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员工培训计划应如何制定(共8篇)
企业员工培训计划应如何制定 篇1
企业员工培训计划应如何制定?培训计划都应包含哪些方面的内容?为您列述如下企业员工培训计划实例,希冀能更真实、更具体地回答您此些问题。以亚华公司2009年员工培训计划为例:
为贯彻落实总经理、党委书记梁元璞同志关于加强员工培训工作的讲话精神,全面提升集团公司员工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推进公司健康快速发展,结合公司实际,制定2009年员工培训计划。
一、总体目标
1、加强公司高管人员的培训,提升经营者的经营理念,开阔思路,增强决策能力、战略开拓能力和现代经营管理能力。
2、加强公司中层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管理者的综合素质,完善知识结构,增强综合管理能力、创新能力和执行能力。
3、加强公司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提高技术理论水平和专业技能,增强科技研发、技术创新、技术改造能力。
4、加强公司操作人员的技术等级培训,不断提升操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和操作技能,增强严格履行岗位职责的能力。
5、加强公司员工的学历培训,提升各层次人员的科学文化水平,增强员工队伍的整体文化素质。
6、加强各级管理人员和行业人员执业资格的培训,加快持证上岗工作步伐,进一步规范管理。
二、原则与要求
1、坚持按需施教、务求实效的原则。根据公司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和员工多样化培训需求,分层次、分类别地开展内容丰富、形式灵活的培训,增强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确保培训质量。
2、坚持自主培训为主,外委培训为辅的原则。整合培训资源,建立健全以公司培训中心为主要培训基地,临近院校为外委培训基地的培训网络,立足自主培训搞好基础培训和常规培训,通过外委基地搞好相关专业培训。
3、坚持厂校联合办学,业余学习为主的原则。根据公司需求主流与相关院校进行联合办学,开办相关专业大专课程进修班,组织职工利用周末和节假日集中授课,结合自学完成学业,取得学历。
4、坚持培训人员、培训内容、培训时间三落实原则。2009年,高管人员参加经营管理培训累计时间不少于30天;中层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业务培训累计时间不少于20天;一般职工操作技能培训累计时间不少于10天。
三、培训内容与方式
(一)公司领导与企业高管人员
1、中央、国家和政府的大政方针的学习,国内外政治局势、经济形势分析,国家有关政策法规的研究与解读。通过上级主管部门统一组织调训。
2、开拓战略思维,提升经营理念,提高科学决策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通过参加企业家高端论坛、峰会、年会;到国内外成功企业参观学习;参加国内外著名企业高级培训师的高端讲座。
3、学历学位培训、执业资格培训。参加北大、清华、南开、天大以及中央、省委党校的学历进修或MBA、EMBA学习;参加高级经营师等执业资格培训。
(二)中层管理干部
1、管理实务培训。生产组织与管理、成本管理与绩效考核、人力资源管理、激励与沟通、领导艺术等。请专家教授来公司集中授课;组织相关人员参加专场
讲座;在集团培训中心接收时代光华课程。
2、学历进修和专业知识培训。积极鼓励符合条件的中层干部参加大学(大专)函授、自考或参加MBA及其它硕士学位进修;组织经营、企管、财会专业管理干部参加执业资格考试,获取执业资格证书。
3、开阔眼界、拓展思路、掌握信息、汲取经验。组织中层干部分期分批到上下游企业和关联企业学习参观,了解生产经营情况,借鉴成功经验。
(三)专业技术人员
1、由各专业副总工程师、主任工程师定期进行专题技术讲座,并充分利用集团的远程教育培训基地,进行新工艺、新材料及质量管理知识等专项培训,培养创新能力,提高研发水平。年内培训安排如下,共310人:
2、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到同行业先进企业学习、学习先进经验,开阔视野。年内计划安排两批人员到山东海化、连云港碱厂等单位参观学习。
3、加强对外出参加培训人员的严格管理,培训后要写出书面材料报培训科,必要时对一些新知识在公司内进行学习、推广。
4、对会计、经济、统计等需通过考试取得专业技术职务的专业人员,通过计划培训和考前辅导,提高职称考试的合格率。对工程类等通过评审取得专业技术职务的专业人员,聘请相关专业的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多渠道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技术等级。
(四)职工基础培训
1、新工入厂培训
2009年继续对新招收的职工进一步强化公司的企业文化培训、法律法规、劳动纪律、安全生产、团队精神、质量意识培训。每项培训年不得低于8个学时;通过实行师傅带徒弟,对新职工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各子公司的新职工师徒合同签订率必须达到100%,每半年考核一次,两次考核不合格,新职工予以辞退,考核优秀者给于一定的奖励。
2、转岗职工再就业培训
2009年要继续对再就业中心人员进行企业文化、法律法规、劳动纪律、安全生产、团队精神、择业观念、公司发展战略、公司形象、项目进展等方面的培训、每项不得低于8个学时。
同时随着公司的扩建,内部就业渠道的增加,及时进行专业技术培训,培训时间不得少于3个月。
3、职工技术等级培训
2009年公司计划新培养技师15名,高级技师2名。碱业、股份公司中级工以上人员占技术工人比例在70%以上,2009年一方面继续普及,扩大比例,工作重点是培养高级技术工人,计划培养高级技师2人,技师10人。并试行首席技师制度,形成完善的技能人才体系,为其他子公司提供经验。
其他子公司要把工作重点放在基础工作上,重点培训中级工和高级工,争取中级工以上人员能占整个技术工人比例30%以上,使技术工人素质有整体提高。在此基础上选择成熟的力量强的个别工种,重点培养5技师,50名高级工。
(五)开展学历教育
1、公司培训中心与工业大学联合办学,开办化工工艺专业、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大专班。通过全国成人高考,对符合录取条件的公司员工进行有计划的集中培训,获取学历。
2、与理工大学联合办学,举办化工专业函授本科班;推荐优秀中层以上管理
人员到天津大学、南开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提高公司高管人员的学历、业务水平和决策能力,更好地为公司服务。
3、调动职工自学积极性。为职工自学考试提供良好的服务,帮助职工报名,提供函授信息;调整现有在岗职工学历进修的奖励标准;将学历水平作为上岗和行政、技术职务晋升的条件,增加职工学习的动力。
四、组织领导
1、公司要把干部培训工作列入议事日程,实行责任制。公司总经理对培训工作全面负责,主管领导(分管干部人事工作)要抓好落实。
2、组织到位,经费到位。公司人事组织部门要按培训计划做好组织、协调、服务、监督等工作,公司要按照有关规定划拨(工资总额的1.5%到2.5%的比例)培训经费,以保证培训工作落实到位。
设计新员工入职培训计划
一、引言
开始一项新的工作对新员工来说是充满压力的,新员工常发现自己要在一个完全陌生的工作环境下与不熟悉的人一起工作。为了在新的工作岗位上取得成功,新员工必须学习新的工作方法、了解事实、做事的程序、公司对自己的期望以及公司的价值观。新员工也可能还会因为过低地估计了新的工作责任所带来的情绪影响和适应新环境的难度而感到吃惊。此外,新员工也许还需要放弃一些在以前的工作环境中帮助其取得成功的而并不适合新的工作环境的一些行事方法。
适应新组织的过程被称为组织社会化。社会化是一个复杂而又漫长的过程。新员工要想在新的工作环境中熟悉组织对自己的期望并被新组织的成员所接纳,需要花数周甚至数月的时间。成功的组织社会化对员工个人和组织都很重要,它将关系到新员工的满意度、绩效;投资在新员工身上的启动成本(如招聘、甄选、培训、员工达到工作熟练所需的时间);员工继续留任组织的可能性;替代离职员工的费用几个方面。
尽管组织社会化很重要,但一些组织在介绍新员工和帮助新员工融入组织的工作却做得很少,迫使新员工只好靠自己摸索。一些员工虽然通过这种“自生自灭”式的学习适应了新的环境,但他们在入职的早期有可能经历焦虑和挫败感。因此,认识组织社会化的重要性并采取措施帮助新员工在组织中顺利过渡是必要的。除了招聘阶段的现实性工作预览外,入职培训是普遍使用的一种方法。
新员工入职培训计划是为让新员工了解其即将从事的工作、即将与之共事的上级主管、同事以及组织的情况而设计的一项计划。该计划常常是在新员工同意加入某组织并为其效力后即开始实施。一般是新员工到岗的第一天开始。新员工到岗首日所受到的问候及待遇将给其留下深刻而长久的印象。然而,与着重于组织社会化的预备阶段的现实性工作预览不同的是,入职培训计划重视社会化过程的遭遇阶段,新员工在本阶段将会认识组织中的工作与生活情况。
入职培训的目的通常包括以下几方面:
1、减少新员工的压力和焦虑;
2、减少启动成本;
3、降低员工流动;
4、缩短新员工达到熟练精通程度的时间;
5、帮助新员工学习组织的价值观、文化以及期望;
6、协助新员工获得适当的角色行为;
7、帮助新员工适应工作群体和规范;
8、鼓励新员工形成积极的态度。
入职培训在各种规模的组织中都被广泛采用。不同的组织使用不同的入职培训方法。
二、入职培训内容的评估和决定
从理想的角度来说,入职培训应该遵守评估-设计-实施-评估的框架结构。组织代表应在培训之前进行培训内容和培训方法的精心评定。培训完成之后,再对其进行系统地评估,以评定培训项目的成功程度。
一般来说,入职培训计划应包括如下信息:公司的整体信息,通常由负责人力资源开发的员工提供;与工作紧密相关的信息,通常由新员工的直接上级主管提供;公司信息可包括公司总体概况、关键政策和程序、使命宣言、公司目标和战略,也包括薪酬、福利、安全和事故防止、员工关系以及各种物理设施。工作信息包括部
门或工作小组的功能、工作职责和责任、政策、规则、程序、部门参观,以及部门成员介绍。
鉴于组织社会化的本质,组织应该清楚地向新员工传达组织对其的期望。应该向新员工讲明诸如工作职责、任务、报告关系、责任和绩效标准等。虽然有工作说明书,但一些重要的工作特征信息并没包括在内。因此,构成员工期望的要素,工作规则、工作条件、同事关系、客户关系、顾客关系等都应纳入讨论之列。
组织应让新员工从总体上了解组织的使命、目标、结构、文化、产品等关键要素。组织的使命宣言起着强化基本价值观和组织在行业和社会中的地位的作用。懂得使命重要性的员工更有可能产生符合组织使命的行为。有的组织使用信条来传达核心使命并在公司政策和目标中加以强化。许多组织试图简化这些宣言而只通过正式文件,如员工手册和业务报告等来传达。
入职培训中还应向新员工解释清楚薪酬和福利政策。有些组织在入职培训中安排填写薪酬和福利表,以使员工知道他们应该得到的薪酬和已参加的福利计划。引导新员工了解他们即将任职的部门以使他们更好地理解各种不同的工作如何与整个部门相配合,以及各部门如何与整个组织相协调。培训中还应讨论工作流程、协调等事宜。最后,实际的工作场所布局也应该得到解释,包括办公日用品的存放、各种设施、紧急出口和其他非常规的特征。
在入职培训中,可使用各种媒体,包括讲课、录像、印制的材料、讨论等。电脑软件也可作为培训的方式之一。公司的内部电脑网络也可为新员工了解公司及人员提供很独特的机会。入职培训的时间根据情况而各异。从几小时到几天,甚至几个月不等
下面提供的是常用入职培训内容清单:
1、公司历史、哲学、公司业务;
2、组织结构图;
3、组织所在行业概览;
4、福利组合概览(如健康保险、休假、病假、学费报销、退休等)
5、业绩评估或绩效管理系统,即绩效评估的方式,何时,由谁来评估,总体的绩效期望
6、薪酬程序:发薪日,如何发放;
7、职位或工作说明书和具体工作规范;
8、员工体检日程安排和体检项目;
9、职业发展信息(如潜在的晋升机会,职业通道,如何获得职业资源信息)
10、基本的人与机械控制和安全培训;
11、员工手册、政策、程序、财务信息;
12、有关公司识别卡或徽章、钥匙、电子邮箱帐户的获取、电脑密码、电话、停车位、办公用品的作用规则等;
13、参观设施和公司周围相关服务,如餐厅、购物场所、干洗店、散步空间等的地图;
14、技术或具体与工作相关的信息(或如何与相关上级主管或同事协商培训的日程安排);
15、着装(如周五可便装上班);
16、工作外的活动(如运动队、特殊项目等)。
企业员工培训计划应如何制定 篇2
超级大国,它的实力是毋庸置疑的。因为美国的强大经济实力,如今,世界上大多数的新生词汇都来源于美语,汉语中的美语外来词也越来越多。如:“小贴士”就是“tips”;“英特网”、“万维网”之类,就是英文internet,world wide web的音译。很多年轻的白领以中英文夹杂的语言表达方式为荣,为其身份、地位以至于经济状况的象征。一口流利的美式英语像一辆奔驰一样,象征着身份,并暗示着很高的受教育水平,以及现阶段或将来可能的个人的经济状况。
总之,语言和使用者的经济地位是密切联系的。一方面,每一种语言都属于某一特定的经济团体。另一方面,使用者的经济地位又反作用于语言,统治者可以强制性地推广他们的语言,也可以用手中的权力来影响人们对语言的选择。
二、语言是一种特殊商品
按照经济学的观点,任何满足或可以满足人类需要的东西都可以被视作商品。商品用于满足人类需要的有用性被称为使用价值。语言是人类社会迄今为止产生的最有用的商品之一。它满足了社会和社会中的个人间交际的需要。在外语的教学中,语言所具有的经济商品的特点展露无疑。为了习得一种语言,尤其是一种外语,通常会造成社会和个人的成本。换句话说,语言作为一种商品是有其交换价值的。语言可以被进一步归为非物质的商品。Coulmas(1992)论述道:
像其他无形商品一样,语言这种商品有其特殊性,因为它的销售者在销售这种商品后并不会减少其自身对该商品的占有量……虽然买方付钱来获得一种语言,但是并不是卖方可以提供该商品,而是仅提供这种服务或和这种服务有关的商品。也说理由这样说,即供应商有客户所需获得的东西。他们之间的交易包括一种商品或一种服务。(1992:79)
他指出语言和其他“普通”商品不同之处在于:
语言价值会随着它的使用者获得的语言的增加而增大。这非常像滚雪球的效应。越多的人了解一种语言,它的价值就越大;它的价值越大,就有越多的人希望掌握它。(1992:80)
另一方面,使用这种语言的人数多少很明显并不是判断一种语言的价值的唯一相关因素。决定某一特定时期的语言价值的因素是各种各样的:政治、文化、种族等,但首先是:经济。例如,汉语拥有大量的使用者、深刻的文化传统和属于一个在当今世界有着重大的政治影响力的国家,它还在许多其他国家和地区拥有官方语言的地位。然而,尽管有这些特点,汉语作为一种外语在全世界的需求仍然是非常小的,因为这种语言的经济开发潜力是有限的。相反地,英语有着4.27亿母语使用者,成为了最广泛教授的外语。(Coulmas,1992;Crystal,
三、语言技能是一种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被定义为:“技能的存量、身体的以及精神的健况择优处理,制定出一个有效的培训方案。
美国知名管理学者托马斯·彼得斯曾说:“企业或事业惟一真正的资源是人,管理就是充分开发人力资源以做好工作。”员工是组织的血液,他或者使你的事业轰轰烈烈,或者使你碌碌无为。党中央明确指出,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万计
康、知识等有利于一个人的当前和未来的赚钱能力的资源。”(Breton,1998)。语言技能被视为人力资源的一种是因为:像其他人力资本形式一样,语言技能的产品需要消耗时间和其他资源,并且是以人为载体的、有创造性的。把语言的学习视为人力资本的积累,是该种资产的净产出。
几乎所有语言的经济模型都建立在人力资本的理论基
础上。(如Hocevar,1975;Carliner,1976;Harris,1998)在过去20
年间进行的研究表明了语言技能在劳动力市场上的重要性。语言技能通过学校教育、在职培训等获得,影响了工作资格的获得,以及在商务、国际贸易和旅游业中的有效沟通能力。从把语言作为一个人力资本的早期研究中,就已经得出二语的语言技能有着正面回报的结论。那也许是因为拥有这些语言技能的人对工作环境中的工作要求有着更好的理解而更有生产效率。在分析收入差异和语言技能的相关性方面,语言技能是其他人力资本的有效补充或替代。据《北京晚报》的一次调查反映:在“写字楼一族”为主的中高收入人群中,懂外语已经成了决定个人收入的最重要条件。调查中,外语能力达到“熟练”的参与者平均薪资水准达到了53378元,超过外语能力“中等”(38898元),而外语水平“一般”的参与者薪资仅有31211元。对一些职业来说,例如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及国际技术投资,语言技能几乎是基本要求。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有着更大的经济的或者是文化的动机去学习外语语言技能而不是他们的母语技能。语言能力而不是语言知识,尤其是外语能力,应被视作人力资本必不可少的部分。据资料,对100名毕业后工作的非英语专业的学生进行问卷和电话咨询,这些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涉及到银行、海关、货运、学校、政府机关、外资企业、外贸、电子信息和房地产等行业,从调查中发现,经常性用英语进行交际和获取信息的占10%,偶尔的占46%,长期不用的占40%,必须用的占4%。虽然,英语在调查对象的工作中直接使用率并不很高,但有趣的是,他们都一致认为,英语能力对他们来说是一种重要的人力资本,拥有英语技能对他们在当前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里学习、工作、生活和生存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希望能有更多的机会来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
四、结论
正是因为语言具有上述经济属性,我们完全有理由从经济方面来分析当前的英语“全民化”的现象。语言是一种人力资本、知识。它能像其他类型的知识一样带来收益。对语言学习的投资增加了一个人当前和今后的赚钱能力。有许多研究者应用经济工具来研究语言学。语言的差异被视为交易成本的组成成分,应用于广泛的经济交易过程。而且,语言问题出现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些问题吸引的不光是语言学家而且是研究各个社会科学的专家们。
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一个有能力的人,应该具有胜任具体工作岗位的能力,同时,又具有一定适应工作性质或情境变迁的能力。胜任力,是针对当前的、现实的职业岗位需要的能力;适应力,是针对长远的、变化的职业和就业市场需要的能力。所以一个劳动者仅能完成任务是不够的,还要能适应工作的变化。
企业在职职工培训,是指企业员工通过培训学习,使其在知识、技能、安全生产意识上不断提高,最大限度地使员工的职能与现任或预期的职务相匹配,进而提高员工现在和将来的工作绩效。企业在职职工培训教育是关系个人进步与企业发展的纽带,它决定个人的前途和命运,决定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决定国家的繁荣和国际竞争力。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将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
企业在职职工培训再教育,是当前提高职工全面素质的一种主要途径。如何把握在职工人培训教学的着力点,从而提高职工培训教学质量,是每一个职教工作者都必须认真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但由于企业职工工作层次不同,所需掌握和使用的各种技能不同,尤其在当前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一个萝卜一个坑”的局面及企业新技术、新设备更新换代的今天,知识的生产、学习、创新将成为人类最重要的活动,也给我们培训师们及管理者提出了“如何进行企业在职职工培训”的重要课题。然而,认识到了培训的重要性,并不等于就能做好培训工作,因为培训工作的完成需依赖于培训方案。有好的培训方案,并不一定就有好的培训效果,但要有好的培训效果,则必须要有好的培训方案。如何设计有效的培训方案,正是本文探索目的之所在。笔者根据多年对在职职工培训特点的分析及长期从事培训教学工作的体会,作以下几个方面的阐述:
一、注重职工自学,正确指导和合理安排自学内容
企业“一个萝卜一个坑”的局面,使生产与培训的落实产生了矛盾。面对工学矛盾这一不可回避的实际,培训机构首先要注重工学矛盾实际,确立鲜明的服务意识,主动适应,思企业之所思,想职工之所想,走多种教学方式之路,帮助企业和职工寻找更多、更可能的受训时间。
在职职工的培训教育,多以在职或转岗的职工为主要对象。因此在教学计划安排上,要充分考虑自学阶段。可以将学员的预习、复习、作业等学习活动,都安排在这一部分时间内独立完成。参加培训的在职培训学员,一般都具备有一定的基础文化理论和实际操作技能,多数学员都有较为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自学能力和求知欲望较强。所以,培训的目的不单纯是使学员在课堂教学中增加多少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和提高学员的学习兴趣及分析问题的能力,引导学员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去获取更多的知识。因此,教师着力考虑的应是“授之以渔”,即如何将有效的自学方法传授给培训学员,使学员清楚地知道在课堂、课外和实际工作的各个环节中怎样学习,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使学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增强,以便更好地提高自学效果和学习质量。这样既符合职工培训教育为主的特点,也符合职工培训自学为辅的学习要求。
二、注重教材的结构体系与企业生产内容的分析
教材是获取知识的源泉,是编者根据一定的教学要求而精心安排,花了大量心血而写成的知识集合体。无论是基础理论还是专业知识,每门课程都有其内在的逻辑联系,是一个点、线、面相统一的有机整体。然而,职工培训学员由于受理解能力和学习方法的限制,在自学过程中往往容易把知识体系分割开来,从而陷入看这忘那、混沌一片、不知所云的窘境;在复习考试、考核时,只注重死记硬背,学得很累而效果甚微;培训结束后,虽学有所得,但得之不多、不深,更谈不上将潜在的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技能。为了帮助学员克服学习中的弱点,解决学员在学习中的困惑,使学员将厚书读“薄”,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就要把精力放在教材结构体系的分析上,从第一节课的总体介绍到后续课内容上的章节分析,都要重视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和教与学的联系性,力求条理分明,前后贯通,通过教学,使学员清晰地把握全书的脉络,切忌不要把课堂教学的重心孤立地放在条块知识的传授上。同时,更要注重将企业的生产技术内容或生产特点结合于教学中,使所学的知识具有参照性、可比性,使学员在学习中直接感受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如某培训中心在接受对某企业进行“安全生产管理”培训任务时就进行了具体的培训方案策划,培训前中心带领全体授课教师对该企业进行了全面的考察,了解企业对相关操作规程的落实情况,并将考察中存在的不符合规范要求之处及违章操作行为制作成课件,将“现场”内容与“法”结合讲授,让令人乏味的就“法”(安全生产法)论“法”变得具体、生动,让受训者感受培训之必要,更促使其严格地遵章守法。
三、注重授课方式、培训对象的研究
企业在职职工培训再教育的对象都是成人,授课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力求讲究授课的艺术性,不能随心所欲。原因是,培训工作的教育对象是在职在岗的职工,学员集中到培训中心学习的时间有限,而要求学员所学习和撑握的知识很丰富。因此,授课时间短、学习任务重的矛盾十分突出。作为教师,要根据学员已有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的特点,教学时不必要也不可能对整体教材从头到尾面面俱到地进行讲解。教师的功夫应用在理清重点和分析难点上,备课时要依据培训大纲和习题练习的要求,对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进行反复推敲,最后确定出教学重点;根据理论与实际上的反差,对教材中比较抽象难懂和学员学习中容易产生困惑的内容进行反复琢磨,找出教材中学员不易理解的学习难点,授课时要选用适当的教学艺术来突出教材重点,并采用综合分析的法则,详细分析地讲透难点。与此同时,兼顾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这样既可以使学员加深对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的理解,又便于学员完整系统地掌握全书内容。
同时要使培训方式与成年人的学习规律相适应。成年人的特点是记忆力相对较差,但理解能力强,并具有一定的工作和社会经验。因此,采用参与式的培训方式是比较合适的。在培训过程中,培训者应多用实例并创造更多的机会使受训者将自己所了解和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表现出来,以供其他受训者参考。适当采用“吊胃口”的方式和其他技巧可提高受训者的学习兴趣,多表扬少批评能增强学员的学习信心。还应该重视受训者提出的意见和问题,集思广益,以利于提高培训效果。此外,在培训材料的编排上,应尽可能考虑到趣味性,深入浅出,易记易懂;充分利用现代化的培训工具,如采用幻灯课件的形式,以增加感性认识;书面材料力求形式多样化,多用图表,简明扼要。
理论来源于实践而又指导实践,因此,教师在对职工进行培训时,一定要根据实际需要,做到因需施教,而学员也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做到学以致用。理论只有和实践相结合,并用来指导实践,才能体现出理论的真实价值,才能检验和发展理论,才能使理论具有生命活力。学员在实际工作中,一旦觉得所学理论在实际工作中“管用”,就自然产生一种对理论学习的浓厚兴趣,进而去自觉地钻研和学习理论,因此,教师在培训教学过程中,应该把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尽力克服从理论到理论的照本宣科式的教学。备课时,要对当前科技发展的新形势以及新材料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作一个充分的了解,并认真分析,做到心中有数。授课时,要在理论与实际“结合”上做文章。与此同时,教师还应注重对学员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正确引导,有意识地帮助培训学员树立学习理论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使学员开拓视野,达到提高素质、增强能力的培训目的。
企业员工培训计划应如何制定 篇3
根据活件类型选择油墨
每种类型的活件都有各自的特点,印刷企业在采购油墨之前应对不同类型活件所用油墨类型有一定的了解。
1.报纸类印刷品
报纸印刷以黑色油墨居多,彩色油墨需求量较小,主要干燥方式为渗透干燥,在报纸轮转印刷机高速运转过程中,这种干燥方式要求必须适当降低油墨黏度、提高油墨流动性。因此,对于报纸类印刷品,应选择流动性好、黏度低、干燥速度快的油墨。
2.图书类印刷品
主要是指教材、图书等印刷业务,对油墨需求量很大。教材中的彩图通常以图形和简单的图像为主,主要结合文字来达到教学目的,而且教材的承印材料通常是胶版纸,光滑度和亮度一般,因此对于图书类印刷品,没必要选择昂贵的油墨,质量、价格、色彩表现力适中的油墨即可满足要求。
3.宣传册、海报、杂志类印刷品
宣传册、海报、杂志由于需要吸引消费者的眼球,而且印刷周期短,因此这类印刷品应选择亮光快干型油墨。
4.高档画册、地图和书画类印刷品
这类活件对质量和色彩还原的要求很高,因此对油墨的饱和度、色相和干燥速度有很高的要求,一般以进口快干型油墨为主,或者选择价格较贵、质量较好的国产油墨。
5.特种纸类印刷品
要特别熟悉不同类型特种纸的特点,对不同类型特种纸表面油墨的干燥程度了如指掌,如纯木元素纸、王牌超滑亮白纸、荧光纸等对油墨的吸附性和干燥性很差,印刷过程中容易粘脏,喷粉量是其他纸张的2~3倍,干燥时间大于12小时甚至更长,而且每印几百张就要架板子隔开,以免粘脏。因此,对于这类活件,应选择干燥速度快、质量好、吸附性好的油墨。
市场调研
了解上述信息之后,印刷企业下一步要做的就是进行市场调研,前期调研非常重要,可以避免印刷企业在采购油墨时走弯路。
1.调研同行企业
可以对不同的印刷企业尤其是大型印刷企业进行参观、走访,对各印刷企业的活件类型以及油墨使用情况进行详细记录。前期调研能帮助印刷企业“照猫画虎”,根据与自己企业类似的印刷企业来选择油墨,缩小油墨的选择范围,从而避免采购油墨时的盲目性。
2.调研油墨供应商
可以从不同的油墨供应商处了解油墨信息,对自己已经选择的油墨品牌进行再调研,详细了解该类油墨的特点、使用性能等,并采购少量油墨进行印刷测试。
制定采购计划
经过调研之后,印刷企业就可以结合自身特点制定具体的采购计划。
1.不同品牌油墨的测试
印刷企业选好大致类型的油墨后,就可以对这一类型不同品牌的油墨进行少量采购并测试。对于相同的活件,在给墨量、印刷速度、印刷数量相同的情况下,对常用的几种类型的纸张(如铜版纸、胶版纸等)用同一套印版、不同品牌的油墨进行印刷测试。
测试结束后,对不同品牌的油墨所表现出的对比度、密度、饱和度和干燥速度等性能加以比较,结合不同类型纸张的表现力,综合企业自身的印刷特点,选择适合的品牌油墨。
2.对所选油墨进行后期跟踪调查
测试后就可以对所选品牌油墨进行大批量采购,在后期使用过程中应对油墨的印刷特点做一个详细的记录,及时收集印刷机台对油墨的使用情况,遇到油墨故障时,应及时分析原因并与油墨供应商联系,必要时更换不同类型或者不同品牌的油墨,以适应印刷企业的生产要求。
油墨采购注意事项
(1)注意油墨的类型是否正确、包装是否密封,以及是否快到保质期或已过期。
(2)采购回来的油墨应根据要求放置,避免侧翻或者翻转放置。一旦侧角度放置,油墨在墨盒里面倾斜时间长了,打开时容易流出,从而造成浪费。
(3)采购回来的油墨应根据不同的类型归类放好,对于过期的油墨和使用量较小的油墨应及时更换和调整采购量,以免产生较大的经济损失。
如何制定员工培训计划 篇4
--明阳天下拓展培训
企业制定员工培训计划的目的是提升员工和管理者的素质,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保证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所以公司员工培训工作要紧密围绕企业经营生产发展战略目标。
一、员工培训计划总体目标
1、加强公司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管理者的综合素质,完善知识结构,增强综合管理能力、创新能力和执行能力。
2、加强公司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提高技术理论水平和专业技能,增强科技研发、技术创新、技术改造能力。
3、加强公司操作人员的技术等级培训,不断提升操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和操作技能,增强严格履行岗位职责的能力。
4、加强公司新员工的培训,使新员工在入职前对公司有一个全方位的了解,明确自己的岗位职责、工作任务和工作目标,尽快进入岗位角色,适应工作群体和规范,形成积极的态度。
二、员工培训计划原则与要求
1、坚持按需施教、务求实效的原则。根据公司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和员工多样化培训需求,分层次、分类别地开展内容丰富、形式灵活的培训,增强教育培训计划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确保培训质量。
2、坚持培训人员、培训内容、培训时间三落实原则。
三、员工培训计划内容与方式
(一)管理干部
1、管理实务培训。
2、强化项目经理培训。
3、开阔眼界、拓展思路、掌握信息、汲取经验。
(二)专业技术人员
1、培养创新能力,提高研发水平。
2、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到同行业先进企业学习、学习先进经验,开阔视野。
3、加强对外出培训人员的严格管理。
针对酒店新员工如何制定培训计划 篇5
一、语言行为举止训练
1.学习熟记待客的文明用语;
2.学习询问顾客的方式;
3.学习自我介绍的方式;
4.学习介绍和推荐本酒店的方式;
5.学习向顾客、领导提建议和作自我批评的方式;
6.学讲普通话和掌握语言艺术;
7.学习酒店接听电话的方式;
8.学习美容、穿着知识;
9.学习面部表情和表情方式;
10.学习站立、行走、注视的方式;
ll.学会一般场合的唱歌、跳舞;
12.学会与顾客、同事进行思想交流。
培训要求:(1)边学边示范;(2)学完后考试;(3)不要求很全,但要熟习要点。
二、服务技能训练
1.怎样迎接客人?
2.怎样引导客人就位?
3.怎样为客人沏茶?
4.怎样为客人点菜、配菜和填写菜谱并及时送单;
5.怎样传菜、上菜?
6.怎样为客人酌酒水?
7.怎样摆台、折花、布置就餐环境?
8.怎样在顾客就餐过程中调理菜点、餐具、台面?
9.怎样为客人分菜?
10.怎样为客人撤菜、换菜?
11.怎样处理饭菜质量和服务质量上出现的问题?
12.怎样撤台?
13.怎样结帐?
14.怎样为客人开机点歌?
15.怎样欢送客人?
培训要求:(1)每条要专人讲解;(2)服务员作记录;(3)讲解人作示范;(4)按照讲解要点演习。
三、经营公关训练
1.怎样巧妙地将自己介绍给客人?
2.怎样简明扼要地向客人介绍本酒店的来历和特点?
3.怎样根据顾客的消费要求向客人推荐本酒店的名优菜点、酒水?
4.怎样通过同周围其他酒店的比较,向顾客介绍本酒店的好处?
5.怎样机动灵活地为顾客安排就餐位置?
6.怎样根据顾客的需要和就餐气氛同顾客交谈?
7.怎样为顾客订餐并确定消费标准?
8.怎样在就餐后同顾客继续保持联系,密切同顾客的关系?
9.怎样处理顾客对饭菜种服务质量的不满?
10.怎样对待顾客的不正当要求?
培训要求:同上部分。
四、卫生防疫、消防安全知识
1.学会怎样保持个人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2.学会掌握食品卫生要求及制度;
3.学会餐具卫生保养知识和方法;
4.学会就餐环境的清理保养知识;
5.学会安全用电知识及故障处理方法;
6.学会安全用火、防火知识及处理办法;
7.学会外出安全防护知识;
8.学会同社会各种人员打交道的安全知识。
培训要求:(1)熟习基本制度;(2)懂得处理、鉴别方法;(3)边讲解边示范。
五、服务案例分析和操作训练
1.写错了菜单或送错了菜怎么办?
2.客人按菜谱点了菜而厨房没有怎么办?
3.客人在菜里吃出了钓钩、玻璃渣、蚊蝇等异物后怎么办?
4.不小心使油水、茶水、饮料等弄脏了客人衣物怎么办?
5.客人对饭菜质量不满意时怎么办?
6.客人因服务不及时、上菜不及时而发牢骚怎么办?
7.客人想进包间消费而消费标准又不够该怎么办?
8.客人因对饭菜,酒水,服务不满意而拒绝付钱该怎么办?
9.客人因醉酒而行为不检点、甚至出现破坏酒店餐饮娱乐设备该怎么办?
10.客人对酒店提供的香烟、饮料、酒水认为是假冒伪劣产品该怎么办?
11.客人因不小心摔坏了酒店的餐饮用具、娱乐用具或家俱该怎么办?
12.客人对酒店服务人员有越轨行为或不检点动作、语言时该怎么办?
13.客人在消费完毕后要求酒店赠送礼品而酒店又没有时该怎么办?
14.客人消费时间过长并已经超过下班时间,甚至影响下一餐准备工作时该怎么办?
15.客人因自己不小心将个人物品丢失而又寻找不到时该怎么办?
16.客人消费金额本来很少而又要求优惠折扣该怎么办?
17.客人自己要求演唱歌曲而又不愿付钱该怎么办?
18.客人因自己不小心而发生摔伤、割伤或烫伤行为时该怎么办?
19.客人没有带足现金和支票而又需要在酒店用餐消费时该怎么办?
20.客人要求核对消费帐单而发现收银台算帐有多收错误时该怎么办?
企业员工培训计划应如何制定 篇6
一、如何做市场计划
2010年的计划如何做,首先要求符合所在区域的实际情况,计划要坚持可行、前瞻性、可考量、根据往年数据和公司销售方式,有预见性的计划出来。简单的说就是今年销售工作的指导计划纲要性的东西要一一列举出来,作为一年工作的约束和控制。简单的计划要包含一下几个内容。
1、市场概述:
主要介绍产品在市场的以往销量,市场占有率,价格体系情况,渠道网络分布。找出产品推广中的优势和劣势,新医药形势下的机遇和面临的困境。
2、竞争产品的价格,主渠道、客户结构、推广促销方式等。
3、客户分析,现有客户的文化构成,网络优势、学术功底、团队能力、渠道和终端掌控程度、资金实力综合评价。
4、市场存在的问题。
二、新销售任务分解
1、围绕新的销售计划,分解到区域和时段。
2、完成销售任务进度的考评方法,3、执行销售计划进度的具体措施。
4、招商手段和销售方式有哪些创新。
三、完成销售任务所需要的支持措施
1、招商宣传支持,比如广告、网络、会议、信息收集渠道等
2、人力资源配置方面。
3、物料和礼品配备
4、推广会议的安排
四、费用和费用控制
1、人员工资费用及办公费用
2、仓储运输费用
3、物料及礼品费用
4、差旅费用及招待费等
5、费用与利润比
五、渠道开发和客户维护手段
企业员工培训计划应如何制定 篇7
当前的国际经济规则总体上对中国利大于弊,弊大于利还是利弊相当?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关系到中国未来的国际行为的战略调整。如果总体上利大于弊,中国应致力于进一步融入和适应、进而修补和完善现有国际经济规则体系,防止其出现根本性的变革。如果弊大于利,中国应秉持消极例外主义或孤立主义的立场,置身事外、埋头发展,进而伺机颠覆或变革现有国际经济规则体系。如果利弊相当,中国可以选择有限参与国际规则或机制,一方面学习国际规则的制定方法,倒逼或推动国内改革,另一方面在参与国际规则时增加扩大自身影响力,伺机修正或改革国际规则,将对中国相对不利的非中性制度转变为对中国相对有利的非中性制度。
现有的研究对上述问题的回答并不一致。一些研究认为总体上对中国利大于弊,中国是现有规则体系的受益者和适应现有规则的示范者,本身也在鼓励古巴等国家经济自由化、融入国际规范和开展改革。从中国与其他国家签订双边投资协定的情况来看,中国完全赞同当前保护FDI的国际自由机制,已经成为这一机制下重要的全球成员,认为中国与当前全球FDI治理的主流立场是相容而非相斥的。但另一些研究则认为,中国正在通过政府的政策和行为破坏现有规则,维护中国不断扩张的国家利益并增强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随着世界领导权的转移,当前全球治理的规则也会因此而重新设计。这意味着中国从根本上是不满于现有规则的,正在通过隐秘或公开的手段,不断冲击现有规则,使其发生变化。
出现相反的看法,是因为上述研究立足于个别政策或规则的精细研究,缺乏对中国参与国际经济规则的宏观状况和长程经历作全局性和历时性的透视。本研究试图弥补这一缺陷,在此基础上,提出对中国参与经济规则制定所要考虑的原则的建议。
一、中国应注重本国行为与国际规则间的相互影响
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主要不确定参数是:当前规则的主要制定者美国衰落了吗?中国会作为未来规则的主要制定者吗?
美国衰落就像世界末日,总有人预测却一再被推迟。1988年时就有学者感叹“现在是1950年代以来,美国衰落论的第五次浪潮的顶点了” (1) 。那个时候,最可能取美国而代之的国家是日本。但是随后,日本失去了十年、二十年并且直到现在仍在失去下去。而美国,依旧屹立不倒,是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另一个可能取代美国地位的经济体是欧盟。欧元的出台让欧洲一体化成为区域合作的典范,欧盟也的确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但是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将缺乏财政联合的货币一体化所具有的脆弱性暴露无遗,欧洲经济的恶化正在腐蚀欧元和货币联盟的政治基础,希腊退出欧元区的风险正在上升,欧元区崩溃也由小概率事件变成被严肃分析的对象。有美国学者认为,没有哪个伟大的帝国像今日的欧洲这样迅速而断然地滑向崩溃,这将证明美国自由市场制度的优越性。“欧洲正在崩溃,中国步履蹒跚,印度和巴西正在开全面自由市场改革的倒车,我们成了最后的稳定增长的经济体。新的美国世纪正在到来——欧洲,以及世界其他地区,最好能为此做好准备” (2) 。
第二个问题取决于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的增长可持续性。一些美国经济学家认为中国的增长将持续下去,未来二十年内中国将恢复近代衰落之前的荣光,GDP占世界GDP四分之一(美国只占12%),到2030年贸易额将是美国的两倍,中国将再次成为世界的领先者和主导者 (3) 。一些投资公司在2003年预计中国GDP将在2041年超过美国,到2008年它把中国超过美国的时间提前到2028年。2009年,《经济学人》信息部预计中国在2021年就可以超过美国。
但上述看法并非没有争议。反对者认为,对中国的增长趋势做线性外推是不合理的。一则中国可能难以保持之前的高速增长,再则当前全球金融及经济危机中的未知因素太多,中国能否完全避免其影响还未可知。无论军事、经济还是软实力资源,中国要赶上美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中国会面临严重的人口老龄化和经济发展放缓的问题。他们认为,中国国内一些人误判了形势,过于乐观,要求放弃邓小平提出的“韬光养晦”的策略,采取更加强硬的对外政策,这将影响中国与包括美国在内的外部世界的关系,使中美两国的合作变得更加困难。这将让中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恶化。除此之外,国内政治变动、环境恶化、公共卫生问题等都可能影响中国增长的可持续性,让中国在走向世界第一的过程中折戟沉沙 (4) 。
对此,我们的基本结论是:第一,随着近年来中国的快速崛起,“一超多强”这一后冷战时期的国际实力结构开始趋于弱化。美国作为世界唯一超级大国的地位在未来五年内不会改变,但其优势程度日益弱化,主导和控制世界事务的力度下降;多强分化明显,中国从多强中脱颖而出,延续不断崛起的态势。第二,未来五年,世界主要大国之间的战略关系仍将呈现合作与竞争并存的局面,但可能出现阵营分界的趋势。这主要是因为中国的崛起会迫使其他大国考虑“选边站”的问题。第三,在未来五年,由于“一超多强”格局的弱化,美国主导世界的地位相对下降,但是包括中国在内的现有其他大国既无力弥补美国的领导地位,也建立不起一个集体领导的结构,现有的国际组织无一能为国际社会提供强有力的领导。基于以上判断,未来五年之中,美国通过规则而非强制力施加影响的可能性上升,中国通过规则来参与全球治理的机会也在增加。中国应更加注重本国国际行为与国际规则之间互动关系的研究与把握。
二、国际规则的分类及中国参与规则的分布情况
(一)公司治理型规则与成员治理型规则
公司治理型规则主要适用于IMF及世行、亚行等组织的运作。其特点是以认缴份额为基础的投票权为基本决策工具,在重大决策上设置85%的绝对多数同意通过机制。成员国主要权利大小依据其所缴份额比例的外汇,份额既反映一国经济实力,也决定该国在国际组织中的权利和义务。与份额挂钩的投票权直接影响到这些组织的决策及特定规则设置,如总裁、行长选择等从治理结构到技术操作层面等诸多事务。IMF在2010年已经提出份额改革计划,但遭遇阻力,至今未有落实,中国仍处于第六位。而世行尽管已经在2010年实现了投票权改革,中国份额上升至第三位,但是美国依然占据16%的投票份额,具有一票否决权。联合国安理会则采取了一种特殊的公司治理型规则,常任理事国拥有一票否决权。
更多国际机构采取了成员治理型规则,即各成员(国)拥有形式上平等的权利和义务。例如,世界海关组织、国际民航组织、世界旅游组织,等等。国际劳工组织的组织结构较为特殊,虽然是以国家为单位参加的政府间国际组织,但实行独特的“三方代表”原则,即各成员国代表由政府、雇主组织和工人组织三方代表组成,各方均有平等独立的发言和表决权。尽管成员治理型规则形式上保证了各成员单位之间的平等,但由于发达成员在核心技术、经济发展水平、金融体系等方面具有优势,它们往往能够让规则最终更有利于自己。例如,在国际标准化组织之中,发达国家的技术优势就能够让它们主导相关国际标准的制定,推行其技术标准、管理理念和经济规则。
(二)正式规则与非正式规则
正式规则即那些明确定义、明文规定的规则,其特点是公开透明、共同遵守,如IMF和世行的投票权等均属于正式规则。非正式规则则是那些没有明确规定,但实际被认同的行为规则,例如在IMF总裁和世行行长候选人的产生国,以及“企业社会责任”之类的规则等。
正式规则和非正式规则可能出现变化。正式规则的变动来自外部的动议,需经历议事程序加以重新定义。而非正式规则的变化则取决于环境和情况的变化,以其内部的自发性变化动力为主。正式规则和非正式规则也可能相互转换。当非正式规则被认同,其上升成为正式规则的可能性很大。如20世纪末一些西方跨国公司提出了“企业社会责任”的新概念,最初只有公司自身一些约定俗成的规范。2000年,联合国正式启动“全球契约”计划,号召全球企业遵守在人权、劳工标准、环境及反商业贿赂方面的十项基本原则,这样就把原来的隐性规范正式化了。
从已有经验而言,西方国家更倾向于制定正式规则,而亚洲国家则更容易建立和接受非正式规则。大体而言,正式规则更具有效率,适宜用于大型组织的管理。而非正式规则则更为灵活,更能适应环境变化。
(三)硬规则与软规则
硬规则是指那些具有强制约束力的规则设定,要求尽可能遵守;软规则或软要求往往不做硬性规定,只是给予建设性建议或自愿参与的要求。硬规则往往作用于那些无需考虑差异性的领域,具有一定的普遍性特点。软规则往往使用于需要考虑国别差异的领域,个性大于共性。
典型的硬规则如:世行的优惠资金分配政策、巴塞尔委员会发布的银行监管国际标准、WTO谈判中达成的协议、知识产权组织所管理的国际条约等等。理论上说,违反这些规则,将会遭到惩戒。典型的软规则如:IMF的汇率监督机制、IMF的国别金融部门评估机制、每5年1次的FSAP评估、FSB同行评估及不合作国别评估、IMF的SDDS和GDDS数据建设、国际证监会组织的《证券监管目标和原则》、国际保险监督官协会提供的全球统一的基本规则框架等。
需要注意的是,发达国家往往通过自身的知识和权力的优势,让一些针对自身的硬规则“软化”。例如,《京都议定书》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对发达国家量化减排和技术转让作出了规定,但发达国家提供的官方发展援助明显低于承诺水平,在技术转让上以知识产权保护等名义设置重重障碍。对此,发展中国家缺乏强制执行的手段。
(四)普适性规则与条件性规则
所谓普适性规则即该规则对所有成员国均适用,采用统一的标准或分析框架。条件性规则设置则以规则服务或限制的对象为主要考虑,并不具备对一致的一般性约束效果。
总体而言,IMF针对全球金融稳定的规则更倾向于普适性,但具有明显的西方分析逻辑,如强调自由市场、透明公开、减少干预,等等。世行则主要为发展中国家服务,其规则设定也往往以发展中国家为主要目标。
普适性规则如:世行的项目安全保障政策、世行的项目管理程序与制度、WTO一般贸易规则、WTO原产地规则、金融行动特别工作组(FATF)的制定反洗钱标准,以及国际标准化组织、世界海关组织、国际民航组织、国际海事组织、世界旅游组织等专门功能性组织的相关规则等。条件性规则如:世行的优惠资金分配制度、世行的低收入国家债务可持续性框架、WTO框架下对于反倾销规则中区分是否为“市场经济国家”、WTO的《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定》、APEC的《茂物宣言》、环境保护领域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等。
“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实际上是强调以能力差异为基础实行有条件的责任分配。对中国这样迅速发展中的大国来说,一方面,立刻遵循普适性规则,可能面临难以承担的成本;另一方面,过于强调条件性规则,又可能在迅速发展过程中越来越被动。因此,既需要明确目前的实际需要,同时也需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规则设定,不能过于拘泥于现阶段的静态需求。例如IDA的发展援助贷款仅适用于人均GDP低于1175美元(2010年标准)的国家,超过该标准以后意味着IDA将不再提供优惠贷款计划;而世行针对中等收入国家的贷款则要求借贷国的人均GDP在1006美元至12275美元之间(2010年标准)。又如,《WTO协定》对于发展中国家条款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主动型条款,即成员“自称”为发展中国家,在制定国内经济和贸易政策时自主享有《WTO协定》给予发展中国家的灵活性;另一类则是被动型条款,即一成员认定某些成员为发展中国家,并在其贸易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中给予这些成员以更为优惠的差别待遇。
注:非正式中包括非强制的正式规则;普适还是条件看实质而非规定, 例如WTO环境例外条款表面上是普适实际上对发展中国家不利;中国未参加但存在相互影响的国际组织定义为非正式规则;加权是将存在多条规则的机制 (如WTO) 的权重缩小为与只存在单项规则的机制 (如国际海事组织) 的权重一致。资料来源:本研究整理。
(五)中国参与国际规则的分布
按照未加权方法(这种方法将不同国际组织的重要性体现了出来)计算,中国参与国际经济规则显著更侧重于正式规则而不是非正式规则,但在普适性规则还是条件性规则上各占一半。按照加权方法(这种方法假定各种国际组织重要性是一样的)计算,中国参与国际经济规则时也是更侧重于正式规则而不是非正式规则,但在普适性规则与条件性规则上略微更侧重普适性规则一些。
上述分布状况反映了中国参与国际经济规则的如下特点。第一,中国已经较深程度地融入了现有国际经济规则体系,能够更多地通过正式规则来发生影响。同时,这也意味着中国被国际经济规则体系所约束和规制的可能性较大,在未来新的正式国际经济规则制定时应当秉持更加审慎的态度,作更严格的利弊分析。第二,中国正在逐渐脱离依赖条件性规则实现自我利益保护的发展阶段,这种脱离可能是被迫的,也可能是主动的,无论如何,未来这种脱离的程度可能加大,中国需要为利用普适性规则保护和扩张自身利益做好准备。
三、中国参加国际经济规则的利弊衡量标准
(一)动态性标准
动态性标准要求在衡量中国参与国际经济规则制定利弊时,不仅要着眼于中国以往迄今的发展情况和规则需求,更要合理预判中国未来的发展趋势,以此为标准来衡量未来跨期的利弊。中国发展速度一日千里,一些规则对今日之中国或许能构成有限的保护,但对来日之中国可能形成无穷的制约。鉴于规则影响的相对稳定性和长期性,必须以动态的标准衡量规则的利弊。
坚持动态性标准,要求我们对未来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的变化有合理的预期和准确的把握,尤其是对影响上述格局变化的主体有深入的研究。这些主体主要可分为三类。一类是目前的发达经济体。要弄清楚它们的发展趋势是向好、维持还是明显衰落。而这需要对它们面临的重大问题和挑战加以研究,如经济上的“去杠杆化”问题、政治与社会方面的99%反对1%的“占领华尔街”问题等等。第二类主体是新兴市场。要弄清楚未来哪些新兴市场可能实现赶超、跻身高收入国家之列,哪些会在昙花一现之后陷入停滞甚至倒退。这需要对不同新兴市场的发展或赶超模式的特点和局限进行梳理。第三类主体是主要的及有潜力的国际机制、国际组织。前者如联合国、布雷顿森林机构、世界贸易组织等,后者如二十国集团、金砖机制、上海合作组织等等。
(二)对称性标准
对称性标准要求中国参与国际经济规则制定时注重责任、权利与地位的平衡。那些责任明显重于权利、超出中国实际地位所应承担的规则,是弊大于利的规则。考虑到3~5年之内,中国尚无法成为国际经济规则的主导制定者,因此在现阶段中国应当联合立场相似的广大发展中及新兴经济体,旗帜鲜明地反对责任权利明显不对称的国际经济规则。
根据对称性标准反对权利责任失衡的国际经济规则主要有三种诉求或策略。一是“减负策略”,即相对于过少的权利,要求相应减少、至少不再过度承担有关的责任。二是“扩权策略”,即在已经承担了相对较多的责任的前提下,要求相应扩张我们在国际机制或国际组织中的权力或利益。三是“混合策略”,即在减少责任的同时扩张权利。当前的中国,应当以“扩权策略”为主,即,在认识或预见到未来势必要承担更多责任的前提下,积极主张和谋求本国在某些国际机制和国际组织中的话语权。但这并不意味着无法运用其他两项策略。对于那些发展前景不佳,可能被逐渐边缘化、替代或淘汰的规则或机制,可以采取“减负策略”。未来,中国逐渐成为全球经济规则的主导者之后,可以综合运用“混合策略”对国际规则进行调整,优化自身之于国际经济规则的权责配置结构。
(三)综合性标准
综合性标准要求中国参与国际经济规则制定时需要综合考虑直接利弊与间接利弊,全局利弊与局部利弊,以及政治、安全利弊与经济利弊。对具体国际经济规则的对策的最初提出者及其最终执行者,主要是不同业务部门的一线人员。微观层面的信息及观感的积累,是宏观决策的基础,但微观资料的收集、整理、递送难以避免地将出现信息损耗等主客观扭曲,造成对有关事项轻重缓急安排上的失衡。这些不同部门、不同渠道向上传递的信息,需要一个综合性、专门性、中立性的工作界面来进行分类、归纳、比较和排序。这样就可以在反映中国整体对外政治经济战略布局的框架之内,对不同部门处理和提供的信息的重要性进行准确的评估和定位。对决策者而言,通过综合性标准审视,可以了解相关事项整体的重要性,而不是在相对狭窄的具体领域中的重要性,这样在考虑中国参与国际经济制度建设或全球经济治理时,可以迅速抓住重点、明晰关键,不至于将有限精力配置到缺乏系统重要性的规则决策之上。
综合性标准要求中国国内不同部门和层次的决策者们有必要在一个更高层次平台统筹之下通力合作、共同研判,在指向明确的宏观战略下科学决策。这既需要直接辐射在相关国际经济规则之下的部门提供及时准确的情况和分析,也需要强化体制内独立第三方对这些情况和分析的梳理和评估职能。
四、对中国具有系统重要性的国际经济规则
(一)“竞争中性”规则
这一规则,是当前中国面临的具备系统重要性的国际经济规则。国际竞争中性(Competitive Neutrality)最初主要是从一国内部的视角提出来的,目的是为了避免市场以外的力量或优势(劣势)扭曲社会资源的分配,使资源被配置到缺乏效率的部门,最终造成社会储蓄的下降。此外,竞争中性原则也是为了避免那些从不公平竞争中获益的部门,损害整个市场的信誉,削弱市场竞争,从而让大量的资源从创造新技术、新服务方面,转移到非生产性的寻租行为上,降低了生产性投资的水平。澳大利亚等国较早地在国内一些经济规制措施中确立了“竞争中性”原则。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以及2010年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爆发,让以往新兴经济体总是经济危机薄弱环节及策源地的局面发生了根本性改变,随后的经济衰退或增长乏力让发达市场开始全面反思自身的竞争优势和经济安全及增长机制。“竞争中性”这一国内政策的国际化与多边化,就是发达市场经过政策反思之后,提出来维系其对新兴经济体相对优势的制度安排之一。
2011年11月,OECD发布《竞争中性与国有企业:挑战和政策选择》报告,对国有企业与私有企业相比拥有的竞争优势以及消除这些优势的思路和措施进行了全面研究,提出“竞争中性”政策框架 (5) 。其后,美国、欧盟、澳大利亚等加紧推动OECD成员国及其他非成员国建立“竞争中性”政策框架,并且在各类双边及多边谈判中宣扬“竞争中性”,力图将这一国内政策,推动成为国际经济合作的通行准则。
竞争中性,简单地说就是让不同主体在市场竞争中不因为其产权属性(比如公有企业、私有企业或社会公益部门)而获得特别的优势,或遭到不公正的对待。通常,关注的焦点是公有企业因为其国资背景而受到的优待,实际上,竞争中性原则不仅关注公共部门所享有的优势,同时也关注公有制企业因为自身产权属性为其参与市场竞争而带来的劣势。
OECD提出了“竞争中性原则”,以促使OECD成员国对国有企业参与竞争保持中立。美国在《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TPP)谈判中,也明确提出了“以竞争中性政策约束国有企业应当作为该协定的核心内容”。澳大利亚、韩国、新加坡等国签订的一些FTA中,也附有与“竞争中立”有关的条款。在欧美等经济体大力提倡之下,“竞争中立”规则可能通过联合国贸发会议、WTO谈判、更多的双边或区域投资协定等渠道向世界扩散。
“竞争中立原则”可能成为美欧约束和遏止中国国有企业发展特别是“走出去”的工具。短期中,应当利用各种场合延缓“竞争中立原则”上升为国际通则。同时,加强对该政策本身的理解与阐释,力图使其能够反映与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诉求,以体现“有区别但共同”的发展原则。
(二)全球及区域金融监管及金融合作的国际规则
从动态性标准来衡量,国际金融监管是对中国具备系统重要性的典型国际经济规则。当前的国际金融监管规则尽管主要是对欧美金融体系杠杆率过高、业务品种和经营模式过于复杂等问题的修正,对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瑞士和日本等多数发达国家的影响较大,而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影响较小。但是金融监管国际规则的制定事关中国长期性、战略性的核心利益,尤其是区域金融监管合作方面,正面临规则制定的窗口期。
从现实压力和约束来看,美国主导的TPP对中国的自贸区规则创建战略构成较为严重的威胁。从被动防御的策略来看,一方面,中国应当从态度上大力支持东亚地区成员之间的FTA谈判,包括10+6、中日韩自贸区等等,但不宜在这一议题上直接与美国对抗。中国甚至可以申请以观察员之类身份参与到TPP谈判之中,掌握情况并影响谈判。另一方面,应当把已有的东盟中国自贸区做好、做实,通过大型企业为载体的贸易投资网络整合全地区的供应链。从主动和积极防御的策略来看,中国在充分发掘现有自贸协定潜力的条件下,不妨跳出通过自贸协定推进东亚合作的窠臼,致力于提供与自贸区协议互补的区域公共产品,借此塑造东亚地区新经济秩序。具体来说,就是以东亚外汇储备库为依托推动建立东亚金融规则。与美国推动TPP的最终目标类似,长远来看,中国也应注重在周边构建中国主导的经济金融关系网 (6) ,同时推动东亚金融规则成为全球金融规则的“样板”。
首先,中国向地区提供了差异化的公共产品,不会与美国着力提供的基于贸易规则的公共产品形成直接竞争,相反,还构成了互补的关系,这样就避免了区域成员面临非此即彼的艰难选择,使它们有可能同时参与到中国主导的区域金融规则制定进程之中。这种互补性让美国在东亚区域金融公共产品提供上与中国正面对抗的可能性大为降低,事实上,美国重要智库兰德公司曾在一份报告中也建议,美国与东亚国家的合作不应让它们感到必须在华盛顿和北京之间做出选择。
其次,国际金融规则正是国际社会稀缺且急需的公共产品,中国首倡这项产品的提供将拥有道义优势。金融危机的反复出现表明当今世界的金融体系基本处于无政府状态,迄今没有一套有效的全球金融公共产品,这样的背景之下,如果中国能在区域金融公共产品提供上有实质性的贡献,势必获得国际社会的赞许与肯同。
最后,与区域金融规则对应的意识形态与亚洲文化相契合,因此中国在本地区倡建这一规则,能够促进区域认同,且可能有本地成员来共同分摊建设成本。国际金融规则的核心在于强化监管,而监管是西方自由市场伦理所排斥但却为亚洲国家认同的观念。新加坡国立大学有学者指出,美联储主席“大概是以下思想观念的最大受害者:市场总是知道得最清楚,因此没有必要对它们严加监管。这种信条在全世界造成了巨大破坏。不过没有一个亚洲社会深受其害。相反,亚洲人认为,缺乏良好的治理,没有一个社会能够繁荣发展。”实际上,认为没有一个亚洲国家深受金融监管缺失之害的论断过于乐观了,亚洲国家曾经甚至一直是缺乏监管的国际金融活动的主要受害者,并且它们国内自身的审慎与监管对此无能为力,一套全球的或者最低限度的区域上的金融领域公共产品,对亚洲国家客观上具备吸引力。
(三)应对气候变化及环境相关的规则
对中国有较大影响的气候及环境相关制度安排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国际航空和国际航海排放的规则,碳关税,WTO环境例外条款,以及国际环境协定。
这些规则可分为三类。一类是明确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的规则。如《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以及《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等国际环境协定。但在实际执行上,这些协定很难把“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完全落到实处,发达国家总能找到知识产权保护等借口,在提供援助资金、技术转让等方面削减自身责任。
第二类不遵循“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及“协商一致”原则,而是按照“非歧视”、“无差别”以及“简单多数”的议事规则,如国际民航组织及国际海事组织的规则。而根据《京都议定书》的规定,国际航空和航海排放事宜是由前述两个组织负责,由此在规则上存在内在的冲突。
第三类是发达国家凭借技术及资金优势实施的针对“共同但有区别原则”带给自身潜在不利影响的补救性规则,如碳关税有关的制度。发展中国家经济水平低,新能源技术落后,降低碳排放成本高,无法达到发达国家制定的碳排放标准,其出口的高能耗产品将普遍成为碳关税的征税对象。
在现阶段来看,与气候变化及环境有关的规则对中国来说主要是约束性的,但鉴于这些规则短期内难以在国际话语中被边缘化,因此不适宜用“减负策略”对待,而是应当积极主张自身在这一进程中的各项权利。第一,把握碳关税、航空排放问题上的节奏,反对发达国家激进的单边行动。第二,强调自身作为发展中国家在获取减排有关的清洁能源等技术引进方面的权利,敦促发达国家切实承担有关资金援助及技术转移方面的责任。除此之外,我们还应当善用外部压力“倒逼”国内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为未来的气候谈判中占据更主动的地位夯实经济基础。
五、中国参与国际经济规则制定应遵循的原则
近年来,随着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中国已成为参与全球治理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对全球规则的变迁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但由于中国身兼“全球第二经济大国”、“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崛起中的大国”等多重身份,导致在国际规则中难以协调与其他参与国的利益。因而,当前中国参与国际规则,需要倡导既符合中国利益,又能为其他国家所认可和接受的指导原则。对此,我们认为中国参与国际规则,应分别坚持以下三个基本原则。
(一)对于现行的国际规则,应坚持“权责相适应”原则
“权责相适应”是一项公认的国际法原则。在现行的国际政治与经济体系中,各种全球治理规则和机制都是在发达经济体的主导下建立的,以美国为代表的既得利益国家集团是最主要的受益者,而广大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却无法享受公平待遇,难以发挥与自身实力相符的影响力。尽管2010年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中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和发言权却与美国等发达经济体相差甚远。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为例,截至2012年6月,中国在IMF的投票权仅为3.81%,而同期美国的投票权为16.75%,日本为6.23%,德国为5.81%。在此情况下,如果让中国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责任简单地对等划一,不仅对于中国来说不公平、不合理,同时也将违背公认的国际法准则,从而成为新的不平等、不稳定的根源。更重要的是,这种不合理的权力分配格局大大限制了中国担负国际责任的能力,即便是中国愿意担负与发达国家相等的责任,在实践上也将变得不可行。
(二)对于改革中的国际规则,应坚持“包容利益”原则
所谓包容利益,是指博弈的参与方共同分享国际规则转型带来的利益增量,而不触及既得利益,并且对自身利益的维护不损害其他各方的利益,甚至有利于其他各方利益的实现,因而与其他各方的利益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包容利益既是一种非排他性的利益,又是一种共容利益,体现了利益增长的包容性。对于崛起中的新兴国家以及既得利益国家(集团)来说,包容利益扩大了共同利益的内涵。一般认为,新兴国家要求改革现有国际规则,而既得利益国家(集团)则千方百计维护现行规则给其带来的利益,两者似乎有不可调和的利益冲突与矛盾。而事实上,两者并非是一种天然的对立和竞争关系,新兴国家对利益的追求不必以牺牲既得利益国家的利益为代价。两者可以形成双赢关系,共同改革效率低下的国际规则以创造更多的利益,并让更多的成员分享利益增长带来的成果。对于新兴大国而言,更应寻求一种包容利益。历史经验表明,新兴大国在全球治理中谋求领导地位的过程中,与他国分享新增利益,坚持包容理念是获得他国接受、支持和追随的必要前提。因此,新兴大国改革现有国际规则的努力要想获得成功,包容利益既是必然要求,也是一种现实选择。
(三)对于新国际规则的确立,应坚持“有区别的共同责任”原则
“有区别的共同责任”原则是指世界各国在应对全球问题方面的责任有所区别,但负有共同的责任。与“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不同,“有区别的共同责任”原则强调共同责任,但要兼顾区别责任。这是因为:一方面,每个成员根据自身能力、特点以及通行的国际法原则允许所承担责任的范围、大小、方式和时限等方面存在差异;另一方面,国际社会中的每个成员不论大小、强弱都必须承担为解决全球问题做出力所能及贡献的责任。“有区别的共同责任”原则不仅强调各国对于全球问题均负有不可推卸责任的原则,也是为了各国更加公平、有效率地承担责任和解决问题。这一基本原则体现在环境与气候变化问题上,要求世界各国在同舟共济的基础上,根据消费情况和自身能力承担相应的责任。发达国家工业化的实现是建立在长期过度消耗地球资源和严重污染地球环境的基础之上的,今天的全球环境问题的产生主要基于此。即便是现在,美国等发达国家仍然消耗着人类共有资源的较大份额。国际能源署数据显示,2009年美国占世界4.5%的人口消耗了世界17.8%的能源,人均能源消费量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9倍,而中国的人均能源消费量仅为美国的24%。与之相适应,美国应承担更多的责任,而不是在责任的划分上搞“平均主义”。因此,没有区别责任,片面强调共同责任将有违公平合理;而没有共同责任,区别责任也就失去了根基,成为无本之木。
总之,这些指导原则与中国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本精神一致,是新形势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具体化,并将成为建设和谐世界的三个支柱。
参考文献
[1]何帆, 徐奇渊, 徐秀军.开发性金融在推动周边金融合作中的战略选择: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双边的视角[J].中国市场, 2011, (16) :4-6.
[2]Huntington, S.P.1988.The US:Decline or Renewal?[J]Foreign Affairs67 (2) :76–96.
[3]Arthur Herman.Why the Death of Europe is America's Opportunity[J].May2012, http://www.aei.org/.
[4]Subramanian A.Greece’s Exit May Become the Euro’s Envy[N].Financial Times.May14, 2012.
[5]Joseph S.Nye.The Decline and Fall of America’s Decline and Fall[EB/OL].Project Syndicate.Oct.6, 2011.
帮助员工制定新年计划 篇8
作为一名创业者,担负着让企业兴旺发展的责任,然而这个重任并不应仅仅由你自己来承担。你雇佣的那些拥有高技能的员工会帮助你取得成功,因为他们是公司获得收益和发展的最重要资本和基础。
因此,你需要思考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如何能让员工表现出最佳状态,为实现公司的目标而奋斗。
除了进行年度或者是半年度的员工绩效评审外,还要鼓励员工们一起讨论下一年度的公司规划。这么做的目的是鼓励员工们仔细回顾一下自己在上一年的表现,使他们更好的融入到公司取得的成就中,而这些成就通常都会转化成员工个人的成就。
因此,为了使你的员工能发挥更出色,可以为你的员工制定以下新年十大计划:
1我将要更加灵活的工作。你能在工作中找出三件使你工作效率更高的事情吗?比如,你的员工是否在收发电子邮件或者回复电话上花费了太多的时间?这是否经常扰乱他们的工作?通常,工作中出现的低效率并不是很明显,然而如果员工能够明确认清这一点,那么就能避免这些低效率工作,也可以提高员工对工作的满意度。
2我将扩大自己在生活和工作中的交际范围。你能鼓励你的员工去结识更多的人吗?当遇到陌生人时不仅仅只是打一声招呼,还要了解他们的职业以及他们保持高效工作的方法,同时也让他们了解你的特点、技能和兴趣吗。想一想,如果你能做到这些,那么你们的交流会给双方的事业都带来好处。你能把他们列入到你的交际圈中以备在需要的时候双方可以互相求助吗?
3我将要找出三个使自己无法被别人替代的理由。为什么公司还会继续雇佣你?你为何如此擅长自己从事的工作?公司知道这些吗?公司还应该了解关于你的其他什么信息?在公司裁员以及合同期终止时,公司为什么辞退了他人而依然留住你?特别是在经济危机时,如果你无法回答这些问题,那么你很容易失业。
4我要找到与老板和同事和睦相处的好方法。如果老板对你的管理不太到位,那么你要找到一个积极的、毫无怨言的方式来改变这种状况,从而让他更加了解你的想法。你想得到更多(或更少)指导、监督、自由、责任或权利吗?如何使同事通过工作量的大小或不同来创造一个更加积极的工作环境从而达到公司的目标?把你的想法讲出来,并确保你的想法能被老板知道。
5我将要至少参加一个全公司范围内的工作组或委员会。在你所在的小组、团队和单位之外,其他公司员工了解你的能力、兴趣和技能吗?你知道公司其他部门都发生了什么事情吗?你知道公司其他人面对的挑战和机遇吗?通过参加公司的委员会,你不仅可以拓宽对公司运作和目标的看法,还可以挑战自身的技能和知识,扩大自己的人脉影响力。
6我将要加入我所在领域的一个专业组织。生活和工作其实就是一个不断成长和发展自己的过程。你近期都为自己做了什么?你遇见过与你有着同样希望、梦想和目标的同事吗?不要错过这个既能够使你更多了解自己的专业,又能增进你的社交圈的机会。
7我将要参加与工作有关的自我完善的研讨会。现在是否有新的技术、工具和概念产生,使你需要不断地了解它们以便自己成为一个更重要和不可替代的员工?你上一次激励自己是何时?你何时对工作和未来有了新的看法?一次研讨会可能是重新激发自己和增加工作满意度的催化剂。
8我将要制定四项目标,以帮助我成长和发展为一个追求进步的员工。在当今经济衰退的形势下,企业裁员和缩减规模每天都在发生,因此,你要认真想一想,除了参加研讨会和加入专业团队之外,你还能通过什么方式使自己成为一个追求进步的人。你想在工作中有更大的作为吗?你想组织或主持一个工作组吗?你想重新思考和改进某个产品、政策或程序吗?那就和你的老板举行一个月度公开会议,说出你的创意吧。
9我将要评估对公司的个人贡献。列出你取得全面进步的三个优势和三个局限性。找到能使自己在这六点上都能取得进步的方法,包括需要从直属主管或其他管理人员那里得到的帮助,从而使你走向成功之路。
10我将尽力改善至少一个与我相处不太融洽的同事之间的关系。要积极主动地约见他/她来讨论一些问题,这样才可以促成双方良好的交流。要记住,作为公司的一员,你的目标就是充分利用自己的才干,与同事进行配合来提高公司的生产力和效率。阻碍这一目标实现的明显障碍便是不和谐的人际关系。你如何才能扫清障碍获得成功?
【企业员工培训计划应如何制定】推荐阅读:
企业培训计划制定步骤05-30
员工激励企业文化应成为一种待遇08-18
企业如何留住核心员工10-20
初创企业如何激励员工08-30
如何提高企业员工素质09-24
企业如何激励基层员工10-08
如何加强企业员工情感管理05-30
如何把企业员工管理到位?06-01
如何使高科技企业员工更忠诚于企业08-27
浅谈企业如何有效激发员工潜能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