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选人用人的质量和水平

2024-08-21

提高选人用人的质量和水平(精选10篇)

提高选人用人的质量和水平 篇1

提高选人用人的质量和水平

——十七大报告学习问答之二十六稿件来源:石家庄新闻网

问:为什么要突出强调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

答: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坚持正确用人导向,按照德才兼备、注重实绩、群众公认原则选拔干部,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 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对于我们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在干部工作中坚持群众路线,扩大干部工作民主,增强民主推荐、民主测评的科学性和真实性,完善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把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置于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的监督之下,提高选人用人质量和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是尊重人民群众政治参与权利的重要体现。“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干部的能力和素质强不强,作风好不好,实绩突出不突出,群众自有公论。但在少数地方,个别干部漠视群众利益,却通过拉“小圈子”、跑关系,得以“带病提拔”,这不仅对别的干部不公平,而且让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方式产生怀疑。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就是让群众的意见成为决定干部升迁与否的主要因素,任何一名干部要得到升迁,必须怀着做“人民公仆”的真诚心态,认认真真访民情,诚诚恳恳听民意,实实在在帮民富,兢兢业业保民安。

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是党在新时期干部任用标准的内在要求。我们党在新时期选拔任用干部一贯坚持的根本标准,是选拔群众公认、模范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并且政绩突出的人。这一标准是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同党的干部工作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德才兼备原则的本质体现和具体化,是被实践证明唯一正确的标准。只有不折不扣地坚持这一标准,选人用人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可和全社会的广泛认同。改革开放以来,正是由于坚持了这一根本标准,使一批又一批德才兼备的优秀干部走上各级领导岗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公认和信任。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人们对扩大干部工作民主的要求不断提高,迫切要求干部选拔任用更加自觉地坚持走群众路线,拓宽发扬民主的渠道,改进群众参与方式,进一步落实广大党员和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形成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用人环境。

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是群众公认原则的本质要求和具体实践。公信度反映公众认同、群众信任的程度,反映群众的观点,也是衡量具体工作的标尺。选人用人公信度是对人选和选人的双重要求,要把具体人选的素质要求和组织上选人用人的要求统一起来。我们党历来十分重视这个问题,尤其是十六大以来,以扩大干部工作民主为基本方向,不断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和组织制度创新;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也是完善党内民主制度的重要内容,是以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的重要途径。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在本质上和方向上相一致,扩大党内民主和扩大人民民主,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以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是由党的性质、任务和地位所决定的。党作为执政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通过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把党的主张变为人民的意愿、国家的意志,达到这样的目的,必然要求完善党内民主,扩大人民民主。

要形成正确用人导向、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离不开用好的制度和好的作风选人。用好的制度选人,必须始终坚持党的任人唯贤的干部路线,必须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不断健全完善干部选拔任用的各项制度,形成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健全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完善干部考核、考察的制度和办法,扩大干部工作中的民主,加强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监督,防止和纠正考察失真、“带病提拔”和跑官要官、买官卖官等问题。用好的作风选人,必须严格遵守干部工作原则,坚持任人唯贤,不搞任人唯亲;坚持五湖四海,不搞团团伙伙;坚持公道正派,不拉关系、徇私情;坚持集体讨论决定,不搞个人或少数人说了算;坚持按程序办事,不搞临时动议。选拔任用干部要特别注重群众公论,多数群众不拥护的干部不能提拔;特别注意选作风好的干部,对那些长期在条件艰苦、工作困难的地方工作的干部要格外关注,对那些不图虚名、踏实干事的干部要多加留意,对那些埋头苦干、注重为长远发展打基础的干部不能亏待。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功,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古人说:“成功立事非委贤莫可,改制规模非任能莫济。”因此我们应该站在完成党执政兴国任务的高度来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要建设一支能够担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重任的干部队伍,以抓好干部的培养、选拔和正确使用为重点,真正把那些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人,把那些想干事、会干事、能干成事而又能共事、不出事的优秀人才放到合适的领导岗位上;继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形成干部选拔任用科学机制,从制度建设上保证选人用人客观、公正、公平。

(省委讲师团供稿)

提高选人用人的质量和水平 篇2

录用公务员, 除部分特殊职位外, 均从具有两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人员中考录, 由此可见, 党中央对基层干部的培养与重视。

(四) 创造人才环境, 培养创新人才

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中强调要“完善人才培养、吸引的办法”, 培养吸引人才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从发展的角度来看, 领导干部在用人问题上的主要任务不仅仅在于如何正确选人用人, 更重要的是创造一个良好的用人环境, 即创造一个鼓励人才脱颖而出的社会环境、一个适合人才成长的组织环境, 一个有利于优化人才的学习环境, 使人才有真正用武之地, 有受到重视的感觉, 真正做到“你有多大才, 我搭多大台”, 竭尽全力地培养引进各类人才。人才的类型有很多, 比如说创新型人才。考察一个领导干部的水平, 既要靠常规工作来体现, 也要通过创新创业来检验。考察干部的业绩, 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看其有什么亮点。亮点就是闪光点, 是创新点。大兴安岭地委书记李海涛说过, “一些党员领导干部仍然习惯于旧思维、老教条, 主动抢抓机遇的意识不浓、积极应对挑战的办法还不多, 思想观念、能力素质和精神状态还不能完全适应转型发展需要。”不可否认, 有些干部在工作中为求稳不愿动脑筋, 怕风险, 只走自己走过的路, 走别人走过的路。其实大家知道, 成功是不能复制的。所以说, 一个领导干部如

[1]李君如.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新认识.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3, 7.

[2]傅金铎, 张先义.沈桂萍.国外主要国家政党政治[M].北京:华文出版社, 2001, 1.

[3]王长江, 姜跃.世界政党比较概论[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03, 12.

[4]中共中央组织部党建研究所课题组:国外主要政党关于党内民主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当代世界, 2009.

果缺乏创新的意识, 其所在部门的工作或者地区的发展就会停滞不前。

那么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一靠引进, 二靠培养。但由于创新人才少, 大家都争他, 因而引进的成本很高。所以, 我们首要的办法就是培养, 而培养的关键在于环境。领导干部的创新工作有多大, 取决于和他们相适应的环境对于创新的保护、鼓励和促进。一是保护。对于领导干部来说, 最重要的保护是要允许他们探索、允许他们失败和允许他们犯错误。因为要创新就有可能失败, 因此对开拓创新的干部不能太过求全, 要允许他们在创新中犯错误。二是鼓励。鼓励就是营造一个鼓励创新的环境, 环境允许了, 才能在全社会形成人人追求创新的开拓创新新局面。三是促进。所谓促进就是促进他们的学习。人的创新能力虽然有一定的先天遗传素质, 但主要的是在后天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不学习即使有创新能力的人也会逐渐变成无所作为的平庸之辈。要保证领导干部的创新能力能够“可持续发展”, 就要为他们提供条件, 比如给他们提供在职学习、脱产进修、出国考察、社会调研、基层锻炼的机会等等。对于我们大兴安岭地区来说, 创造良好的用人环境, 通过适当的政策鼓励、引导和保护领导干部的创新, 使他们保持旺盛的创造力。只有这样, 才能使我们地区的政治经济取得较大较快的发展, 呈现出欣欣向荣、繁华似锦的景象。

和“十大工程”的推进, 都为我们大兴安岭地区的发展指出了方向, 描绘了路径。我们地区的领导干部要实现这些战略目标, 培养选拔出优秀人才是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

(二) 可以预防、治理选人用人上的“潜规则”

现在, 在我们党内, 存在着一些选人用人的“潜规则”, 如论资排辈、任人惟亲、跑官要官、买官卖官、拉票贿选、任人惟上等, 这些“潜规则”如果没有得到遏止, 别人很快就会效仿。有一些很优秀的领导干部, 还有一些长期在基层工作很出色的人才, 长期得不到提拔。但看到与他们条件差不多的人因为拉关系提拔起来, 便主动地去适应“潜规则”的需要去拉关系。长此以往, 领导干部用人不看德才, 看关系;领导干部不想做事, 想清闲, 这些不正风气一旦形成气候, 势必会损害选人用人的公信度, 损害我们党的事业。提高领导干部选人用人水平可以很好地预防这些“潜规则”, 使我们党的根基更加稳固。

(三) 可以提升党和政府的形象, 改善党群干群关系

领导干部选人用人的过程公正不公正, 选拔的干部优秀不优秀都直接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形象, 关系到党群干群关系。近几年发生的选人用人腐败案件, 直接影响了党和政府的形象, 损害了党和群众的关系。反过来, 如果我们党选一些好干部, 选好一些干部, 那么就会提升党和政府的形象, 使党群干群鱼水关系进一步加强。

二、提高领导干部选人用人水平的几点建议

人提供了依据。

二是加强制度的执行。 (1) 要把制度区分清楚, 把人才考察与选拔的一部分权力交给制度。宏观上, 比如制定干部的政策等交给党;微观操作上, 比如政治忠诚审查, 有些很重要领导职位的廉政审查等这些具体的决定交给制度。 (2) 加强对选拔制度执行的监督。首先, 把选人用人的过程完全透明, 让它符合“金鱼缸法则”。领导干部选人用人的过程就是缸内的金鱼, 金鱼缸则是网络媒介等一切可以公开的渠道。只有选人用人有了透明度, 才会被置于全社会的监督之下, 使选人用人达到公平公正。其次, 我们要自始至终地跟踪监督, 不仅要看选人的程序、制度执行了没有, 还要看程序制度是怎样执行的, 重点监督“走程序”背后有没有人搞“暗箱操作”。最后, 要加强各方力量的监督, 把群众、社会、监督机构有机地统一起来, 把新闻媒体、网络等等都要很好地运用引导起来。 (3) 要加大追究选拔腐败相关责任人的力度。2010年4月, 中组部印发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责任追究办法 (试行) 》针对各种选拔时出现的不当情况, 分别进行了责任追究, 增大了有些领导干部的腐败成本。

(三) 选拔年轻干部, 加强基层锻炼

论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策略 篇3

关键词:选拔任用;公信度;用人导向

中图分类号:C931.3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12—0058—02

公信度,就是公众的信任程度。在选人用人上取得公众信任的程度,是检验民主政治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准。多年来,党中央一直在致力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民主推荐、民主测评、民意调查、实绩分析、延伸考察、任前公示等方法被普遍运用,一大批德才兼备、实绩突出的干部因此走上了领导岗位。然而,仍然有一些地方选拔任用的干部群众公信度不高,以至于出现了“劣质品驱逐优质品”的逆向选择和“带病上岗”、“带病提拔”、“边腐边升”的现象,不能不令人深思。可见,提高选人用人的公信度,有着现实的针对性和紧迫性。

一、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

用人导向涉及鼓励什么,不鼓励什么,提倡什么、不提倡什么,事关事业成败和工作全局。坚持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现实需要。

1.要树立崇尚实干的用人导向

(1)树立崇尚实干的用人导向,关键在于各级领导者要把选人用人的眼光更多地投向那些在艰苦环境和岗位上做出政绩的干部。对于这样的干部,各级领导者更有责任慧眼识金,积极地发现他们,主动地关心他们,旗帜鲜明地支持他们,大张旗鼓地宣传他们。(2)树立崇尚实干的用人导向,根本在于形成科学的用人机制。客观公正地看待干部,科学准确地识别干部,保证那些对工作有激情、对群众有感情、对发展有贡献的优秀干部能够脱颖而出。(3)树立崇尚实干的用人导向,就必须让那些想干事的干部有机会。以利于他们在干事过程中受到锻炼、经受考验、增长才干、崭露头角、充分展现才华。

2.要樹立面向基层的用人导向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格外关注长期在条件艰苦、工作困难的地方努力工作的干部,注意从基层和生产一线选拔优秀干部充实到各级党政领导机关。”在配备使用干部时,原则上实行“3个优先”:在提拔使用干部时,优先考虑有基层一线工作经历的干部;重要部门、重要岗位出现空缺时,优先使用有基层工作经历的干部;对优秀的基层一线干部,要优先提拔使用。

二、扩大干部选任工作中的民主

邓小平同志曾指出:“在选人用人的问题上,要注重群众公认。”而实现群众公认的最有效方法就是扩大干部选任工作的民主,这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扩大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的民主关键是要落实好群众的“四权”,即群众对选拔任用干部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

1.扩大知情权是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前提和基础。群众对于干部选拔任用的政策、程序是否清楚,对被推荐、考察人选的基本情况、工作业绩是否了解,关系到能否真正选好人、用好人。因此,要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必须进一步扩大群众的知情权,即:(1)要注重公开,在内容上突出全面;(2)要注重创新,在途径上突出灵活性;(3)要注重实效,在机制上突出科学性。

2.扩大参与权是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核心内容。扩大群众的参与权,是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基础。在现实工作中,群众参与的范围不够广,安排推荐、考察的时间比较仓促,环境不够宽松,极大地影响了群众参与的效果。扩大群众在干部选任工作中的参与程度,主要包括以下四项工作:(1)搞好群众参与干部的推荐。(2)搞好群众参与干部的考察。(3)探索群众参与干部的酝酿。(4)搞好群众参与干部的决策。总之,就是要坚持把群众意愿作为推荐干部的“指挥棒”,要坚持把群众评价作为考察干部的“晴雨表”,要坚持把群众意见作为任用干部的“方向标”。

3.尊重选择权是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关键问题。干部孰优孰劣,谁强谁弱,其德才的真实性如何,群众最有评判权。然而,在干部选任过程中,由于现行选举方式的刚性约束机制不健全,群众行使选择权的行为存在随意性和不规范性。因此,必须不断改进和创新群众选择干部的方式方法:一要转变工作方式,让群众拥有选择权的机会更多;二要营造民主环境,让群众行使选择权的自主更大;三要创新工作方法,让群众行使选择权的质量更高。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尊重群众的选择权。

4.扩大选择权是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重要保证。当前干部工作还存在群众监督的“空白”和“盲区”,致使群众对干部酝酿、任免决定环节难以监督到位,要提高干部选任的准确度,必须建立健全多层次、立体化的监督体系。要坚持按照规范、安全、高效的原则,进一步建立健全举报信息收集、处理和反馈机制,在对群众举报信息进行调查核实、综合分析和分类处理后,要及时将查核情况、处理结果向相关部门、领导和当事人进行反馈,为党员干部群众实施有效监督提供便利条件。这样,才能真正扩大群众的监督权。

三、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

让什么样的人掌权,关系到党之兴亡、政之得失、民之喜忧。实践证明,要选准人、用好人,提高选人用人的质量和公信度,最根本的还是靠制度。只有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形成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才能最大限度地杜绝用人上的失误,真正让德才兼备、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优秀干部脱颖而出。

1.完善推荐提名制度。应按照《干部任用条例》的规定,制定完善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提名办法,对领导干部民主推荐环节作出具体规定,主要突出三个方面:(1)坚持把民主推荐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必经程序,并充分用好民主推荐结果,体现群众公认原则。(2)推行公开民主推荐考察人选办法,对出缺的领导职位实行在一定范围公开民主推荐提出考察人选,提高民主推荐的公开度和透明度。(3)实行干部推荐责任制度,从讲政治的高度出发,规范组织和群众个人推荐干部的行为,严明干部推荐的纪律。

2.完善干部考察评价办法。在完善干部考察评价办法方面,应该认真贯彻《公务员法》和《干部任用条例》的精神,明确考察评价和选拔任用干部的导向,在干部考察工作中应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1)实行差额考察办法;(2)扩大干部考察预告的范围,保证考察预告的时间;(3)扩大考察测评、谈话群众的参与面;(4)扩大考察了解的范围;(5)注意讲究考察方法;(6)严格要求考察材料质量,实行考察责任制。

3.完善干部任用酝酿讨论制度。在干部任用的酝酿、讨论阶段,应主要是从完善和规范酝酿、讨论决定方式方法入手,(1)制定出台领导干部选拔任用酝酿办法,对干部任用酝酿的主体、酝酿方式、征求意见的范围和方法等进行具体规定,规范任用干部的酝酿行为。(2)完善组织部部务会议、常委会和全委会议事决策制度,进行民主决策、科学决策。(3)实行书记最后发言制度。(4))推行常委会任用干部差额无记名投票表决和重要正职领导任免全委会差额票决制度,扩大了党委班子在选人用人上的民主,严格做到多数人不赞同的慎重通过。

4.完善干部选拔任用监督制度。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自觉、主动地接受各方面监督,是我们党对各级领导干部的一贯要求,是领导干部履行职责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重要保证。我们要拓宽监督的渠道和途径,把上级监督、领导班子成员监督、群众监督、社会舆论监督等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扩大干部选人用人中的民主化、公开化程序,切实落实人民群众在干部选拔任用知情权、参与权、选择选和监督权。把监督贯穿于干部选拔任用、培养教育、考察考核和日常管理的各个环节。

结论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这对于坚持新时期干部选拔任用的根本标准,按照德才兼备、注重实绩、群众公认原则选好人用好人,坚持正确用人导向,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重要意义。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从根本上说就是在新的形势下干部工作走群众路线、坚持群众公认的问题。选群众公认是执行党的路线并有政绩的人,是我们党在新时期选拔任用干部一贯坚持的根本标准。坚持用好的制度和好的作风选人,是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根本途径。为了有效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一要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包括树立崇尚实干的用人导向、树立面向基层的用人导向;二要扩大干部选任工作中的民主,其中,扩大知情权是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前提和基础,扩大参与权是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核心内容,尊重选择权是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关键问题,扩大选择权是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重要保证;三要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包括完善推荐提名制度、完善干部考察评价办法、完善干部任用酝酿讨论制度、完善干部选拔任用监督制度。

参考文献:

[1]聂世军.干部工作的着力点: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J].理论探索,2008,(03):56-58.

[2]贺喜灿.公信度:干部选人用人新要求[J].中国人才,2007,(11):11-12.

[3]吴国政.有效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J].领导科学,2008,(04):30-31.

[4]马欣.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 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J].党史文苑(下半月),2008,(05):49-51.

[5]李高山.建立选人用人量化指标 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J].前进,2008,(03):14-16.

[6]柯尊平.切实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J].领导科学,2008,(08):5.

[7]梁明远.提高选人用人的公信度[J].党建研究,2008,(04):15-16.

[8]张有德,王毅.在阳光下提升选人用人公信度——运城市委创新干部任用初始提名制度[J].先锋队.2008,(11):20-21.

提高选人用人的质量和水平 篇4

琅办字„2012‟24号

关于印发《进一步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和组织工作满意度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街道党工委,区委各部委,区直各单位党组(党委),琅琊经济开发区工委:

经区委同意,现将《进一步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和组织工作满意度工作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抓好落实。

中共琅琊区委办公室

2012年4月24日

进一步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和组织工作

满意度工作实施方案

为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组织工作,提高我区选人用人公信度和组织工作满意度,根据市委办公室《关于印发<进一步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和组织工作满意度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滁办字„2012‟30号)要求,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提高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满意度

1、进一步规范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完善区委管理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操作规程,制定相关专项制度,完善干部初始提名工作,明确选拔任用的民主推荐、考察、讨论决定、任职等工作程序和操作办法,进一步规范区管干部选拔任用工作。

2、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严格执行干部考察有关规定,把坚持标准与履行程序结合起来,突出考察干部的德和绩,制定出台加强干部德的考察实施办法,考准考实干部的德,树立以德为先的导向;多方位深入了解干部的绩,探索试行实绩公示,把实绩作为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

3、推行区管干部任用工作信息公开。在严格遵守组织工作纪律的前提下,坚持“能公开尽量公开的原则”,把选人用人的政策和标准、程序和方法告知群众,增强干部工作群众知晓度。进一步完善区管干部任前公示内容,在琅琊先锋网等媒体进行公示,并在公示中增加公示对象的照片、简— 2 — 历及工作实绩等内容。及时在琅琊先锋网等媒体上发布干部任免动态。

4、健全完善领导班子状况定期分析机制。坚持对区管领导班子特别是街道和重点部门领导班子状况进行定期分析研究,有针对性地提出调配建议,不断优化班子功能结构,选优配强领导班子。

5、积极探索拓宽干部队伍“出口”。出台调整不胜任现职科级领导干部实施办法,推动干部“能上能下”,积极探索领导干部“退出”的多种方式,盘活岗位资源,激发干部活力。

6、面向基层一线培养选拔干部。对几大指挥部办公室进行调研,听取指挥部办公室和抽调人员对组织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规范对抽调人员的日常管理、教育培训和选拔使用,建立健全干部到重点工作一线锻炼、从重点工作一线成长的工作链。围绕“让干得好的出得来”,健全完善竞争性选拔的范围、方式、程序等,提高竞争性选拔工作质量。根据市委组织部统一安排,参加市县联动,面向全省公开选拔一批科级干部。

7、加大年轻干部、女干部、党外干部培养选拔力度。有计划地安排缺乏基层工作经历的区直单位优秀干部到街道和开发区挂(任)职。针对反映突出的优秀年轻干部、女

— 3 — 干部、党外干部储备不足的现实问题,加大对全区年轻干部、女干部、党外干部培养选拔力度。

8、坚持完善街道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绩效考核制度。进一步完善考核评价和结果运用办法,加强日常考核,注重把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绩效考核与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有机结合起来,根据考核结果兑现奖惩,树立导向。

9、提高干部教育培训实效。利用党校、专题讲座、“干部在线学习的平台”和江浙沪等地优质培训资源,开展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开展案例式、体验式、研究式教学,提高干部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加强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提高防止和纠正用人上不正之风工作满意度

10、开展干部选拔任用监督工作政策法规集中教育活动。6月底前,以深入贯彻落实干部选拔任用四项监督制度为重点,在全区广大干部中开展一次干部选拔任用监督工作政策法规集中教育活动。5月中旬前邀请市委组织部宣讲组到我区进行干部选拔任用监督工作等政策法规宣讲。

11、继续做好干部选拔任用“一报告两评议”工作。统计分析2011全区各管理股级干部较多单位干部选拔任用“一报告两评议”结果,向各单位党组(党委)反馈。认— 4 — 真开展2012我区各管理股级干部较多单位干部选拔任用 “一报告两评议” 工作。

12、开展领导干部“带病提拔”专项检查。着力查找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对查实的违规用人问题,按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责任追究办法(试行)》有关规定,严肃追究相关人员责任,对典型案例进行通报。

13、加强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日常监督检查。结合科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工作,对全区各单位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进行检查。根据日常举报受理、干部任职备案、“一报告两评议”等情况,对有关单位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进行日常监督。

14、开展重点问题整治。结合干部选拔任用监督工作政策法规集中教育活动,开展整治跑官要官问题政策规定宣传和警示教育。通过纪检监察机关处分决定书、检察机关起诉书、审判机关判决书等渠道,收集买官卖官问题信息,建立买官卖官人员“特别监督档案”。充分运用组织处理手段,及时做好涉案人员处理工作,切实防止“带病提拔”、“带病使用”、“带病上岗”。运用地方领导班子换届中治理拉票贿选的有效做法,加强对日常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拉票问题的治理。

15、加大违规用人问题查处力度。坚持和完善干部监督举报专用电话值守制度,聘请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员,进一步拓宽群众反映问题渠道。完善举报查核工作责任制度,严肃追究违规违纪用人行为,及时通报典型案例,切实发挥查处的惩戒功能。

16、认真做好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有关事项报告的审核工作。认真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有关事项报告办法(试行)》,严格审核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报告事项,切实把好选人用人关口,并针对审核中发现的问题,督促相关单位认真整改。

17、加强对领导干部日常管理监督。落实从严管理干部要求,加大对领导干部函询、诫勉谈话力度,充分发挥日常举报、经济责任审计的监督作用,着力解决领导干部队伍中存在的倾向性、苗头性问题,督促改进工作作风,树立良好形象。

18、继续抓好严肃换届纪律工作。市人大政府政协换届工作启动前,按照省、市委组织部要求,组织我区相关人员深入学习严肃换届纪律要求,进一步营造风清气正的换届环境。

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对策建议 篇5

二、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对策建议

坚持以教育培训为根本,引导广大干部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只有不断加强领导干部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政绩观教育,解决好思想认识问题,才能在履行职权过程中,把正确行权外化为自觉行动,主动接受群众监督,增强拒腐防变的免疫力。要加强正面教育,着重抓好领导班子成员和组工干部的教育,不断增强执行《干部任用条例》的法规意识、纪律意识和接受监督的意识,以好的作风选作风好的人;对新进领导班子成员特别是主要领导和组织人事部门负责人,及时进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法规的专题教育培训;对新任职的干部,上级组织部门负责同志要与他们谈话,明确提出学习贯彻党的干部工作法规和执行组织人事纪律的各项要求和规定;要加强党员干部警示教育,落实提醒谈话制度,打好预防针,提高免疫力。要时刻警惕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从思想深处找原因,寻对策,始终做到全面识人、公正选人。

坚持以扩大民主为取向,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选人用人中的民主程度与公信度是成正比的。干部工作的透明度越高、民主化程度越高,干部群众对选人用人的认可度和满意度就越高。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必须把扩大民主作为基本方向和工作重点,把人民群众的有序政治参与贯穿干部选拔任用的全过程。一是在推荐上要突出群众性。在民主推荐和民主测评前,设置干部述职演讲和组织介绍程序,提高推荐和测评结果的客观公正度;程序设计上,完善会议投票推荐和个别谈话推荐相互印证的具体办法;结果分析上,综合考虑得票情况同干部的日常表现、工作实绩、监督部门反馈的信息,相互印证,防止简单地以票取人。测评范围上,注重向服务对象、基层单位延伸,广泛地了解群众的认可度;测评内容上,合理确定不同测评主体的评价结果在民主测评中的权重。二是在考察上要坚持公开性。完善考察预告制,通过适当方式,向拟推荐考察人选所在系统、部门和单位预告职位要求、人选条件、任职资格和考察方法,落实群众监督权;推行差额考察,落实群众选择权;改进考察方法,广泛了解考察对象工作圈、社交圈和生活圈情况。三是在酝酿上要注重规范性。在酝酿干部人选时,主要领导要充分尊重班子成员意见特别是对人选的不同意见,对人选有异议,可按照有关程序调整拟任人选,不得临时提出和议定没有经过民主推荐和组织考察的人选,更不得先上会讨论决定,再补办有关手续和材料。四是在决策上要体现民主性。干部任免必须经过常委会集体研究决定。建立常委会研究干部预告制,使每一位决策者都能够有准备地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同时,积极探索干部差额提名、差额推荐、差额考察、差额酝酿、差额上会的选任办法,拓宽用人视野;全面实行票决制,采取无记名投票的方式对拟任人选进行表决,减少和避免用人失误;发挥全委会的作用,重要干部的任免由全委会审议表决,加快形成民主、科学的用人决策机制。

提高选人用人的质量和水平 篇6

一、要完善育人机制。建设一支善于治国理政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必须围绕增强执政意识、提高执政能力,大规模培训干部。在改革与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面前,广大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时刻面临着种种挑战和考验,要努力成为忠诚于马克思主义,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能够担当重任,经得起风浪考验的高素质人才,就必须加强学习,不断增强执政意识、提高执政能力。要采取多种方式,大规模地培训干部。要在办好不同类型主体培训班次的基础上,积极创新领导干部培训的方式方法。继续坚持领导干部“双休日”党校制度,利用部分双休日,采取大集中的形式,聘请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对全市县处级领导干部和后备干

部进行政治、经济、法律、科技等知识培训,帮助广大干部掌握更多的新知识、新技能和新本领;选派年轻干部到先进地区挂职锻炼,开阔视野,拓宽思路;积极推行乡镇主要领导干部和重要岗位干部跨县区、跨部门交流的力度,提高干部对不同条件和环境的适应力,使广大干部的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始终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不断掌握新知识,积累新经验,增长新本领。要强化干部培训教育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把干部参加各类培训教育的情况作为考察评价干部和干部述职的重要内容,坚持培训干部与

使用干部相结合,进一步完善干部理论学习考试制度,建立领导干部岗位任职资格考试制度,普遍推行党校结业论文答辩制,实行领导干部培训工作责任制,以“宽进严出”的培训管理机制,克服学习的形式化,切实提高干部教育培训的质量和效益。

二、要规范用人机制。健全科学的用人机制,提高选人用人水平,是提高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整体素质的重要保证,也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内在要求。从当前干部工作状况来看,要建立健全科学的用人机制,还需要在完善现有制度的基础上,继续从五个方面做出努力。一是要在进一步扩大民主,落实党员群众“四权”上下功夫。以规范公开的内容、扩大公开范围、深化公开层次为重点,实现选拔任用干部“六个公开”(民主推荐预告、大会民主推荐结果公开、个别谈话推荐结果公开、干部考察预告、干部考察结果公开、干部任前公示),扩大群众的知情领域,疏通知情渠道,切实建立党员和群众对干部工作的知情机制、参与机制、选择机制、监督机制。二是要在建立健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制度体系上下功夫。逐步建立和完善干部推荐的考察工作责任制、考察工作登记备案制、用人失察失误责任追究制、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责任制等制度,构建规范的干部工作制度体系,以科学的机制保证用人的公正性。三是要在建立干部竞争择优机制上下功夫。进一步扩大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的广度和深度,真正打破论资排辈、平衡照顾、求全责备的传统观念和做法,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变“伯乐相马”为“赛场选马”,拓宽选人用人视野,根据事业需要选用干部,做到唯才是举,人岗相适。四是要在建立干部淘汰更新机制上下功夫。真正打破官本位意识和患得患失的心态,扩大干部任职试用期制的覆盖面,积极试行干部任期制和聘任制,研究制定领导干部辞职制度,进一步拓宽干部下的渠道,促进领导干部队伍的合理流动和良性循环,增强干部队伍的生机和活力。

三、要创新评价机制。全面、科学、准确地评价干部是选拔任用干部工作的基础。健全干部评价机制,必须着力体现干部评价工作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增强干部评价工作的准确性和公正性。一是完善评价标准。要把经得起历史、实践和群众检验的工作实绩作为评价使用干部的重要标准,按照政治素质、领导

能力、创新精神、工作实绩、廉洁自律等方面设置干部的评价标准,科学反映干部德、能、勤、绩、廉诸要素的综合情况,并根据不同行业、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岗位进行细化、量化,增强评价标准的准确性、公正性和可操作性。二是扩大评价主体。要坚持群众公认原则,建立健全群众评价机制,努力推进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建立起全方位、立体式的干部评价主体,让与干部工作、生活关联度较高的上级、同级、下级和基层群众参与到评价主体中来,提高干部评价的民主化程度。三是创新评价方法。评价方法的科学性决定着评价结果的可靠性。要善于运用辨证 的观点评价干部,采取宏观与微观综合评价、纵向与横向交叉评价、静态与动态综合评价、强项与弱项类比评价等方法,多角度、多层面地评价干部。要注重运用评价的量化手段,能量化的指标都要赋予不同权重的分值进行量化。四是科学运用评价结果。准确科学评价干部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对干部实施选贤任能和监督管理。因此,要把评价结果科学、有效地运用到干部选拔任用、升降去留、监督管理的全过程。要在适当范围内公布评价结果,充分发挥评价机制对干部的激励和鞭策作用;要把评价结果作为干部选拔任用、优胜劣汰的重要依据,形成正确的用人导向;要把评价结果与干部的奖惩、升降去留紧密地联系起来,以实绩定上下、论奖惩,让能者有舞台、贤者有机会。

提高选人用人的质量和水平 篇7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纲领性文件。组织部门作为党委承担党的建设重要任务的工作部门,在贯彻落实全会精神、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中责任重大。全会《决定》强调,要匡正选人用人风气,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我认为,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规范用人行为

1、规范推荐提名行为。要规范提名人选标准,变模糊化、笼统化为具体化。初始提名人选必须符合《干部任用条例》规定的基本任职资格条件。同时,综合考虑空缺职位要求具备的工作能力,合理确定提名人选的任职资格条件,尽可能量化相关的具体要求,为提名推荐主体提供可操作的提名推荐标准。个人提名推荐干部必须采用书面署名形式介绍被提名人的德、能、勤、绩、廉等情况,说明提名理由和任职岗位建议,领导干部尤其是一把手个人推荐提名干部还要注明与被推荐人的关系。实行定向推荐、差额提名等制度,对提名的职位是否恰当、提出的人选是否最优,采取差额方法进行比选,实现多中选好、好中选优。积极运用领导推荐、组

织推荐、群众推荐、会议推荐等方式,畅通民意表达渠道,规范民意表达程序,提高推荐质量。

2、规范考察行为。考察对象应由组织部门根据民主推荐情况,经过认真酝酿,集体研究确定。考察时要广泛听取意见。要尊重考察结果,坚持把考察结果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探索建立领导干部道德品行考察办法,注重从履行岗位职责、完成急难险重任务、关键时刻表现、对待个人名利、思想道德品行等方面考察干部的德。科学鉴别干部的才,注重考察领导干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不让综合素质高的人吃亏,不让干事的人吃亏,不让老实人吃亏,形成重品行、重本事、重实绩、重民意的良好风气。

3、规范酝酿行为。酝酿的对象必须是组织部门经过民主推荐和组织考察,充分了解情况,形成初步意见的人选。不得违反程序规定,临时提出未经民主推荐、组织考察的人选进行酝酿。根据任职岗位的具体情况征询领导班子的相关领导对拟任人选的意见;拟提拔调整非中共党员干部时,征求同级统战部门和民主党派主要负责人的意见;由人大任命的干部,征求人大常委会的意见;以地方为主双重管理干部的任免,事先征求协管方的意见;所有拟提拔人员均征询纪检监察机关的意见。对酝酿人选争议较大、考察期间群众反映

较大或执纪执法部门明确提出、经调查核实影响任职的,不得提交常委会议讨论决定。

4、规范讨论决定行为。常委(全委)会议讨论决定干部任免事项,必须有三分之二以上的成员到会,不得有意规避对有关人选有不同意见的常委会成员。要实行干部任免专题专议,便于上级组织的宏观管理与监督,充分体现选用干部的严肃性,创造一个宽裕的酝酿时间,使讨论更充分,决策更民主。实行“一把手”末位表态,在主持会议和讨论研究过程中不得作引导性发言,其他人在讨论中做到知无不言,保证集体讨论不走样,也能使“一把手”在讨论中更多地听取真实意见和建议,在广泛民主的基础上做出民主科学的干部任免决策。

二、扩大公开民主

建立干部选拔任用信息公开制度。公开是扩大民主的前提,就是要增强干部工作的透明度,让选人用人权在阳光下运行。把空缺领导职位和任职资格条件等信息及时公布,把干部任用的提名推荐情况、考察对象或拟任人选基本情况、干部任用结果等情况,在适当范围公开。坚持让群众参与选人,把各级领导干部的“优”与“劣”、“升”与“降”的评判权交给人民群众,除通过民主推荐、民意调查、民主测评、任前公示等形式外,增加全额定向推荐、民意调查、实绩分析、综合评价等方法,进一步扩大群众在干部选任工作中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

三、加强用人监督

一是认真实施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有关事项报告制度。在机构即将调整、撤并或“一把手”职务变动时,不得调整提拔干部,确属急需或其他特殊原因必须调整时,必须经上级党委组织部门同意或答复后方可研究决定。二是建立上级党组织派员列席下级党组织讨论决定干部会议制度。下级党委(党组)在召开讨论决定干部任免会议前,向上级组织部门报告,上级组织部门派员参加会议,对是否严格执行《干部任用条例》规定的原则、标准、程序进行监督和把关。三是认真实施“一报告两评议”制度。党委常委会每年向全委会报告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并在全委会委员中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进行民主评议,对党委常委会一年来新提拔本级管理的党政主要领导干部进行民主测评。四是健全干部监督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要加强与纪检监察、政法、法院、检察、公安、人事、计生、审计、信访等部门的联系,了解各单位发现和查处的领导干部违纪违法问题的情况,通报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出现的苗头性、倾向性、普遍性问题,各单位也要及时向组织人事部门反馈情况,共同研究加强和改进干部监督,整治用人上的不正之风的措施和办法,形成通力协作、齐抓共管的合力。五是健全定期检查和专项调查制度。对下属单位贯彻执行《干部任用条例》情况每年进行一次专项检查,并对信访等渠道反映出来的选人用人方面的问题进行专项调查,提高干部使用的准确率和可靠性。

四、实行责任追究。在干部选任工作中,应完善监督机制,加大用人失察失误的责任追究和监督力度,切实做到把严格监督贯穿选人用人始终、把严肃纪律贯穿选人用人始终、把严明奖惩贯穿选人用人始终。要科学界定各个环节的责任主体、责任内容,明确追究方式,防止和克服用人上出了问题无人负责、无法追究的现象。如被推荐提名人选选拔使用后,发现提拔前存在严重影响任职问题的、领导班子违反规定程序进行推荐的、以个人意愿强行推荐不符合提拔任职条件人选的,以及其他原因造成推荐不当产生严重后果的,要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对于反复出现违规用人问题的地方,或对本地用人上不正之风监督防治不力的,要对负有领导、监督职责的有关责任人进行严肃处理。

提高选人用人的质量和水平 篇8

根据省委组织部《关于开展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交心谈心活动的通知》(鄂组通【2012】40号)和XX文件精神的要求,结合我办实际情况,经办事处党委研究决定,从5月14至20日,在全办范围内开展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交心谈心活动,谈话采取“一对一”、“面对面”的方式进行,由办事处党委书记、人大联络处主任XX同志与办事处班子成员进行谈心谈话,班子成员与其分管科室的机关干部进行谈心谈话,对于这次谈心谈话活动,我办领导干部高度重视、认真组织、精心策划、扎实开展。现将活动情况汇报如下:

一是高度重视,广泛宣传政策法规。此次交心谈心活动要求全办机关干部将本次活动与当前正在开展的创先争优活动、党的纯洁性教育活动紧密结合起来,高度重视、认真实施。在谈话过程中办事处党委书记、人大联络处主任XX同志广泛宣传中央、省、XX市以及我市关于整治用人上不正之风、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精神和我办党委在整治用人上不正之风、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工作中的主要做法,并对近年来中央、中组部出台的“一法、一纲要、三条例、十一个法规性文件”、干部选拔任用四项监督制度以及省、市制定出台的有关干部选任的规定、政策和纪律做了详细的解读。要求党组成员和全体机关干部都要严格执行并对干部选拔

任用工作进行监督。

二是注重化解,广泛凝聚干部思想。在交心谈心活动过程中,我办结合2011干部选拔任用“一报告两评议”的要求,注重广泛征求意见,充分尊重民意,特别是干部对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积极意见和建议。有针对性地对不合理诉求做了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及时处理和化解了各类矛盾,维护了干部群众的合法权益,保障了干部群众的民主权利,切实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满意度和选人用人公信度。

三是及时梳理,认真总结活动成效。通过开展谈心谈话活动,充分掌握了机关干部对选人用人工作满意度的看法和诉求,通过梳理和归纳,共收集了大家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积极意见和建议,并原汁原味地反馈在反映此次活动的汇报材料中。通过此次活动,进一步增进了机关干部参与组织人事监督工作的积极性,在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上取得了一定成效。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选人用人原则,进一步提高广大干部工作的积极性。

此次交心谈心活动,全办机关干部集思广益、畅所欲言,对选人用人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选人用人。注重选拔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的干部。在选人用人上,要把坚定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道路、坚持贯彻科学发展观、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体现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优秀人才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把善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的各类优秀人才选拔出来,安排到急需的领导岗位上。始终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是我们选人用人的工作标准,牢牢把握这一导向,在“四化”方针的指引下,坚持科学发展,解放思想,进一步更新选人用人的观念,拓宽选人用人渠道,创新选人用人机制,全面推行“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选拔原则,真正培养和选拔一大批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优秀年轻干部到各级领导岗位上去,为干部队伍增添了新生力量和新鲜血液,始终保持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的生机活力。

二、坚持崇尚实干的原则选人用人。注重选拔真抓实干、埋头苦干的干部。大力倡导重实干,办实事的作风,把那些想干事、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讲奉献、不张扬的干部选拔到领导干部岗位上来。坚持注重实绩、崇尚实干的选人用人导向是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关键,是党员群众对选人用人满意度评价的重要尺度。为此,在选人用人上,只有树立“注重实绩、崇尚实干”的导向,引导各级干部想干事、真干事、干成事,进一步完善体现科学发展和正确政绩观要求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才能真正把那些政治素质过硬、崇尚实干、政绩突出、群众公认、有发展潜力的优秀年轻干部,适时地选拔到重要领导岗位上。

三、坚持重视基层的原则选人用人。注重选拔扎根基层,艰苦奋斗的干部。将选人用人的眼光更多的投向基层,鼓励年轻干部到基层一线和条件艰苦的地方去锻炼成长,又要优先提拔和重用那些安心基层、扎根基层、建设基层的干部。坚持重实践,打基础,探索建立“走下去、”“选上来”、“广交流”的干部选人用人机制。一是选派一批机关干部到基层和艰苦环境锻炼。近几年,一大批学历高的年轻干部进入党政机关,既给干部队伍增添了活力,又带来了机关干部来源和经历相对单一的新问题。选派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到条件艰苦、情况复杂的基层一线锻炼,有利砥砺品质、磨练意志、锻炼作风、增长才干,在实践中增进与人民群众的感情。基层是干部锻炼成长的大熔炉,又是干部的重要来源。重视基层、关心基层,不仅要积极引导干部扎根基层,在基层锻炼成长,而且要注意选拔基层干部到上级机关工作,实现上下交流,优化干部结构,增强机关干部队伍活力。二是拓宽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交流渠道。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选人用人,以更加开阔的境界谋划干部工作,从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全局推进干部交流。

四、坚持群众公认的原则选人用人。注重选拔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百姓,群众满意的干部。坚持把群众满意、不满意、拥护不拥护、爱戴不爱戴、公认不公认作为重要标准,选拔一批为群众谋利益办实事、口碑好、品行高、讲正气、公认度高的干部到各级领导岗位上。只要树立科学的选人用人导向,就能提高选人用人的公信度,就能较好地激励各级领导

班子践行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在考察干部时要发扬民主,严把干部作风关。不能只看他说了什么,更要看他做了什么;不仅只看他做了什么,更要看他做成了什么;让崇尚实干、做出实绩、群众公认的干部得到提拔重用,用科学的选人用人制度来保证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投机钻营者得利。应建立健全了激励保障机制,我办60后的中层干部较多,常年在基层一线工作,劳苦功高,但受限于单位领导干部职数,辛苦工作20多年,大多数人政治待遇上没有改善,建议在适当的时候给予这些干部享受副科级待遇(不任实职),使他们更有工作积极性和创新力,为我办培养打造成一支素质高、作风正、能力强的奋发有为、追求卓越的干部队伍,为“和谐XX”的建设打好坚实的基础。

中共XX办事处

提高选人用人的质量和水平 篇9

如何通过有效的途径把政治上靠得住、发展有本事、人民群众信得过的干部选拔任用到合适的领导岗位上来,历来是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话题。十七届五中全会关于“十二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要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创新和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中组部《2010--2020年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规划纲要》把“建立起能上能下、能进能出、有效激励、严格监督、竞争择优、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作为今后十年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基本目标。积极推行和不断完善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制度,是创新干部选拔任用机制的重要举措,对于拓宽选人视野、防止和克服用人上不正之风、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按照这一思路,去年3月,绥宁县加大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力度,将4个乡镇正职职位面向全县进行公推公选,有效地打破了传统的干部选拔任用模式,建立起“多数人在多数人中选人”的选人用人格局,提高了选人用人公信度,激发了干部队伍活力,受到干部群众普遍欢迎。

一、具体做法

这次公推公选,全县共有80名领导干部报名参加,最终竞选出3名乡长、1名乡人大主席。我们确定此次公推公选的总体思路是,在一定范围内,以公开推荐的方式提出初步入围人选,以公开竞争的方式产生最后两名差额人选,然后按照选举法的有关规定和程序,选举产生最终人选。具体工作要突出三个特点,即在阳光下运作,体现平等竞争、充分反映群众意愿。

1、科学规范程序。为确保该项工作取得圆满成功,让每一个职位都能选拔出最优秀、最合适的人选,县委对该项工作进行了周密的部署,科学安排,科学设置了公推公选的操作程序与规则。每个职位的产生均需通过报名和资格审查、民主推荐、公示、县委组织部考察推荐、定向调研、县委全会差额票决、提名差额选举七道程序。为充分体现公正性、公开性,县纪委、县委组织部联合出台《关于公推公选乡镇正职组织人事纪律的规定》,提出“七个严禁”,禁止任何人通过拉关系、找后门、托人打招呼、行贿或其他不正当行为来影响公推公选工作。对违反纪律的一律取消参选资格,并给予相应的党纪政纪处分,以铁的纪律确保风清气正、平等竞争的良好氛围。

2、层层差额竞争。整个公推公选过程,坚持更大范围扩大党内民主,更大程度体现群众意愿的原则,进行层层推荐、层层筛选。组织全体在职县级领导、县直正科级单位党政负责人、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和部分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共184人召开民主推荐大会,对报名的80名参选人进行第一轮公开推荐。实行差额淘汰制,每个职位的前5名入围。县委组织部在对入围人员全面深入考察的基础上进行票决,确定每个职位3名同志进入下一轮。然后,由入围的人选到报考职位所在地进行为期3天的定向调研,撰写施政报告,县委全会在听取各参选人员的施政报告后进行票决。每个职位产生两名候选人提交乡人大会选举。乡人大代表在听取候选人的竞职演说后,投票产生最终胜出者。其间,从80名参选人中为每个职位票选出5名候选人,再从5选3到3选2,到2选1,共设置四个主要差额淘汰环节,特别是在最后提交乡人大会选举环节仍保留一个差额。社会普遍反映,在最后环节保留一个差额,其意义积极而深远。该差额与传统选举上的差额不同,是“互相”差额、“真”差额,筛选到该环节,两候选人能力素质已经不相上下,只有差别问题,没有胜任问题。各自之间不是一方对另一方的陪选,而是两匹骏马的较量,能真正体现平等竞争。

3、突出阳光透明。公推公选始终坚持三个原则。一是全过程公开。所有参选人员的基本信息公开,所有票决结果现场公布,所有选手的施政报告在县内媒体《新绥宁》报全文发布,主要环节在绥宁电视台全程播放,所有过程接受群众监督,最大限度地提高工作透明度。二是全过程差额。以差额增加可比性,让参选人在每一次的差额竞争中充分表现自我能力、价值,实现对其综合素质、工作实绩、群众口碑的全方位检验,确保“良木中选栋梁,好马中择良骥”。三是全过程票决。每一个淘汰环节都实行票决制,按得票多少确定入围人选,有效避免人为因素干扰,确保整个过程公平公正。

二、基本经验

相对于以前的公开选拔,这次公推公选更能体现出特色和亮点。

1、民主推荐,让更多的人来参与选择。努力扩大参加公推的人选范围,把提名权和推荐权交给更多的人,切实扩大干部群众代表比例。这年3月6日,全县公推公选民主推荐大会召开,推荐主体由以前的清一色领导干部扩大到包括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在内的4类人员,总人数达到184人,具有更广泛的群众代表性。此后,组织部门考察,进一步扩大考察范围,广泛深入到考察对象服务处所、农村驻点村考察,与群众面对面座谈,更多地听群众声音,看考察对象的群众口碑。下一步,经过部务会票决、全委会票决、人大代表会选举等程序,整个过程至少有300人直接参与投票选择,上千群众的意见得到体现。群众在整个过程中有推荐权、评判权、投票权,群众参与度逐步从过去的有限参与向广泛全程参与发展,群众对人选的评价权重有显著提高。在考察公示期间,对群众反映强烈、经查实确实有问题,特别是“德”有问题的干部,坚决予以淘汰。通过以更民主、更公开、更规范的程序进行初始提名,有效地打破了“少数人在少数人中选人”的潜规则,逐步实现了“多数人在多数人中选人”的民主转变,有利于在更大范围内发现人才,把最优秀的人才选拔上来。

2、同场竞技,让选手全方位展示自己。这次公推公选对干部综合素质的考核评价采取了创新手段,更加注重对干部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察。通过采取到报考职位所在地进行调研、撰写施政报告并进行竞职演说的做法,使以往比较单调、浅显、结构化的干部选拔面试形式上升到一个较高的层级,能确保入围者在与群众面对面互动、全方位了解和感知选拔岗位职责要求的基础上,实现高层次深度竞争。它对参加竞争干部的政策理论水平、宏观驾驭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有实际工作能力、平时工作出色、能得到群众普遍认可,是竞争者在公推公选中必须翻过的一道坎。相反,“丑媳妇见不了公婆”,没有真才实学、没有突出政绩、工作不务实、群众口碑差的干部不会有任何胜出机会。充分体现出重群众公认、不简单以票数取人,重干部年轻化知识化、不简单以年龄文凭取人,重德才标准、不简单以求全取人,重公开选拔、不简单以考试取人,重干部资历、不简单以任职年限取人的选人用人导向。

3、体现公认,把决定权最终交给群众。坚持把群众满意作为选用干部的主要标准,让广大群众对干部有更多的评判权、选择权。整个过程实行全程票决,在过程的最后环节,组织部门不搞“一锤定音”,而是对每个职位都确定两名候选人,一并提名到乡镇人大进行差额选举,由人大代表根据两位候选人的竞职演说并结合其平时的工作表现情况做出他们自己的选择,组织上不带任何意图。整个过程组织部门坚持在两个主要方面实现角色转变:一是打破神秘化,不唱“独角戏”,而仅作为程序的制订者和执行程序的指导者、监督者;二是用人决策权由原来的前置变成充分执行程序后的末置,将党管干部原则丰富为党的组织部门用更民主的方式主要是扩大群众选择权方式来实现对干部的选拔任用。力图带给全县干部队伍一次强烈而深厚的思想触动,那就是:只识“官路”(找组织部门)、脱离群众、政绩平庸、群众不认可的干部找不到职务升迁的门;心里始终装着群众,真正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的干部,群众一定会给他应有的位置。长铺乡是该县社情比较复杂的乡,村级组织面临的困难问题多,候选人杨和成因有效结合乡情村情,对解决群众困难、化解农村社会矛盾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对策,因而获得代表们的信任,成功当选为该乡乡长。

三、主要成效

这次公推公选,虽然只拿出4个职位来竞争,但对全县干部队伍触动之深、影响之广则前所未有。通过精心运作,此次改革探索实现了初衷,达到了预期目的。

一是良性竞争开启了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新风气。公推公选将竞争机制引入干部人事制度,使选拔任用的标准通过平等的竞选来表现,任用的人选由群众公认的程度来保障,充分体现了公平、公正、平等、择优的原则。竞争出活力,竞争出动力,一批作风务实、扎实干事的干部借助这一平等竞争的舞台得以一展风采,并最终脱颖而出。3月24日,最后一名公推公选干部在瓦屋塘乡人代会上高票选举产生。社会普遍反映,在公推公选中最终胜出的干部综合素质都很高,各方表现优秀,且都有在一线工作经历,工作业绩突出,群众公认度高,经得起实际工作的检验。一些年轻干部说,以前选人用人过于论资排辈,本事最好资历不够也只能安心等“伯乐”,如今有平等竞争舞台,靠的是真才实学和工作业绩,用这种方式选人,上者服众、下者服气。

二是正确导向促成干部扎实干事氛围。公推公选通过创新的方式把干部的能力素质、工作实绩考察到真、准,让更多的人认识到,只有力戒浮躁、扎实干事、不断完善和提高自身素质,才有机会胜出,跃上更高的成长平台。同时,公推公选把对干部的评判权、选择权更多地交给基层干部和群众,谁对人民群众的利益关注得多,关照得好,谁就能赢得群众更多的信任,最终获得克敌制胜的法宝。一批德才兼备的优秀年轻干部对在公推公选方式下通过“赛场选马”得以脱颖而出寄予热切期望,更加坚定了靠硬本事,靠真实力换得自己发展成长平台的决心和信心,更加明确了为民扎实办事的努力方向,更多的干部开始反思自身的差距与不足,进一步找准自己的位置,更加注重自身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自觉地把维护好、发展好、实现好群众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全县干部队伍中逐步形成了一种比学习、比业绩、比奉献的一种良性竞争氛围。“不用扬鞭自奋蹄”,干部干事创业、服务群众的热情更加高涨。当年当月,在全县各地扎实开展的“三保”活动中,1000余名干部踊跃到农村一线为服务群众尽职尽责,累计为群众办实事682件,为困难群众解决实际问题423个,调处矛盾纠纷132起。

三是公开透明提高了选人用人公信度。实行全过程公开,自觉接受群众监督,确保了这次公推公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阳光”工程。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公推公选以其公开透明,在一定程度上大大增加了买官卖官的成本和难度,通过把选人用人权更多地交给制度,交给程序,交给群众,有利于从根本上铲除滋生选人用人不正之风和腐败的土壤,对于进一步提高干部队伍建设管理水平,加强党风政风和廉政建设,促进党群干群和谐,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全县广大群众对该项工作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热情与支持,对公推公选结果满意度颇高。

提高选人用人的质量和水平 篇10

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

四项监督制度

《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责任追究办法(试行)》

《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有关事项报

告办法(试行)》

《地方党委常委会向全委会报告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并接受民主评议办法(试行)》 《市县党委书记履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职责离任检查办法(试行)》 一、四项监督制度出台的时代背景

1、四项监督制度回应了广大干部群众对遏制选人用人不正之风的关切和期待

2、四项监督制度贯彻了党的十七大精神和中央领导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3、四项监督制度是针对《干部任用条例》等法规制定的具体实施细则

1、四项监督制度回应了广大干部群众对遏制

2、四项监督制度贯彻了党的十七大精神和中央领导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新要求

 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把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作为党的建设的一项重大任务,明确要求加强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全过程监督。

 2009年5月,中组部部长李源潮在全国干部监督工作会上指出,吏治腐败是危害最烈的腐败,也是干部群众最为痛恨的腐败。用人上的歪风邪气刹不住,党在人民群众中就站不住脚,党的执政地位就有丧失的危险。我们必须增加忧患意识、责任意识,以最坚决的态度同用人上的不正之风进行战斗。

 2009年9月,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进一步强调,要健全干部选拔任用监督机制和干部选拔任用责任追究制度。推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制。

2010年1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届中央纪委第五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指出:“要认真执行和不断完善各项监督制度,积极探索加强监督的有效途径和方式方法,加大监督制度创新力度。”

2010年5月6日,中组部部长李源潮在部署四项监督制度视频会议上强调,从严治党,关键是从严治吏。要继续以最坚决的态度整治用人上不正之风,加大对违规违纪用人行为的查处力度,重点开展买官卖官问题专项整治,让卖官者身败名裂,让买官者“赔了夫人又折兵”。

3、四项监督制度是针对《干部任用条例》等法规制定的具体实施细则 《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选拔任用条件 第三章 民主推荐 第四章 考察 第五章 酝酿

第六章 讨论决定

第七章 任职

第八章 依法推荐、提名和民主协商 第九章 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 第十章 交流、回避

第十一章 免职、辞职、降职 第十二章 纪律和监督

第六十五条 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责任追究制。第六十八条 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责任制。第十三章 附则

3、四项监督制度是针对《干部任用条例》 等法规制定的具体实施细则

 《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

 《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

 《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检查办法(试行)》 

《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 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等 二、四项监督制度的主要内容

1.《责任追究办法》 2.《有关事项报告办法》 3.《“一报告两评议”办法》 4.《离任检查办法》

1、《责任追究办法》

一是在“追究谁”的问题上,《办法》划分了5类责任主体,明确了38种责任情形: 1.党委(党组)主要领导干部或者有关领导干部 2.组织人事部门主要领导干部和有关人员 3.干部考察组负责人和有关人员 4.纪检监察机关有关领导干部和人员 5.有关领导干部和人员

二是在“如何追究”问题上,《办法》规定了责任追究的3种方式: 1.组织处理 2.纪律处分 3.司法处理

三是在“谁来追究”的问题上,《办法》明确规定了两个责任追究主体: 一是组织人事部门 二是纪检监察机关

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流程图

追究党委(党组)主要领导干部或者 有关领导干部责任的10种情形

(一)违反干部任免程序和规定,个人指定提拔、调整人选的;

(二)临时动议决定干部任免的;

(三)不按照规定召开党委(党组)会议讨论决定干部任免的;

(四)个人决定干部任免或者个人改变党委(党组)会议集体作出的干部任免决定的;

(五)突击提拔、调整干部的;

(六)违反规定超职数配备领导干部或者提高干部职级待遇的;

(七)授意、指使、强令组织人事部门违反规定选拔任用干部,或者阻挠、制止纪检监察机关和组织人事部门对选人用人问题进行调查核实以及按照有关规定作出处理的;

(八)违反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规定,导致用人失察失误,造成恶劣影响的;

(九)本地区本部门用人上不正之风严重,干部群众反映强烈以及对违反组织人事纪律的行为查处不力的;

(十)有其他违反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规定行为的。追究党委(党组)主要领导干部 或者有关领导干部责任

创下了中纪委查处省部级高官历时最长纪录(两年半时间)的王怀忠案,是一个典型 “领导钦点”干部的例子。王怀忠,前安徽省副省长,曾任阜阳市市委书记,那时熟悉他的人都知道 “只要他想提拔谁,说一句就管用,谁也别指望对着干。” 被称为“批发权力的市委书记”。

追究组织人事部门主要领导干部 和有关人员责任的8种情形

(一)不按照规定的基本条件、任职资格、方式、程序和范围进行民主推荐、民主测评的;

(二)不如实向党委(党组)报告民主推荐、民主测评、考察等情况的;

(三)不按照规定征求纪检监察机关对拟任人选的意见,或者不如实向党委(党组)报告纪检监察机关意见建议的;

(四)不按照规定向上级组织人事部门报告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有关事项的;

(五)对反映的线索清楚、内容具体的违反规定选拔任用干部问题不进行调查核实以及核实后不按照有关规定作出处理的;

(六)对本地区本部门领导成员违反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规定的行为不提出反对意见的;

(七)不按照有关规定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进行监督检查,整治用人上不正之风工作不力,干部群众反映强烈的;

(八)有其他违反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规定行为的。追究干部考察组负责人和有关 人员责任的8种情形

(一)更改、伪造民主推荐、民主测评结果的;

(二)不按照规定的程序和范围进行考察的;

(三)对反映考察对象问题的线索清楚、内容具体的举报不进行调查核实或者不如实报告的;

(四)隐瞒、歪曲、泄露考察情况的;

(五)接受考察对象或者考察对象请托人的礼品、礼金、有价证券或者支付凭证等财物,参加考察对象或者考察对象请托人安排的消费活动,以及接受考察对象所在单位特殊接待的;

(六)不认真审核干部档案,导致干部信息不准确,造成严重后果的;

(七)按照规定应当回避而不回避的;

(八)有其他违反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规定行为的。

追究纪检监察机关有关领导干部 和人员责任的4种情形

一)不如实向组织人事部门回复掌握的有关拟任人选遵守党纪政纪情况的;

(二)不按照有关规定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进行监督检查的;

(三)对发现的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的违规违纪行为不进行调查处理的;

(四)对反映拟任人选问题的性质严重、线索清楚、内容具体的举报不按照有关规定进行调查核实的。

追究有关领导干部和人员责任的8种情形

一)在个别谈话推荐和考察中故意提供虚假情况的;

(二)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营私舞弊,收受或者给予他人财物,安排或者接受他人安排的消费活动的;

(三)利用职务便利违反规定干预下级或者原任职地区、单位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

(四)要求提拔本人近亲属,或者指令提拔秘书等身边工作人员的;

(五)在民主推荐、民主测评、组织考察或者选举中搞拉票贿选等非组织活动的;

(六)泄露民主推荐、民主测评、考察、酝酿、讨论决定等有关情况的;

(七)故意向干部选拔任用问题调查部门提供虚假信息或者不实材料的;

(八)有其他违反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规定行为的。

2、《有关事项报告办法》

《办法》明确规定了1个责任主体和12种应当事先报告的情形:

 12种事前报告情形:

▲ 5种情形是应当按照要求书面报告上一级组织(人事)部门,经批复同意后方可进行的 ▲ 7种情形是在作出决定前,应当征求上一级组织(人事)部门意见的 应当按照要求书面报告上一级组织(人事)部门,经批复同意后方可进行的5种情形

(一)在机构变动或者主要领导成员已经明确即将离任时确因工作需要提拔、调整干部的;

(二)越级提拔干部的;

(三)党委、政府及其工作部门个别特殊需要的领导成员人选,不经民主推荐,由组织推荐提名作为考察对象的;

(四)市、县、乡党政正职在同一岗位任期不到3年进行调整的;

(五)其他应当事先报批的事项。

在作出决定前应当征求上一级组织(人事)部门意见的7种情形

(一)破格提拔干部的;

(二)除领导班子换届外,一批集中调整干部数量较大的(具体数量界限由各级组织人事部门根据实际确定);

(三)领导干部的近亲属在领导干部所在单位(系统)内提拔任用,或者在领导干部所在地区提拔担任下一级领导职务的;

(四)领导干部的秘书等身边工作人员提拔任用的;

(五)领导干部因被问责受到组织处理或者纪律处分,影响期满拟重新任用的;

(六)超过任职年龄或者规定任期需要继续留任的;

(七)其他需要报告的事项。

3、《“一报告两评议”办法》

“一报告两评议”是指,地方党委常委会每年向全委会报告工作时,要专题报告年度干部选拔任用情况,并在一定范围内接受对本级党委干部选拔任用情况和新选拔任用领导干部的民主评议。

 在报告评议时机上:一般安排在当年年底或次年年初的全委(扩大)会上进行,可以与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总结或年度考核结合进行, 在参评人员范围上:确定了全委会成员、下一级党委和政府行政主要领导成员等六类人员, 在报告内容上:提出了包括选拔任用干部总体情况、整治用人上不正之风等6项具体情况。

 在评议方式上:采取无记名方式填写《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民主评议表》和《新选拔任用干部民主评议表》, 在责任主体上:明确由上级党委组织部门会同本级党委组织实施。

 在评议结果运用上:一是对满意度高的党委,要予以表扬;二是对满意度明显偏低、干部群众反应强烈的,按照规定追究有关责任人员的责任;三是对满意度明显偏低、干部群众意见集中的干部,本级组织部门要对其选拔任用情况做出说明,并进行相应的教育和处理。

4、《离任检查办法》

“离任检查”是指,市县党委书记因提拔使用、平级交流、到龄退休等原因即将离任时,由上级党委组织部门对其任职期间履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职责的情况进行检查。

 在检查主体上:按照干部管理权限,一般由上级党委组织部门派出的干部考察组或干部监督机构负责组织实施。

在检查内容上:规定了包括任职期间市县党委选拔任用干部情况、本地区用人风气情况,特别是离任前有无突击提拔调整干部等6种情况。

在检查程序上:规定了会议报告、民主评议、干部谈话、查阅相关材料等6项程序。

在参评人员上:包括全委会成员、纪委常委成员等5类人员。

在结果运用上:一是明确提出了对干部任用职责总体评价“满意”、“基本满意”两项比率合计不足三分之二,或者用人风气总体评价“好”、“较好”两项比率合计不足三分之二的人员,要采取相应的组织处理措施,其中拟提拔使用的,应当取消其资格。二是检查发现严重违反干部任用规定,以及在干部任用中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职责导致用人失察失误、造成严重后果或者恶劣影响的,要根据有关规定追究其责任,给予相应的组织处理或者纪律处分;对于拟提拔使用的,先取消其提拔资格,再视情况作进一步处理 三、四项监督制度的突出特点

1、在完善监督体系上实现了新突破。四项监督制度相互衔接配套,初步构成事前要报告、事后要评议、离任要检查、违规失责要追究的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体系,使选人用人的重要方面、关键环节都纳入监督范围,整个选拔过程都置于严格的监督之下。

2、在明确责任主体上实现了新突破。通过细化政策界限、规范操作程序、明确追究措施,初步破解了长期以来困扰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责任主体界定不清、责任情形划分不明、责任追究不到位的难题,使责任追究更具有针对性、操作性和实效性。

3、在监督重点和关键环节上实现了新突破。进一步强化了对各级党委(党组)“一把手”及各级组织人事部门的监督,突出了监督重点,抓住了关键环节,增强了监督效力,以责任追究促正确履职,促使各级党委(党组)、领导干部、纪检干部、组工干部增强责任意识。

上一篇:形势与政策之大学生就业问题论文下一篇:教职工代表大会条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