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创新的初探论文(共12篇)
教学创新的初探论文 篇1
教学创新的初探论文
信息技术是一种多元化师生共同探索创新的学习形态。这种新的形态将依赖于互联网络的发展,而信息技术科学正是实现这种新的学习形态的基础性学科。因为它属于新开的课程,课程容量大,任务多。自我从事信息技术教学来,深深地体会到此课程的特殊性和时段性。由于中学信息技术教育主要在于普及基础信息技术知识,重在应用。又因为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学过程羁绊于客观环境的限制,给我的授课带来了许多不便,进度和知识量上很难把握。困则思变,“NIT”信息技术的新的教学理念,建构主义思想和任务驱动模式让我“柳暗花明”。
我的课堂完全采用NIT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初中计算机课程教学中,学生年龄较小,自觉性较差,让他们自主探索,课后学习或采用加课、补课的方法几乎不可能,所以只能在课堂45分钟上想办法。
在课堂教学中,我在教学内容、活跃课堂、组织教学、研究学生心理等方面着手,抓住学生特点,充分利用各种手段来提高课堂效率。
一、内容方面:
在教学内容方面,我先讲授实用性,娱乐性强的软件,用以提高学生兴趣,必须学的较枯燥的软件可以安排在后面,利用学生学习兴趣的惯性来完成教学内容。
讲授操作系统(windows9x)时,使用windows95或windows98帮助中的“入门指南:联机版,让学生自己操作机器学习windows基本使用知识。由于讲授操作系统使用不能像讲授word 或 excel那样,给出一个目的非常明确的任务,我们布置给学生操作内容又不能叙述的过于笼统(如学会打开窗口,改变窗口大小等,是定性的题目,不是一个定量的题目),所以我使用系统自带的帮助解决这个问题。如果是windows95还要学习一下帮助中 windows简介的“完成工作”和“中文输入法”,教师尽量少的集中讲授,多让学生操作,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就像学习骑自行车,学生在教室中听老师讲得天花乱坠,就是不上机实践,这样学生根本不可能学会。学习中为了控制学生不去玩其它软件,我先让学生完成我布置的任务,利用任务驱动法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正如德国著名科学家第斯多德所说:“如果使学生学习惯于简单地接受或被动地工作,任何方法都是坏的,如果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任何方法都是好的。”
在word教学和powerpoint教学中,尽量使用事先做好的样例演示引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先觉得老师演示的内容非常吸引人,再让学生去学习制作方法,而且我时刻把课程内容和学生的道德素质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掌握本领的同时,心灵得到净化和升华。让学生树立一种敢于创新、敢于实践的精神。比如我上powerpoint中“自定义动画”操作时,操作步骤很简单,但是如何能更高层次的反映子定义动画的功能,我从资料中精选了一个极具代表性的作品《why not?》,它利用自定义动画的操作技能完整地讲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 :一只蜗牛看见美丽的小鸟在蔚蓝的天空中飞翔,他就萌生了一个念头:“why not fly in the sky?”然后他就苦练本领,最后他在大气球的帮助下终于飞上了天空,可是,正当它欣赏空中美丽景色的时候,“砰”地一声,它又被重重的.摔在地上,它没有去顾及摔下的疼痛,只说了一句:“why can I fly again?”学生们看了以后内心触动很大,他们被蜗牛的精神所感动,更羡慕作品制作的技巧。然后使用引导式的方法,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每一个操作过程,激发他们的求知热情,他们都非常地认真,个个都有一种跃跃欲试的冲动。我感到火候到了,就给他们布置了一个非常有趣的任务:《龟兔赛跑》。让他们自由想象,模拟龟兔赛跑的场景,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精神得到升华。学生会渐渐地揭开信息技术的神秘面纱,跨越对信息技术课的畏惧,而且他们在具体的实例中学到了本领和做人的道理。这种教学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总结起来就是:将学生对计算机的好奇转化为学习的动力,课堂教学生动有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设计个性化的作品。
二、教学方面:
我主张“精讲多练”。精讲:教师应有针对性地讲解,对于那些学生自己能弄懂的知识,不讲或少讲。多练:尽可能多的实践操作,教师巡查辅导,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的错误。学生练习的题目应该灵活多样并要与实际相结合,学以致用,学有所用,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和技能用于解决现实中的具体问题。苏姆霍林斯基曾说:“在活动的实践中,学生能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体验到智慧的力量和创造的欢乐。”
我还利用这种教学思想进行了一次大胆尝试,我首先结合实际确定了一个学生关心的话题:《问题少年的分析及对策》,我先列出了几个相关的问题,让他们有章可循,它们是:1.你认为什么样的少年算作问题少年?2.你是怎样看待“问题少年”的?3.你觉得我们的学习重要还是品德更重要?4.你是否同意“兴趣是导师,个性是天才”的说法?5.你能为解决“问题少年”的问题提出一些个人意见吗?6.你认为“问题少年”形成的因素有哪些?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因素中,你认为那一个是最重要的,最根本的?7.你认为社会对“问题少年”问题的重视程度怎样?7.你认为“问题少年”给社会带来怎样的影响?让学生利用网络,广播,电视和报刊来采集相关信息,然后又利用网络教学进行信息交流和探讨,让学生在讨论的时候,熟练他们的操作,锻炼它们驾驭电脑的能力,再扩大范围,进入几个知名的BBS中,和更多的人讨论此话题,从而让学生将采集的信息加以整理,扩充,为以后完成作品做准备。我主要起到一个组织、协调的作用,侧重于指导学生把握研究的总体方向,研究进度,审核方法,辅导学生完成。最后,把学生分组,分任务,自由组合,完成两个作业,一是“一问题少年的分析和对策”,谈谈你的看法。(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二是利用学过的powerpoint和frontpage软件完成上机作业。然后期末利用两节课进行作品的品评,最后作为期末总评的依据。这样,不但培养了它们对于信息的驾驭能力和使用电脑工具进行学习交流的能力,而且还发扬了学生之间的协作精神。完成了NIT教学中的建构思想和开放思想。让学生自主探索,创新学习。从上交的作业看来,效果非常好。12组作品全部上交,个人
论文全部上交,内容深刻,表现方式多样,结合学生自己实际,对他们的思想,世界观,人生观都是一次提高,从而摆脱了传统教学模式对信息技术的影响,使学生在新的时代―IT时代较先掌握了对信息的驾驭能力。培养学生运用信息工具的能力、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善于处理信息的能力、利用信息进行学习的能力和信息的创新能力,会将众多的信息进行归纳、综合、抽象、知觉、评价。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我还利用课外时间定期举办争当“数字乐园小天使”的电脑知识竞赛,把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完成的电脑画,电脑作品刊登出来,让更多的学生喜欢电脑,投入的学习电脑的浪潮中来。
总之,信息技术课是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工具课程,而其中的技能又是最主要的,理论知识是技能的基础,形成技能是理论知识的目的,只掌握了理论没有技能就如同纸上谈兵,在教学上,我会一直本着这个原则,探索更好的教学方法,为祖国培养出更多的IT人才,贡献自己的微薄力量。
教学创新的初探论文 篇2
一、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 注重结果忽略过程。新课程改革中提出了新的教学标准,然而由于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封闭,传统教学模式地位坚固,高中作文教学课堂呈现着沉闷、压抑的氛围,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高,另外,在高中作文教学中,教师只注重结果忽略学生写作过程中的课程体验,导致作文教学失去了自身的活力,学生不能体会到写作过程中的乐趣。因此,高中作文呈现出了只为得分的写作目的,教师无法从深层次挖掘作文中存在的问题,潜移默化中在作者和读者之间建立了一道屏障,无法打动读者,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中作文教学的发展。
(二) 注重文体忽略风格。从大量的语文作文教学实例中可以看出,语文写作教学中存在注重文体忽略风格的问题。目前,记叙文和散文是高中语文作文中的主要作文形式,忽略了作文教学过程中的多元化和个性化,导致作文教学表现出一定的单调性,且现在是以分数评判学生能力的时代,学生占用作文时间学习其他课程,教师自身也忽视语文教育的重要性,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作文教学的发展动力。
二、高中作文教学中的创新举措
(一)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而兴趣的培养以基础为出发点,只有通过切身体验的实践活动,在教师的正确引导和学生的积极参与中,才能转变学生的被动式学习方式,变成发自内心的主动式学习,为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着手。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自身的生活为背景,从中发现对美的感知。教师应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身边事物,并记录这些事物。通过大量的观察能够锻炼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事物的感知能力,这是创作过程中的最真实的情感来源,也是对生活的独特领悟。
2.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拓宽阅读范围。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利用课前几分钟或者课余时间阅读一些高质量的、具有一定寓意的文章,通过这种阅读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且增加和作者之间的情感共鸣,从而为今后的创作奠定坚实的基础。鼓励学生阅读不同风格的文章,丰富创作文体。
(二) 满足个性化需求,优化课堂结构。优化作文教学课堂结构是新课改中的主要目标之一,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的初衷是为让学生写出优秀的作文,完美诠释自己的想法,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收集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并进行归类探讨,让学生学习从深层次挖掘、分析问题的能力。另外,也可以创办班级杂志,鼓励学生积极踊跃发表自己的文章,成立班级文学团等形式,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三) 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求异思维是创新作文教学的活力。求异思维是指作者在现有的信息中通过自己的加工能够获得更多的信息,它要求作者在审查题目、确定立意的过程中,应突破常规思维的约束,使自己的思维呈现多样化,从而得到多个答案。求异思维通常包括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
1.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指从一个问题的不同角度出发,能够得到不同的解决办法。这种思维主要体现在作文的构思阶段,在这一时期,只有充分调动自己所有的信息,将写作融于生活,才能激发思维的多样性。例如,以水为话题,从多角度出发,写出主旨不同的文章。如果我们从水的小和大出发,即滴水汇集成江河联系到现实生活中的个人和集体间的问题;从此与彼的角度出发,即水盛装在什么样的器皿中就呈现出相应的形状,联系到人若想生存应善于适应环境这个现实问题。
2.逆向思维。逆向思维是一种背离常规思维的思考方式。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是创新作文教学的有效途径。例如,采用逆向思维解说“见风使舵”,即把握时代变化趋势,及时改变或者调整方向,才能获得成功。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而这种两面性是教师创新作文教学的重要举措。应该注意的是,逆向思维不是天马行空,在其具体的应用过程中,我们应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抓住事物的本质。
中职田径教学的创新教学初探 篇3
关键词:中职 田径教学 创新性
就目前我国中职学校体育教学项目而言,虽然已取得一定的成绩,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中职生的各项综合能力,但也存在着一些妨碍创新教学探索的问题,比如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教学设计的偏差、教学手段的落后等。鉴于此,笔者将从中职田径创新教学现状、中职田径创新教学核心与原则和中职田径创新教学改革的相关对策几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一、关于田径运动及其创新性教学现状分析
关于田径运动的发展历程可谓源远流长,其兴起和发展都具有很深厚的人文和体育历史文化。在很久以前,人类的日常活动便离不开人类的一些基本形式的运动,诸如跑跳着追赶猎物和投掷矛等多种运动方式,田径运动就是从这些与生活相关的行为中孕育而生。而就目前来说,田径运动主要是发展成一种竞赛的形式,田径运动具有项目多,运动强度大,锻炼方式多样化等特点,并且一般不受性别、年龄、季节、天气等主客观条件的限制约束,这就使得田径成为中职学校中广受欢迎的项目之一。
在我国,田径运动是每一所学校体育教学所必须具备的课程之一,它也是任何一所学校体育教学的基础性课程,更是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就目前形势分析,中职田径创新性教学现状不容乐观,根据一些资料的有关调查,很多学生对田径课程的设立存在很大的异议。在学生最喜欢的十项体育运动中,田径运动仅仅排在第八名的位置,有80%之多的学生对田径项目表示不感兴趣,其中有近70%的学生认为田径项目可以被其他相关项目取代,这个调查结果基本适用于各类学校的普遍状况,因此,在中职学校田径教学的改革过程中,田径课是否能上好的关键性问题取决于学生的兴趣,田径教学设计偏离、教学手段脱离实际情况成了最主要的问题,如果上述两大问题不解决,则会导致中职田径创新教学的失败,在这个过程中,中职对学生的正确引导与独特的教学方法显得至关重要。
二、开展中职田径创新教学核心与原则
中职学校田径教学核心内容分为三方面:一是要全面加强身体素质的发展,这是进行体育教学的重点;二是要保证学生需要掌握田径运动相关的基本知识、技能、技巧,以达到科学锻炼身体的目的;三是要完成体育教学任务,这是完成教学的重要保证。田径教学的三个核心内容,彼此紧密联系不可分割,要正确把握三个核心内容的内在联系与区别。
针对田径教学中的种种问题现象,我们在把握田径教学核心内容时,同时要把握好以下几个基本原则:一是学生的兴趣性原则;二是健身强体原则;三是简单易操作原则,这三条原则指导着中职田径教学的方向和质量,具体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从兴趣性角度来说,这很大程度上是由学生的心理因素所决定的。相比起其他运动项目,田径运动往往枯燥乏味,缺乏趣味性,会使学生很容易产生疲倦感,因此在田径创新教学方面需要教师能动地创造适合田径教学的方式方法,为了更好地完成田径教学任务,必须培养学生良好的兴趣爱好。
其次,就健身强体原则来说,学生在完成相关学习任务同时应该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强劲的身体素质,这就要求学生到户外参加体育活动,而田径运动成为学生进行户外运动的首选。
最后,就简单易操作原则来说,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承受能力与运动量等问题,教学需要循序渐进的过程,坚持贯彻简单易操作原则,重视基本技能的学习,而非让学生挑战高超技能,真正做到让每个学生都能适应并且喜爱田径运动,给学生学习生活带来乐趣。
三、中职田径创新教学改革的相关对策
随着体育教育事业在学生整体素质培养方面越来越完善,中职教师的教育水平也经受着考验。要对田径教学的现状做相应的改变就要求中职教师从田径创新教学改革的相关对策入手。
(一)把握大局,注重细节
就目前田径运动发展现状来说,与教育部门对相关体育项目改革把控失效,缺乏细节性的工作态度有着密切联系。各级教育部门应把握大局,抓住工作主脉不动摇,将田径运动的学习纳入国家中职教育必修课程项目中去,在坚持大的原则下,不应使该课程偏废,保证国家和地方都可以兼顾该课程的设置。
(二)多举办联合大型的田径比赛
自古至今,田径比赛都是运动和活力的象征。伴随着中国中职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势头,各高校也都在体育教育事业方面加大投资成本和力度,规范的运动场地和专业性指导,都为我们进一步发展田径事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举办联合大型的田径比赛,从一方面来说既可以使得学生在忙碌的学习生活之后得到心理和生理的放松,又不会影响学生日常的学习,还能让学生欣赏到高水平的田径,大大增强学生间的团结协作能力和交流能力,对培养学生欣赏田径赛事的兴趣大有裨益。
(三)取长补短,创立一套全新的田径教育教学方法
中职田径教学工作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是有章法可循的,但值得注意的是世间万物没有绝对的衡量标准,同时也没有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田径教学方法,所以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对任何教学方式都不应该完全地照搬照抄,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积极吸纳他人教学中合理的教学思路和有效的方法,以他人之长补己之短,坚持研究创立一套符合现代中职田径教育的科学教学方法。
总之,在中职田径教学中也不要一成不变地固守自己老式的教学手段,而要与时俱进,认真学习国内外相关经验和手段,根据中职的田径教育教学水平、教学内容,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真正意义上既发展中职学生的田径特长又促进我国田径事业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杨丰收.中职院校田径教学方法改革之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0(12).
[2]黄小慧.提高中职体育田径教学有效性的探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13(5).
[3]汤耀明.中职院校田径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对策[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0(7).
高中物理创新教学初探 篇4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在每节课开始时,学生的注意力比较集中,教师要抓住这段宝贵的时间,通过一些小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在讲解受力面积和压强之间的关系时要打破一个鸡蛋,如果学生把鸡蛋握在手中,鸡蛋很难打破;如果用手指捏,就很容易打破了。学生很想知道这是为什么,教师就在此时引入课题,传授知识,这有利于学生更扎实地掌握知识。
二、利用创新教学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直接把知识灌输给学生,而忽视了学习的过程。新课改要求教师能够创新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在学习中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支持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利用创新教学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能提高学生从多个角度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提出不一样的想法,鼓励学生去探索和研究,培养学生对科学的认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利用创新教学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
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也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进行一些研究课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学生探究课题的过程中,进行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五、利用创新教学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当前的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在进行实验教学时,只是简单地按照教材上的步骤来进行,教师对实验教学不够重视,很少引导学生去思考,使学生只是照着书上做实验,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创新设计,进行探索性实验,促使学生自主学习,进行思考与研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总之,在高中物理中进行创新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对物理学习充满热情;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发散思维能力,通过进行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促进学生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教学创新的初探论文 篇5
摘 要: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途径主要有:教师实验教学观念的更新、学生实验兴趣的激发、实验观察能力的培养、实验设计能力的提高、演示实验的改进等。关键词:物理实验;培养;教学;创新能力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创新已成为民族振兴的关键、国家兴旺的基石,它是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源泉。只有创新,科技才会突飞猛进,社会才会进步,人类社会才会不断完善和发展,而培养创新型人才是现代教育的灵魂。所以,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实验是物理学的重要内容,也是物理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和手段,物理实验教学的基本思想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下面我就谈一下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具体做法。
一、更新实验教学观念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
创新是通过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分析、总结得到前人没有得到的结果和结论,或者是用前人的正确结论创建新的领域。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也就是说物理的定义、定理、定律都建立在大量的实验和实践的基础上。因此,作为教师,要想培养创新人才,实验内容应不局限于课本所规定的演示实验、分组实验,应重视课外实验;实验仪器不应局限于实验室所配备仪器,应经常选用身边的物品并可自制仪器;实验场所不应局限于物理课堂,应在任何场所随时开展。
例如,学习了测力计的原理后,可以在家里用橡皮筋、几个重力已知的棋子、硬纸板、盒盖自制测力计;学习了“光沿直线传播”后,可利用小孔成像现象,自制针孔照相机;在学习了“光的色散”后,可增设彩虹的形成这一课外实验;学习了“物体的浮沉条件”后,可以让学生在家里做鸡蛋在盐水中的悬浮实验,也可以用大试管、注射器做潜水艇浮沉的模拟实验,还可以用橡皮泥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
让学生利用身边的材料来做实验,拉近了物理实验和实际生活的距离。实验材料应尽可能选用学生所熟悉的、简单的、常见的,这样能使学生有亲切感、新奇感、熟知感,可使学生明白物理和生活紧密相连。多让学生用这些课本上未出现的器材做实验,可以开发学生的实验潜能,可使学生思维更活跃、更富有创意,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激发实验兴趣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条件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推动学生探索知识、产生学习动机的最直接和最持久的内部动力。创新能力是由创新意识发展、训练而成的,而创新意识是指创新的愿望和动机,要激发创新意识就必须培养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使学生对此项活动有兴趣。而物理世界是一个充满神奇和趣味的世界,很多物理实验现象充满奇异的色彩,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例如,在讲授“大气压”一节时,可在装满水的杯上用硬纸片盖住并倒过来,发现水并不流出,纸片也不下落,使学生确信大气压的存在;接着让两个学生来做马德堡半球实验,使他们感到大气压很大。通过这些直观、新奇的实验,学生对“大气压”产生浓厚兴趣。又如,在物理的启蒙教学中,可以演示一些有趣的物理实验现象,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例如,演示气压减小液体沸点降低的实验,用浇冷水的方法使停止沸腾的水重新沸腾;演示摩擦起电现象,将下端散开的塑料捆扎绳,用清洁干燥的手自上而下摩擦,结果塑料绳下端散开。
在教学过程中,兴趣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促使他们去观察、去思考、去探究、去创新,它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一种内驱力;学生的兴趣,总是在他们的创新欲望得到充分发挥时才能进入最佳状态。因此,激发学生兴趣是创新的阶梯,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条件。
三、培养实验观察能力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 观察是对事物和现象的仔细察看、了解,它是实验的第一步,是研究物理最基本的方法,是获得物理知识的最基本途径,更是思维的基础、创新的前提。没有对客观事物的观察认识是谈不上创新的,所谓观察就是要指导学生辨明观察对象的主要特征,注意发现引起变化的条件和原因,并得出结论。
例如:“探究运动和力的关系”实验中,让小车从斜面的同一位置滑下,观察小车在粗糙程度不同的接触面上运动情况,在三次实验中,接触面越光滑,小车所受阻力就越小,运动的时间就越长,通过的路程也越长。进一步让学生思考:如果接触面绝对光滑,小车将怎样运动?进而推理得出“牛顿第一定律”。
通过学生亲自参与实验过程,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另外,还要指导学生学会正确的观察方法,如:“重点观察法”、“对比观察法”、“归纳观察法”等;观察时,要全方位、多角度,把握整体与局部的关系,要从联系的、发展的观点出发进行观察。通过这样的训练,使学生得到全面、准确的结论,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四、加强设计性物理实验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力措施
设计性实验是在一些特定的要求和条件下,自行设计和实验,灵活地运用所学物理知识和实验基本技能进行创新思维和实践活动,实验设计能力是实验能力的最高层次,它直接反映了学生创新能力的高低。因此,以设计性实验为载体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力措施。
例如:在用天平和量筒测量盐水的密度时,让学生根据实验目的和原理自行设计实验。在实验步骤上,有些学生把倒入部分盐水改为全部倒入;还有些学生先称空烧杯的质量,再称倒入盐水的总质量。这些做法在理论上是可行的,但在把杯中盐水倒入量筒测体积时,由于杯底和杯壁上还沾有盐水,所以测得的体积小于杯中原盐水体积,造成较大误差。通过分析探究,极大地调动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也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培养。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实验设计需要学生灵活地、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物理基础知识和实验基本技能,并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采用不同方法设计实验方案,它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因而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五、改进演示实验,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补充
演示实验是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使教学直观、形象化的重要手段,是启发学生思维、建立物理概念的重要措施。课本上有些演示实验因为自身设计或实际教学条件的局限,效果不够理想。成功地改进演示实验,可以使学生获得相关知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如:在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大小试管实验中,为便于观察小试管的上升,可以在小试管里放彩纸、彩色粉笔等轻巧物体,并用一端封闭的长玻璃管代替大试管,这样使现象直观明显,便于观察,使学生对大气压的存在有较深刻的印象。还可以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证明大气压存在还有哪些实验?在做利用激光穿过水演示光的直线传播时,可在水中放入牛奶、墨水、粉笔末等搅匀后观察,更清楚地显示出光的传播路径。
让学生将改进后的实验与教材中的实验对比,分析实验效果,可因势利导,让学生思考,是否还有其他改进方案?这样可以开拓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求异创新,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总之,通过教师实验教学观念的更新、学生实验兴趣的激发、实验观察能力的培养、实验设计能力的提高、演示实验的改进,激活了学生创新思维,开发了学生创造潜能,这些都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大有裨益。
英语创新语法教学初探(八年级) 篇6
我们必须更新教学观念,正确领会新课程标准关于语法教学改革的精神,勇于创新,使语法教学真正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服务。在教学时,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语法教学与阅读、听力、口语和写作等技能训练相互融合,将语法内容自然地渗透其中,从而更好地促进阅读、听力、口语和写作教学。
1.在趣味活动中教学语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趣味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枯燥的语法教学变得生动有趣,下面举例介绍如何利用趣味活动进行语法教学。
1)在唱歌的过程中学习语法。
音乐的旋律震撼人们的心灵,优美的乐曲使人记忆犹新,七年级上册Unit12 My favorite subject is …中,教师采用了一首歌曲
What’s your favorite fruit?
Apples are my favorite fruit.
Bananas are my favorite fruit.
Lemons are my favorite fruit.
配以音乐,歌词简单,朗朗上口,可以让学生在反复唱这首歌的过程中不但记住相关句型,还拓展了词汇量。。
2}在游戏中学习语法
将语法教学融入游戏之中,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寓教于乐。例如,在教学句型”What’s this in English? It’s a/an …”时,为了使学生熟练地掌握句型,教师可以准备若干物品,用布盖上,然后找若干名学生到前面,抽签选其中一名学生,蒙住其双眼,然后从袋中摸出一物品,全班齐声问:”What’s this in English?”竞猜的学生边摸边用”It’s a/an… “回答。通过这个游戏,增强了学生们的参与意识,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在掌握新句型的同时还复习了学过的单词。
1.在语境中进行语法教学
学习语法的目的不应该只是掌握语言形式,而应使学生能够在特定的场合和情景中运用语言形式来实现交际目的。例如八年级上册Unit4 What are you doing for vacation?
Section A中出现了She is visiting her grandmother.教师应告诉学生be+v-ing在不同的语境中表达不同的意思。比如上句可以指“她正在看望她奶奶。”但根据上文的文句就应该是“她将要看望她奶奶。”可见,同一语句在不同场合和不同情景中可能具有不同的意思,从而促使学生真正做到活学活用。
2.在语篇中进行语法教学
如果教师只是让学生在单句中练习某个语法点,学生会感到枯燥无味,若将语法点放入语篇中,就能引导学生根据语境归纳和总结出语法规则,形成一定的感性认识例如七年级下册Unit5 Section B I had a busy weekend. On Saturday morning I cleaned my room. In the afternoon I did my homework. On Saturday night I visited my aunt. My aunt cooked pizza for me. 这篇文章学习动词的一般过去时态,文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连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仿此短文描述自己度过的周末活动。这个活动通过语篇来学习语法,可以学到较系统的语法知识。
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初探 篇7
一、利用学生对未知知识的探索欲望,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 学生对感兴趣的事物会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 想要了解这种事物的未知领域的欲望和兴趣也最大。教师在教学中, 要利用学生的这种好奇心, 在知识讲解之前, 通过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情境, 最大可能地调动学生的兴趣。例如, 我在教学“多边形内角和”这一节课时, 要求每一个学生都画一个凸多边形, 然后让他们用量角器测量每个内角的度数。测量之后, 我对学生说:“你们只要告诉我你们所画多边形的边数以及多边形 (n-1) 个内角和度数, 我就能马上说出剩下一个内角的度数。”学生都表示不相信, 一个个跃跃欲试, 我让他们依次把自己所画的边数和 (n-1) 个角的内角和告诉我, 随着我每一个的正确回答, 学生们的积极性得到了空前的高涨, 激发了他们探求新知的欲望。学生都争先恐后地向我发问, 想知道我是怎么在这么短的时间里算出答案的, 有没有什么技巧。在学生的兴趣都激发出来以后, 我进行了新课的引入, 使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率都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 教师的课堂教学改革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认知欲, 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在教师教学过程中, 还要学会用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进行知识的巩固和创新。在提问中, 教师要掌握好所提问题的难易程度, 问题不能太简单, 否则学生回答的时候不用思考就能说出答案, 发展不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问题也不能太难, 不然学生思考半天也得不出正确答案, 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也不利于创新思维的发展。教师所提问题要难易适中, 学生经过仔细考虑能得出正确答案。这样, 学生通过回答问题, 会增加学习的积极性, 使他们体会到成功的乐趣, 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和兴趣, 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 能逐渐体会到探索知识的乐趣, 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从而发展创新思维。
二、利用学生的表现欲,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面对教师、学生和家长, 每个学生都想把自己最美好的一面表现出来, 获得每个人的肯定, 这就是学生的表现欲, 这种欲望支持着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地进步。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对所学知识理解不透彻, 在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或进行考试测验时经常出现差错, 这就严重打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他们的表现欲无法得到满足, 并且还会受到教师和家长的指责。学生在这种学习压力下, 学习起来小心翼翼, 害怕出现错误, 导致思维不活跃, 创新能力难以发展。如果学生在学习中, 通过自己的努力, 能达到自己预期的目标, 并不断受到教师和家长的表扬和肯定, 那他的表现欲得到了充分的满足, 会很大程度上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并进行自主学习探究, 发展创新精神。教师在对待学生时, 要根据学生个体的差异进行因材施教, 让学生在学习中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增强他们学习的兴趣, 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 开拓他们的创新思维。
三、教师要对学生多表示肯定, 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师在数学教学中, 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 同时还要考虑学生在学习时的情感体验, 对学生取得的成绩和进步要适时地给出表扬和肯定。同时, 在学生遇到学习上的困难时, 教师要耐心热情地进行指导, 帮助学生顺利解决学习难题。教师在课堂教学时, 要不断进行对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自信心的培养, 使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 能够达到进步。教师在学生取得进步时, 要经常使用表扬语对其进行表扬。例如, “你真棒”“很好”“真行”等。
四、引导学生互动学习,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学习数学时, 高效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效果不是通过模仿与记忆来完成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寻找适合自己的有效学习方法, 同时要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互动学习, 并组织他们参加社会实践, 在自主观察、体验中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使学生形成一套自己的有成效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 在学习中进行创新, 在创新中进行学习, 达到自我提升的目的。
五、运用多媒体创设问题情境,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现代化飞速发展的今天, 教师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 已成为教学改革的必然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利用声、像、图、文相结合的模式, 对学生进行耳、眼等感官的综合刺激, 使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 注意力被吸引。在教师的生动讲解下, 通过视觉和听觉的双重刺激, 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在学生面前具体展现,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发他们进行知识的探索, 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六、善于质疑,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一定要使学生把基础知识掌握好。数学基础知识就好比数学工程体系的地基, 学生只有基础扎实, 在以后的数学学习中才能激发出自己探索知识的欲望。所以,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不仅要重视课程的完成情况, 更要重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学生掌握的知识丰富了, 才能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从量变达到质变, 才能发展创新思维和对知识进行质疑。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提出问题并且敢于提出问题, 学生经常对所学知识进行质疑, 是发展创新思维的有效手段。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时, 要使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 发挥自主探究的积极性, 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教师在学生的参与下, 要把课堂教学的气氛活跃起来, 使学生的创新思维迸发出闪光的火花。
教学创新的初探论文 篇8
【关键词】农村小学;实验课堂;创新教学
1 我国农村小学实验课堂的教学现状
实验课堂是素质教育背景下课堂教学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培养全面可持续发展人才的必要途径。然而,就我国农村小学实验课堂现状而言,一方面由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束缚,另一方面学生自身知识积累的欠缺,使得农村小学实验教学仍停滞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上,起不到其教学创新的真正目的,严重背离了素质教育人才观的提出。在这里笔者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其发展现状加以主要阐述。第一,实验教学意识淡薄。受到应试教育残留思想的影响,一些农村小学并没有把实验课程看作学生们的必修课,而是片面的注重学生语文、数学、英语等基础课程的教学,尽管一些学校在课表上设置了实验课程,也会无故取消。或者仅仅在学校面临领导检查时,才会开设实验课程应付检查,根本起不到应有的教学宗旨。因此,实验课程意识的淡薄,对实验课堂认识的严重偏差,是在很大程度上导致我国农村小学实验教学整体水平低下的根本原因,同时也是学生科学探究精神与创新实践能力始终未能得到良好培养的主体限制因素。第二,实验资金投入远远低于实际教学需要。一方面,由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使得实验室建设及实验设备的引进少之又少。另一方面,为了减少教学投资,一些学校大大缩减了教师的招聘力度,而是让一些教师同时兼任几个学科。因此,很多农村小学的实验课教师都是由其他学科分出来的,或者长期不进行实验课程教师的引进,然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得知识的更新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教师知识的固守老化及其科学素养的缺乏也成为了实验课程的实际教学宗旨不能得到根本实现的重要原因。第三,学生实验基础知识的不足。一方面,学生缺乏实验基础,且动手能力较差,面对教师的讲解时往往无从听起,即使想好好学习也是力不从心。另一方面,实验课程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新鲜事物,强烈的好奇心加之兴奋的心情使得其在实验课程中经常不能集中注意力,而是会对身边的仪器或设备感兴趣,其精神集中点已经完全忽略论文教师的实验教学内容。因此,我们说现阶段农村小学实验课堂教学仍存在很多弊端亟待改进。
2 关于农村小学实验课堂创新教学策略的初探
2.1树立科学的实验教学观念
第一,教师应科学认识到实验课堂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完全取缔“副科”这一概念,并将其教学与新课标下学生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进一步扩展其认识的范围。第二,教师在对教学内容进行制定时也应考虑到农村生活的环境,尽量将学生生活环境与实验教学结合起来,一方面以贴近学生身边的事物进行教学,增进课堂教学与学生的距离感,使实验教学不再以一门远距离的科学而存在,让学生更好的体验实验课程的独特魅力,调动其实验学习的主观积极性。另一方面,鼓励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不断培养其观察、分析与探究事物的能力。第三,教师也可根据学校所在的地理位置及周围环境进行课外实验教学,让学生在大自然的指引下自发的提出问题,如,学生看到一棵大树的年轮,就想到为什么会有这种奇怪的现象,或者看到种子在一夜间萌芽,继而生长,最后开花结果,这些又是怎么做到的呢?这些正是利用了农村生活优越的地理位置及开放的自然环境才能更好的激发学生们进行科学实验探究的热情。因此,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将农村小学实验课堂教学与新课标结合起来,同时依托我国农村环境的自然与纯净,进行实验观念的重新树立,对于新时期的农村小学实验教学尤为重要。
2.2全面增强实验教师教学能力与综合素质
单一的理论说教不仅会让学生产生厌烦的情绪,同时也不利于学生实验能力的提升。因此,教师应注重自身教学能力及基本素养的培训。一方面,知识的快速更新要求教师不断的充电才能始终站在学科的前沿,并保证学生学到最新的知识,教师只有通过日常的科学培训,增强其实验知识的积累,紧随知识时代发展步伐,才能做到正确的引导学生实验课程的学习。另一方面,实验教学的实施还在于对学生创新、实践及探究能力的培养。这就需要教师首先具有这些基本能力,并不断引导其学生进行素质的提升。因此,教师还应对自身综合素质加以培养,确保实验课堂在规范的引导下有条不紊的进行。
2.3巩固学生实验基础知识与实验学习基本能力的培养
在进行实验课程教学,针对学生的力不从心、无从学起状况,教师一方面要增大实验教学的频率,对其实验基础知识加以巩固,另一方面,在对实验进行讲解时,要做到充分的引导,将学生对实验的好奇心引领至实验的内容上来,切忌让学生对实验的学习仅停留于单纯的现象表层而忽略了实验教学的根本目的。此外,教师还要让学生参与到实验中来,如,在做“氧气能支持燃烧,而二氧化碳不能支持燃烧”这一实验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不同的组别,让其亲自动手得出结论,教师在此过程中也要做到对学生实验操作方法的规范性指引,让学生们享受实验学习的乐趣,并通过自身观察得到实验结论,这一学习过程的体会远比空洞的理论教学要来的有意义得多。
3 结论
综上所述,由于农村学校教学设施的落后、教师教学基本素质的欠缺及其学生实验基础知识的薄弱,我国农村小学实验教学效率始终得不到很好的提升,为了缓解这一现状,有必要树立科学的实验教学观念、全面增强实验教师教学能力与综合素质、巩固学生实验基础知识与实验学习基本能力的培养,从而从真正意义上做到农村小学实验课堂教学水平的整体性提升。
参考文献:
[1] 袁强.浅谈农村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策略[J]. 新课程研究(下旬). 2013(12).
[2] 黄勇.农村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初探 [J].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 2012(02).
[3] 张灿.农村小学实验教学的现状分析及对策[J]. 教师. 2013(02).
[4] 李自明.如何提升农村科学实验教学实效[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3(22)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初探 篇9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决定于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呢?
一、尝试性阅读,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是儿童的天性,而传统的师问生答的、由教师单向灌输知识的教学模式却扼杀了儿童的这一天性,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所以,必须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改变过去那种由教师确定目标,引导学生达标的牵引式的教学模式,放手让学生先进行尝试性阅读,做到学生自明目标;自寻学路,教师以学定教。同时,要在尝试性阅读的过程中;激发学生产生创新的`欲望。
1.自问自答,鼓励学法创新。
在阅读中遇到的一些简单问题,学生通过自己动口、动手、动脑就可解决的,要鼓励学生运用学法或自创学法,独立试读,自问自答。教师要给学生创设展示自学成果的机会,对于学生的创新性学法,教师应大加赞扬,并倡导大家学习运用。这样,学生感受到自创学法的益处与乐趣,学习积极性更高了,创新的兴趣也就更浓了。
2.边学边想,鼓励质疑创新。
在尝试性阅读教学中,还要鼓励学生敢想敢问,提出与人不同的有价值的问题。对学生的质疑,教师要表示欢迎并给予表扬。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又激起学生敢于质疑、乐于质疑的兴趣。
二、探究性阅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见,学与思是阅读教学过程中有机统一的两个方面。因此,要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使学生会思、善想,以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思维品质。
1.独立思考,培养思维的求异性。
创造思维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求异性,所以,要鼓励学生勇于标新立异,养成探求真知的习惯。为此,教师在课堂上应该营造出平等、民主、和谐的氛围,师生共同商讨,各抒己见。首先,教师要帮助学
教学创新的初探论文 篇10
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性教学创新体系初探
本文对我院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全面的介绍,从培养方案和宏观规划的高度出发,强调实践性教学在于其持续性.针对性和全面性,以期整体有效地推进实最教学改革,从而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
作 者:龙腾发 李明顺 蒙冕武 陈孟林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广西桂林,541004刊 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年,卷(期):“”(7)分类号:X5关键词:环境工程专业 实践教学 教学改革
教学创新的初探论文 篇11
关键词:中职;幼师专业;钢琴教学
钢琴是幼师生必修的重要专业课程之一,钢琴演奏是一个复杂的脑体结合的活动过程。在教学中如何体现幼师专业的“师范性”,是幼师教学的基本点。下面,笔者从幼师专业的特点入手,结合中职的教学对象及常见的教学现象分析,将自己多年来的教学尝试和改革措施,与同行们探讨,以期更有利于幼师的钢琴教学,培养合格的幼儿教师。
一 、注重分析学情,合理选择教材
目前,幼师专业学生大多文化素质较差,且缺乏必要的专业学习基础,但有一定的爱好,因此,幼师专业选什么样的教材,是一项颇为艰难的任务。笔者认为,好的音乐教材应该“是那些能够充分掌握或接近掌握的音乐,是那些容易理解又使学生受到丰富教益的音乐,是审美上得到满足但又复杂程度足供较长时间学习的音乐”。笔者在钢琴教学中,选择的教材是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幼儿教育专业实验教材《键盘乐器演奏基础》与人教版的《哈农》。笔者认为,此教材很适合成人教学,并且难易排列循序渐进、知识面广,教材中选择了许多经典小乐曲、练习曲、幼儿歌曲,还有对各种类型歌曲的创编示范曲与自配练习曲,教师可结合学生实际、选择内容教学,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使学生天天都有提高,达到用一技之长服务于社会的目标。
二 、注重基础训练,强调基本演奏技能
绝大多数学生,在进幼师前从未接触过钢琴。针对这种情况,笔者除了强调学生的基础训练外,还将钢琴基础演奏技术进行分类,结合学生学习钢琴技巧要运用于教学的实际,教学内容尽量选择她们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能接触到尽可能多的技术类型的教材,从而建立必要的弹奏技术根基。在学习新曲时,笔者从“聆听”入手,使学生对全曲有一个整体把握,让学生体会到演奏技法所表达的风格和她们所要达到的艺术效果,融欣赏与练习于演奏过程中,让学生用心灵去理解音乐逐步走进技法的艺术殿堂。例如:跳音练习中笔者先让学生身体力行,课前十分钟组织跳橡皮筋活动;让学生听曲《跳橡皮筋》的录音磁带;然后教师示范弹奏该曲,让学生找规律。(1)每一音都有反弹动作(跳跃);(2)触键快、离键快;其演奏效果为:乐音短促、跳跃,最后让学生实践,教师随堂辅导,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笔者发现,经过这样强化训练,结果是喜人的,学生在短时间内,不但掌握了钢琴的主要技法,对音乐的记忆、理解、感受能力也有明显提高。
三、 注重首调唱名法的构思,进行移调训练
一般来说,在钢琴演奏中使用固定调比较容易在乐器上找到对应的位置,而且教师教授的时候重点是在弹奏乐曲,所以只要认识了固定调唱名法就可以了。还有的教师因为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所以不愿意让学生尝试这个容易产生问题的首调唱名法。笔者认为,中职幼师理解能力较强,可以让学生了解这两种唱名法,特别是在没有乐器的情况下视唱五线谱的时候,首调唱名法还是很实用的,在分析乐曲的风格和调式的时候首调唱名法很快就能让学生辨认出是什么调式。特别是民族调式中首调唱名法结束的尾音落在DO 的话就是宫调式,MI 就是角调式,LA 就是羽调式。如果用固定调的话就很难辨别,只能用这些音去与宫音比较距离。对于幼师生而言,除了需要有扎实、规范的弹奏基础,还需采用首调构思理念;能为幼儿歌曲做简易的伴奏;能将一首歌在多种调上弹奏,因为各年龄段的幼儿生理条件不一样。笔者在教学中就一直贯穿固定与首调唱名法结合使用的方法,弹乐曲、练习曲可用固定调;弹歌曲、视唱旋律、分析歌曲、调式、调性、和弦连接用首调;最基本的音阶、琶音、和弦连接也用首调训练。实践证明,幼师生弹奏不需要钢琴要考过几级,但必须要有能看简谱弹唱歌曲、即兴伴奏与移调弹奏能力。笔者坚持让学生做移调练习。一首短小的歌曲,移到七个常用调上配弹。练习的步骤可从最简单的音阶开始,熟练掌握七个常用调的基本和弦配置,建立起键盘上牢固的调性思维,削弱固定位置的弹奏概念。
四、注重见习后的反思、引导与创新
见习、实习是幼师专业教学的必要环节,对促进学生专业课学习,树立幼师生正确的专业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幼师学制三年,第一年见习一周,第二年见习两周或三周,第三年实习一个月。通过见习,学生对幼儿园工作有了初步了解,巩固了专业思想,提高了学习兴趣。三年级学生实习一个月后更显出了自己做一名幼儿教师的荣誉感、责任感与使命感。在此期间,学生的求知欲极强,尤其对即兴伴奏很感兴趣,抓住这一良好机会,笔者有目的地组织学生举办“弹唱技能大赛”。学生争强好胜心特强,布置任务后,人人挤时间、抢速度搞创作,你弹这,我弹那,力求不重复。大部分学生在实践中能做到弹唱自如、伴奏织体较丰富、和声效果相对和谐丰满。学生自己为歌曲配旋律指法及和弦连接与选择节奏型是一种综合性的技能。学生在创编活动中能巩固、应用已学过的音乐语言、音乐表现手段,发挥音乐想象能力,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发展创造性思维。当学生欣喜地看到自己能像作曲家一样编出旋律指法、连接和弦时,将更能体会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从而激发学生更强大的学习动力。
钢琴教育是学习音乐基础的基础,训练要有耐心,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掌握正确的弹奏技巧是需要长期艰苦、坚持不懈的努力方能巩固和完善的。教学得法,学生配合默契是成功的法宝。创新教育在中职这片热土上已收到丰硕成果,它有利于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有利于学生今后的上岗竞争,更能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自己的智慧与灵感融于自己的创作之中,展现自我,最终成为新型人才。
(作者单位:大埔县田家炳高级职业学校)
责任编辑 朱守锂
教学创新的初探论文 篇12
一、构成原理在室内设计领域的运用
室内设计主要针对建筑内部的空间, 根据限定空间的客观情形与功能用途, 运用理性与感性相结合的艺术手法对空间进行再处理、再设计, 进行满足人类物质与精神需求的空间设计。其中包含三个方面:一是建筑围合三维空间的再次改造设计;二是各立面二维空间的设计;三是室内陈设设计。这三个方面都和构成课程内容紧密相连。构成课程是发现和采集形式基本要素 (点、线、面) , 将其进行秩序的组织安排, 通过重复、对比、特异、渐变、近似、韵律等形式法则将其构成新的设计整体。设计表现能力是该课程的难点和重点, 这除了学生自身的艺术审美能力有要求, 还需了解材料及其特性, 具备创造性思维、敏锐观察力、分析能力等。这种专业素质的培养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 是后续专业技能学习的重要基础。在构成教学体系的改革和建设中, 需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作为室内设计基础课的构成教学, 必须强化三维空间思维的培养, 体量的感知, 材质、材料的引入, 人与环境的关系的考虑等。
二、构成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面对新的时代境遇, 各设计专业日益细化, 最初的构成教学课程已逐渐不适应各专业的教学计划和目标;90年代后计算机的普及, 充实设计师的表现手段的同时, 改变了大多数人的工作方式和思维方式, 但这些变化在我们的课程教材和教学方法中并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当今构成教学的局限性和简单化、程序化的负面影响日趋明显, 忽视形式和造型训练、思维和创造力训练、实践和探索精神培养, 这对设计专业后续课程的进行都是带来严重影响的。高职院校学习年制比本科短, 教学要求与本科也不同, 这需要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效地将与专业方向紧密结合的相关知识要点传授给学生, 适当调整课程的组织结构、内容比例和侧重点。
三、室内设计专业构成教学改革的探索
建议三大构成分平面构成与色彩构成, 立体构成两大块内容安排课程。计划在一年级的第一学期安排48课时学习平面构成和色彩构成, 第二学期安排60课时学习立体构成。教学时间安排相对充裕, 也能够保证一定的课堂时间给学生进行实训练习, 有助于老师帮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教学过程中做好从设计基础知识到专业设计知识的过渡, 将基础知识灵活教学, 传授给学生, 让学生掌握基本原理并能活学活用、举一反三, 避免为完成作业而作业, 失去对该课程的兴趣。
平面构成与色彩构成着眼于培养学生对二维图形的抽象理解和创造力, 主要内容包含了点、线、面形态以及它们本身的色彩和质地, 这两者涵盖的抽象形态和逻辑思维方式与室内设计的某些方面是相通的。点、线、面三元素的组合关系和形式法则有待学生去突破, 旧式的教科书给予的案例较为模式化, 会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去照搬、模仿, 希望通过新的教学尝试和创作实践来改变这一现状, 指导学生从感性、理性两中思维下, 灵动地把控新的三元素秩序, 并从中获得学习的乐趣。在这样的练习和教师引导过程中, 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动手创作能力是有所提高的。平面构成的学习重点应放在这些抽象要素的形态构成、组合关系、形式法则中, 例如课堂内容教师一定会涉及到重复、聚散、特异、对比、韵律、渐变、放射等几种典型的形式表现方法的学习, 但对于这些方法的运用应该是多变的, 而非机械的, 这需要教师灵活地教学, 想方设法让学生从惯性的作业局面寻找突破口, 打开思维, 才能获得一些新尝试带来的新收获。
立体构成则是室内设计专业学习构成课程的重点, 立构体系本身是一个简洁、便利的体系, 它探讨三维空间、体积、形态、材料、肌理、比例、结构等内容, 并研究这些元素的组织关系、形式法则, 培养敏锐的空间感知能力和塑造能力。真正通过亲自动手, 更直观地学习一些基本表现技能, 加深印象和感受力, 初学者或者是没有美术基础的学生可以根据其清晰的知识体系和明确的学习步骤, 在较短的时间内初步形成空间感, 这就自然的与室内空间发生联系。同样的材料和色彩在不同审美力和判断力的学生手中, 所得到的结果也会是多样化的, 教学实践的乐趣就是寻找多样化。在点、线、面的练习基础上, 进一步去探究三维形态语言, 结构是三维空间造型的构建骨架和格局, 决定了整个空间形态的基本面貌和样式。材料和质地, 影响着该空间、体块的视觉和触觉效果。在室内空间也是一样的, 材料的基本特征与它的可塑性, 能够为室内空间带来怎样的氛围感, 是室内设计师一直学习更新的学问。注重使学生了解原理法则、研究逻辑、掌握规律, 从根本、原始的艺术逻辑出发, 培养理性思维, 良好的艺术感知能力, 创作出一些新的、具有美感的构成作品。
室内空间通常包含了墙体、梁柱、楼板和门窗等, 这些要素构成室内的基本元素, 但也可抽象地理解为点线面体这些基本构成元素, 如何将室内空间基本元素组合得巧妙, 也就是如何在构成这个语境下, 将这些抽象的基本元素建立秩序, 进行形式美的创造。计划在立体构成课中安排一些与室内设计基础练习相关的课题设计, 手工制作一些实体与虚体的空间组合, 体现各种材料和质感, 考究形态、尺寸、比例和色彩等。让学生懂得一些室内基本要素:网格、框架、中心、边缘、边界、延伸、收缩等, 完成构思到建造的转换练习。空间作为室内设计的核心和首要问题, 构成教学应当紧密维系空间功能、空间组织形式、空间构造这些核心内容, 让构成教学在有限的时间内发挥有效作用。
教学工具和手段的与时俱进, 加强接触和掌握新材料、新工具, 徒手表现练习也可以变得更加生动、有趣;试图增加计算机技术的学习, 发现和感受科技带来的理性艺术美感, 培养学生多元化的思维方式和多样化的设计表现手段。
生活中原本蕴藏着无限生机, 尤其是大自然, 天然隐含着许多“构成组合”, 例如点、线、面、空间、肌理、色彩等构成关系。在构成课程的教学中, 鼓励和要求学生去发现、挖掘那些潜在形式美的事物, 并且放大和学以运用, 平凡生活中的闪光点和精彩画面, 需要我们的慧眼去捕捉, 并将其提升到艺术的高度。这是构成教学任务之一, 这种“慧眼”的培养对一个室内设计师来说至关重要。
四、结语
构成教学的普及夹杂着误解与不完善, 需进一步的探索与革新, 为了让构成课程更好地配合室内设计专业的教学, 还需付出艰辛的努力——从现在的新起点出发。
参考文献
[1]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2
[2]程大锦.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M].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5.
【教学创新的初探论文】推荐阅读:
初中语文写作创新教学初探08-02
习作教学的创新论文07-28
教学中的创新论文08-26
作文教学中的创新写作论文05-14
高职英语课的教学创新论文11-15
努力挖掘阅读教学的创新点论文07-08
创新教学模式提升体育教学质量的论文07-31
语文课堂中的创新教学论文07-24
化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论文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