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企业财务问题探讨(共9篇)
民营企业财务问题探讨 篇1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要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国有资产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处在经济社会转轨时期的国有企业更应加强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本文就企业国有资产流失的形式以及防范措施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企业国有资产流失的形式
1.决策程序不规范造成国有资产流失。有些企业没有明确的议事规则,哪些事应集体研究确定,哪些事应领导个人决定,哪些事由董事会、监事会、党委会、经理办公会、职工代表大会中的哪个会研究决定,由于没有明确的议事规则,导致了决策层次不清晰,经营决策过程不民主,搞“一言堂”。
2.对外投资失误造成国有资产流失。没有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和可行性论证是投资失误的主要原因,如某煤炭企业在跨行业投资皮业公司的过程中,想当然和“拍脑袋”决策,由于环保要求不能生产,上马之时就是停产倒闭之日,造成国有资产流失900余万元;有些企业的对外投资项目重投入轻管理,在外设立的公司是一个人、一个户、一个章、一笔款、一本难以说清的账,从投资到清算从未进行过内部审计。
3.随意担保造成国有资产流失。有些企业未经慎重研究,为个体、集体及合伙企业提供债务担保,借款到期后,因债务人不能及时归还,而由担保人代为清偿债务。某电气总公司经理上为“老子”成立的汽车修理厂担保,下为“儿子”其贸易分公司担保,结果造成300余万元损失;某化工企业与一民营企业合作投资企业,董事长和总经理均由民营企业出任。在投资合作条款中规定“国有化工企业对合作投资企业成立以后所申请的银行贷款和银行承兑汇票进行全额担保。”这是承担无限责任的担保合同,意味着国有股将要承担很大的风险。
4.改制不规范造成国有资产流失。有些企业在改组、改制和产权转让过程中存在不规范行为,表现为改制过程中财务审计不严,资产评估不实,国有资产被低估,损害国有资产权益。某化工企业在改制重组过程中把优良资产转移到股份合作制企业,使国有企业变成空壳,国企和重组的股份制企业法人均为一人,在未经评估的情况下又以极低的价格将商标使用权卖给股份制企业,典型“自买自卖”。
5.随意处置国有资产造成国有资产流失。有些企业不经规定程序报批擅自处置国有资产。某停产企业个别领导把生产设备以极低的价格卖给私营企业,处置资产既不公开又不透明,最后又将处置资产的所有原始资料人为销毁;某企业与房地产公司协议以土地置换房产,整个过程都是个别领导在暗箱操作,土地价值被严重低估,“肥水流入外人田”。
6.违规经营造成国有资产流失。有些企业领导人员违规经营,侵害国有资产。如某企业长期以来董事长总经理由一人担任,该董事长同时担任着合资企业和私营企业的董事长,“厂中有厂”,共用一套水电汽系统,共用一个库房,同业经营,关联难分,资金、人员在几个企业中随意流动造成国有资产的不断缩水。
7.集体经济侵占国有经济造成国有资产流失。有些企业内部的集体企业长期无偿使用国有企业的资产、资金。某集体企业长期占用大厂的往来资金用于项目投资,产生的效益记不到国有资产账上,形成的损失却由大厂承担;集体企业和大厂混岗混料,成本推给大厂负担;大厂废旧机电产品以极低的价格出售给集体企业;大厂职工在集体企业领取补助和福利,化国有为集体,化集体为个人。
民营企业财务问题探讨 篇2
1 中小型零售企业财务管理现状及问题分析
1.1 盲目追求企业集团化经营与企业财务工作相矛盾
(1) 集团化经营导致财务控制权混乱。我国中小型零售企业刚刚开始走集团化发展道路, 各项制度措施尚不完善, 比如财务管理制度等依然延续过去小型企业的管理模式。因此导致集团下各子公司还是以追求自身的利益最大化为主要目的, 而将集团的整体利益放在了次要的位置。如连锁店与大型零售店之间因为存在业务的交叉性, 因此会存在虚报财务数据等问题。由于集团下各公司间的差异性需要对不同业务进行财务分权, 由此导致了部分中小型零售企业财务控制上的过度分权, 使得公司不能从整体上进行投融资活动, 导致集团内部各公司难以协调配合, 资源浪费严重, 使企业难以实现规模效益, 严重影响了整个集团的价值最大化。
(2) 难以统筹规划财务目标和进行全面的财务预算。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是与企业的发展状况紧密相连的, 总是随着企业的变化而变化。然而, 由于中小型零售企业盲目追求企业扩张, 而财务管理仍以快速增加连锁店数量以占据市场份额为目标开展工作, 很可能导致企业发展失衡, 管理混乱。
由于集团化经营要求企业根据实际经营情况开展全面预算工作, 而且集团企业财务预算必须与快速变化的市场紧密联系, 所以要求预算不能仅从过去连锁模式出发, 而是要实现整体可持续发展, 这与以往相对简单的按经验预算的方法是截然不同的。
1.2 物流配送水平难以跟上现在企业发展速度
物流是零售企业的核心, 如果物流配送水平难以与零售企业规模相匹配, 就会极大地限制零售企业的发展。因此, 在中小型零售企业高速发展的时候容易出现以下问题:一是企业存货管理不善, 造成资金周转不灵。二是企业与供应商的合作机制失效。许多中小型零售企业与供应商的关系紧张, 难以在利益方面与诚信方面形成有效的合作机制。三是配送效率不高, 信息共享程度低。
1.3 财务预警职能难以充分运用, 抗风险能力减弱
在财务管理中, “适应性”是一个对财务特点很好的诠释。每个企业都有每个企业的特色, 通过有针对性的财务管理可以制定恰当的财务政策, 管好相关业务, 但这些是“战术”层面上的问题, 差异性更大。而零售业财务实务特点是季节性和差异性, 侧重点明确, 一般应用于自营商品, 易受冲击。但是提升到“战略”层次, 财务管理的内容就相差无几了, 由于财务人员水平较低, 难以从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 千篇一律地看待问题, 没有侧重, 这样就导致了企业难以正确预测风险, 抗风险的能力也随之减弱。
1.4 企业快速增长与停滞的财务人员水平不相适应
零售企业因为日营业额大, 种类繁多, 虽然重视会计信息系统的构建, 特别是在连锁零售店与商场会计数据的统计方面, 但对财务模块的使用不充分或购而不用, 对基础数据整理分析和挖掘不够深入, 停留在表面, 对重大财务事项的分析没有形成程序化。而且, 由于财务人员的水平有限, 对模型的掌握和对指标的衡量直接影响对企业经营结果的分析, 进而也无法正确地评价企业发展现状。
2 中小型零售企业强化财务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2.1 集权控制, 统筹规划
为适应中小型零售企业快速发展而带来的财务分权混乱的问题, 企业应该对其财务工作体系进行流程再造, 细化财务管理内容, 拓宽财务管理领域。随着中小型零售企业发展空间的不断扩大, 财务管理应将着眼点放在项目决策与绩效评价、融资风险与资本结构等高层次的管理上, 进一步加强财务评价, 统筹规划, 形成以财务预算为指导的“计划—决策—实施—控制—调整—优化”的工作程序, 并结合零售业的特点及自身企业的发展现状, 使财务管理与经营管理融合在一起, 实现财务管理与经营业务的协同发展。在财务工作需求进一步提升之前, 做好准备工作, 应对因企业快速发展而产生的副作用。
预算管理是企业财务工作的重要内容。对于中小型零售企业的发展趋势———集团化企业, 可以借鉴国外集团公司的做法, 在董事会中成立预算委员会并设立专门机构和人员从事预算的编制与管理工作, 在预算委员会的监督下, 公司的各项经营活动都严格按照股东大会批准的预算方案执行。
2.2 加强物流配送中心建设, 构造物流信息化系统
从过去零售企业的经验成果来看, 能够产生高效率、高效益的关键, 就在于实行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价格、统一结算, 并具有实现这一职能的自有商品配送中心。高效统一的商品配送是大幅度降低经营成本、取得规模效益的关键所在, 也是连锁经营高度集中化、规范化管理这一基本特征得以体现的根本保证。因此, 企业为了发展, 在资金规模允许的情况下要将物流配送中心的建设放在首要地位并着重发展。
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 与物流配送有关的信息系统, 包括企业内部的管理信息系统、数据交换系统 (EDI) 和电子订货系统 (EOS) 等已经发展得较为成熟, 因此应该将其应用在实务当中以提高物流配送的准确性和效率。
2.3 健全财务管理制度, 完善财务工作体系
不管是同一地区的零售企业, 还是跨地区的零售企业, 都必须实行统一的财务制度。财务制度控制是指通过制定统一财务会计制度来规范各个零售连锁企业的财务行为, 统一各个零售连锁企业的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 以实现对其财务活动的有效控制。零售企业总部依据国家统一财务制度以及内部管理的客观要求制定财务制度, 用于规范各零售连锁企业的财务行为。
一般来讲, 集团化企业的管理层级较多, 内部管理机构复杂, 从而大大增加了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实施难度。既然集团化是中小型零售企业的必然趋势, 那么就应该从现在开始做好财务制度的规范工作。首先, 在财务工作细化的前提下, 明确各层级之间不同的任务和目标, 依据不同层级之间的职责进行财务管理工作, 进而使每一层级的责权结合起来, 提高理财工作效率。其次, 零售企业应将财务部门和会计部门分离, 以应对未来对财务工作日益增长的需求。并将其职责和权限划分清楚, 财务部门和会计部门各司其职, 相互配合, 会计部门为财务部门提供理财及决策的会计信息, 使财务管理机构更加富有弹性, 反应灵敏, 高效快速, 从体制上强化财务管理工作。
2.4 提高财务人员整体素质, 注重培养财务人员的综合能力
财务部门的工作贯穿于整个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 其价值管理的观念要深入到企业各个职能部门。要加强财务管理, 财务人员自身素质必须不断提高, 为提高财务信息的有效性, 财务人员要学习现代化的管理方法, 要把自己培养成为既懂生产和管理, 又懂信息技术的高端人才, 以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同时, 最重要的是培养财务人员的综合能力, 从一线工作中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满足企业日益增长的财务需求。
总之, 随着中小型零售企业的不断发展, 其内部的管控措施必将不断加强。中小企业的财务问题, 关系到企业发展的命运, 如果不做有效的控制规划, 极易失去控制, 影响企业发展扩张战略的实施。财务控制是企业内部管控系统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 牵一发而动全身。作为迅速发展扩张的中小企业, 必须更加重视财务管理问题, 根据行业规律结合财务理论, 建立适合企业自身的财务管控体系, 保证企业的健康发展。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我国中小型零售企业的财务管理现状, 指出了中小型零售企业目前存在的问题, 如在盲目追求企业集团化规模经营与企业理财工作不能满足需求之间的矛盾等, 并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希望对我国中小零售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零售业,中小型零售企业,财务管理
参考文献
[1]厉英.国有集团公司内部财务控制研究——以房地产企业为例[J].中国集体经济, 2010 (30) .
[2]董长青.浅析企业集团化财务管理模式[J].现代商业, 2010 (29) .
[3]魏利强.煤炭企业集团精细化财务管理策略[J].中国集体经济, 2010 (28) .
[4]常彬.浅析电力企业财务管理创新[J].才智, 2010 (28) .
[5]李秀苹.建筑企业财务管理问题探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 2010 (11) .
企业财务预算管理问题探讨 篇3
【关键词】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改进举措
企业预算管理是在企业战略目标的指引下,通过预算的编制、执行、考评、激励等一系列活动,全面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经营效率,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一种管理方法。预算内容涉及企业的方方面面,主要包括市场销售预算、投资预算、人力资源预算(含人工成本预算)、资金预算、利润预算等,预算管理贯穿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
一、企业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部分企业的预算管理制度尚不完善,未形成预算的编制、执行、评价、考核、激励闭环管理。企业在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在预算目标的确定上,由于全员参与意识不强,对企业所处的宏观经济环境及本企业内中长期的投资、生产、销售等战略规划把握不到位,资源配置的动因分析不足,部门间协调配合不到位,导致预算编制未能与企业生产实际有效结合,不能有效发挥预算管理的作用。
2.预算执行不到位。预算执行是全面预算管理的关键,编制的再好的预算,如果执行不到位,预算管理的整个链条就会失效。预算的执行不到位主要体现在资源的使用与业务发展匹配程度不够、已发生的支出未按权责发生制及时报账等。
3.预算评价重视程度及分析的广度、深度不够。大多数企业对年初预算编制相对比较重视,通常由企业财务部牵头,相关业务部门共同参与完成年初整体预算编制。每月由财务部门对收入、销售量、重点大类成本的使用进度等指标的完成情况进行常规分析,但由于财务部门对业务的熟悉及参与程度不够,无法有效地将资源使用效率、费用使用的合理性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关联分析,在业务发展中不能提供有效的财务支撑,在企业后期的预算调整中也不能起到很好的参谋作用。
4.预算考核体系不完善。考核指标不聚焦或与重要预算目标关联程度不够,导致考评结果未有效反映实际生产经营成果;或考核后缺乏配套的激励机制,使考核工作流于形式,
二、预算管理改进举措
(一)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
预算管理是提高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企业管理层应高度重视预算编制工作,加强组织领导,设置预算管理办公室,相关部门共同参与,在总结以往编制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工作方法,明确责任分工,细化工作方案,落实工作责任,确保预算编制质量并符合企业发展预期。
(二)预算编制方面
构建有效的预算管理组织架构视图,企业的各级预算管理组织是预算编制、执行、评价的第一责任主体,在预算管理体系中起主导作用。预算管理是整个企业内部各项资源的最优配置,预算管理大致分预算牵头部门、预算归口部门、预算编制部门、预算使用部门四类。预算牵头部门主要负责把控企业整体预算并牵头其他相关部门开展预算编制;预算归口管理部门主要承担与部门承接业务有关的相关预算的统筹管理、指导所属的预算编制部门完成预算的编制并进行归口汇总;预算编制部门主要承担相应具体预算的编制工作,同时负责所编制预算的执行、控制、分析,根據预算执行情况向预算归口管理部门提出预算调整意见;预算使用部门根据企业经营需要向预算编制部门提交预算需求及相关支撑性数据。预算办公室的牵头部门在企业年度整体预算管控目标的基础上,合理配置各归口预算以保障全年预算目标的实现。在编制预算时,各级归口预算管理部门要综合考虑企业年度经营发展思路、公司内部经营能力、外部环境的变化、工作目标和预计所需支出的各项成本的用途、属性等因素, 构建切实可用的资源配置模型并固化入预算管理系统,预算的编制最好采用“从下至上上报、从上到下确认”的方式,纵向联动、横向协调,确保预算编制切实可行。
(三)预算的执行方面
企业要合理规划年度内各项经营活动并不断优化工作计划,建立预算归口及责任部门、预算使用部门和预算整体牵头管理部门的联动机制,从业务源头做到均衡安排,以合理保障季度、月度预算的均衡执行;对于预算内事项,要做好成本费用开支进度与收入匹配的管控,严格执行公司内控审批权限,强化预算责任部门的管控责任和预算执行部门的报销责任,确保预算执行与生产经营情况合理配比;对于预算外事项,严格执行各项费用的事前审批制度,杜绝各类预算外事项的违规支出。随着营改增工作的推进,在成本开支时,企业应本着能抵则抵、应抵尽抵的原则,在使用营改增范畴的成本费用时尽可能获取增值税专用发票,最大限度的降低公司税负。
(四)预算的分析评价方面
预算分析既是对企业一定时期经营预算目标和经营成果的盘点与总结评价,也是对企业战略与决策的科学性、合理性,资源配置的效率和效益的检验。企业要充分挖掘经营过程中的各项有用信息,对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效运行进行深入透彻的分析研究,并做好各项主要支出的效益分析测算以及收入成本结构和异常的增减变动分析,如,分析资产运营效率,百元销售费用拉动增量收入比等指标,以全面揭示和反映企业运营及预算管理的各方面问题。对于分析过程中发现的对与企业实际经营有偏差的预算要提出针对性解决措施,并进行适当的调整,不断优化政策执行,避免出现由于外部环境的变化而使年初编制的预算在实施中遇到问题。企业要不断强化预算管理的财务分析工作,一是要提高财务分析的针对性,抓住重点;二是持续优化分析方法,提升分析的广度和深度,很多财务人员不了解企业的业务,预算分析时只是把报表数据进行简单的汇总、通报,导致提出的建议对策缺少针对性和实用性,要想提高分析质量,财务预算管理人员要不断深入基层,了解企业业务实质,提出支撑业务发展的分析建议。
(五)预算的考评与激励
预算考核是确保年度预算目标实现的重要手段,没有考核,年度各项预算目标就无法保证执行到位。预算的考评与激励就是要把企业年度预算目标的完成情况与企业各级管理者、员工的利益挂钩,责、权、利统一,奖惩分明,从而最大限度的调动全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企业应设立定性与定量指标相结合、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相结合,过程指标与结果指标相结合、长短期相结合的考核体系,按月度开展预考核评价,做好预算的编制与执行、资源配置、业绩考核与激励之间的弹性匹配,优化闭环管理,不断提高预算管理的科学性和精确性,支撑企业规模和效益的持续提升。
三、结束语
此外,企业还要积极推动与预算管理有关的信息系统建设,打通与业务、人力、财务等系统接口,将已确定预算固化入系统,尽可能实现系统取数,避免手工重复劳动,提升工作效率。
民营企业财务问题探讨 篇4
1.1 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集团取得了迅速发展。截止到底,全国省部级以上批准成立的企业集团共2320个,实现营业收入27659亿元,资产总额49250亿元,企业集团个数占全国独立核算工业企业个数的1.27%,资产却占51.1%,营业收入占45.5%。但同时应当看到,在新的改革开放和发展形式下,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我国企业集团发展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存在很多问题,其中,对集团内成员企业及经营管理者如何有效地进行控制,特别是加强财务方面控制的问题,尤为需要加以探讨。
企业集团的财务控制是集团控制的基本手段,财务控制在集团的管理中占重要地位。一方面,企业集团的管理控制不仅包括法人资产的生产经营活动,还包括产权资本的经营活动,而资本经营是通过价值形式实现的,这自然离不开财务控制。另一方面,企业集团成员之间的关系主要是资金往来关系与资本连结关系,企业集团的的规模大、层次多,其管理控制的手段很多,例如,企业合同控制中的托管及许可证协议、技术控制、人员控制等,而财务控制是最基本的方法,它最能贯彻到集团管理的每一个方面。因此,企业集团控制的主要方面是财务控制。
我国企业集团在财务控制上存在许多问题,如:如何对成员企业进行有效的财务监控,如何防范经营者的的短期行为及“偷懒”现象,如何合理划分母子公司的权限及职责等等。这些问题都是共性的、基本的管理问题,处理不好集团管理的财务控制问题,就会制约企业集团的发展,甚或直接威胁企业集团的生存,因此,我们有必要拓展企业集团财务控制方面的认识。
1.2 本文的结构安排
管理学中的控制是指在计划执行过程中出现偏差时予以调整和修正的过程。其过程为“确定标准、衡量业绩、纠正偏差”。 此外,还有“目标控制、过程控制、结果控制”之分。照此,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的过程可以理解为:目标控制、实施过程控制、监督评价三个环节。而出资者与企业及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关系主要是产权关系,在财务控制上基本表现为资本与人员两种控制关系。所以企业集团的财务控制主要通过资本控制与人员控制这两个途径来实现。因此,从环节上看,目标控制包括目标的制定、实施与考核,主要是通过预算及责任会计来实现的;过程控制就其实施的要素及方法来说包括组织控制、制度控制、人员控制;监督评价这一环节涉及的财务控制主要是审计监督、激励控制、业绩评价。从控制关系上看,资本关系控制包括资本结构与资本层次;人员关系主要是代理与激励的控制。
按以上的分析,完整意义上的企业集团财务控制应包括这样几个方面:资本控制、目标管理、要素及方法、监督及评价。本文按照以上几个方面分七章进行企业集团财务控制问题的探讨。
民营企业财务问题探讨 篇5
组织控制涉及的方面很多,比如企业集团内部职能机构的设置,可以根据不同的职能分别设置为融资部、投资部、结算部、综合部等。在这里,我们只来讨论结算中心、财务公司及财务中心,这是因为这三种组织形式本身就是随着企业集团的发展特别是适应财务控制的需要而逐渐完善的,是企业集团特有的且对其财务控制功能的发挥有重要影响的组织形式。
1,结算中心
财务结算中心是企业集团内部设置的,由母公司负责具体运作、经营,以管理、协调集团内部各成员企业资金为主要业务的职能部门。它受企业集团各成员的委托进行资金管理,由母公司的财务管理部门负责具体运作,在行政上是企业集团设立的负责集团资金管理的职能机构。财务结算中心在集团内部具有相对独立性。它虽然是母公司的一个职能部门,但由于它受集团各成员管理资金的委托,同时又由母公司的财务管理部门负责具体运作,因而既有一定的中立性又有相对的权威性。
作为集团财务控制生要手段的财务结算中心,除了与外部银行相类似地完成在企业集团内的结算、信贷、出纳等职能之外,应该能及时分析各单位经营状况,为管理决策一内部业绩评价提供更多的支持。财务结算中心的职能主要有6个方面:资金管理、资金融通、资金结算、风险防范、资金运作和资金计划。
财务结算中心的基本模式是企业资金集中统一管理,统一对外筹资、纳税(部分财务结算中心统一采购重要原材料,统一固定资产投资及管理);内部单位有偿使用流动资金,在财务结算中心存款贷款,并通过财务结算中心对内外办理结算。在企业集团中,财务结算中心充当着内部资金控制的实施者。财务结算中心在资金控制方面发挥作用的重要性已经超过了传统的提高资金运用效益的作用,内部控制的意义更为重大。
企业集团的财务结算中心可以依据集团在管理体制上对集权与分权的不同选择,而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当集团倾向于集中控制时,应采用集中度高的管理方式,这时运用的主要措施有:收入统一管理,即可以将成员企业的收款事项统一由财务中心办理,防止收入分散造成资金失控;统一资金的使用,即集团内资金的支出由财务中心统一安排,如统一主要原材料采购等重要资金使用,以控制资金需求,可以减少采购费用,获得价格的优惠等。当企业集团倾向于分权管理时,应减少在资金控制权限方面的统一事项或集中的程度。这时可以采用统一信贷及税务、办理内部往来结算、开展内部融资等,一方面减少资金占用,另一方面可以控制成员单位的资金运用。
选择财务结算中心的管理方式时,应考虑企业集团的实际情况。集权模式可能适用于集团中各公司地理位置比较集中,各子公司之间关系紧密,集团领导层决策手段优进、管理水平高或集团规模不太在的情况,以保证集权的管理层能够灵活反映快速决策,而管理控制成本较低。相对分散的财务结算中心模式适用特大型企业集团,各子公司在生产经营内容上有较大差异,由于构成企业集团各单位资金集中存放在财务结算中心,各单位能过财务结算中心互相调剂资金余缺,并把内部结算过程中占用的资金留在“体内循环”,从而节约了流运资金占用,降低了企业集团因对外流动资金贷款造成的财务费用。
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探讨 篇6
史晓燕
(彩虹显示器件股份有限公司陕西咸阳712021)【摘要】本文探讨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内容,财务风险对企业的影响。加强企业财务风险管理首先就要从总体上安排好企业的资本结构;其次,处理好资产流动性、风险性和盈利性的关系;再次,要实施多角化经营和多角化投资。
【关键词】企业财务;风险管理
一、财务风险
企业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在各项财务活动过程中,因种种难以预料或无法控制的因素给财务状况造成的不确定性,进而使财务产生蒙受损失的可能性。对于管理者来讲,进行风险管理,就是要认识财务风险的内容、特性及其产生的原因;正确衡量、判断和预测风险程度及其概率,进而进行有效的防范和控制,将可能的损失降到最低程度。根据来源的不同,又将财务风险划分为五个方面:
1、筹资风险
指资金供需市场、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或筹资来源结构、期限结构等等因素而给企业财务成果带来不确定性。这方面的风险主要表现在筹资成本费用过大、利率过高;债务期限结构不合理而造成财务危机;债务规模不合理而造成过度负债,既造成资金浪费,又增加了财务费用等等。
2、投资风险
指企业因投资活动而给财务成果带来的不确定性,表现为:投资项目在工艺技术上的不可行或尚不成熟或过于陈旧,已属淘汰之列;市场调研有误,产品上市后滞销、落后;投资项目规划过小过大、行业过多、扩张过度而无力控制管理;负债经营但负债率过高、造成沉重债务负担;技术、市场等各方面情况发生变化,导致实际投资收益与预期相比相差甚远。
3、现金流量风险
指企业在收益不错的情况下,由于实行的是现行的权责发生制原则,故不错的收益并不能表明和保证现金流入的实现。此时,企业因债务规模过大或债务期限结构不合理,很可能会造成偿债能力急剧下降、现金支出压力陡升,进而陷入财务困镜,使企业的形象和声誉遭受严重损害,甚至导致破产。
4、连带财务风险
指因为种种原因,一个企业为其它单位到金融机构贷款而用本企业的财产进行担保,这本是一种正常的商业信用,但由于借款单位到期无法或不能还本付息时,该担保企业则必须依法履行对金融机构的正常付息责任。外汇风险,即由于汇率变动引起的企业财务成本的不确定性也是一种财务风险,包括交易风险、经济风险。
二、财务风险对企业的影响
负债经营既可能给企业带来更多的收益,在经济运行比较好的情况下,资金盈利率高于利息率,企业盈利率增加,使企业发展壮大;也可能给企业带来不利影响,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资金盈利率低于利息率时,使企业自有资金盈利降低以至亏损,甚至造成企业不能偿还到期债务而破产。我国的国有企业在改革中将过去的拨款改为银行贷款后,许多企业负债较重,资产负债率很高,在前几年高速增长时期能够不断发展,但近两年经济不景气,市场约束加大,企业盈利率降低,沉重的债务负担压得企业喘不过气,财务风险使许多企业濒临破产边缘。这充分说明负债是双刃剑,作为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应该充分利用债务筹资为企业带来的好处,千方百计增加企业的盈利,同时又要注重防止财务风险,把财务风险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使企业在顺境中发展更快,在逆境中也能够生存和盈利。
三、加强对财务风险的防范与管理
1、从总体上安排好企业的资本结构
财务风险向经济管理者揭示了企业可以通过负债经营增加盈利,但在经营不利时也会给企业带来更大的损失。因此,企业经营者应当合理安排资本结构,使企业在各种条件下都能生存和发展。资本结构是指企业各种长期资金筹资来源的构成和比例关系,也就是长期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各占多大比例。要通过对盈利能力和风险进行权衡和选择,以确定出既能使风险最小,又能使企业盈利能力最大化的资本结构。
判断资本结构是否合理的标准是看该资本结构是否提高每股收益,能提高每股收益的资本结构是合理的,否则就是不合理的。而每股收益要受到资本结构和销售额的共同影响,分析的具体方法是通过每股收益无差别点进行的。当销售额低于每股收益无差别点时权益筹资比较有利;当销售额高于每股收益无差别点时负债筹资比较有利。再考虑到风险因素,企业追求的目标是公司价值最大化或股价最大化,这只有在风险不变的情况下提高每股收益,或者使每股收益的增长高于风险的增长,才能使企业的价值最高,资本成本最低,此时的资本结构就是最佳资本结构。
2、处理好资产流动性、风险性和盈利性的关系
流动性是指企业随时满足当时现金需要的能力。风险性是指企业经营中不确定因素导致经营损失的可能性。盈利性是指企业获得利润的能力。流动性、风险性、盈利性三者之间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统一性表现在较强的流动性,是提高盈利性的条件,盈利能力的高低又决定着企业流动性的强弱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三者之间的矛盾表现在过分追求流动性,会使企业的盈利能力下降,过分强调降低风险,又会削弱盈利性。企业理财就在于使“三性”得到最佳统一,达到资金总效用的最大化,既在保持适当的流动性、承担既定风险的条件下,争取收益最大化;或在满足流动性,收益一定的情况下,实现风险最小化。
要使“三性”协调,在企业财务管理中应制定适合的营运资金融资政策,注意保持资产负债规模、期限和结构的协调。企业的资产按周转时间的长短可分为流动资产和长期资产。企业的负债可分为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流动负债的特点是成本低、风险大。在正常的情况下,资产和权益的协调应遵循流动资产由短期资金来融通,长期资产由长期资金来融通的原则。流动资产中的永久性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等会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而逐步增加,这些资产应当依靠权益资本、长期负债和自发性负债来解决,临时性的流动资产,由于它呈现周期性波动,应当用流动负债来解决。
如果企业不是采用流动资产由短期资金来融通,长期资产由长期资金来融通的原则,就可能出现两种情况:一是采用激进型的融资政策,临时性负债不但融通临时性资金需要,还要解决部分长期资产的资金需要。这虽然会降低资金成本,减少利息支出,增加企业的收益,但却增大了企业的财务风险。二是采用稳健型的融资政策,企业将部门临时性流动资产用临时负债融通,另一部分临时性流动资产和永久性资产用长期负债、自发性负债和权益资本来融通,这虽然降低了风险,但资金成本较高,会使利润减少。因此,权衡风险与报酬,就应遵循流动资产由短期资金来满足,长期资产由长期资金来满足的原则,使资产和权益对称协调。
3、多角化经营和多角化投资
企业进行多角化经营和多角化投资的理论依据是证券投资组合理论。该理论认为,金融资产投资组合可以由两种以上的金融证券构成。投资人可以通过持有多种不同证券的方式,将隐含在个别证券中的风险分散掉,这种风险叫可分散风险。但存在于证券与证券之间的共同风险则无法分散,这种风险叫不可分散风险。将证券投资组合理论应用于生产经营活动中,就是企业的多元化经营。企业应首先经营好主营业务和发展具有竞争力的核心产品,在此基础上,企业根据自身的实力和市场情况,发展多种经营,生产多种产品,以降低企业的经营
风险。
企业财务风险相关问题探讨 篇7
关键词:财务风险,投资管理,预警系统,防范策略
一、财务风险概念与特征
财务风险是一种微观范畴的经济风险,一个组织的经营绩效如何,必然会反映在其资金运动的状况和结果上,财务风险也就是组织在活动过程中反映在财务状况和财务结果上的风险。因此财务风险的含义可解释为:组织在开展财务活动中,由于各种不确定、无法控制或难以预料因素的影响,导致组织所获得的财务收益与原来预测的收益发生偏离,因而造成财务状况和财务成果遭受损失的可能性。一个组织的所有管理风险都可以认为是财务风险。
财务风险是管理风险的货币化表现形态,是一种常见的经济现象,与其他风险比较而言,财务风险也具有风险的一些共性特征:一是财务风险的存在具有必然性和广泛性。财务风险客观存在于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并体现在多种财务关系上,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和广泛性,且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二是财务风险的存在具有潜在性。风险是一种可能性,财务风险潜存于企业的财务运作中,能否从潜在风险转化为现实风险,需要一定条件。三是财务风险与收益的共存性。财务风险是与风险报酬(收益)直接相通的,风险程度与风险报酬的大小成正比。财务风险,实际上就是预期收益率与实际收益率的变异程度及其概率。
二、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分析
财务风险存在于企业整个财务活动中,其成因从企业的角度出发可分为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从外部原因来看,企业财务风险的产生与财务管理的宏观环境复杂多变有关,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法律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和自然环境等因素。这些因素存在于企业之外,但对企业财务管理产生重大的影响。宏观环境的变化对企业来说,是难以准确预见和无法改变的,其不利变化必然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从内部原因看,财务风险存在于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一是风险意识淡薄。在现实工作中,许多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缺乏风险意识,风险意识的淡薄是财务风险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二是企业资金结构不合理。在企业资产总额中自有资金和借入资金比例不当,负债资金占全部资金的比例过高,导致企业财务负担沉重,偿付能力严重不足,由此产生财务风险。三是企业在投资管理中存在不少问题。不少企业在进行投资前缺乏严格的可行性研究和论证,仅仅凭借主观判断,盲目地进行投资。一些企业向不相关、不熟悉的产业、行业投资,在人员、资金、经营管理经验方面,均显得力不从心,导致投资风险程度加大。四是企业赊销比重大,应收账款缺乏控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为加速推销自己的产品,除了依靠产品质量、价格、售后服务、广告宣传等因素之外,赊销手段往往成为重要营销措施之一,导致企业应收账款大量增加,相当比例应收账款无法如期收回,有时直接影响企业资金周转,造成企业经营困难,由此产生财务风险。
三、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策略
(一)时时关注外部环境,提高企业对财务管理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
为防范财务风险,企业应对不断变化的财务管理环境进行认真分析研究,把握其变化趋势及规律,并制定多种应变措施,适时调整财务管理政策和改变管理方法,从而提高企业对财务管理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以此降低因环境变化给企业带来的财务风险。
(二)合理把握负债经营的度
企业进行负债经营时,必须考虑企业的负债规模和偿债能力,考虑负债经营的度是企业防止发生财务危机的关键。企业财务部门在把握负债度上,首先,要注意负债经营的临界点,在达到临界点之前,加大负债将会获得更多的财务杠杆效益,一旦超过临界点,加大负债将会成为财务危机的前兆;其次,要注重筹资结构,按筹资方式不同可将筹资划分为权益融资和负债融资,在这一环节上要对两者安排合适的比例,负债水平要适当,不能超过自身承受能力;再次,要合理安排债务偿还的时间和额度,力求债务偿还平稳,防止还款过于集中,造成无法支付到期债务。
(三)加强企业投资管理
企业在投资决策时要坚持以产品的可行性为基础,以实现最高资金利润率为前提,以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最优化为标准。首先,进行深入的市场调查,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进行技术经济分析与评价,及时把握投资时机。其次,应本着有利于企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着重于高新技术的发展的原则,对拟投资项目的投资目标、投资规模、投资方向、投资结构、投资成本与收益等投资活动中的重大问题进行分析、判断和选择,并对拟投资项目技术上的可行性和技术上的有效性进行论证。通过认真分析风险和收益的关系,采取合适的投资方案,适当控制企业的投资风险。同时,加强对投资的管理,强化内部考核和监督。
(四)加强应收账款管理
从财务的角度来看,应收账款作为企业流动资产的一个组成部分,对其的管理要强调提高其流动性指标,应收账款虽然流动性比库存好,但它毕竟不能用来直接支用或对外进行支付。因此,在应收账款的管理中应该加强流动性管理,促使应收账款能够尽快收回,实现应收账款向现金的快速和足额的转换。一是选择符合企业经营方针的应收账款政策。一个企业的信用销售总额和应收账款持有水平除了受制于市场环境和本行业的总体情况之外,更主要地取决于企业制定的信用政策。其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信用期限、现金折扣、信用标准、信用额度、收账政策等。二是建立赊销审批和销售责任制度,以避免管理人员因盲目赊销而带来的风险损失。三是利用应收账款融资。应收账款发生后,除了积极催收以外,还应利用它融资。这不仅是企业筹资的一种方式,也是扩展应收账款投资收益的一种方式。如应收账款抵借、应收账款让售等。
(五)建立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系统
财务风险的产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其突变都会经历一个蕴藏、积聚、演化、显现的过程,有一定的先兆性和可预测性。为了防范和规避财务风险,企业很有必要建立自己的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其运作原理是:通过对企业财务报表及其他相关经营信息的实时监控,及时发现企业财务及经营过程中存在的症结,对可能发生的财务风险进行预测,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将可能产生的风险信号尽快向管理层和其他利益相关者进行警示与反馈,以利于采取有针对性的动态应变防范策略,最大限度地避免或减少财务风险所带来的损失。财务风险预警系统集预测与警示、排警于一身,是企业预警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企业改进经营决策、有效配置资源提供了可靠依据。
(六)强化财务人员风险意识,提高财务人员风险控制能力
可以将财务人员风险意识的培养同岗位责任挂钩,与职业道德教育结合起来,与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相联系,加大风险知识的宣传力度、风险管理的培训力度,提高财务人员对财务风险重要性的认识,加强对各种财务风险的了解,熟悉财务风险的不同表现形式,树立风险观念。强化风险意识的同时还要提高其风险控制能力。首先,要培养财务人员发现、了解、识别管理活动中尚未显现的各种风险及其可能带来严重后果的风险识别能力。其次,要培养财务人员运用专业技术和现代化管理手段从数量上进行充分估计与衡量的风险检测能力。再次,要培养财务人员正确处理常规风险活动和意外风险事项的应变能力,还要培养财务人员综合运用各种风险控制方法,细化落实风险决策措施的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小军.集团公司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的构建[J].中州大学学报, 2008, (2) .
企业财务分析的问题与对策探讨 篇8
关键词:企业财务分析;认识;财务指标;人员素质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7)11019102
1我国企业财务分析存在的问题
1.1对财务分析的作用认识不够
财务分析是以企业的财务报告等会计资料为基础,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以及现金流量进行分析和评价的一种方法,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评价企业过去的经营成果。通过企业财务分析说明企业过去一段时间生产经营情况,在与历史同期以及同行业先进企业数据的对比中,找出本企业在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促进企业提高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水平,改善企业经营管理,进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2)预测企业未来生产经营的发展方向。在当前企业竞争日益激烈,市场瞬息万变的情况下,企业需要不断地对产品进行更新换代,企业管理的水平需要不断提高,这些都需要借助财务分析的手段对各项方案的可行性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和预测,帮助企业当局做出正确的决策;(3)掌握企业目前的财务状况。通过财务分析,可以反映出企业目前的各项资产、负债以及所有者权益等情况,使领导心中有数,并将其作为决策、计划、协调和控制的依据。但是,目前我国一些企业的领导只重视生产管理、营销管理,而没有真正把财务管理与分析工作当作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没有认识到财务分析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方法,从而不善于通过财务分析来全面加强企业经营管理,影响了财务分析的开展及其作用的发挥。在财务分析的目的上,往往也不是为了加强企业管理,而是强调满足领导需要或满足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
1.2财务分析人员所依赖的资料具有局限性
企业财务分析是以企业所编制的一定期间的财务报表为主要依据,并结合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其他有关资料,综合评估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及其它有用的信息,为决策提供依据。但是,目前企业财务分析人员往往只是简单地运用企业一定期间的几张报表,就开始从事相关的比率分析、趋势分析等等。我们知道,企业财务报表是运用会计专门方法,并严格按照企业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对会计信息进行提炼加工而成,反映的是货币化的信息。而在当前风云变幻的经济环境下,单纯依靠货币化的信息来评价企业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所以,企业财务分析人员在进行财务分析时,应当结合本企业的具体状况,对有关报表的数据进行相应的调整,并结合一些非货币化的信息对企业具体的经营状况进行分析。
1.3财务指标的构建缺乏内在的逻辑性
财务比率的构建应当重视分子、分母之间的逻辑关系。一般而言,分子、分母要满足以下三种逻辑关系:(1)构成分子、分母的两部分要满足配比关系。比如销售收入与销售成本的关系。(2)构成分子、分母的两部分要满足计价基础一致的原则。比如在计算存货周转率时,其中的销货成本和存货都应该按历史成本进行计价,而不能对其中的存货按现行价值进行计价。(3)构成分子、分母的两部分在本质上是关联的。比如在计算销售净收益率时,就应该将一些不随销售额变化的固定费用包括在净收益中。但是目前财务分析人员在进行财务分析时很少重视这方面的逻辑关系,只是对照教科书中讲到一些财务比率进行财务分析,而不结合本企业生产经营的一些特点构造符合本企业实际情况的财务指标,致使一些分析结果根本不能反映本企业的实际情况。
1.4财务分析的结果与实际运用相脱节
财务分析的目的是找出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决策提供依据。但许多企业在好不容易组织力量把财务分析做好之后,并没有将分析的结果用于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其结果是,既浪费了企业的有关资源,也使财务分析人员产生失落感,因为他们觉得自己的工作成果没有得到重视,进而影响了员工参与改善企业经营管理的积极性。
1.5财务分析人员素质不高
目前,企业管理正朝着战略管理的方向发展,根据战略管理的要求,财务分析人员不仅要掌握企业财务分析的知识和方法,而且还要有较宽的知识面。尽管近几年我国财务人员的总体素质有所提高,但仍不能适应新时期财务分析的要求。同时,企业管理当局对财务分析人员的素质提高也重视不够,导致财务分析的结果在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作用非常有限。
2改进企业财务分析问题的对策
2.1提高对财务分析重要性的认识
(1)企业领导要把财务分析工作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方法和手段来认识,积极组织、协调各业务部门对财务分析的配合,支持、帮助财务分析人员熟悉本企业的业务流程,尊重财务分析人员的劳动成果,提高财务分析在整个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地位;(2)财务管理人员要认识到搞好财务分析是发挥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作用的最好途径,要努力搞好财务分析,不断提高分析质量,从而为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提供科学的依据。
2.2完善财务报告体系,深化财务指标与经营情况的联系
以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利润表等作为基本报表反映企业的情况和经营情况。同时应更加注重对财务状况说明书的编制工作,其信息披露应反映企业的生产状况、采用的会计政策、或有事项、非货币性的与财务事项密不可分的信息以及企业未来发展前景的预测,受物价变动影响的因素等。只有详细分析董事会报告及其他信息来源中与该企业经营情况有关的信息之后,把经营情况与财务指标结合起来分析,才能对财务报表数据做出更深层次的理解。
2.3加强财务分析方法的综合运用
(1)要剔除各种影响因素。在分析时可以将不同会计方法的影响差异剔除;将某些特殊的、个别事件或因素剔除;选择同行业同等规模企业进行横向比较等。(2)要注意各种分析指标的综合运用。如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比较分析与比率分析相结合、横向分析与纵向分析相结合、总量分析与个量分析相结合、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以便相互取长补短,发挥财务分析的总体功能效应。
2.4有效提高财务分析的利用率
在提高财务分析利用率方面,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召开财务分析活动会议肯定成绩,查摆问题,提出建议与措施,并在财务分析会议上落实责任,使财务分析应起的作用得到落实。提高财会人员的参与意识,并广泛开展自上而下的财务分析利用效果交流活动。
2.5切实提高财务分析人员的素质
企业领导要重视财务分析人员的素质,选择优秀的财务分析人员。同时,企业应在选择优秀财务分析人员的基础上,在企业中设立专门的财务分析岗位,培养适应本企业的专门的财务分析人员。在培养过程中,既要注重培养其基本分析能力和对各种来源的财务分析数据的合理修正能力;也要培养其综合分析能力,以提高财务分析人员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裴淑琴,聂健.目前企业财务分析存在的问题与解决的对策[J].山西统计,2002,(7).
[2]王文君.影响企业财务分析质量的因素分析[J].西部财会,2005,(7).
[3]贺彩萍.论企业财务分析的局限性[J].上海企业,2004,(12).
[4]圣•普拉斯著,隋洋译.洞察财务报表奥秘[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1.
企业并购财务问题分析 篇9
一、企业并购的动因分析
首先,企业并购可产生协同效应,即若A公司和B公司并购,则两公司并购后价值要高于并购前各企业创造价值的总和。(V[,AB]>V[,A]+V[,B])V[,AB]与“V[,A]+V[,B]”之差就是“协同价值”-协同作用效应所产生的增量价值。它应是协同效应所产生的未来增量现金流量的贴现值。协同作用效应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经营协同。即企业并购后,因经营效率的提高带来的效益。其产生主要是由于企业并购能产生合理的规模经济(尤其对经济互补性企业),这里的规模经济包括生产规模经济和企业规模经济两个层次,规模经济是由于某种不可分性而存在的,譬如通过企业并购,企业原有的有形资产或无形资产(如品牌、销售网络等)可在更大的范围内共享;企业的研究开发费用、营销费用等投入也可分摊到大量的产出上,这样有助于降低单位成本,增大单位投入的收益,从而实现专业化分工与协作,提高企业整体经济效益。
2.管理协同。即企业并购后,因管理效率的提高所带来的收益。如果某企业有一支高效率的管理队伍,其管理能力超出管理该企业的需要,但这批人才只能集体实现其效率,企业不能通过自聘释放能量,那么该企业可并购那些缺乏管理人才而效率低下的企业,利用这支管理队伍提高整体效率水平而获利(这种解释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管理资源的使用价值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一般只能对特定的行业发挥作用,相对而言,该理论对横向一体化较具有解释力)。
3.财务协同。即企业并购后对财务方面产生的有利影响。这种效益的取得是由于税法、会计处理惯例、企业理财以及证券交易的内在作用而产生。主要表现在:(1)合理避税。税法一般包含亏损递延条款,允许亏损企业免交当年所得税,且其亏损可向后递延可以抵消以后盈余。同时一些国家税法对不同的资产适用不同的税率,股息收入、利息收入、营业收益、资本收益的税率也各不相同。企业可利用这些规定,通过并购行为及相应的财务处理合理避税。(2)预期效应。预期效应指因并购使股票市场对企业股票评价发生改变而对股票价格的影响。由于预期效应的作用,企业并购往往随着强烈的股价波动,形成股票投机机会。
其次,从企业战略管理角度看,企业并购有以下驱动因素:
1.追求高额利润的结果。由于一个经济部门的资本集中总有一定的限度,各个经济部门的利润水平也有差别,资本的本能驱使少数垄断资本,千方百计介入多个经济部门,获取更大范围的垄断利润,积累更多的资本,以谋取更高的利润。
2.减少风险,减轻由于危机所受的损失。经济危机对各个经济部门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各经济部门在危机期间的利润率也不同。即使在非危机期间,各经济部门的经营风险也有差别。因此,采取多部门经营的方法,进行多样化经营,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经营风险,减轻在危机中所受的损失。[!--empirenews.page--]
二、企业并购的支付方式问题分析
1.现金方式并购。一旦目标公司股东收到对其拥有股份的现金支付,就失去了对原公司的任何权益。现金方式并购是最简单迅速的一种支付方式。对目标公司而言,不必承担证券风险,交割简单明了。缺点是目标公司股东无法推迟资本利得的确认从而不能享受税收上的优惠,而且也不能拥有新公司的股东权益,对于并购企业而言,现金支付是一项沉重的即时现金负担,要求并购方有足够的现金头寸和筹资能力,交易规模也常常受到获利能力的制约。随着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和各种金融创新的出现,纯粹的现金方式并购已越来越少了。
2.换股并购。即并购公司将目标的股权按一定比例换成本公司的股权,目标公司被终止,或成为并购公司的子公司,视具体情况可分为增资换股、库存股换股、母子公司交叉换股等。换股并购对于目标公司股东而言,可以推迟收益时间,达到合理避税或延迟交税的目标,亦可分享并购公司价值增值的好处。对并购方而言,即使其负于即付现金的压力,也不会挤占营运资金,比现金支付成本要小许多。但换股并购也存在着不少缺陷,譬如“淡化”了原有股东的权益,每股盈余可能发生不利变化,改变了公司的资本结构,稀释了原有股东对公司的控制权等。
3.综合证券并购方式。即并购企业的出资不仅有现金、股票,还有认股权证、可转换债券和公司债券等多种混合形式。采用综合证券并购方式可将多种支付工具组合在一起,如果搭配得当,选择好各种融资工具的种类结构、期限结构以及价格结构,可以避免上述两种方式的缺点,即可使并购方避免支出更多现金,以造成企业财务结构恶化,亦可防止并购方企业原有股东的股权稀释,从而控制股权转移。
4.杠杆收购方式。即并购方以目标公司的资产和将来的现金收入作为抵押,向金融机构贷款,再用贷款资金买下目标公司的收购方式,杠杆收购有以下几个特点:(1)主要靠负债来完成,收购方以目标企业作为负债的担保;(2)由于目标企业未来收入的不确定性和高风险性,使得投资者需要相应的高收益作为回报;(3)具有杠杆效应,即当公司资产收益大于其借进资本的平均成本时,财务杠杆发挥正效应,可大幅度提高企业净收益和普通股收益,反之,杠杆的负效应会使企业净收益和普通股收益剧减。很明显,这种方式好处在于,并购方只需出极少部分自有资金即可买下目标公司,从而部分解决了巨额融资问题。其次,并购双方可以合法避税,减轻税负。再次,股权回报率高,充分发挥了融资杠杆效应。缺点是资本结构中债务比重很大,贷款利率也较高,并购方企业偿债压力沉重,若经营不善,极有可能被债务压垮。
三、对我国企业并购的思考
下面笔者就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分析在现有环境下企业并购成功需注意几个问题:
首先,从企业并购动因来分析。企业并购是企业为了生存与发展而自愿做出的战略选择,并购的动因应主要体现为企业的动机。但从我国企业并购产生的背景分析,企业并购并不是纯粹的市场经济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政府的动机代替了企业的动机;从政府动机看,实行企业并购主要是从摆脱企业严重亏损的困境出发的。这就造成了我国企业并购的局限性:(1)并购动机单一。即企业动机由政府动机所取代,政府以减亏、缓解财政压力为出发点;20世纪90年代初到1999年《证券法》施行前,企业并购动机又以“买壳上市”为主要目的,即主要以获取融资渠道为目的,并购效益不佳。(2)产权界定不清,产权明晰是企业并购顺利进行的基本前提。而在我国,尤其是国有企业之间的并购,出现复杂的产权关系,使并购遇到许多难题,如转让费归谁所有、兼并后企业性质为何等问题。甚至造成并购中的国有资产流失。(3)政府干预较多。我国企业兼并中仍存在政府的盲目干预,给企业兼并带来一定的负效应,也限制了兼并市场的发展。如部门所有制与地方所有制的阻碍,政府搞“拉郎配”,强行兼并,还有的将被兼并企业资产无偿划拨,等等。虽然存在上述问题,但可喜的是,我国的企业并购正走上规范化的轨道,如“万科申华事件”、“无极小飞之争”以及法人股市场上的“光大标购玉柴”等收购事件,表明我国企业并购正由政府行为向市场行为过渡。不容忽视的是,我们必须进一步实现政企分开,明确产权界定,完善市场机制,特别是加快企业并购中的法律建设问题。[!--empirenews.page--] 其次,从企业并购支付方式来分析。和西方发达国家企业并购的支付方式对比,我国企业并购支付方式主要有以下问题:(1)发达国家盛行的换股并购和综合证券并购在国内基本上没有起步,企业并购的证券化程度低。我国企业并购中被并购或交易的资产多为实物形态的资产,而非证券资产。这种以实物资产作为并购或交易标的的交易方式,往往由于被并购企业的人员安排、债务处理等一系列具体问题,使得企业并购的谈判过程和交易过程复杂化,从而并购的成交率低。(2)中介机构薄弱。企业并购以及相应的并购支付方式的多样化,需要中介机构,如投资银行、证券公司等发挥重要作用,如目前世界上较有名的高盛、美林等,它们不仅参与企业并购的咨询、策划和组织,还可以通过参股或控股,参与企业经营和管理。但是我国投资银行业务则滞后于企业并购的需要,如杠杆收购中,垃圾债权的发行和过渡性贷款的安排都强烈地依赖于投资银行,投资银行的行业操作能力低影响了我国企业并购的充分发展。针对上述情况,我国企业并购需从以下两个方面努力:(1)发展金融市场,促使金融工具多样化。多样化的融资渠道使得企业在并购支付方式上可以根据自身情况灵活选择,从而增加并购成功的几率。我们可借鉴外国经验,在发展资本市场的同时推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金融工具。比如可转换证券,1998年8月,国内首只向社会公众发行的可转换公司债券-南宁化工1500万元可转换债券正式获准发行,同时上海证券交易所还为此颁发了可转换债券的上市规则。可以预见,可转换债券,在我国企业并购中会成为一种重要的融资工具。又比如表外工具(off_balance_sheet vehicles)的运用。为了使杠杆收购能顺利完成,高成本暂时不宜列示在并购公司的资产负债平衡表上,这时投资银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利用表外工具。(2)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培育投资银行、证券公司业务。如果没有中介机构向公众发行股票和债券来筹资,仅靠企业本身的资本很难进行大规模的并购。如上述表外工具的运用主要靠投资银行来具体操作。我国间接融资市场是资本市场的主体,作为直接融资市场的重要角色,投资银行、证券公司尚未得到充分发展。因此我们应给这些中介机构提供充分的发展空间,运用投资银行、证券公司的资本实力、信用优势和信息资源,为企业并购开创多种多样的筹资渠道。
最后,我们应认识到:从理论上讲,企业并购行为是经济学、管理学、财务学、金融学等共同作用的产物。从实践角度看,企业并购行为受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法律环境等多个因素的共同影响。所以,我们必须多方位的看待这个问题。作为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士,在从财务上对企业并购行为进行合理的分析和选择的同时,还应考虑到市场、管理等方面的因素,从而为企业经营者提供全方位的最有效的信息。
【民营企业财务问题探讨】推荐阅读:
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10-22
浅谈民营服装企业财务管理存在问题与对策【毕业论文】05-14
企业集团财务控制问题探讨:第三章,资本及其结构控制05-15
民营企业党建党务工作理论探讨09-13
民营企业财务预警08-03
民营企业财务治理10-25
“赛马”还是“相马”?――对民营企业用人机制的探讨10-16
民营企业财务会计06-07
民营企业档案问题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