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方法辨析】夸奖、反语

2024-09-14

【修辞方法辨析】夸奖、反语(共2篇)

【修辞方法辨析】夸奖、反语 篇1

五、夸张、反语

夸张,就是根据事物某一特征进行强化描述,故意夸大或缩少。极言其大或极言其小,谓之夸张。譬如李白《望庐山瀑布》中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就是夸张的名句。

运用夸张,目的是为了突出事物某一方面,增强感染力,给读者留下更鲜明、深刻的印象。譬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显然,这是“言过其实”。即使愁思无穷,也不可能像“一江春水”一样,永无尽头,但这样说正是充分表现了诗人忧愁之深。

我们在描写某个人极度愤怒时,常用“火冒三丈”、“怒发冲冠”之类词来形容,这实际上也是用了夸张的手法。其实,即使愤怒到极点,也不会真的冒出三丈之火,头发也不可能直竖起来冲走帽子。但这样说,却能形象逼真地表现出人物极度愤怒的情态。尽管有些言过其实,但它植根于现实生活,读者也觉得合乎情理。

夸张运用得好,会给读者留下很深的印象。譬如李白《夜宿山寺》这首诗:“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诗人运用夸张手法,以伸手可摘星辰,突出了危楼之高,直入云天。

使用夸张,要注意“夸而有据,张而有度”。所谓“有据”,就是指夸张必须建立在客观真实的基础之上,并非无中生有;所谓“有度”,就是使用时要掌握分寸,做到适度,不能任意夸大或缩小。夸张不是想像,可以漫无边际;夸张不是吹牛,可以天花乱坠。它源于真实,又超出实际,但不能超出一定的限度。不然,就会使人觉得不合事实和情理。譬如:当年大跃进时,有人曾写过一首诗:“玉米稻子密又浓,铺天盖地不透风;就是卫星掉下来,也要弹回半空中。”庄稼的间距密不透风,怎么会有好收成呢?这样写,说明根本不懂农业生产常识,将掉下的卫星弹回半空,更叫人不敢想象,难以使人相信。这不是夸张,而是吹牛,是不切实际的浮夸风的杰出表现。对此,鲁迅先生曾经做过精辟的论述。他说,“燕山雪花大如席”是夸张,说明燕山毕竟有雪花,含有一点诚实在里面,使我们知道燕山雪下得这么大,天多么冷。如果说“广州雪花大如席”,那就变成笑话了。因为广州气候温和,四季如春。即使下雪,也很小。由此说明,夸张离不开真实,如果脱离了实际,就会令人难以置信,甚至闹出笑话。

反语与夸张不同。夸张是夸大其词,反语是正话反说,即实际要表达的意思与字面意思完全相反,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说反话。譬如鲁迅在《藤野先生》中描写清国留学生“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实在标致极了”。此句中的“标致”,原意是漂亮,实际意思是“丑陋不堪”。这里运用反语,增强了讽刺性和幽默感,比正面直说更有力量。

反语常用于讽刺,使用时必须注意对象,不能任意乱用。对敌人可以无情地进行揭露讽刺,对同志只能善意进行讽喻。同时,使用反语时要注意与上下文照应,让人一看就知道是反语。譬如“你太坏了”,如果用在关系很亲密的人之间,这可能只是一句开玩笑的话。如果对象不同,用在另外场合,则可能是真的坏透了。再如“这次考试,他得了第一,不过是倒数第一”。如果没有最后一句作补充说明,就容易使人误解,以为真的名列第一。所以,使用反语要注意上下文特定的语言环境,前后之间要有提示性或暗示性的话语,或公开挑明,或用引号表示否定。否则,读者就不知道是否用了反语。譬如:

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菜场去收集一些菜叶,用盐一泡,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夏衍《包身工》)

此句中“慈祥”加上引号,表明这是反语。而佳肴二字未加引号,说明对包身工来说,这确实是好菜,并不是反语——因为平时连这样捡来的菜叶也吃不到。

从上述例子可以看出,使用反语是否需要加引号,要看特定的语言环境。如果根据上下文很明显可以看出是反语,则不必加引号;如果不加引号容易使人误解,则应当加引号表示否定。

几种易混修辞方法辨析 篇2

(一)反映事物间的关系不同。比喻是以甲喻乙,两者有相似点,是相似关系;比拟是以甲拟乙,两者融为一体,是交融关系。

例1霎时间,东西长安街成了喧腾的大海。

例2青蛙唱着恋歌,给荷塘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例1以“喧腾的大海”比作热闹的“东西长安街”,有相似点;例2把“青蛙”模拟成“歌手”来描述,两者融为一体。所以,例1是比喻,例2是比拟。

(二)表达的结构方式不同。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一主一从,本体或出现或不出现,而喻体必须出现;比拟的本体和“拟体”成为一统,本体必须出现,“拟体”不出现。

例3曙色像一片翠蓝的水,流动在原野的尽头。

例4曙色流动在原野的尽头。

例3出现了喻体“一片翠蓝的水”和比喻词“像”;例4只出现本体“曙色”和比拟词语“流动”。所以,例3是比喻,例4是比拟。

(三)表达的效果不同。比喻重在用浅近的形象的事物去说明深奥的抽象的事物;比拟重在用模拟的方法描述人或物的行为状态。例3和例4能够达到各自的表达效果。

二、借喻和借代的辨析

(一)相同点:它们都用一事物代另一事物,事物本体不出现。

例1黑夜,静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但黎明的到来毕竟是无法抗拒的。

例2他端起杯子,有滋有味地品了一口“龙井”。

例1是借喻,只出现喻体“黑夜”;例2是借代,只出现借体“龙井”。

(二)不同点:1,借喻的作用是“比喻”,虽然也有代替的作用,但总是喻中有代;借代的作用是“称代”,即直接把借体称为本体,它只代不喻。2,构成借喻的基础是事物的相似性,即要求喻体和本体有某些方面的相似;构成借代的基础是事物的相关性,即要求借体和本体有某种关系。3,借喻可以改为明喻或暗喻,借代则不能。

例3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

例4雷锋说:“大嫂,别问了,我叫解放军,就住在中国。”

例3是借喻,“害人虫”是喻体,这一句子可改为明喻:要扫除一切像害虫一样的敌人。例4是借代,以“解放军”代“解放军中的一位战士”,这是借全体代部分。

三、对偶和对比的辨析

(一)对偶主要是从结构形式上说的,其基本特点是“对称”,它要求结构相称,字数相等;对比是从意义上说的,其基本特点是“对立”,它要求意义相反或相对,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

例1赤道弯弓能射虎,椰林匕首敢屠龙。

例2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例1的结构对称,字数相等,是对偶;例2的意义相反,结构形式并不对称,是对比。

(二)对偶里的“反对”,就形式说是对偶,就意义说是对比,这是修辞手法的兼格现象。

例3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例4敌人害怕您静若悬剑,人民信赖您稳如磐石。

四、排比和对偶的辨析

(一)排比是三个或三个以上语言单位,而对偶是两个语言单位,排比要求结构大体相似,字数要求不甚严格,而对偶必须对称。

例1但见那——满树繁花,一街灯光,四海长风……

上例破折号后是排比结构,如果将它改为“满树繁花,一街灯光”,或“一街灯光,四海长风”,就变成了对偶。

(二)排比经常以同一词语作为彼此的提挈语,使排比互相衔接,给人以紧凑、密集之感;而典型的对偶句上下两联是不重字的。

例2国家要独立,民族要解放,人民要革命,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例3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例2是排比,“要”是提挈语;例3是对偶,属于没有重字的典型的对偶句。

上一篇:社区中秋、国庆前安全生产大检查总结下一篇:幼儿园消防培训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