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责任

2024-11-09

论责任(共8篇)

论责任 篇1

论缔约过失责任、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的区分

[摘  要]  缔约过失责任、违约责任、侵权责任是三种性质不同的民事责任。  缔约过失责任不属于合同责任,在我国没有统一民法典的情况下,为了保护缔约当事人从开始接触、磋商到合同签订及履行完毕的全过程中的信赖利益、履行利益,在立法技术上将这两种责任制度统一规制在合同法中。同时,侵权责任保护的是固有利益,在合同签订、履行过程中可能有侵权性违约行为、违约性侵权行为发生,产生违约责……

一、前言

缔约过失责任、违约责任、侵权责任是三种性质不同的民事责任。缔约过失责任产生于合同订立阶段,它通常适用于合同订立中及合同因不成立、无效或被撤销的情况,因其与合同有关,所以它与合同责任之间的关系比较密切。【1】为了保护当事人双方从开始磋商至合同履行完毕过程中的信赖利益、履行利益,而在立法技术上,将缔约过失责任与违约责任统一规定在合同法之中;但缔约过失责任并不是合同责任,它与违约责任是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民事责任。违约责任制度是保障债权实现及债务履行的重要措施,它与合同义务有密切联系,合同义务是违约责任产生的前提,违约责任则是合同义务不履行的结果。【2】在我国,由于民事经济案件常常要涉及缔约过失责任和违约责任的问题,因此,准确区分缔约过失责任与违约责任对于充分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正确处理民事纠纷,具有重要意义。侵权责任的发生不需要当事人之间存在任何关系而且一般与合同无关,但在合同签订、履行过程可能发生违约性侵权行为、侵权性违约行为的情况,只有在侵权行为发生时侵权人与受害人之间才产生侵权损害赔偿关系。只有当侵权行为发生时,当事人之间才产生损害赔偿等法律关系。

缔约过失责任保护的是缔约当事人从开始接触、磋商到合同签订及履行完毕的全过程中的信赖利益,违约责任保护的是合同当事人的履行利益,侵权责任保护的是固有利益。在我国没有统一民法典的情况下,在立法技术上将缔约过失责任、违约责任这两种责任制度统一规制在合同法中是一创新。同时,对于因在合同签订、履行过程中侵权性违约行为、违约性侵权行为发生而引起的侵权责任与违约责任竟合时,在《合同法》第122条赋予当事人请求选择权,但对于在缔约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缔约过失责任与侵权责任的竟合  问题,我国《合同法》并没有作出规定,有待《合同法》今后进一步完善。基于三种责任在《合同法》上的这种关系,有必要对这三种责任进行简单的比较,以期对各责任有全面的认识。

二、缔约过失责任责任、违约责任、侵权责任的概述

缔约过失责任也称缔约上过失责任,它的提出实际上解决的是这样的问题:在订立合同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由于当事人一方的不谨慎或恶意而使将要缔结的合同无效或被撤销;从而给对方当事人带来损失,也可能会由于一方当事人的过失而导致对方当事人的损失。再此情况中,都有损失的发生,损失发生后,当然要有人承担损失,让谁来承担损失,正是法律要解决的问题,也是缔约过失责任存在的重要意义【3】。缔约过失责任制度的产生,正是由于合同法和侵权法的调整范围存在自身难以解决的漏洞,它们对在缔约阶段一方因过错致他方受损害无法解决,为弥补这一漏洞,需要从法律上建立缔约过失责任。【4】缔约过失责任最早系统的阐述,国内普遍认为应追溯到德国著名法学家耶林于1861年在其主编的《耶林法学年报》第四卷上《缔约上过失,契约无效与未臻完全时之损害赔偿》一文中指出:“当事人因自己的过失致使契约不成立者,对信其契约有效成立的相对人,应赔偿基于信赖而产生的损害”。即“当事人因自己的过失致使契约不成立者,对信其契约为有效成立的相对人,应赔偿基于此信赖而产生的损害。”【5】耶林的观点对各国产生了深远影响,如德国民法典第122条第1项规定:“意思表示无效或撤销时,如其表示应系应向相对人为之者,对于因其意思表示为有效而受损害的相对人或第三人应负赔偿责任,但赔偿数额不得超过相对人或第三人意思表示有效时所受利益的数额。”第307条第1项同时规定:“当事人在订立以不能的给付为标的契约时,已知或应知其给付为不能时,对因相信契约为有效致受损害的他方当事人负损害赔偿义务,但其损害不得超过他方当事人在契约生效时享有利益的价额。”【6】希腊民法典在第197条、第198条也对缔约过失责任作了一般原则性的规定。1942年的《意大利民法典》、1964年的《苏俄民法典》以及瑞士、法国的判例和学说也都先后接受了缔约过失责任,我国台湾地区民法修正前没有规定缔约过失责任的一般原则,而是仅就特定情况规定了缔约过失责任。4月21日的民法修正案增订第245条之一规定:“契约未成立时,当事人为准备或商议订立契约而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对于非因过失而信契约能成立致受损之他方当事人,负赔偿责任:①就订约有重要关系之事项,对他方之询问,恶意隐匿或为不真实之说明。②知悉或持有他人之秘密,经他方明示应予保密,而因故意或重大过失泄露之者。③其他显然违反诚实及信用方法者。由于我国尚没有统一的民法典,《民法通则》也又没有缔约过失责任制度的设计,为了对合同订立过程中当事人双方信赖利益的保护,基于合同订立过程中的诚实信用原则,因其发生在合同订立过程中,与合同有密切关联性,在吸收了德国民法典的经验基础上,我国创设了在合同法中规制缔约过失责任的立法体例,在合同法第42条对缔约过失责任作出明确的规定:“当事人在订立合同过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给对方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①假借订立合同,恶意进行磋商;②故意隐瞒与订立合同有关的重要事实或提供虚假情况;③有其他违背诚实信用原则的行为。”

对于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的研究,目前国内都比较全面、深入,已形成一定的理论体系,著名学者论著颇多。故,本文不再详述。

违约责任是民事责任的重要内容,是为保障债权的实现和债务之履行的重要措施,通常又称为违反合同的民事责任,它是指合同当事人不履行合同义务或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时所承担的法律后果。【7】违约责任在大陆法系中被视为债的效力的范畴,而在英美法系中则被称为违约的补救。【8】如《美国统一商法典》第2706条“在买方违约的情况下,卖方有权将有关货物和未交付的货物转卖”的规定。违约责任是合同法要解决的核心问题,违约责任制度也是合同法中一项最主要的制度,正如德国学者Arthurvon  Mehren所说:“合同作为一种制度不仅被限定由当事人之间通过订约而实现其私人的目标方面,而且应确定在一方违约后的责任方面。”【9】我国合同法为了确保合同债权,使当事人实现订立合同之目的――履行利益之实现,于当事人违反义务时法律明确规制其应当承担违约责任,因此在合同法第七章中设专章予以规制。从第107  条到第123条,多达十六条之多,使合同权利实现有了根本的保障,这也印证了英美法上的一句名言:“救济走在权利之前(remidies  proceed  right)”。【10】目前,学者对于违约责任的含义的表述形成了不同的学说,主要有法律后

果说、赔偿损失说、法律制裁说,【11】通常认为违约责任即就是违反合同的民事责任,指合同当事人不履行合同义务或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时所承担的法律后果。我国合同法第107条将违约责任定义为:当事人不履行合同义务或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违约责任。违约责任是当事人违反合同义务后的法律后果,重在维护交易秩序,保障当事人的履行利益的实现,是合同履行过程最重要的民事责任。

侵权责任也称侵权民事责任,是指民事主体因实施侵权行为而应承担的民事法律后果。【12】在大陆法系中常将侵权责任规定为一种债的关系,即受害人与加害人之间的以请求赔偿与给付赔偿为内容的权利义务关系。侵权责任具有以下法律特征【13】:①侵权民事责任是民事主体因违反法定义务而应承担的法律后果,②侵权责任是以侵权行为为前提的,即侵权人应对其实施的侵权行为的法律后果负责。③侵权责任具有强制性。侵权责任是行为人对国家应负的责任,是以国家强制力作保障的,它不取决与行为人的个人意愿。④侵权责任形式主要是财产责任,但不限于财产责任。法律规定侵权责任的目的与功能就在于制裁侵权行为,保护公民、法人的民事权利,恢复被侵权行为破坏的财产关系;同时体现国家利用其强制力制裁不法行为,保障法定义务的切实履行,使债权人的绝对权得以实现。

三、缔约过失责任、违约责任、侵权责任的共同点

缔约过失责任、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尽管是三种性质不同的民事责任,但都属于民事责任,都具有民事责任的一般特征,如下:

1、责任主体具有平等性。三者主体都只能是平等的民事主体,承担责任体资格平等,主体之间不存在隶属关系、支配关系,都体现了民事责任的平等性属性。【14】缔约过失责任的承担主体是在缔结合同过程中违反先合同义务的一方当事人,另一权利主体是信赖利益受损的一方当事人,在缔约过失责任中不可能出现第三人,主体资格具有平等性,这是因为在缔结合同中只存在要约人与承诺人双方当事人,双方地位是平等的,缔约人的这种特性是受《合同法》地位平等原则所决定的。而合同的相对性决定了违约责任也只能产生在合同当事人之间,有时也涉及合同之外的当事人,可能会涉及第三人,但责任承担中也只能是债务人向债权人负担义务与承担责任,主体资格具有绝对的平等性特点。而侵权责任的主体同样具有平等性,尽管是当事人之外的任何人,但双方的地位是平等的。

2、责任形式具有财产性。缔约过失和违约责任都表现为一种财产责任,即都是表现为责任人向对方支付一定的货币或者给付一定的财物,充分体现了民事责任是以财产责任为主的法律责任的属性。【15】缔约过失责任中,依《合同法》第42条的规定,给对方造成损失的,责任人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约责任基本上是一种财产责任,这于合同的基本特征分不开的,现代法上,合同是最为常用的财产流转的法律形式,违约责任作为合同债务的转化形式,与合同债务具有同一性,故而通常表现为财产性。【16】人承担违约责任的形式依据《合同法》第107条、第112条、第114条的规定,主要有继续履行,支付违约金、定金、赔偿金,还有采取补救措施等。侵权则任制度的设立旨在制裁侵权行为,保护公民、法人的民事权利,恢复被侵权行为破坏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侵权责任的责任形式是赔偿损失。可以看出这三种责任都具有财产性的特征。

3、责任结果具有补充(赔偿)性。由于“缔约过失责任产生于合同磋商过程中,只存在对一方信赖利益的损害,故缔约过失责任仅仅寻求一种补偿性的救济。”【17】主体的债务人必须弥补或填补因其缔约过失行为或违约行为所造成的损害后果,损害多少或欠付多少,就应赔偿或补偿多少,这也体现了一般民事责任的对待相应的属性。【18】《合同法》第42条充分体现了缔约过失责任的赔偿性特点,该条规定:“当事人在订立合同过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给对方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自违约责任最终得以财产责任的形式表现后,赔偿性就成为违约责任的基本特征和属性之一。《合同法》第  107条、第114条第1款的规定都体现了违约责任的赔偿性特征。侵权责任的责任形式是赔偿损失,这是由侵权法的基本功能在于补偿受害人的损失所决定的【19】;同时,还有停止侵害、排除防碍、消除危险等民事措施。

4、责任承担具有意定性。即三种责任在最后承担上当事人双方可以就损害赔偿的方式、范围、赔偿额计算的方法、赔偿数额的多少进行依法协商,也可以在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下酌情减免对方的责任,以非诉讼的和解、调解方式来解决,这些都体现了民事责任是法律允许当事人依法协商议定的法律责任的特性。【20】责任承担的意定性也是合同订立、履行中当事人双方意思自由的具体表现之一。侵权责任因其是民事责任,在责任的最后承担上,双方当事人可以协商,这是由民事责任根本特征所决定的。

另外,任何责任都是以法律的强制力为其后盾,保障责任的最后实现,体现国家意志的干涉,缔约过失责任、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也不例外,这一特性也同样贯通缔约过失责任、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缔结合同的一方当事人故意或过失地违反了先合同义务,另一方有权请求法院  (或仲裁机构)要求对方承担缔约过失责任,同样合同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时,对方当事人有权要求其承担违约责任。正是凭借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的这种依法赋予的特殊强制力,才能使缔约双方当事人或合同当事人全面、正确的履行义务,保护双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四、缔约过失责任、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的区别

缔约过失责任、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是民事责任中的三种具体责任,三者都有民事责任的一般特征,有许多相同之处,所以常易混淆,但缔约过失责任、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有着本质的不同,是三种性质不同的民事责任,主要区别体现在:

1、保护的利益不同。缔约过失责任制度在制度设立上最初就是为了保护缔约双方从开始接触、磋商到合同不能成立、合同无效、合同被撤销时双方之间为此而形成一种特殊的信赖关系,并基于这种特殊的信赖关系期望通过合同的订立、履行去实现合同目的过程中产生的信赖利益。所谓信赖利益(Vertrauensinteresse),是指“当事人相信法律行为有效成立,因某种事实之发生,该法律行为不成立或无效而生之损失,又称消极利益(Negative  Interesse)之损害。”【21】对于信赖利益的损失,依民法一般原理应给当事人予以补偿,应承担缔约过失责任;若无缔约过失责任制度,则难以建立对信赖利益的保护制度,从而使当事人在缔约阶段的信赖利益失去法律保护。而违约责任则重在保护合同当事人的履行利益,所谓履行利益(Erfuellungssinteresse),是指法律行为(尤其是合同)有效成立,并予以适当履行,是债权人享有利益,又称为积极行为上利益(Positives  Geshaftsintesesse)或积极合同上利益(Positives  Vertragsin

tersse);【22】合同生效后,对于债务人不履行合同义务或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而使得债权人的履行利益得不到实现时,法律规定或当事人约定债务人对此应承担违约责任。而侵权责任保护的是当事人的固有利益,即是当事人所拥有的人身权、知识产权、财产所有权等权利。

2、责任的性质不同。缔约过失责任具有法定性,它是基于法律的直接规定而产生的,不是以当事人之间的约定产生,并且缔约过失责任的责任形式也是法律规定,即赔偿损失,当事人不能任意选择。同时也是一种财产责任,一般以受到的损失得到赔偿为限,即该责任具有补偿性。而违约责任具有约定性,这是合同法的意思自治原则的体现,当事人可以在合同中约定违约责任的形式,约定违约金及赔偿损失的数额、计算办法等;同时违约责任也具有一定的法定性,如它规定了定金罚则及约定的违约金不得过分高于实际损失赔偿额等。但,违约责任的性质更多的体现在约定性上。侵权责任同样具有法定性,责任的承担由法律作出明确的规定,不能由当事人作出约定、协商。侵权责任又可分为一般侵权责任和特殊侵权责任,法律对于特殊侵权责任作出了严格的界定与规制。而侵权责任除了财产责任外,还有非财产责任,同时其兼有补偿性和惩诫性。

3、违反的义务不同。缔约过失行为在本质上都是违反了依诚实信用原则而产生的附随义务【23】,也称之为先合同义务【24】;它是在缔结合同中基于合同不成立、合同无效或被撤销的情形而产生的责任,缔约一方当事人违背以诚实信用原则所应负的通知、说明、协力、忠实、照顾等先合同义务,此时合同并未生效,即未发生合同之效力,因此,缔约过失责任产生的根据是先合同义务,它是一种法定义务,其核心是随义务。【25】。而违约责任,就其本质而言是违反合同义务,”  【26】这种合同义务是一种约定义务,其核心为给付义务,只能产生于已生效的合同。合同已生效,债务人应按合同约定的义务履行,对约定义务的违反,债务人应承担违约责任。相比之下,作为侵权责任前提之注意义务要低于缔约过失责任的注意义务。债务人的“侵权行为则违反了不得侵害他人财产和人身的一般义务,因违反这些义务而使侵权行为具有不法性。”【27】故,  侵权责任是违反了不得侵害他人人身和财产的一般义务。比违约责任、缔约过失责任的义务注意程度要小。

4、责任产生的时间不同。缔约过失责任是在合同订立过程中合同当事人一方违反诚信义务而产生。【28】它只产生在缔结合同过程中,适用于合同订立中及合同不成立、无效和被撤销的情况下。”【29】在这个过程中,因一方当事人的过错致使合同不能成立,即仍处在要约或承诺阶段,或合同虽已成立但因其合同标的不适法而无效,或因合同虽已成立但因其意思表示的不真实,法律行为不能发生法律效力而被撤销时,当事人已经为订立合同花费了一定的费用或为签订此合同而丧失了其他利益机会,这样立法上为平衡当事人的利益,对信赖利益的保护而创制了缔约过失责任制度。违约责任“是因为违反有效合同而产生的责任,它是以合同关系的存在为前提条件。”【30】只能发生在合同成立后且已生效,如合同已成立但不生效,此时并没有产生合同义务,因而不产生违约责任,只能产生缔约过失责任。合同生效后,债务人开始履行义务,如对合同义务的不履行或履行不符合约定,此时才产生违约责任。区分违约责任与缔约过失责任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要看合同关系是否有效成立。如果存在的是有效的合同关系,则应适用违约责任,而不必去考虑适用缔约过失责任。如果不存在有效的合同关系则可以考虑适用缔约过失责任。【31】而侵权责任则以侵权损害的事实为基础,它不一定存在于缔约过程中,也不要求当事人之间存在信赖关系,只有在侵权行为发生后才使侵权人与被侵权人之间产生了损害赔偿关系。

5、承担责任的主体不同。缔约过失责任的承担主体是在缔结合同过程中因故意或过失地违反诚实信用原则而应负的先合同义务的一方当事人,另一权利主体是信赖利益受损的一方当事人,在缔约过失责任中不可能出现第三人,主体资格具有绝对的相对性,这是因为在缔结合同中只存在要约人与承诺人双方当事人。而违约责任也只能产生在合同当事人之间,有时也涉及合同之外的当事人,可能会涉及第三人,但责任承担中也只能是债务人向债权人负担义务与承担责任,这是由合同的相对性决定的,主体资格具有相对的相对性特点。而侵权责任的主体却具有绝对性,是当事人之外的任何人,不限于缔约当事人,也可以是销售商、产品制造商。

6、归责原则不同。缔约过失责任则只能适用过错责任原则,即只有在缔约人一方有过错的情况下才会产生缔约过失责任。如果缔约当事人一方在缔约过程中没有过错,是不能让他承担缔约过失责任的。【32】当事人在订立合同过程中因合同未成立、合同无效或合同被撤销,致使对方信赖利益损失时,应以其过错作为确定责任的要件及确定责任范围的依据。这里包括两层含义:一方面,过错责任原则要求以主观过错作为过错方承担缔约过失责任的构成要件,即确定其承担缔约过失责任不仅要有违反先合同义务的行为致使对方信赖利益的损失,而且缔约方主观上有过错;另一方面,这种过错必须与信赖利益的损失之间有因果关系,以此来确定缔约过失责任的范围。违约责任的归责原则是严格责任原则,【33】即违反合同义务的当事人无论主观上有无过错,均应承担违约责任的归责原则。严格责任原则作为违约责任的归责原则已得到国内学者的普遍认可。【34】立法上在合同法第107条将该原则予以确立。同时,对于某些有名合同规定适用过错责任,如合同法第189条、第191、第320条、第374条、第406条、第425条等,这样形成以严格责任原则为主导,过错责任原则为例外和补充的格局。【35】而根据我国现行立法及司法实践,侵权责任的归则原则有:过错责任、过错推定责任、公平责任原则,其中,过错责任原则是适用与一般侵权行为的一项基本归则原则。我国《民法通则》第106条第2款确立了过错责任原则;第126、121、122、124、127条对过错推定原则作出规定;第106条第3款将公平责任于立法确认。

7、构成要件不同。归责原则的不同决定了它们的构成要件不同。我认为缔约过失责任的构成要件主要有:①当事人双方必须有缔约行为,即这种行为发生在合同订立阶段;②当事人一方必须违背依诚实信用原则所产的法定义务,即先合同义务;③主观上必须当事人一方有过错,包括故意和过失;④客观上须另一方当事人信赖利益受到损失;⑤当事人主观上的过错与另一方当事人信赖利益的损失之间须有因果关系。上述五个条件须同时具备,才能构成缔约过失责任。违约责任的构成要件分为一般构成要件与特殊构成要件,对于一般构成要件目前学界有不同观点,有一要件说、两要件说、三要件说、四要件说。【36】我认为,违约责任的构成要件只有一个,即违约行为,只要当事人一方有违约行为,不履行合同义务或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就应当承担违约责任。一般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需同时具备行为人具有违法侵权行为、主观上存在过错、损害事实的存在、侵权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有因果关系这四个要件,特殊侵权责任则不需要侵权人主观一定有过错,即使没有过错但给他人造成损害的,也

构成此责任。我国台湾学者史尚宽先生将侵权责任之要件归为三点:①须有归则性之意思状态,②须有违法之行为,③须有侵害行为与损害之因果关系。【37】

8、行为形态不同。对缔约过失责任构成要件中的缔约过失行为的研究,梁慧星先生,王利明先生,崔建远先生对此有较完善的论述【38】,归结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①假借订立合同,恶意进行磋商(见合同法第42条第1款);②欺诈缔约,即故意隐瞒与订立合同有关的重要事实或提供虚假情况(见合同法第42条第2款);③违反人格及人格尊严等违背诚实信用原则的缔约行为(见合同法第42条第3款);④擅自变更,撤回要约;⑤违反初步的协议或意向协议或许诺;⑥泄露或不正当地使用商业秘密;⑦订立合同中未尽保护义务而侵害对方人身权、财产权的行为;⑧违反禁止强制订约的义务;⑨缔约之际未尽通知、保密义务等给对方造成损失的缔约过失行为;⑩因一方过错使合同不能成立的行为;(11)因一方违反法律、法规致使合同无效的行为;(12)因一方过错使合同变更后无效的行为;(13)因一方过错使合同被撤销的行为;(14)合同不被追认的无效行为;(15)无权代理而订立合同的行为等。违约行为形态不同学者划分不同【39】,有学者将违约行为分为预期违约和实际违约,实际违约又分为不履行合同义务和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不履行合同义务又可分为履行不能和拒绝履行。履行义务不符合约定又分为迟延履行、瑕疵给付与提前履行等。【40】侵权行为形态可分为一般侵权行为与特殊侵权行为。不同学者有不同划分,如:王泽鉴先生将一般侵权行为分为①故意或过失不法侵害他人之权利,②故意以背于善良风俗之方法加害与他人,③违反保护他人之法律。特殊侵权行为包括①共同侵权行为,②公务员侵权行为,③法定代理人和雇佣人侵权行为,④定做人侵权行为,⑤动物占有人或工作所有人侵权行为。【41】王利明、杨立新先生将一般侵权行为划分为:⑴侵害财产的侵权行为,⑵侵害人身的侵权行为,包括侵害一般人格权、生命健康权、身份权、其他人格权的行为。【42】

9、责任形式不同。由于缔约过失责任是一种法定责任,所以不能由当事人来进行约定,只能由法律来直接进行规定,而且只能是损害赔偿责任。【43】,依合同法第42条的规定,当事人在订立合同过程中给对方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违约责任的责任形式则很多,合同法在第七章违约责任中主要规定了如下几种责任形式:①继续履行;②采取补救措施;③赔偿损失;④支付违约金;⑤定金罚则;同时,在“合同履行”一章中的第63条规定了针对执行政府定价或政府指导价的合同的价格制裁的违约责任形式。而侵权责任除损害赔偿之外,还有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消除影响【44】等其他财产责任形式和非财产责任形式。

10、赔偿损失的范围不同。缔约过失责任的赔偿范围仅限于信赖利益。【45】信赖利益的损失,“不是现有财产的毁损灭失,也不是履行利益的丧失,而是因为相信合同的有效成立,导致的信赖利益的损失。”【46】既包括因他方的`缔约过失而导致信赖人的直接财产的减少,如费用的支出,也包括信赖人的财产应当增加而未增加的利益,信赖合同有效而失去的某种应得到的机会。当然,这些利益表现是在缔约时可以预见的范围之内。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可不受可预见规则的限制。赔偿应以过错责任原则为依据,适用完全赔偿原则。信赖利益赔偿的结果是使当事人达到合同未曾发生时的状态,但缔约过失的损害赔偿则不能合意事先达成。而违约责任的损害赔偿主要指履行利益(也有学者称之可得利益【47】损失的赔偿,要受到可预见规则的限制,因违约而造成的实际损害。即合同成立且生效后,而违约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时给非违约方造成的损失,履行利益赔偿的结果是使当事人达到合同完全履行时的状态。一般而言,相比较违约责任赔偿的范围要比缔约过失责任赔偿范围大。对于赔偿的计算办法、数额等,违约责任可以通过双方当事人协商,也可事前达成合意,。侵权责任的损害赔偿范围“包括现有财产的灭失和可得利益的丧失,而且依法享有所谓非财产损害赔偿问题。”【48】,即包括侵犯财产权和人身权所造成的物质损害和精神损害。

11、免(减)责事由不同。缔约过失责任则没有免责条款。【49】,不存在免责的问题,因为在要约承诺阶段不存在实际履行的问题。【50】在缔约过程中只有双方人存在混合过错的情况下才存在减轻责任的可能,即双方在缔约过程都有过错造成了一方当事人的信赖利益的损失时,才可以减轻另一方的缔约过错责任。而违约责任中当合同双方当事人都存在违约时,就各自的违约行为对对方承担责任,可以相互折抵。当出现法定的免责事由或约定的免责事由时,违约方将免除承担法律责任。法定的免责事由主要是指合同法第117条规定的不可抗力,包括自然灾害、政府行为、社会异常事件等。约定的免责事由包括当事人在合同中约定的免责条款和约定的不可抗力的范围,约定的不可抗力条款是对法定不可抗力条款的补充与细化。侵权责任可因加害认证明其已尽了相当之注意义务而免责。根据我国现行法律及司法实践,侵权责任免则事由主要有:①依法执行职务,②正当防卫,③紧急避险,④受害人同意,⑤不可抗力。

五、缔约过失责任与侵权责任、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竞合

在现实生活中,因民事关系的复杂性,同一违法行为常具有多重性质,符合合同法和侵权行为法中不同构成要件。【51】在合同订立过程中,有时会因一方的过错而致使对方的人身、财产权等绝对权利受到侵害,使当事人的固有利益受到损失;在合同的履行过程中,也同样会发生因当事人的违约行为而侵害对方的人身权、财产权  ,也可能因侵害对方的人身权、财产权而违约,这时会发生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竟合的问题。《合同法》第122条以立法的形式赋予了当事人请求选择权,即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竟合的情况下,当事人有两项请求权,但只能在两项请求权中选择一项行使。允许当事人选择其一进行索赔,充分体现了合同自由的精神。

缔约过失责任与侵权责任都是因民事违法行为引起的法律后果,受损害方都可以依法请求司法救济。 需要指出的是,实践中缔约过失责任和侵权责任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发生竞合。受害人主张何种责任,直接关系到他的切身利益。例如,王某进入某商厦买一高压锅,在看售货员演示样品时,样品发生爆炸而致人身伤害。在此案中,若依缔约过失责任,受害人王某仅能向某商厦索赔,若依侵权责任,王某则不仅可向某商厦索赔,还可向产品的制造者追偿。那么,受害人应该以何种请求权来索取赔偿呢?参照德国及我国台湾地区的学者的观点,一般都不主张通过侵权行为法的方法来追究该商场的责任,因为依照德国及台湾地区民法的规定,该商场可以通过证明其已对直接造成损失的受害人尽到了相当的注意义务而免则,从而减少受害人获得赔偿的机会。另外,给予侵权行为构成的注意义务低于在缔约过失责任中的注意义务,因此,按照侵权行为法追究加害人的责任将不利于受害人。因此,有学者主张,我国可以承认侵权责任与缔约过失责任的竟合,使受害人享有选择权,从而更有利于受害人,也更有利于实现民法的立法目的。【52】

>

《合同法》虽未明确规定缔约过失责任与侵权责任的竞合问题,但是根据合同自由的立法原则,并参照最相类似的第一百二十二条之规定,笔者认为,既然受害人有时主张缔约过失责任有利,有时请求侵权责任更好,那么法律应该赋予他选择权,允许当事人选择其中一种权利进行行使,以达到侧重于保护无辜受害人合法权益的目的。当事人向人民法院起诉时作出选择后,如果在一审开庭以前又变更诉讼请求的,人民法院应当准许,不得加以限制。

六、结语

总之,通过上述的简单比较,可以看出缔约过失责任、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有一些相同之处,具有民事责任的一般特征,是民事责任体系中的具体分类,三种责任相互独立,互相区别,但又有一定的联系,某些情况下还会发生竟合的问题。缔约过失责任、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为保护当事人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的形成的期待利益、履行利益、固有利益的实现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缔约过失责任、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对于当事人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形成的期待利益、履行利益、固有利益的保护始终处于周延状态。因此,对这三种民事责任作本质上的认识,有利于充分保护缔约当事人及合同当事人的民事权益,尤其在司法实践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利明著:  《违约责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版,第606页。

【2】徐杰,赵景文主编:《合同法教程》,法律出版社1月版,第247页。

【3】李国光:《合同法解释与适用》,新华出版社,19版,第180页。

【4】王敬飞:《新合同法释论》,陕西人民出版社,年版,第51页。

【5】王利明著  《违约责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3月第1版第595页。

【6】隋彭生著:《合同法论》,法律出版社,6月版,第72―73页。

【7】陈小君:《合同法学》,中国政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31页。

【8】王家福著:《民法债权》,法律出版社,1991年版,第128页。

【9】王利明、崔建远著:《合同法新论・总则》,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3月版,  第572页。

【10】沈达明著:《英美合同法引论》,对外贸易出版社,1993年版,第66页。

【11】叶林:博士论文《违约责任及其比较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版,第55页。

【12】王利明、杨立新:《侵权行为法》,法律出版社,版,第8页。

【13】王利明、杨立新:《侵权行为法》,法律出版社,19版,第8页。

【14】寇志新著:《民法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年9月版,第282页。【15】寇志新著:《民法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9月版,第282页。

【16】崔建远:《合同法》,法律出版社,2000年7月版,第246页。

【17】孙礼海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立法资料选》。法律出版社1999年3月第1版第146页。

【18】寇志新著:《民法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9月版,第283页。

【19】王利明、杨立新:《侵权行为法》,法律出版社,年版,第99页

【20】寇志新著:《民法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9月版,第283页。

【21】王泽鉴:《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第五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年版,第212页。

【22】韩士远:《违约损害赔偿研究》,法律出版社,1999版,第161页。

【23】王利明著:  《违约责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年版,第608页

【24】余延满著:《合同法原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版第171页。

【25】余延满著:《合同法原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70页。

【26】梁彗星:《从过错责任到严格责任》,载《民商丛论》第8卷,法律出版社,1997版。

【27】王利明著:  《违约责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608页。

【28】余延满著:《合同法原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版第171页。

【29】余延满著:《合同法原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版第171页。

【30】王利明著:《违约责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606页;崔建远主编:《合同法》,法律出版社2000年4月版,第256页。

【31】王利明著:《违约责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607页。

【32】余延满著:《合同法原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70页。

【33】王利明著:《民商法研究》,法律出版社,月版,第451―471页。

【34】崔建远著:《合同法》,2000年7月版,第252页;陈小君著:《合同法学》。

【35】邢颖著:《违约责任》,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年10月版,第53页。

【36】邢颖著:《违约责任》,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年10月版,第39页。

【37】史尚宽:《债法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11页。

【38】王利明、崔建远著:《合同法新论・总则》,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3月版,第176页。

【39】王利明、崔建远著,见前,第583―589页;陈小君著,见前,第240―241页。

【40】邢颖著:《违约责任》,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年10月版,第73-75页。

【41】王泽鉴:《法律思维与民法实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9月版,第151页。

【42】王利明、杨立新:《侵权行为法》,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140、141、159页

【43】王利明著:《违约责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607页;余延满著:《合同法原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70页。

【44】季立刚:《合同法教程新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2页。

【45】王秋实:《缔约过失责任制度及其适用》,载《阴山学刊》1999年第12期。

【46】王利明著:  《违约责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608页。

【47】费思编著:《现代经济合同》,兰州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版,第39页。

【48】余延满著《合同法原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版第171页。

【49】王洪亮主编:《合同法难点热点疑点理论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49页。

【50】孙礼海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立法资料选》,法律出版社,1999年3月第1版第148、149页  。

【51】王利明、杨立新:《侵权行为法

》,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120页  。

【52】崔建远:《合同责任研究》;第290页。

论责任 篇2

一、会计责任是被审计单位被审计单位对建立健全和有效执行本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 保证本单位提交的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完整性, 保护本单位资产的安全与完整等负有的责任

被审计单位对进行会计核算, 编制会计报表所应负的责任, 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选择和运用恰当的会计处理方法包括会计政策和会计方法;二是对各项经济事项作出完整的记录;三是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保证财产的安全与完整;四是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合法性。会计资料的真实性是指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业务为依据, 如实地反映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会计资料的完整性是指经济活动、财务收支和会计核算的资料必须全面、系统, 既不发生疏漏, 又不发生以偏盖全的现象;会计资料的合法性是指经济活动、财务收支和会计核算必须符合《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及其相关的财务会计制度, 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和内部管理制度。

会计是一种管理活动, 其整个活动过程所表现出的职能就是反映、监督、控制、预测、分析、决策六大项。会计的反映、监督职能, 旨在对过去所发生的经济业务进行记录、报告, 以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 其着眼于经济活动的过去和现在。而会计的预测、分析、决策职能则是对未来经济活动进行有目的、有倾向的引导, 使其向符合决策者意愿的方向发展。可见, 会计行使其职能, 是为了达到以下目标: (1) 满足宏观经济管理的需要, (2) 为企业外部各有关方面了解其财状况和经营成果提供信息, (3) 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提供信息。对于会计责任, 可以从外部责任和内部责任来划分。会计的外部责任在于: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合法、完整;保护资产的安全与完整;而会计内部责任则在于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无论内部责任, 还是外部责任, 都是为了保证会计目标顺利完成。

综上所述, 会计责任是指与会计目标相对应的, 会计活动应承担的责任是保证会计目标的实现。根据我国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 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责任涉及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1) 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随着企业规模、业务量逐步加大, 交易处理逐步复杂, 掌握企业经济命脉的财务部门, 在会计核算程序上可能发生的错误、舞弊现象也逐步增多。因此, 建立健全企业内控制度, 才能保证企业有效运营。 (2) 保证资产的安全、完整。只要两权分离, 所有者将经营权交与经营者, 经营者就应责无旁贷地保证资产安全、完整, 因此会计不只是简单地核算, 还要承担起对企业资产保值增值监督的责任, 防止企业资源 (对于国有企业, 就是国有资产) 流失。 (3) 向企业外部各方提供真实、公允的会计信息。正确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可靠的会计信息。国家宏观经济决策部门、企业管理者、投资人、债权人需要了解企业真实的会计信息以供决策。企业集团要从总体上反映整个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也要求独立核算的部门提供真实、合法、完整的会计资料, 从而保证集团整体决策需要。

二、审计责任的理论追溯

1、审计责任的涵义

审计责任是针对注册会计师而言的。注册会计师在西方被誉为“不拿国家工资的经济警察”。虽然审计费用应由审计单位支付, 但是, 它却不能仅仅只为被审计单位负责, 而是依照独立审计准则, 根据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及会计准则、会计制定对被审计单位的会计核算和会计报表是否公允地表达了其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资金变动情况, 进行审查, 将其审查结论表达于审计报告。并对其出具的审计报告的真实性、合法性负责。可见, 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责任具有既对被审计单位负责, 又要对政府负责的双重性。审计报告的真实性包括如实反映、可验证性、公正性、合法性四个方面。如实反映是指审计报告应如实反映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范围、审计依据、已实施的审计程序和发表的审计意见;可验证性是指审计结论可以通过事实进行复核验证, 计算分析正确, 如果进行复核, 可以得出相同的结论;公正性是指审计的立场公正, 不偏不倚, 审计意见的表达不受任何偏见或成见的影响, 对影响财务报表公允性的重要信息均应客观披露。审计报告的合法性是指审计报告的编制和出具, 必须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和独立审计准则等国家有关法律及行政法规的规定。

2、经济发展至今, 受托经济责任的对象已扩展为全社会, 责任范围进一步扩大, 责任强度也进一步加强。注册会计师要负的审计责任就在于审计报告, 《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7号》指出:“注册会计师应对出具的审计报告的真实性、合法性负责。”审计报告的真实性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审计报告要如实地反映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范围、审计依据、实施的审计程序和应表示的审计意见;不偏不倚、不受任何偏见的影响, 对影响会计报表公允表达的所有重大方面都应予以披露;具有可验证性, 即事后如需验证, 可按相同的审计程序, 获得相同的审计结论。审计报告的合法性, 是指出具的审计报告必须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和独立审计准则的规定。

由此可见, 在内容及性质上, 审计责任有别于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责任, 两者不可以互相代替或免除。

三、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在实际工作中难以界定的原因分析

可能引起的审计责任, 主要有:审计人员自身的原因, 比如注册会计师未完全严格遵照《独立审计准则》和《注册会计师法》的要求执行, 或是缺乏良好的职业道德。被审计单位方面的原因, 主要包括客户的错误、舞弊、违法行为以及客户的经营失败。在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中还存在一些现实问题, 引起了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的界定不清, 主要原因如下:

(一) 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不足

独立审计的主体是处于超然独立地位的注册会计师, 是一种受托审计, 而非强制性审计。因此, 独立审计应具备双重独立性, 既要独立于委托人, 又要独立于被审计单位。目前, 会计师事务所的“挂靠制” (尽管“脱钩”工作正在进行) 和行政干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 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难以实现真正的独立, 打破行业和地区垄断。这是造成实务中会计责任、审计责任界定不清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二) 在实际工作中理解上的分歧

1. 会计执业界同公众之间理解上的分歧

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目的在于通过其审计, 合理保证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的可靠程度, 以供会计报表的使用者做出合理判断和决策。但注册师审计并不是对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的正确性、合法性、完整性作出百分之百的承诺, 对被审计单位未来发展和经济效益与效率做出肯定性的保证。然而, 注册会计师事业在我国发展的时间并不长, 公众对民间审计行为的性质, 审计报告的意义存在着某种程度的误解, 公众审计期望与审计实际作用之间也存在着一些差距, 这也是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界定不清的又一个客观原因。

2. 企业与事务所之间的分歧

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难以界定、两者互相转嫁风险的原因之一, 是由于两责任的承担者的角度不同, 代表的是不同的利益主体, 被审计单位同事务所之间存在着利益上的冲突。

被审计单位总是以“审计单位理应检查出存在的问题”为由推脱会计责任。然而, 现代审计由详细审计发展到抽样审计, 从审计取证的广度上而言, 不可能涉及到企业的所有凭证、帐簿;从审计取证的深度而言, 审计工作只是短时间内对企业会计信息真实公允性的一个再认定, 审计人员只是从原始凭证中去推理业务发生的起因、经过, 了解的程度非常不全面。若企业管理者、会计人员及相关方面串通舞弊, 审计风险将会大大增加。因此, 只可能承担由于审计失误而造成的审计责任。

在目前我国普遍存在会计人员素质偏低的情况下, 一些事务所从事的业务, 诸如代理记帐、代编报表等, 也确实造成了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界定的困难。注册会计师进行代理业务时, 身为审计人员, 但代表的是会计主体, 事务所再对以错误、甚至虚假的会计信息为根据编制的报表进行审计, 两者的责任界定就会变得非常含糊。

四、在实际工作中界定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

目前审计工作中, 比较可行的方法有签定审计业务约定书和实行会计资料承诺制, 还可以通过强化企业内部会计监督和加强社会监控力量, 建立健全良好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和会计师事务所的质量控制制度, 以提高会计工作和审计工作质量, 尽可能地去避免引起注册会计师法律诉讼的发生。

论侵权责任与违约责任竞合 篇3

关键词:违约责任;侵权责任;责任竞合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的侵权责任和违约责任的情况,如购买的移动电话在使用过程中由于质量问题发生爆炸,造成主体的人身伤害受伤和其他财产损失。这就是典型的侵权责任与违约责任的竞合,当事人既可以提起侵权之诉,也可提起违约之诉。

一、侵权责任与违约责任竞合的概念

侵权责任与违约责任的竞合,是指行为人实施了一个不法行为,这个行为既违反侵权法的规定又违反合同法的规定,且同时符合侵权责任和违约责任的构成要件。在处理竞合时,学界有这么三种学说:一是法条竞合说,二是请求权竞合说,三是请求权规范竞合说。我国《合同法》采取请求权竞合说:即一个行为同时符合两种责任构成要件,受害人可以择一行使侵权行为请求权或合同上的违约请求权。①

二、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竞合的原因

(1)在早期罗马法中,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的分离即有体现,在盖尤斯的著作《法学阶梯》中的到明确肯定。

(2)从合同法及侵权行为法保障的利益上看,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的竞合是不可避免的。如果一行为同时造成期待利益和现存利益的损害,亦同时构成侵权性的违约和违约性的侵权。

(3)如果加害人和受害人之间事先存在合同关系,但不法行为人又实施故意侵害他人权利并造成损害事实的侵权行为,而正是因为事先定立了合同,使加害行为除了可以认定为侵权行为,也可以认定为违约行为。

三、常见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竞合的形态

(一)买卖合同

在销售合同中,卖方故意或过失卖次品,那么卖方按照合同法的规定应当承担违约责任,如果因标的物的缺陷,导致在买的人受到伤害,依侵权法应承担致买受人的人身、其他财产损害的侵权赔偿责任,从而发生责任竞合现象。

(二)租赁合同

在租赁合同中,如果出租人提供的租赁物存在瑕疵,由于缺陷对承租人的人体健康或造成其他损害的财产或租赁的疏忽造成租赁物损坏,破坏或丢失由于可能会产生竞合的侵权责任和违约责任。

(三)医疗合同

在医疗活动中,依据医疗合同规定,一旦发生医疗事故,如果是因为负有注意义务的医疗服务提供方没有认真履行注意义务而导致的,否则即违反合同义务,医院或医务人员应承担违约责任;而依侵权法规定,医疗服务提供者造成医疗事故,给患者带来生理上损害,侵犯了患者的人身权,则应承担医疗事故的侵权责任,责任竞合由此产生。

四、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竞合的解决方式

(一)我国合同法第一百二十二条的规定及含义

我国《合同法》第一百二十二规定:“因当事人一方的违约行为,侵犯对方人身财产权益的,受损害方,有权选择依照本法要求其承担违约责任或依照其法律要求承担侵权责任”。可以发现,在我国《合同法》里,采取的做法是请求权竞合说,限定在一定条件下的,即不法行为首先必须是违约行为,同时,它也侵犯了他人的个人财产的权利,受害人有权自由选择什么样的形式行使索赔权。

(二)立法和法律适用中存在的问题

从我国《合同法》第一百二十二条的规定来看,采取的是请求权竞合说,规定了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在竞合时,允许当事人可以选择侵权责任或违约责任中的一种来提起诉讼,赋予了当事人自主选择权。同时还规定了当事人不能对这两种责任一起提出请求。笔者认为,在目前情况下,这种设计有其明显的合理性:第一,如果受害人同时提起侵权和违约的索赔将获得双倍赔偿,无故加重了加害人的额外责任,违背了公平正义原则;第二,受害人选择一个最有利的方式提起诉讼,也可以得到有效的赔偿损失,但由于其存在竞合系统过于简单,不足之处也很明显。主要表现在:受害人只能就一种请求权提出诉讼,很多情况下,这并不能使受害人的损失得到完全的补偿。

(三)完善的建议和措施

作者认为,责任竞合发生后,应充分考虑受害人的利益,让当事人最有效地保护自己的合法利益。对此,王利明教授针对请求权竞合立法模式存在的缺陷,提出了三种解决模式:第一种是采取责任聚合的方式。 第二种模式是受害人选择一种请求权提起诉讼,在基于此赔偿时适当地增加赔偿数额。第三种模式是受害人基于一种责任提出赔偿请求后,通过适用惩罚性赔偿来弥补受害人损失。②第一种模式使得受害人获得双份赔偿,虽然保护了受害者的利益,却加重了不法行为人的责任,对不法行为人有失公平,且不符合损害赔偿之法理。第三种模式是被害人责任索赔的基础上,通过应用惩罚性损害赔偿责任的受害者的损失,但该模型仅适用于侵权。

本文认为我国现行的法律规定下,采用第二种模式较合理。首先,因为民事关系的复杂性,由于某些特殊的原因,致使当事人的某一种请求权不能实现的时候,允许当事人行使另一种请求权;其次,当事人选择了一个请求权进行诉讼,而另一个请求权并不会必然消灭,如果当事人选择的一种请求权能够全部得以实现,但它不能弥补所有的伤害后果,应允许当事人行使权利,使这两者的损害造成的损害可以得到充分的补偿。对与侵害人来说,他的行为引起了多种损害的结果,让其承担由此产生的多种损害后果责任,也自然符合公平的原则。违约也往往会给受害方带来很大精神上的伤害,引入“精神”违约的必要性,理论与实践的细微差别。

因此,笔者建议,我国现行立法模式下,除了应允许当事人就两项请求权中一项提出诉讼,法院也只能满足其一项请求权,在司法实践中,当事人就一项请求权提出诉讼,法院也以一种责任形式进行审理,若当事人的损失得不到完全的补偿,应允许当事人附加其他赔偿请求,当然,对于附加请求应当加以合理限制。

注释:

①王利明.《民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三版.

②王利明.違约责任论(修订版)[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参考文献:

[1]郭明瑞.《民法》第584页,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二版.

[2]王利明.与民法同行: 第2卷[M].北京: 法律出版社,2006: 307.

[3]张文显.法哲学范畴研究[M].修订版.北京: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 137.

作者简介:吴妤彤,1994年,女,汉族,陕西安康人,广西师范大学法学院2012级法学专业,法学本科。

论责任与担当 篇4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事:

大家好,我演讲的题目是《论责任与担当》 何为责任?

责任就是责任心和责任感,是我们这个社会为人处事的基本要求。人生在世,就必然要与“责任”打交道:为人父母,养儿育女是责任;身为儿女,孝敬老人是责任;经商开店,诚实守信是责任;悬壶行医,救死扶伤是责任;站在三尺讲台,教书育人是责任;头顶国徽,秉公执法是责任......时时刻刻,事事处处,须臾不可缺失责任意识。可以说,正是人们强烈的责任心、责任感和责任意识,不断推动着我们事业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何为担当?

是一种态度,亦是一种责任感,是一种接受,亦是一种行动。为自己、他人,为国家、民族。历史上那些杰出的担当者,即使在自己名字的正面烙下深深的伤痕与苦难,也一定会在名字背面呈现历史赋予的闪光勋章。担当是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宽阔胸怀;担当是少年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崇高理想;担当是鲁迅“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豪情壮志;担当是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气概;担当是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人生需要担当,有担当的人生才能尽显大气与豪迈;家庭需要担当,有担当的家庭才能拥有和谐与融洽;一个单位需要有担当的成员,这个单位才有发展和希望;一个社会需要有担当的脊梁,这个社会才会稳步向前!

责任和担当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生命体,责任是对担当的要求,担当是对责任的诠释。责任的重任,需要担当。“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是志士仁人对履责的坚定信念;“好汉做事好汉当”,是老百姓对担责最快意的回答。但是有的人只享受权利,不愿履行义务,更不愿承担责任,对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却选择逃避;对于自己应尽的义务,却选择推脱。交通肇事而逃逸,面对呼救却沉默,明知伤人还狡辩,受人救助反否认......这些现象表明,不肯承担责任的人还大有人在。这说明,我们的教育还没有尽到责任,公民道德教育还任重道远。

责任的防线,需要筑牢。责任好比堤坝,这是必须守住的一条底线。一旦责任的堤坝决口,欲望无从约束,责任无所担当,后果将不堪设想。失去责任约束的个人,就不会成为合格的公民;失去责任的干部,就不会成为人民的公仆;失去责任约束的单位和组织,就不会忠于职守、认真履责。筑牢责任的防线,加固责任的底线,需要个人的学习修养,需要学校的教育培养,还需要严格的责任制的硬性约束。明确责任、严明赏罚,是培养责任意识的重要途径,只有把责任导向鲜明地树立起来,才能最大限度地督促人们履行职责、勇于负责,堵住一个个“蚁穴”,严防一处处“管涌”,把责任的大堤更加巩固。

讲述社会、全世界,认识责任、知道其意义,甚至也能悟出责任之道的人很多,但是,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人不负责任,甚至做出与责任相反的事来?是因为这些人并没有真正懂得责任的意义和价值,并没有真正悟出责任的道理,更重要的是,知道了意义,懂得了道理,却不愿意去担当!责任,担当才是硬道理!最美莫过但当人。

小论责任心 篇5

敬业尽责 用心做事 努力做人

我们常听到抱怨:抱怨工作不如意、抱怨待遇不公平、抱怨管理不合理。但我们很少扪心自问:今天我们努力工作了吗?今天我们尽到责任了吗?

什麽是责任心?位置意味着责任。在一个团队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都有自己的那份责任。责任心是指对自己、对家庭、对企业、对社会所负责任的认识、情感和理念以及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态度。责任心与自信心、进取心、事业心相比为“群心”之心。

责任心决定人的工作态度,进而决定工作的好坏成败。责任心与能耐无关。不论是一名默默无闻的员工,还是高层决策者,其责任心都是相同的。责任心促使我们认真思考勤奋工作,促使我们把每一件事坚持到底按时、按质、按量完成任务。促使我们处理好份内份外相关工作。有人无人监督都能主动承担而不推卸责任。

任何一个企业都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经营目标。员工任何被动的行为和拖拉的做风,都有可能把企业推到三个和尚没水吃的危险境地。我们需要逐步完善各种岗位的责、权、利考评监督、反馈校偏机制,警示我们不要渎职失责。我们每一种岗位角色的职责应该在充分把握人性的基础上尽可能科学量化、易于测评、简介好记、便于执行。

现在公司给了我们工作的机会,给了我们发展的空间,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有义务责无旁贷好每一项工作。

你有责任心吗?你尽责了吗?

论企业的社会责任 篇6

何为企业?企业即以生产、流通或服务性活动为主要职能的,承担社会责任的社会组织。那么,什么是企业的社会责任呢?企业的社会责任,包括外部责任与内部责任。

一、企业的外部责

企业是社会中的组织,社会是以国家为单位存在的,所以,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企业就是国家的组织,那么,企业的外部责任,就是要服从国家的意志。

马克思说:“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阶级统治的工具。”这个定义不是一成不变的,到了社会主义社会,国家就是造福人民的工具。

在我们社会主义中国,尤其在当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中,国家的这一职能分外明显,一切的理论、政策、制度、法律等,皆凸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与造福人民的宏愿,那么,企业的外部责任,就要以国家利益为重,融入造福人民的宏愿中,放眼社会,展望未来,利润最大化不是惟一目标和终极目的,它只是企业应承担的物质方面的责任,国家所制定的一切制度、政策、法律等,企业都应认认真真地落实,比如税收制度、环境保护法、产品质量法、资源保护法等等,企业都应将其视为自己的责任,只有这样,我们的国家才能全国一盘棋,上下一条心,最终实现造福人民的宏愿。

二、企业的内部责任

一个企业,就是一个小社会,企业主就是这个小社会的领导者,所谓企业的内部责任,就是企业的领导者对其被领导者应承担的责任。

那么,企业领导者的责任是什么呢?企业领导者的责任就是要为被领导者谋幸福。人的幸福包括物质丰富、精神愉快、身体健康,那么,企业的内部责任,就是不仅要追求利润最大化、而且要构建企业文化、更要确保职员身体健康。

当今的我国企业,都知道追求利润最大化,但忽视构建企业文化,有的企业还忽视工人的身体健康,这都是不应该的。职工走进你的企业来,你就要关爱他们,不仅要给他们物质财富,还要给他们精神财富,更要确保他们身体健康,只有实实在在地为职员着想,职员才能不遗余力地愉快奉献,整个企业才能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我们的国家在构建和谐社会,造福广大人民,企业就应该构建和谐企业,造福全体职员。

实实在在为职员着想,并不是要企业办社会,幼儿园、医院等社会职能,有相应的社会组织承担。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为了企业的需要,在有能力的条件下,办个小型托儿所、医疗所也不是不可以。

试论图书责任编辑的责任意识 篇7

关键词:图书出版,责任编辑,责任意识

关于“编辑”概念的界定问题, 可谓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业界也有很多的专家学者发表了数量可观的论文, 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编辑”的概念, 提出了各不相同的观点。《现代汉语词典》 (第6版) 也对“编辑”一词做出了具体的解释: (1) 对资料或现成的作品进行整理、加工 (作动词用) ; (2) 做编辑工作的人 (作名词用) ; (3) 出版、新闻等单位的中级专业技术职称 (作名词用) 。

笔者认为, 在出版领域, “编辑”二字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 会有不同的内涵——既可以是人员名称, 也可以是职业名称或职务名称。作为“人员名称”讲时, 专门指从事编辑工作的人;作为“职业名称”讲时, 指编辑工作这一职业的简称;作为“职务名称”讲时, 则是指编辑人员中具有编辑专业中级职业资格者。而本文所论及的“责任编辑”, 则是指出版机构内部全面负责某一图书编辑加工的全过程, 并且具有独立发稿能力、对编辑出版该图书起主导作用, 并对该图书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负主要责任的编辑人员。

编辑工作是一项内涵极其丰富、创造性极高的工作, 属于上层建筑领域, 具有明显的意识形态特征, 在整个出版流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图书责任编辑, 并不是有些人眼中的文字加工匠, 也不是只会为别人做嫁衣的裁缝, 而是具有独立人格和地位的人。作为一名图书责任编辑, 除了需要具备极高的专业素养和职业素养外, 还要具有极强的主体意识, 尤其是要具备强烈的责任意识。这都是由编辑工作的性质决定的。

图书责任编辑的基本工作就是负责对书稿进行整理和编辑加工, 消除技术性、知识性差错, 防止出现政治性、原则性错误, 并对编辑、设计、排版、校对、印刷等环节进行监督, 以保证图书的出版质量。在新的形势下, 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 图书责任编辑甚至参与到图书的销售环节中去。鉴于此, 图书责任编辑至少肩负着四大责任:一是政治责任, 即对图书在思想和原则层面上加以把握;二是社会责任, 即对图书在社会文化传播层面上加以把握;三是业务责任, 即对书稿在技术和知识层面上加以把握, 其中也包括图书策划能力;四是经济责任, 即对图书在经济效益层面上加以把握。因此, 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图书责任编辑, 必须在这四个方面树立牢固的责任意识。

一、政治责任意识

编辑出版工作是我国文化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属于意识形态范畴, 具有较强的政治性, 因此必须严格把关,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和出版方向, 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图书责任编辑作为编辑出版工作的直接参与者, 必须要树立较强的政治责任意识, 因为这直接关系到其所策划和出版的产品的意识形态属性, 这在一定程度上对一个国家的意识形态属性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 政治责任意识是出版工作者必须具备的首要素质。

在实践中, 图书责任编辑要增强政治责任意识, 牢固树立把关意识, 使图书编辑出版工作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严格遵守党的新闻出版方针, 严格执行国家对图书出版的有关规章制度, 使出版的图书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为全党全国的大局服务。

图书编辑的政治责任意识与其职业实践中的政治把关能力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前者指导后者, 后者又不断地检验和完善前者, 二者相互依存, 相互促进。

鉴于此, 图书责任编辑要提高自身的政治理论水平, 保持清醒的头脑, 增强社会责任感, 树立政治责任意识及大局意识, 增强政治责任感, 严格遵守编辑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规范, 为促进我国新闻出版事业健康有序的发展作出贡献。

二、社会责任意识

2011年3月19日, 国务院对《出版管理条例》做出了修订, 其第三条规定:“出版活动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 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传播和积累有益于提高民族素质、有益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 弘扬民族优秀文化, 促进国际文化交流, 丰富和提高人民的精神生活。”这就要求图书的责任编辑要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意识, 所编辑出版的图书要弘扬真善美, 向社会大众正确地传递知识与信息, 要宣传积极向上的思想, 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因此, 图书责任编辑要正确面对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的考验, 正确面对当前意识形态斗争日益尖锐的考验, 正确面对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长的考验, 努力使所出版的图书有益于提高民族素质, 有益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有益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 有益于促进国际文化交流, 有益于丰富和提高人民的精神生活。

三、业务责任意识

业务能力是编辑的立足之本, 也是保证图书质量的基础。如果没有扎实的业务功底和专业知识, 就无法成为一名合格的编辑工作从业者。然而, 有了较强的业务能力和专业知识, 就一定能够担当责任编辑吗?答案是否定的。一名合格的责任编辑不仅要有较强的业务能力, 而且要有强烈的业务责任意识。只有在强烈的责任意识的驱使下, 才能够让自身的业务能力发挥效用, 最大限度地服务于图书出版工作。

(一) 图书策划方面的责任意识

面对当今出版领域激烈的竞争形势, 出版机构必须要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而核心竞争力最终要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来实现。那么, 这些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又是从何而来的呢?毫无疑问, 它们是编辑人员策划而来的。目前, 大多数出版机构的责任编辑都要参与图书的策划工作, 即既是责任编辑, 又是策划编辑。笔者认为, 责任编辑在图书策划方面的责任意识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1.市场意识。责任编辑要有强烈的市场意识, 要了解和熟悉自身专业领域的图书出版市场。只有对市场状况烂熟于胸, 在策划图书时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胸有成竹。因此, 好的市场意识是责任编辑进行图书选题策划的基础。

2.创新意识。责任编辑在充分了解市场之后, 要创造性地开展图书策划工作, 即要有一定的创新意识。面对变化莫测的图书出版市场, 唯有创新才能生存, 才能策划出与众不同的好产品, 才能在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 实现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品牌意识。好的图书品牌是需要精心策划的, 仅仅只有好的选题, 若没有良好的品牌意识, 也就不能够形成一定的品牌效应。因此, 责任编辑在图书策划方面要树立强烈的品牌意识。

由此可见, 责任编辑在图书策划方面的责任意识十分重要, 它直接影响出版机构图书产品的质量, 是出版机构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基础。

(二) 图书编校方面的责任意识

近年来, 图书出版界频频出现严重的质量问题, 编校质量不合格的图书比比皆是, 而且差错率高得令人惊讶。这些严重的质量问题大多都是技术性、知识性的错误, 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错误呢?究其根源, 大部分是图书的责任编辑在编校方面缺乏责任意识造成的, 因此其主要责任在图书的责任编辑。

笔者认为, 图书编校质量下降, 甚至是粗制滥造, 是部分编辑素质不高、专业能力差、知识面狭窄造成的, 而最主要的原因则是由于图书责任编辑缺乏相应的责任意识造成的。有些编辑不能充分认识到编校工作的重要性, 在工作中随意性很强, 对技术性、知识性错误抱有无所谓的态度。正是这种不负责任的态度造成了严重的编校质量问题, 导致图书质量难以保证。

作为图书的责任编辑, 不仅要在初审过程中从专业的角度对书稿的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和学术价值进行审查, 把好政治关、技术关、知识关、语言文字关, 对书稿的取舍及修改提出意见和建议, 而且要在书稿的整理、编辑加工、校对、复审、终审、三校核红、通读、印刷等各个环节中树立起强烈的责任意识, 这样才能保证出版优质的图书。

因此, 图书质量与图书责任编辑在编校方面的责任意识息息相关。

四、经济责任意识

随着我国出版业转制改革的全面深化, 出版机构要面向市场, 参与竞争, 甚至是要面向国际市场, 参与国际出版物市场的竞争。在当今的市场经济条件下, 出版物作为一种商品, 必然具有商品的一般属性, 即要参与市场流通, 以其特有的使用价值换取价值, 为出版机构带来经济效益。然而, 在整个出版工作中, 编辑工作是中心环节, 对整个出版工作的全局具有关键性的影响和作用。也就是说,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出版机构要实现其经济效益, 编辑工作是关键。而责任编辑是编辑工作的直接参与者和主导者, 自然也就对出版机构经济效益的实现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就对图书责任编辑担负起图书出版工作的经济责任提出了要求。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 从事图书编辑出版工作的责任编辑一定要有强烈的市场观念和经济责任意识。具体来说, 图书责任编辑的经济责任意识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

1.心中要有市场。这里所说的市场, 有两方面的内涵:一是目标读者群;二是产品。图书责任编辑要深入研究读者, 尤其是一些新兴的读者群, 要学会站在读者的角度思考问题, 处处为读者着想, 这样才能策划出符合市场需求的图书。只有符合市场需求的图书产品才能有一定的发行量, 才能为出版机构带来经济效益。至于产品, 也是以读者的需求为基础的, 但是也要求图书责任编辑有独特的眼光, 甚至是前瞻性的眼光, 这样才能在这个选题满天飞的时代独具慧眼, 发现并挖掘出符合读者需求的选题, 将其变为产品, 进而为出版机构带来经济效益。

2.要重视图书的质量。这里所说的图书质量, 一是指图书的编校质量, 二是指图书的内容质量。图书的编校质量是基础, 图书的内容质量是升华。没有好的编校质量, 再好的图书内容也会失去光芒。试想一下, 当读者捧着一本满是错别字和知识性错误的书阅读, 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他/她还会细细品味书中的内容吗?因此, 责任编辑首先要保证图书的编校质量, 然后在此基础上尽力挖掘其优质的内容, 即其经济价值所在, 并将其呈现给读者, 以吸引更多的读者来阅读。这样一来, 经济效益的实现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3.积极参与宣传推广和营销。作为新时代的责任编辑, 已经不再是单纯的文字加工匠, 而是要学会最大限度地参与到出版工作的各个环节中去。其中, 积极地参与图书的宣传推广和营销工作已经是图书责任编辑必须进行的日常工作之一, 同时也是图书责任编辑的经济责任意识的具体体现。图书责任编辑只有积极地参与图书的宣传推广和营销工作, 才能保证所策划和编辑出版的图书有更好的销量, 更好地实现其经济效益。

总之, 图书责任编辑的经济责任意识要贯穿于整个出版过程之中, 无论是图书的策划、编校, 还是政治性把关, 甚至是图书的宣传推广和营销, 都需要责任编辑具有较强的经济责任意识。图书责任编辑只有具备了这种强烈的经济责任意识, 才能准确地把握出版商机, 策划出版符合市场需求的优秀的图书产品, 才能使所出版的图书有好的经济效益, 这对出版机构的生存至关重要。

五、结论

作为出版工作中心环节的直接参与者, 图书责任编辑的素质高低直接关系整个出版工作的成败。在图书责任编辑的诸多素质中, 责任意识是十分关键的因素。没有良好的责任意识, 纵使拥有再多再优秀的其他素质, 对出版工作来说也是无益的。

上述图书责任编辑的四种责任意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它们相辅相成, 相互促进, 共同构成了图书责任编辑的核心素质。其中, 政治责任意识是影响编辑出版工作的最关键的因素, 是基础, 是重中之重。没有良好的政治责任意识, 其他的责任意识均无从谈起。而社会责任意识则隶属于政治责任意识, 也可以将其看作是政治责任意识的一个组成部分。业务责任意识是图书责任编辑最基本的素质, 它对图书的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经济责任意识则是为整个出版工作提供物质保障, 没有图书责任编辑的经济责任意识, 出版工作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无从得以发展。

总之, 图书责任编的以上四种责任意识都直接关系出版机构的生存与发展, 关系整个出版工作的成败与否。

参考文献

[1]南方.责任心也是职业道德[J].中国出版, 1999 (6) .

[2]陈德.责任编辑要增强责任意识[J].中国出版, 1997 (10) .

论公平责任 篇8

关键词:公平责任;性质;适用

笔者认为把公平責任作为归责原则的观点,无论从法律体系上还是司法实务中,都欠缺合理性和合法性的论证。如果将公平责任作为一种归责原则,则明显有损害赔偿社会化的趋势之嫌;在司法实务中,对公平责任的扩大适用,会混淆“个人责任”、“公平责任”等侵权法理的基本原则,往往会限制民事主体的行为自由、侵害无过错民事主体的财产权益。因而其应该作为损害填补的规定,但是即使公平责任作为损失分担的指导性原则,也不能任意扩大其适用,因为民事损害风险的最终保障靠的应该是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而不能将政府责任转嫁给任意单个的民事主体,使他们去承担所谓“社会公平”的道德义务。

一、公平责任的概念和性质

公平是一种讲求利益均衡的中庸之道,即“于利益不自取太多,而与人过少,于损害亦不自取过少而与人太多”,它要求人们在民事活动中应当做到机会均等、互利互惠、兼顾双方的利益。①我国学者大多是以《侵权责任法》第24条的规定为依据,对公平责任给出自己的定义并开展讨论的。

王利明教授认为:“公平责任是指在当事人双方对造成损害均无过错的情况下,由人民法院根据公平的观念,在考虑当事人的财产状况及其他情况的基础上,责令加害人对受害人的财产损失给予适当补偿。”②杨立新教授认为:“公平责任原则,是指加害入和受害人都没有过错,在损害事实已经发生的情况下,以公平考虑作为价值判断的标准,根据实际情况和可能,由双方当事人公平地分担损失的归责原则。”“徐国栋教授的观点为:“公平责任原则,就是在损害既非高度危险来源所致,加害人又无主观过错,导致受害人既不能根据过错责任原则,也不能根据无过错责任原则从加害人获得赔偿,造成显失公平的局面时,授权法官基于公平的考虑,斟酌加害人与受害人双方的经济状况,判令加害人赔偿被害人一部或全部损失的法律规定。”③

对于公平责任的定性,有学者主张它属于一种责任类型,应当在归责原则体系的范畴内进行规范,而另有些学者主张将其排除在责任的范畴之内,笔者更为赞同后一种观点,即公平责任并不属于一种责任类型。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应该这样定义公平责任:是指对损害的发生,当事人均无过错(不属于过错侵权),又不属于法律明文规定无过错侵权,但是,如果不适当补偿受害人的损害将有违公平原则,而由人民法院根据具体情况和公平观念,确定由当事人适当分担损害后果的损失分配规则。

二、公平责任的定性问题

(一) 我国公平责任的现状分析及争论

1.“公平责任原则”肯定说

我国民法学界对我国侵权责任法是否承认公平责任原则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即肯定说和否定说。持肯定说的学者认为:公平责任原则是指当事人双方在对造成损害均无过错,但是按照法律的规定又不能适用无过错责任的情况下,由人民法院根据公平的观念,在考虑被侵权人的损害、双方当事人的财产状况及其他情况的基础上,判令侵权人对被侵权人的财产损失予以适当补偿。④这种观点进一步认为,公平责任在性质上是法律责任而非道德责任;公平责任是以公平观念作价值判断标准来确定责任的;公平责任主要适用于当事人没有过错的情况;公平责任主要适用于侵犯财产权案件。

2.“公平责任原则”否定说

有学者认为公平责任原则不是一个归责原则,其理由有三:一是《民法通则》并没有规定公平责任原则是归责原则;二是公平责任调整的范围过于狭小且不属于严格的侵权行为;三是在实践中双方都无过错的损害赔偿纠纷并非一律适用这个规则。⑤

(二)公平责任不能成为归责原则

笔者认为《侵权责任法》第24条所规定的公平责任既不具有责任构成的性质,也不能成为一项归责原则。

首先,从其位置来看:众所周知,法律的立法体例不仅是法律规范体系本身逻辑自洽的内在要求,同时具有司法适用中体系解释的功能和作用。因此,任何法律都有其特定的立法体例。根据我国现行立法,《侵权责任法》的归责原则仅限于其第6条规定的过错责任原则和第7条规定的无过错责任原则。从第8条开始,《侵权责任法》第二章规定的均为责任构成、责任方式、损失计算、损失分担、承担方式等内容。再反观第24条的位置,其处于该法第二章的倒数第二条,其所处位置足以说明,该条并非对侵权责任归责原则的规定。

其次,从其内容来看:因为归责原则是确认和追究侵权责任的基本规则,其仅存在于侵权责任制度之中,并从根本上决定着责任构成、抗辩事由、责任方式、责任大小等具体制度。

再次,从归责原则的本质属性和法律地位上讲,“损失分担”亦不可能属于归责原则的范畴。归责原则是《侵权责任法》的核心,必须由法律明确规定,而不可能通过理论解释产生。既然我国《侵权责任法》明确规定了过错责任和无过错责任两种归责原则,在理论研究和实践中就不可能再创造出第三种归责原则。

综上所述,《侵权责任法》第24条的规定不能成为归责原则,从本质上说,公平责任解决的不是侵权问题而是损失的分担问题其实质上只是在意外损失发生的情形下,根据公平原则和衡平理念,通过互助共济的方式来实现社会和谐的一种意外损失分担规则。

三、公平责任的适用条件和适用范围

(一)公平责任的适用条件

公平责任作为特殊情形下的损失分担规则,在适用时须符合以下要件。

(1)当事人对损害的发生都没有过错且案件不能适用无过错责任。如果行为人具有主观过错,其理应按照过错责任原则承担责任;如果受害人具有主观过错,则行为人无须与其共同分担损失。如果第三人对损害的发生具有过错,理应由第三人承担侵权责任。在具体适用中应当注意公平责任同无过错责任的区别。二者的理论核心都不同,前者是双方对损害的发生均无过错,而后者强调的是不问过错而非无过错。

(2)行为人客观上造成了受害人的损害。即必须有损害事实的客观存在,且该损害与行为人的行为直接相关。否则,行为人不应当与受害人分担损失。

(3)行为人的行为在客观上具有违法性。即行为人必须实施了侵权行为。如果行为人的行为具有合法性,行为人就无须与受害人分担损失。因此,双方对损害的发生都没有无过错,只是行为人分担损失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4)受害人损失较大且无力承受。在《侵权责任法》第24条规定的情形下,行为人是没有过错的,本应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果按照“损害自负”的传统原则,受害人的损失只能由其自己承担。但是,由于受害人也没有过错,由其承担全部损失不符合公平原则的理念,所以法律才要求行为人与受害人分担损失。

(5)受害人的损失无法通过其他途径得到补偿。如果受害人的损失可以通过第三人承担责任得到补偿,或者可以通过商业保险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得到补偿,行为人就无须与受害人分担损失。

(二)公平责任的适用范围

因为其本身所具有的特殊性,笔者认为应该严格限制《侵权责任法》第24条的司法适用。公平责任不能适用于明确规定适用无过错责任的情况,在通常情况下,无过错责任原则仅适用于产品责任、环境责任、高危责任等特殊情形,其适用范围受到了特定限制,是不能够随意扩大的。而且无过错责任是一种侵权责任,公平责任规定的是损害分担机制,其在本质上只是一种补偿义务,二者具有完全不同的性质,根本不能相互混淆适用。如果公平责任被适用于无过错责任的情形,势必会造成无过错责任原则的无限扩大适用。

笔者认为,《侵权责任法》第24条不仅仅适用于特定情形下的意外损失分担,而且属于“可以”适用的任意性规范。该条实质上是在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不尽完善的现实情况下而依法设立的一种意外损失分担机制。因此,该条的适用必须达到通过当事人之间的互助共济来实现社会和谐稳定这一特定的立法目的。

四、降低公平责任的适用风险——完善社会救济制度

(一)责任保险

责任保险,是指保险人就被保险人对于第三人依法应负赔偿责任,在受赔偿请求时负赔偿责任的一种保险,又称为第三者责任保险。⑥笔者认为,既然责任保险制度是以民事责任制度为基础的,那么其不能过分落后于民事责任制度的发展。因此,除了保险实务界的努力外,在法律方面,首先要进一步完善保险法关于责任保险的规定。目前,我国保险法对责任保险的专门规定,仅限于两个条文。而对于责任保险与财产保险的本质区别、责任保险的适用范围及其标的限定、责任保险的第三人地位、责任保险的第三人索赔的抗辩与和解等诸多问题的解决方案等均没有规定。其次,应明确强制保险与自愿保险协调发展的立法定位。强制责任保险应当与自愿的责任保险协调发展,适度的推行强制责任保险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保护受害人权益的政策目标。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强制责任保险是一种特殊的商业保险,它体现了公权力对保险合同自由原则的干涉。因此,我们应该把这种干涉限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不能忽视其商业保险的属性。

(二)保险制度

社会保险是通过国家强制建立社会保险基金,对老龄者、贫困者、失业者、残疾者等提供生存和生活的基本保障,提高全社会整体福利的社会保障制度。经过多年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和探索,我国的社会保险制度为劳动者提供了很好的底线正义,对国家的和谐与稳定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但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及完善,现有的社会保险制度逐渐暴露了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立法严重滞后和不健全;第二,社会保险的法律实施机制比较薄弱;第三,社会保险制度安排存在缺陷。对此,笔者有如下几点建议:第一,选择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保险制度模式;第二,加大社会保险的立法力度;第三,完善社会保险的各项制度;

五、结语

公平责任是指对损害的发生,当事人均无过错(不属于过错侵权),又不属于法律明文规定无过错侵权,但是,如果不适当补偿受害人的损害将有违公平原则,而由人民法院根据具体情况和公平观念,确定由当事人适当分担损害后果的损失分配规则。无论是学术界还是事务界,关于公平责任的定性往往是众说纷纭,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笔者认为,责任和义务不能仅仅限于在学术上的区分,在立法上也要严格的坚持。公平责任条文中的“可以”“分担损失”等用语显示了此条只是损失分担机制,《侵权责任法》第24条的规定不能成为归责原则,也不失无过错责任的特殊规定,其实质上只是在意外损失发生的情形下,根据公平原则和衡平理念,通过互助共济的方式来实现社会和谐的一种意外损失分担规则。

注释:

①《论公平责任原则》,段洪艳,载于《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1月版。

②王利明:《侵权行为法归责原则研究》[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03—110页。

③杨立新:《侵权法论》(上)[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59页。

④王利明:《侵权行为法研究》(上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74页。

⑤杨立新:《侵权法论》[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版第118——119页。

⑥王利明:《建立和完善多元化的受害人救济机制》,中国法学,2009年第4期。

参考文献:

[1]段洪艳.《论公平责任原则》.载于《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1月版.

[2]王利明.《侵权行为法归责原则研究》[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03—110页.

[3]杨立新.《侵权法论》(上)[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59页.

[4]徐国栋.《民法基本原则解释》[M],中国政法大學出版社,1992年版,第73页.

上一篇:华人在国旗下的演讲稿下一篇:路旁的橡树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