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住语文的根教学反思

2024-10-10

守住语文的根教学反思(精选10篇)

守住语文的根教学反思 篇1

守住语文的根教学反思

今天全天都是黄亢美老师的课,上午是新课程改革理念学习,黄老师依据“问题教学法”的特点,采用竞赛的方式,把比较抽象的新课标理论编成一道道情境思考题,边讲解,边演示,边竞赛,并给抢答的学员记相应的奖分,让我们在愉快而又紧张的活动中领悟了新理念。

我作为第四小组的组长,认真组织本组组员认真讨论交流,鼓励大家踊跃发言,在一旁不时地提醒答案,最后我们组获取了最高分,大家欢呼雀跃,拥着我说:“我们组长真棒!”其实,只有我自己明白,这些知识,平时在听黄老师的讲座和与黄老师的交流中,或多或少我已接触过,并不是我是理论功底好。当竞赛出现一些自己没看过的案例分析时,我只有看着学员们精彩的发言,很多学员深厚的语文底蕴常令我汗颜!我很喜欢黄老师经常说的一句话是:“成功来自信心,信心来自厚实的文化底蕴”,是啊,只有胸藏万卷书,才能口吐莲花。

下午的课是《文字学与识字教学》。黄老师说,要提高小学生的识字效率,首先就必须提高其识字的能力;要提高学生识字的能力,就必须进一步研究小学识字教学的规律,包括学生的汉字学习的认知规律和汉字本身的规律。根据字理识字,在孩子们的眼里,这些汉字已不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幅幅图画,甚至还会浮现出动态性的内心视像,祖国汉字深厚的文化内涵也就自然地融入学生的心里。几年前,我们学校给每位教师订了黄亢美老师的《小学语文字理识字教学手册》,并且在平时的教师培训中,我们也进行了字理知识的学习,因此,对于字理,我并不觉得陌生。可是,当竞赛开始时,有很多字的`字理,我只能意会却不能言传,在具体的语文环境中去字理析词就更说不出个所以然了。今天有幸亲耳聆听黄老师的课,我对字理知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了。识字教学就是要充分地依据汉字构字的原理,引导学生析形索义,因义记形,形象地识记汉字。低年级重在字理识字,中高年级重在字理析词。

正如佟乐泉先生指出,评价一种识字方法的优劣,“首要的标准就是看它能不能尽量地减少死记硬背的内容,提供更多易于联想的线索,更快更牢地识记汉字”。从这个意义上讲,可以说,讲析字理是识字教学最根本的方法。加强学习字理知识,并运用到教学中,是我今后努力的一个方向。

守住语文的根教学反思 篇2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呢?

一、采用多种形式朗读

朗读是一项技能技巧,是一种艺术再创造活动。朗读技巧的习得、掌握和运用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通过长期的实践,不断的训练,才能熟中生巧。为了避免单调、枯燥,朗读形式应尽量多变,激发学生的兴趣。

1. 教师的范读。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范读,就是授学生以感知教材的“渔”;而学生朗读,则是对教材的直接感知。范读是最好的朗读指导,有经验的教师往往把范读作为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重要手段。青少年有较强的模仿性,教师范读得好,学生自然会加以品味、体验、模仿,久而久之,提高朗读能力。范读形式可以是教师朗读,也可以借助磁带、光碟等范读。为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范读课文时,可借助肢体语言,边读边做动作,如《春》中的“钻出来”“打两个滚”“踢几脚球”“抚摸”等,由此,学生觉得这篇课文挺有趣,就一定不厌其烦地读,从而掌握朗读的技巧,并增强能力。需要指出的是,教师的范读只是引路而已,在学生受到直观的、形象的启示之后,教师必须要求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按自己的理解朗读,读出自己的感受和体验。教师的示范指导和学生的自我探索、自我纠正、自我创造应该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2. 表演式朗读。

表演式朗读有两种:一是分角色表演式朗读。即先让学生读文本里描述的不同角色,在此基础上,再演一演,走进文本,用绘声绘色的朗读,形象贴切的表演,把文本中所描述的情境展现出来,如身临其境。如寓言《蚊子和狮子》《赫尔墨斯和雕像者》,童话《皇帝的新装》等生动有趣的对话较多的课文,都可以采用这种朗读方式。在此基础上再指导学生编写和表演课本剧,这样学生的兴趣就会大大提高。分角色表演式朗读能增添课堂教学情趣,加深学生对文本情境的体验。二是动作表演式朗读。即让学生边朗读边做动作,不需教师过多地讲授学生就能理解;简单易懂的课文一些较难理解的课文,采用这种朗读方式也变得好理解了。如古文《核舟记》的第三自然段:“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同。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为了加深学生对这一段的理解,我让三个学生分角色表演,要求学生一边做动作,一边朗读。在做做读读中,学生加深了对文本的感悟理解,很容易地领悟了文段意思,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

3. 竞赛式朗读。

初中学生一般都喜欢参与竞赛,而且多希望自己在竞赛中获胜。因此,可在班级里开展“朗读明星”等比赛活动。比赛前,先给每个学生充分的时间准备好朗读内容,然后提出要求:声音响亮,有感情,最好加上适当的动作,态度大方、自然。学生做好充分准备后,轮流上台朗读,其他同学当评委打分,评出“朗读明星”。在准备、比赛、评价的过程中,学生的朗读水平定能得到提高,而且极大地调动了朗读积极性。这种活动也可以在每堂课中即时进行。首先让全班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请愿意读的学生站起来读;告诉学生,如果你要挑战别人,你就站起来读一读;没有人挑战,剩下的就是“朗读明星”。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朗读明星”的名额可多一点,可分成全班明星和组上明星,或男生朗读明星和女生朗读明星。此外,还可分为各类文体的朗读明星。学生为赢得明星称号,自然也就主动钻研,这样就可大大提高朗读能力。

4. 配乐朗读。

音乐的旋律和节奏最能拨动学生的心弦,引发强烈的审美共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朗读课文时,创设情境,播放与文本内容相适应的背景音乐。例如:朗读高昂欢快的课文《安塞腰鼓》时,配以节奏强的歌曲《运动员进行曲》;朗诵描述风光无限的课文《春》时,配以《春江花月夜》的曲子。以此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以乐激情,感染学生。

二、边朗读边想象、联想

想象和联想是思维的主要形式,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努力激起学生对于作品内在意境美的再创造,使文中描写的情景像电影画面一样一幕幕地浮现。这样,学生对于作品思想内容的把握就会更加深入,对于文章语言表达形式的领会也更加深刻,就能从中受到真的启迪、善的教化、美的熏陶。尤其是朗读诗歌和一些意蕴隽永的散文,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可以把文中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如教学《济南的冬天》一课时,教师可利用投影,让学生怀着愉悦的心情感受雪花的飘舞、松柏的青翠、温泉的暖和、水藻的碧绿、垂柳的轻柔……学生从心灵上受到感染,读时就特别入情入境,从读中感受到济南冬天的特点———温晴,同时也培养了丰富的想象力。

三、灵活运用多种朗读方法

在语文教学中,为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必须灵活变换朗读方式:齐读、散读、赛读、分组读、男女分读、个别读、接龙式读书法、片段欣赏式读书法等。

四、鼓励学生参加校内外各种演讲比赛活动

朗读与演讲是相辅相成的,课内的朗读训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演讲能力。反之,只要学生勤于参加演讲活动,在反复的演练过程中,就会极大地提高朗读水平。

守住阅读教学的根 篇3

误区一:以讲代读,使学生语文学习失去主动性

课程改革对我们语文阅读教学带来了全新的革命,传统教学中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受到冷落与摒弃。新课改倡导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学习,而语文学科就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与舞台,因为阅读主要是依靠学生的自读与自悟。朱熹曾说过:读书之法,在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阅读的过程就是阅读主体通过特定的心智活动。在自己的脑海中建立文本的言语与社会生活对应关系的过程。真正的阅读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阅读的实践活动,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具有自主性与独立性,教师决不能用自己的讲解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文章的内涵、重点语句的理解、文章的内容与写法的探究不是教师讲出来的,而是学生在诵读中悟出来的。笔者曾见到有些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从开课的第一分钟一直讲到课的结束,在课堂上学生没有思考与开口表达的机会。课后与这位教师交流:为什么教师在教学中总习惯于“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根据这位老师反馈的信息看,“满堂灌”可以节约时间,该教的东西都教给了学生,教师尽了职责,心里踏实,问心无愧。殊不知。现在的学生有的不爱学习,教师在课堂上所讲的东西,学生是否掌握。掌握了多少,掌握的程度如何,教师都不得而知,何谈尽了教师的职责?这位教师的做法道出了当今语文阅读教学的一种悲哀。阅读是学生心智自觉自悟的过程,岂能由教师包办代替?“教”的根本价值在于“学”,只有学生学得了知识,获得了能力,教师的教才具有真正的意义。其实教师的“满堂灌”只是教师在课堂上的掩耳盗铃,自欺欺人,这样的教学只能是低效甚至是无效劳动。

误区二:以析代读,使阅读课堂失去了灵性

我们阅读的课文(或者经典佳作,或者时文美文)是作者对自然、社会、生活、人生与自我的认识与感悟精髓的浓缩,是作者智慧的结晶,这些文章是精美的,是鲜活的,是充满灵性的,作者的认识与感悟只能依靠学生在阅读中心领神会,有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比如有些诗歌的意境,诗句的韵味,有些散文蕴含的情味等只有学生用心灵去感受、去体味,才能感觉其美,而如果用具体的词语或语句表达出来,其美就会大打折扣,甚至黯然失色。有的文章其实就是密不可分的整体,有些教师教学时非要让学生划分段落层次,归纳段意,致使学生爱读的充满美感、充满情趣,充满灵性的文章,被教师像解剖尸体一样分解得支离破碎,直至学生感受到索然无味甚至厌烦为止。我们不妨来看一看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展现的本是我国北方的一幅雄伟壮丽的雪景画卷,作者的豪迈与大气就寓于这幅画卷中,学生通过感情诵读就体味出北国冬天的一种雄壮美与作者的豪迈情怀,但如果让学生逐句翻译:“我国北方的风景,千里的大地冰雪封冻,万里的山河大雪飘飘”,这样,我们眼中的北国冬天就与原词的美感相差甚远,学生更不能享受诗词本身的美妙与韵味。再比如:朱自清的《春》展示了春花、春草、春风、春雨以及春天里的人所构成的美妙画卷,让人徜徉于春天、享受于春天、陶醉于春天,从而萌生奋发向上的力量,这些学生通过反复的诵读便可获得。但有些教师偏偏在课堂上呆板地进行分析:这篇文章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为什么要写到春天的人?篇末三个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本是丰盛的“春天景致”的精神大餐被教师分解得味同嚼蜡,学生本可以用享受的心态来读此文,现在只能用厌恶的情绪来背此文。这样的教学,我们的教师非但没有成为学生语文学习的引路人,相反成为扼杀学生语文学习兴致与欲望的刽子手。试想:我们的教学在学生的心灵深处留下了怎样的印记,给学生语文学习带来怎样的影响,我们每一位教师应该深思。

误区三:以问代读。使语文教学陷入单一性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在语文课堂上又出现了一种新的现象,就是教师虽然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教师不再“满堂灌”了,但又走向了另外一个新的极端,即“满堂问”,也就是在课堂上教师一组问题接一组问题提问学生。对学生进行问题的狂轰滥炸。课堂上教师不给学生读文、品文的机会,学生在永远也回答不完的问题中进行着单调、乏味的课堂学习,如此教学,学生回答问题的技能是提高了,但学生的语文素养却未能真正地提升。笔者曾听过这样一个课例,有位教师讲《背影》,首先出示一组问题:本文写了件什么事?本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本文为什么以“背影”为题?待学生回答后,接着又提问第二组问题:作者前后的心情一样吗?文中几次写到背影?重点写的是哪一次?父亲给“我”买橘子有什么特别之处吗?值得“我”那样惦念吗?学生疲于应付后,教师又提出了第三组问题:作者是怎样描写父亲的?课文写父亲离去时的背影是怎样写的?有什么作用?学生三组问题答完,《背影》一文的学习就结束了。其实,《背影》一文之所以成为经典名篇,就是文章中父亲的挚爱亲情让许多人怦然心动,《背影》一文真正的艺术魅力就在于文章所透射的无言至爱与动人真情,教师教这一课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感受文中这平凡而伟大的父爱以及流淌于文字问的情感美,而这一教学目标不是靠堆砌几个问题就能达成的。美的情感只有用心灵才能感悟,学生要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要进入文本所展现的生活情境,与作者的心灵交融在一起,才能感受出这种真情挚爱,而这些必须依靠学生的反复诵读,深情诵读。这样作者的心弦才能拨动学生的心弦,我们就能真正让学生感受隐藏在文字背后的亲情之美来。如果将这样一篇反映浓浓至爱的美文分解一组一组枯燥问题来读,学生就会感觉反感厌烦,也就不可能与作者产生内心的共振,这篇文章的真正内涵与美就会被我们的教师无情地扼杀,这篇文章教学的价值就会大大缩水。

误区四:以练代读,使语文教学失去了其应有的本性

时下不少地方流行着一些课题实验,即将一节课教师所教的内容,变成一份试卷,课前让学生预习,完成预习题;课中要求学生自学,完成课堂练习;课后要求学生巩固,完成课外作业,这样一节课从课前、课中到课后学生都是在做题中度过的,教师授课也就是对试题的评讲(包括课前预习题的订正、课中练习题的解惑以及课外练习题的落实,通过这种模式进行教学,学生答题的能力是提高了,但语文教学也就失去了其本性。语文教学的核心是引导学生学习语言,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感受语言,感悟语言,使用语言,从而积淀语文素养,提高语文能力。但把学生当作解题的机器的语文教学显然是有明显缺失的,因为这样的教学不让学生走近文本,走进文章,感受文章中所隐含的资源,不让学生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进行思想的碰撞,这样,我们的教学就不是真正意义的语文教学。其实,语文是优雅的、高尚的,它可以荡涤人们心灵的污垢;语文又是美妙的、妩媚的,它有旖旎的风景,让人心旷神怡;语文还是聪颖的、睿智的,它那深邃的哲理能开启人们懵懂的心灵,让我们的内心洒满阳光,充满智慧。语文丰富的内涵与独特的个性。岂是一个“练”字了得?殊不知,在语文课堂上让学生无休止的做题是对语文本性的一种亵渎。更是对学生语文学习浓郁兴趣的伤害,这样的教学就有悖于规律,其效果只能是事倍功半。

我们的语文是一方美丽,是一片真情,是一份雅趣,是一种机智与气度。只有通过诵读,让学生走进文本美美的赏。细细的品,深彻的悟,学生才能真正徜徉于美妙的语文世界,享受语文的味道与情趣,享受语文的韵致与奇妙,享受语文带来的灵魂的的洗礼与思想的超越。

守住语文的根教学反思 篇4

本学期第三周天荣中学的数学老师来我们学校进行课堂教学的交流,很荣幸地是,在这次交流活动中我上了题为《九年级数学——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的公开课供大家一起交流探讨。在这次交流探讨中我获益良多,对如何更好地开展本课的有效教学有了更多的体会和认识。

一、课后的总结与思考:

“一堂成功的数学课,往往给人以自然,和谐,舒服的享受。每一位教师在教材处理,教学方法,学法指导等诸方面都有自己的独特设计,在教学过程会出现闪光点。”,这是我在一本数学杂志上看到的一段话,我很赞同作者的观点,一堂成功的数学课,往往给教师自己本身和听课的学生以自然,和谐,舒服的享受。

学生是课堂教学实施之本,课堂实施是否成功还要看课堂教学是否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在准备本课的教学时我充分考虑了任教班级学生的特点。本课任教的班级是初三(8)班,这是一个平行班,在年级的平行班中处于中等水平,学生原有的数学底子较为薄弱,学生课后的学习习惯差,但是在课堂上,有老师的督促,大部分学生在课堂上还是较为自觉地学习数学。

针对班级的实际情况,我决定在本课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没有采取小组讨论的问题讨论模式开展本课的课堂教学,而是比较传统地,让学生先练后讲再练这样的讲练结合的模式开展教学。

1、为了让学生能自主地体会“方程的解与什么有关系?”,让学生能把新知识当旧知识来理解,在学习新知前,先让学生解方程,通过练习来复习用公式法解方程,并把结果填写在预先设计的表格,通过表格直观自然地体会方程的解与b?4ac的值有关。从而很自然地进入本课所研究的重点内容。

附录一:

(一)解方程并讨论方程的解与什么有关系?

(1)、用公式法解:

1)x?3x?1?0

2)4x?4x?1?0

3)x?x?1?0

(2)、根据上述结果填写下表:

思考:从上述解题中你发现什么规律?方程是否有根与什么有关系?

2、师生共同小结本课学习的知识要点:

(1)b2?4ac叫做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根的判别式,通常用“△” 表示;

(2)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根的情况:

3、师提出问题,学习根的判别式对于我们有什么作用?借助根的判别式又可以帮我们解决一些什么样的数学问题?

(1)利用根的判别式可以使我们“不解方程也能判别方程的根的情况”;

1、不解方程,判别方程2x?4x?35?0的根的情况

(2)利用根的判别式求出一些方程中待定系数的取值范围。

2、已知关于x的方程3x?2kx?k?3k?0,当k取什么值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4、让同学们根据本课所学的内容进行有关的分层练习,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不同层次的练习。

5、小结本课所学内容和讲评纠正一些练习中出现的问题。

整节课的实施过程很顺利,学生对本课的知识掌握程度不错,因为作为一个处于年级中下水平的平行班来说,大部分同学能较好地完成练习的B组题,有些同学还能做C组题,那说明同学们对本课的知识掌握还很不错,能很好地达到本课的教学目的。

在教学过程中,每节课总会有这有那的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本课也是一样,尽管本节课学生完成习题的情况看,都很尽人意,还有点意外的是,竟然那么多学生能完成B组题,如果C组题不是学生理解题意存在较大的问题外,部分的优生还能完成一道C组题。情况看起来真是形势大好,但是换个角度想,本节课我这样安排是否太低估了学生的能力?我是否对新知的探索部分有太多的包办代替了,我应该更大胆地让学生自主去探索去归纳问题呢?当我在后期的迅堂批改中就感觉到的。而很幸运的,在后来的交流和探讨中,果真有老师给我提出了同样的建议。那样就更肯定了我的想法。

二、课后的交流和探索。

听课教师A:觉得本课的课堂流程过度很顺利,学生不象是年级中下的水平,无论是上课听课的情况还是做题的情况来看,学生对本课的知识掌握得不错。

听课教师B:也有同样的感觉,学生能按老师例题的格式去做,做题的书写等都不错,但是如果换成是我的话,我可能会先让学生先尝试做了分层练习,体会根的判别式的作用,才与学生一起归纳根的判别式的作用。不知大家觉得如何?

我的回应:其实,在准备这节课时,我也是希望在引入新课前,让学生自主用公式法解方程、填表后,再通过小组讨论:“从上述解题中你发现什么规律?方程是否有根与什么有关系?”;然后在进行对“根的判别式的作用”中,也是让学生先练,再小组讨论,共同归纳结果,在纠正学生解题过程中的一些不足。但是又担心,这个班的学生原来没有很多地训练小组讨论,然后好象学生的能力也不怎样,给他们讨论不知道能不能讨论得起来,于是后来就保守点,还是想先老师说,学生在模仿做,这样稳妥点。但不过真的,我在本课实施的后期也发现我真的是太低估学生的能力了,大部分学生能把中档的题目做完、做好,那说明本课的知识,学生不难理解。无论是从学生的能力看,还有就是课堂时间的安排下,都允许学生能进行充分地讨论。

听课教师C:没错,我也赞同这样的处理,如果本课的知识点,知识的应用都是由学生自己探索、体会、总结出来,必定让学生对这节课的知识掌握得更好。还有,对于平行班的学生来说,自己能这样学习数学问题,学习的自信心一定会得到很大的加强。

三、反思自己的教学是否真正达到了教学目标。

课上完了,交流探讨也告一段落,我对本课的教学有做了进一步的反思,反思自己的教学是否真的达到了教学目标。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我们要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了不同的发展。因此我觉得,本课的教学目的不仅仅是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任务,学生掌握了教学内容没有,还要关注学生是否在本节数学上得到了不同的发展。

回响本课的教学,我还是过多地注重地要求每一位学生都应该掌握哪些知识,尽管在分层练习中设计了不同层次的题目,让优生做有难度的题目,让他们多多思考,提高思含量。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降低学习要求,努力达到基本要求。但是在课堂内容的呈现过程和内容探索过程中没有注重学生间的交流。其实学生才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在他们的交流中,可以硬性要求,先让小组中学习最薄弱的同学发言,再到能力较强的同学发言,这样,即可以使薄弱的同学有一种压力,一定要多思多想。还可以通过组间交流,完善自己的想法。

还有,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看老师怎么发掘而已,不要太主观地一味过高或过低地估计学生,给学生一个机会,学生会还我们一个奇迹。

四、本棵教学的重新实施情况。

经过对本课的反思,我又在另外的一个水平相当的班级进行实验,就是:

1、让学生自主用公式法解方程、填表后,再通过小组讨论:“从上述解题中你发现什么规律?方程是否有根与什么有关系?”;

2、然后在进行对“根的判别式的作用”中,也是让学生先练,再小组讨论,共同归纳 “根的判别式的作用”;

3、纠正学生解题过程中的一些不足。

学生发言活跃,做题的情况是,大部分完成B组的两道题,学生的答题书写不是很规范,但是从学生最后的自我归纳:“本课你学习的什么内容,有什么收获?”的回答中发现,学生对根的判别式的理解清晰,对它的作用也很清晰。而对解答过程书写不是很规范的问题完全可以在后续的练习课中得到纠正和完善。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里说:“任何时候都不会给孩子不及格的分数,扼杀孩子的学习机会”,其用意是希望教师任何时候都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给学生予以学习的机会和希望。

什么样的教法才能真正能完成教学目标呢?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目标,提出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四个方面来进一步对每节课进行要求。

教师应给了足够的思考空间给学生,通过验证进而概括,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教师应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获得了真正的发展。

通过这次的活动和反思,我更觉得,人无完人,我们只有在教学工作中,多多反思,记录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所得、所失、所感,为不断创新,不断地完善自己,为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附:《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判别式》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根的判别式的概念,2.能用判别式判别根的情况。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的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

2.进一步考察学生思维的全面性。

(三)德育渗透点:

1.通过了解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2.进一步渗透转化和分类的思想方法。

二、教学重点:会用判别式判定根的情况。

三、教学步骤:

篇二:《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教学反思

1.成功之处

本节课的教学坚持从学生实际出发,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对新理念的贯彻和教学方法的使用;在突破难点时,多种方法并用,注意培养自学能力;坚持当堂训练,例题、练习的设计针对性强,重点突出,对方法的总结言简意赅;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充分经历了知识的形成、发展与应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掌握了知识,形成了技能,发展了思维;教学效果很好!

2.不足之处

当然,每堂课总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如在利用配方法推导公式上稍微多花了几分钟,探索部分我比较多的包办代替了,这点上考虑不足,且大部分学生对于字母的认识仍然不熟练,过多的在公式推导上花时间反而会把学生弄糊涂.与其利用公式来分析根的情况,不如直接利用几道方程来归纳可能更加直观.但是要通过方程根来归纳根与什么有关系,可能要列举相当多的方程,考虑到题量与课时有限的关系,所以本节课还是采用了比较抽象的方式进行归纳,但是这一缺点在进行习题演练时可以弥补.

守住语文的根教学反思 篇5

摘要:板书是教师必备的基本教学技能。板书有利于知识传授,有利于学生智力开发、能力培养,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有利于学生记忆知识。但是越来越多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选择了用多媒体课件替代了板书。让我们在新课改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守住传统板书的地位与作用。

关键词:板书 小学语文 教学质量

课堂教学

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教育学”指出:“所有的直观教具中,要数黑板最普遍,最重要,最灵活。但是也许正因为黑板过于为人们所熟悉,因而往往被人们忽视或使用不足。许多教师利用黑板的能力很差,还从未探索过他那令人兴奋的种种可能①的办法。”因此教师要积极的在课堂教学中运用黑板的重要作用。而要用好黑板,那么教师就应该在课前先设计好板书。板书设计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堂中适当的板书能够提高教学质量,掌握语文基础知识。但在实际教学中黑板的重要性常被小学语文老师忽视,有的黑板板书设计的单调乏味,有的胡乱涂鸦,从而导致学生厌学情绪滋生,学习积极性大大降低。本人认为黑板板书的实际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是很重要的。本文拟就近十年来我国教育学者和实践工作者对板书在现代化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研究,做一梳理,以期引起人们对现代化小学语文教学中板书缺失问题的关注。

一、板书的便利与意义

板书在课堂中的使用方便灵活,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不同,条件的差异,以及自己的教学理念,可以在课前就设计好,并且可以在上课过程中根据具体的情况,适当的修改,使板书适应课堂教学的变化,更好的服务课堂教学而且修改或删减板书也比多媒体操作起来更加灵活方便。板书在课堂教学中有以下几方面的便利:

1.板书易于修改。教师的板书大部分都是在课堂中写的,不像多媒体在课前就已经做完,上课时一般照着课件上,而板书则可以在上课中,如果教师觉得字写的不够好或写错了,可以擦掉重写,还可以就学生上台写,与学生互动,让课堂活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有突如其来的灵感就可以在黑板上书写出来,不会像多媒体受制于课前制作,死板的上完课。而黑板也给教师对板书设计的调整提供了足够的空间。

2.板书易于增删。黑板留给教师很大的书写空间,让教师自由发挥。教师在完成课前预设的内容外,还可以书写当时想到的本节课拓展的知识。或者教师这节课没上完也可以把没上的内容省略,做到灵活的处理教材和板书。

3.米奇尔?欧海尔在他的文章中,指出了在黑板上做记录的好处就是这些文字在黑板上停留多久学生就可以看多久。据有关研究表明,人们从语言文字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15%,而同是运用视觉,听觉则可接受知识的65%,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正确的组织和运用最适合的直观教学的板书手段和方法,可以使学生的学习走近路,走直路,走到“百闻不如一见”的作用,可见板书设计的形象直观对于教学具有极其重要的意②2 义。

二、如何合理设计板书

板书是一篇微型教案,是教案的组成部分,几乎浓缩了整个课堂的精华。学生上课的时候主要做的就是记录教师的板书,因此教师在设计板书时不仅要考虑教材和教案,同时也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心理特点。1.简化内容,抓住关键。

教师在设计板书的时候应该把课文内容高度简洁的概括一下,抓住课文的关键进行教学。因此教师在设计的时候无需面面俱到,应适当的留下空白,在虚实之中使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因而“实”是衡量板书优劣的根本原则。只有在“实”的基础上,才可以求“精”。2.文字归纳法。

在板书设计中,文字的使用是最多的,也是最普遍的手法,这时其他板书设计方法的基础,几乎适用与任何课文,当然不可以一节课中大量的使用,否则就稍显单调。3.形象图解法。

这是一种全新的板书设计方法,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极好的教学效果,用这种方法设计出来的板书,生动,形象,具有较高的浓缩性,新颖性和趣味性,可以有效的调动学生的思维,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三、现在语文课中的板书问题

1.盲目追风,忽视板书的作用

现阶段,由于认识到多媒体在上课中的作用,很多教师盲目使用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从而忽视了传统板书的重要作用,并且很多年轻教师因为自身的书写功底不足,因此他们在上课的时候会更重视多媒体的运用,而“抛弃”了板书,而且,在当前,评价一堂语文课的优劣有一条很硬的标准,那就是是否使用了多媒体进行教学。为了迎合这一标准显示教学手段先进,人们往往过分突出了多媒体的“整合”,而忽略传统教学运用,真可以说是“成也多媒体,败也多媒体。” 2.忽视新技术,死守板书

有一些老教师性格死板,认为只有传统的板书是教学的最重要的手段。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会故意的忽视多媒体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整堂课下来全部使用板书,这样反而会让学生产生视觉上的疲劳,让整堂课上的枯燥无味,课堂教学质量极差。

3.语文课板书混乱

目前,有一些教师在上课特别是上语文课中根本没有注意板书的设计,只是上到哪,就写到哪,没有注重语文课板书的实用性和科学性。有时只为了板书的新颖而设计板书,那板书就失去了它最基本的作用和存在的意义,特别是语文学习就重在听、说、读、写,并且对于小学生而言,学习生字还是最基本的东西,老师在黑板上写字时,也是学生识字的过程。

四、涉及的板书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作者在众多的近期发布的论文中发现很多这一方面的相关论文都在从头到尾都在指出多媒体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他们往往全篇否定多媒体的教学作用,然后在文章的最后一段说一下其实多媒体也是有好处的,我们应该正确的看待多媒体的教学作用,作者认为他们在写之前心态就没有放平,因此很多的文章都有失偏颇。作者认为既然把多媒体作为研究对象,那在研究之前就应该先对多媒体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再去研究。这是作者对这些文章的认识。

2.许多的论文中都在谈他们分析板书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优点或者是缺点,或者在说怎样合理设计板书,因为他们为了说明板书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优劣,并且没有指出板书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而是全篇介绍在上课中板书应该怎样的设计,以及板书与多媒体在教学中的相比,板书好在哪些方面,并且没有指出板书的设计对于课堂气氛的好处,也没有说明板书在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作用,这样就会让读者在阅读这些论文的时候会有这方面的疑惑。

3.在一些论文中,有些作者在大谈多媒体的害处,他们都自动的忽略了多媒体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而有的作者在研究的则是多媒体与传统板书的冲突性,没有或忽视了,其实如果多媒体和板书合理的运用在一起那将对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产生巨大的作用。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有它的作用以及缺点,但是板书有何尝不是如此。一些作者都是要么否定多媒体或者是板书。有的作者有觉得多媒体与板书应该合理结合,却又没有具体指出应该怎样做。

五、综合现有文章,笔者认为,当前对如何通过课堂板书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可以通过在班级举办粉笔比赛,提高学生对粉笔的兴趣,进而是学生产生对教师课堂板书的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样使主动去关注老师的板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不管是使用板书还是多媒体,教师都要在课前自己合理的去设计应该怎样的使用,不但要有实用性、科学性,而且要有艺术性。让学生上课时不但会投入教师的教学中,还会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3.注意课堂教学中板书与多媒体教学综合运用,我们不能单方面的都使用板书或多媒体进行教学,因为无论是哪一种方法一整节的教,学生绝对会产生视觉疲劳,而且教学质量也不会高到哪里去。注释:

①转引刘显国 教育学【M】.1997(57).②于娟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如何正确应用板书【J】 才智,2010(24).参考文献:

用心朗读,养好语文学习的根 篇6

一、丰富的感悟让朗读入情入境

诚然,在阅读教学中,我们需要教授一定的朗读技巧。然而,过分依赖技巧而对文字背后的意义囫囵吞枣的朗读是没有生命力的。任何一篇课文里都融入了作者真挚的感情,要想真正朗读好一篇课文,必须深入地理解课文,掌握整篇课文的感情基调。读有利于理解课文内容,教师指导朗读,不是生硬的要求学生读得高些、重些、慢些等等,而是让学生用心去读,以读感悟,以悟带读,引起共鸣。如教学《一株紫丁香》 一课,怎样读好“你听,你听,绿叶儿在风里沙沙地响,那是我们给你唱歌,帮你消除一天的疲倦。”我就采用边读边悟的方法,先指导这一段要读得轻,不然会打扰老师工作。通过范读和点读之后,“你这片绿叶想对老师唱些什么?”多么懂事的学生啊!你这位老师听了想对学生们说些什么呢?教师指导 “老师一天要忙些什么?”学生说:“要做的事很多,上课,作业,卫生,思想教育工作,老师一天下来太累了。”生反复读, 读出对老师的理解。师继续点拨“世界上无私的爱很多,除了母爱还有师爱,这种爱是一种奉献,老师爱你们,你们爱老师吗?对于爱你的老师你想对她唱些什么呢?”感悟之后,他们的读有“情”了。这样,不仅指导了学生的朗读,同时以读促思,读中悟情,从而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如果课堂上老师惟恐讲少了而使学生理解得不深不透,因而把大量的时间花在繁琐的分析讲解上,过多、过碎甚至超出小学生实际接受能力的分析挤占了学生积累语言的时间,夺去了学生运用语言的机会,这种肢解课文的讲解,使文质兼美的文章变成干巴巴的几条筋,情趣淡漠了,形象破碎了,美感削弱了,魅力丢失了,学生学起来索然无味,学过后,往往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老师让学生读中去悟,悟中读好,直至情真意切,让心灵颤动,刻骨铭心。

二、多样的形式让朗读有滋有味

枯糙的朗读形式会让人产生读书疲劳。我们呼唤朗读的形式要多样,但切不可为了体现形式而形式。因为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当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时,宜用范读指导;当需要借助读来帮助学生分清段中的内容、层次时,宜用引读;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时,宜采取分角色朗读;当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宜用齐读……但要注意的是:(1)范读只是引路而已,只能起“示范启发”作用,而不是让学生机械地模仿,因为学生有自己的个性体验,必须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因情而自悟, 按“悟”去朗读。一节课中范读不能太多,要尽可能多地留些时间让学生自己练读。(2)慎用齐读。齐读虽有造声势、烘气氛之妙用,但也是“滥竿充数”和产生唱读的温床。(3)每种形式的读放在不同的环节,它的作用又有区别,如范读与学生的试读,先后次序互换一下,它们各自所担负的任务、执教者要体现的目的意图也就不同。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朗读训练过程,科学合理地选择好每一环节读的形式,让它们各尽所能。

三、浓厚的兴趣让朗读有声有色

有了兴趣的学习能让学习事半功倍。可是,科学证明,低年段的孩子学习注意力持久时间平均只有17分钟。这时,教师需要变些“法儿”激发孩子的朗读兴趣。教师可以和学生赛读。如《青蛙看海》一课,我先抢着读“于是,青蛙跟着松鼠一级一级地往上跳!”我读时字字准确,声音响亮,情绪激昂。孩子有时真的挺较真的,“老师你读的力不大!”顿时其他同学也炸开了“,就是,要拼命才行。“”否则就跟不上松鼠了。”“腿上的力不够,跟不上就看不到大海了。”小手林立,个个想要 “跳一跳”……朗读也可创设情景让学生来当主人翁。在完成教学任务的情况下,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领悟文意,我经常和学生设置丰富的读书情境。如“红领巾广播站要向幼儿园的小朋友讲朱德爷爷和他的扁担的故事,谁愿意来当播音员”,“松鼠妈妈为了教育自己的孩子不要受骗于狡猾的狐狸,会怎样讲这个狐狸和乌鸦的故事呢?”“杭州西湖美名中外,你怎样向外国友人介绍呢?”孩子是单纯而又执着的,他们为了做个出色的导游,读得眉飞色舞。

四、理性的技巧让朗读有法有趣

教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方法,运用方法,自己学习知识。 在平常的阅读课里,我注意渗透一些朗读的小方法,如音变、 气声的训练。通过训练,学生明白了最具普遍性的“啊”和 “儿”的音变,还有ABB型叠词中BB由二声变一声的音变。 还可告诉学生,随着读“啊”字,气流也轻轻带出,以达到“以情带声,以声传情”之功效。《台湾的蝴蝶谷》文质兼美,行文活泼流畅,语言颇具层次美、节奏美、形象美,是进行朗读节奏训练的较佳课文。“每年春季/,一群群/色彩斑斓的蝴蝶/飞过花丛/,穿过树林/,越过小溪/,赶到山谷里来聚会/。人们就把这些山谷叫做蝴蝶谷。”第一句的动词读得稍轻且快,读出蝴蝶的身姿轻盈,读出蝴蝶盼望聚会的急切心情。第二句要读得渐慢渐轻并有余音,体现蝴蝶谷美丽名字的这般由来。 这样读,错落有致,读出了语言的韵味,读出了语言的音乐美。同时,学生一旦掌握技巧后,将举一反三,自由发挥,极大地提高朗读的教学质量。

总之,当学生美美地沉浸在朗读中时,便能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感悟作品背后所蕴涵的情感,达到古人所说的“文章读以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的境界,真正陶醉其中,从而陶冶自己的道德情操,增强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培养自己爱美的情趣。

摘要:学好语文的基础是读书。朗读、指读、默读等多种形式的读书方式被老师们巧妙地运用于课堂。语文教学要重视朗读,已越来越成为语文老师的共识,因为阅读教学要落到实处、搞扎实,就必须从最根本的朗读上多下功夫。

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教学设计 篇7

【教材分析】

函数是中学数学的核心概念。核心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函数与其知识据有关烦的联系性,而函数的零点就是其中的一个链接点,它从不同的角度,将数与形,函数与方程有机的联系在一起。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函数的性质,具备初步的数形结合知识,了解方程的根与函数零点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结合函数图象和性质来判断方程的根的存在性及根的个数,从而掌握函数在某个区间上存在零点的判定方法,为下节“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和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因此本节内容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地位重要. 【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本节课教学内容的特点以及新课标对本节课的教学要求,结合以上对教材以及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巩固方程的根与函数零点之间的关系,学会函数零点存在的判定方法,理解利用函数单调性判断函数零点的个数。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类比——归纳——应用”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感悟有具体到一抽象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培养学生严谨的科

学态度。

【教学重点分析】

教学重点:因为函数的零点与方程的关系至关重要,为下面二分法的学习奠定基础,因此我把本节教学重点定为判定函数零点存在及其个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为了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让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和成果,故本节难点定为探究发现函数零点的存在性,利用函数单调性判断函数零点的个数。

【教法分析和学法指导】

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和认知水平,在教法上,我借助多媒体和几何画板软件,采用“启发—探究—讨论”式教学模式,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在学法上,我以培养学生探究精神为出发点,着眼于知识的形成和发展,着眼于学生的学习体验,精心设置一个个问题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和成功的机会。

【教学过程设计】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上我做如下设计。

问题1:求方程的实数根,画出函数观察他们之间的联系?

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易得:方程的实数根就是函数的图像;并的图像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

[设计意图说明]通过学生熟悉的二次函数的图像和二次方程让学生观察方程和函数形式上的联系,从而得到方程实数根和函数图象之间的关系。理解零点是连接函数与方程的结点。

初步提出零点的概念:-1,2既是的根,又是函数在y=0时x的值,也是函数图象与x轴的交点横坐标。-1,2在方程中称为实数根,在函数中称为零点。

问题2:对于一般的一元二次方程和相应方程这种关系是否成立? [设计意图说明]利用几何画板,学生从动态的角度体会方程的跟与函数的零点之间的关系。引出函数零点的定义

对于函数y=f(x),我们把使f(x)=0成立的实数x叫做函数y=f(x)的零点 方程f(x)=0有实数根<=>函数y=f(x)的图像与x轴有交点<=>函数y=f(x)

有零点

问题3:求函数零点

(1)(2)(3)

对于(1)(2)小题,学生容易求的函数零点,而(3)小题学生则意识到无论用代数还是几何方法入手,再不借助计算机的前提下,不易求得函数

零点。

[设计意图说明] 借助这个练习题既巩固检测了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又引发学生认知冲突,引出本节课题,为新课的教学作好铺垫。

问题4:请同学们观察动画《小马过河》

将河流抽象成x轴,将小马前后的两个位置抽象为A、B两点。请问当A、B与x轴满足怎样的位置关系时AB间的一段函数图象与x轴会

有交点。

通过观察,学生不难发现只要满足A、B两点在X轴两侧这种位置关系就可以达到要求,这种位置关系引申为f(a)·f(b)<0来表示。

结合图像,请同学们用恰当的语言表述如何判断函数在某个区间上是否

存在零点?

学生容易表述为:如果函数y=f(x)在区间[a,b]上有f(a)·f(b)<0,那么函

数y=f(x)在区间(a,b)内有零点

[设计意图说明] 将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进行合情推理,同时由原来的图形语言抽象成数学语言,再转换成函数图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体验语言转化的过程,启发学生自主发现函数零点的判定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归纳创造的能力。

问题5:仅满足f(a)·f(b)<0可以确定有零点吗?

引导学生构造反例:

强调判定条件——图像是连续不断的一条曲线。

[设计意图说明] 让学生体验从现实生活中抽象成数学模型时,需要一定修正。同时问题设计层层递进,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学生经历总结方法,发现缺陷,完善方法的过程,利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培养了学生归纳概

括能力。

通过上述研究,学生可以自己概括出函数零点存在的定理: 如果函数f(x)在区间[a,b]上的图像是连续不断的曲线,且有f(a)·f(b)<0,那么函数在区间(a,b)内有零点,即存在,使得f(c)=0,这个c也是

方程f(x)=0的根。

为了加深对概念的认识,我设计如下三个问题,请同学们分组讨论:

(1)函数具备了哪些条件,就可确定它有零点存在呢?

(2)若函数f(x)在区间内有零点,一定能得出f(a)·f(b)<0的结论吗?(3)如果函数具备上述两个条件时,函数零点的个数是惟一吗? [设计意图说明]这四个问题对学生而言存在一定的挑战,但对定理的解却至关重要,通过教师的设问让学生进一步全面深入地领悟定理的内容。同时鼓励学生相互之间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的能力。

问题6:为了加深概念,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我们再次回到问题3第三小

已知函数f(x)=lnx+2x-6试判断函数零点的个数?并说明。[设计意图说明]针对疑难学生进一步领悟,并学会初步利用函数的单调性判断零点的个数。教师可结合几何画板作出相应函数的图象分析其零点问题,让学生对函数的零点判断形成更加直观认识.

题组练习

题组1 1.函数的零点是()A.(-1,0)

B.(3,0)

C.x=3

D-1和3 2.函数的零点是()

A 1

B 2

C 3

D 不确定

题组2 已知函数

(1)m为何值时,函数有两个零点?

(2)若函数恰有一个再远点右侧,求m的值

[设计意图说明] 立足教材,选取难易适当且适量的习题,给学生提供一个完整运用知识的平台,从而帮助学生进一步落实基本知识,提高基本能力。

归纳小结

(1)方程f(x)=0有实数根<=>函数y= f(x)的图像与x轴有交点<=>函

数y= f(x)有零点

(2)f(x)连续且f(a)·f(b)<0,则函数f(x)在(a,b)内存在零点

(3)f(x)连续且f(a)·f(b)<0且f(x)单调,则函数f(x)在(a,b)内存

在唯一零点

[设计意图说明]小结是一堂课的概括和总结,有利于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能把课堂所学的知识与方法较快转化为学生的素质,也更进一步培养学

生的归纳概括能力。课后作业,自主学习

[设计意图说明]对课后作业实施分层设置,分必做和选做,利于拓展学

生的自主发展的空间。

守住语文的根教学反思 篇8

(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1、一个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觉得极富“激情” 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燃烧的岁月”!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氛围。

3、教学活动中要注重置师生于课文、作者、情景之中,也就是“溶情”。

(二)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

以前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交流”。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

(三)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1、让孩子去“展示自己”。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

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是什么啊?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孩子的创造力有时简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一位教师在教学《乌鸦喝水》时,接触到了两组形近字,“鸟”和“乌”,“喝”和“渴”。这一直以来都是教学的难点,教师让孩子们自己思考,竟得出了这样的答案: 对于“乌”的理解:“乌”表示黑色;“乌”比“鸟”少一点,是因为乌鸦全身都是黑的,以致于我们看不到它的眼睛了。

对于“喝、渴”的区别,学生这样说:“喝水”要用口喝,而且必须把嘴张大(形象说明“口”的字形),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为口渴了特别想喝水,而想喝水并不一定要张大嘴巴,所以是三点水旁。

2、注重实践,多方面实践感悟语言。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教师要做一个牧羊人,把可爱的孩子们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尽情享受!教师让学生通过“说”和“读”把感情表达出来,课堂在这激烈的情感碰撞中进入高-潮。

(四)、存在的问题

1、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还需在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上下功夫,使学生尽早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2、进一步引导学生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语文。

3、学生的学习方法还需要进一步改进。

4、还需进一步扩展学生的阅读面,借以陶冶情操、发展个性、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5、学生的综合性学习能力还需进一步提高,能使学生就感兴趣的问题,展开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

6、加强写作训练,提高作文水平。

守住语文的根教学反思 篇9

1、学以致用。在学习拼音的时候我就教给孩子“小小拼音用处大,看书识字需要它。大家都来学拼音,规范说出普通话。”在《认一认2》教学开始,先请出“麻、皮、禾、米、谷”,这几个生字的拼音学生可以拼读,这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在拼读中感受“原来拼音真的可以帮助我们识字啊”!尤其是如果学生没有这几个字的识字经验,借助拼音后他们认识了这几个字,对他们来说是多么有成就感的一件事啊。所以,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自主识字”的机会。

2、教给方法。“授之鱼不如授之以鱼”,学生借助拼音认识了“麻、皮、禾、米、谷”,“丝、毛、竹”的拼音没教过,于是,教师提问:“拼音没教过,我们怎么学呢?”这样,学生自然而然想到了看图。图是直观的物象,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字义;汉字又是音形义的结合,尤其是象形字,它把要表达的物体外形特征,具体的勾画出来,所以,看到图就想到字,看到字脑中又呈现图。看图识字也是识字的重要方法,让学生从图中认字,比教师声嘶力竭地教读更科学、有效。

3、忠于教材,高于教材。有的孩子对“禾、谷”认识不清,教师利用课件告诉学生“禾苗种在土地里,慢慢长大变成稻谷,稻谷的外面有一层皮,把皮剥掉就是烧饭用的米”,这样学生不仅认识了字,更获得了有关农业的小知识。我想,学生回到家一定会欣喜地告诉爸爸、妈妈:米是禾苗种到土里,慢慢长大变成稻谷,再把稻谷的皮去掉就是米。同时,学生也能理解“粒粒皆辛苦”的含义,比老师刻板地说教“要爱惜粮食”更有教育价值。

三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教学反思 篇10

作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三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三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教学反思1

从园地内容看,有“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等这几个内容。我把“交流平台”、“日积月累”放在一节课上一起讲。积累课文中有新鲜感的句子,和同学交流读后的感受。积累《所见》一诗。积累带身体部位的四字词语。学会用合适的方式朗读句子,表达句子意思。在班里组织几个兴趣小组,然后小组内为小组取名字,小组内成员策划活动方案。成员间交流方案是否有改进和完善的地方。

一、教学效果:

在《语文园地一》这一板块的教学中,我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为主要教学目的,展开教学。如,学生学习词句段运用中“我的发现”时,我首先放手让学生自己发现,然后引导学生汇报交流自己的发现。

同时,同时让学生再说一说这些带点的字还可以组成那些词语,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汉字中多音字的现象,并读准和理解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不同的读音和不同的意思。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多采用这种形式,相信学生的能力,鼓励学生开阔思路,大胆去说,去练,既能达到训练的目的,也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而不是学教材。再有在本次口语交际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去说。例如,让学生说说发生在课余中有趣的事情,自己的事、他人的事都可以说等,注意了拓宽思路,尽量做到让学生有话想说,有话可说。交际的方式采取了多种多样,我让学生进行同桌交流,小组交流,全班交流,还让兴趣相同的同学一起交流,交流的时候可以互相询问,互相评价;教师也参与其中,作必要的引导。最后,就这次口语交际的活动,教师和学生一起做了总结,并为习作做好了准备。

二、成功之处:

培养同学的合作能力:新课标指出要培养同学的合作能力,合作能力不光包括与伙伴之间的合作,也包括与家长之间的合作。我们要经常给同学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同学在和他人的交往中学会合作。协助同学形成良好的合作行为:培养同学养成“倾听”的习惯、“表达”的习惯、“支持”与“扩充”的习惯、“求助”与“协助”的习惯、“建议”与“接纳”的习惯。同学良好合作行为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既需要教师从点滴抓起,更要求教师以身示范。

三、不足之处:

通过拓展延伸,补充材料,使课堂的容量、密度增大,增大了学生的负担。

四、改进措施:

由于大部分都是本单元的重点词句,所以教学时鼓励学生自己先读读这些词句,再互相交流对词句的理解,然后有感情朗读,并抄写下来,能够很好地达到积累的目的。学习古诗时,本着“以学定教”“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鼓励学生借助拼音,结合插图,自读古诗,小组合作交流诗意,教师在关键的时候提示一下,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这种方式很重要。

三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教学反思2

我在教学三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六)》“我的发现”时遇到了下列问题:

1、海水有深有浅。

2、夜深了,老师还在工作。

该题目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发现同一个字在不同的句子里意思是不同的。“深”在第一个句子里是“从上到下或从外到里的距离大”的.意思;在第二个句子里是“距离开始的时间很久”的意思。当然,后者还可以理解为“时间很晚”的意思。

经过认真研究之后,我为学生补充了下列句子:

3、鲁迅先生的学问很深。

4、这本书的内容很深,初学者不容易看懂。

5、这件事影响很深。

6、他们的感情很深。

7、这件衣服的颜色是深红的。

8、河水有三尺深。

其中,第三个句子的“深”是“知识广博”的意思;第四个句子的“深”是“深奥”的意思;第五个句子的“深”是“深刻”的意思;第六个句子的“深”是“感情很好”的意思;第七个句子的“深”是“颜色很浓”的意思;第八个句子的“深”是指深度。

从《新华字典》看,“深”共有五个基本义项,两个引申义项:1、从表面到底或从外面到里面距离大的,跟“浅”相反;2、从表面到底的距离;3、久,时间长;4、程度高的;5、颜色重;6、深度;7、说话的分寸。

总而言之,“深“主要表示三种意思:1、深浅;2、时间;3、程度。

经过一番研究,我回想起一次听崔丽老师汇报外出学习体会时提到贾志敏老师在《我不怕鬼》一文时处理的句子:

1、鬼点子;2、日本鬼子;3、鬼头鬼脑;4、真鬼;5、见鬼去吧!

句子中加点的字含义也是各不相同。

看来,必须对课本深入钻研,才能得心应手。过去那种认为“一本教材,一支粉笔”的上课模式早已落伍,何况现在电子技术日益深入课堂。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新的营养,才不会在激烈的竞争中失败。

三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教学反思3

口语交际

这次口语交际课可与本组课文的学习、宽带网的活动结合起来进行,要从本组学习开始时就提出要求。请打算介绍自己去过的地方的同学和打算介绍自己最想去的地方的同学做好准备。

教师可以创设有趣的情境,以激发学生口语交际的兴趣。如,可以模拟现实生活,学生自由分成小组,组成“旅游团”,组内的每一个人轮流当“导游”;或者把教室布置成展览馆,展览馆里设分馆,大家轮流当不同分馆的“解说员”。教师要引导好组内交流的形式。“导游” 或“解说员” 和“游客”之间可用多种方式进行交流。教师要尽可能地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在双向、多向的互动中活跃思维,提高学生表达、倾听和应对的能力。

小组交流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开展评价活动。发现同学的进步,发现点滴可取之处。然后在小组内评选出活动的“最佳导游”“最佳解说员”“最佳游客”。还可设置一些灵活多样的奖项,如,给搜集资料最多的学生授予“小博士奖”,给最爱提问的学生授予“小问号奖”,给进步明显的同学授予“进步奖”。

在小组交流、评价的基础上,教师可简单总结一下这次活动的情况。如果大家有兴趣,还可以把这次活动搜集的资料整理好,办一次展览。

习作

这次习作要求学生写自己去过的地方,也可以是想去的地方,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自由选择。可以将习作和口语交际紧密结合在一起,把口语交际作为习作前的交流或者把习作作为口语交际前的准备。具体如何操作,教师可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来决定。在进行口语交际时,向学生作些习作方面的提示。这次习作要达到“使别人读了也对这个地方感兴趣”,关键是要抓住“这个地方怎么吸引人”来写。如果有可能,教师可组织一次活动。习作时,要引导学生抓住这个地方的特点。展开想象,把这个地方的景物或变化写清楚、具体。可以引导学生运用从课文中学到的一些表达方法。写好后,让学生读一读,改一改。

我的发现

这部分安排的内容是让学生发现:有些词有多个义项,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里,语义是不同的,认识到词的意义常常要结合语言环境来理解。

在第一组的第一个句子里,“深”是“从上到下或从外到里的距离大(跟‘浅’相对)” 的意思。在第二个句子里的意思是指“距离开始的时间很久”。此外,“深”还有多个意思,(1)深度,如,河水有三尺深;(2)深奥,这本书内容很深,初学者不容易看懂;(3)深刻,这件事影响很深;(4)感情厚,他们的感情很深;(5)(颜色)浓,如,这件衣服是深红的。

在第二组的第一句里,“封”是量词,用于装封套的东西。在弟”二句里“封”是封闭的意思,表现枝叶繁多,好像把森林都包起来了。

教学时,可让学生先读读这两组句子,再读读学习伙伴的话,看自己是否能发现这些特点。教师还可再列举其他一字多义的例子,或者让学生说说他们知道的哪些字也有这样的特点。

日积月累

读读背背

本次“读读背背”安排了五句写景的古诗名句。

第一句选自唐朝王维的《山居秋瞑》,全诗是“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这两句描写了如画的景色。浩月当空,照耀在郁郁葱葱的青松上,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这是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美呀!

第二句选自杜甫《绝句》,全诗是“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诗句的意思是说微风徐来,碧波荡漾,在碧波的映衬下,水鸟显得更加洁白,它们正在欢快地徜佯;青山上的草木繁茂、青翠欲滴,山花怒放,在阳光映照下火红一片。寥寥十个字,就勾画出一幅色彩绚丽、意境优美的图画。

第三句选自杜牧的《江南春》。全诗是“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千里鸟啼、绿树红花,有声有色;水乡、村庄、青山、城郭、酒旗,有静有动。作者用十四个字就概括了江南的美景。

第四句选自陆游的《游山西村》,全诗是“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教材中所选两句是脍炙人口的名句。上句通过一个“疑”字,把山峦重选、流水索绕的迷路感觉,刻画得形神毕现;下句承上,把移步换形所见之繁花似锦的春日美景,描绘得宛然在目。它的妙处,不仅在善于描写难状之景,而且出语自然天成,又富于哲理,耐人寻味。

第五句选自王安石的《庆申正月游齐安》,全诗是“水南水北重重柳,山后山前处处梅。未即此身随物化,年年长趁此时来。”诗人运用词语的重叠,营造出一幅生机盎然的图画。

教学中,要着重指导学生朗读、背诵。要鼓励学生从古诗文中摘抄自己喜欢的名句,与同学交流。

读读记记

教学“读读记记”,重点是指导学生读熟、记住,了解一些语言现象,对词语的意思不必做过多的讲解。在学生读熟的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发现这三组词语的特点,第一组是“ AABB”的形式,第二组是“又……又……”形式,第二组是“不……不……”的形式。此外,还可以做一些口头的扩展练习,如,“明明白白”“葱葱茏茏”“又肥又厚”“不言不语”。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要有意识地运用这些词语。

宽带网

上一篇:微商的重要运作因素----团队下一篇:财务工作管理暂行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