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批成本法经济论文

2024-07-11

分批成本法经济论文(共4篇)

分批成本法经济论文 篇1

分批成本法经济论文

一、分批成本法的含义

分批成本法简称分批法或定单法,它是按照产品的批别来归集生产费用,并计算该批产品成本的一种方法。它主要适用于单件、小批生产的机械、船舶、服装等制造企业,也适用于咨询公司、会计师事务所等服务性企业。

二、分批法的特点

分批法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成本计算对象

分批法的成本计算对象是购买者的定单或内部定单或企业事先规定的产品批别,并按每一张定单或每一批产品开设产品成本计算单。对能按定单或批次划分的直接费用,可直接计入各该产品成本计算单的有关成本项目;对不能明确定单或批次的间接费用,先按发生地点归集,然后采用当月分配法或累计分配法,按一定的标准在各受益对象之间进行分配。

2.成本计算期

分批法的成本计算期是不定期的,与产品的生产周期相一致,而与会计核算的报告期不一致。因为在分批法下,批内产品一般都能同时完工,产品成本要在定单完工后才计算,因此,产品成本计算期是不定期的。

3.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的分配

采用分批法计算产品成本时,同样需按月归集各定单的成本费用。由于成本计算期与产品的生产周期一致,当产品未完工时,产品成本计算单上所归集的成本费用就全部是在产品成本;当该批产品完工时,则全部是完工产品成本。因此,从理论上讲,这种方法一般不存在成本费用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分配的问题。但是在批内有陆续完工产品,并需分批陆续交付购货单位的情况下,就应采用适当的方法,将成本费用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

三、采用分批法的企业如何组织生产

在单件、小批生产企业中,生产一般是根据购买者的定单来组织的。由于各张定单所订购的产品往往种类不同或者规格不一,所用的材料和加工程序也各不相同,因此,各张定单的成本必须分别计算。在实际工作中,如何组织生产,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

1.如果购买者所订购的是一件大型产品,且价值较大,生产周期很长,可按产品的组成部分分别组织生产。

2.如果购买者的一张定单中包括几种产品时,为了考核和分析各种产品成本计划的执行情况,可按不同规格的产品品种分别组织生产。

3.如果几个购买者同时订购同一种产品时,可将相同产品合为一批组织生产。

4.如果购买者的一张定单中规定一种产品,但数量较大,购买者又要求分批交货,则可分批组织生产。

5.有些企业并不是直接按购买者定单组织生产,而是按照自己规定的产品批别组织生产,但各批生产的特殊性比较明显,那么也要开立生产通知单(内部定单)分批组织生产。

四、一般分批成本法的应用

采用分批法计算产品成本时,一般可按照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1.在产品投产时,会计部门根据生产计划部门签发的生产通知单(内部定单),为每批产品开设一张成本计算单。

2.分批法下要求有关的原始凭证上都应填明生产通知单号,以便将各批产品的直接费用计入各成本计算单内。间接费用则按其用途和发生地点归集于辅助生产成本和制造费用明细账内,然后按一定的标准进行分配,计入有关各批产品成本计算单内。

3.单件、小批生产一般不单独计算废品和返工品的损失。

4.当某批产品完工、检验合格后,应由车间填写完工通知单,一份送会计部门,会计部门收到车间送来的完工通知单,即可进行成本计算,将成本计算单上所归集的成本费用加总,求得完工产品实际总成本,除以完工数量,就是产成品单位成本。

五、分批出货的成本计算

分批出货时由于一张定单的产品跨月陆续完工,一部分先完工的产品需要先发售给定货人,而另外一部分产品尚未完工,这时,就有必要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分配费用,以便计算完工产品成本与月末在产品成本。部分完工产品成本可按以下几种方法处理:

1.以计划成本或定额成本作为实际成本,从成本计算单转出。

2.以估计成本代替实际成本。估计成本是根据近期生产同类产品的实际成本,考虑到产品结构、生产条件等变化因素,并结合本批产品实际生产情况,加以适当调整作为实际成本,从成本计算单转出。

3.按约当产量计算。对尚未完工产品,其直接材料成本按照已投料数量和还需要投料的估计数计算,直接工资和制造费用等成本项目且按照完工程度折算约当产量分配。

不论采用上述哪种方法计算分批完工产品的成本,都带有估计性质,因此当该批别产品全部完工时,还应重新计算全部产品的实际成本和单位成本。

六、间接计入费用的分配方法

间接计入费用的分配方法可分为实际分配率法、预定分配率法和累计分配率法三大类。实际分配率法是将所发生的制造费用,按照实际发生的分配标准总量,计算出制造费用实际分配率的一种制造费用的分配方法。预定分配率法,亦称计划分配法,是按照各生产单位年度的制造费用预算和计划产量的定额工时,事先确定的预定分配率分配费用的方法。累计分配率法是将发生的各项制造费用先分别累计起来,到产品完工时,再按累计分配率和完工产品的累计工时数(或其他分配标准)分配给完工批别的一种方法。

七、简化的分批法的特点

简化的分批法也称不分批计算在产品成本的分批法。在简化的分批法下,每月发生的间接费用,不是按月在各批产品之间进行分配,而是将工资和费用成本先分别累计起来,到产品完工时,再按照完工产品累计生产工时的比例,在各批完工产品之间进行分配。对未完工产品应负担的工费成本,仍然留在原成本费用账中,逐月累计起来,直到有完工产品的月份,才计算累计的工费分配率。

这种方法适用于投产批数繁多,完工批数较少,各月间接费用及其分配标准大致均衡的企业。

八、分批零件法的特点

分批零件法是以零件、部件、产品的批别为成本计算对象,归集生产费用和计算产品成本的`一种方法。它是分批法的延伸,属于分批法类型的成本计算方法。

分批零件法适用于零件数量不多的成批、大批生产的装配式复杂生产企业,如仪器、仪表等生产企业。

九、分批零件法与分批法之比较

分批零件法与分批法相比较,

有以下的异同点:

1.分批零件法和分批法都是以批别为成本计算对象,按照批别来计算成本。分批法以零件、部件和产品的批别为成本计算对象;而分批法则以定单的产品批别或内部定单产品的批别为成本计算对象。

2.分批零件法要分别计算零件、部件的成本和产品的成本,一般先计算完工零件的成本,在算完工部件的成本,最后计算完工产品的成本;而分批法只算整个定单产品的成本,不单独计算零件、部件的成本。

3.分批零件法与分期法的成本计算期都是非定期的,与生产周期一致。他们都是在一批产品或零件、部件完工后才计算成本。

4.分批零件法下,在产品是指狭义的,它仅指车间内没有完工的零件、部件,不包括完工交库的零件、部件;而分批法下,在产品是广义的,它不仅包括正在车间加工的零件、部件,还包括已交自制半成品库,但还未最后完工的那部分在产品。

5.分批零件法适用于零件、部件数量不多的成批、大批生产,如仪器、仪表生产企业等;分批法则适用于单件、小批生产企业,如船舶制造业等。

分批成本法经济论文 篇2

一、分批法概念及特点

(一) 分批法概念

进行成本计算, 首先是进行生产费用归集分配, 之后应按成本计算对象编制成本计算单, 并选择一定的成本计算方法, 计算各种产品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企业可以根据生产经营特点、生产经营组织类型和成本管理要求, 具体确定成本计算方法。成本计算的基本方法有品种法、分批法和分步法三种。分批法在企业成本计算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并且分批法根据企业生产经营特点, 又划分为一般分批法与简化分批法, 这两种方法各具特点、应用范围也有较大差异。产品成本计算的分批法, 是按照产品批别计算产品成本的一种方法, 主要适用于单件小批类型的生产, 如造船业、重型机器制造业等;也可用于一般企业中的新产品试制或试验的生产、在建工程以及设备修理作业等, 还适用于咨询公司、会计师事务所等服务性企业。

(二) 分批法特点

分批法具有如下基本特点:一是成本计算对象是产品的批别。由于产品的批别大多是根据销货订单确定的, 因此, 这种方法又称为订单法。现实企业实际操作中, 企业生产管理部门一般按照客户的订单, 根据实际情况签发生产任务通知单, 在单内对该批生产任务进行编号, 这种编号称为产品批号或生产令号。仓库根据生产令号准备材料, 车间根据生产令号组织生产, 会计部门根据生产令号设立产品成本明细账归集生产耗费, 以便分别核算各批别的产品成本。二是分批法下, 产品成本的计算是与生产任务通知单的签发和结束紧密配合的, 因此产品成本计算是不定期的。成本计算期与产品生产周期基本一致, 而与核算报告期不一致。三是在分批法下, 由于成本计算期与产品的生产周期基本一致, 因而在计算月末产品成本时, 一般不存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分配费用的问题。正是由于分批法存在的上述特点, 使得采用分批成本法企业具有一定共同特点是, 产品通常不重复生产, 即使重复, 也是不定期的。企业生产 (或项目) 计划的编制和核算工作, 都是以购买单位的定货或客户的项目为依据。

二、一般分批法与简化分批法核算方法比较

(一) 一般分批法与简化分批法适用范围不同

分批法是产品成本计算的基本方法之一, 适用于小批单件、单步骤生产的企业, 或是小批单件多步骤生产但管理上不要求分步计算产品成本的企业, 具体又可分为一般分批法和简化分批法两种。在投产批数不多, 或投产批数较多但在期末大部分批次都能完工的情况下, 适合采用一般分批法;而在有些单件小批生产的企业或车间中, 如机器制造和修理厂, 同一月份投入生产的批数较多, 多达几十批、甚至上百批, 当生产周期较长时, 则会出现月末未完工产品的批数较多的情况。如果把当月发生的各项间接计入耗费也按全部分配给各批产品, 则核算工作量会相当繁重。可见, 在投产批数较多, 而且至期末大部分批次都不能完工的情况下, 适宜采用简化的分批法。

(二) 一般分批法与简化分批法账户设置及其记录不同

一般分批法下, 进行成本核算时, 应按各批次产品设置“产品成本明细账”。各批次产品成本明细账中记录该批次产品生产所发生的全部费用, 包括直接计入费用和简接计入费用, 至期末, 该批次如有完工产品, 则还应在产品成本明细账中分配费用, 计算出该批次产品的完工产品成本和期末在产品成本。

简化分批法下, 进行初步核算时, 除了按各批次产品设置“产品成本明细账”外。还应设置一本“基本生产成本二级账”。在产品成本明细账中, 记录该批次产品生产所发生的直接计入费用和所耗生产工时, 当该批次有完工产品出现时, 还记录该批次完工产品的成本。在“基本生产成本二级账”中, 记录全部批次产品生产所发生的各项费用及所耗生产工时, 并记录各批次完工产品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各批次期末在产品成本。由此可见, 在简化分批法下, 仍需要按照产品批别开设产品成本明细账, 但与一般分批法不同的是, 平时账中只登记该批产品所耗用的直接计入耗费 (如直接材料) 和生产工时数, 该批产品本月无完工产品, 则不分配、不登记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等间接计入耗费。

一般分批法下, 产品成本明细账的记录情况如 (表1) 所示。

产品名称:投产日期:产品批次:完工日期:

(注:表中有“√”的表示可能有数字记录的, 下同)

简化分批法下账簿的设置和登记如 (图1) 所示。

根据上述简化分批法的账簿设置和登记图, 有关账户的记录情况如 (表2) 、 (表3) 所示。通过账户记录可以看出, 在一般分批法下, 产品成本明细账中记录反映各批次期末在产品的成本, 而在简化分批法下, 无法掌握各批次期末在产品的成本, 只能在基本生产成本二级账中得到全部在产品的成本。

(三) 一般分批法与简化分批法对间接计入费用的处理不同间接计入费用是指几种或几批次产品共同耗用的。

产品名称:投产日期:产品批次:完工日期:

(注:假设直接材料费用是直接计入费用, 其他费用均为间接计入费用, 下同)

产品名称:投产日期:产品批次:完工日期:

需经过分配才能计入各种或各批次产品成本的费用。一般分批法与简化分批法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对间接计入费用实务处理不同。

一般分批法下, 不管当期有无完工产品出现, 当期发生的各项间接计入费用都要按一定标准在各批产品之间分配, 所以如前所列的产品成本明细账可看出, 一般分批法下, 产品成本明细账中就记录了全部费用, 其中的间接计入费用是经分配计入的, 如果产品批次较多的话, 工作量较大。

简化分批法下, 当期发生的各项简接计入费用, 在发生时是记录在基本生产成本二级账中的, 产品成本明细账中不予记录。当期如有完工产品出现, 则于期末在基本生产成本二级账中计算出各间接计入费用累计数的分配率, 然后根据此分配率再在产品成本明细账中计算各批次完工产品成本。如当期无完工产品出现, 则不需要计算累计间接计入费用的分配率, 不需要在各批次之间分配间接计入费用, 这样会大为减少成本核算工作。其计算公式如下:

累计间接计入费用分配率=全部产品累计间接计入费用/全部产品累计生产工时= (期初结存的全部产品累计间接计入费用+本月发生的全部间接计入费用) / (期初结存全部在产品生产工时+本月发生的全部生产工时)

某批完工产品应负担的某项间接计入费用=该批完工产品累计生产工时*累计间接计入费用分配率

三、一般分批法与简化分批法优缺点比较

(一) 简化分批法节约了产品成本核算成本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 与一般的分批法相比, 简化分批法可以简化生产耗费的分配和产品成本明细账的登记工作。因为简化分批法下, 只有当有完工产品出现时, 才计算间接计入费用的分配率, 将间接计入费用分配给完工产品, 而未完工产品应负担的间接计入费用仍累积在基本生产成本二级账中;利用一个累计间接计入耗费分配率, 同时解决了成本计算种不同批次产品之间耗费的横向分配和同批产品中完工产品与月末在产品之间耗费的纵向分配两个问题。相比较于一般分批法, 在产品投产批次较多, 期末未完工批次也较多的情况下, 这样的计算会大大简化成本计算工作。

(二) 一般分批法在成本计算精度上优于简化分批法

简化分批法在节省成本计算工作量的同时, 由于在各月间接计入费用相差悬殊或月末未完工产品批数不多的情况下, 应用简化分批法会影响各月份成本计算的正确性。因为如果各月份间接计入费用波动很大, 则各月的累计间接计入费用分配率也会随之忽高忽低, 对于当月投产、当月完工的产品, 其成本就会出现不应有的偏高或偏低, 而一般分批法则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另外, 如果完工的批次较多、月末未完工产品批次不多, 间接计入费用仍然要按累计间接计入耗费分配率在完工的大多数批别中进行分配, 这样核算的工作量减少不多, 而成本计算的正确性却受到一定的影响。同时, 需要说的是, 一般分批法, 由于其间接计入费用每期都要在各批产品之间进行分配, 所以能在各批次产品成本明细账中看出其完工产品成本和期末在产品成本, 但是间接计入费用的分配工作量较大, 特别是在各批产品均未完工的情况下, 此项工作的意义不大。

2008年, 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使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财务困难, 销售萎缩、生产滑坡、贷款融资困难、盈利能力下降等等多重困难, 为此, 2009年4月财政部颁发财企[2009]52号文《关于当前应对金融危机加强企业财务管理的若干意见》, 要求企业着力加强企业成本管理和控制, 明确指出严格控制企业成本, 是企业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重要举措。要求企业强化精细管理, 推进挖潜增效, 降低企业成本费用水平。重点加强对原材 (燃) 料及辅助材料的采购管理, 妥善处理集中采购与分散采购的关系, 努力把原材 (燃) 料及辅助材料成本控制在预算范围内。大力倡导节俭意识, 尽可能减少非生产性支出, 努力降低管理费用。这些成本管理措施的实施, 是建立在产品成本计算方法有效满足生产经营需要基础之上的, 为此, 采取分批法的企业, 应当根据自身生产经营业务的特点, 采用一般分批法或是简化分批法, 在准确计算产品成本的同时, 节约产品成本计算的工作量。

参考文献

[1]荣树新:《分批法的累计分配法的改进》, 《内江科技》2008年第3期。

[2]张涛:《成本计算分批法在软件行业中的应用》, 《财会通讯》2005年第2期。

[3]乐艳芬主编:《成本会计》,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于富生、王俊生、黎文珠:《成本会计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分批成本法经济论文 篇3

开具、使用出口退税进货分批申报单(简称分批单)是单票对应法下对退税进货凭证处理的一个重要做法,其目的是解决当一张增值税专用发票(或分批单)作为进货凭证已向税务机关申报并上交,而该发票所载的购进货物还有货物尚未出口,以后出口后退税申报如何再提供进货凭证的问题。

对此,单票对应法允许采用由企业申请对该张进货凭证进行分批申报,经退税机关审定批准,确认这张进货凭证尚未出口部分的情况(包括商品品名、数量、金额,下统称情况),出具分批单,交还企业作为以后申报的进货凭证。

1、基本做法:

(1)分批单以最初进货凭证即增值税专用发票为管理源头,以前一张进货凭证为分批对象,连续并可多轮分批,直至最初进货凭证所载进货额全部使用完毕。

(2)分批单应在进货凭证(包括专用发票或上一次审定的分批单)申报上交同时申请开具,所载“本次申报”情况为本次上交的进货凭证中申报退税进货的部分,“本次结余”为“上次结余”(即第一次分批的,为增值税专用发票所载购进情况,以后使用的,即为上一次分批单所载的“本次结余”)减“本次申报”,分批单经税务机关审定后,可作为以后申报时的进货凭证。如此上交进货凭证,取得分批单,再上交进货凭证直至全部购进使用完毕。

(3)分批单上应填列增值税专用发票(即最初进货凭证)

号码,并准确填列分批次数(即对最初进货凭证是第几次分批),作为进货凭证使用时,以上述增值税专用发票号码作为进货凭证号码。

2、管理要求:

(1)分批单是重要的退税凭证,必须准确开具、严格管理,如申请、开具、使用分批单有弄虚作假的,作骗税处理;

(2)分批单开具必须以最初开具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为管理源头,第一张分批单需对应发票,后一张分批单需对应前一张分批单,分批单所载“上次结余”必须与前一张分批单“本次结余”情况一致,所载“本次申报” 必须与本次退税申报进货情况一致;

(3)进货凭证有多种商品结余的,开具的一张分批单上应按商品分类逐一全部载明。

3、出具流程:

(1)企业在退税申报时,对本次申报上交并需进行分批的进货凭证,填开分批单两联,加注被分批进货凭证的申报关联号,由办税人员和财务负责人签名并加盖公章后,向退税机关申请;

除另有规定外,目前分批单由企业用申报软件录入后打印上报,个别项目可依规定人工制单打印上报。

建筑经济成本管理 篇4

(一)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1.建筑经济管理理念落后。

在建筑经济成本管理过程中,主要存在着管理理念落后的问题,具体表现如下:一是缺乏前瞻性的管理理念。

在建筑经济成本管理方面,往往只是出了问题才处理,具有明显的滞后性,缺乏前瞻性的管理理念。

二是缺乏全程动态化的管理理念。

不少管理人员只是注重建筑施工阶段的经济成本控制,没有树立全程成本控制理念,没有将成本控制贯彻整个建筑工程的始终。

在管理过程中,局限于当前某个现象的分析,而没有随着工程进度的推进情况和变化情况而进行动态化的管理,导致建筑经济成本管理与工程动态发展不相适应。

三是缺乏全面性的成本管理理念。

有的建筑施工企业仅仅只注意显性的成本管理问题,如材料成本、人员成本等。

而容易忽略隐性的建筑成本管理问题,如因返工和设计变更导致成本增加。

往往注重眼前的经济利益,而容易忽略建筑经济管理的长远性,缺乏长远的成本战略规划。

四是缺乏全面协调、精细管理的理念。

各个部门之间缺乏有效地协调配合,往往只是财务部门去落实建筑经济管理的任务,部门之间缺乏有效地配合,没有将成本管理有效地细化分解到每个施工人员的身上。

2.建筑管理及施工人员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一是建筑管理人员的素质不高。

由于素质不高,导致建筑管理不到位。

特别是缺乏不仅懂得成本管理,又懂得建筑管理方面的复合型技术性人才,往往是以兼职者居多,专业者少之又少,与日益复杂化的建筑经济成本管理的要求不相适应。

二是施工人员素质不高。

在建筑工程经济成本管理中,往往是将此项工作作为财务人员的责任,没有将其与每个参与建设的施工人员的经济利益相联系起来,导致施工人员的成本意识不强。

加上施工人员的专业技术参差不齐,在施工过程中由于技术不过关、操作不规范等因素,容易成材料损耗过大、偷工减料和施工质量不合格而导致返工等问题,造成建筑成本的增加。

三是专业培训不到位。

不论是建筑工程经济成本的管理人员还是普通的施工人员,由于其专业素质的局限,影响了建筑经济成本的有效管理。

因此,加强建筑经济成本的相关培训是十分必要的。

但是,从事实来看,很多建筑企业都片面地认为培训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因此,在专业技术培训上不愿意投入。

有的虽然开展了培训,由于投入的资金少,对培训要求不严,管理不当,从而导致培训流于形式,无法使投入的有限成本创造出更多的经济效益,影响了培训的实效。

3.建筑经济成本管理体系有待完善。

一是成本管理组织保障不到位。

有的建筑企业没有设置专门的建筑经济成本管理部门,是由财务部门兼职的,有的建筑企业的成本经济管理职能部门较多,职责不清、分工不明,存在着重叠管理、职能交叉等问题,从而容易出现有利就抢,无利则让的问题。

一旦出现问题,就相互推诿,难以有效地追责。

二是成本管理奖罚制度不完善。

常言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但有的建筑企业却不够重视建筑经济成本管理的奖励与处罚制度,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

对于建筑经济成本控制不力的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没有进行必要的惩处,就不能够增强其进行成本管理的责任心和自觉心。

三是成本核算监督体系有待健全。

在成核算方面,存在着核算方法不正确,核算过程不仔细和核算结果未复核而导致核算不准确等问题。

在成本监督方面,缺乏监督执行主体,监督方式单一,不具备主动性、机动性和超前性,往往难以有效地进行监督,使监督流于形式。

二、市场经济下建筑经济成本管理的有效措施

1.树立建筑经济管理新理念。

一是树立前瞻意识。

按照抓早抓小的原则,坚持预防为主,切实做好预算编制,采取有效地建筑经济成本管理预防控制措施,堵塞漏洞,从制度上加强成本问题的预防。

二是树立全程动态管理意识。

从建筑工程的投资决策、设计阶段开始,直到建筑工程竣工结算,将经济成本管理贯穿到整个建筑工程的始终。

树立动态化管理理念,将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检查相结合,便于随时发现问题和及时处理,确保经济成本管理落实到工程动态发展中去。

三是树立全面成本管理理念。

不仅注重显性的建筑经济成本管理,还要注意隐性的建筑成本管理。

不仅注重眼前暂时性的经济利益,还要注重长远性的经济利益,科学进行成本战略规划。

四是树立统筹协调的理念。

加强各个部门之间的统筹协调配,突出主要牵头部门的主要责任,加强协同部门的密切配合,将成本管理进行科学细化,合理分解,确保落实到位。

2.加强建筑管理及施工人员队伍建设。

一是拓宽人才引入渠道。

上一篇:2023微笑像阳光一样温暖第二周国旗下讲话下一篇:南苏村学校传染病防控及预防接种工作自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