且对韩国提供安全保护。相比之下,中国则在1958年实现从朝鲜全部撤军,中朝之间虽然仍有互助友好条约,但这样的“同盟关系”难免显得松散。

其二,中国也没有像苏联那样,通过“华约”把东欧国家搞成自己的“卫星国”,甚至不惜出兵波兰和匈牙利,收拾那些所谓“不听话”的伙伴。中国始终尊重朝鲜的主权和尊严,也力所能及的向朝鲜提供各种援助,但中国对朝鲜并不具有“约束力”,朝鲜为了自身利益,也宁肯更多的靠拢苏联。

其三,中国在拥有核武器后,不仅公开承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同时也并未表明向朝鲜提供“核保护”。相反,美国却宣称向韩国提供“核保护伞”,并且一度在韩国部署大量战术核武器,这就使得朝鲜不仅面临强大的常规武力威胁,而且也面临现实核威胁,这也是促使朝鲜寻求苏联的“核保护”并日后自主发展核力量的重要原因。

中国在对朝政策上采取这样的做法,自然有中国的立场和道理。中国逐步淡出中苏同盟,也不在中朝(包括中越)之间搞紧密的军事同盟关系,反映了中国既不想被别人控制,也不愿控制别人的原则立场,这是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核心。中国也反对任何外国在别国驻军,中国从朝鲜撤军也是贯彻这个原则,

在所谓“核保护伞”问题上,中国对此更是反感。中国发展核武器,主要是为打破西方大国的核威胁和核垄断,维护自身安全。中国既不想让别人提供这样的“保护伞”,也不会给别人打这样的“保护伞”,所以中国不可能向朝鲜提供“核保护”,对其他国家也是如此。

这里顺便提及一件事情。基辛格是毛泽东的常客,他每次来中国几乎都要会见毛泽东,但有一次却遭到毛泽东的拒绝。基辛格对此感到很纳闷,后来才知道,他在此前与中方的会谈中,曾经提到过美国愿意向中国提供“核保护伞”,毛泽东知道后很生气,因而拒绝了基辛格的会见要求。

中国对朝鲜的上述做法,究竟对还是不对,也许人们的看法不尽相同,但笔者认为,中国的做法没有错。拿中国与美国和苏联相比,虽然同属于大国,但彼此的历史传统、战略理念和处理对外关系的原则立场,都有很大不同,因而没有可比性。中国就是中国,这个国家历来坚持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会因为某个国家(包括朝鲜)而改变,也不会因为外部形势变化而放弃自己的原则立场。

尽管如此,朝鲜虽然与中国“对表”的时候少了,但中朝关系大局却并未受到大的影响。事情的逆转主要发生在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之后。此时,俄罗斯已经疏远甚至“抛弃”朝鲜,而中国也与韩国正式建交,中美关系更是得到飞速发展,朝鲜对于自身安全的忧虑则日益加深,同时对中国也产生严重的不信任,由此走上“先军”和“拥核”的道路。

中朝在发展理念上的分歧,尤其是朝鲜先后进行的核试验,使中朝关系开始出现重大裂痕,甚至多次走到低谷。中朝两国尽管都不愿意看到这样的局面,但形势比人强,朝鲜半岛每一次核危机的发生,都迫使中国不能不根据事情的是非曲直,做出自己的选择,而且是很痛心的选择。

事情的转机出现在金正日晚年。这个时期,他重新审视中国的改革开放,理智的看待中国取得的巨大成果,并且开始认真思考中国对朝鲜的耐心劝告。那段时间,他多次来到中国,考察学习中国的经验,而此番朝鲜主动与中国“对表”,并非是中国如同当年抗美援朝战争那样,对朝鲜的局势和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而是中国所做的大量说服工作以及自身取得的成就,对朝鲜产生的感召力,从而让朝鲜重新认识了还是中国靠得住。

令人遗憾的是,这个过程因为金正日的去世和朝鲜国内的___,被人为的打断了,直到今天虽有复苏和重启的动向,但局面并未得到根本改变。

朝鲜还会与中国重新“对表”吗?这个问题承载着历史的厚重,也影响到中朝关系的未来。中国并不想朝鲜成为自己的“附庸”,也无意再搞当年的“血盟”,抗美援朝战争前后朝鲜与中国频频“对表”,那是形势造成的结果,并非中国的意愿。当下,中国更乐见中朝建立和发展正常国家关系,同时对朝鲜的安全关注也不会熟视无睹。

实践证明,无论大国还是小国,一个国家与另一个国家的“对表”,既取决于对局势的干预能力,也取决于影响和感召能力。如果说,当年朝鲜主动寻求与中国“对表”,是由于中国在朝鲜处于危难时挺身相救,并且在战场上发挥着主导作用,体现出对局势强大的干预力;那么,在今天的形势下,中国更愿意看到朝鲜能够分享中国成功的经验,中国虽然不会“约束”朝鲜,但却希望其能够在和平解决朝鲜半岛问题包括“朝核”问题上,能与中国彼此理解,相向而行。

抗美援朝战争论文 篇5

2020年是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70年前,我们最可爱的人——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为了保护祖国不再受到侵略,保护祖国的人民不再受到迫害,他们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开赴朝鲜战场,与朝鲜人民、军队一起同以美国为首的侵略者浴血奋战、保家卫国。直至1953年7月,抗美援朝战争胜利了,志愿军战士在朝鲜人民的热情欢送中回到了祖**亲的怀抱。

抗美援朝胜利了,中国再次向世界宣告,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国人民团结起来了!中国人民是惹不得的……这些成果、这些底气是哪来的?是我们的战士、我们的先烈用生命、用鲜血换来的。黄继光的胸口被打成了马蜂窝,用自己的最后一口气炸了敌人的碉堡,为部队开辟了胜利的道路;

“冰雕连”为了不暴露目标,在零下40度的严寒中坚守了一天一夜,最后以战斗队形全部冻死在阵地上;

上甘岭战役中我们的战士血流成河、尸骨成山……这何其悲壮?何其惨烈?为了祖国、为了人民,战士们慷慨的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把自己的命看得“轻于鸿毛”,把祖国和人民的利益看得“重于泰山”,这就是我们可爱的战士、这就是我们英雄的儿女,这就是中国人民的民族气概和民族脊梁。

今天,我们有幸生活在和平年代,但是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不能忘记曾经屈辱的历史,更不能忘记在伟大抗美援朝战争中壮烈牺牲的战士们。

抗美援朝战争论文 篇6

(篇一)

保家卫国不忘先烈

月 23 日上午,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 70 周年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习近平总书记在近40 分钟的讲话中,回顾总结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阐述了抗美援朝精神的时代价值,宣示了捍卫国家领土主权和统一、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稳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坚定立场和决心。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抵御了帝国主义侵略扩张,捍卫了新中国安全,保卫了中国人民和平生活,稳定了朝鲜半岛局势,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将永远铭刻在中华民族的史册上!永远铭刻在人类和平、发展、进步的史册上!五十多年前,为了祖国的安危,为了民族的尊严,我中华儿女就是唱着这首雄壮的战歌,毅然跨过鸭绿江,同以美帝国主义为首的侵略者进行了一场殊死较量!这是一场国力与军力的较量,更是一场民族意志的较量!我中华儿女用他们的血肉之躯和大无畏的英勇气概,迫使不可一世的美帝国主义终于低下了他那颗高傲的头颅,也让全世界都重新认识了站立起来的中国人民!终于为共和国今后的发展争取到了五十多年的和平环境.今天,回首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需要看到,中国人民保护自己国土的决心从未动摇,抗美援朝战争的必要性和正义性是不容抹杀的……抗美援朝向全世界第一次显示了新中国已成为维护世界和平与正义的重要力量而在朝鲜停战以后,中国人民

志愿军又为了和平主动撤军,至今在朝鲜没有一兵一卒.历史是公正的.谁在真正维护世界和平,抗美援朝战争就是一个证明!今天,当朝鲜半岛出现和平统一的新曙光的时候,我们纪念抗美援朝,就是期盼人为制造的悲剧早日成为过去,就是坚信正义终将胜利,英雄精神不朽.让我们永远记住英雄的志愿军战士吧,让我们用无限的思念永远怀念他们吧,并寄托我们的哀思!让我们向所有在这场战争中做过贡献的人们致以最崇高的敬礼吧!

战争的硝烟已经散去,凝炼的民族精神却代代传承。抗美援朝战争对中国来说是一座历史丰碑,对维护世界和平,推动人类进步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光大志愿军的崇高精神和伟大品格,在 70 年后的今天,依然是我们民族最可贵的精神财富,对于我们后辈人来说更是一种激励,激励着我们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奋斗,激励着我们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激励着我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效力。

(篇二)

在我心中,爱国一直是一个特别伟大的词语,是“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热血,是“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的豪迈,总之是一个充满激情与浪漫的词汇。但在我到直罗镇参加工作以后,我听到了许多故事,看到了许多事情,让我从新对爱国这个词有了一个新的定义。

我的身后便是直罗烈士陵园,这里埋葬着直罗镇战役牺牲的烈士。当年的直罗,曾经发生过一场深远影响了中国革命历程的战役“直罗镇战役”,毛主席亲临部署,九大元帅亲自指挥,无数的革命先烈就这样将自己的满腔热血洒在了这片土地。秋日,伴着阵阵松涛,迎着残阳如血,我拾阶而上,看到了许多的无名烈士墓。没人知道他们来自哪来,没人知道他们是谁,也无法知道年轻的他们当年是怎样的风华正茂,意气风发。为了心中的理想,为了这片他们热爱的土地能

够摆脱战火与贫穷,他们就这样义无反顾的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籍籍无名的长眠于此。他们没有名字,自然无法勒石记功。但从山顶望去,我知道了他们是为了什么,他们的丰功伟绩此刻就的树立在我的眼前,它就是漫山遍野秋收忙,就是这余晖下的行人如织,怡然自乐,更是那每日迎着朝阳缓缓升起的五星红旗。这便是他们甘愿为之奋斗,为之流血牺牲的理想。只为人民能够摆脱战火与贫穷,祖国能够迎来和平与盛世,他们情愿将自己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那个硝烟弥漫的战争岁月,他们今天就这样无名的躺在这里,默默地诉说着他们心中那对祖国最深沉的爱。而我也终于知道了,原来还有一种爱国情怀是这样的厚重而无声,炽热而朴素。

我是一名驻村干部。今年年初疫情暴发,我们所有同事大年初二便赶赴单位,组织开展防控排查工作。和许多奋战在一线的“逆行者”相比,我们更多的是默默坚守,更多的是防患未然。村口的一顶帐篷里,我们便开始了夜以继日的坚守。从挨户排查,宣传防控到测量体温,登记信息,再到村庄消杀,为群众采买物资,每项工作都是这样的细微且繁琐。但就是那顶寒风中的小帐篷,在疫情肆虐的时候,为辖区百姓撑起了最安全的一顶保护伞。多年后,抗疫的记载中不会出现我们的名字,也许也没人知道在那年,一群普通的年轻人曾在这里默默坚守。但我们知道,辖区人民生命财产未受影响,各行各业复工复产顺利进行中有我们的一份付出,这就是我们所有人坚守和付出的意义。这也是我们一种朴素的爱国方式,爱的无名但真挚,爱的广泛而纯粹。

爱国,有不破楼兰终不还的热血,有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伟业,也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无私,也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僻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广博。但更多的是默默坚守,默默付出而不求回报,而这种无言的爱国也是一种最质朴,最深切的爱。与国家同身共命,共频共振,愿得此身长报国,何求声名载史册,用无言的方式表达对这片土地、对最爱的祖国最深的爱。

(篇三)

当我们翻开历史的章节,回顾新中国发展至今的风雨历程,我们能直观的感受到如今的美好生活来之不易,我们国家如今的繁荣昌盛是无数革命先烈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换回来的。新中国成立之初,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刚刚成立的新中国充满敌视态度,通过各项手段对新中国进行围堵,并在朝鲜半岛发动战争试图对新中国形成合围,在此危急时刻,由中华民族优秀儿女组成的中国人民志愿军,肩负起人民的嘱托、国家的期望,以昂扬的姿态跨过鸭绿江步入朝鲜战场,并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世界是各国人民的世界,世界面临的困难和挑战需要各国人民同舟共济、携手应对,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才是人间正道。当今世界,任何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极端利己主义,都是根本行不通的!任何讹诈、封锁、极限施压的方式,都是根本行不通的!任何我行我素、唯我独尊的行径,任何搞霸权、霸道、霸凌的行径,都是根本行不通的!不仅根本行不通,最终必然是死路一条!

中华民族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中华民族也是一个永不屈服的民族,中华民族更是一个抗争的民族。中华民族的脊梁永远不会被别人压垮,从古至今我们经历多次侵略战争和磨难,因此我们更加明白和平的不易,中华民族珍视和平,更会全心全意保护好我们来之不易的和平。正如毛主席的诗云:“唯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正是在无数先辈的付出中,我们捍卫了新中国的安全,保卫了中国人民和平生活,稳定了朝鲜半岛局势,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我们在和平中奋斗出繁荣昌盛的国家。

抗美援朝战争论文 篇7

1950年6月25日, 朝鲜战争爆发。美军飞机多次侵入中国领空, 轰炸安东 (今丹东) 地区, 迅速将战火烧到鸭绿江边, 造成安东居民伤亡、房屋倒塌, 电力、交通等重要基础设施严重损毁。1950年11月8日8时, 美军一架银白色大型侦察机, 在鸭绿江大桥上空盘旋侦查。9时10分美军派来大批“野马式”战斗机, 对安东市区及江桥猛烈扫射, 派来数十架B-29轰炸机, 对新义州和鸭绿江大桥进行了一个多小时的轰炸。造成安东、新义州电力设施、交通设施严重损毁, 致使鸭绿江大桥 (老桥12孔) 被炸毁8孔, 桥体被炸毁没入江中。鸭绿江大桥 (新桥) 靠朝方一段严重损毁, 钢轨被炸弯, 枕木、桥板脱落, 无法通车, 横跨鸭绿江大桥 (新桥) 的两条送电线路 (备用一条) 全部被炸毁。从新义州至鸭绿江大桥 (新桥) 桥头的送电线路, 全被肢解、炸烂。顿时, 安东市停电、停水、停工、停业, 陷入瘫痪。中共安东市委书记张烈同志亲自到安东电业局, 听取汇报, 了解情况, 部署力量抢修送电线路。

美军飞机轰炸一结束, 安东电业局立即决定由局长李广林坐阵局机关负责与上下各有关部门联络、协调, 解决抢修所需器材物资及运输等问题。由局党总支书记李德云与因事来安东的东北电业管理局调度处长王奇于11月8日中午, 带领肖玉恒 (内线股长) 、贺更新 (配电科长) 、吕其章 (局工会主席) 、金景佑 (工人) 、苏发成 (工人) 等人紧急过江, 联络新义州电业部门并检查线路损毁情况。经检查发现从新义州到桥头的线路损毁十分严重, 线路数十处被炸断损毁, 11月8日下午4时安东电业局组织了58名 (其中10名党员) 技术骨干, 分段展开了紧急抢修, 新义州电业部门组成22人的抢修队与安东电业工人并肩抢修。在抢修新义州附近的线路时, 新义州电业部门的配电科长, 因疲劳过度, 从铁塔上摔下来光荣牺牲, 安东电业工人因鸭绿江大桥 (老桥) 8孔被炸毁, 鸭绿江大桥 (新桥) 朝鲜段被轰炸损毁, 造成铁轨变形, 枕木、桥板脱落无法通车, 就冒着掉入江中的危险不分昼夜背着上百斤重的工具与器材, 硬是沿着钢轨爬过桥, 运送抢修物资。两国电业工人冒着生命危险, 互相帮助, 开展抢修工作, 留下了中朝两国人民友谊的一段佳话。

11月8日中午, 安东电业工人开始了鸭绿江大桥 (新桥) 桥上线路的抢修工作。抢修桥上线路难度更大, 桥上的杆子高8米, 直径16—20厘米, 杆顶距江面30—40米, 再加上江上风大、气温低, 人在杆上作业摇晃幅度很大, 掉入江中的危险性极大。对此, 工人们全然不顾, 高风险作业。在抢修中, 工人们不但发扬不怕疲劳、连续作战的作风, 而且为了抢时间干脆不隐蔽, 直接冒着敌机扫射、轰炸进行抢修。桥上桥下全体抢修人员冒死奋战, 于11月8日夜12时完成全线修复。但是, 很快又被美军飞机炸坏, 英勇的电业工人就再一次冒着生命危险与敌机周旋, 继续抢修, 就这样修了炸、炸了再修, 不间断的工作着。为保证及时抢修送电, 又不致把工人拖垮, 安东电业局决定, 从11月11日开始, 组织三个抢修队轮换抢修。每队由20人组成, 设正队长、副队长、助管员各一人, 分两个班, 一个班负责抢修, 一个班负责巡线。即使这样, 由于美军每天多批次轰炸, 安东市也仅能断断续续送电, 严重威胁到安东用电安全, 严重制约安东支前工作顺利开展, 而且因敌机连续轰炸, 致使部分送电线路基础设施已无法短时间内修复。

为了彻底改变安东市送电线路反复被破坏的被动局面, 避开敌人轰炸的重点目标鸭绿江大桥, 安东电业局研究决定选择一个安全的地方, 开辟一条新的送电线路, 提出新建66千伏“义东线”。“义东线”由朝鲜义州到安东市东坎子变电所, 义州在新义州东15公里, 与虎山 (今虎山长城遗址位置) 隔江相望。11月13日上午, 安东电业局领导确定新建“义东线”的方案, 抢建新的送电线路的战斗打响。安东电业局派调度科长秦裕莘带领孙仁举 (平面设计) 、王克新 (管材料) 、龚名九 (测量人员) 等人, 立即去朝鲜义州进行线路测量, 并对整个线路进行了勘测设计。与此同时, 由王奇同志向东北电业管理局报告, 请求其他市兄弟局派技术人员来安东支援。李广林局长与贺更新科长立即向中共安东市委汇报, 并向市委书记张烈同志立了军令状:“保证七天架设完成送电!”

为了保证抢建“义东线”任务按时完成, 安东市委从市内、郊区和县抽调200余辆马车、40辆汽车, 千余名民工共同参加抢修工作。抢修人员采取前边设计插旗、后边挖坑树杆的流水作业方法, 使抢修工程迅速全面铺开。这条66千伏送电线路由朝鲜义州过鸭绿江, 经安东虎山、九连城, 进入安东市东坎子变电所, 全长15.2公里 (含朝鲜境内2.5公里) 。“义东线”抢建分三段同时架设:朝鲜一侧为第一段, 共24根杆子, 由安东市供应材料, 朝方帮助架设;虎山到九连城为第二段, 共56根杆子, 由安东电业工人和市民组成的架设队架设, 安东电业局配电科长贺更新为队长;九连城至东坎子为第三段, 共70根杆子, 由其他市电业局工人和安东市民组成的架设队架设, 安东电业局保线所所长吴春生任队长。各队又划分若干个班, 每班四名电工、八名民工、一辆马车。

11月14日, 沈阳、抚顺、鞍山、营口等地电业局来支援的电业工人到达安东, 共80人。15日正式开始架设, 这天拉杆子的数百台马车, 从杆子场 (今丹东市体校附近) 一直排到东坎子 (今辽东学院附近) , 长达10公里。安东电业局在线路沿途老百姓家设了若干个宿营点与伙房, 工人们吃住在现场。为了加快进度, 许多工人天不亮就开工, 天不黑不收工。虽然敌机不断来侦察、扫射, 但抢修人员仍照常坚持工作。抢修过程中, 杆子用马车拉不上去的就用肩扛, 风雨无阻。各队各班之间, 开展了竞赛, 大家互相帮助, 你追我赶, 摽着劲干, 出现了很多动人场面。班长苏发成带领全班同志起早贪黑的干, 本班架完14根杆子, 又帮助二班架了12根支线。班长康庆宝凌晨3点就起来带领全班同志干, 直到晚上看不见才收工, 他们完成本班任务后, 又帮邻班干。二队三班的尹勤华和孟传仁开动脑筋, 巧用地形, 用13米长的单杆子代替14米长的接腿杆子, 为国家节省了杆子、铁线, 而且缩短了工期等等。这些值得尊敬的同志在抢修中还有很多, 在他们身上这种不畏困难、不怕牺牲的精神是永远值得后人学习的。

抗美援朝的山东现场 篇8

10月20日,本刊记者来到山东省档案馆,翻开那些发黄的卷宗,触摸到这些冰冷数据后面的时代温度。

关于参军的多重解读

志愿军入朝作战以后,国内掀起了参军参战的热潮,山东也不例外。1950年12月3日,《大众日报》登载了团中央号召青年团员参加军事干部学校的消息,20多天时间内,山东就有12000多名青年报名参加了军事干部学校。这个数字的背后意味深长。

在《莱阳中学抗美援朝政治思想教育情况了解报告》档案中,记者读到:三级二班高日焕回家后,父母不同意,自己坚决跑了出来,第一批已过期,就第二批去,但去时家里派弟弟要他回去,但他坚决走了。

这份档案的珍贵在于它的真实。它记录了这个学校535名学生,只有1名城市学生,其他都是生计困难信息闭塞的贫下中农子弟,他们在报名之前,真诚反映了自己的困惑:苏联为何不出兵援朝?我们为什么不先

解放台湾而援朝?第三次世界大战能避免吗?它还记录了当时的积极分子、中间分子与落后分子的真实状态,有的害怕原子弹,“还有的吃不下饭,睡不着觉,不愿谈及此事”。

而《济南一中抗美援朝的政治思想教育》档案,更加详实记录了这些热血学生的遭遇。有的被威胁:“你敢报名就打断你的腿,到校门口上吊。”有的被“脱成光屁股,睡在床上不准出来”,有的家长追到校门口大哭大闹,说自己“就是老顽固,反正不让他走”。济南一中报名285人,加上表态等等一共400余名,最后被批准了82名。

到了1951年7月1日,一份《半年来山东抗美援朝运动的报告》档案记录:青年学生组织参加军事干校,报名超预定,全省三批参加军事干校,报名人数达45876人。这些学生“克服了民族自卑心,树立了对自己国家前途的信心”。

与此同步的是,政府将“抗美援朝”看做是“总的政治任务,推动一切工作的动力”。记者在多份档案中不断看到这样的表述:(抗美援朝)更加扩大和巩固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各界、各阶层人民,无论男的、女的、老的、少的,都参加了我们领导的爱国主义运动,宗教界过去很少参加我们领导的各种运动的,这次也参加了。甚至妓女也认识到爱国人人有责,参加到运动中来。”

在这个意义上,抗美援朝不仅是一场战争,更是一场运动,打击的不仅是朝鲜战场上的敌人,保卫的也不仅仅是国境线。

所以,莱阳中学女生林灵芝被家庭扣留起来,得到了这样的批评:损失的不仅是本人不能去,家庭与学校对立起来更是一大损失,并且对共产党与人民政府必产生反感,因此对于参加军干校的政策也必引起误解,对新民主义教育的开展上也必然受阻碍,而对反动的破坏谣言,倒给他们开阔了市场。

“援朝不只是一场正义的斗争,更是一场轰轰烈烈的爱国主义教育运动。……运动不止推动了山东的土地改革,使山东获得一个发展生产的环境,更重塑了农民的社会心理,农民有了‘国家’概念并开始关注国家大事。”

抗美援朝也和各种政治运动紧密结合。如1950年“整风运动”中,报纸上接连出现了 “如何把整风运动落实到抗美援朝中去?”的报道。到1951年“三反五反运动”中,又出现了“请问×××,你在抗美援朝中做了什么?”之类的报道。此外,在浓厚的宣传中,几乎所有的新闻都和朝鲜战争挂上了边,甚至在发布一些社会人士去世的讣闻时,也会冠以“沉痛悼念×××同志,坚决落实抗美援朝精神”的题目。

捐飞机运动与“山东空军师”

1951年1月1日,张敬人在省府抗美援朝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有这样的批评:“还没有想到在前线与敌人直接搏斗的我们志愿军部队,在零下27°到30°的情况下与敌人搏斗。而自己有火炉,坐在办公室里,还感觉到不舒服,觉得自己待遇不好闹情绪。”

建国之初,中央政府遭遇到方方面面执政能力的大考,社会各个层面的“情绪”丛生。就像二战催生了美国的经管界的蓝血十杰一样,抗美援朝让百废待兴的社会肌体迅速更新,生机勃勃。

山东的纱厂工人提出:次布像美帝,是我们的死敌;多纺一根线,等于多抽美帝一根筋。山东的农民表示:多种抗美棉、爱国棉,并踊跃缴纳公粮,保证晒干扬净,交好交齐,把过去的债欠都交清了。

在常香玉捐献飞机后,全国轰轰烈烈地开展了捐献飞机大炮的运动,1951年6月,山东爱国民族实业家苗海南多方筹措资金,主动捐献了1架战斗机和10门大炮。当时的提法是,不分男女老少,都要增加生产、增加收入,用增加的收入去买飞机、大炮。所以大家就把这件事浓缩成一个口号:“捐飞机”。山东抗美援朝分会提出全省捐献成立“山东空军师”。“青岛华新纱厂机车间除了带头捐献工资外,还制订了增产节约计划,并纷纷表示,家庭主妇每人每天节省一撮米,渔民每月多打两斤鱼……拿这些增产的收入来捐献,就可以变成很多飞机。”

1951年6月30日的《大众日报》报道:“除前已报道决定捐献的有‘青岛工人号’、‘青岛纺织工人号’、‘青岛妇女号’,及华新纱厂、机器织工业、纺织业各捐献一架共十架外,现又有胶澳区公私盐业单位全体盐工、盐民、盐商决定初步捐献‘青盐号’战斗机一架……”截至1951年12月26日,青岛共捐献32架飞机款项,在华东乃至全国都名列前茅。截至1952年5月31日止,山东共捐献290540571053元。按战斗机每架15亿共计购买飞机197架。

在某种意义上,抗美援朝的捐献运动实际上渐渐成为爱国主义生产竞赛,创造了很多新的记录和发明,成为一场提高生产效率的全民运动。

nlc202309011635

宣传战与细菌战:

古老土地的现代化蜕变

和抗美援朝之初济南一中门口的热闹不同,到1950年11月山东省和平签名运动基本结束,山东全省人口达4549万人,签名人数达2100多万。这是一场真正的宣传战役。山东在抗美援朝宣传中利用了《时事宣传学习手册》,针对宣传员和群众的文化水平问题,内容大都是通俗易懂的文字,还有一些民间的曲艺演出作为补充。

根据青岛市档案馆的馆存资料,在战争最紧张的1950年底至1951年初,青岛当地报纸动用了近三分之二的版面刊登有关战争的消息,但其中却很少有关于前线战争具体进展的内容。报道主要集中在宣传抗美援朝的必要性和全市人民是如何开展支援活动的……当时的全民动员程度可见一斑。

美军在朝鲜战场上采取了细菌战,“1952年3月6日,又把细菌战扩大到山东和青岛地区,美国飞机先后4次9架侵入青岛地区上空,投放了大量病菌生物和毒物。”

这对于防疫基础薄弱的山东是另一场战役。“1952年3月17日,青岛市细菌战防御专门委员会发布《关于扑灭毒虫的办法》,要求全市人民分区、分路段扑杀……扑杀中多用火烧,少数以土埋;大力捕杀老鼠:扑杀毒虫必须使用工具,人手一蝇拍,扑虫工具要首尾分清,不能颠倒使用,用后要消毒。3月12日至4月7日全市累计出动85万人次,共扑杀毒虫7071万只,捕鼠2442只,美国侵略者撒布的细菌毒虫基本上被消灭。”

“在1952年第二届全国卫生会议上,青岛市被评为丙等卫生模范城市,荣获毛主席题词的‘动员起来,讲究卫生,减少疾病,提高健康水平,粉碎敌人的细菌战争’奖旗及奖金8亿元。”

山东其他各地虽然没有美国撒播的细菌,但为了防患,1952年3月17日,山东省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成立。全省开展了抗美援朝爱国卫生运动。譬如,历城人千家万户写出了《爱国卫生公约》,订出了‘八净’、‘五灭’的条款。八净就是身上干净、锅碗瓢盆干净、屋子干净、院落干净、厕所干净、猪圈干净等。五灭是消灭虱子、跳蚤、蚊子、苍鹰、老鼠。“至6月,全省先后共发动1626万余人参加卫生扫除,清除积存垃圾99万余吨,新建、改建厕所8.9万余处,水井4800眼,进行防疫注射,接受注射四连疫苗者383万人,接受注射疫苗者242万余人。”

与之相呼应的是,记者在省档案馆看到了1954年1月的《山东省人民政府卫生厅康复医院管理局三年来抗美援朝中的康复医院工作总结》。

在这份总结中,诚实地记录了自1950年11月到1953年12月底,山东康复医院的医护和管理人员在接收伤病号15998名中从慌乱到有序的进化。最初,伤员到了指定地点,工作人员没来,雇用群众做看护,结果是“病员开饭,全村开饭”,民工打了饭往家运。到了战争后期,这支医护队伍已经可以做到病员到村三分钟入病房。这份档案还记录了前两年病员死亡率大,后期渐低的情况。他们甚至关注到了病员的精神状况和情感需求,记录了一个病人一次打坏了5块玻璃以及病人和护工渐生情愫的情况。

在省档案馆的目录索引,记者还看到了文献纪录片《抗美援朝》免娱乐税的通知,看到了人民银行代收捐献的通知,看到参加抗美援朝汽车司机返乡处理暂行办法等等,这些尘封的档案背后,是一片古老而低效的土地在一场本土之外战争刺激下,如何向现代化的组织蜕变。

上一篇:讲课教案,多彩的拉花下一篇:日常生活中的问候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