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者角色案例(精选8篇)
管理者角色案例 篇1
中班角色游戏案例
案例发生的区域:小吃店案例发生的年龄班:中1班
【案例】:谁来当“服务员”
游戏开始了,娃娃家的爸爸、妈妈,烧烤店和超市的营业员、医院的医生、护士等都选择好,但是我发现在“百味小吃”店里还缺一个服务员。于是我问道“今天谁愿意当小吃店的服务员呀?”可是,我发现我询问了几遍,还是没有小朋友愿意举手,我就问:“夏婷,你今天愿意来当服务员吗?”夏婷很快的回答:“陆老师,我不想当服务员!”我又问:“为什么不喜欢当服务员呀?”我刚说完是,就听见下面孩子争着回答:“老师,当服务员一点也没劲的,没有客人的时候就一直站在那里,没有事情做,也不能到其他地方去!”听见了孩子的回答,于是我接着说:“那服务员在没有客人的时候可以做些什么事情呢,我们一起来像个办法。”接下来孩子们开始讨论起来,通过大家的讨论,最终决定服务员出了招呼客人之外,还要在空闲的时候做各种小点心,接下来我们又讨论了今天要制作的小点心。这时候,就看见很多小朋友在举手了,还说着:“老师,我来、我来。”
【分析】:
通过对孩子的观察,我发现服务员这项工作对于孩子来说,已经失去了兴趣,他们在发现有客人的时候就站在那,喊着快来买,空闲的时候就站在那也不喊了,只是站在那看着玩游戏的小朋友。中班下学期的幼儿在角色游戏中的能力已经较以前有了一定的进步,因此在今天我对孩子提出问题的时候,孩子能积极、踊跃的举手,就说明孩子在遇到游戏中的问题时已经能够开始想办法解决了。针对于这样的情况,教师要善于观察、发现问题,并及时与幼儿讨论解决问题的策略。
【指导策略】:
在本次游戏中,首先,教师应该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同时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孩子的自主性。在本案例中,我以讨论的形式让幼儿自己说出解决服务员空闲的时候应该做的事。在这样的讨论中,无形中提升了幼儿角色游戏的能力,也培养了幼儿在游戏中的团结精神。其次,作为老师,我们就应该睁着一双敏锐的眼睛,随时去捕捉孩子的学习发展需要,以“参与者”、“指导者”的身份积极地去解决孩子游戏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矛盾。这样的话,相信孩子的游戏水平也会不断提高。
管理者角色案例 篇2
1. 案例教学中的学生角色分析
在传统的课堂讲授式教学中,学生处于消极和受支配地位,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才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体和中心,需要围绕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1.1 案例讨论的准备者
在案例教学中,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要进行相应的准备工作,教师主要是精通案例教材、预测学生的反映和制定案例讨论计划,而学生则主要是熟悉案例,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案例,解决问题,并想象课堂上的讨论情景,进行适当的心理准备。
1.1.1 熟悉案例。
案例教学和讨论建立在对案例的了解基础上,因此学生需要了解和熟悉案例,这就要求学生在准备过程中对案例进行阅读。为了避免在案例阅读中纠结于细枝末节、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学生可以先粗读案例,获取基本信息和对问题的基本概念。然后对案例进行精读,详细了解案例中的相关数据、信息和事实。另外,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发现案例中的有些信息和事实不够详细和明确,因此还需要查找和阅读相关的一些资料。
1.1.2 知识的准备。
在阅读案例的基础上,要对案例进行分析,并运用所学知识,对解决案例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让自己处在案例所描述的环境中,结合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对问题进行分析,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这是一个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过程,因此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如果学生不具备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的指导与支持,就无法对案例作出正确恰当的分析。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可能会发现自己知识的不足,并进行相应知识的补充和学习,这也是案例教学能够促进学生自发学习的原因所在。
1.1.3 心理的准备。
除了熟悉案例和相应的知识准备外,学生还需要进行情感和心理上的准备。案例教学是一个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互动的过程。在案例讨论中,学生需要阐述自己的观点、听取他人的观点、接受他人的提问和质疑。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有出乎意料的或惊人的问题,因此学生应该有相应的心理准备,预测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并准备发言及承受相应的压力;同时也要有一个开放的心态,倾听并且尊重别人的观点。
1.2 案例讨论的参与者
案例讨论是案例教学的关键环节,也是学生主体作用得以充分体现的一个环节。在案例讨论阶段,教师处于辅助地位,学生才是整个课堂的中心和焦点。在这一阶段,教师可以采用一定的手段激发学生的讨论热情,而学生也应该积极地参与到案例讨论中,因为学生有责任与其他人共享观点,观点的交换是案例讨论的基本内容;同时讨论也让学生自己的观点经受挑战,从而使认识更加全面和深刻;另外在讨论中,学生的分析能力、沟通能力、说服他人的能力都能得到全面锻炼。[2]
一般来说,案例讨论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小组讨论,第二阶段是班级讨论。在第一个阶段,每个小组成员应该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听取小组成员的意见和看法,进行头脑风暴式的讨论,然后形成整个小组的观点和方案。第二个阶段是案例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其目的是在全班范围内共享经验和智慧,进一步发散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的视野。在这一阶段,每个小组可选出一名代表进行发言,阐述本组的观点和方案。其他同学应该认真听取发言,并进行积极的提问和辩论。
1.3 案例分析报告的撰写者
为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运用和理解,更好地从案例教学中学习,在案例讨论完成之后可以要求学生撰写案例分析报告。案例分析报告是用书面的形式对案例进行理性的分析和总结。[3]案例分析报告的撰写,能够进一步强化学生对案例的认识,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另外,为了保证学生认真地准备案例,也可以要求学生在案例的准备阶段,撰写案例分析报告。准备阶段的案例分析报告是个人独立思考的结果,而在案例讨论完成之后的案例分析报告则是在吸收他人观点和深入思考的基础上,对先前案例分析报告的一个完善和修正。
2. 案例教学中的教师角色分析
作为一种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核心的新型教学法,与传统的教学法相比,案例教学中的教师角色也发生了改变,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中心和焦点,而是应该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引导、支持和服务。
2.1 案例的选择者
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可以编写案例,但如果没有条件,教师也可以选用别人已经写好的案例。因为案例教学是围绕案例展开的,所以案例的选择对案例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作用,良好的案例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好地培养和锻炼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实现相应的教学目标。一个良好的、星级质量的案例应该具有以下的特征:一是提出没有明显答案的问题,带给学生挑战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二是明确必须解决问题、做出决策的主角;三是需要读者运用案例中的信息思考问题,案例要给学习者带来一种有必要从案例中搜寻相关信息和证据的感觉;四是需要读者进行批判性、分析性地思考,以便对问题及其潜在的解决方式进行评估;五是具有足够的赖以进行深入分析的信息,以便使学习者利用现有信息作出高质量的分析和推理。[1]
2.2 案例讨论的组织者
在案例讨论中,学生的责任是积极地参与讨论,教师的职责则是创造出一个有利于学习的氛围,负责引导和组织学生的讨论。
教师在组织案例讨论时,要考虑三个方面的因素:一是内容管理,要确保充分涉及与实现教学目标密切相关的实际论题;二是时间管理,确保有效分配课堂时间以实现教学目标;三是学习进程的质量,确保实际的讨论对学生来说真正称得上是一次有吸引力且具有激发力的学习机会。[1]
就内容管理而言,教师应该注意到,案例的讨论是对所学知识的运用,因为案例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点,所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这就需要学生对以往零散的知识进行综合,而学生可能因为经验不足,对战略性的问题缺乏整体观念和驾驭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引导,给学生提供相应的思考线索。关于案例讨论的时间管理,应该视案例情况而定,一般案例基本背景知识占课堂时间的五分之一,小组和全班讨论占课堂时间的五分之三,总结和评价占课堂时间的五分之一。
在案例讨论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其中,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激励。激励的方法比较多,其中最为常用的方法是评分制度。案例讨论一般都是先分小组进行,然后进行全班的集体讨论,为了激发小组讨论的热情和保证小组讨论的质量,教师可以对各小组的讨论情况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打分。另外,因为课堂案例讨论是案例教学中的重头戏,所以教师可以对出勤良好且积极参与讨论的学生进行分数的奖励。再者,如果要求学生撰写案例分析报告,教师就可对案例分析报告写得好的学生进行加分。
2.3 总结者和评价者
在案例讨论结束的时候,教师要进行相应的总结和评价。教师的总结和评价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6]一是对案例所涉及的知识点种类及相关知识点的联系进行总结;二是对整个案例讨论过程进行总结和评价,对讨论中表现积极的同学进行表扬,对讨论中的独到观点进行肯定,同时对案例讨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恰当的引导。
教师在总结和评价的时候,要避免给案例问题一个官方的观点或是审定性的观点,因为很多的案例问题是没有唯一正确的答案的。除了对案例讨论进行总结和评价以外,教师也可以运用提问的方式,请学生进行回顾和总结,这样更便于学生发现案例分析和讨论过程中的优点和问题。
摘要: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 案例教学法最大的特点是师生角色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案例教学中, 学生是案例讨论的准备者、参与者及案例分析报告的撰写者;教师是案例的选择者、案例讨论的组织者及总结者和评价者。
关键词:案例教学,学生角色,教师角色
参考文献
[1][4][5]小劳伦斯.E.列恩.公共管理案例教学指南[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46, 128, 69-71.
[2]洪小艳.案例教学法研究[J].山西科技, 2008, (3) :57.
[3]徐艳霞.引入案例教学, 提高教学实效[J].职业技术教育研究, 2006, (11) :43.
管理者角色案例 篇3
【摘要】传统案例教学在酒店管理课程中表现出视角单一、缺乏交互性、工具固定性等方面的局限性。本文提出了创新的多角色案例教学方法,阐释了在酒店管理课程中运用多角色案例教学方法的基本思想,并从案例角色设计、角色任务安排和不同角色的学习路径三方面构建起多角色案例教学的基本模式。
【关键词】案例教学 多角色案例教学 酒店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099-02
19世纪70年代由哈佛大学法学院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兰代尔提出的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媒介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总结规律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以其鼓励学生参与、提高学生的评论分析推理能、扩大社会认知、训练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等优点,在法学、管理学、医学等强调实践的学科领域赢得了广泛的支持和运用(雷焕贵,段云青,2010),在酒店管理课程教学中也大量使用。然而,酒店管理课程的独特性对于传统的案例教学提出了挑战。文章首先分析了传统案例教学在酒店管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若干局限,而后提出了创新的多角色案例教学的思想,最后详细地描述了多案例教学中的角色安排、角色任务和不同角色的学习路径,构建起多角色案例教学的基本模式。
一、传统案例教学在酒店管理课程中面临的挑战
1.顾客参与和单一视角之间的矛盾
顾客参与是服务性企业的显著特点之一。顾客参与到酒店服务的生产和提供过程里,造成了酒店管理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具有的多主体参与的特征。传统的案例教学较多地强调基于一个主体、一个视角介入案例的分析和问题的解决,一般不提供多视角审视案例的机会。
2.实时性和缺乏交互性之间的矛盾
顾客参与到服务的生产和提供中,形成了顾客、服务提供者以及服务管理者的实时互动,这种互动性带来动态变化的情境,使得企业需要及时调整服务和管理策略。传统的案例教学较多地在固定的情境中解决问题,不考虑多主体交互产生的影响。
3.异质性和工具固定性之间的矛盾
服务行业明显地表现出异质性特征,即对于产品的感知和评价因人而异。故而,标准化的服务和管理策略可能会失去效果,处理同一个问题,可能因为顾客的不同而需要不同的方案。然而,传统的案例教学方法多强调对于某个原理或者工具的使用,方法和手段往往是从企业方单向度考虑的。
二、多角色案例教学的合理性
针对上述矛盾,一个有效的解决途径是在案例教学中引入多个不同的角色,根据学生的特点安排在案例中模拟不同的角色,承担不同的任务,并且展开互动式的研讨,形成“多角色案例教学”。多角色案例教学的合理性在于:
第一,多角色形成不同的视角展开观察和思考。多个不同的角色因其不同的角色任务,模拟了不同主体的思维和行动,呈现了一个案例中多个不同的主体的视野、感知、情绪和情感,以及他们对于问题的不同看法和利益诉求。因此学生更能全面和深入地理解案例所展示的情境。
第二,不同角色的带入为交互性情境的创设提供可能。有了多种角色的植入,立场不同的学生能演化出不同的矛盾冲突,或者产生多步骤多阶段不同的矛盾冲突,从而也给案例带来了动态变化的可能性,更加吻合服务业的实际,有助于学生理解服务的异质性所带来的权变的必要性,提高学生在解决动态问题的能力。
第三,多种角色形成多途径学习,满足不同学习风格的偏好。根据学习风格理论,不同的个体在学习中有其不同的风格偏好,有各自习者习惯的吸收、保存和处理新信息和技能的方式(徐光琦,2014)。不同学习风格类型的人倾向于采用不同的学习策略。例如,Honey和Mumford提出了“行动型”、“反省型”、“理论型”和“应用型”四种不同类型的学习风格(刘丽娟,2013)。这四种不同的风格分别倾向于直接经验、理性分析、理论同化和实践应用探索等不同的学习策略。在多角色案例教学中,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风格,选择不同的角色来参与,实现不同方式的学习。
三、多案例教学的角色、任务和学习路径
“案例角色”、“角色任务”和“学习机制”是多案例教学模式的关键因素。根据案例的特点,教师可以安排不同的角色和角色人物,让学生在带入角色的状态下展开案例的分析和讨论,形成碰撞式的交流和交互,通过不同的学习机制掌握知识、技能和不同的能力。在酒店管理课程中的多案例教学模式如图所示。
1.案例角色和角色任务设置
服务提供者、服务接受者和服务管理者是酒店中最基本的三种角色类型,也是案例教学中的关键角色。服务提供者和服务接受者是一对互动的角色。服务接受者即顾客,在酒店管理案例中的主要任务是:第一,模拟顾客的思维和行动方式,对服务的提供方提出需求或者根据情境的变化,变更要求。第二,对他们的服务和管理提出评价或质疑。服务提供者通常是直接接触顾客的一线员工,他们在案例中的主要任务是:第一,接受需求信息,充分理解客户的要求。第二,根据不同的需求定制服务和产品。第三,在供需双方矛盾的时候的沟通、商谈和动态调整服务方案。当提供者和接受者的角色由不同的人来担当时,同一个案例可能形成不同的互动,赋予案例更多的变化和真实性。
服务管理者通常是酒店主管、经理等,他们在案例中服务和挑战两种不同的任务。首先,他们要从管理者的角度,对服务提供者所提供的服务质量和水平进行判断,发挥监督作用,并尝试纠偏纠错。其次,在顾客和服务提供者之间产生矛盾和对抗时,进行协调和解决方案的提出。
观察者是多角色案例教学中最特别的一个角色,相当于现实中的第三方或者旁观者。观察者并不直接参与到服务的提供、接受或者管理活动中,他们主要的任务是在更为客观的角度来观察案例发生全过程中各个角色的表现、互动和行为的效果,并形成总体评价。
2.角色特定的学习路径
在多角色案例研究中,蕴含了不同的学习机制,不同角色的承担着可以通过特定的一种或者几种学习策略展开学习。服务接受者通过换位思考和移情作用,能够将更加充分地体会到顾客的心理和行为变化,从而更能理解各种服务内容、服务方式和服务策略的合理性,展开反思性的学习。服务提供者角色的主要学习机制是“干中学”的行动型学习方式。重点是针对特定的“客人”,做出服务策略的选择、服务技能的展示以及调整。服务管理者扮演过程中的主要学习机制是“应用型”,即将相关理论、工具运用于具体的问题,从而掌握问题分析、冲突解决的实际能力。观察者角色的主要学习是通过“理论型”策略来完成,重点提升观察、批判性思考和概念化的能力。
多角色案例教学的模式虽然是针对酒店管理课程提出,但其基本思想和模式也可以在服务管理、客户关系管理、服务质量管理等课程适用。当多角色案例教学运用到上述其他课程时,只需要将角色进行适当调整和转换以适合特定的案例情境即可。
参考文献:
[1]雷焕贵,段云青.中美案例教学的比较[J].教育探索,2010.06:150-152.
[2]吕雪晴,刘满芝.多角色的情境教学模式在工商管理实践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煤炭高等教育,2014.5:118-12.
[3]刘丽娟.KOLB模型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学习风格调查与[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3.1:89-93.
中班角色游戏案例记录 篇4
游戏主题:美食屋 背景:
在之前的游戏中,我观察到随着孩子们的游戏主题的展开,他们的游戏情节开始复杂起来,游戏经验也得到了不断积累。孩子们的交往也摆脱了对现有游戏玩具的依赖,开始与同伴进行言语的交流。他们游戏角色越来越逼真,游戏行为也形象具体起来。
其次在每次游戏前孩子们也从原先争抢角色到开始互相讨论、协商各自的角色,如孩子们会表示以换班的办法轮流担任角色,或是角色谦让给没做过的一方来做。他们绝大多数对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有浓厚兴趣,能主动地投入,并能按事先商讨好的角色的任务去游戏,有时还会创造性地发展一些。随着角色间交往的增多,孩子们产生了对于货币的需要,于是投入了货币及消费卡等游戏材料。游戏实录:
西西今天是娃娃家的爸爸,爸爸发现“美食屋”推出了新品种的饼干,于是兴致勃勃地从ATM机里取了钱打算去购买。
佳佳(美食屋服务员)在听到服务铃后非常有礼貌地说:“你好!请问你需要买什么呀?”
西西:“我想要这种新口味的小羊饼干。” 佳佳:“你要买多少呢?” 西西:“我要买四块。”
佳佳忙活了一阵之后将“新鲜”的饼干递给西西,西西马上问道“多少钱呢?” 佳佳犹豫了下回答:“ 80块!”
西西一听急了:“怎么那么贵的啦!不行!”一张小脸一下子涨得通红。“行的,我说80块就是80块,我今天是餐厅的服务员。”佳佳一本正经地回答说。
“不行不行,太贵了!”“行的,就是80块。”„„
“你个臭佳佳„„”„„孩子间开始出现了相互抱怨的非角色的语言。
措施:
教师以顾客身份介入游戏,“我也想买这种小羊饼干,可以吗?” “可以,请问你要几块呢?”服务员佳佳不再理会之前的顾客,来招待新顾客。
“我也要四块,和刚才那位顾客一样。请问需要多少钱呢?” “嗯„„6块钱。”服务员思考了下回答。
“6元就可以了吗?可是我刚才好像听到那位顾客我我买了一样的东西,要80元呢!为什么呀?是不是他的东西比我的好呀?”教师问。
服务员佳佳马上解释说:“不是的不是的,是因为刚才涨价了。” 教师很意外服务员给出的答案:“怎么会突然涨价的呢?”
服务员有点语塞地说:“嗯„„就是因为„„那个„„东西都贵了。”看来服务员是理由充分,教师便开始与西西爸爸沟通,“爸爸,你这个饼干是买给谁吃的呀?”
爸爸急忙说:“我是买给我娃娃家的宝宝吃得,还有妈妈和阿姨一人一块。” “真是位关心家人的好爸爸。”老师努力调整西西的心情,“那么你有没有把你买饼干的理由告诉服务员呢?说不定他会愿意给你便宜一点。”
西西显然认同了老师的说法,马上迎到服务员面前说:“我是买给我娃娃家的宝宝吃的,快过新年了,我想作为新年礼物送给他们的,你可以便宜一点吗?”
服务员看看爸爸,再看看老师,略有不情愿地说:“好吧,就给你便宜一点吧,8块!”这时西西爸爸脸上露出了笑容,马上付钱买了东西走了。分析
中班孩子已经积累了不少关于钱的生活经验,但是对于物品的价值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所以就会产生案例中这样的情况,有时幼儿往往会把一样东西的价钱定得很高。而两个孩子的分歧也恰恰说明了,他们对于同一件物品价值的判断是不同的,这正是中班孩子的年龄特点。比较特殊的一点是,这两个男孩子都是班级里认知语言方面发展的比较好的孩子,平时两个人会为了证明谁比谁更强而有些针锋相对,佳佳开出高价格也有这其中的因素。
顾客与服务员之间的沟通交流在出现问题之后,孩子们开始脱离自己的角色,出现非角色的语言和行为。这正是中班幼儿角色游戏的特点之一,角色意识还不是最稳固,遇到困难情境时可能就会脱离角色。所以教师选择在这个时机介入游戏,并引导孩子重新回到角色中,并以自己的角色身份解决问题。反思:
游戏当下的矛盾是解决了,但是其中的服务员最终还是感到有些不满的,可能他并没有完全认同这样的解决方法。
教师在游戏的交流分享中可以再来解决,利用集体的经验先来判断“80元是否贵了?”如果孩子们都觉得是合理的那么就没有去解决的必要,应该反过来做爸爸的工作。而如果集体的经验都认为“80元贵了”那么用大家的经验来说服服务员来的更有效。
管理者角色案例 篇5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案例教;教师;角色
高校思政课的教学目的,是通过理论教学来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理想道德信念,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具备对于国家、民族、社会的政治敏感性和鉴别能力。它与其他方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一起,要做的是人的内心的工作,直接的对应物是人的心理和思想,所以,思政课教学的真正难点在于学生是不是“真懂”、“真信”,以及之后的“真做”。
思政课的案例教学方法借鉴了管理学和法学领域里面比较成熟的方法。案例方法运用于思政课,是指有目的地通过典型事例的有效研究,达到思想政治教育“进课堂”“进头脑”的目标。目前,高校思政课主要包括《思想品德与法律基础》、《中国近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四门。我们在《概论》课尝试运用案例方法进行教学,其效果与单纯灌输的反差比较明显,所取得的积极进展值得总结以便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
一、教学理念是思政课案例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
(一)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是范式转换的基础
根据2014年统计,我国移动互联网已经覆盖5亿人口,信息便利化已经普及。但是,在这一进程中,一方面大学生群体在信息获取、分析、处理、利用、存储等方面享有极端的便利;另一方面,也使大学生对于网络信息的过度供给和过度使用感到厌倦甚至烦躁,倍感“信息们”已经泛滥化、垃圾化。因此,学生陷于“信息碎片”的包围之下,高校的思政课如果再延续几十年“惯性”使用的广播式教学和单向灌输,其效益就可想而知了。与长期以来的照本宣科和灌输理论相对照,以“学”为中心――就是要在教师和学生之间有所互动以及有效互动,通过对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的改进,在新的教学理念、程序、内容等要素共同建构下,创建学习情境,使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以会话、协作方式开展教学活动,从而推动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由“以教定学” 向“以学定教”转变。
(二)教师在案例教学的全过程中担负督导和援引的角色
思政课教学改革中强调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范式,是指教学活动要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教师主导下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理念和学习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由传统方式中知识的提供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向导,和有觉悟、有智慧、懂教育、有高深学术造诣的“知音”;学生由被动的知识存储“仓库”转变为主动求索、愉悦进取的参与者,学生之间是合作学习关系,也是在知识和智慧成长之路上的小伙伴。由此可见,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以及与之相伴随的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是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范式成功的关键要素。
比如将“中国梦”融入《概论》课的“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部分的内容,在课堂教学中,首先,教师要深入分析新一代领导人为什么要提出中国梦,讲清楚中国梦对于当前中国社会发展的深刻把握,和对人民群众社会期待的真切回应――中国梦为国家、社会和人民确立了宏大的奋斗目标;为国家、社会和人民提供了憧憬、共识和凝聚力量;为国家、社会和人民进一步改革创新提供了动力和勇气。之后,对于中国梦实现的道路、方向、制度保障,实现中国梦的时代任务和大学生的历史责任,就中国梦的几个具体方面,做成案例研究,由学生自主结合产生的学习小组,以讨论的方式,结合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全方位多视角解读,进行案例教学。这样,既统领了课堂教学的政治基调和基本知识框架,又充分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的课堂。
二、教师的自我塑造是把握案例教学精髓的需要
案例教学方法能否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与教师对这个方法的掌握密切相关。案例教学应该处理好两个关系:第一,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之间的关系;第二,课前撰写案例分析与课上讨论之间的关系。目前,在案例教学中,迫切需要提高教师对于案例教学的实际操作能力。
(一)提高教师的责任感
案例教学方法在思政课的使用中,所提高的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还不够充分,原因主要在于教师对这个方法的掌握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思政课教师应该加强责任意识,对于自身的知识结构主动优化,比如多媒体技术日新月异,移动网络的新颖服务方式,教师都应该及时了解和使用。在自身的道德水平方面,主动以高尚和先进的榜样激励自己,把思想和行动与自身所从事的职业一致起来,成为学生的示范,得到学生的发自内心的尊崇。在教学的业务水平方面,要自我激励,不断进取,日日提高,在琐碎的日常教学中,保持干事业的热情,增长干好事业的本领。
(二)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
一般来说,案例教学方法主要有四个关键环节:第一,案例选择环节;第二,小组讨论环节;第三,课堂讨论环节;第四,案例点评和总结环节。在每个环节,教师都担负督导和援引的重要角色。以案例选择环节来说,选择的范围是在教师提供的教学大纲之内,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在小组讨论环节和课堂讨论环节,教师要随时掌握进度,在课堂的现场调整情境、衔接和整合各个细分的小话题。在点评环节要具备“点睛”的能力和水平,最终使案例教学从对事情的就事论事,升华为具备理性光彩的思想结论或者引发更加深入的研究。比如《概论》课阐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这个内容,教师可以不拘泥于章节目,而是按照专题进行讲授,配合专题插入教学案例,讲出教材的精髓。这样,既简化内容,又重点突出。进行案例教学,要随时补充新的案例,并逐步建立教学案例库。例如,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提出了一系列的重大思想观点、重大战略部署。所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就有必要补充最新案例,以充分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最新成果。
(三)提高教师选择案例的功夫
与教学内容相联系的案例有很多,我们进行选择的第一个标准,就是寻找隐含矛盾冲突点、具备反复研读的耐读性、篇幅适度的案例。例如在讲解《概论》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的全面深化改革内容时,引入“系列世界经济论坛活动在中国召开”案例,联系到历届论坛都会重点论述中国议题,我们借此讲述我国全面改革开放的经济与世界经济的互联互通;再如教材第十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结合“2014北京apec会议”这个案例,先由教师讲述要点――apec是我国在亚太平衡和再平衡的政治经济关系的重大事件,历届这个组织的活动中,中国发挥的巨大平衡作用,之后,由学生小组来为同学们进一步阐述2014年北京apec的特色活动及其意义,取得很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选择案例的第二点,要选择那些内涵丰富、在逻辑推理方面需要对以往知识进行融会贯通、具有较强的分析推理能力才能胜任的案例。这样,会对学生形成一定的挑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这样的案例特别适合小组讨论。由于案例教学方法的目的是在思政课教学中提高教学互动性、针对性和吸引力,那么,应该尽量避免案例分析一目了然式的“明确化”和“结论唯一化”。比如,在《概论》课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整个教材的逻辑结构里,内容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那么,配合价值观教学的案例应该不只一个,不能简单化和脸谱化。案例可以从cctv《感动中国》节目中寻找,也可以从全国道德模范获奖者中寻找。这些先进人物,每个人都有他们的故事,了解这些先进典型,学生在准备材料对他们进行“围观”的时候,都会受到感染、激励、启迪和警醒等教育,“见贤思齐”,并自觉或不自觉地与内心深处沉淀的“不贤”相对照,从而达到“自省”。在准备讨论和讨论进行的过程中,使学生了解先进人物的故事,理解先进人物的价值观,这种方法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增强了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认同,在案例讨论中得到感染、熏陶,获得了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动指南。
三、增强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的重要意义
(一)案例使用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互动
在案例进行过程中,师生之间存在着非正式的、隐含的、没有相互说明的期望和理解。这是互动的隐含前提,它甚至决定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以及行为表现。在整个案例教学过程中,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主动合作,教学将被迫搁浅,所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案例教学成功的关键因素。在调动学生的积极配合方面,教师应该担任导演和陪练的角色,把学习期望传递给学生,使学生产生对于教师的信任、期待,和对于来自教师鼓励、期许的积极回应,热情洋溢地投入课堂的各个环节,在良好的心理状态下完成学习。
(二)组织小组学习的场域使生生互动
在案例教学的课前阶段,互动主要发生在小组内部的学生之间。在我们近年的教学实践中,每个学期的开学初,组织学生进行自愿结组,在教师提供的大纲的范围里面自主选题,自行选举组长,为之后的案例教学做好“前奏曲”。
学生在高中阶段学习的政治课主要解决“是什么”,教学目标是知晓一般准则;而在大学阶段,思政课应该解决“为什么” “如何什么”,是在解决问题的逻辑下,使学生“学而知之” “知行合一”。我们阐述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讲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成就,单纯从书本到黑板的照本宣科必然会打击学生学习的热情。那么,选取贴近生活、社会热点问题和引人关注的经典案例,鼓励学生创造性地研究和讨论,不失为一种好方法。我们采取学生自由组成课题小组的方法,在教师给定的比较大的选题范围里面,自主选择感兴趣的小一些的题目进行小组学习讨论,并在教师的相关专题教学的阶段,向全班同学报告本组的讨论情况。这个案例讨论方法,经过几年的实验,学生反映良好。以小组方式进行的研究性学习,给学生相互之间的交流提供了平台,他们通过合作完成学习的过程,分享学习的进步成果。在研究性学习中,由于每个人的兴趣、思维方式、基础、心理特点、性格特点不同,所以在分工合作的过程中,他们互相砥砺、切磋,学习的过程是开放的多元的,并且经常是充满乐趣的,在达到思政课教学目标的同时,案例教学还使学生产生学习导致的成就感,非常有利于他们的创新能力的成长。
(三)建设充满趣味的课堂增加教学艺术性
使思政课的教学内容真正进入大学生的头脑,需要许多方式方法,增加教学活动的艺术性是一个着力点。因为政治理论的严肃性、抽象性和体系性,容易使学生感到吃力、畏难,那么,应该努力开发出新颖丰富的带有明显艺术特征的多媒体课件。要营造出适宜的情境和审美氛围,使学生在审美的状态下,感官活动与思想活动并举,在理论美、科学美和艺术美的状态下,牢牢记住一些情景,深刻领会我们的教学内容,在哲理和理性的层面使情感得到升华,建立起正确的思想辨别体系。
参考文献
[1] 韩裕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讲授教学与案例教学的耦合[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6(6).[2] 韩利红,陈爱祖,齐会宁.基于自主开发的案例教学研究与实践[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12).[3] 王天恩.问题逻辑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j].思想理论教育,2011(7).[4] 郭文臣.即时性案例教学模式探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7).[5] 王华荣.以案例教学推动大学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1(4).基金项目:本文系天津理工大学教师科研项目“我国青年群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调查与分析”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zx2014f052)。
管理者角色案例 篇6
行为干预案例分析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近几年,“80后”以父母的角色登上了历史舞台,但是他们作为父母的角色常常被其他群体替代,尤其是孩子的祖父母(包括外祖父母),父母的角色替代对孩子身心健康发展不利。利用社会工作中的个案工作介入家庭,帮助“80后”父母重建亲子关系,认清作为父母的义务与责任。
关键词:80后;亲子关系;父母角色替代;个案工作
当今时代科技迅猛发展,信息急剧膨胀,知识飞速更新,文化呈现多元,当今的“80 后”面临着这样一个时代这对他们实现“自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80 后”在获得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的同时,也承受了更多的责任和压力:他们要通过个人奋斗以偿还数十万元甚至更多的房贷、车贷;他们要不断掌握新技术、收集新信息、学习新知识、更新旧观念以跟上时代的脚步。这就要求他们不得不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家庭转移到工作和学习中,所以他们大都选择了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大多数的“80后”并没有亲自抚养自己的孩子,而是由孩子的祖父母(包括外祖父母)承担了教育孩子的责任,替换了孩子父母的角色。
(一)相关概念
1.“80后”的内涵
“80后”又称八零后,“80后”一词来源于国际社会学家们讨论社会发展一代名词。是指国家依法执行计划生育后所出生的一代人(计划生育发展的新阶段1979年至今)的代名词。以此讨论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用法制限制人类生育后所面临的问题及80年以后所出生的独生子人群所面临的生活、成长、文化发展问题。在“80后”这一代人身上具有鲜明的改革开放带来的彰显个性的时代烙印,故常与“90后”一同被探讨。后来此词被广泛的作为1980年1月1日-1989年12月31日出生的人群代名词。
2.“80后”父母角色替代的概念
“80后”不仅开创了自己的事业,承担起了社会责任,同时越来越多的“80 后”已经有了孩子,担当起为人父母的角色,因此他们又承担起了家庭教育的责任。但是,我们发现了这样一种现象,大多数“80 后”并没有亲自抚养自己的子女,而是由孩子的祖父母(包括孩子的外祖父母,下同略),即“80 后”的父母们承担起了其子女教育的责任,扮演着孩子“父母”的角色。这种现象就是父母角色替代现象的一种。
3.“80后”父母角色替代行为的表现
一些年轻的“80后”家长或因自己的工作繁忙把孩子的教育、或其他原因而把生活等责任全部推给了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这些祖父母们自觉地成为全面照顾第三代的“现代父母”,与孩子一起生活,代替孩子的父母教育孩子。
(二)“80后”父母角色替代行为的危害
家庭是独特的社会系统,家庭成员的关系建立在生物、法律、情感、地理和历史的纽带基础之上”[1]。家庭成员各自都承担着具体而明确的分工,因而构成了最基本、不可替代的关系。“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即由家庭里的长者(其中主要是父母)对其子女及其他年幼者实施的教育和影响,它对人的发展有主动的、积极的影响[2]。人的心理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特别是婴幼儿期是人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孩子接受教育的能力随着生理发展而迅速发展,这时的家庭教育对孩子个性的形成、心理发展方向和水平都产生着深刻影响。“家庭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夫妻双方调整自己的角色,应该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在日常生活中,身为父母要满足孩子的安全需要、被关照需要、控制需要及智力刺激需要等”[3]。因此,以父母为核心的家庭因素对孩子的成长所起的作用最大,而且这种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如果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缺席,将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为此,父母的角色替代就为孩子的家庭教育带来了各种问题。
1.影响孩子正确的角色定位
家庭是人在一生的成长过程中最初生存的社会环境,家庭成员是人最早接触到的社会群体,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也是人最先建立起来的社会关系。在社会环境中,人的生存与发展都有赖于正确的角色定位,因为这是参与社会分工、承担社会责任和达到自我实现的前提,这包括明确角色差异(如性别差异、年龄差异、职责差异等)、适应角色要求、接受社会行为规范等。在家庭环境中,祖父母、父母、孩子之间,男性与女性之间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分工,承担着不同的责任,孩子通过日常生活和家庭教育分辨着不同的角色并定位着自己的角色,这都为孩子走入校园、步入社会及成立家庭后正确的角色定位提供了基础。如果父母在对孩子的家庭教育中长期缺席,孩子找不到父母的角色,而错误地用祖父母的角色代替,容易造成孩子的角色混乱或定位不当,甚至容易出现情感、言语和智力发育的迟滞现象。
2.不利于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
亲子关系是指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孩子的社会化在很大程度上是在亲子相互作用之中进行的,亲子关系的质量决定着社会化过程是否顺利、是否发生障碍或缺陷,也决定着孩子社会化的水平,而且人格的核心部分和基本结构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亲子相互作用的产物。有了良好的亲子关系,孩子才会对人产生情感依恋、安全感,人类基本的信赖感也是在婴儿期因得到父母充分的爱而形成,而这都要基于父母与孩子的足够、有效的直接接触。尽管祖父母是孩子的至亲,但是也不能代替孩子的父母与孩子建立亲子关系。母爱是人生教育的第一课,只有在家庭里由父母实施,其他任何教育场所、任何人都是不能替代的。国外有关专家指出,在孩子出生后,母子之间相互作用产生的信赖感、安定感是孩子人格发育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孩子生存和发育的基础,也是孩子身心功能发育的基础。对婴儿期的孩子来说,母子是一种共生关系,这个时期母亲给予孩子的爱和孩子对母亲的基本信赖是联系在一起的。母子之间存在这种信赖关系十分重要,特别是 6 个月至 2 岁的孩子,最需要和父母长时间接触,若得不到满足,容易引起孩子离开父母的不安,导致情绪障碍。
3.不利于孩子形成健康的性格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由于祖父母与孩子所处的年代相差太远,容易造成相互之间的沟通不畅,如果父母又很少与孩子沟通,孩子单独活动的时间就会较多。另一方面,现代家庭的独立性也不断增强,家庭间很少亲密往来、互通有无和共同协作,这对孩子的社会参与性和个人情绪的培养都会产生消极影响。孩子无法与人交流情感、思想,就容易形成孤僻、冷峻的性格,具体表现为自私、任性、孤独、霸道等自我中心的倾向。这种性格一旦形成,就会在孩子的成长中打下烙印,成为一种习惯性的情感特征,深刻地影响着孩子的需求、动机、目的、兴趣等。
4.不利于孩子正常的模仿学习
孩子是从模仿开始他们的学习生活的,而模仿的对象包括成人和同龄伙伴,二者各有其作用,是不能互相替代的。俗话说,父母是孩子最早的启蒙老师,父母的态度和行为对孩子人格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父母直接教育孩子善恶和行为的准则,孩子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去模仿父母的语言、思想、行为和态度等。父母的言传身教比任何成年人对孩子的影响都显著,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缺席,将使孩子失去最有价值的模仿学习的对象,影响孩子的成长进程。同时,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缺席,不利于向孩子传授现代知识、思想、观念、意识等,容易加深与孩子的代沟。同龄人作为相互模仿的对象,其作用也是成年人70替代不了的。老年人采取静态的封闭的教育方法,限制孩子在户外玩、同龄人游戏,这就使孩子失去了同龄人之间相互模仿的环境。他们长期与老人生活在一起,模仿的对象是老人,导致他们形成一系列早熟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方式,限制了孩子的社会交往和个性发展,缺乏合作精神。
5.容易造成教育不一致
老年人有时注重实施家长权威,对孩子的教育过严或过宽,不接受子女的劝告,这会造成紧张的家庭氛围。同时,老年人的思想观念和掌握的知识有的已经比较落后,而“80 后”正站在世界发展的最前沿,两代人之间的代沟必然导致家庭教育观念和方法不一致,这都有可能引起家庭矛盾,对孩子的成长十分不利。另一方面,祖父母易对孩子过度关注,破坏了亲子间正常的依恋关系,这会导致“纵容型教养方式的极端形式”[4],也就是说容易使孩子形成任性、冷漠、娇纵的性格。
(三)“80后”父母角色替代行为的原因
1.“80 后”本身的特点是内在动因。
所谓“80 后”,是指国家依法执行计划生育政策后出生的一代人(计划生育发展的新阶段是 1979 年至今),一般指城市独生子女,他们与改革开放后的中国一同成长,见证了祖国由相对困难落后直至今日成就辉煌的奋斗历程。同时,他们在思想上、经济上、心理上、生活上和价值观上也都有其鲜明的时代特点。
(1)思想上,“80 后”是我国第一代独生子女,出生在物质相对贫乏但已经好转的改革开放初期,整个社会对他们都是宽容的、爱护的。作为独生子女,他们受到父母的关爱得天独厚,在思想上充分依靠父母。部分“80 后”成家立业后依然依赖父母,不愿承担责任而成为所谓的“啃老族”,他们自己尚且不想自立,又怎么可能承担起教育下一代的责任。
(2)经济上,“80 后”童年时期的物质条件相对于非独生子女,可以说是衣食无忧。在学生时代,父母总是最大限度地满足他们的物质需求,使他们养成了花钱无度的消费习惯。入职后,他们的薪水除了用于偿还房贷、车贷,其余几乎都用于日常消费,时常入不敷出,是基本上没有积蓄的“月光族”。在这种情况下,“80 后”的父母不仅替他们抚养孩子,而且还“顺带着”承担了抚养孩子的费用,使这种替代关系更加“名副其实”。
(3)心理上,“80 后”享受的父母的爱强烈而集中,同时,“80 后”作为一个群体从出现开始就受到全社会的关注,他们无时无刻不处在被关注、呵护之中,其心理健康的发育有独特的精神环境。虽然他们已经为人父母,可是“儿童期”似乎还未结束,不能认清自己身为父母的角色,无法承受被人依赖的压力,只好把这份责任转交给已经依赖多年并习惯成自然的父母。
(4)生活上,“80 后”是由父母照顾着长大的,多数是“家务低能”。有调查显示,“80 后”家庭中,20%由父母定期为其整理房间,80%长期在双方父母家里“蹭饭”,30%的夫妻把自己的脏衣服拿到父母家里洗,如果夫妻双方均为独生子女,这种情况就更严重。孩子的降生让他们手忙脚乱,加之对子女教育的重要性及规律缺乏理性认识,因此他们很自然地想到请经验丰富的父母来帮助,转而替代了自己在家庭教育中的角色。
(5)价值观上,作为市场经济环境中长大的一代人,一些旧的体制、价值观念正在“80 后”身上瓦解,新的价值观念正在他们身上重塑、建构、形成。他们对待家庭的观念与传统思想已经不同,甚至有的人家庭观念淡漠,在面对家庭与事业、精神与物质之间的冲突时,他们更愿意选择事业以及与之相伴随的物质财富,从而忽视了家庭责任。这样的生存方式和价值观念也对社会造成了强烈冲击。
2.“80 后”父母的特点是催化剂
“80 后”的父母多出生于上世纪 50 年代,他们经历过挨饿、失学、下乡、下岗,这份理想与现实辛酸与奋斗交织的生活体验,让他们有了更豁达的心态、更丰富的经验,更充沛的精力,同时他们也树立起了一个信念:自己吃再多的苦,也不能让孩子再和自己一样吃苦,因此,当看到孩子面临困难时就再次伸出了援手。“80 后”的父母依然未摆脱一切为孩子代劳的习惯,一旦孩子遇到困难就倾力相助。同时,他们思想中固有的奉献精神也会指导他们甘愿为孩子解除后顾之忧,使孩子集中精力工作和学习以更好地承担社会责任。随着“80 后”走入社会,他们的父母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可是,这些已经奋斗了大半生的人们面对着退休后大量的空闲时间感到无所适从和精神空虚,因此,自愿替子女抚养第三代,这对他们来说也是一种精神慰藉和情感需求。
(四)个案社会工作对“80后”父母角色替代行为的介入
1.个案社会工作的概念及功能
(1)概念
个案社会工作是采用直接的、面对面的沟通与交流,运用有关人际关系与个人发展的各种科学知识与专业技术,对案主进行工作。通过心理调整与环境改善,协助案主解决困扰的问题,改善其人际协调关系,完善其人格与自我,从而增强其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以维护和发展个人和家庭的健全功能,增进其福利。
(2)功能
助人。对于存在适应不良的个人和家庭,个案工作可以促进其:改善生活环境:经济补助、职业介绍、争取权利、协调人际关系 弥补案主在其社会化过程中的不足和失败:正确认识自我、他人,领悟角色规范。调节和治疗案主由于人格不健全所导致的不适应的心理状态和机制:宣泄焦虑、领悟自身的问题、重建人格、增强人格的成长和适应。
促进社会稳定。通过改善个人和家庭,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消除社会不稳定的因素,维护社会秩序。
2.案例介绍
王大妈(化名),女,今年56。儿子儿媳均为“80后”,儿子是某乡政府机关干部,儿媳在某乡小学担任教师,两人结婚5年,育有一女,4岁。因为两人工作地点的原因,儿子和儿媳经常不在家,因此孙女出生后一直由王大妈和老伴照顾。现今孙女上了幼儿园,王大妈想做回以前的生意,多挣点钱,觉得孩子大了,自己的儿子和儿媳应该开始教育照顾孙女,但是儿子和儿媳总以工作为由,在家时也各玩各的,不与孙女进行过多的亲子互动,也不让王大妈出去做生意。王大妈希望儿子和儿媳履行父母的责任和义务,照顾教育孙女,自己也好出去多挣点钱补贴家用。
3.具体方法操作
(1)与案主所在家庭建立联系,进行沟通,查明情况,争取工作上的配合。
笔者首先与案主所在家庭取得联系,了解案主家庭成员的情况,查明事情原委,确立工作,帮助案主解决面临的问题。
(2)与案件有关人员进行面谈,寻求解决途径
笔者与案主进行一次面谈,通过谈话,感受到案主的无奈,并开导案主,会帮助她解决眼前问题。笔者找到案主的儿子和儿媳,在此谈话中,儿子很配合,但是儿媳的情绪有点激动,笔者安抚她的情绪,和她谈作为父母应尽的义务和该有的责任,以及父母角色替代后对孩子造成的负面影响。经过两次谈话,案主的儿子和儿媳观念有所改变,深刻的认识到了作为父母的责任与义务,对亲子关系有所重视,决定以后扮演好父母的角色,教育爱护自己的女儿。
(3)鼓励案主保持良好心态。
由于案主的积极争取,以及案主儿子和儿媳的良好配合,笔者也提供了很多有关亲子关系的信息,事情解决的很顺利,案主可以做回自己的生意,案主儿子和儿媳也决定学习成长为合格的父母,并且孝敬父母。
参考文献:
管理者角色案例 篇7
一、对第二语言汉语课堂中的案例教学的运用的再认识。
尽管案例教学在近年的第二语言汉语课堂教学中得到越来越多的运用,但毫无疑问的是,对于这样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法,不管是教学管理人员、教师、学生和家长,都依然存在着广泛的疑问。有人觉得案例教学和我们课堂举例就是一回事,案例教学只是一种时髦的说法而已,并没有什么本质的不同;有人觉得案例教学课堂虽然看似精彩,但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根本没有掌握实际知识;更有偏激的人觉得案例教学就是教师的一种懒人工作法,根本不是一种有效的可以称之为一门专门的教学方法的方法。
上面我们列举了诸多对案例教学这一问题中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疑问。但我们认为,案例教学的出现和推广是具有广泛意义的,这一点在范围日益扩大的教学实践过程中也正在得到越来越多的验证。从事实上,哈佛商学院、医学院的实验已经证明,案例教学法在教育领域是存在着巨大意义的,虽然这并无法验证在语言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但这依旧是可以探究的。第二,案例教学是符合社会发展:
(1)教育部重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全国教育基本理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全国教育基本理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2)MTCSOL,即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英文全称是Master of Teaching Chinese to Speakers of Other Languages.
现代社会,人们的各种观念、习惯都在快速变化,传统的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方式,根本无法适应新时代教学活动的需要,我们需要挖掘案例教学这样的新兴方式方法。第三、案例教学是一个完整的过程,绝不是一种随意地糊弄,案例教学对教师的知识储备、教学准备以及对学生的认识和理解等都有十分严格的要求,上好一堂好的案例教学课,并不像大家猜测臆想中的那么简单。从根本上讲,伴随着现代社会多媒体的发达,人们获得结构性知识的途径变得十分丰富,而大家认知能力也变得越来越强,在这样的一种新的形势下,如何让学习者建立起程序性知识,才是教师应该致力于解决的问题。用中国一句老话来说即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深入了解并推广案例教学,是具有深刻的意义的。
二、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定位
教师作为我们前文提到的引导者和协助者,到底应该怎么处理在案例教学式的第二语言汉语课堂教学中的角色定位问题呢?根据台湾国立彰化师范大学王千幸教授的说法,教师必须具备倾听、回应及沟通,以引导学习者进行案例探究的能力,促使学习者针对案例批判分析及深入洞察(insight),此乃案例教学法成败之关键。那么在第二语言汉语课堂教学中,又有哪些不同呢?
我们认为,教师首先必须是一个引导者,怎么引导呢,分为以下几个过程:
(一)课前教学准备。这一方面不仅仅要求教师自身进行案例准备,教学设计,这里要解决怎样选择案例,怎样使用案例等多方面的问题;另外,也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相关课堂的准备过程,案例教学的课堂,学生是必须在教师指导下做了充足准备的,否则,整个课堂教学中会死气沉沉,甚至无法延续。
(二)课堂的教学实操,这一部分是整个教学过程的重点。
1、案例教学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真正成为整个教学活动的主导者,所以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抛弃传统的教师定位,学会当一个倾听者,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这里要求我们必须摆脱传统的唯一正确答案的枷锁,例如我们用汉语怎么问一个陌生人的名字这个问题,那么答案将是多方面的,学生可能会回答“你叫什么名字?”,也可能会回答“你姓什么?”,“你叫什么?”,“你的名字是什么?”……区别于我们的传统教学,我们往往只会教一到两个规范的具有代表性的表达方法,但这也往往造成我们的学生说话死板,而在实际交际中显得非常奇怪。语言是一种生动的东西,注定在运用的过程中会发生千奇百怪的变化,这不是像数学公式那样的固定化。这一点在口语表达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如“你叫什么名字?”“我的名字是XX。”“我叫XX。”这是标准的规范的表达,但实际呢,我们往往会直接回答名字,而不是回答一个完整的句子,因为完整规范的句子在这里这不符合语言发展过程中的省力原则(1)。
2、除了当好一个倾听者,教师还应该当好一个引导者。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为主导,但并不是放任自流,教师还必须对整个过程进行有效的引导。虽然答案可以多样化,但是不代表着答案的任意性,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在正确的方向中去寻找合适的答案。我们这里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汉语数字表达中,很多学生由于文化习惯不一样,受母语和思维方式的影响,往往会说出十三千,二十十万这样的表达。虽然从一定意义上讲,学生准确地表达了所要表达的意思,也不会严重影响交际,但我们认为对于这样的答案,教师还是应该进行引导的,引导学生掌握符合汉语表达规范的方式。我们再举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我们探讨如何更加有效地发展汉语教学,学生给出一个答案:把不说汉语、不学汉语的人全部抓起来关到监狱里。从理论上讲,也许这是可能实现的,但从人性、社会发展规律等方面来说,这个答案是必须得到引导纠正的。以上两个例子都表明了教师作为一个引导者,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3、结合我们上文提到的引导,我们进一步认为,教师应该隐性地掌握着课堂教学过程,而且教师还应该以合适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回应。这种回应既包括鼓励学生重新检视自己的个人观点、引导学习者分析以及挑战学习者的思考三个方面。虽然我们要保持学生是主导,但教师仍然可以通过有效的回应,对学生的思考过程、思考结果进行有效调节,促进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并真正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
4、除了我们上面提到的三点,我们还认为教师应该把握好“教学相长”的原则,在教学过程中学会学习。很多学生的思考和回答往往会比较发散,超出了教师的教学设计预期,但这正代表着一堂案例教学式课堂的成功,如果学生在长期的课堂表现中都无法突破教师的设计预想,那么这只能说是课堂教学的失败了,没能达到案例教学课堂所想要达到的目标。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学会放下,要承认学生的能力和表现,真诚地为学生哪些超出自己预想和自身知识范围的见解而喝彩。
(1)语言中的省力原则使人们在使用和发展语言中普遍遵循的一条原则,是语言发展中不能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语言系统中任何一个层面的发展都可以看到这条原则所起到的作用。
(三)课后总结。上面我们重点探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定位,我们所不能忽视的,还有课堂教学过程结束后的总结。这种总结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每节课的课堂小结,一是整个课程结束后的总结。教师必须要定期对课堂教学进行总结,这样有利于更加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轨迹及知识成长轨迹,并根据学生水平的变化及对案例教学方法适应程度来合理设计课堂难度,以便让更多的学生最大限度获得我们前文提到的程序性知识。同时,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学习情况,来适当调节结构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教学安排,这样才可以让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三、对国际汉语教师角色定位的建议
前文我们重新认识了第二语言汉语课堂教学中所运用到的案例教学,并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方面,探讨了作为一个教师所需要做到的方方面面的细节。我们在对国际汉语教师的角色定位进行一个总结性的表述:我们认为,要成为一位成功的国际汉语教师,要学会把握全球化发展下时代新形势的变化,掌握学习者的变化,学会接收了解认识并运用新型的教学方法,诸如“案例教学”。在运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加深对案例教学本身的了解,调整作为一个教师自身的知识储备及基本素质,更需要结合教学对象、教学环境、教学内容等多方面的不同因素,采取适当得体的教学实施方式,从教师自身生理上、心理上、情感上等多个方面做好准备,以便更加有效地开展真正意义上的案例教学,完成从一个传统意义上的知识搬运工到一个知识体系构建者的转变,将课堂还给学生,真正做到“授人以渔”。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让参与到课堂中的每一个学生不仅可以获得本门课程学习的成功,更能够锻炼其自身愈发强大的学习能力,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只有做到了以上这些,我们才可以算德上是在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1]所颁发的《国际汉语教师标准》[2]要求下的一名合格的国际汉语教师。
参考文献
[1]王建勤.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商务印书馆,2014(11):ISBN:9787100066617,P284.
[2]央青.案例教学法在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中的应用[J].汉语国际传播研究,2011(01).
[3]赵嫚.对外汉语教学模式研究述评[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01).
[4]曹晓霞,王飞.纠正案例教学教师角色错位的几项措施[J].管理观察,2009(17).
[5]周蓓,李杰.关于案例教学的几点思考[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03).
[6]邓杉杉.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案例研究[D].武汉大学,2011.
[7]王千幸.个案教学法迎向千禧年:新世纪中小学课程改革与创新,1999(台湾).
中层管理者的角色转变 篇8
世界著名的盖洛普调查数据表明:对企业一线员工工作绩效的影响力,CEO为0,而真正决定他们能否做出成绩的是一线经理,其影响力达到40%。《改革的领导人》一书中认为:企业高层的魅力,恰恰就体现在把最合适的人摆在最正确的位置上,善于调动中层管理者的潜力,发挥他们的作用,发展和壮大改革领导人的队伍。由此不难看出,中层管理者(中层干部)在企业改革、发展和稳定中的重要性。
以顾客需求为核心的职能转变
要做到以顾客为导向,中层管理者需要从以下方面为一线员工提供支持,为上级领导提供决策:
一、全员参与,聚焦顾客需求。中层管理者需要做的就是使得公司的流程、作业系统、分工以及激励政策等等都以顾客导向为基本前提,调动公司的所有资源围绕着顾客需求展开。中层管理者也要了解、研究、分析消费者的需要和欲求,而不是先考虑企业生产什么产品。
二、集中能量,专注于目标顾客。相对于顾客,企业的专注度是非常重要的,这就要求中层经理人能够集中自己部门的能量,符合顾客的期望。追逐过多的顾客,或者选择需求与公司优势不相称的顾客,都会浪费公司的资源。因此中层经理人应该学会细分市场,要从谁是我们的客户,他们的价值有多大,他们需要什么这三个问题来找出目标客户。
三、积极互动,充分沟通。企业在营销过程中,通过不同的互动方式获取消费者的意见和建议,目的就是尽可能生产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各经理人以消费者为中心,通过互动沟通等方式,将企业内外营销不断进行整合,把顾客和企业双方的利益无形地整合在一起。
四、让同事同心协力。实施以顾客为导向的经营战略的过程中,最具挑战性也最令人困惑的部分,是让公司内那些忙于日常业务的同事们认真地对待新的概念,这甚至比找外部合作者还要困难。封闭的、相互隔绝的公司架构、思想和行为,无法产生想要的顾客成果。这时中层管理者需要发挥自身力量,让同事们同心协力,一起工作。要取得同事的合作,需要在理智和情感两方面对其产生吸引力。
BP一直以来因其基于业务单元的丁作模式而闻名。一旦企业决定尝试深度顾客导向,发起的业务单元经理人在早期从其他业务单元邀请了一些“领路人”一起合作。被邀请者比起其他人员来感到史加投入和轻松自在,这有助于工作的开展,而各业务单元最终的结果是双赢。
庆祝成功也有助于大家同心协力。当一个小组取得成功,整个公司都为这个小组的成果庆祝。这种认同促进了整个公司的顾客导向,也带动了实际行动。
来自企业的支持
在以顾客为导向的变革中,仅靠中层管理者自身的力量去转变是不够的,企业、企业的领导者应该做中层管理者的坚实后盾,从以下几个方面帮助中层管理者转变:
一、树立清晰的企业愿景
成功的企业变革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一位领导人而不是一个管理者,这位领导描绘出组织的清晰的未来愿景,并使之成为所有员工奋斗的方向和动力。在这个时候中层管理者需要的不是一位高级管理者,而是一位卓越的领导人。这位领导应该是优秀的倾听者,通过听中层们说,让他们吐露心声,给他们自由,引领他们去思考组织的未来并提出自己的想法。要让中层们知道,这个愿景和它的实施是每个员工智慧的结晶,是他们自己的梦想,他们愿意为之努力和奋斗。
二、先设计流程而后依流程建立扁平化的组织
组织的扁平化意味着简化繁琐的管理层次,但如果不构建相匹配的工作流程,仅仅为“扁平化”而“扁平化”,必然会遭到中高层管理人员的强大阻力,同时这种行为本身就向员工传递了一种信息,即公司的文化是冷酷无情的。这与顾客导向型企业以员工满意度作为重要基础的战略思想背道而驰,所以这种做法常常让组织伤筋动骨,甚至一蹶不振。
那么,怎么做才能使中层管理者迅速进入角色从而对顾客的需求做出快速反应呢?我认为,以工作流程为中心而不是部门职能来构建组织结构,根据一切方便顾客的原则,强调业务流程中每一个环节上的活动尽可能实现最大化增值并尽可能减少无效的或不增值的活动。这样一个指导思想来进行流程设计,应该是可行的办法。
三、帮助中层管理者获得资源,技术和技能
一下子让中层管理者从办公室里的发号施令者,去支持一线员工的工作,去倾听他们的想法,帮他们做决策,走到顾客身边去了解顾客的需求,这一系列的改变,中层管理者肯定会感到无所适从,不知从何人手。所以企业在赋予中层管理者权力的同时,还要通过辅导、培训等方式保证中层管理者能够正确的贯彻以顾客为导向的经验策略。此外,企业还应该给中层管理企业资源、技术指导等支持。
四、激发中层管理者的工作热情
美国GE领导人韦尔奇认为,企业的领导应当抽出一定的时间与精力去寻找合适的经理人员并激发他们的工作动机。他强调,有想法的人就是英雄。他的主要工作就是去发掘出一些“很棒的想法”,然后“完善它们”,并且“以光速将它们扩展到企业的每个角落”。他坚信,自己的工作就是:一手拿着水罐,一手拿着化学肥料,让所有的事情都变得枝繁叶茂。因此,企业领导人适当的鼓励一下中层领导人,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管理者角色案例】推荐阅读:
管理者角色08-09
管理者角色理论09-22
管理者的角色定位05-19
管理角色08-07
管理者扮演的十大角色06-20
领导者与管理者的角色07-16
数学课程角色转变管理07-24
健康管理师在高血压管理的角色功能论文07-07
绩效管理中的角色扮演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