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法与权益法转换

2024-08-24

成本法与权益法转换(精选7篇)

成本法与权益法转换 篇1

为了进一步规范企业的对外投资行为和投资过程中的会计处理,改善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质量,财政部于6月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一投资》,投资准则的颁布对于促进企业在规范化中发展壮大,提高会计信息对投资者决策的有效程度,实现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和推动证券市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投资,是企业为通过分配来增加财富,或为谋求其他利益,而将资产让渡给其他单位所获得的另一项资产。长期股权投资是企业对外投资的重要内容,它在投资准则中有两种核算方法即成本法和权益法。通常投资单位对另一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是个逐步介入的过程,可能最初在被投资单位只拥有相对较少比例的股权而采用成本法核算,投资收益确认也仅公限于所获得的被投资单位在投资后产生的累积净利润的分配额。此后投资单位可能通过证券市场或其他途径而逐步提高其在被投资单位享有表决权的资本比例,从而开始对被投资单位的经营产生重大影响或是共同控制或是直接控制,这就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成本法转换为权益法的会计处理,使得投资单位的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随被投资企业所有所有者权益的变动而变动。但是当我们在解读《企业会计准则— 投资》中的指南时,对其中有关成本转换为权益法的会计处理方不示禁产生了疑惑,下面是《投资准则》指南中所列举的业务处理方法。

例:a企业于1月2日以50元购入b企业实际发行在外股数的10%,另支付2000元税费等相关费用,a企业采用成本法核算此项投资。195月2日b企业宣告分派现金股利。a企业可获得现金股利40000元。年7月2日a企业再从1800000元购入b企业实际发行在外的股数的25%,另支付9000元税费等相关费用。至此持股比例达35%,改用权益法核算此项投资。如果1997年1月1日b企业所有的权益合计为 4500000元,分派现金股利为400000元;的净利润为600000元,其中,1—6月份实现净利润为300000元。

a企业的会计处理如下:

(1)1997年投资时

借:长期股权投资—b企业(投资成本) 522000

贷:银行存款 522000

(2)1997年宣告分派股利

借:应收股利 40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b企业(投资成本) 40000

(3)1997年再次投资时

借:长期股权投资—b企业(投资成本) 1809000

贷:银行存款 1809000

(4)计算股权投资差额

投权投资差额= (522000+1809000-40000)-(4500000+300000-40000)×35%=2291000-1540000=751000(元)

会计分录如下:

借:长期股权投资—b企业(股权投资差额) 751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b企业(投资成本) 751000

假设股权投资差额按摊销,每年摊销751000元,1997年应摊销 37550元

借:投资收益—股权投资差额摊销 37550

贷:长期股权投资—b企业(股东投资差额) 37550

(5)计算1997年投资收益

1997年应享有的投资收益=300000×10%+300000 ×35%=135000(元)

借:长期股权投资—b企业(损益调整) 135000

贷:投资收益—股权投资收益 135000

上述整个会计处理过程似乎是相当的清晰、完整,但是仔细地进行推敲,不免就会发现整个会计处理实际上不甚妥当,因为长期投资的账面价值在上述会计处理后出现了虚增。分析如下:

1、根据投资准则,在权益法下若不考虑股权投资差额时,a企业对b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应等于b企业的所有者权益和a企业所拥有的股权比例的乘积。

1997/12/31 a企业对b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值应等于b企业的长期投资的账面价值扣除股权投资差额后的余额=522000+1809000-40000-751000+135000=1540000+135000=1675000…………………①

1997/12/31 b企业所有者权益合计=4500000+600000-400000=4700000

1997/12/31 a企业在b企业中的所有者权益为=4700000 ×35%=1645000…………②

通过上述计算我们发现①式和②式的值并不相等,出现了3000元差额(1675000-1645000),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权益法核算下的长期股投资的投资成本和损益调整之和应该反映投资单位按比例在b企业实际享有的所有者权益,

回过头仔细检查前面的会计处理,我们就会发现1997年1-6月份 b企业所实现的300000元利润已在第(4)笔分录处理股权投资差额时,已考虑在其中,也就是说a企业所应享有10%的b企业上半年所实现的利润即 30000元已包含在长期投资中。然而1997年末又再次将a企业10%股权所拥有的30000元的投资收益通过“损益调整”再次计入长期投资。结果造成对上半年的30000的投资收益重复计入长期投资的账面,虚增了30000元的长期投资。

2、上述第(5)笔分录计算1997 年的投资收益时对上半年的投资收益按照权益法进行了确认也值得商榷,因为1997年1-6月的a企业的长期投资是按成本法核算的,其投资收益也需按成本法进行确认的,而第(5)笔分录实际上是对1-6月的投资收益进行追溯调整。在我国现行已颁布的会计准则中只有在会计政策的变更和会计差错的更正中涉及到追溯调整。但是长期股权投资因追加投资而由成本法改为权益法并非会计政策的变更,更不是会计差错的更正。因为根据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的规定,会计政策的变更是指对相同的交易和事项由原来采用的会计政策特定类型的交易和事项的,投资企业因为追加投资使其对被投资单位的影响已经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这时的股权投资行为与成本法下的投资有着本质的区别,因此进行成本法和权益法的转换实际上只是企业为新的交易或事项选择适当的会计政策,并不属于会计政策的变更。同时准则的指南中规定“投资企业由于追加投资而使得长期股权投资由成本法改为权益法时,应自改按权益法时,计算股权投资差额”,也就是说在此情形下股权投资差额不能采用追溯调整,因此对投资收益按权益法进行追溯调整,而不对股权投资差额进行追溯调整,实际上是对同一经济业务中不同的会计科目采用不同的会计处理标准,这有违会计处理一致性的基础。

依笔者所见可以采用上述的会计处理进行修正:

由于我们已在成本法转换为权益法时将上半年被投资单位实现的利润计入a企业的长期投资成本账户第(4)笔分录,因此年末我们只需确认下半年被投资单位实现的利润中投资单位所拥有的权益,即:

借:长期股权投资— b企业(损益调整)(300000 ×35%) 105000

贷:投资收益—股权投资收益 105000

这种方法十分简便,但是长期股权投资中10%股权拥有的上半年被投资单位所实现的利润却无法在企业当年或以后年度的利润表中获得体现,因为将来即使收到来源于这部分收益的股利时只能冲减长期投资的账面价值,因此有可能削弱对企业长期投资绩效的评价。那么是否可以在成本法和权益法相互转换时,先对上半年10%股权所拥有的投资收益进行确认,再计算股权投资差额呢?分录如下:

借:长期股权投资—b企业(损益调整) 30000

贷:投资收益—股权投资收益30000

股权投资差额= (522000+1809000-40000+30000)-(4500000+300000-400000)×35%=2321000-1540000=781000(元)

结果我们发现由于投资收益的追溯调整实际上间接造成股权投资差额的追溯调整:

年初的投资差额(522000+4500000 ×10%)+再次投资产生的差额 [1809000-(4500000 +300000-400000)×25%]=781000

但是根据现行的投资准则的规定,由于追加投资而使得长期股权投资由成本法改为权益法时,应在改按用权益法时计算股权投资差额,即对股权投资差额不进行追溯调整,因此上述做法不免与准则规定相抵触。同时若对股权投资差额的摊销也采用追溯调整,就需要对不同时点上产生的投资差额进行划分才能正确对其进行会计处理,当长期股权从初始投资差额和多次追加投资所产生的投资差额,又要涉及到不同时点上的投资差额的摊销,同时成本法和权益法确认收益的时点往往也不一致),因此相较而言,投资单位a只确认其改按权益法后被投资单位b产生的利润中其所拥有的投资收益,可以说是现行的会计准则下最为适当的选择

成本法与权益法转换 篇2

关键词:长期股权投资,权益法,成本法

长期股权投资权益法与成本法之间的转换是长期股权投资核算的一个难点, 许多人一谈起权益法和成本法之前的转换, 就觉得如同进入迷宫一般, 越转越晕, 找不到方向。本文采取一个仿真案例, 假设一家公司对另一家公司的投资在2007—2011年间经历了从初始小额投资逐步增加持股直到合并, 再从合并逐步减资到小额投资的变化, 以清晰的路线图全面剖析持股比例变化导致的权益法与成本法之间的转换, 帮助读者理清思路, 找到迷宫的出口。

甲股份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甲公司) 是一家上市公司, 属于一般纳税企业, 适用的增值税税率为17%, 乙股份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乙公司) 也是一家上市公司 (甲乙公司之间不存在关联关系) 。假设甲公司、乙公司均不考虑所得税, A公司每年底按10%提取盈余公积。其他有关资料如下:

(1) 甲公司2007年4月1日以现金28万元购入乙公司5%的股权, 不能够对乙公司实施重大影响。投资时乙公司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均为500万元。2007年3月初, 乙公司宣告分配2006年度现金股利30万元, 除权日为4月5日, 股利发放日为4月20日。2007年1-3个月乙公司实现净利润36万, 4-12月实现净利润64万元, 2007年底形成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损失10万元。2007年底, 甲公司进行减值测试, 估计对乙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为28万元。

(3) 2007年底减值测试。由于长期股权投资的预计未来现金现值28万大于账面价值26.5万, 所以不提减值准备。

(2) 2008年1月3日, 甲公司以公允价值60万元, 账面价值45万元的一批存货 (库存商品) , 收购了乙公司其他股东15%的股权, 累计持有乙公司20%的股份, 能够对乙公司实施重大影响。追加投资时, 乙公司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为574万元, 账面价值为554万, 差额系2007年12月购入的一项管理用固定资产, 该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为35万元, 公允价值为55万元, 预计尚可使用寿命为5年, 无残值, 折旧费用计入管理费用。2008年3月初, 乙公司宣告分配2007年度现金股利36万元。2008年度乙公司实现净利润120万元, 2008年底形成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20万元。2008年底, 甲公司进行减值测试, 估计对乙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的预计可收回金额为135万元。

由于调整后的2007年底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26.5+3.2-0.5=29.2万, 2007年底长期股权投资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为28万, 应提减值准备1.2万。

初始投资时, 投资成本为26.5万, 应享有乙公司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份额为25 (500×5%) 万, 产生商誉1.5万, 不予确认;追加投资时, 投资成本为70.2万, 应享有乙公司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份额为86.1 (574×15%) 万, 产生应计入当期损益的营业外收入15.9万。两者综合考虑, 产生计入当期损益的营业外收入14.4万, 对长期股权投资的投资成本进行调整。

2008年底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26.5+3.2-0.5-1.2+70.2+14.4-7.2+23.2+4=132.6万, 小于预计可收回金额为135万, 但是长期股权投资的减值损失不允许转回。

(3) 2009年初甲公司以定向发行公司债券的方式从乙公司的其他股东处取得乙公司40%的股权, 累计持有乙公司60%股权, 能够对乙公司的生产经营产生控制。甲公司所发行的公司债券的面值为260万元, 市场定价280万元, 甲公司向券商支付手续费等费用5万元。在增资日, 乙公司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均为658万元。2009年3月初, 乙公司宣告分配2008年度现金股利40万元。2009年度乙公司实现净利润160万元, 2009年底形成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35万元。2009年底, 甲公司进行减值测试, 估计对乙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的预计可收回金额为460万元;

由于转换为成本法之后, 长期股权投资在2007年底的预计现金流量现值28万大于其账面价值26.5万;在2008年底的预计可收回金额135万又大于其账面价值96.7万;而权益法下在2007年底却计提了减值准备1.2万元, 所以应该予以注销:

2009年底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96.7+280=376.7万, 小于预计可收回金额460万, 不计提减值准备。

(4) 2010年1月4号, 甲公司将其持有的对乙公司长期股权投资的一半出售给某企业, 出售取得价款200万, 当日被投资方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相等, 均为813万。甲公司不能对乙公司实施控制, 但是依然在乙公司董事会里派有代表, 可以对乙公司的生产经营产生重大影响。2010年3月初, 乙公司宣告分配2009年度现金股利45万元。2010年度乙公司实现净利润180万元, 2010年底形成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25万元。2010年底, 甲公司进行减值测试, 估计对乙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的预计可收回金额为270万元;

由于2007年底调整后的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 (26.5+3.2-0.5) /2=14.6万, 大于2007年底长期股权投资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为28/2=14万, 应提减值准备0.6万;2008年底调整后的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132.6/2=66.3万, 小于2008年底长期股权投资的预计可收回金额=135/2=67.5万, 不计提减值准备, 2007年已计提的减值准备不允许转回;2009年底调整后的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132.6+280-24+ (160-20/5) ×0.6+35×0.6]/2=251.6, 大于2009年底长期股权投资的预计可收回金额=460/2=230, 应提减值准备21.6万;而成本法在2007年和2009年没有计提减值准备, 应补提22.2万减值准备。

(5) 2011年1月5日, 甲公司将其持有的乙公司长期股权投资的2/3出售给某企业, 出售取得价款220万, 当日被投资方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相等, 均为973万。甲公司不能对乙公司的生产经营产生重大影响。2011年3月初, 乙公司宣告分配2010年度现金股利38万元。2011年度乙公司实现净利润170万元, 2011年底形成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5万元。2011年底, 甲公司进行减值测试, 估计对乙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为92万元;

2011年底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90万, 小于预计的未来现金流量现值92万, 不计提减值准备。

参考文献

[1]陈玉媛.论长期股权投资权益法之缺陷[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 2008 (3) :97-101.

成本法与权益法转换 篇3

摘 要 2006年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长期股权投资的确认、计量等方面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不少人对成本法和权益法的核算还不是太清楚。为此,我们结合企业会计准则的有关规范,进行相关的阐述,以便大家更好地掌握和使用长期股权投资进行核算。

关键词 长期股权投资 成本法 权益法

一、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与权益法概述

长期股权投资是指通过投资取得被投资单位的股份,该投资通常是为长期持有,以期通过股权投资达到控制被投资单位,或对被投资单位施加重大影响,或为了与被投资单位建立密切关系,以分散经营风险。

成本法与权益法的概念与适用范围:

成本法,是指长期股权投资按成本计价的方法,适用于以下两种情况:

1.企业持有的能够对被投资单位实施控制的长期股权投资

2.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且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长期股权投资。

权益法,是指投资以初始投资成本计量后,在投资持有期间,根据投资企业享有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份额的变动对投资的账面价值进行调整的方法。权益法适用于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即对合营企业或联营企业投资。

一般情况下,持股比例在20%以下、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股权投资或持股比例在50%以上的股权投资,采用成本法核算;持股比例为20%至50%的股权投资,采用权益法核算。如图所示:

为了恰当地选择长期股权投资后续计量方法,投资企业应正确界定与被投资单位的关系:控制、共同控制、重大影响、无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企业通常可根据法律上的标准,即通过对被投资单位持股比例来判断。同时,企业也应遵循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例如,投资企业虽持有较低股份比例,但其有权决定一个企业的财务和经营政策,并能据以从改企业的经营活动中获取利益,则此长期股权投资应当采用成本法核算。

二、成本法与权益法的相互转化

(一)成本法转为权益法的会计核算

1.因追加投资导致持股比例上升,由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长期股权投资转化为能够对被投资单位施加重大影响或是实施共同控制的。总的思路是“追溯”调整,即对原持有的长期股权投资按权益法进行调整。

原持有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余额与按照原持股比例计算确定应享有原取得投资时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份额之间的差额:属于通过投资作价体现的商誉部分,不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属于原取得投资时因投资成本小于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之间的差额,一方面应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同时调整留存收益。

对于原取得投资后至再次投资的交易日之间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变动相对于原持股比例的部分:属于在此期间被投资单位实现净损益中应享有份额的,一方面应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同时调整留存收益。属于其他原因导致的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变动中应享有的份额,在调整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的同时,应当计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对于新取得的股权部分,应比较新增投资的成本与取得该部分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份额,其中投资成本大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份额,不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投资成本小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应调整增加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同时计入取得当期的营业外收入。

2.因处置投资等导致对被投资单位的影响能力由控制转为具有重大影响或实施共同控制的。思路是假设剩余的部分投资从取得时起一直采用权益法核算,对权益法与成本法的差异进行调整。

首先,应按处置或收回投资的比例结转应终止确认的长期股权投资成本。其次,应当比较剩余的长期股权投资成本与按照剩余持股比例计算原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份额,属于投资作价中体现商誉部分,不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属于投资成本小于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在调整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的同时,应调整留存收益。

对于原取得投资后至转变为权益法核算之间被投资单位实现净损益中按照持股比例计算应享有份额,一方面应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同时调整留存收益,对于处置投资当期期初至处置投资之日被投资单位实现的净损益中享有的份额,调整当期损益;其他原因导致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变动中应享有的份额,在调整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的同时,应当计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二)权益法转化为成本法的核算

1.因追加投资原因导致原持有的对联营企业或合营企业的投资转变为对子公司投资的,应将该长期股权投资由权益法改为成本法,属于多次购买形成企业合并,购买日应对权益法下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余额进行调整,将有关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余额调整至最初取得成本,在此基础上加上购买日新支付对价的公允价值。

2.因减少投资等原因导致对被投资单位不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并且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由权益法转换为成本法。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成本法与权益法转换 篇4

业务案例:

甲公司发生以下长期股权投资业务:

1、2007年1月1日,甲公司支付600万元取得100%的股权,投资当时乙公司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为500万元,有商誉100万元。

2、2007年1月1日至2008年12月31日,乙公司的净资产增加了75万元,其中按购买日公允价值计算实现的净利润50万元,持有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升值25万元。

3、2009年1月8日,甲公司转让乙公司60%的股权,收取现金480万元存入银行,转让后甲公司对乙公司的持股比例为40%,能够对其施加重大影响。

4、2009年1月8日,即甲公司丧失对乙公司的控制权日,乙公司剩余40%股权的公允价值为320万元。

假定甲、乙公司提取盈余公积的比例均为10%。假定乙公司未分配现金股利,并不考虑其他因素。甲公司在其个别和合并财务报表中的股权转让的会计处理如何做?

甲公司在其个别和合并财务报表中的处理分别如下:

(1)甲公司个别财务报表的处理

①冲减部分股权投资成本、确认处置收益

借:银行存款--活期存款4 800 000

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已计提的减值)0

贷: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投资成本)3 600 000(6 000 000×60%)

应收股利(已宣告尚未领取的)0

投资收益--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差额,或借记)1 200 000

②对剩余股权改按权益法核算

借:长期股权投资--权益法(投资成本)2 700 000

贷: 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投资成本)2 400 000(6 000 000×40%)盈余公积20 000(500

000×40%×10%)

利润分配180 000(500

000×40%×90%)

资本公积100 000(250 000×40%)经上述调整后,在个别财务报表中,剩余股权的账面价值为270万元。

(2)甲公司合并财务报表的处理

丧失控制权日合并报表中确认投资收益=丧失控制权日长期股权投资公允价值-按购买日公允价值持续计算的丧失控制权日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其他综合收益

(1)在不存在正商誉的情况下,合并报表报表中确认的投资收益=处置股权取得的对价与剩余股权公允价值之和-按原持股比例计算应享有原有子公司自购买日开始持续计算的净资产的份额+与原有子公司股权投资相关的其他综合收益

(2)在存在正商誉的情况下,合并报表中确认的投资收益=处置股权取得的对价与剩余股权公允价值之和-(按原持股比例计算应享有原有子公司自购买日开始持续计算的净资产的份额+按原持股比例计算的商誉)+与原有子公司股权投资相关的其他综合收益

合并财务报表中应确认的投资收益=(480+320)-[(500+75)+100]+25=150(万元)。由于个别财务报表中已经确认了120万元的投资收益,在合并财务报表中作如下调整:

①对剩余股权按丧失控制权日的公允价值重新计量的调整

借:长期股权投资3 200 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2 700 000(6 750 000×40%)

投资收益500 000

②对个别财务报表中的部分处置收益的归属期间进行调整

借:投资收益450 000

贷:未分配利润300 000(500 000×60%)

资本公积150 000(250 000×60%)

③从资本公积转出其他综合收益25万元,重分类转入投资收益:

借:资本公积250 000

贷:投资收益250 000

(1)、合并报表第二步中,不确认投资收益的部分是等于(675-600)*60%=45,为什么这部分不确认投资收益,45万也是07—08年的净利润啊,也是投资收益啊?

(2)、合并报表第三步,为什么要转出其他综合收益,“=(480+320)-[(500+75)+100]+25=150”中,650万跟25万都是所有者权益啊?

(3)、也是第三步,为什么转出的不是25*60%这部分?

回答一:

应为合并报表是利用个别报表简单相加再利用调整分录编制的,所以有的分录你看不懂,把他一步步写出来就很好理解了。

所谓对个别报表中处置部分收益归属期间进行调整,调整的其实是权益法与成本法核算造成的个别报表与合并报表结转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的不同。即,在个别报表中,控制情况下长期股权投资采取的是成本法进行核算,不根据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变动调整确认投资收益并调整长期股权投资,而合并报表中对长期股权投资则是采用权益法进行核算。于是在结转出售长期股权投资部分账面价值的时候势必会出现差额。

以上题为例,在个别报表中,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核算,至出售时保持账面价值为初始投资成本不变,为600万,而在合并报表中,长期股权投资应该权益法进行核算,除初始投资成本600万外,还有被投资单位实现的按购买日公允价值计算实现的净利润50万元,持有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升值25万元,在合并报表中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应该为600+50+25=675,所以,出售时个别报表只结转了600*60%=360万,而合并报表中应该结转675*60%=405,个别报表少结转了45万,这部份差额体现在个别报表中的投资收益中,所以应该减少个别报表中投资收益的数字。

其实,这笔分录可以分开来写:

①首先将个别报表中成本法核算的结果调整为合并报表中权益法核算的结果,被投资单位实现利润50万,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升值25万。简化处理,不考虑盈余公积提取。

借: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 50

-其他权益变动 25

贷:未分配利润-年初 50

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25

但是由于个别报表中已经对40%部分调整为权益法核算的结果,只需对60%部分调整为权益法核算结果:

借: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 30

-其他权益变动 15

贷:未分配利润-年初 30

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1

5②个别报表中长期股权投资只结转了360万,合并报表中应该结转的是675*60%=405,把这部份少结转的长期股权投资补上,这部份长期股权投资对应的账面价值不正是上面对60%部分的调整分录嘛?

借:投资收益 45

贷: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 30

-其他权益变动 15

①②两笔分录合在一起,就是书中

“②对个别财务报表中的部分处置收益的归属期间进行调整”

借:投资收益450 000

贷:未分配利润300 000(500 000×60%)

资本公积150 000(250 000×60%)

③合并报表中出售部分股权对应的资本公积应予转出,剩余部分股权需要重新计量,资本公积也应转出,所以有:

借:资本公积250 000

贷:投资收益250 000

至于你问的为什么不是转出25*60%,因为合并报表中对剩余的40%股权部分需要重新计量,相当于把这40%也卖了,所以也需要转出。

回答二:

(1)、合并报表第二步中,不确认投资收益的部分是等于(675-600)*60%=45,为什么这部分不确认投资收益,45万也是07—08年的净利润啊,也是投资收益啊?

答:45万也是投资收益,没错。但应该在08年确认,不应该在09年当期确认,所以要转入未分配利润。

2)、合并报表第三步,为什么要转出其他综合收益,“=(480+320)-[(500+75)+100]+25=150”

中,650万跟25万都是所有者权益啊?

3)、也是第三步,为什么转出的不是25*60%这部分?

成本法与权益法转换 篇5

论文关键词:B2C,转换成本,网上顾客忠诚

随着电子商务消费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与顾客争夺成本的提高,如何赢得并保持网上顾客忠诚,己经成为国内电子商务网站,尤其是B2C电子商务网站巫待解决的问题。但是,学术界对网上顾客忠诚影响因素的研究并没有形成统一认识(Anderson,Srinivasan,2003;Luarn,Lin;2003)。一些学者认为网上感知价值、顾客满意、顾客信任都有可能对网上顾客忠诚产生影响。但是,在网上零售经营实践中,这些因素同顾客忠诚之间的关系在受到其他干扰因素的情况下出现显著变化(Oliver,1999)。一些研究者认为这些变化主要源自转换成本的影响(Fornell,1992)。然而电子商务论文,国内学者关于转换成本在网上顾客忠诚形成过程中的影响作用很少被关注[1]。本文试图从电子商务环境下转换成本的视角出发,探讨转换成本及其构成因子与网上顾客忠诚度的关系,从而为B2C电子商务企业更好地制定营销创新策略提供依据和参考。

本文选择B2C型电子商务网站作为实证研究对象,主要基于数据的易取得性以及对电子商务企业的实际应用价值考虑的。聚焦于从事网络图书零售的网络商店——当当网,力图从顾客的认知观点,以问卷调查的形式研究网络消费行为免费。

一、文献综述与假设的提出

1.网上顾客忠诚

网上顾客忠诚虽是一个新兴的概念,有的学者认为其内涵与实体店铺的顾客忠诚并无差异,如Frederick(1995)认为购买频率增加、购买数量与金额增加,以及价格敏感度降低[2]。但也有学者认为网上顾客忠诚与传统的忠诚存在显著的不同,体现在网上忠诚的一些特殊属性上,如网上顾客忠诚度还包括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访问网站的次数、每次停留的时间与每次浏览信息的深度等[3]。综合学者们对网上顾客忠诚度的理解,本文比较赞同把行为忠诚和态度忠诚结合起来进行考察的观点。行为忠诚侧重于顾客对产品或服务的重复购买,态度忠诚则更倾向于顾客对产品和服务的一种偏好和依赖。本研究将行为忠诚和态度忠诚区分开来,能更好地探究不同维度顾客忠诚形成的影响因素。己经有学者证明,顾客的态度倾向与真正的购买行为具有很强的关系[4]。在大多数情况下,如果顾客在与服务提供者交往过程中持有赞许和信任的态度,甚至产生依恋的情感,则顾客发生重复购买行为的可能性就非常大,据此,本文提出:

H4:网上顾客态度忠诚对网上顾客行为忠诚有正向影响作用。

2.转换成本与网上顾客忠诚

转换成本是指顾客从一位服务提供商转换到另一位服务提供商时所感知到的经济和心理成本,是维系顾客关系的重要屏障,是保持顾客忠诚度的重要因素(Fomell,1992)。从不同角度考察,在不同的研究中转换成本被划分为各种维度。Burnham(2003)认为转换成本包括程序性转换成本、财务性转换成本、关系转换成本[5]。程序性转换成本主要由经济风险成本、评估成本、学习成本、建立成本组成,这种转换成本主要涉及顾客在时间和精力上的花费;财务性转换成本包括利益损失成本和货币损失成本电子商务论文,这种转换成本是指顾客可计量的财务资源的损失;关系性转换成本包括个人关系损失成本和品牌关系损失成本,这种转换成本主要是指顾客在情感上或心理上的损失,涉及顾客因为身份或契约关系的打破而导致的心理及情感上的不舒适感。Burnham对转换成本的划分和测量方法在目前对转换成本的研究中,较为全面地概括了各类型影响因子,且适用于目前的研究,所以本文采用此分类和测量方法。

在电子商务背景下,顾客在决定转换网络零售商时,他们将面临经济风险成本、评估成本、学习成本、关系新建成本、利益损失成本、人际关系损失成本和品牌关系损失成本。以往研究表明,顾客在网络零售商之间的转移障碍越大,转换成本越高,则网上顾客忠诚度越高,并且顾客忠诚感受到转换成本各个维度的影响。本文提出:

Hla:网络程序转换成本对网上行为忠诚有正向影响作用。

Hlb:网络程序转换成本对网上态度忠诚有正向影响作用。

H2a:网络财务转换成本对网上行为忠诚有正向影响作用。

H2b:网络财务转换成本对网上态度忠诚有正向影响作用。

H3a:网络关系转换成本对网上行为忠诚有正向影响作用免费。

H3b:网络关系转换成本对网上态度忠诚有正向影响作用。

根据以上假设,在B2C模式下,以转换成本作为网上顾客忠诚驱动因素,将顾客忠诚划分为网上顾客行为忠诚和网上顾客态度忠诚,探讨各种的转换成本以及不同的转换成本构成因子对网上顾客忠诚度的影响程度,椐此构建B2C模式下转换成本对网上顾客忠诚影响概念模型,如图1。

二、问卷调查

(一)问卷设计

本调查问卷由两部分组成:第一,员工个人资料,包括年龄、工作职位、性别、学历程度、人职年限、进入方式等;第二,对该购书网站转换成本和忠诚度的测量。问卷正文部分所有的测量题项均采用7级Likert量表的形式。被访者将对每个问题的态度给予1分到7分的评价,分别表示“非常不赞同、不赞同、有点不赞同、无所谓、有点赞同、赞同、非常赞同”。在该部分,总共有25题,分为两部分:第一个部分的题目是关于网络转换成本维度的测量,共19题;第二部分的题目是关于网上顾客忠诚维度的测量电子商务论文,共6题。

(二)数据收集

本次调研范围仅限于珠三角地区,以佛山市为主。问卷调查对象针对曾在当当网站购书的消费者或注册会员。本次问卷调查实施选择简单随机抽样方法,共发放问卷458份,回收357份,剔除无效问卷后有效问卷332份,问卷回收率78%,问卷回收有效率72.5%,符合数据分析需要。所有调查信息均将运用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

三、实证分析

(一)基本情况统计

1.样本描述性统计

对所得样本按照被调查者的特点如性别、年龄、学历、职业、收入以及购书次数进行样本基本统计。男性占59.36%,女性占40.64%;初中以下占0.47%,高中占1.57%,大专占32.84%,本科占43.58%,研究生以上占21.54%;20岁以下占2.84%,20—30岁占94.31%,31—40岁占1.90%,40岁以上占0.95%;学生占61.14%,其他占38.86%;收入1000元以下占54.03%,1000—1999元占8.06%,2000—2999元占10.90%,3000—3999元占9.95%,4000元以上的占17.06%;过去一年购书次数:1次占15.75%2—5次占67.41%,6—10次占13.26%,11次以上占3.58%。

2.变量描述性统计

根据回收的有效调查问卷,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计算了本研究中的10个变量测量指标的最小值、最大值、平均值、标准差。由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可知,个项目的最小值为1电子商务论文,最大值为7,表明数据分布还是比较广泛,标准差在0.7一1.1之间,说明数据具有比较大的离散性,比较符合研究的要求。另外,数据的均值在4.4左右,说明本样本结构比较合理。

从数据的基本情况来看,转换成本中所有变量的平均分值都超过了4分,各均值处于4.0592一5.0628之间,说明转换成本对网上顾客购书的影响力还是非常大的,其中,利益损失成本与品牌关系损失成本分值较高,影响较大;相对而言,网络程序转换成本反而不会给顾客感知造成太大的障碍。网上顾客的态度忠诚和行为忠诚分值分别为4.3735和4.4606,体现出了顾客对购书网站较高的态度和行为上的忠诚。

(二)效度与信度分析

1.效度分析

成本法与权益法转换 篇6

1 增资所引起的成本法转换为权益法会计处理分析

成本法转为权益法要采用追溯法进行会计核算, 较为复杂, 但只要能够把握其中的技巧, 就能大大降低核算难度。例如:甲公司于2010年1月1日取得乙公司15%的股权, 投资成本为450万元, 2010年1月1日乙公司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为3 500万元, 乙公司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相同。甲公司对乙公司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2011年6月1日, 甲公司又以950万元取得乙公司20%的股权, 2011年6月1日乙公司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总额为4 500万元。取得该部分股权后, 甲公司对乙公司能够实施重大影响。2010年1月1日至2011年6月1日, 甲公司与乙公司之间未发生任何内部交易, 乙公司所有者权益下“其他资本公积”增加50万元。2010年1月1日至2011年1月1日, 乙公司实现的税后净利为400万元, 2011年1月1日至2011年6月1日, 乙公司实现的税后净利为250万元。

对该笔经济业务进行会计处理的技巧在于把握3个关键时间点。

(1) 2010年1月1日。按照追溯法的要求, 在将成本法调整为权益法时, 需要视同经济业务发生初始就已经采用权益法进行会计处理。2010年1月1日, 甲公司持有的15%的股权所对应的乙公司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份额为:3 500×15%=525万元, 大于甲公司的投资成本450万元。由于在权益法下, 长期股权投资的入账价值要按照投资成本和所占被投资企业可辨认净资产份额孰高的原则确定, 甲公司长期股权投资的入账价值需要由450万元, 调整为525万元, 增加的75万元为甲公司取得的负商誉, 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应当计入“营业外收入”。但由于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 在将成本法转换为权益法时要综合考虑原持有投资和追加投资相关商誉或计入损益的金额, 因此在该步甲公司暂时无需进行会计处理。

(2) 2011年1月1日。甲公司于2011年6月1日取得乙公司20%股份后, 能够对乙公司实施重大影响, 因此2011年1月1日之前为甲公司对乙公司实施重大影响的以前年度, 2011年度之前由于乙公司净利润变化而给甲公司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带来的变化, 甲公司应当将其计入“期初留存收益”。假设甲公司按照10%提取留存收益, 甲公司所作会计分录为:借: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60 (400×15%) ;贷:盈余公积6 (60×10%) , 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54 (60-6) 。

(3) 2011年6月1日。在此时点上, 甲公司需要进行两个方面的会计处理。1) 由于2011年为会计报告年度, 因此甲公司所享有的按照持股比例计算的乙公司净利润份额应当计入当期损益。2011年度, 乙公司实现净利250万元, 甲公司应当享有37.5万元 (250×15%) 。就该事项甲公司所作会计分录为:借: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37.5;贷:投资收益37.5。在增资所引起的成本法向权益法转化的情况下, 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变化除去由于被投资单位实现的累计净损益而引起的变化外, 一律计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因此甲公司无需对乙公司“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的变化进行单独处理。乙公司除去净损益外, 2010年1月1日至2011年6月1日, 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变动为:4 500-3 500-400-250=350万元。甲公司会计分录为:借:长期股权投资———其他权益变动52.5 (350×15%)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52.5。2) 2011年6月1日, 对于甲公司又取得的乙公司20%的股份, 甲公司只需要按照权益法所要求的初始计量方式进行会计处理即可, 但要注意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所对应的正、负商誉的合并处理问题。甲公司所享有的乙公司可辨认净资产的金额为900万元 (4 500×20%) , 小于其投资成本950万元, 差额部分视同企业的正商誉, 需要同2010年1月1日投资时所产生的75万元负商誉相互抵销, 抵销后, 甲公司需要追加确认25万元 (75-50) 的负商誉, 计入企业的期初留存收益。甲公司的会计分录为: (1) 借: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成本950, 贷:货币资金等950; (2) 借: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成本25;贷:盈余公积2.5 (25×10%) , 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22.5 (25-2.5) 。《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10》将以上会计分录进行了合并处理, 而按照上方式进行拆分可以使会计处理过程变得清晰且易于理解。

2 减资所引起的成本法转换为权益法会计处理分析

减资所引起的成本法转换为权益法的会计处理方式与增资情况下基本类似。但减资情况下, 投资方首先应当按照减少股份的比例冲减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 对于剩余股份所对应的长期股权投资初始计量时入账金额的调整以及由于被投资单位在投资方持有股份期间由于净损益的变化而导致的投资方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变化的处理, 与增资情况下的处理原则相同。除去以上步骤外, 二者之间最大的差距在于对于不同交易日之间除净损益原因外长期股权投资后续计量金额的调整, 即“长期股权投资———其他权益变动”账户金额的调整, 在增资情况下强调的是不同时点间投资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之间的对比, 而减资情况下强调的是不同时点间投资方所有者权益的对比。由于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除包括企业已经确认的导致企业所有者权益变化的因素外, 还包括企业未确认的资产增减值情况, 因此其核算范围比所有者权益变化更为宽泛而复杂。

例如:甲公司2010年1月1日持有丙公司60%股份, 2012年1月1日减持30%, 对丙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方法由成本法转为权益法。2010年1月1日至2012年1月1日期间, 丙公司可辨认净资产增加500万元, 其中“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增加60万元, 留存收益增加400万元, 甲公司按照10%计提留存收益, 丙公司未进行利润分配。

在减资情况下, 甲公司所作的会计分录为:借: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120 (400×30%) , 借:长期股权投资———其他权益变动18 (60×30%) ;贷:盈余公积12 (120×10%) , 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108 (120-12) ,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18 (60×30%) 。对于其他因素导致的可辨认净资产的变化:500-60-400=40万元, 甲公司无需进行会计处理。而如果在增资情况下, 甲公司所作的会计分录应为:借: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120, 借:长期股权投资———其他权益变动30;贷:盈余公积12, 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108,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30。两种情况下“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账户相差12万元 (30-18) 。二者形成差异的原因在于, 增资情况下, 增资后投资方原持有的股权才能形成对被投资方的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 因此应以增资日被投资方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作为权益法下后续计量的基数;而在减资情况下, 投资方持有的股权从持有日起即可形成对被投资方的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 因此其权益法下后续计量应当以原持有日的被投资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为基数。

摘要: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转换为权益法会计处理较为复杂而且不易理解, 是会计实务中的难题之一。本文根据成本法转换为权益法核算的特点, 将会计处理流程进行了分拆, 降低了会计处理难度, 并对两种情况下成本法转换为权益法的会计处理进行了对比。

关键词: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权益法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S].2006.

[2]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S].2006.

碳信息自愿披露与权益资本成本 篇7

摘要:文章以2008年~2013年参与国际非盈利组织发起碳排放披露项目(CDP项目)的中国企业为研究对象,对这些企业披露碳信息后,企业的财务透明度以及权益资本成本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我国企业自愿披露碳信息后,权益资本成本与披露信息显著负相关;另外,企业碳信息披露行为有助于缓解财务不透明带来的后果,表现为财务信息透明度越高的企业,其碳信息披露与权益资本成本的负相关关系更加显著。总之,文章表明自愿碳信息披露行为可以降低企业的权益资本成本。

关键词:碳信息;自愿披露行为;财务信息透明度;权益资本成本

一、 前言

本文对我国企业自愿披露碳信息的目的进行分析,是否能够依据信号传递理论通过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从而降低融资成本,同时分析投资者对企业的自愿披露行为的市场反应。

二、 文献回顾

1. 信息披露与资本成本。目前研究信息披露与资本成本主要有两种理论观点(何玉,2006):一是信息披露越多,股票流动性越强,从而降低交易成本,更进一步可以降低企业资本成本;二是信息不对称程度越高,投资者获得的信息少,那么投资者将会基于已有预测风险要求高回报,也即资本成本较高。企业通过提高信息披露的质量来降低企业的资本成本(汪炜和蒋高峰,2004;雷东辉等,2005)。Dhaliwal等(2011)和李姝(2013)认为公司披露社会责任报告有助于降低企业的权益资本成本,并且社会责任报告披露对权益资本成的影响存在“首次披露”效应。Matsumura等(2013)指出自愿披露碳信息与企业价值有显著相关性。基于以上分析,提出本文的研究问题之一:企业披露碳信息是否可以降低权益资本成本。

2. 信息披露与财务透明度。Bushman和Smith(2001)研究分析了财务会计信息与公司治理之间的关系并且指出了盈余不透明度影响股票市场的3个通道。第一,更好的财务信息通过帮助投资者区分好与坏的投资,降低估计风险从而降低公司的权益资本成本。第二,更好的会计信息通过帮助投资者区分好与坏的管理者,降低代理成本从而降低公司的权益资本成本。第三,盈余不透明度通过弱化会计盈余与未观测到的经济盈余之间的关系,增加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增加了交易成本,导致了投资者要求更高的回报,增加了企业的权益资本成本。Bhattacharya,Daouk和Welker(2003)通过对许多国家的横截面数据的分析,研究了盈余不透明度与权益资本成本以及股票交易之间的关系;发现了一个国家的总体盈余不透明度增加都伴随着以下两个结果:权益资本成本的增加以及国家股票市场总体交易的下降。基于上述研究结果,本文提出第二个研究问题:碳信息披露可以降低权益资本成本的机制是什么,碳信息披露是否可以缓解财务不透明度带来的后果之一——权益资本成本增加。

三、 研究假设

基于信息披露相关因素显著影响企业资本成本,结合CDP项目的自愿碳信息披露,本文研究的问题主要是针对CDP自愿披露碳信息的企业的权益资本成本有什么样的变化。

根据信号传递理论以及Bushman和Smith(2001)的研究,企业披露增量信息将会降低投资者与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程度并且能够降低投资者的估计风险,进而降低企业资本成本。据此提出第一个假设:

H1:披露碳信息的企业,伴随着更低的权益资本成本。

根据第二个研究问题本文将要检验碳信息披露如何影响上市公司财务信息透明度,进一步影响企业的资本成本。Behn等(2008)指出财务信息披露的数量与分析师的预测呈正相关关系。Dhaliwal(2013)表明披露企业非财务信息越多,分析师预测误差越小。说明了财务与非财务信息披露与分析师预测存在密切的关系。Bhattacharya,Daouk和Welker(2003)发现了财务不透明度与公司的权益资本成本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由于公司碳信息的披露与其他财务与非财务信息一样反映公司的价值,为投资者的决策提供可靠依据,那么对于财务透明度高的公司,投资者可以从碳信息的披露获得更多的有效信息来区分好与坏的投资,降低投资风险以及估计风险,从而降低公司的权益资本成本。所以本文提出第二个假设:

H2:财务透明度高的公司,碳信息披露与权益资本成本负相关关系更加显著。

四、 实证研究

1. 样本来源。本文的样本公司均为每年我国市值最大的100家公司,自2008年起至2013年,共计600家,剔除B股、H股、相关数据不全的公司,同时还需剔除eps2-eps1<0的数据(根据Easton模型计算权益资本成本),最终样本量为132。本文的数据来源于两部分:一为WIND以及CSMAR数据库;二为手工提取CDP报告中碳信息回复情况。本文使用stata12.0统计软件。

2. 变量定义。

(1)被解释变量。本文主要的被解释变量为企业的权益资本成本(COC,cost of capital)与权益资本成本变化率(△COC);该变量的计算方法采取Easten(2004)计算,COC=(1)

其中esp.为每股收益率,p为每股股价;

△COC=(COCi,t+1-COCi,t)/COCi,t(2)

(2)解释变量。

①解释变量为CDPR,碳信息披露项目报告的参与情况。当年企业参与CDP项目,回复或提供信息,取值为1,否则取值为0。

②本文使用盈余激进度(Earnings Aggressiveness Measure)来衡量公司财务透明度。盈余激进度(EA)指企业提前确认收入而滞后确认损失的可能性。本文借鉴王艳和陈汉文(2006)的方法,采用应计总额中的异常应计(DA)衡量盈余激进度(EA),进一步去衡量公司的财务透明度,本文使用异常应计项目的绝对值代理盈余激进度(EA)。本文借鉴Jeter等(1999),Kothari等(2005),Kang等(1995)以及王生年和白俊(2009)在计算异常应计额时对Jones模型的修正方法,在Jones模型中加入经营活动现金流(CF)、经营业绩(ROE)以及相关费用(EXP)等因素。

首先,本文采用2008年~2013年公司的截面数据回归,

TAi,t/Ai,t-1=?琢1(1/Ai,t-1)+?琢2(△REVi,t/Ai,t-1)+?琢3(PPEi,t/Ai,t-1)+?琢4(△EXPi,t/Ai,t-1)+?琢5(ROEi,t-1/Ai,t-1)+?琢6(CFi,t/Ai,t-1)+?滋i,t(3)

对模型(3)分行业进行回归,得到分行业的模型估计系数:?琢1,?琢2,?琢3,?琢4,?琢5,代入以下模型(4),得到公司i的正常应计利润NDA。

NDAi,t=?琢1(1/Ai,t-1)+?琢2(△REVi,t/Ai,t-1)+?琢3(PPEi,t/Ai,t-1)+?琢4(△EXPi,t/Ai,t-1)+?琢5(ROEi,t-1/Ai,t-1)+?琢6(CFi,t/Ai,t-1)+?滋i,t(4)

在此基础上,可求出操控性应计利润DA=TA/A-NDA。

再次,计算每个公司的盈余激进度EA,公式如下:EA=|DA|。

需要指出的是,EA与公司财务信息透明度呈反向关系,EA的值越大,公司的异常应计额越大,表明公司的财务信息透明度越低。

3. 模型。通过构建以下两个模型,来检验本文假设1:

COCit=?茁0+?茁1*CDPRit+?茁2*SIZEit+?茁3*LEVit+?茁4*BMit+?茁5*ROAit+?茁6*OPRISKit+?茁7*INDit+?着t(5)

△COCit=?茁0+?茁1*CDPRit+?茁2*SIZEit+?茁3*LEVit+?茁4*BMit+?茁5*ROAit+?茁6*OPRISKit+?茁7*INDit+?着t(6)

在模型中,我们将权益资本成本作为被解释变量,将CDP项目的碳信息披露作为主要的解释变量。同时本文参考Dhaliwal等(2011)的文章,在设置控制变量时,考虑到了公司所在行业的市场风险也会影响企业的资本成本。公司的财务风险与权益资本成本正相关,财务风险越大,公司的权益资本成本越高。如果公司处于快速成长阶段时,那么公司的资本成本也较高。公司的盈利能力越强,获得资本的成本越低。规模较大的公司,抵抗外部风险的能力也越大,越容易获得投资,相应的资本成本相对越低。本文还控制了行业对资本成本的影响。

通过构建模型(7)、(8)、(9)来检验假设2:

COCit=?琢+?茁1EA_Dit+?茁2EAit+?茁3BETAit+?茁4SIZEit+?茁5LEVit+?茁6ROAit+?茁7OPRISKit+?着t(7)

COCit=?琢0+?琢1*CDPRit+?琢2*CDPRit×D_EAit+?琢3*D_EAit+?琢4*SIZEit+?琢5*LEVit+?琢6*BMit+?琢7*ROAit+?琢8*OPRISKit+?琢9*INDit+?啄t(8)

△COCit=?琢0+?琢1*CDPRit+?琢2*CDPRit×D_EAit+?琢3*D_EAit+?琢4*SIZEit+?琢5*LEVit+?琢6*BMit+?琢7*ROAit+?琢8*OPRISKit+?琢9*INDit+?啄t(9)

在上述三个模型中的(8)与(9),被解释变量与模型(5)、(6)一致,解释变量中增加了关于公司财务透明度的代理变量D_EA。主要考察公司的财务信息透明度如何影响权益资本成本与碳信息披露之间的关系,我们预期财务透明度对两者关系有显著的影响,表现为财务透明度高的公司,其碳信息披露与权益资本成本之间的负相关关系更加显著。

五、 实证结果

1. 描述性统计。总体来看,碳信息披露的企业是增加的, 2008年~2011年填写问卷与信息提供从8家到42家公司,碳信息的披露数量是在逐年上升的;需要说明的是2012年的情况特殊,因为CDP项目信息发布合作者的更换,导致了信息披露的变化(只披露填写问卷的公司)。到2013年有27家公司填写有效问卷,还有数家提供意见。所以,足见很多公司开始关注CDP项目,并且自愿参与到其中,自愿披露公司碳相关的信息。

2. 检验结果分析。

(1)碳信息披露与权益资本成本。根据本文的假设,对模型(5)进行多元回归分析。从表1中的结果可以看出,碳信息披露与权益资本成本呈显著负相关关系(-0.012,-2.25**)。说明根据信号传递理论,市场以及投资者确实会关注企业在CDP项目报告中的自愿碳信息披露,并且这一增量信息降低了投资者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进一步表现为降低了投资者对企业的资本回报率也就表现为企业的权益资本成本。这与本文的预期一致,说明自愿披露企业的信息有助于降低投资者与企业的信息不对称,并且有助于降低企业的权益资本成本。与未披露碳信息的企业相比,披露的公司其权益资本成本显著降低了1.2%。同时控制变量中的市场风险(Beta)与资本成本显著负相关(-0.016,-2.03**),市场的系统风险越低,企业的资本成本越高。企业的财务杠杆与权益资本成本显著正相关(0.075,4.15***),杠杆越高的企业,权益资本成本越高。企业的总资产收益率(ROA)与权益资本成本正相关。模型(6)检验了自愿披露碳信息对权益资本成本变化率的影响。通过表1中第2栏的结果,可以看出自愿碳信息披露(CDPR)与权益资本成本变化率为显著正相关(0.252,2.36**)。说明自愿碳信息披露,权益资本成本变化率将会提高24.3%,更进一步证明了自愿披露碳信息可以降低企业的权益资本成本。通过对模型5、6的检验得到的证据显示,本文可得出支持假设1的结论。在控制了影响企业权益资本成本的变量后,发现企业披露的碳信息(CDP报告)可以降低企业的权益资本成本。

(2)权益资本成本与财务信息透明度。通过对模型7的检验。表1中第3栏的证据表明,本文与Bhattacharya,Daouk和Welker(2003)的发现一致,财务不透明度与权益资本成本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本文用两种方法表示财务不透明度的程度,首先EA是财务不透明的具体数值,其次EA_D是将EA分为10等分,其中1等分~3等分为EA_D=0;8等分~10等分为EA_D=1。财务越不透明的企业(EA_D=1;EA值越大),其权益资本成本越高。

(3)财务透明度与碳信息披露。通过对模型8、模型9的检验分析,表1中第4栏~第5栏的回归结果可以得出支持假设2的结论。CDPR碳信息报告与COC权益资本成本在5%的水平上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同时CDPR*EA_D交乘项与COC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表明财务信息透明度越差的企业,其碳信息披露与权益资本成本呈正相关关系并且显著,说明在财务信息不透明的企业中,披露的碳信息不被投资者认可,在本文中表现为权益资本成本显著增加;而对于财务透明度高的企业,其碳信息披露可以降低2.8%的权益资本成本。EA_D与权益资本成本之间呈正相关关系但不显著,与表1中第三栏的结果综合考虑,本文发现财务透明度越差的企业,其权益资本成本越高的关系随着碳信息的披露得到了缓解。而表1中第5栏的权益资本成本变化率与碳信息披露以及财务信息透明度之间虽然呈现负相关关系,但是缺乏显著性。总之,统计证据显示,碳信息披露(CDP报告)缓解了公司财务透明度对权益资本成本的负面影响。

(4)稳健性检验。文章考虑到人为地将财务信息透明度进行分级可能会对碳信息披露与权益资本成本的关系造成影响。我们对模型8、模型9稍作变动,考察了财务信息透明度本身对碳信息披露与权益资本成本的影响,并且引入了其与碳信息披露的交互项,重复上述回归分析,基本结论无改变。

六、 结束语

本文以2008年~2013年参与CDP项目的中国企业为样本,运用信号传递理论,检验了自愿披露碳信息对企业权益资本成本的影响。得到如下结论:首先,根据信号传递理论,市场以及投资者确实会关注企业在CDP项目报告中的自愿碳信息披露,并将这一增量信息作为有效的信息,降低了投资者与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的程度,进一步表现为降低了投资者对企业的资本回报率也就表现为企业的权益资本成本。其次,本文发现财务透明度越高的企业,碳信息披露与权益资本成本之间的负相关关系更加显著。

参考文献:

[1] 汪炜,蒋高峰.信息披露,透明度与资本成本[J].经济研究,2004,(7).

[2] 何玉,张天西.信息披露,信息不对称和资本成本: 研究综述[J].会计研究,2006,(6):80-86.

[3] 李姝,赵颖,童婧.社会责任报告降低了企业权益资本成本吗?——来自中国资本市场的经验证据[J].会计研究,2013,(9):64-70.

[4] 雷东辉,王宏.信息不对称与权益资本成本[J].会计之友,2005,(7):70-71.

[5] 周志方,肖序.论国际碳会计的最新发展及启示[J]. 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09,31(9):19-23.

[6] Bushman R M, Smith A J.Financial accounting information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01,32(1):237-333.

[7] Bhattacharya U, Daouk H, Welker M.The world price of earnings opacity[J].The Accounting Review,2003,78(3):641-678.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部软科学项目(项目号:2013GXS4D107);内蒙古科技大学创新基金项目(项目号:2014QDW018)。

作者简介:王君彩(1942-),女,汉族,河北省宁晋县人,中央财经大学会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会计理论与方法研究、企业集团会计理论与方法、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研究、无形资产理论与实务、碳会计;张娟(1984-),女,汉族,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人,中央财经大学会计学博士生,内蒙古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公司治理、碳会计、会计理论与方法;弓秀玲(1971-),女,汉族,,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人,内蒙古科技大学硕士生导师,计财处副处长,研究方向为经济管理、稀土。

上一篇:民族文化交流社团章程下一篇:企业安全生产月主题讲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