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十大问题(通用8篇)
21世纪十大问题 篇1
营销的职能必须日渐演进,以实现对先进的、以客户为中心营销法则的支持,这里介绍10种将为客户和企业带来巨大价值的营销法则。
你所需要知道的
尽管传统的增值营销法则仍将继续在营销职能演变中发挥作用,但营销人更应关注新的法则和能力。企业必须依靠提高营销绩效,依靠更好的资源配置以产生更大的价值,找到发展和掌握更多先进营销法则的时机。
策略性计划假设
到,那些将50%时间用在先进的、以客户为中心营销法则和营销能力上的企业将得到市场回报。这种回报要比那些不重视这方面的竞争对手至少要高出30%(80%的可能性)。
到20,在全球1000强企业中,只有不到20%的营销组织能成功掌握以客户为中心的、增值的营销法则和能力(80%的可能性)。
分析
企业越来越认识到,牢固持久的客户关系是长期获利的关键。借由注重在客户和客户群间传递价值这一更具策略性的方法,许多营销组织最起码在概念上将客户摆在中心位置。要使此生效,营销职能需从注重产品和销售事务转化为重视客户和那些与企业目标及策略一致的关系群体上。然而,大多数营销组织面临以下几个严峻挑战:
·日益挑剔的客户期望企业提供的产品和资讯与他们的需要、偏好以及生活方式能保持一致。
·企业要有能够不断增加营销活动的能力,用它来驱动以客户为中心的企业的发展。但是这种能力,会限制企业的其他部门,或者说外向型企业里注重执行职能的部门(比如说呼叫中心、商店、分支机构、网站、合伙人)的发展;同时,企业营销部门还得面对为市场营销活动占用的资源和开支所承受的与日俱增的压力找到合理的解释。
·在处理各种松散的营销要素(如合作、交流、产品、客户、渠道、市场)时,不重视对关键、有价值的营销法则的整合运用。
如果营销是为了引导企业以客户为中心,那首先必须是通过实例来引导,并且分析功能性要素,创造一种更具策略性的以客户为中心的企业方案。到年,在全球1000强企业中,约有20%的营销组织能成功掌握以客户为中心的、增值的营销法则和能力(80%的可能性)。营销组织必须将战略性的目光从日复一日的活动中移开,将之转移到高价值的、能给客户带来额外价值、加强品牌公正性、强化生产、带来更多可预见的投资回报的营销方法上。有10种高价值的营销方法正在涌现出来,这些方法是21世纪处于领导地位的企业需要掌握的营销职能。
十大营销法则
被证明是对企业最有价值的独特方法也将随着营销职能的发展、企业的商业模式或市场的纵向调整而改变。以下按各种法则的复杂性、要求具备的技巧难度从低到高列举了这十大法则。
1. 营销运营管理:由于竞争加剧,产品和渠道增生、市场扩大、媒体和互动渠道分化,营销运营的复杂性加大了。这样的话,营销职能必须力求有更高程度的标准化和自动化的方法来促成更大的效率和生产力,以及更好地调整资源和活动,使其与总体目标一致。
较高水平的效益和生产力是基础,以便市场人员能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较高价值的营销方法上。然而,要使内外部都采取和使用这些方法,将意味着支持动态营销管理的方法。这些方法反映不同时间商业单位、地理位置和各种变化的不同要求。没有这些方法,很多行使营销职能的人将继续采取无序的、混乱的运营行为。
2. 营销成效的可见性、可靠性和价值测量:因为营销支出数额和营销活动的复杂性增大,使得正在出现的营销成效的可见性在整个企业和所有分销渠道中已构成一种有意义的挑战。尽管一些个别的战术性要素(如直营或电子营销活动)已改善了可测定性,但营销成果大部分仍保持在战术水平上,采用多种电子数据表和不协调的战术。同样,尽管高层执行者对营销明显的投资回报的兴趣继续攀升,但在大企业里营销职能仍处于无人负责的状态。为使营销成果更加明显和可靠,需要企业发展和部署正式的、标准化的程序和系统,以便企业计划、预算和跟踪营销成果。同样,测量制度必须从对单个项目的评估,转变为识别开展有目标性的交流和互动的最好时间、合作和次序,并评估全部客户价值的影响,
3. 客户和市场洞察力的时代:除了传统的竞争分析、市场研究和客户调查外,企业必须能够获得和掌握大量的客户和市场信息。要做到这一点,在数据获得和质量管理、分析技巧和将数据转换为有意义的洞察力的能力方面就要求要有一种有条理的方法,同时也要求一种能将洞察力运用到战略规划、战术性项目发展和互动管理上的能力。
4. 以客户价值为基础的细分市场:细分市场的实施相当普遍,但在许多企业里,市场细分在很大程度上仅限于以产品为中心,注重人口统计学或“公司人口统计学” (就是关于商业统计学的人口统计学),以使产品和细分市场相一致为特性。要使资源和潜在的回报相一致,要求转换为以客户为中心的市场细分。注重客户的行为和态度,看他们是符合客户和企业间更广泛、更长远的关系,和伴随其一生的价值潜力。这种演变同时要求不只是单纯注重客户对企业的价值,而是真正做到以客户为中心,使得客户价值至少等同于企业所能提供的价值。作为一种方法,以客户价值为基础的市场细分关键是明白客户可能在什么时候和以何种方式得到价值,以及企业是否能有效地整合资源来提供这种价值,从而取得预期的回报。
5. 以业务和能力为基础的资源分配:除了常规的能力评估,企业必须能够有效地获取、发展和保留客户。要做到这一点,在与以业务为价值基础的客户群相关联的理解、发展和管理能力以及资源方面,要求要有系统的方法。最终的目标就是达到理想的资源配置,这关系到提供给各个客户群的潜在价值,也关系到预望中的风险和回报。尽管营销可能要对整个以业务和能力为基础划分的客户群负责,但相关的资源远远超出了营销的范围,包括销售、服务、产量和渠道等。这种情况下,高度职能交叉、掌握有效的知识以及信息管理,是开展商业活动关键。
6.产品的开发和引入市场:由于强调的重点从产品驱动市场转为注重客户细分,新供应品的核心价值比例上升,并且围绕着客户的需要和偏好。要做到这一点,在定价、内包装、外包装和供应品间的转移方面也要求一种更灵活和动态的方法。同样,因为客户和消费者有越来越多的要求以及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需要提供更有目标性和适时性的产品,这意味着合适的时机对于新品进入市场越来越关键。
7. 以客户需要为基础引发的识别:不断的变化使得客户的要求可预见性越来越低,策略性转换商业方法将能够使企业早一步认识到未曾预料的变化,以便做出适当和适时的回应。同样,营销传递过程也应改变固有的思维模式,从专注过程的波动转变到专注识别、事件执行以及相互驱动的营销策略和战略。理解一种关系中的“真理时刻”是依靠适当的数据获取和质量管理以及得到市场和客户洞察力的能力。这些能力,连同以客户价值为基础的市场细分,是零库存营销模式的基本要素,在建立更有意义和价值的客户关系中不可或缺。
8. 编制用户化:营销功能经常依靠供应链中的伙伴,比如广告商、研究机构和促销代理来支持营销成果。这些伙伴,连同内部职能必须更好地进行协调,以应对客户需求、偏好和行为的不断演化。企业必须将这些有助于进一步掌握客户和市场洞察力的方法,应用于整体营销成果的创造、发展和传递上。识别和运用商业规则、度量标准和工作流在日益自动化、旨在有效传递一对一关系营销好处的营销方法中将变得很必要。
9. 编制交叉渠道对话:客户基本上都认为是和企业在打交道,而不是和单个的商业单位或互动渠道打交道。因此,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渠道或相关的商业线,除了实现协调的、最优化的个体交流和互动,企业还必须能够区分优先顺序和调整在个体或客户细分水平上的营销成果。对大多数企业来说,由于过多的信息,甚至一个简单的客户地址变迁都会造成相当大的挑战。当主要客户和衍生客户的信息共享时这种挑战会更大。但企业必须意识到如果不把这些信息放在一起,实际上是不可能真正理解单独客户的价值、渠道的使用或联系偏好的。要使企业理解、编制和执行与客户的多方对话,运用自动化的营销方法将变得更加重要,最终的目标是能预测客户的行为模式。这些模式和代表市场环境的商业规则以及企业目标一起动态地编制和监控着正在进行的、多重渠道的与单独客户的交流和互动。
10.以客户价值为基础的网络管理:在这个日益网络化的世界,企业依靠供求网络伙伴来接触和服务客户。企业必须想象一个由连在一起传递价值的网络合作者组成的竞争环境,有时候运用持久不变的模式,有时候是较机会主义的、动态的方式。这样做,要求对合作者带来的每个客户和客户群相关的需要、偏好和行为的相对优势和补充作用以及能力有实质性的了解。这样,商人在外延企业或有价值的网络时,必须开始开展和执行能使资源协调和管理容易化的营销方法。外延企业的营销方法要足够动态以支持各种工作流和可能因为相关客户和合作伙伴而产生的商业逻辑。这些方法也必须充分标准化,便于管理,并提供广泛及可靠的网络需求的可见度。
以上这些高价值的方法,每一个都能优化传统的战术、科技和支持重要市场职能的营销组成元素(即客户、资源、品牌、产品,以及需求网络管理、数据和分析)。区别是这些组成元素如何被重新定义和组合,创造更具策略性的、注重传递客户价值的商业方法。这些方法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相互兼容的。比如,从多边对话中获得联系和抱怨记录将提高识别和掌握重要事件的引子。同样,包括从外延需求网络以及有效的客户和市场洞察力时代得到的客户信息,将极大提高对客户全面理解的能力。
21世纪十大问题 篇2
一、人口素质的现状与问题
进入21世纪后, 虽然中国的人口素质已有很大提高, 但与世界发达国家甚至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仍然差距较大。立足“两要素”说, 本文对中国人口素质的现状与问题进行逐一分析。
(一) 身体素质较差
1. 人口预期寿命不够长。
建国以来, 中国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逐步增加, 男性与女性的人均预期寿命随之逐渐增长 (见表1) 。但是与世界发达国家甚至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 仍存在较大的差距。2004年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比世界人口平均预期寿命67.3岁, 仅高出4.1岁;比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平均预期寿命63.5岁, 高出7.9岁。但是比加拿大的79.8岁, 低了8.4岁;比日本的81.8岁, 低了10.4岁 (见表2) 。
单位:岁
注: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人口和社会科技统计司《2007中国人口》。
单位:岁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国际统计年鉴2006—2007》。
2. 婴儿死亡率较高。
1990年后, 中国婴儿死亡率呈逐步下降的趋势, 其中1990年为38‰、2000年为33‰、2004年为26‰。与世界平均婴儿死亡率相比, 1990年中国低25.9个千分点, 2000年低24.6个千分点, 2004年低28.1个千分点。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 2004年比日本高23‰, 比美国高19.3‰, 比澳大利亚高21.4‰ (见下页表3) 。婴儿死亡率高, 将会影响到人口的预期寿命, 关系到社会整体人口的发展。
单位:‰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国际统计年鉴2006—2007》。
3. 出生缺陷发生率较高。
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庞大, 每年的出生缺陷发生率较高。据国家人口计生委公布的统计数据, 中国每年出生人口约1 500万, 出生婴儿缺陷率约为12.98%。推算出中国每年约有20万~30万先天缺陷儿出生。再加上出生后显现出缺陷的儿童, 先天缺陷儿童总数高达80万~120万, 约占每年出生人口总数的4%~6%。
4. 残疾人比例不低。
“中国人口中有20%~25%的人患有各种遗传病, 智力低下是影响人口素质的主要原因, 中国人口约有1%~2%智商小于70的智力低下者, 轻中度智力低下者约500万~1 800万人, 白痴就有100万~200万人。”[1]中国残疾人数量庞大, 且其所占比重不断增加。其中1987年, 残疾人口占总人口的4.9%, 残疾人口约5 164万。至2006年残疾人总数达8 296万人, 占总人口的6.34%[2]。
(二) 科学文化素质偏低
1. 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少。
1980年中国人均受教育年限为4.5年, 2000年达到7.6年 (见表4) , 2007年增长到8.5年以上。而世界人均受教育年限为11年, 美国为13.4年, 韩国12.3年, 差距明显。
单位:年
数据来源: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等《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摘要》。
同时, 受教育程度城乡人口差异明显。“2005年城市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0.2年, 而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为7.33年, 比城市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低3年左右, 甚至一些农村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仅为三至四年。”[3]
区域劳动力整体素质差异大。2004年中国东部地区平均受教育年限为8.26年、中部地区为8.14年, 西部地区7.48年, 为最低。粗文盲率西部地区也最低。
城乡和区域劳动力整体素质差异大, 不利于城市化进程, 也难于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推进农业产业化。
2.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低。
虽然与改革开发初期相比, 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有了较快增长。2000年“与1990年普查相比, 平均每10万人中具有的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变化较大, 具有大学以上程度的由1 422人上升为3 611人, 增长了154%;具有高中程度的由8 039人上升为11 146人, 增长了39%;具有初中程度的由23 344人上升为33 961人, 增长了45%。”[4]
但是,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仍然远远低于世界发达国家水平。2006年, 中国大学入学率达到了23%, 接近世界25.6%以上的平均水平, 但大多数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入学率已超过30%, 其中美国达到了80%以上。
3. 文盲半文盲率高。
与建国初期相比, 虽然中国粗文盲率和青壮年文盲率 (15~45岁间) 呈现逐渐下降的态势, 但是粗文盲率和青壮年文盲率仍然很高。1990年中国文盲人口18 003万, 2000年下降到8 507万。文盲总数虽有下降, 但基数庞大, 位居世界第二, 仅次于印度。目前, 发达国家文盲率为2%以下, 欧洲国家约为2.2%, 美国、加拿大、俄罗斯仅为0.5%。
二、提高人口素质的对策
目前, 中国应把提高人口素质作为人口政策的核心问题, 将人口压力逐步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 将人口大国逐步转化为人才强国。
1.实施出生缺陷干预工程, 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出生缺陷干预的关键措施在于预防, 必须按照预防出生缺陷的“三级预防”策略来实施干预。其中, 一级预防是防止出生缺陷儿的出生, 包括婚前检查、遗传咨询、选择最佳的生育年龄、孕早期保健, 包括合理营养、预防感染等;二级预防是减少出生缺陷儿的出生, 主要是在孕期通过早发现、早诊断和早采取措施, 以减少出生缺陷儿的出生;三级预防是指对出生缺陷的治疗。通过实施这些健康行为干预、营养素干预、疫苗干预、药物干预等技术手段, 进行出生缺陷干预, 达到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的目的。
2.推进人口早期教育, 打好人口素质提高的基础。“婴幼儿时期, 既是人的智力开发的奠基时期, 又是身体素质和思想素质的奠基时期。”[5]早期教育是对婴幼儿进行的以开发大脑潜能为主要环节, 以开展游戏活动为主要形式, 以致力于提高婴幼儿智能、加强其体能、健全其人格、提高人口综合素质为主要目标的保育与教育有机结合的家庭教育、幼儿园教育和社会教育。通过组织健康、社会、语言、科学、艺术等几大范畴的学习活动, 使婴幼儿在知识、技能、能力、情感态度诸方面获得良好的发展。
3.大力发展教育、科技事业, 全面提高人口素质。 (1) 增加教育投入, 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目前中国教育投资占国民收入的比例小, 为此, 应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特别是增加对农村尤其是西部农村的教育投入, 以促进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进一步提高。 (2) 优化教育结构, 加快各类教育的发展。继续抓好“两基”工作, 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力争使每个适龄儿童都能接受完整的基础教育;大力发展高等教育,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加强成人教育, 提高就业人口的科学文化水平;突出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培养各种应用型人才;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 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 (3) 积极实施人才战略, 加快人才资源的开发力度。由于良好的人才环境是巨大的无形资产, 对内可以产生凝聚力、鼓舞力和驱动力, 对外可以产生影响力、竞争力和吸引力。因此, 必须实施人才战略, 加快人才资源的开发力度, 最大限度地给人才以创新和发展的空间。
参考文献
[1]张润香.论提高中国“人口素质”的重要性[J].科学之友, 2008, (3) :96-97.
[2]中国人口年鉴 (2006) [K].北京:中国人口年鉴杂志社, 2006:229.
[3]马娟.中国人口素质问题探讨[J].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 2008, (5) :39-42.
[4]陈蕊.中国的人口素质现状及其提高[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3) :159-160.
21世纪十大营销法则 篇3
你所需要知道的
尽管传统的增值营销法则仍将继续在营销职能演变中发挥作用,但营销人更应关注新的法则和能力。企业必须依靠提高营销绩效,依靠更好的资源配置以产生更大的价值,找到发展和掌握更多先进营销法则的时机。
策略性计划假设
到2007年,那些将50%时间用在先进的、以客户为中心营销法则和营销能力上的企业将得到市场回报。这种回报要比那些不重视这方面的竞争对手至少要高出30%(80%的可能性)。
到2007年,在全球1000强企业中,只有不到20%的营销组织能成功掌握以客户为中心的、增值的营销法则和能力(80%的可能性)。
分析
企业越来越认识到,牢固持久的客户关系是长期获利的关键。借由注重在客户和客户群间传递价值这一更具策略性的方法,许多营销组织最起码在概念上将客户摆在中心位置。要使此生效,营销职能需从注重产品和销售事务转化为重视客户和那些与企业目标及策略一致的关系群体上。然而,大多数营销组织面临以下几个严峻挑战:
·日益挑剔的客户期望企业提供的产品和资讯与他们的需要、偏好以及生活方式能保持一致。
·企业要有能够不断增加营销活动的能力,用它来驱动以客户为中心的企业的发展。但是这种能力,会限制企业的其他部门,或者说外向型企业里注重执行职能的部门(比如说呼叫中心、商店、分支机构、网站、合伙人)的发展;同时,企业营销部门还得面对为市场营销活动占用的资源和开支所承受的与日俱增的压力找到合理的解释。
·在处理各种松散的营销要素(如合作、交流、产品、客户、渠道、市场)时,不重视对关键、有价值的营销法则的整合运用。
如果营销是为了引导企业以客户为中心,那首先必须是通过实例来引导,并且分析功能性要素,创造一种更具策略性的以客户为中心的企业方案。到2007年,在全球1000强企业中,约有20%的营销组织能成功掌握以客户为中心的、增值的营销法则和能力(80%的可能性)。营销组织必须将战略性的目光从日复一日的活动中移开,将之转移到高价值的、能给客户带来额外价值、加强品牌公正性、强化生产、带来更多可预见的投资回报的营销方法上。有10种高价值的营销方法正在涌现出来,这些方法是21世纪处于领导地位的企业需要掌握的营销职能。
十大营销法则
被证明是对企业最有价值的独特方法也将随着营销职能的发展、企业的商业模式或市场的纵向调整而改变。以下按各种法则的复杂性、要求具备的技巧难度从低到高列举了这十大法则。
1. 营销运营管理:由于竞争加剧,产品和渠道增生、市场扩大、媒体和互动渠道分化,营销运营的复杂性加大了。这样的话,营销职能必须力求有更高程度的标准化和自动化的方法来促成更大的效率和生产力,以及更好地调整资源和活动,使其与总体目标一致。
较高水平的效益和生产力是基础,以便市场人员能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较高价值的营销方法上。然而,要使内外部都采取和使用这些方法,将意味着支持动态营销管理的方法。这些方法反映不同时间商业单位、地理位置和各种变化的不同要求。没有这些方法,很多行使营销职能的人将继续采取无序的、混乱的运营行为。
2. 营销成效的可见性、可靠性和价值测量:因为营销支出数额和营销活动的复杂性增大,使得正在出现的营销成效的可见性在整个企业和所有分销渠道中已构成一种有意义的挑战。尽管一些个别的战术性要素(如直营或电子营销活动)已改善了可测定性,但营销成果大部分仍保持在战术水平上,采用多种电子数据表和不协调的战术。同样,尽管高层执行者对营销明显的投资回报的兴趣继续攀升,但在大企业里营销职能仍处于无人负责的状态。为使营销成果更加明显和可靠,需要企业发展和部署正式的、标准化的程序和系统,以便企业计划、预算和跟踪营销成果。同样,测量制度必须从对单个项目的评估,转变为识别开展有目标性的交流和互动的最好时间、合作和次序,并评估全部客户价值的影响。
3. 客户和市场洞察力的时代:除了传统的竞争分析、市场研究和客户调查外,企业必须能够获得和掌握大量的客户和市场信息。要做到这一点,在数据获得和质量管理、分析技巧和将数据转换为有意义的洞察力的能力方面就要求要有一种有条理的方法,同时也要求一种能将洞察力运用到战略规划、战术性项目发展和互动管理上的能力。
4. 以客户价值为基础的细分市场:细分市场的实施相当普遍,但在许多企业里,市场细分在很大程度上仅限于以产品为中心,注重人口统计学或“公司人口统计学”(就是关于商业统计学的人口统计学),以使产品和细分市场相一致为特性。要使资源和潜在的回报相一致,要求转换为以客户为中心的市场细分。注重客户的行为和态度,看他们是符合客户和企业间更广泛、更长远的关系,和伴随其一生的价值潜力。这种演变同时要求不只是单纯注重客户对企业的价值,而是真正做到以客户为中心,使得客户价值至少等同于企业所能提供的价值。作为一种方法,以客户价值为基础的市场细分关键是明白客户可能在什么时候和以何种方式得到价值,以及企业是否能有效地整合资源来提供这种价值,从而取得预期的回报。
5. 以业务和能力为基础的资源分配:除了常规的能力评估,企业必须能够有效地获取、发展和保留客户。要做到这一点,在与以业务为价值基础的客户群相关联的理解、发展和管理能力以及资源方面,要求要有系统的方法。最终的目标就是达到理想的资源配置,这关系到提供给各个客户群的潜在价值,也关系到预望中的风险和回报。尽管营销可能要对整个以业务和能力为基础划分的客户群负责,但相关的资源远远超出了营销的范围,包括销售、服务、产量和渠道等。这种情况下,高度职能交叉、掌握有效的知识以及信息管理,是开展商业活动关键。
6.产品的开发和引入市场:由于强调的重点从产品驱动市场转为注重客户细分,新供应品的核心价值比例上升,并且围绕着客户的需要和偏好。要做到这一点,在定价、内包装、外包装和供应品间的转移方面也要求一种更灵活和动态的方法。同样,因为客户和消费者有越来越多的要求以及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需要提供更有目标性和适时性的产品,这意味着合适的时机对于新品进入市场越来越关键。
7. 以客户需要为基础引发的识别:不断的变化使得客户的要求可预见性越来越低,策略性转换商业方法将能够使企业早一步认识到未曾预料的变化,以便做出适当和适时的回应。同样,营销传递过程也应改变固有的思维模式,从专注过程的波动转变到专注识别、事件执行以及相互驱动的营销策略和战略。理解一种关系中的“真理时刻”是依靠适当的数据获取和质量管理以及得到市场和客户洞察力的能力。这些能力,连同以客户价值为基础的市场细分,是零库存营销模式的基本要素,在建立更有意义和价值的客户关系中不可或缺。
8. 编制用户化:营销功能经常依靠供应链中的伙伴,比如广告商、研究机构和促销代理来支持营销成果。这些伙伴,连同内部职能必须更好地进行协调,以应对客户需求、偏好和行为的不断演化。企业必须将这些有助于进一步掌握客户和市场洞察力的方法,应用于整体营销成果的创造、发展和传递上。识别和运用商业规则、度量标准和工作流在日益自动化、旨在有效传递一对一关系营销好处的营销方法中将变得很必要。
9. 编制交叉渠道对话:客户基本上都认为是和企业在打交道,而不是和单个的商业单位或互动渠道打交道。因此,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渠道或相关的商业线,除了实现协调的、最优化的个体交流和互动,企业还必须能够区分优先顺序和调整在个体或客户细分水平上的营销成果。对大多数企业来说,由于过多的信息,甚至一个简单的客户地址变迁都会造成相当大的挑战。当主要客户和衍生客户的信息共享时这种挑战会更大。但企业必须意识到如果不把这些信息放在一起,实际上是不可能真正理解单独客户的价值、渠道的使用或联系偏好的。要使企业理解、编制和执行与客户的多方对话,运用自动化的营销方法将变得更加重要,最终的目标是能预测客户的行为模式。这些模式和代表市场环境的商业规则以及企业目标一起动态地编制和监控着正在进行的、多重渠道的与单独客户的交流和互动。
10.以客户价值为基础的网络管理:在这个日益网络化的世界,企业依靠供求网络伙伴来接触和服务客户。企业必须想象一个由连在一起传递价值的网络合作者组成的竞争环境,有时候运用持久不变的模式,有时候是较机会主义的、动态的方式。这样做,要求对合作者带来的每个客户和客户群相关的需要、偏好和行为的相对优势和补充作用以及能力有实质性的了解。这样,商人在外延企业或有价值的网络时,必须开始开展和执行能使资源协调和管理容易化的营销方法。外延企业的营销方法要足够动态以支持各种工作流和可能因为相关客户和合作伙伴而产生的商业逻辑。这些方法也必须充分标准化,便于管理,并提供广泛及可靠的网络需求的可见度。
以上这些高价值的方法,每一个都能优化传统的战术、科技和支持重要市场职能的营销组成元素(即客户、资源、品牌、产品,以及需求网络管理、数据和分析)。区别是这些组成元素如何被重新定义和组合,创造更具策略性的、注重传递客户价值的商业方法。这些方法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相互兼容的。比如,从多边对话中获得联系和抱怨记录将提高识别和掌握重要事件的引子。同样,包括从外延需求网络以及有效的客户和市场洞察力时代得到的客户信息,将极大提高对客户全面理解的能力。
对21世纪会计问题的思考 篇4
21世纪是经济腾飞的世纪,面对许多不确定因素,会计也将会面临新的课题,本文从会计准则、电子商务和会计管理的层面提出了一些思考.
作 者:高桂春 曹玉清 作者单位:高桂春(哈尔滨市第二医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30)
曹玉清(哈尔滨市人民政府月亮湾开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黑龙江,哈尔滨,150030)
21世纪十大问题 篇5
一、21世纪中国失业型城镇贫困问题治理的八大难点
(一)理论研究及政策指导的严重滞后。失业,作为商品经济的范畴,是市场化进程中劳动力配置规律起作用的必然结果。西方对失业的经典解释是指所有那些未曾受雇、以及正在调往新工作岗位或未能按当时通行的实际工资率找到工作的人(注:D·皮尔斯主编:《现代经济学词典》,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第600页。)。失业的实质就是作为生产要素的劳动力同生产资料的分离。由于受传统理论和传统体制等多方面的影响,我国对失业问题的理论研究仍明显严重滞后。其具体主要表现在:首先,对“失业”、“下岗”、“再就业”等概念定义不清。(1)关于“失业”概念。我国的传统理论把“失业”看成是一个制度范畴,把失业看作是资本主义制度的特有现象。从1993年起,我国才开始正式使用“失业”和“失业率”的概念。但至今为止,我国官方所指失业人口一般指城市登记失业人口,且将它界定为“非农业户口,在一定的劳动年龄内(16岁以上及男50岁以下,女45岁以下),有劳动能力,无业而要求就业,并在当地就业服务机构进行登记求职的人员”(注:《光明日报》1997年4月4日第三版。)。显然,我国官方对失业的定义既不符合国际统计惯例,更不能准确反映我国当前的失业人口现状。我国理论界对失业的定义更是众说纷纭,至今尚未形成一种经典性的解释。(2)关于“下岗”概念。从全国的角度至今未对下岗作出统一科学规范的定义。不同的人、不同的部门、不同的企业对下岗有着不同的理解。有的把在企业内部转岗安置的也纳入下岗之列;很多人从企业下岗后自己很快找到新的就业岗位,但原企业和当地劳动部门不了解,把这些已实现再就业的还算在下岗职工之列等。(3)关于“再就业”概念。对于下岗后通过各种方式找到了不同单位性质、工作期限长短不一的新单位的职工,算不算实现了再就业也没有明确的说法。其次,各部门对失业人口尤其是对我国城镇隐性失业人员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统计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客观标准。
再次,对下岗职工的动态变化缺乏了解的途径和手段。一种情况是:企业让职工下岗后,没有及时向劳动部门申报职工下岗的情况;另一种情况是:由于职工下岗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有的虽然在认定上已经实现了再就业,但在找到新的单位后又下岗。有的职工一年可能多次变换岗位,而有关部门以年为统计周期,无法及时了解下岗职工就业的动态发展情况。另外,有的地方政府给企业规定职工下岗最高限定比例,使企业不可能把超过这一比例的情况如实向有关部门上报。
由于在理论上对“失业”等概念界定不清及统计口径不一致,再加上对下岗职工动态变化情况缺乏及时了解,势必导致对中国目前失业人口统计结论的不一致,如某市工会统计的下岗职工总数是40万,而劳动部门、统计部门则分别为20万、29.5万。由于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对失业人口的总体状况缺乏准确把握,势必模糊中国目前失业人口的现状及分布特征,影响中国就业工作的具体政策操作,从而制约或影响中国就业工作的进程及效果。
(二)中国将面临成为世界上最大失业人口大国的严峻现实。从官方统计数字看。中国目前的失业人口并不多,1997年末,英语论文格式我国城市登记失业人口为589万人(注:《中国经济时报》1998年3月3日第7版。)。但中国的实际失业人口(包括城乡的显性失业人口和隐性失业人口在内的综合失业人口)规模巨大,而且随着我国国企改革的深入,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经济结构的全面调整及产业结构的升级,中国的失业人口还将逐年增加。据学者估算,1997年中国城乡综合失业人口大约1.8~2.6亿规模之多,预计到2000年,将达3亿多(注:《经济学消息报》1998年3月13日第1版。),从而面临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失业人口国的严峻现实。
(三)我国劳动者的整体素质偏低。我国劳动力资源相当丰富,不仅劳动力总量供大于求,产生总量性失业,而且供求结构差异较大,劳动力素质普遍偏低,不能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从而形成结构性失业。我国劳动者素质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1)文盲、半文肓多。据统计,我国总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的只占0.86%,受过高中教育的只占6.9%,文盲、半文盲达1.8亿,占总人口的22.2%,其中青年又占36.1%,即我国有6500万青年几乎没有受过文化教育(注:《经济参考报》1996年8月10日第2版。)。(2)劳动技能低,结构不合理,据资料表明,目前,全国现有职工1.5亿多人,技术工人近7000万人,其中初级工、中级工分别占80%和18%左右,而高级工则不到2%,全国已评聘的技师只有34万人,而高级技师不过2000多人。(3)思想素质不适应,如存在等、靠、要的思想。随着我国经济增长方式逐步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更新加快,大量低素质的劳动力势必难以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而沦为结构性失业人口,并形成中国不少单位“超编”和“缺员”、“缺编”并存的两难局面。
(四)国企改革的困惑。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的国企改革严重滞后并已日益成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瓶颈”。其直接结果,主要表现在国企亏损面仍继续扩大、国企亏损额增加、国企销售收入增长缓慢、资产负债率攀高、“双停”企业有增无减、破产倒闭企业越来越多等方面。而国企改革严重滞后的间接结果的主要表现之一则是国企职工失业人数剧增。目前国有部门作为吸收新增就业劳动力主渠道的格局已发生变化,并已出现国有经济吸纳新增劳动力的减少和历年冗员存量大量排放(即隐性失业显性化)并存的严峻局面,从而增加了21世纪就业工作的严峻性和艰巨性。
(五)农业部门就业严重不足。从当前及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看,我国就业工作除面临着劳动年龄人口自然增长的就业压力及隐性失业显性化加速两种劳动力过剩压力外,还受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潮顶托”,更面临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加速转移的就业压力。由于受传统体制及户籍制度等影响,我国失业最明显的特征之一是农业部门就业不足,即存在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导致农村大量劳动力外流,流入城市又无法为现代经济部门吸收,从而增加城市就业负担。据专家测算,我国目前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达1.8亿左右,近9000万流动人口,尚有1亿滞留在农村,形成潜在的过剩劳动力。随着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农村商品化的发展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势必推动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加速转移。据专家预测,未来5年,我国农村过剩劳动力总量将达2.14亿人,尚有1.37亿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
(六)就业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具体主要表面在:(1)就业经费投入严重不足。目前,全国各级财政拨付的就业经费每年只有2亿多元,在财政支出中所占比重不到1%,与就业对资金的需求相差甚远。不仅如此,不少地方政府对就业经费的投入不够重视,拨款数额也越来越少,有的地方(如广西、吉林等省区)甚至早已取消就业经费预算,使就业经费缺乏可靠保障。(2)作为就业资金的另一重要来源——失业保险基金也远远不能满足大量企业职工失业或下岗后的救济与再就业的资金需求。据劳动部就业司预测,1995年~2000年,全国失业保险基金收支缺口大约为255亿元。(3)各地为弥补资金不足而建立的再就业基金的资金来源和征集标准缺乏可靠的制度保证,所能筹集的资金极为有限,从而大大制约了就业资金的成效。
(七)劳动力市场不完善。我国劳动力市场尚未形成合理流动的就业体制。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由于受户籍制度、人事档案制度、跨省就业核准制度和外来人员就业许可制度等劳动人事行政管理的制约,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尚未形成。城乡之间、不同经济成分企业之间、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的劳动力流动,仍然存在着实际上的障碍,从而不利于劳动者自主择业权的实现和人力资源的充分利用。(2)市场化的就业体制尚未形成。据统计,我国城镇劳动力市场化程度大约在40%左右。(3)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就业信息服务体系十分落后,亟待加强。
(八)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健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保障制度是缓解就业压力并为就业提供宽松社会经济环境的一个技术性措施,由于种种原因,目前,我国的失业保障制度建设严重滞后,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失业保障的社会化程度低;企业包袱重;失业保障覆盖面狭窄;失业保障待遇水平低,与现阶段的平均生活水平不相适应;失业保障基金筹集困难,数量有限;基金管理体制不健全;失业保障立法不健全,目前还没有制定《失业保障法》等方面。这些问题使我国21世纪的就业工作既缺乏理论上的支持,又没有现实的经济社会基础。
二、21世纪中国失业型城镇贫困问题治理的八大对策
中国目前乃至今后职工失业型城镇贫困的治理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在实施过程中,应着重抓好以下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重视对中国目前以失业型贫困为主体的城镇贫困问题的理论探讨及政策指导,这是21世纪中国城镇贫困治理的前提。
首先,按市场经济要求,从全社会劳动力资源配置的角度来考虑、分析中国的失业问题。当务之急是科学地规范“失业”、“下岗”、“再就业”等概念。我国应尽快确立符合国际惯例的全口径、没有城乡之分、对劳动年龄没有上限的一般失业观。尤其是对城镇隐性失业人员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确定一个公认的客观的统计标准。
其次,国家统计部门应重视对中国目前真实失业人口的统计工作,并每月、每季度、每年定期公布我国实际失业人口规模、真实失业率等基本信息数据,从而及时以科学、规范、权威、动态的统计数据,有的放矢地指导21世纪中国的就业工作。
此外,为便于对失业人口进行动态的规范管理,还应重视规范企业用工申报备案制度和用工年检制度。企业正式招用下岗职工一定期限以上的必须及时(或限时)向劳动部门申报备案。
(二)提高我国劳动者的整体素质,这是21世纪中国城镇贫困治理的基础。
首先,应加紧建立以劳动力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多层次、多渠道、多功能的职业培训体系。尤其是要发挥各级教育部门的作用,并鼓励兴办社会民办培训实体,加强对失业人员的就业培训,积极开发劳动者的职业技能,拓宽职业选择余地,提高失业人员就业或再就业的竞争能力和对新岗位的适应能力,从而最终缓解劳动力供给与经济发展所需人才不对口的矛盾,缩短失业者的待业时间,减少结构性失业人口。
其次,应加强宣传教育,引导观念转变。通过抓思想教育,引导失业者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树立自主意识和自立自强的精神,并使市场就业观念深入人心,从而最终为失业人员就业或再就业创造有利的社会氛围。
此外,还应重视尽快提高我国农村劳动力的素质。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近5亿,其中剩余劳动力1亿多,他们中的大部分文化水平很低,甚至没有文化。因此,重视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是提高整体劳动力素质的关键(注:陈端计著:《贫困经济学导论》,新疆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一版,第177-181页。)。
(三)“离业”与“就业”并举,这是21世纪中国城镇贫困治理的思路选择或突破口。
基于中国目前失业人口数量巨大而且其中相当一部分人几乎无法就业或再就业的现状特征,我们认为,在21世纪,中国政府解决就业问题的思路选择或突破口是实行“离业”与“就业”并举(或并重)。所谓“离业”,它既不同于“失业”,更不同于“再就业”,也不同于“退休”。由于这部分失业人员从年龄上还不到退休标准,故称之为“离业”。通过“离业”途径安置的失业人员既包括城、乡劳动力明显弱化的老弱病残者,也包括一些另有家庭生活来源的失业人员等。当前最为迫切的是把消费资料分配中社会福利、社会保障部分与职业分离开,并根据目前主要城市生活标准来核定每个失业人员永久性“离业”的补偿费。这是解决“离业”问题的核心。而对除“离业”安置以外的其他正常失业人口则通过正常的就业或再就业途径安排就业。
(四)重视经济发展,增加就业需求,这是21世纪中国城镇贫困治理的关键。
解决我国失业问题的治本之策或关键是以大力发展经济为手段,通过增加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方式,积极开拓就业渠道,使就业岗位在原有的基础上,总量上有新的增加,从而扩大城乡劳动力的需求。具体的政策和措施主要有:(1)大力推动国企改革,挖掘企业内部潜力,尽量在企业内部消化分流人员,并引导企业充分利用现有的厂房、土地、设备以及其他生产资料等资源,开拓新的生产经营领域和就业空间;(2)大力发展非国有经济,增加就业渠道;(3)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发挥中小企业的就业主渠道作用;(4)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尤其是全方位发展街区经济,并组织引导一些下岗失业职工向社区服务业转移;(5)通过推广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来增加就业机会,充分挖掘潜在的就业岗位,广泛推动非全日制、临时工和弹性工作制,通过政策引导失业职工以非正规部门就业的方式从事各种劳务活动;(6)促进劳动力市场的开发和统一,鼓励职工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合理流动,并利用
职工大流动所产生的就业岗位替补倍增效应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7)加大基础建设投资规模,带动经济的全面发展;(8)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就近向非农产业及小城镇分流和转移等等。
(五)重视增加就业资金投入,这是21世纪中国城镇贫困治理的重要环节。
为适应市场经济对就业资金投入的要求,一方面应大幅度增加国家对就业经费的投入,并使之得到制度上的可靠保证。为此,在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预算中,应当将“就业经费”列入一类款项,由劳动部门提出就业经费预算拨款的详细申请报告,由财政部门根据财政预算收支的总体情况和就业经费的客观需求制定预算,并将就业经费和财政预算支出中的比重与实际失业率挂钩;另一方面,应重视增强失业保险基金的承受能力,重点应放在提高统筹层次与增加基金来源上,并相应地提高从失业保险基金中提取再就业资金的比例等,从而增强失业保险基金在失业救济与促进再就业方面的功能。
(六)建立和完善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网络体系,这是21世纪中国城镇贫困治理的重点。
从长远看,建立一个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体系,是解决我国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1)逐步消除阻碍我国劳动力流动的种种制度障碍,促进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的形成。(2)建立覆盖全国的劳动力信息网络,定期向社会发布劳动力供求信息,减少劳动力流动的盲目性,包括建设就业信息传播媒体,如开办就业信息报纸,在广播、电视、报刊上开辟就业信息栏目等;定期举办人才交流会;组织区域劳务输出协作;开展长期中介服务等。(3)建立各种职业培训中心。(4)重视健全就业登记制度,加强劳动力市场法规及法制建设,强化对劳动力市场的管理和监督,确保劳动力市场发展的有序性,使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法制化、规范化,从而最终实现劳动力资源的最优配置。
(七)建立和完善中国就业工作的社会保障体系,这是21世纪中国城镇贫困治理的重要保证。首先,应制定统一的就业工作政策保障,在劳动、工商、税务、信贷、保险、城市管理等方面给失业人口的自主创业和安置失业人口较多的企业以优惠政策;其次,应加紧建立和发展职工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等保障制度,从而为失业人口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减轻由失业人口过多而造成的社会压力,从而最终为国企改革和发展提供宽松的社会环境;再次,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应广开资金筹集渠道,尽快建立再就业基金,英语论文格式为下岗职工基本生活、再就业培训等提供保障;其四,重视维护下岗职工的合法权益,既加强对劳务中介机构的规范管理,又加大对企业用工制度的监督,保证下岗职工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最后,应建立一体化的社会救济系统,当务之急是建立全国统一的最低生活保障线制度。尽快将最低生活保障线制度扩大到农村,尤其是扩大到贫困地区,从而建立一个面向全社会的救济体系。
(八)重视其他相应的配套改革,这是21世纪中国城镇贫困治理的重要措施。
21世纪十大问题 篇6
l、大型化:由于城市工业化造成的人口积聚和城市土地资源稀缺之间的矛盾,使得建筑在不断向高空生长的同时,也在向地下扩展,例如北京的京广中心地下3层、地上52层,上海的金茂大厦地下3层、地上88层,建筑的体型越来越大。
2、复合化:由于人们需求层次的提高,建筑空间已不再单独表现为住宅或办公室,更多地将住宅、商场、办公楼、停车场结合为一体,建筑具有了复合功能。
3、智能化:由美国工业的电气化引发的智能技术,被美国纽约城市广场建筑应用后,目前已扩延到了整个建筑领域。通过计算机和其他高新技术对建筑进行控制,帮助管理者提高工作效率、降低人工成本,保证建筑的可靠运行,提高建筑价值。
4、同质化:建筑材料的选用、功能的设计、室内外的环境,从厅堂灯光布置到居室房间分隔,千篇 一律。建设变成公式,整个城市规整而又单调,小区内的建筑越来越雷同,小区之间也越来越相像,个性被共性所湮灭。
5、抽象化:受到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的影响,建筑的内涵变得更加费解,建筑的外观已不能完全展现其具有的功能。为区分建筑的空间场所,表达建筑的用途和功能,只能借助于一些符号对建筑进行空间定位,来恢复建筑的环境秩序,
进入21世纪,由于人们对获取信息、增加自身能力的渴求,社会生活方式、文化理念、价值观发生深刻的变化,它们相互结合,共同构筑了住宅建筑的发展趋势。
l、知识性:信息空间所具有的开放性、兼容性和流动性特点,使得人们不出门而晓天下,因此要求建筑必须具有更多的知识内涵。建筑所含的信息量、所拥有技术的先进性决定了建筑在市场中的地位和价格走向。
2、情感性:由于生产的高效、生活的集中和竞争的压力,人们对建筑的要求从物质享受变为对精神愉悦的追求,美学、生态学、心理学、住宅社会学、人体工效学、行为学等多种学科将在建筑中得到体现,建筑文化与情感相互融合。
3、技术性:高新技术作为建筑的内在品质,在建筑的各个领域大显其能,它的实质是通过数据的传播、转换和控制来实施完成建筑物的各项预定功能。技术密集型大楼成为21世纪建筑的象征,更多的工业文明将在建筑中得到体现。
4、多元性:人类与自然、传统观念与现代思潮、国际趋势与本国国情相互融合互补,各种理论争鸣,建筑创作将更具理性,不再盲从于某一学派,各种风格的建筑随新技术、新材料的出现和应用而广泛存在,个性建筑将得到突出和体现。
5、生态性:环境保护是21世纪永恒的主题,人们对生活环境质量、节约能源的重视,社会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决定了各类生态建筑、绿色建筑、环保节能建筑将更加受到大众青睐。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21世纪,人口与生产高度集中的状况仍将延续,这就决定了中国建筑业在21世纪仍保持兴旺态势。但由于跨国公司竞争的压力和建筑业的风险性,在21世纪,中国建筑业要根据时代的脉搏,运用现代技术、人类思想最新成果的空间组合,不断地充实建筑创作,实现建筑的高效能、高可靠性、高便捷性、高适应性、高舒适性和高服务性发展,从而达到社会效益和工业效率的完美结合,解决人居问题。
21世纪十大问题 篇7
关键词: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理论教学
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在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 建筑业企业和从业人员规模迅速发展, 社会对工程管理高级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加大。为了适应行业的发展要求, 1998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设置了工程管理专业。该专业整合了原专业目录中的相关专业专业, 设置了工程项目管理、房地产经营与管理、投资与造价管理、国际工程管理及物业管理五个方向, 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较广的专业覆盖范围。此后, 各高等院校纷纷开设工程管理专业, 目前已有三百多所。虽然有些高校的工程管理专业虽然解决了数量上发展问题, 但目前我国工程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这使得高校教育教学质量不尽如人意, 高校毕业生走入社会以后不具备工程师的基本素质。因此, 探索和创新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对制定适应行业发展、专业结构合理、实践运用有效的人才培养计划和方案, 对提高教师专业教学的针对性、加强学生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研究和探索面向21世纪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又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1 人才培养定位模糊
从各个高校的实际情况来看人才培养定位比较模糊。工程管理专业的主干学科是土木工程和管理学, 辅之以经济学。很多设有工程管理专业的高校由于各自的师资队伍和办学条件不同, 或侧重于工程技术通识教育, 或侧重于管理知识和经济学知识的教育, 因此, 各高校的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存在很大差异。如:清华大学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中工程技术类的专业课占65.09%,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为59.12%, 重庆大学为47.72%, 东南大学为42.15%。因此, 高校应统一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素质要求和标准, 以规范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
1.2 课程设置不合理
工程管理专业包含的基础平台课程多达四大类, 包括技术、经济、管理、法律等。如果再加上其他相关知识, 如语言、计算机、政治思想、专业方向等则至少有8大方面的课程。一方面对学生的知识面要求较广, 如果每个方面都要深入学习的话, 则需要安排较多的课程。但由于课时分配有限, 有些需要详细深入掌握的课程因为课时不够, 学生学得也不扎实, 只能学点皮毛。另一方面由于学制和课程设置的原因, 难以充分考虑先前所学知识 (前导课程) 作支撑, 课程之间也没有很好地衔接, 缺乏后续的课程或实践作检验, 因此学习的目的性不明确、效果也不好。这样的课程开得越多, 就越让学生产生懈怠的心理。最终将导致工程管理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在工程技术方面不如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扎实, 存在看不懂图纸、做不了预决算的现象;在管理和经济方面不如管理学科毕业生, 存在做不了工程监理、搞不了工程项目管理。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急需调整, 以满足用人单位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要求。
1.3 教学方法单一、课程内容落后
工程管理专业教学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 这样很难给没有任何工程实践经验的学生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另外, 建筑工程领域国家采用的各种规范、规定非常多, 而教材当中又很难体现最新的规范, 学生在课堂学习到的内容很多是工程实践上已经淘汰的规范, 如果教师不是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很难把相关内容讲授清楚。
1.4 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脱节、知识割裂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首先反应在教学计划上, 即在确定实习和与实习密切相关的课程的开设时间时, 并没有考虑实习是印证和检验所学知识、激发将学课程学习兴趣和激情的关系, 将实习和理论课程各自独立安排。如某些学校将建筑材料安排在第一或第二学期开设, 而生产实习安排在第五或第七学期初, 使所学知识不能及时在实践中印证, 导致实习时理论知识淡忘, 实习效果不佳。其次, 具有实践环节的理论教学各自独立。如工程项目管理、工程估价、工程经济学等课程均有课程设计, 在课程设计上各自独立, 而在课程设计安排上也由各任课教师自行安排, 隔断了工程实践中它们之间的密切联系。
1.5 教师结构不合理
大多数高校的工程管理专业教师都是从高校毕业的博士 (硕士) , 虽有较好的学术素养, 但是工程实践经验较少, 在工作岗位上仍是新手, 需进一步进修与学习。
2 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对策
2.1 人才培养定位
设置在经济管理学院的工程管理专业偏重于管理方面的教学, 而设置在土木工程学院的工程管理专业往往不受到学院的重视, 而且课程设置过分强调工程技术知识, 经济管理类课程学时过分压缩, 致使工程管理专业教育趋于纯粹的技术教育, 忽视了自身“工管融合”的交叉学科优势和特点, 培养出来的人才只懂技术, 缺少工程管理人才所必备的管理素质。因此, 工程管理专业教育应以学生为中心, 以“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为理念, 进行课程体系的调整。新形势下的建设工程已不再是单纯的“造物”, 更重要的是与“人”的沟通和协调, 工程师的管理艺术主要来源于人文社科知识背景。专业基础课的设置应具有宽广的覆盖面, 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理论深度和知识广度, 尽量使课程内容集成化和综合化。
2.2 课程设置
在经济管理及法律的基础课程当中, 尽量设置应用性强, 并配备合理的课时来讲解。针对专业性强的课程, 特别是不同科目的实践教学环节摒弃过去那种各科目独立进行实践教学的做法, 采用任务导向性教学, 也就是以工程任务为源头, 每门课的教师负责其中相关环节的实践教学, 尽量让学生掌握工程建设全过程、全方位的知识体系,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3 教学方法、内容改革
首先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 将工程实践引入课堂, 以工程建设过程中的视频、动画为主要材料, 辅助以教师讲解;偏管理类的实践尽量以信息化软件为主要教学手段, 让学生在信息系统当中掌握工程建设过程当中的有关管理环节, 理解管理权力与责任及组织机构的设置等。其次, 信息化软件或者模拟沙盘教学, 让学生在信息化软件上或者沙盘上熟悉项目管理的过程等。最后, 将最新的规范及时引入到课堂教学当中, 以防止老的规范误导学生。
2.4 合理安排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
应安排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穿插进行, 提高综合教学效果。具体措施有: (1) 灵活设置课程实习。如工程测量、房屋建筑学、工程项目管理、施工技术等课程, 根据教学进程, 及时安排实习时间, 增加授课过程的实习环节。 (2) 合理安排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进程。如将认识实习安排在第四学期, 生产实习安排在第五学期初, 实习时间尽量与工地检查错开, 保证实习效果。 (3) 优化实习环节。在第七学期初增设专业实习。生产实习主要是专业技术实习, 专业实习主要是专业管理岗位实习, 以掌握岗位技能为出发点。
2.5 培养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应在学科带头人的带领下, 为年轻的博士教师搭建宽松的发展平台, 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并鼓励专业教师参加工程实践, 增强专业教师的工程实践的经验积累。通过选送优秀年轻教师到国内外知名高校进行短期交流访问, 提高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水平。S
参考文献
[1]戴兆华, 杨平.对工程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思考[J].中国建设教育, 2006, 4 (4) :7-10.
[2]王进, 王冬梅.工程管理专业教育范式的转型策略[J].高等建筑教育, 2008, 17 (3) :11-16.
21世纪十大问题 篇8
在观澜园区的插针机流水线,人几乎被机器劫持了。“就站在机器前,‘罚站’8小时(一个班8小时),一直工作。站着的时候,有个东西掉了弯腰去捡,恨不得一直有东西掉,一直不用站起来。要是可以躺一分钟,那就是天大的享受。”
富士康“跳楼门”愈演愈烈,企业家看到了管理问题,风水师看到了风水问题,社会学家看到了农民工集体困境。心理学家则用“破窗效应”来解释跳楼的员工为什么一个接一个……无论是哪种问题占上风,我们都需要承认,如今社会心理危机不可忽视。联合国国际劳工组织发表的一份调查报告认为:“心理压抑将成为21世纪最严重的健康问题之一。”
谁在晨曦中淹没于匆匆上班的人潮里?又是谁在星辰下奔波在归家的途中?为了生存,为了竞争,为了内心不停歇的欲望,他们像一只只陀螺,被命运的鞭子抽中,再也不能停息。
“如果不是大楼高层的窗户不能打开,很多人都可能已经跳下去了。”“因为当身体疲惫到一定程度,精神会完全处于无法控制的地步,那时根本不是自己。”说这话的并不是“富士康”工厂的一线员工,而是年薪30多万元、就职于某外资管理咨询专业服务公司的一位高级白领。
他们是拥有一流重点大学学历的精英,衣着光鲜,生活体面,出入顶级写字楼。但在他看来,他们本质上与“富士康”员工相差无几——他们可以连续几个月没日没夜没有周末地加班,薪资福利被克扣,公司有永远都没有尽头的任务目标,家里有等待照顾的父母、伴侣和孩子,而自己,身心健康都深受折磨……只是他们大多数人都会选择辞职而不是“跳楼”这种极端的方式而已。
情景1:王芳带着一脸的疲惫,一边接工作电话,一边走进家门,她忙着记录电话的内容,顾不上和丈夫打招呼。直到1小时后,才挂上电话,她连忙对丈夫说:“我快累死了,咱们叫外卖吧。”“好吧,反正也不是吃一天两天了。”丈夫勉强答应了她的请求。
情景2:小雅生日这天,本来和丈夫约好在一家餐厅吃饭。但临下班时丈夫却被领导紧急安排一项工作,等完成以后,已错过约定时间,出门又赶上堵车。等丈夫到了餐馆,才发现忘记买生日礼物,刚想说“对不起”,小雅愤然起身,拂袖而去。
情景3:小丽无端被老板批评,一回家就对丈夫发火:“你怎么就知道看电视呀?都几点了,怎么还不开始做饭?”“别生气了,饭早做好了,就等你了。”丈夫努力克制自己,避免争吵。
情景4:刚结婚一年,由于丈夫经常出差,婚姻已经面临危机。最近出差前夕,小娟开始抱怨:“这一年你出差了10次,咱这个家快‘重组’了。”
这些情景中,有你的身影吗?
危机带来焦虑
卡耐基在他的书中提到一个石油商人的故事:
我是石油公司的老板,有些运货员偷偷地扣下了给客户的油量而卖给了他人,而我却毫不知情。有一天,来自政府的一个稽查员来找我。告诉我他掌握了我的员工贩卖不法石油的证据。要检举我们。但是。如果我们贿赂他,给他一点钱,他就会放我们一马。我非常不高兴他的行为及态度。一方面我觉得这是那些盗卖石油的员工的问题,与我无关。但另一方面。法律又有规定“公司应该为员工行为负责”。另外,万一案子上了法庭,就会有媒体来炒作此新闻,名声传出去会毁了我们的生意。我焦虑极了,开始生病,三天三夜无法入睡,我到底应该怎么做才好呢?给那个人钱呢?还是不理他,随便他怎么做?
我决定不了,每天担心,于是,我问自己:如果不付钱的话,最坏的后果是什么呢?答案是:我的公司会垮,事业会被毁了,但是我不会被关起来。然后呢?我也许要找个工作,其实也不坏。有些公司可能乐意雇用我,因为我很懂石油。至此,很有意思的是,我的焦虑开始减轻,然后,我可以开始思想了,我也开始想解决的办法:除了上告或给他金钱之外,有没有其它的路?找律师呀。他可能有更好的点子。
第二天,我就去见了律师。当天晚上我睡了个好觉。隔了几天,我的律师叫我去见地方检察官,并将整个情况告诉他。意外的事情发生了,当我讲完后,那个检察官说他知道这件事,那个自称政府稽查员的人是一个通缉犯。我心中的大石头落了下来。这次经验使我永难忘怀。至此,每当我开始焦虑担心的时候,我就用此经验来帮助自己跳出焦虑。
是的,最坏的后果是什么?当这个后果出现时,我能面对它吗?我能承担它带来的责任吗?这是我们在焦虑时要问自己的几个重要的问题。
人之所以会焦虑会担心会害怕,是因为在潜意识中我们都渴望过一种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生活,我们在面对可能发生的事件(当然指的是消极的)或克服此事件产生的后果时缺乏信心,潜在的不自信使我们的思想、行为、情绪造成一种紊乱,肌肉不由自主地战粟。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仅注意力无法集中,情绪失控,而且记忆力会严重丧失,这种情况若不改善,长期下来,会造成我们的消化不良、胃溃疡、头痛、免疫系统的减弱、失眠、呼吸不顺畅、疲劳……
更有意思的是,这种种病状都是在“不清不楚”的情况下产生的,例如一位新妈妈在产假即将结束之前,一谈到上班就紧张焦虑,但从未真正地面对自己,找出什么是真正的“根”,只是害怕。结果因为不知其“根”,故而无法解决这种焦虑及害怕的情绪。
害怕、焦虑若是空泛笼统,不但会使人难受痛苦,而且会使人瘫痪。
卡耐基主张面对焦虑及担心的基本原则有三个:1、弄清事实;2、分析事实;3、做成决定。知名的美籍华裔心理专家张宝蕊博士认为这三个原则是非常重要的。要减少焦虑与害怕,首先就要清楚知道事实。他总结了以下一些具体步骤:
第一步:评估
1我怕什么?(或是我焦虑什么?)
2我为什么怕?(或是为什么会焦虑?)
要对这些做直截了当地探索,越具体越好,最好拿出纸笔来,清楚地写下来,问题才会明朗,仅用头脑想是不够的。
第二步:理解
1纵然我所怕的事情真的发生了,或是最坏的结果发生了。是否真的是那么可怕?
2他人是不是也经过类似的遭遇?他们是不是就完蛋了?
3如果真的发生了,我就无法活下去了吗?
评估及理解是很重要的消除焦虑的两大步骤,因为只有面对根本可能发生的最坏后果,我们才能从容地面对现在。人需要看破看透,才能放下,只有放下人的欲念,才有自信。星云大师也曾说过这么一句话:“看得破的人。处处都是生机。看不破的人,处处都是困境。”其实就是要帮助人“放下”。
评估与理解自己的焦虑之后,接下来就是要面对现在的问题。
第三步:再次评估现在的情况
1现在的真正问题是什么?
2问题的起因是什么?
3解决的办法有哪些?
4我决定用哪种办法?
5什么时候开始做?
第四步:方法的有效度评估
目的是了解此方法有没有作用,若没有,立刻就改变。
心理美容按摩
心理学家认为心理焦虑会产生一种动情激素,正是这种激素会加速肌肤中的黑色素生成。让你的脸上产生黑斑。因此掌握一定的心理放松技巧,不仅能调节情绪,也能起到美容养颜、延缓衰老的作用。
面膜的妙用。面膜不只能补水、保湿和抗衰老,还能够缓解紧张的情绪。下次再感到情绪紧张的时候,不妨静下来,敷上一张面膜,安安静静地待上5分钟,感觉会好很多。
24小时信息拒绝。如果发现自己出现了焦躁的情绪,就让自己信息空24小时。这天里,不看任何文字,不开手机,或者在街上漫无目的地走走,或者去游游泳。
宠物疗法。许多人有了宠物的陪伴,焦虑情绪会得到很好的舒缓。所以不妨也试试养小动物或植物,也可以是电子宠物,总之,让它在你焦虑的时候“哄哄”你。
芳香疗法。心理学家做治疗时,常常选用以下几种芳香:薰衣草、柑橘的香味能安抚紧张的心灵:葡萄柚的浓郁香味,不仅净化繁杂思绪,还可以提神醒脑;茉莉的味道具有安神、凝神、静气的效果,更是对抗焦虑的最佳良伴。
头部轻按。头部的轻柔按压,能够适当地分散你的注意力,让你摆脱很多自以为是“烦心事儿”的折磨。
音乐疗法。轻轻的一曲,让你的心灵安定下来,缓解焦躁,静下来的心能更好地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植物的色彩贡献。色彩对情绪有着一种奇特的对应性,色彩心理学家希泽巴说“就像维生素是人的营养品一样,色彩就是大脑的营养物”。所有的颜色中,红色有一种强有力的燃烧力量,能够让人“放宽心”。
白领减压有怪招:
“鬼旋族”
前不久有媒体报道了成都夜晚。惊现“鬼旋族”,这些白领人群每天下班后不回家,而是在街上游荡。有的人骑着自行车到处乱撞,有的人数着步子来回“漫游”……这些被称“鬼旋族”的人们唯一的目的就是下班不急着回家,先在街上游荡释放压力。
“捏捏族”
把释放压力的场所转移到了超市,这群人被人们形象的称为“捏捏族”。“捏捏族”们跑到超市并不买东西,而是找准各类商品捏一捏,发泄压力。
“偷菜族”
白领们各自有着不同的途径来宣泄压力。下班就回家的白领们。早早地洗漱睡觉,为的是半夜早起“偷菜”。因为“偷菜”已是白领们为数不多的娱乐,同时也是释放压力的方式。
“大笑族”
【21世纪十大问题】推荐阅读:
21世纪我国高校贫困生资助问题述评生资助问题述评 刘一荻06-14
21世纪是品牌的世纪08-11
21世纪能力05-17
21世纪古琴研究解读07-16
21世纪大学新英语06-01
《21世纪大学英语》06-06
21世纪体育教育06-24
21世纪资本论08-24
21世纪图书馆09-26
21世纪科学管理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