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式教学方式论文

2024-07-13

创新式教学方式论文(共11篇)

创新式教学方式论文 篇1

一、英语教学的现状要求我们强化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参与、体验与合作

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之后, 初中招生改革, 小学生免试就近入学。近几年的初一新生在小学一般都是从三年级开始学习英语的。但是由于生源来自于不同的学校, 教学上的差异, 使得初一进校时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 这给我们初中的英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同时也加大了授课的难度。这种难度表现在“师与生、教与学和生与生”之间双向交流的困难和不适应, 两极分化由初二提前到初一, 学习困难的学生队伍有扩大趋势。

针对这样的现状, 教师完全依照传统讲解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课标的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本, 让学生参与和体验教学过程”是课程实施的核心, 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和体验, 促成了“合作教学模式”的实施, “合作教学”是实现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双赢的最有效的教学途径。

经过多年的教学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 我认为在英语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体验真实的情境, 营造合作学习的语言氛围

体验生活化的语言环境, 以小组为单位, 创设良好的“合作学习”的语言氛围, 提高对话的表达能力。

教学情境的创设要与学生的智力和知识水平相适应。现代教育理论认为, 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提出问题, 能促使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相关旧知识来积极探究, 找到新知识的“生长点”, 从而实现学生的“现有水平”向“未来发展水平”的迁移。因此, 创设的问题情境必须以原有的知识为基础, 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中小学衔接阶段是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 让学生有真实的语言环境, 养成用英语思考、用英语表达是十分重要的。同时, 初中教学和小学的教学有着很大的不同, 小学英语教学要求最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兴趣, 中小学衔接教育开始时是比较困难的, 学生很难接受和领会初中老师的教学目的和教学方法, 因此在初中课堂教学中, 要尽量从学生的兴趣出发, 努力创设生活化的语言环境, 通过情境引发问题启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 以问题情境为主线, 充分利用环境、控制环境来组织和调控课堂教学, 丰富用以促进学生身心素质发展的“教育源”, 缩短学生—老师—教学内容的心理距离, 从而促使学生主动投入, 主动参与, 获得主动发展。语言学习首先要”为用而学”。学生在接触、使用语言的时候, 首先要学会交流, 学会说几句话, 学会在语境中表达一些简单的思想, 通过学生体验现实生活的真实对话, 在真实语言环境中采取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 使学生们逐渐在课堂上有话可说了, 运用语言的能力也一天天地提高了, 对英语句型的表述也更有信心了

三、体验同学间的互帮互助, 让学生体验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的自身价值的提升, 体现对学生的情感教育

合作学习的教学情境要尽量来源于学生的现实生活, 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主动探究的愿望, 现实的情境就可以起到烘托和引导学生的思维走向的作用。一般情况下, 学生的学习情感会经历“关注”“激起”“移情”“加深”“弥散”等环节, 最终渗透到学生内心世界的各个方面, 并作为相对稳定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逐渐内化, 融入到学生的人格之中。通过几次合作练习, 无论学生是担任教材中的角色, 自己向往的角色, 还是扮演童话的角色, 现实生活中的角色, 都是顺应初中学生的情感活动和认知活动规律的。

实践表明, 学生一旦由教育教学的“被动角色”跃为“主动角色”, 就会逐渐形成主动接纳知识、主动想象、主动探究等一系列良好的学习品质。这些优秀的品质甚至为他们一生所受用。

四、体验组际交流和合作的形式, 提高听力教学的实效

听力是英语学习中四项基本技能之一, 也是学生最感困难的一项技能。从我这几年所带学生的经验来看, 有50%以上的学生感到听力困难。其主要原因是:语速太快, 来不及理解, 还有学生没有全天候的语言环境。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利用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来解决这些问题, 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呢?

课堂教学是一个多方面、多层次、多元化的完整而复杂的过程, 这个过程应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 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因此, 我根据学生的心理和认知特点, 总结出了我个人在听力教学中的三种方法:

(1) 体验“单项性”听和“整体性”听相结合的方法; (2) 体验“分散训练”和“集中训练”相结合的方法; (3) 强化归纳能力, 培养学生”听点”的训练。

通过这样的多次听力训练, 使学生既熟悉了这样的题型, 又使学生的听力水平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五、体验学习的主体角色, 运用合作教学模式, 使学生参与课堂的每个教学环节, 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知识的综合能力

体验热点话题, 开展“Duty Report”活动。

根据语言教学理论可知, 口语是第一性的, 书面语是第二性的。因此, 我经常开展“Duty Report”活动, 即每节英语课前, 要求以小组为单位, 每小组内从周一到周五轮流让一名学生用英语进行演讲, 演讲的内容由小组的组员根据本周所学的内容进行提炼, 总结出一个”Topic”, 然后要求全班同学就演讲内容进行问答。演讲内容从易到难, 刚开始可以说一两句, 慢慢随着学生英语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 学生们就能够用英语讲故事、讲笑话、谈身边发生的事情了。练习过程中, 既让演讲的学生得到了训练, 又训练了台下学生的听力, 学生听说能力普遍加强, 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加大了语言实践量, 从“厌学”变成“乐学”。

六、体验阅读材料中的角色, 利用“合作教学模式”,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 英语的阅读部分始终是学生的难点问题。目前, 学生在阅读英语文章时存在两个通病:一是阅读速度太慢。有的学生在阅读时用手、笔指着单词一个一个地读。这种方法对初学者也许有一定的好处, 但时间久了, 对提高学生英语的阅读速度和阅读能力是有害的。二是不能熟练地运用阅读技巧, 尽可能准确地掌握文章的内容。

为了这个难点的顺利突破, 我利用合作学习的特点, 把学生分为六个阅读小组, 每一组由阅读基础好的同学任组长, 监督每组做到以下几个步骤:

1. 学会默读

朗读和默读是阅读的两种最基本的方式。朗读能训练发音, 增强语感, 有助于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但专家研究表明:朗读吸摄单词量为每秒2.2~4.7个, 而默读的吸摄量为每秒9.8个, 很显然, 朗读比默读的效果低。朗读适宜于课文的阅读教学, 而默读可以提高阅读速度, 更适宜于课外阅读教学。在默读训练中, 组长应纠正组员用嘴唇默读, 用手指或笔尖逐词指点阅读等不良习惯, 使学生逐步学会以意群为单位的扫视默读方法。

2. 强调略读, 辅以猜测

在第二阶段, 由组长监督略读的方法和重要性。为了提高阅读速度, 逐步做到快速阅读, 学会略去不重要的词或短语, 除了把精力放在对文章主要内容的理解上, 对于没学过的词, 还要查字典, 学会根据上下文的篇章来猜词。

在所有的语言技能中, 阅读能力是最容易保持的。学生一旦掌握了阅读的能力, 他们不用老师的帮助就能自己在阅读的过程中进步, 就能进行自主学习, 达到授人以渔的成效。学生还可以从思想上、情感上受到阅读作品的感染, 形成良好的品质, 发展他们的个性。显然, 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过程中, 英语阅读教学的地位十分重要。

七、“合作教学模式”中的常见问题及对策

通过对自己班级在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学习的实践, 我遇到了以下问题:

(1) 分组不科学, 往往机械地编组。在中学英语教学中, 有时会在课堂上片面追求合作学习的教学形式, 往往习惯于采用一成不变的4人小组讨论或6人小组讨论, 而忽视多种方式的灵活运用;只重视合作学习的开展, 而忽视学习环境的创设。为了合作学习而刻意地追求合作。

(2) 在合作型英语教学中, 对于学生学习任务的制定与分配存在着随意性。在没有充分考虑每个小组学生的学习兴趣、学力水平和实际需要等的情况下, 随意进行小组和个人任务分配。长期如此, 学生由于对任务缺乏兴趣和准备, 合作学习动机自然下降, 学业成绩也就难以提高。

(3) 小组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在许多英语合作小组活动中, 教师经常会碰到课堂“冷场”的问题, 即活动小组内, 大部分组员不开口或根本开不了口, 他们不愿或不能使用英语与合作伙伴进行交流讨论, 致使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无法有效地展开。

有些小组同学间差异较大, 讨论时, 尖子生夸夸其谈, 其他同学只当观众和听众。老师也只求问题的答案, 不问学习的过程, 致使讨论往往走过场、不深入, 个性被淹没。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不断完善和改进的措施主要有:

(1) 让学生保持积极参与和体验的情绪状态, 让这种情绪状态在课堂上转化为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高昂的学习热情。

(2) 尽可能多地通过教学设计为学生提供交往互动, 通过体验式教学方式, 提升合作学习的质量。教师设计的活动的难度不一定要大, 但对学生应具一定的挑战性, 让学生跳一跳才能够到, 促使学生调动思维能力, 积极探求, 深入钻研。

(3) 给学生扩大思维空间, 体验学习的快乐, 使学生能够开动脑筋, 活跃思维。这是学生有效参与教学的关键所在。有效参与首先是思维的参与, 才能有真正的收获。

摘要:“体验式”英语教学方式为合作教学的开展提供了最佳的教学平台和教学途径, 使人人参与课堂教学, 体验教学中的主体角色的感受, 让每个学生在英语学习中都有成功感。“体验式”教学方式为开发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提供了充分的条件, 也为全面实施“合作教学模式”创造了一个崭新而广阔的空间。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方式,合作学习,“教”和“学”,实践与探究

参考文献

[1]孙鸣.英语学习与教学设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4.

[2]罗朝猛.“合作教学”的基本理念及其在教学中应用[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2004 (4) .

[3]蓝翠月.以多维互动激活英语课堂[J].基础英语教育, 2005 (5) .

创新式教学方式论文 篇2

内容提要:辩论式学习方式是研究性学习方式的一种具体形式,—它具有开放性,自主性,互动性等特点。在实施中要遵循过程与结果并重、学生主体作用与教师主导作用、分工负责与团结协作相结合等原则。在教学中可以采用辩论赛形式、辩论赛和智囊团补充辩论相结合两种方法进行组织。在准备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参与学生活动,适时提供指导、帮助,做好引导、调控工作,保证活动能顺利进行。关键词 : 研究性学习辩论 学习方式

“真理越辩越明,是非越辩越清”,把辩论式学习方式引入课堂教学是我近年来探索的一种教学方式。所谓“研究性学习方式”,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研究的情境或途径,使学生在学科学习中(或结合其他学科)选择并确定学习的内容,自己动手收集、整理、分析、判断大量的信息材料,进行积极的探索、发现和体验的一种教学形式。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它需要一门相应的课程――研究性学习课程作为载体,从广义理解,它泛指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应该贯穿在各科各类的学习活动中,思想政治课是学校学科教学中一门特殊的课程,它不仅要求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知识教育,而且它作为一个重要的德育途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社会生活实际,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品德的教育以及科学思维方法的培养。思想政治课的科学性、实践性和思想性为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而辩论式学习方式作为研究性学习方式的一种具体形式,适用于在学习一些具有争议性、思辨性的问题时采用,那么,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应该怎样开展辩论式学习,使之既能增强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又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合作学习意识,锻炼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多方面能力,同时使学生的思想品德得到熏陶,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善于引导,能够让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参与研究。

一、构建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辩论式学习方式的的理论基础: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并不是对现实世界的绝对正确的表征,不是在各种情景都能适用的教条,它们处于不断的发展之中,在不同的情景中,需要被重新建构;学习者是主动的建构者,是自己独特知识结构的创造者,他们在活动中逐步形成自己的理解和看法,并具有利用现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推论的智力潜能;有意义的学习是反省和自我调整,教师是学习者与知识之间的中介者。

2、多元智论理论:

以美国哈佛大学加德纳教授为代表的多元智论理论认为:每个人都同时拥有相对独立的八种智能(即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音乐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自然观察智能),不同的人形成了不同的优势智能和弱势智能的组合,从而在不同的学习环境中表现出不同的学习效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智能特点因材施教,目的在于挖掘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其创造性,促进学生优势智能和弱势智能的互补。

二、教学中开展辩论式学习方式的必要性。

在教学中开展辩论式学习方式是实现新课程改革目标的要求。

本次课程改革在《纲要》中首先确立了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即课程功能的转变。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打破传统的基于精英主义思想和升学取向的过于狭窄的课程定位,而关注学生“全人”的发展。这一根本性转变,对于实现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在基础教育领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健全人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良好的信息素养和环境意识等具有重要意义。

《纲要》还明确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同时倡导通过改变学习内容的呈现方式,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接受、探索、模仿、体验等丰富多样的适合个人特点的学习方式,老师教学行为的变化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视为本次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

辩论式学习方式是培养学生主体性品质的需要。学生主体性品质的发展是以辩论式等类型的活动为中介的,学生中只有投身于诸如辩论式学习活动之中,其主体性品质才能得到良好的发展。学生主体性品质的形成与发展,究其实质而言可以抽象为以下两个方面:通过像辩论式等活动不断地将“人类现实据为己有”的内化过程;通过这类活动又不断地将已有的心理品质表现出来的外显过程。学生的主体性品质正是通过内化与外显的无数次交替而逐步形成、发展和完善的。从某种意义而言,学生在辩论式学习等活动中形成着主体性品质,又通过此类活动表现出个体的主体性品质。也就是说,辩论式学习方式的形成成为影响学生主体性品质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三、辩论式学习方式的特征和原则:

(一)、辩论式学习方式的特征:

辩论式学习方式与传统教学方式有着本质区别,它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着重开发学生潜能。它的目标是让学生在主动探究中端正学习动机,把外在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经验,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辩论式学习方式有以下几个特征。、开放性。搞好辩论的前提是必须搜集、占有大量的资料,做好充分准备。由于当前师生本身固有的知识水平的限制,不可能在已有的知识中信手拈来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因此,必须创建一种开放的课堂结构,让学生能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在一个开放的空间进行研究、学习。

2、自主性。研究性学习提倡“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它以尊重、信任、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为前提。

③自主性表现为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疑问,自主选择研究课题、内容,使学生的学习从被动吸收发展到主动探究。

3、互动性。教学本身就是师生之间相互交流实现双向互动,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的活动。教学的互动性包括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动态的活动和交流。有效的教育取决于有效的师生互动和交流,它既是教学的核心、教学的条件,也是教学的内容和手段。在以辩论形式进行的教学中,教师要成为学生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指导者,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需要不断的交流,在这种双向互动、合作研究的过程中,必然会发生思想碰撞,激发求知欲,知识得以不断更新,能力不断得到锻炼。

(二)、辩论式学习方式应遵循的原则:

1、过程与结果并重原则

现代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在未来社会中最终积累的知识质量和在实践上创造的成就,主要地不是取决于他先前在学校中学到了多少知识,而是与他是否形成综合的独立学习能力密切相关。为此,教学中必须坚持过程与结果并重原则,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其学习的过程,指导学生学会学习。落实到以辩论形式进行的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在辩论中学到了什么知识,提高了什么能力,更重要的是要重视组织辩论的过程,要为学生提供方法指导,让学生学会收集、分析、归纳、整理材料,掌握一定的辩论技巧,提高文字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2、学生主体性与教师主导性相结合原则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生既是受教育者,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他们富于进取精神和创造的潜能,在教师主导作用下,通过自身的爱好、需求、知识、经验的“过滤”和探索来获取知识,发展智能。因此,在以辩论形式进行的教学活动中,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给学生以充分的自主选择权和自主学习时间、空间,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适时提供帮助、指导,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放任不管。

3、分工负责与团结协作相结合原则

研究性学习提倡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辩论式学习要求学生在辩论中团结合作,互相配合,而在准备辩论的过程中和辩论中又需要学生分工负责,完成自己应该完成的任务。因此,在组织辩论的过程中,要指导学生做好分工,各负其责,在辩论中又要团结一致,整体作战。

四、思想政治课运用辩论式学习方式的方法和步骤:

运用辩论方式上政治课在实践中可以采用辩论赛式、辩论赛和智囊团补充辩论相结合两种方式组织教学。

(一)辩论赛式

运用辩论赛方式,引入正方反方,明确辩论原则,划分辩论阶段。让学生站在正反两方,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来发表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见解,充分暴露问题争论的实质和焦点,从而有利于寻找到合理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和途径,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参与问题研究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教学中组织辩论赛的步骤如下:

1、确定辩题,确定正反方。

根据社会生活和学生生活中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和现象,师生一起讨论设计一些辩论题目,然后让学生讨论确定一个或几个题目作为辩题来准备辩论赛。学生通过自由选择正反方观点组成正反方,或是先把准备参赛的学生分成两组,用抽签的方式确定正反方,再由双方自己确定四位上场辩手,辩手之间要进行分工,其他未上场的参赛学生组成智囊团,为己方辩手出谋划策。

2、研究辩题、搜集材料,写好辩论词

接下来,教师要指导双方对辩题进行深入,系统的分析,明确己方辩论要点,并分析对方会从那些方面辩论、反驳,己方如何应对。这个环节,教师应当参与到学生活动中去,帮助他们做好准备工作。实践中,学生的辩论不够深入,或有跑题现象,往往是因为他们对辩题理解的不够深刻,材料准备的不够充分。根据自己确定的辩论要点,双方辩手和智囊团成员分头去找资料,并对材料进行筛选,整理、加工,使它更精练,更有说服力。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写出辩论稿,并指点学生进行修改,有条件的话,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些演练,进行一些必要的辩论技巧方面的训练。

3、制定辩论规则,评价标准。

在正式辩论之前,还要和学生一起来制定辩论赛的有关规则,可以参照国际大专辩论赛的规则来制定,如辩论发言顺序,辩论阶段,发言时间等。还要和学生一起制定评价标准,可以从发言流利、内容是否充实、反应敏捷程度、发言逻辑性、感染力、协作意识等方面拟定。以便评委对双方的表现打分,分出胜负。

4、组织辩论赛

辩论赛主席可以由老师担任,也可以由一名组织能力较强的学生担任,教师应对辩论进程及辩论中可能出现的如跑题,语言攻击等现象及时引导和调控,保证辩论能顺利进行。

辩论前要找好评委,评委可以是由班里未参加辩论赛的学生推出的学生代表,也可以邀请几位老师参加,以提高评价的科学性、公正性。

5、总结评价

辩论赛结束要及时进行总结评价,要对学生的表现表示肯定。可以先由教师点评,再引导学生自评。教师的点评要到位,要切中要害,找出学生辩论中的优点和不足,指明改进方向。因此要求教师提高自己的应变能力,分析综合能力,语言组织表达能力,以适应这种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二)辩论赛和智囊团补充辩论相结合

一场辩论赛的时间是有一定限制的,而且参赛人数也有限制。一场辩论赛下来,能直接从中得到锻炼和提高的学生就比较有限。为了能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辩论中来,可以把辩论赛形式作进一步的发展,把辩论赛与智囊团补充辩论有机结合起来。在辩手辩论结束后,由双方智囊团对辩题做进一步的补充辩论,以自由辩论为主,以提高这些同学的应变能力、语言组织表达能力等。

智囊团的组成,由学生自己决定,教师要指导学生做好分工,智囊团的人数可以在10人左右。在准备辩论的过程中,辩手和智囊团一起进行准备,研究辩题、搜集材料、写辩论词,智囊团补充的是参赛辩手未能全面、深入说明的内容。

评委要把双方辩手和智囊团的表现一起进行评判,决出胜负。赛后的教师点评和学生自评也要对这两部分一起评价。

五、运用辩论形式组织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辨题要能激发学生思考和辩论的兴趣。

辩题最好能和教学内容有一定联系,尤其是和教学中重点、难点、疑点问题有联系。辩题要有可争辩性、回答有不确定性,能激发学生辩论的兴趣。

2、要做好充分准备,做好指导工作。

辩论前要指导学生做好每一步工作,多方收集论据,充分准备,要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真正的锻炼、提高。

3、要做好现场的调控。

对辩论过程教师要全程调控,对辩论中出现的如跑题、语言攻击等影响辩论正常进行的现象及时引导,保证活动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① 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的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② 吴继木著《试论思想政治研究性课堂教学模式》,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③ 彭惠才著《研究性学习课程问题的解决途径》,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④ 杨国祥著《思想政治研究性教学模式》,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⑤ 林志刚著《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思考》,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任务驱动式小组学习教学方式探讨 篇3

关键词:任务驱动;小组学习;教学方式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要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以提高人类的生存能力和适应能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当前我们的教学确实存在不少的问题。所谓高分低能,反映的就是教学与实践的严重脱节,特别是在高等学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职业化专业化教学中,这个问题更加突出。为此,笔者在自己担任的课程中,采用了任务驱动式小组学习的教学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实施步骤及注意事项

1.明确提出需要解决的实际任务。

根据不同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用少量的信息给学生提供一个具体的、接近企业实际的任务。提出的任务应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能够吸引学生,促使他们去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案。(2)有目标,能通过该问题的解决过程达到引出所学知识的目的。(3)在学生的潜能范围之内,任务的设置不能超出一定的难度。

2.科学组建学习小组。

将所有的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分组时,要注意以下事项:(1)小组的人数不要太多,一般以6人左右为好。人太多则达不到小组学习的效果。(2)在分组方式上,采用混合分组法。尽量把不同背景、不同性别、不同能力水平、不同个人情况的人分到一组。其目的是为了形成优势互补,促进相互学习的可能性。(3)任命或选举一个组长,负责小组内部的学习和小组与老师之间的联络。

3.小组学习与探索。

各小组对所给出的任务进行全面的深入的理解,提出初步的想法与假设,确定学习要点与活动计划,对小组成员进行分工,从而形成一个小组学习的详细计划。然后,逐步实施学习计划即可。在此过程中,教师既要学会放权,放手让学生去发挥;也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动向,给予必要的指导与帮助。

4.小组学习结果汇报。

各小组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后,利用各种不同形式来报告自己的学习结论以及得出该结论的过程。要求学生不仅要拿出解决问题的完整方案,而且要对此作出全面的解释。各小组可以互相提问与质疑,并要求对方进行答辩。在该过程中又进行一次协作学习。

5.问题的总结与反思。

各小组汇报完毕后,为了进一步提炼他们所学到的东西,还需做两方面的工作。一是由教师作出总结,对该问题的有关方面的内容做个简练的综述。二是由学生有意地反思学习的过程,帮助他们概括与深入理解新知识与新技能的应用情景,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二、在具体课程中的实施

笔者近几年主要承担《市场营销学》和《消费者行为学》两门课程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坚持实施任务驱动式小组学习的教学方式,进行了多年的实践探索,下面分别进行简单的介绍。

《市场营销学》是一门应用性课程,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是提高学生的市场调研能力和营销策划能力,授课周期是十二周。首先将学生进行分组,一般是学生自行组合,但必须按照上述组建学习小组的基本要求进行。然后是选择任务,主要是要求学生选择学校周边的一个小店,进行市场调查与营销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营销策划,提交市场调研报告和营销策划书。最后是课堂交流,学生制作汇报PPT,在课堂上进行分享,各小组讨论交流。时间分配上,一般组建小组一周,选择任务一周,市场调研四周,营销策划四周,课堂交流两周。

《消费者行为学》课程的理论性较强,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是掌握消费者行为的相关理论及在营销实践中的应用,授课周期是八周。第一步也是分组,跟上述分组没有什么大的区别,只是每组的人数要少一些。第二步是选择任务,确定一个具体的消费领域召开研究,提交研究报告。第三步是课堂交流。时间分配上,一般组建小组一周,选择任务一周,展开研究四周,课堂交流两周。

从具体的实施来看,基本上都能按照预定计划进行,学生提交的调研报告、营销策划书、研究报告也还符合期望要求,课堂交流的效果也令人满意。

三、实施后的心得体会

对任务驱动式小组学习的教学方式进行多年应用后,感慨颇多,体会颇深。所有的心得体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

1.任务驱动式小组学习的教学方式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

从多年的实践来看,任务驱动式小组学习的教学方式是非常有效的教学方式。它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团结协作的精神、主动学习的态度。应用了以上教学方式的班级,班上的同学更团结了,求知欲望更强烈了,自主学习的表现更明显了。许多同学对该领域的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主动去找这方面的内容进行深入的学习,还打算报考这方面的研究生。此外,大多数同学还形成了相互学习的良好机制,大家经常在一起就某个问题组织讨论与交流,最后达成对该问题的完整深入的认识。

2.实施任务驱动式小组学习的教学方式要抓住关键因素。

实施任务驱动式小组学习的教学方式要抓住几个关键因素,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实施该教学方式。首先是任务的设置非常关键,它对后面环节的实施起到指引的作用。其次是分组的问题,它对能否展开小组学习以及小组学习的效果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第三是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要扮演好,做该做的事,不该做的事不要插手。最后是总结与反思,这是将学习进行深化的关键环节,一定要组织好。

3.实施任务驱动式小组学习的教学方式是一个系统工程。

笔者在实施任务驱动式小组学习的教学方式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到,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首先,整个教学体系要发生巨大的改变。教学大纲要重新修订,课程要重新设计,教学活动要重新组织,教学效果要重新评估等等。第二,教学过程必须改变。现有的排课方式、授课方式、学习方式、考试方式等都要从根本上发生变化。第三,教学管理要跟上。教务部门、学工部门都要参与到该项事务中来。

4.实施任务驱动式小组学习的教学方式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由于我们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停留得太久,一下子肯定转不过来,加上我们教学中的物质条件、技术条件及学生的基本条件都很缺乏,外部环境也不是很有利,如果过快地从传统的教学方式转换到任务驱动式小组学习的教学方式,则有可能不仅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反而弄巧成拙,两头不落实。因此,应该制定一个有效的转换机制,循序渐进地从传统的教学方式向新型的教学方式进行转换。

参考文献:

[1] 陆丹.任务驱动教学法教学案例分析[J].现代职业教育,2016(12)

创新式教学方式论文 篇4

Photoshop课程是艺术设计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也是一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课程, 该课程主要研究Photoshop的基本原理以及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技巧, 并着重培养学生的图像处理和设计能力, 通过系统的学习,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软件应用能力和审美意识。本课程是整个平面设计课程体系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对课程体系的实施, 教学目标的实现, 预期人才的培养, 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Photoshop在平面图像设计中应用广泛, 涉及领域广, 所以该课程内容具有实践操作性强、实用性好的特点。它不仅要求学生有扎实的技术基础, 更要求学生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活跃新颖的创作灵感。传统教学中按部就班、逐一介绍各种工具的功能和使用方法的教学模式已无法适应当今的教学要求。本门课程在教学上采用项目驱动式的教学模式, 将教学内容与设计项目紧密结合, 通过课堂理论教学为学生参与实际项目的设计提供理论指导, 通过参与项目设计为课堂教学提供案例素材。学生将课堂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项目中, 既巩固了知识, 又提高了设计能力,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与设计能力。教师在课余时间要带领学生参观各类设计展, 开阔学生的视野, 提升学生的设计素养。在教学的同时为学生提供设计前沿信息, 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类设计大赛, 提升学生的设计理念, 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在我国高等学校艺术教育加速发展的大背景下, 通过对Photoshop课程教学改革研究和实践探索, 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大学电脑平面艺术设计课程理论教育的不足, 对其项目驱动式教学改革的方式开展综合系统的研究有其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二、研究现状分析

关于Photoshop课程项目驱动式教学方式改革研究, 在国内近几年来已经有人写过一些相关文章, 提出了一些宝贵意见和见解, 但提出的理论和办法还不够深入, 如今, 在教学中还没有达到很好的效果。所以, 加大对此问题的研究力度和深度, 继续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是十分必要的, 对高校电脑技术教学模式的完善和提高学生的电脑平面设计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三、研究内容

(一) 改革目标

Photoshop是一门重视实际操作能力的课程, 强调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每一段理论教学都对应部分实践操作, 所以在本课程中, 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为实现这一教学目标, 必须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案例教学、项目教学等方法。我校本课程以项目驱动式教学改革方式, 实现教学内容与岗位要求“零距离对接”, 学生在校内实训基地模拟完成设计任务, 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为突出我院艺术设计专业电脑平面教学的办学特色, 我院以培养高级专业技能型人才为教育目标, 在课程教学改革中, 紧跟当前设计领域最新设计理念和技术, 突破教材的局限性, 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鼓励学生积极开拓思维, 大胆创新, 学以致用, 重点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计算机进行设计、制作等方面的技能, 强化所学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二)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在本门课程的学习中, 要注重理论结合实践, 培养学生的创新创意能力。这门课程不仅要学习计算机图像设计, 还要根据具体设计工作来进行创意实践。学习软件并不难, 难的是如何利用软件来实现自己的设计意图, 体现设计思想。因此, 在本课程的教学设计中, 培养学生创新创意的能力是很关键、很重要的。在教学过程中, 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 由浅及深地讲解各种命令的用法和技巧, 在每个学习模块后, 都准备几个经典案例进行练习, 这样既可使学生熟练操作软件, 又能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创新创意能力。

(三) 实施方案

1.以市场为导向, 适时调整教学内容

根据社会就业需求及时调整课程内容, 发展社会急需和具有前瞻性的教学课题, 避免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

2.以就业为导向, 课程实践与市场接轨

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 装饰行业的蓬勃发展, 扩大了艺术设计毕业生的就业空间, 为艺术类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舞台, 同时也提高了工作单位的用人标准, 这就为高校艺术设计教学提出了严格的要求, 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要更为细化, 突出课外实践, 以就业为导向, 让学生的学习内容与就业市场接轨, 大大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因此, 必须科学设置课程内容, 以适应市场需求。

3.以创新为基础, 实行项目驱动式的教学模式

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是实践教学模式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是以“准就业”的形式, 采用项目模拟形式的一种教学方法, 其目的是促进教学与就业的自然衔接, 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与创新能力。

4.以实践为重点, 建立校企合作机制

课堂教学应理论联系实践, 积极建立校企合作, 为学生开拓校外实践基地, 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与就业市场零距离接触, 提升就业率。学生通过在企业参与实际项目来提高自己的电脑设计能力;在工作过程中来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在与客户的沟通过程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处事能力。通过一段时间的校外培训, 学生就可以熟练地掌握各项技术, 为将来顺利就业, 找到理想的工作, 积累更多的经验。同时, 校企合作单位也解决了用人的资源问题, 节省了人员开支, 对于双方都是一项互利互惠的事情。

5.将职业资格认证与课程设置结合起来

将职业资格证书教育纳入专业课程教学体系, 使学生在毕业前都能拿到相关的资格证书, 对于就业更为有利。可根据职业资格证书的类型来指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 学习平面设计的学生可以考平面设计师资格证, 学习环境设计的学生可以考室内设计师资格证。将职业资格认证与课程设置结合起来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 实施方法

本门课程在教学上采用项目式和案例式的教学模式, 将教学内容与设计项目紧密结合, 通过课堂理论教学为学生参与实际项目提供理论指导, 通过参与项目设计为课堂教学提供案例素材。让学生将课堂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项目中, 既巩固了知识, 又提高了设计能力, 同时培养了其创新能力与设计能力。教师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参观各类设计展, 开阔学生的视野, 提升学生的设计素养。在教学的同时为学生提供设计前沿的信息, 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类设计大赛, 提升学生的设计理念, 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本课程实行项目式案例教学, 利用任务驱动, 培养学生实践创造能力是本课程的特色, 模块化知识点讲解是本课程的创新之处。通过项目式的创新教学方式, 来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 并通过作品互相点评以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我们将课程中的基本概念、相关原理、操作要领等知识点用模块化进行分解, 将需要掌握的知识融入模块中, 再将模块知识点设计成新鲜和实用的案例, 模块中的每一个案例是知识点的最终载体, 通过案例的展示和讲解, 让学生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并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

在项目驱动式创新教学方法中, 课前要精心准备授课素材、设计新颖实用案例, 将所需要掌握的知识点按模块划分, 并将模块知识点融入到案例的设计中;学生通过课后练习, 强化基础知识和重点知识, 掌握常用技巧, 最后学生能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

在授课过程中, 案例内容一定要与时代接轨, 要选用行业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做示范, 保证教学案例内容的高质量、高标准。在课后作业设计时, 向学生介绍专业设计网站, 利用学校的互联网多媒体查询更多相关的设计素材和资料, 从中学习设计大师的作品, 开拓视野, 提升设计思路。关注各项设计大赛并积极指导学生参与其中, 通过参加比赛, 提高竞争意识和实战经验, 为将来参与企业项目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

我们在Photoshop课程中运用项目驱动式教学方法, 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参与工作项目设计, 增强了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实践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也为大学计算机辅助设计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经验与方法。

参考文献

[1]刘艳玲.项目式教学在《PhotoShop平面设计》课程中的探索实践[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 (31)

[2]刘印锋.艺术设计专业Photoshop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 2009 (06)

[3]张继军.任务驱动教学法在Photoshop教学中的实践和探索[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 (06)

创新式教学方式论文 篇5

关键词:解决问题式;走教案式;运动技术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4)02-0029-02

近日,第六区域举行体育展示课,活动的形式是同课异构,上课的内容是《原地双手胸前传接球》。四位老师的课堂精彩纷呈,活动取得了预期的效果。但有两位教师关于近距离传接球的教学片断(教案中预设时间2分钟)引发了我的思考。

片断一:A教师讲解、示范近距离传接球的方法后,组织学生练习,教师巡回指导。当大多数学生存在两肘外展的错误动作时,教师让学生停止练习,并做了正误对比示范,特别强调持球时两肘不能外展。教师本以为经过正误对比,学生能纠正错误动作,可事实并非如此,大部分学生“涛声依旧”,教师虽不断提醒,但效果微乎其微。2分钟后,教师按照预设继续进行下面的教学,结果是学生原地动作没掌握好,远距离传球和传球比快游戏更加手忙脚乱、错误百出。

反思:A教师看到练习时间到了,尽管学生的技术还存在错误,还是“果断”地组织学生进行下一步骤的练习。我们把这种只注重预设,忽视学生的教学叫“走教案式”教学。目前,公开课中采用“走教案式”教学的老师占大多数。这种教学实际上是教师早已设计的环节。这种看似缜密地教学安排,却忽略了教学的真义——“以学生为主体”,失去了根据学情来因势利导作现场处理的活的灵魂,掩盖了学习过程中应有的矛盾和思维碰撞,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原来也许可以异彩纷呈的课堂却只能是死水一潭。其实,在上述片段中,如果A教师看到学生的错误,能改变课的流程,采用针对性的措施纠正学生的错误,再进行后面的内容,虽然时间多花点,课的完整性受到影响,但学生掌握了扎实的技术,体会到了错误纠正后的喜悦。

片断二:B教师讲解、示范近距离传接球后,组织学生练习,学生也犯同样的错误,B教师马上采用“相互反馈的近距离传接球”练习进行纠正。具体方法是:两人一组传接球,当传球者持球时,接球者要观察传球者的持球动作,如果持球动作正确,接球者可采用击掌给传球者反馈,如果持球不准确,则要指出来。传球者听到传球者的反馈后才传球。由于练习方式有趣、针对性强,所以学生练习积极性很高,所有学生的两肘外展错误很快被纠正过来。B教师课后感言:虽然因纠错超出预设的练习时间,但学生掌握了扎实的技术,因此,尽管该练习时间超出,但我认为值得。

反思:B教师发现学生错误动作后,立即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予以解决,尽管预设的练习时间已经超出,但还是坚持纠错,所以纠错效果很好。我们把这种不拘泥于练习步骤的时间,注重于解决大部分学生技术错误的教学叫做“解决问题式”教学。这种教学根据学生的情况因势利导作现场处理,是充分尊重学生的表现。这种教学虽然放弃了“完美的节奏”和“精确的设计”,但换来的是学生扎实的技术掌握。体现了一个教师高超的调控技能。

感悟:

面对同样的错误,结果却有如此大的区别,原因是A教师采用“走教案式”教学,而B教师采用“解决问题式”教学。由此可见,体育课上的运动技术教学,笔者认为“解决问题式”教学比较好。但要运用好“解决问题式”教学,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样的话已经说了很多年了。的确,我们可喜地看到,现在的教学体罚少了,老师的笑容多了;课堂上问题少了,师生间的平等对话多了。但这些都只是尊重的一个方面!你看,因为上课讲话,被禁止上体育课的还有;因为追求课堂完美,教学中忽视学生错误、情感的也有;因为课堂纪律涣散,下课进行思想整顿的也还有。成长是一个过程,每一个点,每一条链都必须是扎实的。尊重学生,就必须在本质上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和成长趋势,必须让每一个链接都写上“尊重”。

二、摆脱一个束缚

有些教师虽然树立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并且在常态课中也能体现出来,但在公开课中不敢摆脱一个束缚——课的完整性。长期以来,我们在评价一堂课的时候,总是把课的完整性作为一个重要的评价指标,甚至是一个必要指标,如果课超时或缺时,那课上得再好,也得不到好的名次,于是,在这种评课标准下,教师常常限于自身设计的教学步骤,按部就班执行计划,不敢越雷池半步。教学程序稍有不及,就只能蜻蜓点水,点到为止,教学实际成了“走教案”。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这就要求我们不仅在常态课渗透,而且在公开课也要贯彻。当然,我们也希望评委摆脱这种束缚。只有这样,上公开课的教师才能放心、大胆地渗透“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三、做到三点

(1)了解错误。备课时,教师不仅要处理教材、了解学情、制定目标、选择教学方法等,还要了解该教材易犯的错误及纠正的方法。每一个教材一般作为一个单元出现,因此,教师不仅要熟悉单元的难点,而且了解单元中每堂课的难点。难点一般是指大多数学生难以掌握的技术,换句话说是大多数学生容易犯的错误。只有明确每堂课的易犯错误和纠正方法,教师才能制定出正确的预防错误的方案。

(2)预防错误。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了解教材的易犯错误后,就要考虑在教学中采取各种措施进行预防,争取把错误消灭在萌芽状态,其中最主要的策略是围绕重、难点选择教学手段。比如,片断二中,教师预计到大多数的学生会犯两肘外展的错误,就安排“相互反馈的近距离传接球”练习,旨在突破难点,预防错误。

创新式教学方式论文 篇6

关键词:核心问题教学,体验式教学方式,实践与探究,问题与策略

一、核心问题教学中体验式教学方式的优势

体验式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以一定的教学情境或活动为载体, 引导学生“体会———感受———领悟”, 在认识, 体验, 践行中促进学生知识, 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全面和谐发展。通过实践探究, 本人真切感受到, 比起传统传输式英语教学, 核心问题中体验式英语教学方式有着明显的优势。

首先,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 核心问题“体验式”教学方式是以“核心问题”为轴心, 所有活动都紧密围绕或渗透着这个核心任务, 这样的课堂学习目的明确, 学生能将语言学习、交际任务和社会真实活动融合在一起, 学生能够在较真实的社会交往的情景中完成交流的特定目标。

其次, 能激发学生兴趣, 唤起学生求知欲, 发挥学习潜能和学生主体性,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认识和提高快乐, 自我发挥、创新的快乐, 参与合作的快乐, 从而使学生在主动积极的体验中掌握并拓展知识, 因而是一种寓教于乐。

再者, 核心问题体验式教学方式的实施, 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的教学活动。这样的教学, 能培养学生的语言知识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真正取得了知识能力双丰收。

二、实现核心问题教学中“体验式”教学方式的途径

(一) 创设恰当的教学情景,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用怎样有效的方式让学生在不知不觉的参与中体验真实的语言情景, 呈现出学生积极参与的语言教学氛围, 这是有效教学的关键之一。教学情境的创设要与学生的智力和知识水平相适应。在初中课堂教学中, 要尽量从学生的兴趣出发, 努力创设生活化的语言环境, 通过情境引发问题启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 以问题情境为主线, 充分利用环境、控制环境来组织和调控课堂教学, 丰富用以促进学生身心素质发展的“教育源”, 缩短学生—老师—教学内容的心理距离, 从而促使学生主动投入, 主动参与, 获得主动发展。在实践探究中, 我尝试了多种方式创设语言情境, 如播放视频或音乐让学生感受真实情景, 让学生畅想某一情景, 用问题激发语言情境, 用文字材料, 图片, 漫画, 广告创设语言情境等。不过在多媒体迅速发展的今天, 能借助多媒体展示声像, 文字, 图片, 直观性强, 更能激发学生兴趣。如在教学There will be more pollution时, 我就播放了日本海啸, 我国5.12地震的惨景, 沙尘暴来袭的场面, 学生看时一个个聚精会神, 从表情和眼神里能感受到他们的对自然灾害的畏惧和看法。看后, 学生们就积极发言, 各抒己见。这种来源于学生的现实生活的情景, 这种现实的情境就可以起到烘托和引导学生的思维走向的作用, 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主动探究的愿望。

(二) 让学生体验在学习过程中的自身价值的提升, 体验同学间的互帮互助, 变“被动参与”为“主动参与”

一般情况下, 学生的学习情感会经历“关注”“弥散”“移情”“激起”“加深”等环节, 最终渗透到学生内心世界的各个方面, 并作为相对稳定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逐渐内化, 融入到学生的人格之中。要让学生能完全融入课堂, 必须要让他们有成就感和自我及他人的肯定。首先, 要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 就要让学生体验在学习过程中的自身价值, 这价值就体现在老师的认可和同学的青睐欣赏, 所以, 当学生发言时多鼓励, 老师要多表扬, 多投放一些信任的表情和眼神, 当学生犯错时, 要包容原谅并鼓励, 以消除畏惧犯错的心理。其次, 也要让同学进行生生互评或组组互评, 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荣誉感, 体验互帮互助的合作意识, 从而乐于合作学习。学生一旦尝到“甜头”或消除怕犯错的畏惧心理后,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增强, 就会踊跃参与, 积极发言。实践表明, 学生一旦由教育教学的“被动角色”跃为“主动角色”, 就会逐渐形成主动接纳知识、主动想象、主动探究等一系列良好的学习品质。最后, 为了让学生体验学习中的自身价值, 就应从分析学生入手, 设置难度得当的问题和任务, 渗透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东西, 在学生实在不能完成时, 给学生搭一定脚手架, 这样以来, 学生在接触、使用语言的时候, 首先会获得一些成就感, 这样才能保证学生继续去交流和参与。如学生的表达可以从学会说几个词到几句话, 再到段落篇章, 学会在语境中表达一些简单的思想, 由浅到难, 由简到繁, 由少到多。这样通过学生体验现实生活的真实对话, 在真实语言环境中采取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 使学生们逐渐在课堂上有话可说了, 运用语言的能力也一天天地提高了, 对英语句型的表述也更有信心了。主动投入, 主动参与, 获得主动发展。

(三) 体验学习的主体角色, 使学生参与课堂的每个教学环节, 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知识的综合能力

1. 体验热点话题, 开展小组合作式的“Duty Report”活动, 提高学生口语能力

根据语言教学理论可知, 口语是第一性的, 书面语是第二性的。因此, 我经常开展“Duty Report”活动, 即每节英语课前, 要求以小组为单位, 每小组内从周一到周五轮流让一名学生用英语进行演讲, 演讲的内容由小组的组员根据本周所学的内容进行提炼, 总结出一个“Topic”, 然后要求全班同学就演讲内容进行问答。演讲内容从易到难, 刚开始可以说一两句, 慢慢随着学生英语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 学生们就能够用英语讲故事、讲笑话、谈身边发生的事情了。练习过程中, 既让演讲的学生得到了训练, 又训练了台下学生的听力, 学生听说能力普遍加强, 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加大了语言实践量, 从“厌学”变成“乐学”。

2. 体验阅读的各种方法,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 英语的阅读部分始终是学生的难点问题。目前, 学生在阅读英语文章时存在两个通病:一是阅读速度太慢。有的学生在阅读时用手、笔指着单词一个一个地读。这种方法对初学者也许有一定的好处, 但时间久了, 对提高学生英语的阅读速度和阅读能力是有害的。二是不能熟练地运用阅读技巧, 尽可能准确地掌握文章的内容。为了这个难点的顺利突破, 我让学生尝试和体验各种阅读方式, 让他们体验感受什么是默读, 什么是朗读, 什么是快读、略读和精读, 并感受各种阅读方法的恰当使用和选择。在感受和体验后就训练他们针对不同材料和题型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 有了这中体验和训练后, 学生的阅读速度和阅读理解能力真的慢慢提高了。在提高学生阅读速度和理解过程中, 我将学生分组进行训练, 每组选一个组长, 监督学生做好以下“两读”, 这是我们提高阅读能力的两个重要方法。

(1) 学会默读

通过感受, 让学生体验朗读和默读是阅读的两种最基本的方式。朗读能训练发音, 增强语感, 有助于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但专家研究表明:朗读吸摄单词量为每秒2.2~4.7个, 而默读的吸摄量为每秒9.8个, 很显然, 朗读比默读的效果低。朗读适宜于课文阅读的语音教学, 而默读可以提高阅读速度, 更适宜于课外阅读教学。在默读训练中, 组长应纠正组员用嘴唇默读, 用手指或笔尖逐词指点阅读等不良习惯, 使学生逐步学会以意群为单位的扫视默读方法。

(2) 强调略读, 辅以猜测

在第二阶段, 由组长监督略读的方法和重要性。为了提高阅读速度, 逐步做到快速阅读, 学会略去不重要的词或短语, 除了把精力放在对文章主要内容的理解上, 对于没学过的词, 还要查字典, 学会根据上下文的篇章来猜词。在所有的语言技能中, 阅读能力是最容易保持的。学生一旦掌握了阅读的能力, 他们不用老师的帮助就能自己在阅读的过程中进步, 就能进行自主学习, 达到授人以渔的成效。学生还可以从思想上、情感上受到阅读作品的感染, 形成良好的品质, 发展他们的个性。显然, 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过程中, 英语阅读教学的地位十分重要。

三、核心问题教学中“体验式”教学方式的常见问题及对策

通过对自己班级在课堂教学中的“体验式”教学方式的实践, 我感觉实施过程中还存在如下问题: (1) 我感受到体验式教学方式也不是万能的, 它并不适合所有的教学内容, 如知识点较多较散的内容就不太适合此教学方法。因此, 要结合其它教学方式, 让课堂富有启发性, 实效性。 (2) 在学生体验课堂和语言后, 还是经常会碰到课堂“冷场”的问题, 有些同学不开口或根本开不了口, 他们不愿或不能使用英语进行交流讨论, 致使学习活动无法有效地展开。在讨论时, 尖子生夸夸其谈, 其他同学只当观众和听众。 (3) 体验式教学方式的开展对老师提出了更高要求, 虽说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但老师作为课堂的引导者和协助者, 对一堂课是否成功起着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一堂课之前, 教师要准备大量的教学资料, 要和学生广泛交流和了解他们的想法和兴趣点, 并想好一些激励办法和适度评价方法等, 而不是只要学生参与体验就行, 而不追求课堂的教学效果。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不断完善和改进的措施主要有: (1) 让学生保持积极参与和体验的情绪状态, 让这种情绪状态在课堂上转化为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高昂的学习热情。 (2) 尽可能多地通过教学设计为学生提供交往互动, 通过体验式教学方式, 提升合作学习的质量。教师设计的活动的难度不一定要大, 但对学生应具一定的挑战性, 让学生跳一跳才能够到, 促使学生调动思维能力, 积极探求, 深入钻研。 (3) 给学生扩大思维空间, 体验学习的快乐, 使学生能够开动脑筋, 活跃思维, 这是学生有效参与教学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孙鸣.英语学习与教学设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4.

[2]罗朝猛.“合作教学”的基本理念及其在教学中应用[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2004 (4) .

[3]蓝翠月.以多维互动激活英语课堂[J].基础英语教育, 2005 (5) . (乐清市虹桥镇一中)

[4]陈旭远, 刘名誉.促进学生体验教学策略, (中国教育学手册) , 2004 (4) .

创新式教学方式论文 篇7

在基础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 具有前瞻性的指导文件——《幼儿园教育知道纲要》的颁布, 带给我们是新的挑战。作为幼师舞蹈教育工作者, 应尊重幼儿人格和权利, 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 以游戏为基本活动, 关注个别差异, 促使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 打破传统“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的舞蹈教学模式。

二、事件描述

2014年学校组织了青年教师优质课比赛, 要求我们在教学比赛中突出创新, 我代表舞蹈系参加了这次比赛, 我上课的内容是舞蹈教学中最基础、最枯燥的知识点:勾绷脚。同事们听了我的比赛内容都很反对, 觉得“勾绷脚”太枯燥乏味, 缺乏新颖, 比赛应该选择观赏性较强的舞蹈知识点。但是我觉得正是“勾绷脚”枯燥, 而又是每个学生必学的基础知识, 只有通过创新教学才能将枯燥的知识点变成有趣而生动的教学内容。这正是舞蹈教学所面临的的挑战和肩负的历史使命。因此, 毅然将课题确定为《小脚丫的旅行》——勾绷脚训练。

(一) 游戏贯穿课堂, 打破传统教学组织模式

本节课采用游戏方式组织课堂。教师带领学生从教室外面以开火车的游戏方式进入课堂 (参考中国舞蹈考级第一级, 平踏步组合) , 让学生感受开着火车去旅行, 在开火车的游戏中完成教学。

(二) 童谣引入课堂, 激发学习兴趣

带领学生边念童谣边活动。傅凤铃老师的《幼儿童谣舞蹈教学法》采用了童谣和舞蹈相结合的方式, 使学生在自然、轻松、愉快中学会枯燥的舞蹈基本功或较复杂的组合。在这环节我采用以边唱童谣边活动双脚的形式引入新课《小脚丫的旅行》——勾绷脚训练,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三) 以言导舞, 故事与舞蹈的有机融合

1. 交代任务, 激发兴趣

通过讲故事玩游戏的方式完成“勾绷脚”教学。老师带上同学们去神秘的大森林去旅行, 但是旅行前我们得先练练本领, 特别是小脚丫的本领。教师带领学生边念童谣边做小脚操, 锻炼脚部肌肉。

2. 合二为一, 舞蹈教学知识与游戏有机融合

把教学知识转化成游戏中的动作要领。主要动作及要求 (重点知识讲解) :双勾脚、双绷脚、双开脚、双关脚勾脚、吸腿抱团身、松膝、坐压前腿、抬腿。让学生感受到这只是为了完成这次游戏而掌握的动作要领, 而不是单一枯燥的舞蹈知识点。

3. 寓教于乐, 游戏体验中轻松掌握舞蹈教学知识

当学生掌握好这些游戏要领后 (单一“勾绷脚”知识点教授完成) , 师生一起去大森林旅行。在讲故事、游戏中不知不觉的完成“勾绷脚”组合。如准备动作:吸腿抱团身 (故事讲解:大家都在睡梦中, 听到音乐中小鸟的叫声时, 是小鸟叫我们起床了, 我们要去完成今天的旅行) , 再如动作:左右偏头 (故事讲解:大家心情愉悦) ……第一段和第二段由老师带领大家一起完成旅行。

(四) 举一反三, 引导学生创编

在第三段音乐中, 可以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 完成第三段的创编, 有了前面两段的故事和动作, 学生继续沿着这个故事往下发展新的动作。在这一环节, 学生积极主动, 体现了学生的主观性, 同学们热情高涨、积极开动脑筋, 培养学生的舞蹈创编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点评与反思

在本次比赛的教学课堂中, 采用了很多方法, 请教了很多老教师的经验, 和学生沟通多次才完成了本次的教学内容《小脚丫的旅行》——勾绷脚训练。课后获得很多启示和反思。

(一) 教学方法多样性

1. 情景启示法

本课堂采用情景启示法来完成教学, 需要教师在舞蹈教学过程中能够根据环境和音乐来对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进行引导, 教导学生学会通过舞蹈动作来表达自己对外界事物或内心情绪的表达。1例如课堂中小脚丫的旅行, 舞蹈动作:吸腿抱团身, 可以想象是大家正在睡梦中;还有小鸟是如何飞翔的也可以引导学生用舞蹈动作来表达。

2. 游戏教学法

著名的幼儿教育家蒙台嗦利说过“儿童游戏活动是幼儿教育的关键”。本节课小脚丫的旅行——勾绷脚组合, 以游戏的形式来组织, 带领大家坐火车去旅行。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会舞蹈勾绷脚训练组合, 使学生边学边玩, 让学生感到学习不是一种负担, 而是一种需求的满足, 感受舞蹈的乐趣。

3. 口传身授法

口传身授法在舞蹈教学中采用最多, 舞蹈是肢体语言的一门艺术, 它不光需要具备常规动作, 还需要掌握相应的要领和节奏, 所以教学在口转身授中要做到:语言生动、动作形象、节奏鲜明。

4. 模仿教学法

模仿在幼儿舞蹈教育中不仅是幼儿舞蹈学习的基础, 也是幼儿舞蹈教师提高幼儿舞蹈教学的关键, 更能在舞蹈教学的过程中开拓思维提高审美认知。

5. 角色互换法

本节课堂中最后一段舞蹈, 由学生自主创编, 教师指导观摩, 在这一环节中,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导性。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参与舞蹈学习中来, 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加强教学效果。

(二) 教学内容趣味性

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发生兴趣, 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 是动机产生的重要的主观原因, 良好的兴趣是学习活动的自觉动力”。这次比赛的教学内容是基础、单一、乏味的知识“勾绷脚”训练, 但是我首先是用儿歌和小脚操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和兴趣, 再用游戏和故事来完成舞蹈动作的讲解, 最后让学生按照小组分配, 对勾绷脚素材进行自由创编, 把课堂交给学生, 让她们变成课堂真正的主人翁, 发挥学生的思维、想象、创造能力, 同时体现学生相互协作的能力, 也让她们真正感受到舞蹈的快乐。

(三) 课程交叉联系

舞蹈与其他学科交叉结合, 不仅显现出时代文化的特征, 在观赏性节目中, 还起着增加综合效果的作用。2

作为新时代的舞蹈教师, 我们应该尝试将舞蹈课程与其他课程相互联系结合起来。在本次的课堂《小脚丫的旅行》——勾绷脚训练教学中, 我尝试将舞蹈与语言课程相结合, 作为一名合格的幼师, 语言故事也是必备的教学能力之一, 让学生学会用讲故事的方法来完成舞蹈教学, 更重要是让学生在以后的工作运用中会用讲故事来创编舞蹈, 能将幼儿舞蹈与幼儿故事相互渗透;本节课还将幼儿舞蹈与幼儿游戏相结合, 最大遵循幼儿的学习特点, 边玩边学, 在玩中收获新知识。幼儿教师还可以将舞蹈、音乐、美术融为一个体系。因为这三者也是相互相连的, 舞蹈离不开音乐的节奏旋律, 同时也离不开美术中的构图, 色彩。将幼儿舞蹈应用于交叉学科之中是幼儿园教学的实际需求。舞蹈是一种根深叶茂的树, 它既是一种单纯具有独立性格的艺术, 也是一种能够与各类艺术经过化学作用而产生新品种的“配料”性艺术。3

素质教育是我国社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作为舞蹈教师应该不断在传统的课堂中创造出新的教学方式, 加强学生的全面发展, 推进舞蹈教育事业的进步。

摘要:能否对幼儿实施高素质的教育, 促进幼儿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关键在于教师素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 课程观、教学观、师生观、评价观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 要求我们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

关键词:幼儿,舞蹈,教学法

注释

11.张云鑫.幼儿舞蹈教学方法初探[J].黄河之声, 2015 (2) .8.

22 .黄甫菊含.21世纪舞蹈教育的普及型和交叉性——舞蹈教育在交叉学科中的作用[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1991 (11) :15.

创新式教学方式论文 篇8

对所学知识的作用缺乏必要的认识[3],因此,提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是非常重要的。要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感兴趣,就要让学生了解所学知识的用途、自己学习知识的作用与价值,让学生参与知识应用活动,促使他们去学习与应用知识应是重要的途径,科研工作就是其中一种[4],但这种方法只能使部分学生受益,促动效果也有限。故为探索多途径促动大学生主动学习、激发其学习知识、提高自身能力的方法,特进行了相关研究。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随机整群选择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预防医学专业152名四、五年级学生作为促动组(男生65名, 女生87名),并选择本校康达学院预防医学专业参加同期学习的129名四、五年级学生作为对照组(男生56名,女生73名)。两组学生性别构成无明显差异 (χ2=0.012,P=0.913)。进行两组学生教学的教师均按教学要求开展常规的教学工作。

1.2 方法

基线调查。开展促动活动前,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两组学生分别进行学习兴趣、学习重要性、自身能力等的调查。在促动组除开展常规课堂教学外,还根据学生特点开展持续1年的促动式教学活动,让学生自行学习与应用知识,体会知识的乐趣。1采取情景式虚拟教学。组织学生在课堂上模拟广场咨询,进行“居民”与“专家”间的问题咨询,并进行角色的互换,鼓励学生提出问题,点评“专家”的解答情况,使学生了解所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5]。2既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健康宣讲及咨询活动,让学生了解居民关心问题与所学知识间的关系,还组织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为民服务等活动,让学生接触居民、接触社会,了解居民对预防医学知识的需求与认识状况,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3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调查与健康干预活动,学习科研设计、资料收集、数据分析、论文写作等基本技能,推荐学生撰写的各种文章参加会议与杂志投稿,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快乐。4开展课堂讨论。在课堂上积极组织学生结合所学与未学知识就当前公共卫生热点问题进行讨论,并在考核中引入案例分析,考察学生知识的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用知识分解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促动活动后,用相同问卷再次对学生进行调查,了解学生对活动效果的评价。评价指标包括:1对学习重要性的认识,如了解所学专业、知道知识可服务于民、理解所学知识、学习的兴趣等;2自身能力的评价, 如接触社会、应用知识、语言表达等的能力、懂得科研方法等。

1.3 质量控制与数据分析

填写调查问卷前对调查员及被调查对象分别进行培训,调查问卷当场填写与核查,及时补缺,以确保调查质量。用Excel软件双录入数据,并进行比对,用卡方检验进行两组资料的比较。

2 结果

2.1 对学习重要性的认识

促动前除促动组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比例高于对照组外,知道知识可服务于民、了解专业、对学习有兴趣、认为要学习、有必要需进行自主学习的比例在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学习相关知识后,两组学生了解专业、理解所学知识的比例增高,但促动后促动组学生了解专业、知识可服务于民、对学习有兴趣、理解所学知识、认识到要学习知识、且有必要进行自主学习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表1-3)。

注:与促动前比较,* P<0.05,** P<0.01,下同。

2.2 能力的提高

促动前,两组学生的自身能力无显著性差异。参加学习后,对照组与居民打交道的能力、促动组学生与居民打交道、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大胆用语言表达思想、懂得科研方法的比例也明显提高,且促动组的比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表4)。

3 讨论

学习动力是影响大学生学习的根本因素[3]。学习阶段的学生有着较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只要能将其求知欲和好奇心培养和激发出来,学生就会发现问题, 并主动学习。因此如何使学生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 感受到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是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的关键。

3.1 对所学专业和知识作用的了解是促动学习 的重要因素

研究发现,传统的教学方式已越来越不受学生欢迎,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许多大学生在不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的性质、所学课程与自己今后从事职业相关性的情形下,就进入了相关课程的学习,导致其在学习过程中缺乏主动性[6]。本次调查结果也显示,促动前除促动组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比例高于对照组外, 知道知识可服务于民、了解专业、对学习有兴趣、认为要学习、有必要需进行自主学习的比例在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表明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在不完全了解专业的情况下就进入了专业课的学习[7],因不知所学知识的作用,不知为何而学,故表现出各种能力较低。而进行促动后,即在课堂上进行情景式虚拟教学、让学生参加健康教育、咨询等社会实践、参与力所能及的科研活动以及开展课堂讨论等,使学生自行学习与应用知识, 加大了教学活动的趣味性、实践性、角色性、互动性,促动组学生了解专业、知识可服务于民、对学习有兴趣、 理解所学知识、认识到要学习知识、且有必要进行自主学习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表明促动式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推动了学生积极参与学习[8]。

3.2 促动式教学有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

调查结果显示:促动前,两组学生的自身能力无显著性差异。而促动后,促动组学生接触社会、应用知识、语言表达能力明显高于对照组,且懂得科研方法的比例也高于对照组。这是因为通过多种途径进行知识的应用,学生了解到所学知识的价值所在,同时了解到自己的缺陷,反过来又促使自己进一步学知识、用知识,将所学理论应用于实践,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水平,在应用知识中又提高了自己的能力[9]。学生通过参加社会实践与讨论,接触社会、与人打交道的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均有增强,这也符合预防医学教学的根本要求,通过参加实验室实验或现场调查等科研活动, 学生对科研工作有了初步认识,对报考研究生有了意向,从而推动了自己去主动学习、多学习。而对照组学生因为仍在课堂参加学习,对知识的应用体验不如促动组学生,故能力的提高只能依靠有限的实践来缓慢提升。由此可见,促动式教学对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学习意识和自身能力具有良好的提升作用。

摘要:为观察促动式教学方式对预防医学学生学习意识和自身能力的提升作用。随机整群选取152名预防医学专业四、五年级学生作为促动组,参加同期学习的129名学生作为对照组,促动组学生采取为期1年的情景式教学、组织学生参加健康教育、咨询等社会实践、参与力所能及的科研活动以及开展课堂讨论等方式对学生进行促动,对照组学生则按常规教学方案开展教学,促动前后分别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身能力进行调查。促动后,与对照组学生相比,促动组学生了解专业及其作用、对学习有兴趣、理解所学知识、认识到应进行自主学习的比例明显较高,其接触社会、应用知识、语言表达能力也明显提高,且懂得科研方法的比例也较高。因此,促动式教学能有效增强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学习意识,提高其自身能力。

创新式教学方式论文 篇9

但是, 该课程在教学实践中还存在以下问题: (1) 大多数高校统计学教学以讲授理论知识为主, 轻视统计分析软件的实际应用。 (2) 该课程课堂教学由1到4个班级组成, 学生人数多, 教学互动少, 教师不能及时全面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和学习情况。 (3) 实际教学过程中主要表现为先导课程 (如概率论、线性代数等) 内容深度和广度不够, 对讲授过程形成障碍。 (4) 学生学习方法单一, 自主学习的能力有限, 对教师依赖性强, 学习目的就是不挂科, 没有把课程内容转化为以后工作学习的工具。

从统计学课堂实践教学的经验来说, 学生对课程的积极参与是需要激发的。只有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教材、查阅文献及网络资源, 通过自身分析和自我质疑、与同伴的讨论, 主动积极解决问题, 对学生学习更有用处。针对应用统计学课程重要性及课程存在的问题, 通过以上分析, 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应用PBL相关理念完成应用统计学知识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学习, 采用问题导向的方法;对于方法的应用、软件的使用等教学内容, 采用问题和项目导向相结合的教学。从而, 进一步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一、PBL理论和自主式学习模式

1. PBL。

基于问题的学习 (PBL) 是指学生展开学习要以问题作为切入点, 在学科教师的帮助下, 采用小组互助合作和自我学习等主要学习形式, 解决问题的过程, 在这过程中学生有效的掌握学科的知识点和方法, 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的“问题”可能是其所在专业中的各种的案例, 也可以是统计软件背后的统计知识等, 教师所面临的问题可能是学生的统计水平高低, 实际案例和专业结合的复杂性以及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认知等, 教与学带着问题展开, 教与学才能紧密结合、相互促进。

2. 自主式学习模式。

本文自主式学习模式是基于PBL的自主式学习模式, 即基于问题的自主学习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 以问题为中心驱动学习, 强调创设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在学习过程中, 教师是引导者、资源提供者的作用, 学生在各种交流平台的帮助下, 学生进行相互协作, 师生合作、沟通, 学生通过自我学习, 相互学习, 找到事物的内在联系及规律。

二、应用统计学教学中的PBL设计

1. 基于浙江省高校统计调查方案设计大赛的PBL学习活动。

从2012年开始, 浙江省教育厅、浙江所有高校和浙江省统计局联合举办"浙江省大学生统计调查方案设计大赛", 每年都如期举行, 属于大学生学科比赛的A类比赛。以“浙江省高校统计调查方案设计大赛”等课外科技活动为依托, 学生在课堂及实践环节中设计调查方案、实地展开抽样调查、进行相应数据处理和分析、撰写调查报告。另外, 学生通过校内的选拔赛, 再到省级的初赛、复赛和决赛, 学生得到了充分的全面的锻炼。因此, 在期末成绩中加入此部分具有很大的激励作用, 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提高学习效果。

2. 应用统计学课程问题设计。

问题学习者要解决教师提供的问题, 教师不仅要对问题进行简单描述, 还应该提供支持问题解决的相关资料, 比如相应案例及以往学生是如何解决该类问题的。并讲清楚学生完成该项问题, 要有什么要求, 提交作业、反思表及案例分析表等。应用统计学课程问题的设计见表1。

3. 统计学课程的评价环节设计。

应用统计学的评价环节用于支持和指导学习者的小组活动, 应用统计学评价最终成绩应考虑以下信息:小组基本信息 (包括小组成员构成及选题背景) 、统计调查方案、调查分析报告、评价量规 (小组互评、自我评价和反思单) 、及基于问题的作业等。学习活动反思单见表2。以中国计量学院独立学院管理系2012级、2013级8个本科班300多人为对象, 通过无记名问卷查的方式和对比2011级的期末考试情况, 经过统计分析, 发现不同性别的学生、学生干部、普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展现出不同的学习特点和能力需求。通过比较我们发现评价体系的改变, 学生自主投入统计学的学习更加积极、努力。在该课程的自选题教学设计中, 六个人为小组, 学生自主选题, 每人至少独立完成一个实验的全过程, 协助小组其他成员完成二到三个自选题, 教学过程模拟科研项目调研、立项、实施及结题整个过程, 充分利用SPSS统计软件, 通过教学与科研活动的有机结合, 有效激发了学员的创造性, 部分学员在后续的本科毕业设计中可以继续开展所选实验的研究内容, 也可将自选题改造成论文发表。

三、结论

1. 重教学内容呈现, 重视学习环境设计、学习活动的设计。

(1) 要注重学习活动的设计 (主要以浙江省统计方案比赛为活动) 和学习环境设计, 确保学习者能够在活动中顺利地进行研究及协作学习。任课教师对上课讨论环节的组织、关注学习者学习活动, 提升了统计方案比赛获奖率。 (2) 如何进行小组活动的分组, 如何监督小组活动情况, 如何对小组阶段性的工作进行评价和指导。 (3) 根据学生的专业不同, 设计不同实践环节、教学案例、学生自选题等资料。

2. 改变评价形式单一。

目前统计学课程最终的成绩通过期末闭卷考试或教师在课堂上主观地对学生的最终学习成果进行评价两方面组成, 评价主要集中在书面知识的掌握、技能的熟练程度, 忽视对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探究能力、协作精神等方面的评价。

参考文献

[1]肖晓飞.PBL网络教学模式中的辅导机制及策略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 2006.

[2]洪晓斌, 谢凯.以双PBL模式构建创新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教学体系[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 2013, 36 (1) .

[3]王立强, 王晓萍, 杜立辉.基于项目学习和实践的课程改革创新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2, 31 (4) .

[4]Boud, D&Feletti, G (eds) (2nd ed.) The challenge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Z].Kogan page, 1997.

创新式教学方式论文 篇10

关键词 任务驱动式教学 任务设计 实施步骤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计算机学科是一门新兴的学科,然而很多计算机任课教师受传统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影响根深蒂固,仍采用传统的讲解式和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只重视知识共性的灌输,忽略了作为"主体地位"学生能力个性的培养。知识在老师与学生之间单向传输,使得学生失去了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任务驱动式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探究式教学法。最早是美国教育部1993 年提出,进入21 世纪任务驱动式教学法被教育界普遍的认同。

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是一种非常适合进行计算机课程教学的教学模式。任务驱动式教学要求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必须参与具体给定的任务,让学生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带着虚拟的任务进行学习,来维持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成就感。

1任务驱动式教学描述

在任务驱动式教学中,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都是围绕一个目标,基于几项任务来完成的,适合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相对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是课堂任务的设计师,是学生学习的咨询者、指导者、辅助者;学生才是教与学活动中真正的主体。

具体的说就是,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上或师生共同收集一些富有趣味性的信息、内容,由教师对新知识建构和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而巧妙设置任务,把知识、理论性内容溶于实际任务中去,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去学习新知识,感受新方法,形成新技能,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教师的任务是指导学生如何去完成任务,并适时向学生介绍需要了解与掌握的概念、思想和方法。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在这过程中掌握知识,提高了操作技能,开拓创新,于是他们也就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2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在计算机教学中的优势

(1)以"给定任务"为牵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实践性强,强调动手、设计能力。采用传统的讲授法,大量的时间用于基本概念的讲授和理论的理解。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开展教学,通过制定可行的任务案例,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而是将所学新知识和技能蕴涵在"任务"中,建构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与技能。

(2)以"自主学习"为主线,促进团队协作能力任务驱动式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是围绕着教师给出的"任务"进行自主探索学习,当学生遇到困难时,可以向老师、同学、书本、网络寻求帮助,运用所学知识,通过实践进行设计、调试和运行等操作,体验成功与失败,从而实现对知识的正确理解,探求问题的最终解决方法,最后归纳总结得出系统的知识结构以及学习方法,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能力。

(3)以"开放任务"为目标,培养计算机开发能力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已具备一定的系统开发能力,教师通过给出一些实用性较强的开放性"任务",明确目标和要求,给学生一定独立思考、探索和自我开拓、自由发挥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设计开发出有创新实用的系统,从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开发应用程序的能力。

4任务驱动式教学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设计

(1)任务设计任务的设计是由教师和学生通过网络、报纸、期刊等媒体收集资料,由师生共同讨论或由学生根据自身需求自主提出,任务应符合每个人的兴趣和个性需要,学生完全根据自己内在的需要去探究和学习。

教师在设计任务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任务的真实性、合理性。在设计任务的时候,要考虑到任务的大小、完成时间以及难易程度等因素。

(2)任务在计算机教学应用的实施步骤:第一,创造环境在上课的第一阶段进行教学情景的设计,创造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教学环境,在创造出的环境中去展示任务,让学生在利用已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又发现新问题。第二,展示任务、分析任务。这一过程比较灵活,可由教师对教学任务给予讲评。第三,讨论任务、展示成果。当教师把任务呈现给在学生后,如何顺利、正确地完成就成了关键的问题。教师需要做的是不要急于讲解,也不能急于让学生自己去做,而是要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和讨论,引导学生逐步理清思路,学生通过相互的讨论,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并动手操作。最后把任务完成的成果进行展示。第四,点评成果。点评学生展示的成果。教师应肯定学生的成绩,对一些创意新颖、主题突出、有独创性的地方给予表扬,让学生参与讨论,肯定成绩,找出还需改进的地方。鼓励学生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修改自己的成果,完成自己的任务。

把好的创意、好的方法添加到任务案例中去,为下一次任务实施增加趣味,增强任务的活力,使得任务能够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 龚兴鼎.刍议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J].商情,2010(37).

[2] 侯庆宝.计算机教学中的\" 任务驱动\"设计模式初探[J].煤炭技术,2005,24(6).

创新式教学方式论文 篇11

1 弗莱雷的对话式教学理念

保罗·弗莱雷倡导解放教育革命,批判传统的“银行储蓄观”,他针对文化压迫的现状,在其代表作《被压迫者教育学》中,详细分析了对话的实质、对话的条件、对话的困境及解决措施。弗莱雷认为,“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教育是人们通过改造世界而相互学习进步,对话双方共同追求“反思与行动”的。

对话式教学理念是建立在平等、爱、谦虚、信任和批判思维方式之上的,对话双方不再是教师支配学生,区分为主体和客体,而是真正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教学方式也不再是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而是师生双方就问题进行共同探讨学习,共同提升。师生之间建立了一种“我你”关系。“通过对话,新的术语随之出现:教师学生(teaeher-students)及学生教师(students-teaeher)教师不再仅仅是授业者,在与学生的对话中,教师本身也得到教益,学生在被教的同时反过来也在教育教师,他们合作起来共同成长。”师生们在“我你”的新型对话中,积极主动的将被动学习变成积极主动学习,教师和学生的压迫和被压迫关系不再存在。

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必要性

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对大学生成长成才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大学生的必修课程,课程的质量影响着大学生们的政治方向。大学阶段是大学生逐渐形成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良好效果的思政课能够培养新时代的接班人。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主要是围绕理论知识进行灌输讲解,将教师和学生的主客体关系绝对化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绝对主体的身份,将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越是优秀的教师,越能够向学生灌输更多的知识。“这种教育是一种‘储蓄’行为,学生就像是银行里开的户头,教师则是储户。教师进行讲授,进行存款,学生被动地听讲进行储存。师生之间以这种‘你储我存’取代了相互的交流——学生户头里的存款越多,他们发展批判意识就越少”容易导致师生之间的对立状态。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在实际的教授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困境:首先,从大学生的角度而言,大学生普遍更重视专业课的学习,不认真对待公共课的学习,学习态度相对较差;其次,从思政课课程教学内容而言,思政课的知识比较理论化,大学生学习兴趣不大;最后,从思政教师方面而言,大部分思政课教师没有经常更新授课方式,对学生和课程没有足够重视、对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及时事政治没有及时掌握运用课堂。良好的教学效果,离不开学生、教师、教材三方的协调配合,有机统一,三个方面各自存在着问题,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有效性和影响力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思政课的有效性实施面临的困境,用弗莱雷的对话式教学方式从师和生两面来提升学生的积极性和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师在运用对话式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时,需要学习掌握新的知识和教学方式。学生为了能够跟教师进行某个问题的交流,也需要提前准备了解知识内容。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对于师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师生在课外学习准备更多知识,将传统的以课堂学习为主的灌输式教学,逐渐演变成以课堂为补充,课外多准备的对话式教学。

3 构建和谐共生的对话式思政教学课堂的必要举措

弗莱雷认为在由灌输式教育方式转向对话式教育方式的实现过程中,对话双方将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首先,学生需要除去对自主学习的恐惧。部分学生已经习惯了被动的记忆课程,面对对话式教学方式思辨的模式反而产生了恐惧。其次,学生需要摆脱对教师的依附性。长期的灌输式教育方式,使部分学生将被动记忆接受知识的方式内化了,面对问题往往依赖于教师的权威答案,对于没有最终非黑即白的思辨结论,反而不知道怎样学习。最后,学生需要克服自身对自由既恐惧又向往的双重性。学生在在新的对话式教学中,面临着既渴望能够自主学习,有更多的选择权,又害怕自己难以选择的困境。学生的双重性,是由教学终极目标决定的,关乎教学的质量与效果,需要学生自己和教师共同警惕,也需要教师积极合理的引导。

在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试图积极构建和谐共生的对话式思想教学课堂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具有一定挑战性的,应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把握。

3.1 构建平等的对话前提

现实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构建认同平等话语权是进行对话的前提。在构建平等的对话中,教师负有重要责任,教师除了对学生尊重、关爱、亲近的同时,也需要有相应的知识素养,能够让学生认同并愿意与教师进修对话。平等对话既不是教师在享受居高临下话语权的情况下,主宰进行的对话;也不是学生对教师蔑视无礼的情况下,回避进行的对话。课堂上的对话是师生双方,作为存在的主体,在相互认同、尊重对方的情况下建构的平等对话。对话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平等独立的就某一问题进行交流探讨,相互学习,共同成长进步。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对立与权威也将逐渐消失,双方是具有独立意识的个体。

3.2 建立爱与信任的师生关系

对话是人与人之间建立的一种不分对错,不求胜败的主体进行的平等自由的交流,包含了知与情的两个方面,构建平等的对话前提是“知”的充分体现,师生之间知识的涵养是先知和后知的区别。教学的另一个表现形式“情”,需要师生关系建立在爱与信任的情感基础之上,主动向他人分享自己的见解,用爱与信任,推动对话双方就同一个问题进行分析解读。对话双方都是有着独立意识的个人,缺乏爱与信任的师生关系,没有自己的立场见解,不用爱去交流,往往容易陷入控制的关系形式。对话双方互相充满了爱与信任的教学方式中,教师不仅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更为他人的行为负责任,充满爱的教学方式,能够深入对话双方的内心。

3.3 树立包容和反思的对话精神

在进行对话的过程中,对话双方需要善于倾听他人观点、乐于表达自见解、能够对他人的观点进行加工反思,树立包容和反思的对话精神有利于对话的开展。在倾听对方的过程中,能够包容对方观点产生的缘由,换位思考,理解对方的立场,是对话者包容的另一种表现。学生在接纳教师观点时,需要理解教师观点产生深层次缘由,教师在教授时,需要放弃权威,站在学生的角度,理解学生的观点。在对话式教学模式中,教师要用新的理念方法进行教学,学生被激励着不断创新发现,不局限于教师课程所讲述的内容,这将有助于培养师生的创新反思精神。

对话双方在对话的过程中,不能仅仅只是倾听,这样往往容易走向被动接受灌输式教育方式。对待对方的观点,应该积极主动的倾听理解,辩证性的吸收借鉴他人观点,同时,也应该对自己的观点进行反思。教师在与学生进行对话式教学过程中,学会倾听学生的见解,再对自己的想法进行反思修正,跟学生共同成长进步。学生在学习中,仅仅只是接受教师的观点,对知识不进行反思再消化,是很难真正掌握知识要点,实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教师应该多鼓励学生自主表达,没有主见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展现自己的想法,包容和反思也将演变成灌输,接受他人的观点,反思着调整自己观点,使自己与他人保持一致。打破学生对教师权威的迷信,培养学生敢于善于表达自我,建立包容与反思的对话精神,是有利于对话的进行。

综上所述,对话式教学方式对于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有一定的借鉴意义,高校思政课由满堂灌到对话式教学的逐渐演变,是对高校教学方式改革与创新的理想形态的追求。对话式教学的实施,是有利于构建和谐共生的对话式思政教学课堂,提升教师教学的创新能力和学生的反思综合能力,形成良性的共同成长的效应。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成长成才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提升思想政治课的影响力是高校思政课探讨教学方式的重要课题之一。巴西著名教学家保罗·弗莱雷在对传统灌输式教学方式进行批判时,提出了对话式教学,这对于高校思政课教学方式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首先通过阐述弗莱雷的对话式教学理念及高校思政课改革的必要性,来表明构建和谐共生的对话式思政教学课堂的重要性。再提出构建和谐共生对话式教学课堂需要从三个方面来加强:构建平等的对话前提,建立爱与信任的师生关系,树立包容和反思的对话精神。

关键词:对话,思想政治理论课,师生关系

参考文献

[1][巴西]弗莱雷.被压迫者教育学[M].顾建新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巴西]弗莱雷.被压迫者教育学[M].顾建新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上一篇:诚信监督机制下一篇:社会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