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共8篇)
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篇1
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情况汇报
今年以来,**市科技局积极贯彻落实国家、省出台的一系列新时期全面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文件精神,认真研究推进措施,加快发展众创空间等新型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努力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将大众创新创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抓手。
一、加强顶层设计和政策扶持力度,形成有利于创新创业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
一是研究出台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措施,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激发大众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由市委改革办、市科技局、市发改委等部门参与起草的《**市关于全面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若干意见》已形成初稿,正在征求意见;《**市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实施意见》正在起草。二是建立各级财政支持科技创新稳定增长机制,不断加大财政资金对科技创新支持力度。探索实行科研项目分类管理,改进和加强科研项目资金管理,初步完成了《**市人民政府关于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办法》,并报市委改革办待批。三是研究制定科技型中小企业成果转化资助政策,合理配置研究与开发的资金投入比例,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扶持力度。扶持一批优质企业和技术研发中心,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培
1植一批创造税收产出多、经济价值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就业机会多的创新型企业,起到示范带动效应。四是开展中小企业科技服务专项行动,深入企业开展帮扶活动。五是加强银企对接,切实解决科技创新企业融资难题。
二、集聚整合创新创业资源,大力发展众创空间等新型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学习借鉴创客空间、创业咖啡、创新工场等新型孵化模式,重点依托**高新区、**高新区、产业聚集区、高校、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等各类创新创业载体有利条件,加快建设市场化、专业化、集成化、网络化的众创空间,为小微企业成长和个人创业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开放式综合服务平台。支持完善**学院创新创业孵化园的服务业态和运营机制,在全市高校推广**学院创新创业孵化园等新型创新创业服务模式,支持各高校最大限度地盘活利用自身的创新创业资源。加快推动**众创空间建设运营。
加快推进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鼓励和支持多元化主体投资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创新创业服务载体,鼓励和支持高新区、高等院校科技企业孵化器通过招投标程序确定专门的孵化运营团队(运营管理机构),实行市场化运营。鼓励行业骨干企业建立专业孵化机构,完善创新链,加快壮大小微企业群体。完善“苗圃+孵化+加速”孵化服务链条,探索创业孵化新机制、新模式,建设一批产业整合、金融协作、资源共享
2的创业孵化示范区。探索**高新区、**高新区创新创业服务业态和运营机制新模式,推动各产业集聚区和**等企业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
支持各类创新创业公共服务平台和服务机构建设,鼓励科技企业孵化器与各类协同创新中心对接合作,建设专业技术服务平台。优化各类创新平台布局,按功能定位分类整合,构建开放、共享、互动的创新网络,建立向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有效开放的机制。加快产业集群创新平台建设,重点推动服务于产业集群创新的公共技术服务、科技企业孵化、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创业投融资等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加大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大型科研仪器和专利基础信息资源等资源向社会开放力度。以**科技协作综合服务平台、**省中科院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为依托,加快建设覆盖全市、服务企业的科技服务网络,为企业提供资源共享、技术转移、成果转化、咨询培训等一站式综合服务。优化创新创业项目资源库。建立创新创业信息发布机制,广泛征集创新创业项目,使项目与创业者有效对接,促进项目成功转化。
三、完善体制机制,提升创新创业服务水平
进一步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强化资本对大众创新创业的推进作用。着力发挥传统孵化器在基础设施方面和新型创业服务机构在专业服务方面的互补优势,促进传统孵化器与新型创业服务机构的深层融合,联合建立“创业苗圃—孵
3化器—加速器”孵化链条,为初创企业提供全流程服务。鼓励社会力量依托传统孵化器发展新型创业服务机构,引导创新创业服务向着市场化、专业化、网络化、开放化方向发展,满足新时期大众创新创业的新需求。引导和帮助新型创新创业服务组织提高专业服务能力和水平,充分发挥新型创新创业服务组织的作用,推动区域创新创业发展。
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篇2
近年来,创新发展被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创新创业创造新价值,产生新供给,唤醒新需求,催生新财富,已成为新常态下的新共识与新行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新常态”下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和社会繁荣的新源泉。苏州怎样充分发挥广大民众的聪明才智,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打造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1 国内重点城市推进“双创”发展的经验
北京、上海、深圳、杭州(以下简称“北上深杭”)是国内“双创”发展的第一梯队城市。这些重点城市推进“双创”工作对苏州有以下启示:
第一,“互联网+”的风口是“双创”的主战场。当前“双创”从创新的实施到商业化,其过程大都是以互联网为基础的。从“北上深杭”“双创”工作实施情况来看,像淘宝、支付宝、微信等这样依托互联网的很小创新举措而引发的产业颠覆浪潮,其影响力绝对不能低估。如以阿里巴巴、京东等为代表的“互联网+零售”正在改造着传统零售业;以蚂蚁金服、京东众筹等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给传统金融业带来了巨大冲击;以“三微一端”(微博、微信、微视频和移动客户端)等为代表的“互联网+媒体”的开放平台正在颠覆着报纸等传统信息服务业。可以预见,依托“互联网+制造”的工业4.0 时代必将迅速而彻底地变革所有的传统产业。当前,“互联网+”的演进正在催生着传统产业的革命,依托“移动互联网+”发展的新经济业态,已成为了新的“双创”风口。
第二,活跃的资本市场是“双创”的催化剂。活跃的资本市场是“双创”的催化剂和助推器。“北上深杭”都建有覆盖企业发展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等各个不同发展阶段的金融体系。深圳集聚了全国1/3 的创投机构,被称为中国创投之都;上海还在探索设立以民营资本为主的专事服务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张江科技银行,并在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设立“科技创新专板”;全国第一批公募股权众筹平台,京东众筹、蚂蚁达客和前海众筹也分别落户在了北京、上海和深圳。在具体的投融资服务中,各地都尽量将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和集成创新的项目进行股权化、证券化,便利于天使投资、投贷联动、融资担保、股权众筹等机构对创新链中的各环节提供全面金融服务。根据阿里研究院最新发布的《“移动互联网+”中国双创生态研究报告》显示,“北上深杭”及穗、蓉六大“双创”城市孵化的移动互联网相关创业企业占全国总量的81%,其中北京“双创”企业数又占到全国超过1/3,因此这些地区的创业集中度和投资活跃性远超其他地区。
第三,众创空间专业孵化是“双创”的重要支点。创业环境决定着创业企业的生存基础、运行方式和发展方向。“北上深杭”本身都具有良好的创业孵化基础,并都将建设众创空间、创新工厂等新型孵化器作为“双创”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硬件建设、运营管理等方面都是大手笔投入,对入驻孵化的创业团队的房租、宽带接入、公共软件、开发工具等给予一定财政补贴,大大降低初创企业的创业门槛,提高创业成功率。一方面,新型孵化器成为草根创业者发展壮大的主要跳板,新型孵化器通过与外部资本合作,为创业团队提供能力培训、投资对接、技术支持、战略指导等全链条服务,并形成了创新与创业、线上与线下、孵化与投资有机结合的“服务+基金+培训”孵化模式,使众多小微企业和草根阶层得到了低成本创业机会。另一方面,专业人员的创业辅导可以有效地提高初创企业的成功率,让广大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少走弯路、少交学费、降低创业风险。
第四,典型引路与裂变衍生是“双创”的成功范式。创业者是创业公司的灵魂。就目前国内来看,阿里、百度、腾讯和奇虎360 四家企业无论是规模、品牌、市场份额都占据了半壁江山,这些从大企业中走出来的创始人或创始团队成员,在人才培养、业务锻炼、资源聚集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熟悉创新创业的方法和路径,并掌握一定的创新创业资源,更重要的是他们捕捉到了新的创新创业商机,较易突破创业初期的发展瓶颈,获得先人一步的竞争优势,这些人才产生的“溢出效应”为当地创业圈带来了核心驱动力。这些企业已经成为创业者的“摇篮”或“练功房”,并激活了更多创新产品、创业项目,已形成快速规模化、可复制的创新创业成功路径,有效推动了“双创”工作的开展。
第五,政府的精准服务是“双创”的有力保障。“双创”工作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与政策环境的营造。国务院出台《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后,“北上深杭”各地政府相应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双创”发展的政策,着力打造以政府支持政策为导向,以创业培训、投融资对接、政策申请、工商注册、法律财务、媒体资讯等为服务内容的“双创”生态系统。将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行政审批改革作为推进“双创”工作的重要举措,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乘法”,大力发展专业化、市场化、社会化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把众创空间等新型孵化器建设成为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综合服务平台,对于市场导向明确的创新活动,更多运用跟投、后补贴、奖励等投入方式,凡是市场机制能够实现或有社会组织能够替代的服务功能都交由市场来解决。
2 苏州做好“双创”工作具备的优势与存在的不足
学习“北上深杭”的先进经验,苏州一方面具有推进“双创”工作的良好基础,另一方面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
第一,经济科技基础较好,但创新发展能力仍不够强。一方面,苏州是全国第二大工业城市,截至2015年年底,全市工业总产值达35717.59 亿元。全市拥有4 个国家级高新区、5 个省级高新区。现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478 家,省级民营科技企业超10000 家,均为全省第一。另一方面,从苏州经济发展市场主要依赖外需、技术主要依赖转移、人才主要依赖引进,经济发展路径依赖比较严重;企业开展科技创新、模式创新、产品创新的能力不足,面对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态势,没能有效掌握创新发展的主导权。当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原来经济发展中的一些沉疴痼疾逐渐浮出水面。
第二,领军人才集聚明显,但草根创业的氛围不够浓。一方面,苏州领军人才集聚效益明显,截至目前,全市自主申报入选“千人计划”187 人,其中创业类专家107 名,超过“北上深杭”等一线城市,名列全国大中城市第一;579 人入选江苏省“双创计划”,连续8 年位列全省第一;姑苏创新创业领军人才计划已连续实施8 年,引进科技领军人才741 人。另一方面,苏州的草根创业如大学生创业、专技人才创业的活力还没有充分释放出来。缺少如阿里、百度、腾讯这样的互联网龙头企业,苏州移动互联网相关创业企业仅占全国的1%左右。
第三,孵化基础条件较好,但把握风口的能力不够准。一方面,苏州众创空间等新型孵化机构孵化规模居江苏之首,全市还拥有省级以上科技孵化器89家,其中国家级31 家,省级58 家;有8 家、47 家新型孵化机构分别纳入国家级和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的管理服务体系。形成了由开发区、产业园、孵化器等各类平台协调搭配的多层次创业孵化体系。另一方面,苏州与“北上深杭”相比存在着人才当量密度较低、技术储备不足等先天禀赋不足的问题,对信息经济时代发展趋势敏感度偏低,在掌握国际国内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最新动态方面慢半拍、晚一步,直接导致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经济发展上起步相对较晚、发展相对滞后。
第四,创投资本总体活跃,但投融资本体系还不健全。一方面,苏州制订《关于进一步推进苏州市科技金融深度结合的实施方案》,建立省、市、县三级联动推进科技金融结合的体制机制。目前,苏州共有各类从事创投业务且比较活跃的机构277 家,实际拥有资金管理规模超过962 多亿元,成为中国创投资本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另一方面,苏州资本市场多元化发展相对滞后,公募基金、私募基金的数量还不多,苏州股权交易中心尚在筹建,苏州产权交易所的资源要素配置效能还不活跃,全市创投机构管理资金规模900多亿元,与深圳3000 亿元、北京中关村2000 亿元相比,还存在数量级上的差距。此外,互联网金融发展缓慢,便于创业者获得资金援助的众筹平台还没有建立,与“北上深杭”都已建立起商品、资本、技术与产权等多层次投融资体系相比存在巨大差距。
3 对策建议
在推进苏州“双创”工作中要把握住三大内涵:一是众,就是要充分发挥广大民众的聪明才智;二是创,就是要开拓新领域、新产业、新服务,做经济发展的增量;三是新,就是要广泛地开展科技创新,运用新技术、新工具、新模式来创业。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第一,提升创业孵化的承载能力,打造“双创”发展的新优势。苏州大力发展创意、创业、创造与创富相融合的新型孵化器,加大对传统孵化器升级改造力度,提高孵化的质量与水平。一是落实相关政策重点打造一批众创空间。大力发展市场化、专业化、集成化、网络化的“众创空间”,大力打造、不断完善以众创空间为代表的创业与创新、孵化与投资相结合的新型孵化器。对传统孵化器进行升级改造,拓展孵化功能,提高孵化的质量与水平。鼓励市(区)、各个高新区结合自身实际创建各具特色的新型孵化器,进一步增加创业孵化的面积,完善创业孵化的设施。二是推动众创空间与先进制造业无缝对接。围绕先进制造业的发展目标和发展趋势,支持研发设计、科技中介、金融服务、中试孵化、成果交易、认证检测等创客服务平台建设,建立健全制造业企业的科研设施、仪器设备、宽带接入等资源向创客企业开放的运行机制,联合打造从创意到产品的“众创、众包、众扶、众筹”全过程伺服支撑体系,着力推进众创空间与其无缝对接。三是打造一批“双创”服务中心。以“国家技术转移苏南中心”为核心,引进国内外高层次运营团队,运用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等技术工具,打造线上服务与线下服务相结合,实体孵化器与虚拟孵化器相结合覆盖全市的“双创”孵化网络,使创业孵化普惠更广人群。四是创建一批“双创”训练营。组建一批由有实践经验的创业者、职业经理人、优秀企业家、专家学者、各类名师大师等组成的创业导师队伍,采取培训机构面授、远程网络互动、创业导师以参股入股等方式,加强对创业者分类、分阶段进行指导。五是提升一批“双创”服务平台。围绕促进人才、技术、资本、市场等创新要素流动,构建孵化与投资相结合的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开放式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新型的创新培训、研发众包、仪器设备使用、检验检测、知识产权、数据分析、法律咨询等专业服务平台,引入成熟运营模式发展第三方的专业服务。
第二,提升金融资本的支撑能力,发展互联网金融新业态。苏州要不断加大金融改革创新力度,不断提升金融资本对“双创”工作的支撑能力。一是创新股权融资方式。继续发展国有资本创业投资,完善创业投资引导机制,市及各市(区)都要设立“双创”天使引导基金,参股社会资本发起设立的天使基金;政府引导基金退出时,优先转让给基金合伙人,转让价格可由政府引导基金与受让方协商。二是增强资本市场融资能力。引导民间资本、风险投资投向众创空间和创客企业,鼓励“双创”企业到资本市场上市,支持“双创”企业在“新三板”挂牌交易;积极组建众筹平台帮助众创空间开展创新产品众筹、股权融资众筹等融资服务。三是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建立专门针对初创企业的财政专项补助基金,对金融机构发放小微企业贷款按一定比例给予补助,政府主导的融资担保公司应对创投机构投资的初创期、成长期科技企业,按投一定的标准给予担保,担保费由财政予以补贴。四是创新科技金融产品。要联合银行等金融机构,通过无偿资助、贷款贴息、风险补偿、股权投资、资本金注入等多种方式,满足“双创”企业融资需求。五是加大财政资金扶持。综合运用购买服务、资金补助、无偿资助、业务奖励等方式,对经认定的众创空间,分级分类进行财政补助。支持天使投资、创业投资、股权投资等发展,争取开展互联网股权众筹融资试点。大力推行创业券、创新券等公共服务等新模式;落实和完善鼓励自主创业的税费减免、小额担保贷款、资金补贴、场地安排等扶持政策。
第三,提升政府精准的服务能力,强化推动新机制。政府是“双创”环境的主要营造者。苏州要突出需求导向,以精准理念,营造优质高效的“双创”服务环境。一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推进简政放权,精简科技创新项目评审门类,简化审批程序,完善信息公开,提高行政效能,加速行政资源向社会开放,推动政府职能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二是尽量提供便利条件。对初创企业免收登记类、证照类、管理类行政事业性收费。属政府投资建设的众创空间,可给予入驻的“双创”人员及团队在孵化期内减免房租,非政府投资建设的,可给予一定的房租补贴;探索完善创业人员社会兜底保障机制,形成政府激励创业、社会支持创业、大众勇于创业良好局面。三是强化组织保障。建立健全跨部门、跨行业统领全局的联席会议制度,强化推进“双创”工作的顶层设计,形成多部门协调推进创业工作机制,及时研究解决涉及“双创”的重大事项,建立科学合理的“双创”工作考核评价机制,提升政府精准的服务能力。
第四,提升大众参与的组织能力,培育“双创”氛围新活力。苏州要唤醒民众创业、创新意识,激发民众“双创”的热情,使创业创新成为全社会共同的价值追求和行为习惯。一是努力集聚一批以大学生创业者、企业白领创业者、海外创业者和高校院所高素质创业人才,完善配套的人才留住机制。支持科研院所、国有企事业单位的科技人员离岗创业,在苏州转化科技成果或创办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一定时间内保留其原有身份、编制和职称。努力扩大“双创”人员的规模数量。二是广泛开展“双创”教育培训,支持高校、职校、技校等开设“双创”类课程,组建创业导师队伍,推动系统化创业教育和技能实训的普及,激活青年人口创新活力。在中小学中增加“双创”能力教学的内容,从小培育“双创”观念与能力。三是加大对普通群体的创业扶持。定期举行“双创”培训讲座活动,开展多层次的创业创新交流活动,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工作机制;强化政策解读、提供咨询服务、汇编扶持创业指南等小册子,确保创新群体知道、理解、会用。完善科技共享平台,进一步开放科研成果、促进专利集成、实现技术转化;大力建设硬件开源平台、专业技术服务平台、加工车间等资源和设施,建立创客产品路演与展销平台、智能硬件产品交易平台。四是广泛开展“双创”的舆论宣传工作,弘扬创新精神,构建创新创业文化。树立创业典型来发挥榜样的拉动效应;培养容忍创业失败的宽容环境,构建敢创业、会创业、创成业的“草根”创业生态环境。打响苏州“创业天堂”新名牌。
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篇3
为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双创”工作的重要部署,增添经济发展新动能,中央企业积极采取创新孵化、投资融资、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创新创意活动等形式,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带动全社会创新创业发展方面发挥领头羊、主力军作用,取得一系列成果。
打造创新孵化平台,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成长空间。中粮集团建立“骑鹅公社”,定位于青年创业孵化器,包含60家创意店铺、40余万种创意产品,吸引大学生网上创业店铺与线下实体店落地生根。开展投融资方式创新探索,为创新创业活动注入发展新动力。武汉邮科院成立烽火创投公司,作为引入社会资本投资新兴产业的运营和管理平台,在相关产业领域累计投资总额超过1.3亿元,目前累计投资收益超过4 000万元,优化内部体制机制,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国药集团成立国药科研创新基金,购买集团所属研发平台各个研发项目的知识产权,待项目成熟后以转让等形式获取并分配收益。发挥创新资源优势,为社会创新创业提供力量源泉。国机集团长期从事行业基础技术研究,积累了大量科研成果,近两年,通过技术服务等方式支持中小企业超过5 000家,给中小企业带来的间接效益超过46亿元。加强互联网与传统产业融合,探索商业模式创新。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立了“中国建设科技网”,整合建筑节能领域的技术、产品、企业、专家及项目资源,发掘技术创新应用新模式,实现全产业链技术服务。广泛开展创新、创意活动,营造良好创新、创意氛围。中国电科连续举办两期“熠星创新创意大赛”,从1 000多个参赛项目中遴选出近100个获得天使投资,实现创新创意快速孵化。
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篇4
【发布文号】国发〔2017〕37号 【发布日期】2017-07-21 【生效日期】2017-07-2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关于强化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发展的意见
国发〔2017〕37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创业是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创新和创业相连一体、共生共存。近年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兴起,催生了数量众多的市场新生力量,促进了观念更新、制度创新和生产经营管理方式的深刻变革,有效提高了创新效率、缩短了创新路径,已成为稳定和扩大就业的重要支撑、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和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正在成为中国经济行稳致远的活力之源。为进一步系统性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环境,强化政策供给,突破发展瓶颈,充分释放全社会创新创业潜能,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发展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
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着力振兴实体经济,必须坚持“融合、协同、共享”,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发展。要进一步优化创新创业的生态环境,着力推动“放管服”改革,构建包容创新的审慎监管机制,有效促进政府职能转变;进一步拓展创新创业的覆盖广度,着力推动创新创业群体更加多元,发挥大企业、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领军作用,有效促进各类市场主体融通发展;进一步提升创新创业的科技内涵,着力激发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等的创造潜能,强化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的有机衔接,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有效促进创新型创业蓬勃发展;进一步增强创新创业的发展实效,着力推进创新创业与实体经济发展深度融合,结合“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和军民融合发展等重大举措,有效促进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创新为本、高端引领。以科技创新为基础支撑,实现创新带动创业、创业促进创新的良性循环。坚持质量效率并重,引导创新创业多元化、特色化、专业化发展,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坚持创新创业与实体经济相结合,实现一二三产业相互渗透,推动军民融合深入发展,创造新供给、释放新需求,增强产业活力和核心竞争力。
——改革先行、精准施策。以深化改革为核心动力,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面向新趋势、新特征、新需求,主动作为,针对重点领域、典型区域、关键群体的特点精准发力,出实招、下实功、见实效。着力破除制约创新创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促进生产、管理、分配和创新模式的深刻变革,继续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积极探索包容审慎监管,为新动能的成长打开更大空间。——人才优先、主体联动。以人才支撑为第一要素,改革人才引进、激励、发展和评价机制,激发人才创造潜能,鼓励科技人员、中高等院校毕业生、留学回国人才、农民工、退役士兵等有梦想、有意愿、有能力的群体更多投身创新创业。加强科研机构、高校、企业、创客等主体协同,促进大中小微企业优势互补,推动城镇与农村创新创业同步发展,形成创新创业多元主体合力汇聚、活力迸发的良性格局。
——市场主导、资源聚合。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整合政府、企业、社会等多方资源,建设众创、众包、众扶、众筹支撑平台,健全创新创业服务体系,推动政策、技术、资本等各类要素向创新创业集聚,充分发挥社会资本作用,以市场化机制促进多元化供给与多样化需求更好对接,实现优化配置。
——价值创造、共享发展。以价值创造为本质内涵,大力弘扬创新文化,厚植创业沃土,营造敢为人先、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推动创新创业成为生活方式和人生追求。践行共享发展理念,实现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使创新创业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二、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重点突破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制度障碍,保护知识产权,活跃技术交易,提升创业服务能力,优化激励机制,共享创新资源,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一)建立完善知识产权运用和快速协同保护体系,扩大知识产权快速授权、确权、维权覆盖面,加快推进快速保护由单一产业领域向多领域扩展。搭建集专利快速审查、快速确权、快速维权等于一体,审查确权、行政执法、维权援助、仲裁调解、司法衔接相联动的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探索建立海外知识产权维权援助机制。发挥国家知识产权运营公共服务平台枢纽作用,加快建设国家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国家知识产权局牵头负责)
(二)推动科技成果、专利等无形资产价值市场化,促进知识产权、基金、证券、保险等新型服务模式创新发展,依法发挥资产评估的功能作用,简化资产评估备案程序,实现协议定价和挂牌、拍卖定价。促进科技成果、专利在企业的推广应用。(国家知识产权局、财政部、科技部、中国科协等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探索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领域率先建立利用财政资金形成的科技成果限时转化制度。财政资金支持形成的科技成果,除涉及国防、国家安全、国家利益、重大社会公共利益外,在合理期限内未能转化的,可由国家依法强制许可实施转化。(科技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引导众创空间向专业化、精细化方向升级,支持龙头骨干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围绕优势细分领域建设平台型众创空间。探索将创投孵化器等新型孵化器纳入科技企业孵化器管理服务体系,并享受相应扶持政策。(科技部牵头负责)
(五)推动科研院所落实国家科技成果转化法律法规和政策,强化激励导向,提高科研院所成果转化效率。坚持试点先行,进一步扩大科研院所自主权,激发科研院所和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积极性。(科技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促进仪器设备开放共享,探索仪器设备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机制,对于财政资金购置的仪器设备,探索引入专业服务机构进行社会化服务等多种方式。(科技部牵头负责)
(七)实施科研院所创新创业共享行动,鼓励科研院所发挥自身优势,进一步提高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进一步开放现有科研设施和资源,推动科技成果在全社会范围实现共享和转化。(国家发展改革委、中科院、科技部等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拓展企业融资渠道 不断完善金融财税政策,创新金融产品,扩大信贷支持,发展创业投资,优化投入方式,推动破解创新创业企业融资难题。
(八)在有效防控风险的前提下,合理赋予大型银行县支行信贷业务权限。支持地方性法人银行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在基层区域增设小微支行、社区支行,提供普惠金融服务。支持商业银行改造小微企业信贷流程和信用评价模型,提高审批效率。(银监会牵头负责)
(九)完善债权、股权等融资服务机制,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覆盖全生命周期的投融资服务。稳妥推进投贷联动试点工作。推广专利权质押等知识产权融资模式,鼓励保险公司为科技型中小企业知识产权融资提供保证保险服务,对符合条件的由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提供风险补偿或保费补贴。持续优化科技型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机制,稳步扩大创新创业公司债券试点规模。支持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债提供担保。鼓励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建立政银担、政银保等不同类型的风险补偿机制。(银监会、人民银行、保监会、财政部、科技部、国家知识产权局、证监会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改革财政资金、国有资本参与创业投资的投入、管理与退出标准和规则,建立完善与其特点相适应的绩效评价体系。依法依规豁免国有创业投资机构和国有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国有股转持义务。(财政部、国务院国资委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一)适时推广创业投资企业和天使投资个人有关税收试点政策,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创业投资。推动创业投资企业、创业投资管理企业及其从业人员在第三方征信机构完善信用记录,实现创业投资领域信用记录全覆盖。(财政部、税务总局、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二)推动国家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设立一批创业投资子基金。引导和规范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建立完善对引导基金的运行监管机制、财政资金的绩效考核机制和基金管理机构的信用信息评价机制。(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三)健全完善创新券、创业券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在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域探索建立创新券、创业券跨区域互通互认机制。(科技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促进实体经济转型升级
深入实施“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军民融合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等重大举措,着力加强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培育新兴业态,发展分享经济,以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改造传统产业,增强核心竞争力,实现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协同发展。
(十四)加强基础研究,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改革和创新科研管理、投入和经费使用方式。高校和科研院所要鼓励科研人员与创业者开展合作和互动交流,建立集群思、汇众智、解难题的众创空间。面向企业和社会创新的难点,凝练和解决科学问题,举办各种形式的创新挑战赛,通过众包共议方式,提高创新效率和水平。(科技部、财政部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五)在战略性领域布局建设若干产业创新中心,整合利用现有创新资源形成充满活力的创新网络。依托企业、联合高校和科研院所,建设符合发展需求的制造业创新中心,开展关键共性重大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应用示范。推动建立一批军民结合、产学研一体的科技协同创新平台。(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教育部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六)实施企业创新创业协同行动。支持大型企业开放供应链资源和市场渠道,推动开展内部创新创业,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发展,促进大中小微企业融通发展。(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务院国资委、全国工商联等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十七)鼓励大型企业全面推进“双创”工作,建设“双创”服务平台与网络,开展各类“双创”活动,推广各类大型企业“双创”典型经验,促进跨界融合和成果转化。(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务院国资委、全国工商联等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八)促进分享经济发展,合理引导预期,创新监管模式,推动构建适应分享经济发展的包容审慎监管机制和社会多方协同治理机制,完善新就业形态、消费者权益、社会保障、信用体系建设、风险控制等方面的政策法规,研究完善适应分享经济特点的税收征管措施,研究建立平台企业履职尽责与依法获得责任豁免的联动机制。(国家发展改革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人民银行、工商总局、税务总局、中央网信办等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九)发布促进数字经济发展战略纲要,强化系统性设计,打破制约数字生产力发展的制度障碍,推进市场化的生产资料分享,提升市场配置资源效率,加速数字化转型,引领和适应数字经济发展。发起“一带一路”数字经济国际合作倡议,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数字经济交流与合作。(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央网信办等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十)进一步完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统计分类,充分利用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研究制定“双创”发展统计指标体系,科学、准确、及时反映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新进展。(国家统计局牵头负责)
(二十一)加快研究制定工业互联网安全技术标准,建设工业互联网网络安全监测平台和中小企业网络安全公共服务平台,强化工业互联网安全保障支撑能力。(工业和信息化部牵头负责)
(二十二)积极落实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用地政策,加大新供用地保障力度,鼓励盘活利用现有用地,引导新产业集聚发展,完善新产业用地监管制度。(国土资源部牵头负责)
(二十三)研究制定促进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示范应用的意见,建立健全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研发、检测评定、示范应用体系,完善财政、金融、保险等支持政策,明确相关招标采购要求,建立示范应用激励和保障机制,营造良好的政策和市场环境。(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负责)
(二十四)充分利用产业投资基金支持先进制造业发展。实施新一轮技术改造升级重大工程,支持关键领域和瓶颈环节技术改造。(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完善人才流动激励机制
充分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改革分配机制,引进国际高层次人才,促进人才合理流动,健全保障体系,加快形成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创业人才队伍。
(二十五)制定人才签证实施细则,明确外国人申请和取得人才签证的标准条件和办理程序;全面实施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制度,简化外国高层次人才办理工作许可证和居留证件的程序。开展外国高层次人才服务“一卡通”试点,建立安居保障、子女入学和医疗保健服务通道。进一步完善外国人才由工作居留向永久居留转换机制,实现工作许可、签证和居留有机衔接。(国家外专局、公安部、外交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十六)允许外国留学生凭高校毕业证书、创业计划申请加注“创业”的私人事务类居留许可。外国人依法申请注册成为企业的,可凭创办企业注册证明等材料向有关部门申请工作许可和工作类居留许可。(公安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外专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十七)实施留学人员回国创新创业启动支持计划,吸引更多高素质留学人才回国创新创业。继续推进两岸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建设,推动内地与港澳地区开展创新创业交流合作。深入开展“万侨创新行动”,支持建设华侨华人创新创业基地,探索建立华侨华人创新创业综合服务体系,为华侨华人高层次专业人才和企业家出入境、停居留以及申办外国人永久居留身份证件提供便利。推动来内地创业的港澳同胞、回国(来华)创业的华侨华人享受当地城镇居民同等待遇的社会公共服务。继续推进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建设。(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外交部、公安部、国务院港澳办、国务院台办、国务院侨办、中国科协等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十八)完善高校和科研院所绩效考核办法,在核定的绩效工资总量内高校和科研院所可自主分配。事业单位引进高层次人员和招聘急需紧缺人才,可简化招录程序,没有岗位空缺的可申请设置特设岗位,并按相关规定办理人事关系,确定岗位薪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科技部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十九)实施社团创新创业融合行动,搭建创新创业资源对接平台,推介一批创新创业典型人物和案例,推动创新精神、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融合,进一步引导和推动各类科技人员投身创新创业大潮。(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国科协等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十)加快将现有支持“双创”相关财政政策措施向返乡下乡人员创新创业拓展,将符合条件的返乡下乡人员创新创业项目纳入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范围。探索实施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以及农业设施、农机具抵押贷款试点。允许返乡下乡人员依法使用集体建设用地开展创新创业。返乡农民工可在创业地参加各项社会保险。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将返乡农民工纳入住房公积金缴存范围,按规定将其子女纳入城镇(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范围。地方人民政府要建立协调推动机制,有条件的县级人民政府应设立“绿色通道”,为返乡下乡人员创新创业提供便利服务。(农业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土资源部等部门和有关地方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十一)各地区可根据实际需要制定灵活的引才引智政策,采取不改变人才的户籍、人事关系等方式,以用为本,发挥实效,解决关键领域高素质人才稀缺等问题。(各地方人民政府负责)
六、创新政府管理方式
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大普惠性政策支持力度,改善营商环境,放宽市场准入,推进试点示范,加强文化建设,推动形成政府、企业、社会良性互动的创新创业生态。
(三十二)出台公平竞争审查实施细则,进一步健全审查机制,明确审查程序,强化审查责任,推动全面实施公平竞争审查制度,为创新创业营造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商务部、工商总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十三)推进“多证合一”登记制度改革,将涉企登记、备案等有关事项和各类证照进一步整合到营业执照上。对内外资企业,在支持政策上一视同仁,推动实施一个窗口登记注册和限时办结。推动取消企业名称预先核准,推广自主申报。全面实施企业简易注销登记改革,实现市场主体退出便利化。建设全国统一的电子营业执照管理系统,推进无介质电子营业执照建设和应用。(工商总局牵头负责)
(三十四)加大事中事后监管力度,实现“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全覆盖,开展跨部门“双随机”联合检查,提高监管效能。健全跨部门、跨地区执法协作机制,推进市场监管领域综合执法改革。(工商总局、中央编办、国务院法制办等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十五)在有条件的基层政府设立专业化的行政审批机构,实行审批职责、审批事项、审批环节“三个全集中”。(各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十六)适时适当放宽教育等行业互联网准入条件,降低创新创业门槛,加强新兴业态领域事中事后监管。(教育部牵头负责)(三十七)推进跨省经营企业部分涉税事项全国通办。推进银行卡受理终端、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多元化缴税方式。加强国税、地税联合办税。建立健全市、县两级银税合作工作机制,加大基层银税合作力度,逐步扩大税务、银行信用信息共享内容。探索通过建立电子平台或在银税双方系统中互设接口等方式,实现银税信息“线上”互动。(税务总局牵头负责)
(三十八)积极有序推进试点示范,加快建设全国双创示范基地,推进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整合创建一批农村创新创业示范基地。推广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经验。研究新设一批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新区,深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政策试点。(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农业部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十九)办好全国“双创”活动周,营造创新创业良好氛围。组织实施好“创响中国”系列活动,开展创业投资企业、院士专家、新闻媒体地方行。高质量办好创新创业赛事,推动创新创业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国科协等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各地区、各部门要认真落实本意见的各项要求,进一步细化政策措施,切实履职尽责,密切配合,勇于探索,主动作为,及时总结经验,加强监督检查,确保各项政策落到实处,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发展,为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育壮大新动能、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和促进我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提供强劲支撑。
国务院
2017年7月21日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征文 篇5
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此后,在达沃斯论坛国务院常务会议和各种场合频频提到这一关键词。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如此表述:“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既可以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又有利于促进社会纵向流动和公平正义。使人们在创造财富的过程中实现精神追求与自身价值.
《易经》中云: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创业是基石,创新是本质,创新创业是一个国家前进发展的动力源泉.我们只有通过万众创新,才能掌握更多的技术,使产品量增质优,推动经济结构全面升级,开发出更多的新产品与新市场,也就更能推动国家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我们唯有大众创业,才能形成更多的市场主体,提高市场需求量,增加市场的动力与活力,进而成为经济发展的源源动力。
在本质上,大众创业与万众创新是相互支撑,相辅相成的促进关系。人民群众通过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踊跃地创业。在社会上形成创业的主体,才能使大众创造出更多的创新欲求,创新投入与创新探索。人民群众才会关注创新,尝试创新,践行创新。而只有在社会创新风潮的推动下,才会有更多的个人愿意去尝试创业,体验创业,创得成业。换句话说,只有以创新为底蕴的创业,才是真正的创业,这种创业才真正具有生命力与活力。
脚踏实地,一心逐梦海洋的90后大学生陈晨来说,她的创业梦源自于对海洋的好奇。2011年,18岁的她成功考入宁波大学海洋学院学习。通过几年来的学习与考察,听着渔民们对于“无鱼可捕,无虾可捞”的抱怨。年轻的她感到渔业资源短缺的窘境。一次偶然机会,她接触到了正处在蜕皮期的梭子蟹。处在这个时期的螃蟹浑身柔软,全身可食,一个充满创意的想法闪过她的脑海。她准备利用这一特点,创业养殖螃蟹。经过老师们的技术理论支持和政府在资金上的拨款,她终于掌握了软壳蟹养殖的核心技术。在第十三届挑战杯上,她和她的团队获得了全国一等奖。但此时的她并没有止步,一个更大的愿望在她的脑海里展现。她想让科研变成实践,让创新成为成果。终于在2014年,宁波格瑞特水产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公司从宁波走向上海,进而走向全国。如今的陈晨继续脚踏实地地做着她的海洋梦,继续以海为伴,用青春筑路,在创新创业的天空下自由翱翔。
青春需要实现人生价值,而创新创业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最佳途径。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作为最具有青春活力的青年大学生,我们更需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十年磨一剑,我们披荆斩棘,在青春之路上奋然前行。我们要响应国家号召,从思想到行动上完成理论创新到实际创业的转型。让知识从书本走向市场,让祖国的明天更加辉煌。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本站推荐) 篇6
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又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府工作报告中如此表述: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既可以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又有利于促进社会纵向流动和公平正义”。在论及创业创新文化时,强调“让人们在创造财富的过程中,更好地实现精神追求和自身价值”。[1]
目录
1.2.3.4.5.1 政策提出总理批示地方情况政策解读重要事件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提出
编辑
2015年2月10日,李克强邀请60余名外国专家举行座谈。关注中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埃德蒙德·菲尔普斯提到,中国经济新引擎将带来的“非物质性好处”。他说:“如果大多数中国人,因为从事挑战性工作和创新事业获得成就感,而不是通过消费得到满足的话,结果一定会非常美好。”
李克强总理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简政放权的改革为市场主体释放更大空间,让国人在创造物质财富的过程中同时实现精神追求,这是本届政府一直努力的方向。[1]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有关精神,共同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国务院同意建立由发展改革委牵头的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部际联席会议制度。
联席会议工作职责包括:在国务院领导下,统筹协调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相关工作,研究和协调《意见》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加强对《意见》实施工作的指导、监督和评估;加强有关地方、部门和企业之间在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方面的信息沟通和相互协作,及时向国务院报告有关工作进展情况,研究提出政策措施建议;完成国务院交办的其他事项。
联席会议由发展改革委、科技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部、公安部、国土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农业部、商务部、人民银行、国资委、税务总局、工商总局、统计局、知识产权局、法制办、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外专局、外汇局、中国科协等部门和单位组成,由发展改革委主任担任召集人,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发展改革委,承担联席会议日常工作。[2]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总理批示
编辑
李克强: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清障搭台
5月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先后来到中国科学院和北京中关村创业大街考察调研。他强调,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充分激发亿万群众智慧和创造力的重大改革举措,是实现国家强盛、人民富裕的重要途径,要坚决消除各种束缚和桎梏,让创业创新成为时代潮流,汇聚起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新动能。
3W咖啡屋,与众多“创客”交流,询问他们的创业经历和创新想法,听到拉勾网介绍通过“互联网+”的方式促进100多万人就业,李克强予以肯定。他说,稳增长为的是保就业,创业创新是稳增长保就业的重要基础。全社会要积极创造条件,促进众创空间蓬勃兴起,推动各类创新要素融合互动,让一代“创客”的奋斗形象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升级,成为创新中国、智慧经济的重要标识。
李克强来到联想之星,考察为科技人员创业创新服务情况,并与来自全国各地参加培训的创业者交流,李克强称赞这里不仅创造财富,而且培养创造财富的人。他说,当今时代,创业创新不再是少数人的专业,而是多数人的机会,要通过“双创”使更多的人富起来,实现人生价值。对创新创业的呵护和扶助,是最现实、最长远的发展之道和惠民之策。要使各类孵化器不当盆景,而是做苗圃成基地,为初创企业解燃眉之急,筑发展基础,让破土的幼苗长成参天大树。
李克强来到中关村创业大街创业会客厅,对他们为小微企业和创业者提供法律、金融、人力资源、知识产权保护、创业场所等便捷优惠服务表示赞许。李克强说,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正处于新旧动力转换的关键时期,要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使新的增长点破茧而出,简政放权、放管结合、强化服务改革必须跑出加速度,这是政府的应尽职责,我们不仅要简政有力,把该放的放到位,更要在监管和服务上下功夫,持续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清障搭台,释放中国经济的无限活力。[3]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地方情况
编辑
湖北省政府新闻办2015年8月5日下午召开“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系列新闻发布会第13场,发布了湖北省政府《关于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实施意见》文件。
据介绍,该政策被称为“湖北积极就业创业政策4.0版”,包括“全面落实就业优先战略、全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突出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提升就业创业服务水平、完善就业创业工作机制”等五个方面28条意见。
新一轮就业创业政策最大亮点在于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记者观察发现,28条新政中,直接助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多达12条。
12条内容分别是:营造宽松便捷的市场准入环境、打造创业创新公共平台、完善创业投融资机制、大力发展创业担保贷款、加大减税降费力度、鼓励和支持网络创业、鼓励大学生在湖北创新创业、促进科研人员创新创业、鼓励农村劳动者创业、扶持失业人员和低保家庭成员创业、项目化推进各类群体创业、积极营造大众创业创新氛围等。
12条内容给创新创业者以极大便利。比如,大力发展创业担保贷款,把贷款对象由国家规定的“五类人员”,拓展到在湖北依法开办个体工商户,自主、合伙经营及创办小微企业的各类城乡劳动者,贷款额度为个人最高10万元、合伙最高50万元,在贷款期限内给予全额财政贴息。
鼓励和支持网络创业,对未进行工商登记注册的网络商户创业者,可认定为灵活就业人员,参加社会保险及享受灵活就业人员扶持政策,其中在网络平台实名注册、稳定经营、信誉良好的网络商户创业者,可享受创业担保贷款及贴息政策。
鼓励大学生在湖北创新创业。毕业3年内大学生创业,可在创业地申请5000元的一次性创业补贴。毕业5年内和在校大学生,在经认定的创业孵化基地创业,可享受每年最高1.8万元的场租水电费补贴。港澳台籍、留学回国和外省籍大学生可同等享受湖北省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
促进科研人员创新创业。对高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离岗创业的,经原单位同意并签订合同,可在5年内保留人事关系,与原单位在岗人员同等享有参加职称评聘、岗位等级晋升和社会保险等方面的权利,充分释放科技人员创业潜力。
据了解,今年上半年,湖北省城镇新增就业45.08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15.58万人,困难人员就业7.95万人,均实现任务完成过半,同比基本持平。截至6月底,湖北省城镇登记失业率3.02%,低于4.5%的控制目标,也低于去年底的3.10%,就业局势基本稳定。[4]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解读
编辑
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来说,“专业人士”也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市场历练中培养成长的。“双创”可以促使众人的奇思妙想变为现实,涌现出更多各方面的“专业人士”,让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更好地发挥我国人力资源雄厚的优势。另一方面,采取包括“双创”在内的各种方式,允许和鼓励全社会勇于创造,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有助于社会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正日益深入人心。随着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业界学界纷纷响应,各种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有效激发了社会活力,释放了巨大创造力,成为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
不过也有少数观点认为,创新创业存在一定的成本和风险,总的来说还是少数专业人士的事,不宜在全社会广泛号召动员。实际上,这种观点在理论上是经不起推敲的,在实践中也已被证明是错误的。
一方面,“双创”有助于推动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打造发展新引擎、增强发展新动力、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要使经济实现健康持续发展,离不开大量的市场参与者、灵活高效的调节机制和竞争有序的市场格局。无论是大众创业,还是万众创新,都少不了一个“众”字。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庞大经济体而言,如果只有少数市场主体参与,显然难以满足全国统一市场的需要。许多地方经过发展认识到,“活力增长财力,人气带来财气”。推进“双创”,既可以在最大范围内推动人财物等各种市场要素自由流动,更可以倒逼不合理的体制机制实现改革突破,最终提升整个经济的运行效率。
市场如果死气沉沉终究难以为继,因此,必须根据经济规律不断培育经济发展的新动力,让经济“活起来、动起来”。鲶鱼效应也好,蝴蝶效应也罢,都是通过关键环节的突破,最终带动面上的变革。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回旋余地大,经济基础较好。“专业人士”也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市场历练中培养成长的,“双创”可以促使众人的奇思妙想变为现实,涌现出更多各方面的“专业人士”,让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更好地发挥我国人力资源雄厚的优势。
另一方面讲,“双创”也是践行群众路线、满足群众过上更好生活愿望的必然要求。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参与者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是人的创造性社会实践过程。马克思、恩格斯早就提出,“思想本身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思想要得到实现,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毛泽东同志也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采取包括“双创”在内的各种方式,允许和鼓励全社会勇于创造,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有助于社会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双创”中有挑战更有机遇,既会滴下辛勤的汗水,也有望迎来丰收场景。人们如今所熟知的阿里巴巴等世界级互联网企业,也都是数年前从草根起家,不断坚持创新创业成功的。
更为难得的是,各种新兴技术尤其是“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已经让普通人有了更多的创新创业机会。近年来,宽带网络速度大幅提升、移动通信终端广泛普及、生产管理的自动化程度提高,众筹等新的商业形态有助于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分享机制,这让有梦想、有意愿、有能力的人有了广阔的平台施展拳脚。
今年上半年,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增加值保持两位数的增长,比规模以上工业平均增速高将近5个百分点;网上零售额在过去两年连续高增长的基础之上,上半年增速将近40%;机器人、新能源汽车等新产品的增长速度也都大幅增长。实践证明,在经济面临下行压力的情况下,“双创”为稳增长、防风险、扩就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支竹篙耶,难渡汪洋海;众人划桨哟,开动大帆船”。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征途上,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中国发展的动力之源,也是富民之道、公平之计、强国之策,广阔前景值得期待。(杨开新)[5]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重要事件
编辑
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篇7
首届“全国双创活动周”于昨日拉开序幕, 李克强总理出席开幕式并作重要讲话。今天, 我来到吉林大学参加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活动。李克强总理对此活动高度重视, 专门作出重要批示, 大家要认真学习贯彻。刚才, 我观看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成果展, 与参加“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青年朋友们作了交流。看到众多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成果, 看到那么多蓬勃向上的年轻面孔和奇思妙想的优秀作品, 我感到十分高兴和欣慰。3省市和4所高校负责同志所作交流发言, 讲得很好, 听后很受启发。一个突出的感受是, 同志们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方面花了心思、下了功夫、干了实事、有了成果, 令人振奋和鼓舞。下面, 我结合大家的发言, 就深入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谈几点意见。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积极推进、开局良好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 要加大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支持力度。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 要求加快教育体制改革, 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造就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敢于承担风险的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前不久访美期间, 习近平总书记还专程视察了清华大学与华盛顿大学、微软公司在西雅图创建的全球创新学院, 并赠送了水杉, 寄寓学院茁壮成长, 培养全球经济发展和科研创新急需的高端人才。李克强总理多次强调,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核心在于激发人的创造力, 尤其在于激发青年的创造力。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 今年5月, 国务院办公厅专门印发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 从国家层面作出系统设计、全面部署。
各地区、各部门高度重视, 迅速行动,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要求, 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效。教育部专门召开会议进行动员部署, 研究制定相关配套文件, 并对有关政策进行了集中持续宣传解读。财政部、教育部等部门拟在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专项资金, 每年用于奖励对创新创业教育作出贡献的单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部门简化了大学生创业程序, 帮助大学生更便捷地享受创业税收等相关优惠政策等。各地党委政府积极行动起来, 一些地区省委、省政府负责同志亲自部署推动;一些地区结合实际研究出台了专门文件, 加大了政策资金支持力度, 多措并举推动改革, 各地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呈现蓬勃发展态势。
高等学校主动作为, 适应新形势新要求, 扎实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112所中央部委所属高校制定了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方案, 还有许多高校将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纳入学校综合改革方案, 积极有序推进。全国有137所高校、50家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联合成立了“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新疆、甘肃、陕西、青海四省区的16所大学科技园联合建立了“丝绸之路经济带众创空间”。今年以来, 全国高校共设立创新创业基金达10.2亿元, 吸引校外资金12.8亿元, 为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
特别值得肯定的是, 这次由教育部会同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共青团中央和吉林省联合举办的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紧扣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实际, 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创, 充分展示了当代大学生积极健康向上的精神面貌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丰硕成果, 培育创新创业文化, 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总的看, 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开局良好, 改革的动力活力明显增强, 呈现出向纵深发展的态势。这些成绩来之不易, 各级党委、政府、高教战线的同志都付出了辛勤的努力。同时, 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 与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相比, 我们的工作还有差距, 还需加倍努力。一是思想认识还没完全到位。有些地方和高校认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部分学生、少数教师参与的小范围改革, 是应对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权宜之计, 因而深化改革的内生动力不足。二是政策措施还不完善。一些地方和高校调研没有抓住症结和关键, 制定的政策不具体, 缺乏针对性、实效性。三是推动力度不够。一些地方和高校还只是停留在会议、文件和口头上, 没有真正落实到教学观念、培养模式等教育教学的关键环节中, 尚未落实到教师学生的教学和实践上。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既存在“中梗阻”, 也存在“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必须着眼长远, 聚焦聚力, 下大气力解决好这些问题。
二、深入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意义重要、任务紧迫
创新创业, 是国家发展之根, 是民族振兴之魂。今天的中国,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潮流正在蓬勃涌动。我们要找准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定位, 切实增强深入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责任感紧迫感,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努力造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
第一,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迫切需要深入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指出,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这是基于国内外形势的新发展作出的重要判断。当今时代, 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 知识更新和技术创新速度明显加快, 各国纷纷调整发展战略, 更加注重创新驱动和教育的作用。从国内看, 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迫切需要全面提升创新水平, 以创新激发发展潜力、培育新的核心竞争力, 推动经济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 立足“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作出了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决策。人是创新最关键的因素, 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 理应承担起时代赋予的新使命, 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 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不断提升支撑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第二, 加快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 迫切需要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今年是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实施5周年。5年来,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 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取得历史性成绩, 为提升人力资本素质、服务国家现代化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与党和国家的要求以及国际先进水平相比, 还有较大差距, 特别是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仍有待增强, 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任务依然艰巨。这要求我们必须走好“内涵发展、质量提升”的关键步伐, 抓住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这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突破口, 补齐补强人才培养短板, 造就适应时代需要的创新创业人才, 集中力量解决好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结合不够紧密的突出问题, 努力向高等教育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迈进。
第三, 推动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 迫切需要深入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就业是民生之首, 而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是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多次作出重要指示, 强调要切实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 强化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建设, 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 实施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做好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工作, 除了努力创造更多的创业就业机会以外, 最根本的一条, 是从源头上深入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切实提高毕业生创新创业能力, 激发创新创业的热情, 使其以更高的质量创业就业。同时, 青年学生是社会上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 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活力源泉, 他们更高质量创业就业, 将充分发挥创新创业对就业的倍增效应和带动作用, 增强高等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
三、把握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 扎实深入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深入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一项艰巨的历史任务和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个核心任务, 遵循人才培养和人才成长规律, 抓住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 凝心聚力, 不打折扣地将改革任务落到实处, 推动改革向纵深发展, 形成创新资源集聚、创新人才辈出、创新活力迸发的生动局面。
第一, 牢固树立科学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创新创业教育, 使青年学生自觉地把个人命运和国家命运、创新创业梦和中国梦紧密联系在一起。要树立创新创业教育是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应有之义的理念, 把创新创业教育质量作为衡量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 纳入高校教育教学评估指标体系和学科评估指标体系。要树立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 注重激发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着力增强学生敢于梦想、勇于突破、脚踏实地、勤勉践行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要树立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战略需求为检验标准的理念, 培养规模宏大、类型齐全的创新型人才队伍, 为经济提质增效升级、保障和改善民生贡献力量。
第二, 加快推进教育教学改革。这是深入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要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 把激发学生的创新活力、挖掘创新潜能、提高创新创业能力作为改革的主要目标。要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促进各类课程包括通识课、专业课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 挖掘和充实各类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要改革教学内容和方式方法, 推动教师把国际前沿发展、最新研究成果融入课堂教学内容, 根据大学生的身心特点, 发挥个性化学习、网络化沟通的优势, 广泛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要强化创新创业实践, 加强实验教学资源建设和科技创新资源共享, 搭建实习实训平台, 办好各级各类创新创业竞赛。要改革教学管理制度, 完善个性化的培养方案, 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转换和支持休学创新创业的制度, 使大学生有更多的选择和机会。
第三, 大力推进协同育人。协同育人是深入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 是破解办学封闭、同质、低效以及优质办学资源相对不足等突出问题的重要制度创新。要推进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间的协同, 高校要更加主动适应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发展, 完善调整机制, 形成需求导向的学科专业结构和创业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结构。要推进高校与高校的协同, 推动教师互聘、学生互换、课程互选、学分互认, 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要推进高校与政府、社会、行业企业的协同, 吸引社会资源投入, 促进产学研用紧密结合, 更好地为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要推进国内高校与国外大学、科研机构的协同, 开展实质性、高水平交流合作, 吸引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投入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
第四, 着力提升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高校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和指导者, 是深入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关键。要坚持全员参与、专兼结合, 明确全体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职责, 配齐配强专业教师队伍, 聘请各行各业优秀人才, 担任创新创业课授课或指导教师, 让亲身参与过创新创业的人走进校园、站上讲台。在此基础上, 要加快建立全国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要开展专门培训, 通过建立岗前培训、课程轮训、骨干研修、相关专业教师和创新创业教育专职教师到行业企业挂职锻炼等一系列举措, 提高教师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要改革教师考核与评聘制度, 着力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和绩效考核标准, 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考核评价, 充分调动高校教师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主动性。
四、全面落实责任, 形成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强大合力
深入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各地区、各部门及全国高校要高度重视、明确职责、主动作为, 为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引好路、架好桥、助好力。
一要加强统筹谋划, 整体协同推进。当前, 按照中央统一部署, “十三五”规划的编制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要按照即将召开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的要求, 把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纳入“十三五”规划, 作为加快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 整体谋划、系统设计。各高校要结合实际制定具体方案, 明确时间表和路线图。教育部门要加强与其他有关部门协调, 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政策与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紧密对接。各地区要把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纳入地方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 纳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作为“十三五”规划的重点内容, 提出明确的目标、政策和举措。社会各界要继续关心支持, 形成政府、社会和高校共同深入推进改革的良好氛围。
二要强化协调指导, 形成改革合力。高校要落实主体责任, 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抓, 建立专门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机制, 定期研究部署相关工作。要改进和完善学生创新创业指导服务, 做到“机构、人员、场地、经费”四到位, 对自主创新创业学生实行持续帮扶、全程指导和一站式服务。各地要建立健全多部门联动高效的工作机制, 把教育、发展改革、科技、工信、财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以及共青团等各方面的力量动员起来、资源整合起来, 形成强大合力。要着力解决好制约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深入推进的资金、政策等突出问题, 整合财政和社会资金, 推动企事业单位吸收高校教师挂职锻炼、接纳大学生实习实训, 进一步降低大学生创新创业门槛。
三要狠抓督促检查, 推进责任落实。教育部门要根据教育教学指标体系和学科评估指标体系要求, 对各高校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情况进行督促检查。要善于发现成功典型和经验做法, 不断总结推广。各级政府要把支持和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情况作为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同时, 要加大政策措施的宣传解读, 使创新创业教育成为管理者办学、教师教学和学生求学的自觉行动, 让支持创新创业教育、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篇8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
国发〔2015〕3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发展的动力之源,也是富民之道、公平之计、强国之策,对于推动经济结构调整、打造发展新引擎、增强发展新动力、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具有重要意义,是稳增长、扩就业、激发亿万群众智慧和创造力,促进社会纵向流动、公平正义的重大举措。根据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部署,为改革完善相关体制机制,构建普惠性政策扶持体系,推动资金链引导创业创新链、创业创新链支持产业链、产业链带动就业链,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意义
——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培育和催生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的必然选择。随着我国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强化,要素的规模驱动力逐步减弱,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粗放式发展方式难以为继,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需要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就是要通过结构性改革、体制机制创新,消除不利于创业创新发展的各种制度束缚和桎梏,支持各类市场主体不断开办新企业、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培育新兴产业,形成小企业“铺天盖地”、大企业“顶天立地”的发展格局,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打造新引擎、形成新动力。
——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扩大就业、实现富民之道的根本举措。我国有13亿多人口、9亿多劳动力,每年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数量较大,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的潜力巨大,但就业总量压力较大,结构性矛盾凸显。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就是要通过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营造公平竞争的创业环境,使有梦想、有意愿、有能力的科技人员、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失业人员等各类市场创业主体“如鱼得水”,通过创业增加收入,让更多的人富起来,促进收入分配结构调整,实现创新支持创业、创业带动就业的良性互动发展。
——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激发全社会创新潜能和创业活力的有效途径。目前,我国创业创新理念还没有深入人心,创业教育培训体系还不健全,善于创造、勇于创业的能力不足,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环境尚未形成。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就是要通過加强全社会以创新为核心的创业教育,弘扬“敢为人先、追求创新、百折不挠”的创业精神,厚植创新文化,不断增强创业创新意识,使创业创新成为全社会共同的价值追求和行为习惯。
二、总体思路
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改革推动,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大简政放权力度,放宽政策、放开市场、放活主体,形成有利于创业创新的良好氛围,让千千万万创业者活跃起来,汇聚成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动能。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健全普惠性政策措施,加强统筹协调,构建有利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的政策环境、制度环境和公共服务体系,以创业带动就业、创新促进发展。
——坚持深化改革,营造创业环境。通过结构性改革和创新,进一步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增强创业创新制度供给,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扶持政策和激励措施,营造均等普惠环境,推动社会纵向流动。
——坚持需求导向,释放创业活力。尊重创业创新规律,坚持以人为本,切实解决创业者面临的资金需求、市场信息、政策扶持、技术支撑、公共服务等瓶颈问题,最大限度释放各类市场主体创业创新活力,开辟就业新空间,拓展发展新天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坚持政策协同,实现落地生根。加强创业、创新、就业等各类政策统筹,部门与地方政策联动,确保创业扶持政策可操作、能落地。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先行先试,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创业创新经验。
——坚持开放共享,推动模式创新。加强创业创新公共服务资源开放共享,整合利用全球创业创新资源,实现人才等创业创新要素跨地区、跨行业自由流动。依托“互联网+”、大数据等,推动各行业创新商业模式,建立和完善线上与线下、境内与境外、政府与市场开放合作等创业创新机制。
三、创新体制机制,实现创业便利化
(一)完善公平竞争市场环境。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增加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为创业者提供更多机会。逐步清理并废除妨碍创业发展的制度和规定,打破地方保护主义。加快出台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建立统一透明、有序规范的市场环境。依法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消除不利于创业创新发展的垄断协议和滥用市场支配地位以及其他不正当竞争行为。清理规范涉企收费项目,完善收费目录管理制度,制定事中事后监管办法。建立和规范企业信用信息发布制度,制定严重违法企业名单管理办法,把创业主体信用与市场准入、享受优惠政策挂钩,完善以信用管理为基础的创业创新监管模式。
(二)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加快实施工商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三证合一”、“一照一码”,落实“先照后证”改革,推进全程电子化登记和电子营业执照应用。支持各地结合实际放宽新注册企业场所登记条件限制,推动“一址多照”、集群注册等住所登记改革,为创业创新提供便利的工商登记服务。建立市场准入等负面清单,破除不合理的行业准入限制。开展企业简易注销试点,建立便捷的市场退出机制。依托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建立小微企业名录,增强创业企业信息透明度。
(三)加强创业知识产权保护。研究商业模式等新形态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办法。积极推进知识产权交易,加快建立全国知识产权运营公共服务平台。完善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与维权援助机制,缩短确权审查、侵权处理周期。集中查处一批侵犯知识产权的大案要案,加大对反复侵权、恶意侵权等行为的处罚力度,探索实施惩罚性赔偿制度。完善权利人维权机制,合理划分权利人举证责任,完善行政调解等非诉讼纠纷解决途径。
nlc202309041621
(四)健全创业人才培养与流动机制。把创业精神培育和创业素质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实现全社会创业教育和培训制度化、体系化。加快完善创业课程设置,加强创业实训体系建设。加强创业创新知识普及教育,使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人心。加强创业导师队伍建设,提高创业服务水平。加快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破除人才自由流动制度障碍,实现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各方面人才顺畅流动。加快建立创业创新绩效评价机制,让一批富有创业精神、勇于承担风险的人才脱颖而出。
四、优化财税政策,强化创业扶持
(五)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和统筹力度。各级财政要根据创业创新需要,统筹安排各类支持小微企业和创业创新的资金,加大对创业创新支持力度,强化资金预算执行和监管,加强资金使用绩效评价。支持有条件的地方政府设立创业基金,扶持创业创新发展。在确保公平竞争前提下,鼓励对众创空间等孵化机构的办公用房、用水、用能、网络等软硬件设施给予适当优惠,减轻创业者负担。
(六)完善普惠性税收措施。落实扶持小微企业发展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落实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等税收优惠政策。对符合条件的众创空间等新型孵化机构适用科技企业孵化器税收优惠政策。按照税制改革方向和要求,对包括天使投资在内的投向种子期、初创期等创新活动的投资,统筹研究相关税收支持政策。修订完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办法,完善创业投资企业享受70%应纳税所得额税收抵免政策。抓紧推广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税收试点政策,将企业转增股本分期缴纳个人所得税试点政策、股权奖励分期缴纳个人所得税试点政策推广至全国范围。落实促进高校毕业生、残疾人、退役军人、登记失业人员等创业就业税收政策。
(七)发挥政府采购支持作用。完善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政府采购政策,加强对采购单位的政策指导和监督检查,督促采购单位改进采购计划编制和项目预留管理,增强政策对小微企业发展的支持效果。加大创新产品和服务的采购力度,把政府采购与支持创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五、搞活金融市场,实现便捷融资
(八)优化资本市场。支持符合条件的创业企业上市或发行票据融资,并鼓励创业企业通过债券市场筹集资金。积极研究尚未盈利的互联网和高新技术企业到创业板发行上市制度,推动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建立战略新兴产业板。加快推进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向创业板转板试点。研究解决特殊股权结构类创业企业在境内上市的制度性障碍,完善资本市场規则。规范发展服务于中小微企业的区域性股权市场,推动建立工商登记部门与区域性股权市场的股权登记对接机制,支持股权质押融资。支持符合条件的发行主体发行小微企业增信集合债等企业债券创新品种。
(九)创新银行支持方式。鼓励银行提高针对创业创新企业的金融服务专业化水平,不断创新组织架构、管理方式和金融产品。推动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加强合作,对创业创新活动给予有针对性的股权和债权融资支持。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向创业企业提供结算、融资、理财、咨询等一站式系统化的金融服务。
(十)丰富创业融资新模式。支持互联网金融发展,引导和鼓励众筹融资平台规范发展,开展公开、小额股权众筹融资试点,加强风险控制和规范管理。丰富完善创业担保贷款政策。支持保险资金参与创业创新,发展相互保险等新业务。完善知识产权估值、质押和流转体系,依法合规推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专利许可费收益权证券化、专利保险等服务常态化、规模化发展,支持知识产权金融发展。
六、扩大创业投资,支持创业起步成长
(十一)建立和完善创业投资引导机制。不断扩大社会资本参与新兴产业创投计划参股基金规模,做大直接融资平台,引导创业投资更多向创业企业起步成长的前端延伸。不断完善新兴产业创业投资政策体系、制度体系、融资体系、监管和预警体系,加快建立考核评价体系。加快设立国家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和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逐步建立支持创业创新和新兴产业发展的市场化长效运行机制。发展联合投资等新模式,探索建立风险补偿机制。鼓励各地方政府建立和完善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加强创业投资立法,完善促进天使投资的政策法规。促进国家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等协同联动。推进创业投资行业协会建设,加强行业自律。
(十二)拓宽创业投资资金供给渠道。加快实施新兴产业“双创”三年行动计划,建立一批新兴产业“双创”示范基地,引导社会资金支持大众创业。推动商业银行在依法合规、风险隔离的前提下,与创业投资机构建立市场化长期性合作。进一步降低商业保险资金进入创业投资的门槛。推动发展投贷联动、投保联动、投债联动等新模式,不断加大对创业创新企业的融资支持。
(十三)发展国有资本创业投资。研究制定鼓励国有资本参与创业投资的系统性政策措施,完善国有创业投资机构激励约束机制、监督管理机制。引导和鼓励中央企业和其他国有企业参与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基金、设立国有资本创业投资基金等,充分发挥国有资本在创业创新中的作用。研究完善国有创业投资机构国有股转持豁免政策。
(十四)推动创业投资“引进来”与“走出去”。抓紧修订外商投资创业投资企业相关管理规定,按照内外资一致的管理原则,放宽外商投资准入,完善外资创业投资机构管理制度,简化管理流程,鼓励外资开展创业投资业务。放宽对外资创业投资基金投资限制,鼓励中外合资创业投资机构发展。引导和鼓励创业投资机构加大对境外高端研发项目的投资,积极分享境外高端技术成果。按投资领域、用途、募集资金规模,完善创业投资境外投资管理。
七、发展创业服务,构建创业生态
(十五)加快发展创业孵化服务。大力发展创新工场、车库咖啡等新型孵化器,做大做强众创空间,完善创业孵化服务。引导和鼓励各类创业孵化器与天使投资、创业投资相结合,完善投融资模式。引导和推动创业孵化与高校、科研院所等技术成果转移相结合,完善技术支撑服务。引导和鼓励国内资本与境外合作设立新型创业孵化平台,引进境外先进创业孵化模式,提升孵化能力。
nlc202309041621
(十六)大力发展第三方专业服务。加快发展企业管理、财务咨询、市场营销、人力资源、法律顾问、知识产权、检验检测、现代物流等第三方专业化服务,不断丰富和完善创业服务。
(十七)发展“互联网+”创业服务。加快发展“互联网+”创业网络体系,建设一批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促进创业与创新、创业与就业、线上与线下相结合,降低全社会创业门槛和成本。加强政府数据开放共享,推动大型互联网企业和基础电信企业向创业者开放计算、存储和数据资源。积极推广众包、用户参与设计、云设计等新型研发组织模式和创业创新模式。
(十八)研究探索创业券、创新券等公共服务新模式。有条件的地方继续探索通过创业券、创新券等方式对创业者和创新企业提供社会培训、管理咨询、检验检测、软件开发、研发设计等服务,建立和规范相关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逐步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八、建设创业创新平台,增强支撑作用
(十九)打造创业创新公共平台。加强创业创新信息资源整合,建立创业政策集中发布平台,完善专业化、网络化服务体系,增强创业创新信息透明度。鼓励开展各类公益讲坛、创业论坛、创业培训等活动,丰富创业平台形式和内容。支持各类创业创新大赛,定期办好中国创新创业大赛、中国农业科技创新创业大赛和创新挑战大赛等赛事。加强和完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建设。充分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大型企业发展创业平台、投资并购小微企业等,支持企业内外部创业者创业,增强企业创业创新活力。为创业失败者再创业建立必要的指导和援助机制,不断增强创业信心和创业能力。加快建立创业企业、天使投资、创业投资统计指标体系,规范统计口径和调查方法,加强监测和分析。
(二十)用好创业创新技术平台。建立科技基础设施、大型科研仪器和专利信息资源向全社会开放的长效机制。完善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科研平台(基地)向社会开放机制,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有力支撑。鼓励企业建立一批专业化、市场化的技术转移平台。鼓励依托三维(3D)打印、网络制造等先进技术和发展模式,开展面向创业者的社会化服务。引导和支持有条件的领军企业创建特色服务平台,面向企业内部和外部创业者提供资金、技术和服务支撑。加快建立军民两用技术项目实施、信息交互和标准化协调机制,促进军民创新资源融合。
(二十一)发展创业创新区域平台。支持开展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省(区、市)、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等,依托改革试验平台在创业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方面积极探索,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为创业创新制度体系建设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依托自由贸易试验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等创业创新资源密集区域,打造若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业创新中心。引导和鼓励创业创新型城市完善环境,推动区域集聚发展。推动实施小微企业创业基地城市示范。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出台各具特色的支持政策,积极盘活闲置的商业用房、工业厂房、企业库房、物流设施和家庭住所、租赁房等资源,为创业者提供低成本办公场所和居住条件。
九、激发创造活力,发展创新型创业
(二十二)支持科研人员创业。加快落实高校、科研院所等专业技术人员离岗创业政策,对经同意离岗的可在3年内保留人事关系,建立健全科研人员双向流动机制。进一步完善创新型中小企业上市股权激励和员工持股计划制度规则。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按照有关规定,通过股权、期权、分红等激励方式,调动科研人员创业积极性。支持鼓励学会、协会、研究会等科技社团为科技人员和创业企业提供咨询服务。
(二十三)支持大学生创业。深入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整合发展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基金。引导和鼓励高校统筹资源,抓紧落实大学生创业指导服务机构、人员、场地、经费等。引导和鼓励成功创业者、知名企业家、天使和创业投资人、专家学者等担任兼职创业导师,提供包括创业方案、创业渠道等创业辅导。建立健全弹性学制管理办法,支持大学生保留学籍休学创业。
(二十四)支持境外人才来华创业。发挥留学回国人才特别是领军人才、高端人才的创业引领带动作用。继续推进人力资源市场对外开放,建立和完善境外高端创业创新人才引进机制。进一步放宽外籍高端人才来华创业办理签证、永久居留证等条件,简化开办企业审批流程,探索由事前审批调整为事后备案。引导和鼓励地方对回国创业高端人才和境外高端人才来华创办高科技企業给予一次性创业启动资金,在配偶就业、子女入学、医疗、住房、社会保障等方面完善相关措施。加强海外科技人才离岸创业基地建设,把更多的国外创业创新资源引入国内。
十、拓展城乡创业渠道,实现创业带动就业
(二十五)支持电子商务向基层延伸。引导和鼓励集办公服务、投融资支持、创业辅导、渠道开拓于一体的市场化网商创业平台发展。鼓励龙头企业结合乡村特点建立电子商务交易服务平台、商品集散平台和物流中心,推动农村依托互联网创业。鼓励电子商务第三方交易平台渠道下沉,带动城乡基层创业人员依托其平台和经营网络开展创业。完善有利于中小网商发展的相关措施,在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的前提下支持发展面向中小网商的融资贷款业务。
(二十六)支持返乡创业集聚发展。结合城乡区域特点,建立有市场竞争力的协作创业模式,形成各具特色的返乡人员创业联盟。引导返乡创业人员融入特色专业市场,打造具有区域特点的创业集群和优势产业集群。深入实施农村青年创业富民行动,支持返乡创业人员因地制宜围绕休闲农业、农产品深加工、乡村旅游、农村服务业等开展创业,完善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环境。
(二十七)完善基层创业支撑服务。加强城乡基层创业人员社保、住房、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完善跨区域创业转移接续制度。健全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加强远程公益创业培训,提升基层创业人员创业能力。引导和鼓励中小金融机构开展面向基层创业创新的金融产品创新,发挥社区地理和软环境优势,支持社区创业者创业。引导和鼓励行业龙头企业、大型物流企业发挥优势,拓展乡村信息资源、物流仓储等技术和服务网络,为基层创业提供支撑。
十一、加强统筹协调,完善协同机制
(二十八)加强组织领导。建立由发展改革委牵头的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各地区、各部门要立足改革创新,坚持需求导向,从根本上解决创业创新中面临的各种体制机制问题,共同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重大事项要及时向国务院报告。
(二十九)加强政策协调联动。建立部门之间、部门与地方之间政策协调联动机制,形成强大合力。各地区、各部门要系统梳理已发布的有关支持创业创新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抓紧推进“立、改、废”工作,将对初创企业的扶持方式从选拔式、分配式向普惠式、引领式转变。建立健全创业创新政策协调审查制度,增强政策普惠性、连贯性和协同性。
(三十)加强政策落实情况督查。加快建立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有关普惠性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督查督导机制,建立和完善政策执行评估体系和通报制度,全力打通决策部署的“最先一公里”和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地生根。
各地区、各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高度重视、认真落实本意见的各项要求,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明确任务分工、落实工作责任,主动作为、敢于担当,积极研究解决新问题,及时总结推广经验做法,加大宣传力度,加强舆论引导,推动本意见确定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不断拓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空间,汇聚经济社会发展新动能,促进我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
国务院
2015年6月11日
【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荐阅读: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调研07-18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作文10-27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主持词09-15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我国高职院论文10-21
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心得体会08-26
关于支持新产业新业态发展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用地政策的意见08-29
创新创业工作推进思路10-28
大众化创业论文06-19
大众生态创新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