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 - 图形的修改

2024-09-27

信息技术 - 图形的修改(精选8篇)

信息技术 - 图形的修改 篇1

《图形修改》中课文共分三个部分,第一、第二两部分主要是结合小明画月牙进行的,月牙是由两面三刀个圆交*后,取其中的一部分形成的,因此必须擦除多余部分图形,擦除多余部分图形可以使用“橡皮”、“裁剪”、“选定”和“放大镜”工具来完成,从而把这三种工具进行一一演示,一一讲解。

在教学中一般就采用这种方式,第一部分主要介绍“橡皮”工具的使用方法;第二部分主要介绍如何使用“裁剪”或“选定”工具来修改图形的方法;第三部分是结合对图形进行细微的修改来学习使用“放大镜”工具的使用方法。学生在学习中也就按部就班地按照这种思路进行思考与学习,先学习“橡皮”的使用方法,再学习“裁剪”和“选定”的使用方法。学生学习的创造性很难体现出来,学习气氛也不活跃,“机械式”的学习方式往往导致学生学习兴趣差,只是为了完成课后练习而使用这些工具进行修改,学习效率不高。

那么如何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积极思考呢?

课后我针对此课设计了一个教学环节,在教学一开始,我并没有让学生学习怎样来画月牙,而是出示一幅有着一些不妥之处的图画,让学生讨论并回答。学生积极讨论并踊跃发言,一会儿就把这幅画中的一些“小毛病”给找准了。接着我让学生自己看课本,想一想这些“小毛病”怎样改正最方便、最快。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学生学得非常认真,对课本中的关键步骤仔细的进行阅读。随后我让学生回答并演示,使我意想不到的是学生的接受能力竟如此迅速,对于教学中的难点,教师只需在旁边进行适当的点拔,他们就能领会其中的奥秘,学生们一下子变聪明了,变积极了;通过学生自己的解说演示,在不知不觉中拉近了同学们之间的距离,以往上课调皮的学生,在课上积极了、认真了,以往速度总比别人慢一拍的学生,在课上动作加快了,学得巧妙了,真替他们高兴。

是的,教学新理念指导我们每位教师不能忽视我们的学生,不能一味地手把手的教,更不能“满堂灌”,要让学生学会思考和学习的方法,学生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就仿佛有了开启智慧大门的金钥匙。只有这样,学生们才在学习中学得“轻松”,学得“快乐”;教师们才教得“轻松”,教得“快乐”,从而增进师生情感,使学生更爱老师,老师更爱学生。

[《图形修改》教学反思]

信息技术 - 图形的修改 篇2

ObjectARX[1]程序实际就是Windows动态链接库程序,也是常说的DLL文件,这些DLL文件可以与AutoCAD在相同的地址空间中运行,而且能够直接运行AutoCAD的核心程序与方法,这样有利于CAD二次开发程序人员可以充分利用CAD的开发框架,直接访问AutoCAD图形系统和数据库,在二次开发的程序运行时扩展AutoCAD的功能,证明ObjectARX也是一个可扩展的编程框架,对AutoCAD的对象和协议进行扩展。而且AutoCAD的许多功能模块都是用ObjectARX二次开发出来的,所以ObjectARX是AuotCAD强大的定制二次开发工具。目前ObjectARX的开发语言有好几种,C++、VB.net等,C#也可以实现AutoCAD的二次开发[2]。而且C#的最新设计能够减少C++很多常见的程序错误。比如:C#中变量可以由CAD的运行环境自动进行初始化设置;系统资源的自动回收大大地减少了开发人员内存管理的负担;开发出的程序界面与AutoCAD自身的系统界面保持了较好的相似性[3]。

1 基于ObjectARX的AutoCAD二次开发的流程

基于ObjectARX的AutoCAD二次开发在CAD中建个命令是最简单的开发模式,已经不适用于现在面向对象的开发方式,而是需要建立菜单,对话框,动态链接库DLL的自动调用,通过对象参数的输入与读取等对话框模块,这样在用户绘图时会有很好的操作性。CAD二次开发流程如图1所示[4]。

2 目前标牌图形的修改方式

CAD二次开发技术的发展趋势,如今的发展方向是科学计算可视化与系统产品标准化。科学计算可视化是因为图形界面直观,用户易于接受,不但要求能绘制各类设计图,且还要二次开发系统的处理过程和设计结果达到可视化;不仅要图形的现实具有真实感,还要求达到动态的实时显示。系统产品标准化是随着CAD二次开发技术的广泛应用,各种新的CAD系统的品种越来越多,要求不同的CAD系统之间能够方便地交换信息。为此,必须实现系统产品的标准化,而标牌图形多对象的修改就是为了实现标牌的绘制过程的修改的标准化。

仪器仪表标牌是标牌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某些大的标牌企业的标牌绘制在国内占有了很大的市场,其中一家标牌企业在20多年的发展中已绘制过十几万种标牌,这些标牌企业在标牌上的绘制方法从80年代的手工绘制到90年代开发出的某种专用软件绘制,到现在仍然在使用90年代的专用软件进行绘制。AutoCAD软件已出现了十几年,但并没有在标牌企业中流行起来,并不是标牌的绘制不能用AutoCAD来操作,应该说是完全可以绘制的,但由于仪器仪表标牌的特殊性,操作起来很复杂,很不方便,很耗时间,所以这些标牌企业仍然使用十几年前开发的软件。

但十几年前开发的软件放在现在使用存在很大的问题,由于软件开发年代的限制操作的复杂性相对较大,一个新的员工完全熟悉该软件需要半年的时间;在熟悉软件的情况下,绘制一个标牌的时间还是相对较长,离真正自动绘制还有一段距离,应该说是半自动的方式;最主要的是绘制好的标牌参数不能同时保存,造成了修改的困难;而且鼠标的操作方式和现在的软件有很大的区别,不太方便。根据标牌绘制的现状,本文对压力表标牌的参数化绘制进行了研究,目的有三个:(1)减少绘制标牌的复杂度,缩短新员工的软件培训时间;(2)增加标牌绘制的自动化程度,通过输入必要的参数,加快标牌绘制的速度;(3)重点是增加标牌的动态修改功能[5]。

目前已对标牌绘制方法做了一些改进,基于AutoCAD绘图软件,以输入标牌圆弧、刻度线、刻度值的各项参数的方法绘制标牌,提高了工作效率[6]。但与通常的标牌不一样的一些标牌,它主要由一些标准图形和特殊图形和商标图块组成。标准图形如圆、圆弧、线段、矩形等,这些在AutoCAD窗口中绘制是比较方便的,商标图块可以快速插入到相应位置;特殊图形比如特殊方框、特殊箭头、特殊圆等组成,如图2所示,现已实现将特殊图形看成一定数量的折线和圆弧组成,通过输入标牌图形中的各个关键坐标点参数,并将参数按一定格式记录下来,再用参数化的方法绘制出来并将图形对象加入到同一对象组中,最后将参数记入AutoCAD文件自带的扩展数据集中。目前问题集中在修改方面,绘制好的图形需要修改时,特别是多个对象同时都要修改时操作比较麻烦,需要一个一个地修改,而且修改后的参数也不能保存更新到原来的扩展数据集中,导致开始绘制的参数与修改后的参数不一致,造成数据的混乱,这样工作人员在修改的时候必须边手工逐一删除,再重新逐一绘制,与原图形会有脱节现象,导致绘图精确程度下降,所以目前修改标牌一些图形的时候绘图人员工作量很大,速度很慢,工作效率不高。标牌图形如图2所示。

3 本文的标牌图形修改方法与流程

本文对一种标牌特殊图形绘图方法进行了研究,将这些特殊图形看成很多对应的线段和相对的圆弧组成,所有线段和圆弧拼成了特殊图形,二次开发系统的开发语言是基于ObjectARX 2008的C#,针对平台是AutoCAD 2008,对标牌的特殊图形进行多对象或单对象修改,多对象修改通过获取对象图形的扩展数据和对象组名,得到所有同组对象的参数并进行逐一修改,最后删除所有同组对象再参数化的重新绘制所有同组对象,并将所有对象加入到相同的组和扩展数据中的过程;单对象的修改通过获取该对象的扩展数据和对象组名,得到该对象参数并进行修改,最后删除该对象再用新参数的重新绘制对象并加入到相同的组和扩展数据中的过程。与目前方法比较,本文解决现有绘制方法对标牌中的特殊图形不能同时修改多个对象的问题,解决了修改后的参数与绘制时的参数不一致的问题,减少了绘制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

本文所述的标牌特殊图形的修改方法,该方法流程图如图3所示。

4 系统具体实施方法

4.1 系统实施实例

本文利用ObjectARX 2008针对AutoCAD 2008进行二次开发,通过参数化的方法[7,8],解决了现有方法对标牌特殊图形不能同时修改多个对象的问题,解决了修改后的对象参数与绘制时的对象参数存在不一致的问题,最终减少了绘制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保证了标牌制作质量。

1) 下面举例说明标牌特殊图形的修改流程,方法如下:以图2所示修改特殊图形的外框举例,原本已经绘制完成,现在用户方需要将图形宽度整体改小,原来太宽了,样式如图4所示,这时就需要对图形进行多个对象修改操作:我们进入标牌特殊图形修改流程,在AutoCAD窗口中显示了图形边框,首先选择是单对象修改还是多对象修改,此处当然是多对象修改。

(1) 鼠标选择AutoCAD窗口中标牌图形边框中的任意一根线段或圆弧,此处选择一段圆弧;可以得到被选择的圆弧对象的ID号“2130281952”。

(2) 根据得到对象ID号在该AutoCAD文件自带的扩展数据集中进行遍历查找,得到该圆弧对象的扩展数据参数,并在已有参数中获得该对象的对象组名称Group=“2130278160”,根据绘制时的同组对象同时绘制可知该边框的所有对象都是该组名。

(3) 根据组名再在扩展数据中进行遍历,取出具有相同对象组名称Group的所有对象,这些对象就是图形边框的所有对象,并将对象的参数按一定格式逐一添加到对话框内的列表框listbox中,这样列表框listbox 中有多少行,该特殊图形就有多少的线段或圆弧组成,如图5中可见有一些弧,还有一些点坐标。

(4) 鼠标点击参数列表listbox中需要修改的某一行,可以得到该行对应的对象参数,该图形边框要修改六个圆弧和四个折线点坐标,如图6所示。

(5) 根据点击的参数判断是折线还是圆弧,如果是折线点在对话框中显示拐角点Loc(x,y)坐标参数,在对话框中修改坐标参数并更新到参数列表listbox框中;如果是圆弧则在对话框listbox中显示圆弧三个点起始点H1、中间某一点H2、终止点H3的坐标参数,在对话框中修改三个点中任意点坐标参数并更新到参数列表框listbox中;比如第一个要修改是图6中的圆弧1,选择参数列表框中的圆弧1所在行,在对话框中得到圆弧1三点坐标H1(49.25,-19.61),H2(54.22,-16.88),H3(55.77,-11.84),通过鼠标拾取或直接输入修改后的坐标,H1(42.13,-19.61),H2(46.32,-17.11),H3(47.98,-11.84),并更新到参数列表框中,正常操作此时可继续修改下一个圆弧,但为了先看看局部修改的效果可以先执行后续的流程重新绘制,因为多对象修改可以先修改一个对象,也可以先修改两个对象,由于参数的保留重绘后再重复修改都可以,如图7修改一个圆弧的效果图,可见圆弧1已修改成功;重复上述过程,修改其他行参数。

(6) 利用前面获得的对象组名称Group=“2130278160”,删除CAD窗口中所有同组Group对象,由于在绘制特殊图形时,该特殊图形的所有对象都加入到同一组对象Group中,目的就是为了后续能统一操作,这时删除CAD窗口中所有同组Group对象,该特殊图形以及该图形的扩展数据就被删除了,其他图形由于对象组名不一样,删除同组对象的时候就不会被影响,通过这种方法删除同组对象可以适合一些对象交叉等复杂的图形;遍历参数列表框listbox根据参数重新绘制所有行的弧或线段对象,无需建立组Group,直接将所有重绘对象加入到组Group中和加入对象扩展数据集中,修改后边框如图8所示;如果未修改完成,重复上述流程。

2) 再修改标牌的其他部分,然后进行分色拼版,制版流程完成,使用照排机打印出图进行印刷。

5 结 语

利用ObjectARX 2008与VS 2008中的C#的结合针对标牌行业进行标牌特殊图形的AutoCAD二次开发,拓宽了AutoCAD二次开发的范围,改进了AutoCAD的绘制方法对标牌图形不能快速获取参数的问题,解决了现有绘制方法对标牌中的图形不能同时修改多个对象的问题,解决了修改后的参数与绘制时的参数不一致的问题,减少了绘图人员的绘制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保证了标牌制作质量。

摘要:为了提高标牌行业绘制标牌的工作效率以及操作流程的标准化,研究标牌参数化绘制方法及技术,结合Object ARX2008与C#进行了AutoCAD的二次开发。详细阐述标牌参数化绘图系统的结构、设计流程以及应用设计结果进行参数化绘图的过程,使标牌企业绘制人员在绘制的过程中,只需输入必要参数就可以由计算机多对象修改所绘制的标牌特殊图形,从而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并扩展了CAD二次开发的范围。

关键词:ObjectARX,AutoCAD二次开发,特殊图形,多对象修改

参考文献

[1]魏永乐,晁彩霞.基于ObjectARX实现特征建模的方法[J].工程图学图报,2010(6):92-99.

[2]苏猛,魏永乐.基于AutoCAD开发零件特征建模系统研究[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6(1):123-126.

[3]赵雪.中文AutoCAD2006标准教程[M].西安:西北工业大学音像电子出版社,2005:3-10.

[4]于萧榕,郭昌言,陈刚.结合ObjectARX和C#进行AutoCAD二次开发框架的研究[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0(20):5085-5090.

[5]于萧榕.基于ObjectARX的标牌参数化绘制的研究[J].现代电子技术,2010(16):184-187.

[6]白贺斌,徐燕申,曹克伟.基于特征的CAD参数化建模技术及其应用[J].机械设计,2005(2):14-15.

[7]于萧榕.基于ObjectARX的标牌印刷分色拼版的研究[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1(2):383-387.

信息技术 - 图形的修改 篇3

一、利用电脑课件处理大量数量和事物

什么才叫大量数量和事物呢?一个、两个当然不能称得上是“大量”,“大量”应该是数量庞大,种类繁多。“图形分类”这节课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分类对已学过的一些图形进行整理归类,了解这些图形的类别特征以及图形之间的关系。”这一目标包含了在这节课前学习过的所有图形,比如: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圆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体等等。这样就刚好可以利用课件的一个特点——容易演示的大量事物图形,我们利用Macromedia Flash、Macromedia Dreamweaver、Microsoft Offi

-ce PowerPoint、Microsoft Office Front-

Page等软件把生活中的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圆形、长方形、正方形、篮球、乒乓球、长方体文件盒、正方体柜子、圆柱体木棍等大量事物的图形搬到课堂上来。

二、利用电脑课件制作趣味性的情景

“趣味性是一种视知觉的心理反应,是一种使观众觉得有意思的、愉悦的、充满想象力的感受。”动漫作品可以将视觉表现和听觉表现融于一体,其创作者几乎可以运用所有艺术门类的各种表现手段来更好地表达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这样才能塑造角色形象,才能引起创作者和观众的兴趣。我们可以利用夸张化了的小猪、小猴造型设置一些小故事做成短片引出课题。比如在本课里,我就用Macromedia Flash制作了一个趣味性较强的动漫作品,一个调皮小猴托了好多的饼干来参加小猪的生日晚会,为了能快点到小猪家,翻了个刚刚学的筋斗云,在落脚时候,站不稳,摔了个四脚朝天,各种形状饼干洒落到地上。小猴子为了挽回点面子,大声喊道:“我是聪明的小猴子,每个盒子装了同一形状的的饼干……”乐于助人的小动物帮小猴子把饼干捡回相应的盒子,由此一步一步引出按照不同的标准把图形分类。

三、利用电脑制作吸引性强的数学电脑游戏

“数学教育与其他教育活动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所以,我们将许多数学游戏溶于各个活动中,让各个活动都蕴含着各种数学信息。让小孩在参与数学游戏活动时不仅身心愉快,同时还感受到其中的数学信息,积累丰富的数学感性经验。在讲完分类后,我就利用Macromedia Flash制作打老鼠游戏、找伙伴游戏,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找出与其它图形不同类的图形,如打老鼠游戏是在规定时间内,打掉冒出不符合题目要求的老鼠图象。在讲完三角形和半球形是“最坚固”的图形后,我就制作了一些军事工程游戏让同学们选择,如:“美国白宫是一美国总统办公和居住的地方,应该做成( )。A.平行四边形B.长方形 C.半球形 ” 把鼠标显示图象变成导弹,把选项制作成建筑物,当鼠标放到建筑物并按下鼠标左健,导弹就会爆炸,当选错答案,相应选项的建筑物就会被炸掉,反之建筑物就会在炸弹炸开后依然存在。

四、利用视频短片的娱乐性

视频短片在视觉上吸引住学生,提高学生的兴趣,给学生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同时渗透数学从生活实际中来,数学又反过来促进生活中的事物;数学知识来源于实际生活,又最终为实际生活服务等理念。正如陶行知所言:“我们真正的指南针只是实际生活。实际生活向我们供给无穷的问题,要求不断解决。我们朝着实际生活走,大致不至于迷路。”在这节里第一题练习题和数学万花筒,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基于现实,现实情境问题是数学教学的平台,我从生活实际中找一些视频短片的素材——建筑物的图片、建筑物的用途、建筑物的历史,并把它们用PowerDVD或者超级解霸软件制作成一段视频短片。同学们观察完这些视频短片后,都会发出感叹的声音“数学正奇妙!现在学好数学,我长大后就可以利用自己的智慧和神奇的数学设计好多好多牢固的东西拉!”

五、避开电脑的图像的缺点——不可以用手拿着操作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手开始。”尤其是低年级学生,他们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而数学是抽象性和逻辑性很强的一门学科,通过动手操作,恰好在这两者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屏幕显示出来的仅仅是物体的图形,这些图形是用手拿不到,更谈不上可以用力去拉伸这些物体。这样就要求我们遇到一些要用力去感受的物体,必须要用手去操作,从操作中去感知这些物体的特征。比如,在本节课里的三角形稳定性和平行四边形易变性,我们就应该拿出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让孩子亲手去操作,通过身体发出来的力量去感受这些特征。

信息技术 - 图形的修改 篇4

以上的图形都过于简单,观赏性很差,需要把这些图形换掉,这就需要借助于在线素材的快捷方便。

WPS的菜单项中的“应用中心”,目前整合了9大应用,查看菜单项,点击“应用中心”按钮,界面右侧弹出面板,应用中心默认9个模块:在线素材、查单词、查资料、首页模版、WPS知道、表格样式、对象图层、屏幕截图、换肤,

单击其中的“在线素材”图标,

打开“在线素材”任务窗格,在搜索栏输入“圆”,单击后面的搜索命令按钮,找到相应的素材。

信息技术 - 图形的修改 篇5

单位:合肥市香格里拉小学 姓名:何婉

摘 要:

通过图形教学与信息技术科学的整合来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效地整合了信息技术与空间图形的教学。信息技术的运用丰富了教者的教学手段、激发学者的学习兴趣,同时利用信息技术,突破图形教学中的重难点,演示图形教学中的动态内容,化抽象为形象。并且利用信息技术,让学生运用图形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还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自主发现与探索能力、增强空间意识。关键词:

有效、运用、整合、提升

人类已经进入信息化的新纪元,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提升了我们的生活质量。同样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也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而作为数学学科来说,在四个领域“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概率与统计”、“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教学中,信息技术整合最为紧密和有效的,我认为莫过于空间与图形领域了。图形教学本身就要体现其直观性、形象性的特点,而且也需要学生具有一种空间想象能力和概括能力,这就会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为很多时候老师光凭着自制的教具无法演绎得全面和到位。所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图形教学中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将教师不易展示或说明的图形,利用信息技术清晰而形象的加以说明。并且通过图形教学与信息技术科学的整合来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效地整合了信息技术与空间图形的教学。

一、丰富教者的教学手段、激发学者的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的运用,改变了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丰富了教者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同时通过精美的课件,瞬间抓住了孩子的注意力,提高了起学习的兴趣,同时也促进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际操作的能力。

例如我在执教《平行四边形的认识》一课时,首先通过一组精美而生活化的图片,再配上徐徐清淡的音乐,孩子们一下子就被带入了课堂氛围中,发现原来生活中处处皆有数学,平行四边行也无处不在。试想这一环节如果仅凭教师的口述或是一组手拿的图片是达不到所要的效果的。

其次,在研究平行四边的特征时,孩子们通过动手操作得出对边平行且相等,对角相等的结论。结合实物投影仪的使用,我们更利于孩子的语言表达,也会让听的小朋友感受具体,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再者,画平行四边形的高,以往都是我们老师在黑板上画,学生不易看清。此时再结合视频清楚地展示了画高的几个步骤。另外在研究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关系与转化时,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以及多媒体的形象演示,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和实践能力。

由此,如果离开了多媒体感觉将寸步难行,笔者没有夸大多媒体的意思,只是在这样的图形认识课上,多媒体的恰当运用确实能事半功倍。虽然我们现在要求返朴归真、追求本味课堂,但是还是要视教材特点和教学效果而定的。

二、利用信息技术,突破图形教学中的重难点

尤其是到了中高年级,图形教学中有些复杂、抽象、立体性强的问题,有时即使我们借用直观的教具,也很难三言两语说清楚,这时就需要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来组织教学,从而化难为易,轻松地让学生理解。

例如在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中,要求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若干份,然后拼起来转化为一个长方体。实际教学操作中,如果平均分成16等份,还可以动手操作,但是平均分成32份、64份甚至更多的情况,我想操作起来就有些费时和有难度了。但是,其实分得越多转化的就越接近,此时,我们就可以请出多媒体来帮忙了,也让学生心服口服了。

其实还有很多同样的例子,例如教学圆的面积公式推导时,将圆等分再转化成长方形的过程,我们也没有办法实际操作演示下去,同样需要借助多媒体。那么,这两个案例都包含了极限的思想,传统的教学难以让学生去体验,那么计算机就可以弥补这个不足,将复杂、精细的实验变化展现在学生的面前,有效地化解了教材中的重难点。

三、演示图形教学中的动态内容,化抽象为形象

空间与图形的内容属于直观几何,教学中力求形象,一些需要动态生成的知识,运用传统教学媒体较难达到理想的效果。根据教材的内容和教学需要,就需要利用课件展示其动态过程,色彩鲜艳的画面、化静为动的直观效果,使学生从直观演示和操作实验中深入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掌握知识的形成过程,正确理解和掌握重要的数学图形知识,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中,如何把一个平行四边通过分割成一个直角三角形和一个直角梯形或是两个直角梯形,再通过平移转化成长方形的过程,实际就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师如果仅凭教具很难达到教学效果而且也比较费时,但通过课件的演示,再加上学生的动手操作,我想这个体验就会更深,同时对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也会轻松得出,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也培养了学生空间思维能力。

四、利用信息技术,让学生运用图形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例如,苏教版第九册中《校园的绿化面积》就是利用所学多边形的面积的知识,将不规则的图形通过割补的方式转化为规则的图形。针对校园的绿化面积,学生通过测量有关的数据,结合多媒体展示平面图,计算出校园总体的绿化面积,并且可以设计校园新的绿化方案,解决孩子们身边的问题,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环境意识。此课如果缺失多媒体的运用,将大大降低信息量,也不利于课堂中多种方法的交流。

还有在学习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公式时,多媒体创设设计墙报的花边情景、学习面积的计算时多媒体创设设计粉刷墙壁情景、学习圆形的特征时多媒体设计研究“车轮为什么是圆的?”学习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多媒体创设修理桌椅的情景,都能让学生应用图形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五、借助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自主发现与探索能力、增强空间意识。

有效地利用网络资源,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同时也大大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其在知识的海洋中勇敢地探究、自由地遨游。

例如在学习《三角形的面积计算》一课时,在传统的教学中,经常是教师先推导出公式,然后巩固练习应用。现在,我们就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源,将计算机超链接,课前就把“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所为一个问题提出来,上课时,让学生自由在网上探索,绝大多数的同学都能在网上同学相关图形进行转化、找出联系从而推导出公式,完成自主探索的过程。有的学生还利用把三角的高按一半分割、拼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得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思维的探索品质在不断的发展。

另外,小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有限。所以利用信息技术,能有效地弥补这一弱势,提高了学生的空间观念。例如,在完成长方体的展开图教学一课时,难度较大,光凭教具是无法达到教学效果的,结合多媒体的演示,不但能迎刃而解,也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时学生还容易理解。

宜兴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建议修改稿 篇6

进入21世纪,信息化发展已成为人类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形式,信息素养也是当代社会公民所必备的基本素养,在高中阶段开设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培养青少年的信息素养是高中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教育课程,以提升高中学生的信息素养为主要目标,以高中学生的亲手操作、亲历情境、亲身体验为基础,强调学生的全员参与和全程参与。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掌握高中信息技术知识,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内化信息伦理,培养高中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每位学生在高中阶段得到良好发展,从而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成为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公民打下良好基础。

一、教学准备

1、深入理解和钻研高中课程指导纲要,明确高中必修与选修阶段的教学目标与任务;熟悉必修、选修教材的内容和知识体系,把握教材中必修和选修部分在学科体系中所占的地位、作用和内在联系。

2、注重信息技术领域的知识更新,提高高中教师自身信息素养。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迅速,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也更新较快,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应关注信息技术发展的新趋势,及时更新陈旧知识内容,熟练掌握高中课程标准(纲要)中规定的教学内容。

3、对学情分析时要通过多种渠道了解高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兴趣爱好、发展需求及家庭计算机学习环境等情况,全面掌握高中阶段的学生已有的学习基础。

4、教学目标应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行为与创新”四个维度进行设计。由于学生在小学、初中阶段的学习状况、学习环境等不同,导致高中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差异较大,教师可设计多级学习目标,设计不同层次的学习任务,兼顾全体学生的学习需求。

5、熟悉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所必需的硬件和软件环境,并将其与当前主流的软硬件资源进行对比,结合校本实际,准备好相关的教学课件和学习素材。积极开发相关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资源,并对教材进行再加工,提高课程开发能力;

6、对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环境分析时应关注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并将其与当前主流的软硬件资源进行对比,找到教学目标有效达成的切入点。

7、教学过程的设计应体现清晰的过程结构,围绕教学重点安排教学环节,通过选用有效教学方法突破教学难点,环节与环节之间要注意衔接与过渡。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遵循为了每一位学生发展的理念,以及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充分利用各类教学资源,认真进行教学活动设计:

(l)设计贴近高中学生的实际问题和任务情境,高中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与自主学习探究能力强,因此高中的教学活动设计必须激发高中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探究欲望。

(2)充分考虑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为前提,根据教学目标经历学生学习的全过程,预计学生的学习问题,预设各种教学方案。教学方法可以采用“任务驱动法”“范例教学法”“尝试教学法”“主题活动法”“游戏竞赛法”等,注重多种教学方法的合理选择与组合,所谓“教无定法”,就是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差异性选择最适合的方法进行教学。

(3)设计各种有效方式或评价量规对高中学生的学习过程、结果进行评价、反馈。

8、板书(课件)设计要体现一节课的关键知识点,根据教学要求合理选择板书的呈现形式,并注意简练、规范、美观。根据高中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学内容及特点,为了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还要设计能方便学生学和老师教的教学网站,并且提供大量的高中课程教学资源。

二、教学组织与实施

1、课堂引入应遵循简短、高效原则,要发挥信息技术的技术优势、调动各种感官,以达到吸引学生和质疑问难的目的。要围绕教材重点、学习关键点精心组织教学提问,根据能力差异体现问题的开放性与层次性,问题的来源可以是预设的,也可以是师生交互、操作实践中动态生成的。

2、要坚持精讲多练原则,选择合适的讲授方式和时机,控制讲授和演示时间。演示操作要规范、细致、熟练。要善于运用生动的表述、形象的比喻将抽象信息技术知识通俗化、情趣化,教学语言要简练、情境描述要生动、环节过渡要自然、专业术语要规范、设问小结要清晰。

3、课堂教学应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使高中学生掌握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教学中要充分发挥高中学生的主体作用,让高中学生亲身经历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交流与协作解决问题的过程;要指导高中学生学会选择与确立主题,分析需求并规划、设计内容,根据需要与创意获取并加工信息,准确表达意图或主题思想;要引导学生通过交流、评价和反思问题解决的各环节及效果,在“做中学”“学中做”的过程中提升他们的信息素养。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要重视师生互动,善于捕捉学生表达中的亮点与不足,及时总结提炼学生中有价值的学习经验、多样化的操作方法、解决问题的创新思维。

4、充分了解高中阶段学生个体学习差异,根据教学实际落实多级学习目标,提倡课堂教学中学习目标的自主选择,让不同的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选择到合适的内容。还应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自主探索空间,注重培养高中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在实践中学习,鼓励不同意见和创造性思路的迸发,鼓励多样化的问题解决方式和方法。高中信息技术教师要扮演好组织者、引导者、帮助者的角色,指导学生利用教材、屏幕提示、网络资源等方式辅助学习,鼓励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让学生在交流、讨论、磋商、协调中集思广益,达成教学目标。

5、要使高中信息技术教材成为高中学生有效学习的工具,根据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阅读高中信息技术教材学习操作。板书的呈现应按照教学过程的展开和学生共同提炼逐步推进。自主开发的学习网站、课件应成为教材的拓展和延伸。

6、上机操作应作为高中信息技术课堂的主要形式,要充分保证每节课学生操作时间,加强巡视指导,提高上机操作规范性和有效性,关注学生的学习进程,解决操作中遇到的实际困难。要做到个别问题个别指导,共性问题集中指导。

7、采用有效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交流和评价。在评价中,注意评价主体的多元性和评价方法的多元性。注重课堂上的即时评价,及时了解学生操作和学习状况,择机作出教学调整。要充分发挥教师在学生示范操作、典型作品展示环节的导向和激励作用,培养学生正确的技术观、思想观和审美观。

8、每节课要预留课堂小结时间,结合课堂回顾和技术展望两项内容,小结内容应包含本课所获得的知识、所掌握的技能、学生课堂上的表现等。

9、加强高中信息技术课堂组织管理,保持良好的课堂纪律和秩序。网络控

制平台等教学系统使用要遵循精简、有效原则,教学系统多应用于情境创设、操作演示、作品展示等环节。要把握控制的时机,选择控制的方式,充分保证教学过程的流畅性和节奏感。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如死机、网络不通等“教学事故”,要有预案,在不影响整体授课的前提下妥善解决。

三、教学评价与考核

1、作业布置应根据高中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等进行,作业的形式主要有口头作业、书面作业、实践操作等,要让学生明确作业的内容和要求,注重作业的及时性和延续性。

2、根据作业类型,利用学校网络平台、FTP、E-mail或自行开发的作业系统等平台进行作业的收发和管理。对布置的作业,教师要及时进行批改、记录、反馈,及时分析、讲评学生在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并能根据教学目标,弥补教学缺陷,调整教学策略。

3、教学评价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本着对发展高中阶段学生个性和创造精神有利的原则,根据高中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学内容,适时选择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要重视评价内容的多样性,关注对非学业内容的评价。引导高中学生能正确评价自我和评价他人,正确对待评价结果。

4、教学评价的开展要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过程性评价主要考查高中学生平时的学习行为、学生实际操作、作业完成情况,终结性评价主要考核高中学生阶段性的学习情况,高中信息技术的必修与选修部分可分开评价考核。

5、注重作品评价中的导向作用,根据教学要求,制定合理的作品评价量表,从作品的主题性、科学性、艺术性、创新性等角度进行分析。

四、课外活动与辅导

1、有效的课外辅导能让学生不断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并得到有效的提升。辅导的内容是动态的,是与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目标相关的,是与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内容有机联系的。为满足不同的辅导需求,可以采取个别辅导与集体辅导的方式进行,也可以利用网上学校、学科论坛,或者以其他信息技术工具为载体的基于网络的辅导形式进行。

2、高中信息技术课外活动要根据实践性、自主性、开放性的理念来组织设

计活动,应根据校园文化建设体系,组织开展电脑节等专题教育活动,将高中信息技术活动与学校教育教学活动有机结合。高中信息技术教师要加强活动的组织与规划,也要充分发挥高中学生在活动组织中的主观能动性。

信息技术 - 图形的修改 篇7

苏教版高中信息技术基础必修教材中对“表格数据的图形化加工”一课的课程标准要求是:了解信息表达方式的多样性;掌握图表制作方法;认识图表的作用及适用范围;能根据图表分析数据, 明确图表与产生该图表的工作表数据之间的关系, 主要是让学生体验表格中数据之间的图形化关系, 发现并理解事物的性质、特征以及其变化规律。确定了教学目标后, 教者把本节课与低碳生活的内容结合起来, 整节课以碳排量为主线, 通过分析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让学生学会制作图表并能总结出不同类型的图表适用的场合, 让图表成为帮助他们更好地分析和表达数据的有效工具, 从而让学生真正认识到温室气体的危害;树立学生保护地球、低碳减排的观念, 学生通过数据之间的图形化关系, 发现和理解事物的性质、特征及其变化的规律。

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播放“温室效应”视频。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播放, 创设情境。视频中指出温室气体是引起全球气候变暖的罪魁祸首, 会产生严重的后果。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研究其危害, 共同分析温室气体的主要成分。)

过程一:引导学生关注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数据, 查看2012年全球碳排放量最多的国家和地区。

文字:

表格:

图表:

师:用文字、表格和图表三种表达方式列出各国的碳排放量, 并找出碳排放量和人均碳排放量最多的国家。比较三种表达方式哪一种形式最直观。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让学生发现图表能更有效地反映数据之间的直观比较, 更容易发现和理解事物的性质、特征及其变化规律。以此激发学习动机, 让学生主动去学习三种常见图表。)

过程二:创建图表, 任务驱动。打开“2001-2008年中国碳排放量”工作薄, 在“碳排量”表中制作反映“2001-2008年中国碳排放量”变化趋势的图表, 图表类型自选 (可参照教学视频操作) 。

(设计意图: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选择合适的图表, 教学中学生一般会选择柱形图或折线图, 要求学生理解选择该图表类型原因并共同分析制作折线图, 掌握制作方法, 进行信息分析。从图表中可以分析出2001-2008年中国的碳排量持续增长, 2001-2003年增长速度较快, 2004-2006年增长缓慢, 2007-2008年增长速度又有所提高。引导学生准确运用信息技术工具, 分析信息的本质及变化规律。)

过程三:绿色行动, 低碳生活。日常生活中我们自己也会排放二氧化碳吗?通过视频《你的碳排放量有多少?》算一算自己的碳排放量。如图示例“碳足迹计算”工作薄, 在“碳足迹计算器”工作表中按要求计算出自己一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表中的衣、食、住、行、用的碳排放量已经关联到“我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工作表中。并选择合适的图表, 将“我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用图表表示出来。可以参考注释部分, 填写衣、食、住、行用一年大致的使用量。了解全班学生衣食住行用具体碳排量情况。

(设计意图:通过计算, 反映自己的碳排量, 并指出1棵树1年可吸收的二氧化碳只有18千克, 增强学生“低碳减排从我做起”的责任意识, 大家拿出行动, 修改自己的数据, 降低碳排量。同时, 观察图表变化, 并对图表的选择和建立进一步加强指导, 引导学生对数据源进行分析。学生通过学习能够知道在平时生活的点滴中坚持低碳减排, 从自己做起, 为地球降温。小组讨论分析低碳生活小妙招, 思考并讨论其可行性。)

本节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总结反思能力, 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并积极主动地学习, 教师是本节课的设计者和学生学习的指导者, 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获取信息, 构建丰富多彩的信息环境, 构建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学习环境, 构建自由、开放、快乐的生长环境, 引导学生在信息的海洋中遨游, 借助信息技术作为良刃利器, 乘风破浪, 学生大胆自由探索, 极大地促进学生有思考、有创造、有升华的养成和发展。一节快乐的课堂, 借助信息技术工具, 让学生有“带得走”的素养, 这是生长的课堂, 真正意义上“借信息之术, 养学生之信息素养”。

摘要:信息素养已成为与人们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本文以《表格的图形化》教学为例, 阐述了如何培养学生的基本信息技术能力及素养。

信息技术 - 图形的修改 篇8

【关键词】空间与图形;信息技术

“空间与图形”是小学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受小学生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能力的限制,许多时候学生对这部分内容很难理解和掌握。在教学中,应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应注重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获得对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直观经验。”但毕竟数学是高于生活的,是生活的提炼。特别在空间图形的教学上,要把学生日常见过的各种图形进行集中汇集,概括总结同一图形的特征和性质 。利用信息技术技术为“空间与图形”信息的立体化、形象化呈现,提供了技术平台。帮助学生从直观到抽象,再由抽象达到具体表象的知识转型。 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认识周围事物间的数量关系和形体特征的兴趣和意识,提高同学们的空间想象能力。

一、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进一步把电视机所具有的视听合一功能与计算机的交互功能结合在一起,产生出一种新的图文并茂的、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式,而且可以立即反馈。这样一种交互方式对于教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它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交互性是信息技术计算机所独有的,正是因为这个特点使得信息技术不仅是教学的手段方法,而且成为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乃至教学思想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利用信息技术变抽象为具体,突破重难点

信息技术为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提供生动形象的感知材料,在教学空间与图形的知识时,有些概念的建立只靠教师语言传递,学生往往理解起来比较困难,而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则能弥补这一缺陷。如:《圆的面积》一课中,教学中让学生把圆分成16等份、32等份后进行拼成长方形这一教学过程很难操作。但借助信息技术辅助手段可以很直观的把圆分成16等份、32等份、64等份、128等份……拼合后归纳得出,分的等份越多,拼出的图形越接近长方形。

三、利用信息技术,归纳总结

空间与图形教学中有些问题即使是借用直观的教具,也很难用三言两语说清楚的,这时教师就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直观性强、便于操作观察的特点来组织教学,使学生趣味横生,加深理解。 如: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若干等份,然后把圆柱切开,拼起来,圆柱体就转化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假如平均分成16等份,还可以利用教具向学生演示,但平均分32份、64份就很难向学生呈现。这时也可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分的份数越多,拼起来的图形就越接近长方体,让学生心服口服。通过信息技术辅助手段,使学生切实经历圆柱体积公式,引导学生观察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圆柱的哪部分,从而归纳总结出圆柱体积公式。圆柱的体积推导过程中都包含极限的数学思想,传统教学手段难以达到这个要求,学生无法体验,如果没有计算机的帮助,想象能力好的同学还行,想象能力一般或较差的同学便只能靠死记硬背。在教学中利用计算机,便可弥补这个不足。把复杂的、精细的实验变化展现在学生面前,使抽象的数学知识以直观的形式出现,缩短了客观事实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有效地化解了数学的重难点,实现知识的再创造,更好地帮助学生构建新知识。

四、利用信息技术技术,培养学生的空间意识

在数学的图形教学中,有不少的教师会发现,好多的学生缺少空间观念,这将导致学生一些认知上的模糊和错误,巧妙的利用电脑,发挥它直观性和演示性很强的优点,必将大大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如:《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中,传统教学是通过把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化成单位是10厘米的正方体求体积,得出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学生的直观感受不深刻。但是通过多媒体演示,先摆出一行10个1厘米的正方体,再摆出10列1厘米的正方体,最后摆10层1厘米的正方体。学生不仅得出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培养学生的空间意识,归纳总结后还能得出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上一篇:话费补贴申请下一篇:《抉择》席慕蓉原文及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