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必考名词解释(通用7篇)
语言学必考名词解释 篇1
一、名词解释(12分)
1. 艺术创作: 是艺术的“生产阶段”,它是创作主体(作家、艺术家)对创作客体(社会生活)能动反映的过程 2. 艺术作品:是艺术生产的“产品”。
3. 艺术鉴赏:是艺术的“消费阶段”,它是欣赏主体(读者、观众、听众)和欣赏客体(艺术品)之间相互作用并得到艺术享受的过程。4. 艺术风格:是指艺术家在创作总体上表现出来的独特的创作个性与鲜明的艺术特色。1.艺术语言:指的是它在艺术作品中起到类似语言的表情达意的作用。事实上艺术语言就是艺术作品的物质表现手段,是作品的外部形式。每个种类的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如绘画语言包括线条、色彩、构图等;音乐语言包括旋律、和声、节奏等;电影语言包括画面、声音、蒙太奇等。
1.艺术语言:指的是它在艺术作品中起到类似语言的表情达意的作用。事实上艺术语言就是艺术作品的物质表现手段,是作品的外部形式。每个种类的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如绘画语言包括线条、色彩、构图等;音乐语言包括旋律、和声、节奏等;电影语言包括画面、声音、蒙太奇等。
2.艺术直觉:就是在一定的艺术心理定势的不知不觉的导向和作用下,对客观事物感知后,不经过复杂的智力思考的逻辑过程而直接、迅捷的认识和把握事物的思维活动。3.现代主义创作方法:是指艺术家按照生活的本来面貌,通过艺术形象的典型化,真实的再现生活的一种创作方法。它的基本特征是:艺术描绘的客观性、艺术形象的典型性、思想倾向和情感的隐蔽性。
4.艺术风格:简单地说,风格就是艺术作品的因于内而符于外的风貌,是艺术作品在整体上呈现出的具有代表性的面貌。艺术家独特的创作个性,离不开艺术家独特的人生道路、生活环境,阅历修养,审美需求和艺术追求。
5.艺术意境:是艺术作品整体所呈现给欣赏者的景真、情深、意切的出神入化的艺术境界,是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有机整体中偏重于内容方面所表现出来的艺术效果。
6.艺术流派:是指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内,由一些思想倾向、艺术主张、创作方法、艺术风格等方面相近或相似的艺术家,自觉或不自觉的形成的艺术家群体。艺术流派是多种多样的。它是艺术不断发展、多样化与繁荣的表现。
1、艺术意象:是艺术家在艺术构思的过程中,将主体的审美情感,审美认识与把握到的客观物象相融合,并以一定的艺术表现手段和规律作为媒介,所形成的存在于观念中的艺术形象。
2、基形意象:是客观具体事物最基础的局部形态在人脑中经过想象加工形成的局部意象。
3、艺术风格:体现艺术家成熟而稳定的艺术特征的代表性面貌。
4、艺术直觉:是在一定的艺术心理定势的导向和作用下,对客观事物感知后,不经过复杂的智力思考的逻辑过程,直接迅捷地认识和把握事物的思维活动。
5、艺术心理定势:是指艺术工作者在掌握了一定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艺术基础理论与艺术创作的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在长期进行艺术修养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稳定而又习惯成自然的艺术心理态势。
6、艺术思维:艺术思维就是主要利用形象思维来完成艺术构思和艺术意象并最终物化为艺术形象(作品)的思维活动。
7、素材:是未经作者艺术加工的感性生活材料或原创的艺术资料
8、期待视域:主要指读者在阅读理解之前对艺术作品显现方式的定向性期待,这种期待有一个相对确定的界域,它圈定了理解可能的限度。
7.形象思维:是指在艺术构思过程中,以表象作材料,通过艺术想象,对表象予以升华,或对表象予以分解、重组、联结等,加工成艺术意象的思维过程。
8.造型艺术:是指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如颜料、纸张、泥石、木料等),通过雕塑静态的视觉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与表现艺术家思想情感。它是一种再现性空间艺术,也是一种静态的视觉艺术。它主要包括绘画、雕塑、摄影艺术、书法艺术等。
9.意境:是艺术家的思想、审美观念及审美理想与客观景物的融合。它是情与景、意与境的统一。“意境”追求天然之美,追求纯真之美,追求朴素之美,归结为一种自然天真的审美趣味,对于中国传统关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什么是艺术流派? 艺术流派是指思想倾向、审美观念、艺术趣味、创作风格相近或相似的一些艺术家所组成的艺术派别。他们既要有明确的艺术主张,还要有具体的创作实践、艺术成果和成就显著的代表人物。
2、什么是艺术作品的内容? 艺术作品的内容,指的是经过艺术家选择、提炼、加工和改造过的人类生活的外部客观世界和内部主观世界。其构成因素包括题材、主题、人物、情感、环境等诸因素,其中最为主要的构成因素是题材和主题。
3、什么是艺术批评?
艺术批评是艺术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艺术作品及一切艺术活动、艺术现象予以理性分析、评价和判断的科学活动。
4、艺术传播的主要方式有哪些? 艺术传播的主要方式有三种,即现场传播方式、展览性传播方式和大众传播方式。
5、什么是美育? 美育即审美教育,是指运用审美的方式实施教育,旨在提高人们的审美感受能力、审美创造力及审美情趣,以促进其人格的完善以及全民族整体素质的提升。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
6、什么是艺术中的幽默? 幽默是喜剧性的一种独特形态,它把内容和形式中美和丑的复杂因素交合为一种直率而风趣的形式外化出来。幽默所引发的笑,常常带有轻微的讽刺意味。
7、书法的涵义及其艺术特征是什么? 书法是以线组合文字的艺术形式,它主要通过用笔用墨、结构章法、线条组合等方式进行造型和表现主体的审美情操。
书法艺术的基本特征是:(1)线条与组合;(2)具象与抽象;(3)情感与象征。
8、什么是艺术欣赏的审美效应? 审美效应是艺术欣赏活动具体运作的结果,也是艺术欣赏的作用和目的。艺术欣赏活动最为显著的审美效应,是能够产生共鸣;其二是能够陶冶欣赏者的情绪,净化他们的灵魂;其三是能够深化人们的哲思,提高其精神境界。
9、什么是艺术创作的物化与表现? 即艺术家将自己在艺术构思中已经基本形成的艺术意象转化为艺术符号,并以物态化的形式得以显现,使之成为具体的、稳定的、可感的艺术形象、艺术情态或形象体系的过程。
10、雕塑的涵义及其艺术特征是什么? 雕塑是一门直接利用物质材料,运用雕刻或塑造的方法,在立体(三度空间)的空间中创造出具有实体形象艺术品的艺术。雕塑艺术的基本特征是:(1)物质与技艺的统一;(2)造型与观念的融合。
1、什么是灵感?
灵感或灵感思维是指艺术家在创造活动中,由于大脑皮质的高度兴奋,所产生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和思维方式,是在一定的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基础上,显意识和潜意识的相互作用,产生出新概念和新意象的顿悟式和突发性的思维方式。灵感思维具有突发性、超常性、易逝性等特点。
2、什么是艺术风格? 艺术风格是指艺术创作的整体上所呈现出来的代表性的特点,是由艺术家的主观方面的特点和作品的客观特征所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艺术风貌。风格是艺术家在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是艺术家的创作见解通过独特的艺术形式的表现,是一个艺术家在全部作品中反映出来的基本特色和创作个性。风格,是一个艺术家创作上成熟的重要标志。
3、什么是艺术传播? 艺术传播就是艺术的信息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迁徙、变动、蔓延,达到公共化或社会化的过程。艺术信息、受传者、传播主体和传播媒介(或加上传播效果),就是艺术传播得以构成和运行的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
4、共鸣 共鸣是指在鉴赏过程中,鉴赏者为作品中的思想情感、理想愿望及人物命运所打动,从而形成的一种强烈的心灵感应状态。不同时代、阶级、民族的鉴赏者,在鉴赏同一部艺术作品时可能会产生相同或相近的审美感受,也可以称作共鸣。
5、什么是艺术典型? 艺术典型指的是艺术作品之中那些具有高度典型性的形象体系,包括典型人物、典型环境等,其中,典型人物是艺术典型的主体,典型性格是典型人物的核心。
6、建筑艺术的涵义及其审美特征是什么? 建筑是一种实用与审美相结合,以形体、线条、色彩、质感、装饰、空间组合等为语言,建构成实体形象的造型与空间艺术。建筑的基本特征:(1)造型的形式美追求;(2)环境的人格化体现;(3)多重的象征性意味。
7、什么是意境? 意境是指艺术形象或情境中呈现出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能够蕴含和昭示深刻的人生哲理及宇宙意识的至高境界,它是主体情感与客观物象的有机统一。
8、艺术的审美价值是什么? 艺术的审美价值,是指客体对象与审美主体在审美关系的生成中所体现出的能够满足人的审美需要、引起人的审美感受的具有某种社会性的客观属性。
9、什么是悲剧? 悲剧是同崇高有密切联系而又互有区别的一个范畴。悲剧的美学特征表现为一种主体与客体的矛盾斗争趋向于统一的过程,即体现人的本质力量的实践主体暂时被否定而最终被肯定,代表历史发展方向的实践主体暂时受挫折而终将获得胜利。
10、音乐 ?音乐是以人声或乐器声音为材料,通过有组织的乐音在时间的流动中创造审美情境的表现性艺术。音乐以旋律、和声、配器、复调等为基本手段,以表达人的审美情感为目标,具有较强的情感表现力。其中旋律是最具表现力的因素。音乐艺术的基本特征:(1)情感的涌流;(2)想象的自由;(3)象征的意味。
1、艺术的基本功能有哪些?艺术的具体功能有多种,但主要的应当是审美认知作用、审美教育作用、审美娱乐作用三种。也可回答为娱乐功能、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审美功能。
2、什么是艺术鉴赏? 欣赏性的艺术消费活动就是艺术欣赏,其内涵主要是指以艺术作品为对象、以受众为主体、力求获得多元审美价值的积极能动的欣赏和再创造活动,是接受者在审美经验基础上对艺术作品的价值、属性的主动选择、吸纳和扬弃。
3、什么是艺术家? 艺术创造主体------艺术家,是人类审美活动的体验者和实践者,也是审美精神产品的创造者和生产者。他们通常具有独立的人格和丰富的情感,以及良好的修养和突出的审美能力。同时,艺术家又是具体的和社会的人。艺术家的生命在于创造。
4、什么是审美期待? 欣赏者的审美期待可呈现为文体期待、意象期待和意蕴期待。文体期待是指艺术欣赏者由于艺术作品的类型或形式特征而引发的期待指向;意象期待是指欣赏者由于艺术作品的某种特定意象而引发的期待指向;意蕴期待是指欣赏者对艺术作品的审美意味、情感境界、人生态度及思想倾向等方面的期待指向。
5、舞蹈的涵义及其艺术特征是什么? 舞蹈是以审美规范化了的有组织、有节奏的人体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运用节奏、表情、构图、造型等要素,创造形象和表现情感的艺术样式。舞蹈艺术的基本特征是:(1)动作与姿态;(2)抒情与表现;(3)节奏与韵律。
6、什么是艺术体验: 艺术体验,是创造主体在长期积淀的审美经验的基础上,充分调动情感、想象、联想等心理要素,对特定的审美对象进行审视、体味和理解的过程。
7、工艺的涵义及其艺术特征是什么? 工艺是指既具有审美特性、又具有较强的物质特性,既表现出审美价值、又可以体现一定实用价值的造型与空间艺术。工艺艺术的基本特征是:(1)实用与审美;(2)物质与精神;(3)技能与创造。
8、什么是艺术中的讽刺? 讽刺是以真实而夸张或真实而巧妙之类的手段,及其简练地把人生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引发人们从中得到否定和贬斥丑的精神和情感愉悦。
9、什么是艺术意象? 艺术意象,是艺术主体的审美认知和审美情愫与客体物象实现化合的心理形态,同时也氤氲于这种心理形态的物态化表现之中。艺术意象是主体艺术思维及其情感活动的结果,是凝结了主体生命意识和审美理想的感性显现。
10、什么是艺术作品的形式? 艺术作品的形式,就是艺术作品的内容的存在方式,即艺术作品内容的内部组织结构和外部表现形态。艺术作品形式的构成因素,主要包括艺术作品的结构和语言。
1、美育:即“审美教育”,是由18世纪德国美学家席勒在《美育书简》中首次正式提出的。席勒不限于仅仅从道德教育特殊方式的角度来看待美育,而是从自然与人、感性与理性等基本哲学命题出发,从改变近代人的存在方式,使人重新获得自由、和谐、全面的发展,实现人性的复归这一更加广阔的领域来使人认识美育。
2、实用艺术:指实用与审美相结合的表现性空间艺术。主要包括建筑艺术、园林艺术、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等。
3、建筑艺术:指按照美的规律,运用建筑艺术独特的艺术语言,使建筑形象具有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具有象征性和形式美,体现出民族性和时代感。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提出了建筑的三条基本原则:实用、坚固、美观。
4、现代设计: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1、产品设计,从家具、餐具、服装等日用品到汽车、飞机等高新技术产品,特点是将造型艺术与工业产品结合起来,使得工业产品艺术化。
2、环境设计,指人类对各种自然环境因素和人工环境因素加以改造和组织,对物质环境进行空间设计,使之符合人的行为需要和审美需要。
3、视觉设计,指人们为了传递信息或使用标记所进行的视觉形象设计。
5、造型艺术:指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通过塑造静态的视觉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与表现艺术家思想情感。主要包括绘画、雕塑、摄影艺术、书法艺术等。
6、中国画:简称“国画”。是东方绘画体系的主流。其特点是:
一、表现在工具材料上,采用毛笔、墨或颜料,在宣纸或绢帛上作画。
二、在构图上不受焦点透视的束缚,多采用散点透视法。
三、绘画与诗文、书法、篆刻结合,相互补充,形成中国画独特的内容美和形式美。
四、中国画的特点来源于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文化和丰富的美学思想。
7、摄影艺术:是摄影师运用照相机作为基本工具,根据创作构思将人物或景物拍摄下来,再经过暗房工艺处理,塑造出可视的艺术形象,用来反映社会生活与自然现象,并表达作者思想情感的一种艺术样式。
8、表情艺术:指通过一定的物质媒介(音响、人体)来直接表现人的情感,间接反映社会生活的这一类艺术的总称,它主要指音乐、舞蹈这两门表现性和表演性艺术。
9、交响乐:是用管弦乐队演奏的奏鸣曲,是音乐艺术的精髓,是音乐创作的最高形式,是人类文明的积淀。包含四个独立乐章的器乐套曲。
10。芭蕾舞:起源于意大利,形成于法国。古典芭蕾舞有一整套严格的程式和规范,尤其是脚尖鞋的运用和脚尖舞的技巧。
11.综合艺术:是戏剧、戏曲、电影、电视等一类艺术的总称。它将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视觉艺术与听觉艺术、再现艺术与表现艺术、造型艺术与表演艺术的特点融合到一起,具有更加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12。悲剧:是戏剧种类一种,被认为是戏剧之冠。具有崇高的地位,常通过正义的毁灭、英雄的牺牲或主人公苦难的命运,显示出人的巨大精神力量和伟大的人格。
13。电影艺术:电影是现代科学技术与艺术想结合的产物。电影艺术是通过画面、声音和蒙太奇等电影语言,在银幕上创造出感性直观的形象,再现和表现生活的一门艺术。由于电影诞生在音乐、舞蹈、绘画、雕塑、戏剧、建筑之后,所以常被人们称做“第七艺术”。14。蒙太奇:原为建筑学用语,意为装配、组合、构成等,在影视艺术中,这一术语被用来指画面、镜头和声音的组织结构方式。包含三层含义:
一、从技术层面上讲,蒙太奇就是剪辑;
二、从艺术层面上讲,蒙太奇是电影的基本结构手段和叙事方式;
三、从美学层面上讲,它是影视艺术独特的思维方式,也是一种创作方法。
15。主人公:指戏剧、戏曲、电影、电视剧作品中的主要任务,或叫中心人物。是戏剧影视作品集中刻画的任务形象,是作品内容的中心,是矛盾冲突的主体,是情节展开的依据。塑造鲜明、生动、富有个性的主人公形象,是戏剧影视艺术最根本的任务。
16.小说:是一种以叙述故事、塑造人物形象为主的文学体裁,特点是在生活素材的基础上用虚构的方式再线生活。人物、情节和环境是小说不可缺的基本要素。
17.艺术创作主体——艺术家:是专门从事艺术生产的创造者的总称。应当具备艺术的天赋和艺术的才能,掌握专门的艺术技能和技巧,具有丰富的情感和艺术的修养,能通过自己的创造性劳动来满足人们特殊的精神需要即审美需要。
18.形象思维:是人类能动的认识和反映世界的基本形式之一,也是艺术创作的主要思维方式,它运用一定的形象来感知、把握和认识事物,通过具体、感性的形象来达到对事物本质规律认识的一种思维形式。特点是:
一、思维过程离不开感性形象;
二、思维过程依靠想象、情感等多种心理功能;
三、整体性。19.艺术风格:指艺术家在创作总体上表现出来的独特的创作个性与鲜明的艺术特色。20.艺术语言:指任何一们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表现方式和手段,运用独特的物质媒介来进行艺术创作,从而使得这门艺术具有自己赌局饿美学特性和艺术特征。这种独特的表现方式或表现手段,就叫艺术语言。
21.艺术形象:是文艺反映生活的特殊方式,是具体可感的,是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的统一、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个性与共性的统一,可分为视觉形象、听觉形象、综合形象和文学形象。
22、典型:又称典型人物、典型性格或典型形象,指艺术作品中塑造得成功的人物形象。23。审美体验:是整个审美活动过程的中心环节,指鉴赏主题在审美直觉的基础上,达到艺术审美活动的高潮阶段,调动再创造的想象力和联想力,激起丰富的情感,设身处地的生活到艺术作品中,获得心灵的审美愉悦,把外在的作品中的艺术形象转化为鉴赏者自身的生命活动。
24。审美升华:是艺术鉴赏活动的最高境界。指鉴赏主体在审美直觉和审美体验的基础上达到一种精神的自由境界,通过艺术鉴赏的审美再创造活动,在艺术作品和艺术形象中直观自身,实现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语言学必考名词解释 篇2
关键词:语言学学术论文,英文摘要,名词化
0引言
摘要是对研究者的学术研究过程及成果的高度概括, 能直接反映论文质量高低, 影响论文的传播和影响力。目前, 对英文论文摘要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如下方面:对英语摘要从学术规范的角度 (例如, 在时态、语态、句式等方面应该遵循的规范) 进行研究;从跨文化的角度进行对比研究中西方学者英文摘要差异, 或是研究不同语种英文摘要差异;对某一学术领域论文 (如财经类、医学类等) 摘要的结构进行研究。 学术论文摘要需要具备特有的客观、严谨、学术的特点, 朱永生、董宏乐曾指出, 在正式的语体中使用名词化结构可以增加语篇的理性、技术性和客观性[1], 这无疑与英文摘要的要求不谋而合。因而近年来有学者开始从语法隐喻的角度对论文摘要进行研究, 以期更好地为学术论文摘要的写作和翻译服务。本文将聚焦于语言学类学术论文英文摘要, 试图为语言学类学术论文英语文摘要写作教学提供一定的思路。
1名词化概念隐喻
语法隐喻理论认为隐喻除词汇层面外还发生在语法层面, 即语言意义未发生变化, 只是在隐喻化过程中发生了语法性状的变化, 可分为概念隐喻和人际隐喻两种形式。韩礼德曾明确指出概念语法隐喻主要表现为名词化, 即本应由动词和形容词体现的过程 (一致式) 和特征由名词或名词词组 (隐喻式) 来体现[2]。很多学者指出语法层面上的隐喻度越高, 语言正式化程度也越高。由此可见, 名词化隐喻式常见于相对正式的书面语中。
摘要是对学术论文主要内容的高度概括, 其语言需要符合简练、客观、逻辑性强, 而名词化是将复杂的小句成分“浓缩”为名词或名词词组, 使得语言结构更加凝练、紧凑。由此可见, 名词化语法隐喻恰恰迎合了英文摘要写作的要求。聚焦于学术论文摘要中名词化语法隐喻特征对摘要的英译与写作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2语言学论文摘要中名词化现象总体情况
有些学者曾从实证的角度对其他类学术论文英文摘要进行分析, 研究表明学术论文英文摘要中名词化现象非常普遍。杨信彰[3]指出, 以名词化为特征的语法隐喻的出现是为了满足科学方法、科学论证和科学理论的需要。语言学类学术论文摘要同样存在大量的语法隐喻, 陈兰[4]选取从国内外的核心期刊上随意挑选了20篇字数上较为接近的语言学论文的英语摘要, 发现以英语为母语的语言学论文摘要的名词化频率平均值为10.6%, 就说明每100个单词中出现10.6个名词化结构;而以汉语为母语的语言学论文摘要的名词化频率为9.13%, 存在一定的差异。此外本文按照“-ion等名词后缀及其变体的相应名词进行检索统计发现中国作者的使用频率 (33.7%) 比英语为母语的作者 (19%) 高得多, 可以看出这方面中国学者存在一定的过度使用的问题。 以上两点值得研究者加以重视, 以期在语言类学术论文摘要的书写中提升名词化语法隐喻意识, 同时尽量纠正不良倾向。
3名词化隐喻在语言学论文摘要中的构建功能
名词化语法隐喻对于语言学类论文摘要的构建功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实现摘要简洁凝练的文体特征
语言学学术论文摘要力求以最短的篇幅, 用最凝练的语言传递最丰富的信息量, 向其他研究者介绍其研究的背景、内容、方法等。表示过程的“动词”和“形容词” (即“一致式“) 经过名词化 (即”隐喻式“) 后, 信息打包重组, 在表述相同的内容时, 可以有效地提高语篇的信息密度, 真正实现了语言学学术论文摘要的简洁性和概括性。
3.2实现论文摘要术语化、客观化的文体特征
术语的大量使用是论文摘要的一个显著特征, 可以增强摘要的科学性和严谨性。语言学类学术论文摘要可以通过语法隐喻把信息量繁多的小句凝练为名词或名词词组, 从而实现摘要术语化的文体特征。 同时, 语言学论文的英文摘要应该客观表述研究内容, 尽量避免出现显示出主观臆断色彩的表达方式。在名词化隐喻式中, 名词化的使用使得动作的参与者信息得以淡化或是隐藏, 从实体概念向抽象概念转换, 可以脱离时态和情态的限定。因此, 名词化结构可以避免行文的主观色彩, 增强摘要的客观性。
3.3提高摘要语篇的连贯性
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句子有主位和述位两部分构成。主位是话语的出发点, 表现已知信息。述位是主位之外的成分, 传递新信息。如果将前句述位部分隐喻化, 作为后句的主位。通过“主位—述位”的承接可以加强语篇的连贯性。
4本研究教学启示
理解语言学类学术论文英语摘要的名词化特征不仅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更重要的意义是可以更好地为学术论文摘要的写作和翻译服务。基于以上研究, 笔者提出以下可供借鉴的训练方法:
4.1 “以阅读带动写作”提升学生名词化语法隐喻意识
首先要培养学术具有名词化语法隐喻意识, 阅读是不可或缺的手段。在英语专业精读教材, 特别是高级阶段的教材中, 政论性的问题和演讲文体占有很大的比重, 在这样的文体中, 语篇中大量的名词化隐喻是一种典型的“动因的突出”, 是作者为顺应某种交际目的而使用的一种语言策略。教师可从体裁分析的角度分析大量的典型范文让学生了解名词化隐喻与文体正式程度的相关性。
4.2提供一定量的范例语料加以分析与模仿
教师可从体裁分析的角度分析大量的典型范文让学生了解语言学类论文摘要的语言特征, 教师也可提供国内外不同学术杂志进行英语本族语学者与非本族语学者英文摘要的主要差异。然后学生通过模仿所分析的范文提高英文论文摘要的写作能力。主要模仿对象为常用名词化句式, 使得学生能够掌握一些模式化的可供直接借鉴的语料在学术论文摘要翻译和写作过程中直接使用。
总之, 学术论文英文摘要通过使用名词或名词词组等名词化隐喻手段, 具有高度的浓缩性和概括性。语言学类学术论文摘要语言要求简洁凝练, 具有正式性、客观性, 同时语篇需要具有衔接性和连贯性。 研究语言学论文的英文摘要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摘要这一特殊语体的理解, 从而撰写出更具学术性, 语言规范、得体的英文摘要。
参考文献
[1]朱永生, 董宏乐.科技语篇中的词汇隐喻、语法隐喻及其互补性[J].山东外语教学, 2001 (4) :5-8.
[2]吴启雨.科技英语中的名词化及其翻译[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1) :89-91.
[3]杨信彰.名词化在语体中的作用——基于小型语料库的一项分析[J].外语电化教学, 2006 (4) :3-7.
语言学名词 篇3
泛指汉字的外形和体态。一般包括汉字的字形和字体。
字体 script style
根据不同时期、不同书写工具和介质所体现的字形结构特点和总体风格,总结划分出来的汉字形体类别,主要包括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等。也指根据字形特点和风格划分出来的,用于印刷、电子显示或手写的汉字形体类别,主要包括宋体、仿宋体、楷体、黑体等。
甲骨文 oracle bone inscription;carapace and bone script
汉字字体之一。主要指商周时代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占卜记事文字,也指非占卜用的骨器上其他性质的文字。
金文 bronze inscription
又称“青铜器铭文”“钟鼎文”“吉金文字”“彝器款识”。汉字字体之一。铸刻在古代青铜器上的汉字。
族名金文 bronze clan inscription
又称“氏族文字”“族徽符号”。商周金文中表示族氏名号的徽志性文字。
鸟虫书 bird and insect script
春秋战国时期流行于南方楚越地区,字形中夹以鸟虫图案做修饰或字形线条呈鸟虫状婉曲变形的美术化字体。
战国文字 Warring States script
战国时期及部分春秋晚期古汉字的统称。
秦系文字 Qin system script
春秋战国时期流行于西部秦国地区的文字以及秦代通行的小篆。其字体端庄规整,与两周文字一脉相承。
六国文字 Six States script
战国时期流行于齐、楚、燕、三晋等东方六国地区的汉字。其字形大多草率简省,地域特征明显。
简帛文字 bambooslip and silk script
战国秦汉时期书写在竹简和绢帛上的汉字。
陶文 pottery inscription
先秦时期刻写、模印在陶器上的汉字。
玺印文字 seal inscription
战国秦汉时期篆刻在玺印上的汉字。包括古玺文字、秦印文字和汉印文字。
石刻文字 stone inscription
古代刻写在玉器、碑石以及岩崖上的汉字。
墓志文字 grave-tablet inscription
古代刻写在埋藏于死者墓里的石板或方砖上,记载死者家世和生平梗概的汉字。
碑别字 vulgar form of stele inscription
古代碑刻中所出现的讹误字和俗体字。
封泥文字 sealing-clay inscription
古代用玺印模印在密封书简的黏土上的汉字。
货币文字 coin inscription
主要指先秦时期铸于金属货币上的汉字。也泛指各个历史时期货币上的汉字。
瓦当文字 eaves tile inscription
秦汉时期瓦当上模印的汉字。
古文 guwen script
历史上对战国时期东方六国地区所使用汉字的习惯性称谓。例如,孔子壁中藏书、《说文解字》《三体石经》《汗简》等收录或使用的“古文”。
籀文 zhouwen script
历史上对传说由周宣王太史籀编纂的《史籀篇》里所使用汉字的习惯性称谓。其书已佚,《说文解字》尚保留220余字,字体风格大抵与西周晚期或春秋早期的金文相当。
奇字 odd script
历史上对战国时期流行于东方六国地区的某些形体奇特汉字的习惯性称谓。
传抄古文 transcribed ancient script
传写抄录在古代字书及其他文献中的战国文字。
隶定古文 clerically transcribed ancient script
传写抄录于古代字书及其他文献中用楷书或隶书笔法转写的战国文字。
三体石经 Tri-script Stone Classics
又称“正始石经”“三字石经”。曹魏正始年间由官方用古文、小篆、隶书三种字体对照刻写在石碑上的《尚书》《春秋》等儒家经书。
小篆 small seal script
汉字字体之一。在春秋战国时期秦文字的基础上逐渐演进而来,秦统一后经过整理规范,其线条婉曲规整、粗细一致,笔画疏密匀称。
隶书 clerical script
又称“佐书”。汉字字体之一。在秦系文字的基础上用方折的笔画改变篆书圆转的线条,字形方正平直、笔画形态有波磔变化。形成于战国晚期,通行于两汉。
古隶 ancient clerical script
又称“秦隶”。带有较多古汉字笔意的秦代隶书和汉代早期隶书字体。
汉隶 Han clerical script
又称“八分”。汉代中期以后逐渐成熟定型,脱离了古汉字结体特点,是比较规整成熟的隶书字体。
隶变 clerical change
汉字在由篆书向隶书演变过程中所出现的形体和结构方面的变化。
隶定 clerical transcription
用通行的隶书或楷书笔法重新写定古汉字字形。
新隶体 neo-clerical script
东汉中晚期在成熟隶书的基础上,因草写影响而逐渐形成,具有后来楷书某些特点的隶书字体。
草书 cursive script
汉字字体之一。在隶书基础上因快速草率书写导致笔画连写、省略而产生的一种适于日用的简便手写字体。约形成于西汉宣帝、元帝时代。
章草 zhangcao script
保留了较多隶书笔势和笔意,一字之中笔画相连而上下字不连的草书字体。
今草 modern cursive script
形成于汉末,由章草去其波磔之势,一字笔画之间和上下字之间多顾盼、连缀的草书字体。
狂草 deranged cursive script
兴起于唐代,在今草基础上进一步减损笔画,奇诡难识的草书字体。用笔连绵环绕,书写风格狂放不羁,字形略具大意。
行书 semi-cursive script;running script
汉字字体之一。东汉晚期在具有草书笔意的新隶体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手写字体。通常也指因楷书的快速书写而导致某些笔画相连,但结构和笔画基本不失楷书规范,字形较易辨认的字体。
楷书 standard script
汉字字体之一。形成于汉魏之际,在新隶体的基础上改变汉隶波挑笔势,吸收早期行书横画的某些用笔方法,增加捺笔和硬钩等笔画,字形方正规整,书写风格端庄大方。
魏碑体 Wei stele style
汉字字体之一。结体和笔法较为古拙,保留了新隶体某些特点的楷书字体,多见于北魏时期的碑刻和墓志。
秦书八体 eight script-styles in Qin
秦始皇时所定的八种字体。包括大篆、小篆、刻符、虫书、摹印、署书、殳书和隶书。
汉初六体 six script-styles in early Han
西汉初年所定的不同用途的六种字体。包括古文、奇字、篆书、隶书、缪印和虫书。
行款 script arrangement;script format
成篇文字的书写顺序和排列形式。包括文字书写的左行、右行、下行和行列形式的自上而下、自左而右、自右而左等。
印刷体 printed form
与“手写体”相对。字形方正匀称,笔画整齐清晰,适用于印刷和电子显示的字体。汉字印刷体主要有宋体、仿宋体、楷体、黑体等。
新字形 new printed form
以《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1965年)和《现代汉语通用字表》(1988年)为字形标准的新式印刷体字形。
旧字形 old printed form
《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1965年发布后,人们对此前中国大陆使用的和港澳台地区现仍在使用的印刷体字形的称谓。
手写体 handwritten form
与“印刷体”相对。字形笔画通常不够整齐划一,适用于手头书写的字体。如汉字的行书、草书等。
饰笔 decorative mark
古汉字中为了美观或其他原因而在字形上增加的装饰性点画或符号。
合文符号 compound graph mark
古汉字中加注在合文旁边的点画标记。
重文符号 repeating mark
古汉字文献资料或其他文献资料中标于文字下侧,表示该字在篇章中需重复使用的标示性符号。一般加注在文字右下方,写作“=”。
区别符号 distinctive mark
古汉字中为区别字形和分化新字而附加在某些字上,形体简单且一般没有实际含义的区别性符号。古汉字中常用的区别符号有“一”“ヽ”“丨”“口”等。
同形字 homograph
分别为记录不同的词所造而字形偶然相同的一组汉字,也指由于形借、字形演变等原因所形成的字形相同而音义不同的一组汉字。
形似字 near homograph
分别记录不同的词,而字形只有细微差别的一组汉字。
单音字 monophonic character
只有一个读音的汉字。
多音字 polyphonic character
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读音的汉字。
多音多义字 heteronymic character
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读音,并分别记录不同词义的汉字。
异读字 heterophonic character
具有不同读音,但只记录同一个词的汉字。
同音字 homophonous character
读音完全相同而形义不同的汉字。
单义字 monosemic character
只有一个义项的汉字。
多义字 polysemic character
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义项的汉字。
同义字 synonymic character
记录相同或相近词义的一组汉字。
同义换读 synonymic interchange
又称“异音同用”。由于一个词与另一个词的意义相同或相近而借用另一个词所用的字形并相应变换读音的用字现象。如“圩”换读为“围”,量词“石”换读为“担”。
正体字 standard form;proper character
又称“正字”“正体”。与“异体字”“俗体字”相对。指为社会普遍遵循、符合一定时期通行规范的汉字。在不同的时代,正体字的标准和范围可能作一定程度的调整与改变。例如,“头”“灯”等字在过去被认为是俗体字,而现已被确立为正体字。
俗体字 vulgarism;vulgar form
又称“俗字”“俗体”。与“正体字”相对。指流行于民间而未取得正体地位的俗写汉字。不同时代对俗体字的看法可能不一致。例如,在汉代“蚊”是“蟁”的俗体字,“躬”是“躳”的俗体字,而现在“蚊”“躬”是正体字。
错别字 wrong and inappropriate character
错字和别字的合称。错字指误写正字字形而形成的音义均不同的汉字或不成字的非字形体;别字指误写正字字形而形成的同音不同义的汉字,也指由于汉字修养的不足,书写时用来代替正字的同音字。
古今字 ancient and modern graphs
通行时代有先后之别,所表示的词义范围或有差异,用来记录同一个词的音同或音近而字形各异的一组字。一组古今字中先出的字为古字,后起的字为今字。例如,“暴—曝”“竟—境”“见—现”“说—悦”“振—赈”等,每组前者为古字,后者为今字。
初文 protoform
与“后起字”相对。在历时汉字系统中,对于记录相同词义的一组字来说,出现在最先的且大多可追溯到古汉字阶段的初始汉字。
后起字 younger graph;later graph
与“初文”相对。在历时汉字系统中,对于记录相同词义的一组字来说,出现相对较晚的后起汉字。
传承字 transmissive character
从汉字发展的上一历史阶段流传下来沿用到下一历史阶段的汉字。特指现代汉字中由古代流传沿用到现代的汉字,如“人”“日”“火”等。
新增字 neo-emerging character
相对于汉字发展的上一历史阶段,新产生出来的汉字。
异体字 allograph;variant character
语言学名词解释 篇4
胡壮麟《语言学教程》课后答案 Define the following terms: 1.design feature: are features that define our human languages, such as arbitrariness, duality, creativity, displacement, cultural transmission, etc.2.function: the use of language to communicate, to think ,etc.Language functions include informative function, interpersonal function, performative function, interpersonal function, performative function, emotive function, phatic communion, recreational function and metalingual function.3.etic: a term in contrast with emic which originates from American linguist Pike’s distinction of phonetics and phonemics.Being etic mans making far too many, as well as behaviously inconsequential, differentiations, just as was often the case with phonetic vs.phonemic analysis in linguistics proper.4.emic: a term in contrast with etic which originates from American linguist Pike’s distinction of phonetics and phonemics.An emic set of speech acts and events must be one that is validated as meaningful via final resource to the native members of a speech community rather than via appeal to the investigator’s ingenuity or intuition alone.5.synchronic: a kind of description which takes a fixed instant(usually, but not necessarily, the present),as its point of observation.Most grammars are of this kind.6.diachronic: study of a language is carried through the course of its history.7.prescriptive: the study of a language is carried through the course of its history.8.prescriptive: a kind of linguistic study in which things are prescribed how ought to be, i.e.laying down rules for language use.9.descriptive: a kind of linguistic study in which things are just described.10.arbitrariness: one design feature of human language, which refers to the face that the forms of linguistic signs bear no natural relationship to their meaning.11.duality: one design feature of human language, which refers to the property of having two levels of are composed of elements of the secondary.level and each of the two levels has its own principles of organization.12.displacement: one design feature of human language, which means human language enable their users to symbolize objects, events and concepts which are not present c in time and space, at the moment of communication.13.phatic communion: one function of human language, which refers to the social interaction of language.14.metalanguage: certain kinds of linguistic signs or terms for the analysis and description of particular studies.15.macrolinguistics: the interacting study between language and language-related disciplines such as psychology, sociology, ethnography, science of law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etc.Branches of macrolinguistics: psycholinguistics, sociolinguistics, anthropological linguistics,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16.competence: language user’s underlying knowledge about the system of rules.17.performance: the actual use of language in concrete situation.18.langue: the linguistic competence of the speaker.19.parole: the actual phenomena or data of linguistics(utterances).20.Articulatory phonetics: the study of production of speech sounds.21.Coarticulation: a kind of phonetic process in which simultaneous or overlapping articulations are involved.Coarticulation can be further divided into anticipatory coarticulation and perseverative coarticulation.22.Voicing: pronouncing a sound(usually a vowel or a voiced consonant)by vibrating the vocal cords.23.Broad and narrow transcription: the use of a simple set of symbols in transcription is called broad transcription;the use of a simple set of symbols in transcription is called broad transcription;while, the use of more specific symbols to show more phonetic detail is referred to as narrow transcription.24.Consonant: are sound segments produced by constricting or obstructing the vocal tract at some place to divert, impede, or completely shut off the flow of air in the oral cavity.25.Phoneme: the abstract element of sound, identified as being distinctive in a particular language.26.Allophone: any of the different forms of a phoneme(eg.
46.lexicon: a list of all the words in a language assigned to various lexical categories and provided with semantic interpretation.47.grammatical word: word expressing grammatical meanings, such conjunction, prepositions, articles and pronouns.48.lexical word: word having lexical meanings, that is ,those which refer to substance, action and quality, such as nouns, verbs, adjectives, and verbs.49.open-class: a word whose membership is in principle infinite or unlimited, such as nouns, verbs, adjectives, and many adverbs.50.blending: a relatively complex form of compounding, in which two words are blended by joining the initial part of the first word and the final part of the second word, or by joining the initial parts of the two words.51.loanvoord: a process in which both form and meaning are borrowed with only a slight adaptation, in some cases, to eh phonological system of the new language that they enter.52.loanblend: a process in which part of the form is native and part is borrowed, but the meaning is fully borrowed.53.leanshift: a process in which the meaning is borrowed, but the form is native.54.acronym: is made up form the first letters of the name of an organization, which has a heavily modified headword.55.loss: the disappearance of the very sound as a morpheme in the phonological system.56.back-formation: an abnormal type of word-formation where a shorter word is derived by deleting an imagined affix from a long form already in the language.57.assimilation: the change of a sound as a result of the influence of an adjacent sound, which is more specifically called.”contact” or ” contiguous” assimilation.58.dissimilation: the influence exercised.By one sound segment upon the articulation of another, so that the sounds become less alike, or different.59.folk etymology: a change in form of a word or phrase, resulting from an incorrect popular nation of the origin or meaning of the term or from the influence of more familiar terms mistakenly taken to be analogous 60.category: parts of speech and function, such as the classification of words in terms of parts of speech, the identification of terms of parts of speech, the identification of functions of words in term of subject, predicate, etc.61.concord: also known as agreement, is the requirement that the forms of two or more words in a syntactic relationship should agree with each other in terms of some categories.62.syntagmatic relation between one item and others in a sequence, or between elements which are all present.63.paradigmatic relation: a relation holding between elements replaceable with each other at a particular place in a structure, or between one element present and he others absent.64.immediate constituent analysis: the analysis of a sentence in terms of its immediate constituents---word groups(or phrases),which are in turn analyzed into the immediate constituents of their own, and the process goes on until the ultimate constituents are reached.65.endocentric construction: one construction whose distribution is functionally equivalent, or approaching equivalence, to one of its constituents, which serves as the centre, or head, of the whole.Hence an endocentric construction is also known as a headed construction.66.exocentric construction: a construction whose distribution is not functionally equivalent to any to any of its constituents.67.deep structure: the abstract representation of the syntactic properties of a construction, i.e.the underlying level of structural relations between its different constituents ,such as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underlying subject and its verb, or a verb and its object.68.surface structure: the final stage in the syntactic derivation of a construction, which closely corresponds to the structural organization of a construction people actually produce and receive.69.c-command: one of the similarities, or of the more general features, in these two government relations, is technically called constituent command-command for short.70.government and binding theory: it is the fourth period of development Chomsky’s TG Grammar, which consists of X-bar theme: the basis, or the starting point, of the utterance.71.communicative dynamism: the extent to which the sentence element contributes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mmunication.72.ideational function: the speaker’s experience of the real world, including the inner world of his own consciousness.73.interpersonal function: the use of language to establish and maintain social relations: for the expression of social roles, which include the communication roles created by language itself;and also for getting things done, by means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one person and another..74.textual function: the use of language the provide for making links with itself and with features of the situation in which it is used.75.conceptual meaning: the central part of meaning, which contains logical, cognitive, or denotative content.76.denotation: the core sense of a word or a phrase that relates it to phenomena in the real world.77.connotation: a term in a contrast with denotation, meaning the properties of the entity a word denotes.78.reference: the use of language to express a proposition, meaning the properties of the entity a word denotes.79.reference: the use of language to express a proposition, i.e.to talk about things in context.80.sense: the literal meaning of a word or an expression, independent of situational context.81.synonymy: is the technical name for the sameness relation.82.complentary antonymy: members of a pair in complementary antonym are complementary to each field completely, such as male, female, absent.83.gradable antonymy: members of this kind are gradable, such as long: short, big;small, fat;thin, etc.84.converse antonymy: a special kind of antonym in that the members of a pair do not constitute a positive-negative opposition, such as buy;sell, lend, borrow, above, below, etc.85.relational opposites: converse antonymy in reciprocal social roles, kinship relations, temporal and spatial relations.There are always two entities involved.One presupposes the other.The shorter, better;worse.etc are instances of relational opposites.86.hyponymy: a relation between tow words, in which the meaning of one word(the superordinate)is included in the meaning of another word(the hyponym)87.superordinate: the upper term in hyponymy, i.e.the class name.A superordinate usually has several hyponyms.Under animal, for example, there are cats, dogs, pigs, etc, 88.semantic component: a distinguishable element of meaning in a word with two values, e.g <+human> 89.compositionality: a principle for sentence analysis, in which the meaning of a sentence depends on the meanings of the constituent words and the way they are combined.90.selection restriction: semantic restrictions of the noun phrases that a particular lexical item can take, e.g.regret requires a human subject.91.prepositional logic: also known as prepositional calculus or sentential calculus, is the study of the truth conditions for propositions: how the truth of a composite propositions and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em.92.proposition;what is talk about in an utterance, that part of the speech act which has to do with reference.93.predicate logic: also predicate calculus, which studies 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simple.94.assimilation theory: language(sound, word, syntax, etc)change or process by which features of one element change to match those of another that precedes or follows.95.cohort theory: theory of the perception of spoken words proposed in the mid-1980s.It assumes a “recognition lexicon” in which each word is represented by a full and independent” recognition element”.When the system receives the beginning of a relevant acoustic signal, all elements matching it are fully activated, and, as more of the signal is received, the system tries to match it independently with each of them, Wherever it fails the element is deactivated;this process continues until only one remains active.96.context effect: this effect help people recognize a word more readily when the receding words provide an appropriate context for it.97.frequency effect: describes the additional ease with which a word is accessed due to its more frequent usage in language.98.inference in context: any conclusion drawn from a set of proposition, from something someone has said, and so on.It includes things that, while not following logically, are implied, in an ordinary sense, e.g.in a specific context.99.immediate assumption: the reader is supposed to carry out the progresses required to understand each word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previous words in the sentence as soon as that word in encountered.100.language perception: language awareness of things through the physical senses, esp, sight.
语言学必考名词解释 篇5
1、语言符号的任意性:指语言符号的能指和所指,即声音和意义的结合是任意的,二者并没有必然联系。
2、书面语:书面语是用文字记录的语言形式,它是文字产生后在口语的基础上产生的。书面语是经过加工的、提炼和发展的口语的书面形式。
3、语言相关论:是萨丕尔和沃尔夫提出的关于语言和思维关系的观点,主张语言决定思维,不同的语言就有不同的思维方式。
4、大脑语言功能临界期:是指大脑的单侧化、大脑左半球的分区以及语言的遗传机制,都只提供人具有语言能力的潜在可能性,这些潜能必须在一定期限内被一定的语言环境激活才可使用。
5、语系:语系是按照语言的同源关系对语言进行谱系分类,凡有亲缘关系的语言属于同一语系。
6、机器翻译:是通过计算机把一种语言自动翻译成另外一种或多种自然语言的信息处理技术。
7、语音:语音是人的发音器官发出的、用于人和人之间交际并表达一定意义的声音。
8、词:词是最小的、有意义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
9、语用:语用是指语言运用,即人们在一定的交际环境中对语言的实际运用。
10、文字: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
11、单纯词:是由一个构词语素构成的词。
12、语素:是语言中音义结合的最小单位。
13、屈折:通过词的内部发生语音的交替变换来改变词的语法意义的手段。
14、语音对应关系:方言或亲属语言之间所具有的、有规律的而非个别的语音之间的互相对应的关系。
15、意译词:是用本族语言的构词材料和规则构成新词,把外语中的某个词的意义翻译过来。
16、主谓词组:两个成分之间具有被说明和说明关系的词组是主谓词组。
17、词类:词类是词在语法上的分类。它指可以替换出现在语法结构某些共同组合位置上的词的类,即具有聚合关系的词的类。
18、复辅音:一个音节内处于同一个肌肉紧张的渐强阶段或渐弱阶段上的两个或两个以上辅音的组合叫复辅音。
19、复合构词:词根语素加词根语素构成一个新词叫复合构词。
20、语言迁移:学外语的人的母语叫“来源语”,所要学的外语叫“目标语”,作为来源语的母语对作为标语的外语会产生影响,这就是“语言迁移”。
21、双语现象:指某一言语社团使用两种或多种语言的社会现象,具体而言是社团内的全成员或部分成员双语并用的现象。
22、亲属语言:从同一种语言中分化出来的各个语言叫亲属语言,亲属语言之间具有历史同源关系。
23、词形变化:指通过词的形态变化产生一定语法的形式,主要包括附加、屈折、异根、零形式四种情况。
24、调位:利用音节的音高差别来起辩义作用的语音单位叫做调位。调位是一种非音质单位,依附在音位的组合序列上。
25、语法意义:是语法形式所体现的意义,是语言中通过一类形式或功能所获得的意义。如“动词+名词”具有动宾关系的意义,汉语所有的同类组合都是如此,这种意义就是一种语法意义。
26、语音合成:是语音信息处理研究中的主要工作。就是让计算机模拟人的发声器官的动作并发出类似的声音。如汉语的语音合成目前已初步实现自动生成声韵调结合的音节。
27、句子:句子是词或词组按照一定规则组合而成的、能表达相对完整的意义、前后有较大停顿并带有一定语气和句调的语言单位。
28、异化:是指语流中两个相同或相近的音,其中一个因受另一个印象而变得不相同或不相近。
29、词尾:附着在词干后的,能改变词的语法形式,但不能构成新词的语素。
30、声韵调分析法:是汉语传统的一种音节结构分析方法;可以将音节分为声母、韵母、声调三部分。
31、同化:语流中两个不同的音,其中一个因受到另一个影响而变得跟它相同或相近的现象。
32、语言转用:在民族接触和融合的过程中,一个民族的全部或部分成员放弃使用本民族语言而改说另一民族语言的现象。
33、借词:又叫外来词,是指音与义都来自外语的词。
编译型语言和解释型语言 篇6
计算机不能直接理解高级语言,只能直接理解机器语言,所以必须要把高级语言翻译成机器语言,计算机才能执行高级语言编写的程序.翻译的方式有两种:一个是编译,一个是解释。
编译型语言写的程序执行之前,需要一个专门的编译过程,把程序编译成为机器语言的文件,以后要运行的话就不用重复翻译了,直接使用编译的结果就行了。程序执行效率高,依赖编译器,跨平台性差些。如C、C++、Delphi等。解释型语言在运行程序的时候才翻译,专门有一个解释器去进行翻译,每个语句都是执行的时候才翻译。效率比较低,依赖解释器,跨平台性好,如Basic。脚本语言介于HTML和C,C++,Java,C#等编程语言之间。
HTML通常用于格式化和链结文本。而编程语言通常用于向机器发出一系列复杂的指令。
脚本语言与编程语言也有很多相似地方,其函数与编程语言比较相象一些,其也涉及到变量。与编程语言之间最大的区别是编程语言的语法和规则更为严格和复杂一些.脚本与程序代码的关系:脚本也是一种语言,其同样由程序代码组成。注:脚本语言一般都有相应的脚本引擎来解释执行。他们一般需要解释器才能运行。JAVASCRIPT、ASP、PHP、PERL都是脚本语言。C/C++编译、链接后,可形成独立执行的exe文件。
脚本语言是一种解释性的语言,例如vbscript、javascript、installshield script等等,它不象cc++等可以编译成二进制代码,以可执行文件的形式存在。脚本语言不需要编译,可以直接用,由解释器来负责解释。
脚本语言一般都是以文本形式存在,类似于一种命令。
举个例子说,如果你建立了一个程序,叫aaa.exe,可以打开.aa为扩展名的文件。你为.aa文件的编写指定了一套规则(语法),当别人编写了.aa文件后,你的程序用这种规则来理解编写人的意图,并作出回应.那么,这一套规则就是脚本语言。
JAVA语言
java很特殊,java程序也需要编译,但是没有直接编译称为机器语言,而是编译称为字节码,然后用解释方式执行字节码。Java既可以被编译,也可以被解释。通过编译器,可以把Java程序翻译成一种中间代码可以被Java解释器解释的独立于平台的代码。通过解释器,每条Java字节指令被分析,然后在计算机上运行。只需编译一次,程序运行时解释执行。下图说明了它是如何工作的:
可以把Java字节码看作运行在Java虚拟机(Java VM)上的机器代码指令。每中Java解释器,不管是Java开发工具还是可以运行Java小应用程序的Web浏览器,都是一种Java VM的实例。JavaVM也可以由硬件实现。
Java字节码使“写一次,到处运行”成为可能。可以在任何有Java编译器的平台上把Java程序编译成字节码。这个字节码可以运行在任何Java VM上。例如,同一个Java程序可以运行在WindowsNT、Solaris和Macintosh上。
Java平台
平台是程序运行的硬件或软件环境。Java平台与大多数其它平台不同之处在于它是运行于其它基于硬件平台的纯软件平台。大多数其它平台是硬件和操作系统的结合。
Java平台由两部分组成:
Java虚拟机(Java VM)
Java应用程序界面(Java API)
Java VM是Java平台的基础,可以移植到各种基于硬件的平台上。Java API是软件组件的集合,它们提供了很多有用的功能,如图形用户界面(GUI)。Java API被分组为相关组件的库(包)。
下图描述了一个运行在Java平台上的Java程序,如应用程序(application)或小应用程序(applet)。如图中显示的,JavaAPI和VM把Java程序从硬件依赖中分离出来。
作为一种独立于平台的环境,Java比本地代码慢一些。然而,聪明的编译器、很好地调制过的解释器和即时字节码编译器可以在不牺牲可移植性的条件下使Java的表现接近本地代码。
计算机不能直接理解高级语言,只能直接理解机器语言,所以必须要把高级语言翻译成机器语言,计算机才能执行高级语言编写的程序。
翻译的方式有两种,一个是编译,一个是解释。两种方式只是翻译的时间不同。编译型语言写的程序执行之前,需要一个专门的编译过程,把程序编译成为机器语言的文件,比如exe文件,以后要运行的话就不用重新翻译了,直接使用编译的结果就行了(exe文件),因为翻译只做了一次,运行时不需要翻译,所以编译型语言的程序执行效率高,但也不能一概而论,部分解释型语言的解释器通过在运行时动态优化代码,甚至能够使解释型语言的性能超过编译型语言。
解释则不同,解释性语言的程序不需要编译,省了道工序,解释性语言在运行程序的时候才翻译,比如解释性basic语言,专门有一个解释器能够直接执行basic程序,每个语句都是执行的时候才翻译。这样解释性语言每执行一次就要翻译一次,效率比较低。解释是一句一句的翻译。
编译型与解释型,两者各有利弊。前者由于程序执行速度快,同等条件下对系统要求较低,因此像开发操作系统、大型应用程序、数据库系统等时都采用它,像C/C++、Pascal/Object Pascal(Delphi)等都是编译语言,而一些网页脚本、服务器脚本及辅助开发接口这样的对速度要求不高、对不同系统平台间的兼容性有一定要求的程序则通常使用解释性语言,如Java、JavaScript、VBScript、Perl、Python、Ruby、MATLAB 等等。
方言学名词 篇7
方言 dialect 俗称“土语”“地方话”。一个语言的地域性变体,是相对于共同语或标准语而言的。方言自身有自成系统的语音特征、词汇特征和语法特征。
汉语方言 Chinese dialect 汉民族语言的地域性变体。汉语方言的内部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中国语言地图集》把汉语方言分为官话、晋、徽、吴、湘、赣、客家、平话、粤、闽等十个方言区。
方言地理学 dialect geography 方言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主要利用方言地图等方式研究方言的语言特征在地域性上的分布、特点及其规律。
方言地图集 dialect atlas 根据方言特征或分区等内容绘制成的地图集。大致分为方言特征分布图、方言分布和分区地图两种类型。前者根据方言区别性特点的异同,把方言材料分专题标示在地图上,例如《湖北方言调查报告》中所附的一组方言地图;后者根据方言区别性特征进行分区,并把分区结果标示在地图上,例如《中国语言地图集》中的汉语方言部分。
原始方言 proto dialect 又称“祖方言”。一般指利用历史比较语言学的方法和原则,根据共时方言进行构拟重建的早期方言形式。例如根据当前的闽方言和闽语相关历史文献,用历史比较法等方法,构拟出的原始闽语就可以称为闽语的原始方言。
方言特征 dialectal characteristics 能够用来区分不同方言区的语言特征。往往具有对外排他性、对内一致性的主要特点。根据语言内部的结构,可以分为方言语音特征、词汇特征和语法特征等。
母方言 mother tongue 一个人在语言习得的过程中首先学习、掌握并熟练使用的方言。一般是一个人出生地点或幼年时学话期间的方言。
基础方言 basic dialect 民族共同语或标准语赖以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地域的方言。大多是使用人口众多、通行地域广泛、有较为强大的政治、经济或文化影响力的地域的方言。
方言亲疏 dialectal distance 根据方言对应关系,对方言语音、词汇或语法等项目分别进行对比统计分析,计算出的对应成分之间的远近关系。
地方普通话 regional common language 带有地方口音或者方言成分的普通话。地方普通话往往是方言区的人们因交际需要长期使用而形成的。
方言边界 dialect boundary 方言地图上两种方言之间的边界线。这种边界线在实际上往往是两种方言之间的过渡带。
方言普查 general survey of dialects 对全国范围的方言作概略性的调查。方言普查对于了解方言现状、制定相关语文政策有极大的帮助。汉语首次方言普查是在1955年拟定计划,之后的两三年逐步开展并完成的。
《方言调查字表》 Chinese Character Table for Dialectal Investigation 供调查、记录汉语方言字音用的表格。表格汉字按照汉语中古音的音韵地位排列,该字表是1955年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在原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30年编的《方言调查表格》基础上逐步修订并出版的。
方言记略 outline of a dialect 根据基础字表、基础词表和常用语法例句调查某个方言的语音、词汇和语法概况的概略性记录。主要包括方言声韵调系统、常用词语和常见语法例句。
方言拼音方案 dialectal romanization system 根据某个方言音系的音位特点整理的、可以记录该方言语音系统的、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方案。例如香港语言学会1993年设计的《粤语拼音方案》。
记音 phonetic transcription 用音标记录语言或方言。目前常见的标音系统是国际音标协会制定的一音素一字母的国际音标字母方案。
方言志 dialect chorography 地方志中的方言部分,或以当地方言作为主要内容的地方专门志书。例如《昌黎方言志》。
国际音标标音 IPA transcription 使用国际标音符号系统记录语言或者方言的方法。国际音标是国际语音学会于1888年在《语音教室》杂志上首次发表的,后来经过不断修正。
宽式标音 broad transcription 又称“音位标音法”。根据音位是否对立的原则,忽略同一个音位内部的具体音素差别,选用代表性的音标予以记录。
严式标音 narrow transcription 又称“音素标音法”。尽可能细致地记录所听到的实际语音音素,必要时利用各种音标附加符号予以记录。
发音人 informant 又称“发音合作人”。语言或方言调查的对象人。一般是口齿清楚、发音地道、可以代表当地语言或方言基本面貌的本地母语使用者。
本地人 native speaker 使用本地语言或方言作为第一交际语言的人。
方言音系 dialectal phonology 方言自身的语音系统。一般由声韵调系统(声母、韵母、声调)、音变系统(连调、语流音变、变音等),以及其他相关语音子系统构成。
单字音系 phonological system of monosyllable方言里可独立使用的单音节的语音系统,主要是单字声韵调及其配合系统、单字同音字表等等,不包括由于连读或特定语法、语用产生的音变系统。
方言词汇 dialectal lexicon 一个方言实际使用的词汇。也指方言中与共同语词汇存在语音、意义、语法等显著差异的部分词语。
方言词典 dialectal dictionary 以方言词汇为收集对象并用共同语加以解释的词典。一般主要收录那些在形式、意义或使用方面跟共同语有差异的方言词语。
方言语法 dialectal grammar 方言自身的语法系统及其内部语法规则的子系统。一般多指那些在形式、功能和使用方面跟共同语有差异的语法现象。
方言分区 dialectal division 根据语言特征的异同、地理分布的大小远近等因素,把方言划分为不同区域。分区有时也适当考虑历史、文化、通行区域大小、人口多少等因素。
方言系属 dialectal belongings 根据方言分区的标准或方言分类的标准所确定的归属、地位。在方言地图上往往用不同的图示表示不同系属的方言区划。
方言层级 dialectal stratification 方言分区中的层次体系。不同的层次往往有不同的称谓,如方言区、方言片、方言点等。
方言分类 dialectal classification 根据方言的语音、词汇、语法等特征,对各方言进行类型上的区分和分类。例如根据有无入声调类,可以划分为有入声方言和无入声方言。
方言区 dialect group 又称“方言大区”“大方言区”。方言分区系统里最高一层的区划。例如官话方言区、吴语区等。
nlc202309030055
方言片 dialect cluster 又称“次方言区”。介于方言区和方言点之间的区划,分布地域比方言区的范围小,比方言点或方言小片的范围大。例如粤语下面的广府片。
方言小片 dialect subcluster 方言片内部的区划。例如吴语太湖片可分为毗陵小片、苏沪嘉小片、苕溪小片、杭州小片、临绍小片、甬江小片等。
方言点 dialect spot 某个特定地点的方言。在方言地图上面表现为一个分布点,而不是一个分布区域。
方言岛 dialect island 由于移民、驻军等原因逐步形成的孤岛方言。方言岛分布范围往往较小,并且在地域上分布于另外一个方言的包围之中。例如“军话”。
军话 military dialect 一种汉语方言岛。主要零星分布于中国南方,具有北方话音系特征。根据当地传说或者历史文献记录,这些方言很有可能来源于古代驻军,并在长期发展中逐步形成。
站话 station dialect 一种汉语方言。主要分布于黑龙江西部漠河、新立屯、科洛、肇州等地的古代驿站附近。
蛮话 Man dialect 主要指浙江南部与福建相邻的若干不同于其他当地吴语的土语方言。例如平阳蛮话。
土话 aboriginal vernacular 特指汉语方言中分区归属尚不清楚,有待深入调查研究的一部分方言。如湘南土话、粤北土话。
粤北土话 Northern Yue Vernacular Cluster 分布于粤北韶关一带以及与湘赣交界处的土话。方言归属尚未有定论。
湘南土话 Southern Xiang Vernacular Cluster分布于湖南南部与广东、广西交界一带的土话。方言归属尚未有定论。
官话方言 Mandarin dialect 简称“官话”。原指元明以来逐渐形成的、在官方场合通行使用的官方语言。现指全国汉语方言的最大一个方言区即官话区的方言,分布于长江流域及其以北的广大区域(山西及其毗邻有入声的汉语方言,《中国语言地图集》划为晋语区)。
北方方言 Northern Mandarin 又称“北方话”。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北区域的汉语方言的统称。与分布于东南沿海的南方方言相对而言,有时也用来指官话方言。
蓝青官话 substandard Mandarin 旧指夹杂有各种方言口音的不标准的普通话。相当于地方普通话。
北京官话 Beijing Mandarin 官话方言中古清入声今读分别归入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的方言。主要分布于北京以及河北、内蒙古、辽宁三省区交界处。可分为京师片、怀承片、朝峰片、石克片四片。
东北官话 Northeastern Mandarin 官话方言中古清入声今读分别归入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的方言,相对于北京官话而言古清入声今读上声较多。主要分布于东北三省。可分为吉沈片、哈阜片、黑松片三片。
兰银官话 Lanyin Mandarin 官话方言中古清入声今读去声的方言。主要分布于甘肃、宁夏、新疆等地。可分为金城片、银吴片、河西片、塔密片四片。
胶辽官话 Jiaoliao Mandarin 官话方言中古清入声今读上声的方言。主要分布于山东胶东半岛和辽宁辽东半岛。可分为青州片、登连片、盖桓片三片。
冀鲁官话 Jilu Mandarin 曾称“北方官话”。官话方言中古清入声今读阴平、古次浊入声今读去声的方言。主要分布于河北中南部和山东西北部。可分为保唐片、石济片、沧惠片三片。
中原官话 Zhongyuan Mandarin 官话方言中古次浊入声今读阴平的方言。主要分布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包括苏北、皖北、河南以及晋陕甘青宁等部分地区。可分为郑曹片、蔡鲁片、洛徐片、信蚌片、汾河片、关中片、秦陇片、陇中片、南疆片九片。
西南官话 Southwestern Mandarin 曾称“上江官话”。官话方言中古入声今读阳平的方言。主要分布于西南云贵川、重庆以及湖北、湖南、广西等部分地区。可分为成渝片、滇西片、黔北片、昆贵片、灌赤片、鄂北片、武天片、岑江片、黔南片、湘南片、桂柳片、常鹤片十二片。
上江官话 Shangjiang Mandarin ①“西南官话”的曾称。②1939年原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中国分省新图》中的《语言区域图》使用这个术语指称西南官话和湘语。
江淮官话 Jianghuai Mandarin 曾称“下江官话”。官话方言中古入声今读入声的方言。主要分布在长江下游地区,包括湖北东南部、安徽中部、江苏北部等地区。可分为洪巢片、泰如片、黄孝片三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