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建筑学考博

2024-12-24

清华大学建筑学考博(共6篇)

清华大学建筑学考博 篇1

谈谈你对目前中国建筑学教育的看法,有什么优缺点,为什么?有何建议?

建筑学教育目标的误区中国的建筑学教育理念却还基本停留在当初计划经济时代:学生在校学习方案设计技能。工程知识学习留给社会。于是大学毕业生走进国营单位,成为大设计院的学徒工。所以,在今天不断改革开放的中国建筑业领域,大量民营企业很难招到有相应专业知识和工作能力的成熟建筑师,大学毕业生事实上需要再培养。不论是在专业知识方面还是在社会工作能力上。而西方的大学早已把培养学生全过程的设计知识(包括建造知识)以及自主能力作为基本目标,如德国的大学建筑学旨在培养出“毕业后便能进行独立工作的成熟的专业人员”。

社会背景与观念的误区从“艺术与技术的结合”最后变成了艺术第一,从某一方面反映出建筑技术落后且不被重视的现状。而在关于艺术的理解方面,1950年以来的中国审美标准明显受苏联以及法国近代文化的影响。形式与尺度的准则占据了统治地位,北京城改建中的十大项目以天安门广场和长安街建设是那个时代的真实写照。直到今天,这一准则还极大地影响着大规模的中国城市建设。在西方建筑学教育普遍将工程知识放在首要地位的今天.中国的大学还沿袭替自己捡来的传统,训练大学生尝试若空中楼阁式建筑梦想。中国的教学模式的误区建筑学学制从四年本科改为五年、4+2模式、工学学位提升为建筑学学位等等。这些都没有改变建筑方案设计技能的训练占据统治地位,每学期两个方案设计的频率高强度但并非高深度,使学生丧失了独立思考与自主工作的时间和能力。只能在时间节点的控制下以及教师一周两次手把手的辅导下疲于奔命方案构思。同时,尽管在课程设里中工程技术知识始终占有一席之地,但在传统的观念中它们只是辅助课程,从未被理解为建筑设计中不可分离的组成部分。方案设计教学代替了建筑设计教学的建筑设计概念,使缺乏专业技术的大学毕业生(包括未工作过的硕士研究生)一走进设计单位便成了学徒。

当今建筑教育的优点可举如开始重视与国际知名大学的长期合作交流,定期举行青年教师及学生的学术交流活动,邀请世界知名建筑师讲座等。

建议对建筑学教育来讲,让学生建立一个关于设计工作全过程的签本轮廓应是培养的首要目标。

? 建筑师的社会责任

贯彻落实国家政策建筑师的社会责任是要把国家的政策导向和社会主流价值取向充分体现在建筑设计中,通过建筑设计,保护和节约资源能源,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如国家为缓解住房紧张问题提出新建商品住宅90-70的约束性指标,之前很多开发商和建筑师都在设计大户型,面对这种约束,建筑师通过不断的研究终于设计出了一大批平面布置紧凑,功能十分健全且造型美观的商品住宅。

产品终身责任制建筑师的社会责任是要对建筑设计产品终身负责。建筑师要严格执行强制性标准规范,对城市安全和人民群众生命财富安全负责。设计上海外白渡桥的英国公司对他们100年以前设计的建筑发来了建议维修函,表现了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中国还是个发展中国家,富人和高收入者还是少数,大多数人是中低收入者,其经济承受能力还没有到任意挥霍的程度。再者,崇尚节约,反对浪费,是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建筑师对建筑产品负责,这是极其重要的社会责任。我们从学生阶段起就应该为自己的作品负责,认真进行每一个设

维护社会公众利益优秀建筑师也应成为城市人居环境的良心,要有独立的人格,敢讲真话。现在很多开发商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开发理念,自觉地成为城市建设的推动者。但是,也有个别开发商和业主单位,不顾大局,惟利是图,擅自变更经批准的规划,开发建设的房屋影响环境,缺乏文化,破坏历史,损害人民群众的利益。特别是一些地方不顾国情和财力,热衷于搞不切实际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不注重节约资源能源,片而追求建筑外形,忽视使用功能、内在品质与经济合理等内涵的要求,忽视与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的协调。对这种行为,建筑师要有敢于谴责和抵制,要把净化美化城市人居环境、传承历史文化和维护社会公众利益的责任义不容辞地承担起来。

? 你对“李约瑟难题”的看法,为何近现代科技与工业文明没有诞生在当时世界科技与经济最发达繁荣的中国?

从经济基础看关键在于中国近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萌芽迟迟未能发展起来。因为中国是农耕文明社会,经济基础是小农经济。小农经济本质上是排斥科学的,中国古代曾长期将一些民间创造发明斥之为“奇技淫巧”,就是这种观念的一个典型例证。分析其原因,可以设想一个封建小农家庭,其产品都由自己家人消费,首先,自己是不会欺骗自己的,因此无需对产品的数量与质量进行严格的定量检验;其次,没有市场需求,自己家庭的需求有限,因此无需费心巴力地探讨增加产量、提高质量的方法;第三,家庭的能力有限,除忙于日常生产外,根本无力顾及其它。归纳起来,当这种封建小农家庭在社会上占据绝对多数的时候,即使少数人有兴趣进行科学研究,也成不了气候。反之,市场经济就不同了:在市场需求的拉动下,整个社会都有强烈的动机探讨增加产量、提高质量、减少消耗、提高效率的方法。科学化是市场化的伴随产物,没有市场化,就没有科学化。

从技术本身内所需看技术有两个来源:经验和科学。以经验为基础的经验技术与以科学为基础的科学技术在许多方面都存在着重大差异。中国古代的技术基本上都是经验技术,属于工匠文明,并且形成了强大的惯性,成为了一个无法逾越的文化形态。而近代科学的诞生是到了19世纪,由于西方技术与科学结合在一起,在整个世界显示出了强大威力,最终它迫使我们中国人最终抛弃了我们传统的科学,而全盘接受了西方的科学。西方的近代技术是以实证知识的科学作为基础的,它们之间的结合是由它们各自的本质所决定的。是一种必然趋势。近代中国既然没有出现实证知识的科学,当然也就不会出现以它为基础的技术——科学技术。近代以来西方的科学技术发展速度呈明显加速趋势,这样一来,它在很短的时间里超过中国缓慢发展的传统经验技术。

从思想意识上看国家技术的进步,最重要是在于国民思想的开放,而国民思想的开放最重要的是在于政治制度的民主开放程度。比如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天文学、医学、特别是与劳动生产相关的物理等科学技术获得了前所未有、突飞猛进的发展,而这种科学技术的进步首先是得益于当时的“百家争鸣”的政治言论环境。在历史上相当长一段时期,中国传统文化最强调的思想是“守一”和“齐一”,严重地影响了科学的萌芽,抑制了人们的创造精神。而西方科学有着良好的“求异”传统,所以他们总是刻意求新。从另一方面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

? 生态建筑的技术策略生态建筑的技术策略大体可分为被动式设计方法和主动式设计方法两种。

被动式设计方法是指从建筑所在地域出发,提倡利用本地材料和传统技术的乡土地方设计手法。也可以、适当地引入较新技术。学术界对于这种从本地经济状况出发,,尽量采用低耗能的适用技术甚至“低技术”,实现建筑的可持续性与生态化给予了相当的肯定,一些建筑师沿着这条道路也做出了不少令人鼓舞的实践。例如印度建筑大师查尔斯·柯里亚注重对当地气候的研究,提出了“形式追随气候”的口号。他吸收了印度传统建筑技术中符合生态思想的合理内核,将之运用到现代建筑设计中,较好地解决了干燥气候下建筑的遮阳和通风。马来西亚杨经文博士运用生物气候学原理,针对热带气候条件,适当采用新技术与新材料,在高层建筑设计上尝试利用自然能源并建构良性微气候,减轻所在地区的热岛效应。被动式设计方法需要建筑师了解环境地理现状(气候、地形、地貌、风向、植被等),学习并继承传统建筑中蕴涵的生态智慧,采用低成本、低造价或是造价适当技术组合与材料。

主动式设计方法是指运用高新技术与材料解决生态环境问题,这种设计设计手法目前看法上还存在着分歧,似乎远不如被动式可信与可靠。有人认为,当今人类面临的生态环境恶化的罪魁祸首就是迅猛发展的高新技术;也有人认为规模生产的技术本身就是非生态的;“中间技术”的倡导者----英国学者E·F·舒马赫甚至认为当代高技术的杰出代表----信息技术都是“使人贻误自己的技术”。(具体策略)争论有些建筑师在进行生态建筑设计时,即使是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依然对“高技术”的运用顾虑重重,对高技术的本身产生怀疑,甚至有意地回避与排斥。更有人错

误地将生态建筑统统归类于“低技术”建筑。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已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标志,高新技术也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是造福人类的潜在能源,它实实在在地存在着,如果有错,错就错在它的应用观念和方式。抛弃与对抗高技术无疑是愚昧而无知的,是一种巨大的浪费,会给人类带来灾难性的恶果,正如英国建筑师诺曼·福斯特所说,高新技术是人类文明的一部分,反对它就如同向建筑即文明本身宣战一样站不住脚。

? 列举两个中国古代典型城市及其所代表的城市规划思想

隋唐长安城——里坊制里坊制承传于西周时期的闾里制度,是中国古代主要的城市和乡村规划的基本单位与居住管理制度的复合体。把全城分割为若干封闭的“里”作为居住区,商业与手工业则限制在一些定时开闭的“市”中。统治者们的宫殿和衙署占有全城最有利的地位,并用城墙保护起来。“里”和“市”都环以高墙,设里门与市门,由吏卒和市令管理,全城实行宵禁。这种闾里,经过奴隶制社会,一直沿袭到封建社会的盛唐时期。

唐长安城平面布局严格按照《周礼》中有关城市规划的理想模式进行建设,“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不同的是“面朝后市”变为了“面市后朝”。长安城采用超出需要的街道与坊里尺度,目的在于突出皇权;将坊里之间用坊墙分隔,划清范围,限制夜间出行,以利统治者管理。这种管理方式也间接压制了城市中正常商业活动的开展。从唐代建都长安直到盛唐, 严格的里坊制度并不阻碍居民的正常生活。对里坊制度的破坏主要出现在唐代中后期, 其主要原因便是商品经济的发展。由于狭小的市场已无法满足迅速扩大的商品交易的需求, 一些坊内开始开设店铺, 甚至还出现了擅自打破坊墙临街开门的事件。有观点认为, 唐代既是中国古代城市封闭的里坊制度发展的最高阶段, 也是这种封闭的里坊制度开始走向瓦解的时期。

北宋东京城——街巷制唐末到北宋,我国封建制度下的生产力有很大发展,手工业分工日益细密,生产技术和工具有很大进步,而且多集中于城镇,商品经济有所发展。商业、手工业和城镇中各种行业的发展与自古沿袭下来的“里坊制”规划形制的矛盾愈来愈突出,其焦点是:商业市场的活动空间须要扩大和开放,而旧形制下市场过份集中且用地紧锢。北宋东京的规划重新把宫城(大内)布置在城市中心,构成“大内—里城—罗城”三套城墙的格局,这主要是防御上的考虑。形制上的最大突破,莫过于彻底废弃了“里坊制”,取消坊墙,使街坊完全面向街道,沿街设置商店,并沿着通向街道的巷道布置住宅。商业和各种行业的布置是开放型的。它们分布在城市各条主要街道上,并按一定专业相对集中布置,“瓦子”则是“娱乐区”。这种新型的“街巷制”适应了当时生产力水平和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因而汴京(即东京)成了宋代全国以至世界上一个经济发达的大城市。《清明上河图》真实地记录了当时的繁华胜景。

? 城市更新

城市更新是一种将城市中已经不适应现代化城市社会生活的地区作必要的、有计划的改建活动。1858年8月,在荷兰召开的第一次城市更新研讨会上,对城市更新作了有关的说明: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对于自己所居住的建筑物、周围的环境或出行、购物、娱乐及其他生活活动有各种不同的期望和不满;对于自己所居住的房屋的修理改造,对于街道、公园、绿地和不良住宅区等环境的改善有要求及早施行,以形成舒适的生活环境和美丽的市容抱有很大的希望。包括所有这些内容的城市建设活动都是城市更新。城市更新的方式可分为重建或再开发(Redevelopment)、整建(Rehabitation)以及保留维护(Conservation)三种。

中西方国家城市更新中的问题美国五六十年代的城市更新运动目的是通过大规模的贫民窟清除活动来振兴日趋枯萎的城市中心地区。尽管这个计划原本是希望“通过清除贫民窟来提供更多更好的住房”,但是在接下来的20年间见证的却是综合的规划之中的建筑物或者是空地取代了当地居民所居住的地带。而同时,城市更新将贫民窟中的居民赶向了城市的其他地区或者郊区。这一结果事实上加剧了城市更新计划原来想解决的社会问题。

从宏观经济背景来看,中国正在经历着与西方发达国家相类似的城市进程。然而,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同的是,中国的发展速度是举世惊人的,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快速”。在旧城改造、危旧房改造的过程中,过度的商业化运作,大拆大建的开发方式,无情地摧毁了基于地域特色的城市肌理文脉。这种建设性破坏造成了城市文化空间的毁损,历史文脉的割裂,社区邻里的肢解,出现了“千城一面”的城市风貌,吴良镛先生称其为中国城市的“特色危机”(Identity Crisis)。新的理念转变随着后工业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 以及对历史、文化、休闲和旅游等精神需求的不断增加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引入,人们开始认识到更新过程是一个连续过程,需要保持地域文化传统的连续性。于是城市更新的理论又有了新的发展,小规模渐进式更新方式受到了研究学者的重视,如在北京什刹海地区规划研究中,吴良镛先生提出了“有机更新”的理论构想,采用适当规模、适当尺度,依据改造的内容与要求,妥善处理目前与将来的关系,不断提高规划设计质,使每一片的发展都达到相对的完整性。十多年以后,在此理论指导下的“菊儿胡同住房改造工程”受到了广泛好评。

? 什么是数字城市

概念数字地球这一概念是美国前副总统戈尔在1998年提出的:“一个可嵌入海量地理数据的、多分辨率的和三维的地球表示。”这是美国继“星球大战”和“信息高速公路”之后又一全球性战略计划。数字城市便是由这一理论衍生而出的,是数字地球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目标是使城市各种数据的整合,得以方便于共享和使用。

产生背景随着全球信息化速度的加快,信息化正在由一场技术革命转变为一场产业革命。城市居民对国内外各种有用信息的迫切需要,为数字城市的产生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另外,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GPS、RS和GIS已成为人们对城市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技术手段。全球定位系统技术在民用领域广泛使用;对地观测系统,其空间分辨率可到厘米级,探测周期能到每天数次;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已具备对大量数据进行有效存储和管理的能力,并且还可对这些数据进行查询、统计、分析和显示输出的处理。

应用例如“谷歌地球”(Google Earth)把地球放到了每个人的桌面上。让用户坐在电脑前,就可以在名川大山间翱翔,在摩天楼群中俯瞰。但“谷歌地球”还不仅仅是查看地图这么简单:谷歌整合了本地搜索与驾车指南两项具有地图注释功能的服务,并采用3D 地图定位技术,可以在3D 图上提供交互式定点查看指定区域、进行放缩漫游以及自动搜索路径完成道路导航等操作。同时人们可以在网上标注分享某一地点的照片,这种基于Internet 进行交流与沟通的工具,为数字城市发展和城市信息的有效利用提供了一种可能。“谷歌地球”中另一非常有发展前景的功能是建模功能(Google Building Maker)。用户可以结合谷歌地图提供的航空照片及简单的三维形状,将随意挑选的任何建筑转换成三维模型。这一功能借助了广大谷歌用户的互操作的热情。如果经过若干年的发展,随着信息容量的不断扩大,我们将获得一个不亚于真实世界的3D数字地球。而这种虚拟现实技术将会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提供重要的作用。

再比如北京市东城区数字化城市管理项目,运用了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传感技术等多种现代信息技术,将城市管理的对象按属性划分为“城市部件”和“城市事件”两大类。“城市部件”和“城市事件”全部实现了编码管理。任何一个“城市部件”出现问题,即可在几分钟内查出其精确位置、维护责任人,并及时处置。同时调动了基层监督员的积极性,通过“城管通”等信息传输系统,将亟待解决的城市管理问题及时反映上来。

结论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并且能够将真实城市以地理位置及其相关关系为基础而组成数字化的信息框架,用数字化的手段来处理和分析整个城市方面的问题,以此来快速、准确、充分和完整地了解及利用城市中各方面的信息。

? 勒杜克与拉斯金的保护思想

勒杜克的保护思想法国建筑理论家维奥莱·勒·杜克提出了对于历史建筑“整体修复”的原则。他明确地指出单体建筑物以及建筑物的细部都应当修复到它原有的风格,不仅

要修复建筑物的外观,而且要修复其建筑的原来结构,并提出修复工作应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即在修复工作实施之前,首先要对所修复的每座建筑进行慎重且仔细地历史考证与分析,明确建筑整体及其每个细部的建造年代和特征,并依据严谨的考证与分析来拟定逐项修复的实施计划。这种“整体修复”的原则日后也被理解为“风格修复”。勒·杜克负责修复的巴黎圣母院和诸多城堡是欧洲19世纪古建修复较为成功的代表作。

拉斯金的保护思想英国的文物保护专家拉斯金则认为修复古建筑是不可取的想法。所谓的修复工作就是完全地遮盖古建筑真实的历史面貌。失去了真实的历史面貌,古建筑只不过是一个毫无生机的假古董。因此,以上提到的学者主张用“保护”代替“修复”,用经常的照料来防止它们的破坏。凡为了加固或遮盖而用的措施,都要一眼就能看得出来,而决不伪装什么,也决不篡改古建筑的本体和装饰,以保护古建筑身上的全部历史。评论我所认同的古建筑保护修复的理念: 1.建筑的历史、形式、技术和材料,不是彼此孤立或互相排斥的,修缮历史建筑可以用新方法和新材料,但有一个标准,即新方法和新材料的使用,绝不能超过历史层理所能承受的量度;保护修复不应直接损害文物建筑本身,所做干预具有可逆性,以便今后更科学和完整地保护修复。

2.专注于对建筑风格的完善,将建筑肌体完全修复到原建时崭新状态。可以对建筑物的现状扰动较大的一种修复方式。在建筑形式处理上追求近乎苛刻的史料性,但可采用新结构、新材料,不必拘泥于传统的建造方式和材料。一般对建筑肌体中非永久性建材,采用现代材料加工成原构件形状、尺寸,利用现代工艺将其表面处理成旧肌理的模式。这种修缮方式需要抹杀在各个历史时期改造时所遗留下的痕迹,以及再造肌理与原物无视觉差异,而较易造成戏说历史的局面,但这也是当今采用最多的一种修复方式。

? 举例论述18世纪英国建筑中的“帕拉蒂奥式”建筑风格的主要特点

起源英格兰是个岛国,在17世纪的斯图尔特王朝,当他们开始寻求新的建筑风格的时候,他们希望能从古典建筑中得到灵感。然而英国是个新教国家,很难与罗马建立联系,可帕拉第奥的文艺复兴建筑就是最直接的历史复兴,于是他们把目光投向了帕拉第奥。帕拉第奥是被伊尼哥·琼斯带入英国的。琼斯他用了一年半的时间在欧洲大陆考察古代罗马的建筑遗迹,并留意欧洲的新兴建筑风格。到达意大利后,琼斯仔细研读了帕拉第奥的作品和理论,帕氏创制的严谨的建筑规范深深吸引了他。1615年,琼斯从欧洲大陆回到英国,国王詹姆士一世任命他为宫廷建筑师。从此,琼斯参与到英国皇室的建筑活动中,他在建筑方面的才能有了充分施展的机会。

英国帕拉蒂奥式英国的庄园府邸深深收到帕拉第奥的影响。18世纪对帕拉第奥更进一步崇拜,因此帕拉第奥主义是指18世纪中后期在英国的庄园府邸中流行的建筑风格,因为其是深受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师帕拉第奥的影响,所以称做“帕拉第奥主义”。这些府邸追求豪华、雄伟、盛气凌人风格,而大型公建追随意大利文艺复兴柱式规范和构图原则。以牛津大学拉德克里夫图书馆为例,该建筑是一座圆形建筑,均受了帕拉迪奥的柱式规范和构图原则:外形由明确的几何形组成,圆锥形顶,三角形山花,圆柱等多种几何形相互对比。底层发券立面则采用了帕拉迪奥常用的构图形式,即把建筑物立面依上下和左右划分为几段,以中央一段为主予以突出。底层采用沉重的毛石,八个突出的山花与壁龛交错;中间一段被科林斯双柱划分;顶部为带采光顶的穹顶坐落在八边形底座上,上面覆盖铅皮。

缺点帕拉蒂奥式忽视实用功能,缺乏创造性和现实感。在温和的意大利适宜的空间处理,在北方寒冷的英国却很不合适。

? 论述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脉络。

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悠久,形成了世界上独树—帜中国园林体系。一般地说,历史上的中国园林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汉魏时期:在汉魏时期,中国园林表现为自然主义的“真山真水”。汉武帝为了追求长生不老,按照方士所鼓吹的神仙之说在建章宫内开凿太液池,池中堆筑方丈、蓬莱、瀛洲三岛以摹拟东海的所渭神仙境界。这就是后来历代皇家园林的主要模式“—池三山”,开模拟自然山水之先河。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长期的战争和社会动荡,消极悲观情绪导致及时行乐思想的流行,儒家独尊的正统思想受到冲击,礼教束缚遭到反抗,崇尚玄学、逃避现实、寄情山水成为社会风流,这一时期的园林从单纯的模仿自然,发展到艺术的加工,有意识的利用假山、水池、植物和建筑的组合来创造特定景观,形成了我国园林注重自然美的挖掘和景观构成艺术的传统特色,奠定了今后园林发展的主旋律。另外由于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流行,使寺观园林这—新的园林类型应运而生。

唐宋时期:这一时期园林规模仍然很大,但用人工叠造园林景观的思想已渐渐占到主导地位。由于国家强盛,经济发达,促进了文化艺术的昌盛。当时的山水、田园文学及山水画的发展,使园林也渐渐注重于诗情画意,形成了文人写意的山水园林特色。这一时期造园讲求因地制宜地表现山水真情和诗情画意,并注重自然美和艺术美的巧妙结合,园林的发展进入一个鼎盛时期。唐代长安的大明宫、华清宫、兴庆宫都是当时著名的皇家园林。唐代的私家园林也很兴盛,并已有文人参与造园的事例,著名的“辋川别业“即由王维亲自规划。唐长安还出现我国历史上的第一座公共游览性质的大型园林——曲江池。这一时期造园艺术和技术已经基本上达到了最高的水平,而且风景式园林体系的内容和形式已经完全定型。

明清时期:明清时期是中国古典园林的成熟期,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成就最丰富,艺术水平最高的时期。园林艺术进入精深发展阶段,无论江南的私家园林,还是北方的帝王宫苑,在设计和建造上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并形成了北雄南秀的艺术风格。园林中以苏州、杭州、无锡、湖州、扬州等地的私家园林为代表的江南园林水平为最高,数量也多,所达到的艺术境界也最能表现当代文人所追求的“诗情画意”。清代修建了许多行宫园林,北京西北郊一带除了少数的寺庙园林外,几乎成为皇家经营园林的特区。“三山五园”成为北方皇家园林的鼎盛之作。它们上承汉唐的传统,又大量吸取了江南园林的意趣和造园手法,结合北方的具体条件而加以融汇,可谓兼具南北之长。

中国古代自然山水园林的造园要领,可归纳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巧于因借,精在体宜”两句话,这也是《园冶》一书的精髓。? 说明19世纪美国公园设计与英国自然风景园的关联

美国城市园林可以说是在继承英国的自然风景园的基础上,结合本地情况和市民的要求,并博采众长而逐渐形成的。在唐宁和奥姆斯特德以前,自然风景园运动基本上是沿袭英国园林的做法。英国自然风格园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成为景观设计的职业领域。修剪整齐的、柔软得象地毯一样的草地在树荫之下和弓形的阴影之间延伸,这虽是200年的古老思想,然而在当时的美国却非常活跃。各种规模的优美的风景拥有几乎相同的理念,普遍认同的形象是每个地方看上去都比较自然,它应该拥有与18世纪英国乡绅庄园相同的视觉特征。不论植物的群植效果是否与自然系统相吻合,只要它们的整体看上去自然,形成的空间暗示着自然的有机联系,它就会被大众欣然接受。

唐宁Mr.AJ.Dawning 美国造园先驱唐宁热爱的乡村自然景色。他的几部有关园林设计与乡村建筑的书都是以英国造园家雷普顿的作品为基础而写成的的,这些著作体现了与风景园相同的理论,这些书为人们广泛传阅,对自然风景园在美国的发展影响较大。唐宁尤其赞美风景园的自然特性,蔑视当时美国流行的新古典主义风格,主张体现真实的效果。唐宁为新泽西公园做的规划,道路呈自然布局,住宅处于丛林中,住宅区中心有公园。19世纪后半段,由唐宁的指导的自然式造园的大规模运动颇具影响力,并且导致了人们对规则式造园的偏见。对自然式造园的热爱不仅在当时的公园设计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而且在住宅的设计中也屡见不鲜。有时建造者毫无理由的将园路和公路造得弯弯曲曲,将乔灌木不对称地种成分散的团状,人们煞费苦心地设计营造或平坦、或时缓时急的地势。奥姆斯特德F.Olmsted奥姆斯特德真正从生态的高度将自然引入城市的人当推。他的景观设计理念受英国自然风景园的影响甚深,英国风景式花园的两大要素——田园牧歌风格和优美如画风格——都为他所用,前者成为他公园设计的基本模式,后者他用来增强大自然的神秘与丰裕。奥姆斯特德对自然风景园极为推崇,运用这一园林形式,他于1857 年在曼哈顿规划之初,就在其核心部位设计了长2英里,宽0.5英里的城市绿肺棗中央公园;中央公园位于纽约最繁华的曼哈顿区闹市中,设计时首先建立了公园要以优美的自然景色为特征的准则,着重大面积自然意境,四周用乔木绿带隔离视线和噪声,使公园成为相对安静的环境。采用自然式布置,园中保留了不少原有的地貌和植被,林木繁盛,生机盎然。奥姆斯特德认为,城市公园不仅应是一个娱乐场所,而且应是一个自然的天堂。所以他主张在城市心脏部分应引进乡村式风景,使市民能很快进入不受城市喧嚣干扰的自然环境之中。他的设计方法是尊重一切生命形式所具有的“基本特性”,对场地和环境的现状十分重视,不去轻易改变它们,而是尽可能发挥场地的优点和特征,消除不利因素,将人工因素揉合到自然因素之中。他结合考虑周围自然-公园的城市-社区建设方式对现代景观设计产生重要影响。

? 简述勒.柯布西耶的主要理论成就。

勒·柯布西耶是一位20世纪最受人尊敬也是最有争议的建筑设计大师之一,他的设计风格和理念对当今设计领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柯布的主要理论成就 机器美学:勒·柯布西耶从现代化的产品和技术生产手段中获得灵感,并把他们应用在建筑设计上。他提出“住房是居住的机器”,主张以工业的方法大规模地建造房屋。在他的设计理念中,机器美学就是一种简单化和标准化的形式,也是一种理想的设计方法,注重功能而不是风格,这些设计理念为他后来提出的新建筑的特征奠定了基础。但是,他也强调要把机器美学和建筑本身所蕴涵的本质结合起来。这些虽然不能使建筑具有强烈的风格特征,但是,他们却使建筑更加坚固而持久,这主要体现在体量、外观和结构上。新建筑五点:勒·柯布西耶就自己的住宅设计提出著名的“新建筑五点”,它们是:底层架空;屋顶花园;自由平面;横向的长窗;自由立面。按照“新建筑五点“的要求设计的住宅都是由于采用框架结构,墙体不再承重以后产生的建筑特点。勒·柯布西耶充分发挥这些特点,在二十年代设计了一些同传统的建筑完全异趣的住宅建筑。现代主义:勒·柯布西耶是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代表人物,他提倡的“现代主义建筑”强调建筑要随时代而发展,现代建筑应同工业化社会相适应;强调建筑师要研究和解决建筑的实用功能和经济问题;主张积极采用新材料、新结构,在建筑设计中发挥新材料、新结构的特性;主张坚决摆脱过时的建筑样式的束缚,放手创造新的建筑风格;主张发展新的建筑美学,创造建筑新风格。规划理念:勒·柯布西耶还对城市规划提出许多设想,他一反当时反对大城市的思潮,主张全新的城市规划,认为在现代技术条件下,完全可以既保持人口的高密度,又形成安静卫生的城市环境,首先提出高层建筑和立体交叉的设想,是极有远见卓识的。他在20和30年代始终站在建筑发展潮流的前列,对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的现代化起了推动作用。模度:模度是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于40年代末研究创造的一个尺度系统,其目的是为建筑以及工业设计提供一个符合人体尺度的、具有和谐比例关系的尺寸控制工具。模度理论推动了为建筑工业化服务的模数制方面的研究。建筑的预制化装配化需要在二战后的十年内达到一个高潮,世界各国纷纷探索工业化建筑体系到60年代各种通用体系和专用体系逐渐走向成熟。模度的研究结果发表之后,刺激了各国的研究者发展完善适合本国条件的模数体系。

? 柯布《走向新建筑》中体现的社会动因

工业设计运动二十世纪初年,工业设计的潮流就已经波澜壮阔,新的思想和创作方法非常活跃。大量性的、普及的、日常的用品,是工业设计主要题材,它们最需要服从大规模工业生产的技术条件和经济条件也最早实现了观念革新。现代建筑运动跟这个工业设计运动是亲姐妹。它重视大量性的、普及的、日常的建筑。1906年,波尔席格就已经把住宅当作新建筑的出发点。未来主义者的几篇宣言,也已经包含了《走向新建筑》的许多重要思想。这几篇宣言里,工业设计运动的技术美学的气息很浓。此外,当时欧洲现代建筑的先驱,也就是建筑界里最有革新精神的人,都对住宅建设十分热情,在这领域里花了大量的心血。梵德维尔特、贝伦斯,彼莱特、卢斯、密斯格罗庇乌斯都不例外。

人道主义立场和社会主义运动柯布西耶把“为普通而平常的人使用的普通而平常的住宅”当作“时代的标志”,而“任凭宫殿倒塌”,说的决不是一个小小营造业老板兼设计师的话。在《走向新建筑》里,他虽然从头至尾都讲大量性建设的住宅,并且对大企业抱有很大的希望,但是没有一句话讲到钱的问题。他完全是从人道主义立场谈论住宅问题的,把它作为一个“道德的问题”。柯布西耶和其他一些革新派建筑师的人道主义立场,是跟当时欧洲日益高涨的社会主义运动分不开的。社会主义者一贯重视劳动者的居住问题。恩格斯就尖锐的揭露了工人居住条件的悲惨,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欧文和傅利叶都曾经设想过花园式的工人城市和其中的住宅。十九纪末叶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又影响了许多人。是二十世纪初年在欧洲很流行的思想。柯布西耶在《走向新建筑》里介绍的“工业城”是1899年开始规划的.它有圣西门和其他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表现。柯布西耶的塔楼城就从它而来。

资产阶级政府,出于各种实际的考虑,在十九世纪曾经通过一些法令,采取一些到措施,改善劳动者的居住条件。人道主义的慈善机构不断地宣传这类主张,促它们实现。当时,欧洲一些国家里先后建立过的社会党政府,曾经支持现代建筑的先驱者,给他们提供机会。所以,规模不太小的工人住宅建设还是有过的。这样,对于当时现代建筑的先驱者们十分重视工人住宅的建设就很容易理解了。

柯布西耶的《走向新建筑》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写出来的。所以他才把为普通而平常的人造普通而平常的住宅,任凭宫殿倒塌,当作时代的标志。

? 在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各列举一位世界著名的科学家并简述其科学成就

数学:高斯高斯的数论研究总结在《算术研究》中,这本书奠定了近代数论的基础。高斯对代数学的重要贡献是证明了代数基本定理,开创了数学研究的新途径。高斯在1816年左右就得到非欧几何的原理。他还深入研究复变函数,建立了一些基本概念发现了着名的柯西积分定理

物理学:爱因斯坦爱因斯坦从实验事实出发,在理论上作出了根本性的突破。他的狭义相对论成功地揭示了能量与质量之间的关系,已成为解释高能物理现象的一种最基本的理论工具。广义相对论对天体物理学、特别是理论天体物理学有很大的影响。

化学:门捷列夫门捷列夫的最大贡献是发现了化学元素周期律。今称门捷列夫周期律。按照原子量的大小排列起来的元素,在性质上呈现明显的周期性,通过化学元素周期律预料到许多未知单质的发现。

生物:达尔文发表了关于物种起源的论文,即自然选择学说。达尔文在1859年出版的《物种起源》一书中系统地阐述了他的进化学说。从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认为生物的变异、遗传和自然选择作用能导致生物的适应性改变。

? 以四合院为例我国传统民居布局思想

中国传统的建筑布局:四合院住宅,这是最为典型的家族型制的产物,也反映了这种型制的本质。四合院住宅的空间布局,院子的北端是正屋,朝南是最好的朝向,也是最高贵的地方,一般是家中的长辈住的。两侧东西厢房,一般是晚辈居住的。西厢比东厢朝西的要优越,多为长子成家后居住。次子住朝西的。中间的厅堂不住人,专为家族中的大事用。房子的最南端一排屋叫“倒座”,朝北的,一般是仆人居住的,有客来时也住在这里。院子南侧做一道隔墙,正中一个门,北方称垂花门,南方称仪门。门内门外,空间的等级不同。

内向文化四合院体现出了中国最传统的内向院落布局,而这种思想的来由须从中国的地域特征说起。中国地处大陆之地,以陆地、河流为生存地区特征。中国乃以中原为中心,周围州郡皆向着中央,是“文化”而内向的,除此之外,则为“化外”了。这就是中国的内向性的文化形态之起源。建筑的内向与外向,就在空间上表述出来。中国建筑的做法,空间是在中间的(院子),建筑在四周,建筑之外墙,不开窗也没有关系。全国各地的住宅,形式十分多样,有北京的四合院,江南的水乡民居,皖南民居,福建土楼,黄河中游

一带的窑洞住宅,等等,不胜枚举。而在这许多的地区性民房中都有着相似的的内向院落布局。

封闭文化四合院也反映了中国古代传统的封闭式文化院落四壁都有墙壁,外面的人看不到院里,院里的人也看不到外面,一家人的活动都在院墙之内,与外界相通的唯一渠道就是大门,而平时大门是紧闭的,因而,老子所说的小国寡民,老死不相往来。封闭式的住宅使四合院具有很强的私密性,关起门来自成天地;院内,四面房门都开向院落,一家人和美相亲,其乐融融。

阴阳思想首先,院子在形态上是由东西南北四方房舍相围合,外实内虚构成一对阴阳关系。其次,组合依据门堂制度,在轴线主导下设计门屋和正堂,两侧再配两厢,门堂这一主一次又是一对阴阳关系,在等级上有严格讲求。东西厢的配置亦成第三对阴阳关系,以横轴线贯之。而在纵横轴线交织的院落关系之中,纵为主横为次,形成第四对阴阳。? 概述雅典宪章、马丘比宪章及北京宪章的关联

《雅典宪章》和《马丘比丘宪章》这两部城市规划文献,是城市规划发展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两个文件,标志着城市规划发展的两个基本阶段,体现充满了传承和发展关系却又不同的两种城市规划理念。

《雅典宪章》最为突出的内容就是提出了城市的功能分区,它认为城市活动可以划分为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四大活动,“城市规划的4个主要功能要求各自都有其最适宜发展的条件,以便给生活、工作和文化分类秩序化”。它主要针对当时大多数城市无序规划,尤其是针对工业和居住混杂导致的严重的卫生问题、交通问题和居住环境问题等提出的,而功能分区方法的使用确实可以起到缓解和改善这些问题的作用。《马丘比丘宪章》指出《雅典宪章》所崇尚的功能分区,破坏了城市的有机联系。在实践的过程中人们经常会发现经改建的城市社区竟然不如改建前或一些未改建的地区充满活力,新建的城市也相当的冷漠、单调、缺乏生气。《马丘比丘宪章》明确提出:“在今天,不应当把城市当作一系列的组成部分拼在一起考虑,而必须努力去创造一个综合的、多功能的环境”。另外,从规划活动描述上看,《雅典宪章》认为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就是制订规划方案,而这些规划方案的内容都是关于各功能分区的“平衡状态”和建立“最合适的关系”,它鼓励的是在城市发展终极状态下对各类用地关系的描述。《马丘比丘宪章》认为城市是一个动态系统,要求“城市规划师和政策制定人必须把城市看作是在连续发展与变化的过程中的一个结构体系”。更强调城市规划的过程性和动态性,承认公众参与对城市规划的极端重要性。从《雅典宪章》到《马丘比丘宪章》,反映出了城市规划理论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上的突破与发展,使规划不仅仅是物质层面上的设计工作,而是联系并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将人们精神和文化上的需求融入其中,创造了全新的人性化的科学规划理念,对以后的规划活动起到了推动和指导作用。

《北京宪章》除继承和发展前两部文件的科学规划理念外,结合当前全球化和地区多样化的矛盾,提出,并首次将环境问题加入到讨论的议题当中去。《北京宪章》重新诠释了建筑学的发展意义,认为建筑学的发展是综合利用多种要素以满足人类住区需要的完整现象,走可持续发展之路。重中之重是提出了从传统建筑学走上广义建筑学的道路,指出建筑学的发展必须分析与综合兼顾,但当前宜重在“整合”。提倡广义建筑学,并非要建筑师成为万事俱通的专家,而是要求建筑师加强业务修养,具备广义的、综合的观念,从事哲学思维,能针对现实存在的问题随时扩充知识,与有关专业合作,寻找新的结合点,进而解决问题,发展理论。

《雅典宪章》代表的是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学说中的理性主义,《马丘比丘宪章》代表的是理性派所没有包括的、单凭逻辑所不能分类的种种一切未知,而《北京宪章》则是对传统信仰的忠诚和对现代科技理性认识的融合。三个意义风格迥异的坐标,三部革命性的宪章,共同构筑了现代城市规划的基础和发展方向。

? “天人合一”思想的形成时间,怎样体现

“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由庄子阐述,后被汉代思想家、阴阳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

基本体现天人合一最基本的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季羡林先生对其解释为: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人类;合,就是互相理解,人类只是天地万物中的一个部分,人与自然是息息相通的一体。人口的增长、科学技术的发展、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利用,都导致了人与自然的不平衡。人类的智慧的强大是世间万物所不能及的。人类必须应用自然资源,维护有利于自己生存的自然环境,保护自然资源及良好环境的最终目的在于保护人类自己。从这一角度看,人类所要征服自然的现象,往往同时是大自然给人类带来的灾害。在建筑上的体现中国古建筑在建筑类型上丰富多彩,主要包括:宫殿、宗庙、坛等。它们的种类和使用功能虽不相同,但始终体现着“天人合一”的思想。天坛是皇帝举行祭天活动,祈求赐福,其实是天子与“天”对话的地方。仅一座坛门,就将偌大的“天地”承载其中天坛的9 座坛门上圆下方的洞口体现出“天圆地方”宇宙观,九这一代表自然单数中最大的数目更是反复出现。在园林上的体现

中国园林更是巧妙地吸取自然的形式,使建筑、人与自然达到统一。以石、木、池象征自然中的山、林、湖、海,把自然引入院内,,意味着自然对人造环境的亲昵。巧于因借,把自然的美景通过窗、阁、亭等引入建筑中,即“借景”的手法。利用借景,一个普通的草堂,也可以引出“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的空间感触。中国园林把建筑、山水、植物有机地融合为一体,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利用自然条件,模拟大自然中的美景,经过加工提炼,把自然美与人工美统一起来,创造出与自然环境协调共生、天人合一的艺术综合体。

在村落上的体现村是中国传统的一种聚落形态,古人注重追求人和自然关系的和谐。安徽歙县棠樾村为一个典型的例子。棠樾选址,符合风水所谓“枕山、环水、面屏”的原则。它以山为屏,面临沃野,源自黄山的河流由西而东穿流而过,周围树木茂盛。又“此处山川之胜,原田之宽,足以立子孙百世之业”。这正如陶渊明所描写的世外桃源。棠樾人把自己置身于大自然当中,仿佛自己就是当中的一分子。这种利用自然,尊重自然注重风水的做法,正是古人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

? 中国传统建筑的借鉴

建筑单体空间中国传统住宅的建造是从人的需求出发,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去指导建筑生成。中国传统民间木构建筑非常注重与环境的关系,尤其是营造内部小环境,亦即院落空间。在屋里,人们发生最基本的生活行为;其余的聊天、散步等行为都在院中完成。这是一个很有灵活性的定位。把自然引入建筑内部,增加了建筑与环境的接触面,能够以更多角度和位置接近自然。这对于当今社会人口越来越拥挤,环境质量越来越差的现代城市,显得尤其重要。日本的传统建筑受中国建筑的影响,在现代建筑中也有着对传统空间的借鉴,安藤忠雄就很擅长这种小环境的营造,不仅水平方向可以形成院落,垂直方向上同样可以。另外,在高层办公楼的设计中,把各个院落竖向叠合,形成了上下贯通或错位的空间,也是一种很好的空间形态。

建筑群体空间首先,中国古代建筑组群的布局原则是内向含蓄的,多层次的,力求均衡对称。每一个建筑组群至少有一个庭院,大的建筑组群可由几个或几十个庭院组成,组合多样、层次丰富也就弥补了单体建筑定型化的不足。在官式建筑中,建组群的一般平面布局取左右对称的原则,房屋在四周,中心为庭院。大规模建筑组群平面布局更加注重中轴线的建立,组合形式均根据中轴线发展。甚至城市规划也依此原则,以全城气势景宏伟、规模最巨大的建筑组群作为全城中轴线上的主体。这种空间结构层次递进的做法把各个等级的空间以中轴线为线串联起来,能很好地体现建筑群体的气势。这种建筑外部空间的处理方法也可以用于现代建筑。例如一些地方政府的行政办公楼的布局就参考了这一点,以中轴线来控制总体布局,主体建筑中又以环形走廊连接四组次一级的院落空间。空间结构逐层递进,很好地表现出政府办公楼的恢宏气势。

观点在经过了一阵“欧陆风”、“国际风”之后,大家又开始从传统建筑中寻找自己的地域特色。然而从民居形式上借鉴的较多,比如用古建筑中某些部件、构件、或细部、花纹。虽然有延伸传统建筑文化,但对传统建筑的肌理空间尺度这些内涵精髓没有去更好的提炼和挖掘。对于传统建筑借鉴不应只是“形”的借鉴,更需要“神”的借鉴,即分析传统建筑的特征,再将这些特征通过剖析、割裂、连续整合到现代建筑中形成新的秩序,并从现代建筑中能够反映出传统的风貌,追求神似,形神俱应。在尊重历史而不是模仿历史的同时,赋予它新的气质和涵义。

? 试对西方建筑中不同历史时期的柱式加以描述,并对柱式的分类、特征及象征意义加以分析

古希腊:多立克柱式,爱奥尼柱式和科林斯柱式 多立克柱式比例粗壮(1:5.5-5.75),开间比较小(1.2-1.5柱底径),檐部比较重(高约柱高的1/3),柱头是简单而刚挺的倒立的圆锥台,外廊上举,没有柱础,雄强的柱身从台基面上拔地而起,柱子的收分和卷杀都比较明显,极少线脚。

爱奥尼柱式比例修长(1:9-10),开间比较宽(2个柱底径左右),檐部比较轻(柱高的1/4以下),柱头是精巧柔和的涡卷,外廊下垂,有复杂的,看上去富有弹性的柱础,柱子的收分和卷杀不很显著,使用多重符合的曲面的线脚,线脚上串着雕饰,最典型的母题是盾剑饰,桂叶和忍冬草叶。

这两种柱式,分别典型地概括了男性和女性的体态和性格,多立克刚毅雄伟而爱奥尼柔和端丽,反映出对人的美,对人的气质和品格的理解和尊重

古典时期还产生了第三种柱式:科林斯柱式。它的柱头宛如一颗旺盛的忍冬草,其余部分用爱奥尼的,柱身更为细长,还没有自己的特色。直到晚期希腊,才形成独特的风格。象征传说中的希腊少女科林斯的故事。古罗马:新增塔斯干柱式,券柱式 多立克柱式比例为(1:8),设有柱础和柱头环。爱奥尼柱式比例为(1:9),涡卷线条纹均为直线,呈现刚劲的韵味。科林斯柱式比例为(1:10),是罗马人最为常用的柱式。

塔司干柱式比例为(1:7)是古罗马5种主要柱式中的一种,它的风格简约朴素,类似于多立克柱式,但是同多立克相比省去了柱子表面的凹槽。显得粗壮有力。

券柱式:墙上或墩子上贴装饰性的柱式,从柱础到檐口,一一具备。把券洞套在柱式的开间里。券脚和券面都用柱式的线脚装饰,取得细节的一致,以协调风格。柱子和檐部等等保持原有的比例,但开间放大。柱子凸出于墙面大约3/4个柱径。? ? 列举5个清末民(国)初的学者王国维,章太炎,鲁迅,梁启超,朱自清列举5个我国石窟艺术及其所在地敦煌石窟。在甘肃省敦煌县,建于公元4世纪至14世纪。是世界上现存的最大的佛教艺术宝库。云岗石窟。在山西省大同市西北的云

岗,建于公元5世纪。龙门石窟。在河南省洛阳市郊的龙门山和香山,建于公元5至9世纪。麦积山石窟。在甘肃省天水东南麦积山,建于公元6世纪初。巩县石窟。在河南省巩县,建于公元6世纪初。

? 5个先秦诸子百家及其代表人物儒家:孔子,孟子。「仁」是儒家的核心内容。崇尚《周礼》,认为人人安份守已,互相关怀,达至一个大同世界,就是「仁」。道家:老

子,庄子。道家强调凡事均无须强求,应顺应自然,达至「道」的最高境界。墨家:墨子。尚贤尚同是墨家的基本政治纲领。法家:韩非,商鞅。法家是先秦诸子中对法律最为重视的一派,主张「以法治国」,这为后来建立的中央集权的秦朝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纵横家:苏秦,张仪。「合纵」,指战国时齐、楚、燕、韩、赵、魏等六国联合抗秦的外交策略;「连横」,指以上六国分别与秦国结盟的外交策略。所谓「纵横家」,指鼓吹「合纵」或「连横」外交策略的人物。

?? 列举5个中国古代科技发明造纸术、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术、地动仪列举5个20世纪科学技术发明电脑、原子弹、万维网、全球定位系统(GPS)、手机、火箭列举5个西方古代思想家: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毕达哥拉斯、德谟克利特、赫拉克利特列举5个20世纪自然科学新发现青霉素,DNA,原子裂变,激光,太空探索列举5个抽象派画家康丁斯基:抒情抽象派代表画家,曾是德国表现主义团体「蓝骑士」的领导者。蒙德里安:几何抽象派代表画家,在平面上把横线和竖线加以结合,形成直角或长方形,并在其中安排红、黄、蓝三原色,但有时也用灰色,是荷兰风格派(de Stijl)的主将。马列维奇:俄国构成主义倡导者,也是几何抽象派画家。

库波卡:捷克画家。运用色彩理论和音乐式和谐造成独特的几何风格。克利:瑞士画家。运用色彩调和及抽象的手法,创作了许多含有哲理性和富稚拙趣味的作品。

? 列举5个印象派画家

莫奈:(Gaude Monet)印象派创始人之一。常在不同的时间和光线下,对同一对象作多幅的描绘,在色彩运用上很有建树。代表作品有《日出-印象》,《睡莲》。

马奈:(EdouardManet)他在传统绘画的基础上革新技法,善于运用鲜明响亮的色彩,简洁准确的笔触,以及减少中间色调,加强明暗对比等方法来作画。作品有《吹笛男孩》,《左拉像》,《奥林匹亚》等。

德加:(Edgar Dagas)擅于从不寻常的角度描绘对象瞬间的动态,描绘在灯光下、日光下人物与物体的温和色彩。作品有《舞蹈课》,《巴黎歌剧院乐队席》。

雷诺阿:(Pierre Auguste Renoir)以油画著称,亦作雕塑和版画。以绚丽透明的色彩,表现阳光与空气的颤动与明朗的气氛,独具风格。作品有《包厢》,《阳光下的裸妇》。凡高:(Vincent Van Gogh)后期印象派画家之一。以跃动的线条,凸起的色彩表达主观感受和激动情绪。作品有《向日葵》等。

? 列举欧洲中世纪哲学家马基亚维利:意大利哲学家,《君主论》笛卡尔:法国哲学家,推出了著名的哲学命题――“我思故我在”伏尔泰:法国哲学家,启蒙运动先驱卢梭:法国哲学家,倡导的天赋人权,《社会契约论》孟德斯鸠:法国哲学家,《论法的精神》弗朗西斯科.培根:英国哲学家,《学术的进展》

? 列举清末民出中国思想家梁启超谭嗣同胡适严复李大钊陈独秀20世纪重大工程技术(中国)两弹一星三峡大坝高速铁路载人航天飞船海洋石油华裔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 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杨振宁: 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丁肇中: 1976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朱棣文: 1997年获诺贝尔 物理学奖崔琦: 1998年获诺贝尔获物理学奖钱永健: 2008年获诺贝尔化学奖。

? 维特鲁威《建筑十书》中体现的古罗马对建筑学科的定义

1建筑学的内容是三项:建造房屋;制作日晷;制造机械。建造房屋又分为两项;其中之一是筑城和在公用场地上建造公共建筑物;另一则是建造私有建筑物。公共建筑物的分类有三种:第一类是防御用的;第二类是宗教用的;第三则是实用的。防御用的要预先考虑设计城墙,塔楼,城门,使其经常能够抵御敌人的攻击;宗教用的是建立永生的诸神袛的庙宇和神圣建筑物;实用的是布置供大众使用的公共场地,即港口,广场,浴场,剧场,散步廊以及其他以同样理由而在公共场地规划的建筑物。

2建筑还应当造成能够保持坚固,适用,美观的原则。当把基础挖到坚硬地基,对每种材料慎重选择充足的数量而不过度节约时,就会保持坚固的原则。当正确无碍地布置供使用的场地,而且按照各自的种类朝着方向正确而适当地划分这些场地时,就会保持适用的原则。其次,当建筑物的外貌优美惊人,细部的比例符合于正确的均衡时,就会保持美观的原则。

贯穿西方建筑历史的两大建筑风格

古希腊建筑:古希腊是欧洲文化的摇篮,古希腊的建筑同样也是西欧建筑的开拓者。它的一些建筑物的型制和艺术形式,深深地影响着欧洲两千多年的建筑史。

柱式的演进希腊早期的建筑,同中国一样,也是木构架的。到公元前7世纪之末,除了屋架之外,已经全用石材建造了。石造的大型庙宇的典型型制是围廊式,因此,柱子、额枋和檐部的艺术处理基本上决定了庙宇的面貌。希腊建筑艺术的种种改进,也都集中在这些构件的形式、比例和相互组合上。公元前6世纪,它们已经相当稳定,有了成套的做法,即“柱式”。有两种柱式同时在演进。一种是爱奥尼式(Ionic),爱奥尼式比较秀美华丽,比例轻快,反映着从事手工业和商业的平民们的艺术趣味。一种是多立克式(Doric),多立克柱式粗笨,有古埃及建筑的影响,反映着寡头贵族的艺术趣味。

雅典卫城达到了古希腊圣地建筑群、庙宇、柱式和雕刻的最高水平。卫城建在一个陡峭的山岗上,仅西面有一通道盘旋而上。建筑物分布在山顶上一约280×130米的天然平台上。卫城的中心是雅典城的保护神雅典那.帕提农的铜像,主要建筑是膜拜雅典那的帕提农神庙,建筑群布局自由,高低错落,主次分明。无论是身处其间或是从城下仰望,都可看到较完整的丰富的建筑艺术形象。帕提农神庙位于卫城最高点,体量最大,造型庄重,其它建筑则处于陪衬地位。卫城南坡是平民的群众活动中心,有露天剧场和敞廊。卫城在西方建筑史中被誉为建筑群体组合艺术中的一个极为成功的实例,特别是在巧妙地利用地形方面更为杰出。

古罗马建筑:古希腊晚期的建筑成就由古罗马直接继承,古罗马劳动者把它向前大大推进,达到了世界奴隶制时代建筑的最高峰。

古罗马建筑在材料、结构、施工与空间的创造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成就。在结构方面,罗马人在伊特鲁里亚和希腊的基础上发展出了梁柱与拱券结合的体系。在建筑材料上,除了砖、木、石外,还有运用地方特产火山灰制成的天然混凝土。罗马人还把古希腊柱式发展为五种:即多立克柱式、塔司干柱式、爱奥尼克柱式、科林斯柱式和组合柱式,并创造了券柱式。当时的公共建筑如公共浴场都已经有集中供暖设施。从火房出来的热烟和热气流经陶管,散发热量。剧场座位下埋有铜质的共鸣瓮,以改善音质。已经出现在窗上安装几十厘米见方的平板玻璃。在空间创造方面,重视空间的层次、形体与组合,并使之达到宏伟的富于纪念性的效果。

罗马共和盛期与罗马帝国盛期的建筑和希腊盛期建筑统称为古典建筑。15世纪后,经过文艺复兴、古典主义、古典复兴以及19世纪初期法国的“帝国风格”的提倡,古罗马建筑在欧洲重新成为学习的范例,一直影响到20世纪20~30年代。

? 古罗马广场的演变(补充)罗马的城市里,一般都有中心广场(Forum)。罗马本城的广场群是最壮丽的,它们的演变,鲜明地表现出建筑型制同政治斗争的密切关系。

1早期的广场是零乱的建造起来,没有统一的规划。在周围造了一圈两层的柱廊,使广场的面貌完整了些。广场上举行角斗的时候,敞廊上层就成了观众席。

2共和末期,恺撒擅权之后,造了一个封闭的、按完整规划建造的广场。它的后半部是围廊式维纳斯庙,广场成了庙宇的前院。维纳斯是恺撒家族的保护神,因此,广场隐然是恺撒个人的纪念碑。广场中间立着恺撒的骑马青铜像、镀金。恺撒广场头一个定下了封闭的、轴线对称的,以一个庙宇为主体的广场的新型制。

3帝制建成以后,罗马皇帝渐渐汲取东方君主国的习俗,建立起一整套繁文缛节来崇奉皇帝。最强有力的皇帝之一图拉真,竟至几乎要把皇帝崇拜宗教化了。这时,在奥古斯都广场旁边建造了罗马最宏大的广场,图拉真广场。广场的型制参照了东方君主国建筑的特点,不仅轴线对称,而且作多层纵深布局。在将近300米的深度里,布置了几进建筑物,室内室外的空间交替,空间的纵横、大小、开阖、明暗交替;雕刻和建筑物交替。有意识地利用这一系列的交替酝酿建筑艺术高潮的到来,还使用了一些令人感到意外的手法。在运动中展开和深入,这是建筑艺术的一个重要的特点。

? 圣马可广场(补充)1 1形成于公元830 年左右的威尼斯圣马可广场具有高度的个性,丰富多彩而又错综复杂,是威尼斯唯一的公共集会的地方。建筑群形成两处空间:一是城市的主要市民广场,另一个是是从海上来威尼斯的主要入口,其形态表现为封闭的空间。平面构图上没有平行的墙面,但不规则的空间与矩形建筑之间可能发生的冲突用直角连接的三面邻墙来化解。由两个广场空间的延伸又结合为一个空间,钟楼成为轴心,圣马可大教堂成为公众的焦点。2圣马可广场中最为突显的是起轴心作用的钟楼,独特的向上延伸的形体以绝对的高度凸现出来。广场的空间有一定的深度,观者站在适当位置于远处不同的方向眺望时,钟楼塔尖超出所有建筑物而成为景色之冠。从海上望过去,它是与平坦的海边风景形成强烈对比的航标。

3圣马可广场的拐角处是连接的, 并且底层的柱廊既把建筑物之间的开口挡住, 又把它们紧紧地连在一起, 所以这个U型的空间具有明显的封闭感。同时, 圣马可教堂的两侧空间伸展开去, 看起来是突出 U 型空间敞开的一端。广场斜向焦点。加强了透视感。广场在形状上具有方向性, 人们进入其中能够清晰辨向。

? 现代保护规划中的“原真性”原则与梁思成先生提出的“修旧如旧”原则的异同,阐述自己的观点

原真性:1964年的《威尼斯宪章》提出的“原真性”原则标志着现代社会对文化遗产历史价值认识的新高度。关于原真性的保护分为四个方面:设计的原真性、材料的原真性、工艺的原真性和地点的原真性。过去片面追求早期形象的完整性,强调局部甚至是整体的复原,会对保护对象原本十分重要的历史信息、历史价值的重要内容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害。这种由于对历史建筑价值不全面的理解,使保护的方法又回到了对艺术价值进行保护的阶段,仅仅从建筑风格是否统一,布局是否合理,形式是否完美的角度去评价其价值,那么在历史建筑保护修复的过程中就会不可避免地出现造假古董的情况。拉斯金曾说过:“翻新是最野蛮,最彻底的破坏。”

修旧如旧:“修旧如旧”是梁思成先生关于中国文物建筑修复观念的核心。梁思成认为:今日之维修与传统之重修有根本之不同,不再是拆旧建新,而是保存或恢复原状。中国对待旧建筑的传统做法无非是“拆旧建新”,历代改朝换代之际,多半要把前朝宫室甚至整个都城夷为平地,另建新都。同时梁思成认为修复是建立在研究和考证的基础上,在设计以前须知道这座建筑物的年代,须知这年代间建筑物的特征。(梁思成先生的修复观念可称作一种“保守的风格修复”,它与勒杜克的风格修复的相似之处在于它们对美学的强调,不同是在于勒杜克克允许建筑师凭各自对古代风格的理解创造性地将古迹完善至理想形式,梁思成认为修复是建立在研究和考证的基础上)

争议:当下对“修旧如旧”的普遍衡量标准之一就是修成原样,反对扩建与现代化。但几乎都有重修的过程。如香山卧佛寺曾经历多个朝代的翻修和扩建,事实证明,这些古建重修时加以扩建是正确的,是对优秀民族文化的继承弘扬。另外“修旧如旧”是极难严格定义的原则。“旧”是相对于“新”而言的,按照建筑历史任何一天的样子修都是“修旧如旧”,(勒杜克幻想复原到一种完整的状态,这种状态很可能从未在任何特定时间存在过)。所以最主要标志是应尽可能原汁原味地保留了现状。冯继忠先生认为有些东西应该是修旧如故。比如说西湖的雷峰塔,从民国起看到的西湖雷峰塔都是屋檐全部都没有了的样子。这个“故”就像故人,老朋友,一看这西湖雷峰塔,就知道到了西湖,一定要修成谁也没看到过的样子,就没意思了。

? 印度昌迪加尔与西班牙毕尔巴鄂因两位建筑师的两座建筑而闻名,请描述哪位建筑师的作品及作品特征,分析其出名的原因

印度昌迪加尔高等法院——柯布西耶昌迪加尔聘请来法国著名建筑师勒·柯布西耶作为城市规划设计师和建筑设计师。柯布西耶把整个城市划分为整齐的矩形的街区,形成一个棋盘式的道路系统,并明确地把各街区分为政治中心、商业中心、工业区、文化区和居住区等5个部分,功能分布非常明确。他还设计了政治中心的好几座主要建筑物,高等法院是其中最早落成的一座,它的建成曾经引起世界建筑师们的广泛注意仿效。柯布西耶的主要出发点是不依赖机械的空气调节,而利用建筑本身的特点来解决当地烈日和多雨的气候所造成的困难。法院建筑地上4层,它的主要部分用一个巨大的长100多米的钢筋混凝土顶篷罩了起来,由11个连续拱壳组成,它兼有遮阳和排除雨水的功能;屋顶下部架空的处理有利于气流畅通,使大部分房间能获得穿堂风,这样以建筑物本身的设计方法来解决当地的日晒和雨季问题。法院的入口没有装门,只有3个高大的柱墩一直支承着顶上的篷罩,形成一个高大的门廊,柱墩表面分别涂着绿、黄和桔红3种颜色,门廊气势雄伟,空气畅通。法院建筑的正立面上满布着大尺度的垂直和水平的混凝土遮阳板,做成类似中国的博古架形式。到了上部,它们逐渐向斜上方伸出,使和顶部挑出的篷罩有所呼应。整个建筑的外表都是裸露的混凝土,上面保留着浇捣时模板的印痕,使人感到十分粗犷。

法院的建成曾引起各国建筑师的广泛关注。这种巨大尺度的建筑构件,粗壮的入口柱廊,对比色块的处理,粗糙的混凝土饰面所形成的特殊建筑风格,被人们称之为“粗野主义”建筑。西班牙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盖里由美国加州建筑师弗兰克·盖里设计,它以奇美的造型、特异的结构和崭新的材料立刻博得举世瞩目。

整个博物馆结构体是由建筑师藉助一套为空气动力学使用的电脑软件CATIA逐步设计而成。博物馆在建材方面使用玻璃、钢和石灰岩,部分表面还包覆钛金属,与该市长久以来的造船业传统遥相呼应。整个建筑由一群不规则双曲面体量组合而成,这样,随着日光入射角的变化,建筑的各个表面都会产生不断变动的光影效果。博物馆形式与人类建筑的既往实践均无关涉,超离任何习惯的建筑经验之外。在盖里魔术般的指挥下,建筑,这一章已凝固了数千年的音乐又重新流动起来。内部有鉴于赖特在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设计中对艺术展品不够尊重的教训,盖里的展厅设计简洁静素,为艺术品创造一个安逸的栖所。

西班牙毕尔巴鄂市曾是西班牙称雄海上的年代成为重要的海港城市,后逐渐衰落。为城市复兴大计,毕市政府决议发展旅游业,但该市历史不长且没有独特自然景色,如何吸引外埠人士前来观光成为头号难题。多方问计之下,终于决定兴建一家现代艺术博物馆。博物馆建成后,新闻界、绘画界、建筑界,全世界都把目光聚焦在毕尔巴鄂,络绎不绝的旅游人士慕名来参观,艺术爱好者前往朝圣,建筑师们来学习。毕尔巴鄂在经济上取得了快速的增长,在“古根海姆效应”的影响下,毕尔巴鄂成功地从一个衰落工业城转型为服务型与知识型市。

? 简述“梁陈方案”的内容及为什么没能实现的原因

1950年2月,梁思成先生和陈占祥先生共同提出《关于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区位置的建议》,史称“梁陈方案”。它的内容,不是梁思成反对拆城墙那么简单狭义,也不仅仅是为了一个北京古城的完整留存。“梁陈方案”所包含的正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城市发展理念,它是一个全面的、系统的城市规划设计建设书。

本着“古今兼顾,新旧两利”的原则,梁、陈两位先生对新中国的首都作了科学的规划,一方面,从整体保护的构思出发,建议把中央行政中心放到西郊,为未来北京城的可持续发展开拓更大的空间,避免大规模拆迁的发生,降低经济成本,自然延续城市社会结构及文化生态;另一方面,提出平衡发展城市的原则,增进城市各个部分居住与就业的统一,防止跨区域交通的发生。众所周知的原因,“梁陈方案”没有被采纳。

“梁陈方案”没有实施的原因毛泽东:看到《梁陈方案》后,毛泽东的回应却是:“有那么一个教授,要把我们从北京城里赶出去。”踌躇满志的领袖自然有他的宏伟理想。他要把北京建成一个拥有1000万人口的大城市。他要把北京建成一个现代化的工业城市:毛主席希望有一个现代化的大城市,他说他希望从天安门上望去,下面是一片烟囱。周恩来:不仅是毛泽东主席如此,政务院总理周恩来也力主彻底改变北京的面貌。1958年4月14日,周恩来提出,“根据毛主席的指示:今后几年内应当彻底改变北京市的都市面貌。” 很多中共高级领导人也普遍认为:“改造北京还是少保留一些旧东西好,像故宫可以保留下来,让后代看看过去的情形,有一些东西可以不要就不必保留了。”而长安左门、长安右门、地安门、牌楼等古建筑之被拆除,被认为是“今后彻底迅速地改建旧城的一个良好的开端”。

一切都按照领袖的意志,朝着《梁陈方案》相反的方向,迅猛的展开了。首先是天安门广场的改造。当时的苏联专家们不顾中国学者反对,执意要在北京看到一个莫斯科红场的翻版,坚持必须以天安门为政治中心,扩建广场,以备群众游行所用。关键是,这完全符合最高领导人的意志。同时,中国各地纷纷掀起了拆城竞赛。50年代中期,北京和南京拆除城墙的群众运动进入了高潮。

? 建筑技术与艺术的关系

建筑艺术与技术有着密不可分的天然联系,当今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对于建筑和建筑创作的影响愈加深刻。20 世纪末的世界建筑流派分呈多元并存,建筑创作观念不断翻新,建筑艺术表现形式多变。呈现出两个方面的新特点:一方面,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出现的环境破坏、能源危机等一系列问题,让人们感到技术的局限与无奈,引发了建筑领域对于技术、技术思维和观念的反思;另一方面,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科学技术对建筑设计领域的冲击,以及注重技术表现的建筑创作倾向,正在极大地改变着社会生活,然而,人们在探索建筑创新的道路上,一直追求理想化的乐土,建筑师独具匠心的设计使每个图形的密度、角度、方位、弧线都经过仔细考究,希望让它们更富有弹性和生命力。

在我国,建筑技术科学的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为推动我国建筑进步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建筑技术科学在我国建筑界却一直被轻视,从建筑院校到设计单位,建筑技术历来被视为“二等公民”。尽管建筑师无法否认建筑物质和技术基础,却一直把建筑的艺术自觉地奉为神明,似乎一谈技术和理性就失去了思想、文化和艺术。不能否认建筑设计是建筑师的创作,依赖于主体性的发挥,依赖于个人生活经历和文化修养然而建筑创作过程也离不开理性的研究和分析。技术不是制约创作的桎梏,建筑史上每一次新形式的诞生都有建筑技术因素的诱发。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采用了薄壳结构,使建筑外观扬起的风帆,这是新的壳体结构技术在建筑艺术创作中的运用。高技派建筑对建筑技术的利用别出心裁。他们对技术美的表现方法为多采用钢构架的造型和表现钢结构的结构构件和构件节点,特意外露构件节点,将构造节点当成古典建筑的柱头和纹样,在保证其力学性能的前提下,对构造节点进行美学设计。所以说,建筑技术决定建筑艺术,而建筑艺术反过来影响建筑技术。

现如今“地上生长出来的建筑”时常出现在专业期刊上并被热烈讨论。提倡建筑与自然环境完美的融合,建筑就像从地上长出来的一样,与自然亲密无间,相互映衬。而不仅仅只是造型上的融合,更多的需要利用生态技术手段。生态技术运用到建筑创作中,并体现积极的自然天道思想,不断地发展多种技术,并在建筑中自然地体现出来,最终力求在建筑与自然之间寻找到深层的联系。任何活着的有机体,它们的外在形式与内在形式结构都为设计提供了自然的思想启迪,而生态技术给建筑带来的内在魅力令人倍感亲切,又富有进取精神。

?-北京颐和园、法国巴黎凡尔赛花园、日本京都桂离宫都是典型的皇家园林,试述它们各自的特点

颐和园:颐和园(Summer Palace)原是清朝帝王的行宫和花园,前身清漪园,颐和园景区规模宏大,占地面积约3平方公里,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两部分组成,其中水面占四分之三。园中主要景点大致分为三个区域:以庄重威严的仁寿殿为代表的政治活动区,是清朝末期慈禧与光绪从事内政、外交政治活动的主要场所。以乐寿堂等庭院为代表的 生活区,是慈禧、光绪及后妃居住的地方。以万寿山和昆明湖等组成的风景游览区,供帝后们澄怀散志、休闲娱乐。与前湖一水相通的苏州街,酒幌临风,店肆熙攘,仿佛置身于二百多年前的皇家买卖街,谐趣园则曲水复廊,足谐其趣。

颐和园集传统造园艺术之大成,饱含中国皇家园林的恢弘富丽气势,又充满自然之趣,高度体现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园准则。颐和园亭台、长廊、殿堂、庙宇和小桥等人工景观与自然山峦和开阔的湖面相互和谐、艺术地融为一体,整个园林艺术构思巧妙,在中外园林艺术史上地位显著。

凡尔赛宫花园:凡尔赛宫园林几乎是世界上最大的宫廷园林,由勒诺特尔设计。花园占地6.7公顷,纵轴长3公里。园内道路、树木、水池、亭台、花圃、喷泉等均呈几何图形,有统一的主轴、次轴、对景,构筑整齐划一,透溢出浓厚的人工修凿的痕迹,亦体现出路易十四对君主政权和秩序的追求和规范。园中道路宽敞,绿树成荫,草坪树木都修剪得整整齐齐。凡尔赛花园的独特之处,是到处可见造型别致的雕塑,在花坛旁,在喷泉边,在茵茵绿草地上,一座又一座的雕塑作品都在吸引着游人的目光。且多为美丽的神话或传说的描写。皇家大道两侧的小径和园林,为多人文色彩,少自然气息的皇家花园增添了几多天然氛围。花园堪称是法国古典园林的杰出代表。

桂离宫:桂离宫庭园的西部主要以书院、茶庭为主,东部为池泉。在水面中有一个被称为“大岛”的岛,其中有园林堂和赏花庭,另外还有两个“中岛”。同时在东北部有被称为“出岛”的两个小岛。而且,尽管不是一个设计者一次完成的作品,但是庭园整体上保持了高度的协调性。无论是建筑还是庭园部分的细部处理都表现了设计和施工者的非凡才华,及庭园的主人智仁、智忠两亲王杰出及非凡的文化修养。这个庭园最具特色的部分全部由人工所建造。作为茶道十分盛行时代的作品,庭园整体就象是连续的茶庭。建筑和庭园十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桂离宫是近世庭园中最完美的作品之一。

? 对建设部提出的“四节一环保”的看法 四节一环保的定义

所谓“四节一环保”是指“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是目前住宅小区建设中的最高标准之一。建筑节能

要通过城镇供热体制改革与供热制冷方式改革,以公共建筑的节能降耗为重点,总体推进建筑节能。所有新建建筑必须严格

执行建筑节能标准,加强实施监管。要着力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政策和试点示范,加快政府既有公共建筑的节能改造。要积极

推广应用新型和可再生能源。要合理安排城市各项功能,促进城市居住、就业等合理布局,减少交通负荷,降低城市交通的能源 消耗。建筑节地

在城镇化过程中,要通过合理布局,提高土地利用的集约和节约程度。重点是统筹城乡空间布局,实现城乡建设用地总量的

合理发展、基本稳定、有效控制;加强村镇规划建设管理,制定各项配套措施和政策,鼓励、支持和引导农民相对集中建房,节

约用地;城市集约节地的潜力应区分类别来考虑,工业建筑要适当提高容积率,公共建筑要适当提高建筑密度,居住建筑要在符

合健康卫生和节能及采光标准的前提下合理确定建筑密度和容积率;要突出抓好各类开发区的集约和节约占用土地的规划工作。

要深入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实现城市的集约用地。进一步减少粘土砖生产对耕地的占用和破坏。建筑节水

要降低供水管网漏损率。要重点强化节水器具的推广应用,要提高污水再生利用率,积极推进污水再生利用、雨水利用。着

重抓好设计环节执行节水标准和节水措施。合理布局污水处理设施,为尽可能利用再生水创造条件。绿化用水推广利用再生水。建筑节材

要积极采用新型建筑体系,推广应用高性能、低材(能)耗、可再生循环利用的建筑材料,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要提高

建筑品质,延长建筑物使用寿命,努力降低对建筑材料的消耗。要大力推广应用高强钢和高性能混凝土。要积极研究和开展建筑

垃圾与部品的回收和利用。保护环境

要培养市民群众的环保意识,逐步实现居住区生活垃圾按照“分类分拣”袋装化进行归集处理,逐步采用垃圾生化处理技术。

积极推广绿色建筑、生态建筑等新理念,积极开展绿色居住小区试点和推广工作,结合杭州实际制定可操作性的绿色居住小区标 准。

? 从建筑设计的角度阐述旧厂房改造的意义(理想空间)论述现代建筑产生的科学与技术背景(近代建筑史图说)概述我国城市化的主要特点及问题(张杰的论文)论述你对“城中村”问题的看法(都市实践的论文)阐述你对国家大剧院、“鸟巢”及CCTV大楼的看法(吴焕加的书)《向拉斯维加斯学习》《建筑的矛盾性与复杂性》《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作者。是否看过,写读后感;未看过写任何一本现当代建筑理论书籍的读后感(方可的论文)举例说明少数民族聚居建筑的地区性和民族性的关系(单军的论文)根据汶川地震的经验教训,从规划和建筑角度阐述建筑抗震和建筑安全问题(玉树项目的研究)对“形式追随功能”的看法建筑的低碳策略

清华大学建筑学考博 篇2

全自然光。大楼造型采用C字型, 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楼东侧墙上是宽宽长长的遮光板, 就像飞机的机翼。遮光板可以随着阳光的变化自动调节角度, 折射阳光, 保证大楼从早6点到晚6点12 h使用自然光。

不用空调。到了夏天, 通过关闭百叶窗可以减少热辐射, 再加上房顶上的冷水管道, 不用空调可以把温度控制在18℃左右。整座楼的供电系统是一套天然气发电机, 每年用天然气量不到1万m3, 而一般的办公楼每年用电100 k W·h/m2。这座楼里找不到中央空调等设备, 天花板上一块块网格, 就是制冷的“空调”。这些网格由许多毛细管组成, 天气炎热时, 水流过这些管子就可以保持室内温度适宜。需要除湿时, 用一种特殊溶液做能源的机器对空气除湿, 还可以对空气杀菌后通风换气。当室内无人时, 补偿式传感器和二氧化碳传感器能够调节室内空气的流速和天花板的温度, 在保证室内空气舒适的同时充分节约能源。

暖瓶效应。整座楼三面都是真空玻璃窗结构, 与一般的玻璃窗不同, 共有4层玻璃而且中间的1层是真空的, 这就形成了一种暖瓶效应, 使得房间内冬暖夏凉。

大学考博的英语经验 篇3

我是去年考人大的博士,英语只看了一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考博英语实战指导,买了人大前年的英语试题看看。成绩是77分,是当年我这个专业的英语最高分了,虽然还是没考上。哈哈,原因我不说了,谁叫咱是跨学校,跨专业考博呢,(虽然我硕士出身也是名校)谁叫咱要考人大最牛气的传媒经济学呢,谁叫咱非喻国明不读呢?

看了网上说北大,清华黑幕的,只好冷笑而已。我自己的故事同样精彩,只是我不想说了,已经过去三年了。我不是说考博,而是我当年考研的时候。那一年的辛酸让我彻底对中国所谓的名校寒了心。所以我不再考了,我觉得博士就得出去念。人大去年的博士复试也是一样,不公开的,我不知道自己考了多少分,只知道没通过。

说远了。回来说英语。谁不是时间有限?要把好钢用在刀刃上?与其买一大堆哪本也没看明白,不如抓住一本看透了,我用的这本书的好处是按考试题型分项做分析,指出难点,在配以相当数量的练习。我觉得在准备考博时,这种书有一本就够了,谁如果还需要“系统语法讲解”,建议他先回去恶补大学英语。鄙人平庸至极,唯有从小学开始就在考试中极威风,非第一即第二,而且我的参考书极少,诀窍无它,吃透教科书。我从小学到高三,所有的教科书,包括数学,物理,化学都会背而且不是死记硬背,而是透彻理解地背。因为透彻理解,所以背起来容易。

所以劝大家,不要花血汗钱,买大堆书回来占据有限空间,帮出版商发财。找准好的,一本就OK了。

山东大学考博信息2 篇4

本单位计划招收博士研究生 11 人,招生人数仅供参考,具体录取人数将根据国家下达给我校的招生计划及报考情况作适当调整。

专业代码、名称及研究方向 指导 教师 招生 人数 考 试 科 目 备

注 010101 马克思主义哲学 01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 02 马克思主义哲学 03 社会发展理论 04 制度与伦理

何中华 刘陆鹏 刘陆鹏 刘陆鹏

①501 英语或 502 俄语或503 日语或 504 德语 ②743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③981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 同等学力加试:

1.中国哲学史 2.西方哲学史 在职申请/攻读硕士学位加试任选一门 010102 中国哲学 01 先秦两汉易学哲学

02 易学史与易学哲学 03 儒家哲学 04 易学与汉唐哲学 05 宋明理学 06 道家哲学

刘大钧 李尚信 林忠军 苗润田 王新春 王新春 邓联合①501 英语或 502 俄语或503 日语或 504 德语或 505法语 ②744 中国古代哲学 ③982 中国近现代哲学 同等学力加试:

1.中国哲学史 2.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在职申请/攻读硕士学位加试任选一门 010103 外国哲学 01 西方道德哲学 02 欧洲近代哲学 03 分析哲学与科学哲学 04 批判理论与社会-政治哲学 05 哲学诠释学 06 现象学 07 西方政治哲学 08 现象学与比较哲学 09 古希腊哲学

杰 傅永军 刘

杰 傅永军 傅永军 李章印 刘

杰 李章印 谢文郁

①501 英语或 502 俄语或503 日语或 504 德语或 505法语 ②701 现代西方哲学 ③804 西方哲学史 同等学力加试:

1.中国哲学史 2.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在职申请/攻读硕士学位加试任选一门 010105 伦理学 01 制度伦理学 02 西方伦理思想 03 当代政治哲学

卞绍斌 卞绍斌 卞绍斌

①501 英语或 502 俄语或503 日语或 504 德语或 505法语 ②伦理学原理 ③伦理思想史 同等学力加试:

1.中国哲学史 2.西方哲学史 在职申请/攻读硕士学位加试任选一门 010108 科学技术哲学 01 心灵哲学

02 当代知识论

03 认知科学哲学

任会明 王华平王善波任会明 王华平

①501 英语或 502 俄语或503 日语或 504 德语 ②745 科学史 ③897 科学哲学 同等学力加试:

1.科学哲学原著 2.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在职申请/攻读硕士学位加试任选一门

120404 社会保障 01 社会福利理论 02 社会保障政策

03 人口与社会保障

高鉴国 李培林* 高鉴国 宋全成①501 英语或 502 俄语或503 日语或 504 德语 ②778 社会福利理论 ③994 社会保障制度 同等学力加试:

北京大学考博英语试题评论 篇5

第一部分还是听力,分为三节。唯一不同的是第三节,不是整篇文章中留出空格听写单词,而是在所念文章中选出十几个句子,留出空格让考生填。今年的听力效果不是很好,朗读人读的似乎有些含糊而且语速非常快,加之北大听力是直接用喇叭播放,所以部分考生反应不爽。而且,难点还在于每段对话后只留出几秒,让答出2到3个问题,这是十分考验考生的能力的。

第二部分是语法词汇。今年似乎比历年看起来都要简单,因为基本上没有纯的选词题,没有生僻词,都是侧重考语法结构的。所以考前记忆大量偏词没什么必要。本人就记忆了一部分较难词汇,但没有派什么用场。还是要把一些常用的词弄准、弄熟、把语法抠准。这部分的题目为20分,如果做到以上说的,是一个大大的拿分点。

第三部分是阅读。还是首先是三篇短文。总体看来,今年的短文阅读题没有大量的生词,基本上意思都能够读懂,细心一点应该没有问题。接着就是英语解释,也就是英翻英了,划出的五个句子生词较少,意思基本能懂,关键是如何用其他的句式和词汇来表达了。本人这部分做得不是很爽,因为平时也没有多下工夫练习。

第四部分是完型填空,说的是微软公司的事情,要耐心的看上下文,才能发现应该填写的词是什么。这个题型是北大的特色,没有选项,自己琢磨。

第五部分是改错,说的是大学筹募的事情。有几处错误比较明显,但有几处较难,本人就有好几处是蒙着写的.。

最后是作文,250字到300字,说的是对中药目前的尴尬局面的评论。对于大家而言,对这个话题都有能说的,先打个腹稿,再利用一些套路模版,基本就可以应付了。

本人一向重答题速度而不重答题质量。提前将近一个小时答完卷子,检查了一遍,改了几处,大部分是不知道对错不敢轻易改的。关于改错题那几处难的的地方,本人到最后一分种还在挣扎着想,最终还是无果。另外,北大考试不给草稿纸,自己是在桌子上写的作文提纲。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建筑设计教学 篇6

关键词:教学体系,“8+3”专题设计体系,教学特色

一、院校简介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下辖建筑学系、城乡规划系、风景园林系、环境艺术系, 及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所和建筑技术科学研究所。学院历史可上溯至1937年创建的天津工商学院建筑系。1952年, 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后, 津沽大学建筑系 (原天津工商学院建筑系) 、北方交通大学建筑系 (原唐山工学院建筑系) 与天津大学土木系共同组建了天津大学建筑工程系。1997年6月, 天津大学进行学院制改革, 在原建筑系的基础上, 成立了天津大学建筑学院。

1992年和1995年经全国高等院校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委员会评估,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学专业本科教育和硕士研究生教育先后获全国首批建筑学专业教学优秀资格认证。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 该专业本科和硕士毕业生可授予建筑学学士和建筑学硕士学位。

1999年经国家批准设立了建筑学科博士后流动站。2001年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学科被评为国家级重点学科。2007年建筑技术科学二级学科被评为国家级重点学科, 建筑学一级学科遂成为国家级重点学科。

据2014年的最新统计,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学本科在校生人数449人, 本科招生人数89人, 当年授予学士学位数127人;建筑学硕士研究生在校生人数275人, 研究生招生数104人, 当年授予硕士学位数74人。

二、办学理念和特色概述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结合自身优势和特色, 提出以“国际视野下的本土创新建筑人才培育”作为建筑专业教学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 充分发掘本土建筑文化教学方面的潜力, 结合国际化办学方针, 推动中国本土化建筑特色的探索, 培育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创新型建筑设计人才。[1]

学院秉承海纳百川的办学宗旨, 走科学与人文、艺术性与工程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道路, 强调人才培养既要适应全球化和市场竞争的需求, 又要承担社会责任。

学院以优质的本科教育为基础, 坚持“教学优先、质量第一”, 积极探索建筑教育的规律, 不断完善学科专业结构、课程结构体系和教学平台建设, 强化质量意识和精品意识, 加强各类教学环节的建设和管理, 形成了有助于全面素质培养和复合型人才成长的学科环境和课程设置。[2]

三、教学大纲设计的特色

1. 学学科科知知识识体体系系和和教教学学框框架架

为应对开放式和国际化办学方式的挑战, 以及学生多样性的学习需求,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对建筑设计知识体系和教学框架进行了持续地优化和探索, 将建筑学全部专业类课程划分为建筑设计、建筑历史与理论、建筑技术和建筑师业务4大类, 分别对应建筑系 (教学机构) 、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所 (研究机构) 、建筑技术科学研究所 (研究机构) 和外聘建筑师 (实习基地) , 使课程建设的主体更加明确 (图1) 。同时, 为应对专业知识的更新, 近期修订完成了《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学专业培养计划 (2015年版) 》, 加快了课程建设的速度。

2. 更更具具弹弹性性的的设设计计教教学学计计划划

建筑设计课程教学计划的宗旨, 是确保每个毕业生在学期间都经历全面严格的设计能力训练, 最终完成创造力与专业性的协调发展, 同时在专业领域具备自我学习和持续完善的潜质。基于本科五年建筑专业的教学规律的研究, 以三年级中期为分界, 结合“建筑设计能力知识框架”, 制定出更具弹性的设计课程教学计划 (图2) 。

(1) 设计基础:三年级中期之前

在“建筑设计能力知识框架”的基础上, 设计教学将设计能力分解描述, 分别将教学重点嵌入到三年级上学期之前的设计课程中, 每个设计课程被要求有针对性地解决某一设计能力点的问题, 以此为目标进行考核。同时, 大部分的专业必修课程也被安排在三年级上学期之前。这种安排使得学生在三年级中期之前, 已经完成了支撑建筑设计的关键能力训练和理论储备。

(2) 设计拓展:三年级中期之后

学生在三年级中期之后, 将进入到“综合设计+专题设计”的循环式设计课程中, “综合设计”为期8周, 旨在培养学生解决综合性的复杂建筑问题的能力;“专题设计”为期3周集中授课, 旨在指导学生解决某一专项知识或技能的拓展问题。这一时期的专业理论课程大部分为选修, 设计专题也可自由挑选, 客观上为同类理论与设计课彼此嵌套形成动态开放的课程模块创造了条件。[3]

3. 拓宽学学生生的的学学科科视视野野与与实实践践应应变变能能力力

在《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学专业培养计划 (2015年版) 》中, 将“暑期联合工作坊”作为开放课程向所有年级的学生开放, 并可兑换相应的设计和理论选修课学分。这一安排既是为了满足多元化的设计课程需求, 同时也为各年级学生和相关专业学生提供了纵向和横向学习的机会。开放课程的内容不仅限于建筑设计内容, 还包含规划、艺术、人文、地理等交叉学科的综合性内容, 教学方式也更为轻松和多样。

四、设计教学组织的特色

1.“8+3”的教学组织模式

自2010年起, 学院对专业设计课程教学组织进行了结构性调整, 在三、四年级专业设计课程中, 将原来每学期的两个设计课程整合为“8+3”设计模块 (图3) , 系统地增加了研究型的设计命题, 鼓励研究型与实践型教学方法的探索。

2. 专题设计教学组的建立

结合“8+3”教学模式, 学院教师组织专题教学组, 或立足自身研究课题, 或结合建筑领域热点, 指导学生展开专项研究型设计。

本土设计专题教学组以探寻传统建筑文化与现代设计相融合的方式为主旨, 编纂“山水精舍”和“园林办公”等教案, 培养学生将传统文化、艺术转化为建筑语汇和塑造具有中国文化精神空间场所的能力;生态技术专题教学组, 编纂“生命周期中的建筑”和“生态高层”等教案, 从可持续建筑设计的角度出发对学生进行相关的训练;数字化设计专题教学组组织“P r o c e s s i n g”和“互动建筑”工作坊, 从数字化设计软件应用和非线性设计的层面出发, 训练学生利用计算机技术生成建筑设计结果。

专题设计高效、紧凑的学时安排可与国际交流课程灵活对接。国际联合教学工作组结合专题设计节奏快、强度大、利于培养学生设计思考的连续性和快速反应能力的特点, 先后与美国U C L A、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英国卡迪夫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等海外高水平院校组织联合设计工作坊, 在教学过程中跟踪建筑教育前沿, 吸收海外先进的教学方法和课程体系。

3. 实验、竞赛教学组的设置

为进一步深化建筑教育课程体系改革、探讨更为有效的培养优秀建筑设计人才的教学方法, 学院成立实验教学组, 并在建筑学本科二、三、四年级分别设置16名学生编制的教学班级。教学组针对学科、专业热点和理论发展趋势, 最大程度地做到因材施教, 引导、发掘学生的设计创新能力, 训练学生观察、发现社会及相关问题的敏锐视点, 通过课程体系中多目标性和系统化的教学环节设置, 逐步培养学生对形式背后设计逻辑的思考, 并结合建筑学教育实践性强的特点, 在设计教学伊始同时从创新和设计实践的现实性两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同时, 教学组聘请国内外知名建筑师参与教学过程并选送优秀学生赴境内外顶尖设计机构实习, 使学生全方面掌握从设计到实践过程的技巧。

面对学生参加建筑设计竞赛的热情, 学院有针对性地成立竞赛指导教学组。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竞赛辅导, 通过竞争刺激学生吸纳并深入探讨建筑设计新思想和新理念, 通过竞赛强化学生的竞争意识, 增强其设计创新能力, 并对教学成果进行检验。

五、建筑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

1. 课程概述

设计基础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分析能力, 基本掌握建筑图纸表现方法和空间组合设计、模型制作的方法。课程实现了从“知识累加”到“思维建构”的教学方法的转变, 并积极寻求提升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模式。从具体内容安排上分为“空间认知”与“空间设计”两大模块:“空间认知”着重了解和接触空间, 建立空间概念;“空间设计”注重空间设计思维的建构, 为建筑设计学习奠定专业基础。

2. 技法训练与设计思维的培养

一年级教学课题覆盖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和景观设计中的主要问题点, 重点在于把握思考方法和基本理念。针对一年级学生的知识特点, 教学组按行为尺度、建筑空间认知、城市空间环境认知、材料节点与结构等课题, 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

扩充课题的教学环节和知识点, 在技法训练的基础上注重思维培养, 将一个课题拆解为多个不同的阶段, 使每个课题包含若干子课题, 并具有开放性。这样的教学方法, 既保证了对基本技法的学习, 又培养了学生的设计思维, 而且开放式的课程题目保证了设计中某一思维向度上的多样可能性。

在教学中, 按照“讲解基础知识—提出设计问题—进行研究分析—提出设计解决方案”的逻辑, 使学生在教学中掌握设计思考和设计研究的方法。通过几个课题的实践, 培养学生能够初步利用行为观察、图解分析、实地调查、比较研究和结构分析等手段来进行设计。

六、课程设计的教学特色

1. 课程概述

二年级课程设计重点关注空间类型、功能流线、场地景观和材料技术等几个设计知识能力点。先以类型空间和类型建筑, 引导学生从抽象的空间概念迁移到具体的建筑设计;后期主题为场地和构造设计。近年来, 二年级实验班教学开始引入更多开放性的内容, 尝试将设计逻辑和特色空间的生成作为引导学生进入建筑设计领域的方法, 但强调夯实设计基础仍是课程设计的重要目的。

三年级课程设计以设计概念和图解为起点, 突出设计逻辑和设计方法的教学和引导, 鼓励学生对社会和文化问题进行思考。这一阶段, 学生会释放出强大的设计热情和能量, 因此在教学中会着意鼓励各种思维类型和设计途径, 在理论课中系统讲授当代设计理论和方法, 在专题设计和短学期中, 学生还会接触和运用参数化设计、空间句法和B I M等设计工具, 参加设计竞赛和国际设计工作坊等。

四年级课程设计聚焦城市与建筑的复杂性, 强调运用合理的建筑技术解决复杂的功能、流线等问题, 在保持设计概念的基础上, 逐步增加思考设计问题的广度和深度, 典型设计课程有城市设计、商业综合体、绿色建筑、观影建筑、材料设计和算法设计等。四年级的国际设计工作坊更加注重综合性的教学体验, 包括中外教授授课、集中设计、两地评图和参观游历等教学活动。

2. 设计评价的开放性和公平性

为保证设计评价的开放性和公平性, 学院制定了标准的评图规范, 从流程上确保设计成果评价的开放性和公正性。在规范中明确要求评委不应少于5人 (含院外评委1名) , 采取宣讲评图的方式, 每个设计宣讲和评价时间一般不少于15分钟。教学组在“评图季”邀请著名建筑师参加评图, 提供更多的思考角度, 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

3. 设计思维和方法的多元性

学院将设计思维和设计方法的多元性作为设计课程核心价值的体现, 从体制上鼓励教师在设计选题和教学方法上的探索, 让学生在适合的时间学到适合的知识。在专题设计的框架中, 教师可以在本年级教学框架的基础上, 编写相应的设计教案, 邀请学术讲座和辅助教师。通过专题宣讲环节, 由学生填报并最终确定设计课题。

七、毕业设计的基本要求和运作

学院的毕业设计指导工作要求学生关注文化、技术与社会现实问题, 系统了解所选专题设计的前沿理论与实践, 综合利用本科阶段所积累的调研、沟通、分析、设计、制图与表达方法, 开展综合性、研究性、创新性与实践性兼备的毕业设计或论文工作。具体毕业设计成果包括开题报告、毕业论文、设计图纸、调研报告、外文资料翻译、毕业设计成果展板6个部分。

针对近年来学生为毕业后继续深造或择业所进行准备对毕业设计造成的影响, 学院在毕业设计题目设置、设计周期、程序管理上进行了改革尝试。在题目上, 设置建筑遗产保护、绿色建筑、参数化设计、博览建筑、人居建筑、建筑声学等设计和研究专题, 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选择;在周期上, 将原来的1个学期延长至1.5或2个学期, 以保证毕业设计的深度;在程序上, 设置毕业设计中期考核、毕业设计展、一次答辩、二次答辩、延期毕业等环节, 激发学生的个人荣誉感和危机感, 以提高毕业设计质量。

结语

随着学院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推进、教师研究水平的不断提高、国际化交流的深入进行以及更多海外高水平人才的引进,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的建筑设计教学模式将逐步得以完善。立足本土、务实创新、改革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承担独立的研究方向, 以多元化取代一体化, 使教师的教学与科研互相促动, 形成良性循环, 更好地面对国际化建筑教育的趋势, 从而在更高的层次上完成学院教学资源的整合。

参考文献

[1]张颀.两种关系, 两种研究[J].建筑与文化, 2009 (7) :12-13.

[2]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建筑教育:天大专辑[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2010.

上一篇:放风筝的四年级作文优秀下一篇:最低工资:薪资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