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学习地理教案

2024-09-30

怎样学习地理教案(精选10篇)

怎样学习地理教案 篇1

第二节 我们怎样学习地理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如图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是学习地理的最重要的工具”,学会看地图。

2、初步学会在地图上辨别方向,运用比例尺换算实际距离,了解图例与注记的含义。

3、让学生知道搜集地理信息、思考地理问题对学好地理知识的重要性。

4、让学生理解在野外旅行中学习地理是学好地理的重要途径。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学看地图、运用地图,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和绘图能力。

2、通过学习运用地图认识周围环境和地域,提高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三、情感目标

通过高计野外旅行线引导学生丰富课余生活,提高审美情趣。教学重点

掌握地图的三要素,懂得辨别方向,运用比例尺换算实际距离,了解图例和注记。教学难点

弄清比例尺大小与所表示的范围、内容详略之间的关系。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学习地理的基本方法,为后续的学习提供工具、指明途径、打好基础。教学方法

演示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练习法、讲授法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 幻灯片展示

二、讲授新课(一)学会看地图

1、地图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呢?师生一起学习课本第6页内容。点拨:用绘绘平面图的方法,把地球表面某一区域的景物,按一定比例缩小,并用符号画在平面上,注上必要的文字就成为一幅地图。

2、(1)整体感知

你还见过哪些地图?地图有多少种?你会看地图吗?请同学们围绕这些问题自学课本P.7—10。(2)合作探究

提问:在庞大的地图家庭中地图分为几类?各有哪些类型? 明确:地图分为自然地图和社会经济地图,前者包括地形图、气候图、水文图、自然植被图等,后者包括工业图、农业图、商业图、交通图、人口分布图等,另外还有电子地图等之类的地图。

过渡:尽管地图种类繁多,内容不一,但每幅地图都是按一定比例把地理事物缩小后,用符号、文字来表达地理事物的,所以地图具备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

常规定向法: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指向标定向法:指向标箭头指向北方方向经纬网定向法: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指南针定向北极星定向太阳定向太阳与手表定向树叶与年轮定向野外定向 在一般的地图里,按一定的比例将地理事物缩小,缩小的程度就是比例尺,比例尺如何计算呢?比例尺的计算公式: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提示:图距与实距之间经常要进行单位换算:1千米=100000厘米

提问:比例尺有哪三种形式?

明确:比例尺有数字式、文字式、线段式三种形式。

练习:幻灯片

指导学生比较比例尺的大小(如1/300000和1/30000利用分母大小进行比较、分子相同,分母大的反而小)。

图幅大小相同的地图,比例尺大的,表示的范围小,内容详细;比例尺小的,表示的范围大,内容简略。练习题:幻灯片

阅读P10图例、快速、熟悉,然后抢答题目。我们熟悉了图例、注记以后就可以在地图上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

三、课时小结

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地理知识?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

第二课时

一、导入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地理知识就在我们自己身边,学习地理应注意搜集身边的地理信息。电视中的各种节目、报刊杂志、图书馆的藏书,互联网站等都传递着许多地理信息,我们要逐步学会搜集地理信息并思考相应的地理问题,本节课老师和大家共同探讨学习地理的途径、方法以及技能等。

二、新课学习

学生分组讨论:看哪位同学最新的信息中地理信息最多?是通过什么途径获得的,并且分组记录下来,比一比看哪一组搜集的最多。

提示:要学好地理,首先要学会收集地理信息,再学会思考地理问题,最后要扩大自己的视野或生活圈子,从实践中去学习。

活动1:教师对学生搜集的地理信息进行整理,而且要求学生学会思考地理问题,然后提问:

(1)为什么阿富汗、伊朗、土耳其等国连续发生地震?(2)为什么我国南方、北方的部分地区常发生水、旱灾害?(3)为什么南方能大面积种植柑橘,北方却不行?(4)为什么吐鲁番的哈密瓜那么甜?(5)为什么南极洲蕴藏着大量煤炭资源? 明确:观察和了解地理现象,发现地理问题,探究其成因和规律,进一步思考和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有许多种,对比、分析、综合、观察、联想等方法将有助于我们学习地理。

活动2: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仅在课堂上学习地理是远远不够的,要深入周边的环境,走进大自然,通过野外旅行,学会观赏大自然。野外旅行的内容丰富多彩,如游园、滑雪、探险、狩猎、海滨休闲、水上漂流等。野外旅行的方式有多种多样,包括步行、骑自行连、乘汽车、火车等交通工具。

学生分组讨论活动,教师用投影出示讨论问题: 1)你曾经外出到过哪些地方旅行? 2)旅行的内容和目的是什么? 3)采用什么交通工具? 4)时间如何安排? 5)旅行路线如何?

学生讨论完后,教师选一两名代表汇报。

进一步提问:野外旅行要准备好哪些物品呢?

明确:地图、指南针、笔记本、望远镜、照相机等。

强调:还要学习并掌握一般的地理观察、地理摄影、地理素描、地理标本制作等技能。

野外旅行能丰富课余生活,提高审美情趣,增长地理知识。地理学习的特点就在于它的生活性,地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我们正在不知不觉地应用它;我们身边就有地理知识,稍加留意,我们就会学到很多适用的地理知识。

三、课时反馈

讨论:学生分组设计一条附近地区野外旅行线路,内容包括:地点、旅行线路、开始和到达时间、旅行内容、交通工具、物品准备、注意事项等。

四、学习小结

学生先小结本节课内容,教师点拨。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怎样学好地理,懂得了学习地理的方法途径,进而发展了自己的地理意识和创新精神。

五、作业

设计一条最好的旅行路线,最好的地图,进行一次野外旅行。

六、板书设计

我们怎样学习地理

一、学会看地图 地图的制作与分类 1.制作 2.种类 地图的要素 1.方向 2.比例尺 3.图例和注记

二、如何搜集地理信息

三、如何思考地理问题

四、如何在野外旅行中学习地理 1.地理观察的主要对象

2.野外旅行的准备、旅行的内容与方式

教学后记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创设情境,启发提问,引导、鼓励学生提出一 些地理问题,鼓励学生平时注意积累,拓宽知识面。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发表不同意见,做到启而不发,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目的

怎样学习地理教案 篇2

一、课堂教学力求形象直观,把兴趣培养贯穿始终

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要善于抓住青少年学生这一心理特征,在地理学习的开始就使他们产生兴趣。中学地理第一章的内容正是培养兴趣的开篇。学生对于宇宙的奥秘,自然奇观,如极昼、极夜、昼夜交替、四季交替等问题,似乎知道点,但又说不清楚,教师用形象、直观的三球运行仪、幻灯、模型、图片及手势等多种方式进行演示、讲解,从理论上加以说明,再适当补充一些数据、资料,把这些看得见、又看不见的抽象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具体化,学生很感兴趣。有的教材内容,不太好理解,或是难记易忘,学生往往没有兴趣。教学中,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采用形象、生动的比喻,也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地理学是在前人不断探索、观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科学。既然是科学,就不光是背背矿产、山河等。对学生来说,掌握复杂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特征,弄清其发展演变规律是比较困难的,也容易由此产生不愿意学的想法。教学中,应尽量结合实际,使学生感到身边有很多地理现象,孕育着地理原理。如讲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时,提出学生熟悉的,但又解释不清的现象进行分析,如:晴朗时天空呈蓝色,阴天为什么呈乳白色?日出日落时又为什么呈红色?指出这是由于大气对波长不同的太阳七色光散射,吸收状况不同而造成的。波长较长的红、橙色光,不易被散射,能够传播较远的距离。这也正是红、橙色光作为停车信号的道理,它使人们在较远处就可看见,以减少交通事故。

二、引用资料,适当补充,在兴趣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都是以领会知识和掌握技能为基础的。学习兴趣在一定程度上,也取决于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程度,明白的越多,知识掌握的越好,兴趣也就越浓。在课堂上如果适当引用一些平时收集的资料,就会促进知识的理解,提高趣味性。如讲地球大小及在宇宙中的位置时,引用一些数据:若把银河系缩小一万亿倍,那时太阳半径仅0.7毫米,地球半径则为0.0064毫米,日地距离仅15厘米,整个太阳系直径也只有12米,但银河系的直径仍有100千米之大;宇宙中像银河系这样的天体系统,仅观测到的就在十亿个以上。地球在银河系,以至在整个宇宙中的位置和大小就可想而知了。补充这些资料不仅能提高兴趣,还能进行理想教育,激励学生探索宇宙奥秘,为人类做出贡献的欲望。

三、课内外结合,使学生得到发展

怎样培养学习地理的兴趣? 篇3

2008年七月,我来到四川灾区松潘中学支教。上一学期期末考试成绩揭晓,这所全县惟一完中的学生地理成绩着实让人一惊:高一年级地理平均22分,高二文科班平均28分。如何摆脱这种困境,让学生学好地理?重要的是让学生喜欢地理、热爱地理。

一、从5.12汶川地震入手,用真挚感情帮助学生建立自信,激发学习地理兴趣

5.12汶川地震给这里的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心理伤害,很多学生感到前途渺茫,他们认为,即使好好学习,如果再来地震就什么也没有了!有的学生又感到有困难可以等待支援,所以学不学无所谓,对上学很消极,上课听讲也不认真。针对这些问题,第一堂地理课就以5.12汶川地震导入,向学生介绍地震的有关知识,如地震的形成、类型、危害、防御及震后注意的问题等,并让学生谈当时的一些情况,很多学生泪流满面地回忆。这堂课学生听得十分认真,并且问题不断,表现了极大的热情。一堂课在师生互动中不知不觉地过去了。事后想想,这是因为学生们发现了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的紧密关系。我还利用一切时间和机会与他们谈心,了解地理学习中的困难。鼓励他们:生活是美好的,未来要靠自己开创;好好学习,去回报关心灾区的人们,为将来美好的生活而努力、加油!慢慢的,学生受伤的心灵在抚平,对我这个支教教师也产生了友好、亲近、共鸣、信赖的感情,师生之间的距离缩短了,逐渐激发出学习地理的兴趣。

二、适时引进歌曲、古诗等,调动课堂气氛,巩固学习地理兴趣

1.采用普通话和少数民族语言教学,拉近师生距离

松潘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主要以藏、羌、回、汉为主,平时教师教学主要运用地方方言,有的民族学生听不太懂。上课中我改用普通话教学,解决了学生听不懂的问题,偶尔穿插当地民族语言,调节课堂气氛,学生感到很亲切,也很新奇。

2.巧妙将歌曲引进课堂,调解课堂气氛

松潘是一个能歌善舞的地方,据当地教师介绍,能讲话就能唱歌,能走路就能跳舞。在课堂中适时引入有关歌曲,可以极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例如,在讲“地质灾害”中地震带来的灾难时,就播放一段刀郎的“西海情歌”:“自你离开以后,从此就丢了温柔,爱在难以续前缘,回不到我们的从前”。并且可鼓励学生也唱几句,集中学生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尽管该歌不是描述地震知识,但是通过这首歌告诉学生亲人之间的难舍难分以及思念的情感,引起他们对亲人的怀念,体会学习的重要性。

3.巧借古诗文教学,寻找掌握语文知识与地理新知识的共同点

在我国浩瀚的文学海洋里,有许多描述地理景观、规律与原理的名诗佳句。从小学到高中,学生已学了不少古诗词,将古诗名句中优美的诗情画意与地理知识内容结合,由此创设听课的最佳境界,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打下良好基础。如讲“常见的天气系统”时可引用“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几句古诗作为导入,前者反映了江淮准静止锋对该地区的影响,后者则反映了冷锋过境时的天气变化特征。课堂上将古诗词与地理知识有机联系,会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兴趣,既复习了古诗词知识,又有利于文科综合能力培养,也加深其对地理知识的理解。

三、运用多媒体手段,诱发学习地理兴趣

长期以来,此地由于受师资、教具等影响,地理教师上课大多仅凭“一本书、一张嘴、一只笔”。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是利用学生的听觉器官来感知知识,有着很大的局限性,这也是导致学生对地理课不感兴趣的原因之一。面对这种情况,笔者就在这里的高一年级仅有的一个网络班采用多媒体教学,多方面、多感官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如将“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全球性的大气环流”、“常见的天气系统”、“地壳运动和地表循环”等设计成CAI课件进行教学,在课件设计中有意把上一节课拍摄的一些学生听课的照片放在首张幻灯片上,有时还写上这样的语言:看,他们听课多认真。既表扬了听课认真的好学生,也暗示了一些没有认真听课的学生要注意听讲。学生对多媒体教学反应普遍良好,学习兴趣大增,知识掌握程度也有提高。半期考试成绩足以说明,该班地理成绩明显高于其它班级。

四、渗透乡土地理知识,启发学生思维,深化学习地理兴趣

怎样学习地理教案 篇4

一、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世界和亚洲人口总数、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2)理解人口自然增长率与人口净增加数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图、计算,了解世界和亚洲人口总数、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与学活动,使学生在考察、游戏、问题解决、反思的过程中感悟到亚洲人口对资源和环境所产生的压力。

二、教学重点

“人口最多的大洲”

三、教学难点

理解众多的人口对资源和环境所造成的压力

四、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填图活动法、讨论归纳法等相互结合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复习提问

(1)亚洲的地形有何特点?(2)地形如何制约河流的流向?(3)亚洲的气候具有什么特征?

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之下,亚洲的人们怎样生活呢? 显示:亚洲不同地区民族服饰

猜一猜:根据第一节所学习的亚洲自然环境的特征猜一猜它们分别分布在亚洲的哪些区域? 讲解:服饰为单一薄裙——分布在亚洲南部、东南部的热带地区;服饰为白色裹物———分布在太阳辐射强烈的西亚地区;服饰为各式长袍—分布在气温年较差大内陆地区(上身袖管穿脱方便);服饰为皮衣皮靴——分布在寒冷的亚洲北部。

小结很显然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自然环境深深地影响着人文环境。解说:人文环境常指人口、经济、城市、建筑、文化、艺术、风俗习惯等。

承转:首先我们来看一看亚洲的人口情况,上学期我们学习了有关人口的一些情况,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是从哪些方面来了解人口状况的?比如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和死亡率有什么关系?人口密度是怎么计算的?世界上哪些地区人口特别稠密? 读图:P12图B“亚洲人口分布图”了解亚洲人口的分布规律。

提问:(1)2010年世界总人口数是多少?(2)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的人口总数是多少?(3)目前世界上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有几个?(11个,中国、印度、美国、印度尼西亚、巴西、巴基斯坦、俄罗斯、孟加拉国、日本、尼日利亚、墨西哥)其中亚洲有几个?(6个)分别是哪些国家?(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日本)。

板书:

一、众多的人口

讨论:分组讨论亚洲的这些国家人口为什么这么多?(从气候、地形、历史、经济角度分析)

讨论:亚洲这么多人口对资源和环境会产生什么影响? 展示材料:人口拥挤、开垦山坡、水土流失、庄稼枯萎等。

小结:人口过多会导致资源不够用,从而又转化为对环境产生很大的压力,甚至对环境产生破坏作用,还会产生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人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同时又是资源的消费者,只有处理好这两者的辨证关系,人类社会才会顺利进步。(即要理解“两只手”和“一只口”的关系)

活动:以“亚洲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主席”的身份,组织小组讨论对亚洲人口发展的建议,站在全球角度,体验人口问题的紧迫性,并推选代表发言。教学反思:

教师点评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兴趣、投入程度、合作态度、探索精神等,引导学生从本节课的学习中质疑,将学生的问题整合到分析地域文化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中,为激励学生课外探究和下节课学习做好铺垫.学生回顾本节课学得最好的过程、最喜欢的环节和收获最大是什么?学生自由质疑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不同程度上体验成功的快乐,增强学习的信心.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

(1)读图说出世界三个人类文明发祥地的分布及形成原因;

(2)使学生知道各地区的文化都与当地的自然条件、民族风俗有密切的联系;(3)知道亚洲各国经济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并理解不平衡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竞赛、辩论等,使学生了解到亚洲多样的地域文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激发学生的自豪感;(2)通过参与观察、分析、讨论、竞赛、辩论等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

(1)三个人类文明发祥地的分布及形成原因;(2)地域文化差异的自然条件和民族风俗;(3)亚洲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的原因。

三、教学难点

(1)三个人类文明发祥地的分布及形成原因;(2)地域文化差异的自然条件和民族风俗;(3)亚洲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的原因。

四、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填图活动法、讨论归纳法、等相互结合

五、教学过程

阅读材料:“亚洲的三个人类文明发祥地 提问:亚洲有哪三个人类文明发祥地?

回答: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印度河流域和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两河流域)地区。提问:这三个地区在地理位置上有什么共同之处?

读图:分析三地区气温、降水、地形和土壤,进而说明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

小结:都位于北半球温带的南部、亚热带和热带的北部,也就是既没有过于寒冷的地区,也没有过于炎热的地区;从降水来看,既没有极度干旱的沙漠地区,也没有极度湿润的雨林地区;从地形来看都位于大江大河的冲积平原上,而且土壤肥沃。提问:这一切都是巧合吗?说明了什么?

回答:不是,说明人类的文明同自然环境是密切相关的。

讲述:我们出去旅游都喜欢参观各地名胜古迹,下面老师带大家到亚洲各地转一转。展示:图片

提问:我们参观了哪些名胜古迹?

回答:中国的长城、故宫、兵马俑、天坛;古巴比伦古城;柬埔寨的吴哥窑;印度的泰姬陵。补充:还有韩国的国宝级财产佛国寺、泰国的素可太泰护国寺、印度尼西亚的婆罗浮屠——用石头书写的关于宗教文化和文化的书籍,是目前最大的佛教殿堂。

讲述:大家请看这两张图片,越南古都顺化的太和殿和皇城,其建筑风格与哪国相似? 回答:中国

讲述:这是老挝的凯旋门和故宫,其建筑风格有什么特点? 回答:溶入了欧洲建筑风格。

归纳:可见从这里体味到文化的交融性。

讲述:这是犹太教的哭墙,每到星期五,世界各地的犹太人都可以到这里祈祷。画面上的人物是沙龙,你想对他和巴以局势说些什么?

回答:不要以暴制暴,应相互尊重和理解,让人民过上和平的生活。

讲述:好,这些名胜古迹大多都被收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人类共同的财富。展示文化的窗口有很多,其中也包括艺术和体育。请说出各国具有特色的艺术形式和体育运动。总结:刚才老师和大家进行了一次文化探访活动,体验各国各地区的文化 风情,我们了解各国的文化差异,是为了各国的文化更好地交融与传播。我们应尊重各国的文化,使文化成为各国友谊的桥梁,使文化成为人类永恒的财富。

提问:亚洲有多少种文化?(如华夏文化、印度河流域文化、恒河文化、阿拉伯文化等)这些文化有无高低优劣之分?

回答:有很多种,这些文化没有高低优劣之分。提问:目前世界上是否存在歧视其他民族文化的现象? 回答存在。

提问:这种现象的结果怎样?

回答:不利于国家之间的交往,甚至发生恐怖事件或战争。提问:我们应当怎样看待不同文化的共存问题?

回答:每种文化都是人类文明的组成部分,都有其特点和存在价值。提问: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其他文化和民族?

回答:理解和尊重。因为理解和尊重其他地域文化是实现同其他国家友好往来的基础,也是新时期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速对外开放的要求,所以人们在出国之前,都要在了解国家风土人情的同时,尊重其他文化差异。

承转:展示图片: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工业现代化、农业机械化、教育科技水平、建筑、服装等方面的图片。

提问:这两幅图片有什么区别? 回答: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提问:为什么不同呢?

播放:印度建国前经济状况的影视素材。

回答:长期遭受殖民统治,独立前经济贫困,工业落后,基础薄弱,这样就给建国后经济的发展带来很大的困难。

提问:这是影响经济发展的什么条件呢? 小结:历史条件

播放:新加坡、韩国、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势素材:20世纪70年代开始,新加坡、韩国、马来西亚、泰国等东亚、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大力发展出口加工工业,推进了本国经济的发展。尤其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就。提问:这是影响经济发展的什么条件呢? 小结:社会条件。

播放:波斯湾沿岸国家石油生产和出口的影视素材:沙特阿拉伯热带沙漠国家,工农业生产不发达,却成为亚洲较富裕的国家。提问:这是影响经济发展的什么条件呢? 小结:自然条件

展示:某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有关材料 找出影响经济发展水平高低的原因是什么?

小结: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是受自然、社会、历史等多方面条件的影响的,各国要根据自己国家的国情,并结合世界政治、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大环境来确定其经济发展战略。根据经济发展水平,世界上的国家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亚洲,少数国家是发达国家,如日本;而大多数国家属于发展中国家。即使同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差异也很大 学生小结:(1)亚洲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10000美元的国家是日本、新加坡、以色列,低于500美元的国家有印度、蒙古、孟加拉国、越南、尼泊尔;(2)日本的人均国民生产

总值是尼泊尔的154倍;(3)亚洲各个国家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差异较大。较高的发达国家有很少,如日本;众多的发展中国家中,差异也很大。如: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新加坡达到30170美元,尼泊尔仅为210美元,前者是后者的144倍;(4)中国在亚洲各国的经济发展中处于中等偏下的水平。

讲述:我们国家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与其他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经济发展还有困难。我们既不可因成绩巨大、水平提高而盲目自大,也不可因还有差距、道路曲折而妄自菲薄。我们应立足现实、脚踏实地、因地制宜、缩短差距。作为中学生我们肩负着昌盛祖国的重任,一定要练就建设祖国的本领,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

高中生怎样学好地理 篇5

找到老师身上的闪光点,找到使自己钦佩的地方。当然,这不是老师有多帅、多漂亮。小编初中的地理老师(蔡老师),即使喝醉了酒,晚自习依然摇摇晃晃的给我们讲好每一道题;高一的地理老师(王老师),感冒到自己说不出话,仍然坚持给我们讲试卷。老师对我们的付出,小编很感动,听课时都会很认真,不会走神。

(2)课前“1分钟”

老师一般会提前到教室一分钟,你这时候拿出课本,大致浏览一下,看看这节课讲什么,做到心中有一点底。这样老师在讲课时,你便胸有成竹,轻松的跟上它的节奏。

(3)笔记做在“书本上”

老师和家长们,都习惯让学生记在笔记本上。但有很多同学,高三复习的时候,找不到了...而且笔记要和课本的地图对应着看,效率不高。小编一直都将老师讲的重点,工整地记在书上当节课的地方,这样既不会丢失,再次复习的时候也能迅速记起当时的情景,更方便地复习。

(4)记录“疑问”

课堂上听不懂的地方,用笔圈出来,当日的疑问当日解决(请教老师、同学)。解决后便住在疑问处,这样期末或高三复习的时候,对当时的难点、疑点一目了然。

(5)善于“看图”

高中地理,基本都依托于地图。同学们在记忆的时候,一定要结合大洲大洋的位置、海陆的位置等,结合地图来记忆。

(6)学会“串联”

高中地理中,地形、风带、洋流、气候都是相互联系的,在分析气候/洋流对某一个区域的影响时,一定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在考虑某一个工厂的区位优势时,除了自然因素(地形、气候、水、土壤等),还要结合社会经济因素(政策、劳动力、市场、交通、科技、地价等),将各个因素串联起来,综合答题,减少失分。

(7)学会“归纳”

高中地理中,不同的章节、题目,往往会有相似的答题套路,要善于归纳总结。例如考察南美洲西侧为什么会发育狭长的沙漠?原因是山脉的阻挡、秘鲁寒流的降温减湿等。同样,那北美洲西侧为什么也有狭长的沙漠呢?也是同样的原因。我们便可以把这俩归为一类,一同记忆。

(8)早读+做题+归纳

早上抽出10分钟,背诵一下昨天的地理要点足矣。白天自习课上抽出20分钟,做相关的练习题。做完题目后,花10分钟对一下答案,找到自己易错的地方,总结一下记录在课本相应的位置,警醒自己。

(9)高一地理:理解

高一地理可以说是“文科中的理科”主要是自然地理,经纬网、时区、地形、风带、洋流、气候等,都是需要理解记忆,需要很强的逻辑思维,所以一定要结合着地图来学习。

(10)高二:归纳

高二的地理稍微简单一些,考题的区域性比较强,但是每个区域在答题时,套路都是大同小异,例如都可以分为自然、社会经济方面作答。所以在多做题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一套自己的记忆方法。

(11)高三:串联

怎样让学生爱学、乐学地理 篇6

知识感兴趣,才会爱学、乐学。因此教师必须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地理兴趣,鼓励他们热爱它,主动学习它,才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长期以来,由于中学地理一直为“副科”,使它在部分人眼中成了可有可无的课,占用

、少安排、随意取消常有发生,再加上部分教师仍是“满堂灌”式教学,使许多学生产生了严重的厌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其主要途径有:情绪。如何改变当前中学地理教学低迷状况呢?我认为:当务之急是尽快培养学生的兴趣。

一、 改变落后的授课模式,增加“花色品种”

落后的授课模式主要表现为:“满堂灌”、“一言堂”,忽视学生“主体”作用,严重

束缚了学生思维活动。可增加“花色品种”加以改进:

(一)学生主持“听我说”节目

即每个学生准备某方面的地理知识,每堂地理课轮流主持3―5分钟“听我说”节目,由于学生参与性强,又有上台“成功”演讲的机会,容易使学生产生“成就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自然会得到提高。

(二)地理课―游戏课

游戏活动很容易吸引人的`兴趣,更不用说天真活泼的青少年,在一些地理课上适当增加游戏活动能极大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如通过拼板游戏,能很快掌握我国省级行政区知识;由学生扮演导游在课堂上“周游”全国、世界;担任“环保局长”答“记者”问;地理扑克、地理棋的使用等等。

(三)开放式代替封闭式教学

地理知识是自然与社会有机结合,地理课只有回归自然,走向社会,才会使学生产生持久的兴趣。如讲“天气预报”可在气象台上;学习地图知识,可带学生去野外,指导他们实际运用;可去环境监测站学习“环保知识”,并了解本地污染及治理情况等。

二、 提高教学语言应用能力

知识的传授,师生的交流都是通过语言来传达的,从某种意义讲,教师语言能力的高低

可以决定大部分学生学习地理兴趣大小。因此要求教师必须提高教学语言应用能力,尽可能多的使用风趣、生动、幽默的语言,还可以采用特殊地理语言,如地理谜语、谚语、成语、别称、诗歌、歌曲等。

三、采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

传统的教学手段过于简单:书、图、粉笔、嘴,很显然不适合现代学生,因此必须采用

信息量大、快捷、准确、直观的多面体教学,如幻灯、电影、电视、电脑等。

四、 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单纯依靠课堂教学很难使学生兴趣持久,必须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才能使他们深

深爱上地理,认真钻研地理知识。

(一) 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多读报、阅读杂志,不定期编辑地理手抄报、墙报

(二) 举办一些专题讲座,如请一些专家谈“热点”问题(中东和平、气候异常环境保护、臭氧空洞、经济一体化等)

(三) 组织兴趣小组,如天文观察、环境监测、乡土调查、地理摄影、教具制作等

(四) 经常组织地理知竞赛,地理游艺宫活动

(五) 每学期组织一次大型社会调查或乡土考察,并及时写出相关小论文

(六) 暑假开展夏令营活动

怎样打造和谐的中学地理课堂 篇7

一、绪论

我校地处苏北农村, 地理课堂教学形式仍较传统, 多以教师讲授为主, 课堂中学生学习被动, 地理基础知识与技能掌握不扎实, 学生的读图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欠缺, 更由于一年一次的“中考”不考地理,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把地理学科当成“副科”看待, 对地理的教与学都不感兴趣, 更不要提审美能力的提高了。构建和谐的中学地理课堂应该以新课改理念为指导, 面向全体学生,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创建和谐平等的课堂氛围, 让学生动手动脑, 使课堂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全体联动的和谐式课堂氛围,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会主动学习、学会思考、学会交往、学会表达, 以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和谐性。

教师如何做好教材和学生的桥梁, 给学生一个生动活泼的课堂, 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 以达到地理课堂教学的和谐构建呢?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深入挖掘地理课堂的教学方法。毛泽东同志曾生动地指出:“我们的任务是过河, 但是没有桥或者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和船的问题, 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 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地理教学目标的落实需要借助多种地理教学方法。

笔者在学习许多前辈关于“构建和谐的中学地理课堂”的理论的基础上, 认为“构建和谐的中学地理课堂”还要解决以下问题:1.构建学生与教师的和谐关系;2.构建学生与课本的和谐关系;3.构建学生与地理的和谐关系;4.构建学生与生活的和谐关系。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 创设了和谐的地理氛围, 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才能构建出和谐的中学地理课堂。

二、和谐的中学地理课堂的构建

(一) 构建学生与教师的和谐关系

温家宝总理多次强调, 要让我们的人民有尊严地生活。那么, 如何让学生有尊严地学习是我们教师应该深入思考并付诸实施的。当我们课堂上引入一个新的探究情境时, 我们不应该还像过去那样照本宣科, 也不应该自我陶醉, 更不应该板起面孔以示“师道尊严”, 而是应该全力地为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服务, 想方设法地让学生有尊严。我常常将前后两排学生组成一个合作探究小组, 交流探究方法, 相互质疑问难, 这样不仅能够增加学生的学习动力与乐趣, 而且有助于快乐记忆。当学生的回答用词不准时, 我不会随意地责备, 而是引导、启发, 给学生思索的余地, 这时, 我投去的是鼓励的目光。当学生用词准确时, 我投去的是赞许的目光。常言说,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当学生敬佩你, 对你奉若神明, 你所说的话, 你所做的事, 你所组织的教与学, 无一不是学生所喜闻乐见的。也只有师生都相互尊重, 将心比心, 以心换心, 相互沟通, 相互理解, 和谐的中学地理课堂才能建立。

(二) 构建学生与课本的和谐关系

在初中地理教材中, 形象生动、意境优美的文字图片随处可见。例如, 《地球的面貌》的开篇:“在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上, 有浩瀚的海洋, 奔腾的河流, 巍峨的群山, 深邃的峡谷, 广袤的平原, 雄浑的高原, 苍凉的大漠……地球经历了怎样的沧海桑田, 才造就了如此绚丽多姿、生机盎然的地理景观。”这读来哪里是地理教材, 分明是对地球母亲的深情赞歌, 很容易激发学生的热爱与探究之情。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人们早已利用多媒体视听手段进行各种各样的探究活动。特别是如今地理多媒体教学日益被推广, 视听教学法也被更多地采用了。例如, 在上《青藏地区》一课时, 在茫茫高原、如云羊群等视频播放中, 一曲让人荡气回肠的《青藏高原》, 使学生虽置身教室, 心却早已飞往那神奇美丽的地方。

(三) 构建学生与地理的和谐关系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 设计出引发学生好奇感的地理情境。当我放映神舟九号和天宫一号对接成功的录像时, 班里很多学生都留下了激动的泪水:我们中国人也是世界上有智慧的人种之一。还可以举例:2012年8月间的台风“苏拉”和“海葵”给我们带来了泥石流灾害、城市内涝, 引起我们对现代城市建设的防汛科学思考等。地理课堂上的这些“时事地理”的教学, 使学生了解了地理与生产的联系十分密切。农业类型的选择及农业发展方针与措施的制定, 都可以说是对地理知识的运用, 使学生体会到地理对于生产建设的巨大作用, 也是我们尊重初中地理新课标“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理念的具体体现。如我们泗洪县人民政府极力推崇的洪泽湖大湿地风景区, 既是洪泽湖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 也是因地制宜地搞好旅游农业的一项重要工程。这一旅游项目开采以来, 洪泽湖湖水更绿了, 农民的收入增加了, 激发了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四) 构建学生与生活的和谐关系

热爱生活, 充满爱心, 是当今衡量一个人幸不幸福的关键指标。只有热爱生活的人, 才能在善待他人的同时, 善待人世间的事和物。我们要在地理教学中激发学生对山水的爱, 对大地的爱, 对祖国的爱, 对他人的尊重, 对地理的敬畏。

和学习几何一样, 图文对照是学习地理的基本方法。在地理课堂上, 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读文、读图的方法和思维技巧。在指导学法时, 教师既是学生的良师, 又为学生的益友, 教师要起到教材与学生的桥梁作用。善于欣赏学生, 善于发现学生身上和学习中的“闪光点”, 善于换位思考, 提倡“研究性学习”, 给学生的学习提供引路、导航的作用, 促进学生形成从“我会学”到“地理知识的作用真大”的良好心理, 构建学生与生活的天然的和谐关系。

参考文献

[1]黄京鸿主编.新课程地理教学论[M].成都: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怎样学习地理教案 篇8

关键词:方案设计;趣味故事;地理知识

一、新课导入要巧妙

戏要吸引观众开场白得精彩,课要打动学生就应导入得巧妙。在引导学生学习“滚滚长江”这一课时,我首先让大家齐声唱《长江之歌》,学生觉得很新鲜也很乐意唱,接着请大家从歌词中找出长江源头,注入的海洋,各段特征,它的流向受什么的影响等,渐渐地步入学习的主题“滚滚长江”。这类导入巧妙之处就在于先声夺人,一上课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感兴趣是关键。

二、方案设计要多样化

电影电视剧之所以赢得那么多观众的心,主要是剧情设计扣人心弦。如果教师在地理课堂中能设计出多种教学方案,对学生抛出一些前因后果连续性的知识点,一定可以极大地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我在介绍“世界的海陆分布”时,出示从太空拍摄的地球照片,让学生回答我们的生存空间叫什么,学生习惯回答叫“地球”,但有人却偏偏认为叫“水的行星”甚至“水球”。在课堂上同学们很惊讶,悄悄议论说人类把地球的名字取错了吧。于是,我又设计出第二方案,俗话说:“退一步,海阔天空。”是希望每位同学学会忍让,有海洋和天空一样的胸怀,你可知道天空有多大?海洋有多宽?同学们非常迫切知道这个知识,是想证明自己是不是胸怀宽广之人。课堂的学习热情越来越浓了,不仅让学生学到知识,还能通过知识激发热情陶冶情操。

三、重视多媒体的教学

多媒体是集声音、图像、视频、动画于一体,声形色画并茂,既能调动学生参与学习进程,集中注意力,又能使课堂教学变得更为生动活泼,能使一些抽象、难懂、枯燥的地理知识变得浅显易懂。可以运用简易的图片、图示和图表甚至动画,使难以直接观察的东西,清晰地呈现在学生的视觉之内,为理解基本概念、地理过程原理创造条件。如在讲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这一内容时,因为这是空间性极强的内容,采用二维动画可先建立地球自转与公转的模型,再附加一些关键的线条、符号和文字,边讲解边组织教学,克服七年级学生尚未学习立体几何,空间想象力不足的问题,教学效果十分理想。

四、巧插趣味故事

在初中地理课堂中可以用趣味性较强的地理故事来增强初中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如我在讲解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气候”一节时,讲了《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让学生了解诸葛亮不仅是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同时,又是一位地理学家。他并不是祭神求佛得来的风和雨,而是他具有渊博的天文与地理知识,知道天气变化情况,所以才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战略的胜利。学生从这个故事中明白了地理知识的重要作用,这样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就更高涨了。又如在讲“中东”一节时,讲了有关阿拉伯国家风俗習惯的一些小故事,阿拉伯人喜爱白色,很多建筑物的外观是白色的,在电视里也可以看到阿拉伯人戴着白色的缠头巾和穿着宽大的白色长袍。讲完后,我问:“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他们喜爱白色呢?当然这与他们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有关,但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本地气候炎热干燥,白色对强烈阳光有反射作用,这样吸热就少,人们穿着、风俗习惯等要与自然环境相适应。讲北方地区的特征时,让学生朗诵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对北方地区的描写多么生动啊,并归纳其特征。此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瞬间被激发起来,为下面的讲课作良好的铺垫。

五、关注社会热点

关注人类生存与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问题,追踪最新的地理研究与发展动态,揭示地理与社会经济、人文现象之间的联系是学习地理知识的一种重要手段和方法。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鼓励学生要特别观看每天的“新闻联播”节目,让学生了解最新的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无论学习什么知识,激情是最重要的,它是学生探求知识,促进思维发展的巨大动力。教师如果能根据学生的实际,在地理课堂中采用多种激趣方法,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调动激发学生学习地理课的热情,从而达到提高了教学效率的目的。

(作者单位 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第四中学)

谈谈怎样适应新课改的地理教学 篇9

新课改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指导思想,选择“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地理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和“对学生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面对这些全新的教学要求,作为地理教师你该如何使用新教材?该怎样上课?怎样发挥教师的作用?怎样挖掘学生的潜能?……这些都需要教师冷静、积极地不断反思,才能适应新课程下的地理教学。

一、反思是否已转变了自己的角色

新课程不仅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师的角色要转变,教师再也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不能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为此,我在课堂教学中很注意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教学气氛,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来积极思维与想象。如:每节课的开始,我总是对学生说:“这节课,让我们来共同研究,一起探讨有关……的问题。”上课期间,适当允许学生随时举手提出问题,讲出思想的火花;课堂提问经常问”你说呢?“"你认为呢?”“你的观点呢?”“还有不同的想法吗?”“再想想看?”等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评价也经常以“很好!”“太棒了!”“很有新意!”“你真会动脑筋!”等语气来及时赞扬鼓励。同时在教学中,我精心设计,合理按排,尽量变讲授内容为探究内容和活动内容,给学生提供发现和掌握知识的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二、反思是否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建立在教材和教师是知识的源泉,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这种学习观的基础上的,即教师是劳动者,学生是产品。而新型教学模式应更着重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他们一生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基础。我国古代早有“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的至理名言,这就告诉我们,学习地理掌握教学大纲规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其一,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触类旁通是其二,后者就是一种独立探求,索取知识的能力。有了这种能力学生就会从教师的讲解中捕捉瞬息即逝的问题,就会变被动接收为主动探索,从“学会”走向“会学”,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打好良好的基础。

三、反思是否强化了地图教学

地图是地理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可将知识化繁为简,不仅能帮助学生形成空间观念,理解巩固学过的地理知识,获取新的地理知识,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地理新课程中附有大量的插图,作为教师,你想过没有在地理教学中应怎样充分发挥这些地图的作用?又如何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读图、分析图、描图、绘图?怎样将地图变成学生学习地理不可缺少的工具?怎样培养学生查阅地图、获取地理信息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等等。

四、反思是否注重了活动课教学

活动是实施课程目标的主渠道,也是地理新课程的一大特色。活动可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协同参与探究,使听、看、说、思、做有机配合,培养学生各种习能力。地理新课程安排了大量的活动。如七年级上册有34个活动,活动内容丰富,有小制作、模拟演示、读图分析、动脑思考、填表、计算、绘图、谈感想看法等。我特别注重活动课的教学,每一项活动内容我都结合当地特点精心设计组织,每一项活动内容都注意培养学生相应的能力,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我对活动的总结,重点并不放在知识结论上,而是放在引导大家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探究的过程上。重在肯定同学们的参与过程和鼓励、赞扬同学们敢于发表意见,尤其是敢于发表不同意见行为。之后,我又把这种研究性学习方式延伸到课外,要求学生平时更多地关心社会、关心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并把它们和自己所学的知识联系起来思考、探究。事实证明,这样学生理解得更透彻,掌握 得更牢固。

五、反思是否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创新意识,具有独特的优势。地理亦文亦理,涉及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多方面的知识,更能激起学生质疑,想象和创造的欲望。因此,只要努力用科学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不仅能发展学生的地理才能,而且能养成学生勇于创新的品格。记得前些时上“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一课时,我不仅仅局限于教材,而是让学生结合身边发生的一些现象思考“我们为什么需要洁净的空气?现在绵阳市尤其是大街上空气如何?你有什么感受?我们能有什么好的建议来改变这一现状?"。经过一番热烈地讨论,学生们各抒己见,观点新颖,建议颇有创造性,这让我感到学生的创新意识犹如埋藏在地下的一座金矿,急待老师去发现、挖掘。

六、反思是否联系了学生现实生活

著名教育家陶行先生曾提到“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的确,教学中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不仅使学生学得有兴趣,学得轻松愉快,而且有利于启发学生思维,获得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知识,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地理教师,请问自己,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生活经验你心中有数吗?你是怎样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怎样运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分析掌握新的地理知识?

怎样学习地理教案 篇10

【案例1】:八年级地理下册2.10《祖国宝岛—“台湾省” 》

同一课题,三节平行课,三位来自不同中学的教师,三种不同类型的课堂导入:

笔者作为其中的第一位上场的开课教师,在讲授“祖国宝岛—台湾省”时,采用了以下的导入方式:

(欣赏钢琴和小提琴协奏曲《鼓浪屿之波》,展示鼓浪屿日光岩图片。

教师讲授:每当这悠扬的旋律响起的时候,很多人的心中都会涌起一股思乡之情,这是一首很多厦门人耳熟能详的歌曲,名叫《鼓浪屿之波》。

“登上日光岩眺望,只见云海苍苍,我渴望,我渴望,快快见到你,美丽的基隆港。

这首歌的歌词朴素而真挚,像老水手对亲人讲故事一般,深情地把鼓浪屿与美丽的基隆港联系在一起。

那作者朝思暮想的基隆港究竟位于哪里呢?

学生回答:台湾省

教师讲授:对了,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二章“沿海万里行”的第十节“祖国宝岛——台湾省”。

教师2:以视频《七子之歌——台湾》导入,并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因为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神圣不可分割的领土

教师3:以《反民族和国家分裂国家法》引入,接着播放视频、图片等说明台湾省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神圣领土。

无论是歌曲欣赏、视频资料,还是其它方式的导入,三位老师对该课的导入都做了精心的准备。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成功的地理课,往往需要一个恰当的课堂导入。

它或者给人眼睛为之一亮的感觉,或者巧妙地切入主题,能为教学设计的层层深入做好流畅的衔接,使课堂一开始就像一块无形的磁铁将学生紧紧吸引,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趣味性,也能有效促进教学目标的完成。

当然,课堂导入的用时要恰当,一般是3~5分钟,它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不能脱离教学内容。

二、优化教师课堂提问

教师的课堂提问是一节优秀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安排提问环节的课堂教学,无论教学设计如何完整出彩,教师的“独角戏”如何惟妙惟肖,缺少了学生主动参与、各抒己见的舞台,它终究是不成功的。

课堂提问涉及问题的设计和问题抛出后的“后续处理”。

(一)问题设计清晰明了,目的明确。

【案例2】:七年级地理下册2.2《南亚》之“南亚的位置和范围”

在讲授《南亚》一节中的“南亚的位置和范围”时,其中一位教师进行了这样的教学安排:先请同学用红笔画出南亚与亚洲其他地区的界线,用蓝笔描出印度半岛的海岸线,再用红笔描出北回归线。

当学生将这些重要线条勾勒完后,他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南亚位于哪些地理事物之间?大部分学生感觉一头雾水,举手回答者寥寥无几。

究其原因,关键在于这个问题问得太模糊了。

哪些地理事物?它可以是山脉、河流,又或是宽广的海洋?选择的余地太多,反而造成了不必要的误导。

倘若把这问题改成:“南亚位于什么山脉和什么大洋之间?”那么学生选择回答的内容就非常明确,也才有利于教师有效控制教学进程和方向。

由此可见,课堂上所提的每一个问题都必须精心设计,具有明确的指向,陈述尽量具体化,突出启发性,切忌含含糊糊、不得要领。

(二)问题提出后,要学会等待、善于倾听

【案例3】:《祖国宝岛—“台湾省” 》之景观图片欣赏

有一位教师在用课件展示完“阿里山、玉山、日月潭”等景观图片后,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觉得台湾风景如何?学生回答:太美了,可惜没有去过。

接着该教师进一步设问:我知道班上有位同学来自台湾,请举手一下。

这时底下的那位台湾籍学生非常兴奋地举了手,并已做出要站上来发言的准备。

可惜这位教师并没有给他发言的机会,用了一句“哇,你这些地方都去过了,太让人羡慕了!”敷衍了事。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不禁要问:既然有一名台湾籍学生,为何不给他机会来向同学们介绍自己的家乡呢?本来可以塑造的课堂教学亮点就这样无端地错过了。

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时,应该鼓励学生自主发问或回答,切忌漠视与干涉;另外,问题提出后,不能一问完就马上叫人回答,要给学生留有充足且有一定深度的思考空间。

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要认真倾听,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尊重;学生回答完后,教师还应作中肯评价。

三、不可或缺的教学承转

(一)由已学知识承转到新知识:

【案例4】:《南亚》之“南亚的地形”

教师讲授:在讲南亚地形特点之前,我们回顾一下北美洲的地形特点。

北美洲地形呈三大南北纵列带:西部是高大的山系;中部是广阔的平原;东部是低缓的高地。

那么,南亚的地形特点又如何呢?

学生纷纷举手发言,教师概括总结:

北部:喜马拉雅山地

三大地形区中部:恒河平原、印度河平原

南部:德干高原

这样的教学承转不仅让学生回顾了已学知识,还鼓励他们在原有知识储备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知识,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推向更高的层次。

(二)由相互关联的两个知识点之间自然承转

【案例5】:《南亚》之“南亚的河流”

教师讲授:一般来讲,大江大河往往是地形地势的塑造者。

一条大河经过的地方会冲积形成平原,比如世界上最大的平原亚马孙平原,是由亚马孙河冲积形成的。

那么,南亚中部的平原(印度河平原、恒河平原)主要由哪两条大河冲积而成的呢?

学生回答:印度河和恒河。

教师讲授:那这两条河流有没有受到地形地势的影响呢?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南亚河流流向受地形、地势制约,由北部山地流入中部平原区。

南亚地形受河流影响,在中部塑造了广阔的冲积平原,成为主要农业区和人口密集区。

一个个发现在教师的及时引导下,成为新教学内容的起点。

同时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伴随每个承转引出的探究活动步步深入,让学生自主感悟到了“地形与河流”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微妙关系。

地理课追求精细化教学,正是这些“功不可没”的教学承转保证了课堂教学如行云流水般顺畅。

但值得一提的是:各教学环节之间那些不可或缺的承转,终究不是教学内容的重点所在,过渡时应该简化处理。

四、合理安排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是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当堂完成的一些学习任务或活动,也是课堂教学落实基本知识点、强化重难点的有效方式。

教师在安排课堂练习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教材“活动”模块里的题目本身就是很好的课堂练习,是对教材内容的及时补充,教师分发布置的课堂练习材料应该是在“活动”模块里的题目顺利完成的前提下进行,切忌喧宾夺主。

(二)课堂练习题的设计从标题到内容,都应符合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尽量新颖有趣、富于变化而又难度适中。

1、在标题用词方面,将传统的“填空题”改为 “这些知识你记住了吗?”,“单选题” 改为“你能找到正确答案吗?”,“连线题”改为“找搭档”,“读图题”改为“这些地理事物你熟悉吗?”,仅仅几个字的变化有时能于无形中激发学生做练习的兴趣,并通过练习产生有意义的学习。

2、在内容选择方面,应与教学目标相一致,除了给学生一些知识记忆性的练习外,还可布置一些能够给学生提供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发挥空间的题目。

(三)先小结后练习:初中生正处于智力发育成长期,接受知识容量较为有限,他们很难在短时间内将大量课堂上教师传授的知识立刻“消化”成自己的知识,更别说灵活运用到题目中。

因此,课堂练习前,教师要给学生以适当的帮助:学生独立做练习前,教师对作业做适当的解释并先复习几个和课堂练习里相关的例子;学生开始做练习后,教师应在小组间来回巡视,及时给那些解题有困难的同学提供必要的讲解。

总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渗透于教学过程中的方方面面。

教师应具备深厚的专业素养和在专业实践历练中不断加以锻造;树立“开放性”课堂教学理念,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探究舞台,用创造性的“教”引导学生创造性的“学”,切实有效地优化课堂教学环节,提高学科教学质量。

如何提高初中生物教学课堂的效率【2】

提高教学效率的主要阵地是在课堂上。

课堂教学是高中地理教学活动中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组织形式,高中学生的课外时间很少,绝大部分地理知识的获取都来自于课堂。

提高课堂教学,讲究课堂效率。

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

已经有不少的人在这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摸索,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总结出了许多有价值的东西。

我在教学中也借鉴和利用他们的一些经验、方法,自己付出了,但效果不是很明回过头来进行思考、总结,应该对以后的教学有帮助。

显。

要上一节高效率的地理课,首先教学目标要明确,重难点要分清,详略要得当,根据不同底内容选用适当的方法和多种方法来讲授;其次,还要注意师生互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活跃课堂的气氛。

再次要从语言上进行总结,讲究语速、语调,语言的精练和直观,让学生听的懂,听的明白。

1.合理组建地理教学框架2.恰当使用现代地理教学媒体3.发挥地图册、图片、实物等在教学中的作用

4.精心设计生动形象的地理教学语言,努力实施情感激励,创设良

好课堂氛围

精心设计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创设良好课堂情境,努力实施情感激励,有利于形成良好课堂氛围,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效率。

心理学认为,情感是人体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它是人的心理动力机制。

为达到师生间的情感共鸣,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学语言的恰当运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语言既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又是人们的思维工具,有人说语言“不是蜜,但能粘住一切。

就教师而言掌握语言工具,有效地发挥它“粘”的作用,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非常关键的。

因为地理教学本质在于通过教师的语言叙述帮助学生形成地理表象和地理概念,进而达到抽象概括出符合地理发展规律的理性认识。

地理的这一特点就决定了它对教学语言的特殊要求。

上一篇:琵琶歌诗词下一篇:药品质量管理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