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成本论文(共11篇)
人才培养成本论文 篇1
一、影视院校人才培养的特殊性
虽然当前国家提倡文化娱乐产业要大众化,但是从影视领域的教育来说,影视院校的学生还属于少而优的“精英教育”,而影视院校同其他院校相比,在办学规模、院系数量、专业数量等方面具有很大的特殊性。
影视院校的办学规模普遍远小于一般普通院校,无论是在办学占地面积上,还是在培养学生人数上。在院系和专业数量上也远远小于其他一般普通院校。以我院为例,在校生平均只有2000余人,而大一些的普通院校在校生可达到10000多人,甚至多达几万人,我院所设二级院系有10个,其中本科专业约为20个,而一般普通院校可达20多个院系,本科专业近百个,甚至更多。需要强调的是即使这10个二级院系,20多个专业与普通院校相比也具有很大的特殊性。比如,一些综合类院校的财经学科、理工学科、文史学科之间没有什么特别紧密的联系,而影视院校的这些专业之间却有着十分紧密的有机联系,原因在于影视院校的二级院系设置采取的是剧组式的职能模式。如剧组拍摄影片时,剧本创作人员相当于影视院校的文学系学生,制片人相当于管理系的影视管理学生,影片导演相当于导演系的学生,演员相当于表演系的学生,摄影师相当于摄影系的学生,录音师相当于录音系的学生,美术师相当于美术系的学生,后期动画相当于动画学院的学生,只有这些人的通力合作才能创造出一部影视作品。
由此可见,影视院校的专业设置对于影视作品来说具有整体性、系统性,这也决定了影视院校的专业之间是有机联系在一起的,不能把各影视专业隔离开进行分析,这就是影视专业之间存在着紧密有机联系的特殊性,也对影视院校的人才培养成本的研究具有很大的影响。
二、影视院校人才培养成本的计算对象
成本计算对象是归集分配资金耗费的承载物,生产任何产品都需要有一定的耗费,成本计算对象就是这种耗费的载体。将生产过程中的耗费按成本计算对象进行归集,则形成成本计算对象的成本。高校主要活动是教学活动,目标是培养各级各类人才。所以,高等教育培养成本中的成本计算对象,应当是通过高等教育培养出的具有一定知识和能力的人才,即高校的在校学生。
那么对于在校生这个成本计算对象,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成本计算方法呢?对此,吕学典在《高等院校办学成本核算基本框架构想》中对于以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作为成本计算对象,以及分批法、定额法作了细致的分析后,根据高等院校的办学层次多、学科专业复杂的特点,提出了高等院校办学成本核算宜采用分类法。这种分类方法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计算人才培养成本的思路。
这种分类法所说的类别包括两种:(1)以年级作为类别,不区分层次,也不区分专业;(2)以专业作为类别,不区分层次,也不区分年级。这些类别对于一些综合类、学科多、办学层次多的院校无疑是一个好的思路,而对于影视院校来说,由于其办学规模小,学科门类少,均不适合这两种分类。比如,以我院为例,在校生规模不过两千多人,规模较小,不适合按年级区分,同一些综合类院校相比,仅仅相当于其中一个中等二级学院的规模,和大的综合类院校相比,还比不上其单一年度的招生规模,而且这两千人中还包括本专科生、研究生、成人教育、留学生各个学生类别。另外,如果以专业作为类别来看,尽管我院也设置了二级院系10余个,其专业20余个,但大一些的院系,比如表演学院,在校生有300多人,只有1个表演专业,动画学院,300多人,4~5个专业,小一些的院系,如导演系,40~50人,1个专业,录音系、摄影系均为70~80人,3~4个专业。显然,按照这种专业进行划分,势必造成分类的不均衡,特别是影视院校人才培养具有其固有的特殊性,这种分类还会破坏专业之间的有机联系。
于是,我们设想,如果把影视院校整体作为一个专业来看待,而不进行细分的话,那么从其规模上来看,更像是综合类院校的一个二级院系;从专业上看,更像一个综合类专业,这样不会破坏其有机联系。事实上,影视院校这种“专科类”院校,下设表演、导演、美术等专业可以归类到艺术学中的影视类专业,所以我们把影视院校整体作为影视专业培养学生成本计算对象是非常恰当和适宜的。
三、影视院校人才培养成本的构成
人才培养成本是指学校培养学生所需要的全部费用,即是指高校在校学生在学期间所消耗的直接和间接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总和,可以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
直接成本就是直接以货币形式和物质资源投入的所有费用总和,主要指国家教育拨款、学费收入、经营收入、其他收入以及社会资助和捐赠等。间接成本是除直接成本之外的所有费用总和,包括学生个人机会成本、国家对教育产业的税收减免、银行对教育贷款的利息优惠、土地和建筑物的潜在租金以及固定资产的折旧费等。从构成来看,要估算直接成本相对容易些,但要估算间接成本,却是极为困难的,主要原因是各种机会成本的计算是非常困难的。经过大量的测算和研究,舒尔茨认为,教育机会成本约占教育总成本的20%,也就是说教育机会成本约占教育直接成本的25%(20%/(1-20%)=25%)。
由于间接成本的精确计算是十分困难的,下面我们主要研究人才培养成本的直接成本问题。
根据目前成本费用财务核算的分类情况,主要包括:基本支出、项目支出和经营支出。由于经营支出下设的支出明细类别同基本支出,所以本文仅说明基本支出的成本拆分。
基本支出包括:工资福利支出、商品和服务支出、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项目支出包括:事业类项目支出、基本建设类项目支出。
其中:商品和服务支出可细分为水电气暖等刚性支出、4项教学经费支出、其他支出;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可细分为离退休工资支出、助学金、住房公积金支出、其他支出。
按照现代成本会计理论,以固定成本、半变动成本、变动成本的成本分类办法,上述成本可进一步拆分为:
固定成本:事业类项目支出、基本建设类项目支出、离退休费支出。事业类项目支出和基本建设类项目支出属于专项资金,每年支出具有很大的不均衡性,支出金额受国家宏观政策的影响较大,但该部分经费支出对影视院校发展目标的实现具有长远性、宏观性、战略性的意义。离退休费支出是事业单位必须负担的离退休人员生活费,基本上不受学校办学条件、学生规模的影响。
半变动成本:工资福利支出、水电气暖等刚性支出、住房公积金支出、其他支出。该部分支出受学校办学条件、学生规模的影响较大,具有一定的固定性和变动性,经过科学的测算,理论上可以将其进一步细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如工资福利支出,在学生规模一定的情况下,需要的教师数量相对固定,此时的工资福利支出属于固定成本,但是当学生数量大幅度增加时,此时的教师数量不能满足教学需要,必须新增加教师数量来满足教学需要,这种情况下,工资福利支出就具有了变动成本的属性。其他支出也同样具有这样的属性,所以我们称之为半变动成本。
变动成本:4项教学经费支出、助学金。
4项教学经费是依据原国家教委1988年制定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而确定和分类的。具体包括:(1)本专科生业务费:本专科生进行实验实习、毕业设计所需的各种原材料、低值易耗品及加工、运杂费,生产实习费,毕业论文答辩费,资料讲义印刷费及学生讲义差价支出等。(2)教学差旅费:教师进行教学调查、资料搜集、教材编审调查等业务活动的市内交通费,误餐费、外地差旅费。(3)体育维持费:各种低值体育器械(包括各种球类、冰鞋、跑鞋、铁饼、标枪、铅球等器材)和运动服装的购置费、修理费,体育运动会费用,支付场地租金和参加校际以上运动会的教职工运动员的伙食补助费以及公共体育教研室的业务性报刊、杂志、资料等费用。(4)教学仪器设备修理费:教学仪器设备的经常维护修理费。另外,4项经费应占学费收入的30%以上,并且要实现逐年增长。
助学金是根据学生人数和发放标准按月发放到学生手中的政策性补助。其发放资金量直接与学生人数成正比关系。
以上变动成本支出直接受学校办学条件、学生规模的影响,具有直接的变动属性,支出金额随着学生人数的变动而发生直接变动,属于直接线性相关成本。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人才培养成本的计算公式:
人才培养总成本=基本支出+项目支出+经营支出+机会成本
=固定成本+半变动成本+变动成本+机会成本
=(基本支出+项目支出+经营支出)×(1+25%)
=(固定成本+半变动成本+变动成本)×(1+25%)
单位人才培养总成本=人才培养总成本/(加权平均学生人数)
直接培养成本=人才培养总成本-固定成本(半变动成本可进一步拆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
=变动成本+机会成本
=变动成本×(1+25%)
单位直接培养成本=直接培养成本/(加权平均学生人数)。
总之,通过分析影视院校人才培养成本的构成,研究人才培养成本的成本习性,能够帮助我们认识成本的属性,有利于我们测算分析和预测人才培养成本,有利于人才培养成本的动态监管和评价体系的构建。
四、影视院校人才培养需要关注的特殊问题
1. 影视院校每年都要举办一些具有国内乃至国际影响力的大型文化交流项目,比如我院每年的国际学生电影节、动漫节,金字奖等,学院在丰富首都文化创意产业、扩大学院知名度的同时,也发生了大量的经费支出。学院承担各项活动所需要的资金,仅靠学院自筹经费是远远不够的,建议国家应适当加大该类活动经费的投入力度,以避免各种文化交流活动大量挤占学院公用经费。
2. 艺术教育的实践、实习很重要的环节就是节目彩排、演出。人员是节目创作的基础,除了必要的服装费、道具租赁费之外,主要是人员的误餐费及误餐补助,学生良好的膳食是创作出好作品的基本保障。然而,目前的4项教学经费指标在内涵解释上,更符合理工科院校的特点,而没有体现影视院校教学实践、实习的特殊性要求。如本专科生业务费是指“本专科生进行实验实习、毕业设计所需的各种原材料、低值易耗品及加工、运杂费,生产实习费,毕业论文答辩费,资料讲义印刷费及学生讲义差价支出等。”建议能够适当调整指标内涵,体现影视院校的特点,有利于影视院校4项教学经费的使用,也有利于影视人才的培养。
五、结束语
本文初步研究了影视院校人才培养成本的特点,分析了直接教育培养成本的构成,阐述了教育机会成本的客观存在,得出了教育人才培养成本的基本计算公式。影视院校教育成本管理是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对学院的建设、发展和提高办学效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必须加强成本管理工作,以适应科学发展观对高等艺术院校改革的新要求。然而,教育成本属于一个复杂的领域,目前没有十分成熟的理论,该研究也只是打开了影视院校人才培养成本研究的一个突破口,深入研究影视院校的教育成本问题,还有许多重要的课题需要深入研究。本文希望能够为同行研究人才培养成本问题提供一定的研究基础和参考。
摘要:本文从影视院校人才培养的角度入手,紧密结合当今财务成本理论,把人才培养成本作为重要的研究对象,探讨了影视院校人才培养的特殊性、成本计算的方法,以及成本的构成等方面进行了研究,通过研究为人才培养成本的计算以及今后进一步研究教育成本的系列问题打下一定的研究基础。
关键词:影视院校,人才培养成本,初探
参考文献
[1]石金明.高等学校成本会计研究[M].安徽: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7
[2]陈良华.成本管理[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
[3]杨丽君.教育也要讲成本[J].新东方,2003,12
[4]李淑霞.高等学校教育成本有关问题探讨[J].教育财会研究,2005,1
人才培养成本论文 篇2
中高级人才不好招
江苏省人才服务中心张先生说,置身于今天的人力资源市场,纷繁复杂的行业、个性迥异的企业为人才的需求所难倒,是很正常的。尤其是中高级人才,现在更多的是以学历、职称为衡量标准,这是不够的或者说是欠科学的,因为人的才能不仅仅局限在一纸文凭上,况且目前的文凭虚假现象也比较多,很难去科学评价一个人才。“人才测评”的介入,可以为企业找到一种途径:让岗位找到最合适的人才,让人才找到最适合他发展的职位。据了解,各地人才服务中心最近所受理的人才测评业务明显增多。
招聘成本高催生人才测评
据张先生介绍,引入人才测评手段,给企业带来的最直接效果是降低招聘成本。
他举例说,目前国内普通经营管理者的月薪为4000-8000元,企业招聘一位普通经营管理者还要产生3000元左右的内部成本。这意味着,一位处于试用期的中层经理,企业支付给他的薪资、福利,加上内部成本,3个月试用期前后要投入2200-41400元的直接成本。如果这位经理很快离开企业,因他的离去给企业带来的诸如机密流失,项目、管理和业务中断等机会成本更令人堪虞。“正因为普通的招聘成本偏高,才导致了人才测评逐渐被企业所接受。”张先生说。据他所在的人才服务中心统计,通过“人才测评”的方式引进中高级人才的企业,因“遇人不淑”而蒙受经济损失的招聘机会成本下降了85%,其作用可见一斑。
人才测评三种模式
据介绍,企业进行人才测评通常有三种模式:聘请专业顾问公司设计适合本企业的测试软件,招聘专职测试员进行招聘管理;购买通用型人才测试软件,需要测试时再聘请测评专家担任顾问;请专业测评机构代理人才测评工作。
对企业而言,大规模的招聘活动一般都集中在几个时间段内,如果为了这些间断性的招聘活动增加专业人才测评人员,成本很高。同时,订制一套专用人才测试软件价格动辄几十万元,给企业增加了很大的一笔额外支出。与此相比,通用型人才测试软件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它适用范围广,可以满足大中小不同规模企业的需要。同时还可保证企业招聘的专业性,又可以为企业节约开支,是企业管理人员的最佳选择。
人才培养成本论文 篇3
的人力成本优势正在逐步消亡。我们的制造业,在这个高人力成本时代该怎么办?
主持人:央视财经评论员 刘 戈
嘉 宾:三通集团董事长 艾 欣 易事特电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何思模
联发科中国区首席代表 廖庆丰 日本尚和管理咨询中国区首席顾问 胡光书
人才就是成本吗?
主持人:何先生,目前在您的企业中,是否已碰到了人力成本提高的问题?您有什么感受?
何思模:我的企业是一个高科技的装备制造业,我们有自己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渠道。目前公司有员工2300多人,其中,50%专门从事市场、销售、服务、安装;还有50%的员工在工厂,其中500人是一线员工,其余500多人做研发。
目前,我们企业的工资水平,已经涨上来了。像今年我们招了160名本科生,工资是每人3500元/月,同时企业还免费包员工的一日三餐和住宿。我们公司建了很多的公寓楼,成本要比2008年翻了近一番,给企业的压力也不小。现在,大学本科生是两个人一套一室一厅,博士生一进企业就是两室一厅,普通员工是4~6人一套一室一厅。高科技企业必须要做这样的事情,不仅要有符合市场规律的薪酬,还要有良好的福利。2008年时,我们企业每个员工每天的生活费是7元钱,现在已经涨到了12-15元,成本提高了近一倍。因此,企业需要通过提高效益,提高产品的高科技性、附加值来消化这些成本。
主持人:何先生的企业不仅是制造业,还有一张牌是科技含量,相对而言,有条件给员工涨薪。那么,从事管理咨询业的胡先生,您认为高人力成本时代对中国制造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胡光书:通过何总的介绍,我感觉何总履行了企业的社会责任,同时也夯实了自己的根基。现在虽说是高人力成本时代,但如果你换一个思路,事实上现在也是一个人力资源投入的最佳时期。而如何占领这个制高点,提早做出相应的举措,是企业要考虑的问题。无论是知识型企业,还是整个制造业,一旦有了人才,我们就有了核心竞争力的基础。
我们在中国做企业管理咨询,主要是导入日本的经营管理思路和经验,比如:大家都熟知的精益生产,也叫做丰田生产方式。而它强调的两大支柱:一个是持续改善,另一个就是以人为本。在高人力成本时代,如何体现对人的尊重,实际上是我们多年来做管理咨询时着力打造的一点。在这个时代,我们一定要打造成一个有整体力量的队伍,让他们的技能、职业素养能够符合企业的发展,能够形成相对于其他竞争对手的绝对优势,这是我对于现在高人力成本时代的解读。
主持人:当劳动力成本升高的时候,对于很多企业来说面临着可能是一种成本的提高,但是对另外一些企业来说是一种机会。廖先生服务的是科技企业,谈一下您切身的感受?
廖庆丰:我国去年的GDP,其中有3%是来自于出口,也是牺牲了我们的能源跟环境的因素换来的。如何解决这个长远的问题同时又让经济适当的增长,这是全球化的大问题。我们现在只能算是一个制造大国,还没有到创新的地步。我们做加工到现在,也要好好思考一下是不是到了该转型的时候了。
近来,在国内工厂里发生的意外事件,事实上与全球化、创新没有直接关系,最关键的是在于整个生产链里,最有话语权的人有没有仁爱之心。如果他没有仁爱之心的话,这种悲剧会不断发生;如果他有仁爱之心,无论是全球化、区域化、城镇化也好,这种问题都不会发生。
我认为,创新不是必然跟科技有关,创新就在我们生活中。比如:我们在酒店吃饭,自己的餐具掉到地上,你叫服务员再帮你拿一副,可他却没送过来。另外一个服务员过来了,你还得把这件事再说一遍,这就是在餐厅管理上没有责任制。如果规定每个服务员负责哪几张台,服务得好小费会多一点儿,服务不好就没小费,效果一定大不一样。这种小小的创新就是非常有意义的,而目前很多时候都是重复劳动和人力资源的浪费。事实上,无论我们走的是全球化,还是本地化,创新是惟一的硬道理。
主持人:廖先生认为,作为一个管理者有没有仁爱之心,可能是造成制造业人力资源有没有动力的根本原因。那么,从事普通制造业的艾欣先生,您真实的看法是什么?
艾 欣:我跟各位的观点不太一样,因为我的企业属于制造业的,所以和员工实际上是一个劳资关系。我认为,作为制造企业一定要考虑制造成本的问题,比如:我们的员工工资是3000元,隔壁企业是4000,旁边企业涨到了5000,那么我就无法留住员工了。
现在,我们在从低成本时代走向一个高成本时代。对企业来讲,用工特别是用知识型员工时,一定要延伸企业的产业链。比如说,把自己做的产业往上下游延伸,这是一个解决用人成本提高的办法,也可以增加一些收益。像30年前的日本,也是一个制造大国,而现在已经变成了设计大国。所以,我觉得转型也是一种可能。如果我们的产品附加值、品牌、服务,都能够做上去,企业的效益就自然会增加,而企业效益增加之后,才有能力去支付劳动力提高的成本。
新环境下如何留住人?
主持人:艾欣先生提出一个具体、很现实的问题,就是当其他工厂拿出更高的工资时,我们的企业应该怎么办,向上下游产业进行一种升级和调整,也是一条出路。面对劳动力成本的提高,可能还是要向内来找办法。何先生有没有除了提供宿舍以外,再向内找的一些办法?
何思模:20年以来,我从当初创业的时候12个员工,3000元钱,到现在10多亿的资产,我首先就是感恩。没有国家的政策、没有员工是不可能实现的。公司创业的前五年,我每天早晨都给全厂的员工讲课20分钟,描绘一个美好的蓝图,要成为中国最优秀的企业。到现在,跟着我15年、20年的老员工非常多。我要让员工看到希望,并且要给员工兑现承诺。尤其是一线员工更看重兑现,企业赚了钱就要分红。
在创业之初,为了减少开支,我睡过火车座位底下,睡过候车厅,还卖过血。而如今,公司马上要上市了,我所有的员工都有股票,管理层股票更多,我要让员工感觉跟你干一辈子都能衣食无忧。像我有一个员工得了重病,我就放了一张支票在医院,需要多少钱就花多少。而员工出事后,他的太太和孩子,公司全都负责照顾起来。其实,这是做给所有人看的,这样一来,所有员工没有人不愿意给你卖命。
这几年,我每一次外出回到企业,都会给大家讲课,讲管理学、企业文化、愿景,讲如何学习、分享、沟通。再有,在我们企业,会给优秀员工到国外出差学习的机会,回来之后他要给全厂员工讲各国的管理、文化和见闻,这就打开了所有人的视野。我给企业的定位是:易事特就是一个培养人才的学校,兼做UPS、EPS和新能源发电系统。
主持人:高人力成本时代,何先生主要就是两招:一个是给人上课,一个是把钱分给员工。但会有人不同意这种看法:你天天在这儿讲课,可员工的现实问题是在等米下锅,你的政治思想工作能否起到作用?企业可能有更多更现实的困难。请问艾先生,您对何先生的企业文化,他所倡导的这种解决高人力成本时代的出路,作何评价?
艾 欣:作为第一代的企业创始人,每个人都能讲出许多辛酸动人的故事,也许能比何总的故事更动人。但这个时代不同了,面临今天这样一个劳动力成本增加的环境,靠培训、靠愿景也许能留住你公司50%的员工,但另外50%怎么办?尤其是80后的员工。
你不能让所有人都是焦裕禄,员工是要通过企业的发展来自我实现。企业的发展方式有很多,有宗教式的、军事化式的,有提高效率式等等。而企业不能大包干地搞成小社会,这是一个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的时代,生活方式也在改变。所以,劳动力成本增加是一个现实问题,而且未来的五年、十年,会越来越要求企业在面对这样一个时代的时候,进行更多的思考、想出更多样的办法。因为再用我们创业时期的激情、我们的吃苦耐劳来感动大家,我觉得已经很困难了。
主持人:艾先生认为以前有效的办法,对于没吃过什么苦、家庭环境普遍较好的80后们无效。他们对现实的回报是急迫的,想现在挣更多的钱。碰到这样的员工,企业管理者能采用什么办法来解决?
艾 欣:这个时代的变化、劳动力成本的增加,其实很重要的一点是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前的人是靠自己的,而这一代是靠父辈把他们教育好、享受好的生活。他们所考虑的问题、生活环境、时代环境、教育环境都已经不同了,他们要求的不只是物质上的满足,更多的是精神上、信念和人格上的尊重。
胡光书:对于企业的老板,我想说一线员工不仅是看承诺,更看重你是怎么兑现的,这是老板的“信”。有人争议,我们今天的企业还要不要军事化管理?我想说,任何一个企业和组织,其实都是一支军队。作为这支军队,我们不是要看它是怎么样训练和管理,而是要考虑它的战斗力从何而来?所以,作为老板首要的根本就是“信”和“仁”。
而刚才何总谈到的用梦想随时随地的感染员工,再对员工进行关爱,同时不忘兑现承诺,其实这就是好企业的根本。那么,随着企业的发展,如何把企业的信念传递下去?有人说,我的员工跟不上我们的步伐了,是这样吗?员工是我们招进来的,为什么面试时我们认可,现在却不认可了?是因为我们没有给他们培训和培养。这不是一个高人力成本时代,而是人力资源投入的时代。如果我们把人力成本看作是投资的话,那么你在资产负债表上永远看不到最大的资产。对于何总的企业而言,它在人力方面的投入和由人创造的财富比例而言,我相信他的投入产出比肯定是最高的。
作为企业,生存的基本前提是创造利润。怎么创造利润?只有人能不断创造利润,而机器、系统、软件只是工具而已。从广大的制造业角度来讲,用的是没有什么学历和文化的人,但这不影响他们创造的价值。甚至通过对他的培养,还可以创造更多的价值,他对于自己所使用的东西和所做的工作是最了解的,有时比技术人员更清楚。
我们之所以认为人力成本在提高,事实上是因为我们低估了人的价值。而现在,我们看到的所谓人力成本的提高,是因为其他方面的成本不断增长,我们没有意识到企业运营中的浪费,而仅仅盯在人的成本提高上,其实很可惜。员工一天工作八小时,创造价值可能也就三小时,其他的时间可能就是无谓的浪费,这才是人力资源成本高的地方。而如何让员工在八小时做更多的事情,提高效率是最重要的。人都有智慧,都有自己的思想,而管理者只要给他一个目标、方法,他就可以做得更好。
“80、90后”需要什么?
主持人:面对80后、90后,他们不太认同“童话家”或是“教育者”的思路,这种情况下你能怎么办?
胡光书:老一辈对于青年人,永远都是看不惯,这是自然规律。年轻人对新生事物的认识及延展,是他们所处的时代烙印。如果我们给80后、90后贴上一个标签,实际上是在给自己设置了一个屏障。我们要思考他们想要什么,而不是总讲我们的理想。当我们能把企业的理想与他们的理想对接起来,就成功了。
君子谈理想的前提,是需要有一个基础的生活保障。当一个企业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作为基层员工,你会在此得到怎样的成长和变化?你需要做的事情是什么?管理者该如何真正的理解员工,并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在丰田生产方式中,被总结为“造物即造人”。作为企业,我们该如何通过造物实现企业的生存价值,赚取利润,做出更多的社会贡献,把企业壮大,更多服务社会和大众,这是根本。
何思模:现在80后的青年人都很聪明,他们生活在信息爆炸的年代,受到良好的教育,他们有自己的判断能力和领悟力。但并不意味着他们不需要我们去教育,关键是你是否教育得法。我的儿子就是80后,他一大学毕业,我就说你别在我的公司干,去社会上闯一下。他问我到哪儿好?我说:你自己看,18岁后的天空就是你的,所以他只身来到北京工作。在他10岁的时候,我就给了他一个储蓄罐,里面都是他打给我的借条。我告诉他:等你毕业后要把你欠的钱还给我。所以,现在他还在还债,同时还要还6%的利息。而这些钱我不会要,而是会捐到慈善基金会去。同时,我坚持着赏识教育,给他鼓励和空间,他现在做得很不错。
所以说,80后、90后们,都是要靠我们当代人去教育和影响的。企业要让员工从心底感受到你时时刻刻对他的关爱。比如:在2008年金融危机时,我向员工承诺公司第一永不裁员,第二不降薪,而我们也都做到了。我认为企业遇到困难,不能让员工掏钱。同时,要让员工在企业中能感受到荣誉感,比如:我每年都会去做公益项目。事实上,做好老板其实很简单,做好人、分好钱、描绘好一个很好的蓝图,员工就会自愿的去信服你。
主持人:对于一个利润比较薄、技术含量比较低的产业里头也是行得通的吗?
胡光书:高科技企业是不是因为创造的利润更多,才有这个能力;基础产业因为利润薄,所以没有这个能力,其实不是这样。比如说,像丰田这样的日本企业,不是说一定要招在这个行业最有经验的人,而是更重视培养人。企业会跟员工讲,我们这个行业我们能做什么事情,对客户有什么贡献;我们怎么和专家、怎么和客户公司配合;我们日常做的工作是什么,在这个过程中你能怎么成长,成长之后能有什么价值。
在日资企业,第一年纯粹是学习阶段,像早上8点上班,8点开始早会,大家用十几分钟来讲今天要做什么、要学什么,并且要写出来;8∶15开始由主持人提起话题,大家进行讨论;8∶25由一个员工分享自己读的一本书,还要带领大家读书;8∶50开始进入今天要做的工作;下午4∶30,要开始做总结,我今天做了什么事情,哪件事情做成了,哪件事情没做成,是什么原因,第二天要怎么做;下午5点将自己的日志整理好提交上司。
日本企业首先就是要培养人,让他们知道怎么工作,怎么学习,才能够真正的为这个公司,为我们的工作去做自己能够做的事情。
廖庆丰:在这个时代,培养员工终身学习的能力和习惯,利用科技的力量让员工终身学习,才是企业人力资源价值提升的出路。管理
(本文根据“第19届中外管理官产学恳谈会”现场速记摘编而成,未经本人审阅)
人才培养成本论文 篇4
1 加强高校人才培养成本控制的必要性
1.1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提高教育资源使用效益。
一些研究表明, 我国高等教育的相对生均成本要大大高于西方发达国家水平, 主要是高校没有合理使用教育资源, 教育资源在结构和管理上都存在许多欠缺, 教育资源的浪费直接导致了低效率。大量的研究表明, 中国高等教育的相对生均成本远远高于发达国家的水平。其主要原因在于管理效率低, 师生比低, 规模效益低, 资源利用率也低。发达国家规定其师生比的国家标准平均为1:20左右, 大部分学校的实际师生比远远超过这一比例, 我国还不到10%。因此, 高校唯有加强人才培养成本控制, 建立有效的成本控制制度, 对教育资源进行整合, 不断挖掘现有教育资源的潜力和使用效率, 才能实现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 切实改善教育资源匮乏的现状。
1.2 教育成本的高低, 是办学效益的重要影响因素。
教育成本直接决定了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益, 提高办学效益就是要使单位教育资源获得更多的教育收益。在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体制的过度中, 随着教育投资体系的多元化, 财政教育投入已不在是教育融资的主要渠道, 财政的拨款的比例正在削弱, 失去了这一重要的教育投资渠道, 高校必然要从自身使用教育资源上下狠功夫, 加强成本控制。在一些西方发达国家, 私立学校的学生生均经费基本只有公立学校的一半左右, 但教育教学质量以及教育效益都与公立学校差不多, 甚至有些还强于公立高校。其根本原因在于有着科学的教学成本核算和管理机制。
1.3 提高抗风险能力和偿债能力。
经济体制的改变给高校带来了严重的挑战, 靠财政生存的高等院校, 已经不可能在高校竞争中生存。越来越多的高校强调自身核心竞争力, 都注重自身潜力的发掘, 不断的提出较低教育成本, 从而扩大安全边际, 增强抗风险能力。同时, 教育成本控制的合理, 办学效益的提高, 使得学校的偿债能力随着增强。偿债能力的增强, 无疑为高校多渠道融资, 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进一步降低了高校发展的风险。
2 高校人才培养成本控制的现状
2.1 成本控制意识薄弱。
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 高校对于人才培养成本只是粗略地计量, 粗放式地管理, 而计量的目的仅限于使国家在统计和投资时有一定的依据, 而怎样对其科学、合理地使用, 怎样使有限的办学成本在保证教学并能最大限度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上有效使用, 却没有过多地考虑, 因此, 虽然国家对于大多数高校的投资连年增加或对某些学校进行高数额的重点投资, 但其办学质量却不尽如人意, 最终导致一些高校的办学既没有经济效益, 也没有预期的社会效益。究其原因, 这与一些高校的管理者成本控制的意识淡薄不无关系。
2.2 人力资源成本过高。
人力资源成本成为高校人才培养成本控制的最主要压力。校园大小, 校园硬件设施这些有形资源, 虽说是衡量高等院校水平的主要尺度, 但它具有有限性, 控制的空间很小。而人力资源相对而言是一种可再生的无形资源。院校人力资源是将高等院校中的因素资产化处理, 是高等院校拥有、支配并使用的各种具有劳动能力和社会财富创造力的人员的总和。它包括高等院校中的各类科研人员、教师、行政人员、一般职工等等。人力资源的控制具有较大的弹性, 可控的空间较大。长期以来, 我国高校都存在数量较多的冗员, 教职工只进不出, 工资只加不减, 临时工越来越多, 学校人员经费不断增加。特别是后勤行政人员, 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师在利益分配中实际份额减少, 直接导致教育经费的开支中, 行政管理人员支出比重过高, 成本增加。
2.3 物资资源成本过高。
在我国高校固定资产的管理方面, 绝大多数高校没有统一归口的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及统一的管理人员, 往往是谁使用谁就是管理者, 如:教室由教务部门管理;实验室和实验设备由实验员管理;科研用房和科研设备由各科研课题的教师负责管理。这实际上是一种无序的管理, 缺乏有效的管理制度和固定资产的使用约束机制, 往往造成固定资产账账不符、账实不符, 能耗成本高, 成本意识淡化, 缺乏目标成本管理的意识, 不注重勤俭节约, 加大了成本开支, 造成固定资产闲置和浪费。零星教学用品、办公用品等低值易耗品管理更是混乱。教职工只负责教学科研和本部门工作, 忽视经济活动规律, 缺乏成本意识, 材料消耗无定额, 工作不讲效率, 不计成本, 造成极大浪费。
3 高校人才培养成本控制体系的构建
人才培养成本是投入人才培养领域, 用于培养劳动力和专门人才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总称, 创新人才培养成本控制机制, 实质上是对构成人才培养资源的这几种要素的重新组合, 建立一种更为合理、科学、有效的人才培养成本控制体系。
3.1 建立高效人才培养成本控制组织管理体系高校人才培养成本控制组织体系就其整体结构而言可分为三个层次。
一是成本控制决策系统:该系统负责决策成本控制总体目标, 制定高人才培养成本控制战略措施。二是成本控制管理系统:该系统是以成本控制总体目标和战略目标为指导, 制定成本控制计划, 行使协调、监督职能, 是成本控制主体层次系统的中间层次。三是成本控制执行系统:该系统一方面从已经明确的成本控制责任出发, 各具体成本控制主体 (包括各部门、各内部单位和各岗位职工) , 从实际出发, 采取一系列措施, 努力完成或超额完成各自分解到的成本子目标;另一方面, 根据各教学部门、各内部单位的工作特点及成本的形成特点, 制定二级成本控制方法, 保证完成或超额完成各自分解到的成本控制子目标。建议高校在分管校长的领导下, 建立以各职能部门 (人事处、科研处、教务处、后勤处、校办产业等) 为横向, 以院、系、科、个人为纵向的纵横交错的“责任中心”, 实行分级分口管理经济责任制, 建立成本控制的组织体系, 即建立以“责任中心”为基本控制单元的组织体系。
3.2 建立高校人才培养成本控制预算管理体系预算管理是高校财务管理的中心内容, 也是加强高校成本控制的有效手段之一。
预算水平的高低,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高校资金使用效率的高低。要达到高校人才培养成本控制目标, 高校应根据量入为出, 保证教学、科研兼顾生活、服务的原则建立科学的预算管理体制。编制依据是高校的人事计划、教学计划、物资计划、后勤服务计划等, 参照以前年度的实际支出水平, 确定目标成本。要加强部门预算改革的宣传和培训, 发动全员参与预算管理改革, 强化他们的预算管理意识, 提高他们的预算管理技能。并将预算管理工作与高校各学院和部门的考核和奖惩结合起来, 通过考核与奖惩的结合, 维护预算的严肃性和有效性, 充分调动学校内部各方面预算管理的积极性, 更好地做好高校预算管理工作。
3.3 建立高校人才培养成本控制成本核算体系
为了保证和促进高校可持续性发展, 必须建立高校人才培养成本核算制度, 正确核算和归集高校人才培养成本, 分析和研究培养成本问题, 从而合理使用和优化配置教育资源, 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高校人才培养成本核算是指高校审核、汇总、核算一定时期内人生培养的发生额和计算培养成本工作的总称。成本核算包括两个基本环节:第一, 按规定的成本开支范围对培养费用进行汇集, 计算培养费用的实际发生额;第二, 根据成本核算, 采用适当的方法, 计算出培养总成本和单位成本。高校要根据《高等学校教育培养成本监审办法 (试行) 》, 对高校人才培养成本的人员支出、公用支出、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和固定资产折旧四部分进行核算。高校应分别按照各专业大类、层次的学生作为成本计算对象, 开设成本计算单, 归集费用, 全面反映各专业、各层次学生培养总成本和生均成本。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在各成本计算对象之间的归集、分配, 计算出各成本计算对象的总成本和生均成本。
3.4 建立高校人才培养成本控制评估考核体系。
成本控制的落实在于对责任成本的考核和评价, 这就需要建立成本考核指标体系, 形成相应的制度, 进而保障各项指标不超标。比如学生平均活动经费、生均工资指标、生均设备费用、平均试验耗材费用等, 这些指标可以通过经验或专家指导建立, 也可以参考历史水平, 或以地区和国家平均水平为依据。人才培养成本控制考评体系的考评结果要有反馈信息, 要对各职能部门和二级管理单位起到激励和鞭策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淑霞, 张佩玲.高等学校教育成本有关问题探讨[J].教育财会研究, 2005 (1) .
[2]招雁鸿.浅议高等教育成本的分析与计量[J].会计之友, 2008 (5) .
[3]李志良.高校财务成本控制内容新议[J].财会通讯 (综合) , 2009 (8) .
人才培养成本论文 篇5
摘要:通过相应的方式算法从而规划出生均培养成本,并且对其生成结果进行科学的验证,从宏观角度来看,制定具有操作性强以及实用性高的高职院校生均培养成本参考标准是十分有必要的,并且这一标准要有一定的规范制度规定来加以衡量,不仅能够促进学费制度的形成还能够对财政拨款制度的完善有着良好的推动作用,最后还能够使得教育资源的配置得到优化,学校的整体办学素质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因此,本文对地方高职院校生均培养成本核算的流程与方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职院校;生均培养成本;生均拨款标准
根据相关数据可知,地方高职院校的全年经费支出为28亿元,生均支出为13429元,《高职院校办学成本研究》课题组根据国家发改委下达的相关通知对地区高职院校进行了走访调查,并对教育培养成本的界定、生均培养成本的核算与管理进行了研究分析,从而为高职院校生均培养成本的标准制定提供参考意见,因此,本文对地方高职院校生均培养成本核算的流程与方法进行了探讨。
一、高职院校教育成本的界定
1.教育成本的内涵。从宏观角度上来看,教育成本的内涵体现在受教育者接受教育过程当中教育资源消耗所产生的价值,因此可以说教育培养成本是分阶段来看的,不同阶段下的受教育者所产生的价值是不同的,也可以是说其产生的教育成本也是不同的,这就说明了成本的主体不同,生成的教育成本也是体现不同的教育内涵的。学校在培养学生过程当中所消耗的劳动资源体现的价值总和就是高校教育的成本,而受教育者为了维持自身学习状态从而需要支付的学习费用这是个人成本,政府提供给各高校相应的政策支持,以及社会对高校办学的帮助、学校提供给学生的公共使用资源等都是机会成本。
2.教育培养成本的构成。高校教育成本构成的体现方式不甚明显,从高校会计报表中是无法找到相应的体现方式的,但是在高校会计报表的事业支出中能够看出,因为事业支出的内容主要包括基本工资、补助工资、职工福利以及社会保障费等,从这些方面教育费用的支出能够看出教育培养成本的基本构成,分别为人员支出、公用支出以及固定资产折旧、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其中人员支出的内容为教职工的基本工资、津贴以及相关社会保障缴费等;公用支出主要涉及设置办公费、印刷费、水电费、交通费以及劳务费等;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包括设置离退休费、医疗费以及助学金等;固定资产折旧包括房屋建筑物折旧以及设备折旧科目明细账。
3.教育培养成本界限的划分。根据上述教育培养成本的内涵与构成,能够分析出各个高校产生的各项经济费用是否在教育费用项目中,下面是教育培养成本的界限方式:一,对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划分界限。收益性支出指的是在办学过程当中物化性劳动的产生支出,并且属于成本构成内涵的就要划分到教育培养成本当中,而资本性支出是对固定资产以及无形资产的获取采取的支出方式;二,对当前的教育成本与以往的教育成本进行划分。当前所产生的耗用或者受益费用,应视为待摊费用并纳入到教育成本当中,如果当前产生的耗用是为了支付之后的费用那么则算作预提费用。
4.教育培养成本核算的依据。各高校会计报表对高校财务基本状况与收支状况能够形成一个基本的宏观描述,财政部分与上级主管部门也能够通过这一报表了解到高校的基本运作情况,并且对高校进行相应的指导,学校也可以在这一会计报表对下一学年度的财务收支进行初步的预算,但是会计报表并不是教育培养成本核算的主要依据,依据主要有以下材料:得到批准的会计报表、经过审核的原始记录凭证、按照预算项目进行辅助核算的相关账目。
二、高职院校办学成本的核算
1.高职教育办学成本的核算原则。相关执法监督部门对高校教育培养成本的核算提出了要求,要保证核算具有公正性、科学性以及合理性,在核算的过程当中,要依据相关性原则、分类核算原则,采用这些原则能够使成本预估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在众多高校中,一般采用的除了上述两个原则之外,还包括权责发生制以及收付实现制,这两种制度能够较为合理的分析经济业务的成本使用情况,并且将相应的使用费用也做到初步的预测。当前教育成本下的权责发生制产生的作用结果都属于当前的教育成本,并不会产生任何费用,需要补充的一点是,款项即使已经收到也不能算作当前的成本。
2.高职教育办学成本的核算程序。第一步,要确认高职教育办学成本的操作对象。核算对象为学生,学生人数的总和是一个年度中全校平均学生数量的全部,主要对象有高职学生、预科生、函授以及网络教育等类型学生;第二步,要确认高职教育办学成本的核算期限。高校会计年度报表的核算期限应从一月一日至十二月三十一日,并且计算要根据相关要求进行,会计年度报表只有与相应的学年进行仔细核对之后才能够发挥其主要作用并保持核算的准确性;第三步,确定高职教育办学成本的主体。教育办学成本的主体就是教育主体,从属性上进行划分,高等职业院校就是高职教育的办学主体。3.高职教育办学成本的核算方法。高职教育办学成本的核算方法主要分为三个层面:一,年度教育总成本。学年度所生成的教育成本就是当前教育培养成本的总使用费用。从宏观角度上来看,教育的总成本是实际的支出成本与机会成本的总和,而实际支出成本又被分类为实际生成的费用与摊入费用,因此年度教育总成本的核算方法为实际支出成本加机会成本;二,年度生均培养成本。其核算方法为年度教育总成本除以年度标准学生数;三,毕业生在校期间的培养成本。其核算方法为年度生均培养成本乘以学期制。
三、高职院校生均培养成本的核定
1.人员支出成本核定。人员支出成本的核定主要包括两个层面:一,对编制数进行核定。相应的数据显示核定结果为高职院校学生与教职工的人数比为9:1,学生与行政人员的人数比为66:1,学生与校级党政方面行政人员的人数比为100:1,而学生与其他后勤员工的人数比为33:1;二,对教职工的人均收入进行核定。教职员工的人均收入包括个人的基本绩效工资、享受津贴、获得奖金、社会保险缴费以及其他类型的福利待遇。2.公用支出成本核定。公用支出成本的核定主要分为三个层面:一,对公用支出进行概念上的确定。公用支出主要指的是各个高校维持学校正常运作所要使用材料的费用支出以及教职工人员的劳务支出,主要包括印刷费用、取暖费用、交通费用、会议费用以及物业管理费用等;二,对公务费以及使用业务费用的剩余金额的使用用途进行核定;三,对单位相应的预算核定进行指标上的规划与管理,并制定管理标准,保证预算在合理的范围内进行使用并且要运用到指定项目之内,不得挪用到其他项目,除此之外,超过预期设定的金额标准需要进行预算的追加申请。3.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性支出成本核定。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性支出成本核定主要分为三个方面:一,学生个人和家庭得到的无偿性补助支出,例如退休费、医疗费以及助学金等是核算成本的一部分;二,对离退休人员的费用核定只能包括学校提供的部分,而国家按规定发放的个人财政补助与离退休人员的公共医疗经费补助则不能列入到成本核定当中;三,学生在校期间享受到的助学金是成本核定的一个标准。除此之外,相应的留学生以及出国留学人员维持基本生活状态所产生的费用均为学校承担,这些费用也要纳入到成本之中。
参考文献:
[1]孙培清.浅论高等学校院系预算的编制[J].财会通讯.第3期.
[2]王迪.基于作业成本法的职业培养成本核算研究[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
人才培养成本论文 篇6
一、数控车床高技能人才提高质量和成本意识的意义
1.机械行业企业重视质量与成本意识
数控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机械行业的蓬勃发展。与此同时,各企业之间的竞争逐渐加剧,各企业为了降低单位产品的成本,尽可能地采用先进设备、先进生产管理、先进物料管理系统,严格控制生产过程。
2.需要加强数控车床高技能人才质量与成本意识培养
近几年来,社会对数控技术人才需求量非常大,特别是对于能够从事多种工种、多岗位的复杂劳动、解决生产操作难题的数控人员,更是供不应求。这些岗位的性质决定了数控人才在今后要更多解决产品质量以及如何降低产品价格的问题。所以在校期间必须加强培养数控高技能人才的质量和成本意识。
3.现有教学体系与企业不相适应
现在很多学校在培养学生的时候,只是单纯地强调书本知识或技能知识学习过程,对于学生的行为规范、规章制度方面要求甚少,现代企业要求的工程意识、质量意识、成本意识在教学过程中被忽视了。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很快适应现代企业,或者觉得企业的一些规章制度他们难以胜任。
二、培养质量和成本意识的目标和思路
1.培养数控车高技能人才的目标
对于数控车高技能人才来讲,其要求不仅仅是如何制造出价格较低质量较高的产品来,作为普通操作者的管理者,还要注意生产中每个环节工艺的合理性和如何尽可能减低产品的成本。
2.培养数控车高技能人才质量和成本意识的思路
数控零件的加工制造需要涉及很多内容,包括零件的加工工艺过程分析、零件的数控加工工序分析、数控加工程序编制、数控加工过程操作,加工后对产品进行分析,而产品的质量和成本始终贯穿于这一过程。作为专业课程的教师,除了教授学生专业知识以外,还要在讲课中强调质量成本意识,使学生理解材料使用量与成本的关系、加工时间与成本的关系,加工工艺与质量成本之间的关系。
三、培养质量与成本意识的方法和途经
1.在理论教学中加强学生质量和成本意识的培养
在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理论教学中应重点加强学生的质量和成本意识。要让学生知道不计成本的生产是要被淘汰的,特别是在如今节约型社会,更加要重视降低成本。比如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中讲到设计轴的尺寸,轴直径的取值不宜大于计算值太多,否则浪费材料,增加制造成本;在《工程力学》课程中讲到通过剪切和挤压的计算设计螺栓的个数时,螺栓取整但个数不宜大于计算值太多,否则会增加加工螺孔的工艺时间,又浪费了螺栓,造成成本增加;在《数控编程及加工》课程中讲到走刀路线的设计时,要强调不同的走刀路线与加工时间的关系,一定要选择最合适的走刀路线,这样可以节省加工时间降低制造成本,使企业更具有竞争力。对于学生质量方面的内容,比如要结合实习内容给学生讲清产品质量对于企业生命的影响,让学生了解表面粗糙度、尺寸精度等对于产品质量的影响,对影响产品质量的因素加以分析并及时解决。教师在给学生评分时也严格按照图样要求,对于加工的工件达不到图样要样的工件在企业里只能算废品。
2.在操作教学中培养质量和成本意识
有企业管理经验的人都知道,工作行为规范是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的重要渠道,因此在学生走向社会、参加工作以前,学校应注重学生行为规范的培养。实训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课程,是一次生产过程的模拟,实训时学生基本上不具备操作经验和控制产品质量的能力,因此实训的任务在于体验生产过程。俗话也说“先入为主”,实训是学生体验未来工作的最早机会,因此抓住实训机会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规范显得尤为重要。习惯的培养越早越好,良好的开端,则是成功的一半。我校的实训管理引进企业模式,以下是我校数控专业学生的实训做法。
(1)培养学生具备在设备运转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的行为规范。 ①保证安全工作条件。操作前检查并确保人身、设备、环境的安全,包括身体状况、工作服是否符合要求;机器安全装置的认识和使用;易燃易爆物品的存放和使用;消防装置的配备和使用;维持干净整齐的工作环境;正确开机、关机操作等,严格检查并监督执行,加强学生安全意识的培养,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安全工作条件的重要性。②了解机器关键部位的结构、性能及可能发生的故障。通常在实训前已完成部分理论教学,但针对具体的实训设备来说,还有许多不同的特征,因此还必须对现场设备进行有针对性和比较性的介绍。使用中如何避免一些事故的发生、如何保护设备硬件及软件,人人都应做到严格遵守操作规程。③仔细阅读项目任务书(也称为施工单),充分了解工作任务。阅读项目任务书是一项工作的开始,可对自己即将从事的工作做到心中有数,避免因盲目性而出差错,造成废品。实际工作中,时常有因不看或看错施工单导致误工、返工现象的发生。因此从实训开始就应该让学生养成看清、看准项目任务书再开始实训的习惯。④各种材料的准备。根据项目任务书充分准备好各种材料,并对重要材料进行必要的质量检查,绝不能掉以轻心,不符合要求的绝不能凑合。通过对材料质量的检查使学生认识到符合质量要求的材料是生产得以正常进行的基本保证,是控制产品质量、提高工作效率等的重要手段。⑤机器润滑保养。开机前必须按要求做好加油润滑工作,加油是充分发挥机器工作性能,保持机器精度和延长使用寿命的重要措施。机器操作人员必须熟悉润滑点、润滑方式、润滑油种类、润滑周期等。
(2)培养学生精确调节和正确使用机器的行为规范,切忌盲目行动和蛮干。 这是维护设备、保证产品质量、提高工作效率以及保护个人安全的基本要求。对于学生来说,实训是初次接触生产设备,以前没有亲自动手调节设备的经历或经验,这时应教育学生要养成良好的调节步骤、调节方法,切忌盲目行动和蛮干,否则可能导致设备损坏及其他事故。并且,要求学生了解规范化操作及数据化操作的意义,工作不能完全凭经验,要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完成工作。需要测量、计算的部分必须按要求做,估测、估算的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3)培养学生科学分析和处理故障的行为规范。实训中可能会发生许多意想不到的生产故障,这时指导老师要抓住时机教给学生故障处理方法和步骤。强调遇到故障要冷静处理,根据产生故障的时间、部位、条件、形状等,首先进行理论分析,找到发生此故障的所有原因,逐项列出,然后进行综合分析,逐步缩小范围,提出排除方案,最后实施排除方案,检验排除结果。有必要向学生说明的是“试试看”这种排除故障方法的使用条件及可能带来的后果等,对于没有经验的新人员和不具备分析能力的人必须在有关人员的指导下进行,避免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不仅浪费工时,还有可能带来新的问题。
另外学生必须了解重大事故发生时的基本处理方法和原则,如保持事故现场,以便组织有关人员分析、研究、处理等。
(4)培养学生质量管理的重要理念。搞好质量管理、预防质量事故关键在于生产过程的控制,规范化操作是避免各种事故发生的有效措施。
产品质量是在工作中产生的,不是检验出来的,不能养成依赖后工序的习惯,要求学生树立起对本职工作“第一次就要做好”的工作理念,而不是把自己对本职工作质量所承担的责任转移到别人身上,人人都要参与产品质量管理。
(5)在实训中注意企业生产实例的适当引入,让学生充分体会良好习惯的重要性。从身边挖掘题材,引入正反面实例,让生活说话,或者进行校企合作加工产品,让学生真正接触产品而不是在完成艺术品(我们称学生在学校实训加工出来的作品为艺术品),这样学生能从自身的经历中去体会产品成本与质量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建立良好习惯的主动性,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养成良好行为习惯能终身受益。
(6)利用实训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在企业中,每个人的工作都不是独立的,部门之间、员工之间工作既相对独立,又相互渗透,所以分工是相对的。团队精神对任何一个组织来讲都是不可缺少的精髓。
(7)注意培养学生养成下班前的良好工作习惯。下班前的良好工作习惯包括工具的检查与摆放,机器设备、加工材料及加工产品的正确处理包装设计,有关交接班手续,离开工作地点关好门窗、切断电源等。
3.让学生在企业中锻炼,让学生了解价格质量和成本的意义
除了在学校让学生加强学生的质量与成本意识外,我们还经常让他们到企业去实习,帮助企业做一些产品。这样使校企双方都受益,学生能够开阔自己的视野,熟悉工厂的环境,有了一定工厂意识,加强了质量和成本概念。让他们了解了不合格的产品就要报废,如果报废产品多了,成本提高了。这样生产线就会停产,技术人员就要想办法,当废品率下降了,才能正常生产。对于数控车高技能人才,我们学院每学期都会安排两星期左右到企业实习。经过实习后的学生对工厂产品管理的意识有一定增长。
4.学生在假期到企业打工,认识自己的价值
除了在学期期间,学校对学生加强质量和成本意识外。当暑假来临的时候,我们鼓励学生在暑假期间到企业去打工,增强他们的成本和质量意识。通过在企业打工,他们体会了企业的管理和生产模式,开阔了他们的视野,他们会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回到学校能够更加珍惜学校的时光,而且还能把企业文化带进学校,在实训过程中更加重视产品的成本和质量。
5.其他途径培养学生质量和成本意识
除了在教学环节和下企业锻炼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在生活细节中也注重培养学生的成本意识。
四、效果
具有成本和质量意识是数控车高级能人才适应现代企业需要的、提高就业竞争力的重要素质。从笔者与在学院实施的情况来看,2009届毕业生全部安排在对口的企业工作,学生在企业中的反映普遍良好。
高校学生培养成本研究 篇7
一、高校学生培养成本概述
(一) 高校学生培养成本概念
学生培养成本不能等同于教育成本。袁连生认为教育成本是为使受教育者接受教育服务而耗费的资源价值, 它既包括以货币支出的教育资源价值, 也包括因资源用于教育所造成的价值损失, 前者为教育的实支成本, 后者为教育的机会成本。所以教育成本包括:学校为培养一定数量和层次的学生所支出的一切开支和耗费;学生为学习所支付的生活费用;学生由于学习而未能参加工作失去的机会或称为教育机会成本。教育成本不但考虑培养学生耗费的全部费用, 还涵盖教育的机会成本。学生培养成本不考虑学生的教育机会成本和学生为接受教育所付出的费用, 可见教育成本包含培养成本。
(二) 高校学生培养成本研究前提
具体包括:
(1) 权责发生制。
权责发生制有利于全面完整地反映资产、负债等财务状况, 有利于合理安排预算, 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但难以直观反映现金的流入流出, 而收付实现制很容易获得现金流入流出的信息。高校实行收付实现制的同时, 根据不同的业务性质和内容需要, 部分地采用权责发生制来弥补收付实现制的不足。具体而言, 对财政拨款, 上级补助收入, 捐款收入以及用这些收入安排的支出, 采用收付实现制作为记账基础;对学费收入、合同款项、债权债务应采用权责发生制。
(2) 实行固定资产折旧制度。
按现行高校会计制度, 高校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 随着时间推移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大, 造成高校资产虚增, 直接影响培养成本准确性。对现有制度进行改进, 增设“累计折旧”科目, 固定资产增加时, 原来的核算方法不变, 即借记“固定资产”, 贷记“固定基金”, 再根据固定资产的性质、消耗方式合理确定固定资产使用年限和预计净残值, 并选择合理的折旧方法计提折旧, 借记“固定基金”, 贷记“累计折旧”, 那么“固定基金”科目余额即为固定资产净值。固定资产报废或转让时, 借记“固定基金”和“累计折旧”, 贷记“固定资产”。固定资产的维修和更新改造仍可按原来的核算办法, 通过提取修购基金或财政拨款解决。其中设备折旧按分类折旧率 (专用设备按8年、一般设备按5年、其它设备均按10年折旧) 计提折旧。按照设备购置年限已经提取完折旧的设备不再计提;各年房屋建筑物应提折旧统一按照当年房屋建筑物固定资产总值的2% (50年折旧期) 计提, 其中已投入使用但未办理竣工结算的房屋建筑物可按估计价值暂估入账并计提折旧。
(3) 现行会计科目改革。
正确划分成本计算期的界限, 根据权责发生制的原则划分应记入成本和不计入成本的费用界限。增加“待摊费用”科目, 核算本期发生但不应计入本期的费用;增加“预提费用”科目, 核算应由本期教育成本负担在以后期间支付的费用;取消“结转自筹基建”科目, 增加“基建投资”和“在建工程”等科目, “基建投资”按项目投资主体设置明细科目, 核算各投资主体包括由学校自有资金转人的基建投资款, “在建工程”按项目基建支出类别设置明细科目, 核算所有基建支出和费用。对发生的基建利息支出, 不能按收付实现制来确定, 而应该考虑该支出项目的实际归属期间, 真实的反应收入和支出的配比。
二、高校学生培养成本核算模型研究
(一) 高校学生培养成本核算标准
高校培养成本核算必须符合高校办学条件, 即生师比、生均占地面积、生均图书等符合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 (试行) 》通知的标准。
(二) 高校学生培养成本核算对象
高校培养的人才从学历上可分为专科、本科、硕士、博士, 不同学历的人才又可分为不同的专业。考虑到现行高校会计制度进行成本核算的局限性, 很难按层次、专业取得基础数据, 所以只能将高校各类学生人数按系数折算为标准学生人数。不同学历教育的当量系数可以采用国家教育统计的折算标准, 本科、专科、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学生、成人脱产班学生为1, 博士研究生为2, 硕士研究生为1.5, 留学生为3, 函授、网络教育生为0.1, 夜大等其他学生均为0.3;不同专业按一定的专业系数折算, 如文、法、理、工、农、医、经、管、哲、史、教等不同专业系数可大致定为:1、1、1.2、1.3、1.4、1.8、1、1、1、1、1;标准学生总人数按年初学生总数与年末学生总数平均计算, 即: (年初学生数×8+年末学生数×4) /12。
(三) 高校学生培养成本计算周期
学生的培养需要较长时间, 一般专科生需要三年, 本科生需要四年, 从九月到次年七月为一学年, 与我们现行的高校会计制度规定的会计年度不一致。如果将学校的会计年度修改为学年年度, 又与政府部门的财政年度不一致, 不利于政府部门教育经费年度统计。《高等学校教育培养成本监审办法 (试行) 》中发现该监审办法也没有明确规定培养成本的核算周期。本文将现行会计年度 (一个公历年度) 作为学生培养成本计算期。
(四) 高校学生培养成本核算项目
高校教育培养成本由人员支出、公用支出、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和固定资产折旧四部分构成。其中人员支出包括:教职工基本工资、津贴、奖金、社会保障缴费、其他人员支出;公用支出包括:办公费、印刷费、水电费、取暖费、邮电费、交通费、差旅费、会议费、培训费、福利费、劳务费、招待费、租赁费、物业管理费、维修费、专用材料费、其它公用支出;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包括:离退休费、抚恤和生活补助、医疗费、助学金、住房补贴和其他支出;固定资产折旧包括房屋建筑物折旧、设备折旧。在确定成本项目时, 应该注意以下支出项目:
(1) 与教学无关的附属机构的支出。
包括附属单位如医院、附属中小学、幼儿园所占用房屋、设备, 以及学校支付给附属单位的补助性支出等应独立核算, 原则上不应计入教育成本。
(2) 福利费、工会经费。
分别按工资总额的3%或2%计提, 不符合规定的工资和福利费支出要相应核减, 未达到标准的要核增。其中工资总额主要指基本工资和津贴。
(3) 维修费。
一般性修缮费用按实际发生的费用核算, 大修缮费用 (超过该固定资产原值的20%) 计入固定资产, 按照固定资产预计可使用年限分摊计提折旧。
(4) 招待费。
地方管理高校为当年公用支出总额 (扣除招待费和维修费) 的2%, 超出的要进行核减, 未突破的不核增。
(5) 其它公用支出。
其它公用支出总额不能超过当年公用支出总额 (扣除招待费和维修费) 的15%。未超过15%的, 按实际发生额核填;超过15%的, 按实际情况将有关费用计入相应的成本项目, 不能明确计入相应成本项目的, 作为不合理费用予以剔除。
(6) 离退休人员费用。
只计算由学校负担的部分, 不包括财政补助收入中的离退休人员拨款和离退休人员公费医疗经费拨款, 差额为负数的 (即拨款额大于支出额的) , 本项目计为零。
(7) 一次性进入住房补贴项目的费用。
数额巨大的要采取按学校教职工平均工作年数 (即从参加工作到退休之间的年数) 的方法进行分摊 (一般可按30年进行分摊) , 各调查年度的购房补贴按年度分摊额计入“住房补贴”中。
(8) 科研费用。
与提高教学水平有关的科研支出计入培养成本, 按科研费用的30%计入成本, 如能分别计入具体成本项目的直接核减, 否则按科研费用占学校教育总支出比例的70%相应核减教育培养成本各项目支出。与培养学生无关的科研支出不计入培养成本, 如与外单位进行合作进行的与教学活动无关的科研费用等。
(9) 大学生的资助支出。
对于大学生的资助支出是否应该计入学生培养成本, 多数学者持否定态度。但是2005年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发布的《高等学校教育培养成本监审办法 (试行) 》中第五条规定:助学金是指高校按国家规定对各类在校学生发放的助学金、奖学金、学生贷款贴息、勤工助学金、困难补助、出国留学 (实习) 人员生活费、青少年业余体校学员伙食补助费和生活费补贴, 以及按照协议由我方负担或享受我方奖学金的来华留学生、进修生生活费等。因此, 本文的培养成本包括助学金。
(五) 高校学生培养成本核算方法
目前由于高校会计制度的局限性, 无法得到准确的教育成本信息, 在进行高等教育成本计算时只能以现有的会计资料为基础, 区分应计入教育成本的项目和非教育成本的项目, 将会计资料进行相关调整, 最终获得教育成本信息, 这种方法称为会计调整法。其优点在于:一是成本计算口径与现行高校会计核算口径一致, 数据采集方便;二是计算简便, 具有可操作性。核算方法的计算公式:生均培养成本= (人员支出+公用支出+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固定资产折旧-设备购置费) /学生人数。
参考文献
[1]王兰、张春杨:《关于高校学费与大学生培养成本的几点思考》, 《教育财会研究》2007年第4期。
[2]刘贤仕:《普通高校学生培养成本之我见》, 《科教文汇》2007年第2期。
人才培养成本论文 篇8
一、树立以价值创造为导向的“两能型”人才培养理念
所谓”两能型”人才是指同时具有较强就业能力和较高创业能力的人才。要进一步促进物流管理专业大学生更好的就业、或是毕业生在相关的行业进行创业, 就必须以价值创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理念。从就业角度来看, 物流管理专业大学生要能够在人才市场赢得一席之地, 最根本的是要能够证明其对企业发展的价值所在。物流专业人才对企业发展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具备基本的物流操作技能和管理能力, 这种人才可以称之为实践型人才, 是指在既有的发展战略和管理架构下适应特定工作岗位的人才;一是具备长远的发展战略和眼光, 能够从价值创造和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角度去理解和思考一个企业的物流工作, 脱离了部门和专业局限性, 这种人才可以称之为创新型人才。实践型人才作为人才主体, 在物流行业不断发展壮大, 人才需求旺盛时具有良好的就业前景。但从长远来看, 创新型人才无论从物流行业就业还是创业的角度, 无论从个人发展的角度还是从对企业发展的贡献角度, 无疑具有更大的竞争优势。《物流成本管理》作为普通高校物流专业一门综合型很强的专业课程, 在帮助学生树立价值理念方面具有突出的优势。
(一) 《物流成本管理》教学可以有助于明确企业物流活动的根本目的是增加企业价值
在财务领域, 企业任何财务和资本方面的决策都应遵循股东财富和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 物流活动也不例外。但由于物流活动的效益往往很难直接来衡量, 而且不同环节的物流活动还存在效益悖反的现象, 因此, 在讲述《物流成本管理》这门课程时, 可以借鉴资本预算中净现值等评价项目价值的指标, 对物流活动进行价值判断。在进行价值理念讲解时, 还可以运用价值工程的思想, 对各个作业环节进行更加细化的思考。
由于企业的价值是指企业未来现金净流量的现值, 而物流活动对现金流入的影响往往很难界定, 但现金流出也即成本方面相对是比较容易确定的。因此, 在《物流成本管理》教学时, 可以使用诸如年均成本法以及单位物流成本所支撑的经营规模等方法, 对物流决策进行合理的比较、评价和选择。凡是能够增加企业价值的物流活动, 企业应该投入足够的资源, 不断优化企业的物流能力;凡是不能够增加企业价值的物流活动, 企业就应该采取外包、借助第三方物流等方式, 让企业外部的专业物流企业提供相应的物流服务, 把企业的资源投入到更有效益、更能够增加企业价值的地方。由于物流活动的成本在企业的总成本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通过成本的角度考察价值创造能力, 不仅能够进一步强化物流管理, 也能从整体上进一步提升企业的价值。
(二) 《物流成本管理》教学可以有助于明确企业物流活动的直接目的是增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探究一个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来源, 无非是成本领先、质量领先、技术领先等等。就物流活动而言, 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成本和质量上。成本方面, 通过物流活动成本的优化使得企业在既定的经营规模下总成本最低, 从而具备成本竞争的优势, 进而通过价格等竞争策略赢得市场对企业产品的认可, 从而占有更多的市场份额。质量方面, 通过物流服务满足消费者日益差异化的需求, 通过产品的质量、交货时间以及更好的售后服务等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赢得更大的企业发展空间。
就企业管理而言, 凡是有助于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领域, 企业就应该把资源重点投入到相关领域。凡是与企业核心竞争力关系不大的领域, 企业就应该慎重对待资源在相关领域的使用。在《物流成本管理》教学中, 可以让学生通过学习, 甄别物流核心环节和瓶颈, 明确企业物流核心能力和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 进而在物流决策中能够进行统筹规划和合理安排, 为不断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服务。
二、物流成本的甄别与核算是物流“两能型”人才的知识基础
物流成本的甄别与核算是物流管理的基础工作, 也是物流管理决策科学化的前提和保障。物流成本甄别和核算之所以比较困难, 主要原因在于, 首先, 物流活动的大量成本是隐性成本;其次, 物流各环节存在效益悖反的现象, 某一环节成本的降低往往是以其他环节成本上升为代价的。因此, 不能片面以单个部门或单个环节成本的降低来作为绩效改善的评价依据。通过《物流成本管理》教学, 有助于帮助建立物流成本甄别和核算, 对物流成本进行整体把握的知识基础。
(一) 科学的物流成本核算和管理离不开具有复合知识背景的物流人才基础
目前成本核算中比较成熟的方法仍然是传统的会计核算方法。为了客观地反映一个企业物流成本的情况, 采用会计核算方法基础对物流成本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 是物流管理的基础工作。然而, 企业的组织中, 财务部门作为一个独立的管理部门, 物流部门作为业务部门, 两者之间往往是脱节的, 加上会计准则等对会计核算信息的制约, 使得目前企业的财务信息缺乏对物流部门相对独立的核算, 从而物流成本的管理和绩效的考核缺乏客观的依据。解决这一问题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提高物流部门管理人员的财务素质和成本核算水平, 能够自身相对独立地对本业务部门物流成本进行甄别和财务核算, 从而获取第一手的物流管理所需信息。这样既能够节约核算的成本, 也能够让物流部门管理人员更好的为企业目标实现服务。《物流成本管理》课程中, 关于物流成本核算原则和方法体系的介绍, 能够很好地加强物流人才的财务核算水平, 为更好地进行物流管理服务。
(二) 物流成本的甄别和核算有助于树立科学的物流管理理念
物流成本核算的根本目的是为企业的管理和决策服务, 所以在核算方法上应适应企业管理的需要和业务自身的特点。
1. 从机会成本的角度探讨资源在物流活动中的合理配置
物流活动需要资源的占用和保障, 因此, 物流活动可以从机会成本的角度进行评价。这里的机会成本指的是资源用于其他领域所能获取的最大收益。机会成本对于是否进行某一物流项目投资决策具有重要的意义。当一个项目本身所增加的收益低于机会成本时, 该物流项目的投资决策就应该慎重甚至是放弃。反之, 就应该重视该物流项目上马所带来的经济效益。
2. 从总成本最优角度合理利用物流成本核算结果
每个环节的物流成本核算虽然是重要的, 但总成本意识更好的进行物流成本管理更为关键。树立物流总成本意识, 可以避免片面强调分部门绩效改善和业绩评价带来的负面效果, 让企业从总体上把握企业物流成本的状况和发展变化趋势, 为更好地进行物流成本管理和决策服务。
(三) 合理选择物流成本核算方法, 构建真正有效的物流成本核算体系
物流成本核算方法的选择和物流成本核算体系的构建是进行科学的物流成本核算的基础。物流成本核算的方法应该针对物流各个环节和针对物流活动整体分别设计和选择。为了保证物流成本核算信息的客观性, 在对物流各环节进行核算时, 应该遵循会计核算确认和计量的基本原则, 借鉴会计核算的程序和方法, 对物流各环节进行作业成本的核算。在物流环节核算时, 应该注意设置合理的核算科目, 以满足物流管理工作的需求。在对物流整体进行成本核算时, 应当运用计划成本、目标成本等成本管理手段, 结合企业实际的物流成本支出现状和物流服务质量水平进行综合考察。
三、《物流成本管理》教学的改革思路
《物流成本管理》教学应当服务于“两能型”人才培养基本目标, 以提高物流人才创新能力为根本, 更好地满足物流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和创业的需求。
(一) 进一步强化物流成本核算原理和方法的教学
《物流成本管理》教学内容应把物流专业知识和会计、财务预算等其他课程知识有效的融合起来。首先, 明确物流活动的意义和价值所在以及衡量的基本标准。其次, 深刻理解物流成本管理和核算的特殊性及复杂性, 明确物流成本核算的基本方法体系。另外, 以具体的企业为样本, 探讨物流成本核算的具体方法体系和设计原理, 并对核算方法的效果进行评价。
(二) 以各物流环节物流成本核算的方法讲解为基础
在《物流成本管理》教学中, 把物流核心专业课程中有关成本管理的内容整理为一个体系, 有分有合地对各个物流环节的物流成本核算和物流成本管理的具体方法进行讲解。在讲解时, 突出各个物流环节成本核算方法的介绍, 并通过具体的案例和学生课后的调研和实践, 让学生撰写各个物流环节成本核算的报告, 使学生更好地把握物流活动各环节成本核算的程序和方法, 为将来进入相关的岗位, 更好地进行物流管理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 以物流业绩评价和绩效考核为根本落脚点
物流成本管理的直接目标是使得物流活动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服务, 不断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要做好物流成本管理工作, 根本的标志就是科学合理地对物流业绩进行评价, 客观公正地对物流部门各环节和物流人员的职责进行绩效考核。因此, 《物流成本管理》教学应该对学生进行深入的物流绩效考核原理和方法的灌输。不仅要讲述作业成本的衡量和业务部门的考核指标, 还要讲述财务方面获利能力、营运能力等有关指标, 以及与成本和管理会计有关的责任中心、本量利分析等综合分析方法。另外, 还应从成本———服务的角度, 从价值创造的角度对物流活动绩效进行更加全面深入的讲解, 让学生真正理解和应用物流绩效考核综合体系为企业长远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余艳琴, 冯华.物流成本管理[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8.
人才培养成本论文 篇9
寻根溯源,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成本投资问题属于人力资源投资的范畴之内,因此我们应当以人力资本投资为理论依据对其进行界定与分析。
1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成本投资界定
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于源源不断的后备人才的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是需要通过成本投资进行的。依据人力资本的相关范畴,可以将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成本投资定义为:国家、企业或个人通过一定的投入(货币、资本或实物)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丰富运动员的文化知识和比赛经验,提升竞技后备人才存量,使得竞技体育水平得以提高的一种投资行为。要进行这种投资,必须有一定的资金支持[1]。
运动员苗子、人力资本投资和优秀运动员的关系,可用图1表示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成本投资是培养优秀运动员,提高竞技水平,实现奥运争光计划的必经途径。在这样一个过程中,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同样重要。“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投资是对人自身发展的投资,直接提高竞技体育人才存量,需要资金的支持,因此应将其纳入效益考核的范围之内,注重投资的效益问题,不可盲目投资,不计成本。
2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成本投资特征
在我国实行的是举国办体育的方针[2]。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的投资主体有国家、企业和个人等,但主要还是国家,其不同于一般赢利性的企业人力投资,具有如下特征:
(1)社会性。从投资目的上讲,我国竞技体育事业不是某一个人的事情,国家投资竞技体育是为了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竞技体育水平,树立体育强国形象,提高民族凝聚力,从而显示国家制度的优越性。与个人或企业的人力投资相比,其首先考虑的是社会效益,而非经济效益。
(2)经济性。诚然,我国发展竞技体育事业,社会效益居于首位,但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效益尤其是经济效益日趋显得重要起来。虽然竞技体育的投资主体主要是国家,但是在这样一个日趋变革的大背景下,国家的各项事业的完成都要注重经济效益的取得,因此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也应当把经济效益的取得放在重要位置之上,使有限的资源,得以充分的利用。
(3)实用性。从投资内容上讲,竞技体育投资的受益者,不光是整个国家,更直接的是个人,包括运动员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伤病及时的诊断与科学的治疗、比赛经验的丰富、运动场馆的兴建、运动器械的购买等。总之,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投资提高了国家竞技体育水平,培养出具有专业技术水平的运动员,为国家、为集体、为个人带来无限的精神回报和物质利益,具有显而易见的实用价值。
(4)复杂性。从投资的对象上讲,国家投资竞技体育的对象比较复杂。由于竞技体育的投资要因时、因地、因人、因项目而异,不像个人人力资本投资那样,针对一个投资客体。因此,我们应当选择适合我国国情体育运动项目,挑选具有较高运动潜质的运动员,进行系统、科学、重点的培养投资。
(5)风险性。竞技体育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人的运动潜质,获取优异运动成绩为目的的组织活动[5]。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投资的主体和客体都面临着较大的风险。因为竞技体育有许多非人为因素在其中,这些因素难以预测,其一旦发生,必将影响运动成绩的取得,甚至整个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投资过程都会因此功归于溃。
3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成本投资的类型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成本投资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不同的分类,本文主要从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入手,将其投资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运动员选材投资。竞技体育优异成绩的取得,依赖于具有运动天赋的运动苗子的选取。成功的运动员选材意味着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成功了一半。在选材过程中,要扩大选材的范围,充分的应用现代科学手段和教练员的丰富经验,提高成材率。这一系列选材工作的进行是需要一定的资金与人力投入的,而且越是高级别的选材,其投资就越多。
(2)运动训练投资。运动训练是一个科学系统的过程,是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更是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投资的重中之重。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先进的科学技术在运动训练过程中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综观而言,运动训练投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运动场地、器材、设备及其维护的投资;第二,运动员、教练员、管理人员的工资、补助、奖金等的支付;第三,运动训练科研攻关的投资。
(3)医疗卫生保健投资。这一方面的投资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过程中占据了比较大的比例。运动训练直接作用于人本身,欲使运动员长期处于一个相对自身而言科学上佳的训练或比赛状态,不仅要科学合理的训练,还要有科学合理的营养膳食,以维持运动员的身体机能处在良好的训练、营养、恢复系统中,尤其是当运动员遭遇伤病的时候,必须给予及时的诊断与科学的救治,从而使运动员的运动生涯尽可能延长。
(4)运动竞赛投资。古语云:“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国家投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目的主要是:所培养的运动员能够在国内外各种体育竞赛中取得优异运动成绩,彰显竞技体育实力,提高民族凝聚力。只有当运动员参加运动竞赛,竞技水平比赛过程中得以充分发挥,其价值才能得以体现。可是,任何比赛的举行,都需要一定人力、物力和财力作支撑,尤其是随着现代化的水平提高,一场规模宏大的赛事,如:奥运会、世界杯、全运会等,其资金耗费的数额非要以亿元计算不可。
(5)运动员的文化素质教育及其退役后再就业投资。对于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的运动健儿,我们应在他们退役之后,给他们关心和照顾,让他们能够“退有所归,归有所值”。不仅在运动员从事运动生涯过程中,还是在其退役之后,抓住任何可能的途径对其进行文化素质教育,提高其整体的素质水平,做好运动员的职业培训工作,让他们能够在退役之后,在社会当中找到立足之地,并在政策上给予扶持,有条件的可以给予适当的经济上的支持,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终极关怀。
4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成本投资核算理论探析
目前,我国实行的是举国办体育的体制,即不管竞技体育,还是大众体育,其投资的主体主要是国家。新中国成立至今,伴随着举国体制的实施,我国在竞技体育和大众体育两个方面都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尤其是竞技体育,更是硕果累累。然而,在成绩取得的背后,潜藏的问题则需要国人,尤其是各级体育行政管理部门重新审视,科学、合理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成本投资核算理论的提出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就此我们依据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等理论知识提出了一些核算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投资成本的建议,以期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研究提供理论借鉴。
(1)必须完善和健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资本投资的原始凭证管理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资本投资的原始凭证是进行人才培养资本投资活动的书面证词,也是进行投资效益核算的原始凭证。各级体育行政部门经济核算管理人员在处理经济业务时,要特别注意原始记录的完整性、真实性和准确性。具体的数据汇总计算中,对各项投资成本的收集应当科学合理,特别要将传统财务会计中那部分没有被确认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信息单独地、有目的的记录,使其便利于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资本投资的成本与收益的核算。
(2)各级体育行政与管理部门应有涵盖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资本投资的统一格式的财务报表
为了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资本投资核算的顺利进行,各级体育行政管理部门就要提供准确、全面、符合要求的、统一格式的资产负债表、成本费用表等。资产负债表要做到正确反映出用于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资产占有和来源情况。成本费用报表应详细反映每一个成本项目的支出情况,反映总成本、单位成本的高低,反映部门费用各明细项目的支出情况及所占比例。
(3)要充分利用科学的核算分析方法
一般而言,经济活动分析中所用方法是比较多的,如:净现值法、内部收益率法、回归分析法、投入产出法等[3,3]。这些方法对于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资本投资活动的分析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成本核算中,上述方法具有很强的参考价值。由于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十分复杂,有其自身的独特之处。因此,要因时、因地调整合算方法,逐步由以前只能定性分析朝着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向发展。
(4)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财务会计管理队伍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是竞技体育得以发展的基础,只有正确计量有关人才培养的投资成本的情况下,才可能做出合理地人才培养决策。而建立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成本分析又是一项技术性和社会性很强的经营管理活动,不但需要会计人员有较高的业务知识,而且需要他们对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有全面系统的了解。只有如此,才可以使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成本分析更全面、更科学。
5 结论
1.依据人力资本投资理论和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过程提出了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成本投资概念,即:国家、企业或个人通过一定的投入(货币、资本或实物)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丰富运动员的文化知识和比赛经验,提升竞技后备人才存量,使得竞技体育水平得以提高的一种投资行为。
2.在我国实行的是举国办体育的方针。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投资的主体有国家、企业和个人等,但主要还是国家。其不同于一般赢利性的企业人力投资,具有如下特征:社会性、经济性、实用性、复杂性、风险性。
3.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成本投资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不同的分类,根据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整个成长阶段,可以将其投资分为以下几种类型:运动员选材投资、运动训练投资、医疗卫生保健投资、运动竞赛投资、运动员的文化素质教育及其退役后再就业投资。
4.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成本投资核算过程中应注意如下因素:必须完善和健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资本投资的原始凭证管理;各级体育行政与管理部门应有涵盖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资本投资的统一格式的财务报表;要充分利用科学的核算分析方法;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财务会计管理队伍。
摘要:本文通过对资本的界定,提出了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成本投资概念,分析了后备人才培养的成本投资特征及其类型,并且着重从投资核算理论方面对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成本投资现状进行了初步的分析。
关键词: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成本投资
参考文献
[1]钟庆才.人力资本产权与实现机制分析[C].广州:暨南大学,2002.
[2]杨文轩,陈琦.体育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美]西奥多.W.舒尔茨著,蒋斌等译.人力资本投资——教育和研究的作用[M].北京:商务印刷馆,1990.
[3]张国初.人力资源管理定量测度和评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4][美]西奥多.W.舒尔茨著,蒋斌等译.人力资本投资——教育和研究的作用[M].北京:商务印刷馆,1990.
[5]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经济司.中国体育事业统计年鉴(2004年,2005,年2006年).
[6][美]加里.S.贝克尔著,梁小民等译.人力资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7][美]西奥多.W.舒尔茨著,吴珠华等译.论人力资本[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
人才培养成本论文 篇10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教育体制的改革, 高校学生培养成本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不少学者开始对高校学生培养成本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但我国现行高校会计制度中, 政府仍未制定有关学生培养成本核算的内容及方法。如何计算高校学生培养成本, 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 关于高校学生培养成本的核算还处于理论探讨和研究阶段, 除了对教育成本分类有争议外, 更困难的是教育费用的合理分摊。作业成本法作为一种先进的成本核算方法正在被推广应用, 特别适用于直接成本较低的行业, 而高校恰恰符合这一点。高校学生培养成本中间接费用比重大, 教育产品种类繁多, 这在客观上具备了作业成本法的应用条件。因此, 借鉴作业成本的思想方法, 构建高校学生培养成本计算模式, 对减少高校资源浪费, 提高办学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作业成本法概述及应用分析
(一) 作业成本法的基本概念
作业成本法 (Activity-Based Costing, 缩写ABC) , 即基于作业的成本计算法, 是指以作业为间接费用归集对象, 通过资源动因的确认、计量, 归集资源费用到作业上, 再通过作业动因的确认计量, 归集作业成本到产品或顾客上去的间接费用分配方法。作业成本法是一个系统的成本计算方法, 其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正确理解和运用作业成本法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首先应正确理解作业成本法中涉及的许多概念:资源、作业、作业中心、成本动因、成本对象等。这些概念相互联系, 构成了作业成本法间接费用的分配体系:资源按照资源动因分配到作业或作业中心, 作业成本按作业动因分配到产品。分配到作业的资源构成该作业的成本要素, 多个成本要素构成作业成本池, 多个作业构成作业中心。资源 (Resources) 是成本和费用的源泉。在产品的生产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类成本, 是企业生产耗费的最原始状态。如果把整个企业看成是一个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投入产出系统, 则所有进入该系统的人力、物力、财力等都属于资源范畴。作业 (Activity) 是指相关的一系列任务的总称, 或指组织内为了某种目的而进行的消耗资源的活动。作业是连结资源和最终产品的桥梁, 因而是作业成本法的核心。作业中心 (Activity Centre) 是一系列相互联系、能够实现某种特定功能的作业集合。作业成本库 (Activity Cost Pool) 是指把相关作业所消耗的资源费用归集到作业中心, 构成一个特定的集合体。成本动因 (Cost Drivers) 是指引发成本的特征事项或作业, 是引起成本发生与变化的内在原因, 其主要功能在于解决了成本归属中的逻辑关系。成本动因一般可以分为资源动因和作业动因两类。资源动因是资源被消耗的方式和原因, 是分配资源成本到作业的依据, 反映了作业对资源的耗费情况。作业动因是分配作业成本到产品或服务的依据, 反映了产品对作业消耗的频率和逻辑关系。成本对象 (Cost Objects) 表示其它成本对象对于成本对象需求的强度和频率的最恰当的单一数量度量标准, 用来把成本对象成本分配到其它成本对象。
(二) 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
作业成本法是通过细化间接制造费用分配标准, 以作业作为制造费用的分配基础, 而不再仅仅以单一的直接人工、机器工时等数量作为分配基础, 从而提供了比传统成本计算更加准确的成本信息。其产生被认为是技术改变、以及与技术改变相关的竞争、资本密集度、组织规模和生产管理模式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基本工作原理如下:作业消耗资源, 产品消耗作业;生产导致作业的发生, 而作业导致成本费用的发生。由此可见, 作业成本法将着眼点放在作业上, 以作业为核算对象, 依据作业对资源的消耗情况将资源的成本分配到作业中去, 再由作业依据成本动因追踪到产品成本的形成和积累过程, 由此得出最终产品成本。
(三) 作业成本法的适用范围
根据作业成本法的特点, 理论界较为一致的观点认为, 具有下列特性的企业、机构较适合采用作业成本法: (1) 企业自动化成本高, 间接费用在成本结构中的比重大。间接费用在成本结构中占的比例越大, 采用传统成本法分配间接费用, 越会使成本信息受到严重的歪曲, 进而影响到成本决策的正确性。如果采用作用成本法, 将会提高间接费用分配的精确性。 (2) 企业规模大, 个性化生产, 产品种类繁多。产品种类繁多的企业, 通常存在间接生产费用在不同种类产品之间进行分配的问题, 传统成本计算法笼统地将不同质的间接生产费用统一以产出量为基础进行分配, 显然会使成本信息不可靠。而作业成本法则以作业为中心, 区分不同质的费用采用不同的动因进行分配, 能准确地将成本追溯到各种产品。 (3) 各个产品需要技术服务的程度不同, 即技术层次不同。 (4) 现有成本管理模式不适应企业管理要求, 现行成本信息的准确性受到怀疑。 (5) 竞争激烈。因为越是竞争的产业越需要有正确的价格策略, 而正确的成本信息正是制定价格政策不可缺少的工具。 (6) 日常订单流失。这可能表示该企业的成本分析出现盲点, 以致失去竞争力, 需要利用ABC来确立正确的成本。 (7) 具有较高业务水平的管理人员, 尤其是高素质的财务人员。 (8) 有先进的计算机技术。采用以计算机技术为主要技术支持和处理系统, 能够更好地满足作业成本计算所需的数据收集、信息提供和程序运行等技术性条件, 使作业成本法的实施符合成本-效益原则, 并会进一步地促进这一更为先进的成本管理方法的使用。
(四) 作业成本法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机构, 尽管与企业比较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 但在很多方面却具有“企业”的性质, 这些性质使高校基本上具备了实施作业成本管理的条件。我国高校具有上述适合采用作业成本管理的企业、机构的许多特征:高校的培养对象呈现多元化, “产品”品种多, 个体差异大, 成本差别也较大;高校教育成本中有大部分都是间接费用, 间接费用比例高, 成本动因复杂;高校现行的成本计算方法基本上是一种估算方法, 成本管理效率低下, 不能满足国家、学校、消费者等各方面的需求, 需要采用一种新的有效的成本核算和管理方法;高校的教育者与教育对象者是具有高度主观能动性的人, 生产过程复杂;随着市场机制引入高等教育领域, 高校即将面临激烈的竞争;高校的生产过程不是流程式的纵向结构, 而是一种职能式的平行结构 (朱小平等, 2004) , 相对于大多数制造业和其它物质生产部门来讲, 无论是作业划分还是具体核算实务都不十分复杂;高校是一个知识密集的地方, 对实施作业成本法提供了一些有利的条件:一是高校计算机硬件基础较好, 计算机技术及应用水平较高, 信息处理技术先进;二是高校会计人员和其它管理人员相对素质较高, 对作业成本管理知识了解较多。根据上述分析可以发现, 高校学生培养成本核算特点与前述适用范围相吻合, 因此能够断定高校运用作业成本法来核算学生培养成本是可行的。
(五) 作业成本法应用的必要性分析
作业成本法是一种新的成本计算方法, 是在把企业经营过程区分为若干个作业的基础上, 以作业为间接费用和辅助资源的归集对象, 通过资源动因的确认, 计量、归集资源费用到作业上, 再通过作业动因的确认计量, 归集作业成本到产品或顾客上去的间接费用分配方法。作业成本法作为一种先进的成本计算方法, 具有其先进性、科学性, 可以解决教育成本核算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1) 有利于提高学生培养成本信息的准确性。高校培养学生所发生的费用多属间接费用, 而且种类复杂繁多, 难以辨识, 成本动因也因学生专业、层次的不同各异, 因此应具体分析不同的资源、作业、动因以分配间接费用, 计算成本。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只采用同一基准进行分配, 严重影响了成本的准确性。作业成本计算方法根据不同的成本动因来分配资源耗费, 比采用单一标准的传统方法更为精细, 获得的教育成本信息更为准确。在传统成本计算方法下, 高校成本费用发生与产品形成之间的关系模糊, 因此对高校发生的资源耗费是否应计入产品成本往往难以确定。作业成本管理方法通过引入作业这一中间环节, 按照作业消耗资源、产品消耗作业的原理, 认为与高校产品形成无关的作业所消耗的资源费用都不应计入产品成本, 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2) 有利于改善高校学生培养成本管理现状。我国高校成本管理的现状总的来说是意识淡薄、方法落后、效率低下、浪费严重。采用作业成本管理方法, 可从以下方面来改善目前的状况:一是能找出效率低下和浪费产生的原因。高校间接费用大, 传统的成本计算和管理方法难以在高校资源消耗和高校产品之间形成合理有效的联系, 难于确定哪些消耗是合理的, 哪些消耗是不合理的, 也使高校成本计划、成本控制等缺乏合理有效的成本依据, 从而使效率低下与浪费现象不可避免。作业成本管理通过对不同的资源动因和作业动因的分析, 可以比较容易地找出那些形成浪费的不必要的作业和那些造成效率低下的利用率低的作业、资源消耗过多的作业等, 以便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措施。二是能使成本责任制更加完善和有效。作业成本管理方法以高校各作业中心为成本责任中心, 各中心对其发生的成本的可控程度比在以部门为成本责任中心的传统方法下要高得多, 因而能更好地把成本责任落到实处, 增强各中心成员控制成本的责任感和积极性。 (3) 有利于促进高校自身发展。目前我国高等教育领域虽然尚未形成买方市场, 但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日益开放, 教育市场必将面临办学规模、质量、结构和效益等各方面激烈竞争, 因而提出了高校必须加强财务管理, 引入市场经济的观念, 按照产业模式和要求, 力求以较少的投入实现较大的产出, 合理使用资金, 提高高校办学效益。这样高校只有在保证产出、教学质量的前提下控制成本, 改善内部自身管理, 发挥现有资源的最大效益, 才能形成竞争优势, 在竞争中争取更多的主动权。因此, 运用作业成本法进行高校学生培养成本核算, 通过对一系列作业活动的分析, 进行有效的成本控制, 促进高校自身的发展。
三、基于作业成本法的高校学生培养成本计算模式构建
(一) 确定作业及作业中心的建立
从生产的过程来看, 高校的“生产”过程不是流程式的纵向结构, 而是一种职能式的平行结构。因此, 可以从高校的组织机构职能分析入手来确定其作业中心。但作业的划分也不一定与高校传统的职能部门相一致, 可能几个职能部门共同完成一项作业, 也可能一个部门完成几项作业, 这些都要视管理需要与资料完备程度而定。划分作业要防止两种倾向:一是将作业划分得太详细, 这样不仅不能得到更多的有用信息, 反而有可能增加不必要的成本并导致分析过程紊乱;二是将作业划分得太粗糙, 这样难以发挥作业成本核算的优势, 影响成本信息的准确度, 难以揭示高校学生培养成本核算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因此, 作业的确定应遵循成本效益原则。综合以上确定作业中心的方法, 从高校培养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并考虑各个作业的相关程度, 可将与培养学生活动相关的作业中心简化为直接作业中心和间接作业中心。直接作业中心是指直接服务与学生的各直接教学单位或部门, 即各个系部。间接作业中心是指间接服务于学生的教学管理部门, 包括教学管理部门、学生管理部门、教学辅助部门、学校相关管理部门等。
(二) 归集作业消耗的资源费用, 并分析资源动因
确定了各个作业中心及相关作业后, 按照“作业消耗资源”的原理, 需要将资源耗费归集到作业中去。这一过程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工作:
(1) 归集作业消耗的资源费用。确定了各个作业之后, 就需要将资源耗费归集到作业中去。所需的资源费用数据有些可以直接从原有成本信息系统中获取, 而有些需要进行调整后再进行归集, 这一过程包括三项工作:首先, 从财务账户中提取资源耗费。学校教育资源可分为以下几类:工资福利支出, 即学校支付给在职职工和临时聘用人员的各类劳动报酬, 包括基本工资、补助工资、津贴、奖金、其它工资、职工福利费、社会保障费等;商品和服务支出, 即学校购买商品 (不包括纳入固定资产管理范围的商品) 和劳务的支出, 包括办公费、印刷费、水费、电费、邮电费、交通费、差旅费、维修费、租赁费、会议费、培训费、招待费、普教教学开支、科研经费、人才经费、招生就业费、其它商品和服务支出等;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 即政府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 包括离休费、退休费、抚恤金、生活补助、医疗费、助学金、奖励金、其它对个人和家庭补助等;债务利息支出, 包括向国家银行借款利息及其它国内借款付息;其它资本性支出, 包括房屋建筑物购建、办公设备购置、专用设备购置、交通工具购置、基础设施建设、图书购置等。然后, 对财务账户中的数据进行调整。财务账户上累计的支出并非都是教育成本, 要将那些非教育项目从中扣除, 比如离退休人员费用、后勤、行政管理部门中与培养学生无关的耗费等。此外, 我国高校目前采用的仍是“收付实现制”会计基础, 记录的各种耗费还不等于成本, 换句话说, 有些内容不属于教育成本, 有些教育成本项目未被归入耗费中。例如:设备购置费、修缮费、借款利息等数额大且受益期长的支出应作为资本性支出分期摊销, 而资产折旧、预提费用与待摊费用等又应计入当期损益。最后, 将调整后的资源耗费归集到作业。将调整完的资源耗费按照归集部门的性质分配到院系直接作业与间接作业中。
(2) 分析资源动因。作业成本法根据“作业消耗资源, 产品消耗作业”的基本原理, 将资源和产品之间引入作业这一中介。产品消耗作业, 作业消耗资源, 生产导致作业发生, 作业导致成本发生, 作业成本法的核心程序在于选择作业与确定成本动因, 而成本动因是由资源动因和作业动因构成的, 因此, 合理确定资源动因和作业动因成为更好地运用作业成本法的关键。但需要注意的是, 资源动因分析并非只为满足分配资源费用的需要。其目的主要还在于通过对资源消耗情况、资源分配情况的分析, 揭示出各项作业中哪些资源是必须的, 哪些需要减少, 哪些资源需要重新配置, 最终确定如何改进和降低作业成本, 提高作业效率。因此, 资源动因分析的过程即是评价作业有效性的过程。根据高校实际情况, 在分配过程中, 按照不同情况可以把资源动因分成三类:第一类是能直接确定为成本对象的特定消耗, 因此可直接记入某产品成本中去, 这种资源为终结动因资源, 如高校发给特定学生的奖学金及助学费、辅导员津贴、各系人员支出等。终结动因资源不再经作业归集分配, 直接计入教育成本;第二类是可直接划为各作业消耗的资源, 可直接计入各作业成本库的作业专属动因资源, 如完成某一作业发生的邮电费、资料费、差旅费、维修费、培训费等, 此类资源应用通过作业成本单逐一归集到各作业中心的各项作业中;第三类资源是呈混合状态的耗费, 无法直接计入各作业中, 需要某些量化的标准, 分析其形成的资源动因, 经分解计入各作业中, 如各作业中心发生的水、电、取暖等能源耗费。第二、三类资源相对第一种资源称非终结动因资源。按照高校作业流程及资源流向可以绘制高校作业流程及资源流向图, 如 (图1) 。
(三) 作业成本的计算
作业成本的计算要区分间接作业中心和直接作业中心分别计算。 (1) 间接作业中心作业成本的计算。间接作业的各作业中心主要归集的是非终结动因资源, 即前面讲的第二、三类资源, 包括作业专属动因资源和非作业专属动因资源。第一, 非终结动因的作业专属动因资源的归集。非终结动因的作业专属动因资源, 认真分析其资源动因, 通过作业成本计算表进行归集, 反映相关作业的作业成本。下面以教学管理作业中心为例, 介绍作业专属资源耗费的归集与计算, 以及作业中心作业成本汇总表的制作过程。首先归集教学管理作业中心下各作业的资源耗费, 见 (表1) 所示。以 (表1) 的作业成本计算单为例可以分别编制作业中心——教学管理的其它作业的作业成本计算单 (由于篇幅所限不再一一列示) 。将各作业成本计算单汇总计算得到教学管理部门作业中心作业成本库的总成本, 即是由各相关专属耗费动因资源成本构成的价值和, 具体计算见 (表2) 。将这一计算方法应用于其它作业中心:学生管理、教学辅助, 即可得到各作业中心成本库的成本价值。第二, 非作业专属动因资源的归集。非终结动因资源中非作业专属动因资源的耗费, 无法直接将其计入某一作业, 学校相关管理部门发生的, 全校性的管理活动所耗费的资源即属于此类资源。因此, 本文在扣除了与学生培养成本无关的该类资源耗费后, 将其单独归集至学校相关管理作业中心各有关作业。在分析成本动因后, 依据一定的量化标准, 将其分配计入成本对象的学生培养成本中。 (2) 直接作业中心作业成本的计算。同间接作业中心一样, 各教学院系作为直接作业中心, 也发生许多相应作业, 消耗一定资源, 这些资源多数为作业专属动因耗费资源, 需归集到相应作业成本中, 作业成本计算单的计算与编制同上文。再将教学系部各作业的作业成本汇总, 编制作业中心作业成本汇总表。
作业中心:教学管理××年××月××日单位:××
作业中心:教学管理××年××月××日单位:××
(四) 作业动因分配率的确定及教育成本的计算
教育成本的计算包括如下步骤: (1) 确定作业动因, 计算动因分配率。作业动因反映了产品消耗作业的方式和逻辑关系, 是进一步将作业成本库中的费用分配到各成本对象上去的依据。确定合理的作业动因是分配成本费用的关键, 作业动因的选择适当与否直接关系到作业成本分配的准确性, 对此必须谨慎考虑。合理的选择作业动因, 需要遵循以下两个主要原则:因果原则, 即资源的使用导致成本发生, 两者有因果联系, 因此应当按使用资源的数量在成本对象间分摊成本。按此原则, 要确定各成本对象使用资源的数量, 如耗用的材料、课时、机时等, 按使用资源的数量比例分摊间接成本。受益原则, 即谁受益多, 谁多承担成本, 应按收益比例分摊间接成本。按此原则要确定间接资源费用的收益者, 如房屋折旧费在各作业的分配可按各院系的占用面积进行分摊。一般而言, 作业动因的选定应由单位的相关技术人员和财务人员等组成的专门小组讨论后确定。在选择作业动因时, 还需注意以下问题:作业动因应简单、易懂、可数, 易从现存的资料中分辨出来, 并与部门的产出有直接的关联性;在选择作业动因时, 为了避免作业成本计算法过于复杂, 难以执行而流于形式, 要挑选具有代表性的或重要性的, 但也应避免过于简陋, 保证代表性与全面性相结合。结合高校间接作业的设置, 首先分析间接作业中心各作业的作业动因, 并计算其动因分配率:第一, 教学管理作业中心的教学组织作业主要是排课、考务等, 与各系授课的科目数有关;实习管理与各系实习的课时数有关;实验教学与各系的实验课时有关;教材管理作业与各系的库存教材数量有关;教学考评与各系开课的科目数有关;讲义教材编审作业主要与各系编审教材数有关等等。第二, 学生管理作业中心的军训作业主要与各系新生参加军训人数有关;学生日常管理、思想政治教育、组织学生活动均与各系在校人数有关;招生作业与各系录取新生人数有关;毕业管理作业与各系毕业生人数有关。第三, 教学辅助作业中心的图书借阅与管理作业与各系的浏览次数有关, 但考虑到这类数据资料很难统计, 因此, 按各系学生数分配;档案管理作业与各系的学生数有关;上机与网络管理作业与各系的上机机时有关。第四, 学校相关管理作业中心的财务管理作业与各系缴费学生数有关;安全保卫作业与各系在校学生人数有关;水、电等按能源统计数字分配;资产维护作业与各系资产数量有关;资产折旧作业应按各系拥有资产种类和金额分配计提;学校公共管理按各系在校学生人数分配。 (2) 间接学生培养中心的成本分配。在计算得到各项作业动因分配率后, 可以根据各部门发生各项作业动因数与作业动因分配率相乘, 计算得到各系分配到的各项作业成本, 各项作业成本相加, 即为各系分配得到的间接学生培养中心作业成本。 (3) 直接学生培养中心的成本分配。在直接培养中心各系部中仍然存在作业间成本分配问题, 主要是因为各系部彼此交叉授课引起的, 由于某系除为本系学生授课外, 还为其它系部的学生授课, 同样, 本系学生除接受本系老师授课外, 也接受其它系授课, 故各系的课时酬金数必须由各系学生被授课时数分别承担, 不能按本系发给自己老师的课酬数计入各系学生培养成本中。 (4) 学生培养成本计算。间接培养中心和直接培养中心各作业中心由非终结耗费动因资源流入的作业成本按作业动因分配后的成本, 加上终结耗费动因资源直接流入构成的成本, 即构成了直接培养中心学生培养成本, 分摊给各系学生, 即得到学生培养单位成本。
四、高校实施作业成本法的困难与建议
(一) 高校实施作业成本法所面临的主要困难
高校实施作业成本法所面临的主要困难有: (1) 对作业成本法认识不足。长期以来高校财务管理缺乏成本意识, 对实施作业成本法核算教育成本的重要性与紧迫性以及作业成本法的先进性认识不足, 这导致在实施过程中缺少制度上的安排和组织上的保证以及总体的协调与全局管理。作为一种新的信息系统, 作业成本法在推行过程中需要做大量的调查工作, 收集足够的信息进行识别, 此外还需建立更多的统计指标, 这些工作都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 对于具体从事这些工作的人来说是一项新增的负担, 加之对作业成本法的优越性缺乏认识, 容易造成思想上的抵触情绪, 给实施工作带来不利影响。 (2) 高校作业成本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缺乏。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 高校的特殊性决定了高校作业成本法应有不同于制造业和其它行业的理论体系;理论需要在实践中检验, 高校作业成本管理理论只有在高校成本管理的实践中才能不断进步和完善, 进而推动作业成本管理在高校中的普遍应用。但由于国内研究与应用作业成本管理的时间并不长, 且主要集中在制造企业, 其在高校中运用的研究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十分缺乏。 (3) 现行会计制度及组织结构不利于作业成本法的实施。高校现行的会计制度在许多方面都与实施作业成本法的要求相去甚远, 在此基础上, 按照作业成本法的要求进行学生培养成本核算, 其有关数据的获得将缺乏可靠性。例如:现行高校财务制度规定, 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 因此高校没有固定资产折旧的相关数据, 这给固定资产折旧的计算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另外, 由于高校部门组织结构与作业中心的划分存在差异性, 这也给数据的收集、整理与统计工作增加了难度。由于这些因素的存在, 使得学生培养成本的核算结果难免缺乏准确性。 (4) 作业中心的选择及成本动因的确定较困难。在现实工作中, 成本动因与作业实际间接费用相关程度越低, 成本动因越难确认;要求产品的精确度越高, 成本动因划分越细;产品生产的复杂程度越高, 所需的成本动因越多。如果该作业成本法所涉及的作用因素很少, 成本数据便会很不准确, 且尽管作业数据可以得到, 某些成本可能仍需要以人为本的数量标准为基础分配给部门和成本对象, 因此要找出导致学生培养成本发生的具体作业可能并不容易。
(二) 高校有效实施作业成本法的建议
为了更好地推进作业成本在高校的实施, 建议采取如下措施: (1) 争取领导的支持与员工的配合。作业成本法的实施一定要得到学校领导的支持和教职员工的配合, 才有可能顺利地实施。因为作业成本法是一种全新的成本核算方法, 其实施是一项复杂、缜密的系统工程, 几乎涉及学校的所有层次和各个部门, 需要会计人员、行政管理人员和其它教职员工的通力合作。在调研、设计、初步实施作业成本法的过程中, 需要对各环节进行相关性分析, 划分作业, 建立作业及作业中心, 选择代表成本动因 (资源动因和作业动因) , 这些基本工作都需要全体教职员工的支持配合。为了得到员工的普遍接受, 学校领导必须从大局上进行调控, 加以鼎力支持。 (2) 改进现有会计核算系统。为了正确地归集和分配各类教育费用, 准确计算高校的学生培养成本, 需要对现行高校的会计核算基础进行改革, 如:采用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并行的核算原则, 这样一方面能够满足现行高校会计制度的要求, 另一方面又能够保证严格划分经费发生的受益期间, 满足作业成本核算的要求;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 在寿命期内摊销其价值。这样才能为科学、准确地核算教育成本提供一个良好的前提条件。 (3) 开发高校作业成本核算的计算机系统。高校作业成本核算各类学生的培养成本是一个庞大的体系, 其要收集和处理的数据与信息量很大, 且十分强调信息的准确、及时, 仅靠人工来收集、处理和传递数据与信息不仅成本太高, 而且容易出差错, 不能充分发挥高校作业成本核算系统的作用与优势。因此, 借助于现代化的数据信息处理与通信工具——计算机及其网络是十分必要的。高校可自行开发或与其它高校联合开发高校作业成本核算的计算机系统, 也可聘请专业的开发人员与公司进行开发。 (4) 在试点基础上逐步实施。作业成本法是一个全新的、复杂的计量分配系统, 而且作业成本法的实施工作量大, 实施费用高, 收益具有不确定性, 因此其运用不宜过急, 应当在具备条件的高校先进行试点。在试点高校的基础上, 有计划、有步骤地推广实施。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应先实施作业分析法, 待经验丰富、条件成熟后, 再选择实施作业成本计算的范围。在我国由于人员素质和资金的不足, 应先采用作业分析法确认并消除不增值非必要的作业, 然后依据价值排队的结果, 选择重要作业进行作业成本计算。作业成本法为核算高校学生培养成本提供了新思路和一整套系统的方法。作业成本法融合了作业管理、过程管理等先进的管理思想, 体现了“二维”观念, 即不仅是一个成本分配、计算的过程, 更重要的是依据因果关系, 通过对作业链、作业和资源动因的分析, 为管理者提供何种原因引起作业以及作业完成得怎么样的非财务信息。也就是说, 作业成本法一方面是对为学生提供教育服务的耗费进行归集、分配以及将其对象化的过程, 另一方面也是对为学生提供教育服务的耗费进行信息反馈和控制的过程, 不仅能保证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准确性、明晰性, 还有利于高校管理者掌握影响教育成本的因素, 促使高校有效地控制形成教育成本的整个过程中各环节的支出情况, 减少不必要的作业, 降低不必要的支出。
摘要:本文运用作业成本法对高校学生培养成本计算模式进行了构造, 对运用作业成本法计算高校学生培养成本的可行性及必要性进行了分析, 并结合高校实施作业成本法的困难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作业成本法,学生培养成本,作业中心,成本动因
参考文献
[1]袁连生:《教育成本计量探讨》,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王平心:《作业成本计算理论与应用研究》, 东北财经人学出版社2001年版。
[3]崔邦炎:《高等学校学生培养成本计量》,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4]于富生:《作业成本计算与控制》, 立信会计出版杜2000年版。
[5]宗文龙:《高校教育成本核算与控制研究——作业成本法视角》,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
高校学生培养成本核算初探 篇11
关键词:高等学校,学生培养成本,成本核算
近年来, 为了满足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变, 我国部分高校通过借贷资金实现了规模扩张, 但同时也背上了沉重的债务负担, 为了还本付息, 有的高校甚至面临资金链断裂的危险, 为了维持良性运转, 保证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就需要高校有强烈的成本控制和经济效益意识。高等学校只有开展学生培养成本的构成、支出分析, 才能完善、加强成本控制措施, 从而为防范财务风险提供对策, 这是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对于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 使高校走上一条良性发展的道路来说是刻不容缓的。
1 高校学生培养成本的概念
教育成本的概念是在20世纪50年末60年代初教育经济学产生时出现的。1958年教育经济学家约翰·维泽在《教育成本》一书中阐述了教育成本的构成。人力资本理论的开创者舒尔茨在1963年出版的《教育的经济价值》一书中提出了“教育全部要素成本”概念, 把教育的全部要素成本划分为提供教育服务的成本和学生上学时间的机会成本。我国学者阎达五、王耕提出, 教育成本是指教育过程中所耗费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价值形式总和。包括: (1) 有形成本, 也叫直接成本, 即在教育过程中直接培养学生、可以用货币计量和表现的劳动耗费。 (2) 无形成本, 即间接成本和机会成本。王善迈认为:教育成本是“用于培养学生所耗费的教育资源的价值, 或者说是以货币形态表现的培养学生、由社会和受教育者个人或家庭直接或间接支付的全部费用。从国内外学者对教育成本本质内涵的表述中, 可归纳得到教育成本的概念:是为使受教育者接受教育服务而耗费的资源价值, 它既包括以货币支出的教育资源价值, 也包括因资源用于教育而造成的价值损失, 前者为实际支出成本, 后者为教育的机会成本。
高等教育成本是受教育者接受高等教育服务而耗费的资源价值, 是教育成本的下位概念。高等教育成本主要包括四个部分:一是高校为培养学生所发生的一切开支和耗费, 即高校学生培养成本;二是学生为上大学所支出的学习生活费用, 即个人成本;三是高校将资金用于教育而损失的收益——高等教育公共机会成本;四是学生因上大学而未参加工作所产生的机会成本——个人机会成本。
高等学校学生培养成本是高等教育成本的下位概念, 是指高等学校在一定时期内为开展教育活动所发生资源耗费的价值, 仅包含高等教育成本的第一层含义, 高等学校学生培养成本从学校的角度去考虑成本的大小, 学生生活费用支出和丧失收入的机会成本则不作为高等学校学生培养成本的范围。
2 高校学生培养成本核算的前提
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准则 (试行) 》明确将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作为我国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 高等学校学生培养成本核算同样要遵循这四项基本前提。尤其是会计主体假设、会计分期假设。
(1) 会计主体假设。高校教育产品的提供者是高等学校, 因而具有提供教育服务能力的独立法人地位的高等学校就是对外提供高等学校学生培养成本信息的成本核算主体。
(2) 会计分期假设。我国高校会计制度把公历年度作为会计年度, 为了与高校现行的会计年度相一致, 我们认为, 把公历年度作为成本核算的周期更为合适。
3 高校学生培养成本核算的原则
学生培养成本核算的原则是指进行学生培养成本核算应该遵循的行为规范, 是指导会计人员进行成本核算的基本准则。在学生培养成本核算中应主要坚持如下原则。
(1) 相关性原则:是指谁受益谁承担、受益多少负担多少。具体说是指那些与培养学生有关的费用支出才应计入学生培养成本, 与培养学生无关的费用支出不应当计入学生培养成本。
(2) 权责发生制原则:是指高校作为会计主体, 其收入和费用支出要以其实际发生为计量标准, 凡是当期己经实现的收入和费用, 不论款项是否收付, 都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处理;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 即使款项己经在当期收付, 都不应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处理。权责发生制是和收付实现制相对称的一个概念, 它主要是从时间上规定会计确认的基础, 其核心是按照权责关系的实际发生期间来确认收入和支出。
(3) 区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的原则:是指会计核算应当严格区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的界限, 以便正确界定那些支出应记入当期成本, 那些支出不能记入当期成本。所谓收益性支出是指该项支出仅仅与本期的效益有关, 如教师工资、补贴、福利费和教学用日常耗费品等;资本性支出是指该项支出不仅仅与本期的效益有关, 而且与其他会计期间的效益也有关系, 应当分别记入几个会计年度的成本支出, 如建设教学楼、办公楼的费用以及购买大型仪器设备等的费用。
4 高校学生培养成本项目的划分
根据高等学校学生培养成本的概念和核算原则, 并参照我国现行的高等学校预算会计制度, 我们可以将高等学校教学生培养成本项目设置为以下四大项:
(1) 教职工人员成本, 是指按照国家和地方政府工资福利政策, 高等学校应该负担的为培养学生而发生的教职工人员费用。具体包括以下内容:教职工工资性费用、教职工福利费用、教职工社会保障费用。
(2) 学生资助成本, 是指按照国家政策规定, 高等学校应该提供给学生的以奖优为目的的各类奖学金和以生活为保障目的的各类资助, 具体包括以下内容:各类奖学金、助学金类资助、物价补贴类资助、勤工俭学类资助、医疗费用类资助。
(3) 日常教学维持成本, 是指在完成培养计划和教学任务过程中, 高等学校为维持正常运行应该消耗的经常性公用费用。具体包括以下内容:公用条件和服务费用、教学和管理费用。
(4) 固定资产使用成本, 是指高等学校达到政府办学标准要求配置的固定资产。具体包括以下内容:房屋建筑物、教学仪器设备、图书资料。
此外, 有些支出项目是不应计入高等学校学生培养成本的:如各类校办企业、附属单位发生支出、后勤服务费、赔偿、捐赠支出以及自然灾害损失等均与高校的教育活动无关, 不应计入教育成本;离退休人员已不从事教学和管理工作, 这部分费用也不属于培养当期学生而发生的, 也应将其从高等学校学生培养成本中剔除。
5 高校学生培养成本的核算方法
从目前的研究状况和可利用的手段分析, 高等学校学生培养成本核算的方法可归纳为三类:统计调查法、会计调整法、会计核算法。
(1) 统计调查法, 就是利用现有的教育经费统计资料或抽样调查获得的资料, 经过适当调整而获取教育成本数据的方法。
(2) 会计调整法, 就是利用现有会计资料进行转换计算高等学校学生培养成本的方法, 其核心是按高等学校学生培养成本核算对象将教育事业支出明细科目的数据, 调整转换为高等学校学生培养成本项目的数据, 关键是要制定统一的调整规则。
(3) 会计核算法, 是指利用会计系统, 通过设置、登记账簿, 记录教育资源耗费, 计算高等学校学生培养成本。
参考文献
[1]袁连生.高等教育成本计量探讨[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人才培养成本论文】推荐阅读:
新型人才培养论文07-29
人才培养质量论文08-22
人才培养结构论文08-31
培养专业人才论文10-13
应用人才型培养论文08-20
高级会计人才培养论文06-07
小语种人才培养论文06-24
构建人才培养模式论文07-02
模具人才培养模式论文08-26
SMT技术人才培养论文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