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质量论文(精选12篇)
人才培养质量论文 篇1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指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目标, 把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各个部门的活动与职能合理组织起来, 形成任务、职责、权限明确, 能相互协调、促进的有机整体。有狭义和广义之分。从广义上讲, 指为实现既定的教学质量规格要求, 学校必须具备的办学条件和实施的全部有计划的活动;从狭义上讲, 指教学质量控制, 通过系统控制, 实现教学质量目标。
根据影响高等院校教学质量的因素 (一是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态度、教学方法, 学生的入学基础、智能水平、学习态度;二是教学条件和资源;三是教学管理水平) , 以系统论为指导, 构建由教学管理组织系统、教学管理制度系统、教学质量评估系统和教学信息反馈系统四大子系统组成的、具有互动功能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以保证学校人才培养质量。
1 教学管理组织系统
建立学校、系 (部) 、教研室职责分明的教学质量保障组织, 履行教学质量管理、指挥系统职能, 完善其教学管理运行机制和功能。
1.1 教学管理系统
高等院校教学管理系统一般包括教学指挥系统、参谋咨询系统和执行运作系统3部分。其中, 教学指挥系统是指由分管副校长—教务处组成的校级管理, 参谋咨询系统是指教学工作委员会和高等教育研究室, 执行运作系统是指由系 (部) —教研室组成的系 (部) 级管理。
学校必须高度重视教学管理队伍建设, 明确教务处和系 (部) 各自工作职责范围、权利和义务, 建立以教务处和系 (部) 为主的运转灵活、上通下达、有权威、高效率的教学管理系统, 形成以分管副校长—教务处为校级管理和以系 (部) —教研室为系 (部) 级管理的两级教学管理体系, 分别承担学校和系 (部) 的教学管理工作。其中, 校级教学管理工作的重心是突出学校整体教学目标管理, 重在决策和监督;系 (部) 级教学管理工作的重心是突出本部门教学工作的组织落实和过程管理。学校要不断采取有力措施, 努力提高教学管理队伍的业务素质、管理能力和学术水平, 逐步向教学管理研究型方向发展。
1.2 教学质量督导系统
实施教学督导是高等院校教学质量监测和保障体系的重要制度, 在维护学校教学质量、规范教学秩序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学校必须建立并完善教学质量督导系统, 成立由分管副校长为组长、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和各教学单位负责人组成的校、系 (部) 两级教学质量督导小组。教务处是全校教学质量督导执行中心;系 (部) 是本部门教学督导、监控的核心;教研室既是最基层的教学单位, 也是实施教学质量监控最直接、关键的组织。
建立学校教学质量督导系统, 明确教学督导工作职责范围, 健全教学督导工作制度 (包括教学质量督导规程、督导岗位责任制、督导档案管理、督导信息反馈以及教学检查制度、学生评教制度、听课评教制度、考试抽查制度、教学质量激励制度、毕业生追踪调查制度等) , 以保证教学督导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和信息化。
1.3 教学研究系统
教学研究系统有2种形式:一是设置教学研究专职机构并配备相应人员, 从事教学研究工作, 形成一支相对稳定的专职教学研究队伍;二是组织教学一线的教师和管理人员结合各自的本职工作进行教学研究。
1.4 教学条件支持系统
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必须具备2个基本条件:一是教师进行教学改革的热情和积极性, 二是和谐的服务环境和必要的物质保障。学校应千方百计为教学改革提供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 使教学条件支持系统能为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转和教学改革提供方便、快捷、优质的服务和物质保证。
2 教学管理制度系统
教学管理制度是进行教学质量监控的依据, 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制度基础。根据学校实际情况, 应建立以课堂教学质量为中心的科学、合理的教学管理制度, 完善教学质量监控机制。通过建章立制, 保障教学管理工作正常运转。
2.1 教学督导制度
健全校、系 (部) 两级教学督导制度, 督导组成员既要吸收离退休资深教师、专家和领导, 又要吸收教学一线骨干教师。采取日常督导与专项督导相结合、督教与督学相结合、批评与表扬相结合、督导与评估相结合等灵活多样的方式, 完善教学督导制度, 使教学督导工作逐步规范化、科学化。
2.2 教学检查制度
教学检查是掌握教学信息、监控教学过程最有效的措施。学校应坚持在每学期初、期中和期末, 结合教学工作重点, 组织各教学单位开展教学检查, 掌握教学状态, 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积极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2.3 新教师开课试讲制度
新教师开课前必须接受岗前培训, 并组织试讲。岗前培训或试讲不合格者不允许上岗。试讲合格后, 由教学部门审查教师的教案、授课计划, 并在上课一周内组织听课、评课。
2.4 学生评教制度
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 直接掌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状态, 是教学信息监控和反馈的主渠道。学生反馈的教学信息具有客观性、公正性, 应在对教师的评教中占据较大权重。
2.5 听课评教制度
学校应建立各级领导、教学管理部门、教学督导队伍听课评教制度。对听课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反馈给评教对象和相关部门。听课评教结果应作为考核各级教学管理部门、教学管理人员和被评教师的一项重要指标。
2.6 学生信息员制度
教务处在各年级、各班级选拔学生信息员, 公布教务处电话和电子信箱, 建立畅通的信息反馈渠道, 保证学生能及时反馈有关教学信息。对学生反馈的教学信息, 教务处应有专职人员进行整理、归纳和分析, 形成分析报告, 及时反馈给相关教师及其所在的教研室和系 (部) , 跟踪并掌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改进效果。
2.7 考试抽查制度
考试是检查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教学活动。应建立试题、监考、阅卷、评分和考试质量分析等制度。对各专业主要课程应建立试题库, 实行教考分离, 以考核教学的真实质量。
2.8 毕业生追踪调查制度
建立毕业生追踪调查制度, 收集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信息, 开展毕业生问卷调查工作, 掌握用人单位人才需求导向和对学校毕业生的评价, 了解毕业生对学校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学管理等工作的感受和建议, 及时发现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薄弱环节;创造条件, 吸收用人单位参与学校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等, 不断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
2.9 教学质量激励制度
为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水平, 学校应建立行之有效的教学质量激励制度。教师教学质量应与评先、晋升、岗位津贴挂钩;组织开展青年教师讲课大赛、优秀教案评选、精品课程评选、多媒体课件大赛等活动, 将教师引向教学研究领域, 通过教师参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等工作, 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和育人水平。同时, 为防范并及时、有效处理各类教学事故, 强化教学过程管理, 应制定教学事故的认定和处理办法;为树立良好教风, 对责任心不强、教学态度不端正的教师应调离教学岗位, 以保证教育教学质量。
3 教学质量评估系统
评估是对各项教学活动进行诊断、发现问题及时反馈, 以促进教学质量稳步提高的一项重要管理活动, 是对教学质量进行过程控制的重要手段。其最终目的是改进和提高教学质量。开展教学评估工作要明确目标, 把评估内容与日常教学管理相结合;通过评估掌握学校当前教学工作的质量、水平和存在问题, 分析影响学校教学质量的因素, 提出提高教学质量的建议, 充分发挥教学评估工作的参谋和指导作用, 全面提升学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
在教学管理过程中, 为保证教学管理制度的有效落实, 在实施教学质量规程的基础上, 逐步建立以系 (部) 人才培养工作、专业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实训基地建设、课程建设) 、教师教学质量、学生学习质量等为评估对象的教学质量评估系统。
3.1 系 (部) 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
系 (部) 教学工作是学校教学工作的基石, 其状态和质量直接体现学校教学工作的状态和质量。因此, 学校必须高度重视对系 (部) 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通过制订系 (部) 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 开展系 (部) 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促进和落实校系二级管理体制, 协调二级管理的工作关系, 充分发挥系 (部) 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引导各系 (部) 认真落实学校办学思想、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改革方案及重点工作, 确保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 建立一套相互联系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和运行机制。
3.2 教学计划评估
教学计划是高等院校培养人才和组织教学过程的依据, 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首要环节和根本性教学文件。应根据教育部《关于制订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和社会人才需求及学校实际情况, 不断修订具有本校特色的专业教学计划。在执行教学计划时要加强监督与管理, 严格规范教学计划的审批程序, 维护教学计划执行的严肃性。
3.3 专业、课程评估
专业是学校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三大功能的基础。学校要高度重视评估对专业建设的指导作用, 做好专业评估工作。专业评估包括专业设置评估、新专业合格评估、特色及品牌专业 (重点专业) 建设评估。
课程是实现专业教学目标的关键, 是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制定课堂教学质量标准和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 开展课程建设评估。在专业与课程建设中, 应对三年制专科和五年制专科统筹安排, 以三年制专科为重点, 大力加强对三年制专科专业与课程建设的评估工作。
3.4 实践教学环节质量评估
实践教学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结合学校人才培养目标, 制定各实践教学环节质量标准, 如实验实训教学质量标准、实习教学质量标准、课程设计质量标准、毕业设计 (论文) 质量标准等, 形成实践教学质量标准体系, 以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3.5 教师教学质量评估
教师教学质量评估应具全面性, 既要审查教师任职资格, 又要对教师课堂教学质量、专业知识水平和科研能力进行评估, 还要对教师教学态度、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进行全面评估。充分发挥教师教学质量评估的导向作用。
3.6 学生学习质量评估
学生学习质量是教学质量的集中体现。学生学习质量评估应以学风建设为重点, 严格考试管理, 狠抓考风建设, 以考风促学风;严格学习过程淘汰制;建立学生学习监督和检查制度;建立评选学习标兵制度;鼓励学生开展学科竞赛和科技创新;探讨双专业 (相近专业) 制度;选拔优秀专科生进入校内成人本科学习, 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构建人才成长的“立交桥”。
4 教学信息反馈系统
高等院校必须牢固树立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理念, 以人为本、质量立校。改变传统教学管理模式, 构建以教学管理部门、教学督导部门、教学评估部门、学生信息员等为主渠道的教学信息反馈制度, 依托教务管理系统的教学质量监控功能, 建立网上教学信息监督反馈机制。根据教学反馈信息对教学管理活动及时进行调控, 实现教学管理的互动功能。
学校应多渠道、全方位、大量收集教学信息;本着全面、科学、公平、公正的原则, 对收集到的信息及时归纳、整理、分析和反馈;特别是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质量及有关问题的信息要能通过速度快捷、反映灵敏、准确、可靠的信息反馈系统提供给学校、管理者和相关教师, 以不断改进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学校教学工作应处在被监督和评价之中, 以便及时发现问题, 总结教学经验, 不断提高教书育人的质量和水平。
人才培养质量论文 篇2
我了解到,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人文、科学素质和社会责任感,学科基础扎实,具有自我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一流人才。具体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得到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训练,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好;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具备较强的获取知识能力,具有探索精神、创新能力和优秀的科学品质。
培养人才的形式有多种,除了在各级各类学校中进行系统教育的进修外,还可采取业余教育,充分利用成人教育、业余教育、电化教育等条件,提倡并鼓励自学成才。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各行各业都有所不同,但总的目标是达到德、智、体全面发展。
我认为学校学院不仅要把办学的视野放在为考试而准备之上,更要把教育放在爱和责任上,培养出学生健全的人格,不断提升学生的智慧,使我们的教育不仅关注知识,更关注知识的运用,以及知识的创造。提到教育质量的提升,我认为重点还要建设学校的文化,学院的人文精神。一流的学校不是因为有一流的环境设施,而是因为有一流的教师、有一流的文化。北京大学原校长蔡元培曾经说过,思想自由是大学的基本原则,大学为大,在于有思想自由与文化。建设学校文化,学院文化精神,形成一种精神,一种拒绝平庸,不断超越自我的校园文化。这种文化形成了就会成为一种精神,不断传承。结合到具体,我认为我院应多办人文,性格培养,潜能激发,人生规划启发方面的讲座,这样更有利于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也不是说科研方面的讲座没有用,只是接受度有限,效果也有限。
当然除了文化的涵养,还应当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设计有利于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课程体系、方法体系以及评价体系。多把理论课和实践课安排在一起,理论实践双管齐下,很多同学都反应,我学院课程安排有问题,实验和课程不同步,这样达不到实验的效果,实验做过了,却没有理论作为依据,很难掌握知识。
我还发现,学校和学院对于学生干部和普通学生的人才培养方面有较大差距,学生干部相对有更多机会接受到更好,更适合,全面且有针对性的培养,然而学生干部毕竟是少数,更多的普通学生才是塑造一个大学文化和人文精神的主要对象,以及学校和学院该重点培养的对象。所以我认为加强对普通学生的能力培养尤为重要,比如从人际沟通,语言表达,团结协作,学习能力等学生干部所必须的素质方面对普通学生也进行一些适当的、切实可行的培养。
还有一点我认为最重要的是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在大学的这两年,我深刻感受到,身边的人严重缺乏社会责任感,很大一部分人只是活在自己的小世界,我认为一个人的心胸和眼界如果都很狭隘的话,对他谈人才培养是徒劳的。学校和学院可以就这方面进行一些合适的引导和教育,建立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开阔眼界和胸襟。
最后我说关于学校和学院举办活动方面,学校和学院举办活动,我个人认为目的应该就是对大学生进行人才培养和丰富大学生校园生活,那么我觉得学校和学院就应该把重点放在学生身上,切实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就像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要以人为本一样,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得到学生更好的配合,学生才能够更好的从中获益,达到学校和学院最初的目的。如果偏离了这一点,我觉得很多事情都会偏离初衷,用一个不太恰当地比喻就是费力不讨好。当然学生也要摆正态度,明白自己是来大学干什么的。但是对于那些比较迷茫的学生,就是要靠学校和学院更多人文关怀和人性化的引导来帮助他们找到方向,向成才之路迈进的。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什么? 篇3
关键词:人才培养质量;大学教学改革
当前,全国高校都在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根本目的是要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究竟提高什么?从2003年我到川大担任校长以来,我一直强调、也是最想抓的人才培养质量主要是三个方面,即学生素养高不高、能力强不强、视野宽不宽。所以我认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就是要使培养的学生素养要高、能力要强、视野要宽。素养、能力、视野一起构成了川大的人才培养质量观。
第一是素养。社会普遍认为当今大学毕业生的道德、品行、文化以及诚信不如以前,有所下降。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素养,即素质与修养呢?关键就是要加大对学生人文教育、人文关怀和人文境界的培养,使学生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人生追求,有良好的品行和德行,使他们在走出校园以后,能够很大气,具有成为大师、当“帅才”的潜质和能力。大学最重要的就是教书育人,素养高不高是我们川大的第一质量标准。
第二是能力。现在的大学生往往具备了很好的知识基础,但一干具体工作,就显得能力缺乏。能力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即独立思考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协作精神和社会担当的能力。这三种能力就是川大人才培养质量的重中之重。为了培养学生这三种能力,川大构建了“323+X”人才培养体系,全面实施了精英教育、个性化教育和全面发展教育,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创新,目的就是要使我们的学生真正具有国际竞争力,真正担当起社会主义中国走向民族振兴、实现“中国梦”的重任。
第三是视野。学生应该有宽广的视野,尤其是要有国际视野。自2012年以来,我校已经连续三年开展了“实践及国际课程周”活动,目的就是让川大的学生在校期间都有一次海外交流的经历,增强学生国际交往的知识、胆商和能力。
中国是当今世界大国,未来要成为世界强国,就需要今天的大学生们在走出校园以后能够担当起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这就要求我们的大学生具有宽广的国际视野,主动了解全球、了解世界,关注全球事务,具有国际交往的知识、能力和胆识。
下面,我从七个方面来谈谈四川大学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具体考虑和举措。
第一,要大力提高学生素养。素养就是素质和修养。川大是一所具有深厚人文底蕴的高水平研究型综合大学,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第一条就是要“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在加强人文教育方面,我深有感触和体会。我是理工科出身,长期在理工科大学工作学习,并在理工大学担任校长。担任了川大这所以人文科学见长的大学校长以后,我感觉压力很大,因此,我一直在主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同时,我也希望川大的学生有知识、更有文化,有智慧、更有责任。我一直倡导,一定要面向全体本科生开设“中华文化”课,特别是要面向理科、工科、医科类学生开设“中华文化”课,使他们通过川大这所综合大学,在具备良好知识的基础上更有文化、有人文情怀。几年来的实践证明,我校“中华文化”素质必修课开得很成功,再辅之以“人文大讲堂”系列讲座,使全体师生在人文素养上都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大学不仅要有大楼、有大师,更重要的是有大学文化、有大学精神。大学是价值追求的精神家园,大学更是社会文明的灯塔。大学校园不仅有“有形的、看得见的围墙”,更重要的是有矗立不倒的“道德围墙”。我们要以大学精神熏陶和感悟学生。我们总感觉大学精神、大学文化距离我们很遥远,实际上我们身边的一草一木都可以成为培养大学精神、感悟大学文化的载体,我们完全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培育每个学生的价值观、校园环境熏陶每个学生的价值观念、教职员工的行为影响每个学生的价值观念,使学生通过大学教育学会对价值理想的坚守,对真理、自由、平等、法治的追求,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如果我们的大学老师都能够以大学文化、大学精神进行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全校师生随时随地一起来巩固这个“道德围墙”,一起来维护精神家园,一起来打造引领社会文明的灯塔,就一定能带领整个社会去珍惜、营造“道德围墙”。
第二,要进一步全面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最重要的是要从课堂抓起。2007年以来,我校探索实施了“探究式-小班化”课堂教学改革,鼓励互动式教学,鼓励老师在课堂教学45分钟内能够启发式讲授、评判式讨论、非标准答案考试,真正以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引导学生去主动学习、主动探索。
课堂教学改革首先是实施非标准答案考试,通过考试杠杆引导学生不再为了应付考试而死记硬背答案,甚至在完成作业或考试时冒险去抄袭、剽窃。实施非标准答案考试,一方面可以使学生自己主动地去花时间查资料、努力学习,另一方面也可以大大减少学生上网打游戏、抄袭剽窃现象的发生。在国外一流大学,即使带着教材、带着资料进考场也不一定能考到好成绩,因为国外大学无论是作业还是考试都不会有标准答案,也不允许有相同的答案,以此迫使学生必须独立思考问题。国外一流大学也不仅仅是根据考试成绩来决定是否给予学生这门课程的学分,而是在开课之初就告知学生每次作业、每次讨论、每次考试按照10%、20%、30%等不同的比例折算到总成绩。为了拿到学分,学生都会按时上课、独立思考问题、主动和老师互动交流,就不会存在逃课现象,学生的兴趣也能得到很好的启发。在中国的课堂教学中,如果老师能够给学生布置参考书就已经是很不错的了;而在国外,老师下课以后一般都会要求学生查阅十篇左右SCIENCE文章、SCI文献或者其他资料,然后在下一次课堂进行讨论。这样一来,凡是选了这门课的学生,要想把问题了解清楚,为了能完成好作业,就必须去熬夜翻阅文献、查找资料。
当然,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最难的不是学生,而是老师。我们的老师大都是在应试教育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大家习惯于从题库里选题组卷,学生只要在规定的时间里答完题、做出标准答案,就可以通过,就可以拿到学分。但是,现在要求我们的老师出非标准答案的考题,通常一道题都要设计一两天,难度很大。尽管如此,我们仍然要继续坚持改革,鼓励各位老师进行非标准答案考试。
其次是要取消“考试60分及格”。从今年开始,我校将着力打破60分及格的传统,打破应试教育模式,形成一种你追我赶、竞相学习的氛围。过去,学生考试成绩只要超过60分就可以得到这门课的学分,那些只求过关拿学分、混文凭的同学就认为考60分和考100分的结果是一样的,他们就没有主动争取好成绩的动力,并养成了偷懒的习惯。我们要通过取消“考试60分及格”,让学生产生危机感,在学习上更加投入。让学生不仅记住知识点,更学会主动思考问题,拓展创新型思维。这样一来,我们的教学质量自然就可以提高,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也才能够真正有国际竞争力。
第三,优化专业和课程设置,加强教材建设。目前,国家正在推进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并已经在浙江省和上海市试点。到2020年,全国性的新的高考招生制度将基本形成。届时,高校招生将不再设定全校统一的投档线,而是按各个专业来投档,考生们关注的重点将不再是学校的品牌,而是专业的品牌,既要看学校,更要看专业。这也就意味着,以后高校的生源质量将取决于专业的建设水平,如果个别专业建设不好,报考学生数量少、学生分数低,这些专业就很难再继续开设下去。所以,我们必须要进一步优化专业、深化课程设置改革,和国际一流大学接轨,和国际前沿学科接轨。
我们的教材也需要改革。目前,有些课程的教材还是5年前甚至10年前的内容,而国外一流大学的教材往往紧跟学科前沿、紧跟最新的学术成果。10年前的内容可以作为教学的基础性内容,但这种基础性的知识可以让学生自己看、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课堂上就应该讲本学科最新的发展,讲国际前沿探索的内容。知识永远都没有最前沿,但有更前沿。我们的课堂教学、教材就应该尽量前沿一点,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学的还是5年、10年前的内容。
第四,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培养学生的能力,一方面是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关键是要改革课堂教学,改革过去应试教育的“标准答案、60分及格”的考评体系。另外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在这方面,我们需要抓好五项具体工作。
一是要鼓励优秀学生去创业。国家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理念,倡导和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我们既要培养优秀学生去当科学家、政治家,更要鼓励他们去创业、当企业家,鼓励优秀学生用他们的知识、智慧、专业特长和大学本身的高科技成果去创业、去创办高新技术型企业,这样才能真正打造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升级版。如果我们现在的优秀大学生都积极参与创新创业实践,那么,10年、20年以后,无论在我国的民营还是国营企业里,企业的高管就可能都是知识型和技术型的,这些企业的内涵就可能都是高新技术型的,我们的企业就一定能够走向世界,能够进入世界前500强、前300强甚至前50强,我们国家未来的经济发展也就必然会有更强大的国际竞争力。所以,我们应该从现在做起,鼓励和支持优秀学生去创业、去办企业。
二是要形成大学生创业不存在失败的理念。现在,社会上讲的创业失败,算的都是“经济账”。但对一个优秀人才的成长过程而言,创业无论成败,都是一种创业的经历和实践的过程,都是每个学生今后发展的一笔宝贵财富。从这个角度讲,大学生创业不存在失败。
三是要着力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知识、能力和本领。目前,国内大学的课程体系大都以学术型课程为主,很多大学都开设了几千门的学术型课程,我们川大也开设了5 000多门这类课程。但这些课程基本上都是从教材到教材、从课堂到课堂,缺少对学生创新创业的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为此,我校提出了万门课程建设计划,并写入学校的综合改革方案中。万门课程包括6 000门左右的学术研究型课程、2 000~3 000门创新创业课程,以及2 000门左右的社会实践型课程。学生想从事学术研究、成为学者和科学家,就可以选择学术研究型课程学习;学生想毕业后创新创业、办公司,就可以选择创新创业型课程;学生想毕业后先找工作,尽快承担家庭责任,就可以选择社会实践型课程,直接到企业实习实践。开设万门课程,必须要做到开放办学,邀请国内外知名企业的高管、社会贤达来学校给学生上课,讲创业的案例和体会,这样才能为更多有创新创业想法的学生提供更优质的课程保障。
四是要加大鼓励优秀学生创新创业的政策支持力度。过去,我校一直规定在校四年制本科生的修读年限最长是6年,现在,如果我们的学生休学去创业、办公司,在校修读年限可以不受限制,创业期间随时可以回校修完学分,申请学历学位。学校制定出台的这些管理制度和政策文件,就是要为优秀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更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五是设立各类创新创业风险基金。2014年,我校已经与工商银行共同设立了5 000万元的“学生创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现在,学校正在积极与成都市协调共同筹建1亿元的面向全球优秀学生的创新创业基金。此外,我们还有很多杰出校友表示要为母校学生创新创业提供相应的支持。学校正在筹划设立一个4~10亿元的学生创业众筹基金,鼓励在校的优秀学生去创新创业、去办公司。
第五,积极推进“实践及国际课程周”和国际合作办学。一是进一步推进“实践及国际课程周”活动。为了让川大学生都能在校园里直接聆听世界一流学术大师的课程,都能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学生进行面对面交流,我校从2012年开始,每年拿出1 500万元,连续举办了3届“实践及国际课程周”,邀请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的专家、教授为我校学生开设全英文国际课程,同时邀请这些著名大学的学生与我校学生进行交流互动。参加国际课程周的学生超过了3万人次。今年,霍普金斯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还专门联系我们,希望能参加我校的国际课程周活动,由此可见,我校的国际课程周已经在国外产生了很大影响,形成了品牌效应。
二是积极推进国际合作办学。我校在引进高端人才过程中,一直把给本科生授课作为首要条件,在“千人计划”、高端外籍教师的聘任合同当中,第一条就明确要求他们必须给本科生上课,而不是出多少学术成果。同时,我们要把“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既要创造条件让我们的学生利用寒暑假到剑桥大学、牛津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去交流、学习,也要主动邀请世界一流大学的师生到川大参加国际课程周和夏冬令营活动。我们还要通过共建四川大学—匹兹堡学院、灾后重建管理学院等开展联合培养。我们的目标就是要力争使每个学生都至少有一次海外交流经历,使每个学生都能具有参与国际交往和国际事务的能力和本领。
第六,进一步加强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今年,我校将全面推进综合改革,加强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我们的目标是要建设一支品德高尚、教学优秀、学术卓越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一是要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我们将按照教学型、科研型、教学科研型等不同岗位类型,建立多元化的考核评价体系和职称晋升标准。针对具有一定学术水平、专门从事基础课教学的老师,我校已经设立了职称晋升的绿色通道。我校已全面完善了教书育人的激励机制,加大了对长期坚守教学一线、教学优秀的老师的奖励力度,包括颁发卓越教学奖等。学校要对不同类型的教师进行个性化、多元化的评价、评估和奖励。
二是要创新面向全球招聘优秀人才的工作机制。我校将进一步加大与国际人才机构的合作力度,面向全球招聘一流人才。通过建立全球高端人才和优秀中青年人才的信息库,瞄准学校学科发展急需、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海外高端人才,强化主动出击意识,全方位引进全球的优秀人才。
三是全面推进青年教师培养机制改革。从今年开始,我校所有新聘的青年教师都必须具有“双证”才能上讲台给学生讲课。学校要求每位青年老师上讲台,首先必须按照《教师法》的要求具有教师资格证。同时,还要经过学校与密歇根大学共建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培训,拿到课堂教学能力培训合格证书。只有具有“双证”,才有资格上讲台给本科生上课。
另外,学校已经明确要求,新聘教师必须具有博士学位和海外交流经历“双身份”、“双条件”。新聘教师进入川大后先要做专职博士后从事科研,当学术研究达到一定水平以后才能担任教学工作,即新聘教师应先进行科研,有了学术成果,才能从“学术身份”进入“教学身份”。我们要通过这样的改革,使我们的课堂和讲台真正成为最神圣的地方。在我们川大,并不是任何人都能上讲台讲课,上讲台一定要品德高尚,一定要有良好的学术水平,同时更要有突出的教学能力。通过全面推进上述两项改革,真正增强每位老师上讲台的荣誉感、敬畏感和责任感。
第七,加快形成教育教学的支撑保障体系。要形成教育教学的支撑保障体系,需要加大投入,加快以下四项工程建设。
一是互动式、小班化教室改建工程。学校将从硬件上为教师开展启发式讲授、互动式教学创造条件,让每个老师一上讲台就能够实施互动教学,而不是进行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我校在部分教学楼已经改造了一大批小班教室。小班化教室内部的桌椅板凳、黑板等教学设施配置注重使老师和学生自然地连成一片,营造了利于师生互动的环境,使得课堂教学既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和智慧,也能够启发老师的思维,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相关教学楼里的走廊、大厅等也都进行了重新布置,白板随处可见、色彩丰富的桌椅沙发散布各处,方便同学们随时随地推导公式、交流讨论问题。
二是教师休息室建设工程。我校各教学楼很早就建立了教师休息室,但很多休息室设施都很简陋,就是摆着几张陈旧的沙发,只能让老师们在课间短暂地休息一会儿。教师休息室不只是让老师休息的场所,还应该成为老师课后交流、讨论的地方,还可以喝喝茶或咖啡。目前,学校已经参照欧洲高校的茶息(tea time)休息室改造了一批教师休息室。
三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工程。我认为要改革我们传统的基建思维,即教学楼不只是用来上课的,宿舍不只是用来睡觉的,食堂不只是用来吃饭的。教学楼内除了有上课的教室,还应该有师生讨论的公共空间,便于学生课后可以在教学楼内坐一会儿、讨论一会儿。比如,在我们与匹兹堡大学共建的“四川大学—匹兹堡学院”教学楼内,各面墙上都安装有黑板,师生们随时都可以推导公式、相互讨论。我们的校园基本建设就是要让教学楼内每个地方都能充分发挥作用,形成处处均具有教育教学功能,处处可以交流、可以讨论、可以座谈的良好环境氛围,确保师生上下课都有互动交流。目前,川大学生宿舍建设已经很到位了,很多学生宿舍套房内除了三个卧室,还有一个客厅供学生们进行讨论。我校也正在加快新校区教职工食堂的建设,使教职工食堂不仅成为师生吃饭的地方,还成为师生饭后喝茶、交流讨论的地方。
四是教师独立工作空间建设工程。过去,教职工住宅就修在校园里面,学生步行就能找到老师。现在,很多老师购买的是商品房,大都离学校很远,校内没有住所,也没有与师生交流的平台。学生想向教师请教问题,只有课堂45分钟和课后10分钟的时间。如果学校为每个老师在校园内创设一个独立的工作空间,就可以方便老师在工作期间实施上班制,学生就可以主动来工作间找老师交谈讨论。所以,我们要加快推进教师独立工作空间建设,使老师们有更多的时间留在校园,有更多的时间与学生交流讨论,也有更好的条件在学校里开展工作。
人才培养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和根本任务,也是学校永恒的主题。在大学校园里,无论是院士、博导、教授,还是校长、院长、处长,“教师”都是我们的第一身份,上好课是我们的第一责任,关爱学生是我们的第一任务。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就是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这也是学校的第一品牌和第一竞争力。我校老师要共同努力,使川大进一步加快建设速度、提升建设水平,为早日实现建成一流研究型综合性大学目标做出自己最大的贡献!
人才培养质量论文 篇4
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要有科学合理的, 并且还是系统比较完备的, 运行比较良好的保障体系作为支撑, 这样才能有利于我国的高等教育质量有所提高。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要求我们要建立健全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同时建立健全的高等教育保障体系也是高等教育掌握发展主动权的重要战略步骤。在19世纪80年代, 由于世界大范围兴起关于科学技术革命的挑战和随着高等院校数量的扩张带来的教育质量问题, 为此一些发达国家率先掀起了关于高等教育质量的保障运动。现如今, 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国家都建立了自己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一、关于高等院校质量保障体系
(一) 高校教学质量。高等学校的教学工作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在有效的管理和可靠的资源 (条件) 保障下的一种复杂的、灵活的、具有创造性的活动, 其质量是学生学习、教师教学、学校管理和资源保障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有一部分学者认为教学质量是由教学工作质量以及学生质量组成, 其中学生质量是教育质量的核心, 工作质量是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还有一部分学者认为教学质量是一个综合指标, 它的内涵是从教学质量的构成因素来界定的, 包括输入质量 (为教学所提供的人与物的资源质量) 、过程质量 (教学实践质量) 、输出质量 (教学结果的质量) 。
(二) 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在陈玉琨主编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概论》中, 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是这样定义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就是在现代质量管理和现代教育评价思想指导下, 根据教学质量保证对象和质量保证活动的需要, 依据一套质量评估指标体系, 按照一定的程序, 对高等教育质量进行控制、评估和审核, 使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开展的科学研究以及所进行的社会服务等一系列活动持续达到预定的目标, 以保障高等教育的质量, 促进高等教育发展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活动过程。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有外部保障和内部保障, 是政府的外部保障和学校内部质量控制的有机统一。
二、高等教育质量与人才培养质量
我国高等教育界对“高等教育质量”的认识, 尽管表述方式不同, 但大体上都坚持以教育产品满足社会需要 (主要是用人单位的需要) 作为第一目标, 最为普遍的观点认为:“学校的教育质量主要是看学生的质量。大学的教育质量, 最终是要通过其毕业生进入社会后的实践来检验。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 培养人是大学的首要职能。教育源于人的社会需要和人的自身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人类的教育是伴随人类社会的教育需要的产生而产生的。推动教育起源的直接动因是劳动过程中人们传递社会生产经验的实际社会需要。无论是个人的需要还是社会的需要都是多种多样的。有些需要在现实中已经表现出来, 也有些需要未显现于现实中, 有些是潜在的。因此, 我们可以把人才培养质量定义为“学校的人才培养活动协调和满足社会与人两方面显现的和潜在的需要的程度一致。
三、完善高等院校质量保障体系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最佳途径
无论是高等教育质量的多样化, 还是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多样化, 都是针对社会和对人才总的需求以及高等教育整体质量体系而言的, 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离不开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教师、学生、课程是人才培养活动中存在的三个要素, 这三个要素也是高等院校质量监控体系的核心理念。要做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首先要从学校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的教学质量的主体教师入手, 其次是学生, 最后是课程。
(一) 高等院校要加强对教师的培养, 建立督导体系加强对教学过程的指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也是教学改革的主力。在高校教学过程中, 教师无论是从教学内容上还是教学方法或者是教学方式上都有很大的自主权, 这就决定了他们在文化选择中的特殊地位。高校教师要知道这个社会真正需要什么, 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地引导学生, 让学生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所以, 高等院校要时刻加强对教师的培养, 严把教学关。
(二) 加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 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强化质量保障意识, 建立完整规范科学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加强对教学信息的采集、分析、反馈和科学的管理, 使之成为学校内部教育质量保障机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充分发挥教学质量监控的教学质量信息系统在学校管理, 教学活动, 教学研究等各项工作中的作用, 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教学管理及教学质量提高, 并且对深化学校的教学改革, 提高人才培养的能力和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 推进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估相结合。课程是教育的核心与灵魂, 是“高等教育目的和高等学校培养目标的重要实现途径”, “课程的选择、组织是否科学, 关系到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课程是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要素。课程教学是决定一所学校人才培养、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最基本的标志。学科与专业有着内在的密切联系, 培养人才是学科的职能之一, 专业是承接这一职能的具体平台, 是培养本科生的学业门类和各个专门领域, 处在学科体系与社会职业需要的交叉点上, 是课程的一种组织形式。
(四) 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是“能力”, 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是通过课程结构的科学合理搭建实现的。在课程设置中, 学校要把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作为主线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在管理上, 要以学生为本, 以人为本实行个性化的培养模式和管理, 给学生留下发挥的空间, 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
四、结语
总体说起来, 人才培养的质量是要看一个学校的教学质量, 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就是要提高一个学校教学质量。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看学校的质量保障体系是怎样运行的, 关键是看学校自己, 靠学校的领导, 教师和学生, 要让学校师生员工主动参与到教学质量的管理和改进中, 树立质量意识, 了解学校提出的保障本科教学质量对各项工作的具体要求, 参与到学校教学质量管理的检查、评价和整改等工作。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的高等院校制定不同的符合学校实际的质量保障体系, 制定具有本校特色的人才培养计划, 结合社会所需要, 并在实践中不断地改进和完善。
参考文献
[1]戚业国.高校内部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理论框架[J].江苏高教, 2009, 2
[2]董学武等.构建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研究与实践[A].院校研究:建设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C], 2008, 7
[3]董学武.穆恺.高校教学质量保证的组织体系构建研究[J].首都教育学报, 2012, 11
[4]龙金智.关于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J].考试周刊, 2009, 31
[5]林华.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探讨[J].继续教育研究, 2012, 1
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探讨论文 篇5
1 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内涵分析
关于职业教育的定义,较多人接受的是“职业教育就是为从事职业工作做准备的教育。”[1]什么是现代职业教育?是与时代紧密相连的职业教育,无论其功能还是结构都应具有时代性,即现代职业教育。“现代”是一个动态的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功能取向与具体形态也必然会随之变化[2]。理念决定发展方向,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决定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现代”是一个动态的概念,现代职业教育理念也应是动态的。“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以及“大众创业,万众创业”等无不对原有的职业教育理念造成冲击。构筑符合“现代”概念的职业教育理念是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前提,为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1.1立足以人为本的理念。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现代教育的重要特征就是要研究学习者个性化特征、满足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因材施教,从而促进学习者尽可能发挥潜能。立足以人为本的理念,就要求现代职业教育要在探索学生发展需要的基础上,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进行职业教育的规划和设置。现代职业教育理应要向着终身学习方向延伸,要通过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全日制与非全日制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途径为从业者终身学习提供更多机会。
1.2构筑创新创业的理念。《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要求高等院校“树立先进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面向全体、分类施教、结合专业、强化实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人力资本素质,努力造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现代职业教育担负着万千创新创业者的教育教学任务,有责任、有义务把创新作为职业精神来培养,把创业作为职业能力来培养,并促进其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塑造创新创业的主力军。
1.3服务区域经济的理念。现代职业教育作为区域经济发展人力资源的输送主渠道,学生所具备的创新创业能力直接或间接为区域经济的创新发展提供不竭动力。职业教育在为区域经济提供人力支撑的同时,区域经济也在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学徒制、订单培养等多种多样的校企合作形式的实现,让现代职业教育明确人才培养方向,根据岗位胜任能力需要调整课程内容,进行教学改革,真正落实服务发展,促进就业。
1.4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观。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是指其培养出的人才满足经济发展明确或隐含需要能力的特性总和,它是动态的、变化的、发展的和相对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从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双师”队伍、信息化和国际合作等五个方面就“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了明确规定。这就迫切要求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完善校企合作的现代职业院校治理结构,集聚创新创业教育要素与资源,提升“双师”型教师的师资水平,加强专业建设使之对接产业,改革职业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使课程内容对接职业标准,优化教育教学方法,健全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只有通过教育资源的优化,才能把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落实到实处。
2 基于现代职教理念视角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
2.1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会计人才规划》虽没有给出完整的`新经济环境下的会计人才质量标准,但明确指出会计职业从技术手段到人才培养目标都已发生很大的变化,由传统的手工做账、报账到信息化系统的账务处理。会计领域也拓展到更多的高端管理领域。金永利等人研究认为现代会计人才是相对于传统意义上会计人才的一般定义而言的,它是指在当前经济社会转型,全球化和信息化迅猛发展的态势下,会计人员为了准确、高效地完成在现代会计领域出现的新任务和新挑战所应具备的以国际化、信息化和应用型为基本特征的一种综合知识和能力储备[3]。
2.2提高会计人才培养质量的需求分析。在过去的研究中,学者更多是就传统会计岗位需求来探讨会计人才培养质量的需求。[4]笔者认为现代会计人才培养质量的需求不仅与会计人才层次、就业领域有关,也应与新经济环境密切相关。随着工业4.0的升级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一方面,小企业会计人员工作岗位的综合化,即会计、财务管理和税务筹划集于一身。另一方面,传统的会计岗位也有可能被信息技术手段所替代,会计人员也更多转向财务管理、税务管理等工作。因此,现代会计人才应具备的能力不仅包括传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还应当赋予新的内涵。
2.2.1更新知识能力。知识更新快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无论是企业经营模式、业务内容,还是与财税等相关的制度、规定都在不断变化,这都是对会计人才岗位胜任能力的一种挑战。会计人才唯有不断更新知识,才能在从业中做好职业判断;唯有不断更新知识,才能保证企业遵守国家的财税制度;唯有不断更新知识,才能为企业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更新知识能力已成为现代会计人才岗位胜任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人才培养质量论文 篇6
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全国高校学习改革与创新研究协作组、全国大学学习科学研究会联合主办的第八次全国高校学习改革与创新研讨会暨第四届“学会学习”课程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全国大学学习科学研究会学术年会于2008年7月22-24日在华中师范大学举行。与会代表围绕“大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会议主题进行了热烈而深入的探讨。
一、大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理论探讨
大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离不开理论的指导。全国高校学习改革与创新研究协作组理事长、全国大学学习科学研究会副理事长、长沙学院副院长屈林岩教授在“学习型社会与大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大会报告中指出,学习型社会是一个全民学习、终身学习,通过学习发现和发展人的潜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和谐的社会。它是一个不断变化的社会,也是一个需要对学习与教育进行改革创新的社会。学习型社会教育的变革不仅仅是某个原理或某种方法的改变,而是一种在教育主体、教育重心和教育价值取向等方面的根本变革,而学习能力的培养,特别是终身学习与创新学习能力的培养,正是学习型社会教育变革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
屈林岩教授认为,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既需要教师“教的创新”,更需要学习主体的“学习创新”。要通过教与学的创新,特别是学习创新,改变学校教育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重视发现和发展学习者的潜能,促进学力形成和人格成长,使学习者在通过具体的学习活动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发展“深层的认识能力”或“终身学习能力”。这种“深层的认识能力”或“终身学习能力”不仅要表现在学习者掌握知识的终结表现——学业成就上,也要表现在掌握和解决新的知识与问题的潜力上;不仅要表现在以记忆和再现为特征的基础学力上,也要表现在以问题解决和创造性为核心的发展性学力上;不仅要表现在通过考试测验之类的手段能够测定的知识和技能等“显性学力”上,还要表现在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学习兴趣、动机、态度等“隐性学力”上,从而为每一个学习者的发展奠定学力与人格成长之基础。
武汉理工大学刘智运教授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新发展,提出了内化与外化双向建构的学习观,即学习者在与外部世界的主动建构中,内化是基础,外化是目的;内化表现为认知结构,外化表现为学习者的能力和素质。
西安交通大学李德昌教授从势科学视域出发,对学习能力进行了新的阐释与探讨。学习能力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信息势,即学习者对具有差别的知识之间的有序结构或融会贯通程度;二是信息阻尼,即学习者对有关知识的兴趣,也就是对相关知识信息的情感阻尼(黏性)。这二者的积就是学习者所具有的内在信息力,即学习能力。在学习型社会中,最重要的人力资本就是自身的学习能力,创新的内在机制就是信息势达到临界值的非平衡相变和非线性分岔。
另外,一些专家还对学习兴趣及学习素质、学习力的构成要素等方面提出了一些独特的见解。与会代表还提出要进一步拓宽学习理论研究的视野,例如,加强学习道德研究、重视学习问题研究、重视学习环境研究、注意国外学习理论研究的最新进展和本土化研究,等等。
二、大学生学习情况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调查与分析大学生学习情况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是大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研究与实践的基础和前提。西安交通大学陆根书教授对本校3125名新生实施了一次大学生学习风格测量,经过聚类分析发现,意义导向学习风格的学生约占32.2%,再现导向学习风格的约占34.1%,情景导向学习风格的约占33.8%。为了促进学生采用意义导向的学习风格学习,提高学习质量,提出以下建议:帮助学生由知识吸收学习观向知识建构和知识应用学习观转变,由证书取向向兴趣、意义和成就取向转变,由表层加工向深层加工转变,由缺乏管理或主要依赖外部管理向强化自我管理转变。
北京化工大学王秀平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杜智敏教授等通过对北京15所不同类型高校的本科生按专业分层整群抽样统计分析后认为,从整体而言,其学习现状如下:注重个人素质的提高,学习目的明确具体,但相对浅近;学习态度较端正,但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足,对考试作弊等行为态度暧昧;学习策略水平不高,利用学习资源的意识不强;上网对部分学生有负面影响;在学习中探索和在研究中学习的观念不强;对教学工作的评价不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要加强对大学生及其学习的研究,全方位开展学习指导,同时要加强对学习问题学生的关注和指导。
中国计量学院赵春鱼采用大学生学习自我效能量表测量了本校6个二级学院的学生,采取SPSS13.0进行探索性方差分析,发现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与性别、年级、专业三个自变量之间存在着显著性差异。针对女生、低年级学生在行为的积极预期和环境干扰感方面都劣于男生、高年级学生的情况,要多促使女生积极地自我预期,多创造机会引导她们健康向上发展,要帮助低年级学生尽快适应大学学习,转变学习方式,降低焦虑。针对工科学生在结果信念方面低于理科学生的情况,要及时把学习结果反馈给他们,引导他们体验更多的成功。
三、大学生学习能力培养与教学和学习创新
教学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主渠道。华中师范大学副校长李向农教授从三个方面论述了“让学生的才智早点发光”的观点:一是学校要努力创造条件,搭建各种学生参与科研的平台;二是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采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三是学生要以学习为首任,在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导下,重视创新思维与研究能力的养成。
华中科技大学教务处处长许晓东教授报告了该校本科研究性教学的4种实践模式:工科基础物理课程的研究性教学——CCPP、电子学科课程的研究性教学——面向大班的合作式学习群体创新实验区、通信工程专业教育阶段的研究性教学——基于项目的专业教育试点班、基于自由探索的自我发展模式——大学生研究发展计划。同时,还提出应加强基于学科大类平台的课程体系改革、大力度的专业实验室建设、专业教育阶段的多模式设计、研究性教学的制度建设等研究性教学的条件与环境建设。
复旦大学乐毅副教授介绍了该校新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模式与路径:常规研究方法导航,指点入门迷津和培养研究兴趣;建立核心课程课外讨论班,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成立经典读书小组,夯实研究所需基础;参与课题研究,提高自主研究与实践能力,等等。
武汉大学郭昊龙博士认为,大学学习与教学改革必须大力强调学习的自主性,并在体制上真正引入文化传统中的书院传统(自由讲学,学习氛围宽松,重质不重量)、师承传统(强调导师作用,一家深入,不是受制于一个量化的课程拼盘)和自修传统(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只有这样,学习改革与创新才能真正获得制度保障,才能真正深入和持久。四、大学生学习能力培养与大学学习指导
正如屈林岩教授在大会报告中所指出的那样,学习指导是体现教师的外部引导与学生主体自主行动的有机结合,是实现学习改革与创新的有效实施途径,也是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培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终身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
全国大学学习科学研究会名誉理事长、西安交通大学林毓锜教授在大会报告中介绍了我国学习指导的现状。他认为,越来越多的高校给新生开设学习指导课程和讲座,在帮助学生树立新的学习观、促进全面发展与个性化发展以及提高学生的学习素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林教授还指出,分科学习指导具有提高相关课程的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素质、提高教师的教学思想水平与指导学生全面发展与成才等功能。然而我国分科学习指导还缺乏系统性。
针对当前学习指导中存在的问题,与会代表纷纷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一是要加强学习指导的理论研究,形成符合我国国情的大学学习指导理论体系,建构学习指导的模式与内容。二是要加强学习指导队伍建设,选择一批优秀的课程与教学论、学习心理、认知科学等专业人才充实到学习指导队伍中来,还要对任课老师进行相关的培训,让他们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学习该课程的学习策略与思维方式。三是要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把学习指导落实到人才培养方案中去。四是要重视除新生以外的高年级学生的学习指导。五是要开拓除学习指导课和讲座以外的其他学习指导途径,如学习指导中心、学习指导网站、研讨会、同伴互助等。
全国大学学习科学研究会理事长、西安交通大学原副校长于德弘教授作了会议总结。
人才培养质量论文 篇7
关键词: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构建研究
高职院校要在激烈的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 必须更加注重内涵建设, 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如何加强教学质量管理, 建立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是我国高职院校面临的共同课题。按照全面的教育发展观, 高职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导向, 做到适应社会需求, 办学规模适度、专业结构合理、教学质量较高、社会效益良好, 实现规模和效益的有机统一。在这几个方面中, 质量是高职教育发展的核心, 是高职教育的生命线, 构建科学有效的质量建设监控体系, 就成为高职院校面临的一项紧迫的任务。
一、构建高职院校质量监控体系的目的和意义
高职教育质量监控体系, 是依据高职教育和教学规律, 根据既定的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 对教学过程进行评价与调控, 反馈与监测, 使之达到最优化状态的组织、协调、程序和方法的总和。
首先, 可以对教学工作的各要素、各环节和全程工作状态获得及时有效地运行信息, 进而实现对质量的实时调控与判断;
其次, 可以动用多种调控手段补偿、强化、奖惩教学工作中所有成员的行为规范、态度和操守, 使教学工作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
再次, 行之有效的质量监控体系能够及时反馈出已拟定标准是否符合本阶段人才培养的实际, 进而为下一阶段标准的调整提供依据, 使教学工作的质量始终在可控的状态中运行。
因此, 建立健全科学、规范、务实、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现状与问题
高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研究在我国起步较晚, 成果相对较少。尤其是在规模扩张, 新专业不断增加的情况下, 与此相适应的质量指标体系和评价体系严重滞后, 成熟而具有普适性的高职院校教学质量建设指标体系、研究成果、质量规范、评价标准还很少, 导致目前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与实施存在诸多问题。
(一) 教学质量指标体系不完善
高职院校教学质量指标体系大多脱胎于以学科型教学管理模式下的指标, 且以宏观层次的管理章法较多, 微观层次管理的规章和操作细则就更少。存在着指标体系的结构缺陷, 参照系缺陷, 规范缺陷, 调控对象唯一指向教师, 忽视其它诸多教学要素。还有就是新创建专业的质量标准普遍缺失, 建构滞后, 和专业发展不能同步, 使质量建设出现参差不齐, 管理紊乱的情况。
(二) 教学质量体系建设要素不全
教学质量建设体系过多地偏重于教师教学结果和其他教学条件的评判, 而对于已存体制机制的弊端治理、教师的潜能发挥、主观态度的好坏、教学行为的效力均缺少督查、分析、评价和纠正, 尤其是对教学质量有重大影响的“教风”、“学风”、“考风”, 教科研分离弱化的弊端被长期忽视, 对普遍存在的教风粗疏、学风敷衍、考风不良、抄袭剽窃等丑陋行为视而不见, “严重败坏教书育人的学术风气, 造成高校社会声誉的负面影响”, 造成育人环境因素不良。
三、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策略
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主要有两个层面:一是国家层面的监控体系, 二是院校自主制定的监控体系。国家层面的监控体系主要是宏观的顶层设计, 包括教育方针、法规政策、管理制度、办学规范、专业定位、评估指标等规范。学校层面的监控体系一般又分为学校层面和系 (部) 层面, 通常称为执行层面。学校质量监控体系应以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 以国家管理规范为指针, 着重于制定中观层面的管理规程、考核细则、质量标准、督查制度、奖惩细则、考核程序等指标体系, 重在鉴定标准、鉴定程序、鉴定方法的设计, 要把重点放在过程监管上。
(一) 建构全方位的院 (系)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 在全面了解与掌握本院 (系) 学科专业设置、课程结构、师资队伍、教学条件的前提下, 建构三大质量监控系统。一是校内监控系统中, 教师主要监控他的教学文件、治学态度、教学效果, 学生主要监控他的学习动机、学习质量和学习纪律;二是实习实训监控中, 企业实训主要监控过程管理、实训成效和企业评价;校内实训主要监控实践过程、职业能力和职业资格证书获取;三是社会评价监控体系中, 主动接受社会的评价和意见, 重视人才市场和用人单位信息反馈, 进行毕业生跟踪调查, 吸收用人单位参与教学质量评价, 逐步完善以学校为核心、教育行政部门引导、社会参与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要建立毕业生跟踪调查、人才市场意见征询、用人单位评价反馈等制度”, 多渠道地收集信息, 形成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的检查与评价机制。
(二) 建构运行通畅的院 (系) 教学质量监控保障机制
建构运行通畅的院 (系) 教学质量监控保障机制, 制度是保障, 队伍是关键。一方面教学质量监控是对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全过程监测与控制, 加强教学管理是过程控制的基础。建立以主管教学的院长、教务处长、系 (部) 主任、教研室主任、教学秘书为主体的教学管理队伍, 建立常规检查工作的程序, 发挥好教学管理人员的职能作用。另一方面教学质量监控制度是教学管理工作的基本依据, 是营造正常教学秩序的保障。院 (系) 教学质量监控制度建设应重点完善教学工作评估制度、教学督导制度、教学检查制度、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同行专家评教评学制度、实践技能技师制度、教风学风考风评议制度、教学奖惩制度等, 特别要建立毕业生跟踪调查制度, 了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意见与建议, 为学校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改进教学、改善管理提供依据。
(三) 建立和完善教学质量标准与评价方案
教学质量标准是衡量教学质量高低的基本依据, 是教学评价的参照系。为保证教学质量, 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都要有明确的要求和规范, 最核心的是要制定好质量标准和若干规范, 并在实施中不断完善。如课程建设标准、毕业设计 (论文) 规范、课堂教学行为规范、实验报告规范和课程考试与成绩评定规范等。在实践教学方面, 制定实验教学管理规程、实验教学评估办法、实验教师工作规范和岗位职责、实验仪器设备管理办法、开放实验室管理办法、实验安全守则、生产实习操作规程等, 使质量监控有章可循, 按质量标准执行, 按质量标准检测, 确保各个教学过程、环节、要素与结果质量达标。
(四) 建构畅通的教学质量监控信息反馈机制
教学信息反馈是对每一阶段教学运行、过程或结果、每一级教学质量状态进行信息采集、评价、纠偏与反馈控制, 使教学质量运行尽量符合既定目标的管理过程。要建立正常的信息反馈机制, 通过各项制度监控、技术监控 (监控录象) 、观测点监获取反馈信息, 并适时完成信息反馈。同时要建好学生常规教学信息收集渠道, 客观反应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信息反馈要有专人专设机构负责, 通过机构职能实现。测量数据可采用量化、半量化数据表达或用模糊数学评判法、满意度法进行归类或计算”。反馈的主要问题要督促相关责任人或责任部门限期加以改进、修正、纠偏、补差, 不漏等措施使其达到前定目标。
高职教育能不能真正走一条内涵式发展之路, 关系着高职教育的兴衰成败。高职教育既要凸显自己的行业、专业属性, 更要根据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 特别地凸显人才的复合属性、社会属性和时代属性, 树立全面的、动态的可持续质量发展观, 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推进高职教育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人才培养质量论文 篇8
“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职成〔2015〕6号) (以下简称为教育部教改意见) 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 以服务发展为宗旨, 以促进就业为导向, 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和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成才需要, 完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构建教学标准体系, 健全教学质量管理和保障制度, 以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为核心, 加强思想道德、人文素养教育和技术技能培养,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1]。该指导思想明确了职业教育改革方向和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和教学标准体系构建是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有效途径。
二、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确定
企业的产品有一个质量标准, 质量标准是评价产品质量的依据, 也是产品生产和检验的依据。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是教学质量保证体系构建的依据, 是教学质量工程建设的出发点。教育部教改意见提出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要求, 即坚持立德树人, 全面发展的原则, 加强学生的文化基础教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同时重视崇尚劳动、敬业守信、创新务实等职业精神的培养[1]。根据教育部教改意见要求, 确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是我们构建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首要任务。
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如何确定呢?伴随科技的进步, 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会越来越高, 故此, 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相应地要符合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笔者认为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确定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 根据国家层面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 制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
国家相关政策法规及教育部教改意见给我们高职教育指明了人才培养质量方向, 国家级、省级、市级等各级技能抽查和技能比赛要求、高职毕业设计抽查要求以及各级创新大赛, 为我们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确定提供了依据。
(二) 企事业单位人才需求
招生和就业是高职教育面临的两大课题, 高质量就业率会促进招生。正如企业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才是企业持续发展的根基一样, 我们培养企事业单位需求的人才是我们高职院校持续发展的根本。加强企事业单位急需人才调研, 加强校企合作, 确定人才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质量标准。
(三) 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具体化
根据社会、职业和生活的需要, 可以从思想素养、文化素养、职业文化素养、职业技能素养、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生活素养几方面作出具体的规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框架如图1所示。
三、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几大因素
借助生产企业全面质量管理和全过程质量管理理念, 人机料法环测是产品质量形成过程六个影响因素。人, 指制造产品的人员;机, 制造产品所用的设备;料, 指制造产品所使用的原材料;法, 指制造产品所使用的方法;环, 指产品制造过程中所处的环境。测, 对产品质量的评价及检测过程。笔者认为人才培养质量的控制可以借助产品生产企业过程质量控制理念, 即从人机料法环测六个方面控制教学质量形成过程。
(一) 人, 教师队伍和教辅管理人员, 教师队伍是直接面对学生, 是教学目标的直接实现者, 教师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的高低,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 优化教伍队伍结构, 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为教师队伍素质提升的提供良好的政策支持, 显得至关重要。
(二) 机, 教学设施建设和教学投入, 实训实验设备投入和管理, 配置与教学目标相配套设备, 也是教学质量得以保证的关键因素。
(三) 料, 课程体系和教材建设, 优质精品课程资源开发, 教材的开发和改革。教学大纲及教学内容, 学科及专业建设。
(四) 法, 法规制度建设, 包括教学方法、教学规范与考核, 政策和相关管理制度, 教学质量评优和奖励制度等。
(五) 环, 校园文化和校园环境建设, 学风和教风管理。环境塑造人也影响人。良好的校园环境和人文环境为学生道德和文化素养形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六) 测, 人才质量评测, 日常教学考核, 各级各类技能抽查及竞赛, 学生期中期末考评。
四、教学质量保证体系构建
教学质量保证体系, 就是把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加以联系起来, 形成一个稳定且有效的系统以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 为教学质量提供保障、支持和服务, 是实现教学质量管理目标的基础[2]。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如图2所示。
从影响教学质量六个方面因素构建教学质量保证体系。
(一) 是教师队伍建设, 从教师素质提升, 教师队伍结构优化, 教师科研教学考核, 教师的激励政策等方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二) 是校学设施建设, 从实训实验基地建设、实训实验设备管理制度、理论教学设备建设, 信息化网络设施建设等方面进行规范建设;
(三) 是教学资源建设, 实训实验课程资源开发制度、优质课程建设信、息化网络课程资源建设、教材开发建设等方面建立优质学习资源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和互联网移动学习的需要;
(四) 是法规制度建设, 制定系列可操作性、标准化的制度和规范, 规范教学活动;
(五) 是教风校风建设, 从校园文化建设、学生社团建设、学生创新创业建设, 师德师风建设等方面建设一个积极向上, 学术氛围浓厚的学生成才环境, 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
(六) 是教学质量检测, 制定系列全面的、合理的、操作性强的评价标准是教学质量检测评价的依据, 比如课堂质量评价标准、优质课程评价标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标准等。制定教学检查与评督制度、学生学习质量期中期末成绩检测、学生满意度调查、毕业生就业质量检测比如毕业满意度调查、雇主满意度调查等等方面制定可操作性的程序。
结语
提高教学质量,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加强我们学院内涵建设, 是我们永久的课题。不可能一蹴而就, 也不可能是几个人的事, 要求我们全员参与, 全过程控制。也不可能仅靠几次外部评审就可能提高和保证的, 要求我们师生和管理层主动地建设和持续改善我们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和监控体系。外因对内因有影响, 起决定作用的是内因内涵建设。
摘要:本文从高职教改政策解读、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确定、人才培养质量影响因素以及教学质量保证体系构建等四个方面进行阐述。旨在为高职院校在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建设方面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质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教学质量保证体系,体系构建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N].教职成〔2015〕6号.
人才培养质量论文 篇9
一、实验教学质量监控现状
1. 以“重结果、轻过程”的监控为主
有些地方院校在当前的实验教学质量监控中, 主要以“重结果、轻过程”的监控为主。例如有的院校, 通常对各专业的实验开出率、有综合性或设计性实验的课程门数占有实验课程门数的比例等结果监控比较到位, 但对实验教学过程如指导老师在实验教学中的指导水平、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与水平、实验报告质量、实验考核方式及考核内容等教学环节的监控力度则比较薄弱。
2. 监控工作没有形成常态化
目前有些地方院校的实验教学质量监控工作还未列入常态化的教学管理工作中去。主要体现在:一是监控的时间没有常态化。如有的院校, 只安排教学督导在学期初对上一学期或学期末对本学期的实验教学过程材料的规范化、完整性、统一性进行抽查监控, 其他时间却很少安排教学督导或院系领导对实验教学过程质量进行监控;二是监控的环节没有常态化。如有的院校, 常常会因为时间、人力不足等原因不能对实验教学过程的各环节都监控到位, 尤其是对实验课堂教学监控的不到位, 导致有些责任心不强的指导老师有随意调整实验教学时间、实验准备不充分、现场指导不到位, 对学生的实验操作要求和实验结果要求不严格等现象, 较大地影响了实验教学质量和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3. 监控队伍势单力薄
实验教学质量监控队伍是实验教学质量监控的执行者, 是顺利开展质量监控工作的人力保障。但当前有些地方院校的实验教学质量监控队伍仍非常薄弱。如有的院校到目前为止, 实验教学质量主要是由校、院两级教学督导进行监控的, 而系级领导、同行或学生对实验教学质量的监控力度极为有限。又由于实验教学过程需监控的环节较多, 且有些监控环节的质量标准尚不完善等, 导致现行薄弱的校、院两级监控队伍难以对实验教学过程进行全面、有效、及时的监控, 导致实验教学质量难以有效提高。
4. 监控措施单一、陈旧
由于受“重理论、轻实践”传统教育思想观念的影响, 有些地方院校对实验教学质量监控措施研究探讨较少, 导致目前的监控措施单一、陈旧。如有的院校, 由于监控的人力有限, 不得不对实验教学过程材料进行抽查监控。但又因抽查的样本较少, 对抽查结果的统计分析比较粗略简单, 对监控结果反馈不及时, 奖惩不分明等, 导致当前的监控工作对实验教学的促进作用不大, 尤其是对一些责任心不强的老师没有起到很好的鞭策作用。
二、进一步完善实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措施
1. 树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的现代教育思想
思想是行动的指挥棒。只有思想转变了, 认识到位了, 才能彻底改变“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的传统教育思想, 树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的现代教育思想。这里所指的认识到位是指要认识到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 认识到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是相互相承、相互促进的, 认识到实验教学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等培养是其他教学形式难以代替的。只有校院两级领导、相关管理者、实验指导教师、学生五个层面的人员都充分认识到实验教学的重要性, 才能将重视实验教学的思想体现在具体的行动中。因此, 建议校院两级领导、管理者及相关师生首先从思想上重视实验教学, 将实验教学放在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的位置上 (1) 。
2. 明确实验教学过程的主要监控环节
为了进一步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应用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等, 需对实验教学过程进行全方位的质量监控。为便于监控工作的有序进行, 必须明确实验教学过程的主要监控环节 (2) 。据笔者的实践经验, 认为实验教学过程监控必须包括以下十二个环节, 详见图1。
3. 完善各监控环节的质量标准
为了保证质量监控工作有据可依, 各监控环节就必需有相对完善的质量标准。如实验教学大纲内容要求新颖、与时俱进和可操作性, 每个实验项目的学时数和实验类型的确定必须与实验教学内容一致, 并要求尽可能设置综合性或设计性实验项目, 明确实验考核方法和成绩评定方法等;每门实验课程必须有符合实验教学要求的实验教材或实验指导书;实验教学计划中的课程名称、课程性质、实验项目名称、学时、实验类型等内容必须与实验教学大纲一致;实验指导老师一般要求要有实验系列职称的老师或双师型教师担任;实验教学设施和环境必须满足实验教学大纲中规定的实验教学内容的顺利开展;学生实验操作过程必须符合实验教学要求, 实验结果要求合理、准确;实验报告的撰写要求规范、完整, 实验报告成绩的评定要求客观和实事求是;实验课程考核方面, 建议所有的实验课程均进行实验考核, 且应将实验考核分两部分进行:一是对实验基本原理、方法等内容的笔试考核, 二是进行实验技能考核 (3) , 即应用已学的实验基本原理、方法等进行实验操作考试;实验课程的成绩建议由实验笔试成绩、实验技能考核成绩、实验报告成绩及平时成绩按一定比例综合评定;实验开出率必须达百分之百;各专业有综合性或设计性实验的课程门数占该专业有实验课程门数的比例要求达百分之八十以上等。
4. 强化实验教学质量监控队伍
实验教学质量监控队伍是实验教学质量监控的执行者, 为了保证实验教学质量监控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地方院校必须组建一支校级、院级、系级、学生四级并存的实验教学质量监控队伍 (见图2) 。校级监控由校级教学督导完成, 其成员可由具有副高及以上职称的若干名在职教师或退休人员组成;院级监控由二级学院教学督导完成, 其成员可由二级学院自行选拔若干名责任心及正义感较强的教师组成;系级监控可由系主任、实验室主任、若干同行教师组成;学生监控是指每位学生必须对本专业所开设的实验课程进行监控。组建这样一支有梯度、四级并存的实验教学质量监控队伍对实验教学质量监控将起到重要的人力保障作用, 将会有效促进实验教学质量监控工作的顺利开展。
5. 改进监控措施和方法, 对实验教学过程实施全面的监控
我们可以把实验教学质量监控队伍视为一个合作团队, 为了对实验教学过程及其教学材料进行较全面的监控, 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级监控队伍的作用和效力, 必须对各级监控队伍进行明确的分工。即需明确不同级别的监控队伍所监控的对象和监控方法 (见图2) , 同时还需明确各级监控队伍的主要监控环节。如校级监控队伍必须对全校的实验教学过程及教学材料进行抽查监控;院级监控队伍必须对本学院的实验教学过程及教学材料进行抽查监控;系级监控队伍必须对本系的实验教学大纲内容、实验教学计划等进行全面监控, 对实验教学过程、教学材料等进行抽查监控;学生必须对本专业开设的每门实验课程的教学设施及环境、教师指导情况、学生操作情况、实验结果等进行监控。为了达到省时、省力、高效、客观、公正的监控效果, 学生的监控建议在一个比较完善的实验教学质量评价系统上完成。
6. 适时监控, 提高监控的作用与效力
为了充分发挥监控的作用与效力, 明确各实验教学环节的监控时间, 让实验教学各环节得到及时有效的监控是非常必要的。例如, 为保证实验教学大纲内容符合教学要求, 在各院系组织课程负责教师编写大纲后, 还需组织人员及时对新编大纲内容进行审核, 审核通过后才能用于教学;又如实验教学计划、实验教材或指导书、实验指导教师资格等环节均需在开课前进行严格监控把关, 才能保证实验教学按规定要求顺利开展。总之, 对实验教学各环节进行适时监控, 可以大大提高监控的作用与效力, 使存在问题得到及时有效的纠正, 从而促进实验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7. 及时反馈监控结果, 奖惩分明
为了提高监控的效力和可信度, 各级监控队伍对实验教学各环节的监控结果, 需及时进行整理和反馈。校级监控结果和学生网上监控结果建议由学校主管部门负责整理反馈并备案, 院级、系级的监控结果建议分别由学院和系进行整理反馈并报学校主管部门备案。同时, 学校主管部门必须对监控结果为优秀的教师或实验室进行及时的通报表扬或奖励, 对监控结果未达到质量标准的教师或实验室进行及时的通报批评或处罚, 并要求相关负责人及时对存在问题进行有效的整改。通过及时反馈监控结果, 并对监控结果进行奖惩分明处理, 将会大大提高实验指导教师的责任心和指导水平, 不断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水平。
8. 完善实验教学质量监控管理文件
实验教学质量监控作为高校教学质量监控的重要组成部分, 必须有完善的实验教学质量监控管理文件作支撑。一套完善的实验教学质量监控管理文件是规范实验教学管理的重要保障, 也是实施实验教学质量监控的重要依据。因此, 学校主管部门应将实验教学质量的主要监控环节和质量标准、监控队伍建设要求及分工情况、监控时间要求、监控结果反馈及奖惩情况等要求以学校文件的形式颁布, 并及时组织有关管理人员、相关师生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实验教学质量监控管理文件中的各项内容及详细要求。同时要求各级相关管理部门、相关师生严格按实验教学质量监控管理文件中内容及要求做好实验教学全程监控管理工作。
总之, 完善实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地方院校一项十分繁琐而又紧迫的教学管理任务, 需要在教学管理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并逐步完善。因此, 校级实验教学管理部门要充分结合本校的工作实际积极开展实验教学管理研究, 不断加强实验教学质量监控管理制度的改革与创新, 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监控管理水平;二级学院、系和学生要积极配合校级实验教学管理部门及时有效地开展实验教学质量监控工作, 才能有效地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和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注释
1杨琴.创新理念下的高校实验教学质量保障改革[J].实验科学与技术, 2011 (2) :101-104.
2李敏杰, 刘姗, 李玉峰等.普通高等院校实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建设与探索[J].经济研究导刊, 2010 (8) :219-220.
人才培养质量论文 篇10
1 坚持科学定位,以先进的理念引领人才培养
吉林农业大学是一所具有60 多年历史的以涉农优势学科为骨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重点大学。学校办学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吉林省农业、农村发展不可替代的、重要的人才培养摇篮和科技创新基地。学校依托雄厚的学科实力和教学科研资源优势,坚持“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己任”的办学理念,以内涵发展为主题,大力推进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为核心的教育教学改革,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共吉林省委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建设高等教育强省的意见》等文件精神,以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为核心,以“本科教学质量工程”项目建设为引导,探索并运行了“基础+ 平台”的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复合型与创造性人才。坚持科技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方针,走出了一条“把论文写在吉林大地上”的科教服务之路,为吉林的振兴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2 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多维立体”人才培养模式
为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学校开展了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出台了《吉林农业大学2013 年修订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吉林农业大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基础课程设置意见》等多项文件。通过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完善了全校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学术型和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分别制订人才培养方案,逐步打破学科导向的课程设置模式,实施分类培养[1]。2014 年,继续实行“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在动物医学、植物保护和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试点,配备优质师资,改善教学条件,提供开放的学习环境,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培养。
3开展校内专业评估,构建内部质量保障和提升机制
为推动学校内涵发展,提升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学校遵循国家新一轮本科教学评估坚持“学校主体、常态检测、分类指导”的总体设计思路,在全国率先启动了校内自我评估工作。历时三年的本科专业评估,共邀请省内外资深行业专家和教育教学管理专家107 位,对46 个本科专业逐一进行现场评估[2]。在建立自我提高和改进质量的机制建设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优化了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结构,进一步巩固了本科教学的基础地位。这次评估,是学校自下而上开展的主动性评估活动、分类指导下的个性化评估活动、“裸评”原则下的自律性评估活动和淡化结论的发展性评估活动,对学校全面掌握各专业办学现状、合理规划专业建设、优化专业布局和实施分类指导提供了科学依据; 提高了全校上下,特别是学院和全体教师投身专业建设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初步构建起基于校内自我评估的教学质量保障与提升的长效机制。
4 调整专业布局,不断优化专业结构
依据教育部“高教质量30 条”和吉林省“高教强省”要求,根据自身办学定位,以提升本科专业建设的整体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出发点,依托学校现有学科与资源优势,大力开展专业综合改革,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拓展专业内涵。依托纯农专业生产技术,进一步向农业产前、产后拓展延伸,构建与农村产业调整相适应的专业群。将面向农业经济一个链条向面向农村社会生活横向展开,将面向农业生产办学转变为面向整个农村社会大空间,改变了原来的单纯面向农业生产技术培养人才的状况,将专业设置向农业生产链条的前后双向延伸,见图1。通过调整使学校的专业设置与人才需求更加协调,专业群与地方农业经济产业链形成良好对接[3]。
5 探索产学研结合之路,协同创新探索新路径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地方政府具有对高校办学和人才需求的宏观管理和调控职能,企业是高校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基地和培养质量的反馈来源,三者之间高校是主体,地方政府和企业是协同体,其结合点是人才培养。学校通过与地方政府、企业协同合作,以人才培养为结合点,建立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协调发展的“多维立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包括分段培养和弹性结合培养。分段培养即三年校内培养,一年企业实习,其典型代表是安华农业保险学院模式。弹性结合培养即制订分阶段培养计划,灵活安排校内外培养环节,制订企业、学校多元评价机制,其典型代表是董事会办学模式。学校已探索出面向“三农”,以大学为依托,以示范区、专家大院等为载体的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之路。通过承担建设科技示范区、专家大院、新农村建设帮扶点等选派省市级科技特派员及科教人员下乡,共推广项目成果、实用技术近千项,累计增收150 余亿元[4]。
6 实施实践教学“三结合”模式,强化实践技能训练
推进实践教学“三结合”模式,即实践教学与科学研究相结合,实践教学与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相结合,实践教学与创业就业相结合。重点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训训练,创新构建了“一个中心、两级管理、三个统一”的模式,来指导本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一个中心”即以本科生人才培养为中心,打破原有各部门各自为战的现象,统筹团委的科技创新基金、招生就业处的创业基金、科技管理处的博士青年基金,坚持以人才培养服务为中心。“两级管理”即以教务处为主开展国家和省级项目,以团委、就业处、科技管理处为主开展校级项目。“三个统一”即所有参与创新创业的管理部门统一面向学院、统一面向教师、统一面向学生。同时,学校积极鼓励和促进学生创业,在就业指导必修课程中专设8 学时创业课程,并辅以创业策划、农业与创业等选修课,年授课学生近4 000 人,普及创业知识,启蒙创业意识。引入吉林省国家电子商务产业园电子商务经营创业项目培训等10 余期; 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创业计划竞赛、创业训练项目、创新创业推介活动等。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在园孵化项目15 个,共免费发放创业项目扶持资金10 万余元。
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始终是高校的中心工作,也是高校的立足之本。高校应以本科“质量工程”建设为契机,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不断优化符合学校层次、定位、服务面向的教育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调整专业结构,优化人才培养,探索协同创新新路径以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罗润来.校企合作高职会展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多维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2(12):102-104.
[2]徐玲,张东鸣.以本科专业评估为突破口推进学校内涵建设发展:以吉林农业大学为例[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3,29(10):13-14.
[3]关凤利,裴.我国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对策[J].经济纵横,2010(4):76-78,66.
改革教学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篇11
关键词:教学改革 创新能力 人才培养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2(b)-0027-01
近年来,国家发布的两个文件,即《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指明了未来一个时期,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文件将“教育改革、教学质量”提到了一定高度,注重培养社会需要的有用人才。胡锦涛指出:“高等学校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1],刘延东强调:“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2]。纵观国内外教学模式与教学水平,学生的自主性、创新性及对科研的贡献性,我国与世界的差距还很大。可见,高教改革势在必行且任重道远。
思考目前国内中医院校教育教学模式和本科生就业后工作情况,结合我校药学院教育教学方法及近两年来教育教学改革期间出现的一些问题,笔者提出了自己的几点意见和看法。
1 我院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我校药学院一直很重视本科生教育教学,尤其注重青年教师教学质量的培养。学院建立了教学督导组,采用不定期听课及学生座谈会形式进行教学意见反馈,对教师教学质量进行评价。方法的采用,极大促进了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对教学的重视,提高了教学质量。但期间也出现了一些负面问题。
首先,评价模式仅是针对老师教学中的缺点和不足,,努力从教师的“教”进行改革,这十分必要,但教师努力提高自身的同时,不能忽视学生“学”的能力与主动性的培养。学生对教师提的意见,往往是“讲得难,听不懂;讲得快;跟不上进度;重点不突出”等等,基本都是就“考试”提意见,关心的问题基本都是最终的考试。教师如果一味顺应学生需求,就会使他们失去很多独立思考的机会,丧失了应有的自主学习与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了单纯的应试教育。
其次,本学院教学评估刚启动不久,仅针对理论课进行评估,尚未采取对实验课的整改。笔者在实验教学中发现,很多学生动手能力不强、甚至处于观望状态。由于笔者承担课程为《药理学》,实验是几人一组,这就导致很多学生没有强制性亲自动手机会,大家在实验中往往只看不做,更有甚者,不看亦不做。正因为此,往往学生毕业后,又有被工作单位反映动手能力差、独立解决问题能力不强等现象。
2 关于教育改革的实施和体会
2.1 改革教学模式,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欲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必需紧密结合。借鉴美国教育方式,笔者随机对我校药学院部分学生进行了试探性教育改革。笔者以“抗衰老”为课题,让不同专业的10余名同学,在规定时间内查阅文献、并设计实验,期间学生可以随时与老师交流,并且每天集中向笔者汇报。由于这个课题本科教学中并未开展,学生开始明显不知从何入手,经过两周反复的讨论与交流,学生渐渐明朗起来,知道该问什么、查什么,讨论渐渐由老师说学生听变成了大家的共同讨论交流,气氛非常浓烈。最后,我们将相似的文献归类、同类文献的同学归为一组,据参考文献设计自己组的实验方法并形成最终方案,进行组间评比。这期间既看到了学生们由茫然到坚持的过程,也看到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进步,更看到了学生间的团结合作与竞争精神。课题设计历时两个月完成,每名学生都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设计出自己的实验方案,从中汲取知识并拾获乐趣。取得了良好效果。
2.2 改革成绩评定方法,加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课程成绩评定方式是执行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重要手段。随着现代教育理念的与时俱进,课程成绩评定方式的变革也是对传统教学评价思想、人才评价标准的挑战,是提高本科教育质量的关键。
随着整体国民素质的提高,高校招生比例不断扩大,生师比例相差悬殊。对学生理论课程考核多以期末考试为主;实验课程考核多以实验报告为主。然而,实验课中笔者发现,学生往往做得好写得不好,写得好做得不好,甚至根本不做。面对这种情况,笔者重新制定了成绩考核指标,即每次实验成绩为出勤、动手、实验报告各占20%、40%和40%。药理学实验共有8次课,难易程度不等,对于综合性实验如“拟肾上腺素类药物对麻醉家兔血压的影响”等操作麻烦且有难度的实验,酌情给实验主力加分,并给最成功的实验组加分。方法的实施,明显感受到了实验课上学生的动手积极性与团结合作、比拼赶超精神。实验成功率明显提升,学生理论与实践实现了更好的结合。
3 结语
高校教育改革任重道远。尽管近年来教育改革不断推进,如多媒体教学的普及、讨论式教学的开展等,都取得了较好成绩,但培养实践性、创新性人才仍是高校改革的重要方向。只有合理借鉴美国高等教育方式,结合我国高校实际情况进行教育改革,使我国高等教育健康发展,高效率地实现高等院校教育、科研、社会服务这三大功能,才能培养适合时代需要的高质量人才,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新华社.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胡锦涛,中央政府门户网站[EB/OL].http://www.gov.cn/ldhd/2011-04/24/content_1851436.htm.2011-04-24.
深化校企合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篇12
一、深化校企合作,构建校企合作教育新模式
(1)校企合作,推进专业建设。学校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通过校企合作,企业参与学校专业建设,在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和规格、培养计划的制订上进行有效合作。指导委员会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人才需求及人才培养计划进行认真研究,制订教学计划、研究职业素养培养方案、加强实践性教学、实施双证书制度、调整课程设置、整合课程内容,全面进行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通过校企合作,建立适合学校教育,符合企业生产要求的实训基地。学校设备与企业生产设备对接,有利于学生快速熟练掌握企业要求的技能,学以致用,成为有一技之长的专业人才。在校企合作过程中,选择设备工艺先进、管理水平高、适合学生动手操作、有利于发挥学生创造力的优秀企业作为校外实训基地,同时在校学习和对口专业进行顶岗实习交错进行,实现中职教育“做中学、学中做”,达到校企合作共同育人的目的。
(2)校企合作,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学校与企业合作,建立校企合作双师教师培训体系。校企紧密合作,切实加强对教师实践技能的培养。首先是学校有计划地派遣骨干教师到对口企业实践锻炼,由企业按照企业的相关培训要求进行培训, 培养符合企业培训师素质的双师教师。学校依托企业培训教师, 参加企业生产实践,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同时,通过双师教师企业学习,能及时吸收新技术、新工艺、新科技和现代化管理知识等方面的内容,使教学内容和手段与产业、科技的发展密切结合。
(3)深化校企合作,校企联合教学。校企合作,建立校企一体的培训体系。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除了学校的常规教学,企业的管理人员或工程技术人员也定期到学校进行一定的教学工作,与学校一起进行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的教学,同时企业为学生提供部分工作岗位,使学生在校期间有机会进入生产实际领域,获得真正的职业训练和工作体验。实行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对接, 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走出去”就是让学生到生产现场实际操作,“请进来”就是校企合作的企业派遣一些经验丰富的技术员和企业培训讲师到学校来指导学生实训,使学生更加容易适应企业的工作环境。
二、深化校企合作,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1)实施“零距离”上岗人才培养模式。中职教育要实现“零距离”上岗人才培养,包括专业技能培养和职业素养培养。从中职教育特点出发,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学制改革创新,构建和实施“1.5(校)+0.5(企)+0.5(校)+0.5(企)”或“2(校)+0.5(企)+0.5 (企)”。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三年制中职教育中,用2学年进行专业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教学,0.5学年集中顶岗实训,0.5学年自主顶岗实习。这种灵活的学制改革,符合中职教育特点和人才培养规律,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重构了课程体系,加强了实践教学环节,密切了校企合作,促进了“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顶岗”能力, 实现了“零距离”上岗。
(2)深化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深化校企合作,建立校企合作专班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随着我国制造业的快速发展, 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缺口越来越大,高技能人才单单靠企业的积累很难满足企业的需求。可建立深度的校企合作高技能人才培养专班,根据企业的要求,订单式培养,校企双方共同参与课程体系的构建,共同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的长处,培养出符合企业要求的高技能人才。专班的管理模仿企业管理制度,通过企业、行业规章制度来进行管理。校企合作专班实行专班着装管理,实训室实行与企业一致的管理制度。通过全方位地与企业管理制度管理对接,专班学员在校学习及顶岗实习期间,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在校期间就可以成长为准企业人。
(3)深化校企合作推行“双证书”制,使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企业行业技术标准接轨。在中职教育中,一般的中职学校实行的是毕业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职业资格证书是学生获得职业能力的标志,也是学生顺利就业的通行证。通过深化校企合作,引入企业行业标准和规范的技能证书的考核,学生在校期间就可以通过相关的企业培训,考取相关的行业证书。当学生结束学校的学习,进入相关企业工作时候就已经是一个技术岗位的专职人才,可以领取相关证书级别的岗位津贴,而不再是普通工人, 缩短了职业成长的时间。通过这种校企合作模式,企业获得了紧缺的人才,学校学生的就业也有了质的改变,促进中职教育的发展,做到了真正的产学结合,也提高了校企合作的深度。
三、深化校企合作,建立人才培养的保障机制
(1)校企合作的顺利和深入发展,离不开完善的机制予以保障。构筑长效的利益驱动机制,获得利益是校企合作的根本目的, 利益是校企合作的最佳推动力。中职学校参与校企合作是为了培养更加适合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技能型人才,而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则是为了获得更多有助于企业发展的人才。近年来,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普通劳动力人才开始出现紧缺,高级技能人才变得更加匮乏,推进校企合作,可以提高企业人才的储备的深度, 同时在一定的程度上减缓企业在人才市场上的用工需求。
(2)统一思想,深化校企合作。校企合作需要学校、企业统一思想,加强沟通交流和合作,校企合作才能不断深入发展,做强做大。有的校企合作仅仅限于冠名校企合作班,流于一种名誉上合作的形式,学校与企业没有深入交流,虽然也有部分企业的投入, 但没有建立一个完整的合作体系,这样的校企合作很难给中职教育带来长久发展。教育是一种事业,很多时候需要很多无私奉献, 才能把教育做强和做大。企业在平时生产的过程中追求的是经济效率最大化,校企合作的初期投入和付出比较多,收获来得比较慢。因此,校企合作的深入发展需要企业和学校一样,统一思想, 也把其作为一种事业来做,而不仅仅是为了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从学校招募一批普通员工。通过深化校企合作,可以提升中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同时也可以为企业长远发展提供充足的高技能人才储备队伍,是互惠互利的双赢合作。
【人才培养质量论文】推荐阅读:
专业人才培养质量09-23
人才培养质量观11-20
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09-01
学生家长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调查表10-02
新型人才培养论文07-29
人才培养结构论文08-31
人才培养成本论文09-13
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谱写人才培养新篇章06-20
培养专业人才论文10-13
应用人才型培养论文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