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教学应该教什么

2024-08-21

小说教学应该教什么(精选8篇)

小说教学应该教什么 篇1

小说教学应该“教什么”

在小说教学中,有的教师不管教几年级的学生,都从小说“三要素”教起,人物形象的塑造就是四种描写人物方法的概念指认,情节结构就是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层次分辨划分。如此缺少新意的课堂教学,学生势必会对小说学习失去兴趣。而最有影响力的艺术形象、最具穿透力的文学语言、最具感染力的审美体验,对学生来说,没有感受与体验,那么,小说教学到底应该“教什么”呢?

一、教“这一类”:从语言运用看怎么写

叶圣陶先生说:“文章是多方面的东西,一篇文章可从种种视角来看,也可以应用在种种的目标上。”小说教学就是如此,它给教师选择教学内容,确定文本的教学价值提供了许多自由选择的空间。小说一旦选入教材,就由读者文本变成了教学文本,除了其原生价值外,又增加了教学价值,教师和学生就不仅仅是一般意义的读者。学习小说不仅为了获取信息价值,更要捕捉文本的教学价值,即如何传播信息的价值,那就是“言语智慧”;不仅关注文本内容,更要关注文本形式,文本表达,关注语言文字的运用;不仅知道文本写了什么,为什么写,更重要的是明白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小说教学,不是认识几个人物形象,归纳他们的性格特征,然后总结出小说的主题就完成任务了,因为这只是单纯对内容的理解,对文本表达形式没有涉及。教师要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深入文本,审视文本,抓住文本语言及细节看作者是如何塑造这些人物的,这些语言揭示了文本怎样的主题,这个细节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人物形象的塑造不是简单的概念指认,不是让学生指出描写人物的方法,而是沉入词语,细细品味,让人物形象通过语言文字自然站立起来,让作者的情感通过语言文字自然流淌出来。让语言文字说话,让语言文字显情。如《我的叔叔于勒》中菲利普夫妇的形象塑造,就是通过他们对待于勒态度的变化,来揭示出性格特征:于勒原是一个浪荡子,是全家的“恐怖”,是“坏蛋”、“流氓”、“无赖”;但于勒的一封信成了“福音书”,成为了炫耀的资本,“分文不值”的于勒成了“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而且成了全家“唯一的希望”;当发现于勒不是什么富翁,而是一个潦倒的、又老又脏、满脸皱纹的水手时,于勒又成了“贼”、“讨饭的”、“流氓”。父母的表情和语言是这样的前后不一,自相矛盾,对待于勒的态度如此截然不同,判若两人。通过对比,菲利普夫妇嫌贫爱富、世俗势利、冷酷自私的形象跃然纸上,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当发现那个水手是于勒时,菲利普和“我”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啊!啊!原来如此……如此……我早就看出来了!……谢谢您,船长。”从这段对话中,先看菲利普说话时的神态:“脸色早已煞白,两眼呆直”,再看说话时的语态:语音是“哑着嗓子”,语速是结结巴巴,连用三个省略号,语调、语气是变化的,有感叹号,有逗号,有句号。菲利普神态异常,说话语无伦次,显示了他内心的极度恐慌。要让学生读出这种情感来,第一个“啊”是惊讶,从天堂到地狱的失落之情,声音略大;第二个“啊”是惊叹,有恍然大悟之意,声音要小,有拖音,用降调;第二个“如此”像从牙缝里挤出来似的,显得有气无力;前两个省略号是拖音,第三个省略号,还处于沉思中,没有缓过来神,是时间的延续。学生在读中品,品中读,菲利普势利、自私的个性就暴露无遗了。当“我”得知真相后,仔仔细细看了他的手,详详细细看了他的脸,心里还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作者连用三个称呼是别具匠心的,从“父亲的弟弟”可以看出对父母六亲不认的苦闷、困惑和不满,具有讽刺意味,最后重复“我的叔叔”,并加上一个“亲”字,既照应了小说的题目,又表现了“我”的纯真、善良,对穷困潦倒的叔叔的同情,还反衬了菲利普夫妇的自私和冷酷,与父母的表现形成鲜明的对比,深化了主题。

细节是文学作品的细胞,是富有特色的言语形式。学习小说要关注文本细节,注重细节的解读,在反复阅读和品味语言中,透过这些鲜活的语言文字,发现文本所蕴含的潜在意义,发现语言文字背后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受艺术的魅力,增加课堂的诗意和生活的情趣。

二、教“这一篇”:从表达特色看独特性

小说的文本价值是无限的,但由于教学时间的限制,不可能事无巨细,不分轻重缓急,千课一面。编者为什么把这篇小说选入这个年级、这个单元,而不选别的小说。说明“这一篇”小说必有其独特的地方,有一定的教学价值。因此,要找到“这一篇”与其它篇目不同的文本特征、不同的表达特色。也就是文本独有的艺术奥秘,即鲁迅说的“极要紧、极精彩处”,叶圣陶说的“好处和做法”及“精要”之点,朱自清说的“创新的”、“独特的东西”。只有发现了“这一篇”小说的独特性,才能抓住“这一篇”小说最显著的教学价值。小说教学时教学内容就不会千篇一律,教学方法就不会一成不变,教学过程就不会面面俱到,学生就有可能学有所得,一课一得。这样的日积月累,学生的语文能力一定能提高,语文素养一定会形成。

如学习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时,不管哪一篇小说一般会用描写人物的四种方法,但着力点各有不同。有的侧重于语言描写,如《父母的心》一文,父母每次反悔的理由都编得头头是道,不留一点让贵人妇女回绝的余地,父母之心的平凡与伟大之处就跃然纸上了;有的侧重于心理描写,如《第一堂课》集中描写祁瑞宣的心理感觉,表现“真正的痛苦是说不出来的”爱国情;有的侧重于动作描写,如《范进中举》中胡屠户扯女婿后襟和接受范进赠银时的动作,把一个典型的嫌贫爱富、嗜钱如命、趋炎附势的形象暴露无遗;有的侧重于肖像、神态描写,如《最后一课》韩麦尔先生的衣着变化、痛苦的神情无不呈现出爱国者高大的形象。教师如果抓住了“这一篇”小说的表达特色,也就抓住了“这一篇”小说的教学重点。

再如表达技巧的运用,结构上的承上启下、伏笔照应、悬念铺垫等,描写方面的虚实结合、正侧结合、动静结合等,表现手法中的烘托对比、欲抑先扬、叙议结合等,选材方面的以小见大、主次分明、详略得当等。小说教学不是仅仅教会这些名词术语,而是通过“这一篇” 的教学,学习这些术语的运用对表现人物形象、表达作者情思的作用。如《社戏》一课的景物描写极具特色:作者采用写意笔法,充满着诗情画意,给人以美感。画面上月色朦胧,连山起伏,表现出一种静态美;水气的清香,连山的踊跃,呈现一种动态美;碧绿的豆麦和水草,淡黑的山色,白色的船篷,显现一种色彩美;从嗅觉描绘了豆麦、水草的清香;从视觉描写了起伏的连山、皎洁的月光、闪亮的渔火;从听觉描写了宛转悠扬的笛声、孩子们的欢笑声。这样有静有动,有声有色,使读者身临其境,衬托出“我”去赵庄看戏的愉快心情。

总之,小说教学应该从细节着眼,从语言入手,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既要关注“这一类”小说的文体特征,还要学会赏析“这一篇”小说的表达特色。

作者单位:河南省襄城县教体局教研室(461700)

小说教学应该教什么 篇2

教师在课堂上能给学生什么?怎样才能给的最少而学生们却能收获最多?

无疑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将来可以迁移到高校后续的学习与深造,或工作之后的自学与研修中。而培养自学能力的关键是把握各学科的思维特征,学会用学科思维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种能力和品质就是学科核心素养。

在课堂中,最主要的矛盾集中在教与学这两方面。关于教与学的关系,古人已经讲得很清楚。《礼记·学记》引古佚书《兑命》说:“斅()学半。”意思是教与学各占一半。于教师而言,除自身提高外,还要向学生学习;于学生而言,一半来自老师的教,另一半则靠自学自研。这两个方面互相促进。

现今要与时俱进,但仍然离不开这两个方面,具体地讲,就是两个问题。

1.关于“教”,教什么?怎么教?

2.关于“学”,学什么?怎么学?

一个永久的话题是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教起着主导作用,即引导学生到哪里,如何引导,这是一个上层建筑问题,需要慎思与规划。关于如何教将另文说明,本文仅拟就教什么谈点个人体会。

教什么,直接决定着教学效率与效果。十一学校的教学改革是从变革课程开始的,即各学科构建其科学系统的课程体系,不同程度地分层研发各学科教材,如数学分5个层次(数学Ⅰ—数学Ⅴ),每层都有不同的开发宗旨与编写要求,如笔者参与编写的《集合与函数》(数学Ⅳ系列)已正式出版发行,现在各个层系列开发(教材及对应细目)基本完成,以后主要任务就是修订、完善;由于教师全员参与,深有体会,按照分层要求备课、上课就顺理成章、相对省事。

通而论之,教师对于教什么,从低到高可分如下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教解题

教解题是绝大多数教师擅长的,它又可分为如下几个档次。

第一档:能解题。将题目分析讲解清楚明白,学生也能较好地接受,不做深层次挖掘与推广。这样,一节课(或单位时间内)可以讲不少题,课堂密度大。

第二档:讲解题方法。选题少而精,不仅讲简单明了的解法,还进行发散思维训练:启发讲解此题的多种解题思路,即一题多解训练。借一题多解将教材内容由陈述性知识变为程序性知识,即提炼教材核心概念、公式、定理、法则等所蕴含的思维方法,通过示范,让学生学以致用。

第三档:讲解题思维规律。不仅讲此解法的原因,讲一题多解,还讲一题多变、多题归一,讲题目的引申推广,真正使学生能做一题会一类问题。而且注重从哲学高度指导解题实践,注重一般思维和观念的指导作用,体现基本解题规律的引导与总结:审题(观察条件和结论的结构特征,表述或等价转换问题)——决策(广泛的联想与想象,找思路)——规范(多种解法的展开、转化与比较)——总结与评价(多题归一、模式识别、规律提炼)。这样,学生可将教材核心概念、定理、公式、法则等深层内涵及其与相关知识、方法的联系打通,为今后进行有效地模式识别与灵活构建解题模型打下良好功底。如此一来,可能一节课连一道题也讲不完,虽然知识覆盖面不够广,但学生收益大,是典型的讲思维、讲方法。

第二层次:教学科思维方法

无疑,学习任何一门学科,尽快入门很重要。入门的标志,不仅仅是对这门学科感兴趣,更为重要的是能学会一种方法,即整体把握这门学科,深刻理解学科本质,揭示学科内容的基本思维特征。

例如:集合的本质特征是将所研究的数学对象转化为数字形式,若可一一列举,即用列举法表示为{a,b,c,…},若可概括这些对象的特征性质(公共属性),即用描述法表示为{x|p(x)},这就建立了集合模型。之后,可再根据问题的具体要求,进行有关集合的子交并补等运算规律的转化。例如2016年高考北京卷文科第14题:某网店统计了连续三天售出商品的种类情况:第一天售出19种商品,第二天售出13种商品,第三天售出18种商品;前两天都售出的商品有3种,后两天都售出的商品有4种,则该网店:(1)第一天售出但第二天未售出的商品有____种;(2)这三天售出的商品最少有______种。

这是一道将统计与实际情况结合,以能力立意的好题,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从数形结合入手,建立集合模型,据此分析商品出售的所有可能的情况,分类讨论做到不重不漏。

可建立如下集合模型:分别用A、B、C表示第一、第二、第三天售出的商品构成的集合。根据题意分析如下:

(1)由于前两天都售出的商品有3种,因此第一天售出的有19-3=16种商品,第二天未售出;故(1)的答案为16。

(2)思路1(数形结合,用Venn图)同(1),第三售出的商品中有14种第二天未售出,有1种商品第一天未售出,三天总商品种数最少时,是第三天中14种第二天未售出的商品都是第一天售出过的,此时商品总数为29,如图为最少时的情形,故(2)的答案为29。

思路2考虑用容原理:

若card(A∪B∪C)最小,需要card(A∩C)-card(A∩B∩C)尽量大!

因为card(A∩B)=3,card(B∩C)=4,所以C中至少有1个元素不在A中;考虑最大的可能有:card(A∪B∪C)=3,card(A∩B)=18-1=17;故card(A∩B)-card(A∩B∩C)最大值为14;于是card(A∪B∪C)的最小值为43-14=29。

(A)0(B)m(C)2m(D)4m

观察表达式f(-x)=2-f(x)的结构特征,从函数观点,应马上意识到:函数f(x)的取了和为0的两个自变量(-x+x=0),对应的函数值之和为2(即f(-x)+f(x)=2),从而从几何意义角度讲,即函数f(x)的图象关于点(0,1)成中心对称。这是解决这道试题最为关键之处。于是至少有如下两种做法:

法2(一般推导法)设两图像从左到右的交点依次为(x1,y1)(x2,y2),…,(xm,ym),由于两个函数图像都有对称中心为(0,1),故有

一题多解不是目的,善于发散,还要善于回收,即引导学生学会选择和评价:多种解法中你想到了哪种?能做彻底吗?若做不彻底,思维受阻之处在哪?如何克服?哪种解法是易想且简捷,能较好完成的?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能否快速解决?问题的基本特点和求解规律是什么?其实,从以上解法可见: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就可以获得不同的解决方法,解题步骤的繁简也因此而不同。但是无论用哪种方法,都贯穿着一种理念:首先要分析问题特征,必要时还要在解题过程中随时分析转化后或转化过程中式子的特征,适时发现简捷解题的契机;同时巧设参数,寻找这些参数之间对应的等量关系,来建立方程或方程组,还要注意消参的技巧,要悉心与细心研究并体会、总结。

第三层次:从哲学层面指导各学科学习与研究

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的概括与总结提升,对各具体学科都有直接的指导作用,尤其是与数学的关系最密切。恩格斯先生早在100多年前就写成了《自然辩证法》,可有效指导各学科的学习与研究。在课堂教学层次,具体体现在如下四个方面,不再举例。

(1)从整体观、系统观进行整体规划、设计问题;(2)从学科观念层面分析问题;(3)用学科思维方法解决问题;(4)指导学生进行小课题、研究性学习、AP课、竞赛课、自招课等高端课程的学习与研究。

第四层次:教做人(教书兼育人)

教做人即充分利用典型的学科素材,适时有机融入学科教学,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进行德育渗透,即所谓学科德育建设,避免学科教学与道德教育两张皮现象。如:

(1)了解所学知识发生的完整过程,尤其是科学发现与科学研究的艰辛过程,体验、感悟与传承,如将数学史上关于无理数的发现、三次数学危机等有机融入课堂教学;

(2)尊重知识发明专利权,呈现人格魅力,弘扬人文情怀,如恩格斯整理马克思包括《数学手稿》在内的遗著使之流传彰显于世,成为历史上一段佳话;而三次方程求根的卡尔丹公式、洛必达法则等则是反面的例子,这样正反对比,有助于引导学生养浩然正气;

(3)培养知难而进、开拓进取的意志品质。如上例求轨迹的问题,当做不下去时,引导学生冷静思考:问题出在哪?如何克服?从而培养抗挫折能力。

总之,教什么不仅是课程开发与设计问题,更需要广大教师着眼于时代性与发展性来精选课堂教学内容,并充分发挥其潜在的教育教学价值。

小说教学应该“教什么” 篇3

一、教“这一类”:从语言运用看怎么写

叶圣陶先生说:“文章是多方面的东西,一篇文章可从种种视角来看,也可以应用在种种的目标上。”小说教学就是如此,它给教师选择教学内容,确定文本的教学价值提供了许多自由选择的空间。小说一旦选入教材,就由读者文本变成了教学文本,除了其原生价值外,又增加了教学价值,教师和学生就不仅仅是一般意义的读者。学习小说不仅为了获取信息价值,更要捕捉文本的教学价值,即如何传播信息的价值,那就是“言语智慧”;不仅关注文本内容,更要关注文本形式,文本表达,关注语言文字的运用;不仅知道文本写了什么,为什么写,更重要的是明白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小说教学,不是认识几个人物形象,归纳他们的性格特征,然后总结出小说的主题就完成任务了,因为这只是单纯对内容的理解,对文本表达形式没有涉及。教师要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深入文本,审视文本,抓住文本语言及细节看作者是如何塑造这些人物的,这些语言揭示了文本怎样的主题,这个细节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人物形象的塑造不是简单的概念指认,不是让学生指出描写人物的方法,而是沉入词语,细细品味,让人物形象通过语言文字自然站立起来,让作者的情感通过语言文字自然流淌出来。让语言文字说话,让语言文字显情。如《我的叔叔于勒》中菲利普夫妇的形象塑造,就是通过他们对待于勒态度的变化,来揭示出性格特征:于勒原是一个浪荡子,是全家的“恐怖”,是“坏蛋”、“流氓”、“无赖”;但于勒的一封信成了“福音书”,成为了炫耀的资本,“分文不值”的于勒成了“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而且成了全家“唯一的希望”;当发现于勒不是什么富翁,而是一个潦倒的、又老又脏、满脸皱纹的水手时,于勒又成了“贼”、“讨饭的”、“流氓”。父母的表情和语言是这样的前后不一,自相矛盾,对待于勒的态度如此截然不同,判若两人。通过对比,菲利普夫妇嫌贫爱富、世俗势利、冷酷自私的形象跃然纸上,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当发现那个水手是于勒时,菲利普和“我”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啊!啊!原来如此……如此……我早就看出来了!……谢谢您,船长。”从这段对话中,先看菲利普说话时的神态:“脸色早已煞白,两眼呆直”,再看说话时的语态:语音是“哑着嗓子”,语速是结结巴巴,连用三个省略号,语调、语气是变化的,有感叹号,有逗号,有句号。菲利普神态异常,说话语无伦次,显示了他内心的极度恐慌。要让学生读出这种情感来,第一个“啊”是惊讶,从天堂到地狱的失落之情,声音略大;第二个“啊”是惊叹,有恍然大悟之意,声音要小,有拖音,用降调;第二个“如此”像从牙缝里挤出来似的,显得有气无力;前两个省略号是拖音,第三个省略号,还处于沉思中,没有缓过来神,是时间的延续。学生在读中品,品中读,菲利普势利、自私的个性就暴露无遗了。当“我”得知真相后,仔仔细细看了他的手,详详细细看了他的脸,心里还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作者连用三个称呼是别具匠心的,从“父亲的弟弟”可以看出对父母六亲不认的苦闷、困惑和不满,具有讽刺意味,最后重复“我的叔叔”,并加上一个“亲”字,既照应了小说的题目,又表现了“我”的纯真、善良,对穷困潦倒的叔叔的同情,还反衬了菲利普夫妇的自私和冷酷,与父母的表现形成鲜明的对比,深化了主题。

细节是文学作品的细胞,是富有特色的言语形式。学习小说要关注文本细节,注重细节的解读,在反复阅读和品味语言中,透过这些鲜活的语言文字,发现文本所蕴含的潜在意义,发现语言文字背后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受艺术的魅力,增加课堂的诗意和生活的情趣。

二、教“这一篇”:从表达特色看独特性

小说的文本价值是无限的,但由于教学时间的限制,不可能事无巨细,不分轻重缓急,千课一面。编者为什么把这篇小说选入这个年级、这个单元,而不选别的小说。说明“这一篇”小说必有其独特的地方,有一定的教学价值。因此,要找到“这一篇”与其它篇目不同的文本特征、不同的表达特色。也就是文本独有的艺术奥秘,即鲁迅说的“极要紧、极精彩处”,叶圣陶说的“好处和做法”及“精要”之点,朱自清说的“创新的”、“独特的东西”。只有发现了“这一篇”小说的独特性,才能抓住“这一篇”小说最显著的教学价值。小说教学时教学内容就不会千篇一律,教学方法就不会一成不变,教学过程就不会面面俱到,学生就有可能学有所得,一课一得。这样的日积月累,学生的语文能力一定能提高,语文素养一定会形成。

如学习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时,不管哪一篇小说一般会用描写人物的四种方法,但着力点各有不同。有的侧重于语言描写,如《父母的心》一文,父母每次反悔的理由都编得头头是道,不留一点让贵人妇女回绝的余地,父母之心的平凡与伟大之处就跃然纸上了;有的侧重于心理描写,如《第一堂课》集中描写祁瑞宣的心理感觉,表现“真正的痛苦是说不出来的”爱国情;有的侧重于动作描写,如《范进中举》中胡屠户扯女婿后襟和接受范进赠银时的动作,把一个典型的嫌贫爱富、嗜钱如命、趋炎附势的形象暴露无遗;有的侧重于肖像、神态描写,如《最后一课》韩麦尔先生的衣着变化、痛苦的神情无不呈现出爱国者高大的形象。教师如果抓住了“这一篇”小说的表达特色,也就抓住了“这一篇”小说的教学重点。

再如表达技巧的运用,结构上的承上启下、伏笔照应、悬念铺垫等,描写方面的虚实结合、正侧结合、动静结合等,表现手法中的烘托对比、欲抑先扬、叙议结合等,选材方面的以小见大、主次分明、详略得当等。小说教学不是仅仅教会这些名词术语,而是通过“这一篇” 的教学,学习这些术语的运用对表现人物形象、表达作者情思的作用。如《社戏》一课的景物描写极具特色:作者采用写意笔法,充满着诗情画意,给人以美感。画面上月色朦胧,连山起伏,表现出一种静态美;水气的清香,连山的踊跃,呈现一种动态美;碧绿的豆麦和水草,淡黑的山色,白色的船篷,显现一种色彩美;从嗅觉描绘了豆麦、水草的清香;从视觉描写了起伏的连山、皎洁的月光、闪亮的渔火;从听觉描写了宛转悠扬的笛声、孩子们的欢笑声。这样有静有动,有声有色,使读者身临其境,衬托出“我”去赵庄看戏的愉快心情。

总之,小说教学应该从细节着眼,从语言入手,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既要关注“这一类”小说的文体特征,还要学会赏析“这一篇”小说的表达特色。

教学反思:小学英语应该怎么教 篇4

一、在中国,很多人忽视了英语是一门外语,而不是第二语言,是英语学习效率低下的一个重要客观原因。那么,第二语言与外语究竟有什么区别?它们是同一概念不同风格的用语,还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对英语教学的效果会发生怎样的作用?

其实,我们知道,second 1anguage与first language相对,而foreign 1anguage和non-native language是与mother tongue和native 1anguage相对的。

英语在一个国家或地区是二语教学还是外语教学,还有一个重要标志,那就是看当地学校的课程是不是用英语授课。假如除了英语课,其他课程用母语讲或大局部用母语讲,英语教学就是英语外语教学(TEFL)。显然在中国,英语是外语,而不是第二语言,中国缺乏把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环境。母语可以习得,二语也能习得,但外语是不能习得的。

而在我们的小学英语课上过多的强调了情景的创设,甚至是为了情景而情景,以至于发生了虚假的情景。很多老师抱着在这样的情景中给小学生们以自然习得英语的期望,原本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显然是不切合实际的,教学反思《教学反思:小学英语应该怎么教》。在35分钟的英语课上,老师用外语授课的时间到底有多少,同学能开口说外语的时间又有多少?有多少同学的家庭有外语环境,有多少同学家长懂外语,同学在课余时间主动或被动接触外语的机会又有多少?我们尽可以看到一些十分胜利的小学英语教学观摩课,在这些观摩课上英语教师和同学配合的天衣无缝,听说读写的操练样俱全,加上朗诵,短剧,多媒体演示,教学者为之兴奋,听课者为之激动。然而,在一年365天的外语教学中,这样的课又有多少呢?这本帐,从事英语教学的一线教师心中应该是很明白的。

二、小学英语教学应较多地采用采用认知法,而不是直接法。

直接法就是大量接触真实的语言,进行真实的交流,靠大量重复模仿,强化记忆,养成习惯。视听法、听说法、交际法都属于直接法。以直接法为主进行教学,一定要有语言环境,要有高水平的师资,班额要小,学习和使用英语的机会要多。认知法不排除模仿,但由于缺乏语言环境,学习途径主要是通过理性思维,学习语音、语法、词汇知识,掌握语言规则,指导听说读写,举一反三,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语言能力。英语在中国是外语,中国同学学英语,不论是小、中、大学,都不能采用二语教学类型,而要以语言知识为拐杖,在运用经验学习的同时,要注意理性认知;对于小学生尤其要培养他们可持续发展的语言学习能力,不能排斥语言知识。而在我们实际的小学英语教学中,有限的师资力量,教师水平的相对低下,语言环境的缺乏,大规模的班级授课,都告诉我们直接法的教学方法不适合目前的小学英语的教学实际。

三、靠持续不时的语言知识,而不是“玩”来培养同学耐久的兴趣

绘本教学前教师应该做什么范文 篇5

江苏省张家港市万红幼儿园沈秋兰

组织一个绘木教学活动,教师应该做什 么?相信很多教师会说:我要用什么方法 提高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我要怎样设 计才能让活动更出彩?我要怎样衔接才能 让活动更白然·„更多一线教师的关注点是 我该“怎么教”,他们会花人量的时间和精 力考虑白己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育 }J L智、活动氛围、问题设计等,而很少有人 在教学前会静卜臼来去关注、研究、解读 绘木。

其实,评价一个绘木教学活动成功与否,不是看教师“教”得多么精彩,而要看幼儿 是不是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看幼儿是否 真正融入绘木,是否获得了与绘木内容相应 的体验。而要达到这一教学境界,需要教师 J漫慢品味、细细解读绘木,对绘木创作的背 景、绘木的整体、绘木的细节、绘木的情感 进行深入的阅读、理解和感悟,多角度分析 绘木的价值点,分析幼儿可能存在的阅读障 碍,确定绘木的重难点等

如,在开展“春天里的动物朋友”这一主题 之后,幼儿通过调查问卷、查阅资料、饲养 观察等各种渠道了解了鸡、鸭、鹅、蚌E抖的 孵化、毛毛虫变蝴蝶等人量春季特有的动物 知识,在此基础上再引导他们用绘木故事的 形式记录了解到的相关动物知识,就能做成 科学类白制绘木。

(3)源于生活体验。在幼儿园和家庭两 种不同类型的生活里,每天都会发生很多新 鲜有趣的小故事,这两个“小社会”里的人 和事又是幼)L非常熟悉的,因而生活体验也 是白制绘木的好主题。如,家长带孩子外出 亲子游,整个游玩的过程就是一个生活故事,制作成生活类绘木能给幼)L留卜终生美好的 同忆。又如,幼儿在幼儿园和同伴交往的过 程中会发生一些“小插曲”,把整个过程用绘 木形式记录卜来,也是有趣又有意义的白制 绘木。

4.多方式“活”指导,促进幼儿自主发展._ 幼儿自制绘木主要有个别制作、小组合

作制作、师幼共同制作、亲子制作四种形式。每一种形式都有其独特的教育功能,个别制 作侧重于幼儿独创能力的培养,小组合作制 作侧重于幼儿合作能力的培养,亲子制作侧 重于白由创作、亲情互动,师幼共同制作侧 重于严密思考、分工协作。对难度较低的仿 编类白制绘木可采用个别制作和小组合作制 作的方式。难度较人的创编类白制绘木最好 采用师幼共同制作和亲子制作的方式,因为 原创绘木不仅要进行情节创编,还要进行人 物形象设计、画面布局等多方面的创作,对 幼儿而言难度过人。如,教室里发生了某件 有趣的事,教师先用照片或视频的形式及时 记录卜来,再请幼)L根据影像资料描述故事 经过,然后引导幼儿设计绘木的制作,最后 根据幼儿的擅长分配任务:画图、着色、装 帧、装订。根据白制绘木难易程度的不同,灵活运用四种制作方式,能真正从不同角度 满足幼儿白主发展的需求,促进幼儿身心健 康发展声

立足背景,解读绘本

“图画书作品会反映特定时代和社会的文 学、美学、教育学的观点,体现作者和绘者 个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及艺术个性。”在 选定绘木后,教师要对绘木创作的背景进行 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当时的社会状态如何? 绘者在什么情况卜创作了绘木,他当时的生 活状态和想法是什么?只有我们全方位地去 了解,才能真正站在绘者的角度,去理解他、读懂他,才能走进绘者的心里,和绘者的心 灵对话,和绘木进行对话,才能把握绘木的 精髓。

如,绘木《小蓝和小黄》的创作出白于 一个偶然的灵感,据李欧·李奥尼同忆,当时 他带着孙子、孙女坐火车,两个调皮鬼一刻 也不能安宁,他就顺手撕卜蓝色、黄色和绿 色的小块,即兴讲起了小蓝和小黄的故事。两个孩子着迷了,连邻座的人人也被吸引了。作品生动地讲述了小蓝和小黄快乐的生活、深厚的友谊,虚拟、抽象的色块给予了幼儿 白由想象的空间,幼儿读出了小蓝和小黄的 喜怒哀乐,在小蓝和小黄身上找到了白己的 影子。

又如,绘木《十一只猫做苦工》,作者是 口木的马场登,他擅长创作讽刺漫画,将人 类的可悲与可笑之处描绘得淋漓尽致。绘木 主要讲述了十一只小猫屡屡违规后获得经验 教训的故事。他们漠视“禁i1_采摘”的牌子 而摘花,漠视“危险,禁i1_通过此桥”的牌 子而过桥,漠视“禁i1_攀爬树木”的牌子而 爬树,漠视“禁i1_进入曰袋”的警告而一齐 钻进袋子里,被怪兽抓去白天做苦工,晚上 睡监狱。他们感受到了白己不遵守规则的后 果,想办法逃了出来,在逃出苦海来到马路 边时,他们就没有像过去那样随心所欲,而 是乖乖地从天桥上过了马路。这木绘木实在 是一位非常文明的“老师”,它没有任何说教 意味,不露妊毫训导痕迹,而是巧妙地将 “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白觉遵守社会规则” 这个“核”碾得细细的、碎碎的,然后融入 充满游戏精神的故事之中,让幼儿白己慢慢 去咀嚼、同味

立足学情,探究绘本

优秀的绘木,蕴涵了多方面、多层次的 内容信息。教师在使用绘木时完全可以基于 现实的需要,基于幼儿的需要,对绘木进行 适切处理,通过对绘木局部的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法,使幼儿的阅读活动达到 更好的效果。当然,教师完全可以根据幼儿 的学情,将优秀绘木设计成系列活动或主题 活动,和幼儿深入分享绘木的精华,满足幼 儿的阅读需求。

如,绘木《我家是动物园》,作者把家比 作动物园,将家里的每一个人比作动物,精 准的观察角度、幽默的想象,必定能带领人 班幼儿经历一次天马行空的畅想。首先,考 虑到绘木内容较多,教师将妹妹、金鱼、曾 祖母删除;其次,幼儿己积累了一定的读图 经验,有了对比、联想、推理能力,对故事 的发展、人物取向能做出预测,所以教师只 讲述了祥太的故事,其余的人物特性则让幼 儿去想象。

活动中,教师巧设悬念,以趣激趣,唤 起幼儿的注意力。

师:小朋友,你们知道哪些动物?它们 是怎样的?

幼:我见过老虎、狮子,它们很凶猛,喜欢吃肉。

幼:我知道梅花鹿,它身上有漂亮的梅 花。

幼:我见过鹦鹉,它会和人打招呼

师:我们一般在哪里能看到很多的动物?

幼:动物园(异口同声地回答)。

教:(带着神秘的口吻)有一件很稀奇 的事,有个小男孩说他家是动物园,家怎么 会是动物园呢?我们把他请出来„„

教师精心设计导语,巧设悬念,适当点 拨,引发幼儿思索,在这样的师幼互动中,幼儿结合以往的生活经验,对画面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判断和推理,得出了多样的同 答,而教师也满足了幼儿说的需要,鼓励他 们说出与众不同的答案。

围绕绘木《我家是动物园》,我们还开展 了“人类与动物”主题活动,幼儿积极参与 各种有关人类与动物的教学活动,体验活动 带来的快乐

二、立足整体,感悟绘本

一木绘木通常有几十页画面,这些画面 一幅幅连贯起来,就构筑了一个清晰、完整 的故事。教师要立足整体,引导幼儿泛读绘 木,整体感知绘木、领悟绘木,让幼儿对绘 木的整体轮廓有印象。如果教师一开始就把 绘木肢解得支离破碎,让幼儿过R_地进行细 节观察,详尽地分析讲解,向幼儿强硬灌输 知识,就不仅会在很人程度上失却了绘木的 艺术价值,而且影响幼儿享受绘木,最终还 会削弱幼儿阅读的兴趣和愿望。

如,教师在引导幼儿阅读恩斯特·杨德尔 的绘木《第五个》时问:“封面上有谁?他 有什么特别之处吗?”“小木偶哪里受伤了,他的心情怎样?”“受伤了以后,小木偶会怎 么做呢?”“这个房间给人什么样的感觉?” “你们瞧,开门的力量怎么样?你从哪里看得 出来开门的力量很人?”“谁进去了?他是怎 么进去的?他进去干什么呢?”“谁出来了,他现在的心情怎样?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教师把握不住绘木的要点,结合每一幅 画面都提了琐碎繁复的问题,导致幼儿失去 了阅读的兴趣。

图画书中的图画具有连贯性,通过阅读 图画就可以读懂故事,这对处于形象思维 阶段的幼儿来说非常有吸引力。正如著名的 图画书之父松居直先生说:“一木好的图 画书,即使一个不识字的孩子,挨页翻,看 画儿也能明白故事。”因此,教师在和幼儿 分享图画书时,不一定对每一幅画面都采取 集体阅读的方式,不妨给予幼儿充分的白主 阅读时间,不必急于介入幼儿的阅读,急于 告知答案,可顺着幼儿的疑问提供多次白主 阅读的机会。对于阅读经验较少的幼儿来说,我们可以通过适当的语言提示帮助他们进行 画面的连贯观察和阅读。如,玩具们进了 那个小屋,到底发生了什么?那个小屋里到 底有什么?为何灯泡也被甩得老高?没有 进去时,玩具们为什么如此紧张;出来后,怎么表情完全变样了·„立足整体让幼儿感 悟绘木.能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和体验绘木飞

四、立足生活,拓展绘本

绘木阅读不能脱离幼儿的生活,教师要 密切注意联系实际,重视幼儿直接经验的获 得,立足生活,拓展绘木,同归生活。

如,绘木《小熊宝宝》系列,生动的卡 通形象、简单有趣的故事语言,让幼儿在愉 快的阅读氛围中接受并养成良好的生活、行 为习惯,洗澡、刷牙、整理玩具、排队、吃 饭、打招呼等一件件口常生活中让教师和家 长头痛的事,都在小熊宝宝的故事中迎刀而 解了。类似的绘木还有《鳄鱼怕怕牙医怕 怕》《多多什么都爱吃》《十一只猫做苦工》 《和甘伯伯去游河》。《小肚兜幼儿情感启蒙 故事》则告诉幼儿,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及挫 折,需要正确调控白己的情绪、情感,感知 白我、确认白我。

又如一系列“爱”的绘木—《爱心树》 《猜猜我有多爱你》《爷爷一定有办法》《我 爸爸》《我妈妈》《人卫不可以》《逃家小 兔》《罐的礼物》《爸爸,你能给我月亮吗》 《妈妈心妈妈树》等,从不同角度阐述 “爱”,演绎“爱”,幼儿在阅读绘木中懂得了 “爱”的真谛,并将白己的爱衍伸到了生活中。

再如一系列科普类绘木,教师借助绘木 《一寸虫》,让幼儿进行测量,体验一寸的 概念;绘木《一木讲述睡觉的书》引导幼儿 跟着猫头鹰看到了许多小动物睡觉的样 子,他们有的趴着,有的站着,还有的成群 结队;睡觉的声音有的轻,有的响,还有 的动物睡觉时安安静静。《水果在哪里》 《好饿的毛毛虫》《小水珠的冒险》《草巷)> 《我是人象》等则向幼儿传递了生活中的科学 知识。

《写作教学教什么》读书心得 篇6

崔树萍

一直认为作文是天赋,作文好的同学都不是老师教出来。作文教学观念是近几年,才慢慢有所改变。在教学中费时费力地进行讲评指导,却没有明显地突破和进步之后,对作文训练又会回到老套路上,不知道作文教学该怎么做了。

去年春天读到了王荣生教授主编的《写作教学教什么》,当时读时有感悟,一放下就又忘了教授的告诫。刚好,前段时间,我们工作室把这套书列为共读书目,又再次阅读,似乎才理解了前言中:这是值得你慢慢读的书,这是需要你用笔来读的书,这句话的含义。也发现自己也在做着违反写作基本原则的大事,同时也有一些读书收获。

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了解写作过程的内涵

教了作文教学30年,从来没有认真思考什么是写作。两句话表达:写作是特定语境的书面表达,写作活动是在特定语境中构造语篇。

写作记叙文,是初中作文教学的关键。如何指导学生写作,并没有落实到具体训练活动中。写作记叙文,我们强调要写生动,要用好词好句,要用修辞手法。但《写作教学教什么》告诉我们:生动不是言辞方面的问题,生动的核心是具体,只有写具体才能写生动。而描写,实际上是两件事情。一件事情,是把瞬间的事展开来;另一件事情是把综合性的事情分开来写。自此,我才知道我以往的写作知识都教错了。我也提醒学生写作文的时候要求用多种感官,这当然是对的。但是光提要求没有用,我们要有具体内容。

前几天,我们班学生家长给同学们送来了一大袋子桔子。我们专门开设了一个吃桔子仪式,由班长给大家介绍一下桔子的由来,班委负责每一个同学分发一个,拿到桔子的同学先看看拿到的桔子外表,用手摩挲一下,有什么感觉,把桔子闻一闻。轻轻地剥开,看桔子的里面什么样子,心中有什么想法。同学之间交流一下。后来,郭若怡在习作《丑桔润心田》中,写得就具体了很多。

丑 桔 润 心 田

郭若怡

丑桔,是我迄今为止最喜爱的水果之一。因其形状奇异,似包子一般,故而得名“丑桔”。然而丑桔不“丑”,轻轻剥开,便有一股清香味直沁心脾;慢慢送入口中,手指头般大的桔瓣一咬便溅出了芳香的汁水。我贪婪的吮吸着,吮吸着这世间最香的甜蜜,不知不觉中我想到了我的父亲。

是父亲给我买来了丑桔。当时我看着丑桔那般丑陋的外形,指着父亲戏笑着说:“爸,你看,长得真像你!好丑啊!”父亲一听,也跟着笑了起来,“是啊,好像我啊!但是,孩子,看事情不要只看表面,就跟人一样,我们不要以貌取人,不然,你尝尝!”

我看着父亲,将信将疑的拿起一个丑桔剥开一尝,果真有着其他一般桔子不同的香甜。从前觉得桔子只是有些酸味,可如今吃了丑桔后,便发现并不是那样。丑桔虽丑,却香甜得让人难以放下,甜味在口齿间流连,仿佛要溢出似的。

从此,我学会了不以貌取人。

父亲的公司是他白手起家干起来的。直到最近几年,生意才渐有起色,并且越来越红火。我从大人们的谈话中得知父亲这些年不管有多少生意,得了红利,好比本身是五五分,他却总是给别人六七成。我听了很不乐意,自己应得的利益,为何要白白多给别人啊?我当机立断,找到父亲,父亲只一声:“孩子,你只管学习就好了,这些事不用你操心。”我大声反驳道:“爸,这可不是小事,长此以往,生意还怎么办啊?”父亲顿了顿,说:“孩子,我想要告诉你,做生意是场长久战,咱不能怕吃亏,你要把目光放长远,把最好的都留给别人,别人才愿意跟你做生意!”

我怔怔地看着父亲,仿佛在看一个陌生人,我想父亲的生意越办越成功,就是源于这个吧!我看着父亲从身后拿出一袋丑桔,他笑着说:“孩子,你不是说还想再吃一袋吗?我特意给你买了!”

我手里提着那袋丑桔,感觉有一股力量在滋润着我,滋润着我的心田。()剥开丑桔,还是那样的芳香;吃下丑桔,还是那样的甜蜜。

从此,我学会了不占小便宜,宁可自己吃亏也要为他人着想。时至今日,我仍然爱着丑桔,爱着丑桔那丑陋的外表,内心却如此的纯洁。在如今这繁华喧闹的尘世,恐怕也只有丑桔能够保持最初的纯洁。不被利益渲染的他是那样芳香,那样甜蜜。

丑桔,在我前行的路上滋润着我,指引着我,让我宠辱不惊地做着自己。

读着“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我闲适地躺在这软榻上,手里拿着丑桔,心想,我必会像丑桔一样做人,做自己。

二、写作过程的重建

《写作教学教什么》介绍写作过程与教学的重建有两大关键:一是建立合适的写作类型;二是基于学生的写作学情。写作课程的三大类型有任务写作、创意写作和随笔写作。

虽然是才看到这些理论,心中也窃喜,这几年在教学中做了一点这样的探索。班级文学社团的创建,师生共写的交流,同话题续写。让我们班的同学在自由写作中去进行交流。前两天,赵嘉乐习作《挂念》。

挂念

赵嘉乐

古往今来,骚人墨客总喜欢在秋天抒发自己的伤感。或许是枯叶凋落的无情触了景,或许是冷风刺骨伤了情。深秋好像让整个城市失去了活力一样,连空气都是压抑的味道。

爷爷80岁了,很疼我。老师做亲情测试的时候,我毫不犹豫地第一个写下了爷爷的名字。爷爷唯一的挂念就是我、我住校的那段时间,爷爷总是担心我吃不好,睡不好。每周上学的时候,爷爷总会给我买好多好吃的。一周有五六天不在家,业而言总是数着日子盼我回来。只要我一回家,爷爷无论在干什么,都会立刻停下手中的活,用他最快的速度到我身边,好好看看我,跟我聊聊天。

爷爷清楚我这个小馋猫的喜好,不管是城北的豆腐脑,还是城南的胡辣汤,他都会在我还赖在床上的时候准备好,让香气把我这个小馋猫叫醒。爷爷对我非常好,我也十分孝顺爷爷。爷爷看我慢慢长高,是一脸欣慰,而我看爷爷从青丝到白发,硬朗到佝偻是满脸的怅惘。我怕时间走得太快了,我赶不上。我想用力抓住时间多陪陪爷爷,但学业和未来像块巨石压住了我。每次到了返校的日子,不论严寒酷暑,爷爷总会送我一段路,我不忍看爷爷不舍的表情,每次也都劝爷爷别送我了,可我拗不过爷爷。他会一直动刀小区门口,一直目送我远去。几乎每次都是一样的场景,我以为这种场景只会出现在电视上,书本上,当真正发生在我身上时,我仿佛突然读懂了朱自清写《背影》时的情感。我看到了爷爷不舍的眼神,我怕我绷不住眼泪想快点离开,可还是忍不住回头看爷爷。我每次回头,爷爷总是在那个位置目不转睛地看着我,一阵风吹来,路边的树上悠悠落下几片枯叶,我没有再回头,因为我的眼泪开始在眼眶里打转了,心里很不是滋味。我怕爷爷也像这落叶一样,我只能把他挂念在心里,不能再相见。

爷爷的疼爱和期盼让我在这秋风中得到温暖,充满了力量,爷爷的挂念或许就是我学习的动力。为了家人,为了自己,好好学习,不虚度时间,才对得起顶着寒风上课的自己和枯树下挂念我的爷爷。已经看见终点了,再坚守几个月,为自己拼尽全力,为自己心甘情愿,更为了心中的那份挂念。

三、设计写作学习任务的基本路径

书中告诉我如何设计写作学习任务的路径:基于学情调查进行写作学习任务设计:进行学生写作兴趣的调查,其目的是找到学生写作的兴奋点,以保证设计的写作任务与学生的写作欲求相吻合,是学生能一触即发,不吐不快。这就要求教师经常、深入地了解学生的思想与情感需求,找出他们的问题与困惑,从中挑选出较有普遍性的写作任务。

基于学生初稿进行写作学习任务设计:教师如果认真研读全体学生的作文,能准确地把握全班学生在作文中呈现出来的言语经验方面的优势和问题,就能做到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和练习,就能大大提高学生写作学习的质量。

写作教学的有效性首先必须确定合宜的写作学习内容。

《写作教学教什么》粗粗看完了,这本书真是需要“用心用笔来读的书”,这本书更教会了我学习理论的重要性。要不,我们的教学尝试就是“盲人摸象”,学习了一个个的“俗招”,当自己沾沾自喜的时候,才发现在做着违背教学规律和原则的事情,和自己的教学初衷就南辕北辙了。边读书边实践,哪怕是一点的改变就会有不同的收获。

新课改后的语文课堂应该教什么 篇7

我们应该看到课程改革推行了多年,在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手段、评价重点、评价方式等方面无疑都进行了大胆的创新,但是这些改革更多的是起到探索而非决定性的作用,其意义更重于实质,形式更重于内容。因为教学工作中需要教给学生的重点从始至终并没有根本性的改变,也不应该不可能有根本的改变。如字词句篇的解读、形式内容的分析、思想感情的领悟、表达技巧的掌握……这一切是语文课程的根本,只是我们期望用一种仿佛更轻松、更科学的方式去进行,用一些仿佛更有趣味、更新颖的知识去影响学生,但实质上从有语文教学以来,改变的改善的都不可能是根本,也不应该是根本。因此如果有人试图翻天覆地甚而“离经叛道”,那么结果注定只能是“四不像”。这一点现在已经引起很多有识之士的忧虑,越来越多的人呼唤语文课回归文本,实际就批判了这种改革表面热闹内里空虚的趋势。我们看到有的所谓优质的语文课更像是科技手段的展示课,又是投影,又是电影,又是幻灯片,又是录音,做游戏。总之,内容就像大杂烩,天文地理,政治历史,传统文化无所不包,从镜湖的水到黄山的松,从江南的柳到塞北的风,海阔天空。这就是我们应该拥有的语文课吗?大家都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可能会受到弱化工具性观念的影响,不恰当地认为要弱化知识教育。认为不喜欢“死”,就是不重视文本解读和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不注重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对课文内容都不理解,就立马跨过课文本身去做许多引申和拓展,做些思想教育和精神培养的工作。并且极力把一节课做上热热闹闹,好看又好玩。这不算“活”,只把目光聚焦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光环上和一节课的“活跃”、“活泼”上。我们应认识到活动课必须为教学服务,不能为了纯粹的活动而活动。可是某些“专家们”、“优质课”似乎热衷于此,结果是教师很累,学生很累,其中最累的是第一线教师,我们经常在教师应该教什么、教改提倡教什么、学生应该学什么,考试会考什么的夹缝中挣扎困惑,我们既要重点学习领会适应各种新兴论调,以免落伍被淘汰,又无法抛弃语文固有的知识模块和重点,还要照顾日新月异的题型和答题要点,可谓殚精竭虑。

课标的精神要在语文课的全过程中得以体现,这是一个综合的过程;但它的第一步,仍是要面对课文。我以为第一线的老师要坚持该教的,不能只重热闹,旁及太多,不然一堂课下来,收获的往往只是热闹及热闹之后的冷清散场,对于学生来说,他们依然没有学到他们该学到的,长此以往可能还会影响他们对语文的正确认识,学生对语文的重视度会越来越低,对语文的认知会越来越模糊,令人担忧。现在就有不少学生认为语文课可上可不上,因为现在的语文课有时就像活动课,自由发挥即可;语文课没有重点,因为语法都被淡化了,甚至我们讲汉语语法时常常要借用英语语法,这样才能使学生明白。所以即便是课改之后,我觉得形式上可以做一些改变的尝试,但是某些重点要点是无论哪种教育法都不能改变的,它就是我们该教的。就如文言文,无论如何变化,加入多少新思维,基础字词不能不讲解教授,时代背景、写作意图不能不联系,形式上可以有些变化,甚至加入现代的理解,但不可能翻新到面目全非;再如古诗阅读,如《归园田居》,从我的老师到我自己讲授都少不了诗意解读,思想提炼,表现手法的解析,可能现在的我因为有更加便捷的手段,可以介绍更多同类诗歌进行比较阅读,拓展学生的阅读面,但这一切还只是表,而不是本。再比如现代文阅读,各种问题的特点,具体文章的风格、思想感情、表现手法还是一样会讲,只不过会根据教学进度、课堂容量选择多讲少讲,这篇文章强调这个,那篇文章强调那个,有时会有所延伸拓展(教改前也不排除),但是重点还是这些,不会有根本性的变化。也就是说,我们永远不能代替政治老师、历史老师亦或是地理老师。语文课是包含众多学科的课,但不管是教改前还是教改后,语文课永远只能是语文课。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传统的教学一般是以假设的学生(即学生的平均水平)作为教学对象,从而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这当然是不对的,因为在教学实践中,这种假设的学生实际上是不存在的,现实中的学生在各个方面无不例外地表现出其自身的特点,学生个体在群体中具有明显的个别差异。以往的那种重教而轻学的研究是不可取的。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不是一个筐,逮到什么都可往里面装,我们的教学工作应该是一个依据原有的知识和能力,对新知识进行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无论何种教学形式,学习最终是通过学生内部学习过程自己完成的,学习的成果将最终体现在学生身上。因此,教学设计必须重视激发、促进、辅助学生内部学习过程的发生和进行,从而使有效的学习发生在每一个学生身上,保证不让一个学生处于教学的劣势上,要创造有利的学习环境,让每个学生都享有同等的机会。因而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的特点,不可过分拔高或是降低他们的认知水平,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但要注意的是,自主、合作、探究是一种教学理念,不能理解成一种教学模式,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在某些条件下还是存在的,以学生为主体不能排斥教师的主导地位,在教学中究竟谁在发挥主要作用,要看具体的教学内容、条件、场景及学生实际,一切脱离学习内容、违背语文特点,不符合实际、节外生枝的体验,都应摒除。教师不仅要做领路人,还要做调控者,这样才能做到语文教学“实”与“活”的结合。教学苏轼的《赤壁赋》时要求学生探究:苏轼的儒、道、佛思想在赋中的反映,其实就是老师自己对儒道佛三种思想也不一定有很深刻的认识,那么对于这个问题就不能要求学生认识的很深,只能是点到为止。再如《师说》有老师组织学生探究韩愈的教师职能观,并进一步深化迁移,探究当代的教师应该具有怎样的职能。这明显应该是教改研究者们的课题,怎么能要求学生对此能有什么深刻而有教义的见解,也没什么必要要求学生对此有多深的思考。

语文教学中存在痼疾———“非语文化”的问题,新课改使教学中深层次的问题充分暴露了出来。暴露出来是好事,它让我们开始警惕自己浮躁的心态,深化对学科规律的认识,超越“新”与“旧”的狭隘理解,在复杂多变的教学实践中,牢牢抓住变化中不变的东西。这个不变的东西才是语文最核心的东西,当然也是“语文味”最足的东西。如庄子笔下解牛的庖丁,刀仍然是平常的刀,只是由于他对牛的结构了如指掌,把握了解牛的规律,于是达到了解牛的至境。庄子借庖丁之口感叹道:“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一堂课要做到有意义,有内涵,要教授应该教的知识其实很简单:立足于课本,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知识架构,立足于应该传授的语文知识、技能、情感和价值观,配合适当而不过火过于作秀的课程设计,便是一切。

参考文献

戏剧应该教什么 篇8

此次活动前,在探讨《长亭送别》怎么上时,大家见解各异,有人认为戏剧板块选取《长亭送别》是很有深意的。首先是剧情美,情节生动;其次是人物美,张生与崔莺莺才子佳人,天作之合;还有语言美,唱词工整生动,情景交融,不一而足。由于每个人的喜好、观点、经验不同,在赏析《长亭送别》时的视角不尽相同,侧重点也不同,如:李娜老师认为,《长亭送别》是一出关于爱情、关于离别的戏曲,能给人如此强烈的冲击,所使用的表情达意的技巧功不可没。在教学内容和形式上,她主要通过“品味鉴赏曲词表情达意的技巧,感悟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崔玉老师则认为,对文本核心内容即思想感情的准确把握是解读文章的首要任务,其次才能读到如何使感情打动人心,即抒情的手法。

以上两位老师的理解并无不当之处,而且在课堂教学中也是按照各自的思路安排教学内容的,可谓各具风采,也基本实现了同课异构之“异”。而且像《长亭送别》这样具有丰富内涵和众多表现手法的文本也不可能用一节课时间,穷尽所有方面。

那么,戏剧文本究竟应该教什么?我认为,首先要理解戏剧是什么、其本质是什么,只有抓住其本质、核心,才能有的放矢,教学才有针对性。

百度词典关于戏剧的解释是:以语言、动作、舞蹈、音乐等形式达到目的的舞台表演艺术的总称。文学上的戏剧是指为戏剧表演所创作的脚本。尽管中国传统戏曲与西方现代意义上的话剧在表现形式上有所区别,但作为戏剧却有其共同点,即通过尖锐激烈的戏剧冲突构造情节,塑造人物,吸引观众。“戏曲是通过演员的唱、念、做、打,把一段充满着矛盾冲突的故事,在舞台上表演给观众看。”(杜书瀛《李渔美学思想研究》)一个剧本要激起并保持观众的兴趣,造成悬疑的氛围,主要依赖“冲突”。“一般说来,戏剧冲突表现为角色与角色之间的冲突、同一角色内心诸般欲望的冲突、角色与其环境的冲突、不同意念间的冲突。”(王一川《文学概论》)可见,戏剧冲突是戏剧的真正灵魂。

二、《西厢记》的情节和戏剧冲突

《西厢记》作为元杂剧的代表,它所反映的戏剧冲突是丰富而复杂的,一方面是以老夫人为代表的落后、虚伪的封建势力,另一方面是以莺莺、张生、红娘为代表的勇于冲破封建樊篱的叛逆力量,二者之间是反对封建门阀观念、藐视封建礼教和追求婚姻自主的叛逆者与维护门阀利益、维护封建礼教的封建家长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这二者之间形成主要的正面的冲突,但在莺莺与张生、红娘之间也有性格上的矛盾冲突,他们之间的矛盾是由顾忌猜疑、矜持和不信任造成的,封建伦理的负担也是造成紧张冲突误会的原因,这是次要的矛盾。正是这一连串的矛盾冲突交织在一起,构成了跌宕起伏、惊心动魄的情节线索,呈现给读者的是有血有肉、极具个性的人物形象,引人入胜,使人欲罢不能,回味无穷。

《西厢记》的情节正是由这样的矛盾冲突向前推进、形成高潮,最终走向大团圆的结局的。其情节推进是这样的:①惊艳—借居—隔墙酬韵(聆吟)—搭斋(附斋);②围寺—悬赏—解围(退贼)—请宴—赖婚—月夜听琴;③寄诗—闹简(赖简)—酬简;④私会欢爱—拷红—许婚逼试—长亭送别—草桥惊梦;⑤张生中榜—郑恒骗婚(争艳)—崔张完婚。在这样的情节发展中,矛盾冲突交错展开,互相制约,有时冲突表面化,造成强烈的戏剧效果,有时又以潜在的状态制约着剧情的发展,从而展示复杂的人物性格,塑造出鲜明的人物形象。如张生的忠厚、懦弱、傻气、痴情;崔莺莺由内向、含蓄、曲折隐约进而勇敢而坚定地追求爱情;红娘在老夫人、莺莺、张生中间所表现出的机智、勇敢、善良、热情、爽朗、泼辣;老夫人的威严、专制、多变等。可以说没有矛盾冲突就没有情节发展,也就没有人物形象的塑造,没有塑造人物的多种手段的运用。

三、《长亭送别》中的戏剧冲突

《长亭送别》是在崔张私会相欢以后,被老夫人察觉,拷问红娘,红娘“痛斥”老夫人无信,老夫人被迫许婚,但又引用“三辈不招白衣女婿”的相府家规,对张生逼试,而为张生设宴送别。这折戏主要表现莺莺痛别离、恨功名、怕被弃、念羁旅的思想感情。显然,作为《西厢记》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能游离于矛盾冲突之外,笔者认为其矛盾冲突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崔莺莺与老夫人之间有冲突,并且这冲突是当着老夫人的面直接表现的。这显示了莺莺倔强的反抗性格,不仅表现了自由爱情和封建家长制的矛盾,而且对读书追求功名利禄这一世俗观念作了一定程度的批判,思想内容升华到否定世俗传统偏见的高度,其深刻性在当时是很难得的。莺莺与老夫人的矛盾还体现在她对张生的爱情,囿于封建礼教和家长权威而不能直接表达,因而更显得曲折幽深,温婉动人。“若不是酒席间子母们当回避,有心待与他举案齐眉。虽然是厮守得一时半刻,也合着俺夫妻们共桌而食。”不能尽情倾诉衷肠的痛苦溢于言表。这种冲突还表现在人物动作上,当大家就坐,老夫人嘱咐张生“挣揣一个状元回来者”后,莺莺把酒坐下,且“长吁”;夫人说“小姐把盏者”,莺莺不得不在夫人面前“把盏长吁”说“请吃酒”,一连串的长吁短叹又表现了莺莺在忍受着离别带来的痛苦以及对未来的担忧。

其次,在这折戏中莺莺与红娘的冲突主要表现在莺莺对红娘不理解自己在离别前的心理状态而产生的抱怨。在红娘看来,老夫人已经许婚,今日设宴为张生送行,还有普救寺的长老在场,作为相国之女,怎么也得梳妆打扮一番,她无法深切体会到莺莺在离别之前“有什么心情花儿、靥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媚”。莺莺所有的只是“熬熬煎煎的气,昏昏沉沉的睡”“重重叠叠的泪”,那种愁苦非一般人所能理解。在宴会中,红娘从关切的角度说:“姐姐不曾吃早饭,饮一口汤水。”莺莺说:“红娘,什么汤水咽得下!”此时此刻,美食佳肴也“尝着似土如泥”,饱受离别煎熬的莺莺已食不知味,“眼面前茶饭怕不待要吃”(何尝不想吃),只是“恨塞满愁肠胃”,对封建礼教之恨、功名利禄之恨占据了她全部的思想,这也非红娘所能理解。

再看崔张二人矛盾在文中的具体表现。一是在席上莺莺所见,这一方面写在老夫人、长辈面前张生同样忍受离别的痛苦,而不敢也无法表达的情状,体现莺莺对张生处境的理解、同情;另一方面也表现了张生性格中的软弱,莺莺对张生不敢反抗的些许埋怨。她何尝不希望张生能勇敢留下来厮守一生呢?二是在老夫人、长老回去后,莺莺叮嘱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可见她对情的执着,她要的就是相守相伴。而张生却说:“小生这一去,白夺一个状元,‘青霄有路终须到,金榜无名誓不归。”这显然不是莺莺所希望的。但对张生来说,爱情固然是重要的,但金榜题名、荣归故里对一个有追求的士子来说也是必需的,何况他正是去求取功名的路上,在普救寺巧遇崔莺莺的。因为追求不同,就引发了崔莺莺被抛弃的担忧,而且始乱终弃在封建时代并不鲜见。因而在临别时,莺莺除了对张生路途衣食住行关切之外,更重要的还是对自己爱情前途的关注,一再叮嘱。越是关照得深切,越是对自己的前途把握不定,担忧之情不能自禁。

由此可见,在《长亭送别》这折戏中,戏剧的主要矛盾冲突和次要矛盾冲突是相互交织、贯穿始终的。

四、景物描写与戏剧冲突

我们还发现本折戏中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文本中有许多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优美唱词,那么景物描写和戏剧冲突是否有关系呢?一般地说,在戏剧中人物内心生活的吐露,采用的是借景抒情的方法,这种方法使没有具形的、构成人内质的情感获得了外化。戏曲利用时间空间制造了戏剧性的紧张,时空景物在戏曲中是人化的自然。常常利用人与自然对话的方法,让观众看清人物的思想,看到戏剧冲突的内容。可见借景抒情在文中也是戏剧冲突的一个组成部分。具体表现为,莺莺一上场就说:“今日送张生上朝取应,早是离人伤感,况值那暮秋天气,好烦恼人也呵!”可见暮秋天气加重了她的离别忧愁。“自古逢秋悲寂寥”“伤春悲秋”历来是中国文学作品的主题,《牡丹亭》中身处深闺大院的杜丽娘有“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予断井残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的感慨,崔莺莺则有“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的悲愁,萧瑟的秋景与悲戚的心境合二为一,创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在本折最后与张生分别后,莺莺唱道:“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分明就是对青山、疏林、残阳的倾诉。可见其愁苦是何等的深重,其实这也是“角色与环境的冲突”。

可见戏剧教学要抓住戏剧体裁的特点进行文本解读,抓住“戏剧冲突”这个纲,其他如思想感情、表现手法都是“目”,都是在戏剧冲突中展开情节的。绝不能因为《西厢记》的诗化语言而把它等同于诗歌来分析,也不能抛弃冲突而孤立地看人物的思想感情,切记戏剧姓“戏”,有“戏”就有矛盾冲突,不仅中国古典戏曲是这样,西方的、中国现代的话剧也是这样,尽管表现形式有区别,但本质是一样的。

上一篇:男女伤感的爱情故事下一篇:初中仁爱之星的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