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建设成本论文

2024-06-17

设计建设成本论文(通用12篇)

设计建设成本论文 篇1

作业成本法理论起源于西方国家, 对企业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作业为企业成本和企业价值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 将二者相联系, 从而促进企业做好成本管理工作。作业成本法主要具有三方面的特点:一是能够较为准确的反映出企业真实的成本消耗情况;二是作业成本法实现了成本核算和成本控制的结合;三是作业成本法为企业的分析提供了重要依据。

一、关于作业成本法核算体系的设计

1. 设计方法及意义

作业成本法核算体系的设计方法主要包括文字说明法、图示法。首先, 文字说明法是基础方法, 对相关报表加以文字阐述, 使数据更为直观。其次, 图示法比较直观, 因而能够较为直观的对企业成本内容进行反映, 为企业决策者的决策提供重要参考。

企业决策的准确、及时能够决定企业经营发展的成败, 并且对企业发展有促进作用。作业成本法核算体系设计具有重要意义。首先, 能够规范企业的成本核算。企业从不同角度、单位进行成本划分, 能够得到不同结果的成本核算, 但其随意性相对较大。由于其核算数据为企业决策提供重要参考, 所以某种核算方式的数据都可能影响到企业成本核算的客观、准确性。但是, 采用作业成本法核算体系, 可以使企业成本核算更加规范化。其次, 能够及时为企业提供准确的成本信息。

2. 成本核算处理程序的设计

选择好成本计算对象对作业成本法核算处理程序的设计发挥着重要作用。企业进行成本计算的目的在于, 有效计算企业各项消耗成本, 为企业决策提供参考信息。首先, 企业必须确定好成本计算的对象, 针对企业某一对象进行成本核算。其次, 确定好成本项目, 包括费用项目、作业成本项目等。

3. 成本信息处理体系的设计

进行成本信息处理体系的设计研究, 既有利于企业更为全面的掌握和了解成本核算体系运行中的成本获取过程, 又使财务人员明确企业账务的处理程序, 能够客观准确的反映出企业成本信息, 为企业负责人及时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成本信息处理体系的设计主要包括账户设计、凭证设计、账簿设计、报表设计、账务处理程序设计等方面。

4. 与作业成本法核算体系设计研究的相关问题

作业成本法核算体系作为一种新理论, 需要经过漫长的实践而得到验证, 其可操作性、明确性、简单性、客观性等优点使作业成本法的优势得以体现。但是, 在进行作业成本法核算体系的设计研究过程中, 企业还应该考虑到以下两方面问题:首先, 企业效益性问题;其次, 设计研究能够被人们所理解。如此, 企业作业成本法核算体系的设计不仅能够提高效率, 而且更容易被企业负责人所接受。

二、作业成本法实施中的问题及对策

作业成本法最早起源于西方发达国家, 在我国的发展时间并不长久。虽然国外对作业成本法的设计研究时间相对较早, 有了较为丰富的经验, 但是东西方文化有着较大差距, 致使企业在管理手段、思想、方式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而, 我国进行作业成本法的设计研究时, 并非能够完全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设计研究经验, 而是需要根据本国发展实情, 进而摸索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随着作业成本法核算体系在我国的发展, 其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阻碍, 需要有关人员对此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首先, 企业现有的信息系统相对较为落后。作业成本法核算体系是基于较为先进的信息系统基础之上的, 而我国企业现有的信息系统相对较为落后, 使得作业成本法核算体系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障碍。为此, 我国企业必须加强对信息系统的完善, 这需要在硬件方面寻找突破口, 以促进作业成本法核算体系的有效实施。其次, 由于作业成本法在我国发展的时间相对较短, 因而并未获得企业所有高层人员的认可和支持。作业成本法彻底打破了传统成本法的局限性, 对企业发展虽然有着促进作用, 然而推动其深入开展的工作, 并非短期活动, 而是长期的、动态性的活动, 需要企业具备较大的实力和良好的条件。作业成本法在我国众多企业的实施过程中, 既消耗了企业较多的成本, 又在短期内无法彻底转变, 且多数企业的成本消耗比较稳定, 一些人认为没有必要利用作业成本法核算体系。由此可见, 企业必须加强对高层管理人员的思想教育, 使其认识到作业成本法核算体系对企业未来发展的促进作用, 以转变他们的陈旧思想观念。

三、结论

企业成本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经营决策, 因而对作业成本法设计加以有效研究具有必要性。作业成本法突破了企业传统成本的局限性, 使企业拥有更好的成本计算法, 促进企业发展。作业成本法的设计研究在我国起步时间相对较晚, 成本核算体系相对不够完善。但是, 随着作业成本法核算体系设计研究的深入发展, 其体系会愈加完善。

参考文献

[1]李辉.作业成本法与经济增加值的集成模式在产品成本核算中的研究[D].重庆大学, 2014.

[2]胡玉萍.作业成本法在高校教育成本核算中的应用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 2010.

[3]覃茜茜.作业成本法下农产品批发市场物流成本分析与应用[D].华中农业大学, 2012.

设计建设成本论文 篇2

一、项目总投资:

项目所需总投资:该项目总投资1000万元,其中大楼土建部分606万元,工程建设其他费用71.2万元,工程预备费74.2万元,工程每平方完成需要1252元。

湖南某医院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

本项目为新建项目,项目总用地面积30亩,总建筑面积15000平方米,工程建设总投资估算为4000万元。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见表1-1。每平方米工程造价2666元。

安化县第二人民医院住院大楼建设项目

户型设计与成本控制 篇3

关键词:房地产企业;设计管理;模式

一、户型设计的普遍原则及标准

户型户型设计的科学合理是项目成败的重要因素。户型设计和建筑结构设计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联。

设计户型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使用,所以人性化是设计的基础,针对特定目标消费群体设计的户型才是同时符合消费者和房产开发者利益的,也是真正的好户型。基于该认识,可以总结好户型的四个特点:实用性、安全性、可塑性、经济性。实用性是指户型踏实而不虚夸;安全性则既包含户型的防盗、抗震、防水等常规属性,也特指户型具备的的私密性;可塑性则是指户型具备的满足业主在一定范围内更改各功能区的属性;经济性在这里更多的强调的是个房间的高效使用效率。

以上好户型的四大基本特性是评价户型的共性原则,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及消费者多元化的需求,真正的好户型还要综合房屋所处的环境条件,把气候、日照、通风等各方的因素做通盘分析利用,以实现房屋的最大功用。

随着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好户型的设计标准,需要户型设计师紧跟时代,真正了解消费趋势,随时进行修正和变通。

二、户型策划和成本控制

户型是实现消费者居家生活的前提之一,是达致所谓“舒适性”的必要条件,畅销的户型一定是符合消费者需求的户型,这就是说,户型设计必须唯市场的需求而马首是瞻。世上没有所谓最好的户型,只有最适合的户型。表面上看,户型策划仅是划分一下建筑物的室内空间,考虑的仅仅是建筑结构、建筑承重及水、电、气、热、光纤等管网线路布置,好像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好像仅仅是建筑设计师的事。但是要满足目标消费者的切实需求,就需要项目策划人不但要综合分析汇总标的消费者的心理等具体因素,更要深入研究项目所处的人文和自然环境因素。这就要求户型设计师和项目策划人紧密协作,在遵循项目总体定位的总原则下进行设计,才能设计出所谓真正“好”的户型。

一般而言,户型策划设计是一个从形式到概念不断改进(专业集成度高、周期长)、循环重复(业主、专业协调因素等),不断流动、汇集成果的过程。在户型需求确定后,设计师从工程理性出发设计出符合业主要求的“产品”。在此过程中,基本的结构和建筑概念极为重要。没有结构概念设计的参与和指导,“产品”的最终设计成果就是无骨之躯,空中楼阁,设计实现永远无从谈起。

户型设计不但要遵循其一般准则更要把限额设计指标纳入,以控制因适应户型设计而产生的结构超限,这样做不仅可以有效的控制成本,对于整体项目的盈利也大有裨益。

成本控制对于房地产企业是极为重要的,它是其一切工作的根本所在。对于房地产项目而言,在户型设计阶段进行有效的成本控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要避免户型策划定型后的“先天不足”,必须重视把成本控制也贯穿在户型策划中。

三、现状和思路

结构设计往往只是在建筑师基本完成了包括户型设计在内的的设计方案之后,才介入并提出结构方案。一旦建筑设计人员在进行户型设计等的规划时,没有很好地综合考虑基本的结构设计技术原理和有关结构的受力特性,往往会使结构工程师在事后不能有效而高效地选择合理的结构体系,从而导致结构和弥补结构所带来的成本增加等问题。这就迫切需要在制度上确保建筑设计师和结构设计师在包括户型设计阶段在内的项目全过程的紧密配合。

当前,在户型方案设计阶段就运用概念设计的思想是非常必要和及时的。概念设计虽然部分解决了利用整体方法按设计阶段进行结构体系设计的问题。但因其仅是一种定性而非定量的分析,这对建筑物的安全性和成本将产生重大的影响,例如,它并不能准确指出某条梁或某块板增加或减少的配筋量。且这种简化的结构模型难以符合所有建筑的结构特征,始终属于定性地判别,随着业主对建筑设计的性价比要求越来越具体,需要较定量的设计初选结构体系的程序在方案阶段进行辅助设计,这就要求结构师应参与建筑方案的设计,把原来结构设计内容缺乏的计算机辅助设计体系加以完善,形成双向互动,以确保各类专家系统(expert system)(如基于知识的knowledge-based,基于实例的case-based,基于规则的(rule-based)等等)采用的模糊推理、神经网络、遗传算法等所包含综合知识的计算机辅助设计体系突破知识瓶颈,以广泛地运用到包括户型设计在内的实际工作中去,以解决方案设计与建筑设计没有着紧密联系的问题,并充分考虑结构方案的可能性与合理性。这样,包括户型设计的方案即可输出满足结构要求的结构体系和主要构件尺寸等信息,并辅助和指导建筑师进行进一步设计;同时,结构师也能利用输出的户型布置、结构体系和构件尺寸等信息,作为结构施工图设计阶段的基础参数,从而使结构设计不再处于被动地位,有利于避免设计流程的反复增加建设成本,从而为整体项目的成本控制做出贡献。

结语

概念设计和计算机辅助终于在历经一个多世纪来的建筑与结构的专业鸿沟之间架起了桥梁,使建筑师与结构师可以方便地往来穿行。在实际工作中大力推行概念设计与计算设计的融合,一定会促进房地产企业户型设计水平、成本控制等等设计的日臻完美。

参考文献:

[1]武金良.建筑工程计算机辅助设计.机械工业出版社;第1版.2008-3-1

[2]李小宁.模块户型的设计与组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第1版.2013-9-1

[3]高立人,方鄂华,钱稼茹.高层建筑结构概念设计[M].中国计划出版社,2005

[4]许丰.论建筑结构概念设计的运用[J].建材与装饰(中旬刊).2007(10)

设计建设成本论文 篇4

近年来,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 企业生产的自动化程度也越来越高, 因此在产品成本结构中, 人工费用比例日益减少, 而间接费用比例日益增加。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已经不能及时而准确地反映不同产品的成本信息;而且直到现在, ERP系统的成本核算体系也没有由于环境的变化而做出改进, 采用的还是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并凭借成本吸收和成本卷积在计算机上得以实现。这样的ERP系统给出的成本信息既不及时又不准确, 大大降低了管理者进行决策的质量。因此, 将作业成本管理的思想引入ERP系统中, 使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将是一个双赢的结合, 必将使ERP焕发出新的活力, 有助于企业提高经营决策能力, 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对基于ERP的企业作业成本管理系统 (Activity-Based Costing Management, ABCM) 的研究, 将能够为企业的成本核算和产品定价提供强大的理论支持, 为企业的产品优化和效益提高提供强大的决策支持。

本文正是基于上述考虑, 通过研究分析国内外专家学者的观点, 来阐述基于ERP的企业作业成本管理系统的可行性, 借以构建起一个较为完善的作业成本管理系统, 希望通过对基于ERP的作业成本管理系统的开发和实施, 来完善现行成本核算方法和预算管理, 从而实现对企业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对成本的精确管理。通过论题研究, 将努力达到以下目的:研究和实现与之相适应的作业成本管理系统的关键技术, 为作业成本管理系统提供理论基础, 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作业成本管理系统原型系统。

二、系统设计的基本理论基础分析

作业成本法 (Activity-Based Costing, ABC) 是一种以作业为基础, 对各主要的间接费用采用不同的分配率进行费用分配的成本计算方法, 它的基本原理是: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根据作业消耗的资源来归集各作业的成本。

企业资源计划 (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 ERP) 是由美国的Gartner公司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提出的一个全新的管理理念。ERP系统是一个集合企业内部的所有资源来进行有效的计划和控制, 以达到最大效益的集成系统。

ERP在实施过程中遇到很多的问题, 随着企业对成本管理的要求日益增高的情况下, 却没有提出明确可行的新的成本管理方法。而作业成本法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 发展至今仍未获得广泛的认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尚未广泛的建立持续规范的企业管理环境。将作业成本管理的思想引入ERP系统中, 使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将是一个双赢的结合, 必将使ERP焕发出新的活力, 有助于企业提高经营决策能力, 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构建基于作业成本法的作业成本管理系统, 首先要探讨企业资源计划和作业成本法地结合, ERP整合ABC有三个理论基础:一是核心思想相同;二是成本管理思想相同;三是管理目的相同。

1. ERP的核心是企业资源。

而ABC揭示资源的驱动因素就是作业, 这两种资源观是相辅相成的。作业成本法的计算思想是“作业消耗资源, 产品消耗作业”, 而市场的需求引起作业, 作业消耗企业的资源, 因此, 作业本身就代表着资源。企业通过作业成本计算法对作业的合理安排实际上就是对资源的合理配置, 企业提高作业效率本身就是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由此, 我们认为作业成本计算法与企业资源计划系统的核心思想不谋而合。

2. 成本管理思想相同。

ERP系统完全按照产品成本实际发生的过程, 依照产品结构自下而上逐层汇总, 把每一件物料的成本累加起来计算产品成本, 它注重成本形成过程的管理, 体现了过程管理思想。作业成本管理是以作业活动为成本管理的中心, 注重每一作业的完成过程及其资源的耗费情况, 同样体现了资源耗费的过程管理思想。

3. 管理目的相同。

ERP的目标是充分协调企业内外部资源, 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 它把企业的经营过程看作一个严密合缝的链条, 把供应商—企业—客户有机联系起来。而作业成本管理通过对“作业链”和“价值链”的分析, 消除“不增值作业”, 改进“增值作业”, 合理新配置资源, 从而达到持续降低成本的目标, 以增加“顾客价值”和“企业价值”。因而它们的管理目的是一致的。

上述三个方面是ABC和ERP能否集成的基础, 基于这三个方面的集成可行性研究, 很容易得出结论:ABC与ERP可以进行有效地结合和集成。

三、作业成本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传统的成本管理系统强调对成本的控制, 作业成本管理系统则强调对作业的控制。它认为作业管理才是现代成本控制系统的心脏和灵魂, 才是先进制造环境下成功地实现成本控制的关键。由于ERP以供应链管理为核心。将贯穿供应商、企业、客户的供应链作为成本核算对象。从作业概念的角度出发, 供应链每个环节的功能实现都要耗费一定的作业量, 企业的供应链其实就是一条由内到外连接起来的作业链。每完成一项作业都要消耗一定的资源, 作业的产出又形成一定的价值。

由此就可以对这种消耗-产出关系进行会计核算。作业成本法突破了传统的以产品为对象的成本核算方法的缺陷, 这正符合了ERP成本核算不断细化、决策科学性不断提高的要求。

该成本管理系统的基本思路是:以ERP为手段, 根据企业价值链、业务链、作业链的实际构成筑成作业平台, 以成本管理理论、集成理论、战略成本理论等基本理论为支撑筑成的数据处理平台, 具体如图所示。

1. 作业平台。

作业平台的构建是该系统的基础, 系统执行结果的有效性, 即成本管理系统的相关性依赖于作业平台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因此, 作业平台的构建是系统设计的关键, 作业平台按照一般一般企业的流程可以分为:确定主要作业、作业中心、同质成本库、计算成本动因分配率。

2. 核算平台。

数据处理即成本核算是成本管理的核心。通过作业平台的全面分析, 对企业的生产进行了全面的了解, 就要对成本进行核算。

3. 成本分析和评价平台。

按照ERP的思想, 在各方面都提供了较准确的成本数据后, 有关部门可以编制成本分析报表, 供相关领导或部门决策使用:一是基于财务报告的成本管理信息;二是基于经营决策的成本管理信息。而正确的成本分析过程也包含了成本的评价。

作业成本管理系统最终提供的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根据系统的设计得出相应的成本核算结果, 即作业成本法下的成本报表;二是对公司决策层面有用的相关信息, 但强调一点, 决策层面的数据是真实、有效的, 它是作业成本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平台中的分析有助于作业链实施重造, 提高企业的成本管理水平。

除了技术上的整合外, 观念上的整合也同样重要。作业成本法和ERP系统都是随着信息技术的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全新的管理理念。旧的观念与新的理念之间, 势必存在着矛盾。企业从上到下必须要逐渐接受这些新的管理理念, 才能顺利地将这些先进的管理方法引入企业并有效实施。

四、结论与展望

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探讨了作业成本法与企业资源计划相结合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得出若将ERP和作业成本法有效地结合, 将充分发挥二者的优势, 构建一个适合企业发展的成本管理体系, 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但整合的方法和技术仍然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传统的作业成本管理只是将作业成本的核算和管理应用于产品的制造费用上, 最终核算和管理的是产品的生产成本, 而不是和产品相关的所有成本。在ERP环境下实施作业成本管理模式, 克服了传统成本计算法的许多固有缺陷, 这种简单的二层模型要经过比较大的改进才有可能适用于ERP。

参考文献

[1]关慧贞.作业成本管理系统与ERP相结合的分析与解决方案[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2002

[2]陈志祥.我国企业ERP系统实施问题探讨[J].中国软科学, 2001

[3]王平心, 韩新民, 靳庆鲁.作业成本计算、作业管理及其在我国应用的现实性[J].会计研究, 1999

建设项目成本管控体系 篇5

建设项目成本管控分为成本核算、成本控制、成本优化等三大典型阶段,其中成本核算阶段注重项目成本“核算”的能力,通过准确计量与计价实现项目的合理成本管控;成本控制阶段在确保项目核算准确的前提下注重项目成本“管控”能力,通过采用适当的“事前、事中、事后”的管理手段,确保目标成本可控,使经营目标有效达成;成本优化阶段在注重项目成本管控能力的前提下注重项目成本优化,通过引用“价值工程”理念使产品效益最大化。

建设项目成本管控三大发展阶段

在当前形势下,建设项目有必要建立一套“以目标成本+责任成本+作业过程管理”为核心的现代企业成本管控体系,通过管控提升实现规范管理及合理控制成本。同时,随着绿建公司技术标准(标准设计、标准成本、标准合约、标准合同等)的不断完善,将成本管理进一步前移,实现产品成本与效益的最大化。

一、建设项目成本管控体系建设四步走

建设项目需要按照“调研—体系设计—试点运行—正式运行”四个步骤展开实施。首先,通过调研了解公司组织架构及现阶段成本管控存在的问题,并对症下药。提出解决方案,其次根据公司目前企业管控模式,成本管控发展规划目标等,明确各层级成本管理权责定位,并初步搭建公司成本管控体系模型,并通过组织研讨,分析及评判公司成本管控体系模型的科学性、合理性、适用性、形成最终成果体系文件。然后,根据公司组织架构、开发区域、项目规模及进度等选取试点项目,组织成果体系试运行,并根据试运行效果组织成果体系修订和优化。最后,当成果体系文件满足大规模推广的条件时,在考虑新老项目交替的前提下,组织宣贯及全面推广。

(一)项目调研

1、梳理清晰公司组织架构及特点

2、了解公司现有的成本管控体系的建设及执行情况

了解公司现有成本管控体系建设及执行情况,并与行业标杆房企进行对比分析,梳理出公司现成本管控体系建设及运行中存在的不足及疏漏,为后续成本管控体系完善及优化指明方向。

3、了解成本管控体系的信息化程度

(二)体系设计

房地产成本管理体系由四个部分构成,即目标、组织、关键流程和考核。这四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完整的管理体系。

首先,明确成本管理的目标是整个管理体系的指引。该目标不仅包含成本管理的总体目标,还包括在成本管理各个环节中需要达到的阶段性目标;不仅包含集团总体在成本管理方面的目标,而且包含指引各下属单位设立成本管理目标的内容。

其次,合理的成本管理组织架构,明确各层次,各部门之间的职责划分,是保证目标实现的静态支撑。在该部分,明确集团在成本管理方面的管控方式,纵向划分清了集团和下属单位之间成本管理方面的职责,同时,横向明确了同一层级各部门之间的职责划分及协同要求。

假设集团性房地产企业采用如下三级成本管控组织架构为:集团下属有区域公司,区域公司下属有项目公司。

集团公司:定位为指导、监督整个公司的成本管控工作,主要负责企业成本管理制度、标准的制定、下发、指导使用、解释及成本管理的监督。在整个成本管控流程中抓住“一头一尾”,即在项目立项阶段,负责目标成本的审批、下达;同时负责项目成本管理的考核、监督,建立成本定期检查、评估机制,并以此为抓手,确保整个集团成本管控的有效执行。如下表1:

各区域公司:对成本管控方面向集团负责外,另外需要指导、监督下属各项目的成本管理工作。负责权限范围内成本管理事项目的审批、汇报等。

项目公司:是成本管理的实施主体,按照集团的成本管控要求具体实施工程设计阶段、招标阶段、施工阶段、结算阶段的成本管理工作,接受上级单位对成本管理工作的监督,检查。

再次,清晰、合理的管控流程是保证目标实现的动态支撑。在该部分,明确了集团成本管控的主要流程,建立了完善的成本管理制度,作业指引,且根据企业技术管理水平配套相关的技术规范等三部分内容。对于流程中的关键环节,提示相应的风险,运用完善、合理的管控方法,实现有效规避风险。

根据建设项目实施程序,成本管控体系可以划分为以下6个关键流程:立项阶段成本管理、工程设计阶段成本管理、招标阶段成本管理、施工阶段成本管理、结算阶段成本管理以及项目成本考核等。

根据表1成本管控的关键流程,建立了相关的流程架构如表2。

另外,从业务管理层面,明确表3成本管控主线。相关的管理制度,作业指引及技术规范例举如表4。最后,明确的成本考核方案保证了整个管理体系的顺利执行。

表3:

表4:

(三)试运行

试运行作为体系成果质量检验最为有效的手段之一,需要重点关注试点项目选取及试点效果反馈机制的建立。1.选取合适的试点项目,以保证试点效果。(1)尽量选择新立项/开工的项目

新项目不存在新老制度交替使用的问题,选为试点项目,可完全,有效的执行体系文件,有助于整套体系文件的检验和优化。

(2)选择对新体系有较高认同感的管理团队。

新体系的建设和推广多少都会对原有体系有所革新,选择对新体系有较高认同感的管理团队可有效减少不必要的沟通与协调成本,可保证体系试运行的质量和效果。2.建立反馈与沟通机制,及时优化体系文件。

试运行目地是通过试点项目执行反馈检验体系设计的合理性和适用性,并不断的优化和完善体系文件,为全面推广奠定良好的基础。建立良好的沟通与反馈机制,至关重要。

(四)正式运行 体系正式运行前,需做好整体规划,确定好老项目新旧制度的交替原则,并需建立好有效的体系运行监督及保障措施,以确保项目正式运行顺畅。

1、需关注老项目体系交替问题。

2、建立有效的体系运行监督及保障措施。成本管控体系建设案例分析:

(一)成本管控思路

该企业成本管控设计思路可以概括为:以标准成本为管理支撑;”以目标成本为管理中心;以合约规划为管理工具;以责任成本为落地对象;以动态成本为监控手段;以监督考核为执行保障。”

1、以标准成本为管理支撑

标准成本是指当企业有了多个项目的成本数据库积累后,通过对历史数据进行整理、分析、总结,并结合当前市场价格水平制定的符合该企业开发项目实际情况的标准成本指标。标准成本指标主要包括“单方造价指标”及“单方含量指标”,其中“单方造价指标”主要指导目标成本的测算,“单方含量指标”主要指导限额设计。标准成本是项目成本管理的支撑要素,原则上,目标成本测算及限额设计指标均不得超过标准成本要求,超过时需要说明原因。

2、以目标成本为管理中心

目标成本是一定时期内为确保开发项目预期售价和利润实现,结合市场价格水平,预定的项目开发成本,是成本预测与目标管理方法相结合的产物。目标成本是项目成本管理的中心,目标成本一经批准,原则上不再进行调整,各项业务活动都必须围绕目标成本展开,以确保目标可控。

3、以合约规划为管理工具

合约规划是指将目标成本按照自上而上,逐级分解的方式,分解为合约大类与相应的合同金额,以指导后期采购管理工作及控制采购成本,同时作为动态成本的回归口径,建立了动态成本与目标成本的对应关系,实现目标成本执行的有效落地。合约规划是成本管理的管理工具,合约规划一经批准,不允许随意调整,定标金额必须严格控制在合约规划范围内,以确保目标可控。

4、以责任成本为落地对象

责任成本是以具体的责任部门为对象,以其承担的责任为范围分解目标成本,明确各类成本的控制部门及控制要求,形成责任成本,使目标成本责任有效落地,以确保各项成本管控工作的有效实施。

5、以动态成本为监控手段

动态成本是指通过建立实际发生成本与目标成本的对应关系,动态反映该项目的开发成本的执行情况,使目标成本执行得到有效监控。

6、以检查与评估为执行保障 通过建立检查与评估体系,实现对各公司或各项目成本管理工作执行情况的监督。保障企业成本控制目标层层分解到位,确保集团成本管控目标的实现。(二)成本管控体系文件介绍

业务实施系统体系文件的内容包括:标准成本管理办法、目标成本管理办法、责任成本管理办法、合约规划管理办法、设计阶段成本管理办法、招标采购管理办法、集中采购管理办法、动态成本管理办法、设计变更管理办法、现场签证管理办法、材料设备认价管理办法、工程结算管理办法、成本后评估管理办法、成本检查与考核管理办法。

监督评价系统体系文件的内容包括:成本检查与评估管理办法。

技术支撑系统体系文件的内容包括:标准成本指标分册、标准合同文本范本、标准合约规划体系、标准设计做法库等。

1、管理总纲

管理总纲是对整个内控体系设计的思路、原则进行总结和提炼,对体系结构和主要内容进行概括,使体系使用者对整个体系有全局性的认识,主要包括企业简介、背景介绍、管控目标介绍、体系介绍、使用及管理说明以及评估与改进等六部分内容。

2、管理标准

管理标准是整个管控体系的核心部分,是在体系说明的统领下梳理成本管理业务链条并予以模块化、具体化和规范化,用于指导和规范日常的成本管理法动。整个管理标准为四类:管理制度和管理办法,其中成本管理制度是整个成本管理标准的统领性文件,主要体现成本管理原则及各项具体成本管理内容的核心管理要求,并建立起管理制度与管理办法间的衔接关系;管理办法是在成本管理制度统领下对具体成本管理内容更加明确化、具体化的规定,主要包括14项业务实施体系文件,1项监督评价系统体系文件,通过监督评价系统定期对业务实施体系文件的运行情况进行检查与评价,以使整个管控体系持续改进、循环优化。管理标准一般由总则、术语及定义、管理组织与权责、工程程序、工作要求、附则、支撑性文件、附件八部分内容组成。

3、技术标准

技术标准是成本管控的支撑性文件资料,保证管控体系的有效执行和各项成本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技术标准主要包括标准设计、标准成本、标准合约规划等。

(三)建设效果

通过现阶段成本管控体系的建设,可帮助该企业实现以下管理目的:

1.可初步实现集团标准化、专业化、精细化管理,通过管理提升合理控本。

为进一步提升公司成本管理水平,改变集团系统内各子公司各自为政,“成本管理口径及水平不

一、信息资源无法有效利用”的管理现状,该公司通过建立以“目标成本+责任成本+作业过程管理”的现代企业成本管理体系,统一成本科目体系,规范各类成本归集,统一成本管理标准,规范业务活动开展,实现集团内企业成本管理水平的纵向对比,同时初步实现集团标准化、专业化、精细化管理的要求,依托管理提升合理控本,进而确保集团公司经营目标,战略目标的有效实施和实现。

2.优化集中采购管理程序,降低采购成本,有效实现集采效果。

为进一步加强公司集中采购效果,改变“传统代购”模式,“一需求一采购、无整合、无集采”的管理现状,该集团公司通过组织提出集采范围及招标策略、组织招标确定集采单位、组织应用成果及反馈分析,以建立“集团公司—二级公司—......”多级集采网络,打造基于项目全价值的供应商管理体系,有效降低采购成本及管理成本,实现集采效果。

3.打造集团专业化的成本管理技术标准,实现技术层面标准化,为管理提升注入新的动力,持续、合理的控本。

随着集团标准化、专业化、精细化的成本管理标准的推进与有效落实,以及集团公司对数据资源的不断收集及整理,集团公司组织对各公司成本管理技术资料进行整合与分析,综合产品业态,开发区域,服务品质等因素制定集团统一的成本管理技术标准,通过技术标准化进一步加强管理标准化,为企业持续不断的提升管理水平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持续、合理的控本。

企业文化建设:投资还是成本? 篇6

经过大浪淘沙的洗礼,国内企业家越来越明智,而真正核心的东西也就越来越清晰,那些基业长青的公司,那些百年老店,无不具有独特的企业文化。要想让企业真正的长青下去,文化比什么都重要,什么制度、战略等等,都要服从于文化,与企业文化相协调与配套。企业管理,应该而且已经从经验管理、科学管理进入到了文化管理的阶段。这一次,我们的企业家们又一次蜂拥而上,希望抓住这最后的稻草,这一次,等待他们的会不会又是失望呢?

让我们来看看两个企业文化建设的典型案例。

案例一

某民营企业,为了打造自己的百年老店,引入咨询公司进行企业文化建设,花费数百万元进行企业CIS设计,对员工的行为进行规范,统一着装等等,但是,让老板伤心的是,自己的企业文化建设好象并没有起作用,反倒把一些核心员工给“化”出去了。

案例二

某国有企业,为了转变人们心目中国有企业的印象,为了转变企业职工的思维,也引进咨询公司进行企业文化建设。他们在政工部门内设立了专门的企业文化工作人员,全公司也成立了由老总牵头各部门领导参与的企业文化建设领导小组。他们举办各种活动,进行各种比赛,但是,企业老总发现,当回到各自的岗位后,好象人们依然没有什么变化,而活动和咨询费却已经花了好几百万元。

以上只是两个典型案例,但却反映了现在企业老总们的普遍看法:进行了企业文化建设,却看不到有什么实际的效果,所有的投入都变成了成本,企业文化“说起来很美,听起来很甜,做起来很难”。

难道企业文化是又一次玩弄概念?仁达方略管理咨询公司总裁王吉鹏并不这样认为。他认为,企业文化是投资,不是成本,现在出现的种种问题,主要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实践中出现了各种偏差。

首先,是对企业文化建设认识上存在误解,认为一进行企业文化建设,就要获得收益,否则就是成本。这就像我们读书一样,它是要投入的,但是,这种投入在当时是看不见收益的,那它是成本吗?不是,它是一种投资。企业文化也是这样,它是一种投资,但不解决赚不赚钱的问题,它解决的是企业能否长远生存的问题,它是一个长期的结果。而现在的很多企业,在进行企业文化建设的时候有很强的急功近利的倾向,都是想告诉外部人我们在进行企业文化建设。其实,企业文化建设不是做给外部人看的,他是用来凝聚内部人,使大家一起为企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其次,企业文化建设的路径不对。

企业文化是分层次的,在霍夫斯塔德模型中,企业文化分为四层,如图1示。

最里面最核心的一层是企业价值观,最外在的是企业的外显层,比如说企业的LOGO、CIS等等,中间的是企业的行为规范和制度层面。在这个模型中,有一个关键,那就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推进系统。由于这一系统的存在,解决了企业文化建设的操作性问题,将企业文化建设由理念导入了实际。我们将其称为落地。

这个模型说明了两点:第一,企业文化是可以建设的;第二,企业文化是需要建设的。但是,建设的路径应该是由内而外进行的,而不是由外向内进行。如果从外部开始,那企业文化建设无疑是一种成本,最后只能形成一种硬性的企业文化。如果我们从影响、熏陶和改善人的价值观入手,就是一种投资,而且,先从价值观入手,投入是比较小的。

再次,企业文化建设没有落地的手段,企业文化建设起飞容易落地难。

企业文化之所以看不见摸不着,主要就是因为落地不够。现在很多企业的文化建设,不是落地,而是落在了墙上,到处是口号、标语和宣传招贴等,贴上去了,讲一通,有的还要搞些活动来扩大影响,没有考核,没有评估,表面上看起来轰轰烈烈,但实际上,不过是徒费唇舌,没有任何效果。

企业文化要落地,首先就是要抓住思想,要抓住价值观方面的东西,然后是通过行为来体现。我们有一个25米高度的理论,就是具体来解决企业文化的起飞与落地问题的。

国内企业文化出现这么多的误区,责任并不全在企业本身,而是与国内企业文化研究领域的问题有关。那些进行企业文化建设研究与咨询的人,大部分都是没有做过企业的。他们有的人,不过是多读了两本书,有的,不过是在国外的咨询公司呆过两年,这样就都出来玩企业文化了,不把企业文化弄成一个概念才怪呢?!

设计建设成本论文 篇7

一、树立战略成本的新观念

战略成本观念是指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对成本管理的重视度上升到战略层面, 即从项目立项起就注入成本思想, 确立具有长期发展的“战略成本意识”。将成本管理视为一项系统工程, 强调整体与全局, 对成本管理的对象、内容、方法进行全方位的分析研究。一方面, 为使企业产品在市场上具有强大竞争力, 成本管理就不能再局限于产品的生产 (制造) 过程, 而是应该将视野向前延伸到产品的市场需求分析、相关技术的发展态势分析以及产品的设计;向后延伸到顾客的使用、维修及处置。按照成本全程管理的要求, 就会涉及到产品的信息来源成本、技术成本、后勤成本、生产成本、库存成本、销售成本以及对顾客的维修成本、处置成本等成本范畴。对所有这些成本内容都应以严格、细致的科学手段进行管理, 以增强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如在产品设计阶段推行价值分析, 就是一种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成本管理手段。另一方面,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非物质产品日趋商品化。与此相适应, 成本管理的内涵也应由物质产品成本扩展到非物质产品成本, 如人力资源成本、资本成本、服务成本、产权成本、环境成本等等。

一般企业只强调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控制, 并以“产品”为核心和起点。从战略成本管理的角度看, 产品设计阶段在产品的寿命周期中虽然所占时间不多, 但对总成本的影响却相当大。统计数据表明, 产品成本的60%~80%是在产品设计阶段就已确定, 产品进入生产阶段后, 大部分成本成为约束性成本, 后续阶段控制余地不大 (如图1所示) 。

注:Fabrycky, W.J.and B.S.Blanchard.“Life-Cyele Cast and Economics Analysis”1991。

设计成本是具有决策性的成本。产品设计费用只占产品总成本的5%, 却决定了产品成本的60%~70%。一般企业对设计成本的认识不足, 较少控制设计成本。一旦产品设计确定并投入生产, 除批量和垄断因素外, 产品对企业价值和顾客价值的成本效益的影响就基本确定, 设计不合理所引起的产品性能和经济性方面的先天不足是生产过程中采取质量和成本控制措施所无法挽回的, 在产品设计定型后再进行价值分析, 已经为时太晚。因此我们应该将目光放得更前一点, 以研发过程的成本控制作为整个产品成本控制的起点, 在设计过程中对产品成本进行有效的估算、预测, 这对于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是十分关键的。传统的成本管理方法忽视了人的主动性、创造性及作为一个人的多方面的需求, 树立全员成本意识;调动职工成本管理的积极性;挖掘职工成本管理的潜力;创造一个各尽所能的氛围, 以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也是成本控制不可缺少的因素之一。

在价值链的各个阶段中, 时间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很多行业的各项技术的发展变革速度已经加快, 产品的生命周期变得很短。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 要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 确立在行业中的“老大”地位, 就要尽快的抢占市场。跟在别人后面永远只能捡别人的剩饭, 企业管理人员必须能够对市场的变化作出快速反应。投入更多的成本用于缩短设计、开发的生产时间以缩短产品上市的时间, 是必要的。例如, Hewlett-Parkard公司就发现, 与其让产品晚半年上市, 还不如多花一半的研发费用。

另外, 时间的竞争力还表现在顾客产品服务的满意程度上。顾客购买商品, 其所得到的价值不仅仅限于产品本身的质量和性能, 还表现在产品所附带的服务上。今天的顾客认为:没有相应售前售后的服务, 就代表企业不打算作这笔交易。企业能将产品及时地送到顾客手中是第一步, 更重要的是对顾客的意见采取及时的措施, 使顾客价值最大化。这样既可以获得市场, 又可以随时掌握市场的动态。

二、加强产品设计阶段成本控制

产品设计阶段成本控制是超前预见实际生产过程中可能的引发要素, 通过先期规范的各种手段以达到最大成本效益比, 这些要素包括产品规划、原理方案、技术和施工设计等。在产品设计阶段, 通过市场分析、预测对所设计的产品进行市场定位, 确定目标成本, 并将其作为产品设计的一个制约条件;运用价值工程分析选择最优方案;然后将目标成本进行层层分解以及对各主要零部件进行分析, 从而达到整体最优的产品设计方案。

1. 引进目标成本的概念。

目标成本是指在新产品的设计开发过程中, 为实现目标利润而必须达到的成本值, 目标成本=目标售价-目标利润。产品的目标成本在设计成功后就基本成型, 产品后期的生产制造工序只能通过降低生产过程中的损耗和提高装配加工效率来降低产品成本。因此, 为了保证设计的产品在给定的市场价格、销售数量、功能需求等条件下取得可观的利润, 在产品设计研发阶段引进目标成本的概念是成本控制的基础。在新产品研发设计阶段引进目标成本应坚持以下原则: (1) 以目标成本作为衡量的原则。通过目标成本的计算有利于在研发设计中关注同一个目标, 将符合目标功能、目标品质和目标价格的新产品投放到特定的市场。因此, 在新产品的设计过程中, 当设计方案的取舍会对产品成本产生巨大影响时, 应当采用目标成本作为衡量标准。 (2) 目标成本控制的全面性。对于新产品的研发, 企业应该组织相关部门人员参与 (考虑将采购、生产、工艺等相关部门纳入新产品的研发设计小组) , 这样有利于大家集中精力从全局的角度去考虑成本的控制。

2. 运用价值工程分析技术。

价值工程 (VE) 是研究如何使产品功能与成本达到最优结合的一门科学。它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如何用最少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去实现必要的功能, 生产符合用户需要的产品, 即用最少的成本去实现产品的必要功能。价值工程中的价值是一种评价标准, 它以产品的效用和为获得这种效用而投入资源的比例来评价价值的大小。

产品功能分析和产品成本分析是价值工程的两个核心内容。产品功能分析的目的是保证产品的必要功能, 取消不必要功能和过剩功能;产品成本分析是在满足必要功能的前提下, 研究如何使产品功能与成本达到最优结合, 研究降低成本的途径。利用价值工程理论对产品设计成本进行分析具体包括以下四个步骤:确定价值工程的对象;对产品进行功能分析, 计算功能评价系数;对产品进行成本分析;计算产品中各零部件的价值系数, 对其价值进行评价。

同时, 在新产品研发设计阶段运用价值工程应注意以下问题: (1) 树立成本避免思想。现代成本管理强调树立成本避免思想。成本避免的核心是避免成本的发生, 从预防成本发生方面挖掘降低成本的潜力。成本避免思想将降低成本的重点由生产阶段转移到了产品开发和设计阶段, 要求防患于未然, 进行事前的成本控制。 (2) 产品设计人员应具有成本意识。产品设计人员应树立一种观念:“产品成本是设计出来的, 不是生产出来的。”这要求设计人员在开发新产品时, 不仅要考虑技术上可行, 还要考虑经济上合理。必须向设计人员灌输成本效益理论和价值工程理论, 使其在产品设计中考虑产品成本问题。 (3) 在企业中设立成本工程师职位。价值工程是一门综合性学科, 涉及工程技术、经济理论、管理学和财务学等。但现实情况是, 懂技术的不懂经济, 懂经济的不懂技术, 这为推行价值工程带来了不小的难度。比较可行的办法是在企业中设立成本工程师职位, 要求从事该项工作的人员应同时掌握工程技术、经济理论和财务知识, 能对产品设计进行审查, 分析判断其在经济上是否合理。该职位的设立将为价值工程的推行创造有利条件。

3. 面向成本的设计、生产和管理是成本控制的有效方法。

面向成本的设计方法 (DFC) 的出发点是在产品设计阶段为设计者提供支持工具, 使得设计者能够综合考虑产品生命周期中的加工制造、装配、检测、维护等多种成本因素;通过对产品技术经济性评价, 设计者根据成本原因, 及时进行设计修改, 从而达到降低产品成本的目的。引入面向成本的设计模式是降低成本的有效方法之一。在整个产品生命周期内考虑设计成本, 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在产品的规划阶段, 主要是规划产品层次的目标成本, 将其作为产品设计的一个制约条件;在产品的原理设计阶段主要采用价值工程分析法选择最优方案进行工作;在产品技术设计阶段主要是进行目标成本的分解和传递以及各主要零部件的价值分析。根据面向成本的设计方法, 在产品概念设计阶段, 应用价值工程分析方法, 实现产品结构优化;在产品详细设计阶段, 通过建立包含制造加工、装配、检测等成本信息的产品模型, 实现产品的技术经济性评价, 根据评价结果, 及时进行产品再设计。

综上所述, 在产品设计过程中, 采用目标成本规划法和价值工程分析法进行成本控制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科学方法, 它将成本管理和产品设计有机结合起来, 避免了设计工作的盲目性, 有利于提高新产品的竞争优势。

产品设计过程中的设计成本只有低于或等于目标成本, 才能保证目标利润的实现。同时, 面向成本的设计一定要考虑市场的导向, 具有前瞻性。

摘要:在当今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 一个企业之所以能生机勃勃, 除了技术领先, 适销对路外, 强有力的成本控制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就转变成本控制观念加强产品设计阶段成本控制作论述。

关键词:成本控制,战略成本,目标成本,价值工程

参考文献

[1]董志勇.论优化结构设计对成本控制的影响[J].科技致富向导, 2011, (12) .

[1]张雅丽.产品设计成本中的精益设计思想[J].中国制造业信息化, 2008, (12) .

降低设计成本决策研究 篇8

设计成本可定义为:通过产品研发、设计、设计评定过程, 形成产品图纸并在管理当局决定按其进行生产时 (此时产品设计确定) , 依据图纸及其技术条件规定, 生产出合格成品的最佳耗费状态时的成本。设计确定后, 由于管理当局决定将其投入生产, 因为技术方面设计的决定性和管理当局的生产决策, 这两方面均具有决策作用, 因而此时的设计成本也就成为决策成本范畴的概念。设计成本也成为一个成本决策和成本标准。

二、降低设计成本的决策

1. 利用价值工程进行决策

按照价值工程的观点, 产品的价值即效能与其功能成正比, 与其成本成反比, 即

效能 (V) =功能 (F) /成本 (C)

当然, 保证必要的效能, 可以通过功能不变、降低成本, 功能增加、成本不变, 功能较大增加、成本较少增加, 功能较小降低、成本大幅度降低等的方式途径达到。但无论企业或顾客, 保证必备的功能是最基本的要求。为此, 企业应对准备开发及正在开发的新产品按功能价值关系 (P=F/V) 考虑, 避免新产品设计时因功能过剩、要求过高等原因造成的设计成本增加;对新产品完善过程中, 以及已经成熟产品, 通过改进设计、工艺, 改变零部件的配置或用料, 降低设计成本。

2. 差异化决策

企业要在成本领先和产品差异化之间做出权衡。企业生产过程中降低成本, 包括降低材料、人工的耗费, 降低管理费用、销售费用、财务费用等, 是传统的成本领先策略的主要方式, 但这些措施商家们都在做, 而且其效果处于递减状态。

企业在满足必备效能的前提下, 其竞争战略可从成本领先转向产品差异化方面。企业应始终如一地积极进取, 追求一切降低成本而又不必牺牲产品功能和形象的机会, 从产品差异化方面考虑, 实施差异化设计, 以期达到改进、增加功能而不增加成本的效果, 取得竞争优势。

3. 管理控制

(1) 降低设计成本从源头抓起

设计产品首先对需要开发的产品进行技术评定, 包括产品功能定义、功能评价、材料选用、工艺实现, 确定设计方案。与此同时必须进行经济分析。

市场开发时对新产品的销售市场做好充分的预测, 包括产品的销量、产品的性能等, 然后把第一手市场预测的信息交给技术部门, 技术部门根据客户的需求, 根据现有的技术及工艺水平, 经过充分的论证后, 确定产品的性能。根据确定的产品性能及配置, 确定该产品的物料清单, 把该清单交给采购部门及定额部门, 由采购部门预计其采购价格, 定额部门确定其工时定额、材料定额、工时定额等。财务部门根据市场开发部门提供的市场容量、预测的销量, 技术部门提供的物料清单, 采购部门提供的材料采购价格, 定额部门提供的工时定额, 做好新产品的经济性分析, 确定成本及售价。

产品的基本配置在确定后一般不能随意改变, 若需要更改且涉及成本变动较大的, 需经技术、经济评价体系的同意。

(2) 设计过程中的成本控制

设计过程中的成本控制除设计成本外, 主要是开发费用控制。技术部门根据应开发新产品类别、品种进行项目费用预算, 经项目专家小组进行评估、审定、论证后实施, 并以审定后的项目费用作为费用控制目标。

4. 工艺改进

通过改进工艺, 尽可能使生产过程达到设计成本。工艺改进涉及设备、工序、工位器具、定置生产等, 并对生产过程的瓶颈进行改进和控制, 尤其对关键工序进行控制, 以提高生产效率、产品质量, 以期达到设计成本。

5. 发挥专业技能的作用

专业技能是最重要的生产力。无论采取何种决策, 关键的是具有相应专业技能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操作人员。只有具有相应的专业技能的人员, 各种技术的、管理的问题方可得以解决。企业在进行资源配置过程中, 尤其应注重相关人才的招聘、使用, 并尊重、发挥其才能和潜力, 从根本上降低设计成本。

三、结语

设计成本是具有决策性的成本, 一旦设计成本确定后, 其对企业价值和顾客价值的影响就基本确定, 达到设计成本就成为企业各种职能共同努力的目标。为降低设计成本, 从生产、管理方面所能够做的工作的成效是有限的, 设计、决策成为降低成本的主要方式。为此, 企业当局应利用价值工程、差异化策略、管理控制、工艺改进、发挥专业技能人员的作用等方面做出努力, 以降低设计成本, 至少达到设计成本, 以获得期望的企业效能和顾客价值。

参考文献

[1]刘家顺粟国敏:技术经济学[M].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2[1]刘家顺粟国敏:技术经济学[M].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2

实施低成本的绿化设计 篇9

一、低成本的绿化投入成为现今的趋势

随着园林事业的发展, 绿化种植也经历了不同的阶段。从树林草地到大树堆砌, 从生态种植到密植灌木。在房地产高度繁荣的时期, 很多开发商都不惜在绿化种植上加大投资。比如上海的两个星河湾楼盘中, 栽植了很多的大规格树种, 如香泡、石榴、红叶李、桂花等, 还应用了许多的热带植物, 如加纳利海枣, 银海枣, 布迪椰子等, 单单绿化部分的造价就在每平方米600元以上。龙湖地产引进了原属于北方树种的白桦林, 上木采用密植方式配置, 下木更是栽植的密不透风, 绿化成本的投入也是非常的高。下面来讨论如何用最少的钱, 打造出最好的效果。

二、在低成本的情况下做种植设计的原则

种植设计有很多方式, 也有很多的风格。大树结合坡地草坪是一种风格, 密植的组团群落结合大规格乔木是一种风格, 整齐的灌木丛是一种风格, 单纯植物品种组成的林带结合地被种植也是一种风格。不同的绿化配置风格, 对于造价的要求也不尽相同。简单的结合缓坡地形的大树草坪, 造价在每平方米120元左右。这种方式观赏效果比较好, 简单大气, 但是生态效益相对不高, 且草坪后期养护投入多。密植的组团群落结合大规格乔木, 这样配置的造价每平方米可以达到400元以上, 如果再搭配了一些热带植物, 造价还要更高。这种方式即时效果很好, 所以得到很多开发商的推崇, 但是后期植物生长不佳, 长远效果不好, 植物的生态效益差。纯粹法式的整型灌木修剪的绿化配置方式, 每平方米的造价在100元左右, 但是后期养护的费用相对较高, 且观赏效果比较单调。由小规格乔木组成的片植林带结合下面的地被种植, 是最经济的一种栽植方式, 可采用常用的低价树种 (每平方米的基本成本在80元左右) 且后期养护成本低, 基本不需要养护投入, 生态效益比较大。这种方式可以用在背景林带、隔离绿化带等一些空间。

在低成本投入的前提下, 力求达到较好的绿化效果, 需要注意的事项很多。首要的就是在绿化设计中, 要把握住以下几个原则:

(一) 空间原则:

种植设计, 最主要和基本的就是设计空间。通过各下层灌木的围合、通过草坪和坡地的搭配以及上层植物的高低大小和疏密变化来营造出丰富多变、富有乐趣的绿色空间。空间是给人的第一印象和第一感受。在人们没有观赏到植物的大小色彩品种的时候, 人们就会感受到, 绿化营造出的空间是开敞, 是浓密, 是疏林草地, 还是密植群落。

(二) 生态原则:

与铺装小品等硬质景观元素不同的是, 植物是具有生命的, 是可以不断变化的, 是可以逐渐成长的, 是可以长高长大的。所以, 在种植设计中必须为植物创造出适合它生长的环境和空间。这样才能使得绿化设计的主人公——植物发挥其最大的生态和景观作用。考虑植物的生态性, 不仅仅要给植物预留出后期生长的平面空间, 竖向空间, 还要考虑到植物在土壤下面根系的生长空间。在种植设计时, 还要顺应植物的生态习性, 在搭配植物的时候, 也要结合植物的这些特性。

(三) 对比原则:

运用好对比原则是做好种植设计的关键。对比原则表现在很多方面:叶片颜色的对比, 从黑绿到深绿, 从浅绿到蓝灰。同种植物, 春色叶和秋色叶也有着不同的色彩变化。在设计中灵活运用这些叶片色彩的对比, 形成多色阶的丰富效果。叶片和树干质感的对比, 珊瑚的叶片是革质的, 给人以坚硬厚重的感觉;红花檵木的叶片是纸质的, 给人以轻薄柔软的感觉;银杏的枝干挺直硬朗, 而垂柳的枝条柔软婆娑, 这些都是植物给人的不同的质感。植株高低的对比。水杉、池杉等大乔木高度可以达到10米以上, 桂花、杨梅等常用的高度在4~5米, 红枫紫薇等常用的在2米左右。春鹃、夏鹃等小灌木一般在50厘米以下。对比还包括开花颜色的对比、植株大小的对比、生长速度的对比、甚至还包括植株整体形状是自由伸展还是规整饱满等等。

(四) 层次原则:

结合上面的对比原则, 乔木配置上需要讲究层次。在乔木种植上, 通过高低不同、大小不同、色彩不同、体量和质感不同的植物搭配结合在一起, 在竖向上可以创造出阶梯状多变的空间形式, 在横向上也可以形成优美变化的林冠曲线。在灌木搭配上, 也需要讲究层次搭配。不但多个灌木层次间可以形成鲜明的对比, 一个灌木组团和片植的地被以及简单干净的草坪空间, 也能形成不同鲜明的层次。

三、低成本情况下做种植设计的方法

(一) 加大草坪面积, 利用土方造型创造出坡地草坪

我们这里所说的加大草坪面积绝对不是盲目的增加。首先, 要增加的正确。我们绝对不能在建筑的北侧, 阴暗的地方增加草坪。我们也不能在常绿植物下面或者浓密的上层植物下面增加草坪。不能在见不到阳光的地方, 或者靠近建筑的地方增加草坪。不能在远离人们活动的地方增加草坪。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因为:草坪的生长是离不开阳光的, 其次要增加得聪明。增加草坪, 不是要增加平坦的草坪, 而是要增加带有缓坡地形的草坪。平坦的草坪带让人觉得单调, 而结合了优美自然的坡地起伏的草坪, 却能带给人们流畅舒适的心理感受。

(二) 加大地被使用面积, 减少灌木的使用面积

同草坪一样, 地被的价格比灌木便宜很多, 但是地被的生态价值和使用价值却远远大于草坪。首先, 很多灌木尤其是整形灌木, 要不断的整形修剪, 草坪也需要经常的剪草, 还需要大量的水分。而大多数的地被植物管理都是粗放的, 基本不需要任何的管理养护。当然, 要使用正确的方法来用地被替代灌木。

(三) 使用常规和乡土树种, 减少昂贵树种的应用

在保证达到类似的景观作用的同时, 我们尽量选用常用的、大众规格的或者价格便宜的品种, 这样可以降低整体的造价。也要尽量选择一些乡土树种, 尽量少使用科研性品种, 热带植物等。这类植物不但成本昂贵, 景观效果也得不到保证。而乡土树种早已适应了当地的气候土壤等情况, 长势好、抗性强, 后期养护成本自然降低。

(四) 使用小规格的乔木, 群植或片植代替大规格植株

如果需要栽植一株胸径30厘米的朴树, 设计需要的高度是7米以上, 蓬径是5米以上, 这样一棵朴树需要付出几万块的代价。而且, 栽植大树的难度高, 成活率还很差。而且, 大规格的乔木, 在移植初期, 为了保证其成活, 必然截去很多枝干, 这样就大大降低了这棵大树的观赏效果。但是, 这其实可以用另外一种聪明和经济的方法来替代, 就是三株拼种。三株拼种, 就是选择三株胸径大概在15厘米左右的小规格朴树, 选择姿态比较优美的植株, 将这三株靠近密植。将它们冠幅中比较瘦弱或者稀疏的部分拼合在一起, 将它们每株的丰满茂盛的观赏面朝外。这样, 就可以用三株小植株共同作用, 替代一棵大树。成本上也节约很多, 成活率却有很大的提高, 因为15厘米的植株比30厘米的植株的抗性和适应性都要强。

(五) 采用生态的做法, 降低植物的种植密度

切忌密不透风, 细不容针。比如胸径30厘米以上的直生银杏在近期园林中的应用很常见, 而规格P30左右夏鹃的密度更被栽植到了每平方米49株以上。这就是一些投资方追求即时效果的表现, 殊不知, 这样虽然在短时间效果不错, 但是在长远效果上确实非常错误的, 因为这样做违背了植物的自然规律和生态原则。每个植物都需要一定的空间来生长, 长高长大。但是如果将它们栽植的过密, 超过正常的空间范围, 对于水分、养分和阳光的争夺就会异常激烈。在这种对于生存条件的竞争中, 势必有些植株就会失败, 直接就会导致其长势不佳, 最后死亡。这样不但形成了浪费, 也会影响后来的绿化效果。所以, 在栽植灌木的时候, 保持正确的密度、给每个植株留出一定的后期生长空间是必须的。这样, 虽然在前期的效果可能稍显稀疏, 但是随着植物的自然生长, 很快就会达到很好的效果。

(六) 大规格的植株或者特选苗木用在入口或者局部点景之处

当然, 在整个绿化项目中, 不可能全部采用小规格乔木, 也不可能全部都是常规品种, 这样的绿化设计就会平淡而缺少亮点。所以, 大规格的植物或者特选的苗木还是需要, 但是一定是要很少量的应用, 可能只有几株而已。这很少的数量, 一定是用在最重要最关键的地方, 在对景、点景之处, 起到视线焦点和画龙点睛的作用。

四、结语

能源公司成本核算系统设计 篇10

核算模式转变:改变原有的手工核算模式, 与梅钢现有的核算模式同步。核算自动化原则:取消原有的手工核算方式, 通过系统自动核算。数据不落地原则:一体化财务系统产生的成本核算数据通过电文接口方式自动下发到能源公司成本核算系统;能源公司成本核算产生的凭证数据通过电文接口方式自动抛一体化财务系统。

2 系统设计方案

2.1 基础数据维护

⑴会计科目资料维护。会计科目是凭证生成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科目资料维护用于对会计科目的查询、新增、修改、删除。具体包括各年度会计科目代码及其中文名称。⑵责任中心与会计归属码对照表。用于对责任中心与会计归属对照表进行查询、增加、修改、删除维护, 定义所有的责任中心及该责任中心的类型, 对所有的责任中心定义其费用的会计归属。⑶成本科目与会计科目对照表维护。用于对成本科目与会计科目对照关系进行查询、增加、修改、删除维护, 定义成本系统中的费用的分类、费用的性质及成本科目与会计科目的对应关系。⑷成本核算流程表维护。对分步成本核算流程表进行查询、增加、修改、删除维护。为反映各工序的半成品成本, 成本核算采用分步结转法, 需用本对照表来控制成本核算时的成本结转的先后顺序。⑸非生产性成本中心费用分摊规则表维护。对非生产性成本中心费用分摊对照表进行查询、增加、修改、删除维护。由于非生产性成本中心不直接产出产品, 故需用此对照表来定义非生产性成本中心所发生的费用的分摊方法。⑹能源介质产量分离比例表维护。对能源介质成本分离依据表进行查询、增加、修改、删除维护。为用户提供可对每一成本中心下能源介质的各项费用分摊到产品上的系数进行维护。⑺产成品抛帐规则表维护。对产成品抛帐规则对照表进行查询、增加、修改、删除维护。用来确定在各种不同情况下, 产成品在抛一体化财务系统时的借方科目、贷方科目的计算方法。

2.2 业务流程

⑴数据下发。接受一体化标准财务系统下发的能源公司帐套下的成本核算相关费用数据。具体内容包括系统代码、帐套、凭证日期、凭证号、成本中心、成本科目、实际数量、实际金额等信息。⑵业务数据检核、收账。按要求检核下发的业务数据, 并收账到成本核算主档。⑶管理性成本中心结转。将成本核算主档中管理性成本中心的费用数据按照非生产性成本中心费用分摊规则进行费用分摊, 并按一体化财务的要求准备相关凭证数据。⑷成本抛帐。将管理性成本中心结转的凭证数据抛一体化财务和能源公司成本系统, 并根据一体化财务返回的凭证号修改属地凭证数据。⑸管理性成本中心收账。接收管理性成本中心结转的凭证数据, 并更新成本核算主档。⑹产品成本分离。将动力车间发生的成本费用按照各能源介质分离规则分离到各种能源介质产品上。⑺产品成本抛帐。将能源介质产品成本按一体化标准财务系统的要求产生相关的凭证数据, 发送给一体化财务系统。⑻热力干熄焦费用抛帐。将经过管理性成本中心结转后的热力干熄焦车间的成本费用数据向一体化财务系统抛帐。⑼月关帐。修改核算流程表:将核算流程表中所有已处理标志置为未处理状态, 供下一个月成本核算使用。成本中心成本科目主档更新:按成本中心、成本科目计算成本中心成本科目主档下月的累计金额。产品别成本科目主档更新:按成本中心、产副品代码、成本科目计算产品别成本科目主档下月的累计金额。能源介质产量分离比例表更新:将本会计期的能源介质分离比例自动转入下一会计期。成本会计传票控制档更新:产生成本传票控制档下一会计期的机制传票和手工传票的初试值。

2.3 报表和查询功能

⑴应用系统抛成本界面档维护。对应用系统抛成本会计界面档资料进行查询、增加、修改、删除维护。成本会计系统收帐后将清空界面档的数据, 不能再通过此画面进行查询及修改。⑵成本中心成本科目成本表查询。根据会计期和成本中心代码, 查询成本中心成本科目成本表的费用数据。⑶产品别成本科目成本表查询。根据会计期和成本中心代码和产品代码, 查询产品别成本科目成本表中的费用数据。

3 接口设计

南京梅山能源有限公司成本核算系统与一体化财务系统之间主要通过电文方式交互数据。

⑴费用数据下载。下载一体化财务系统的能源公司帐套下的费用数据到属地能源公司成本核算系统。⑵管理性成本中心结转凭证抛帐。属地将管理型成本中心结转后的凭证数据以电文方式发送一体化财务系统。⑶一体化财务返回凭证号电文。一体化财务在接收到属地发送的凭证数据后, 将生成的凭证号以电文的方式返回到属地系统。⑷产成品成本数据抛帐。属地成本费用数据在进行成本分离后, 将凭证数据发送给一体化财务系统。⑸热力干熄焦成本数据抛帐。将结转后的热力干熄焦车间的成本数据发送到一体化财务系统。

摘要:股份一体化标准财务系统覆盖梅山能源公司, 为保持与梅山钢铁公司成本核算模式同步, 减少手工核算工作量、提高成本核算的效率, 启动了梅山能源公司成本核算系统。该系统主要功能有从一体化财务系统中下载能源公司成本核算所需要的费用信息;对费用信息进行检核、收账;对能源公司管理性成本中心费用结转、抛帐、收账;所有费用归集到有产品产出的成本中心, 并根据能源介质分离规则对产品成本进行成本分离, 形成能源介质成本, 并结合相应的规则产生一体化标准财务系统所需的凭证数据;对热力干熄焦车间的成本费用数据单独处理, 按一体化财务系统的要求产生凭证;根据成本管理的需要产生相应的成本管理报表。该系统具有操作简单、查询迅速、信息传递实时快捷, 满足了企业管理的要求。经用户实际使用证明, 系统能够显著提高管理效率, 规范作业流程, 降低管理成本。

关键词:成本核算,产销管理系统

参考文献

[1]梅钢产销管理系统成本核算模块基本设计文档.

[2]能源公司用户需求.

建设工程项目成本控制 篇11

【关键词】建设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管理

引言:建设工程项目成本管理要求在满足工程质量和工期等合同的前提之下,对施工过程中所产生的所有费用,通过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等管理手段实现预期目标,并且尽可能的降低成本费用,以此来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为了降低成本同时又可以更大的收货效益,应从以下提出的几方面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建设工程项目成本。

1.树立正确的成本观念,确定成本控制目标

加强成本管理是企业经理管理方针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取得经济效益的主要途径和手段。项目经理作为一个工程项目经营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头脑中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成本观念,即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必须通过合法途径、严密细致的成本核算和管理来实现,而不是通过各种非正当途径去获取。在企业内部,就是要认知和坚持企业“诚信、务实、创新、领先”的核心理念,认真履行“真心缔造美好家园”的企业使命,在市场竟争中树立“以优质取胜,尊重客户,合作多赢才能拥有未来”的思想,在创造社会效益的同时努力争取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成本通常可分可变成本和固定成本两大类。可变成本是与生产过程直接相关的成本,在建筑行业中,它是劳动力、机械、材料直接成本以及现场间接成本之和,这些成本可变是因为他们是所进行的工程量的函数。固定成本是指一般管理成本,它的发生与所进行的工程量无关,而保持一个较稳定的比例。根据每个工程项目招投标的具体情况,确定成本控制目标,把目标建立在项目上,使成本控制目标更具现实性和可操作性。落实目标成本的责任并使目标成本有效控制的关键是明确承包人的责、权、利、企业应建立以项目经理为核心的目标责任制度,实行项目成本的独立核算和考核。

2.设计阶段的成本控制

设计质量的好差直接影响建设费用的多少和工期的长短,同时直接决定人力、物力和财力投人的多少。故应优选设计并通过设计的科学合理性实现对投资的控制和管理,降低建设工程项目成本。目前,有的业主往往为了赶工期,盲目采用边设计、边施工、边变更和随意降低设计费用,不是为了优选设计方案,而是缺乏整体的科学论证,不注意投资效益和项目成本控制,由此造成工程项目成本加大,是企业蒙受重大损失。因此必须重视初步设计,以避免“先天不足”。首先,推行设计招标,择优选择设计单位。一是不要仅以设计费用的高低选择设计单位,而应把设计质量高、行业内信誉好作为优先条件;二是委托设计监理单位强化对设计阶段进行有效管理,以期达到控制投资、合理确定成本、优化设计的目的;三是对于一些特殊专业工程在筛选对比的前提下选择专业设计院,规避非专业设计院的恶意竟争,提高工程项目成本前期的控制管理效率。其次积极推行限额设计,健全设计经济责任制,有效的控制工程项目成本。一要健全设计经济责任制,各专业设计人员要增强工程建设费用和工程项目成本的控制意识,保证工程项目成本在合理的范围内进行优化设计;二要在控制造价的前提下,结合市场需求和价格,合理确定增减项目,规避不合理项目的费用支出,使投资效益最大化。三初步设计完成后要细致分析工程结构设计和节能设计是否存在可优化的空间,一般可委托专业设计优化单位负责,在设计源头控制不必要的设计浪费。四设计阶段应充分考虑施工的可实施性和经济性,如结构设计中由一定数量的标准层,剪力墙结构可在施工中采用大模板施工,即可加快工期也可降低模板成本。

3.招标投标阶段的成本控制

工程招标投标包括设备、材料采购招投标和施工招投标两个方面,通过招投标开发商择优选择施工单位或材料供应商,这对项目投资和成本乃至质量、进度的控制都至关重要。

要坚持招标工作水平、公平、公正和诚信的原则,做好投标文件的编制,对招标文件中涉及费用的条规要反复推敲,尽量做到“知己知彼”,在保证质量和工期的前提下通过工程量清单招标竟争以合理低价中标的形式达到工程项目成本的控制管理目的。做好合同签订工作,在投招标确定的中标价的前提下严格按照建设工程施工合同标范文本》的要求签订施工合同,对合同中涉及到的费用如工期、价格、结算方式、违约争议处理等,都应有明确的约定。对招标文件和设计中不明确、不具体的内容,通过谈判、争取得到有利于合理低价的合同条款。此外,预测施工过程中的各种风险兼对可能引起风险及索赔的因素要有前瞻性,避免风险及索赔事件的发生。同时采用工程保险,工程担保等风险控制措施,使风险得到适当转移,有效分散和合理规避,提高工程项目费用支出的控制效果。

4.施工阶段的成本控制

施工阶段周期长、工程量大、涉及面广、影响因素多,是构成人力、物力、财力消耗的主要阶段,是建安资金投人的最大阶段,也是成本控制管理的关键阶段。因此,要从管理模式上着手,建立建设监理制。要抓好合同管理,抓好合同管理的关键是要对工程变更实行有效控制,在工程施工前,要预留一定的时间进行详细的图纸会审,参建各方应集中技术精英对设计图纸细致分析,除审核图纸中的缺陷以外,还应将整个项目整体考虑,土建工程与安装工程衔接是否合理、管线外网工程和景观工程是否相适应等,在项目施工开始前有效避免设计缺陷,才能实现对设计变更和工程签证的有效控制,减少不必要的工程费用支出,避免项目成本开支失控。其次,要从技术措施和经济措施上展开项目成本的有效控制,注重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和审核,合理有效的安排流水节拍,坚持月报、周报制度,在施工过程中对工程施工和项目工期进行不间断的合理修正。为此要求项目管理部规定和完善职责分工及有关制度,落实责任,从工程管理机制上建立健全项目成本控制管理体系,统筹做好工程进度、质量、费用的控制管理目标,减少不必要的支出。

5.竣工结算阶段的成本控制

该阶段成本控制工作的最后阶段,也是项目部成本控制管理的最后结果。为了做好这一工作,在严格承、发包双方签订施工合同的前提下,根据国家相关规定及相关定额、竣工资料,结合实际发生的现场变更及经济签证及市场价格变化,在双方核对的基础上,公正、公平、实事求是地编制好工程结算。

6.成本控制的对策

项目经理应当具备较强的成本管理意识,应当将工程成本理纳入工程日常管理,接收施工中所反馈的各种成本信息,并有效地控制各种不合理的支出和消耗。每一个工程项目管理人员,都应牢固树立成本管理的意识,项目部应充分利用激励机制,制定各种措施使员工利益与成本消耗挂钩,增强员工的管理意识。

6.2完善项目成本管理体系

全面项目成本管理体系应包括两个层次的组织管理层,即企业管理层和项目经理部。企业管理层负责项目全面成本管理方面的决策,确定工程项目的合同价格和成本目标及项目管理层的成本目标。成本管理体系的职能组织机构通常通过4个基本要素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来实现:即组织机构、程序、过程和资源。

7.结语

建设工程项目成本控制,会成为业强大的竞争利器,有利于企业获取更高的收益。所以建筑业要根据自身企业的特点,做好建设工程项目成本的控制管理工作,从以上几方面来对成本控制,这会让企业更好的实现经济目标。

参考文献:

[l]方英姿。浅谈建筑工程合同管理与风险防范控制田。建筑监督检测与造价,2008(22)。

建筑结构设计成本优化探析 篇12

1 建筑的结构设计要点——板

1.1 板中钢筋的选择

在裂缝计算过程中, 考虑到它的结构板处于室内一类环境, 所以, 裂缝宽度应该取值0.3~0.4mm范围内为最佳。一般来说, 高层建筑混凝土构件裂缝并非受力承重所致, 而多为收缩及温度裂缝, 因此, 可以根据塑性内力重分布的思路来为混凝土构件进行计算和配筋。其裂缝验算公式如下:

由上式可知, 混凝土构件裂缝的宽度实际与钢筋的弹性模量是存在关系的, 但与钢筋的强度无关。目前, 利用HRB335级钢筋与HR4B400级钢筋对其构件裂缝进行控制, 由于二者弹性模量相同, 如果配筋量相同那么对裂缝控制效果也会一样, 所以, 可以采用性价比相对较高的HRB335级钢筋[1]。

1.2 板的选择

板的选择首先要考虑它的厚度, 而且厚度的取值完全取决于板跨及板上的荷载作用。高层建筑结构相对复杂, 要在许多方面实施宏观控制, 例如筒体的抗侧力构件设计、板厚度设计、单双向板与边界条件的区分等等。就以住宅建筑为例, 它的荷载不易过大, 并且也要配合电线敷设的具体需求, 所以板的厚度最低不能小于100mm, 而且板的跨度也不能过小。其设计的基本原则是保证通过内力控制来定量板的配筋, 尽量选择高强度配筋, 达到节省建筑含钢量的目的。而不是通过高强度混凝土来控制裂缝问题, 因为混凝土的强度并不会起到太多降低建筑结构含钢量的作用。通常情况下高层建筑项目都会采用HRB400钢筋来降低结构设计中的含钢量, 并选择大跨度双向板来缓解荷载问题, 实现成本优化目的。

按照我国的《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中所提出的要求, 高层建筑采用大跨度双向板是相对合理的。而为了配合板的设计、节省钢筋, 则选择分板带配筋的方法。在这种方法中, 板的配筋计算主要分为两类:塑性理论与弹性理论。弹性理论中将混凝土视为是弹性体, 并按照该理论方法来求解大跨度双向板的内力变形状况, 这种方法相对更加安全, 所以被许多建筑项目所采用。相比较而言, 塑性理论则趋向于将混凝土作为弹塑性体, 并按照塑性理论来分析和求解板所存在的配筋状况和内力。分板带配筋方法的核心内容就是围绕双向板超静定结构的特点将它的受力内容重新基于塑性内力进行分配, 将双向板的实际受力状态归于常态化, 满足建筑正常使用环境下的极限状态, 也为工程项目取得了较好收益。

在板的构件中可以考虑采用冷轧带肋焊接钢筋网片, 例如在现浇板中就可以用它来取代普通钢筋。这种新型钢筋焊接网片主要用于板筋结构, 它所采用的是纵横钢筋点焊成网状结构, 并在均匀受力状态下也能起到黏结锚的作用, 再配合钢筋混凝土的横肋发生变形, 可以大幅度强化混凝土本身的握裹力, 避免混凝土裂缝的出现。再者, 利用冷轧带肋钢筋替代HPB235级钢筋其本质属于强代换, 所以没有必要再进行混凝土构件裂缝推理验算。如果高层地下室为非人防结构, 那么它的顶板、楼板和屋面板联系部位必然薄弱, 尤其是像地下室与一楼的转换层必须加强。它主要采用的是以最小配筋率为原则的双层双向拉通配合额外普通钢筋的综合性工艺, 再根据地下室顶板、楼板和屋面板的竖向荷载状况来调配钢筋的数量, 以合理计算地下室板结构构件中所需要的含钢量。如表1就计算了在不同型号钢筋的配比计算 (弹性、塑性计算) 后, 板中的含钢量变化。

根据《冷轧带肋钢筋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中的有关规定, 如果用钢筋混凝土梁来连接单向及双向板, 板的周边直径最小不能小于8mm, 且板与钢筋之间间距不能超过200mm。所以, 对板结构采用高强度钢筋后, 由于板底配筋依然大部分为构造配筋, 相比理论所节省的钢筋数量更多。如果是采用HRB400级钢筋, 其相比于HPB235级钢筋用量约减少10.5%~34.8%。而如果采用CRB550冷轧带肋钢筋则能够降低17.5%~33.4%的含钢量。因此, 板结构中板跨越大, 含钢量也就越低, 所节省的钢筋也就越多[2]。

2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要点———梁

2.1 梁构件设计的配筋率分析

如果对高层建筑的结构梁采用侧面构造钢筋, 则最好选择直径为10mm的钢筋。而次梁截面由于在板的厚度与腹板高度上有所减弱, 所以可以不用设置侧面构造钢筋。在高层建筑的梁结构施工中, 经常用板底附加钢筋来代替次梁, 并按照最小宽度 (150~170mm) 和最小高度 (250~300mm) 来实施设计。由于梁的集中荷载处所采用的是附加横向钢筋结构, 并按照该结构设置计算, 所以, 附加箍筋可以在次梁的两侧各设置两个, 从而满足次梁的集中荷载需求。而如果主次梁高度等高, 那就可以选择不对其设置附加钢筋, 降低梁设计的含钢量使用。

如果以梁构件设计的角度来看, 不应该对高层建筑中配筋率低于1.5%的梁选择适当增加梁宽来降低它的用钢量。反观如果梁构件的配筋率高于1.5%, 则可以适当增加梁宽来避免超筋现象, 实现对纵筋及混凝土裂缝宽度的控制。另外, 增加梁高也能适当降低用钢量, 但是这主要要看建筑项目本身的实际条件而定, 一般要配合梁构件的跨度来确定梁高。如果对梁的配筋排数与数量相同, 则最好选择直径较小的钢筋, 这样做对降低梁的搭接长度与锚固长度损耗都有帮助。

以高层建筑地下停车场顶板为例, 如果它的荷载较小, 则最好采用十字梁;反之如果荷载很大, 则最好采用井字梁。同时, 也要考虑地下停车场顶板框架的梁纵筋承载力问题, 对其进行计算并控制钢筋的配筋值。具体讲, 使用HRB400钢筋相比于HRB335钢筋可节省约20%左右的用钢量。但对于某些高层建筑的梁板式地下室底板结构而言, 则主要采用HRB335级钢筋为最佳。当它的配筋率临界状态为2%时, 则要改用HRB400级钢筋, 这样做既能降低纵向钢筋的配筋量, 也能降低梁构件设计中箍筋的用量。

2.2 关于节省高强度钢筋用钢量的理论性计算

相比较而言, HRB335与HRB400两种级别的高强度钢筋其钢筋强度设计值应该为300与350N/mm2, 所以它们之间的钢筋强度设计比值就应该为1.16%, 这说明后者HRB400的设计比值是高于前者HRB335的, 按照市场价格, 它们的价格比例约为1.02%。如果考虑在建筑中采用强度较高的HRB400级钢筋, 则能够节省用钢量为:1.16÷1.02-1=13.7%。所以利用高强度钢筋用量节省理论来降低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含钢量也是最好的成本优化办法[3]。

3 结语

高层建筑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含钢量控制是多方面的, 本文仅从板与梁构件结构设计来实现对用钢量的优化与成本的节约。如果能在施工图阶段对设计进行细化, 合理选用荷载, 并满足设计规范构造要求, 就能实现施工的经济合理与安全适用性。

摘要:为了降低建筑材料用量、节约工程造价, 目前许多高层住宅建筑都在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过程中增加混凝土的单位面积和折算厚度, 并对钢筋含量实施限值。论文主要通过实例计算分析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 并运用高强度钢筋构件和混凝土, 其目的是为了在结构设计中做到含钢量与混凝土单方含量的限值优化, 但依然保持建筑原始结构的安全性, 使结构设计更加趋于合理。

关键词:建筑结构设计,成本优化,含钢量,混凝土,梁,板

参考文献

[1]何耘天.浅析高层住宅结构设计中的含钢量控制[J].价值工程, 2010, 29 (35) :83-84.

[2]郭洁萍.探析建筑结构设计中的优化设计措施[J].房地产导刊, 2014 (30) :101.

上一篇:电气工程自动化专业下一篇:电厂二次抗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