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的教法(共12篇)
信息技术的教法 篇1
伴随着信息技术课程改革实验的开展,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也步入了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作为一名信息技术老师, 我经历了一个跨学段的新课程教学实践, 体验到了信息技术课程艰难的发展和进步。我现在所教的年级既有初中年级又有高中年级, 深刻体会到新课改对不同学段信息技术课程的要求, 同时要求自身素质的提高, 更好地驾驭不同年级的课堂教学。信息技术是一门具有特殊性质的新兴课程, 它提供信息时代中学生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技能。它不是一门单纯的理论学科, 是以理论为基础、以实践为主要内容的学科, 属工具类学科。由于这门学科的性质、任务和地位的不同, 决定了其在教学过程、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都有别于其他学科。在教学内容方面, 目前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 并按层次分模块地编排, 既有理论传授的课型, 又有实践操作的课型。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就要根据本学科的特点、课型类别和内容难易程度等, 有意识地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 突出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和针对性。通过自己的教学和体会, 针对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 我们一起来探究几种教学方法在课堂中的灵活运用。
一、利用形象比喻教学法
信息技术课是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而出现的新兴学科, 其中有许多新名词新概念, 十分抽象。怎样才能让学生理解这些内容呢?我们可以通过形象的比喻, 使学生理解, 易于消化。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 例如在讲操作系统的“文件管理”时, 里面的“文件夹”与“文件”之间的关系理解起来比较抽象, 我就首先提问一个学生, 问他家中把衣服放在哪儿?鞋子放哪儿?书本放在哪儿?他的回答是分别放在衣柜、鞋架、书橱里, 那么我们把电脑比作我们的家, 里面文件想分类整理, 我们又该怎么办呢?这样, 学生通过形象的比喻就可以将理论知识联想到具体生活的实际, 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而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一样可使用此法, 比如高二选修网络技术应用中, 涉及到网关的概念, 学生不易理解, 特别是给网关设置公用的I P地址, 而局域网内则是私有I P地址。在这里我以邮寄信件来比喻, 我们要将信件寄到单位, 而我们内部信箱是只有单位自己再来分发的。这样的类比, 学生就很容易消化吸收了。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 他们的认知水平不同, 我们一定要注意这一点, 不要超出他们的知识范围。
二、利用操作演示教学法
演示教学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主要表现为由声音、图像、动画等多媒体素材构成的屏幕录像、电子课件、电子教案的演示, 就是将教学内容、教学过程转化为图、文、声并茂的电子资料, 通过在计算机、投影机等电子设备上演示, 借以从多角度多感官感染学生, 以求更好的教学效果。注意这里并不是教师先演示学生后操作。在课堂教学中, 我们一定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课本中有操作步骤明确且内容简单的技术, 应该由学生直接演示, 这样不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而且增强了他们的成就感。而难度较大的技能, 可通过知识百宝箱 (详细的学案图片步骤) 或屏幕录像加以引导, 使学生在老师事先准备好的演示教材中获取信息, 完成操作, 然后在给其他同学展示。
三、利用任务导学教学法
目前在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 普遍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 这种方法是在计算机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所谓“任务驱动”教学法, 是以“布置任务→介绍完成任务的方法→归纳总结”的顺序引入有关概念, 展开教学内容。学生在完成“任务”的操作过程中, 获得感性认识, 掌握完成任务的方法, 最后要适时地加以总结, 概括其一般规律, 实现从现象到本质, 由感性到理性的过渡。“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 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 让学生在信息处理“任务”的驱动下开展教学活动, 引导学生由简到繁, 由易到难, 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 从而获得清晰的思路和方法, 掌握知识的脉络, 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 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而我在课堂实践中也多采用这种教学法, 我是利用学案来进行任务导学的, 导学一二三分别有要求学生完成的任务, 但是导学一二三又是相互关联的出自同一教学情境, 这样就使得课堂相对连贯。并且在任务导学中, 注意设置一些探究问题, 比如提升、思考等这样的项目, 可以使学有余力的同学有事可做, 同时拓展他们的学习空间。
四、利用游戏引导教学法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 喜爱游戏是孩子的共性。不论是高年级还是低年级的学生, 也都是如此。电脑游戏由于具有极强的交互性、趣味性、挑战性, 对孩子们来说更是挡不住的诱惑。我在教学中大胆引入游戏, 我们当然不是以玩游戏为目的, 而把它作为激发学生兴趣和引导学生学习其他知识、技能的手段。例如, 高中教学中, 对于必修课本中几大知识点的综合复习, 我以“校园黑客闯关”为游戏主题, 情境创设假设你是陌生人甲要潜入我校, 更改学校网络中心将要发布的网站的邮箱链接地址为你的邮箱。那么你需要闯过四关, 才能完成任务。第一关, 通过打听得知, 网络中心在教学楼四楼, 根据消息描述, 画出教学楼结构图。第二关, 要想混入学校, 过门卫这一关, 需要有我们学校的学生证, 而要进入网络中心, 则要了解进入机房的规则, 因此在以下两个任务中任选一个, 完成第二关。 (合成图片, 证明身份。利用photoshop合成人物+学生证的图片;视频编辑“如何进入网络中心”。利用windows movie maker加片头片尾。) 第三关, 进入机房后, 要输入密码, 才可进入服务器。给出VB小程序, password, 通过打开代码窗口, 读程序, 找出正确密码, 方可进入。第四关, 进入服务器后, 利用f rontpage打开网站, 更改“联系我们”, 链接到自己的邮箱地址, 到此任务圆满完成。这样, 学生既有兴趣, 又巩固了练习, 更可以从中培养他们的综合处理信息的能力, 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计算机的兴趣。
五、利用思维导图总结教学法
信息技术这门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 它是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 对于知识点我们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 但又要求全面理解掌握。虽然信息技术还是属于工具学科, 重在操作技能的掌握, 但我们的学生并不是每个家庭都有电脑, 所以布置无纸化的作业, 暂时也不能实现。为了更好地让学生回顾课堂所学, 我使用思维导图让学生课后回忆课堂所学, 画到作业本上, 越详细越好。开始学生还有些找不到头绪, 总是只画出纲要性内容, 但随着对思维导图的熟悉, 画的越来越详细, 甚至可以补充课堂的内容, 将自己知道的其他操作方法也归纳其中, 使我们看到思维导图, 就一目了然地想起上节课所学的所有知识点。开始是每节课后画一思维导图, 后面每个章节结束, 我会让学生画出本章思维导图及后来的学期思维导图, 这样学生的思路越来越清晰, 我们所学的知识点学生能非常有条理地画出来。通过思维导图, 还可查缺补漏, 使我们更好地掌握教材。
总之, 课堂教学是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一种主要方法, 上好每堂课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而“教有法而无定法”。每一种教学方法有它的优势也有它的局限性, 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 扬长避短, 灵活运用, 充分发挥它们的优势。因此, 教师一定要善于引导, 根据信息技术课的特点, 设计合适的教学方法, 并灵活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信息技术教学中, 教师要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 做到教学相长。运用多种的教学方法, 同教学内容和教育对象相结合, 努力探究, 争取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信息技术的教法 篇2
一二三四五章考填空、选择、判断、简答,第三章考设计题
填空:0.5*30=15;选择:1*10=10;判断:1*10=10;简答:25;设计题:40;
考点:分层教学、情境创设、教师专业发展、评价设计、学案、课程发展历史、信息素养、任务驱动、课标纲要、学习倾向理论(ppt)、过程与方法
第四章
1、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教学决策服务的活动
2、教学评价本质:是价值判断
3、教学评价作用:诊断作用、激励作用、调节作用、教学作用
4、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根据教育评价在教学工作中的作用,把教学评价(功能)分为诊断性评价(前置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三种类型。
5、要将诊断性评价(前置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有效地贯穿在整个学习过程之中,将定期的正式评价如单元考试、表现性评价和即时评价如学生作业评价、课堂表现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
6、注意评价的基准:绝对评价、相对评价、个体内差异评价;评价的表达:定量评价、定性评价。
7、前置评价:如入学时的摸底测验、分班测验;前置评价主要采用调查问卷法;前置评价作用:根据诊断结果对学生进行安置并不能完全解决个别差异和因材施教问题,它只是使教学适应个别差异的一个基本前提,只能把学生安置在水平大致相当的学生群体中。
8、绝对评价根据的额是某种外部标准;相对评价根据某种内部标准。
9、信息技术课程评价原则(6个):评价功能立体化、评价标准多维化、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方法多样化、评价内容全面化、评价结果的多维归因。
10、过程性评价的方法:表现性评价、学程记录袋。
11、评价的三种方式:自评、互评、师评
12、常用的评价技术:课堂观察、调查、测验(定量)、档案袋评价(过程性评价)评价资料的收集:一是系统客观地记录学生在学习的自然情境中的真是表现;二是可以通过 设置一定的作品如设计作业和实践活动来引发学生特定行为;方法有:系统的观察和轶事记录、典型的作品设计、项目型作业或实践活动
2014年教法
13、过程性评价的特点:关注学习过程、重视非预期结果
14、决定信息技术课程总结性评价内容的两个重要因素是:新课程的选择性、信息技术教材(最基本资源)
15、总结性评价的方法:传统的纸笔考试的形式、上机测试
16、学生程度总体好|总体一致——总结性评价;学生程度差异大|起点低——过程性评价
17、反馈方式:期望式反馈、启发式反馈、个别反馈、档案袋反馈
18、命题——总结性评价;试题类型的划分:客观题、半客观题、主观题
19、命题的基本原则:过程性原则、人性化原则、面向三维目标 20、考试四度:难度、区分度、信度、效度
21、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2000):教学评价必须与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本着对发展学生个性和创造精神有利的原则进行。
教学评价要重视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评价的方式要灵活多样,要鼓励学生创新,主要采取考查学生实际操作或评价学生作品的方式。
中学要将信息技术课程列入毕业考试科目。考试实行等级制。有条件的地方可以由教育部门组织信息技术的等级考试的试点工作。在条件成熟时,也可考虑作为普通高校招生考试的科目。
22、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2):
七、评价建议
评价是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具有较强的导向作用。从评价时机的角度看,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可以分为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两类。要提高评价的有效性,就要准确理解两类评价的含义、功能和方法。
(一)过程性评价
过程性评价的“过程”是相对于总结性评价所强调的“结果”而言的,关注教学过程中学生智能发展的过程性结果,如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等。及时对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水平做出判断,肯定成绩,找出问题,是过程性评价的一个重要内容。
过程性评价的功能主要不是体现在评价结果的某个等级或者评语上,更不是要区分与比较学生之间的态度和行为表现,而主要在于及时地反映学生学习中的情况,促使学生对学习的过程进行积极地反思和总结,而不是最终给学生下一个结论。与其他学科相比,信息技术课程中的过程性评价手段更加丰富和更易实施,比如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借助主题学习网站中的评价模块或使用专门的测评系统即时评价学生的学习水平,可以依据评价量表快速实现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的结合,也可以方便的建立电子档案袋收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各种材料。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如果采用成本较低、省时、省力的评价方式就能达到相同的评价目的,则不要选用高成本的评价方式。要注意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相互补充。
2014年教法
(二)总结性评价
结性评价一般指向对学生经历了一个较长时期学习(如一个学期或所有模块的学习)的结果的评价,如期末考试、会考、高考等,倾向于对学生的学业水平做分数或等级上的评定。总结性评价的设计和实施应极为慎重,要努力做到全面评估每个学生真实的信息素养水平,避免只重视知识记忆和技能操练,忽视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应试倾向;避免使用题目固定、形式呆板的考试系统或考试软件扼杀学生的表现欲和创造性。
在评价手段上,要综合运用纸笔测验、上机操作、社会实践、过程性评价等多种方法和手段综合评定学生的学业水平,特别要注意结合学生社会实践和过程性评价结果,改变单纯以一次测验或考试为依据评定学生一学期或整个学段学习情况的片面做法。
在考试方法上,针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核,可以采用选择题、填空题、排序题等客观题进行,采用纸笔测试或机考系统均可,题目及试卷设计既要针对知识技能面的覆盖,又要通过题目的过程性特征的设计,唤醒学生学习或操作过程的经验,以提升对学生技能评测的效度。对于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核,则需要采用实验操作或作品设计制作等题型,通常应采用上机操作方式进行,可以在真实的软硬件环境中进行测试,也可以在虚拟环境下进行测试,如采用虚拟组网系统可以回避在真实网络环境中考核的诸多不便,又能较好考察学生的组网能力。
第五章
23、教师发展理论:是一种以探讨教师在职前、入职、在职以及离职的整个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所呈现的阶段性发展规律为主旨的理论;
24、站稳讲台阶段教师应该做到:具备扎实的教学基本功、能把握教学的一般规律、不断自我提高。
25、教学目标描述有两种类型:一是采用结果性目标的方法,即明确告诉学生学习结果是什么,所采用的行为动词要明确、可测量、可评价,主要运用“知识与技能”;二是采用体验性或表现性目标方式,即描述学生自己的心理感受、体验或明确安排学生表现的机会,所采用的行为动词往往是体验性的、过程性的,主要运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26、目标陈述需要四个基本要素: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表现程度
27、过程和方法的三个层次:经历、体验、探索
28、过程与方法(二维),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2003)
3.能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需要利用信息和信息技术解决的问题,能通过问题分析确定信息需求。
4.能根据任务的要求,确定所需信息的类型和来源,能评价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
5.能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的信息采集、存储和管理。
6.能采用适当的工具和方式呈现信息、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
7.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通过有计划的、合理的信息加工进行创造性探索或解决实际问题,如辅助其他学科学习、完成信息作品等。
2014年教法
8.能对自己和他人的信息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能归纳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方法。
29、说课:指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以教师口头语言表达为主,以教育科学理论和教材为依据,针对每节课的具体特点,以教师为对象,在备课和上课之间所进行的教学研究系统。通常以其作为教研交流或对教师进行培养和培训组织形式。30、说课内容: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
31、微格教学步骤:理论学习——示范观摩——编写教案——角色扮演——反馈评价——修改教案
32、第224页:课堂管理进行理解
课堂管理建议:一是任务具有吸引力,能够引起学生注意;二是做好教学评价
33、分层教学含义: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不同个性,为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而采取的教学模式。分层教学体现了“以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和“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宗旨。理论依据:最近发展区、掌握学习理论。分层意味着:
一、学生层次的分层;
二、教学目标的分层;
三、教学任务、方法的分层;
四、评价的分层。
34、信息技术片段教学的定义:截取某节课的某个局部的教学内容,让教师进行教学,时间大致限定在十来分钟。也就是说,片段教学只是教学实施过程中的一个断面,教师通过完成指定的教学任务,来表现自己的教学思想、教学能力和教学基本功。
35、片段教学与其他教学的不同体现在:
片段教学与课堂教学不同,前者是局部的、虚拟的、功用是教研或评价,听课者是领导、同行或专家、评委;后者是整体的、实际的,功用是“传道受业解惑”,听课者是学生。
片段教学与教学片段不同,前者是根据指定的“片段”进行教学,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都是独立的;后者只是课后从完整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截取某一部分纪录罢了。
片段教学与“说课”不同,前者是模拟课堂教学,后者只是谈论课堂教学。
36、优秀的片段教学:
1、教学目标明确,能以局部目标体现整体教学的三维目标。
2、教材分析透彻,能正确认识所选片段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确定教学重点、难点,挖掘教材资源,选好教学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3、教法科学实用,总体设计合理、有新意、有独立的见解,能实现教学目标。导入、转换、收束等教学环节和重点、难点突破符合学科特点,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板书设计精要、简洁、艺术。
2014年教法
4、教学对策恰当,对学生学习本课的原有基础和现有困难分析准确,采取的教学对策有助于学生克服学习困难和心理障碍。
5、能力训练到位,训练目的明确、具体,与本课的教学目标一致。训练设计面向全体,体现层次性。训练方法得当,有助于学生能力的形成和思维品质的培养。
37、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228页)
38、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参加工作以后的教育思想、知识结构和教育能力的不断发展。美国学者特拉费斯说:“教师角色的最终塑造必须在实践环境中进行”。作为刚走上工作岗位的信息技术教师,要寻找自我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就是要从模仿开始,通过认真钻研,虚心向其他教师请教,是自身所拥有的认识得到修正与发展,在实践中体会、反省已有的经验,借鉴别人的思想和经验,整合成自己的智慧,进而促进自身专业的发展。
39、熟练教师应具备以下特点:能够自主设计、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关注学生学习方法与习惯的培养;能够主动设计实验,让“教学”和“学习”融合;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利用语言艺术创造最佳教学时机。
40、教室走向熟练的基本要素:全方位的备课、分层次的设计任务、学习教学的艺术。
41、反思包括:教学前的反思、教学中的反思、教学后的反思(教案)
42、教学反思应该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记成功之举、二是记败笔之处、三是记教学机智、四是记学生见解、四是记再教设计
43、杰出教师的素质特点:第一具有创新性素质;第二能够进行探索性活动;第三在成果上,注重理论总结工作,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
44、情境设计(任务驱动法):“情境”是建构主义强调的四个要素之一,是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要用各种情境,真实问题支撑起技术学习的生活意义和实用价值。
45、情境创设:教师通过对学习主题和需要解决的问题的分析,为学生提供一个完整的真实的问题背景,并以此为支撑物启动教学,是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激趣),同时。继续驱动主题自主学习,完成意义建构。情境创设意义:用各种情境,真是问题支撑起技术学习的生活意义和实用价值。
46、情景教学:是在指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一定的具体场景,以引起学生情感的体验,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式。
47、导课方式:开门见山、旧知导入、经验导入、范例导入
48、结课方式:概括总结、迁移应用、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2014年教法
第一章
49、教育信息化:信息化教育,教育信息化的主要特点,是在教学过程中广泛应用以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化信息技术,其表现为:教材多媒体化、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活动合作化、管理自动化、环境虚拟化。
50、信息技术: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为代表
51、信息技术作用:作为一种高级的认知技能同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能力一起构成了学生进行知识创新和学会如何学习的基础
52、综合实践活动: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劳动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
53、信息素养的构成:信息意识与信息伦理道德;信息知识;信息能力;
54、信息意识是先导,信息知识是基础,信息能力是核心,信息道德是保证
55、信息能力的核心:信息问题解决能力
56、信息素养新界说:
一、从技术学视野看,信息素养应定位在信息处理能力上;
二、从心理学视野看,信息素养应该定位在信息问题解决上;
三、从社会学视野看,信息素养应定位在信息交流上;
二、从文化学视野看,信息素养应该定位在信息文化的多重建构上;
57、信息素养由知识、技术、人机互动、问题解决、评价调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六个部分组成。知识为其他五个部分提供基础准备,而评价调控为其他各个部分(包括知识部分)提供必要和重要的形成保证。
58、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分解:身心健康、信息意识、作品欣赏、行为规范、价值内化
59、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基本途径:(1)、开设信息技术课程;(2)、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3)、开展信息技术实践活动
60、信息素养的重要性:作为一种高级的认知技能,同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能力一起,构成了学生进行知识创新和学会如何学习的基础
61、根据信息技术课程观念的变化可以分为四个阶段:“计算机文化论”——1981~1986;“计算机工具论”——1986~2000;“计算机文化论”的再次升温(“文化论”的再升温)——网络文化的影响;“信息素养”(“信息文化观”)等
给一段描述判断是哪个阶段:(1)、1982~1990 第一阶段,起步,全民学习basic语言;(2)、1981~1998 逐步发展;(3)、2000~今
全面发展
2014年教法 62、2000年被看做信息技术课程的“元年” 63、信息技术教育
美国
最早
64、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
课时安排:
1、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一般不少于68学时;
2、初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一般不少于68学时;
3、高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一般为70-140学时。
上机课时不应少于总学时的70%。
65、各学段主要教学模块
比如小学阶段: 模块
一、信息技术初步;
模块
二、操作系统简单介绍 ;
模块
三、用计算机画画;
模块
四、用计算机作文;
模块
五、网络的简单应用;
模块
六、用计算机制作多媒体作品
66、小学、初中、高中课时(ppt第一单元讲义一)
67、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包括必修与选修两个部分,共六个模块,每个模块2学分。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总学分为 2+2+(x),其中必修2学分,科目内选修2学分,跨领域选修x学分。修满4学分是取得高中毕业资格的最低要求。每个学分相当于18个学时。
第二章
68、课程标准的基本内容
高中课程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其中每个学习领域由课程价值接近的若干个科目组成,每个科目又由若干个必修与选修模块组成。
(1)课程基本理念和目标
高中信息技术新的课程标准规定了高中信息技术的基本理念和总体培养目标。其中课程的基本理念为:
提高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
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打造终身学习的平台;
关照全体学生,建设有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
2014年教法
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倡导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 注重交流与合作,共同构建健康的信息文化。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具体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这三个层面的目标相互渗透、有机联系。(2)课程设计思路及模块设计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设计体现了如下三个特点:第一,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与人文素养培养相融合的课程目标;第二,符合学生身心发展需求的课程内容;第三,有利于所有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课程结构形式。
在课程结构上,课程标准规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包括必修与选修两个部分,共六个模块,每个模块2学分(每学分18学时)。修满4学分为高中毕业的最低要求,其中必修2学分,选修2学分。
69.奥苏贝尔的循序渐近分化和综合贯通原则
课程和教材中知识的组织方式,应该与人们认知结构中组织知识的方式相似。因此,他提出课程的组织应遵循不断分化和综合贯通这两条原则。70.课程标准的教材编写建议
(1)、要强调适应性
(2)、要体现科学性、通用性和前瞻性
(3)、要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
(4)、要突出特色、强调创新
(5)、要渗透人文精神,贯穿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信息技术教材要展现信息技术发展、信息技术创新和信息技术应用中蕴藏的人文精神,要始终渗透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并有意识地设计相关的人文、社会教育主题,引导学生在信息技术应用过程中,不断内化与信息技术应用相关的伦理道德观念与法律法规意识,逐步养成负责、健康、安全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
A、信息技术越向前发展,人类越需要信息技术的人道精神、道德规范和价值准则
B、信息技术中主要通过自评、互评、欣赏和鉴别、合作与交流等活动促进道德观、自我意识、社会关系等全面发展。
71.现行的很多教材改变了以往工具书的编写形式,呈现出更加科学、更加合理的状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材的编写线索更加合理2教材的目标更加全面3教材的内容更加人性化4教材的评价更加多元化
2014年教法
72.信息技术教材主线
(1)、以知识点为主线;(2)、以工具为主线;(3)、以主题活动为主线;(4)、以“工作”为主线
73.信息素养是一个内容丰富的概念,信息素养包括信息意识情感、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伦理道德四个方面。信息意识是先导,信息知识是基础,信息能力是核心,信息道德是保证。
74.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特点
(1)、基础性;(2)、实践性;——上机操作(3)、应用性;(4)、综合性;(5)、趣味性 75.高中信息技术教育特点(1)、人文性;(2)、实践性;(3)、综合性;(4)、创造性 76.各个阶段内容三个原则:(1)、针对学生认知特征和发展需求实施教育;(2)、要有一定预期发展空间;(3)、注意个学段由体验到内化的循环提升。
第三章
77.讲授法主要是教师通过语言向学生描绘情境、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和阐明规律的一种教学方法。78.教练法
信息技术教学中采取教练法的主要理念是以学生为主体,围绕某些学习任务组织学生进行以信息活动、操练某些技能为主的学习活动,并且按照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操练中进行个性化指导与帮助,以达到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熟悉过程与方法、培养信息意识情感与价值观的目标。教练法的要点是以教促练,以练为主,发扬特色,形成风格。在群体学习倾向基本一致时可以采取群体教练法,由教师提出任务与注意事项后学生操练,教师根据倾向性问题进行集体指导,然后归纳与交流。与演练法相比,教练法第一强调的是学生动手实践和主动学习,要求学生自己做而不是被教师灌输。
第二强调通过实践与操练,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思维方法、学习态度等全面培养,而不是只注意知识技能的培养。
第三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
教练法的基本过程可以归纳为:提出任务和注意点—动手实践—教练指导—归纳交流
79.根据马梯尼兹的学习倾向理论:有四种个性差异的学生:变通型、实干型、顺应型、逆反型。
80.任务之间要有思维梯度和逻辑联系.81.支架的方式一般有:素材、范例、帮助文件、专题学习网站(引言、任务、教程、评价)、静态教程和动态教程
2014年教法
82.任务特点和设计要求:目标化、真实性、趣味性、完整性、连续性、整合性、开放性、操作性和可行性。
83.“问题”的基本特征:(1)真实性。指设计的问题应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2)弱构性。弱构领域的知识具有两个特点:1.概念的复杂性2实例的不规则性 84.分层教学:
(1)分层教学含义: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不同个性,为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而采取的教学模式。
(2)分层教学体现了“以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和“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宗旨。(3)理论依据:最近发展区、掌握学习理论(4)分层意味着:
一、学生层次的分层;
二、教学目标的分层;
三、教学任务、方法的分层;
四、评价的分层。
利用分层教学方法将有效地克服教学内容与学生技能水平之间的矛盾,克服学生掌握知识水平两极分化的矛盾,真正做到以学生为出发点,实现因材施教,比如教师对五个操作任务区分了层次,其中四个为必做任务,面向全体学生,一个为选做任务,面向能力较高的学生。
85.作品制作课
作品制作课是以作品制作作为授课的主要任务来完成的一种课型。基本模式:学生从某一现实问题或主题出发,经历完整的作品规划设计、制作和评价的过程,最终呈现出一定容量的作品。和技能课相比,更侧重完整的信息技术过程的经历。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经历信息技术过程。一类是局部和微观的(技能课);另一类是相对完整的,使用信息技术去完成规划、设计和制作等阶段(作品制作课)。作品制作课常用的教学方法是任务驱动法,常见的教学组织形式是分组合作。还需要注重作品的评价。相对理论课来说,对于作品制作课学生积极性比较高,但是在最终实现的时候往往问题较多。86.何谓“过程”?
信息技术的教法 篇3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高效课堂;教法
初中信息技术课是初中生最喜欢的学科之一。但是通过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往往无法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信息技术课堂低效且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信息技术课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但是在低效率的课堂教学中,这一目的不能够很好地实现。为提高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效率,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尝试采用“一二三”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通过一学年的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一个故事
激发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节课就成功了一半。课前一个与学习任务有关的小故事往往会让学生变得专注。七年级的学生在信息技术课上的玩心很重,所以故事要在正式上课之前就开始讲,而不是铃声响过以后才开始,这样就使得学生提前进入状态,也可以节约上课的时间。一个简单的故事不仅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
例如:在制作演示文稿综合实践课的教学时,教学日期的下一周恰好是母亲节,于是笔者在课前便开始播放备课时准备的关于母亲节的一则小故事。在故事播放的过程中,喧闹的课堂渐渐变得安静,学生很专注,在故事播放结束时,有些学生感动得流下了泪水。这时,笔者提议每人自己制作一份演示文稿作为母亲节送给妈妈的礼物。简单的一个小故事,使这堂课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90%以上的学生制作出了自己的演示文稿作品。
二、两个任务
任务驱动法是被证明的信息技术课的有效教法。信息技术课中任务的选取、任务的难易程度都是十分关键的。每节信息技术课至少要有两个任务,两个任务的难易程度要有差异。“任务”是信息技术课堂的核心,任务使信息技术课堂变得充实。学生能很好地明确课堂任务,并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完成任务,这是任务驱动教学法进行教学的中心环节。
在动画制作—引导层动画一节的教学中,笔者没有采用教材上的案例,而采用了“蝴蝶飞”的案例,在其中一个班级先讲解引导层动画的概念,然后直接将所需素材发给学生,由学生小组合作制作完成引导层动画“蝴蝶飞”的任务。但是实践发现,这种做法对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只有极少数的学生可以通过自学和合作完成这一任务。所以,在另外一个班级,笔者改变了直接布置任务的方法,改为由教师为学生演示如何让“蝴蝶”飞起来的制作过程。在演示结束后,笔者布置了两个任务:第一,让蝴蝶飞来飞去;第二,弄明白什么是引导层动画。这样一来,学生制作起来的难度降低,很多学生的作品实现了“蝴蝶”在“花丛中”飞来飞去的动画效果,而且加深了学生对引导层动画概念的理解。
三、三个反馈
信息技术课堂需要必要的教学反馈。良好的教学反馈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动力和信心。在以往的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往往缺乏必要的教学反馈,学生学习的成果大多是作品的形式。所以,笔者要求小组互评选三个同学的作品,班内共同评价选三个作品,班级间评价再选三个作品。优秀的作品可以去参加相关的大赛。这一做法使学生的主动性大大增加,而且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四、总结与反思
第一,新教法必须与传统教法相结合。新教法的使用并不意味着放弃传统教法的使用,在很多情况下,传统教法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将枯燥的理论知识课上得更加生动和有趣仍然值得探究。
第二,多种方法应完美融合。有些教师认为每节课应该有每节课固定的教法,多种方法不能混合使用。但是笔者认为没有必要固定单一地采用某一种方法,提高信息技术课堂的实效性是关键所在。任务驱动教学法中可以有故事,演示法中可以加入游戏等。如何实现多种方法的完美融合还需要长期的教学实践来探索。
第三,故事要得当,任务要合理,反馈要及时。在教学时,选取的故事要积极,比如“感恩”“童年”“体育”等都是不错的故事主题。故事一定不能复杂,占用时间过长,应控制在10分钟以内,故事过长会脱离教学主题,起到反作用。选取任务时要根据不同班级的实际掌握情况进行灵活取舍,过于困难的任务起不到激发学生积极性的作用。最好每节课都要进行反馈,这样才能使得学生有源源不断的动力。
第四,加强信息道德的培养。通过采用新教法,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明显提高,操作技能也明显增强,但是信息道德层面仍然存在明显不足。在信息技术课上需要加大探索力度,渗透信息道德的培养。
参考文献:
[1]许华.构建高中信息技术高效课堂的综合策略[J].吉林教育,2014(5).
[2]侯荣生.如何构建初中信息技术高效课堂[J].新课程学习(下),2014(4).
信息技术展示评价课的教法 篇4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 成果展示是不可缺少的一环, 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因此, 信息技术作品展示评价课教学是非常重要的, 它可以使学生对作品有综合的认识及领悟, 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增强学生的创新学习意识。在教学实践中, 我认为信息技术展示评价课教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课前准备工作
精彩的课堂源于学生充分的课外准备, 特别是对于作品展示评价课来说更是如此。学生有了充分的准备, 课堂上的交流才有资料、有内容可说。再加上教师对其中的“亮点”适时地给予肯定, 使他们产生学习动力, 变得乐于交流、爱交流。
二、课堂展示
课堂展示是信息技术展示评价课的根本, 它强调师生间、生生间的合作交流, 引导学生对活动过程、活动方法、活动体验等进行全面的总结与反思, 让学生通过交流实现资源共享, 深化活动体验、增强合作能力。
(一) 强调资料的真实性
教师在组织展示交流课活动中, 要积极并善于引导学生把自己获得的亲自参与研究的积极体验、发现、感悟等思想真实地体现出来。在这个过程中, 有的学生也会拿一些不真实的、没有经过自己加工处理的资料、作品来蒙混过关。这时, 教师就要为学生把关, 即使有的交流资料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但这也是学生自己获得的独特体验与感悟, 对他们来说是最有价值的东西, 教师要给予充分肯定, 不要为了交流而弄虚作假, 更不能因为一些不真实的资料而影响其他学生的创作。
(二) 展示交流的内容要精炼而丰富
在这个信息时代, 相关相似的资料可以搜到很多很多, 但在作品展示交流课上, 我们不一定也不可能把这些资料全部展示出来。这就需要我们运用自己的智慧, 根据主题确定选用内容, 去粗存精, 选一些最有代表性、最有说服力的内容来进行展示交流, 呈现出精炼而丰富的课堂内容。
(三) 让学生自主决定交流方式
成果展示的方式很多, 教师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结合主题自主采用最有效的展示交流方式。如果开展的课题是带有动手操作性的, 就要求学生带上他们的作品并进行介绍。如我在教学《图像处理软件Photo Shop》之后, 让学生每人都完成自己的作品——照片的处理。开始展示了, 作品一亮相, 立即引起大家的兴趣, 学生互相讨论、评价, 积极发言, 作品千奇百怪, 应有尽有。一节课结束后, 学生意犹未尽, 更期待下节课的精彩。如果课题是搜集有关资料, 展示的方式可以由小组展示手抄资料, 剪辑资料, 制作课件, 利用知识抢答等, 让学生对有关思考问题进行辩论。如在综合实践活动课《制定旅行计划》中, 我要求学生在“十一”期间制定自己的旅行计划并完成。让我意想不到的是, 学生的作品内容尤为丰富。在展示课上, 学生的作品有手抄报, 但更多的是电子板报, 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料内容完整、详实, 再配上主持人的解说, 让人身临其境, 真是美的享受!
三、作品评价
作品评价有诊断、反馈的作用, 是学习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在信息技术课程学习中, 很多学习成果都是以提交作品的形式来呈现的。学生在欣赏评价自己和他人作品的同时, 也能了解自己存在的优点和不足, 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在教学评价阶段, 笔者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 并要求学生说说自己的设计意图, 创作思路, 让大家了解作品的产生过程。
(一) 评价的内容及标准
具体的评价内容及标准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其学习和发展为目的, 不仅对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进行评价, 还应对作品中体现出的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小组合作情况等多方面制作评价标准。如下表是对“制定一个旅行计划”的评价标准。
(二) 评价的形式与方法
评价要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改进, 使评价成为学生学会反思、发现自我、欣赏别人的过程。在评价过程中, 要给有困难的学生以支持和帮助, 使之在评价过程中逐步掌握获取信息、筛选信息、传输信息和处理信息的方法。
1. 及时的鼓励性评价
在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抓住每一个评价机会, 对学生的点滴进步都要给予及时表扬, 而且要多用一些鼓励性的评价语言。适时、恰当的课堂评价用语会起到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 更能使学生及时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激发其学习兴趣和创作激情。
2. 课堂作品分享评价
在展示评价课中, 要根据不同的作品, 采取灵活的评价方式及时进行评价, 如教师评价、师生互评、学生互评、自评等。不同小组的学生可以就本题涉及的内容进行提问、质疑, 由展示组的学生进行解答, 每个小组展示后, 根据展示中反映的共性问题和学生接受情况, 教师适时适度地进行追问、点拨、拓展和提升。
3. 根据学生课堂反馈情况, 促进教学评价
课堂反馈充分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的理念, 同时也赋予学生评判教师得失的权利。教师根据学生展示情况, 对出错率高、难度大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反馈训练, 同时根据新课程要求进行适度拓宽、延伸, 达到巩固提升的目的。学生将会在这种对等的气氛下进行自我评价和得到他人的评价, 更容易发扬自己的优点, 改正缺点。
总之, 信息技术展示评价课既要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表现自己的综合能力, 又要建立客观、合理、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 既注重结果, 又关注过程, 使二者和谐统一,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摘要:信息技术是一门知识性、趣味性、操作性相结合的课程, 教师在教学中应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 为学生提供自主发挥、自由创造的空间。学生学习成果的展示及交流评价是信息技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在信息技术展示评价课教学中, 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创作展示的能力, 还要培养学生对作品的评价能力。
关键词:信息技术,展示评价课
参考文献
[1]陈吉利.信息技术教学课堂管理刍议[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8 (4) .
信息技术的教法 篇5
息技术教材教法高级研修班的学习。在这五天里,我学到了很多有用的东西,在听了些教授的讲座、高级教师的课例研讨后,思想上有了改进,认识到了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以及进步性,教材教法的研究的迫切性,有待于我进一步学习和改造,为我以后的工作指明了道路,在教学质量上有所提高。
以下是我在学习期间总结出几点看法:
一、认识到了教材教法的研究的重要性。
学习培训的第一天是广西教育学院的教授的专题讲座,他提出了些许问题,让我印象比较深刻,“你对教材教法进行研究了吗?”、“取得了什么成果”对于这些问题,我经过反思,的确,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做到对教材教法研究精通,在对教材达到精通熟练的情况下,来提高教学质量,以至达到有所成果。尽管平时,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已经对教材进行了研究,可是,能够提高教法了吗?取得了什么成就,有何成果呢。我们真正去研究过了吗?这是有待于以后的教学教育的过程中进一步去研究探索的工作。
而关于这个信息技术教材教法研究,我通过这几天的学习,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四方面去研究:①信息技术教材教法研究的目的;②信息技术教材教法研究的意义;③信息技术教材教法的研究对象;④信息技术教材教法的研究方法。
同时,对于这个教材教法研究,我从两位高级教师的课例中也体会到它的重要性,下面是我从这两位教师的课例中到出的深深的体会:
第一位是小学教师陆俊达老师,他通过一堂《听更多的音乐》给我们讲了一节生动的课例研讨课,首先是进入课堂时,陆老师通过听一首歌,然后让他们谈谈感受,这样来提高学生们兴趣,接着,进一步提到能听到音乐的有哪些路径,等等,最后又通过活动来结合这节课来贯穿整节课。从他的教法中,看到了他对教材教法的研究深度。他的课堂源于课本,结合现实生活的教学,师生的互动,教学目标明确,意义深刻。
第二位是上高中的林老师,她的课例是《网上搜索》,关于这个网上搜索,对于高中生来说,由于他们在初中已经学过了一些简单的关于这方面的知识,有一定的基础,很多学生已经是掌握了,但是还有部分学生没有掌握。所以,对于这种情况下,林老师在教材教法上也很好的把握好度,在教材内容、教学方法上明确好所学的内容,而以还通过自己制作好一个网站作为课件来让学生进一步学习。而且还明确表明这节课的重点是在原来是基础上,进一步要求是有效地搜索网上信息。还要,达到掌握搜索引擎中两种搜索方式的使用方法,特别是组织搜索条件的方法,准确掌握这几个搜索控制符号在搜索中的作用,帮助我们准确找到所
需信息资源。这样一步步地把学生引入课堂的学习气氛中。
除此之外,这两位老师还很好地把握好信息技术的课堂用语,教学中的任务驱动、课堂气氛,学生年龄的阶段性,以及和学生交流,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性。并且,注重情景的引入,师生互动,教师的表情对学生的影响和学生的水平,不至于让学生处于被动状态。
二、教师专业的发展
这要从教师专业发展的概念、教师专业发展现状的、教师专业发展的分析等三方面来看待,同时,还要积极开展教材教法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注重两者之间关系,以及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与途径是引导每一个教师能够顺利做好自己的工作,把好学生的发展方向,为国家、社会培养更多的人才。
三、教学评价的认识
教学评价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制定科学的标准,运用一切有效的技术手段,对教学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测定、衡量,并给以价值判断。教学评价是教学设计中一个极其重要的部分。
教学评价是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应围绕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规定的培养目标评价教学和学习,保证信息技术课程目标的达成。应通过评价的合理实施,不断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水平,激发学生学习、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帮助学生逐步提高信息素养。”
教学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教学评价要以教学目标为依据。中小学信息技术课评价的基本原则是:发展学生个性、鼓励创新精神、重视教学效果、方法灵活多样。
评价的目的:①为了收集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的数据;②为了监测学生的学习行为;③为了不断地改进教、学以及教学的实效性。
教学评价分为三种: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评价量规是解决教学评价问题的方法,那么怎么样设计评价量规呢?①通过标准对学习(作品)进行判断②区分好的作品和较差的作品③确保我们的判断(或计分)是有效和可信赖的。而这些,对于教师来说:①它清晰地给出了教学目标;②它给出了评价学生是否理解的特定标准;③使评价客观、公正,并保持连贯性; ④使教师很容易地向学生解释为什么他们得到这样的等级,以及他们该如何改进自己的学习。
四、教育教学技术交流
作为一门信息技术老师,应该要紧跟着时代的潮流,不断地更新已有的知识,迈步向前进。在这,就有不可缺少的一步,那就是教育教学技术交流。因此,作为同行,我们就应该互相交流,互相进步。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就要跟着社会的发展潮流,活到老学到老,互相促进,多点交流,同时,也给学生多点交流,增进知识面的广度。
五、教学实践的意义
一门科目的教育教学的成果到底如何,就要各种不同的方面去考查,而信息技术的教学也同样,但是,这门最主要的是通过实践去检验,这就要要求平时多练习,多动手操作,提高动手操作能力。这是其一,我们还可以参加各种比赛,提高认识面,了解自己的不足,促进更大的进步。
以上五点是我在南宁灵水为期五天的信息技术教材教法高级研修班学习中认识到的,同时,也让我认识到了信息技术教材教法研究对我们改进教学方法有很大的作用,有利于我们取得更大的进步,更新教学模式,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开展信息技术教材教法的研究,一是要对教育科研的意识,二是要增强教育科研的信心,三是要掌握科研的方法。并且促进教师间的教学技术的交流,提高教学评价的认识深度。只有这样,才能使广大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在新的课程改革中,坚守职业理想秉承崇高使命,为中国的教育改革与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远程培训心得体会
中江县玉兴镇初级中学校邓国廷
从2010年6月28日开始我参加了历时一月多的远程教育技术培训,给我的体会很深,我的教育技术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随着信息技术逐渐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得以广泛应用,我越来越感到自己懂得太少,掌握的知识不足。作为一名教育战线的中青年教师,此次有幸参加了教育信息技术的培训学习,这是一次很好的机会,因此在培训过程中,我一直怀着饱满的热情,认真学习,大胆实践,在学习之余还不时提醒同事抓紧时间,和他们交流学习体会,所以彼此的教育技术能力进步很快。通过学员导师余启平老师的及时指导,班主任刘强老师的关爱,加上自己努力,取得了91.59分的好成绩,在此表示感谢两位老师!参加这次培训我的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1、提高了教育信息技术的素养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第一天的远程教育培训就让我感觉到:做为一名教师要做的还远远不只这些,教师的教学是一门科学,需要研究。教育信息技术也是一门科学,更要研究,教师要成为研究者,研究教育教学的规律与教育信息技术整合的问题。同时,我们也认识到教师的成长也离不开教育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对教师来说是一个新问题,特别是中老年教师。信息技术使老师面临着如何成长,如何应对的问题。通过此次培训,让我认识到,学会把信息技术应用在学科教学中能使自己的教学过程条理清晰,学生明白易懂,特别是思维导图让教学过程更明朗化,为我的教学增添了光彩,使我对课程发展、教育信息技术有了新的认识。
2、提高了专业知识水平
这次给我们培训的老师,他们的教学经验,专业知识水平,敬业精神都是一等一的。经过他们耐心细致的讲解,让我认识到学无止尽,自己的专业知识、学科理论等水平还有待于不断地提高。特别是30多天培训所学到的东西,要在今后的教学生活中不断地复习、巩固、运用。真正的把教学和教育信息技术整合,融会贯通。
3、教育理念不断得到更新
通过30多天的理论与实践的学习,使我逐步更新了远程教育教学观念,了解了先进的教育科学基本理论,在教学活动中更能如鱼得水、调整自身的角色和教学方式、方法,把素质教育贯穿到学科教学过程中,贯穿到班级管理中。在培训期间,老师们组织我们分小组研讨优秀的教育教学课例、教学设计、课题研究等,使我们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切实提高教育教学的能力和水平。也使我们发现了自己在教育教学中需解决的根本的问题,发现了各自在教育教学中的差距与不足。
4、教育教学理论掌握得更为系统
通过这次培训,使我对远程教育教学的理论与方法掌握得更加系统,使我感到比原来站得高了,看得远了,有一种“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的感觉。短暂的30多天学习,培训老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我是得益最多的,他们使我对一些教育观念的理解更加深刻;对教学理论的认识更加明晰;对开展教研活动的方式更加明确;对投身教育改革的激情更加充沛。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教法浅谈 篇6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教学
正文:随着信息社会的来临,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能力将作为人们最基本的能力和文化水平的标志。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强调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其中使用计算机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展示信息和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是信息时代中学生必须具有的信息素养和能力,而培养学生具有这种素养和能力是我们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所必须达到的一项历史性任务。为实现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我们必须研究如何搞好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提高信息技术课教学的质量与效益。下面结合我校实际与多年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实践,浅析如何搞好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提高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质量。
一、高标准创设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系统环境
开展信息技术课程教学,配备较高水平的软、硬件环境支持是必不可少的。高标准的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环境是顺利进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重要保障。若无软、硬件环境保障,谈何高质量的信息技术教学。我校按照现代教育技术发展趋势与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的要求,根据校情和经济承受能力进行全面规划,划出一定的资金,完成相应设备的配置。近年来,我校已投入大量的财力、人力、物力,保证了适应不断变化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需要的软、硬件环境。
二、加强信息技术课程教学重要性的宣传
由于信息技术课程已日趋成为中考中很重要的一门科目,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信息技术课程的教育与教学,这就需要加大宣传力度。首先是我们的教育行政领导观念的转变,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对中学生的重要性与迫切性,认识到培养中学生信息技术素养关系到学生能否适应信息时代的需求,能否成为未来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因素,从而为提高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质量打下良好的教学氛围。其次,要加强对学生的宣传,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对他们的成长与学习的重要作用,作为一名网络时代的中学生,必须具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同时通过实例,使他们尝到具有这种能力后对学习其它学科有巨大帮助的甜头。这样学生就有了学好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在动力。有了领导的重视与学生的主动求学,搞好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就有了内部的动力与外部的条件了,同时也为搞好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提高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质量,提供了良好的教学氛围。
三、加强信息技术学科教师的培养与培训
要搞好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提高学科教学质量,必须具有一定教育教学理论的高素质教师。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学科,因此,师资相对的比其它学科薄弱,信息技术又是知识更新最快的一门学科,因而对教师自身的要求更高,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必须加强信息技术科任教师培养与培训,使之能适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要求。我校在这方面是非常重视的,在有限的条件下对信息技术学科教师的培养是不遗余力的,大力支持信息技术教师参加各种培训。这就为搞好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提高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质量,提供了师资保障。
四、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有了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所需的软、硬件环境系统,领导与学生的观念更新了,具有了一批较高素质的信息技术课任教师这三个条件具备了以后,接下来要做的是:如何使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完美结合起来,教师如何优化课堂教学,实现教学相长,提高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信息技术作为一门独立的新学科走进中学课堂,时间还不长,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传输信息与应用信息的能力。在教学上,我们必须有别于其它学科的传统教学方法,采用具有本学科特色的适应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思想、方法与手段。下面介绍本人在教学过程中应用比较成功,实现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些探索。
方法一:采用互動式教学法
信息技术课是具有创新意识的一门学科,非常适宜实施互动式教学的一门新课程。首先,现有的计算机软、硬件技术条件可以很容易地实现互动式教学,随着网络技术的成熟,更为互动式教学插上了飞跃的翅膀。信息技术教学的互动性体现了教学双方互通信息,共同发展的交互作用,符合教学的最终目标,有利于培养学生善思考,提高获取、传输、处理与应用信息的能力,从而实现学科教学目的,提高教学质量。
那么我们如何在信息技术课中实施互动教学呢?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①改变传统的单一教师讲授法,采用老师讲授与学生主动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由于电脑的普及,初中生已经具备一定信息技术入门知识,在中学阶段是他们不断加深知识的积累和提高个人信息素养的一个过程,但同时由于存在地区的差异,初中生掌握的信息技术知识的程度又各不相同,教师单靠讲授是非常抽象的,学生很难理解掌握,而采用一些学习软件进行互动式的学习,将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例如从早前的《开天辟地》到现在教师自制的一些针对性较强的课件,通过界面图形化,可视化,大大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促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理解吸收,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又将促使学生主动去学、乐于去学,从而增强学生继续学习的信心和决心,并在实践中不断地主动探索,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并与教师共同讨论解决问题,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②及时反馈教学信息。教学信息可体现在学生学习的精神状态,教学时的课堂气氛,作业的完成情况,测验、考试情况分析等方面,还有学生的提问,发现、创新、实践方面也能够获取教学信息。利用所获信息教师可调整教学计划,完善教学的侧重点,针对个别学生的不同情况实施教学,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③实行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的互动式。我们强调教学中的因材施教,是因为学生是教学的对象,学习的主体,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个性特点,同一知识也会有不同的理解,教师可在及时收集教学信息时对不同学生实施因"人"施教,适当调整教学进度,配以教学光盘,通过上机实践等手段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掌握,以此来提高教学质量。
方法二:强化上机实践、引导学生自主创作电脑作品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必须加强学生的上机实践。为了提高上机实践课的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教师必须设计好上机实践的任务。 那么,如何来设计上机实践的任务呢?任务可根据具体的教学模块及学情分析来科学设计。例如:字处理软件WORD模块的上机实践可设计如下的任务:每位学生利用WORD制作一期报刊,要求:①主题鲜明。②报刊应含有艺术字、图像、图形、各种风格的文字以及表格。③作品完成后,学生互评。为使学生顺利完成任务,教师提供网上资源,同时教师在上机实践中科学引导,因人而异地进行个别辅导。任务设计得好,能直接激发学生的上机实践热情与创作的激情,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使他们的创新能力得以开发与培养。另外,要重视引导学生自主创作电脑作品,并适时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测,总结每位学生作品的优点与创新之处并提出表扬,个别指出不足之处,鼓励学生互相学习,培养协作精神。 通过这样的上机实践,学生的信息素养必然不断提高,从而提高了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质量。
谈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法创新 篇7
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存在着教材内容滞后、教师“过分”主导和学生学习方式陈旧等诸多弊端,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因此,信息技术教学方法创新势在必行,要让信息技术教学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就必须对教学过程进行改革、创新,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进行创造性的设计。
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大胆创新,尤其要重视多种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社会、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
信息技术课堂教法创新策略
1.精心设计活动
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教师更应精心设计活动,让学生在有所收获的同时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以此获得更大的成功。
例如,我在教学用Power Point制作报纸报头时,允许每位学生设计自己喜欢的报名,如悠悠茶话、开心菜园等。 报纸定位于学校特色课程“茶艺”和 “种植”,学生都很积极,愿意主动撰写心得和搜集图片,有的学生还自己绘制了菜园中蔬果的图片,最终做出的电子版报纸,很精美,也很有特色。为了便于呈现,有的学生还彩打了出来在班上进行展示。我根据学生愿与同伴分享劳动成果这一心理特点,因势利导,合理分组,允许他们讨论,允许互动。在一堂简单的信息技术课中,学生学会了生活中的一些种植术技术并愿意自己动手绘制。这样的学习,轻松,愉悦,有成效,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2.激发创造潜能
引导学生将相关的学科知识联系起来学习、思考,发现新问题,将学习与创造、探索与创新结合起来,能有效地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
例如,我在给三年级学生讲绘图工具时,恰逢国庆将至,于是便向学生提议画五星红旗为祖国献礼。很快便得到了学生们的响应,但用什么软件画却引起了不小的争论,我先打开一个Word文档,利用“自选图形”中的“直线”工具和“波形”工具绘制出了一面迎风飘扬的旗帜。这样绘制出的旗帜富有线条感,而且绘制简单,比用画图工具中的曲线工具要方便很多,学生的注意力马上就被吸引住了,他们全神贯注生怕错过重要的细节。画好了五星红旗之后,我又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它的由来和设计原理,在学生不易懂的地方给予了详细的讲解,随后我把操作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画,此时学生热情高涨,都积极地投入到了绘画中。最后在学生们的合作中,一面面五星红旗画好了。但课堂并没有结束,在随后的环节中为了让五星红旗动起来,我顺势打开了Power Point,把画好的五星红旗复制粘贴到了幻灯片中,设置了自定义动画。 最后,当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时,学生们都伸出了自己的小手,掌声如雷。那一瞬间,我也被这种气氛感动了,这堂课,我至今都印象深刻。
这也许算不上一堂特别成功的课, 但重要的是能让学生们明白,并不是只有画图工具才能画画,很多事物之间都有联系,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自己要善于寻找创新之举,创新能力要有一定的知识和智慧做基础,但是不可低估情感对知识、智慧的作用。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当学生有了新发现和更好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时,我会及时表扬,给予肯定,为他们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并让他们把自己的新发现、好方法说出来,让其体会创造的喜悦。
信息技术的教法 篇8
多媒体的应用现在是很多教师授课的首选方式, 图文并茂的授课方式, 让学生更直观, 更好理解。本人利用信息技术课程的可操作空间, 延续其他学科课堂内的直观印象, 进行知识整合和复习, 重点是培养学生学会操作信息处理工具———计算机。
一、整合实例
数学学科:在《画图软件使用技巧》这一课上, 通过图形的绘制, 让学生动手剪拼, 并对图形进行伸、缩、移、旋、切、拼等变换, 通过图形的变换, 推导出数学公式的成立, 帮助学生加深记忆, 这是一个有趣生动的学习过程。内容上是对数学知识的整合利用, 在计算机教学上的着重点是学生的操作过程, 数学课堂的学习内容为辅助教学, 让学生学会绘图软件的基本操作。
美术学科:在形状、线条的变换中, 学生掌握了基本的绘画工具, 对软件应用的深入掌握是色彩的处理。在这部分教会学生如何对绘画软件中“编辑颜色”工具进行合理应用。
无论是线条还是色彩的操作, 都需要重复练习。那么, 枯燥的练习操作要有新意, 才能让我们的学生愿意去写、去画。针对这个问题本人在教学中, 采用了色彩心理学中的《色彩小秘密》———颜色对我们情绪的影响, 这部分的加入让学生对于色彩的应用更加积极主动。也利用色彩的情绪影响, 帮助学生激发学习动力。
语文学科:八年级的《声音素材的采集与简单处理》的教学内容可以配合语文学科。结合七年级下册的《配乐诗朗诵》内容, 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教材作品进行创作。学生做出的成果又可以成为九年级教材中多媒体作品设计的素材。这部分的整合利用, 是对学生中学阶段信息技术的部分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的阶段性检测, 也可以说是本学科知识的自身整合。
网络应用:网络应用部分的学习涉及了声音、动画、影像等, 这部分的学习是本学科知识的整合过程, 是信息技术知识学习的综合运用。《网页制作》的教学内容上, 让学生提供一些他们感兴趣的网站, 让学生说说在网页中他们的关注点是什么?他们最感兴趣的部分是什么?或是文字内容, 或是背景音乐, 或是动画效果。由简入繁, 引导学生探索思考。通过这样一个环节, 首先可以让学生了解网页的概念, 进而教会他们利用软件制作网页, 逐步对网页涉及的项目进行学习。这个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二、整合教学法对教师的要求
1. 教师要具有更丰富的知识储备。
整合教学法让课堂更加丰富多彩, 对教师也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信息技术教师有更丰富的知识储备。并及时与学科教师进行沟通, 了解学生学习的进度。做到教学辅助内容与其配合学科教学进度保持一致, 以达到整合教学的预期效果。
2. 了解学生需求。
信息技术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主操作能力, 内容的侧重点可以倾向学生的爱好。比如八年级的教材中, 是以网络为主线的教学内容, 那么在本人的教学课堂上则选择了以网页制作为重点进行讲授。整合本册的内容逐步进行内容的补充学习。
3. 教学内容要有实效性
整合是手段不是目的, 学习知识的意义在于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能够体会和应用, 为学生在未来专业领域的选择更有视野。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不能仅仅以传授知识, 完成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为目的。要能够充分结合学生特点和需求, 寻找丰富的资源合理运用在教学中。才能真正做到整合的意义。整合学科也是跨越学科, 要与时俱进的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去选择整合内容。
整合教学法是探索型教学模式和协作型教学模式的结合应用。在整合教学中, 学生是以完成任务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在一个任务中让学生不断细化, 深入, 再由教师引导、拓展, 最终达到多个内容的学习目的。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中建立正确的资源信息应用, 培养整合能力, 是信息技术学科的基本方针, 让学生“学以致用”是本学科的教学目标。
整合教法是教师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为认知工具的过程。教学中要面对解决的问题也是处处存在的, 学生的接受力和兴趣点也影响着教学的进度和成效。所以整合教学法还需要不断完善和探索。
参考文献
[1]肖兴宇.创新教学模式, 培养应用型人才[M].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出版社, 2007.
[2]王士凤.中学计算机教学之我见[M].科技资讯, 2009.33.
信息技术的教法 篇9
一、媒体介入, 启动感知引擎
(一) 激发兴趣
教师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系到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要想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兴趣, 教师可以通过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 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借助游戏、竞赛, 让学习内容更具趣味性, 学习形式更具多元性, 确保小学信息技术学习更高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 教师必须结合教材, 创新设计, 采取多种激趣导入方式,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1]只有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兴趣, 才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对知识的掌握也才会更牢固。
(二) 厘清思路
要想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感知课程内容, 教师首先要厘清本节课的教学思路, 只有教师厘清了教学设计思路, 才能让学生清楚整节课的学习内容。教师可以利用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开展教学。在小学信息教学中, 知识之间具有系统性和连贯性, 一节课的内容一般会与上一节课所学内容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 教师可以充分地利用这一点, 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这种方法既可以夯实所学知识, 又可以让学生对现学知识产生兴趣。也可以围绕关键问题进行引导, 通过问题将整节课串联起来, 让学生明确学习内容。
在学习《画圆》时, 教师谈话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画图的有关知识, 掌握了一些画图工具的使用技巧, 今天我们就来画一画我们的国宝熊猫。”学生通过旧知识进入新课的学习。接着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大熊猫的外形, 同时思考画大熊猫可能会用到哪些工具, 学生观察后回答。教师问:“我们应该按照什么样的顺序画?”教师演示, 并让学生思考:“计算机绘画与手工绘画有哪些区别?”教师重点演示熊猫头部的画法, 总结画图方法, 并向学生提出要求。学生在教师一系列的问题引导中明确了画圆的方法。
二、任务驱动, 实现自主学习
(一) 明确问题
将教学目标设计成一系列“学习实践”任务, 利用任务驱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让学生主动学习, 从而达到掌握信息技术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目的。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任务是任务驱动型教法最重要的环节,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 必须首先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学生只有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了解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 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学习活动, 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学习效率才会提升。
(二) 主动探究
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是学好信息技术的重要方法。与其他学科相比, 信息技术学科要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必须留给学生充足的自主学习空间,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在学习中进行探究, 主动获得知识。任务驱动型教学方法更能体现信息技术教学的特点, 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教学方法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学习。
在学习《“我的电脑”窗口》时, 教师指导学生练习打开计算机, 并双击“我的电脑”图标, 导入新课:“点击后, 桌面出现了一个长方形区域, 这就是所谓的窗口, 今天, 我们要学习的内容就是窗口组成和基本操作。”接着教师演示、讲解窗口各部分名称:“窗口的第一行被称为标题栏, 它会显示窗口名称, 第二行是菜单栏, 菜单栏有对各种操作的菜单命令, 窗口的右上角有几个按钮, 它们有什么作用?”学生猜测讨论, 有的学生说:“我看到最右边有一个叉号, 这应该是关闭的意思吧。”还有的学生说:“靠左的那个键那么小, 而旁边的那个键显示的是一个大框, 应该有一个是缩小键, 一个是最大键, 变小的肯定就是最小化键, 大框则是还原成最大状态的键。”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主动探究学习内容。
三、合作互动, 构筑交流平台
(一) 示范展演
由于信息技术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 为了能让学生直观、有序地学习知识, 充分感知教材, 教师的示范展演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教师在示范展演的过程中, 要善于运用言语描述、具体操作激活学生思维, 帮助学生形成概念体系, 达到理解、巩固知识的目的。在具体展演时, 教师要充分利用计算机教学优势, 对计算机实行人为控制, 模拟某些现象, 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操作, 指导学生观察方法, 使学生在观察中掌握技能。教师的示范展演必须规范、科学、简便, 这样学生才能看懂、理解, 也才能确保学生实践操作的高效性。
(二) 实践操作
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 学生掌握了基本的信息技术知识, 具备基本的操作能力, 教师的教学就能达到“不教”的目的。实践操作是让学生在体验和创造过程中学习, 是最有效的学习方法。教师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 让学生掌握科学的操作方法, 这样在课堂学习中学生具备了多实践、多操作的理论基础, 教师只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让学生尽情发挥就可以了。遇到较难的问题时, 学生可以合作交流, 实在难以解决的问题, 教师再进行适当指导。
在学习《初识画图》时, 教师激趣导入新课:“大家喜欢画画吗?平时都是在纸上画, 大家想知道在计算机上画出来的画是什么样的吗?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吧。”随后出示优秀绘画作品课件。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启动记事本方法, 让学生展演。教师接着引导:“我们能不能用同样的方法启动‘图画’工具?”教师请学生在电脑上试一试, 学生认真操作。教师在介绍完“画图”界面后, 为学生演示画图方法、调整画布方法, 最后退出“画图”。教师布置画图任务, 学生利用“画图”工具进行实际操作。
四、评价小结, 提升思维能力
(一) 教师评价
评价是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教师的评价对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的评价要正确对待学生计算机操作水平存在的差异, 不能统一标准, 要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 在尊重个体差异、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上, 用多元化的标准对学生进行评价。[2]可以设置三级评价目标, 让不同阶段学生都能得到公正的评价, 实现弹性评价。此外, 教师评价要贯穿于信息技术学习的始终, 尤其是课堂小结部分。在课堂教学接近尾声时, 部分学生仍然理不清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 教师通过小结评价, 再次为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整节课学习效率大大提升。
(二) 学生总结
课堂小结是对一节课知识点的简要归纳, 是对学习过程进行的归纳反思、回顾提升。学生在总结过程中, 要明确知识要点、重点难点、易错点, 掌握学习方向, 从整体上把握课堂学习。学生总结是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学生对课堂学习的反思, 能够帮助学生厘清所学知识结构层次, 掌握信息技术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之间的内在联系, 形成一定知识体系。
在学习《调整图形》时, 教师激情引趣, 导入新课:“一群辛勤的小蜜蜂在花园中采蜜, 多光荣啊!把它们画出来吧!”接着教师为学生讲解重点知识, 点拨学习难点。在拓展延伸、课堂总结环节, 教师利用任务进行训练:“用‘拉伸’或‘扭曲’变换出大小不同的蜜蜂, 并总结这两种方式的不同点。”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学生完成任务后, 教师选取不同效果的作品, 让学生进行评价总结。有的学生说:“‘拉伸’的这只蜜蜂, 它与原来的图形比例是100%, 现在垂直和水平框中的数值都小于100%, 说明图形缩小了。调整图形还可以用到旋转和翻转, 在进行操作时, 必须首先选取图形再进行操作。这样其他图形不会发生变化, 如果不选取图形, 整幅图都会发生变化, 这就是调整图形时该注意的问题。”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方法丰富多样, 教学手段日益灵活, 教师不能固守成规, 要根据教学实际需求适时改变教学观念, 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通过运用任务驱动、合作探究法等具体方法, 激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在此基础上, 发展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摘要: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基础性、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它包含的内容丰富, 实用性极强, 能够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 它在培养学生创造力、拓展学生思维方面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性要求教师必须精选教学方法, 实现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科学性。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教法
参考文献
[1]何秋华.优化“任务”设计促进小学信息技术有效教学[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4 (10) .
信息技术的教法 篇10
关键词:新课程,教学方法,教学最优化
目前, 课堂教学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一种主要方式, 上好每堂课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课堂教学的重点之一是教法的设计, 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方法决不能完全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 应该有自己的特色。教学实践证明, 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 开始, 学生对计算机都怀着神秘、兴奋的心情, 并觉得可以打游戏、好玩, 于是非常想学。但随着《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的深入, 有的内容需要记忆, 且枯燥无味, 难度增大, 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慢慢降下来了。因此, 教师一定要善于引导, 根据《信息技术》的学科特点, 设计合适的教学方法, 并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新课程理念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上的应用
信息技术课程也是上世纪末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 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新课程改革的影响。师生关系、教学内容、评价体系等等都有了自身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构建了和谐的师生关系。一方面, 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课堂上教师要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 改变了以往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师单纯的演示和讲授的授课现象。另外, 教师在教学中情感的外显对学生也能起到良好的熏陶作用。
2、教学对象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向主动建构知识, 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传统的信息技术课程课堂教学认为课堂教学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演示的过程, 使得课堂变得机械。新课程对课堂教学的认识在原有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升华, 主张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认为教学活动的核心在于促进学生主动展开建构活动, 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要帮助学生将获得的新知识与已有经验建立实质性联系, 即建构意义。
3、改变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 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教材”是“教师和学生得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 教学的主要媒体。通常按照课程标准的规定, 分学科门类和年级顺序编辑。”
4、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评价上, 教师必须从多方面评价学生, 让课堂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新的课程标准提倡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结合以及过程和结果的有机结合。
二、新课程视野下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方法
新课程改革后, 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涌现出一批新的教学方法, 如讲授法、教练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合作学习教学法、游戏教学法等等。结合新的课程目标特点及内容体系, 新课程视野下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方法可定义为:在学习信息技术课程中, 教师和学生为完成学习任务, 取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而采取的所有手段和方法的总和。下面将介绍新课程下的几种典型的教学方法:
(一) 演示与操作法
1、方法概述。教师通过投影仪、计算机等现代化教学手段, 向学生展示教学过程, 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获得知识和学习技能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基本教学方法。它的一般模式是, 教师首先演示操作的步骤, 通过计算机网络或者投影仪演示给学生看, 然后, 让学生自己一步一步做, 过程中教师给予一定的辅导。
2、演示与操作教学法的实施过程。演示与操作教学法的实施基本过程与一般的讲授法与演示法有根本性的区别, 其核心是以学生为主体, 不是以教师为主体, 所以其过程可以归纳为:教师示范演示、学生动手实践、教师指导和师生归纳交流。
(1) 教师示范操作。通过教师的演示, 使学生明确做什么。并且还要指出学生在实践中的注意事项。
(2) 学生动手实践。通过观看教师的操作, 确定这节课的学习任务和活动方向, 进行各种操练与练习。
(3) 教师指导。教师在这个过程中针对学生的情况与问题进行指导, 帮助学生掌握技能与知识, 并且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与思维方法。
(4) 师生共同交流。通过交流总结, 再一次强化教学活动的过程和成果, 促使学生把学会的东西内化成为自己的知识与素养。
3、方法评价。演示与操作法具有以下优点。 (1) 示范性操作演示可以帮助学生快速掌握操作技能要点, 使学生在自主实践时减少错误。 (2) 演示与操作法强调的是学生动手实践活动和学生自主学习, 要求学生自己做而不是教师灌输, 引导学生思维方法、学习方法的形成。
(二) 任务驱动教学法
1、任务驱动教学法概述。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施是“提出任务一一解决任务一一产生新任务”的过程。教师精心设计课时任务, 创设教学情景, 将任务以情景的形式出现, 学生分析了由教师创设的情景后明确学习目标, 进行自主和协作学习, 完成学习任务, 在此过程中教师进行适时的指导, 进行共同研究。
2、教学过程。目前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运用的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施过程通常包括:教师呈现任务----师生讨论分析任务----学生独立探索完成任务----交流与总结。
(1) 教师呈现学习任务。教师要经过对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分析和学生的基础知识、技能与兴趣的分析, 提出一个恰当的工作任务。
(2) 师生讨论分析任务。教师给出任务后, 师生一起讨论, 启发学生对于该工作任务进行分析, 引导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的想法, 使其形成正确的思路和计划。
(3) 学生独立探索完成任务。通过对问题的分析, 学生的思路已经比较清楚, 接下来由学生个人或者分组去独立完成任务。同时, 教师给于必要的帮助与指导。
(4) 交流与总结。在学生完成任务后, 要组织交流, 相互介绍中间的成果或者最后的作品。交流的目标一方面是相互评价, 提升学生对于信息成果的评价能力, 鼓励学生创新精神;另一方面总结完成任务的过程与方法, 促使学生进行反思回味, 把所学会的知识与技能内化。
(三) 分层合作学习法
“分层”实质上是在课堂教学中尝试实现个别化教学的一种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允许学生对学习材料、学习方法、达到目标的程度和达到目标的期限有灵活选择的机会和余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学步骤以及教学方法的确定都可以从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 教学目标的高低应有不同的要求。针对学生在学习效率不同, 学习内容的容量也应有多少不同。针对学生认知能力, 在自学、讨论、练习上也有不同的要求。教学目标分层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关键之一。目标分层就是将传统教学中统得过死的划一的教学目标, 改为可由学生选择的弹性目标。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允许由学生来进行选择, 就决定学生“人人有事可做”、“人人有兴趣学”。教师的任务从主要是讲解和讲授, 转化到主要是指导学生学习, 了解学生学习情况, 给予个别辅导。学习方式也从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 转化到主要是学生自学和小组合作学习。分小组学习是“分层”教学比较可行的一种课堂教学形式。
(四) 研究性学习法
研究性学习, 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或途径, 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条件, 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 从学习、生活及社会生活中去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 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 主动地去探索、发现和体验。同时, 学会对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判断, 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从而增强思考力和创造力,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如我让学生在网上了解有关“花”的相关知识, 并制作一份有关花的电子作品, 可以是电子报刊, 网页, 动画等等。这种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是坚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由选题、自主探究和自由创造, 与以往学习方式相比, 研究性学习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所以说, “让每个学生有进步”是研究性学习的核心价值取向。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 既学到了知识, 又锻炼了直觉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塑造了自信和自尊。
(五) 自学法
因为信息技术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 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 不仅要求学生很好地掌握信息技术的理论知识, 而且, 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操作实践之中去, 立即可以在生活实际问题中得到检验。然而, 信息技术有很强的逻辑性, 处理问题要求周密、严谨;同时, 信息技术有艺术感觉能力的要求, 比如:处理画图和动画, 形象的设计, 审美水平的体现。这些都影响着学生整个信息技术的能力。通过自学信息技术虽然能提高学生自学的能力, 但一些基本技能的掌握比较薄弱, 缺少练习的时间, 学生需要把大量的时间应用于知识的理解, 相对来说, 他的练习时间就减少了。还有枯燥乏味的自学, 很难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只有少部分学习很认真或者对信息技术很有兴趣的学生能较好掌握, 但这样的教学离我们的素质教育相差太远。
(六) 讲授法
是教师对知识进行系统地讲解, 是一种最常用和最古老的教学方法, 通过合乎逻辑的分析论证、生动形象的描述, 学生在比较短的时间中获得较为全面系统的知识。同样新兴的信息技术学科, 特别是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教学 (比如:计算机的发展、计算机的组成原理、还有一些计算机操作知识等方面的讲解) , 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接受性的学习方法, 这样的教学对知识能力的培养明显优于其他的教学方法。但教师要注意在课堂教学中知识讲解的同时, 尽量缩短时间, 如果讲解的时间过长造就缩短了学生练习的时间, 这样, 学生的练习时间相对减少, 操作能力方面的培养就不能显露出来。
(七) 尝试教学法
让学生先试后导, 先练后讲, 学生的操作水平比较好, 因为通过尝试练习, 能知道自己在哪个方面存在着问题, 心中产生的疑惑, 再通过老师的讲解示范, 学生听课就更加认真了, 掌握情况较好, 也能培炎学生的积极性。由于花大量时间的练习, 学习基本知识的时间显得比较紧张。同时如果学生的学习不是很自觉, 就浪费一些尝试练习的时间, 因此, 学生间的能力差异程度较大, 容易出现两级分化现象, 教学中要尽量避免类似的情况发生。
(八) 形象比拟法
形象比拟法是指教师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借用学生已感知的知识来映射新知识, 使新知识更容易被理解的教学方法。
限于中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知识水平, 《信息技术》中的有些内容会显得比较抽象, 不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作为教师就应当尽量将深奥的理论讲得通俗易懂, 在教学中巧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将难懂的理论形象化。比如, 在讲文件管理中的文件名、扩展名、文件目录结构等概念时, 学生很难理解, 教师若照本宣读, 学生就难以接受, 而运用生活中的一些实例, 如用外国人的取名来比拟文件名与扩展名, 用一棵树的结构来比拟文件目录结构, 学生就会感到所学内容与生活是接近的, 理解起来也相对容易。
这种用现实生活中大家熟悉的事物, 对问题进行说明, 以达到加深印象, 帮助理解的方法要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采用这种形象比拟法教学时, 应注意两点:一是比拟的两种事物可能仅在某一方面相似, 不可将两者混为一谈;二是所打比方一定要贴切, 如易产生误导作用则宁可不用。
(九) 兴趣激励法
根据《信息技术》的学科性质与特点, 学生容易对这门课产生兴趣的萌芽, 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抓住时机, 加以引导、扶植、培养, 使学生对《信息技术》形成真正的学习兴趣。要注意启发学生的好奇心, 耐心解答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 鼓励学生的每一点进步, 点拨学生的每一个困惑,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学生在学会和会学中不断取得进步。
比如, 在教"计算机操作系统"时, 由于Windows系统的人机交互性强, 因此, 有些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后, 就会在上机时做出一定花样来显示自己的能力, 诸如将系统桌面的图标移动或改变桌面的背景等等。若教师发现后, 就此对这些学生加以批评, 甚至处罚, 学生就会由扫兴到无味, 一旦失去学习兴趣, 学习效果也就无从谈起。有效的做法是:宁可自己的教学进度受影响, 也要请这些学生上台给其他学生介绍他们的"经验"。这样, 不仅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传授可让学生了解更多的内容, 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 也要告诫学生, 一些随意操作可能会影响计算机系统的正常工作, 所以是不能随意改变系统设置的。
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 采用兴趣激励法, 将学生的学习兴趣转化为学习知识的动力, 这样, 学生在浓厚兴趣的推动下学习, 一旦取得一定的成绩, 就会产生学习的价值感、荣誉感和喜悦感, 学习兴趣得到进一步深化, 形成良性循环。
(十) 游戏引导法
游戏引导法是指教师借用健康益智性的游戏软件的教学, 来激发中小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的求知欲望;通过健康的益智性游戏软件的操作, 来提高中小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技巧。
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 运用游戏教学法的常用施教方式有以下几种:
1、采用游戏教学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进行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教育。
2、通过游戏教学法, 训练和培养学生操作计算机的技能技巧。
运用游戏引导教学法时, 教师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教师要引导学生合理安排时间, 有目的、有节制地进行一些益智性游戏操作。即在教学中, 适当引入有益的游戏, 却不以游戏为目的, 而是将其作为一种引导学生学习其计算机知识的手段。
2、选择游戏要有利于帮助学生扩大视野、丰富知识、增强技能和科幻意识。加强学生的科幻意识被认为是培养创造力的重要途径之一。要引导学生有目的进行游戏软件的安装、解压、合理分配内存等计算机知识的探索实践, 寓基础知识的学习于娱乐之中。
3、要把握好引入游戏的尺度, 不能以玩代教, 因玩误教。同时不能忽视游戏的负面影响, 要绝对禁止在一切学习时间玩游戏 (包括在学校公用计算机上机时) 。对学习有余力的学生, 可利用节假日, 选择政治观点正确、思想内容健康、知识丰富的游戏, 安排一定时间进行操作, 但一定要教育学生有自我控制和约束的能力。
4、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采用游戏引导教学法获得成效的关键, 是教师如何把握契机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找到益智性游戏软件中这些教育"热点"和精华。
(十一) 讨论法
由于信息技术课中能够给学生带来很多美妙的动画、漂亮的图片、和一些很有创意的编排等等, 这样学生都能积极参加教学活动, 集思广益, 互相启发, 互相学习, 取长补短, 加深了学生对内容的理解, 在宽松的学习环境下, 提高学生学习的情绪, 能拓宽学生的思维, 能把以前的知识运用起来, 同时,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因此, 运用这种教学方法, 学生在情感表现和操作能力方面表现出很明显的差异, 说明学生比较喜欢这种教学方法, 喜欢宽松的学习环境, 能和自己的同学讨论学习, 当然这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也有很大的关系, 因为学生很多课程的学习完全凭借自己的兴趣, 学生的主要特点是好奇、好动、喜欢新奇、有趣的事物, 这些是为学生探讨、创造提供有利的源泉,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地老师。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利学生知识能力和操作能力的培养。
实践表明, 先进的教学方法能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迅速掌握了本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技能和应用, 激发了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热爱, 为学生学习计算机后续课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性学习改变了传统教学中以教师、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 其自学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潜力, 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了学生的研究精神和创新能力。当然, 随着时代的发展、软件的更新、教学对象的差异,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还要不断地探索和逐步改进。
三、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方法的优化选择
教无定法, 在诸多的教学方法中我们应如何选择才能达到教学的最优化呢?我们知道, 教学往往要求的是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有一定综合性的方法。因此, 教师应该了解每一种教学方法的功能, 了解它与其他方法相比对于解决特定教学任务的优越性, 在此基础上才能针对具体情况如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学环境、教师素养等进行方法的优化选择。
1、要从教学的实际出发依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特点、教师素养条件等其他因素, 恰当、灵活地选用教学方法。
(1) 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选择的教学方法要与教学目标相适应, 能够实现教学目的。
(2) 从课堂教学内容出发。应该根据具体的信息技术课程内容来选择教学方法, 教学目的是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掌握特定的教学内容来实现的。
(3) 根据教学对象。教学方法要适应学生的基础条件和个性特征, 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 “尊重学生的人格, 关注个体差异, 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 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4) 根据教师的素养。新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在于教师素养的进一步提升。教师的素养包括人格素养和智慧素养, 在心理学意义上, “人格是个体对人对己及一切环境中的实物适应时所显示的异于别人的性格”。教学方法的运用者是教师, 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必须充分考虑到自身的素养条件, 根据自身特点选择适合于自己教学风格的教学方法。
上述各个要素也是相互作用的, 首先在选择教学方法之前认真研究教学内容, 掌握内容的特点;然后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差异和发展水平来选择;另外, 教学方法的选择还要考虑自身特点, 教学方法的最优化需要教师自身的创造性, 教师应当凭自己的长处有效地运用教学方法。
2、注重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工具性学科, 要求我们的学生必须掌握并学会应用计算机这个现代化的工具去处理广泛的社会信息, 新的教学方法的选择必须以服务于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为前提。
3、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要多样化地、综合地运用教学方法, 防止单调地使用某一种方法而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各种教学方法是互相联系的、互相渗透的。因此, 教学方法的选择要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采用综合性原则, 使用的时候要根据具体需要结合各种教学方法。
农村职业学校信息技术课教法探析 篇11
面对信息化社会的挑战,传统的教育理念和体制,必然要发生深刻的变革。信息技术课程作为新型的课程,必须面向素质教育,基于信息素养理论,全面革新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模式,构筑新型的面向素质教育的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模式。
农村职业学校信息技术课教学过程主要有基础理论课、上机实践课两种形式。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逐渐意识到,只有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才能有效提高信息技术课教学效果。
一、基础理论课
1.明确课堂教学目标,抓好基础教学
每一堂基础理论课开始上课时,都首先要向学生明确该堂课的主要学习任务、教学目的以及学习完该节课应达到怎样的效果。然后,再具体讲解该堂课的重要知识点内容,对于次要知识点内容可以简单带过。对于每一个学习阶段提出相应的学习任务,并尽可能将学习任务明确化、通俗化、具体化。同时,注意将学生学习任务简化为基础与提高两部分,以便于让学生抓住重点,保持良好的学习情绪。例如,在讲授高中信息技术课第一册的《图象处理》一节内容时,笔者将画图使用分为基础部分(常用菜单、工具箱及颜料盒等)与提高部分,基础部分内容严整量少,便于教学,务必严格把关,确保每位学生都掌握;提高部分注意教学方法,不必一一细讲,要引导学生学会自主摸索学习。同时,也要注意将学习任务分层,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提出难易相应的任务,要因人而宜、因材施教。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条原则:
(1)上課前提问能体现已学知识的思考题。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在课前安排一个思考题让学生思考、讨论。这个思考题可以是用已学知识构思解决新问题的方法,也可以是分析学生上机实践过程中出现的某个有代表性的技术问题,并设计排除问题的方法。思考题的设计,要兼顾“温故”、“知新”,鼓励发现探究问题、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允许学生查阅资料或讨论。
(2)牢记课堂教学以能力培养为主。对于新授课,只要学生能自学弄明白的问题,教师就不要用讲授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师可以设计出层次分明的思考题,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用自己已学得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提供让学生各抒己见的机会。最后,教师再通过课堂小结,使教学内容系统、完整,但应注意小结要坚持鼓励的原则,并且注意对学生已经弄清楚的问题不要再重复。
(3)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尽量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各媒体的效能,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内容丰富而不繁杂,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4)注重培养学生学习新技术的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之一,而现在五彩缤纷的信息技术,不能不说是学生学习的一个诱因。教学中,要尽量追踪新技术,并且注意培养学生追踪新技术的能力。学生在学校中所学到的知识,既兼顾了长远发展和先进性,又能为其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2.巧妙运用任务驱动学习法,快速完成知识的学习
信息技术教育中,应采用任务驱动的方法实现信息科学知识的学习,实现信息活用能力的培养。任务驱动是信息技术课程的一种学习方法,是一种问题解决式、发现式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在求解问题的过程中去探索知识、发现知识。任务驱动是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去探索、发现有关的信息科学的知识。如果不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注重知识的学习、掌握,即使这一次的任务完成了,但下一次再遇到同样的任务,就有可能完成不了。因为学习者并没有将任务的完成变为一种在一定理论指导下的自觉行为。在任务驱动中,既要完成任务,更要注意通过完成任务完成相应驱动知识的学习。
学生通过信息技术基础理论的学习,应对信息科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有一定了解和掌握。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应特别重视学生以信息技术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这种能力的培养,只有在上机实践课上才能完成。
二、上机实践课
大纲规定,信息技术课的上机时间不应少于总学时的70%。也就是说,对于该课程的学习,学生要花多半时间用于上机实践。上好上机实践课,教师的组织引导,起关键作用。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可以跟据学生素质情况,把学生划分成几个小组。通常每个小组都安排有一两名接受能力较强、素质高的好学生,这部分学生接受速度快,教师可以单独辅导这部分素质较好的学生,然后由他们再去指导小组内其他同学的学习。同时,注意多给小组同学相互学习、相互讨论的机会与时间,通过组内合作与竞争、组间竞争等形式来达到共同提高、共同进步的学习目的。这种协作式学习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与人相处和交流的能力,同时有利于学习成果的共享和成绩的共同提高。搞好上机实践课教学,应注意以下几点:
1.有关动手操作的教学内容,应安排在上机实践课讲授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有关操作的教学内容应安排学生上机实践。信息技术课的绝大多数教学内容,需要教师当堂以实际效果演示来强化教学效果,以此来增强同学们的感性认识。
2.在上机实践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在学生认知水平能够承受的前提下,适当安排一些适合自学的内容让学生自学掌握。开始时,安排的自学内容要少且简单,当学生认为自学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且乐于参与后,再适当加大自学内容的难度和深度。例如,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第一册第三章第二节《编辑文稿》的教学过程中,当学生已掌握基本编辑方法时,对一些修饰性操作,可让学生自己去学习体会。这样做,能够使学生在不断的成功体验中增强自信,并逐渐养成求知探索的习惯。
3.在巩固性练习中,强化学生综合运用已学的各方面知识的能力
教师应让学生在巩固性练习中,锻炼他们综合运用已学的各方面知识的能力。例如,用“画笔”工具进行美术创作活动;用WPS或Word设计贺卡、办班报;用EXCEL表格分析班级成绩;用Internet进行信息交流及收集信息等。这种“学以致用”的教学方法,既有利于教师完成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任务,又有利于开发学生智力、促进学生主动发展,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到有关计算机知识。简言之,就是在巩固了相关学科的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有效地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造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信息技术课程属于新兴边缘学科,既有理科性质,又有人文特点,是一门集知识性和技能性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只有把信息技术课划分成基础理论课和上机实践课两部分讲授,把这两者协调统一起来,才能搞好信息技术这门新兴学科的教学。这必将对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对我国的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产生积极影响。农村职业学校信息技术课也必将为实现我国科技、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在21世纪的腾飞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
信息技术的教法 篇12
1 信息化技术在课堂中的应用
我们都知道word是平常工作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一种办公软件之一, 它给使用者供给了共享、文档收拾、圈阅、宣布等很多功能, 使用起来非常方便和智能以及综合性很强, 这些都是word的优势。word里面有很多快捷键, 可帮忙学生方便的施行一些操作, 虽然他只是一个小小的工作软件, 但是却有很多的功能也需要去深入了解, 所以, 如果学生能够纯熟掌握word软件技术, 对其未来学习信息技术课程将带来很多的好处。那末怎么样能调动学生学习word软件的积极性, 使之具备自主学习、敢于打破困境的能力就要看老师是否能够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充分施展word的主角功能。这里所说的主角就是在教学中建立学生的主人公意识, 引导他们携带着问题去学习, 携带着目标去学习, 使他们能够真正的掌握学习的要领和中心, 同时这也是学生树立对学习的自信心的重要过程。
举个例子来说, 在讲word图文混排的时候, 老师可以先指导学生用群体规范的预设思考的索预设比例及页面的排字, 施行剪切画的处置及各类美术字的造型变动等。之后, 就要采用主角功能, 使学生经过具有活力的实际的例子、贴近生活的模型来巩固一些预设概念和混排技术。生辰卡片、圣诞赠礼、组织传单甚至于是学生简历、活动会场安置等实际的例子都可以让学生印象深刻, 他们通过与众不同的思维形式、富裕创意的艺术愉悦感经过不断的实践掌握word软件的图文编排技法, 因此经过信息技术教学主角功能的施展巩固学生的信息技术软件实际运用能力。
2 信息技术课程的研究方向
信息技术和人们的生活如今已离不开, 人们利用计算机从事生产劳动, 销售亦或者学习知识, 了解新闻等信息, 还可以发布接收信息。这不仅仅给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也使人类社会发展的更加快速便捷。学生学习信息技术非常重要, 这不仅使学生了解到信息技术对现今社会的影响以及从中可以学到更多的知识培养更多的兴趣。老师可以利用计算机对学生进行授课, 以动画的方式或图片的方式进行教学, 这样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 提起他们的兴趣, 以达到学习知识掌握知识的目的。
信息技术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知识及操作计算机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兴趣, 学生在学习中会不断的接触到, 例如, 通过计算机我们可以了解更多的文学知识、资料收集、新闻信息、少儿节目、音乐娱乐等等。学生可以通过计算机练习英语读音, 可以通过视频教学学习知识, 遇到学习中的难题可以通过计算机向老师求助或者在电脑中搜索相关解题方案。学习了信息技术知识, 就能通过计算机解决生活中、学习中遇见的问题。也可以学习到更多的知识, 培养兴趣爱好, 通过视频教学学习如何完成一些课堂上无法完成的实验等。
3 新课改下教学的主题思想
在教学的过程中,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的社会形态实践活动。突出了学生的核心位置和主体地位, 着重提出了学习与学生命共始末的独特的地方。同时学生本人不仅是挖掘自身潜能的自觉积极者和发明者, 还是自身价值的预设者和寻求者。这使得学生能够更加主动积极地利用现存的资源来支配自个儿的学习, 对于他们发明性的施展很有帮助。学习的主体性独特的地方要求老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要建立学生为主体的引导思想, 老师要尊重学生、爱惜并保护学生、了解学生、关切学生, 把学生放到学习的核心地位。这种以人为本的思想正符合学习过程主体性独特的需求。所以, 老师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办公中要把学生放在核心位置, 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让它们在实践中不断施展自身的主体性, 不断挖掘自身的潜能, 从而不停地进行自身的完善, 最后达到全面的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主动学习, 实质上是学生把学习看成是一种十分急切的需求和心愿, 持之以恒地施行自主学习和自我监督, 不可缺少的时刻施行合适的自我调节, 达到更高的学习效率和更好地学习效果。譬如, 在讲解photoshop图像处理时, 老师可以预设一个的情形, 展出了自己和明星的合影。在同学们很羡慕的时候, 老师可以引出这一话题, 并演示怎么将自己的照片和明星照片处理在一起, 这就引起了学生自己学习的积极性。
开放式教学的重点是, 学习是学生主动构造的内在心理表征的过程, 老师在这里扮演的是催化剂的角色。老师不应该把精神力限制于所教的内部实质意义上, 而应该更注重学生的情绪变动。教育的目的是老师和学生共享学习的过程, 共创人的生活体验认识, 培养出积极舒畅、适合时代变动并且身心康健的人。学生可以利用社会形态中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来满足他们对自身的学习需要, 除开学院所供给的现代化的教学资源外, 还涵盖了社会中的所有可以利用的资源。
4 信息技术课程对新课改要求的实现
随机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 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一种很令老师满意的教学匡助工具。老师利用多媒体进行信息技术的教学时, 可以经过形象的一步步演习、不断的重复播放、突出重点、对不容易解决的地方进行剖析、利用声像接合进行形象化的教学等等, 这些能够使学生真正理解信息技术的复杂环节和深刻涵养。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进展, 多媒体功能的坚强雄厚尤其适合使用于信息技术的实践教学环节, 所以, 老师英爱充分的利用多媒体技术对信息技术教学进行改革和创新, 利用开放性、多元化的网络资源展开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全新模式。
学生可以通过信息技术了解更多的信息和知识, 增长自己的阅历和见识。当老师在课堂上提出“每个同学可以在网上找一些不会做的习题然后课堂上大家一起讨论研究”时, 同学可以通过电脑搜索习题, 完成任务。当老师布置作文时, 如“今晚回家写份植物的生长过程及习性, 不了解所写植物的生长过程及习性的可以通过网络查找”同学可以通过电脑查找资料完成写作。平时没事的时候也可以从网上了解更多的知识, 从网上多看看习题, 多学习, 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学习水平有所提升也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的素质和见识得到提高, 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量, 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提供了非常大的帮助。学生还可以通过电脑与同学老师互相交流学习上的问题, 以及生活上所遇到的一些问题, 觉得不想和父母交流的可以和老师交流。老师可以通过学生与自己的对话中了解学生在生活中或学习中遇见的问题及时的给予正确的指导与开导。
5 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
在前边的介绍中已经详细分析了信息技术课程在教学中的一些作用, 那么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方向是什么呢, 信息技术课程要不断的适应现代教学模式的进步和发展, 学生在校期间信息的来源去到不断增加, 近几年网络成了学生重要的信息来源方式, 另外多种多样的信息技术融入到各个课程的学习中, 所以逐渐的信息技术课程已经演变成为一门基础的技术课程, 这门课程的掌握有利于其他课程的顺利进展。信息技术课程还会想着多元化的方向进展, 通过不同领域信息技术的应用来完善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
新课程的改革中对于信息技术的要求已经不再局限于课堂的教育形式, 而是注重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新课改要求中更加注重对于学生学习和使用能力的培养, 对于如何提高学生使用相关的专业技能提出更高的要求, 新课改对教育主体做了重新的定义, 新课程中吧学生作为了教学的主体, 在这个新主体中就要求老师要能够很好的做出角色的调整和改变, 这样才能不断的适应信息技术专业的发展, 当前在信息技术的引导下各个行业迅速发展, 给各个行业带来了非常大的商业契机, 所以在针对信息技术课堂课程的教学时教师要更加的注重教学方法的实施和贯彻。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密切关注相关学科的发展走向, 第一时间用全新的教学思路和教学理念来指导学生, 信息技术作为众多前端科技的带领着, 应该不断的发挥其应用性和使用价值, 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不再是局限在一个学科的发展, 而是应该观察到一个大的方向的进步和发展, 针对新课程的大纲要求, 不能仅仅局限在考试解题的培养, 而是从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应用能力,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学会在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中形成自己的思考方式, 通过自我能力的提升来完成对于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
6 结束语
信息技术不仅仅是一门课程, 还是学习其它知识的工具。作为信息技术的老师, 应当跳出学科限制, 将信息技术教学置于开放的背景中。课程的内部实质意义应当接合学生现实生活需求, 激励学生将所学的信息技术积极地应用到现实生活中以及其它学科的学习及各项实践活动中去。比如, 让学生帮助老师编辑和答应一些文档, 为班级制作主页或者剪辑自己的博客等等。总的来说,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创新教学标准样式的研讨过程是特别长的, 需要老师们不断的跟着时期的步伐用新的思维模式, 发掘出新的教学方式来提高教学效果, 提升教学的品质, 增进学生综合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胡筱铮.对当代复调教学的几点思考[A].全国和声复调教学研讨会论文汇编, 2010.
[2]齐美玲.分析化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探讨[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17分会场摘要集, 2010.
[3]袁汝明, 傅钢, 韩国彬.与物理化学教学密切结合的计算化学实验设计[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17分会场摘要集, 2010.
[4]李兆辉, 张大伟, 马文英.在原电池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17分会场摘要集, 2010.
[5]宋迪.浅论高校传媒音乐教育中和声学课程教学现状与改革探索[A].全国和声复调教学研讨会论文汇编,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