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思考(共9篇)
对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思考 篇1
对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思考
选人用人问题,社会历来关注,群众历来关心。当前,干部选拔任用工作逐步步入民主化、规范化和科学化轨道;但也面临着一些突出问题,尤其是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在某些地方和领域还比较严重,直接影响了社会对选人用人工作认可度和满意度。结合实际,对防治用人上不正之风,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谈几点认识与思考。
一、选人用人公信度不高的十种表现
——选人不准。表现在选任调配干部的正确性、科学性、合理性不够,选人不准、用人不当,没有因才施用、人尽其才;特别是“带病提拔”、“带病上岗”等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直接影响选人用人公信度。
——风气不正。少数领导干部任人唯亲、唯上,买官卖官、许官送官现象依然存在;选任对象跑官要官、拉票贿选,托门子、拉关系、打招呼之风在一定范围内比较盛行;加之社会上种种不良风气也助长了选人用人上不正之风的蔓延,风清气正的选人用人环境难以形成。
——导向不明。选人用人看主要领导的喜好,“为我所用”现象仍然存在,导致用人导向发生偏差,或导向不明确、不确定,客观上造成用人标准不统一,广大干部无所适从。
——民主不够。“少数人在少数人中选人”现象依然存在,特别是个别地方主要领导“家长制”、“一言堂”,个人说了算的问题还比较严重。民主推荐不民主,全委会表决的范围不广,群众对干部选任工作的民主参与途径不畅,民意得不到体现,“四权”难以落实。
——机制不优。选人用人思路窄,选任手段、选任方式囿于条条框框,缺少机制创新。更多地习惯于“伯乐相马”、“伯乐选马”;但谁选“伯乐”的问题没有解决。公推公选、公开选拔等比较开放、民主的选拔方式未形成常态,推行的范围、适用的对象不广。
——公开不够。选人用人整个环节仍然公开不够,透明度不高,“暗箱操作”现象依然存在,选人用人权没有在阳光下运行。即使是公开选拔,关键环节依然不透明。
——宣传不广。尽管近些年来干部选任工作不断创新,也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但对外宣传不够,干部群众对干部选任工作的政策,特别是选人用人的标准、程序不了解。受少数人误导,有的甚至产生误解和偏见,必然导致满意度不高。
——监督不力。对选人用人工作的监督一直存在着被动、滞后和乏力的问题。党内与党外监督,上下级与同级之间的相互监督,以及来自群众和社会舆论的监督都比较薄弱,有的甚至形同虚设。上级管得着却看不见,同级、下(来源:好范文 http:///)级看得见却不愿管、不敢管,群众既看不见又管不着。《干部使用条例》检查,走形式走过场的多,不合格的亮红灯的少。上级党委参加下级党委讨论研究干部会议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监督制度,很难落到实处。
——程序不清。选人用人有着严格的程序要求。但在实际操作中,选人用人程序或简化、或虚化、或颠倒,程序不仅不能对选人用人工作起到“屏障”作用,反而为不正之风所利用,让不正之风披上了“合法”的外衣。
——处理不严。对不正之风处理失之于软、失之于宽,起不到震慑作用。一方面,选人用人责任不清,初始提名责任追究等制度不落实,权责不统一,出了问题无人负责、无法追究;另一方面,对不正之风没有严肃查处,不敢真抓,不敢碰硬,不疼不痒的批评多,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多,一查到底、严肃追究的少。
二、选人用人公信度不高的主要根源
选人用人上存在的诸多问题,既有深刻的历史原因,也有社会现实原因;既有选人用人主体与客体的内在原因,也有监督约束机制方面的原因。
第一,少数领导干部思想上的保守性,阻碍了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创新步伐。推进和加快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是从机制、体制上防治用人上不正之风的重要手段。但受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决策主体——各级领导班子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思想解放程度的局限,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度和广度受到制约。长期以来,不少领导干部已经习惯于个人说了算,总是担心改革会弱化手中权力,认为改革是对用人权的限制和约束,以致不想放权、不敢放权,对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存在抵触情绪。有的受传统干部选任工作思维定势束缚,习惯于按部就班、因循守旧,改革意识不强,点子不多,措施不力,“论资排辈”等传统观念仍然束缚着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手脚。还有的面对当前干部人事制度百花齐放的改革措施看法评价不一,难以形成推进改革的共识,以致一些势在必行的改革举措,也难以得
到认可和支持。
第二,选任对象价值取向的偏差,助长了用人上不正之风的蔓延。高官总与厚禄相连,当官可以光宗耀祖、福荫子孙。社会发展到今天,“当官”仍被认为是最有脸面的出路,“级别”仍是区分人的经济待遇、社会地位的重要标准。官本位思想在不少干部头脑中仍占据重要地位,一些求官心切者面对诱惑,权力观、地位观、价值观发生错位,热衷于跑官、要官、买官,滋生出种种不正之风。同时,由于不同级别在住房、医疗、福利等方面待遇以及同一级别待遇在不同地区、部门、行业、系统均存在较大差异,升迁和调整到“好单位”、“好职位”成为最重要的个人追求,权力带来的物质利益的差异化,也加剧了用人上不正之风。
第三,选人用人“满意度递减”规律,导致了选人用人公信度低位徘徊。对选人用人,不同群体评价标准不同,总体上存在着班子主要领导比其他成员满意度高,领导干部比一般干部满意度高,党内干部比党外干部满意度高,上级部门比下级部门满意度高,干部比群众满意度高。这种“满意度递减”现象,直接造成部分领导干部对选人用人工作盲目满意,对选人用人深层次的体制机制问题往往视而不见。走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一大法宝,“群众公认”是选人用人的重要标准之一,对选拔任用的干部及其过程是否满意,群众最有发言权,评价主体应回归到群众上来。群众的低满意度必将导致低公信度。必须以群众满意度的提升为基准,建立满意度倒逼机制,推进干部群众、上下级、党内党外各阶层各方面对选人用人满意度的提升,进而促进公信度的提高。
三、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思路与对策
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必须从体制机制入手,从扩大民主突破,切实以改革创新的精神研究对策与办法。
一是加强制度建设。《干部任用条例》是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基本规章,对干部选任工作的原则、程序和纪律要求作出了明确规定,但也有较大的制度创新空间。在具体操作与执行过程中,要注意将《干部任用条例》的原则要求与具体实际紧密结合,有针对性地制定出更为具体、明确、可操作的制度规范,推进干部选任工作的规范化与科学化。
二是加强机制创新。要坚持改革创新的方向,深入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努力创新干部选拔任用方式,推进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从“以人选人”到“以制度选人”、从“伯乐相马”到“赛场选马”、从“暗箱操作”到“阳光作业”转变。要坚持扩大民主的取向,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全过程体现民主的要求。推荐提名环节要扩大民主推荐、测评范围,把初始提名权交给群众;组织考察环节要推行考察预告制、差额考察制,改进考察方法;讨论决定环节要充分讨论,党委书记末位发言,坚持实行票决制、全委会表决制。要坚持“两个满意”的导向,以群众满意度体现和检验选人用人公信度。人民群众是否满意是衡量组织工作的根本标准,是组织工作的“指挥棒”。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也要始终以人民满意为根本标准和重要导向,坚持开展群众满意度调查活动,促进选人用人公信度的提高。
三是加强示范引导。“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上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的示范引导总能给下级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作为上级组织,要努力在树立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上作好示范,坚持以实绩论英雄,凭德才用干部,树立“注重品行、科学发展、崇尚实干、重视基层、鼓励创新、群众公认”的用人导向,建立符合党的干部政策的“显规则”。要努力在坚持干部选拔任用程序上作好示范,坚持原则不动摇,执行标准不走样,履行程序不变通,遵守纪律不放松。要努力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创新上作好示范,以“不改革只有死路一条”的气魄和决心,全力推进改革。要努力在防治惩处用人上的不正之风上作好示范,旗帜鲜明、态度坚决地整治用人上不正之风。
四是加强监督检查。《干部任用条例》是预防和治理用人上不正之风的有力武器。要坚持以《干部任用条例》为武器,认真抓好贯彻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特别是在履行干部任用程序和执行各项纪律规定上重点检查,切实防止纠正表面走程序、背后搞不正之风的问题。要坚持关口前移,不断改进监督方式,积极探索加强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的渠道与途径,形成事前、事中、事后的全程监督体系,促进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民主化、科学化。
五是加强典型查处。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之所以屡禁不止,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监督不力,查处不严。矫枉必须过正。要认真贯彻执行中纪委、中组部《关于深入整治用人上不正之风进一步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意见》,从严从重处理一批“买官卖官”、“带病提拔”等不正之风的典型,坚决维护纪律的严肃性,切实让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的“潜规则”失效、让“民间组织部”失灵、让不正之风失去市场,形成风清气正的用人环境。
六是加强对外宣传。组织工作尤其是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要树立开放的理念,加强对外宣传。要注重干部选任工作政策宣传,让社会了解、参与、支持干部工作。要加强先进典型、经验的总结推广,把好的工作作法及时进行经验总结和理论升华,既形成以点带面、整体推进的发展态势,又引导社会加深对干部选任工作的了解。在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与创新过程中,还要善于引导社会、引导群众参与到干部选任工作中来,以高社会参与度提升选人用人公信度。
对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思考 篇2
具体来说。要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一、要建立科学的选人用人导向机制
用人导向, 事关党的形象, 事关党的事业成败, 事关民心向背。要按照省委提出的“三不吃亏”的用人导向选人用人。一是要“不让老实人吃亏”。有不少干部只注重跑官要官, 忽略了老实做人的重要原则。这种人只做抛头露面的表面文章, 不深入基层, 深入一线干实事, 只注重讨领导欢心, 不注重工作实效, 揽功有余, 承担责任不足。常常在领导面前说假话、汇假报、表假功, 丧失了做人的基本道德准则, 完全忘记了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一切以私利为中心, 这种人会给党和群众带来严重的后果。绝不可重用。二是要“不让能干事的人吃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我们党的首创, 是无经验可借鉴的伟大创举, 我们党的一切都要服从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伟大事业。因此, 我们要把能否干事作为选人用人的一个重要标准。那些只说空话而不干实事的人不能用, 那些方法不对干不好事的人不能用, 那些思路不清不会干事的人不能用。只有那些能干事、会干事、肯干事的人才能用, 这样我们党的事业才会兴旺发达。三是要“不让综合素质高的人吃亏”。作为一名优秀的领导干部, 至少要具备五个方面的素质:第一, 要具备较高的政治理论素质, 既要全面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 更要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新理论:既要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更要把这些理论运用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之中。第二, 要具备科学决策的素质。最大的工作失误是决策失误, 决策是一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决策水平低的领导会带来无穷后患。第三, 要具备执行决策的科学方法。那些蛮干的方法会给党的事业造成重大损失。第四, 要具备高尚的道德素质。要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和道德取向。第五, 要具备综合协调素质。这是社会和谐发展重要保证。一定要把综合素质高的的人选拔到党的领导岗位上来。
二、要立足源头, 建立健全充分体现民主的提名推荐制度
提名推荐是选人用人的有效途径, 主要从三个方面做好提名推荐工作。一是要建立署名推荐制度。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个人向组织部门推荐干部人选, 都要将被推荐人的基本情况、与本人的关系、推荐的职务、德才表现及主要优缺点、推荐理由等, 负责任地写出署名推荐, 这样, 可以充分体现我们党的责任意识、公正公平意识, 使人事推荐工作产生实效。二是要建立结果分析制度。即对推荐结果进行具体分析, 既要看票数, 又不简单地“以票取人”, 对于推荐票相对集中的都列入差额考察对象, 通过考察进行比较鉴别, 好中选优。因为只注重得票高的干部, 往往会让正直能干, 以工作为重而忽略人际关系协调的人吃亏。三是要建立结果通报制度。将民主推荐结果在一定范围内通报, 直观地反映民主推荐结果在干部选拔任用中的运用情况。四是要改革完善干部提名制度。进~步明确组织部门作为干部提名的主体, 着力从制度上对现行的干部初始提名方式进行改革, 努力使传统的单一的组织提名 (即领导机关领导干部提名) 逐步转变为多元化的初始提名格局。
三、要突出重点
建立健全充分体现民主的考察制度。在干部考察工作中, 要建立考察预告、差额考察制度, 根据实绩剖析干部, 对考察对象开展实绩分析, 掌握基本职工作的目标任务完成情况, 并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要建立“凭实绩论英雄, 由群众定优劣”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综合考核评价机制, 要通过完善民意运用机制。充分尊重群众的意愿, 从机制上为干部选任工作实现选准用好目标提供有力保障。要坚决克服重显绩, 轻潜绩的干部考察倾向, 既要注重符合科学发展的显绩, 又要注重有益长远发展的潜绩。既要考察政绩, 又要考察德绩, 既要考察八小时以内, 又要考察八小时以外, 做到全面考察, 科学评价。
四、要把握关键, 建立健全充分体现民主的决策制度
一是要规范票决制度。党政正职的拟任人选和推荐人选都要进行无记名投票表决, 投票表决之前, 各拟任人选和推荐人选要先进行答辩或述职, 让表决人员对表决对象充分了解, 提高表决质量。二是要规范任前公示制度, 要延长公示时间, 扩大公示范围, 拓展公示渠道, 广泛接受群众监督。三是要规范试用期制度。要明确规定领导干部任职试用期时间, 试用期满的要由组织部门采用个别谈话、民主测评等方式进行考察考核。
五、要着眼长远
论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策略 篇3
关键词:选拔任用;公信度;用人导向
中图分类号:C931.3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12—0058—02
公信度,就是公众的信任程度。在选人用人上取得公众信任的程度,是检验民主政治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准。多年来,党中央一直在致力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民主推荐、民主测评、民意调查、实绩分析、延伸考察、任前公示等方法被普遍运用,一大批德才兼备、实绩突出的干部因此走上了领导岗位。然而,仍然有一些地方选拔任用的干部群众公信度不高,以至于出现了“劣质品驱逐优质品”的逆向选择和“带病上岗”、“带病提拔”、“边腐边升”的现象,不能不令人深思。可见,提高选人用人的公信度,有着现实的针对性和紧迫性。
一、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
用人导向涉及鼓励什么,不鼓励什么,提倡什么、不提倡什么,事关事业成败和工作全局。坚持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现实需要。
1.要树立崇尚实干的用人导向
(1)树立崇尚实干的用人导向,关键在于各级领导者要把选人用人的眼光更多地投向那些在艰苦环境和岗位上做出政绩的干部。对于这样的干部,各级领导者更有责任慧眼识金,积极地发现他们,主动地关心他们,旗帜鲜明地支持他们,大张旗鼓地宣传他们。(2)树立崇尚实干的用人导向,根本在于形成科学的用人机制。客观公正地看待干部,科学准确地识别干部,保证那些对工作有激情、对群众有感情、对发展有贡献的优秀干部能够脱颖而出。(3)树立崇尚实干的用人导向,就必须让那些想干事的干部有机会。以利于他们在干事过程中受到锻炼、经受考验、增长才干、崭露头角、充分展现才华。
2.要樹立面向基层的用人导向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格外关注长期在条件艰苦、工作困难的地方努力工作的干部,注意从基层和生产一线选拔优秀干部充实到各级党政领导机关。”在配备使用干部时,原则上实行“3个优先”:在提拔使用干部时,优先考虑有基层一线工作经历的干部;重要部门、重要岗位出现空缺时,优先使用有基层工作经历的干部;对优秀的基层一线干部,要优先提拔使用。
二、扩大干部选任工作中的民主
邓小平同志曾指出:“在选人用人的问题上,要注重群众公认。”而实现群众公认的最有效方法就是扩大干部选任工作的民主,这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扩大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的民主关键是要落实好群众的“四权”,即群众对选拔任用干部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
1.扩大知情权是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前提和基础。群众对于干部选拔任用的政策、程序是否清楚,对被推荐、考察人选的基本情况、工作业绩是否了解,关系到能否真正选好人、用好人。因此,要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必须进一步扩大群众的知情权,即:(1)要注重公开,在内容上突出全面;(2)要注重创新,在途径上突出灵活性;(3)要注重实效,在机制上突出科学性。
2.扩大参与权是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核心内容。扩大群众的参与权,是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基础。在现实工作中,群众参与的范围不够广,安排推荐、考察的时间比较仓促,环境不够宽松,极大地影响了群众参与的效果。扩大群众在干部选任工作中的参与程度,主要包括以下四项工作:(1)搞好群众参与干部的推荐。(2)搞好群众参与干部的考察。(3)探索群众参与干部的酝酿。(4)搞好群众参与干部的决策。总之,就是要坚持把群众意愿作为推荐干部的“指挥棒”,要坚持把群众评价作为考察干部的“晴雨表”,要坚持把群众意见作为任用干部的“方向标”。
3.尊重选择权是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关键问题。干部孰优孰劣,谁强谁弱,其德才的真实性如何,群众最有评判权。然而,在干部选任过程中,由于现行选举方式的刚性约束机制不健全,群众行使选择权的行为存在随意性和不规范性。因此,必须不断改进和创新群众选择干部的方式方法:一要转变工作方式,让群众拥有选择权的机会更多;二要营造民主环境,让群众行使选择权的自主更大;三要创新工作方法,让群众行使选择权的质量更高。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尊重群众的选择权。
4.扩大选择权是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重要保证。当前干部工作还存在群众监督的“空白”和“盲区”,致使群众对干部酝酿、任免决定环节难以监督到位,要提高干部选任的准确度,必须建立健全多层次、立体化的监督体系。要坚持按照规范、安全、高效的原则,进一步建立健全举报信息收集、处理和反馈机制,在对群众举报信息进行调查核实、综合分析和分类处理后,要及时将查核情况、处理结果向相关部门、领导和当事人进行反馈,为党员干部群众实施有效监督提供便利条件。这样,才能真正扩大群众的监督权。
三、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
让什么样的人掌权,关系到党之兴亡、政之得失、民之喜忧。实践证明,要选准人、用好人,提高选人用人的质量和公信度,最根本的还是靠制度。只有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形成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才能最大限度地杜绝用人上的失误,真正让德才兼备、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优秀干部脱颖而出。
1.完善推荐提名制度。应按照《干部任用条例》的规定,制定完善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提名办法,对领导干部民主推荐环节作出具体规定,主要突出三个方面:(1)坚持把民主推荐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必经程序,并充分用好民主推荐结果,体现群众公认原则。(2)推行公开民主推荐考察人选办法,对出缺的领导职位实行在一定范围公开民主推荐提出考察人选,提高民主推荐的公开度和透明度。(3)实行干部推荐责任制度,从讲政治的高度出发,规范组织和群众个人推荐干部的行为,严明干部推荐的纪律。
2.完善干部考察评价办法。在完善干部考察评价办法方面,应该认真贯彻《公务员法》和《干部任用条例》的精神,明确考察评价和选拔任用干部的导向,在干部考察工作中应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1)实行差额考察办法;(2)扩大干部考察预告的范围,保证考察预告的时间;(3)扩大考察测评、谈话群众的参与面;(4)扩大考察了解的范围;(5)注意讲究考察方法;(6)严格要求考察材料质量,实行考察责任制。
3.完善干部任用酝酿讨论制度。在干部任用的酝酿、讨论阶段,应主要是从完善和规范酝酿、讨论决定方式方法入手,(1)制定出台领导干部选拔任用酝酿办法,对干部任用酝酿的主体、酝酿方式、征求意见的范围和方法等进行具体规定,规范任用干部的酝酿行为。(2)完善组织部部务会议、常委会和全委会议事决策制度,进行民主决策、科学决策。(3)实行书记最后发言制度。(4))推行常委会任用干部差额无记名投票表决和重要正职领导任免全委会差额票决制度,扩大了党委班子在选人用人上的民主,严格做到多数人不赞同的慎重通过。
4.完善干部选拔任用监督制度。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自觉、主动地接受各方面监督,是我们党对各级领导干部的一贯要求,是领导干部履行职责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重要保证。我们要拓宽监督的渠道和途径,把上级监督、领导班子成员监督、群众监督、社会舆论监督等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扩大干部选人用人中的民主化、公开化程序,切实落实人民群众在干部选拔任用知情权、参与权、选择选和监督权。把监督贯穿于干部选拔任用、培养教育、考察考核和日常管理的各个环节。
结论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这对于坚持新时期干部选拔任用的根本标准,按照德才兼备、注重实绩、群众公认原则选好人用好人,坚持正确用人导向,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重要意义。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从根本上说就是在新的形势下干部工作走群众路线、坚持群众公认的问题。选群众公认是执行党的路线并有政绩的人,是我们党在新时期选拔任用干部一贯坚持的根本标准。坚持用好的制度和好的作风选人,是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根本途径。为了有效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一要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包括树立崇尚实干的用人导向、树立面向基层的用人导向;二要扩大干部选任工作中的民主,其中,扩大知情权是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前提和基础,扩大参与权是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核心内容,尊重选择权是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关键问题,扩大选择权是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重要保证;三要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包括完善推荐提名制度、完善干部考察评价办法、完善干部任用酝酿讨论制度、完善干部选拔任用监督制度。
参考文献:
[1]聂世军.干部工作的着力点: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J].理论探索,2008,(03):56-58.
[2]贺喜灿.公信度:干部选人用人新要求[J].中国人才,2007,(11):11-12.
[3]吴国政.有效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J].领导科学,2008,(04):30-31.
[4]马欣.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 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J].党史文苑(下半月),2008,(05):49-51.
[5]李高山.建立选人用人量化指标 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J].前进,2008,(03):14-16.
[6]柯尊平.切实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J].领导科学,2008,(08):5.
[7]梁明远.提高选人用人的公信度[J].党建研究,2008,(04):15-16.
[8]张有德,王毅.在阳光下提升选人用人公信度——运城市委创新干部任用初始提名制度[J].先锋队.2008,(11):20-21.
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对策建议 篇4
二、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对策建议
坚持以教育培训为根本,引导广大干部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只有不断加强领导干部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政绩观教育,解决好思想认识问题,才能在履行职权过程中,把正确行权外化为自觉行动,主动接受群众监督,增强拒腐防变的免疫力。要加强正面教育,着重抓好领导班子成员和组工干部的教育,不断增强执行《干部任用条例》的法规意识、纪律意识和接受监督的意识,以好的作风选作风好的人;对新进领导班子成员特别是主要领导和组织人事部门负责人,及时进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法规的专题教育培训;对新任职的干部,上级组织部门负责同志要与他们谈话,明确提出学习贯彻党的干部工作法规和执行组织人事纪律的各项要求和规定;要加强党员干部警示教育,落实提醒谈话制度,打好预防针,提高免疫力。要时刻警惕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从思想深处找原因,寻对策,始终做到全面识人、公正选人。
坚持以扩大民主为取向,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选人用人中的民主程度与公信度是成正比的。干部工作的透明度越高、民主化程度越高,干部群众对选人用人的认可度和满意度就越高。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必须把扩大民主作为基本方向和工作重点,把人民群众的有序政治参与贯穿干部选拔任用的全过程。一是在推荐上要突出群众性。在民主推荐和民主测评前,设置干部述职演讲和组织介绍程序,提高推荐和测评结果的客观公正度;程序设计上,完善会议投票推荐和个别谈话推荐相互印证的具体办法;结果分析上,综合考虑得票情况同干部的日常表现、工作实绩、监督部门反馈的信息,相互印证,防止简单地以票取人。测评范围上,注重向服务对象、基层单位延伸,广泛地了解群众的认可度;测评内容上,合理确定不同测评主体的评价结果在民主测评中的权重。二是在考察上要坚持公开性。完善考察预告制,通过适当方式,向拟推荐考察人选所在系统、部门和单位预告职位要求、人选条件、任职资格和考察方法,落实群众监督权;推行差额考察,落实群众选择权;改进考察方法,广泛了解考察对象工作圈、社交圈和生活圈情况。三是在酝酿上要注重规范性。在酝酿干部人选时,主要领导要充分尊重班子成员意见特别是对人选的不同意见,对人选有异议,可按照有关程序调整拟任人选,不得临时提出和议定没有经过民主推荐和组织考察的人选,更不得先上会讨论决定,再补办有关手续和材料。四是在决策上要体现民主性。干部任免必须经过常委会集体研究决定。建立常委会研究干部预告制,使每一位决策者都能够有准备地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同时,积极探索干部差额提名、差额推荐、差额考察、差额酝酿、差额上会的选任办法,拓宽用人视野;全面实行票决制,采取无记名投票的方式对拟任人选进行表决,减少和避免用人失误;发挥全委会的作用,重要干部的任免由全委会审议表决,加快形成民主、科学的用人决策机制。
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谈话活动情况 篇5
(XX处)
根据我局《关于开展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谈心谈话活动的通知》和《方案》的安排部署,我处立刻开展全处全员谈心谈话活动,通过谈心谈认识、谈话谈共识,为处室营造了广开言路、广纳贤言、和谐合力、共同进步的良好氛围和风气,切实提高了全处每个党员干部的工作积极性。活动情况如下: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力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认识 为政之要,在于用人,在于导向。我处谈心谈话主要采取“一对一”形式,事前安排,有准备地谈;平等交流,有诚意地谈;抓住问题,有针对性地谈;把握实质,有深度地谈。并结合实际,共同学习《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的六项原则、《公务员法》的主要要求和换届纪律。处室党员干部均对我局干部选任工作表示理解,认知度和认可度得到明显提高,达到了谈心态度诚、谈话内容深、活动效果实的要求。
二、以紧扣公信度为主导,认真听取选人用人的意见和建议 在新的形势下,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选拔任用干部需更 1
加重视民意,尊重和保障党员干部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我处围绕“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这一主题,认真引导处室人员说出真话、实话,听取他们对我局用人上不正之风、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意见:多人提出“不能让综合素质高的人吃亏,不能让干事多的人吃亏,不能让老实人吃亏”的呼声,同时,他们对我局今后的选拔任用干部工作也提出了合理建议:应始终把贯彻执行《干部任用条例》作为衡量干部工作的重要标准,在工作上鼓励、生活上关心氛围下,注重培养优秀年轻干部和妇女干部,注重选拔长期在底层一线工作埋头苦干的老职工。
三、以谈话活动为契机,正确思考影响公信度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针对谈心谈话活动中涉及的意见及问题,我处有针对性地对不合理诉求做了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及时化解思想矛盾,理顺情绪,正确引导和鼓励工作人员积极思考,合理提出解决当前在选人用人环节、程序和方式上普遍存在共性问题的建议与对策:一是加大民主公开和透明公平的力度。在民主推荐、民主测评上偏重形式和程序化,投票情况不够透明;在考察环节上过于片面,组织层面往往间接了解成分较多,直接了
解成分较少。二是科学合理的确立选人用人标准。我局部门与部门之间人才交流不够充分,干部选拔的备选人选范围过于狭窄,要注重合理交流机制。三是进一步建立健全举报信息收集、处理和反馈机制。坚持按照规范、安全、高效的原则,为党员干部群众实施有效监督提供便利条件。
对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思考 篇6
厅党委组在传达学习精神的基础上,对照“两会”精神认真梳理上半年的工作,找出工作中的不足和急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针对 “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这一政治任务,我厅从如下几个方面纠正用人不正之风,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
一要严格把好任用干部的政治审查关。强化政治标准,紧紧围绕维护稳定大局,切实加强对领导干部政治立场的监督,特别要加大对领导干部在维护社会稳定、反分裂斗争中的表现的监督力度。实行单位季报党员干部政治表现情况,对考查对象政治表现的评价标准和评价要点作进一步的细化和具体化,特别注重把干部政治素质、工作作风、能力水平的现实表现纳入评价标准。干部考察重点人选确定后,由所在部门党委(党组、党支部)对重点考察人选政治表现情况作出书面鉴定,考察了解过程中还要对考察对象家庭成员在关键时期的思想政治表现和言行做好延伸了解和掌握。加强举报受理查核工作,对群众反映的有关问题,特别是干部违反政治纪律方面的问题,实行立项督办制度,落实查核工作责任制,做到件件有落实、件件有结果。
二要加大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法规的学习教育和宣传力度。组织开展“《干部任用条例》学习宣传周”活动,将《干部任用条例》及相关政策法规纳入党课必学科目,分级分层抓好学习教育,规定短期班不少于4学时,主体班不少于10学时,作为中心组必学内容,积极借助媒体、宣传栏开展《干部任用条例》”系列宣传报道活动。
三要针对薄弱环节加大制度创新力度。在着重抓好整治用人不正之风工作方面进一步加大力度,完善部门年度用人行为监督检查办法。开展新任处级领导干部跟踪问效工作,制定干部监督员管理办法,实行处、科两级干部受处分、处罚、处理档案管理制度,全面推行考察对象和科级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制度。逐步扩大干部选拔任用信息公开的内容和范围,及时把民主推荐、民主测评结果向参与群众反馈,提高群众参与热情,确保民主参与贯穿始终,增加干部工作透明度。逐步实行干部实绩公示制度,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共同评价干部工作成绩。建立健全掌握领导干部工作状态、工作绩效、学风、工作作风、生活圈、违纪违法、个人有关事项等情况的规章制度。加大平常监督管理工作力度,加强经常性考察考核,突出从日常监督管理接触中了解干部方方面面的表现。建立部门平时考核结果报组织部门备案制度。进一步规范实名举报查核结果反馈办法,形成群众信得过的监督举报工作机制。
四要加大整治用人上不正之风工作的督促考核力度。每年要对贯彻执行《干部任用条例》及有关规定情况进行检查,认真执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有关事项报告审批等制度,认真开展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自查。认真抓好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满意度测评结果整改落实工作,按照测评结果制定整改方案,采取有力措施,一项一项抓好落实、抓出成效,确保党和人民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满意度有提高,对整治用人上不正之风的满意度有提高。深化和完善干部选拔任用 “一报告两评议” 工作,健全监督检查办法,构建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事前报告、事后评议、离任检查、违规失责追究”的“监督链”。建立选人用人群众满意度调查制度,调查结果作为评价党委及其组织部门工作的重要指标,形成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有力杠杆。
对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思考 篇7
一、影响干部师生对高校选人用人工作满意度的薄弱环节
1. 组织人事部门与干部师生沟通交流的有效性不够
选人用人工作的宣传方式和途径不够灵活多样,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开展的工作和形成的有益经验还需要进一步加大总结宣传推广力度。虽然选人用人相关制度文件和工作环节公开透明,但是部分干部师生重视不够、学习热情不足,主动贯彻落实的意识不够,认为选人用人工作是组织人事部门的事情,对相关通知和公示公告等关注较少,对选人用人工作的知晓率还需进一步提高。“凡提必查”“凡提必核”“凡提必听”以及对拟提任副处级以上岗位人员的个人有关事项报告进行重点抽查等工作,主要由组织人事部门负责实施,具体工作涉及面较窄,因此干部师生对此了解较少。在选人用人工作中收到的举报多为匿名,且经调查核实后往往未发现有关同志存在违法违纪行为,因此出于保护干部的考虑,在通报核查情况时范围相对集中,当事人及其所在单位的主要负责人以外的干部师生未了解准确情况,从而影响到整治用人不正之风方面的满意度。
2. 在选人用人制度建设方面还存在不足
中央近年来相继出台《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事业单位领导人员管理暂行规定》《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若干规定(试行)》等规章制度,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有些高校暂未制定相应文件,或新印发实施的一些文件未按照中央最新精神进一步修订,在制度建设方面存在一定的滞后情况,虽然在实际选人用人工作中不断按照中央最新精神要求改进完善各环节,但还是不可避免地出现干部师生对选人用人工作的全面理解程度不高,从而导致干部师生认为选人用人工作执行制度规定的资格条件和程序不严格。
3. 院级党组织在选人用人工作中的领导把关和监督作用发挥不充分
在通过竞争上岗方式选拔干部工作时,一般需对在竞聘人员在所在单位范围内进行民主测评,可能存在竞聘人员在其所在单位拉票现象。在通过民主推荐方式选拔干部工作中,民主推荐一般是岗位所在单位全体人员进行会议推荐,领导班子成员等各层面代表参加个别谈话推荐,在此过程中可能存在个别人员在其所在单位进行拉票现象。此外,岗位所在单位领导班子在酝酿意向性人选、征求师生意见等过程中,可能工作方式方法不够严谨,从而造成干部师生误解。
二、需要加强的工作
1. 继续坚持党管干部原则与走群众路线相结合,进一步提高选人用人工作的透明度
发挥好高校党委在选人用人工作中的领导和把关作用,坚持“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按照习总书记提出的“好干部”标准,进一步树立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选人用人导向,着力营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用人环境,将视野更多地投向基层单位,重视选拔那些基层工作经历丰富、经过艰苦环境锻炼的干部,全面把握干部的德、能、勤、绩、廉等情况,引导广大干部把心思放在事业发展上,将精力投入到推进工作中,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投机钻营者得利,注重把干事创业、实绩突出、品行端正、作风正派、情趣健康的优秀干部教师选拔到中层领导岗位上,使中层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强化选人用人工作的规范化建设,完善民主推荐和平职交流选任干部的有关制度,着力抓好推荐、测评、考察、考核等关键环节,探索适度扩大干部师生参与范围,深化干部师生参与程度,将选人用人工作的有关政策规程及时向干部师生公布,采取更多的形式把干部选拔任用的程序、标准和要求向干部师生公开,扩大干部师生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广泛接受监督,进一步扩大有序民主,提高各环节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以增强选人用人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信度。
2. 继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更加完善的选人用人工作制度体系
根据中央最新精神和要求,结合高校行业特点,总结选人用人工作的有益做法和先进经验,对相关规章制度文件进行全面梳理清查,修订完善规章制度,逐步加大对部分岗位干部人选进行差额考察、差额酝酿、差额讨论的力度,探索建立领导人员任用与职员职级聘任、干部身份管理与职员身份管理的协调互通机制,完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任期目标管理及年度、届中、届满考核评价体制机制,强化中层单位领导班子整体功能和合力,加大年轻干部、女干部、党外干部的选拔和培养力度,以优秀年轻后备干部的选拔使用为重点,用好各年龄段干部,加大干部校内外挂职锻炼和轮岗交流力度,并积极向上级部门和地方推荐优秀干部,引导干部通过多岗位锻炼,丰富实践经验,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努力建设一支讲政治、懂教育、善管理、敢担当、作风正的高素质领导干部队伍。
3. 加大整治力度,营造风清气正的选人用人环境
严格落实从严治党、从严管理干部要求,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工作方针,不断完善干部监督管理工作机制,增强监督管理实效,自觉接受干部师生对选人用人工作的监督,让选人用人工作在阳光下运行。畅通举报渠道,健全来电、来信、来访、网络“四位一体”的举报受理体系,让监督无处不在,不留死角。对受理的问题,认真调查,严格查处问责,并改善反馈机制,用好查处成果,巩固提高监督工作成效,做到纠正一个问题进而规范一项工作,处理一名干部进而警示一个队伍,坚决遏制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进一步强化组织人事部门、纪检监察部门和审计部门等之间的信息沟通交流工作,强化院级党组织的作用发挥和中层领导干部“一岗双责”意识,形成选人用人监督工作合力,着力在选人用人工作的各个环节发挥监督作用,深化领导干部个人重大事项报告及抽查核实工作,严格干部兼职和出国审批及因私出入(境)证件管理程序,强化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监督,加强干部考核,科学评价干部,提高选人用人工作的质量。
4. 加强对选人用人工作政策法规的宣传学习,不断优化干部个人情况和工作实绩的公示公告方式方法
把宣传学习选人用人工作政策法规作为加强高校党的建设和中层领导班子自身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依托校园各类媒体,不断丰富形式、创新载体、拓宽渠道,营造干部师生共同关注和积极参与选人用人工作的良好氛围,通过开展培训教育、专题讲座、谈心谈话等活动,主动加强与基层单位和干部师生的沟通联系,进一步加强组织部门与干部、干部与干部之间的良性互动,及时解读中央和上级部门对选人用人工作的新政策新精神,积极宣传高校在选人用人方面的良好初衷和有益做法,让干部师生充分了解选人用人工作的政策依据、方式方法、程序原则及其重要意义等,不断增强干部师生贯彻执行政策法规的自觉性,不断提高干部师生对选人用人工作的知晓率,从源头上防止和纠正选人用人的不正之风,消除由于选人用人工作“神秘感”导致的误解。对参与选任而未成功上岗的干部做好思想疏导,尽最大可能地消除差额落选给干部带来的负面情绪和影响。进一步对新提拔任用或交流任职干部的有关情况进行宣传,完善公示公告制度,在以往公示公告的方法程序的基础上拓展平台,在更大范围内更加富有成效地“晒”干部,不仅使广大干部师生了解熟悉新选拔任用中层领导人员,而且使广大干部师生看到实干苦干的干部有前途,投机钻营的干部没市场,积极引导广大干部按照“三严三实”要求把心思放在干事上、把劲头用在创业上。
对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思考 篇8
如何通过有效的途径把政治上靠得住、发展有本事、人民群众信得过的干部选拔任用到合适的领导岗位上来,历来是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话题。十七届五中全会关于“十二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要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创新和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中组部《2010--2020年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规划纲要》把“建立起能上能下、能进能出、有效激励、严格监督、竞争择优、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作为今后十年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基本目标。积极推行和不断完善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制度,是创新干部选拔任用机制的重要举措,对于拓宽选人视野、防止和克服用人上不正之风、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按照这一思路,去年3月,绥宁县加大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力度,将4个乡镇正职职位面向全县进行公推公选,有效地打破了传统的干部选拔任用模式,建立起“多数人在多数人中选人”的选人用人格局,提高了选人用人公信度,激发了干部队伍活力,受到干部群众普遍欢迎。
一、具体做法
这次公推公选,全县共有80名领导干部报名参加,最终竞选出3名乡长、1名乡人大主席。我们确定此次公推公选的总体思路是,在一定范围内,以公开推荐的方式提出初步入围人选,以公开竞争的方式产生最后两名差额人选,然后按照选举法的有关规定和程序,选举产生最终人选。具体工作要突出三个特点,即在阳光下运作,体现平等竞争、充分反映群众意愿。
1、科学规范程序。为确保该项工作取得圆满成功,让每一个职位都能选拔出最优秀、最合适的人选,县委对该项工作进行了周密的部署,科学安排,科学设置了公推公选的操作程序与规则。每个职位的产生均需通过报名和资格审查、民主推荐、公示、县委组织部考察推荐、定向调研、县委全会差额票决、提名差额选举七道程序。为充分体现公正性、公开性,县纪委、县委组织部联合出台《关于公推公选乡镇正职组织人事纪律的规定》,提出“七个严禁”,禁止任何人通过拉关系、找后门、托人打招呼、行贿或其他不正当行为来影响公推公选工作。对违反纪律的一律取消参选资格,并给予相应的党纪政纪处分,以铁的纪律确保风清气正、平等竞争的良好氛围。
2、层层差额竞争。整个公推公选过程,坚持更大范围扩大党内民主,更大程度体现群众意愿的原则,进行层层推荐、层层筛选。组织全体在职县级领导、县直正科级单位党政负责人、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和部分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共184人召开民主推荐大会,对报名的80名参选人进行第一轮公开推荐。实行差额淘汰制,每个职位的前5名入围。县委组织部在对入围人员全面深入考察的基础上进行票决,确定每个职位3名同志进入下一轮。然后,由入围的人选到报考职位所在地进行为期3天的定向调研,撰写施政报告,县委全会在听取各参选人员的施政报告后进行票决。每个职位产生两名候选人提交乡人大会选举。乡人大代表在听取候选人的竞职演说后,投票产生最终胜出者。其间,从80名参选人中为每个职位票选出5名候选人,再从5选3到3选2,到2选1,共设置四个主要差额淘汰环节,特别是在最后提交乡人大会选举环节仍保留一个差额。社会普遍反映,在最后环节保留一个差额,其意义积极而深远。该差额与传统选举上的差额不同,是“互相”差额、“真”差额,筛选到该环节,两候选人能力素质已经不相上下,只有差别问题,没有胜任问题。各自之间不是一方对另一方的陪选,而是两匹骏马的较量,能真正体现平等竞争。
3、突出阳光透明。公推公选始终坚持三个原则。一是全过程公开。所有参选人员的基本信息公开,所有票决结果现场公布,所有选手的施政报告在县内媒体《新绥宁》报全文发布,主要环节在绥宁电视台全程播放,所有过程接受群众监督,最大限度地提高工作透明度。二是全过程差额。以差额增加可比性,让参选人在每一次的差额竞争中充分表现自我能力、价值,实现对其综合素质、工作实绩、群众口碑的全方位检验,确保“良木中选栋梁,好马中择良骥”。三是全过程票决。每一个淘汰环节都实行票决制,按得票多少确定入围人选,有效避免人为因素干扰,确保整个过程公平公正。
二、基本经验
相对于以前的公开选拔,这次公推公选更能体现出特色和亮点。
1、民主推荐,让更多的人来参与选择。努力扩大参加公推的人选范围,把提名权和推荐权交给更多的人,切实扩大干部群众代表比例。这年3月6日,全县公推公选民主推荐大会召开,推荐主体由以前的清一色领导干部扩大到包括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在内的4类人员,总人数达到184人,具有更广泛的群众代表性。此后,组织部门考察,进一步扩大考察范围,广泛深入到考察对象服务处所、农村驻点村考察,与群众面对面座谈,更多地听群众声音,看考察对象的群众口碑。下一步,经过部务会票决、全委会票决、人大代表会选举等程序,整个过程至少有300人直接参与投票选择,上千群众的意见得到体现。群众在整个过程中有推荐权、评判权、投票权,群众参与度逐步从过去的有限参与向广泛全程参与发展,群众对人选的评价权重有显著提高。在考察公示期间,对群众反映强烈、经查实确实有问题,特别是“德”有问题的干部,坚决予以淘汰。通过以更民主、更公开、更规范的程序进行初始提名,有效地打破了“少数人在少数人中选人”的潜规则,逐步实现了“多数人在多数人中选人”的民主转变,有利于在更大范围内发现人才,把最优秀的人才选拔上来。
2、同场竞技,让选手全方位展示自己。这次公推公选对干部综合素质的考核评价采取了创新手段,更加注重对干部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察。通过采取到报考职位所在地进行调研、撰写施政报告并进行竞职演说的做法,使以往比较单调、浅显、结构化的干部选拔面试形式上升到一个较高的层级,能确保入围者在与群众面对面互动、全方位了解和感知选拔岗位职责要求的基础上,实现高层次深度竞争。它对参加竞争干部的政策理论水平、宏观驾驭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有实际工作能力、平时工作出色、能得到群众普遍认可,是竞争者在公推公选中必须翻过的一道坎。相反,“丑媳妇见不了公婆”,没有真才实学、没有突出政绩、工作不务实、群众口碑差的干部不会有任何胜出机会。充分体现出重群众公认、不简单以票数取人,重干部年轻化知识化、不简单以年龄文凭取人,重德才标准、不简单以求全取人,重公开选拔、不简单以考试取人,重干部资历、不简单以任职年限取人的选人用人导向。
3、体现公认,把决定权最终交给群众。坚持把群众满意作为选用干部的主要标准,让广大群众对干部有更多的评判权、选择权。整个过程实行全程票决,在过程的最后环节,组织部门不搞“一锤定音”,而是对每个职位都确定两名候选人,一并提名到乡镇人大进行差额选举,由人大代表根据两位候选人的竞职演说并结合其平时的工作表现情况做出他们自己的选择,组织上不带任何意图。整个过程组织部门坚持在两个主要方面实现角色转变:一是打破神秘化,不唱“独角戏”,而仅作为程序的制订者和执行程序的指导者、监督者;二是用人决策权由原来的前置变成充分执行程序后的末置,将党管干部原则丰富为党的组织部门用更民主的方式主要是扩大群众选择权方式来实现对干部的选拔任用。力图带给全县干部队伍一次强烈而深厚的思想触动,那就是:只识“官路”(找组织部门)、脱离群众、政绩平庸、群众不认可的干部找不到职务升迁的门;心里始终装着群众,真正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的干部,群众一定会给他应有的位置。长铺乡是该县社情比较复杂的乡,村级组织面临的困难问题多,候选人杨和成因有效结合乡情村情,对解决群众困难、化解农村社会矛盾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对策,因而获得代表们的信任,成功当选为该乡乡长。
三、主要成效
这次公推公选,虽然只拿出4个职位来竞争,但对全县干部队伍触动之深、影响之广则前所未有。通过精心运作,此次改革探索实现了初衷,达到了预期目的。
一是良性竞争开启了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新风气。公推公选将竞争机制引入干部人事制度,使选拔任用的标准通过平等的竞选来表现,任用的人选由群众公认的程度来保障,充分体现了公平、公正、平等、择优的原则。竞争出活力,竞争出动力,一批作风务实、扎实干事的干部借助这一平等竞争的舞台得以一展风采,并最终脱颖而出。3月24日,最后一名公推公选干部在瓦屋塘乡人代会上高票选举产生。社会普遍反映,在公推公选中最终胜出的干部综合素质都很高,各方表现优秀,且都有在一线工作经历,工作业绩突出,群众公认度高,经得起实际工作的检验。一些年轻干部说,以前选人用人过于论资排辈,本事最好资历不够也只能安心等“伯乐”,如今有平等竞争舞台,靠的是真才实学和工作业绩,用这种方式选人,上者服众、下者服气。
二是正确导向促成干部扎实干事氛围。公推公选通过创新的方式把干部的能力素质、工作实绩考察到真、准,让更多的人认识到,只有力戒浮躁、扎实干事、不断完善和提高自身素质,才有机会胜出,跃上更高的成长平台。同时,公推公选把对干部的评判权、选择权更多地交给基层干部和群众,谁对人民群众的利益关注得多,关照得好,谁就能赢得群众更多的信任,最终获得克敌制胜的法宝。一批德才兼备的优秀年轻干部对在公推公选方式下通过“赛场选马”得以脱颖而出寄予热切期望,更加坚定了靠硬本事,靠真实力换得自己发展成长平台的决心和信心,更加明确了为民扎实办事的努力方向,更多的干部开始反思自身的差距与不足,进一步找准自己的位置,更加注重自身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自觉地把维护好、发展好、实现好群众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全县干部队伍中逐步形成了一种比学习、比业绩、比奉献的一种良性竞争氛围。“不用扬鞭自奋蹄”,干部干事创业、服务群众的热情更加高涨。当年当月,在全县各地扎实开展的“三保”活动中,1000余名干部踊跃到农村一线为服务群众尽职尽责,累计为群众办实事682件,为困难群众解决实际问题423个,调处矛盾纠纷132起。
三是公开透明提高了选人用人公信度。实行全过程公开,自觉接受群众监督,确保了这次公推公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阳光”工程。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公推公选以其公开透明,在一定程度上大大增加了买官卖官的成本和难度,通过把选人用人权更多地交给制度,交给程序,交给群众,有利于从根本上铲除滋生选人用人不正之风和腐败的土壤,对于进一步提高干部队伍建设管理水平,加强党风政风和廉政建设,促进党群干群和谐,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全县广大群众对该项工作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热情与支持,对公推公选结果满意度颇高。
对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思考 篇9
四项监督制度
《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责任追究办法(试行)》
《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有关事项报告办法(试行)》
《地方党委常委会向全委会报告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并接受民主评议办法(试行)》
《市县党委书记履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职责离任检查办法(试行)》
四项监督制度解读
三、突出特点一、四项监督制度出台的时代背景
1、四项监督制度回应了广大干部群众对遏制选人用人不正之风的关切和期待
2、四项监督制度贯彻了党的十七大精神和中央领导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新要求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把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作为党的建设的一项重大任务,明确要求加强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全过程监督。
2009年5月,中组部部长李源潮在全国干部监督工作会上指出,吏治腐败是危害最烈的腐败,也是干部群众最为痛恨的腐败。用人上的歪风邪气刹不住,党在人民群众中就站不住脚,党的执政地位就有丧失的危险。我们必须增加忧患意识、责任意识,以最坚决的态度同用人上的不正之风进行战斗。
2009年9月,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进一步强调,要健全干部选拔任用监督机制和干部选拔任用责任追究制度。推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制。
2010年1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届中央纪委第五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指出:“要认真执行和不断完善各项监督制度,积极探索加强监督的有效途径和方式方法,加大监督制度创新力度。”
2010年5月6日,中组部部长李源潮在部署四项监督制度视频会议上强调,从严治党,关键是从严治吏。要继续以最坚决的态度整治用人上不正之风,加大对违规违纪用人行为的查处力度,重点开展买官卖官问题专项整治,让卖官者身败名裂,让买官者“赔了夫人又折兵”。
3、四项监督制度是针对《干部任用条例》等法规制定的具体实施细则
《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选拔任用条件
第三章 民主推荐
第四章 考察
第五章 酝酿
第六章 讨论决定
第七章 任职
第八章 依法推荐、提名和民主协商
第九章 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
第十章 交流、回避
第十一章 免职、辞职、降职
第十二章 纪律和监督
第六十五条 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责任追究制。
第六十八条 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责任制。
第十三章 附则
《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
《《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
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检查办法(试行)》
《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等二、四项监督制度的主要内容
1.《《责任追究办法》
2.有关事项报告办法》
3.《“一报告两评议”办法》
4.《离任检查办法》
1、《责任追究办法》
一是在“追究谁”的问题上,《办法》划分了5类责任主体,明确了38种责任情形:
1.党委(党组)主要领导干部或者有关领导干部(10种情形)
2.组织人事部门主要领导干部和有关人员(8种情形)
3.干部考察组负责人和有关人员(8种情形)
4.纪检监察机关有关领导干部和人员(4种情形)
5.有关领导干部和人员(8种情形)
二是在“如何追究”问题上,《办法》规定了责任追究的3种方式:
1.组织处理—批评教育、作出书面检查—调离岗位、引咎辞职、责令辞职、免职、降职等
2.纪律处分—党纪:警告、严重警告、撤销党内职务、留党察看、开除党籍等—政纪: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等
3.司法处理
三是在“谁来追究”的问题上,《办法》明确规定了两个责任追究主体:一是组织人事部门二是纪检监察机关 《责任追究办法》
追究党委(党组)主要领导干部或者有关领导干部责任的10种情形
(一)违反干部任免程序和规定,个人指定提拔、调整人选的;
(二)临时动议决定干部任免的;
(三)不按照规定召开党委(党组)会议讨论决定干部任免的;
(四)个人决定干部任免或者个人改变党委(党组)会议集体作出的干部任免决定的;
(五)突击提拔、调整干部的;
(六)违反规定超职数配备领导干部或者提高干部职级待遇的;
(七)授意、指使、强令组织人事部门违反规定选拔任用干部,或者阻挠、制止纪检监察机关和组织人事部门对选人用人问题进行调查核实以及按照有关规定作出处理的;
(八)违反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规定,导致用人失察失误,造成恶劣影响的;
(九)本地区本部门用人上不正之风严重,干部群众反映强烈以及对违反组织人事纪律的行为查处不力的;
(十)有其他违反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规定行为的。
究党追委(党组)主要领导干部或者有关领导干部责任
追究组织人事部门主要领导干部和有关人员责任的8种情形
一)不按照规定的基本条件、任职资格、方式、程序和范围进行民主推荐、民主测评的;
(二)不如实向党委(党组)报告民主推荐、民主测评、考察等情况的;
(三)不按照规定征求纪检监察机关对拟任人选的意见,或者不如实向党委(党组)报告纪检监察机关意见建议的;
(四)不按照规定向上级组织人事部门报告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有关事项的;
(五)对反映的线索清楚、内容具体的违反规定选拔任用干部问题不进行调查核实以及核实后不按照有关规定作出处理的;
(六)对本地区本部门领导成员违反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规定的行为不提出反对意见的;
(七)不按照有关规定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进行监督检查,整治用人上不正之风工作不力,干部群众反映强烈的;
(八)有其他违反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规定行为的。
追究组织人事部门主要领导干部和有关人员责任
追究干部考察组负责人和有关人员责任的8种情形
(一)更改、伪造民主推荐、民主测评结果的;
(二)不按照规定的程序和范围进行考察的;
(三)对反映考察对象问题的线索清楚、内容具体的举报不进行调查核实或者不如实报告的;
(四)隐瞒、歪曲、泄露考察情况的;
(五)接受考察对象或者考察对象请托人的礼品、礼金、有价证券或者支付凭证等财物,参加考察对象或者考察对象请托人安排的消费活动,以及接受考察对象所在单位特殊接待的;
(六)不认真审核干部档案,导致干部信息不准确,造成严重后果的;
(七)按照规定应当回避而不回避的;
(八)有其他违反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规定行为的。
追究纪检监察机关有关领导干部和人员责任的4种情形
(一)不如实向组织人事部门回复掌握的有关拟任人选遵守党纪政纪情况的;
(二)不按照有关规定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进行监督检查的;
(三)对发现的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的违规违纪行为不进行调查处理的;
(四)对反映拟任人选问题的性质严重、线索清楚、内容具体的举报不按照有关规定进行调查核实的。
追究有关领导干部和人员责任的8种情形
(一)在个别谈话推荐和考察中故意提供虚假情况的;
(二)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营私舞弊,收受或者给予他人财物,安排或者接受他人安排的消费活动的;
(三)利用职务便利违反规定干预下级或者原任职地区、单位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
(四)要求提拔本人近亲属,或者指令提拔秘书等身边工作人员的;
(五)在民主推荐、民主测评、组织考察或者选举中搞拉票贿选等非组织活动的;
(六)泄露民主推荐、民主测评、考察、酝酿、讨论决定等有关情况的;
(七)故意向干部选拔任用问题调查部门提供虚假信息或者不实材料的;
(八)有其他违反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规定行为的。
(一)在个别谈话推荐和考察中故意提供虚假情况的;
(二)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营私舞弊,收受或者给予他人财物,安排或者接受他人安排的消费活动的;
(三)利用职务便利违反规定干预下级或者原任职地区、单位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
(四)要求提拔本人近亲属,或者指令提拔秘书等身边工作人员的;
(五)在民主推荐、民主测评、组织考察或者选举中搞拉票贿选等非组织活动的;
(六)泄露民主推荐、民主测评、考察、酝酿、讨论决定等有关情况的;
(七)故意向干部选拔任用问题调查部门提供虚假信息或者不实材料的;
(八)有其他违反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规定行为的。
主要内容
2、《有关事项报告办法》
《办法》明确规定了1个责任主体和12种应当事先报告的情形:
责任主体:党委(党组)组织(人事)部门
12种事前报告情形:
5种情形是应当按照要求书面报告上一级组织(人事)部门,经批复同意后方可进行的7种情形是在作出决定前,应当征求上一级组织(人事)部门意见的《有关事项报告办法》
应当按照要求书面报告上一级组织(人事)部门,经批复同意后方可进行的5种情形
(一)在机构变动或者主要领导成员已经明确即将离任时确因工作需要提拔、调整干部的;
(二)越级提拔干部的;
(三)党委、政府及其工作部门个别特殊需要的领导成员人选,不经民主推荐,由组织推荐提名作为考察对象的;
(四)市、县、乡党政正职在同一岗位任期不到3年进行调整的;
(五)其他应当事先报批的事项。
在作出决定前应当征求上一级组织(人事)部门意见的7种情形
(一)破格提拔干部的;
(二)除领导班子换届外,一批集中调整干部数量较大的(具体数量界限由各级组织人事部门根据实际确定);
(三)领导干部的近亲属在领导干部所在单位(系统)内提拔任用,或者在领导干部所在地区提拔担任下一级领导职务的;
(四)领导干部的秘书等身边工作人员提拔任用的;
(五)领导干部因被问责受到组织处理或者纪律处分,影响期满拟重新任用的;
(六)超过任职年龄或者规定任期需要继续留任的;
(七)其他需要报告的事项。
主要内容
3、《“一报告两评议”办法》
“一报告两评议”是指,地方党委常委会每年向全委会报告工作时,要专题报告干部选拔任用情况,并在一定范围内接受对本级党委干部选拔任用情况和新选拔任用领导干部的民主评议。
在报告评议时机上:一般安排在当年年底或次年年初的全委(扩大)会上进行,可以与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
度总结或考核结合进行, 在参评人员范围上:确定了全委会成员、下一级党委和政府行政主要领导成员等六类人员, 在报告内容上:提出了包括选拔任用干部总体情况、整治用人上不正之风等6项具体情况。
在评议方式上:采取无记名方式填写《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民主评议表》和《新选拔任用干部民主评议表》, 在责任主体上:明确由上级党委组织部门会同本级党委组织实施。
在评议结果运用上:一是对满意度高的党委,要予以表扬;二是对满意度明显偏低、干部群众反应强烈的,按
照规定追究有关责任人员的责任;三是对满意度明显偏低、干部群众意见集中的干部,本级组织部门要对其选拔任用情况做出说明,并进行相应的教育和处理。
4、《离任检查办法》
“离任检查”是指,市县党委书记因提拔使用、平级交流、到龄退休等原因即将离任时,由上级党委组织部门对其任职期间履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职责的情况进行检查。
在检查主体上:按照干部管理权限,一般由上级党委组织部门派出的干部考察组或干部监督机构负责组织实施。在检查内容上:规定了包括任职期间市县党委选拔任用干部情况、本地区用人风气情况,特别是离任前有无
突击提拔调整干部等6种情况。
在检查程序上:规定了会议报告、民主评议、干部谈话、查阅相关材料等6项程序。
在参评人员上:包括全委会成员、纪委常委成员等5类人员。
在结果运用上:一是明确提出了对干部任用职责总体评价“满意”、“基本满意”两项比率合计不足三分之二,或者用人风气总体评价“好”、“较好”两项比率合计不足三分之二的人员,要采取相应的组织处理措施,其中拟提拔使用的,应当取消其资格。二是检查发现严重违反干部任用规定,以及在干部任用中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职责导致用人失察失误、造成严重后果或者恶劣影响的,要根据有关规定追究其责任,给予相应的组织处理或者纪律处分;对于拟提拔使用的,先取消其提拔资格,再视情况作进一步处理。
三、四项监督制度的突出特点
1、在完善监督体系上实现了新突破。四项监督制度相互衔接配套,初步构成事前要报告、事后要评议、离任要检查、违规失责要追究的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体系,使选人用人的重要方面、关键环节都纳入监督范围,整个选拔过程都置于严格的监督之下。
2、在明确责任主体上实现了新突破。通过细化政策界限、规范操作程序、明确追究措施,初步破解了长期以来困扰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责任主体界定不清、责任情形划分不明、责任追究不到位的难题,使责任追究更具有针对性、操作性和实效性。
3、在监督重点和关键环节上实现了新突破。进一步强化了对各级党委(党组)“一把手”及各级组织人事部门的监督,突出了监督重点,抓住了关键环节,增强了监督效力,以责任追究促正确履职,促使各级党委(党组)、领导干部、纪检干部、组工干部增强责任意识。
【对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思考】推荐阅读:
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交心谈心活动情况汇报05-23
提高选人用人的质量和水平08-21
选人用人公信度交心谈心活动汇报材料11-25
加强完善制度建设提升选人用人公信度09-27
征集的对分公司选人用人的意见和建议08-10
选人用人的情况汇报10-15
选人用人心得11-02
选人用人对照材料07-07
选人用人工作总结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