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练习册第五分册答案

2024-07-27

高中历史练习册第五分册答案(精选5篇)

高中历史练习册第五分册答案 篇1

第一课

1林则徐 虎门销烟2海国图志 师夷长技以制夷3B4A5B6D7(1)我指香港,母亲指祖国中国,海狮指英国(2)该诗既唱出了国土沦丧的切肤之痛,有颂扬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优秀品质,意在唤起民众,共同抗击外侮,兴我中华,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热情。

8鸦片战争是一场侵略战争,英国发动战争的真正目的是打开中国的大门,变中国为其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而不是把中国拉向近代化。鸦片战争确实给中国带来了近代文明,但这只是战争的客观影响,并非侵略者的本意;而且战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种文明是以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为代价的,这种观点没有正确区分战争发动者的本意与战争的客观影响。

第二课

1亚罗号 马神甫 第二次鸦片战争2英国 法国3D4D5A6B71858年通过中俄瑗会条约割占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60多万平方公里中国领土;18601年通过中俄北京条约割占包括库页岛以内的乌苏里江以东地区约40万平方公里中国领土;1864年通过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割占巴尔客什湖以东以南(包括斋桑湖,特穆尔图淖尔在内)44多万平方公里中国领土;19世纪80年代通过中俄伊犁条约等几个边界议定书割占斋桑湖东北,霍尔果斯河以西,特穆尔图淖尔东南和阿克塞河源7万多平方公里中国领土。

8特点:数量多(从5个到10个)地域广(从局限于东南沿海扩展到全国的海岸线)由海岸而深入到腹地的长江,说明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9(1)材料一二反映了五口通商后,英国的某些工业品没有占据中国市场。材料三反映了鸦片战争后,英国向中国输入的鸦片比鸦片战争前更多。(2)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需要更广阔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通过鸦片战争打开中国的大门后,英国资产阶级认为中国地广人多,是一个落后的大国,是英国商品侵略的理想对象。(3)原因:当时中国的经济由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几乎完全自给自足,对市场的需求十分有限,购买力低下;两国的生活习惯不同,国情不同;英国等国大量输入鸦片,是中国出口收入大半被抵消,无力购买英国工业品。对策:英国现提出修约,提出中国全境开放,鸦片贸易合法化,外国公式常驻北京等要求,遭拒绝后,借亚罗号事件,伙同法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进一步扩大侵略权益。第三课

1南京 天京 天朝田亩制度 封建土地所有制2江南大营 江北大营 3洪仁玕 资政新篇4B5D6C7天京变乱。天京变乱市太平天国元气大伤,从此太平天国由强盛转向衰弱。8(1)清王朝(2)指中外反动势力联合起来,共同镇压太平天国运动。(3)这个观点是片面的。太平天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农民战争的局限性。

9(1)马克思认为太平天国运动是一次可能给中国社会带来巨大进步的伟大变革。(2)材料二中马克思认为太平天国运动时落后的农民运动。他给中国社会带来的仅仅是破坏。史实:拜上帝教虽起到了动员群众的作用,但其宗教迷信思想禁锢了人们的头脑,瓦解了斗志,到后来成为领导集团内讧的工具。《天朝田亩制度》虽反映了农民的迫切愿望,但他有有严重的落后性和空想性。他将小农经济作为奋斗目标,违背了社会潮流;均贫富,产品归公,无法调动农民的劳动积极性。再加上军事斗争紧张,无暇顾及复杂的社会变革,所以根本无法实现。事实上,由于军事和政务的需要,农民照旧要纳粮纳税,而且在太平天国统治的大多数地区,农民依然要想地主交租。《资政新篇》虽有进步性,但他未反映农民的迫切愿望,缺乏阶级基础又由于形势紧迫,缺乏实施的客观环境,故同样具有空想性。天京变乱,从原因上来看更是暴露出太平天国的阶级局限性。从结果来看,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损失,使前期领导核心垮台力量削弱形势逆转从此太平天国又盛转衰。

第四课

1洋务派 奕 曾国藩 李鸿章2B3C4A5C6B7 1865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成为国内最大的军事企业;1873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轮船招商局。这是近代中国第一家轮船运输企业,也是洋务派兴办的第一个民用企业;1863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广放眼馆,培养新式人才。8(1)站在顽固派的立场上(2)1862年,总理衙门奏设同文馆,请外国教习教学生学习外语。同文馆是我国近代第一所新式学堂,适应了中国迈向现代化的需要。但由于国人观念守旧不屑读番书,故同文馆招生只好附加优待条件,如免学费有津贴,成绩好的送出样回来有官做等等。但顽固派不以为然撰上联以讽之。说明洋务运动阻力重重。9我同意此观点。洋务运动是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洋务派打着自强求福的旗号,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创办近代企业,变革生产力而掀起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中国现代化运动。他为中国现代化的起步提供了一些新的东西1创办近代工业。中国从此开始有了自己的近代轻重工业。同时在生产工具的变革上有了质的飞跃。2引进和培养了一批专业技术人员3发展了工人队伍,刺激了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4创办新式学堂。对沟通中西文化学习西方科技起了重要作用5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不少人回国后成为各界的栋梁。留学教育对封建传统教育是一个突破6建立了一支近代化海军。。。

第一单元单元练习

1闭关锁国政策2英国向中国发动了鸦片战争,并在中国战败后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及相关附约,割占香港岛,获赔款洋银2100万元,并获协定关税,五口通商,领事裁判,片面最惠国,在通商口岸租地建屋等特权。3在资本主义国家接连发动侵略战争的打击下,政治上,中国的主权遭到严重侵犯;经济上,封建的自然经济开始遭到破坏;中国有一个主权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使中国被迫开放国门,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体系中,给中华民族带来巨大灾难的同时,在客观上打击了腹泻的封建势力,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为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某些客观条件。鸦片战争后要求了解西方学习西方的人越来越多,西学在中国逐步得到传播,对封建统治也是一种冲击。4 1860年8月,英法联军攻占大沽,直入天津,咸丰帝仓皇逃往热河;10月,英法联军攻占北京,抢劫并焚烧圆明园。5战火直接烧到北京;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共开放商口岸11个,从局限于东南沿海扩展到全国的海岸线,由海岸而深入到腹地的长江,天津条约规定外国人可到内地游历通商传教,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自由航行,都说明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外国公使驻京。6太平天国运动前后坚持抗清斗争十多年,沉重打击了清王朝。

1领导禁锢运动,积极整顿海防,主持虎门销烟,表现了中华民族抵御外辱的坚定决心。主持编译四洲志,记录了近代中国通过文字而了解到的西方形象,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2没有。人们大多只是将其视为一部洞悉夷情的域外地理书。几乎无人去阐发其中的师夷长技以自夷思想,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派将其发展成师夷长技以自强,并付诸实践。时代价值:这一主张,是鸦片战争时期强国御辱的时代强音,也是近代中国学习西方探索救国救民之路的先声。3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发展迅速,纷纷开展并完成工业革命。基于抢夺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面对数千年之未有之变局,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在与西方列强交涉的过程中,清政府一批手握实权的廷臣将吏在耳闻目睹西洋坚船利炮的威力下,倡导了这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4主要指19世纪60年代开始,洋务派倡导的洋务运动在生产方式军队建设思想教育的方面迈出了现代化的一步。第五课

1办学兴教 翻译西书 新式学堂 洋务2王韬 薛福成 马建忠 郑观应(任选两位)洋务运动 政治 经济 新兴民族资产阶级3D4B5C6第一列:BDAC 第二列:DACB 7名称(外商企业 洋务企业:军用 民用 民资企业)性质(资本主义企业 封建企业;带有资本主义性质 资本主义企业)背景(鸦片战争后西方经济侵略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内忧外患为巩固封建统治

外商企业刺激,洋务运动诱导)影响:自然经济日益瓦解,推动中国经济走向现代化;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有利于资产阶级,无产阶级的发生发展,为中国社会变革提供了经济和阶级基础 外商企业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化程度.8(1)西学的广泛传播,给中国带来了新知识新学问(2)废除科举考试改革教育;开设议院,建立君主立宪政体;大力兴办民族工商业,全面发展资本主义9(1)被压制的人:民族资产阶级;站立的人:封建势力(2)外国资本受到不平等条约保护而享有特权,同时资金多规模大技术力量强;本国封建势力占有绝大部分土地,并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是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市场狭小,因此民族资产阶级具有反对他们的革命性。同时民族资产阶级由于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又对外国资本主义和封建势力具有较强的依赖性。

第六课 1894 东学党 丰岛 甲午2马关条约 李鸿章 刘永福 3A4D5B6D7D8(1)沙市 重庆 苏州 杭州(2)否。《马关条约》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9(1)1896年(2)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热情和反抗日本侵略的坚强信心。

第七课

1康有为 梁启超 公车上书 2明定国是 百日维新3D4C5D6C7A8(1)洋务派。仅仅在器物层面学习西方,不学习西方的制度和学问,不能使中国富强。政治制度。(2)中日甲午战争9(1)公车上书,拉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2)君主立宪政体。因为顽固派势力比较强大(3)故宫档案。因为故宫档案是原始资料,是直接史料,而戊戌奏稿则可能经过康有为的修改,是间接史料。

第八课

1西摩 廊坊 杨村2痛剿 李鸿章 奕? 半封建殖民地3A4B5B6C7D8提供贷款,投资建厂,开矿筑路等。9(1)熊代表俄国,虎代表英国,青蛙代表法国。(2)鹰代表美国。因为当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掀起瓜分狂潮时,美国正在与西班牙进行争夺殖民地的战争;战争结束时,各国在华的势力范围实力已经划定。为此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门户开放政策在扩大美国在华利益的同时,强化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秩序,促进了帝国主义共同控制中国的局面。10(1)自然灾害,以及他们生活的困难。(2)反对一切外国的东西,把外国人赶出中国。反映了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成为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3)扶清灭洋。盲目排外,盲从清政府,对清政府的反动本质缺乏认识。

第九课

1预约变法 督办政务处2资本主义 专制制度3B4A5D6B7D8厘定法律,广兴教育,清理财政,整顿武备,普设巡警,规定召开国会年限,颁布钦定宪法大纲,设定谘议局和资政院,成立责任内阁。9(1)教育领域(2)办学校,废科举,派游学。10(1)巩固清朝的君主统治,抵御外国侵略,抵制革命。(2)没有。1908年,清政府在立宪派地方督抚和驻外使臣等压力下,确立预备立宪期为九年,1910年又在立宪派国会请愿运动的推动下,把预备立宪期限改为五年。

第十课

1黄兴 宋教仁 东京2中华民国 临时约法近代民族民主3A4C5B6D7A8 1894年,创立兴中会。1895年,发动广州起义。1905年,倡议成立同盟会,并撰写同盟会机关刊物民报的发刊词。同盟会成立后,领导发动过次武装起义。9(1)1895年的广州起义。(2)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说明经过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清政府已经大失人心;革命潮流急速向前发展。10(1)天赋人权,主权在民,三权分立。(2)总统制。美国。(3)临时约法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的性质,体现了资产阶级的革命性和民主性,具有重大的进步意义。

第二单元单元练习

1洋务运动2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3洋务运动只零星的学习西方的一些科学技术和工艺制造,无法强国。4三国干涉还辽5壮大了日本的实力,刺激了日本称霸东亚,对外侵略的野心。

1否定态度,认为是骚动2义和团运动期间,俄国为维护中国东北的秩序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中国东北未来还应该由俄国占据,掩盖了俄国的侵略本质。3八国联军侵华的残暴行径4材料二属于历史叙述,材料一侧重于历史评价。

1国会请愿运动2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中国人要挽救危亡。摆脱内忧外患的局面。3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政体。

1向西方学习,建立民主富强的国家。2前者追求民族共和,后者维护君主专制。

第11课

1伦敦 美国 日本2同盟国 协约国3B4B5B6B7D8(1)经济上的竞争,殖民地的争夺,相互冲突的联盟体系,势不两立的民族主义愿望和不可逆转的军事时间表。(2)不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时多因一果。20世纪初,以欧美国家为主导的世界体系已经形成。欧美列强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与此同时,19世纪末掀起的瓜分狂潮几乎让所有国家和民族都卷入国际政治漩涡中来。两大军事集团形成。由此可见,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多种因素交织的产物。9(1)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共同形成了三国同盟。英国、法国、俄国共同形成了三国协约。(2)两次摩洛哥危机、波斯尼亚危机和两次巴尔干战争。

第十四课

1沙皇专制制度2日俄 1905革命3C4C5C6D7B8(1)和平面包和土地。通过和平法令、土地法令等,决定俄国退出战争。废除土地私有制,没收地主土地,把土地及生产工具分给劳动者使用。(2)通过《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宣布推翻临时政府,全国政权转归苏维埃。又通过和平法令、土地法令等解决了广大人民迫切需要解决的和平土地和面包问题。选举列宁为人民委员会主席。苏维埃政权在各地建立起来。9 20世纪初的俄国社会经济与政治的结构性矛盾本来已经非常尖锐,一触即发。而在一战中。俄军的失利充分暴露了沙皇政府的昏庸无能,点燃了这种危机。1917年初,俄国经济已陷入全面崩溃的境地。“和平面包和土地”成为俄国民众的共同呼声。

第十五课

1布列斯特合约 协约国2余粮 工业 自由贸易3A4D5C6D7A8B9十月革命期间,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其目的是适应战争和国内外形势,按共产主义原则调整国家生产和产品分配。随着形势的变化,又实行新经济政策,通过利用市场机制和商品货币关系较快的恢复国民经济,以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新经济政策和战时共产主义相比,表面是后退,但调整了生产关系,恢复和发展了经济,这是符合生产力状况和当时局势的,是必要的。

第十六课

1斯大林模式2基洛夫 阶级斗争尖锐化 肃反运动3A4C5A6C7C8B9基本条件:农业生产机械化、电气化等物质条件。时间限度:列宁认为需要几代人的努力,说明新经济政策应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实行。10直接原因:1927年底粮食收购危机。影响:短时间内有利于苏联工业发展,为苏联工业化的实现提供了条件,但他违背了农民的意愿,与当时农村生产力水平低下的状况不相适应,从而破坏了农村生产力,使农村生产长期停滞落后,严重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第四单元单元练习

1第一次世界大战。1917年的二月革命。2二月革命后,临时政府虽然实行了一些资产阶级民主改革,但对民众最关心的和平与土地等问题置若罔闻。前线继续流血,后方依然面临饥荒。3俄国革命由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4彼得格勒武装起义中攻打冬宫的场景。5《告工人士兵农民书》《和平法令》《土地法令》

1农民在心理上产生了与苏维埃政府严重的对立情绪。因为战士共产主义政策使农民付出了巨大牺牲和代价。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准备长期执行的政策。反映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急于求成的指导思想。3小生产、小农经济。利用国家资本主义的手段消除小生产方式。4农业生产机械化、电气化等物质条件。列宁认为需要几代人的努力,说明新经济政策应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实行。5新经济政策通过利用市场机制和商品货币关系较快的恢复了国民经济,稳定了政治形势。

1首先发展轻工业,然后发展重工业。这是因为,发展轻工业所需要资金较少,易于获得利润,为重工业积累资金。2苏联应首先发展重工业。因为苏维埃国家面临帝国主义的包围,必须首先发展重工业以保证以保卫苏维埃政府。3造成轻工业生产落后。不能满足人民的需要,货币不稳定,牺牲了农业和农民的利益,严重的破坏了农业生产。4必须保证农业、轻工业、重工业有比例的平稳的发展,才能为社会主义的工业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十七课

1色佛尔跳跃 洛桑条约2哈里发 拉丁字母3B4D5D6C7(1)凯末尔(2)凯末尔领导土耳其人民获得民族独立战争的胜利,成立土耳其共和国,并当选为第一任总统。他推行了一系列资产阶级民主改革,使土耳其走上了现代化国家的道路。8(1)一战结束后,土耳其成为战败国,奥斯曼帝国彻底瓦解,国家主权丧失,首度被占领,大片土地被瓜分。(2)土耳其人民取得民族独立战争的胜利,独立后的土耳其在凯末尔的领导下,进行了资产阶级民主改革,取得重大成果,在政治经济外交文化教育社会生活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不断向现代社会迈进。

第十八课

1B2A3D4A5C6C7提倡手工纺织是甘地所提倡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唤起了更多的印度民众加入到民族自治的运动中来,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英国的经济侵略。这是在当时的背景下印度人民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一种方式。而不是甘地发展经济的措施。甘地并不排斥西方的工业文明。因此认为提倡手工纺织会使印度更加落后的观点是对甘地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误解。8(1)政府:英国的殖民统治政府。事例:《罗拉特法案》阿姆利则惨案、食盐专卖。(2)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发动了印度社会的各阶层,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

第五单元单元练习

一.1.摆脱殖民压迫,实现民族独立,建立富强、民主的现代化国家。2.亚、非、拉美地区都有着丰富、独特的民族文化传统,但近代以来,它们都遭到了来自西方列强的民族压迫,不同程度地沦为了殖民地或半殖民地。伴随着列强政治、经济势力的侵入,资本主义文化和思想观念也渗透进来,使本土文化面临严峻挑战。在走向民族独立的道路上,本土文化如何实现现代化,是这些国家发展历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3.土耳其在凯末尔的领导下,首先通过武装斗争的道路,赢得了民族独立;其次,在“凯末尔主义”六大原则的指导下,走的是一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之路,试图通过和平协议的方式取得民族自治权。

4.现代化的前提是民族独立,在此基础上实现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土耳其在凯末尔的领导下,通过武装斗争。首先赢得了民族独立,为资产民主改革奠定了基础;其次,在“凯末尔主义”的指导下,又通过资产民主改革。走上了世俗化﹑现代化的道路。但改革的某些措施存在割裂民族传统的倾向。印度在争取民族独立的过程中,走过一条曲折﹑复杂的道路“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虽然未能达到预期的目标,但以甘地为代表的印度民族主义思想和国大党 提出的民族独立政治目标由此深入人心,成为印度民众的共同呼声。两国虽然面临着相似的任务,大两国国情和具体形式的差异,促成两国人民各自选择了适合自身的不同道路。

二.1.不同看法:列宁认为无产阶级的暴力革命是因为殖民当局的暴力压迫而产生的;甘地认为暴力的革命和暴力的压迫都是不能接受的,并同样是具有恶意的。原因:因为俄国十月革命史通过暴力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苏维埃政权的范例,所以列宁希望能够印度也走这样的道路。而甘地在争取民族自治的斗争中逐渐形成了“非暴力不合作”的政治哲学,他反对“以暴制暴”,主张用不合作运动团结印度民族民众,反对殖民统治,迫使英国殖民当局做出让步。2.既反抗英国的殖民压迫,又防止人民群众的革命。

3.从历史背景看,阿姆利则惨案后,印度的民族矛盾激化,实现民族独立式印度人民的根本任务,任何有利于民族独立的运动都是进步的。从国情看,种族分裂、外国入侵、加之宗教的忍耐,顺从思想盛行,民族抗争意识较弱。为此,任何有利于激发民族意识和爱国热情的运动都是进步的。然而,也必须看到,甘地的手工防止运动虽然具有积极意义,但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一定程度上也束缚和限制了民众运动。

三.1.因为凯末尔是土耳其民族独立运动的领导者,是土耳其现行国家和政治体制的创立者,是土耳其民主共和国的缔造者,被土耳其人民尊称为“国父”。2.曾经三次领导“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沉重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大大增强了印度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成为印度民族精神的化身,被印度民众尊称为“圣雄”。

3.答案不必强求一律,言之有理即可,应该以辩证的灌顶看待土耳其的凯末尔改革和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凯末尔改革,就要肯定它对土耳其的现代化所起到的积极作用,又要看到它对民族文化的传承

确实有一定的不利影响,但是应该强调前者,不能因为其局限性而否定了土耳其的民主改革,甘地领导的‘非暴力

不合作运动’:非暴力思想有助于构筑和谐世界,在这场运动,甘地的伟大人格魅力,毕生致力于独立和民族团结事业 的决心,敢于斗争,持之以恒的精神等,都是值得推崇的。

第19课 民国初年的社会于政局 一.基础练习

1、段祺瑞 冯国璋 张作霖 BCABD

二、拓展练习

7(1)袁世凯 派人刺杀宋教仁(2)与帝国主义五国银行团签订(善后借款合同)(3)二次革命。但是因为和袁世凯之家力量的悬殊和国民党内部纪律涣散,不久失败。8(1)辛亥革命(2)南京临时政府一系列革除“旧染污俗”的政令。(3)内容:涉及剪发辫,易服饰,改称谓,废跪拜

禁裹足,倡女权。意义:促成了社会习俗广泛而深刻的变革。

第20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一、基础练习

1.1915 青年杂志 文学改良刍议 狂人日记 2 A 3 B 4 D 5 B 6 C 7 A

二、拓展练习

8(1)坚信文学改良是正确的,不容议论。同时反对使用文言文(2)陈独秀的态度在当时袁世凯帝制复辟、宣扬尊孔复古、反对文学革命的势力强大的大背景下,是必要的,对推动文学革命起到了积极作用。这种态度有偏颇之处,不利于文学革命的充分展开。对传统文化不应该片面否定,我们既要摒弃中国传统文化中槽粕性的成分,也应该肯定其积极的影响,结合时代的变化,保留并发扬其精华成分。

第21课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

一、基础练习ACADBC

二、拓展练习

7(1)五四运动爆发后学生的罢课争斗。在巴黎和会上中国的合理要求被无理拒绝。

(2)五四运动最终取得胜利。中国拒绝在巴黎合约上签字。五四运动中,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态度登上了政治舞台,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无产阶级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必然因素:上海无产阶级队伍强大:新文化运动开始于上海,先进的思想和知识分子:陈独秀在上海创建了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上海交通便利:上海租界众多,军阀政治力量相对较弱。

第22课 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一、基础练习吴佩孚 孙传芳 武汉 周恩来 2 B 3 C 4 D 5 D

二、拓展练习

6.国际局势: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上,中国代表的正义要求都被拒绝,中国又回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中国受帝国主义压迫的形势并没有因为一战的结束和中国是战胜国的身份而改变。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给受压迫国家和民族以激励。中国的内部条件:中国还处于北洋军阀的专割统治之下,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因为种种原因都没有改变中国班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而想要取得革命的成功,必须对国民党进行改组,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得到孙中山的认可。当时中国共产党刚刚成立,力量弱小,难以独立领导中国的革命运动,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是当时中国第一大党,改组后的指导思想与中共的最低革命纲领基本一致,成为合作的基础。

7.(1)辛亥革命,十月革命(2)有。孙中山接受了苏联和共产国际的建议,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改组国民党,并实现了与中共的第一次合作。

第六单元单元练习一.1 民主,科学 陈独秀,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D和S分别代指“德先生”(民主),“赛先生”(科学)。历史上北京大学曾经是新文化运动的一个主要阵地。二.1建立资产阶级革命团体、政党;组织和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颁行具有资产阶级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举行反对袁世凯独裁的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等。

2.兴起新文化运动,宣扬民主与科学;引进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创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工人和农民运动等。

3.第一组:以三民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目的是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第二组: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组织和领导工人运动,目的是推翻军阀和帝国主义的压迫,建立社会主义民主共和国。三.1.不同意。西方国家富强的根本原因在与建立了当时先进的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2.主张向西方国家学习,进行社会改革。3.已经由革命思想转向革命主张 4.俄国布尔什维克党

5.原来只提出向西方国家学习,现在还认为应该向苏俄学习,以俄为师 6.正确。心海革命以来中国军阀割据混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列强各支持一方,谋求在华利益

7.开始提出了反帝的政治主张。

第23课 南京国名政府的内政和外交

一.基础练习

1.四一二 分共 2.宁汉合流 北平3.B 4.C 5.D 6.D 7.B 8.D 二.拓展练习

9.(1)反映了当时中国发起的’该订新约运动’。是围绕实现关税自主和废除领事裁判权的问题进行的。(2)鸦片战争以后,列强强迫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只有列强享有最惠国待遇,而中国并无对等权利,因此一直遭到中国人民的反对,美国用’待遇不得有所差别’来代替’最惠国’的字样,表面上承认中国在关税上有对等权利,实际上由于中国经济落后等原因,并不能真正取得对等的利益。

第24课 红色政权的建立 一.基础练习

1.周恩来 南昌 革命战争 人民军队 2.毛泽东 红四军 3.C 4.C 5.B 6.B 7.B 8.C二.

9.(1)井冈山、瑞金、南昌。(2)瑞金:中华苏维埃中央临时政府成立地。井冈山:在此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中国革命具有转折意义的新起点。南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次起义在此爆发,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诞生地。

第25课。

一.1.华北 察哈尔 防共自治运动 冀东防共自治委员会 2。北平华北自治 收复东北失地 停止内战 一致对外 ACADDC

二.9(1)对外侵略扩张的“大陆政策”。(2)通过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打败清政府,1895年签订了中日《马关条约》,割占了中国领土台湾。(3)1931年制造了九一八事变,攻占沈阳,1932年建立伪满洲国,东北三省沦为其殖民地。

第26课 一 1。中央 御敌于国门之外 阵地战 2。赤水 大渡河 泸定桥 陕北 BCDDBC

二.9(1)国民党对中央苏区进行第五次“围剿”,当时的中国中央实行错误的政策方针,导致战局日益恶化,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2)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翻越雪山。(3)三大主力红军会师。

(4)遵义会议,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5)革命乐观主义。

(6)不能完全采用。虽是亲历者的当时作品,但这是诗歌文学,有一定的主观虚构因素。

第七单元单元练习

一.1.从数据看,国民经济在发展,但速度不快;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比重高;工业制造业增长幅度最快,但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增加不大等。2.“为建设一个强大、民主和繁荣的国家奠定了基础。”

3.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九一八事变等日本侵华事件新军阀混战与国共内战。

4.考虑时代背景和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基本肯定,为国民政府执政寻找客观理由。

二.1.瑞金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

2. 遵义 1935年初,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纠正了错误的军事路线,重新改组了中国中央领导机构,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3.陕北 4.会宁 1936 三.1.辛丑条约 1901 2.东北抗日武装 张学良 九一八事变

3.日本企图独占东北,皇姑屯事件,东北一帜。

4.作为镇守边关的将领,守土有责,同时又受国民政府“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束缚,不满而又无奈,有心无力。

5.从历史看,自秦始皇修筑长城起,它就从来没有抵抗住外来的入侵。抵御侵略,靠的不是建筑工事,而是全民族的同仇敌忾、众志成城。

第27课。1929-1933 年世界经济危机

一、基础练习

1,柯立芝繁荣 一 二 2 美国 苏联 提高关税 放弃金本位制 3.C 4C 5D 6 D

二、拓展练习

7(1)同一历史时期不同国家经济发展状况,一战后,世界市场对于美国的依赖增强,因而美国的经济危机蔓延到世界其他地区,形成世界性经济危机,除苏联等少数国家,几乎所有收到冲击,没有在苏联爆发主要是由于苏联当时脱离世界市场

(2)变化: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 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苏联建立,也标志斯大林时期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形成,问题:片面发展重工业,农轻重比例失调 8 波及范围特别广;持续时间特别长;破坏性特别大

生产和销售的矛盾,金融市场不稳定,股票市场崩溃引发了货币信用危机,造成工业生产指数下降,农产品价格下降,银行倒闭,失业人口大量增加

一战后,世界市场对于美国依赖性增加,因而美国的经济危机随即蔓延到世界其他地区,形成世界性经济危机。当时,各国面对危机,均采用提高关税,放弃金本位制等方式,互相推卸对于世界经济发展的责任,以致世界经济局势不断恶化

第28课。罗斯福新政

一、基础练习罗斯福新政 2 整顿金融业 联邦储备银行 存款保险法 3B 4D 5A

二、拓展练习

6(1)华盛顿,领导人民创建了美利坚共和国;林肯,维护了联邦统一,废除了黑奴制。

(2)美国财政困难,贸易量下降,大批工厂倒闭,农产品滞销,大量工人失业等,面临严重经济危机,1929年。

(3)调整农业,增加就业,规范金融秩序,施行《全国工业复兴法》,调整工业,协调劳资关系。

(4)积极实施失业救济,完善社会保险制度,通过《社会保险法》,推行勒紧所得税制度;推进劳资谈判,颁布《全国劳动关系法》和《公平劳动关系法》(5)罗斯福新政一定程度上调整了资本主义生茶关系,缓和了社会矛盾,使美国走出了经济危机。新政中国家干预和调控经济的方式,对其他国家产生了示范效应,成为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普遍的政策取向。

第29课。德意日走上法西斯道理

一、基础练习

1领土 民族主义 墨索里尼 2 一党专制 松财政,紧货币 排犹 3D 4A 5C 6C

7(1)爱因斯坦(2)种族灭绝政策(3)不同的人种形成,是由于自然条件的差异,不同地域的人群形成不用的可遗传体质特征;人种之间是平等的,种族优越感或种族歧视是毫无道理的。

8相同点:①历史原因相同,两国长期以来是群主制国家,都具有浓厚的军国主义传统。缺乏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传统: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两国的海外市场都受到制约,德国丧失了全部海外殖民地,日本在东亚的市场亦受到压制 ②时机相同。30年代经济大危机为两国法西斯势力扩张提供了条件。两国法西斯都利用经济、政治危机,乘机扩张势力,进而夺取政权,③ 法西斯专制的本质相同。都是极短的军国主义,对内独裁,对外侵略扩张,把世界引向战争。不同点:①法西斯政权建立方式不同,德国依靠纳粹党夺取政权建立法西斯专政。日本依靠原有的天皇制和军部法西斯势力建立军事法西斯专政。②日本法西斯势力军部内部存在着派系斗争,故日本法西斯专政建立的时间较德国法西斯专政建立的时间长。

第八单元单元练习

一.1.资本主义的自由放任政策。

2.范围广,即蔓延到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各行各业,殖民地、附属国也不能幸免。

3.Recovery(①③)Relief(②⑤)Reform(④⑥⑦)

二.1.根本原因:生产社会化合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即使在繁荣时期,工业部门的开工也严重不足,大批工人失业,降低了社会购买力;国家间的贫富差距导致国际市场上滞销的农产品和初级工业品越积越多。2.美国和德国。

3.原因:日本经济基础薄弱,国内市场狭小。结果:出现了“昭和恐慌”。各种法西斯势力乘机行动起来,加紧策划侵略中国的行动,以转移国民视线。1931年日本制造了九一八事变,1937年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

三.1.政府重点扶持大企业。导致中小企业相继破产,大量的工人失业。战争结束后,大量的军人离开军队,成为社会的破坏力量。西方国家的统治阶级纵容和支持反苏反共势力,一部分中下层民众向法西斯组织。德、意、日国内民族复仇主义和民族扩张主义情绪恶性发展。

2.德国被套上《凡尔赛合约》的枷锁,意大利和日本在战后世界安排中没有分得预期的份额。

3.德国:确立一党专制元首独裁;推行“松财政、紧货币”的政策,实现全民就业和经济复兴;宣扬民族共同体理论,强化社会统制,推行排犹政策;重点发展军事工业,经济进入战时轨道。

意大利:法西斯政权组建工业复兴协会,以国家垄断的形式,全面干预经济发展;发动对外侵略战争。日本:以天皇为中心,建立军事独裁体制,通过对外扩张走出困境。

第30课。

一.1.实施独裁 侵略扩张 埃塞俄比亚 反共产国际协定 柏林-罗马-东京轴心 DAADB

二.7.(1)《凡尔赛合约》

(2)德国陆军总数由不应超过10万人变为实际上不受限制;由志愿服役制变为普遍义务兵役制;由维护国内秩序和巡查边界扩大到可用于战争。(3)德军开进莱茵非军事区。

(4)德国法西斯上台,积极扩军备战;英国等西方国家对德国采取了馁靖态度。使人类社会再次滑向世界大战。

8.(1)英、法、意、德。《慕尼黑协定》。

(2)纵容了德国纳粹的侵略,加速了法西斯对外扩张的步伐,使欧洲集体安全政策遭受严重挫折。

(3)《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4)标志欧洲构建集体安全体系失败,国际局势进一步恶化。德国做好了发动世界大战的准备。

第31课。

一.1.1939 波兰 静坐战 珍珠港 2。法西斯军事同盟 柏林 三国同盟条约 DAB

二、拓展练习 6.(1)与希特勒“匪帮”战斗到底的立场。(2)陆地:阿拉曼战役:海洋西西里岛登陆、诺曼底登陆;天空;不列颠战役。(3)只有联合任何反对纳粹主义而战斗的国家(包括苏联)共同反对法西斯,才能维护美国的利益。7.A观点分三个层次:抱有幻想的表现——英国的大陆均衡战略和反共政策;法、美的追随或支持方面(举例略);抱有幻想的表现——“奇怪战争”或“静坐战”。B观点分两个层次:教训——养虎为患,或玩火自焚;真理——联合起来,用正义武装捍卫和平。

第32课 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一、基础练习

1.租借法案苏德战争 2.8 15 9 2 3.C 4.A 5.A 6.A

二、拓展练习

7.(1)《开罗宣战》,1943年11月。(2)中国、美国、英国(3)满洲: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次年日本扶植赙仪建立伪满洲国傀儡政权;台湾、澎湖列岛;1895年《马关条约》中被日本所窃。1945年日本战败,无条件投降,满洲、台湾、澎湖列岛回到中国怀抱。

8.原因:法西斯国家疯狂的侵略扩张,加深了世界反法西斯国家与法西斯国家之间的矛盾。随着战争规模不断扩大,反法西斯力量团结起来,结成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影响:增强了世界反法西斯的力量,鼓舞了世界反法西斯人民的胜利信心,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进程。

第九单元单元练习一、二战爆发说

1.无论赞成哪种说法,言之有理即可。1931年爆发说: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由法西斯挑起的。1931年日本法西斯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三省,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法西斯国家对主权国家的第一次侵略战争,中国军民开始了反法西斯战争。1937年爆发说:1937年日本法西斯发动七七事变,挑起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开始全民族抗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937年爆发说:1939年德国法西斯突然袭击波兰,英、法对德宣战,大战在欧亚主要国家全面展开。2.答案在上题答案中

二、绥靖政策的恶果

1.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小国”指捷克斯洛伐克。张伯伦害怕引火烧身,纵容德国的侵略行为。

2.1939年德国突袭波兰,英、法坐视波兰灭亡。

3.马其诺防线。没有,德军在1940年绕过防线侵入法国境内。

4.绥靖政策。结果自吞苦果:1940年法国被德国占领,英国也遭到德国的猛烈打击

三、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

1.社会主义国家、西方民主国家、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

2.美国与英国。保障国际和平与安居乐业、促进一切国家间的经济合作等一系列进步和民主的原则。

3.敌国:德、意、日三国同盟。敌国推崇野蛮和暴力,签字国推崇人权和正义。4.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正式形成。

第五分册综合测试 第一部分 选择题

CDCDC AACCC AABBC BBBAA AACAC ADCDC 第二部分

31.(1)19世纪70年代,清政府推行洋务运动,为培养洋务人才而选派留学生出国学习。(2)在美国的日常生活状况,学习情况,留学生的思想观念转变等状况。

(3)经历时间久远,资料可能残缺:仅是实物资料部分,不足以反应其生活全貌;还能找到其他各种资料。

32.(1)可以英法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和内战,工业革命等

(2)19世纪60年代 日本开始明治维新,甲午战争打败中国,成为强国。

(3)维新派看到日本和西方变革成功,主张向西方学习,改革社会制度;甲午战败,中国名族危机加深;希望通过变法独立自强,尽快摆脱被分刮的命运,但过程急于求成,内容上贪大求全,触动既得利益者,树敌太多,变法理论有偏激,内部意见分歧;最终因顽固派发动内变而失败。

33.(1)一,这是甘地自己的著述,对他所主张的思想阐述得更为清楚全面。

(2)三,甘地创立了独特的非暴力主义思想;为反抗英国殖民统治,争取印度民族独立做出了巨大贡献,是印度民族英雄,也是伟人

(3)一二,了解运动思想根源;背景和过程

(4)目标:争取印度民族自治,主要事迹;同英国政府不合作,手纺车运动,食盐运动,绝食祈祷

34(1)左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 ;右 巴黎和会后

(2)战前欧洲四大帝国瓦解,德国版图缩小,中欧出现一系列新建立的国家,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建立

(3)第一次世界大战,巴黎和会 35(1)1927 汉口

(2)国民党发动政变,导致大革命夭折;国民党反动派大肆屠杀共产党员

(3)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创建井冈山根据地

36(1)1933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大批工人失业;工业生产明显下降;各国不等,德国最严重

(2)爆发1929-1933经济危机

(3)提供就业岗位,实施“以工代赈”;失业救济,完善社会保险制度,建立养老基金,事业基金

(4)经济危机导致两国出现严重社会危机;两国建立法西斯独裁统治,疯狂备战,通过对外扩张,发动侵略性战争的方式摆脱危机;最终导致二战爆发。

高中历史练习册第五分册答案 篇2

【关键词】高中 历史 练习 有效度 提升 策略

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一直都将历史练习当作课堂的补充与延伸,它是帮助学生快速掌握基础知识以及巩固学过的知识的重要手段。但是,就历史练习多年的应用来看,它的有效度并不是很高,多数教师总是将它当作是应对考试的手段,致使学生也不重视。

一、提高练习题目的质量

曾有前苏联学者提出习题是教师教学的有机部分,它能够使学生学过的知识得到巩固,完善他们的学习技巧。但是,如果一味地注重数量,忽略了质量,就会适得其反。由于现今的学生学习压力非常大,各学科的作业很多,再加上繁多的历史练习,会使他们无法合理的安排自己的时间,他们心理压力极大,逐渐产生厌学情绪,从刚开始的主动学习变得越来越被动,最后直接丧失主动力,有些学生甚至为了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直接抄袭,这种现象时有发生,所以,历史练习要注重“质”的提升,而不能只看重“量”。

在讲解“二十世纪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这一课时,新课程标准要求这一课程任务是:掌握爱因斯坦的成长历程;取得了哪些重要成就;他对社会起到了怎样的推动作用;感受爱因斯坦的探索与发现精神。对于这些课程要求,并不需要较多的习题,而是需要学生自己罗列出知识点,就会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而大量的习题,并不会起到很大的作用,反倒使学生的学习压力瞬间变大,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之下。

二、注重练习题目的层次

由于每个人的理解能力不同,致使知识掌握的程度也不同,所以,在设置习题的时候,要注重针对性。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与基础较差的学生,要采取不同方式的习题,适当降低一些难度,设计不同梯度的练习,能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有效的练习。可以设置容易、中等、较难三种级别的习题,容易题适用于所有学生,中等题适用于大部分学生,而难题就是留给一些基础较好的学生,让他们自主选择是否要做这些题。在布置练习题的时候,要做到充分考虑学生的能力、水平等各方面的差异,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有效的训练,愉悦的体验。

在讲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可以设置如下的题目:

图1:大象在天空中飞翔——《慕尼黑协定》换来的和平;

图2:笑里藏刀——希特勒和斯大林的拥抱;

图3:自由女神将象征世界自由的火炬交给罗斯福和丘吉尔,寓意着要美英两国传承并维护世界自由。)

根据上述的漫画,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练习题1(容易级别):图二是对哪一历史事件的讽刺与抨击?

练习题2(中等级别):图三表示的事件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有何影响?

练习题3(较难级别):认真观察图一和图二,结合以前学过的知识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的基本原因与导火线是什么?

练习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其中一题,再进行解答。这种做法充分考虑到了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能够使每一个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会到胜利的果实,有效的提高学习效率,提高教学质量。

三、鼓励学生自行设计练习

上述的分层练习已经能够很好地促进学生进步了,但是,鼓励学生自主设计习题更能表现出他们的主体地位,促进他们主动学习,符合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这种教学方式,能够充分激发出学生学习的兴趣,发散思维,获得更广阔的知识平台。

下面是一个学生根据朝鲜战争编的题目:

材料: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期,美国一直都存在着称霸世界的遐想,由于苏联与美国的社会性质不同,所以美国就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视为最大的敌人。在美国看来,朝鲜半岛上发生的冲突已经威胁美国到许多利益,与此同时,它也是“苏联发动全球性战争的第一阶段”。对朝鲜进行武装干涉,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维护美国在东亚的各项利益,也可以借机向全球进一步推行自己的霸权主义,加紧对社会主义国家的镇压和抵制。

设问:根据所学知识,说明朝鲜战争和美苏冷战之间的关系。

这道题的出处虽然是教材中的片段,设问的方式也不是很完美,但是题目的整体方向是正确的,符合现今考试中容易出现的题型标准。这种方法需要不断的训练,久而久之,学生就会运用这种方法抓住课文中的重点知识,能够知道每一类题型的解答方法与技巧。

结束语

有一话说:“教者有心,学者得益”。在教学当中,教师一直都是重要的引路人。在历史的练习中,就需要教师对题目的质量严格把关,最大程度地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引导他们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学会通过自己设计的题目,抓住课堂中的重点知识,高效完成历史练习,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苏菲、王敏. 历史教学实现新课程目标的策略研究[J]. 保定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2] 刘惠燕. 浅谈在历史课堂中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评价[J]. 成才之路,2010年04期.

(作者单位:江苏省靖江市第一高级中学)

【内容摘要】为了使历史的教学更加有质量,就需要提升高中历史练习的有效度,本文就对这一点进行了详细的探讨与研究。

【关键词】高中 历史 练习 有效度 提升 策略

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一直都将历史练习当作课堂的补充与延伸,它是帮助学生快速掌握基础知识以及巩固学过的知识的重要手段。但是,就历史练习多年的应用来看,它的有效度并不是很高,多数教师总是将它当作是应对考试的手段,致使学生也不重视。

一、提高练习题目的质量

曾有前苏联学者提出习题是教师教学的有机部分,它能够使学生学过的知识得到巩固,完善他们的学习技巧。但是,如果一味地注重数量,忽略了质量,就会适得其反。由于现今的学生学习压力非常大,各学科的作业很多,再加上繁多的历史练习,会使他们无法合理的安排自己的时间,他们心理压力极大,逐渐产生厌学情绪,从刚开始的主动学习变得越来越被动,最后直接丧失主动力,有些学生甚至为了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直接抄袭,这种现象时有发生,所以,历史练习要注重“质”的提升,而不能只看重“量”。

在讲解“二十世纪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这一课时,新课程标准要求这一课程任务是:掌握爱因斯坦的成长历程;取得了哪些重要成就;他对社会起到了怎样的推动作用;感受爱因斯坦的探索与发现精神。对于这些课程要求,并不需要较多的习题,而是需要学生自己罗列出知识点,就会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而大量的习题,并不会起到很大的作用,反倒使学生的学习压力瞬间变大,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之下。

二、注重练习题目的层次

由于每个人的理解能力不同,致使知识掌握的程度也不同,所以,在设置习题的时候,要注重针对性。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与基础较差的学生,要采取不同方式的习题,适当降低一些难度,设计不同梯度的练习,能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有效的练习。可以设置容易、中等、较难三种级别的习题,容易题适用于所有学生,中等题适用于大部分学生,而难题就是留给一些基础较好的学生,让他们自主选择是否要做这些题。在布置练习题的时候,要做到充分考虑学生的能力、水平等各方面的差异,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有效的训练,愉悦的体验。

在讲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可以设置如下的题目:

图1:大象在天空中飞翔——《慕尼黑协定》换来的和平;

图2:笑里藏刀——希特勒和斯大林的拥抱;

图3:自由女神将象征世界自由的火炬交给罗斯福和丘吉尔,寓意着要美英两国传承并维护世界自由。)

根据上述的漫画,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练习题1(容易级别):图二是对哪一历史事件的讽刺与抨击?

练习题2(中等级别):图三表示的事件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有何影响?

练习题3(较难级别):认真观察图一和图二,结合以前学过的知识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的基本原因与导火线是什么?

练习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其中一题,再进行解答。这种做法充分考虑到了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能够使每一个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会到胜利的果实,有效的提高学习效率,提高教学质量。

三、鼓励学生自行设计练习

上述的分层练习已经能够很好地促进学生进步了,但是,鼓励学生自主设计习题更能表现出他们的主体地位,促进他们主动学习,符合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这种教学方式,能够充分激发出学生学习的兴趣,发散思维,获得更广阔的知识平台。

下面是一个学生根据朝鲜战争编的题目:

材料: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期,美国一直都存在着称霸世界的遐想,由于苏联与美国的社会性质不同,所以美国就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视为最大的敌人。在美国看来,朝鲜半岛上发生的冲突已经威胁美国到许多利益,与此同时,它也是“苏联发动全球性战争的第一阶段”。对朝鲜进行武装干涉,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维护美国在东亚的各项利益,也可以借机向全球进一步推行自己的霸权主义,加紧对社会主义国家的镇压和抵制。

设问:根据所学知识,说明朝鲜战争和美苏冷战之间的关系。

这道题的出处虽然是教材中的片段,设问的方式也不是很完美,但是题目的整体方向是正确的,符合现今考试中容易出现的题型标准。这种方法需要不断的训练,久而久之,学生就会运用这种方法抓住课文中的重点知识,能够知道每一类题型的解答方法与技巧。

结束语

有一话说:“教者有心,学者得益”。在教学当中,教师一直都是重要的引路人。在历史的练习中,就需要教师对题目的质量严格把关,最大程度地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引导他们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学会通过自己设计的题目,抓住课堂中的重点知识,高效完成历史练习,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苏菲、王敏. 历史教学实现新课程目标的策略研究[J]. 保定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2] 刘惠燕. 浅谈在历史课堂中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评价[J]. 成才之路,2010年04期.

(作者单位:江苏省靖江市第一高级中学)

【内容摘要】为了使历史的教学更加有质量,就需要提升高中历史练习的有效度,本文就对这一点进行了详细的探讨与研究。

【关键词】高中 历史 练习 有效度 提升 策略

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一直都将历史练习当作课堂的补充与延伸,它是帮助学生快速掌握基础知识以及巩固学过的知识的重要手段。但是,就历史练习多年的应用来看,它的有效度并不是很高,多数教师总是将它当作是应对考试的手段,致使学生也不重视。

一、提高练习题目的质量

曾有前苏联学者提出习题是教师教学的有机部分,它能够使学生学过的知识得到巩固,完善他们的学习技巧。但是,如果一味地注重数量,忽略了质量,就会适得其反。由于现今的学生学习压力非常大,各学科的作业很多,再加上繁多的历史练习,会使他们无法合理的安排自己的时间,他们心理压力极大,逐渐产生厌学情绪,从刚开始的主动学习变得越来越被动,最后直接丧失主动力,有些学生甚至为了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直接抄袭,这种现象时有发生,所以,历史练习要注重“质”的提升,而不能只看重“量”。

在讲解“二十世纪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这一课时,新课程标准要求这一课程任务是:掌握爱因斯坦的成长历程;取得了哪些重要成就;他对社会起到了怎样的推动作用;感受爱因斯坦的探索与发现精神。对于这些课程要求,并不需要较多的习题,而是需要学生自己罗列出知识点,就会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而大量的习题,并不会起到很大的作用,反倒使学生的学习压力瞬间变大,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之下。

二、注重练习题目的层次

由于每个人的理解能力不同,致使知识掌握的程度也不同,所以,在设置习题的时候,要注重针对性。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与基础较差的学生,要采取不同方式的习题,适当降低一些难度,设计不同梯度的练习,能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有效的练习。可以设置容易、中等、较难三种级别的习题,容易题适用于所有学生,中等题适用于大部分学生,而难题就是留给一些基础较好的学生,让他们自主选择是否要做这些题。在布置练习题的时候,要做到充分考虑学生的能力、水平等各方面的差异,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有效的训练,愉悦的体验。

在讲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可以设置如下的题目:

图1:大象在天空中飞翔——《慕尼黑协定》换来的和平;

图2:笑里藏刀——希特勒和斯大林的拥抱;

图3:自由女神将象征世界自由的火炬交给罗斯福和丘吉尔,寓意着要美英两国传承并维护世界自由。)

根据上述的漫画,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练习题1(容易级别):图二是对哪一历史事件的讽刺与抨击?

练习题2(中等级别):图三表示的事件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有何影响?

练习题3(较难级别):认真观察图一和图二,结合以前学过的知识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的基本原因与导火线是什么?

练习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其中一题,再进行解答。这种做法充分考虑到了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能够使每一个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会到胜利的果实,有效的提高学习效率,提高教学质量。

三、鼓励学生自行设计练习

上述的分层练习已经能够很好地促进学生进步了,但是,鼓励学生自主设计习题更能表现出他们的主体地位,促进他们主动学习,符合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这种教学方式,能够充分激发出学生学习的兴趣,发散思维,获得更广阔的知识平台。

下面是一个学生根据朝鲜战争编的题目:

材料: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期,美国一直都存在着称霸世界的遐想,由于苏联与美国的社会性质不同,所以美国就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视为最大的敌人。在美国看来,朝鲜半岛上发生的冲突已经威胁美国到许多利益,与此同时,它也是“苏联发动全球性战争的第一阶段”。对朝鲜进行武装干涉,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维护美国在东亚的各项利益,也可以借机向全球进一步推行自己的霸权主义,加紧对社会主义国家的镇压和抵制。

设问:根据所学知识,说明朝鲜战争和美苏冷战之间的关系。

这道题的出处虽然是教材中的片段,设问的方式也不是很完美,但是题目的整体方向是正确的,符合现今考试中容易出现的题型标准。这种方法需要不断的训练,久而久之,学生就会运用这种方法抓住课文中的重点知识,能够知道每一类题型的解答方法与技巧。

结束语

有一话说:“教者有心,学者得益”。在教学当中,教师一直都是重要的引路人。在历史的练习中,就需要教师对题目的质量严格把关,最大程度地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引导他们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学会通过自己设计的题目,抓住课堂中的重点知识,高效完成历史练习,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苏菲、王敏. 历史教学实现新课程目标的策略研究[J]. 保定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2] 刘惠燕. 浅谈在历史课堂中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评价[J]. 成才之路,2010年04期.

上海高中历史第五分册 知识整理 篇3

天朝的危机

第1课 鸦片战争

知道:

1、鸦片走私的危害:鸦片泛滥,严重摧残了吸食者的身心健康,导致白银大量外流,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

2、虎门销烟的时间、领导人及意义:1839年6月;广州;林则徐、邓廷桢、关天培;把禁烟运动推向高潮,也表现了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坚定决心。

3、鸦片战争爆发的时间:1840年6月。

4、《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中国割让香港岛给英国;赔款洋银2100万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中国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税率须与英国协商。

理解:

3.《南京条约》对中国的影响: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各种社会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中国革命的任务发生了变化:反帝反封建成为中国人民肩负的两大任务;中国历史分期的变化:中国的历史进入了民族民主革命时期。

4.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经济、思想文化领域产生的影响:

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影响: 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一方面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基础,另一方面也促进了中国沿海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为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某些客观条件。对中国思想文化领域产生的影响:

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有识之士主张向西方学习,呼吁变革。向西方国家寻求真理,逐渐成为近代中国思想变革的主潮。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

知道:

5.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时间、借口和实质:1856年;英国借口“亚罗号事件”,法国借口“马神甫事件”;战争的实质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6.火烧圆明园: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闯入圆明园,在掠走园中大量奇珍异宝之后,又纵火焚烧了这座中西合璧的皇家园林。

7.《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增开牛庄、汉口、九江、南京、天津等11处为通商口岸;割让九龙司地方一区,归入英属香港界内;允许外国人到内地游历、通商、自由传教;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自由航行;外国公使驻京,并可在通商口岸设领事馆;赔偿英、法军费各白银80万两。

8.《北京条约》对中国的影响:进一步打开了中国的门户,使中国丧失了更多的主权。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程度进一步加深。

第3课太平天国运动 知道:

4.金田起义的时间、领导人:1851年1月;洪秀全

5.《天朝田亩制度》:这是太平天国的纲领性文件,表达了农民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摆脱剥削的美好愿望,但这种绝对平均主义的方案,只是一种不切实际的空想,即使是在太平军占领的地区,也未实行过。

6.天京变乱:太平天国内部发生的严重内讧;是太平天国元气大伤,此次太平天国有强盛转向衰弱。7.《资政新篇》:内容:主张改革内政,学习西方,兴办近代工矿企业、交通运输业以及新式学校、医馆,与外国通商,进行文化交流;评价: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但在当时的战争环境下,未能付诸实施。

8.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时间:1864年7月19日,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理解:

太平天国运动的评价:沉重打击了清王朝和外国侵略者;但旧式的农民战争不可能为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苦境的中国找到一条出路。

第4课洋务运动

知道:

5.洋务派的代表人物:在朝廷有奕、文祥,在地方有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6.总理衙门:1861年,清政府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由奕担任总理大臣。总理衙门主管一切需同外国发生联系的事务,是筹办洋务的最高行政机构。7.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19世纪60年代:以自强为主,重点是“练兵制器”;19世纪70年代起:以求富为主,重点是民用制造。8.新式学堂:为了培养洋务人才,洋务派开办了一批新式学堂。1862年,奕主持设立的京师同文馆,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李鸿章在上海创办广方言馆;此外,还有福州船政学堂,天津水师学堂。

9.派遣留学生:1872年,曾国藩派遣容闳率领首批30名幼童赴美留学。

理解:

3.洋务运动的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在与西方列强交涉的过程中,清政府中一批手握实权的廷臣疆吏耳闻目睹西洋坚船利炮的威力。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他们主张学习和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购置外洋船炮,兴办军工企业。一些中下层士绅也要求效法西人,以求自强。朝野上下,形成了一股倡办洋务的思潮。

4.洋务运动的评价:进步性: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局限性:只是学习西方的一些科学技术和工艺制造,却不愿意改革封建政体,不可能实现富强的目标。

第5课民族资本主义与早期维新思想 知道:

4.近代民族企业的名称:发昌机器厂、继昌隆机器丝厂

5.兴学办教的概况:洋务运动期间,清政府创办了几十所新式学堂。这些学堂,大多设有数理化、外国史地政法以及其他自然科学或实用科学的课程,不仅培养了洋务事业所需的各种人才,也促进了西学的传播。

6.翻译西书的概况:在翻译西书方面,成绩最为显著的是江南制造局附设的译书馆。京师同文馆、上海广方言馆等学堂附设的翻译机构,也编译出版了不少西书。

7.早期维新思想家主要代表人物:王韬、薛福成、马建忠、郑观应;主张:要求去除对民间资本的限制,大力兴办民族工商业,全面发展资本主义,抵制外国的经济侵略;开设议院,建立君主立宪政体;废除八股取士制度,多办学校,广植人才。

第6课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

知道:

3.甲午战争的原因:明治维新之后,随着国力的逐渐增强,日本对外扩张的野心急剧膨胀,将侵略的矛头指向了朝鲜和中国。4.甲午战争的简单经过:1894年,朝鲜发生“东学党”起义,日本趁机出兵朝鲜;平壤战役后,清军退入国境;黄海海战,邓世昌、林永升等壮烈殉国。日本海军完全掌握了黄海、渤海的制海权;)威海卫海战,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5.《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中国承认日本控制朝鲜;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赔款2亿两;增开口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设厂,产品运销内地免收内地税。理解:

《马关条约》的影响:《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丧权辱国条约,给中国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灾难,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第7课戊戌变法

知道:

1.公车上书的概况:1895年,日本逼签《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梁启超联合应试的举人上书光绪帝,反对议和,请求变法,史称“公车上书”。由于顽固派的阻挠,上书未能送达光绪帝的手中。

2.公车上书的作用:公车上书未能阻止《马关条约》的签订,但上书的内容流传很广,在朝野上下激起强烈的社会反响。从此,拉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3.《时务报》:1896年创刊,是当时影响最大的一份维新报刊,以“变法图存”为宗旨,鼓吹维新,风行海内外。

4.《天演论》:严复翻译,首次将进化论介绍到中国,鼓吹“优胜劣汰”、“适者生存”。进化论为维新运动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武器,对当时和后来的知识界产生了重要影响。5.百日维新的概况: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宣布变法。在短短的三个多月里,光绪帝陆续颁布了100多道新政诏令,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历史上称这次变法为“戊戌变法”;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下令搜捕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仓皇逃亡海外。谭嗣同等六人被捕杀,史称“戊戌六君子”;戊戌变法,前后历时103天,历史上又称“百日维新”。

理解:

1.戊戌变法的影响:戊戌变法虽然一失败而告终,但有力地冲击了封建主义的旧思想、旧文化。

第8课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

知道:

1.列强控制中国经济命脉、攫取侵略权益的主要方式:提供贷款、投资设厂、开矿筑路、倾销商品等方式,加大对华的资本输出和商品输出。2.“门户开放”政策:1899年,美国提出了有关中国“门户开放”的照会,承认各国在华的既得利益,主张各国在华“机会均等”,使中国成为全世界商业的一个开放市场。“门户开放”政策是帝国主义列强激烈争夺中国的产物,在扩大美国在华利益的同时,强化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秩序,促成了帝国主义共同控制中国的局面。3.八国联军侵华的时间:1900年6月

理解:

1.《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赔款4.5亿两;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区,允许各国派兵常驻;拆除大沽和北京通海沿线的所有炮台,准许各国在此沿线的战略要地驻兵;惩办义和团,严禁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具有反帝性质的组织;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理解:

《辛丑条约》的影响:

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危害,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第9课清末新政

知道:

1.“预备仿行宪政”:1906年,清廷颁布上谕,宣布“预备仿行宪政”,提出从改革官制开始,逐步厘定法律、光兴教育、清理财政、整顿武备、普设巡警,作为实行宪政的“预备”。2.“责任内阁”:1911年清政府宣布组建所谓的“责任内阁”,在内阁13名成员中,汉族官僚4人,满族亲贵9人,其中皇族又占7人。这一内阁被成为“皇族内阁”。理解:

1.新政的举措:废科举、办学校、派游学、改革官制、修订刑律。

2.新政的评价: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并未触及根本的专制制度。

第10课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知道:

1.兴中会的成立: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创立中国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2.同盟会的成立:1905年同盟会在东京召开成立大会。

3.“辛亥革命”;1911年,革命党人在武昌发动起义,取得胜利,史称“辛亥革命”。4.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正式成立。

5.《临时约法》: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的性质,体现了资产阶级的革命性和民主性,具有重大的进步意义。6.清帝退位: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下诏退位,结束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统治。7.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临时政府迁往北京,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落入了袁世凯的手中。理解:

同盟会成立的意义:

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中心。同盟会所确定的“三民主义”纲领是当时社会历史条件下最完整、最系统的民主革命纲领。同盟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进入了新阶段。

运用: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局限性: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数千年的君主专制统治,创建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临时约法》,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权利,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第11课20世纪的国际冲突

知道:

1.20世纪初欧美列强经济的不平衡发展的表现:欧洲仍然保持着优势地位;美、日两个非欧洲国家迅速崛起。

2.“同盟国”与“协约国”的主要国家及最终形成的时间:1892年,德、奥、意三国同盟形成;1907年英、法、俄三国协约形成。3.巴尔干地区成为欧洲“火药桶”的原因:巴尔干地区小国林立、民族众多、宗教势力彼此交错、领土纠纷复杂;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列强扩展势力范围,攫取利益,从而使该地区成为欧洲的“火药桶”。

第12课大战的爆发与过程

知道: 1.萨拉热窝事件: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出访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检阅以塞尔维亚为假想敌人的军事演习。塞尔维亚人将此举视为挑衅,民族主义者普林西普刺杀了大公夫妇。

2.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接着,俄、德、法、英相继投入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3.三条战线:西线:英法对德作战;东线:德奥对俄作战;南线:奥军与俄军作战。4.三个阶段中的重大事件:第一阶段:马恩河战役,德军速战速决战略破产;德军大败俄军,取得坦能堡大捷。第二阶段:索姆河战役,英法联军动用新式武器坦克;凡尔登战役,德军丧失西线作战主动权;日德兰海战。第三阶段:美国参战,协约国实力大增;俄国爆发十月革命,退出战争。理解:

1.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1918年11月11日,德国在停战协议上签字,第一次世界大战一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2.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列强争夺世界霸权的结果,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灾难,造成了人力、物力、财力的巨大损失。

第13课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知道:

1.战后英国世界霸权地位的变化:英国的世界霸权遭到美国的挑战;从债权国变成债务国,经济发展缓慢;殖民体系渐趋瓦解。理解:

1.巴黎和会与凡尔赛体系:

时间:1919年1月到6月5。

美国、英国与法国主导了和会进程:

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了“十四点原则”重视国际组织的作用;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在维持英国霸权地位的同时,保证大陆力量的均衡;法国总理克列蒙梭主张最大限度地削弱德国,确保法国的大陆霸权。

签订《凡尔赛和约》,对德国实行严惩。

签订《巴黎和约》,构成了决定战后国际格局的“凡尔赛体系”。1920年1月,国际联盟成立。2.华盛顿会议与华盛顿体系

背景:

凡尔赛会议后,欧洲的政治秩序暂时得到稳定。在亚太地区,新的政治秩序还没有建立起来;英国、美国和日本之间的海军军备竞赛日趋激烈。为缓和矛盾,解决亚太问题和 裁军问题,美国倡议召开华盛顿会议。

内容:

《四国条约》终止英日同盟,保证四国在太平洋地区的权利与和平关系。《五国海军协定》提升了美国的海军实力,英国的海上优势开始丧失,日本的海军力量发展受到限制。《九国公约》,保证中国门户开放政策。华盛顿体系: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和发展,它通过一系列条约确立了太平洋地区的新秩序,史称“华盛顿体系”。运用: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评价: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确立的世界新秩序。它建立了国际联盟这一世界性国际组织,以适应世界整体化进程的需要。它所奠定的国际新格局,为20年代世界的相对平稳发展创造了条件。然而,作为强权政治的产物,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局面只是短暂的“休战”。

第14课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知道:

1.十月革命的时间:1917年11月6日。

2.十月革命的结果:彼得格勒武装起义胜利,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全部政权归苏维埃。3.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大会通过了《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和平法令》与《土地法令》。理解:

十月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十月革命的胜利是俄国历史进程与世界历史进程中的重大事件。它使社会主义从理论走向实践,突破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开创了两种社会制度竞争的世界新格局。它推动了20世纪的民族解放运动,对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15课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 知道:

1.新经济政策实施的时间:1921年3月。

2.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实行粮食税;采取租让制与租赁制等方式,把外国资本与私人资本引入国有企业;恢复商品货币关系;废止实物配给制,实行劳动报酬级差制。3.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成立的时间:1922年12月。理解:

1.新经济政策的作用:较快地恢复了国民经济,稳定了政治形势。

2.新经济政策的评价: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它从俄国的实际出发,以发展经济、巩固工农联盟为主要目标,通过利用市场机制和商品货币关系较快地恢复了国民经济,稳定了政治形势。

第六单元 中国民主革命的转折

第19课 民国初年的社会与政局

知道:

1.社会习俗变革的内容: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发布了一系列革除“旧染污俗”的政令,内容涉及剪发辫、易服饰、改称谓、废跪拜、禁缠足和倡女权等方方面面,促成了社会习俗广泛而深刻的变革。2.二次革命与护国运动:

1)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1913年3月,一心要建立独裁统治的袁世凯,派人暗杀了国民党领导人宋教仁。孙中山号召革命党人兴师讨袁,发起继辛亥革命后的“二次革命”。7月,李烈钧在江西宣布举兵讨袁。由于南北武力悬殊,二次革命很快失败。2)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图谋复辟帝制。为取得日本政府的支持,1915年5月,与日本签订出卖中国权益的“二十一条”。12月,袁世凯公然宣布复辟帝制,改1916年为“洪宪”元年。袁世凯的倒行逆施,遭到全国人民的激烈反对。曾任云南都督的蔡锷在云南举起反袁护国的旗帜,全国各地纷纷响应。在一片讨袁声中,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1916年6月,袁世凯在内外交困、众叛亲离中死去,护国运动取得胜利。

第20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知道:

1.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时间、主要人物及主要阵地: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并于1917年初迁至北京。陈独秀、李大钊、胡适和鲁迅等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将。《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在思想文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2.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文章:

1918年下半年,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两文,指出十月革命是20世纪革命的先声。1919年,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比较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理解: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新青年》高举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主张用民主来反对专制独裁,用科学来破除盲从和迷信,把科学和民主结合起来,作为衡量一切社会现象的价值尺度。

第21课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建立

知道:

五四运动的时间、简单经过及结果:

1919年,巴黎和会拒绝中国的合理要求,决定将战败国德国在中国山东的一切权益转让给日本。5月4日,北京学生在天安门前集会和示威游行,学生们高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废除二十一条”等口号,要求拒签和约,惩办亲日派官员。运动很快波及全国。6月,为声援学生,上海工人罢工、商人罢市。运动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运动的主力由学生变为工人。北洋政府迫于压力罢免了亲日派官员曹汝霖、张宗祥和陆宗舆的职务,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理解:

1.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概况及意义:

1)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会议的最后一天在移至浙江嘉兴南湖。大会确定党的名称是“中国共产党”,党的纲领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大会选举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

2)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从此,中国革命面目焕然一新:新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新的领导阶级——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无产阶级;新的革命力量——工人、农民和人民大众;新的奋斗目标——建立共产主义社会。

2.中共“二大”的意义:

1922年7月,中共二大在上海召开,大会确定,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党的最低纲领是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中共“二大”在全国人民面前第一次提出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纲领,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进一步结合的重要标志。运用:

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在运动中,工人阶级以独立的姿态登上历史舞台,显示了伟大的力量。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第22课 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知道:

1.中共“三大”的召开时间及内容;国民党“一大”召开的时间和内容: 1)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在广州召开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同时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保持独立性。

2)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大会通过的宣言,以反帝反封建为主要内容,从而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2.北伐战争的开始及成果:

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从广州出发开始北伐,北伐军兵分三路:一路指向江西;一路指向福建;一路指向湖南、湖北。北伐军先后消灭了北洋军阀吴佩孚、孙传芳的主力,挺进到长江流域,从根本上动摇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1927年初,国民政府由广州迁至武汉。1927年3月,在陈独秀、周恩来等组成的中共中央特别委员会的指挥下,上海工人举行第三次武装起义,取得胜利。理解:

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新三民主义政纲同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基本一致,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大会还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第七单元 中国的土地革命与抗日救亡运动 第23课 南京国民政府的内政与外交

知道:

1.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四一二”政变;“七一五”政变;宁汉合流;东北易帜 1)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帝国主义和江浙财团的支持下,发动了“四一二”政变,屠杀共产党人,镇压工农运动。

2)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在武汉召开“分共”会议,同共产党决裂,制造了“七一五”政变。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3)“七一五”政变后,宁汉合流。

4)1928年12月29日,张作霖之子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南京国民政府在形式上完成了国家的统一。

2.币制改革:“废两改元”;法币改革:

1)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之初,国内币制紊乱,严重阻碍了经济发展。1933年4月,国民政府宣布“废两改元”,规定所有款项收付及交易,一律改用银元,不得再使用银两。废两改元的实施,确立了银本位制,银元成为单一的主币,为后来的法币改革奠定了基础。2)受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国际市场银价猛涨,中国白银大量外流,造成通货紧缩,导致金融恐慌。1935年11月,国民政府决定放弃银本位制,实施法币政策:以中央、中国、交通三家银行(1936年又增加中国农民银行)所发行的纸币为法币;所有粮税完纳及一切公私款项之收付,概以法币为限,不得使用金属货币。法币改革统一了全国的货币,有力地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3.改订新约运动:改订新约的内容及作用: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考虑通过外交途径,修改近代以来中国与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新约规定,中国收回关税自主权,并取消领事裁判权,但后者并未实际执行。改订新约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国的自主地位,但未从根本上取消帝国主义的在华特权。

第24课 红色政权的建立

知道:

1.南昌起义的时间、领导人及意义: 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和刘伯承等领导了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这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2.反“围剿”的胜利;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成立: 自1930年11月起,国民党军队向革命根据地发动了大规模“围剿”。毛泽东、朱德采取“诱敌深入”的方针,开展游击战争,依托根据地军民的有力支持,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先后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三次“围剿”。反“围剿”的胜利,使赣南和闽西根据地连成一片,形成了中央革命根据地。1931年11月,第一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大会宣布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毛泽东当选临时中央政府主席。理解:

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壮大:

1)根据八七会议的决定,毛泽东于1927年9月9日发动了湘赣边秋收起义。

2)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部达到江西宁冈县茨坪,开始了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从进攻大城市到向农村进军,这是中国革命具有转折意义的新起点。

3)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余部来到井冈山,与毛泽东的部队会师,合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毛泽东任军委书记和党代表,朱德任军长。这次会师壮大了井冈山根据地的武装力量。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为各地起义部队实行“工农武装割据”树立了榜样。

第25课 九一八事变与全国抗日浪潮的兴起

知道:

1.九一八事变:九一八事变的时间及后果:

1931年9月18日晚,日本关东军故意将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的一小段铁路炸毁,诬称东北军所为,突然袭击东北军驻扎的北大营。次日沈阳陷落。东北军撤入关内。1932年2月,中国东北全境沦陷。3月,日本扶植前清逊帝溥仪建立伪满洲国傀儡政权。

2.华北事变与一二九运动:一二九运动的时间、主张及标志:

1935年12月9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北平学生举行声势浩大的抗日游行,反对“华北自治”,要求“收复东北失地”,“停止内战,一致对外”,遭到国民党军警镇压。一二九运动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第26课 红军长征 知道:

1.第五次反“围剿”的结局:

1933年9月,蒋介石出动50万兵力对中央苏区进行第五次“围剿”。1934年10月,中央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

2.遵义会议的时间及内容:

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纠正了错误的军事路线,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改组了中央领导机构,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会后不久,由张闻天接替博古负总责,并成立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3.三大红军主力会师:三大主力红军会师的时间和地点: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地区会师,取得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运用:

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 遵义会议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第八单元 “大萧条”中的资本主义世界 第27课 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

知道:

“柯立芝繁荣”;危机爆发的时间:

1)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繁荣,发展迅速。因该时期基本上处于柯立芝总统任内(1923—1929),故而史称“柯立芝繁荣”。

2)1929年10月24日(星期四),纽约证交所的股价暴跌,后来这一天被称为“黑色星期四”。理解:

危机的蔓延:各国面对危机采取的方式;危机带来的影响:

1)各国面对危机,均采取提高关税、放弃金本位制等方式,互相推卸对于世界经济发展的责任,以致世界经济局势不断恶化。

2)危机使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衰退明显,失业率居高不下,民众的生活水平大幅降低;大规模的社会混乱产生了深刻的政治影响,右翼极端主义势力(法西斯势力出现)突起;对于西方文明的悲观情绪也随之蔓延;这场资本主义史上最严重的世界性经济危机使资本主义世界的生产下降幅度大,危机范围大,失业率高,持续时间长;充分暴露了世界经济运行的重大缺陷(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动摇了一战后的国际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经济基础;世界进入了一个剧烈动荡的危局中。

第28课 罗斯福新政

运用:

1.国家调控经济:

1)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后,美国的改革调整被称为“罗斯福新政”。1933年罗斯福当选美国总统,开始通过国家干预和调控推行反危机措施。

2)整顿银行金融业:支持大银行重新开业,淘汰小银行,强令州银行加入联邦储备银行;公布《存款保险法》,设立联邦储蓄保险公司,对小额存款提供信用保障,同时吸收存款,提高货币流通率,增强资金流通;放弃金本位制,增发新钞,宣布美元贬值。

3)为解决大规模失业的问题,政府举办公共工程,实施“以工代赈”,扩大消费需求。4)整顿工农业生产:在工业方面,颁布《全国工业复兴法》,同时成立国家工业复兴局负责实施该法;在农业方面,先后颁布两个《农业经济调整法》,设立农业经济调整署,适量缩减农业生产,提高农产品价格,并调整农业信贷机构。

2.社会保障措施:

1)通过社会政策尝试解决贫富差距问题,协调劳资关系,缓和社会矛盾。首先积极实施失业救济,完善社会保险制度。国会通过《社会保险法》,建立养老金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和对残废及无谋生能力者的救济制度。其次,在全国推行累进所得税制度,加征遗产税和财产转移税。

2)罗斯福政府为了推进劳资谈判,颁布《全国劳动关系法》,成立劳资代表对等组成的全国劳工关系局。政府还通过《公平劳动标准法》,规定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禁止使用童工。3.罗斯福新政:

1)背景: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空前的经济危机,美国面临严峻考验。2)实质:通过国家大规模的干预社会经济生活,将美国私人垄断资本主义推向美国式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3)特点:确保资本主义自由企业制度的前提下,顺应生产力发展的某些要求,局部调整传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的某些弊端。

4)作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处境,缓和了阶级矛盾,从而挽救和加强了美国垄断资本主义制度。但危机的根源是资本主义制度,所以“新政”没有也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5)罗斯福新政从1933年开始推行,一直到1941年结束,主要内容可以用“3R”来概括,即复兴、救济和改革。它在一定程度上调整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缓和了社会矛盾,使美国走出了经济危机,并对其他国家也产生了示范效应。此后,国家干预和调控经济,承担起一定的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成为20世纪资本主义国家普遍的政策取向。

第29课 德意日走上法西斯道路

知道:

1.法西斯政权建立的时间:

1922年,意大利的墨索里尼率先建立法西斯政权。2.日本军国主义:法西斯统治建立的标志:

1936年,二二六事变后,军部确立统治地位,正式建立日本法西斯统治。理解:

希特勒上台与纳粹体制:希特勒上台的原因;纳粹体制的特征:

1)作为一战的战败国,德国饱受割地赔款之苦,民族复仇主义情绪恶性膨胀。世界经济萧条进一步加重了德国的生存危机,社会严重分化。希特勒与纳粹利用德国民众的民族主义情绪,于1933年初上台执政。

2)纳粹体制以集权为特征,以扩张为目标。在政治上,确立一党专制元首独裁。在经济上,推行“松财政,紧货币”的政策,实现全民就业和经济复兴。同时,纳粹政府宣扬民族共同体理论,强化社会统制,推行排犹政策。

第九单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30课 绥靖政策与“集体安全”的失败 知道:

1.德国毁约扩军:德国毁约扩军的重要史实:

纳粹政权建立后,对内实施独裁,对外侵略扩张。1933-1936年是德国“铸造神剑”的过程,一共有三步:第一步是退出裁军会议和国际联盟,摆脱国际条约的束缚;第二步是重建空军,宣布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公开撕毁凡尔赛和约;第三步是进驻莱茵非军事区。1936—1937年间,德、意、日三国缔结《反共产国际协定》,组成“柏林-罗马-东京轴心”。2.《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的时间及内容;“集体安全”失败的原因:

1)1939年8月,苏德两国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条约规定:双方互不侵犯;一方同他国交战,另一方保持中立;条约有效期为10年。条约还划定了两国在未来东欧的势力范围。

2)30年代,面对日益逼近的法西斯威胁,欧洲国家不能构建有效的集体安全体系。英、法和苏联之间缺乏信任,以致国际局势进一步恶化,人类社会再次滑向世界大战的深渊。理解:

英、法绥靖政策:绥靖政策的核心内容及表现:

1)绥靖政策的核心内容是:通过妥协退让以达到避战求和的目的。一些西欧国家还试图借助绥靖政策,祸水东引,推动德国进攻苏联。主要在英、法两国兴盛。

2)1938年,英、法默许德、奥合并,并通过《慕尼黑协定》允许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

第31课 战争的爆发与扩大 知道:

1.大战在欧洲爆发的标志;“敦刻尔克大撤退”;《三国同盟条约》的签订: 1)1939年9月1日,德国以“闪击战”突袭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2)1940年,德军绕过马其诺防线,包围英、法军队主力,30余万英法联军成功撤退到英国,保存了有生力量,史称“敦刻尔克大撤退”。

3)1940年9月27日,德、意、日三国在柏林签署以共同军事行动为核心的《三国同盟条约》。

2.不列颠之战:

法国败降后,希特勒试图同英国达成和解,以腾出西线兵力,转战苏联。英国首相丘吉尔加以拒绝。1940年8月,希特勒下令空袭英国本土,史称“不列颠之战”。不列颠之战是二战史上历时最长、规模最大的空战。英国借助新发明的“雷达”成功抵御了德军的狂轰乱炸,英国人的民族斗志被激扬,德国对英登陆作战最终未能实施。

3.苏德战争爆发的时间;莫斯科保卫战:

1941年6月22日,德国兵分三路向苏联发动全面进攻,苏德战争爆发。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粉碎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宣告了希特勒“闪击战”的破产。4.珍珠港事件爆发的时间及后果:

1941年12月7日,日本联合舰队突袭美国在太平洋上最大的海军基地珍珠港,美军损失惨重。珍珠港事件揭开了太平洋战争的序幕。日本随即向美、英宣战。同日,美、英向日宣战,以后,荷兰、加拿大等近20个国家相继对日宣战。四天后,德、意与美国相互宣战。至此,第二次世界大战进一步扩大。

第32课 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知道:

1.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反法西斯联盟形成的重大事件:

1940年,法国投降以后,美、英结盟;1941年3月,美国国会通过《租借法案》,用于援助反法西斯国家;苏德战争爆发时,美、英表态支持苏联,三国正式携手合作;1941年8月,美、英发表《大西洋宪章》,苏联表示赞同;10月初,苏、美、英缔结三国协定。1942年1月1日,26个国家在华盛顿共同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保证用自己全部的军事力量和经济资源进行反法西斯战争,确保彼此合作,并保证不同敌人单独停站或媾和。此后,又有21个国家加入,反法西斯联盟正式形成。2.主要战场战略转折的战役:

1)1942年6月,美军在中途岛海战中大败日军,是太平洋战场的转折点;1943年,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后,美军掌握了太平洋战场的战略主动权。

2)1942年7月到1943年2月,苏联取得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成为苏德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点。1943年,苏军在库尔斯克击退德军的最后一次进攻,此后进入战略反攻阶段。

3)1943年,英军在北非赢得了阿拉曼战役的胜利,成为北非战场的转折点,进而胜利结束北非战事。

3.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意大利投降;《开罗宣言》;德黑兰会议;诺曼底登陆;易北河会师;德国投降;日本投降:

1)1943年,美英盟军在西西里岛登陆,向意大利本土进军,墨索里尼被废黜,新政府签订无条件投降的停战协定,正式退出法西斯集团,并宣布对德作战。法西斯集团开始瓦解。2)1943年11月,美、英、中三国首脑举行开罗会议,分布《开罗宣言》,要求日本归还台湾等所有中国领土。随后,美、英、苏三国首脑举行德黑兰会议,商定双方在欧洲战场与亚洲战场上的分工与责任。3)1944年9月,美英盟军在法国北部诺曼底登陆,开辟第二战场。

4)1945年4月下旬,美、苏两军在易北河会师。5月8日,苏军攻克柏林,德国投降,欧洲战争结束。

5)1945年8月,美军向广岛和长崎投掷原子弹,苏军对日作战,中国军队也全面反攻。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在美国军舰“密苏里”号上向美、中、苏、英等同盟国正式签署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理解:

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意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的空前浩劫。据不完全统计,因战争而死亡的人数在5000万以上。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人民承受了巨大牺牲,也为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反法西斯联盟的胜利不仅为世界带来了和平,也为一个新的国际格局奠定了基础。a、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战争,它涉及到五大洲、四大洋84个国家和地区的17亿人口。这场时间长达八年之久的大战给世界人民造成了惨重的损失。

b、使国际格局发生巨大变化:德、意、日惨败,英、法削弱,形成战后美苏两极体制的国际格局。

c、国际政治发生巨大变化:法西 斯主义遭到毁灭性打击;欧、亚出现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社会主义力量发展壮大;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空前高涨,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土崩瓦解;避免新的世界大战,成为战后国际政治的突出主题。

高中历史练习册第五分册答案 篇4

第1课 中华文明的摇篮 原始农耕

距今1万年前后的新石器时代,人们学会了栽培谷物与驯养牲畜,开始农耕生活。农业的起源,使人类不再单纯依靠采集与渔猎谋生,这些生产性经济活动的产生,标志着人类历史实现了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

考古材料证明,中国是世界农业最早的起源地之一。粟类旱地作物起源于黄河流域,人工栽培的水稻起源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稻作农业与旱地农业同时出现、南北并立的格局,是中国早期农业的一大特点。除了粟、黍、水稻之外,起源于中国的粮食作物还有稷和大豆等。历史悠久的农业,对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和文明创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农业生产为人们提供了可以持续供给的食物来源,使比较稳定的居住有了保障。随着生产能力的提高和人口的增加,人们聚族定居,形成最初的农耕聚落。陕西临潼的姜寨遗址是早期农耕聚落的一个典型,姜寨遗址所呈现的共同耕作、平均分配的生活情景,表明当时还处在原始社会阶段。中华文明的起源

在华夏族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有关炎帝、黄帝的传说,在春秋战国以来的历史文献中占有突出的地位。近代以来,中国人普遍以炎黄子孙自称。

最迟至距今5000——4000年前,中华大地文明的起源,已如满天星斗,八方雄起。其中,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是部族迁徙、分和、冲突最为集中的区域,也是中华文明融合、诞生的核心地区。

第2课 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 从“公天下”到“家天下”

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儒家典籍《礼记•礼运》说夏朝建立之前是“大同之世”,夏朝建立之后进入了“小康之世”。“大同之世”是“天下为公”的社会,“小康之世”是“天下为家”的社会。

传说,禹在晚年暗中培植儿子启的势力。禹死后,启杀死公举的继承人伯益,夺取权位,尧舜以来的禅让制由此遭到破坏。传子不传贤的“家天下”式的王位继承方式,是国家产生后出现的现象。大约到夏中期之后,王位的更迭已看不见选举和罢免的痕迹,“天下为公”的禅让制遂为“大人世及以为礼”的世袭制所替代。

从文献记载看来,夏朝已经具备了国家的基本特征。夏朝已设官分职,夏王的左右设有各种专职的文武官员。夏朝有一定数量的军队,设置了监狱,并制定刑法以镇压反抗者。

二里头文化与夏史探究

考古资料与文献记载相互印证。时间与地域上与夏朝最吻合的是河南偃师的二里头文化遗存。

二里头遗址发现的大量文化遗迹和遗物,为夏史探究提供了重要而丰富的资料。

第3课 商朝与青铜文化 内外服制(删)青铜时代

著名的“司母戊鼎”等大型青铜器。

商朝的青铜器主要是礼器,专用于王室和贵族的礼典、祭祀等重要活动。青铜器物的大小、形制和数量组合,是器主等级身份和政治地位的象征。青铜器上还铸有浅浮雕的动物纹饰,商代人相信这些动物能帮助他们与祖先或神灵的沟通,以庇护其在世间的权力和财产。青铜器被赋予了沟通天地和支持政治权力的功能。

商朝甲骨文是我国目前所发现的比较成熟的汉字,它是商人在甲骨上用来记载占卜情况的古文字。从结构和造字法来看,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构成和使用的“六书”规律,是一种较为成熟的古文字。甲骨文真实地记载了商朝社会各个领域的历史状况,为我们探究商史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第4课 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 封邦建国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率领军队发起对商的进攻,在商都郊外牧野打败商军,商纣王兵败自杀。商朝灭亡后,武王建立了周朝,定都镐,史称“西周”。

周朝建立后,为了对新征服的地区进行有效统治,创立了封邦建国体制。一方面分封已臣服的殷人后裔和原殷邦方国的首领;另一方面,以武力为后盾,将同姓诸侯分插到各地方国间,成为地方的政治中心,达到“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功效。这种由周人新创的统治方式,不仅实现了对殷人的合围控制,也提高了王权的地位,周王成为“天下”的共主。

周公“制礼作乐”(删)

第5课 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 社会大变革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把都城迁到洛邑(今河南洛阳东北),洛邑在镐京的东面,后人把东迁以后的周朝称为“东周”。东周又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最深刻的变革来自于经济领域。以铁质农具和犁耕技术为代表的新生产力,把农业经济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各国之间,以及各国境内的空旷生地,不断被开辟为农耕熟地,耕地不能转让买卖的规定也逐渐失效。诸侯、卿大夫们竞相占地,列国间的战争也多以攻城略地为目标。各国推行奖励农耕军功的政策,促进了自耕农和新型地主的产生。随着农业的发展,私人手工业、商业也活跃起来。整个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追逐利益、实力竞争的新局面。百家争鸣

当此社会转型之时,掌握一定文化知识的“士”最为活跃。他们对变革的态度不同,思考方向各异,为治理社会、安定人心提出了各不相同的方案,形成了诸子百家竞相争鸣的局面。百家争鸣是中国乃至世界古代史上学术思想最为灿烂的一页。先秦诸子的思想是 我国后世学术思想的源头,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法、道三家。

儒家学派兴起于春秋,由孔子创始。孔子发展了周公的礼治思想,创造出“仁”这一核心观念,倡导“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为“礼”输入了新的生命力。孔子的“礼”和“仁”以造就理想人格为最高目标,试图以伦理道德来规范社会秩序、协调人际关系。孔子之后,孟子、荀子分别从不同方向发展了儒家学说。孟子由“仁”发展出“仁政”。荀子重新解释孔子的“礼”,熔礼、法于一炉,其学生韩非、李斯由此而走向法家。后世儒家多认孟子为正统,奉为儒家的又一宗师,而视荀子为旁门别支。

法家兴起于战国初期。法家正面肯定当时激烈的社会变革,以提倡“法治”为特色,倡导激进的功利主义,主张实行君主集权制度,废除世卿世禄、奖励耕战、富国强兵,受到当政者的欢迎。然而其提倡专制独断、严刑峻法等,消极面也十分明显。

道家以老子为始祖。道家对现实政治持绝对否定的态度,认为仁礼、法治都徒生是非,主张“无为而治”,幻想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他们鄙视世俗的物质享受,鄙薄财富权力的追逐。道家关于事物恒变、矛盾对立转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对中国后世哲学具有深远的影响。

第6课 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 从列国纷争到秦统一

战国时代,国与国之间的战争更趋剧烈,强国不断拓展国土,弱国则逃脱不了被兼并的命运,最终形成了齐、楚、秦、燕、赵、韩、魏七个大国,史称“战国七雄”。七国对周围小国的兼并和边地的开拓,完成了区域性的统一,为秦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

战国初期,秦国数十年内乱不止,国势日弱,屡遭邻国入侵。被动挨打的局面,促使秦国变法图强,奋起直追。秦孝公即为后,任用商鞅,以富国强兵、兼并天下为目标,先后实行了废除井田制度、废除世卿世禄、奖励农耕、建县制和什五连坐等一系列法规。孝公死后,商鞅因政局变动而惨遭杀害。与其他各国改革的“人亡政息”不同,商鞅改革的制度得以继续,秦国也因此由弱变强,后来居上。

商鞅变法后,迅速强大的秦国开始发起对六国的兼并战争,历史步入了统一战争的进程。从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先后兼并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帝国。皇帝与中央集权体制

为了有效控制大一统的新局面,秦朝统治者建立起一整套中央集权国家机器。帝国的最高统治者为皇帝,嬴政自称“始皇帝”。中央政府的最高官职为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其下设廷尉、治粟内史等诸卿,分工负责司法,财政等政务。丞相是百官之长,“助理万机”,一切军国大事均有皇帝裁决。

秦朝的地方政府为郡、县两级。郡下辖若干县,县下还设有乡、里等组织。乡设三老管教化,啬夫管听讼、收赋税。郡县的长官均由朝廷直接任命,郡县的属吏则由郡守、县令自行选用。秦汉时的基层属吏职权颇重,地方百姓尚有知啬夫而不知郡县的。

为了巩固新建的中央集权体制,秦始皇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等,此外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建造驰道与直道,以保证政令的畅通;建筑长城,以抵御匈奴的侵扰;开边移民,以充实边地实力;焚书坑儒,以统一思想舆论。秦虽短命而亡,但秦创立的中央集权体制,却成为我国历代王朝政治制度的蓝本。

第7课 秦末农民起义 秦的暴政

秦统一后,百姓渴望社会安宁。秦朝统治者却忘乎所以,十余年间,不断动用民力:筑长城、修驰道、戍五岭、造阿房宫、建骊山墓等,征用劳力数百万人。丁男不足,就征发女子承担转输的苦役。秦律名目繁多,诛罚苛刻,一人犯法,亲戚邻里都要连坐。秦朝统治者的横征暴敛已远远超出社会所能承受的限度。

秦朝统治者是大一统的胜利者,在长期群雄角逐中积累起来的经验,并不完全适合统一后社会发展的需要。秦朝统治者不能审时度势,改弦易辙,仍一味重功利、恃酷法,最终导致了社会矛盾的激化,造成普天之下民怨沸腾的局面。

秦始皇死后,少子胡亥受亲信赵高的唆使,伙同丞相李斯,篡改遗诏,夺取王位,是为秦二世。秦二世即位后,各地的反抗起义已风起云涌,然而统治者仍忙于宫廷争斗,大肆诛杀宗室朝臣,加速了秦朝的覆灭。第一次农民起义

陈胜、吴广揭竿而起,揭开了秦末农民大起义的序幕。秦朝灭亡后,刘邦与项羽展开了长达四年的“楚汉战争”,最终刘邦打败了项羽。公元前202年,刘邦即皇帝位,建立汉朝,史称“西汉”。

第8课 大一统帝国的重建 汉承秦制

汉朝建立之后,政局初定,百废待举。汉统治者从皇帝制度、中央官制,到地方郡县制度,虽继承秦朝的中央集权体制,但政令施行宽简疏缓,与秦朝的急切苛刻全然不同。

刘邦看到秦短命而亡,认为这是由于秦未行分封而孤立无援。于是,在继承郡县制的同时,又封同姓王为诸侯,形成郡县与封国并行的局面。汉初同姓诸侯的封地很大,随着封国实力的增强,封国与中央政府的矛盾也日益明朗,最终导致了“吴楚七国之乱”。布衣将相之局(删)黄老思想与文景之治

黄老之学原是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稷下学宫的一个学派。它以道家为主,又兼采儒、法,主张守道尊法,礼法并用,达到“清静无为”的境界。到汉朝初年,黄老思想既符合汉初人民厌恶战争、渴望社会安定的意愿,也与汉初统治者朴实谨厚的作风相一致。

文帝、景帝时期,采取“清静无为”、“与民休息”的政策,倡导以农为本,多次下诏减天下百姓的田租;又废除了秦朝留存下来的族诛、连坐等严刑苛法。这一系列轻徭薄赋、省刑约法的措施,为社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形成了“吏安其官,民乐其业”的社会景象,史称“文景之治”。

汉初的“无为而治”政策,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恢复,但豪族的势力也随之膨胀壮大,土地兼并、贫富分化等社会不稳定因素越来越凸显。

第9课 汉武帝时代 从“无为”到“有为” 汉武帝为加强皇帝集权,有意裁抑丞相职权,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让他们参与朝廷军国大事的讨论。由皇帝与亲信近臣形成了宫廷的决策核心,称为“内朝”或“中朝”;而以丞相为首执掌政务的政府机关,称为“外朝”。汉武帝还创设刺史制度,由中央特派监察官员,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督和控制;又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王的权力,大体消除了汉初郡国并行制带来的负面影响。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删)西汉的盛世(删)

第10课 东汉的兴衰 光武中兴

群雄争战中,南阳豪族刘秀伺机而动,招兵买马,异军突起,于公元25年登上帝位,重建汉朝,史称光武帝。因定都洛阳,位于旧都长安之东,历史上称“东汉”。东汉的衰败

东汉后期,皇权日趋衰弱,逐渐失去对全国政局的有效控制,原因之一是地方豪强势力不断膨胀。当时,土地兼并现象愈演愈烈,不少豪强地主拥有“连栋数百,膏田漫野”的大庄园,驱使成千上万的依附农民从事农业、手工业生产,经济上自给自足,非常富有。他们还组建“家兵”、“部曲”之类的私人武装,用以看家护院,称雄一方,并把持地方舆论,使家族声名远扬。有些名门望族还凭借精通儒学的文化优势成为官宦世家,甚至连续数代在朝中位居高官。这些豪强地主演变为地方割据势力后,对中央集权的统一王朝构成巨大威胁。

第11课 割据与分立 三国鼎立

208年,曹操亲率20万大军南下,企图一举歼灭孙、刘,平定天下。军事上处于劣势的刘备与孙权联合抗曹,双方在赤壁(今湖北赤壁市西北)隔江对峙。仅5万人马的孙刘联军,运用火攻,大获全胜,迫使曹操北还。随后,刘备进占四川,孙权进一步扩展了东南的辖区。

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汉建魏,定都洛阳,史称“曹魏”。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229年,孙权正式称帝,国号吴,定都建业(今江苏南京),史称“孙吴”。三国鼎立的格局最终形成。区域经济的发展

从夏、商、周至秦、汉,中国的经济重心一直位于黄河流域地区。中原的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与水平始终高于其他地方,东南沿海的闽、粤一带和西南山地的少数民族集聚区,社会经济处于较为落后的状态。汉末的战乱集中发生在中原地区,北方人口被迫向长江流域以及更南的地区转移。由北向南的大规模人口流动,不仅使南方地旷人稀、劳动力匮乏的状况有所改观,而且使先进的生产技术与生产经验向南传播,对当地经济的发展和生产水平的提高起了重要作用。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后,各方为增强自己的实力,因地制宜,大力推动各业生产,促使地方经济的发展跃上了一个新的高度。

北方地区,曹操曾在许县一带实行屯田,招募流民垦荒耕作的为民屯,命军队耕战结 合的为军屯。后来,曹操又下令在辖区内广泛推行屯田,这对恢复生产、发展经济具有不小作用。

蜀汉境内,丞相诸葛亮在兴修水利、开展屯田、大力发展农业的同时,还积极推动煮盐、织锦等手工业的发展。他还致力于开发少数民族集聚的南中八郡(今云南、贵州和四川西南部地区),想方设法改变山地运输的落后面貌。诸葛亮的各项举措对促进西南地区的经济发展与民族融合作出了重要贡献。

孙吴占据的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水稻种植、丝麻纺织、铜铁冶炼、瓷器烧造等都有明显发展。滨海枕江、河网密布的地理环境也使造船技术日益进步。当时,东南一带的崇山峻岭中散居着众多古越人的后裔,称为“山越”。孙吴政权迫使他们出山,与平原地区的汉族农民同居共耕。这一举措对推动山越人经济文化的进步,加速平原沃野的开发,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第12课 南北对峙与民族融合 北朝与南朝

鲜卑族拓拔部原为活动于大兴安岭一带的游牧狩猎民族,后向西南迁移,建立政权,国号魏,史称“北魏”。此后,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势力日益强盛,陆续攻灭诸国,至439年,统一北方。这一局面持续近百年后,又分裂为东魏与西魏、北齐与北周。历史上将北魏及其后继政权合称“北朝”。

南方的东晋于420年被宋取代,其后,齐、梁、陈三朝相继更替,历史上合称这四朝为“南朝”。当时,由北向南的大规模人口流动仍在继续,南方经济得到进一步开发,逐渐形成江浙、湘赣、巴蜀等先进的农业经济区。水利的广泛兴修、犁耕的推广改进和北方作物的引入等,表明农业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与此同时,丝织、冶铸、造船、造纸、漆器、制瓷、制盐等手工行业都比较发达。长江中下游出现了不少商业繁荣的大城市,海外贸易也有所发展。这一时期,活动于南方山区的一些少数民族陆续出居平原,与汉族人民交往接触,互相融合,共同为南方经济的开发作出了贡献。民族融合

北魏孝文帝时期,北方的民族融合更被推向新的高潮。孝文帝拓跋宏继位时,年仅五岁,朝政大权掌握在临朝听政的祖母冯太后手中。出身汉族的冯太后深知要立国中原,必须变更鲜卑旧俗,于是仿照汉制,大力推行政治、经济制度改革。在地方基层实行“三长制”,以加强中央集权,完善地方行政。颁布官吏俸禄制和惩治贪赃的规定,以遏制贪污腐化。推行“均田制”,将政府控制的荒地分给农民耕种,以利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孝文帝自幼受冯太后影响,博学善文,具有良好的汉文化修养,亲政后,决心彻底革除旧俗,全面推行汉化。为摆脱保守势力影响,他毅然将都城南迁至洛阳,随即下令禁止在朝廷上说鲜卑语和穿胡服,通用汉语、汉服;改鲜卑族复音姓氏为汉族单音姓氏;仿效汉族体制改定官制和律令;并以身作则,极力促进胡汉通婚。此外,还尊崇孔子,实行礼制,提倡以孝治国。冯太后和孝文帝的改革对加快民族融合进程,推动北方少数民族社会、经济、文化的进步,都作出了重大贡献。

民族融合总是双向的,不仅北方游牧民族勇猛强悍的民族性格对中原农耕民族深有触动,而且胡文化中的优秀部分也为汉文化广泛吸收。畜牧业生产技能和经验的输入推动了 中原经济的多样化发展,胡族的生活习俗更对汉族产生了深远影响。胡床的传入导致高足家具日益流行,终使汉族席地而坐的传统起居方式完全改变。胡服以及胡饼、奶酪、烧烤等胡食的流行,使人们的社会生活更趋丰富多彩。胡乐、胡舞与汉族歌舞交融汇合,也为传统艺术文化增添了绚丽斑斓的色彩。

以相互渗透、取长补短为特点的民族融合,不仅使各民族缩小了差异,增进了团结,为再次的全国大一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延续注入了新的活力。

第13课 隋唐政治新格局 三省六部制与政事堂

北朝后期,北周灭北齐。581年,杨坚篡周建隋,是为隋文帝。589年,隋军南下灭陈,重建全国大一统局面。618年,隋炀帝杨广被杀,隋朝灭亡。同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是为唐高祖,仍以隋都长安为都城。

三省六部制初创于隋文帝时,经唐朝的继承和发展,运作过程更趋规范化、程序化。制度规定,中央设中书(隋称内史)、门下、尚书三省为最高政务机构;中书省草诏,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作为行政机构的尚书省下设吏、礼、兵、刑、户、工六部,分管具体事务。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唐朝还设立政事堂作为宰相议事的处所。凡遇军国大事,由政事堂会议商议决定,经皇帝批准后,以诏令形式颁布执行。其后,凡被加以特定官衔而能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官员都成为宰相,致使宰相人数多至一二十人。

三省六部制其实是皇权逐渐增强的产物,众多宰相集体议事,分工明确的三省互相牵制,使个别宰相难以擅权专断。不过,这一制度若能严格执行,皇权将会受到一定限制,因而隋唐时代的皇帝尚无绝对的专制独裁之权。科举制

秦汉以来,选拔官员主要采用推举的方式。魏晋南北朝,门阀世族更凭借显赫的声望逐渐把持选举大权,庶族子弟多遭排斥。科举取士主要依据考试成绩,普通士人原则上皆可赴京应试,中央政府得以网罗天下俊才,扩大了政治统治的基础。先前的推举制,还使推举人与被推举人之间结成特殊的施恩、报恩关系,地方门阀往往凭借这种盘根错节的政治、社会联系扩展自己的势力,对统一王朝构成潜在威胁。人才选拔、官员任用的权力完全收归中央后,经科举入仕的都成为“天子门生”,于是,门阀势力受到有效抑制,地方上的离心因素逐渐消解,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

第14课 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 贞观之治

626年,李世民继位,是为唐太宗,年号贞观(627—649)。丰富的阅历和隋亡的鉴戒使唐太宗善于体察民情,明白“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所以明智地实行疏缓刑罚、宽政安民、轻徭薄赋、修养生息的政策,使社会日趋安定、生产逐渐恢复。他深知“为政之要,唯在得人”,欲使治国方略顺利施行,关键在于广招贤才,知人善任,因而用人不论资历出身,不计亲疏恩怨,凡有治国安邦之术,都委以重任。

唐太宗还能居安思危,时时以长治久安为念。他经常鼓励臣下敢言直谏,指出皇帝的过错,自己也能虚心纳谏,勇于改过。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常为后人称道。他既重视加强国防,平息边患,又致力于改善民族关系,与边地少数民族来往交流,和平相处。他接受吐蕃赞普(君主)松赞干布的和亲要求,将宗室女文成公主嫁往吐蕃,增进了汉蕃两族的友谊,在历史上传为佳话。他对各族俊才一视同仁,都予以信任重用。太宗的真诚相待,使边地各族纷纷归附,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成就了唐文化的繁荣与恢弘,也促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日臻巩固。

贞观年间,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民族和谐,史称“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开元年间的治理与整顿大见成效,王朝统治被推向全盛,出现政治清平、社会安定、经济高度繁荣的景象,后人赞誉为“开元盛世”。

第15课 中外文化交流 丝绸之路的全盛

自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后,这条连接中国与中亚、南亚、西亚以及欧洲、北非的陆路通道持续兴旺,对东西间的商品贸易、政治往来、文化交流起了重要作用。唐朝西部疆域的拓展超过汉朝,设有安西都护府与北庭都护府管辖当地事务,并驻军防守,丝绸之路在交通更加安全顺畅的基础上臻于全盛。西域及大食(唐代对阿拉伯帝国的称呼)、波斯、天竺等亚洲诸国的商贾、僧侣和使节络绎不绝、往来于途。其中,擅长经商的粟特人尤为活跃,他们成为沟通东西经济与文化的重要媒介。

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纸张、瓷器等商品源源不断运往西方,许多中国特有的工艺技术与思想文化随之向西传播。西方的物品以及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艺术、天文、历算、医药和宗教信仰也由此输入中国。南亚的佛教传入中国后经历了一个中国化的过程,至唐代形成多个佛教宗派。中国化的佛教对中国本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虽然当时进入中国文化系统的外域文化以中亚、西亚、南亚为三大支,但其中蕴含的文化背景广阔得多,可以说中国文化以亚洲诸国为中介,与世界文化进行了交流与融合。

作为丝绸之路东端的唐都长安,不仅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举世闻名的国际大都会。城内寓居和滞留的各类外域人士,数量众多。长安有东市、西市两个商业区,西市周围聚居着大批西域胡商,在波斯人开的酒肆中,常见胡姬当垆沽酒、招徕顾客的情景,极为繁华热闹。作为东西方交通的枢纽,长安又是各国人士东来西往的必经之地,东西方文化在此交融汇合,呈现出一幅斑斓绚丽的图景。东亚文化圈

唐朝与东邻朝鲜、日本的交往尤为密切。新罗在朝鲜半岛建立统一国家后,常与唐朝互遣使节,并不断派遣留学生赴中国学习,人数前后总计多达2000。经归国留学生的积极传播,唐朝文化的精髓,如律令、科技、佛教、儒学、学校教育、科举制度等,皆为新罗广泛吸收。

日本将与唐朝的交往视为国家大事,曾先后十多次派“遣唐使”来中国交流学习,随行的还有众多留学生和学问僧,人数多时一次达五六百。留学生归国时,带回多方面的文化知识和大量文献典籍。日本不仅在政治、经济、法律等制度层面仿效唐朝,而且对宗教、文学、艺术、天文、历法,包括衣食住行、风俗习惯,以及各类生产技术,皆予以吸收融合。大唐盛世,国力强大,中国文化辐射于整个东亚地区,其中汉字、儒学、律令,天文、历算、医学等科技成就以及中国化的佛教,影响尤为深远。在19世纪西方影响进入之前,东亚诸国形成以中国本土为地理中心,以中国文化为轴心的东亚文化圈,也称汉字文化圈、儒家文化圈。

高中历史练习册第五分册答案 篇5

我会写荣誉顽强乏味鼎沸头衔侵蚀溶解卓效

我会想1.人声鼎沸2.一如既往3.盛名4.定格5.里程碑

精彩回读1.形容十分显著的效果。2.坚毅鄙视消退坚强

跟进阅读1.近义词:陶制锻炼全神贯注反义词:轻蔑现实软弱

3.天资聪颖,勤奋刻苦,顽强进取。

19*千元梦圆在今朝

我会补继疾茂揽炎猝勃勃懈

我会选1.震撼鼓舞2.惨重坚定3.研制绚丽

精彩回读2.:“。。。”3.好像自豪勤劳总结

跟进阅读1.理直气壮,从容不迫地谈话。

2.①转忧为喜②不知所措

3.刻苦学习,生活俭朴,懂事,关心弟弟的成长。

20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我会写机械地域叛逆领域漩涡玫瑰洗澡花圃

我会补空见有偶知著哭笑追根砂锅不舍恋恋

我会填炎热快乐落后俯瞰放弃

我会排251364

我的理解1.这里的“?”是发现的问题,是不断的追问,“!”是通过探索,解决了疑问,发现了真理。这个句子把一个抽象的道理,用直观形象的方法进行表述,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打破沙锅问到底”是一句俗语,形容地表现出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精神。“发现发明创造成就”这四个词按由小到大排列,也说明平常的事情中蕴含着真理,蕴含着伟大的成就,而这些只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人才能做到。

我会写万变不离其宗解铃还需系铃人。

跟进阅读1.热烈简易惭愧推敲

2.从“当母亲拿着手帕・・・・・・”到“好像粘在盘子上似的”。

3.从“原来,茶盘和托盘的表面・・・・・・”到“变得不大容易滑动了”。

21*我最好的老师

我会选1.教训2.教育3.教诲4.公平5.公开6.公正

精彩回读1.竟然吸收提示相信合作特殊

2.:,--?。“。,。”

3.一个人做事不能人云亦云,不能轻信老师和专家说法,要敢于怀疑。

跟进阅读1.由于但

第五单元综合练习

一、荣誉顽强领域诞生侵蚀头衔冶炼花圃

四、1.兴趣目口司空成效独偶积劳

2.一百个问号之后

3.唯一没有被盛名宠坏

六、庄严宣告独立掌握执着追求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美好的现实

八、1.超凡想象力瑰丽绚烂岁月流转美好愿望

2.漂亮的小姑娘端庄坚毅的女学者放射线居里科学定律永远的里程碑

3.游涡变色转动打破沙锅问到底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成就

九、1.见到事物一点苗头,就能预知事物未来的发展趋势。

2.偶然机会思索

十、2.“我”一定要好好锻炼“我”的胆量,如果连夜路都不敢走,那以后什么事情都不能做了。

综合性学习:难忘小学生活

成长足迹

我会找模糊斥责幻想勤奋尴尬领会

我会补而止恭恭仰合身临堂大娓娓声情豁然标异炼钢舍逐容貌百年树人有心栽花花不开

我会改1.起→启智→稚2.脑→恼丁→盯3.俘→浮瑕→遐4.诡→轨毕→必

我会填1.因为・・・・・・所以・・・・・・2.只要・・・・・・就・・・・・・3.虽然・・・・・・但是・・・・・・4.即使・・・・・・也・・・・・・

精彩回读1.起强调作用。

2.棠下离这有三里路,那里的桂花香你们闻不见,鼻子没有那么长。

3.采用总分写法。4.虚假作文。

跟进阅读2.如履薄冰如花似玉3.②①②5.三件事:①讲课;②发奖品;③看自考书。

依依惜别

我会选1.②2.③3.②

我会做1.色彩斑斓的画册学校的生活我们的故事

2.多彩的童年鲜艳的红领巾多梦的少年时代团徽的召唤

3.无知懂事幼稚成熟胆小勇敢骄傲荣光

精彩回读1.减少平淡轰轰烈烈2.比喻。突出了写日记的乐趣。

跟进阅读2.(1)欢乐--阴沉表明老师在“我”故乡的生活充满酸甜苦辣。

(2)呼啸--寂静表明学校地处偏远的山村。

3.因为“我”被老师感动了,心疼老师又不想让她发觉、表明“我”懂事、心细又有点腼腆。

4.(1)背我们过河在小河边跟我们告别

上一篇:天猫客服的工作职责下一篇:国庆节送同学的祝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