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诗经必备(通用7篇)
论语诗经必备 篇1
经典名句集锦
高三二级部语文组
编写:陈冬云
审核:鞠圣岳
《论语》
1.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2.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3.当仁,不让于师。
4.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5.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 6.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7.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8.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9.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 10.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11.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12.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13.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14.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 1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16.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17.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18.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19.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0.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21.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22.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2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24.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治长》
2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26.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27.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28.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
29.富与贵,世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论语·里仁》 30.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31.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子路》 32.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论语·子路》 33.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又杀身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 34.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论语·卫灵公》 35.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言废人。《论语·卫灵公》 36.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 37.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卫灵公》
38.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39.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40.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41.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42.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43.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44.是可忍,孰不可忍。《论语·八佾》 45.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论语·子罕》 46.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论语·微子》 47.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而》 48.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 49.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论语》
50.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51·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近几年山东高考《论语》名句 1.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07山东)2.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09山东)3.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论语•公冶长》08山东)4.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论语•子罕》)10山东)5.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11山东)6.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12山东)
7、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论语·卫灵公》13山东)
8、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14山东)
《诗经》
51.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52.他人有心,予忖度之。53.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 54.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卫风·湛奥》 55.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诗经·小雅·车辖》 56.既明且哲,以保其身。
57.鸢飞戾天,鱼跃于渊。鸢:一种凶猛的鸟,外形与鹰略同。戾:至 那些像鸢鸟一样怀着对名利的渴望极力高攀的人 贬义词 58.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诗经·大雅·荡》指殷商子孙应以夏的灭亡为借戒。后泛指前人的教训就在眼前。59.兄弟阋(xì)于墙,外御其物。
60.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61.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62.风雨如晦,鸡鸣不已。63.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 64.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诗经·郑风·子衿》 65.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秦风·蒹葭》 66.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诗经·卫风·硕人》 67.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诗经·大序》 68.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王风·采葛》 考题再现: 1.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黍离》06浙江08山东)2.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蒹葭》09山东). 3 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诗经《诗经•小雅•小曼》04江苏)4.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经•桃夭》10山东)5.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经·击鼓》12山东)6·高山仰止,景行行止。(13山东)
7·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2014山东)《尚书》
69.满招损,谦受益。70.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71.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周易》
72.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73.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74.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易经·系辞下》
75.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76.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77.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礼记》
78.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79.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礼记·教学相长》 80.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81.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礼记·杂记》 82.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礼记·中庸》 83.一张一弛,文武之道。《礼记·杂记下》 84.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礼记·礼运》 85.君子贵人贱己,先人而后己。《礼记·访记》 86.差以毫厘,谬以千里。《礼记·经解》 《左传》
87.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88.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89.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90.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91.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隐公元年》
92.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左传·曹刿论战》 93.辅车相依,唇亡齿寒。《左传.僖公五年》 94.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左传·襄公二十年》 95.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左传·僖公十年》 《国语》
96.从善如登,从恶如崩。97.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国语·周语上 《管子》
98.治国之道,必先富民。《管子·治国》 99.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管子·论积贮疏》 • • • • • 100.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晏子春秋》
101.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102.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103.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104.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105.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106.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107.(1)天网恢恢,疏而不漏。(2)治大国,若烹小鲜。108.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109.民常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110.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111.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孙子兵法》
112.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1、攻其无备,出其不意。113.投入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
2、静如处女,动如脱兔。《孟子》
114.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115.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 116.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117.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亦敬之。《孟子·离娄下》 118.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 119.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 120.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 121.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孟子·离娄下》 12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公孙丑》 123.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 124.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上》 125.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126.不以规矩,不成方圆。127.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 128.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上》 129.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130.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孟子·梁惠王下》 131.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庄子》
132.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133.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养生主》 134.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荀子》
135.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劝学》 136.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荀子·劝学》
论语诗经必备 篇2
关键词:诗经;教学相长;儒家思想
中图分类号:I2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8-0127-03
一、求道不倦,修己成人
在《学而》篇,子贡向老师请教:“(一个人能)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则何如?”按照子贡的理解,穷人能无谄于富人,自足于己,富人能不自恃其财,与人平视相交就应该算是达到了孔门的修己之道了。可是,老师却认为此犹不足,只算小成而非大成。“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所谓“贫而乐”即是“安贫乐道”,一个人安贫不易,乐道更难,贫属“命”,“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穷通富贵均非人力所能左右。“道”之兴废亦在“命”,所谓“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因为“命”属“天”,知天命何其之难,因此孔门教导弟子重在修己正身。耽溺于未知之域非孔门学风,与其寄希望于不可知,莫如叩问于当下。孔门教人修己成人之学,即忠于己,恕于人,所谓“安贫”与“乐道”即是“贫而无谄”的升级版。正如《吕氏春秋》所说:“古之得道者,穷亦乐,达亦乐。所乐非穷达也,道得于此,则穷达一也,如寒暑风雨之节也。”《毛传》:“治骨曰切,象曰磋,玉曰琢,石曰磨。”指针对不同材质的器物使用不同的方式进行精化加工。拓展到道德修养上,就是要求君子应该日有所进:“如切如磋,道学也。如琢如磨,自修也。”子贡引诗于此,其实是在与老师探讨修己成人之途中的“灵犀一念”。如果说“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的子路是贫而无谄的代表,那么作为富人的子贡就是富而不骄的代表,二人实则均已登孔门之堂,却未如颜回虽居陋巷仍能不改其乐为可贵,也不如孔子虽“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但“乐亦在其中矣”的修己之境。正因如此,周敦颐才在教程氏兄弟时让二人:“寻颜子、仲尼乐处,所乐何事?”
除了安贫乐道,“富而好礼”也是“富而不骄”的升级版。朱熹云:“好礼则安处善,乐循理,亦不自知其富矣!”一个人富而不骄是一种自我节制,还属于有意识的修身,而到了“富而好礼”则已然把“富”字脱落,和人相交,进退容止均有度,是修身到了一定境界。故而和其交往自然会予人“若饮醇醪,不觉自醉”之感。而子贡也因其能引诗以与老师相答,更是获得老师“告诸往而知来者”的称赞,朱熹认为是:“孔子许其所已能,而勉其所未至也。”而无论是安贫乐道者还是富而不骄者,要想不为境所困,均需有仁心,无仁心则“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所以孔子虽罕言仁,但细读《论语》,夫子所言,前后实一也。与子贡相类,曾子一直谨慎勤勉用孔门学问自修,如“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在病危时,也曾引用诗经中的《小雅·小旻》语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虽然曾子引诗更多的是为了表达如《孝经》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的含义,但是联系散见于各处的曾子之语,我们更能看到的是一个在修身成人道路上一直谨慎小心的曾子。当然儒家教人修身的目的不仅仅是让人“慎独”,其旨是让人不困于心,不做“戚戚然”小人态。故而当后世以自己的方式洞悉了这条闻道的奥义后,他们在修己成人之路上愈行愈开阔,才会脱口说出“为人处世间,得见事无可疑处,多少快活”这一番话来。
二、独居以慎,相交以诚
在《八佾》篇中,子夏以《卫风·硕人》篇中的“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之语问于老师,老师用“绘事后素”之语答,即古人绘画之法先布五彩,再以粉白线条加以勾勒。没想到,子夏亦如子贡一般,举一隅而能以三隅返,由此及彼想到了“礼后乎”,“礼必以忠信为质,犹绘事必以粉素为先”。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孔门学问不同于诸子之处,孔子强调“复礼”,却并非如墨家一般确确然搬出了“明志天鬼”一说,用以恫吓下到百姓上至诸侯。曾子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祭祀之礼是为感念先王先祖之德,故而当林放问礼之本时,孔子说:“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即所谓“夫祭与其敬不足而礼有余也,不若礼不足而敬有余也,丧与其哀不足而礼有余也,不若礼不足而哀有余也……俭者物之质也,戚者心之诚也,故为礼之本”。于此可以看出,虽然孔子也说过“尔爱其羊,我爱其礼”这样的话,但是相较于外在的形式而言,孔子更重视的是礼之本,即在行礼时,人的内心之质是否也与外在行礼之文相符合,如不符合,就会错把“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中的“玉帛”当成是“礼”之“本”,而将“诚”置乎末端。所谓“诚”,除了与礼相关,它还与仁心相系。曾子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何为忠?何为恕?朱子解释的极好:“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诚如子贡所云:“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以待己之心待人,方可谓之诚,而诚的前提就是“慎独”。《中庸》:“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所谓慎独,就是毋自欺也,所以孔子病危之时,子路使门人为臣,来为孔子治丧时,孔子说出“吾谁欺,欺天乎”这样的话。不自欺欺人,秉心以诚,事人以诚,是孔子对自己也是对门人的期望。当我们看到后学子思编著的《中庸》里的“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这样的话,才会明白孔门一脉相传者之为何,也才明了为何时代在变,而儒家文化中很多精华还一直具有适应性。
三、以行践知,知行结合
在《论语》中,有三处直接谈到过学诗的重要性,一处为孔子教其子孔鲤学诗时说:“不学诗,无以立。”一处为夫子自道:“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一处为学诗后若:“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综合三处夫子论诗,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在诗教上注重两点:一是需下功夫研读《诗经》,因为读诗的过程,不仅是一个不断累积人文知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养心及了解社会的过程;二是不能只满足于能诵诗,更要知行结合,居于一国可“事君”,出使他国亦可“专对”。而所谓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则更包含了孔子对其弟子的期待。依钱穆先生所言:“故学于《诗》,对天地间鸟兽草木之名能多熟识,此小言之。若大言之,则俯仰之间,万物一体,鸢飞鱼跃,到无不在……孔子教人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者,乃所以广大其心,道达于仁。”这种对于天地万物的深切关爱之心,其实已经是儒学“仁”的理想的泛化了,这与后来屡屡被二程所称道的张载在《西铭》中提出的“民胞物与”的仁者情怀是相通的。于此可知无怪乎弟子慨叹“夫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因达于“仁”对一个人的要求太高了,甚至孔子自己都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至于诗的作用,孔子则以“兴观群怨”概括。简而言之,“兴”体现了《诗经》由物及道、由景及情的启发作用,“观”表达了诗歌的认识省察作用,“群”和“怨”则表达了诗歌的政治伦理和人伦教化作用。由此可见,孔子对以《诗》来教导孔门弟子的良苦用心:一个合格的孔门弟子,除了文质彬彬,还要有所止、有所为,即对社会有所担当,而非去做高蹈遁世的隐者。虽然孔子也说过“邦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但他从未真正放弃一个仁者所应承担的使命和责任。正因如此,当子路告诉石门的守门人,自己的是从孔子那里过来时,守门人第一反应就是:“是那个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人吗?”这与后来孟子的“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何其相似!而孔子也曾对其子伯鱼说:“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二南》之诗,适合乡乐中众人合唱之用,人若不能唱《二南》,就是一人独默于人群中,好似面墙而孤立。于此可见,孔子之道非是坐而论道,而是起而躬行。正因如此,当孔子诵“棠棣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思,室斯远而”时,说:“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如果真心思念,何惧路途之遥远!进而引之,如果一个人真心向学,又怎会因行道之难,而轻言放弃呢?后来《中庸》也有:“行远必自迩,登高必自卑。”这种起而行之的态度无形中也开启了《大学》中“修齐治平”理想人格的实现途径,为后世儒生拾级而上提供了途径。
四、执两用中,过犹不及
在《论语》中,孔子曾对《诗》有过两句评价:一为思无邪;一为评价《关雎》时说:“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思无邪”出自《诗经·鲁颂·駉》,曰:“思无邪,思马斯徂。”此诗以骏马善于行走、稳健直行的特点来颂扬鲁公崇奉先贤、品行无邪和治国有道之德,进而譬喻人能恪守先贤遗训,崇德守道,不为邪曲所动的道德意义。而后者则是对《关雎》中的主人公的赞扬,他虽然未能与朝夕慕念的淑女携手,但仍能“快乐而不放荡,悲哀而不痛苦”。联系陆机的《文赋》:“虽区分之在兹,亦禁邪而制放。要辞达而理举,故无取乎冗长。”孔子的评价充分表现了一名君子所应有的节制与风度。孔子曾在《论语·尧曰》说:“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诗教中的这种“中庸思想”在孔门学问中并非孤立的存在,它其实是孔子一直以来倡导的“礼”的思想的体现,而“礼”的思想的核心其实就是“正名”。关于正名,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上下各安其位;二是明于己份。因为儒门要培养的是“君子儒”,孔子在给弟子们传授学问时也是致力于培养可以能真正“弘道”的“士”。故而一个君子若真正了解自己肩负的使命和责任,即便是乐于群,也只是会求和而不求同的。正如朱熹所言:“和而不流。”内心有仁,进退有度,外化为礼,自会在不经意中让人“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更不用说他会有“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乱,直而无礼绞”了。所以孔子《论语·卫灵公》曰:“放郑声。”并且自道.:“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这种种之故表面看来只是对诗句中情感的“过”进行批评,对语言中的“俗”进行雅化,实则包含了孔子通过“诗”中的“中庸”思想对“礼”的思想加以阐发的意图。《论语·颜渊》中关于培养仁心,克己复礼的四个条目即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明于此,我们再读孔子那句:“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才会别有感悟。把孔门的“中庸”思想提升到一个新高度的就是《礼记》,诚如顾随先生所言:“如果说一部《礼记》皆讲外在的礼,那么唯《中庸》篇讲内在的思想,故读《礼记》不读《中庸》则只有躯壳而无灵魂。”“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这和孔子在《论语》中通过“诗教”来阐发“中庸思想”一脉相承。在《礼记·中庸》中,作者正是通过事物内在两级关系、事物的常与变的关系、时间运行的观念上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提出了“中正”、“中和”、“执中达权”、“时中”、“中行”准则。而与《论语》中对中庸思想论述相比,《礼记·中庸》里所谈的“中庸”更具体,并且在要求上更严格,要求一个君子无论何时何地都要以“中庸”来待己接物。于此我们也可看到,先秦的儒家思想在接引弟子时还是较为简明平易,操作性颇强,后来的儒家思想开始走上了一条“极高明”的道路,在理论上日趋精密,在体系上日趋宏大,故而《中庸》篇中也说:“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诗经》云:“嘤其鸣矣,求其友声。”作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并没有局限于在课堂上传道授业解惑,而是在日常生活中,引诗入怀。因为他对《诗》熟知于心,所以才能在教学上与学生“同声相应”。所以对《诗》的解读,正是我们踏入孔门的一个途径,如此,就不难理解何以孔门一时桃李繁盛,而孔子的学说,也得以通过孔门后学流布天下,泽被后人。
参考文献:
〔1〕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1.
〔2〕顾随.顾随讲《论语》《中庸》[M].石家庄:北教育出版社,2013.
〔3〕程树德.新编诸子集成[M].北京:中华书局,2008.
〔4〕钱穆.论语新解[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2.
〔5〕脱脱,等.宋史.[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
〔6〕陈奇猷.吕氏春秋校释[M].上海:学林出版社出版,1984.
〔7〕程颢,程颐撰.二程遗书[M].上海:海古籍出版社,2000.
〔8〕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8.
诗经氓 诗经氓赏析 篇3
《卫风·氓》是一首距今2700余年的民间歌谣,以一个女子之口,率真地述说了其情变经历和深切体验,是一帧情爱画卷的鲜活写照,也为后人留下了当时风俗民情的宝贵资料。观照当今,仍有启迪。这里先忽略诗中述说方式,只是品味诗中所述,将诗有“不及”的地方,略增描述,来粗线条地再现这位女子和“氓”的情爱经历。
《氓》诗的结构,是和它的故事情节与作者叙述时激昂波动的情绪相适应的。全诗共六章,每章十句。
一、二两章是追叙,第一章,叙述自己由初恋而定的。第二章,叙述自己陷入情网,冲破了媒妁之言的桎梏而与氓结婚。诗人叙述到这里,情绪极度激昂,悲愤与悔恨交并,使叙述中断。第三章,她对一群年青貌美的天真少女,现身说法地规劝她们不要沉醉于爱情,并指出男女不平等的现象。第四章,对氓的负心表示怨恨,她指出,这不是女人的差错,而是氓的反复无常。第五章,接着追叙,叙述她婚后的操劳、被虐和兄弟的讥笑而自伤不幸。第六章,叙述幼年彼此的友爱和今日的乖离,斥责氓的虚伪和欺骗,坚决表示和氓在感情上一刀两断。这些,都是作者的经历、内心活动、感情变化的再现,结构严整,形成一首千古动人的诗篇。
《氓》诗在艺术上,也有较高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氓》诗是诗人现实生活典型情绪的再现,诗人不自觉地运用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歌唱抒述自己悲惨的遭遇,起了反映、批判当时社会现实的作用。《氓》是民歌,是口头创作。最初广泛地流传于民间,经过无数劳动人民的反复歌唱、不断修改,到写定时候,才形成现在这样的完整诗篇。人们在流传中,把自己关于恋爱婚姻方面的感受,渗透到歌唱中去,故作品富于现实性。诗中女主人公所叙述的是自己的切身经历,自己的感受,都是真情实感。而这种真情实感在阶级社会中是带有普遍性、典型性的。诗人善于把握题材的各种复杂的矛盾。她抓住自己和氓的矛盾,氓是夫权的代理人,他们从夫妻关系而变为压迫与被压迫的关系,透露了男尊女卑、夫权制度的社会现实。她抓住了自己和兄弟的矛盾,反映了当时社会道德、舆论,是以夫权为中心的思想和弃妇孤立无援的现实。她抓住自己内心的矛盾:婚前没有通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否可以同居呢?见了氓就开心,不见氓就伤心,如何解决见与不见的矛盾呢?这些错综复杂的矛盾,结成诗的主要矛盾——封建礼法制度与妇女幸福家庭生活的愿望的矛盾。这是当时社会中极为显著和普遍的现象。其次,《氓》诗人善于塑造人物现象。《氓》诗中有两个形象比较鲜明。一个是狡诈负心的“氓”,一个是善良被弃的“女”。氓是从别处流亡到卫国的一个农民,“抱布贸丝”,点明了他还是个小商人。最初,他“蚩蚩”地假老实,“言笑晏晏”地假温情,“信誓旦”地假忠诚。他用虚伪的手段,欺骗一位天真美貌的少女,获得了她的爱情、身体、劳动力、家私。结婚以后,他便露出真面目了。过去是指天划日地赌咒,现在是“二三其德”地变心;过去是有说有笑地温存,现在是“至于暴矣”,不但虐待,甚至把她一脚踢出了家门。有人说:氓“婚前是羊,婚后是狼”,这个比喻,既形象,又确切。氓的形象,是夫权制度的产物,是商人唯利是图的产物。诗中又描绘了一位善良的劳动妇女的形象,她最初可能搞些养蚕缫丝的家庭副业,所以有些积蓄。她纯洁天真,入世不深,以致一下子便以心相许了。当她看到氓不高兴时,赶快安慰他:“将子无怨,秋以为期”。她多情,真心爱氓,看不到他时,“泣涕涟涟”,看到他时,“载笑载言”。她勇敢,敢于无媒而和氓同居。她忠诚,把自己和财物都用车子搬到氓家。结婚以后,她安贫,和氓共同过苦日子。她辛勤,把家务劳动一齐挑起来。她坚贞,当家境逐渐好转,遭受丈夫虐待时,始终不渝地爱氓(女也不爽)。被弃以后,她坚强刚毅,冷静理智,看清氓虚伪丑恶的嘴脸,坚决地和氓决绝。她从一位纯洁多情勇敢的少女,到吃苦耐劳忍辱的妻子,再到坚强刚毅的弃妇。她性格的发展,是随着和氓关系的变化而发展的。此诗通过氓和女两个形象的鲜明对比,谁真谁假,谁善谁恶,谁美谁丑,是很清楚的。当时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真实面貌,如在目前。所以说,《氓》的作者不自觉地运用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周扬说:“有文学就有创作方法。‘神话传说’是浪漫主义的渊源,《诗经》是现实主义的渊源。”他这段概括的话,是符合中国文学史的实际情况的。
(二)比兴艺术手法诗人是农村妇女,农村四周的自然景物,是她每天所接触的熟悉的,诗人触物联想,便歌唱起来。第三章的“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是起兴,比喻年青貌美的少女初婚的幸福。第四章的“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也是起兴,比喻弃妇面容憔悴与被弃的痛苦。第三章的“吁嗟鸠兮,无食桑葚”是对喻,喻下两句“吁嗟女兮,无与士耽”。第六章的“淇则有岸,湿则有泮”是反比,比氓的变心是无边无际不可捉摸的。这些,对于塑造形象,突出主题,加强诗的思想意义,都起了积极作用。
(三)对比的表现手法这是由于现实矛盾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其形式有二:1.句法对比者,如“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之耽也,犹可说也;女子耽也,不可说也”。这是士和女两种不同人物的对比。“桑之未落”与“桑之落兮”的对比,“不见复关”与“既见复关”的对比,都是互相映衬,收到更好地塑造形象、抒发感情的效果。2.前后对比者,如氓在未婚前是“言笑晏晏,信誓旦旦”;在婚后则“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前后不同态度互相映衬,描绘出氓虚伪的本质。
(四)借代修辞诗是形象思维,不是抽象的说教,要用具体的事物,抒写抽象的意境。形象的语言,容易引起读者想象、共鸣,增强诗的魅力。《氓》诗人用氓住的地方“复关”代表氓,用“总角”代表幼年。以送行之远、乘垣望关表多情。以车来贿迁表同居,以“淇水汤汤,渐车帷裳”表大归。以“三岁”表多年,以“二三”表反复。这和《采薇》诗人用“杨柳依依”代春,“雨雪霜霏”代冬,性质是一样的。收到语言隽永,耐人寻味的效果。
(五)顶真修辞陈望道《修辞学发凡》说:“顶真是用前一句的结尾来做后一句的起头,使邻接的句子头尾蝉联,而有上递下接趣味的一种修辞法。”这种修辞,多见于歌曲。这可能由于集体歌唱,口耳相传,此唱彼和,互相衔接,便于记诵所产生的一种句式。如“抱布贸丝,匪来贸丝”,“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无与士耽,士之耽兮”,“及尔偕老,老使我怨”,“不思其反,反是不思”等,都是《氓》诗中的顶真句。蝉联词不一定都在句首,有的在句中,它们的作用是一样的,都是加强诗的音乐性。
(六)叹辞的应用诗人抒发猛烈的感情或深沉的思想的时候,经常用一种呼声或感叹辞来表达。如当她追叙婚前恋爱生活的时候,感情比较稳定,没有使用叹辞。第三章转入抒情,感情激昂,连用两个“于嗟”(哎呀),三个“兮”(啊)字,两个“也”(呀)字。第四章对“桑落”有所感,用了一“矣”字。第五章诉说被丈夫虐待,被兄弟讥笑,情绪最激动,连用六个“矣”字,借表她沉痛的心情和口气。最后一章对氓表示愤慨和决绝,加强了语气,拖长了音调,坚决地唱出“亦已焉哉”(也就算了吧)!“焉哉”二字连用,就像歌剧幕终,使人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之感。
论语诗经必备 篇4
关关雎(jū)鸠(jiū),在河之洲。
窈(yǎo)窕(tiǎo)淑女,君子好(hǎo)逑(qiú)。
参差荇(xìng)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wù)寐(mèi)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mào)]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lè)之。
《诗经·周南·关雎》作者简介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周代诗歌305篇。原称“诗”或“诗三百”,汉代儒生始称《诗经》。现存的《诗经》是汉朝毛亨所传下来的,所以又叫“毛诗”。
据说《诗经》中的诗,当时都是能演唱的歌词。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可分成风、雅、颂三类。“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国风,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歌,小部分是贵族加工的作品,共160篇。“雅”包括小雅和大雅,共105篇。“雅”基本上是贵族的作品,只有小雅的一部分来自民间。“颂”包括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颂是宫廷用于祭祀的歌词。一般来说,来自民间的歌谣,生动活泼,而宫廷贵族的诗作,相形见绌,诗味不多。
《诗经》是中国韵文的源头,是中国诗史的光辉起点。它形式多样:史诗、讽刺诗、叙事诗、恋歌、战歌、颂歌、节令歌以及劳动歌谣样样都有。它内容丰富,对周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各个方面都有所反映。可以说,《诗经》是周代社会的一面镜子。而《诗经》的语言是研究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汉语概貌的最重要的资料。
《诗经·周南·关雎》简介
诗经论文:《诗经》酒文化研究 篇5
【中文摘要】《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中记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305篇诗歌,这些诗歌包含了春秋中叶之前人们的生活面貌、社会风俗、政治秩序等方面的场景,从这部作品几乎可以看到那个时代的社会全貌。这正是这部书的价值所在。历代对《诗经》的研究可以说涉及的面宽而广,本文试图从《诗经》中酒这一角度出发来研究先秦时代的文化。全文主体部分共分三章。第一章主要是对《诗经》中涉及到“酒”的诗篇进行梳理。其中介绍了中国古代酒之起源,并详细梳理出了《诗经》中与“酒”有关的章句以及《诗经》中所记载的各种酒器。据笔者统计,《诗经》中涉及到“酒”的诗篇有35篇,《诗经》的105篇《雅》中,“酒”字出现50次,其中《小雅》74篇,出现“酒”字39次,《大雅》31篇,出现“酒”字11次;《颂》40篇中,“酒”字共出现6次。如此高的出现频率充分展现出了当时的酒文化现状。《诗经》中共涉及到大概16种酒器,通过对酒器材料的整理,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酒器的不同使用场合、不同种类和不同质地,反映出的是不同的文化韵味,尤其是显示出了森严的等级秩序。第二章主要从“礼”这一角度出发,对《诗经》所体现的酒文化进行论述。论文对《诗经》中的饮酒诗进行了简单的分类,笔者将其分为不具备礼仪性质的饮酒诗和十分讲究礼仪性质的饮酒诗两大类进行了论述。结合《小雅·宾之初筵》和《大雅·行苇》比较完整地再现了当时饮酒的全过程,并深入分析了《诗经》中所体现的乡
饮酒礼和燕礼。乡饮酒礼的是被用作赞美宾客,表达礼贤下士的思想,最主要的是在整个仪式中,充分发挥了礼的规范作用,有效地约束了众宾客在饮酒过程的言行举止。通过燕礼与乡饮酒礼的比较,可以看出,燕礼在很大程度上是从乡饮酒礼演化而来的,二者虽然相似但绝不是雷同。第三章主要探讨了《诗经》中的酒德文化。首先论述了《诗经》之前的酒德文化,周初统治者吸取殷人纵酒亡国的教训,周建立之初便积极实施戒酒的政策。《尚书·酒诰》篇的核心要旨,是引导人们用政治形态观念去审视饮酒活动,把饮酒行为与国家治乱现象相联系,并由此形成了国家政治生活中“饮酒亡国”论或“酒祸”论的基本酒德政治意识。在此基础上探讨《诗经》中所蕴含的酒德文化,《诗经》中对饮酒的态度已不像《尚书·酒诰》中那么严厉,在《诗经》中出现了一些“酒鬼”形象和一些具有酒趣意味的诗篇。但这并不是说“《诗经》时代”己无酒德可言了,相反“酒德”与“酒礼”互为表里,共同规范着人们的饮酒行为。具体表现在《诗经》酒诗在殷周孝性理念的感染下,更关注的是宴饮双方的人格和道德评价,这一标准制约着人们的言行举止,也为以后儒家以“礼”为行为准则的思想原型埋下了深远的伏笔。
【英文摘要】”Book of Songs” is the first collection of poems, including the Western Zhou Dynasty to the record from the middle of the three hundred and five spring and poetry, these poems contain people’s lives before the middle Spring and Autumn landscape, social customs, political order, etc.scenes from this work is almost that time of dialysis to the social picture.This is the book’s literary value.History of the “Book of Songs” research can be said to involve the wide and extensive, this is trying to “Book of Songs” in the wine that perspective to the culture of pre-Qin era.The main part of the text is divided into three chapters.The first chapter on the “Book of Songs” related to “wine” to sort out the poems.Which describes the origin of wine in ancient China, and more came out of the “Book of Songs” in the “wine” relevant Chapters and the “Book of Songs” recorded in a rich and diverse variety of wine.According to my statistics, “Book of Songs” related to “wine” of the Psalms are 35, “Book of Songs” 105 “Ya”, the “wine” word appears 50 times, including “Xiao Ya,” 74, a “ wine “word 39 times,” Daya “31, a” wine “word 11 times.Such a high frequency of the wine culture was fully demonstrated the status quo.“Book of Songs” Communist involves more than 20 wine, wine by the collation of material, can draw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different types, different textures and different combinations using the occasion to reflect different forms of cultural flavor, in particular, shows a strict hierarchical order.The second chapter from the “gift” that perspective,the “Book of Songs” embodied in the wine culture were discussed.Papers of “The Book of Songs” in the poem were simply drinking classification, the author does not have to be divided into the nature of the drinking etiquette is etiquette nature poetry and drinking poems are discussed in two categories.With “Bin the beginning of the feast,” and the “reed” was more complete representation of the whole process of drinking and blessing, and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Book of Songs” as reflected in this ritual, and Yan Li.This ritual is to be used more praise guests, courteous expression can be used for solid state such as Pong, but most notably in the ceremony, give full play to the role of ritual norms, effective restriction on the guests in the demeanor during drinking.Yan Li by comparison with this ritual, we can see, Yan Li Tai largely evolved from this ritual, but they will not be identical between the two.The third chapter focuses on the “Book of Songs” in the German wine culture.First with the Xia, Shang and Chou dynasties folk discusses the “Book of Songs,” the wine before the German culture, weekly drunken Yin Dynasty rulers learned the lessons of subjugation, Zhou Jianli the beginning of the alcohol policy will be actively implemented.“Book·Wine Patent,” the core thrust of articles is to guide people to
examine the concept of a political form of wine affairs, the phenomenon of drinking behavior is linked with the national order, and disorder, and thus the formation of national political life, “drinking subjugation” of or “alcohol abuse” of German political consciousness the basic wine.On the basis of “Book of Songs” contained in the German wine culture, “Book of Songs” features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of German wine is full of human relations and ethics approval and recognition of one God.【关键词】诗经 酒礼 酒德
【英文关键词】Book of wine gift wine Germany 【目录】《诗经》酒文化研究4-6Abstract6-7
摘要
第一章 《诗经》中
第二节
引言9-11的酒描写11-26第一节 中国古代的酒11-14《诗经》中的酒14-18第三节 《诗经》中的酒器18-26
第一节 礼的起源第二章 《诗经》酒礼文化研究26-4126-28第二节 从《诗经》中的饮酒诗看饮酒礼28-41
二 从《宾之初筵》和《行一 《诗经》中饮酒诗的分类28-32苇》看饮酒礼32-35四 《诗经》中的燕礼41-46
三 《诗经》中的乡饮酒礼35-3838-41
第三章 《诗经》酒德文化研究
第二节 《诗第一节 《诗经》之前的酒德41-43
结语46-47经》中的酒德43-46参考文献47-48
附录48-5250-5253
一 主要参考书目48-50后记
52-53
二 主要参考论文
论语诗经必备 篇6
闲来无事,翻开了《诗经》。或许是因为这是几千年前的东西吧,所以每次看到这些歌谣,都好像置身在千百年前,那样的山,那样的水,那样的人,那样美好而又肆无忌惮的爱情,心灵似乎沉淀了下来。在喧嚣的城市与繁杂的课程中,寻回一片净土。
我喜欢诗经里的那些爱情,浅浅的,涩涩的。千百年前,他们还不像如今的人们大胆的表露,大胆的在人前招摇。看着他们的爱情,我不禁在心中莞尔。
无论是那种静女的牧歌式的爱情,那种对窈窕淑女的热烈的爱慕,还是采葛中深沉的相思,抑或汉广中诠释的浅浅的暗恋,都让我心向往之。
“静女其姝,俟我於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一个顽皮开朗的俏姑娘,一个憨厚朴实的小伙子,一举一动都是爱情的甜蜜。亲爱的姑娘,让我快快见到你吧!这是一对恋人的游戏,我不禁惘然,是爱情让他们如此美好,还是时代让他们拥有如此的纯真的爱情?毕竟这样纯净的爱情在如今是很难找到的。“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在那千百年前的爱情里,牧草竟也充当了如此幸福的角色,承载了恋人之间的浓浓爱意。这样的爱情信物,虽无有重量,却又价值连城。就像我们青春时代的小小心思,虽朦胧晦涩,却是以后再也找不回的纯真。就这样爱着吧„„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我想象着女子姣好的容颜,有点小小的羡慕,能有一个男子,多情,率真,肆无忌惮的喊出对自己的爱,女子的心里定也是甜蜜的吧。爱,原来是如此理直气壮的事。他爱了,坚定不移的爱,日日夜夜的想,甚至幻想有一天能钟鼓齐鸣将她娶回家。即使是幻想又怎样呢,爱就是爱了;即使是痴迷又怎样呢,就这样爱上了。
有人肆无忌惮地表现爱,有人却苦苦的在相思中挣扎。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恋爱中的人大抵都会有这样的心情吧。这样一封古老的情书,引起我无限遐思。仿佛见到男子对着书信,皱眉苦思,思什么呢?自然是刚刚分离的女子。我想无论是谁看到这样的话都会为之动容的吧,不然为什么到今日还有“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之说呢?美丽的姑娘收到这样一封情书,看到这样的“疯言痴语”,应该也在心底偷笑吧!现代的社会里,谁还会一腔情思书写着情书?偶尔的动一动手吧,短信,邮件或许会带来惊喜,而亲手写出的情话又何尝不是一种温情。
相爱了,相思了,不论是什么样的爱情,都是令人欣喜的。相比之下,有的人却黯然了。“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不论怎样,我却只能以暗恋的方式想
你。一次邂逅,他遇见她,爱上她,却不可求思。或许是门不当户不对,总之,我只能仰望着你。即使爱如滔滔洪水,你还是感受不到这样的汹涌澎湃。我愿意爱着你,但不愿意你坠入凡尘,你永远是高高在上的女神。柴米油盐的生活,即使你愿意陪着我,我也不愿意你辛苦着过。还是把你当做红玫瑰,以暗恋的方式想你。虽是心酸的,但却甜蜜着。
悟论语--读论语有感 篇7
——傅佩荣《论语新解》
然而面对论语这样的大著作,各式各样的书籍实在太多,为此我经过了大量的筛选,最终选择了傅佩荣教授的《论语新解》。关于傅佩荣教授,而书中这样介绍他,祖籍上海,台湾辅仁大学哲学系毕业,台湾大学哲学研究所硕士,美国耶鲁大学哲学博士,专攻宗教哲学。曾任比利时鲁汶大学客座教授,荷兰莱顿大学讲座教授,台湾大学哲学系主任兼研究所所长,现任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
而给我印象最深的是,2009年6月,他在央视《百家讲坛》主讲《孟子的智慧》,当然我在此所讲的是主题是论语,而非孟子。这本著作体现了傅佩荣教授的对人生的思考,能使我们吸取古今中外的智慧结晶,丰富自我人生。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首先我觉得傅佩荣教授讲得很好,想要了解孔子,了解论语,必须要穿越时空,回到古代,了解他的生平背景。孔子身处春秋时代,一生的遭遇并不顺遂,从事业功绩方面来讲,做官的时间也很短,能达到这样的地位与成就时难以想象的。我想这应该就是所谓的读其书先要知其人吧!
关于对论语的解读,傅佩荣教授将其分篇解读,分为学而篇、为政篇、里仁篇,公治长篇等等,会将我感悟最深的对我影响最大的句子分享。1·首先,在学而篇中,我认为最终重要的是那最熟悉的一句,“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一句向我们传达了全方位的学习与成长和进德修业,追求至圣境界的理念与观念。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对此章评价极高,说它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本章这三句话是人们非常熟悉的。历来的解释都是:学了以后,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也高兴吗等等。三句话,一句一个意思,前后句子也没有什么连贯性。但也有人认为这样解释不符合原义,指出这里的“学”不是指学习,而是指学说或主张;“时”不能解为时常,而是时代或社会的意思,“习”不是温习,而是使用,引申为采用。而且,这三句话不是孤立的,而是前后相互连贯的。这三句的意思是:自己的学说,要是被社会采用了,那就太高兴了;退一步说,要是没有被社会所采用,可是很多朋友赞同我的学说,纷纷到我这里来讨论问题,我也感到快乐;再退一步说,即使社会不采用,人们也不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做,不也就是君子吗?
我想这句话所想要强调的是,先要自己努力学习,其次与朋友相呼应,然后在学业有成而为首重视的时候,可以坦然自处。
2·其次关于孝悌,我感触最深的是,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有子说:“他的为人,孝顺爹娘,敬爱兄长,却喜欢触犯上级,这种人是很少的;不喜欢触犯上级,却喜欢造反,这种人从来没有过。君子专心致力于基础工作,基础竖立了,‘道’就会产生。孝顺爹娘,敬爱兄长,这就是‘仁’的基础吧。”《论语》这段说的是古代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伦理秩序。孝顺爹娘。敬爱兄长,不触犯上级,不造反。一切在于务本就道生仁。而其基础是“孝敬父母,敬爱兄弟”。不得不说,时代在变,思想在变,这句话或许早已不适合现在,但我觉得这种这种孝悌之心是非常重要,尤其在现代的经济社会更为重要,更为可贵。
3·在为政篇中,我觉得这句很重要,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意思是,孔子说:“用法制禁令去引导百姓,使用刑法来约束他们,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惩,却失去了廉耻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使用礼制去统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也就守规矩了。”在此,孔子举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治国方针:孔子认为,刑罚只能使人避免犯罪,不能使人懂得犯罪可耻的道理,而道德教化比刑罚要高明得多,既能使百姓守规蹈矩,又能使百姓有知耻之心。这反映了道德在治理国家时有不同于法制的特点。
但身为法学专业的我,不得不指出:孔子的“为政以德”思想,重视道德是应该的,但却忽视了刑政、法制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虽说古代与现代背景不同,但我对法制不论古代与现代都持肯定态度。在封建君主专制时期,皇帝是国家的最高统帅,用自己的想法去治理国家,约束他人的行为,即使立法,也是皇帝也可以任意制定和废止,对皇帝的行为也没有任何的限制作用。这样的治国可以算作是“人治”,这时法律没有稳定性,甚至是朝令夕改,也没有专门的立法与司法机关,法是统治阶级维护自己统治和压榨人民的工具,人民当然无所适从。而在现在我国的法治社会中,拥有了专门的立法机关人大,人民立法取代了王法,独立的法院代替了原来的附属审判机构,确立了真正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样防止了专权,充分的实现了人民的权利。法治的作用巨大,第一,确保公民实现权利。法治对于权利的价值就表现为依法束缚权利以放弃对权力的干涉和限制。保障自由的追求和实现权利的法律才是符合人类理性的。是否确保公民实现权利和履行法定义务,实际上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和社会是否步入法制社会的标准之一。第二,营造信用的社会氛围。法治所倡导的信用已不简单是对个人人品的要求,而是指当事人或交易主体能信守诺言,忠实于自己所承担的义务,并有能力承担义务,具备“平等意识”、“自主人格”、“虔诚态度”和“责任能力”。在这种要求下,人们将在法律约束下,信用将会成为做事的标准之一,实现信用的社会氛围。第三,促进、实现、保障社会和谐。因为法确认了一种能够为各社会主体理解和认同的秩序架构与秩序规则,来限制人们相互间的非理性行为。而法治就是把这种构架与规则当作治理之本,这样才会使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构建出和谐社会。
综上所述,人治是不能实现人民享有权利的,所以必须法治;德治是没有强制力的,无法从行为上约束人,所以必须法治;法制拥有许多作用,所以不能没有法制。总而言之,在当今这种社会形态下,我们是离不开法治的,法治的意义是重大的!
4·在为政篇中的另一句,我也对其印象深刻,“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意思是,孔子说:我十五岁就立志学习,三十岁就能够独立做事情,四十岁能通达事理,遇事不迷惑,五十岁就明白了有些事不能为人力所支配,六十岁时可以听得进不同的意见,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却又不超出规矩。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
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如果职业定位不清晰,其实就是没有认真地思考一下“我是谁”“我适合做什么”“我为什么要做”,也因为不清楚自己要什么,而无法体会如愿以偿的感觉。始终感觉自己想在大海中迷失方向的船只,太多的无奈和无助;还有很多人为金钱或其他诱惑,把时间用于追逐不是自己真正适合的工作上,但是随着竞争的加剧会感觉后劲不足。准确地定位,可以使自己集中精力用于自己擅长的领域,从而可以获得更加长足的发展。如果职业定位不清晰,就不懂得积累自己的资源。资源大致有:人脉、知脉、金脉。每个工作领域所需要的资源是完全不同的,所以定位不清楚会导致自己积累的很多资源得不到好好利用,被浪费。另外每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很多人多来年涉足很多领域,学习很多知识,但并不深入,每一项都没有很强的竞争力,觉得自己什么都能做,但又好象什么都做不了。集中精力地职业发展,专精深,而不是“多元化发展”,是职业发展的一个规律。现在市场营销都讲究细分,如果经历的行业很多,各种资源收益很少,过于分散时间和精力会让你失去原有的优势。如果职业定位不清晰,你就不能抵抗外界的干扰,轻易放弃原本属于自己的东西。很多人选择工作,用现实的报酬作为准则,哪里钱多去哪里,什么行业好去哪里,什么产品热门做什么产品,结果追逐金钱失去自我。钱不是目的,只是获取职业快乐的手段或工具而已。给自己准确定位,你就会理性地面对外界的诱惑,最终成为某个行业的专家。如果职业定位不清晰,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用人单位不敢招聘你,怕你流失;上司不敢培养你,因为你的心不定,使得单位不敢委以重任。另外在求职写简历和面试的时候,也不能准确地介绍自己,使得面试官不能迅速地了解你,得不到好的工作。你的同学或朋友都已经做到总监或经理了,你还长期在基层岗位工作;定位不准,就好像游移的目标,云里雾里,让人看不清真实的面目,也失去了自我发展。如果职业定位不清晰,那么你可能经常换工作,有太多的试用期,花太多的时间去找工作,很多朋友往往一年半年在找工作,损失不仅仅是时间金钱还有自信心。别人已经专注在某个领域发展,你却还在寻寻觅觅,工资待遇事业发展等比别人差距就越来越大。想追逐金钱到后来往往什么也得不到。目前竞争压力很大,职业中的诱惑越来越多,如果你不能给自己定位,那么你可能出现的现象是有了机遇看不到,找到的又不是自己适合的;或者找错了大方向,改变起来很难,毕竟有太多的顾虑;或者得到的又轻易失去,迷失了方向,走了太多的弯路;或者精力分散,失去自己的优势地位,导致自信心的下降。在此我们可以看出定位多么重要。
5·最后,还给我印象深刻的是泰伯篇的那句,“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意思是,孔子说:“恭敬而不符合礼的规定,就会烦扰不安;谨慎而不符合礼的规定,就会畏缩拘谨;勇猛而不符合礼的规定,违法作乱;直率而不符合礼的规定,就会尖刻伤人。”这句话告诉我们,美德也需要适当规范。而最后那一句的“偷”字,代表风俗的刻薄。有时候我们会因为搬家或者移民,不免和昔日的好友疏远。如果在官场上,能不遗弃旧日的朋友,自然不会刻薄无情,百姓也会跟着学习。适当会烦的美德也给我们这样一个现代化的经济社会有很大的启示。
6·还有一句,“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意思是,曾子有病,把他的学生召集到身边来,说道:“看看我的脚!看看我的手(看看有没有损伤)!《诗经》上说:‘小心谨慎呀,好像站在深渊旁边,好像踩在薄冰上面。’从今以后,我知道我的身体是不再会受到损伤了,弟子们!
曾子借用《诗经》里的三句,来说明自己一生谨慎小心,避免损伤身体,能够对父母尽孝。据《孝经》记载,孔子曾对曾参说过:“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就是说,一个孝子,应当极其爱护父母给予自己的身体,包括头发和皮肤都不能有所损伤,这就是孝的开始。曾
子在临死前要他的学生们看看自己的手脚,以表白自己的身体完整无损,是一生遵守孝道的。可见,孝在儒家的道德规范当中是多么重要。
然而我觉得我们从中得到的更重的是爱护身体、戒慎行为的道理,这告诉我们,要一生都爱护身体,并在行为上不要有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