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小说教学方法(共12篇)
高中小说教学方法 篇1
终于结束了本学期小说单元的教学。伊始, 许多同学和老师对其是心所向往, 热情期盼。毕竟, 小说较诗歌、散文等其它文体而言显得是多么的有趣味!但教学结束, 效果却不尽如人意:老师认为花了很多时间、精力, 总觉得还有很多东西没有讲到, 讲透;学生也觉得学起来似走马观花, 学罢脑海纷乱, 不知究竟学了些什么。对此, 笔者和他们进行了多次交流、探讨, 现将本单元 (人教版必修 (3) 第一单元) 教学出现的困惑及得到的相应对策整理如下, 以期与大家共勉。
一.教学中的困惑
1、篇幅较长, 时间不易把握。
“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在教学活动中, 熟读课文是最基本的要求。但小说与其它文体相比, 篇幅普遍要长, 与一般诗歌相比, 简直就是“庞然大物”。就拿本单元几篇课文来说吧, 《林黛玉进贾府》, 《祝福》, 《老人与海》, 任何一篇, 只要稍微看仔细点儿, 一节课是看不完的。篇幅过长, 时间又有限, 认认真真读一遍已难能可贵, 又何暇熟读?而读, 还只是整个教学活动这一万里长征之第一步, 如此长篇文章, 教学时间岂易把握?
2、容量较大, 内容不易把握。
小说篇幅长, 所容纳的东西相应也多。拿《林黛玉进贾府》为例, 纷繁的人物, 锦簇的服饰, 万变的场景, 精妙的布局, 精彩的语言, 巧妙的构思, 高超的技巧, 深邃的思想, 还有什么世态、文化、习俗……不一而足, 简直是“乱花渐欲迷人眼!”教学中, 讲了这个, 舍不得那个, 讲了很多, 还觉不够, 面面俱到, 疲于奔命, 或无从入手, 望洋兴叹!
3、内蕴较深, 思想不易把握。
课文选入的三篇小说 (前面提到的) 都是经过时间检验的文质皆美的绝对经典之作, 它丰蕴的思想更是让人觉得美不胜收, 令人叹为观止。可有的学生从中获得一种什么样的“美”呢?有位老师在讲解《祝福》中关于祥林嫂逢人诉苦“我真傻, 真的……”场面时, 有些同学竟忍不住开心地笑了起来;也有个班级在探讨《老人与海》中老渔翁桑地亚哥与鲨鱼展开数次惊心动魄的搏斗后拖着鱼骸疲倦而回的壮举时, 大家竟一致认为他是徒劳无功, 无获而反, “早知如此, 何必当初!”……一篇篇经典著作竟被学生读出这样的东西来, 这种个体化的解读也真够让人“叹观止矣!”
4、印象较淡, 记忆难以持久。
课文上完了, 当时可能觉得很有趣, 可过一段时间, 问他最喜欢的人, 最感兴趣的事, 印象深刻的场景, 精彩的词语、句子, 则可能在脑海中苦苦思索, 已难以找到答案了。这种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读的不熟、接受的太乱、理解的不深, 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一些知识, 浮光掠影, 肤浅在外, 所学不能内化为己有;前面的努力, 收效颇微, 假以时日, 自然是遗忘无余。如此, 作为老师, 怎能不惑?
二.探讨后的对策
1、整体把握, 重点突破。
教学是在一定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 达到预设目的的活动。文章篇幅过长, 在教学上会不易把握。我们可以这样来操作:
首先, 纵观全篇, 浏览全文, 了解情节, 对文章形成整体性印象;然后, 把握重点, 有的放矢, 对其细细读、细细品、细细思、细细悟……如教学《林黛玉进贾府》, 老师在简单介绍前几回情节后, 可让同学们速速阅读全文, 追随林黛玉的行踪, 让贾府整个布局、整个环境、众多的人物在脑海中留下一个整体初步性的印象, 然后集中时间着重分析讲解“熙凤出场”“宝黛初会”两个精彩的场景, 同时, 将其放在整个环境 (全文) 中横向比较, 全面探讨, 深入挖掘, 分析王熙凤与贾宝玉在贾府中特殊的身份地位及他们各自的形象性格, 这样, 先由面到点, 继而以点带面, 点面结合, 既节省了时间, 又把握了整体, 同时也突破了重点———一举数得, 何乐而不为?
2、扣准文体, 抓住纲目。
“文以意为先”。主题是小说的灵魂, 主题的深浅实际上就决定着作品价值的高低。因此, 欣赏小说就必须着重理解他的主题, 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围绕主题展开。
教学的方向确定了, 但到底该如何着手呢?
首先我们要明确小说这一文体, 它的核心任务就是刻画人物, 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来揭示社会生活本质性的东西。可见, 人物形象与主题有着密切的联系, 那么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便自然成了教学的突破口、切入点。
人都是社会中的人, 人的性格也不会一成不变, 小说家往往通过设置情节和环境来塑造人物的形象, 使他们变得有血有肉, 栩栩如生起来。如《祝福》中祥林嫂的人生悲剧, 就是在鲁镇这个社会舞台上, 在祝福这个特定环境里, 由一个个事件连缀起来, 她的性格也在情节的发展中逐渐丰满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因此, 分析情节和环境便成了把握形象进而把握主题的必经之路。
最后, 还要领会小说的艺术特色。文学是一门艺术, 小说家只有通过一定的艺术手段才能恰如其分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如《老人如海》重在阐发对人生的思考, 无论故事还是人物形象都充满象征意味, 在艺术上更多地运用了现代派的表现手法。而我们抓住了这些特色, 也就能够更好地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如上所述, 我们在教学中如果能扣准小说文体的特征, 从小说的三要素———情节、人物、环境, 再加上艺术技巧这四方面入手, 便能删繁就简、纲举目张, 从而更有效地完成相关的教学内容。
3、延伸探究, 辅助拓展。
小说是艺术家的一种艺术创作, 这种艺术创作一方面需要借用现实和历史中的某些生活材料, 另一方面要在自己的社会理想和审美理想的支配下, 对这些材料进行艺术的加工, 进而运用艺术的想象力和结构力, 并按照生活的逻辑和艺术的逻辑创造出一种新的生活、一种新的世界。这种新的生活、新的世界既同现实和历史有一定的联系, 又不同于现实和历史的世界, 是对于现实和历史的一种超越。
这就告诉我们, 没有一定的历史知识, 没有一定的时代背景常识, 没有一定的文学素养, 对小说思想内涵的把握就会不深入, 甚至是不准确。而这正是跨入高中校门时间还不长久的同学身上所严重欠缺的。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讲解教材的同时, 做到适当的延伸拓展, 介绍必要的背景常识, 营造一定的环境气氛, 帮其弥补自身的不足。如教学《祝福》, 可将其与《这也是一个人》 (叶绍钧) 、《为奴隶的母亲》 (柔石) 、《人, 又少了一个》 (聂华苓) 等比较;可回顾大家熟知的孔乙己、闰土、范进、刘兰芝、杜十娘等等人物形象;可向同学们介绍封建思想对人性特别是对女子的戕害等知识, 如“三从”“四德”;也有必要将祥林嫂置身于我们现在生存的社会来重新审视探讨……
4、形象感知, 加深印象。
成功的教学, 在给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 也一定会给学生留下些深刻的印象、难忘的记忆等让人回味的东西。教学中, 我们在综合性地做好以上几点的同时, 还有必要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
心理学研究表明, 形象思维在青少年和成人中, 仍是一种很重要的思维类型。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指出:“凡是需要知道的事物, 都要通过事物本身来进行教学, 那就是说, 应该尽可能地把事物本身或代替它的图像放在面前, 让学生去看看、摸摸、听听、闻闻等等。”现在影视事业发展非常迅速, 多媒体教学已相当普及, 这就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便利。在教学时, 播放一些相关的影片一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经典的画面结合文本文字, 相信一个个情节、人物会在同学们的脑海中留下“永不磨灭”的印象。
如《林黛玉进贾府》中的王熙凤:一双丹凤三角眼, 两弯柳叶吊梢眉, 身量苗条, 体格风骚, 粉面含春微不露, 丹唇未启笑先闻。这到底是什么样的形象呢?单凭文字, 也许很难在大家脑海里留下清晰、深刻的印象, 如借机展示出相关的经典画面 (如老版电视剧《红楼梦》中的王熙凤) , 同学们文图对照, 一番评点, 印象也自会加深。
在小说教学中, 我们要根据文体特点, 抓住重点、有的放矢, 适当延伸拓展, 调动各种有利因素, 利用一切有利条件。当然, 教学无定法, 要因材施教、因人施导, 以上只是笔者和同事们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不到之处, 望方家海涵。
参考文献
①《教育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3.3。
②《文学理论》,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8。
③《教师教学用书》 (人教版必修③) ,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4。
高中小说教学方法 篇2
开启高中小说教学的“金钥匙”
文 刘鹏飞
摘 要:阅读古今中外各类小说,从优秀的小说中汲取思想、感情和艺术的营养,丰富、深化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认识,提高文学修养。
关键词:小说;课堂结构;效益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高中学生要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
小说是文学作品的一大类别,在现行苏教版必修教材中,小说单元集中在必修二、必修三、必修四中,在必修板块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因此,不论是链接高考还是提高学生鉴赏小说水平,如何进行小说的阅读和教学都是不容小觑的问题。
那么,如何教给学生这个启开文学宝库的“金钥匙”呢?笔者结合近年教学经验认为,小说教学的抓手在于:优化课堂结构设计,向45分课堂要效益。
一、优化课堂结构设计
以前讲小说时,不管讲哪一篇,总是按部就班有条不紊:解决生字词、作者介绍、创作背景、课文解读……学生做个“称职的记者”,课堂笔记“记”了好几页,想把所有知识都教给学生,把学生喂饱。
当然,学习是有规律可循的,由字词句到段 篇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但教学相长,教无定法,教法是可以丰富多彩的。夯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可以分步完成,接下来就涉及课堂结构优化的问题了。
那么,如何优化课堂结构设计呢?
最主要的是明确重点。这堂课要完成什么教学目标,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学生也要心中有数。在这里,我想以《药》为例,具体来谈谈。在检查学生的自主学习完成情况后,向学生出示:本课的学习重点是通过情节来分析主题。
根据文本难易程度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安排设计好教学步骤。以《药》为例:
(1)指导学生言简意赅地概括段意。
(2)根据段意,找出明线。
(3)以茶馆议“药”为突破口,根据明线推出暗线。
(4)明、暗线是如何交织在一起的?
(5)联系课文内容,通过对人物心理活动、动作神态、语言描写,分析明线情节揭示了什么主题。
(6)暗线情节揭示了什么主题。
(7)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情节结构,这篇小说揭示了什么主题。
到这里为止,由表入里,由感情到理性,学生很自然地完成了学习任务,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药》是一篇教学难度较大的小说,就内容而言,人物多而关系复杂,情节也跟以往学的小说的单线结构不同,环境也很值得分析,主题也颇有争议。
但,抓住特点(明暗双线结构),找准爆破突破口(药的多重含义),突出重难点(情节揭示主题),这样就能较好地驾驭教材,完成教学目标。
二、向45分钟课堂要效益
以必修二教材为例,小说单元中的小说篇幅都很长,内容也很精深。比如《祝福》有15页、《林黛玉进贾府》第12页,就其中人物的服饰、外貌都用了大量的笔墨。所以,向课堂45分钟要效益是摆在老师面前很现实的问题。如何在有限的45分钟,获得高效率呢?
1.课前充分自主学习,能够复述小说的情节
在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该给学生必要的指导和知识补充。我们以《祝福》为例,此文长达万余字,要在课堂上让学生通读全文是不现实的,因此强调预习,以免课堂上出现空对空的情形。因此,布置学生在课前为“我”写日记,给祥林嫂列年表。旨在提高学生的预习效果。祥林嫂年表(例):
到鲁镇以前,二十六七岁,在卫家山和祥林结婚。
到鲁镇元年,春天死了丈夫,年底(冬初)逃到鲁镇做工。祝福时很忙。
到鲁镇二年,春天改嫁。年底生阿毛。
到鲁镇三年,卫婆子说她交了好运。阿毛两岁。
到鲁镇四年,贺老六死。
到鲁镇五年,春天阿毛被狼衔去。秋天到鲁镇。年底祭祀时很闲。
到鲁镇六年,祝福时柳妈建议她捐门槛。
到鲁镇七年,秋天捐门槛。冬天祭祀,仍不能拿酒杯和筷子。
到鲁镇八年,头发花白,记忆尤其坏。
到鲁镇九年,被赶出鲁四老爷家。沦为乞丐。
……
到鲁镇十三年,问我三个问题。死亡。
2.课堂上要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切忌面面俱到。正所谓舍得,有舍有得。有所得必有所失。所谓“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何况小说的教学,“有所失”的好处大大多于“十指的.保全”呢!像《药》重难点解决了,其余的问题也随之迎刃而解了。
3.提问要精当
在短短的45分钟内只能解决某一方面的问题,在提问时要提高“含金量”,要善于抓住问题的关键。还是以《药》为例,“为什么作者把‘老栓家的故事’放在明线?”这个问题的提出,有利于学生合作探究,方便引导学生理解主题的重点是为了突出表现“人民群众的愚昧”。
4.注意赏析重点句段
小说不同于应用文体,它艺术表现力强,通过赏析重点句段,可以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以《药》为例,可以指导学生重点赏析关于“看客”的几处描写。鲁迅始终没有让夏瑜露面,即使在刑场上革命烈士被砍头的场景,也是通过老栓的眼睛从围观的看客背后看到的,“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轰的一声,都向后退,一直散到老栓立着的地方,几乎将他挤倒了”。华老栓在一个“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来,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除了夜游东西,什么都睡着”的时间,来到丁字街口的刑场,看到一幅刑场前的风俗画面,“一眨眼,已经拥过了一大簇人”。带着“久饿的人见了食物一般”的“攫取”的目光,“三三两两鬼似的在那里徘徊”的“古怪的人”,这是当时社会一个庞大而特殊的群体,他们后半夜起来只是为了看杀人的场景,他们不关心被杀的是谁,为什么被杀,他们只关注自己的感官刺激,这是一群愚昧无知又麻木不仁的看客,他们几千年形成的国民猎奇心理凸显了灵魂的卑微和麻木、心灵的空虚和无聊,而革命不能唤醒这些极为庞大而愚昧的民众,革命者的死也就成了这些看客欣赏的道具,革命者的鲜血也就成了愚昧百姓治病的“药”。
总之,在小说教学中,努力给学生提供“金钥匙”,让他们真正走进作品,提高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魏饴,刘海涛。文艺鉴赏学:上[M]。沈阳: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倪文锦。语文教学参考书:基础模块[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张梦阳。悟性与奴性:鲁迅与中国知识分子的“国民性”。河南人民出版社,1997.
浅谈高中语文小说教学 篇3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 小说教學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2-0103-01
目前高中语文小说课堂里,大部分教师仍旧是划分段落、讲解层次、分析人物形象,这种单一的讲授模式依旧在继续。在小说的教学中要注意扎根语言教学。从文体的特点考虑,小说是叙事的艺术,是形象塑造的艺术,但它首先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根,叙事是干,形象是果。有时候教师见了这种形象之“果”就忍不住要从学生嘴里抢过来,自己津津有味的吃下去,结果小说课堂变成了老师的图解演说。小说教学要扎根语言教学就要把“说”的机会,“说”的权力交给学生。小说的美是学生自己品出来的,而不是教师讲出来的。教师要根据自己的教学特点,引导学生反复揣摩品味语言,让学生自己看到小说情节的波澜,在语言的表达、交流中去构想鲜明的形象,体验独特的情感。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特别是小说教学中,教师要学会如何利用空白艺术激发学生学习小说的兴趣,感受到小说的魅力,学会运用空白艺术集合学生的注意力。首先,高中语文教师要在课前进行精心的课堂设计,构建课堂框架,要建立一个和谐、轻松、欢快的课堂学习氛围;要精准地抓住小说教学内容的关键,设计具有启发性的课堂导入,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要提高空白的质量,让学生感受到空白的魅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在高中小说教学中,我们往往强调细节在刻画人物、展开情节、营造环境、渲染气氛等方面的重要性,重视线索在作品结构的前后构连、情节的顺次展开、心理活动的递变流程、情绪升降的节奏韵律等方面的纽带作用,突出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深广度、典型性及所概括的主题思想。这是小说的具体要求,自然不能忽略。但是小说的点、线、面是如何融合成浑然一体的呢?这在很大程度上凭借悬念、铺垫、穿插等艺术技巧的运用。小说是情节因素较强的文学体裁,作者常常借助悬念来安排结构、组织情节、调节疏密,以达到扣人心弦 的艺术效果。悬念是外来名词,在中国古典小说理论中称之为“扣子”,即在情节进行过程中打一个“结”, 系一个“扣”,也就是在作品某一部分揭示出矛盾的端倪,而又把它悬置起来,暂不予解答,故意在读者心中 造成疑问,引起猜测、期待、疑虑等心理情绪,达到引人入胜的目的。
封闭性悬念就是把人物间的关系和结局都保藏不露,以引起读者急于寻根究底的好奇性。这一类悬念常设 置在作品的开头,一开始就布下了疑阵,步步深入,如入迷宫,到最后才亮出答案,使读者在恍然大悟中得到 美的满足。 开放性悬念则是把事情的最后结局提早预示出来,使读者怀着焦灼、忧虑、关切的心情注视着人物的一举 一动,期待事变的发生。读者所关心的不是结局如何,而是结局是如何演变而成的。半封闭性悬念往往在设置悬念的同时给读者透露一些端倪,让读者猜测,并对故事的结局有一种朦胧的预 感,又渴望得到更多的线索来证实自己的臆测。小说就是这样步步蓄势,层层结织,读者在惊愕之余, 细细品味,不得不承认结局的合理性。悬念对于安排结构、组织情节起着重要的作用,给人以别具一格的艺术享受。回旋的曲线富于变化,波澜 起伏、回旋跌宕的情节更能吸引读者。读《药》、《我的叔叔于勒》、《促织》、《春蚕》等名篇,人们仿佛 在迷宫中探索,盘绕回环,不见出路。迷惘使人焦虑,揣测使人忐忑不安,期待又给人以希望。就在这种复杂 情绪交错融合之时,忽然柳暗花明,豁然开朗,蓦然产生一种意想不到的喜悦,深深地感到审美的满足。
为了显示人物性格和人物之间关系发展的合理性,增强高潮的必然性和真实感,使故事的来龙去脉、前因 后果显得自然,作家常常安排一系列非主要情节或细节,作为作品的主要情节发生、发展的准备,这就是铺垫 。 小说中故事情节的发展,特别是高潮的爆发,实际上是因与果的交替连合。它们环环紧扣,紧密联接。如果缺少其中某一环节,情节的发展往往会令人感到突兀,影响作品的真实感和完整性。一部小说的主要矛盾冲 突必定的一个准备过程,这准备过程实质上就是原因与结果、根据与存在、铺垫与高潮爆发的关系。只有在高 潮到来之前,把原因和根据充分提示出来,高潮的爆发才显得合情合理。
小说还需要铺垫,铺垫手法在小说中运用较为普遍,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采用的就是逆向铺垫的手法。这种逆向铺垫,铺得愈多愈远,离结局的距离越大,情节跌宕的幅度也越大。这巨大的艺术落差,使读者在心理情绪上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对作品 的印象更加深刻。欧·亨利是运用这种手法的高手,他的名篇《最后的藤叶》、《麦琪的礼物》等,都运用了 逆向铺垫的手法,成为不朽的名篇。铺垫是为主要情节服务的,为主要情节的发生、发展、转折、突变提供条件和因素,因而必须在主要情节 中得到照应。正如契诃夫所说:“如果在第一幕里你在墙上挂了一支枪,那么在最后一幕里就得开枪,要不然 就不必把它挂在那儿。”
高中语文小说教学反思 篇4
一.小说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1. 教材小说类型少、内容少
现在全国大部分地区的教材都存在这种现象:第一, 小说较少, 由于语文课本内容有限, 小说作为重点的内容, 在教材中却不是很多, 教材中诗词、文言文的增加, 让教师也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诗词、文言文的教学中去, 认为诗词及文言文的教学才是重难点, 对于小说教学的重视度不够。第二, 选入教材的小说内容类型较少, 例如对中国古代的小说就涉及较少。小说的选择大多都是经典著作, 有利于感染学生, 但是大部分的小说缺乏时代的内容, 学生感觉有距离, 不那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 小说类型存在与时代脱节的现象。
2. 小说教学呆板化
首先, 高中教学任务重, 很多教师把教学重点放在了对于高考试题的分析, 忽略了新课改的要求, 教学方法逐渐呆板化, 过分的强调学生的阅读方法, 忽视学生自己对于小说作品的感悟力。其次, 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过度分析小说结构和写作技法, 而忽视对学生情感能力的培养。再者, 对于小说的选修阅读, 教师很少来引导学生阅读, 很多都是选修教材发下来之后, 全由学生自己阅读。这就造成很多学生阅读全凭自己的兴趣, 不能做到有效的阅读。
3.学生对于小说的深层理解不够
小说的学习一般包括认知培养和情感培养, 但是现在多是以认知培养为主。再加上小说教学方式呆板化、浅显化, 教师教学方法的陈旧性等, 学生对于小说的学习不能做到深入的分析, 小说对于学生情感层面的感染力度不够。
二.小说教学方法举例
1.语文教材小说的教学方法
教材小说多选择的是名著名篇, 需要教师认真对待, 做好引导, 主要从对学生的认知培养和情感培养两个方面下手进行分阶段的引导阅读。
首先, 是教材小说的初次阅读, 这个阶段教师应该给予学生最大自由, 让学生自己去领会小说所描绘的世界, 和作者产生共鸣, 对于小说人物能够自己去理解和体会。这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这样学生才能产生深层次探究的兴趣。其次, 是教师引导阶段, 教师应该在学生初次阅读小说的基础上, 可以采用合作探究式学习, 教师设立问题, 来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 在其中, 要让学生理解小说的主要思想内容, 做到在较为准确把握的基础上有自己的看法。最后, 小说的教材学习还要教师结合一些理论, 这样会给学生一些新的思路和想法, 学会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文学评论, 当然更不能忽视学生情感能力的培养, 应该将两者结合起来, 做到能够对小说创设的世界有一个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实现学生对于小说的深层次理解。
2. 选修教材小说的教学方法
选修教材不应闲置一边,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选修教材, 教师可以积极引导学生阅读, 对于一些精彩的文章拿出来让学生讨论和学习, 充分结合教材理解作家的写作风格。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阅读任务, 来扩展学生的阅读量和知识面。
3. 课外阅读小说的教学方法
课外阅读主要是教师引导, 教师对于名著阅读要做好引导介绍, 比如古代著名的小说, 教师可以推荐学生看一些《百家讲坛》, 寒、暑假做好扩展阅读工作, 小说读的多了, 自然就会有了分析和思考的能力。因此, 不可偏废课外的扩展阅读, 特别是要求学生对于经典名著的阅读, 给学生布置一篇小说解读的作业, 课外学习活动或者假期结束之后来进行讲评和讨论。
高中语文的小说教学还存在很多的问题, 需要我们正视和面对, 在处理这些问题的基础上, 高中的语文小说教学必须要响应新课改的要求, 做到学生认知和情感的培养。
高中小说教学方法 篇5
摘要:高中阶段,学生的美学欣赏水平和文学水平都已经达到了相应的层次,能够对于课本当中的小说开始进行自主的欣赏。目前高中课堂上对于小说文本的教学形式较为僵化,仍停留在“阅读理解”式的教学模式中。本文通过对情景教学手段的探讨,希望能够找寻到高中语文小说教学的一条新道路。
关键词:高中语文 小说教学 情境教学
高中阶段是学生为独立生活做准备的一个关键时期,这个时期的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较强,已经开始对问题有了初步的独立探索,学生们在这个阶段受到的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将伴随他们的一生。这种人生观、世界观乃至于美学欣赏的教学,突出的体现在高中的语文教学当中。但是,当前的语文教学存在着过度强调知识点,注重概念、文字、理论知识的灌输,而轻对于学生自主鉴赏能力培养的问题。针对这种现状,在高中语文课堂中引入情境教学是十分有必要的。
一、情景教学的概念解析
所谓情境,指的是情感与场景的总和。与其他抽象的概念不同,情境是具体的、能够被人们所感知的一种事物。《情境认知与学习文化》当中对于情境教学有着这样的论述:“知识只有在具体的情境中应用才能体现其意义。知识不是孤立而来的,因此获取知识的最好办法就是通过具体情境,在情境中感受和把握知识。”中国的教育家们也早有关于这方面论述的雏形,伯牙学琴、孟母三迁,都是对情境教学的一种积极有效的探索。陶行知先生的“知行合一”,蔡元培先生的“改革注入式”教学手段,无不是对情境教学方式的尝试。
情境教学可以被应用到教学工作的方方面面,不仅仅传递知识,在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品格方面也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具体到高中语文课堂中,情景教学指的是教师根据课文内容,在课堂上利用多种手段,创建能够引起学生共鸣的场景,利用场景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引导学生对课文产生深层次的认知理解。
在情境教学的过程中,对于小说内容中所描绘场景的构建和还原是最重要的内容。高中课文中的小说场景,往往都能够引申到当今的实际社会环境中,能够对学生给予正面的、积极的启示。通过在课堂上构建相关场景,语文教学跳出了“教书”的窠臼,将教学活动有效升华到“育人”的层面。
二、情境教学的手段分析
具体到高中语文课堂的教学实践,情境教学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运用多种教学手段,部分实现对小说中原有场景的还原,通过情境的再现,激发学生对于课本内容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和探索。
(一)引入名家评述,实现学生对于情境的虚拟再现
这样的手段主要适用于对于古典文学名著选段的教学当中,比如必修三的《林黛玉进贾府》、必修五的《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等。对于这些古典文学名著的学习,主要意义在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其对于文章美学赏析的水平。
这部分内容传承悠久,在历史上早有许多名家做过批注,我们可以充分运用这一部分资源,提倡学生的自主情境构建。比如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没有具体的生活经历,很难体会林冲在当时走投无路的窘迫。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引入金圣叹先生对《水浒传》的点评。原文中有这样一句:“那雪下得正紧”,金圣叹先生点评:“写雪妙绝”。金先生还曾评论说,行至此处,便是无雪,也要哭上三声。
笔者就从这两句评论出发,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对于林冲当时心境的再现。向学生提问,为什么有雪悲戚,无雪也要哭上三声。学生通过他人的评述,自己的脑海中构建相关的画面,实现情境的虚拟再现。通过这样的多方再现,学生能够更加深入的理解小说主人公的内心,提升对于文章的鉴赏层次。
(二)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实现情境的部分真实再现
课堂是学习的主阵地,班级里面的学生是非常有活力的教学活动主体,我们可以根据小说中的内容,让学生深入理解小说内容之后,分组、分角色进行表演,这样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的体会到小说中人物复杂的内心活动,加深其对小说内容的理解,还可以很好的增强学生学习高中语文的兴趣,教学质量不知不觉间也就提高了。在教授《雷雨》、《边城》等戏剧冲突比较集中的当代文学名著时,就可以要求学生分组进行课文小品的表演。让学生在课堂上用角色扮演的形式表达课文当中比较突出的戏剧冲突并加以演绎,让学生能够很好地代入课文中的主人翁,同时也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寓教于乐。
还可以恰当的使用利用多媒体来进行小说中情景的再现,例如,上文中提到的《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我们除了可以让学生们在表演中领悟人物的情感之外,我们还可以让学生观看相关的影视资料,比如电视剧《水浒传》中的一部分视频资料,这样,也可以增加学生对于小说内容的兴趣,加深其对小说内容的理解,提高教学效果。
三、情境教学的积极意义
情境教学有助于提高提高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中,学生们难以体会到小说本身的那种美感,因此难以对小说产生兴趣,课堂也变得枯燥、乏味。情境教学应用能够有效改善这一问题,使学生真正参与到情景的创设当中去,可以加深他们对于课堂内容的理解,可以很好的帮助他们理解小说人物性格,有助于提高学生们对于小说本身的阅读积极性,也有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还可以使学生在情景的重现中了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理解人物性格以及情绪,了解作者想要通过小说传达出来的情感内容,并通过创设情境、进行情境对话感受小说中的语言风格,掌握良好的写作技巧。
四、结语
情境教学的引入,是对高中语文教学方式的重要革新。教师在语文课堂上要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点、是写作技巧,还应该包括对于文学作品的鉴赏、对作者写作意图的领会等更高层次的技能。语文教学,原本就应该充满乐趣。我们要对于情境教学手段的合理运用,让语文课堂变得妙趣横生。
参考文献:
高中语文小说鉴赏实践教学 篇6
关键词:高中语文;小说鉴赏;实践教学
随着高中生年龄、阅历、知识储备的增长,他们已经基本具备了小说阅读鉴赏的条件。然而小说作为一种古老悠久的文学体裁,并不仅仅是人们用来打发时间的娱乐性消遣读物,如果要通过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更进一步的挖掘小说更深层次的艺术价值,就要求阅读者具备一定的小说鉴赏能力。
一、高中语文小说鉴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设计单调
首先,教师的授课手段比较单一。目前高中语文的小说鉴赏课上,教师的教学方式基本停留在对小说的三要素的分析,或是具体对小说段落结构的分析,这种简单枯燥的教学手段使课堂变的死气沉沉,原本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小说内容也变得呆板无聊起来,学生不会在课堂上进行积极主动的创造性思考,因此学生在课堂上没有因为小说产生启发,教学效率低,同时也打消了学生本来对小说的兴趣。
其次,教师的教学理念陈旧。教师作为教育者,对同一篇小说可能会讲授上百遍、上千遍,久而久之变形成了固定的模式。甚至教师的备课教案都可以不怎么改动,把几年前的教案拿出来直接讲课。固定陈旧的教学模式使小说鉴赏课程缺乏新意。
(二)学生阅读能力不强
一方面高中生的人生阅历、知识储备等还不足以理解小说中更深层次的内容。例如不少高中生就读过我国四大名著《西游记》,但是大部分冲着小说新鲜、怪诞、有趣的娱乐性去读的,但是对于书中更深层次的讽刺意义则无法品位和理解;另一方面,高中生的课程内容紧张课余时间比较少,对于篇幅较长的小说体裁没有时间阅读,再加上一部分家长对于小说的偏见,使高中生阅读小说的机会就更少,这样就导致了高中生的小说阅读能力无法提高。
(三)课堂效率低
当前高中语文小说鉴赏课堂的效率比较低。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独霸讲台,学生只是课堂上的观众,教师成为课堂的主角,学生失去了自主创新的能力。根据笔者的实地考察发现,现在的高中课堂很少有教师在教学前对课堂进行设计,是指拿着教材参考去上课,部分不用教学参考的教师则拿着自己用了很久的教案去完成一节课的课程。这就丧失了高中小说鉴赏教学的效率。
二、完善高中语文小说鉴赏实践教学的对策
(一)合理设置教学环节
第一,情境导入法,不断地深化、层层的深入情境。情境导入法就是在授课之前教师运用多媒体,的幻灯片、录音、课件、或是图片或是用丰富的语言进行描述的方法,使学生随情入境能体会到文章中的人物情感,加强了学生对小说的理解。教师能够准确切入学生的心灵上的感悟,是学生有兴趣去体味小说的内容,走进小说的世界。
第二,整体感知小说内容,了解创作背景。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思想以及时代背景都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而只有知其人、论其世,即了解作者的生活、思想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才能客观地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因此,对小说文本的是作者以作者的创作背景的了解是文本深入了解,进行阅读教学的关键环节。
第三,解析人物形象,鉴赏小说语言。在对小说中人物的分析中应用延展性讨论、解析,人物呈现立体化的生动性。在高中阶段小说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把握小说中的语言细节描写,在鉴赏人物时应开动思维多样性,把握到人物的立体形象,使人物形象具有多样性与丰富性。
(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第一,制定适当可行的阅读计划,扩大小说阅读宽度。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好阅读计划,使学生在课文小说阅读中可以择优而选,避免盲目阅读浪费宝贵的学习时间。
第二,设置小说精品推荐课,为学生打造生生交流平台。教师是小说精品推荐课组织者,以学生于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为主。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拓宽学生小说阅读量,提高学生的小说阅读能力,同时也提高了教师在高中小说阅读教学中的有效性。
第三,培养学生养成良好阅读习惯。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的勤思、善问的小说阅读习惯,使教师在高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实践中得到最好的教学成果。
(三)加强学生与教师的互动
第一,为学生创造自由交流鉴赏平台。教师在课堂上把班上同学分成若干个小组,并选出小组的组长,由每个小组组长组织组员进行讨论,并将最终讨论在语言组织完成后公布结果。在这样的讨论环境下,同学们彼此之间畅所欲言,思维创新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获得了多角度的思考,可以达到对小说文本个性化阅读的效果。
第二,改编话剧,立体呈现小说内容。处在高中阶段的学生既具有表现能力,可以应对不同的人物角色,小说中的不同人物完全切合着高中学生的表现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改编剧本,表达人物形象的过程中都对小说作品有了跟深入的了解,也充分的发挥了自己的现象了塑造着学生心中的人物性格及形象。最终目的是通过话剧式的表演,更深刻的使学生了解小说文本中的人物形象,在表演结束后教师要做到是就是及时组织学生体会小说文章主旨。
第三,适当并合理的利用多媒体教学。声音与图象的结合无疑是对学生对小说产生学习兴趣的调动的最好的方法,面对媒体教学的普及,多媒体教学被更多的应用到教师教学中来。多媒体教学是对高中小说来说很有力的一种教学工具,通过多媒体教学对小说经典片段的放映,可完全改变学生的“要我学”为“我要学”。声象的结合,可以更好的结合学生的思维,多角度的对文本了解,拓广拓宽学生思考的范围,更有利于指导小说阅读教学。例如在《老人与海》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让学生欣赏影片后再去体味文章主旨。在影片放映之后,教师要及时的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讨论方式可以以小组讨论的方式,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作文训练,让学生以电影的主旨为内容,写作一篇话题作文等等方式,及时的得到多媒体教学之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情况,分析文章内容向学生讲解重点、难点。
三、总结
改革现有的高中语文小说鉴赏课程是势在必行的。打破以往的僵化的古板的鉴赏教学方法,为学生营造一个丰富多样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学习效率,及时鼓励学生的自我完成学习成果,这都是新课标准中要求教师积极努力去完成的。
【参考文献】
[1]薛猛.高中语文审美教育个性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4.
[2]韩斯日古楞.高中语文新课程中的小说教学方法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
[3]王艺洁.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小说阅读教学[D].四川师范大学,2012.
[4]刘春丽.新课标下高中语文素养教育策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
[5]李佳雨.现代叙事学理论视野下高中小说教学内容的建构[D].山西师范大学,2013.
[6]王玉郁.高中语文小说教学的弊端及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08.
[7]季海涛.探究高中语文小说人物鉴赏教学[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2,03:60-61.
[8]王丽娜.浅议高中语文小说鉴赏教学[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5,12:22-23.
[9]卢春凌.听障高等教育语文教学的探索与实践——论听障中、高语文教学的衔接[J].毕节学院学报,2013,06:76-82.
高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方法探究 篇7
一.明确目的, 把握内容, 突出重点
教师对教学内容要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明确教学目的, 由浅入深、分清主次、突出重点。高中语文新教材小说体裁的文本涵盖了古今中外不同时期的经典作品, 不同阶段学生学习的内容不一样, 要求也不同。比如说同样是鲁迅的文章, 却有不同的学习要求:《祝福》的教学要求学会欣赏小说的人物形象和语言, 特别强调要分析人物形象丰富的性格及其发展变化, 注意人物、环境、故事情节这三者之间的联系;《药》这篇文章的学习重点是小说的主题和结构, 联系作家创作作品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写作意图, 从切身感受小说的人物形象出发, 进行全面、具体的分析;《阿Q正传》这篇小说是现代人物小说的经典之作, 在欣赏的基础上通过认真分析人物形象的思想和语言特征, 培养研读文学作品的能力。
因此, 教师要对教材本身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明确教学要求和目标, 了解一本教材中小说部分所占的比重, 其中哪些可以让学生学习语文写作的知识, 哪些可以用来指导学生阅读, 并能由浅入深, 合理设计教学流程, 从而全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技术, 丰富教学资源, 通过质疑提问等探究性学习方法,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和自主学习能力。过去传统的小说阅读往往以老师教为主, 侧重从小说教学中学习文学基础知识, 忽略了小说内容本身的教育作用, 理论性强。学生对小说阅读学习逐渐失去了兴趣, 难以展现小说在语文教学课程中的价值。教师在教学安排上就要考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通过激发主观能动性, 找到科学正确、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真正做到知识和能力的统一。
根据上文, 我们知道在高中语文教材中鲁迅的小说始终处于非常重要位置, 许多同学自然就会有这样的疑问:鲁迅这个作家到底是什么人?为什么他的许多文章会被选入语文教材?他的有些作品晦涩难懂, 为什么仍然经久不衰?怎样才能读懂鲁迅和他的作品?在这种情况下, 如果我们可以找到相关的影音资料介绍鲁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作品的创作意图, 会帮助同学们对作家作品有一个深入的了解。
三.实施引导式教学模式, 注重学生能力的提高
教师要采取以学生为主体的引导式教学模式,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开展教学实践活动,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在结构和内容上做出的调整符合新形势下社会发展的要求, 提出新标准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施展才华的舞台, 使学生在语文知识、语文素养、语文学习方法等方面都能全面发展。
语文教学不能仅仅局限在理论这一层面, 语文课堂应该成为语文教学实践活动的场所, 要把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自主实践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 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例如通过角色扮演这种情境体验还原再现故事情节的方式解读小说文本, 可以让学生全面透彻地学习和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能够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 更重要的是懂得如何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中遇到的问题, 提高语文知识的应用能力。同学之间还可以相互交流, 对一篇文章或一个情节、一个问题进行思考和评价并通过书面形式表达出来, 通过阅读和写作的结合, 能够逐渐提高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此外, 小说阅读教学的实践活动还能帮助学生在活动中更清楚地认识自己和社会, 提高对是非对错的判断能力,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高中小说教学要做到读写结合 篇8
一、提高学生阅读鉴赏能力
小说中的情节有高潮有起伏, 人物形象丰满生动, 也深刻描写了现实生活。在语文小说教学中, 教师要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小说中语言表达、环境描写、细节描写等都十分有特色, 老师要引导学生品味小说中的语言, 体会语言文字的精妙之处, 并进行积累。比如在巴金《小狗包弟》一文中, 作者一句“我怀念包弟, 我向它道歉”, 虽然这句话只有十个字, 却是全文的“文眼”, 为整篇文章奠定感情基调。让学生体会这些句子, 不仅能让他们整体上把握文章的主旨, 还能让他们认识到这些句子在文章结构中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 也要让学生注重体会环境描写、细节描写在文章中对人物形象的烘托和情节发展的推动作用, 通过引导学生对文章的语言文字、表达方式的细细体会, 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比如在《祝福》一文中有一处环境描写:“天色愈暗了, 下午竟又下起雪来, 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 满天飞舞, 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 将鲁镇乱成一团遭”。这一段环境描写, 为祥林嫂的死亡结局做出了铺垫, 用雪越下越大烘托了情节的悲剧性。老师可以让学生通过阅读这样的环境描写, 揣摩它在文章中的作用, 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 为后续的写作打基础。
二、锻炼学生问题分析能力
阅读一篇文章, 只有深入分析文章情节和人物性格, 才能把握文章主旨, 理解文章折射的社会问题。在高中语文小说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一步步分析人物性格, 体会小说情节, 深度挖掘文章内涵, 这样无形之中就提高了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比如在学习沈从文《边城》一文时, 小说结尾是傩送离家远走, 爷爷在风雨交加的夜晚去世, 把秀秀托付给一个经常照顾他们的老乡, 秀秀在一夜之间长大, 她像爷爷那样守住摆渡的岗位, 与老乡和大黄狗为伴, 等待傩送的回来。教师可以让学生深入分析文章情节, 然后让学生思考“秀秀能不能等到傩送的回来, 他们之间的结局会是什么, 为什么?”每个学生分析文章的侧重点不同, 答案就不相同。比如如果学生视角立足在秀秀和傩送之间纯洁美好的爱情上, 那么秀秀可能会等到傩送的归来, 然后过上幸福的生活;如果学生的视角立足在傩送是因为哥哥的去世而离去, 那么他很可能因为对哥哥的愧疚无法和秀秀在一起, 那么秀秀就等不到傩送的归来。每个学生的立足点不同, 观点也会不同,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 提高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 锻炼他们的思辨能力, 这对写作是大有裨益的。
三、培养学生写作构思能力
小说中情节的跌宕起伏和人物形象塑造的手法, 都值得学生学习, 从而指导学生的写作。比如在《麦琪的礼物》一文中, 德拉和杰姆这对夫妻为了让对方过一个完满的圣诞节, 牺牲自己最心爱的东西, 买了彼此曾经最想要、现在却用不上的礼物。这篇小说结构精巧, 结局出乎读者意料, 但仔细回味文章, 结局似乎又在情理之中。通过这样的阅读, 可以让学生体会文章情节设置的新奇之处, 感悟文章构思的独特, 并指导学生运用这种构思方法进行写作, 改变学生以往写作毫无悬念的思维方式, 让学生模仿学习这样构思新奇的课文, 经过不断地写作练习, 从而锻炼学生的写作构思能力。
四、激发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在高中语文小说教学中, 教师要因材施教、因势利导,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比如在学习《林黛玉进贾府》这一课文时, 林黛玉最后说了一句:“宝玉, 你好…”。老师可以让学生根据小说的情节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 对省略号的内容进行填充, 这样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还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又比如在学习国外名著《哈姆莱特》的时候, 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根据小说情节, 进行话剧表演, 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对人物性格和人物命运有更好的了解, 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想象力。通过以上的教学手段, 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为学生的写作奠定基础。
构建新型的高中小说教学策略 篇9
一、构建新型的高中小说教学模式是必然的选择
传统小说教学通常是按照这样一个流程来处理的:作家介绍、写作背景、情节、人物、环境、主题、艺术特点的分析。其突出表现是以情节结构分析为中心, 强调的是教师对教材钻研得深不深, 重视教师“教”的作用, 忽视学生在小说阅读中的能动作用。要是老师们都博览群书, 还应该说是学子的幸事;而要命的是, 有的语文老师只读一本书, 那就是教学参考书。有相当数量的老师对教参奉为圭臬, 只是充当“提出问题”和“明确答案”这个环节的“中间人”的角色。教师无意中把学生的大脑当成了一个巨大的存储文学知识的容器, 忽略了他们的主体作用和他们本身存在巨大的潜能, 也忽略了学生的个性体验和感受, 使学生对语文课心生厌烦。
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课后语文作业, 一般都着眼在语言积累和语言训练上, 而且课内外的沟通是间接的。很多可以用现代教育技术迎刃而解的问题却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 白白花费许多宝贵的时间。多媒体技术的运用, 给现代教育带来一片曙光。假设我们把传统的阅读方式看成平面的展读式, 那么, 今天的交互式阅读就使我们进入了一个立体的和网络的阅读状态。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就必须直接把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引入课堂, 用情境呈现问题, 设计开放的学习环境, 从而构建新型的小说教学模式, 这是对传统课堂教学方法的重大革新。高中学生正走向成年, 思维趋于成熟, 已初步具备阅读中外文学名著的相当的知识积累, 继续提高学生的感受分析能力, 发展他们的探讨研究能力, 是高中小说教学的必然选择。
二、构建小说课堂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策略
推进研究性学习, 首先要求人人有慧眼, 能够发现问题。
现行新教材中的小说编排非常方便研究性学习的开展, 教师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指导中要充分利用好教材中的课题资源。这里仅以必修课第四册课后习题为例:
(1) 第一课《祝福》练习四:电影《祝福》有这样一个情节:祥林嫂捐了门槛, 仍然被禁止参与祭祀活动, 于是拿起菜刀, 跑到土地庙怒砍门槛。你觉得增添这个情节妥当吗?写一篇三五百字左右的短文, 说说你的看法。
(2) 第四课《荷花淀》习题
三:试以水生嫂和祥林嫂为例, 说说时代变迁对妇女命运的影响。
(3) 第九课《林黛玉进贾府》习题四:话说“凤辣子”:写一篇三五百字的短文, 说说王熙凤的“辣”。结合课文而不限于课文, 可就你所知, 联系《红楼梦》有关王熙凤的描写去谈, 也可以发挥想象。
(4) 第十一课《失街亭》习题三:问题讨论:失街亭, 谁之过?
在四十五分钟的课堂上, 我们不可能对以上课后习题研究得面面俱到, 而需要抓住课文重点、难点, 经常指导学生对课文知识点的外延进行主动探究。教师可以围绕专题教学要点, 设置研究性学习课题, 也可引导学生从中找出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个或几个方面, 然后写出自己的探究计划和实施方案。只要是与文学作品鉴赏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有关、对学生的成长有益的都可以列为探究的对象, 由筛选的探究目标点辐射开来, 最终形成了一个围绕目标点的知识网络。
根据小说的文体特征, 在继承传统小说教学中有益的学习方式的基础上, 笔者结合自身多年小说教学体会, 构建了“在常规小说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以研究性学习为主, 辅以讲授和答复”和“全程式开展研究性学习”三种新型教学模式。其基本流程是:组织话题, 确立阅读目标→自主探索, 筛选阅读信息→交流评价, 反馈阅读质量。这种策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培养学生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 进一步感悟自我的价值和创新的意义。
三、小说课堂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实例
高中语文新教材第四册一口气安排了三个单元的小说教学, 三个单元下来, 十几篇小说之后, 实在容易沉闷了。如何保持文学课教学的生气呢?进行新的挖掘, 提供有价值的专题, 引起学生讨论研究的兴趣, 无疑是行之有效的办法之一。
例一:《祝福》主人公祥林嫂的死究竟是由谁造成的, 作者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 探究的空间比较大, 采用“在常规小说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
设计五个专题对接本课的教学目标, 示意如下:
1. 汇总《鲁迅小说一览表》:识记鲁迅的小说。
2. 编写《祥林嫂的年谱》:掌握倒叙式的结构方式、概括情节的能力。
3. 计算《祥林嫂的五张账单》:分析祥林嫂的形象及悲剧命运。
4. 分析《祥林嫂的死因》:理解小说的主题。
5. 品味标题:体味鲁迅冷峻叙述中深沉的悲愤, 培养青年学生的同情怜悯之心。
就“祥林嫂的死因”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祥林嫂有没有反抗、有没有拯救过自己?有。首先是逃婚。然后是婚礼中拼死反抗, 最后是用积存的工钱捐门槛。但依然无法改变婆婆逼婚、大伯收屋、柳妈们歧视寡妇的社会现实。可见, 封建礼教杀人是第一因。
祥林嫂有过几次逃生机会?总共三次。其中第一次逃生机会, 在丈夫死后可以在婆家从一而终。但婆婆为什么逼嫁?因为小叔结婚无钱, 贫穷。可见, 贫穷杀人是第二因。
鲁镇社会人际关系怎样?人们冷漠自私、世态炎凉也是促使她走向死亡的第三因。
如果这些都是外因, 那么内因呢?祥林嫂中封建思想的毒很深, 心造地狱, 连她自己也成了杀手。这是第四因。
计算《祥林嫂的五张账单》可以作为以上分析的佐证。
搜索课文中关于钱的表述有如下五处: (1) 福兴楼的清炖鱼翅:一元一大盘; (2) 初到鲁家的工钱:每月五百文; (3) 婆婆从鲁家支走的工钱:一千七百五十文; (4) 卖祥林嫂的钱:八十千;娶亲费用:五十千;剩余:十多千; (5) 捐门槛的价钱:十二千 (十二元鹰洋) 。计算这五张账单能够以小见大剖析封建制度下政权、神权、族权、夫权对下层劳动妇女的无情压榨:祥林嫂辛辛苦苦做工三个半月, 还买不下两盘“价廉物美”的清炖鱼翅, 可见封建卫道士代表鲁四老爷对她经济上的盘剥;婆婆能从鲁家支走钱并把祥林嫂一抓一捆一塞就把她给卖了八十千, 花了五十千给小儿子娶媳妇, 除其它花销外, 还净赚十多千, 这是族权和夫权在替其婆婆撑腰;祥林嫂把自己两年做工挣得的工钱干干净净捐了门槛, 还“神气很舒畅, 眼光也分外有神”, 这也是神权思想对下层劳动妇女的深深毒害。
我们的这一研究能直击这篇小说的主题, 在问答中一步步追寻人物命运, 可开启学生思维角度并形成迁移能力, 这种另辟蹊径的学习方法不妨偶尔一试。
例二:教学《林黛玉进贾府》将“‘红楼’文化”作为一个总的研究课题, 分高二、高三两个阶段进行。采用“全程式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
高二阶段实施过程分四步:
首先在预习课文的基础上组织观看电视剧《红楼梦》的片断《林黛玉进贾府》, 课外荐读《葫芦僧判断葫芦案》和《金陵十二钗判词》, 结合本文的教学要点推荐四个子课题, 作为学生选题的参考:1.话说林黛玉、王熙凤、贾宝玉;2.鉴赏贾府环境和人物出场的描写艺术;3.经典对白点评;4.探讨《红楼梦》的主题。
其次学生自愿组成课题小组, 以小组为单位申报了研究课题:1.谈黛玉的敏感;2.说王熙凤的“辣”;3.从“回王夫人”看王熙凤“一箭五雕”;4.“性情中人”宝玉;5.世俗眼中的宝玉和黛玉眼中的宝玉;6.宝玉眼中的黛玉;7.“红楼”中的“群芳谱”;8.“侯门深似海”的贾府;9.贾府中的见面礼规、用餐程序;10.从贾府看豪门摆设;11.经典对白点评三则;12.贾府至尊至贵的背后;13.贾府———封建上层社会的生活写照;14.贾府———封建时代的缩影。
再次, 各小组进入了具体研究阶段。钻研课文、查阅书籍、上网浏览后形成文字。如到www.Honglm.net的“红学资料”、“经典对白”、“人物品评”、“曲艺赏析”搜寻、收集相关信息, 在“红迷论坛”上发表、交流自己的看法, 分析、质疑他人观点。
最后为全班提供一次思想大碰撞、资源共享的机会, 展示研究成果。
高中小说教学方法 篇10
1. 通过多媒体对小说情境氛围进行烘托
每一部小说都拥有独特的情怀与情感基调。要体会小说文本蕴藏的情感,需要通过浅层的文字诵读以及深层的情感感知途径。所以,教师可凭借手头上可以使用的多媒体设备,对小说情境氛围进行烘托,以此渲染小说蕴含的情感,突出不同情节场景的气氛。
比如在学到沈从文的小说《边城》时,为了让高中生准确理解小说角色特点、情感以及故事情节,教师可以让学生按照作者对不同角色的描写查找相似的人像图片,这样可以检验高中生对人物的外观把握是否准确。在高中生诵读小说文本前,教师可以先对小说描绘的情节进行研究,根据剧情的变化与转折查找不同的乐曲。在学生诵读小说文本时,老师可以播放与情节对应的乐曲,以此来烘托故事的气氛,令学生更深刻地投入小说剧情中。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搜索并下载依据小说改编的电视剧或电影文件。在学生诵读文本之后,给学生播放同名电视剧或电影可以使学生对人物的性格、思想以及外表形象形成更确切的认识,并引导高中生理解作者通过文字表达的情感。
2. 通过表演类活动对小说剧情进行叙述
在课本中有一些需要重点学习的小说,这些小说一般蕴含深层含义,并不是单凭诵读文本和教师单方面讲解就能彻底理解的。对于这部分小说,教师在实施情境教学时,可以组织学生针对小说文本开展表演类活动,通过人物演绎对小说剧情进行生动的叙述。演绎是对小说进行生动诠释的过程,这个过程能深化高中生对小说故事的理解。
比如高中生们在阅读鲁迅先生所作的《阿Q正传》时,可能对其中一些刻画阿Q性格的细节内容不甚理解。比如,读到阿Q谈“回”字的写法、阿Q偷窃书本以及欺负小尼姑等情节时,高中生可能不太理解先生设计这些情节的深意。所以在进行情境教学时,老师可以把小说中的重点情节写在纸条上并放入纸箱中,让班上的语文小组进行抽签,并围绕抽中的剧情桥段进行剧本设计,然后自由分配出场角色进行剧情演绎。
3. 围绕小说及作者进行的背景调查活动
高中生在读一些创作时间比较久远或写作背景与当代差异较大的名著小说时,可能会无法理解人物的行为或故事情节。学习名著能让高中生的文化积淀更为厚实,深化学生对小说剧情的思考,引导学生感悟语篇的思维。为了使高中生能够对名著的历史氛围及相关背景形成认识,老师应该和高中生一同合作,对名著开展背景调查。
比如,在对《红楼梦》进行研读与学习时,许多高中生对小说人物的行为、语言以及某些礼仪不甚了解,同时也无法通过阅读文字想象出《红楼梦》中描绘的繁华景致。所以,老师和学生一起到图书馆查找曹雪芹的生平资料,通过调查作者的阅历和背景,能够增加高中生对小说历史背景的认知。同时,还可以查阅国内文学名家对《红楼梦》的评价与解读,通过收集名家的看法能够使学生更透彻地理解小说剧情,客观分析人物的言行。名著小说的字里行间往往暗藏伏笔,对这些主线或旁线的伏笔进行探索,才能深层理解名著,品味出名著小说的文学内涵以及历史研究层面的价值。所以教师可以让学生查找与《红楼梦》有关的历史文献以及史书典籍,利用多种文献共同营建学习名著的情境。
因此,通过上面的论述,教学时我们要针对不同小说篇章选择一种适宜的情境构建方式并落实情境教学,引导高中生在特定的情境氛围中对小说的内在含义进行解析,并掌握人物的细节特征。在给高中的学生进行小说篇章教学时,教师也要灵活设计构建情境的方案,利用设计的情境辅助高中生感知小说文本。
摘要:围绕教材中小说文本的内容,对相应的情境进行设计,能辅助高中生对小说所刻画的人物形成准确的认识。为此,作者对表演形式的情境构建法进行了介绍,同时还分析了如何通过多媒体烘托情境氛围以及开展小说背景调查活动的方式。通过这些途径能落实情境构建教学,令高中生沉浸于小说文本所诉说的故事剧情,并对小说角色形成准确的判断与认识。
英文小说与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篇11
阅读是高中英语教学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它是一项十分重要的语言技能,又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手段。阅读能力的提高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它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如语言知识、背景知识、阅读材料性质、认知能力、学习风格、学习环境、情感态度等。
基于高中学生的阅读现状和新课标对学生的要求,我认为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不能局限于课堂教学,必须广泛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新课程教学理念强调教学材料的真实性,强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創造能力。因此我认为除了充分有效地使用教科书以外,丰富课外阅读材料也很重要。小说作为一种课外阅读材料,符合高中生的年龄特点,集娱乐和学习为一体,可以促进自主阅读,提高速度,扩大词汇量,最终提高英语阅读能力。
为了证实小说阅读的辅助作用,我在学校里做了一个简单的意见收集,主要问题是了解学生喜欢的阅读材料,结果发现大部分学生都喜欢看小说。然后我从所任教的三个高三毕业班中挑选两个班,高三(12)班(69人)和高三(21)班(58人)两个平行班作为实验对象,其中21班为实验班,进行每周一节的小说阅读课,12班为对照班,进行常规教学,并以此开展教学实验,通过实验来看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是否会有提高。
在实验中,我把21班学生分成了十个小组,每次上课开展讨论,课后组织一些相关活动。小组由学生自愿组合,四到六人一个小组,自己推选小组长来负责安排阅读小说的计划,并记录小组成员的课内外小说阅读情况,还要督促他们写读书笔记、读后感等等。
实验结束后,我对两个班的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合平时的教学情况,发现经过一段时间的小说阅读辅助英语阅读教学,21班的学生的变化很大,兴趣显著增强,从怕英语到爱英语,并开始积极面对英语了。实验前两个班对英语阅读兴趣普遍不高。实验后上课时21班的学生的反应要比以前强很多。学生会主动向我借书,和我一起讨论小说的有关内容,学生之间也互相讨论。学生从扩大阅读中成为直接受益者,听力和写作水平也相应有所提高。
实验结果证明了英文小说对英语阅读教学的辅助作用,具体表现主要集中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
1.听,包括看电影和听小说的录音等。现代社会的发展为小说阅读创造了多种阅读形式。我们可以从网上下载一些英文小说的MP3录音,下课或者睡觉前听,或者有意地播放一些英文小说的录音,一方面促进英文阅读能力,一方面也提高了听力。我们学校在每个教室里都装有投影仪,可以放一些英文小说改编的电影,有利于我们有针对性地进行小说阅读前的指导,让他们更好地进行英文阅读。而小说中一些不好懂的问题要提前让学生有思想准备,带着问题听录音或看电影都是可以提高学生听的能力。
2.说,包括模仿和表演等方式,目的是提高阅读兴趣。每次看完电影后要求学生看相应的英文小说,然后根据相关内容,组织学生表演一些他们喜欢的情节,可以模仿,也可以根据自己理解的东西来表演或适度发挥。说主要是鼓励学生大胆地抒发自己对小说或相关电影的理解,并把理解到的东西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模仿和表演只是其中的两种方式而已,如果可能,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理解的东西编出具有自己风格的表演。随着表演兴趣的加深,阅读兴趣也就会变浓了。
3.读,布置课外阅读任务。看电影前后要布置相关的阅读任务,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小说的精髓,达到和作者共鸣的效果。当然,也可以适当让他们自己选择喜欢的其他相关的小说。不好理解的时候,可以先看中文的再看英文的。课外英语阅读的任务可以结合课内的教学,合理安排适合学生的课外阅读计划。课外阅读任务的多少可以由各个小组的组长来决定,并监督其他组员执行。在英文小说辅助阅读的同时,也要注意课本教材的讲解,不要本末倒置。而对课本的讲解也要从以前的字词句讲解转向篇章结构的分析,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阅读习惯。密切关注学生的阅读习惯,不要让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停下来查字典或是用手指着读,类似的坏习惯都要在指导他们阅读小说的同时帮他们改变,以实现词汇的积累和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
4.写,改写或续写小说,写读书笔记和读后感等。看完电影或阅读完小说后,组织学生讨论一些小说主旨情感人物等等有关内容,最后要他们根据讨论内容结合自己的理解,写一些读后感。还要引导学生养成做读书笔记的好习惯,摘抄好的词句也是十分有用的。对于一些可以改写或续写的小说还可以让学生改写、续写小说。我曾经在学习小说《项链》的时候让学生续写,他们发挥了想象力,写得十分好,很出乎我的意料。所以学生的潜力是很大的,我们要适当加以发掘。当然我们的教学观念也要做出改变,要重视对阅读教学方法的研究,不要强调教师的权威和绝对性,要鼓励学生有不同的见解。
总之,我相信通过教师的有效指导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小说一定可以在他们的学习中发挥巨大的辅助作用。
【责编 齐秋爽】
高中语文小说文体教学的现状分析 篇12
关键词:高中,语文小说,文体教学
高中语文小说的教学决不能脱离《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所规范的教学目标, 分析高中语文小说教学存在的问题, 也应该从教学目标着手。那么, 高中语文小说教学的目标有什么要求呢?
高中语文小说教学具体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 它是新课程改革区别于改革前教学最基本的理念。
一、高中语文小说教学三个维度课程目标的确定
1、小说教学“知识与能力”目标提出了如下要求:
(1) 掌握小说的文体知识, 为理解作品服务, 即“在阅读鉴赏中, 了解小说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了解作品所涉及的重要作家知识及其它文学知识, 能用于分析作品, 帮助对作品的理解。” (2) 努力发展独立阅读能力。独立阅读能力包括概括内容能力、诠释主题能力、揣摩语句能力和个性化阅读能力, 即“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 理清思路, 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根据语境含义, 体会语言表达效果;对阅读材料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 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
2、小说教学“过程与方法”目标提出了如下要求:
(1) “应引导学生设身处地、身临其境地去感受, 重视对作品主体形象和情感基调的整体感知和直觉把握”; (2) “关注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 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 (3) “阅读文学作品应努力做到知人论世, 通过查阅有关资料, 了解与作品相关的作家身世经历、时代背景、创作缘由等材料。” (4) 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 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 提高阅读效率和效果。”
3、小说教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提出了如下要求:
(1) “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 注重审美体验, 陶冶性情, 涵养心灵, 养成高尚的审美理想和高雅的艺术趣味。” (2) “学会鉴赏文学作品, 能感受形象, 品味语言, 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 体会其艺术表现力, 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受到感染和启迪;努力探索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时代精神, 藉以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 (3) “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 不断地充实精神生活, 完善自我人格, 提升人生境界;加深对个人与社会、自然、国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
二、高中语文小说文体的教学现状分析
1、小说作品知识教学传统而单纯
在高中语文小说教学中, 小说作品知识的教学是必备的教学环节。在本环节中教者通常对学生进行小说文体知识的介绍, 以及讲解小说鉴赏的方法, 总结小说的作者共有哪些作品被课本选用。
而小说作品知识还应该包括作者创作的社会背景、文化背景以及当时的人际关系, 还有作品的主题、上下文的照应等等。现在高中语文教材中选编的小说知识基本上还是停滞在以作者研究为中心阶段, 不能及时反映文学作品研究、读者和接受研究的理论成果。陈旧的小说知识不利于学生鉴赏小说, 也不利于学生的记忆和迁移。
2、小说人物分析忽视文学形象的原貌
小说人物分析历来都重视小说的故事情节分析, 即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的分析;小说人物分析也重视语言运用手段分析, 即人物的语言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动作描写以及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这些分析就是从抽象的语言到抽象的意义进行解析, 它有利于让中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作品的主要内容, 但是这样分析也有它的弊端, 就是忽视了人物形象的原始面貌, 使学生游离于小说语言解读中, 局限于分析语言的框架内, 忽略了人物形象的深层次挖掘和探究, 失去了中学生整体感知的鉴赏主体地位。
3、小说主题解读浅尝辄止
对于小说主题的探讨,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注重思想意蕴和社会发展的价值挖掘, 构建学生解读小说主题的复合教学。而传统的小说教学, 通常以单纯的中心思想代替丰富的小说意蕴, 用传统的人物性格分析方法来讲解所有的小说人物形象, 更用传统分析故事情节的手段去讲解多元结构的故事情节。并且完全照抄照搬现成的教学参考书甚至是使用现成的教案, 不顾中学生阅读思维的个体差异, 把学生引向人云亦云的固有模式和理解误区。
对此, 教育家韩军曾说过:用一套唯一的“群性话语”和“公共思维”模式, 钳制师生丰富多元的精神方式、说话方式, 压抑精神自由, 禁绝个性语言, 让全体师生都用一个模式思维、用一套话语说话;用专制色彩的伪神圣、假崇高的观点去看待“高尚”、“健康”、“先进”、“有意义”等人文价值范畴, 让师生的语言, 远离真实的人生和真实的现实生活。例如, 学习《狂人日记》就是揭露封建家族制度和封建礼教的危害, 对国民麻木愚昧的彻底批判;解读《欧也妮葛朗台》就是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用金钱武装的时代, 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分析《项链》就是讽刺资本主义社会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 谴责以贫富分贵贱的资本主义社会制度。揭露封建家族制度和封建礼教的危害, 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用金钱武装的时代, 谴责以贫富分贵贱的资本主义社会制度, 所有这些均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如果从意识形态的角度来解读小说作品, 完全可以这样去理解。但是, 诠释小说应该是多方位的理解文本, 特别是要从哲学、历史等文化角度进行解读, 才有利于人生, 有利于社会, 才能全面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更值得一提的是小说的语言丰富宽阔, 含蓄深刻, 意蕴广泛, 在理解上具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 在解读中很难把握思想内涵, 因此也有必要去多方位多角度解读文本。
4、小说的课堂教学轻视小说的整体感悟
如今的高中语文小说教学, 还是一套老模式:引人入胜的导语、千篇一律的作者介绍和时代背景道白、抑扬顿挫的文本范读、学生划分段落和师生问答式分析段落大意和写作方法以及中心思想、方块式精炼绝伦的板书设计、课后听说读写的反复演练等等, 恰如戏剧表演和影视录影, 似乎是课堂结构紧密, 内容具体, 师生双方活动热闹, 主体与主导泾渭分明, 就好像“庖丁解牛”, 统统都是ABCD, 使小说的课堂教学形式简单化、概念化和标签化。但是仔细分析便得知, 其课堂仍然是教师的课前预设与课堂教师的主演, 以及教师最终的公布问题的答案, 而学生仍是一件容器, 独立单纯地接收和储存教师传授的文本知识, 教师走一步, 学生走一步, 搀扶甚至是背负着学生往前走, 不肯放手。在具体分析小说的文本时, 把故事情节支离破碎地讲解, 缺失指导学生整体感悟小说内容和对故事情节的整体把握。使课文的解读全过程变得索然无味, 使学生的学习小说的兴趣大减。特别是当教师在教学故事情节时通常会让学生被迫或强行地接受小说的时代背景或阶级立场, 忽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本是一部震撼学生心灵的优秀作品, 却通过教师固有模式的解读, 使学生缺少了想象, 缺少情感, 缺少了顿悟, 缺少了美,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本应该获得的情感体验、享受审美愉悦的机会被消失殆尽, 导致学生学习小说的冷漠与厌倦。因此, 我们就不难理解“课内的海明威没有课外的海明威精彩”这句话了!
高中小说教学弊端种种, 这里所列存在现状之一二, 足以说明中学语文课多年来大受责罚的主要原因。高中语文小说的教学观如果再这样墨守成规, 不进行根本性的变革, 将会越走越深。高中小说教学如何改革, 我想, 其关键就是回归小说的本体。
参考文献
【高中小说教学方法】推荐阅读:
高中小说教学策略11-13
小说阅读教学高中语文08-15
高中语文小说教学课例09-29
高中微型小说范文12-02
高中语文小说情节01-09
高中小说《三体》读书收获01-14
《凡卡》小说高中生读书笔记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