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管理体系改进方案

2024-09-17

质量管理体系改进方案(精选8篇)

质量管理体系改进方案 篇1

产品质量管理改进方案

Louis Lou 目 录

2一、质量管理的基本理念

2二、产品开发的基本质量策略

3三、质量管理的基础 33.1 ISO 9126质量模型 43.2 缺陷划分 53.3 缺陷修复优先顺序和时间要求

5四、产品的质量目标 54.1 功能准确性 64.2 性能的时间特性 64.3 兼容性 64.4 易更改性 6

五、质量管理的职责划分 75.1 决策层 75.2 控制层 75.3 执行层 8

六、产品开发各阶段的质量管理 86.1 需求阶段 96.2 设计阶段 106.3 编码阶段 116.4 集成阶段 126.5 系统测试阶段 1

2七、小结 质量管理的基本理念 质量基本理念:质量是一种战略,是一种从小Q产品质量向大Q经营质量转化的战略。质量是一种文化,是一种全员参与的文化;质量是一种意识,是一种预防胜于检查的意识;质量是一种境界,是一种追求零缺陷的持续改进的境界。质量目标应该来源于商业目标驱动,商业目标决定了软件的价值。提高软件质量的目标仍然是为了盈利和创造更大的效益,而不是创造完美无缺的产品。商业目标决定了质量目标,而不该把质量目标凌驾于商业目标之上。如果某些质量属性并不能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我们可以忽略它们,把精力用在对经济效益贡献最大的质量要素上。质量成本分为四个部分:a.预防成本(培训,学习);b.鉴定成本(检查,评审);c.内部损失(如:包括返工,报废和保修成本);d.外部损失。其中前两类是好质量成本,后两类是坏质量成本。我们质量成本的目标:消灭坏质量成本和全力提高各种质量预防措施和质量控制的效率。管理者或质量部门的工作重点不是制定出多少检查规则,而是如何让大家潜移默化的形成一种质量意识的问题。当大家都形成了某种质量意识后,最终形成组织的质量文化。在企业唯有文化生生不息,大道而无为,形成零缺陷的企业文化是质量管理的最高境界。产品开发的基本质量策略 KANO模型定义了三个层次的顾客需求:基本型需求、期望型需求和兴奋型需求。基本型需求是顾客认为产品“必须有”的属性或功能。当其特性不充足(不满足顾客需求)时,顾客很不满意;当其特性充足(满足顾客需求)时,无所谓满意不满意,顾客充其量是满意。期望型需求要求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比较优秀,但并不是“必须”的。产品属性或服务行为的有些期望型需求连顾客都不太清楚,但是却是他们希望得到的。在市场调查中,顾客谈论的通常是期望型需求,期望型需求在产品中实现的越多,顾客就越满意;当没有满意这些需求时,顾客就不满意。兴奋型需求要求提供给顾客一些完全出乎意料的产品属性或服务行为,使顾客产生惊喜。当其特性不充足时,并且是无关紧要的特性,则顾客无所谓,当产品提供了这类需求中的服务时,顾客就会对产品非常满意,从而提高顾客的忠诚度。对于质量需求,我们一定要满足基本需求,尽可能满足期望型需求。根据产品的市场策略,针对性的达到一部份兴奋型需求。产品质量不是靠测试和评审出来的,而是靠设计出来的。系统需求的质量决定了设计的质量。设计的质量决定了开发的质量。我们在开始做产品规划的时候,就应该基于产品的市场定位明确提出产品的基本质量要求,并确保在后续的工序中充分考虑并满足该需求。在定义产品的质量要求时可以参考下述质量模型(ISO 9126质量模型)。质量管理的基础 在质量管理中,我们需要有一个明确的质量目标。在定义产品的质量目标时,可以参考ISO 9216质量模型。另外,我们需要规范化缺陷的重要性和严重性分类,以此作为质量度量和分析的基础并为后续的缺陷处理提供参考。ISO 9126质量模型 功能性 软件所实现的功能达到它的设计规范和满足用户需要 适合性 准确性 互操作性 依从性 安全性 可维护性 软件在运行维护过程中,如果出现了运行故障或者扩展新功能和性能,软件系统要具有可分析性和良好的扩展性,重新设计后的软件需要具有稳定和可测试性 易分析性 易更改性 稳定性 易测试性 可靠性 在满足一定条件的应用环境中,软件能够正常维持其工作能力,在出现一些错误操作时,软件可以具有容错性,如果软件意外退出,重新启动系统后可以恢复最近的软件数据。成熟性 容错性 易恢复性 可移植性 为使一个软件从现有运行平台向另一个运行平台过度的适应程度和平台可替换性,旧系统升级和改造,需要跨不同的操作系统。兼容性 易安装性 一致性 易替换性 易使用性 为用户提供方便,用户在理解、学习和操作软件的过程中付出努力的程度要最低。易理解性 易学习性 易操作性 性能 在规定条件下,实现软件功能所需的响应时间和计算机资源(CPU、内存、磁盘空间和数据吞吐量)的使用程度达到最优化。也叫做软件的“效率”。时间特性 资源特性 缺陷划分 按优先级(或重要性)的划分: P1:阻挡性或灾难性的、必须修复的缺陷(Must Fix); P2:应该修改的缺陷(Should Fix); P3:有时间就修改的缺陷(Fix if we have time); 按严重性的划分: S1:崩溃、信息损失、丢失主要功能; S2:非关键的功能障碍,系统不稳定,非关键程序逻辑的执行被阻碍; S3:各种影响到用户使用产品的小问题,使用不便,轻微的使用界面的精致性的问题; 缺陷修复优先顺序和时间要求 S1/P1 最严重 最重要 第一修复(3小时内)S2/P1 较严重 最重要 第二修复(1天内)S3/P1 不严重 最重要 第四修复(2天内)S1/P2 最严重 较重要 第三修复(1-2天内)S2/P2 较严重 较重要 第五修复(2-3天内)S3/P2 不严重 较重要 第七修复(1-2周内)S1/P3 最严重 不重要 第六修复(3-5天内)S2/P3 较严重 不重要 第八修复(2-4周内)S3/P3 不严重 不重要 第九修复(4周以后)在上表中,将缺陷的严重性、重要性和修复时间要求统一了起来,我们应该重点关注红色区域,兼顾黄色区域。这对我们的缺陷修复工作具有指导意义。产品的质量目标 以质量模型为指导,根据具体产品在该产品平台战略中的定位,设定产品在各个质量要素和质量特性上的具体指标。对于现阶段的CIPAce产品,我们要关注的质量特性主要有功能准确性、安全性,易更改性和稳定性,容错性,兼容性和易安装性,易操作性和性能的时间特性,其中尤以功能准确性、性能的时间性、兼容性和易更改性为重。在产品研发的各个阶段的里程碑审核时,都要确保已经达到产品的整体质量要求。在产品发布时,一定要达到预定的产品质量指标,具体指标如下。功能准确性 在产品发布前的两周严格测试中没有发现S3/P1(第四修复)以上缺陷,不存在未关闭的S3/P1(第四修复)以上缺陷。发布前的两周内发现的S1/P3(第六修复)以上缺陷率不超过0.2%(2个S1/P3(第六修复)以上每千行代码),不存在未关闭的S1/P3(第六修复)以上缺陷。未关闭的其他缺陷率不超过0.8%。提示:该定义的前提是已经有了比较完善的功能准确性的测试用例。性能的时间特性 在产品预定的环境中(如1,000 Mbps局域网,Web服务器:Intel Xeon E5405 2.0G CPU,8G Memory;DB服务器:Intel Xeon E5405 2.0G CPU,4G Memory),20个并发用户页面相应时间<1秒,100个并发用户页面相应时间<3秒。(该特性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再调整)兼容性 客户端支持 操作系统: Window 2000/XP/Vista 浏览器:Microsoft IE 6.0(SP1)/IE7.0/IE8.0, Mozilla Firefox 3.0 Web服务器 操作系统:Windows 2003+SP1/2008(待完善)易更改性 客户发现缺陷修复的容易程度(Hot fix)以及我们对系统更新的容易程度(定时更新)。(待完善)质量管理的职责划分 谁对软件质量负责?全员负责。任何与软件开发、管理工作相关的人员都对质量产生影响,都要对质量负责。谁对软件质量负最大的责任?谁的权利越大,他所负的质量责任就越大。全员质量意识和质量态度是质量管理的重中之重。培养质量态度的最简单方式就是为自己的质量事故买单,而且是加倍的买单。驾驶飞机的驾驶员每次执行飞行任务都会异常认真负责,因为出现事故自己也会有生命危险,没有补救措施,所以必然会100%的认真对待。向我们这次的CIP Internal项目的推行也是一种方式。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思维盲区或考虑不周的地方,但后续的检查或测试是为前面工作的思维盲区服务的,而不是为不负责任的态度服务的。我们必须形成所有人员都要为自己质量负责的工作态度和企业文化。对于公司决策层、控制层和执行层,明确各层的质量管理权力和职责。决策层 对于决策层来说,要引导树立全员参与、预防胜于检查和追求零缺陷的企业文化,关注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负责企业质量管理中重大事情的决策,审核批准产品质量目标,提供质量管理的资源,提供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技能的培训,推行企业的质量体系,推行企业的质量管理知识积累(知识管理)。控制层 控制层负责搭建质量管理平台,贯彻落实公司的质量理念,实现公司设定的产品质量目标,制定质量管理方法,开发质量管理工具,制定质量计划,监督质量控制工作的执行,对发现的质量问题进行统计分析并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负责企业的质量管理知识积累(知识管理,包括管理管理技能相关的知识积累和经典缺陷积累等)。执行层 执行层负责执行具体的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活动,如编写测试用例,执行各种测试,进行各项工作的QA检查等等。对于CIPAce的产品开发,控制层的工作由CIP项目经理、各项目主管负责(以后成立模块开发项目小组的话,由该小组的项目经理负责,该小组的质量目标一定要和产品质量目标持平或更高),执行层的工作由测试人员负责。现在我们严重缺失一个在项目组中切实可行的过程规范和具体的QA工程师,缺少一定明确的规程规范和对执行过程的监控。产品开发各阶段的质量管理 在产品的开发过程和系统的客户实施中,不管是瀑布型还是迭代型还是敏捷开发,其工作都可以分为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编码和测试几种。对于瀑布型的软件开发生命周期而言,其阶段性是最为明显的,各个阶段的工作也是最为独立、明确的。在各个阶段的工作过程中以及阶段结束的里程碑审核工作中,都需要进行各种质量管理(QA,QC,缺陷预防,缺陷统计分析和改进建议)工作。下面分各个阶段进行阐述。需求阶段 需求阶段可以分为客户需求和系统需求两个阶段。对我们而言,可以说0.3或者0.4需求版本之前是客户需求阶段,主要是确定了需求的业务目标、业务范围、主要业务对象、主要业务对象的生命周期、主要业务功能以及业务功能的操作流程。0.4以后才开始做系统需求的工作,系统需求的工作主要是对客户需求的进一步细化和分支、异常处理分析,分析出系统业务方案(包括业务流程或业务对象的生命周期驱动、业务功能的具体逻辑分析和UI规划等)和各项对应的质量指标等。除了需要对该阶段的具体工作和交付物进行质量管理外,该阶段的主要交付物—系统需求规格说明书是以后各个阶段的质量管理的详细目标。因此,在系统需求规格说明书中,一定要明确定义产品在各个质量特性上的具体参数指标,并对某些业务功能提出的特定要求参数指标。质量管理活动 预防措施:学习相关业务的理论知识和行业经验;学习类似软件的功能;参考需求分析文档模板展开各项工作; Q A:严格按照各个小版本设定的目标进行工作,减少无效工作; Q C:在各个小版本上检查是否完成了该小版本的目标;进行需求评审; 统计分析:最严重需求缺陷率(多少个缺陷每功能点)和需求缺陷率; 经验积累:评审时应重点进行逻辑分支完整性检查;进行业务接口完整性检查;易用性检查;兼容性定义检查。设计阶段 对于设计工作,可以分为系统设计和模块设计两个阶段。这里的系统设计和模块设计与我们平常所说的概要设计和详细设计有所区别。系统设计和模块设计是从设计所设计的范围和影响而言,概要设计和详细设计是从设计的深度而言的。系统设计指的是从整个产品的角度进行的一个基础设计,如架构设计和一些基础核心模块(如工作流、Meta Data、Audit Trail、Custom Report等)的设计;详细设计指的是具体模块的设计(如Proposal模块的设计,Ranking模块的设计)。系统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系统的各项质量指标的界限。模块设计是在系统设计的框架基础上进行的。由此,我们应该加强在产品系统层级上的系统设计,进一步明确架构师和DBA的职能工作。在系统设计阶段,我们就应该积极引进“垂直原型”对架构设计的各项质量指标进行测试,尽早消除架构缺陷。在详细设计中,严格遵照系统设计的框架要求进行设计,恪守产品上的设计规范和各种接口。并对照详细设计模板,确保设计明确、完整。在设计阶段产生的缺陷大多都是S1缺陷。如果遗漏到以后阶段,那么修复的成本会非常高。由于该阶段的设计方案会直接影响后续编码工作的测试难易程度,所以也要对有关的测试方案有所设计,设定需要进行白盒单元测试的范围(考虑到成本,我们只会针对性的选择部分业务逻辑复杂,性能要求高的地方进行白盒单元测试)。例如,我们对某业务逻辑进行单元测试的时候,并不期望同时测试该业务所涉及到的数据库操作,如果没有将数据访问的方法通过接口分割出来,那我们就没法用Mock来模拟数据访问,而只测试这部分业务逻辑的正确性了。质量管理活动 预防措施:在设计阶段,积极引进“垂直原型”对设计的各项质量指标进行测试; QA:重点关注评审流程的规范性,确保评审工作的效果和效率(杜绝形式主义); QC:设计评审; 统计分析:最严重设计缺陷率(多少个缺陷每功能点)和设计缺陷率; 需求缺陷率(该阶段会发现需求阶段的缺陷,以评价需求阶段的工作质量); 经验积累:1,严格对照设计模板展开设计,减少疏漏;2,注重架构依从性和接口完整性的检查。编码阶段 对于编码工作,是我们现在出现质量问题的重灾区。从软件行业来说,引起质量缺陷最多的阶段是设计阶段。这说明两点:1,我们现在的设计质量控制的比编码质量控制好;2,编码的质量水平严重低于行业水平。究其原因,我们可以发现现在对于编码阶段的质量控制非常少,虽然一直都有计划要采取代码检查抽查,白盒测试都手段进行质量控制,但基本上都是由于资源和时间的原因而没有进行。导致测试和稳定的过程非常的漫长,把资源和时间都耗费在修复缺陷这个焦油坑里。工作失控。测试驱动开发(TDD)以不断的测试推动代码的开发,既简化了代码,又保证了软件质量。这里的开发指的不仅仅是编码,而是包括设计和编码。在开始真正编码(前面已经有提到设计时要一同考虑测试设计,在这里主要关注的是测试对编码的驱动部分)前,先编写白盒单元测试的测试用例的好处是非常明显的,可以加深编码人员对相应功能需求和设计的掌握,并通过用例的评审对编码人员的理解进行考核。与编码同时,测试人员编写具体的功能测试用例、集成测试用例和补充系统测试用例,为后续测试工作做好准备。质量管理活动 预防措施:1,对开发、测试人员进行需求和设计培训;2,要求开发人员对功能测试用例进行反讲; QA:日构建和持续集成的搭建;保证每天的开发工作没有降低系统的质量水平; QC:代码检查(设计人员负责),白盒单元测试(开发人员负责),快速跟进的功能单元测试(测试人员负责),渐增性的自动化测试(测试人员负责),阻断性测试;编码阶段评审,重点功能的性能测试,兼容性测试,易用性测试; 统计分析:按模块、重要性、严重性统计,缺陷原因分析; 各开发人员的开发缺陷率统计与分析(按严重性分级);缺陷趋势分析; 设计缺陷率(该阶段会发现设计阶段的缺陷,以评价设计阶段的工作质量); 需求缺陷率(该阶段会发现需求阶段的缺陷,以评价需求阶段的工作质量); 经验积累:暂无。说明: 阻断性测试(即冒烟测试):引入该测试的目的是确保开发人员没有提交的代码没有S1缺陷,不影响测试的正常进行; 编码阶段评审:我们一直没有这个阶段的评审。引入该评审主要是两个目的:a,用以确保待集成的代码已经达到了设定的质量要求(具体的质量要求待完善);b,确保待集成的模块已经根据系统设计的要求完成各集成接口的开发。微软的开发流程中,在集成之前,对开发的功能进行了一次确认测试。对我们来说,进行一次阶段评审应该可以达到同样的目的了。集成阶段 根据系统设计,将代码阶段通过评审的模块集成到系统中。对于系统集成,建议采取渐增式集成(需要在做开发计划时就考虑将集成时间错开,多个功能同时集成会带来较高的集成风险)。开发完一部分,集成一部分,测试一部分。只有前面的集成通过测试后才集成下一部分。质量管理活动 预防措施:1,在需求部分有明确的产品运行环境定义;2,在设计阶段,确保有准确、完整的集成设计; QA:重点关注系统配置管理的及时性和完整性,日构建和持续集成; QC:集成接口的代码检查,集成接口的功能测试,自动化测试,阻断性测试; 统计分析:按模块、重要性、严重性统计,缺陷原因分析; 各开发人员的开发缺陷率统计与分析(按严重性分级);缺陷趋势分析; 编码缺陷率(该阶段会发现编码阶段的缺陷,以评价编码阶段的工作质量); 设计缺陷率(该阶段会发现设计阶段的缺陷,以评价设计阶段的工作质量); 需求缺陷率(该阶段会发现需求阶段的缺陷,以评价需求阶段的工作质量); 经验积累:重点功能的性能测试。系统测试阶段 系统集成完毕后,系统的功能基本已经冻结。该阶段的主要工作是对系统进行整体测试。其质量目标就是前面所定义的产品质量目标。质量管理活动 预防措施:1在需求部分有明确的产品运行环境定义;2,在设计阶段,确保有准确、完整的集成设计; QA:重点关注系统配置管理的及时性和完整性,日构建和持续集成; QC:重点关注跨模块的功能测试,系统性能测试,易安装性测试,自动化测试,阻断性测试; 统计分析:按模块、重要性、严重性统计,缺陷原因分析; 各开发人员的开发缺陷率统计与分析(按严重性分级);缺陷趋势分析; 集成缺陷率(该阶段会发现集成阶段的缺陷,以评价编码阶段的工作质量); 编码缺陷率(该阶段会发现编码阶段的缺陷,以评价编码阶段的工作质量); 设计缺陷率(该阶段会发现设计阶段的缺陷,以评价设计阶段的工作质量); 需求缺陷率(该阶段会发现需求阶段的缺陷,以评价需求阶段的工作质量); 经验积累:易安装性测试。小结 “道为本,术为用;术合于道,相得益彰;道术相离,各见其害;轻道重术,则智术滥用,手段极尽,故生酷吏与小人。”在道、术的权衡与运用之中,我们的目标应该是“因术以明道而至于道”。在任何的管理工作都应该遵循这样的道理。在该改进方案中,还有很多的内容缺失和不足。没有阐明一个明确、清晰的质量管理体系,没有涉及到质量活动的经验积累如何进行、具体QC活动是如何开展等等。但我相信,以此为蓝本,我们一定可以在质量管理上有一个大的提升,因为我们明白了我们的目标在哪里,我们应该做什么。对于怎么做,我们可以边干边学。目标已如北极星,努力工作!Impossible is nothing!PAGE PAGE 5

质量管理体系改进方案 篇2

Y301L型棉条条粗测长仪 (见图1) 的测长圆筒在截取5m片段长的棉条时, 其实是不准确的, 棉条在已经确定了5m的时候断开, 但是为了不增加短纤维率, 它会把接近5m之处的纤维拉开来, 有些5m外的纤维留下来了, 有些5m内的纤维被拉到外面了, 这样就产生了质量误差。同时, 这种操作增加了棉条中间断开的次数, 浪费了人力和物力。

2 设计思路

为了解决棉条条粗测长的上述问题并能够连续在线测试, 尝试直接换成两个夹持支点测长, 夹持支点中间棉条的长度为1000mm, 两个夹持支点固定住棉条后, 让其中一个活动夹持支点向前移动一段距离, 使棉条刚好可以被棉条上面的电子秤挂起, 这时电子称就可以准确地测出这段棉条在这种两端固定条件下棉条的质量, 并显示数值。

这种设计, 不仅可以使测试速度加快, 可连续进行测试操作, 还减少了棉条的断头。测试方便快捷, 只需要单手提携, 另一手移动活动端, 两个支架之间的棉条长度为精确1000mm。

3 设计图

如图2所示, 就是条粗测长仪的改良版, 这个仪器只用了几个简单的支架, 架子上装上了高精度电子天平, 天平上自带一个小钩子以便称量棉条质量。仪器左边的支架可以自由来回移动, 并且最远端的确定点离右边支架为1000mm, 右移的距离最大为600mm, 也就是右移确定点离右边支架为400mm, 右边的支架是固定不变的, 两边的支架上装有夹持棉条的夹持器。

图3中所示的情形是左边的支架向右移动了, 图中的曲线是棉条在被测量过程中的屈曲状态。可以看出:测试数值并不是1000mm长度的棉条的真实质量, 但是可以是测试控制棉条质量的显示数值。

4 使用方法

将新型条粗控制仪的两支架的活动支架移动到远端, 两支架的距离为1000mm, 然后先将棉条夹在右边的夹持器上, 再将棉条夹持到左端支架的夹持头, 使仪器两夹持头间的棉条长度为1000mm, 将新型条粗控制仪的左端支架右移到右确定点, 使两端间隔距离为400mm, 并让棉条自由下垂, 将自由下垂的棉条通过精密电子秤的挂钩。电子秤稳定后, 读出显示器的数值即为棉条的重量。

新型条粗控制仪, 仪器轻便, 不仅能减少棉条的断头次数, 也能减少占地面积, 是具有实际使用潜力的新型棉条条粗控制仪器。

5 结语

试制的新型条粗控制仪, 是棉条, 粗纱, 快速便捷测长控制质量的仪器设计与尝试, 主要由长度控制和测试显示两部分组成, 能够快速测试仪器控制的那一部分棉条或粗纱的显示数值, 从而控制棉条或粗纱在生产过程中的粗细状态。

参考文献

[1]常涛.纺纱产品质量控制[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 2012.

质量管理体系改进方案 篇3

一、目前供应商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在目前国内企业的发展中,通常会为了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加大在市场中所占份额,认识到加强质量管理在提高品牌的效应以及促进企业长期的平稳运行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但是由于缺少科学的管理方式,以及有效的质量管理程序作为实践支撑,就很难将质量管理发挥出强大的作用。同时仍然存在一些企业的质量管理意识较薄弱,对于质量管理的相关问题研究不够深入。

首先,造成我国企业产品质量水平较低以及质量管理工作不理想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各企业都较注重在短期内的经济效益,而对于未来的长远发展没有足够的重视;没有规范好检验质量的方法,一些操作都不够充分和深入;大多数的企业仍然根据经验在进行生产,缺少科学的、标准的生产流程;由于供应商的运作形式不良,造成供应商所提供的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以及交货的时间也不具有稳定性;还存在技术文件的管理不明晰,较混乱的状态,数据的分析能力较差等问题。

其次,供应商质量管理主要强调的是同供应商形成一种伙伴的关系,通过减少供应商数量而最终实现双方的互赢。但通常情况下如果供应商出现了问题,其合作的企业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例如前几年发生的具有较大的影响力的三鹿奶粉事件,因为三鹿集团没有对奶源供应商做好监督,所以在出现问题以后造成了严重的恶劣影响,最终集团破产。

最后是信任机制。在合作中信任是最主要的基础,例如供应商质量管理的主要目的是加强监管零部件的产品质量,以此提升产品竞争的实力。所以,在实现此项目的之前,彼此的信任是必要的前提。特别是作为战略伙伴,应该做好信息共享。目前供应商同企业之间仍然还没有建立起充分的信任关系。

二、供应商质量管理的主要特征

第一,在对供应商实施质量管理的过程中要注重供应链的高度,企业要从供应链的质量体系上监督以及保障供应商质量水平,构建一个拥有科学性的、可以推动产品提升生产质量的信息管理系统。在产品处于不同的阶段时,要根据实际的情况制定有关的控制和监督策略。

第二,供应商的中间产品以及其服务的质量可以决定供应商质量,质量管理中的主体就是供应商。企业在对供应商进行质量管理中,最主要的管理重点就是监督好产品的形成过程、一些关键性的环节、产品的最终形成质量以及期间提供的各项服务质量等。

第三,供应商是一个较独立的主体,不具有隶属关系。较熟悉的说法就是属于一种战略合作伙伴的关系,双方通过有关的质量协议及合同有效保障了产品的质量。期间一旦出现产品质量问题,可以通过协商的方式解决,必要情况下也可以采用法律手段。

第四,因为供应商往往都是处于较分散的状态,所以供应商质量管理与监控的工作具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实施管理时通常会采用网络通讯手段以及质量管理信息系统来完成。

第五,目前供应链处于动态的形势下,用户的需求也在不断的加大,同时市场的环境和企业的产品结构以及经营的环境等都在不断朝着社会所需的方向发展。所以,供应商需要具备尽快适应来自各方面的动态性变化能力,建立起具有高灵敏度质量管理体系。

三、供应商质量管理和质量改进方法

供应商所提供的产品质量以及服务质量能够影响到企业的产品质量,从而对企业的整体发展带来影响。所以,企业必须加强对供应商的质量管理,通过实施有效的策略提高供应商质量水平。

(一)加强监管产品的协同设计以及协同质量管理

产品在设计以及开发的过程是保障其质量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实施协同质量管理的首要工作内容,对产品的最终质量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作为供应商的主要客户,核心企业应该加强同供应商之间开展的各项产品协同设计以及开发工作,降低在企业之间产生的具有协调难的问题,从而有效提高产品的设计水平,并且提升产品的开发效率。

(二)构建科学有效的质量管理信息系统

在进行质量管理过程中,产品质量信息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为了有效的控制好信息及深层的挖掘信息资源,就要构建起具有稳定性、可靠性以及高效性的质量管理信息系统。同时这也是一种可以满足信息存储以及加工处理,最终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重要手段。首先,可以搭建起有效的质量信息管理平台,通过这项平台可以推动企业间完成信息、过程以及知识的集成。其次,所建立的质量管理系统应该可以做到对产品协同设计的开发做好支持,并且支持协作生产以及售后服务等方面的内容的需求,同时可以满足产品质量不断的改进的要求。

(三)实行标准化的质量管理体系

通过运用质量术语,建立起质量管理文档,并采用统一的质量管理以及监控的方式,可以让一些企业的质量管理更加的规范化以及程序化,保障其在协同质量管理上容易沟通。同时,可以推动企业采用统一的管理质量水平。采用具有标准化的质量评价方法用于供应商质量管理的评价工作,可以及时发现在质量管理工作中同别的企业进行比较时所发现的存在问题,从而尽快处理在质量管理中需要解决的弊端。

结语

在企业的发展中,产品的质量是其重要的灵魂所在,企业能否得到长远的发展以及提升自身的竞争力,都与产品的质量具有重要的联系。所以,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就要把质量放于第一位,并实施科学的质量管理方法。

质量管理体系改进方案 篇4

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是医院的生命线,而质量管理和持续改进是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的最根本也是最重要的手段。因而,科室成立质控小组,依据医院总体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制定科室的质量管理和持续改进的方案。

一、科室开展的医疗技术项目:

1、为了科室能够有质有量的完成医疗技术项目任务,必须:(1)科室全体有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的意识,认识到提高专业技术水平是科室发展的灵魂、是科室管理的同样基本任务。(2)加强科室人员毕业后教育和医学继续教育,抓好专业训练,不断提高医务人员的业务素质;不断学习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提高专业技术水平,把科室打造成学习型的科室(有科室学习记录,每2周1次);(3)坚持以人带科的原则,达到人有专长,重点培训有发展前途的人才,搞好专业技术骨干队伍的建设,培训学科带头人,使专业人才结构保持合理状态(有科室各技能专业组);(4)重视技术发展的配套建设,在开展技术项目的过程中,要注意系统性、科学性和标准化建设,做到技术开展与人才配备、知识储备、设施设备到位、技术操作规范、规章制度健全及工作任务质量评价同步进行;(5)医疗工作中严格把好诊断、治疗、手术、急危重症抢救、开展技术业务水平五个医疗质量关键环节,严格落实十四项核心制度,严防医疗事故和医疗差错的发生,确保医疗安全。(6)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为病人提供全方位的医疗服务,不仅有好的医疗水平,同样要有良好的医德医风,深入细致的沟通机制,作好出院病人的随访工作,使病人生理和心理上都得到优良的服务,达到被服务者主观上的满意;(7)在配合医院提升整体形象的同时,切实加强科室的宣传,打造科室品牌,以品牌带动科室的效益。(8)作为科室的整体,门诊质量同样反映科室医疗水平,作为科室窗口,更能体现品牌效应,同时能提高科室病人的收治质量,因而,应加强值诊医生的力量,科主任定期门诊,每个主任和副主任医师以上必须每周一天门诊。

2、各专业组和科室质控小组对医疗技术项目进行统计,对疗效、安全、质量等进行评价,反馈到科室,以期不断改进。

二、病历质量的控制

1、依据医院要求:(1)住院病历及时书写,甲级病历率≥90%,无丙级病历。(2)病历归档及时、完全,在医院100份连号病历抽查中,本科无1份缺号病历。

2、要达到病历质量目标要求,(1)科室学习并落实《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病历书写基本规范》、《医疗机构病历管理规定》和《上海市医疗机构住院病历书写规范细则》及医院对病历管理的有关规定,在实际工作中认真执行。(2)抓好基础质量管理:科室配合医院搞好病历书写得基本功训练,尤其对新毕业的医师,要进行岗前培训教育,规定书写普通病历的时间及份数(住院医师三年内一年至少写住院病历60份。首次病程必须由本院医师完成)。(3)在病历的环节质量上,上级医师结合查房、会诊、病历讨论等过程,对住院医师书写的病历进行检查指导,尤其注意诊断、治疗、用药是否合理正确。严格检查病历记录完成的及时性。(4)住院病例严格按照《上海市住院病历书写质量评估标准》进行考核,尤其是单项否决指标,要加以严格控制。(5)科室质控小组及病历兼职质控人员,负责对运行病历的检查,对不合格病历、病历中存在缺陷或问题者,责令立即修改、补充。(6)科主任、主治医师对下级医师书写的病历记录及时审签。(7)出院病历,按医院规定时限交科主任,科主任审签后,作好每份病历归档登记,有评价、评分,对于低于90分的病历,限期整改。(8)病历归档登记后,与病案室办理交接手续,以免在交接中间环节造成病历丢失。

3、科室质控小组每个月对本科病历书写质量进行一次检查评价,检查结果作为科室职工一项成绩记录,与当月奖金挂钩。三次评分低于90分或出现一次丙级病历者,待岗接受病历书写培训。

三、认真执行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核心制度,把好医疗环节质量关。

实行医疗质量责任追究制度。

1、医务人员熟练掌握十二项核心制度(首诊负责制度、三级医师查房制度、疑难病例讨论制度、会诊制度、危重患者抢救制度、手术分级制度、术前讨论制度、死亡病例讨论制度、查对制度、病历书写基本规范与管理制度、交接班制度制度、临床用血审核制度、技术准入制度、分级护理制度),并落实在日常医疗行为过程中。

2、在医疗服务过程中整体落实各项核心制度:(1)首诊负责制度:首诊科室在接待危重、急诊病人时,应根据病情进行病史询问和必要处置,病情需要时应请相关科室会诊,根据会诊情况作进一步处置。(2)三级医师查房制度:住院医师每天查房2次以上,主治医师每天1次,副高以上医师每周2次以上,新住院病人主治医师以上人员48小时要进行查房,查访时应注意查房质量。(3)疑难病例讨论制度:入院3天未确诊的病例全科讨论,全科讨论仍未确诊的及时组织全院会诊,讨论结果应以专页记录于病历中。(4)会诊制度:急会诊10分钟内到位,抢救病例随叫随到,一般会诊24小时内完成,会诊记录应以专页记录于病历中。(5)危重病人抢救制度:危重病人抢救要有主治医师以上人员主持并参与,必要时报告科主任,重大抢救上报医院有关部门。抢救记录用以专页记录于病历中。(6)手术分级管理制度:根据《上海市手术分级管理规范(试行)》针对本科手术特点,明确相应级别医师作为术者主持施行相应等级手术,跨等级手术有上级医师上台指导。(7)术前讨论和大手术、新开展手术上报审批制度:Ⅱ类及以上手术均应在术前讨论,Ⅱ—Ⅲ类手术由治疗组讨论,Ⅳ类手术全科讨论,疑难、高危、特殊手术、致残手术、新开展的手术须报医务科审批。讨论内容包括诊断、手术适应证、禁忌证、术前准备、手术方式、麻醉方式、术中可能发生的意外及其应对措施、术后处理等,讨论记录内容记于病历中(8)死亡病例讨论制度:患者死亡后应于1周内组织讨论,进行尸检和有病理检查者可待结果报告后再讨论,讨论记录在病历中。(9)值班与交接班制度:值班者应具备执业资格,二线班实行坐班制,值班医师值班期内将患者的病情变化及处理的情况随时记录在病程记录上。急危重病人严格执行床旁交接制度,手术病人、新入院病人和病情发生变化的病人均应进行书面交接班,记录在医生交接班记录本上。(10)查对制度:执行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查对制度包括:临床诊疗、手术、护理、药学、检验、病理、放射等查对制度,确保患者安全。(11)病历书写规范和管理制度:真实、客观,反映病人的真实情况。诊断、鉴别诊断依据充分,检查治疗方案合理。书写清晰、客观、真实、准确、及时、完整。要有重点、有分析、完整的记录各级医师查房、抢救、讨论等意见,不弄虚作假,上级医师对下级医师书写的病历及时检查修改。(12)分级护理制度:分级标识清楚、明确,护理措施到位。(13)临床用血审核制度:执行临床输血管理规范,有主治医师以上人员审签,不许代签。(14)实行医疗技术准入制度:开展的技术项目与医院的功能和任务相一致;开展的技术项目与诊疗科目相一致;技术项目符合伦理学原则;医疗技术和人员资质相一致;新技术有报批和备案手续,新技术档案完整。

3、执行落实核心制度是科室整个临床路径最关键的环节质量的保障,是科室控制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的关键点,上级医师和科主任查房过程中,严密关注核心制度的落实情况,适时予以指明并纠正,具体执行情况在病历中体现。科室质控小组每月评价核心制度落实情况,向科室反馈,进行整改,并落实奖惩,四、质量目标的分解

1、根据医院总体质量目标,分解到本科的有:(1)科室病人的满意率达到98%以上;(2)出入院诊断符合率95%以上,手术前后诊断符合率95%以上;(3)住院抢救成功率84%以上;(4)院内感染发生率

低于8%;(5)特护、一级护理合格率90%以上;(6)开展新技术项目1—2项。

2、要完成科室质量目标,对每一个具体的量化的指标进行分解,以确保每一项目标完成:(1)保证病人的满意率达到98%以上,我们必须了解和做到:①每一个员工意识到自己的角色,就是进全力为人民服务,牢记病人的需求就是我们的追求的理念。②明确病人(顾客)的明示的要求及潜在的需求是什么?我们的工作不但要满足病人的疾病得到很好的诊断治疗,同时我们还要满足病人其他方面的要求,如:诊疗的环境是否到位等。③每月开展公休座谈会,充分了解病人的意见和要求,作好记录,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断改进、提高。④抓好知情同意的工作,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必须履行对患者的告知义务,对患者的病因、病情发展、治疗方案及实施中采用手术、治疗仪器、药物等的目的、方法、预期效果、副作用、患者可能承受的不适以及潜在的危险性等,填写好知情同意书,充分作好医患之间的沟通。⑤抓好医德医风,推行文明用语、端正行为规范、严禁服务忌语;杜绝收受“红包”、礼品、回扣、吃请、乱收费、私自购进和推销药品、器械等;客服服务中“生、冷、硬、顶、推”现象。⑥每月在住院患者和家属中发放满意度调查表,以了解患者及家属的满意程度,不断改进今后的工作。(2)为保证院内感染率小于8%,措施如下:①杜绝滥用抗生素,有针对性的使用抗生素。②按医院规定对病房、治疗室定期紫外线消毒。③科内拒绝收治法定传染病病人。④按医院规定对医疗污物和其他污物分开管理和焚烧。⑤建立院内感染登记并及时上报院感染科。及时分析院感原因,控制院感进一步加重。(3)为保证入院诊断与出院诊断符合率、手术前后诊断符合率大于95%,制定如下措施:①对诊断不明的患者动员家属及时完成各项必要的辅助检查。②详细反复询问病史,认真仔细查体,以便对病人进行综合分析,利于诊断治疗。③坚持三级查房制度,充分发挥主任、主治及医师三级医生的作用。④必要时请相关科室会诊及市内专家或外援专家会诊,以便及时明确诊断。⑤科内随时根据病人的情况开展疑难病例讨论并作好记录。⑥加强医务人员的业务学习,不断提高对疾病的诊断水平。⑦严格技术准入制度和手术分级制度(4)保证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大于85%,措施如下:①工作五年以上的住院医师值急诊班。②抢救病人时要求主治医师以上乃至科主任在场。③及时充分利用ICU、麻醉科急救设备,并及时请麻醉科插管、ICU医生会诊,协同抢救。④对抢救的病人,医生做好抢救记录,开好医嘱。⑤医护密切配合,维持好保证生命的各种通道的通畅。⑥建立抢救登记本,以便统计分析。(5)为保证特护、一级护理合格率大于90%,规定如下:①特护和一级护理记录文件要字迹清楚工整,内容要全面。②填写的护理记录内容真实、与医嘱相符。③护理人员要密切观察病人病情变化,及时巡视以便得到相应的正确处理。④护士长对记录的材料要及时认真审查,不合格的重写。⑤值班护士应多和家属沟通,以便取得家属的配合。⑥特护和一级护理按医院护理常规执行,不得丢漏项目。(5)督促医生不断学习新知识、新进展,参加新知识学术研讨会,采用请进来的办法,积极开展新技术项目:具体措施见科室医疗技术质量控制与持续改进。

3、科室质控小组和院感控制管理小组每月对科室质量目标及院感控制目标进行统计、分析评价,反馈到科室,找出存在的原因,以适时改进提高,对改进不力者落实奖惩制度。

五、医疗安全目标及防范医疗差错、医疗事故的发生

1、根据医院医疗安全的要求,3年无1起医疗事故发生。科室制定5年无医疗事故目标。

2、明确医疗过程或路径中,存在着发生医疗差错或医疗事故隐患的地方,不加以控制或防范,就会发生医疗纠纷或形成医疗事故,因而,找出医疗差错隐患并加以防范,是防止医疗事故发生的重要措施。

3、易发生医疗差错隐患的环节有:(1)未严格执行首诊负责制,造成中间环节脱节,延误救治。(2)病历环节:病史采集不全面;查体不细致、不系统;辅助检查结果未及时追回;住院过程中,病情变化未及时发现,未及时处理;三级查房未按要求进行或上级医师医嘱未执行或执行错误;(3)诊断环节:主要疾病诊断错误,其他疾病诊断遗漏;危重症、疑难疾病3日内诊断不清未请示上级或未及时会诊或组织讨论;辅助检查结果误导,活检组织或手术标本未及时送检或错误报告。(4)治疗环节:用药错误(种类和剂量),药物过敏;合并疾病的禁忌用药;诊疗技术操作失误。(5)抢救环节:未及时诊断丧失抢救时机;诊断错误,抢救方案欠妥;抢救药品或抢救设备准备不全;(6)手术环节:手术适应证不明确;手术对象、部位、术式错误;术中错作误伤重要脏器或大量失血;术后体内遗留器械或纱布、棉片等异物;术者资质问题;跨专业手术;围手术期病人管理不细致。(7)院内感染环节:发生严重的院内感染。(8)诊疗环境、病人防护环节:发生电击、烫伤、坠床等。(9)知情同意或沟通环节:与患者本人或亲属沟通不够造成误解,或各种协议书填写不确切、不细致。(10)医德医风环节:有冷、硬、顶、推现象,收受财物等。

4、防止医疗事故突出预防为主,做到防患于未然。因而,在医疗工作中,(1)时刻保持“临渊履薄”高度警惕性,提高自己法律、法规意识,加强规范、常规的学习。(2)严格执行十四项核心制度,尤其是病历书写规范、三级查房制度、手术分级管理制度、查对制度和技术准入制度。(3)按院感要求控制院内感染的发生率。(4)做好沟通工作,维护患者的知情同意权,如实告知患者及亲属,患者的病情、医疗措施、医疗风险、费用等,实施各种诊疗项目时,认真履行书面知情同意手续,这些手续主要包括:实施各类手术、有创检查、治疗;输注血液或血液制品;实施麻醉;开展的新业务、新技术;临床实验性治疗;术中冰冻切片快速病理检查;实施化疗、放疗、抗痨治疗;尸检;急诊或病情危重,处于抢救状态下,其亲属要求终止治疗、出院、转院等。(5)配合医院及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教育和检查活动。搞好科室医德医风建设。

5、科室质控小组严密监测医疗安全隐患的发生,及时反馈信息,在科室交班会上做到日议、周评、月小结,提醒医疗安全存在的隐患,做到警钟长鸣,防患于未然。对出现医疗纠纷或投诉者,应当积极调查,并告知投诉的程序。

六、单病种质控和科室前5种病种质量控制

1、按医院要求“脑出血”为神经外科单病种质控项目,控制的目标为“治疗好转率”、“平均住院日”、“诊断符合率”、“平均确诊天数”、“平均费用”。科室做好质控记录,每月进行评价,找出不达标的原因,预期整改

控制指标“治疗好转率”、“平均住院日”、“诊断符合率”、“平均确诊天数”、“平均费用”。

每项指标按3年平均数确定。科室有质控记录,每月进行评价,不达标预期整改。

富不贵只能是土豪,你可以一夜暴富,但是贵气却需要三代以上的培养。孔子说“富而不骄,莫若富而好礼。”

如今我们不缺土豪,但是我们缺少贵族。

高贵是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豪气与悲悯之怀,高贵是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壮志与担当之志

高贵是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责任之心。

精神的财富和高贵的内心最能养成性格的高贵,以贵为美,在不知不觉中营造出和气的氛围;以贵为高,在潜移默化中提升我们的素质。以贵为尊,在创造了大量物质财富的同时,精神也提升一个境界。

一个心灵高贵的人举手投足间都会透露出优雅的品质,一个道德高贵的社会大街小巷都会留露出和谐的温馨,一个气节高贵的民族一定是让人尊崇膜拜的民族。别让富而不贵成为永久的痛。

分享一段网上流传着改变内心的风水的方法,让我们的内心高贵起来:

喜欢付出,福报就越来越多;喜欢感恩,顺利就越来越多;喜欢助人,贵人就越来越多;喜欢知足,快乐就越来越多;喜欢逃避,失败就越来越多;喜欢分享,朋友就越来越多。

喜欢生气,疾病就越来越多;喜欢施财,富贵就越来越多;喜欢享福,痛苦就越来越多;喜欢学习,智慧就越来越多。

2、—

END

质量管理体系改进方案 篇5

一、质量管理目标

1、护理质量指标达《河南省二级医院护理管理标准》要求

2、病人得到优质服务,对护理工作满意率达95%以上

3、护理人员无违法违纪行为

4、无护理事故发生

二、护理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组织架构图见附表

护理质量实行三级控制,即一级为以业务副院长领导下的护理部,二级为以护理部为主的护理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三级为各科室以护士长为主的质控小组。

三、质控办法

1、各科室质控小组负责本科室的质控,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考核细则,做到每日质控,对各班的护理工作质量进行检查评价,考核结果与奖金挂钩,并作为护士长考核评价内容之一。

2、采用“三定”“三不定”的方法进行质控

“三定”一是每天护士长按标准定时对病房护理工作进行检查;二是每月护理部不定时对全院护理工作进行检查;三是每月医院质量管理组织对护理工作进行全面检查。

“三不定”一是护士长不定期对各班护理工作进行检查;二是护理部不定期对各科单项护理工作进行抽查;三是分管院长不定期对护理工作进行监查。护理部经常深入科室进行检查督促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客观公正地评价各护理单元的护理质量水平,建立质量的数据反馈统计指标,使质量检查控制做到科学化、数据化。

3、每月利用护士长例会对护理质量进行评价总结,总结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形成标准或常规,指导今后工作。

4、利用经济杠杆的促进作用,把每月质量考核结果与奖金分配密切结合,使思想教育、规章制度、质量、经济充分发挥协同作用。

5、根据医院的总体规划,结合本部门的特点及工作重点制定年度工作计划。由护理部及护士长共同完成临床科室护理工作质量检查。将检查结果及时汇总、反馈给相关科室及人员。针对检查发现的问题及时制定整改措施,并将此措施告之全体护理人员。护理工作质量检查结果作为科室进一步质量改进的参考,并作为护士长管理考核重点。

四、质控检查的内容

1、护理质控检查的内容包括综合检查、重点检查和夜班检查,同时还包括一些加分和减分项目。

2、综合检查包括检查护理人员对分管患者的全面了解,危重患者的护理和技术操作,消毒隔离,护理表格书写,药品管理,病室规范,健康教育,劳动纪律,仪容仪表及服务态度等。

3、重点检查为每周安排一项重点检查内容。

4、夜班检查由值夜班护士长检查夜班护理工作情况、处理突发事件以及进行人力调配,同时负责重点科室抽查。

5、加分项目包括特殊事件受表扬的人或事;满意度调查中患者点名表扬的护理人员;医疗护理差错及时被发现,堵塞漏洞者;院外带来的护理并发症,经精心护理后患者痊愈等内容。

6、减分项目包括发生护理差错;护理纠纷、投诉经核实有护理缺陷;患者满意度调查中点名批评者等内容。

五、实施细则

1、月报表于每月底报护理部。

2、护士长考核资料不全在本月质量总分中扣1分。

质量管理体系改进方案 篇6

检查标准1:贯彻落实《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临床实验室集中设置,统一管理,资源共享。实验室管理统一标准,统一质控,保证质量。

考核方法与改进措施:① 加强对科室员工各项规章制度、规定、业务知识的学习,并建立教育及培训档案,工作人员持证上岗;② 严格执行《××省医院检验科建设与管理规范(试行)》,建立生物安全管理制度,并实施记录;③ 建立生物安全制度,并实施记录;④ 加强污物、标本、放射用品处理及各种危险品管理,各项操作符合规范;⑤ 按照上级要求,临床检验实验室集中设置;⑥ 有完善的规章制度及质量保证体系;⑦ 新开展的检验项目严格按照准入审批程序,严格执行卫生部《临床检验操作规程》;⑧ 科室生物安全小组.技术督察小组、质量检查小组分工检查,每两周检查一次,做好记录,总结分析形成文字并向科主任汇报;科委会将检查结果反馈至相关实验室,并限期改进;相关实验室制定改进计划及方案,上报科委会批准;相关检查小组负责监督其进展,并在以后的检查报告中随时体现,直至改进到位。

检查标准2:临床实验室布局与流程安全、合理,符合医院感染控制和生物安全要求。考核方法与改进措施:① 实验室布局合理,清洁区、半污染、污染区划分明确;② 工作流程安全合理,符合医院感染控制的要求;③ 不断完善工作室通风设施,做好观察记录,保障温湿度符合工作要求;④ 相关实验室配备二级以上生物安全柜;⑤ 不断完善各工作室非手触式洗手装置,配备个人防护用具、消毒用品及设备;⑥ 严格按照要求做好空气、工作台和地面消毒工作并记录;⑦ 静脉采血严格执行一人一针一巾一带,质控小组不定期抽查执行情况。

检查标准3:开展检验项目符合卫生行政部门公布的目录,不开展淘汰和未经批准的项目。特殊实验室取得审批许可。

考核方法与改进措施:① 严格遵守检查项目的准入制度,保证所有检验项目是经国家批准准入,日常检查项目齐全,满足临床需要;② 在取得验收和准入程序下开展HIV、PCR等特殊检查的实验室工作;③ 开展新项目要有审批程序和记录。

检查标准4:临床检验项目满足临床需要,并能提供24小时急诊检验服务,实施“危急值报告”制度。

考核方法与改进措施:① 保障日常需要的检查项目齐全,并符合国家批准准入政策。

遵守新项目审批程序,不断开展新的检验项目,满足临床需要并提供24小时急诊检验服务;② 微生物实验室提供抗菌药物药敏种类与药剂科提供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种类(用量前20名)的相对应比率不低于50%;③ 定期向临床提供抗菌药物使用信息;④ 加强管理,检验项目外送时要有质量保证和管理规定。;⑤ 强化“三基”训练,开展岗位练兵,每季度安排一次业务培训并考试,不断提高药事人员的业务水平。完成急症检验结果报告时间临检不超过30分钟,生化不超过60分钟的服务质量指标;⑥ 进一步完善危急值报告制度,加强与临床科室的沟通,使危急值报告制度发挥较好的作用。

检查标准5:落实全面质量管理与改进制度,按照规定开展室内质控、参加室间质评。对床旁检验项目按规定进行严格比对和质量控制。

考核方法与改进措施:① 按照规定参加室内质控,参加室间质评;② 各实验室有失控记录和失控处理程序;③ 必须有省临检中心的室间质评合格证明,临床化学室、血液学室、免疫室、细菌室时间质评PT评分不少于80分;④ 进一步完善对床旁检验项目的比对和质量控制的制度、方案、记录;⑤ 杜绝没有质控的临床检验项目或科研项目,不得以创收为目的,不得向临床出具检验报告;

检查标准6:检验报告及时、准确、规范,严格审核制度。

考核方法与改进措施:① 加强工作人员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训,熟练掌握检验仪器设备的操作规程,保障实验室所有检验项目的报告时间符合规定要求;② 严格遵守报告审核制度,报告单安排专人、专门途径发放。

检查标准7:遵守检验项目和检测仪器操作规程,定期校准检测系统,并及时淘汰经检定不合格的设备与试剂。不使用未经批准的设备与试剂。

考核方法与改进措施:① 定期组织工作人员学习检验项目和检测仪器操作规程并严格遵守,并做到随时更新;② 仪器校准、保养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做好定期保养、定期校准、定期检查并做好记录;③ 严格执行仪器、试剂实行准入制度,未经批准不得使用;④ 落实强检报废制度,随时淘汰不合格的设备与试剂并做好记录。

检查标准8:患者、医师与护理人员对检验部门服务满意。考核方法:查看培训计划及记录,查看科室满意度档案。

质量管理体系改进方案 篇7

关键词:ISO9000,管理体系,特征,持续改进

0 引言

教学质量是高职院校谋求长远发展的核心, 通过引入ISO9000质量管理理念, 搭建教学质量监控与管理体系, 是职业教育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1 质量管理理念引入教育领域的过程梳理

ISO是“国际标准化组织”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for Standardization) 的英语简称, 强调质量管理方法和系统的不断完善, 从形成到发展共经历了4个主要阶段。

(1) 质量检验阶段。20世纪以前的质量管理属于“操作者”阶段, 随着科学管理理念在20世纪初的形成, 质量管理进入“检验员”阶段。

(2) 统计质量控制阶段 (SPC) 。美国政府在军方中率先采用了数理统计学家休哈特的统计过程控制理论, 制定出战时生产标准, 也是最初的质量管理标准。

(3) 全面质量管理阶段 (TQC) 。戴明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质量改进的观点, 朱兰、费根堡姆于60年代初全面质量管理理念的成型, 日本在企业管理实践中对质量管理理念的运用与研究, 最终形成了全面质量控制 (TQC) 方法。

(4) 国际质量管理体系标准阶段 (ISO9000) 。美国国防部于1959年颁布了军用《质量保证大纲》, 是最早关于质量保证标准的文件。1979年英国制定并发布了一套国家保证标准, 被认为是ISO9000系列形成的雏形。1987年ISO9000系列国际质量管理标准正式发布。国际标准组织分别在1994年、2000年和2008年对ISO9000系列标准进行了修订。对企业质量管理理念沿革的了解, 明确企业管理的发展脉络。从2000版开始, ISO9000族标准在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开始涵盖教育领域。高校可以根据新时期的教育特点和顾客需求, 顺应教育发展趋势, 结合自身实际引入ISO9000族标准管理理念, 建立全面教育质量管理体系, 是教育发展的目标与方向。

2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特征

2.1 顾客是管理目标的核心

与传统管理模式有所不同, 基于ISO9000族标准建立的质量管理模式, 强调应针对所有顾客和相关方的需求来确定管理目标。学院质量管理模式应以顾客需求为出发点, 以顾客满意为最终目标。学校的顾客是由学生、家长等形成的顾客群体。学院建立、实施并保持持续改进其业绩的质量管理体系, 目的是为了达成质量目标, 始终满足顾客需要, 不断提高顾客的满意度。

2.2 管理流程结构是系统化、规范化的

基于ISO9000族标准的质量管理模式是系统化的管理模式。它有着全面、合理、科学、规范的结构, 涉及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所有重要层面, 目的是使所有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内外部因素都处在受控状态, 从而保证学校各项教育教学质量目标的达成与实现。全面、系统的质量管理模式与传统管理模式相比, 管理内容更为广泛, 采用方法更为多样, 对各要素的控制更为有效, 管理模式的运转更具效率。

基于ISO9000族标准的质量管理模式是规范化的管理系统。质量管理模式包含的各要素及要素之间的关系有着明确规定, 是透明的、受控的。学校开展各项教育教学活动的内容、采取的方法、检查及改进的方法及程序等, 都有着明确的、具体的规定, 并形成文件, 由有关领导批准后加以执行, 作为学校开展各项工作的规范和指南。与传统的管理模式相比, 质量管理模式使学校各项教育教学工作的随意性、不确定性尽量减少到最小程度, 各项工作得到了更为全面有效的控制及指导, 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达成学校的质量方针及目标。

2.3 管理运行方式是文件化的、不断改进的、持续成功的

基于ISO9000族标准的质量管理模式是文件化的管理系统, 体系的运行与改进都是按照文件的规定进行的, 运行及改进的过程要有实施、检查、审核、改进的记录, 记录要符合规定的要求, 作为体系运行的证据或可追溯的依据。文件化的管理系统使学院的各项管理规范、标准等都以文件的形式加以明确, 使学院开展的各项工作都有理可依, 有据可查, 使学院管理中已经产生或可能产生的问题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识别, 为不断改进已经建立的质量管理体系, 提升服务质量, 达成质量方针和目标打下良好基础。

3“持续改进”是ISO9000教育质量管理体系提升教学质量的基础

“持续改进”是ISO9000族标准质量管理原则之一, 是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一个永恒目标。

3.1“持续改进”符合质量管理要求

质量管理理念形成与发展本身, 是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ISO9000族标准从87版、94版、2000版到2008版, 实质是由服务对象的要求和期望驱动组织持续完善的管理过程, 其核心内容符合持续改进的要求。

3.2“持续改进”符合以人为本的价值观

“以人为本”的教育质量管理, 是指在教育质量管理过程中以人作为出发点和中心。教育组织核心价值观的主体是人, 对体系涉及到的学校顾客包括内部顾客和外部顾客。如教职工, 学生、家长等, 通过满足其需求, 完成学院生存和发展的长期目标。

3.3“持续改进”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

要促进人的发展与高校发展的和谐, 努力实现从传统发展模式的数量发展, 到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根本转变。不断完善ISO9000教育质量管理体系, 不断提升教育教学服务和科研服务水平, 不断提高学生、家长、用人单位及社会的满意度, 促进教育质量管理工作再上新台阶。

4 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质量管理体系实践

4.1 质量管理体系引入

学院于2003年8月取得ISO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建立起符合标准要求的质量管理体系与质量管理制度。通过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运行, 学院管理者和教职员工树立了新的教育理念;建立了文件化、系统化、科学化的管理体系;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在2008年6月接受内蒙古自治区人才水平评估中被确定为创新项目。在2013年度的第二轮评估中, 管理体系受到评估专家组的高度评价:体系运行有效, 能够按照标准及体系文件要求, 对教学服务过程进行有效控制, 提高了教学服务质量。

4.2 质量管理体系运行

(1) 加强内部监督审核。学院通过每年度2次内部监督审核加强教学质量管理。通过内审, 有利于教学部门间的互相学习、借鉴提高, 也有利于教学环节的规范, 发现存在的不足, 及时改正, 有利于推动学院教学工作上台阶,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上水平。 (2) 接受外部监督审核。接受中国质量认证中心一年一度的外部监督审核, 使学院的教学质量得到保障。 (3) 开展年度管理评审。学院组织开展管理评审输入, 提出存在的问题, 形成年度管理评审报告, 作为下一年度质量体系运行的参考依据。

4.3 质量管理体系改进

本着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化的、不断改进的, 持续成功的管理运行方式, 学院于2013年对质量管理体系进行了全面修订。体系管理涉及的部门以教学单位为主, 注重突出教学质量的监督与管理, 采用的监控手段以内审、期中教学检查、8个环节评比等手段为主, 适应学院的教学实际与管理工作, 在运行中收到了好的效果。

通过质量管理体系的形成过程, 以及质量管理体系的基本特征, 对于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要持续改进, 不断完善, 这是一个长期的、发展的过程, 是与ISO9000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内涵一致的。

参考文献

[1]贺红, 雷民, 高校建立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研究[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08 (02) .

[2]陶友青, 黄恢义, 张小海.高校教育质量管理实施ISO9000标准的思考[J].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1) .

质量管理体系改进方案 篇8

关键词:高职图书馆    质量管理    持续改进

在未来的工作中,高职图书馆管理工作有很大的改进空间,现阶段的问题并不能阻挡其改进的推行。由于高职院校的教学工作和管理工作持续推进,必将提升图书馆的管理质量,从而进一步健全高职图书馆管理工作。本文主要对高职图书馆管理质量控制与持续改进进行了浅析。

一、注重ISO9000标准与图书馆原有管理制度、管理方法的有机融合

高职图书馆管理质量控制与持续改进的过程,必须在原有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上努力。从现有的工作来看,很多行业都形成了固定标准,高职图书馆管理工作也需要尊重图书馆行业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标准,充分注重ISO9000标准与图书馆原有管理制度、管理方法的有机融合。首先,图书馆需要把ISO9000标准贯彻落实到日常管理工作中。高职图书馆管理的专业性表现较强,很多工作都需要运用有针对性的管理措施,否则很难取得理想的工作效果;其次,图书馆并不能完全舍弃固有的管理制度和方法,应保持固有管理制度、管理方法的优势和成果,以此作为执行ISO9000标准的基础;第三,面对读者不断增加的现状,很多高职图书馆都必须迎合社会的需求,通过改变质量管理方法,为社会知识和信息的交流提供帮助。

二、发挥教师、馆员和学生参与管理的积极性

高职图书馆是高职教育的一部分,是为学院全体读者服务的平台,所以高职图书馆实施全面质量管理,需要全员参与,充分发挥教师、馆员、学生参与管理的积极性。首先,高职图书馆能够为教师提供必要的信息和知识参考,方便教师更好地开展教育工作,提高教学水平;其次,高职图书馆必须保证馆员的各项工作落实到位。馆员是高职图书馆工作的重要责任者,他们必须保证所有的工作都按时开展;再次,提高学生参与高职图书馆管理工作的积极性。高职图书馆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学生和教师,学生占服务内容的80%左右。在日常的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中,固有的教材并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通过图书馆查找资料,能够更好地巩固学生的知识体系,并且在技能落实的过程中,取得更加优异的成果。为此,在高职图书馆管理质量控制与持续改进工作中,需充分发挥教师、馆员和学生参与管理的积极性。

三、培育具有高职特色的图书馆文化品牌

在传播文化的过程中,高职图书馆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征,即高职图书馆文化。高职图书馆的管理工作,是一个文化传播的过程,即通过不同的管理方式,向广大读者传播信息和文化,以此来巩固自身的品牌,实现高职图书馆的良性发展。因此,在今后的管理工作中,图书馆必须培育具有高职特色的图书馆文化品牌,以此来提高各项工作的水平和成果。首先,应在制度文化上努力。落实管理制度,可以提高广大读者和馆员的支持力度;其次,在管理方式的文化上努力。高职图书馆主要是在高职院校内服务,管理方式应注重以人为本。

四、总结

本文对高职图书馆管理质量控制与持续改进进行了浅析,就目前的工作来看,多数地区的高职图书馆管理工作已经有了很大改善,总体呈现良性发展的态势。另外,我国在高职图书馆管理方面的投入比较大,设备的更新和技术的应用都为提升管理质量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在今后的工作中,还需进一步努力,使高职图书馆创造出更大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杜翠灵.如何构建图书馆全面质量管理体系[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18).

[2]沈苏林,陈春英.基于ISO9000原则下高职院校图书馆质量管理体系架构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4,(11).

[3]郑建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背景下的图书馆管理及业务工作变革[J].新世纪图书馆,2014,(3).

[4]唐勇,崔曾营,唐夏泉,邹静,梁锐,朱小东,苏丹柯,韦坚.医疗质量管理简报在持续改进医疗质量中的作用[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4,(3).

上一篇:敕勒歌教案及反思下一篇:大学生业务员社会实习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