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及辅助方法

2024-11-18

多媒体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及辅助方法(精选8篇)

多媒体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及辅助方法 篇1

多媒体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及辅助方法

【摘要】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水平的不断更新与提高,越来越多的现代化媒体介入课堂教学。多媒体在历史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以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性,有助于重难点的突破,使课堂教学得到延伸。中学历史教学中合理运用多媒体,可以促进历史课堂教学达到最优化,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多媒体 历史教学 运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辅助历史教学,可以利用音频、动画、特效、音乐等丰富多彩的媒体使原本单调的历史教学变得更为生动有趣,从听、视、触等多感官相结合对学生观察、想象、分析、推理能力的培养产生极大的作用, 使学生更直接、更全面、更迅速地了解历史。可以说,采取多媒体教学手段是是实施有效教学的重要手段,也是中学历史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多媒体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历史课程标准》指出“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历史学习提供了更加方便、快捷和丰富的信息”,“要努力创造条件,利用多媒体、网络组织教学,开发和制作历史课件,开展历史学科的计算机辅助教学。”为适应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要求,实现信息技术与历史课程的整合势在必行。“历史记录的是过去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场景,远离现在,因而与现实有隔离感,使得传统的历史课堂无法摆脱抽象乏味的历史说教”,这就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很高的积极性,这给老师的教学以及学生的理解与掌握带来相当的困难。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合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这一手段,就能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促进历史课堂教学达到最优化,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1、巧用课件、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老师。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生动地说明了兴趣在一个人求知过程中的作用,揭示了在教学中兴趣和学习的关系。兴趣能激发一个人的学习主动性、创造性,以及促进个性发展,是一个人终身学习和不断创新的不竭的动力、源泉。而我们现在的中学历史课本“繁、难、偏、旧”,内容极度艰深,脱离现实生活,涉及的概念和知识点多,如《鸦片战争》中,涉及到的事件和年代各有三个,地名有十一个,人物也有十一个之多,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课后学生还得花大量的时间来记这些过细的知识点,严重扼杀学生的学生兴趣,兴趣都没有了,那有学习积极性可言呢?

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从视觉、听觉等许多方面让学生去感受历史,了解历史,发现历史,自然会给我们的开放型历史课堂教学带来生机与活力。多媒体课件就是利用它的视听互动功能,通过大量的文字、图片、声音、影视资料等素材,“把本不能再现的历史现象‘真实的’或‘近似的’展现在学生面前”。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动态演示,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因为这些素材以具体、形象、生动的画面展现在学生面前,就会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受,从而激发兴趣创设一种与课堂内容相适应的气氛,能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讲《美国内战》一课,可以运用历史影像导入新课,在新课导入阶段放映由计算机拷贝剪辑的《南北乱世情》片断,使学生视、听觉进入美国南北战争前夕的历史时空中,“亲身体验”南北战争爆发前的美国黑人奴隶的悲惨生活及美国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从情感体验中引发学生对黑人奴隶制的憎恶,从理性上认识黑人奴隶制已严重阻碍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与人类文明的进步,因此得出南北战争必然要爆发的结论。历史现象的动态再现收到了学生对历史信息由知向情、意、行发展的认知效果。

2、调整结构、整合知识,突出教学的重难点。

现行的中学历史教材内容普遍较多,传统的中学历史教学凭借的是一张嘴、一支笔、一块黑板,这对于中学生是远远不够的,尤其是对重点难点的理解。多媒体辅助教学被引进课堂后,老师就可以主动的根据

实际情况调控教学节奏,适当的调整教学内容。如我们在讲完《太平天国运动》时,可以把后面的《义和团运动》调到这里来讲,比较它们失败有那些共同的原因,通过对比的学习,一方面加深了学生的学习印象,另一方面也教会学生一种学习的方法。一石二鸟,何乐而不为呢?

由于历史学科固有的过去性、客观性、复杂性和意识性的特点,使学生感到陌生,教师也难以用语言讲清,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很难突破这些难点。而运用多媒体教育技术,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声为有声,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共同作用以强化感知,或帮助其建立起地域空间想象能力,解决了过去许多教师“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苦衷。

如讲“新航路的开辟”内容时,对于迪亚士、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四位航海家的航海路线,学生往往难以听明白。在课堂上使用自制的多媒体课件,分别演示了四位航海家的航海过程。在路经重要地点时,能自动、醒目地显示所经地点的名称,并配以声音讲解。学生看了演示动画后效果很好,大都能清楚四位航海家的航海路线。

3、激活参与、鼓励探究,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参与才能“活”。课堂没有学生参与,就成了教师的独角戏,学生作壁上观,学习效率也就无从谈起。教师要想办法调动起学生参与的热情,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所以,课前巧设探究主题,引导学生课下小组合作搜集资料,课上选学生代表展示资料,是调动学生参与热情的好途径。课堂上展示和分享搜集的成果和快乐时,学生往往精力集中,热情高涨。

在传统的教学课堂上,教师往往充当的是灌输者,一节课从头讲到尾,完全忽视了学生的存在。这样的授课方式,教师讲得累,学生听得也累,而且越来越丧失兴趣,造成学生的厌学。新课改针对传统教学的这一弊端,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将多媒体引入历史课堂教学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如,在组织学生观看录像时,教师可用几分钟进行提示,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在播放中间出现关键的镜头时,教师应有适时而恰当的点拨;

在播放后,教师组织学生对录象内容进行分组讨论,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4、利用规律、揭示线索,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历史事件的因果性、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历史发展线索的掌握,在历史教学中占有突出地位。分析一个个前后关联的历史事件,只有把有关的各方面按时间顺序排列才便于分析和比较找出其因果联系;分析一个比较长的历史时期内发生的相关事件或一个历史人物前后的行为,更需要理出其发展过程,通过比较和综合,找出其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有助于学生找出部分与全体的关系,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和结果,掌握历史发展的规律性。例如对“卢沟桥事变”,教师要讲清为什么这场战争是蓄谋已久的比较困难,因为这个跨度比较大,要从十九世纪四、五十年代日本侵略中国台湾开始,从那时起到1937年7月7日,其间日本的侵华活动持续不断。如何来展现这些历史事实?依靠多媒体就方便多了,把日本侵华的每一个事件一幅幅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在看的同时进行思考,从而串联起来,对这个问题有一个全面的分析。

5、多感官参与、增强记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多种感官协同进行识别是提高记忆效率的最佳办法。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生动地再现历史,能调动学生的感官,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印象与理解。多媒体技术通过声、光、音、色、形等多种信息作用于学生,给学生以强烈的感官刺激,创造认知“冲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多媒体课件的设计要能使学生的知识(包括智、情、意、行等)发生迁移、突破、再现、拓展。在准备时,就要选取那些学生共同认同的素材,以便学生产生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又有一种“未曾揭开面纱”的神秘感,让他们产生一股强烈的求知欲望。为了达到这层效果,用于诠释课文的声像材料以及动画演示等技术都必须紧扣教学目标,借助形象化的手段将文章主旨、感情基调、文字风格再现出来,为学生创设一个鲜明生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充满诗情画意的课文情境,使学生由“感知展现于眼前的教材文字”转化为“感知融身于其中的图像声音”,缩短教材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

深奥变得肤浅、复杂变得简单、抽象化为具体,可以在他们的大脑皮层留下很多深刻的历史印象,从而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提高学生记忆历史知识的质量。

6、搜集资源、精心设计,拓展课堂教学的延伸。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还有一个突出的优势,即它可以包含丰富的资料和信息。这样就可以有效地解决课时与教学内容之间的矛盾。中学历史课时少,但教学内容多,压缩教学内容不是根本的解决方法,提高教学效率才是当务之急。传统的课堂教学仅仅局限在四十分钟的课堂上,其实这对于综合性强、内容丰富的历史学科而言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将课堂教学进行必要的延伸,在这一点上多媒体的作用进一步凸显。这就需要我们的老师认真备课,搜集整理好历史教学资源、精心设计课时教学计划,做好课堂教学的延伸。例如讲授《红军不怕远征难》这一课,仅仅凭借课堂和书本是很难让学生感受长征精神,情感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就很难实现。而依靠多媒体在课后放映有关长征的纪录片或几个典型的影视片段,则能让学生深切感受长征精神。

二、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几种方法

多媒体进入课堂,给课堂教学增添了活力,教师的讲授和黑板展示不再是全部的信息资源,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动画、视频等多媒体信息有机融合,多元的视点,可望带来斑斓的呈现。

1、巧用媒体,做到演示与讲练结合。

在一般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操作课件显示提纲性的内容,并通过演示图像、动画、视频等多媒体信息帮助学生掌握教学内容,讲练结合。如讲“新航路的开辟”内容时,对于迪亚士、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四位航海家的航海路线,学生往往难以听明白且容易混淆。笔者在课堂上使用自制的多媒体课件,先用地图演示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地理位置,接着分别用四种不同颜色的动画箭头演示了四位航海家的航海过程。在路经重要地点时,能自动、醒目地显示所经地点的名称,并配以声音讲解,然后将各知识点归纳成对比表,展示给学生,接着显示相关 5

练习题进行测试。学生学习后,效果很好,大多能讲清楚四位航海家的航海路线。

2、化繁为简,做到图示与演说结合。

在历史教学中,常用图示教学法,图示教学可使知识要点形象、直观,能化繁为简,变抽象为形象,揭示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内在联系,展示历史的发展进程,便于理解,易于记忆。如果把图示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结合起来,效果更佳。如笔者在讲授《冷战中的对峙》一课中,利用多课件向学生逐步显示了一个大的图示式纲要线索表,二个数字表格、三幅地图、五份主要国家领导人的演说摘录,还插入了各种说明性的辅助板书,随需要呈现或消失,这就使图示线索显得更加清楚明了。提高了学生理解教材线索、编写逻辑提纲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动手的能力。

3、化静为动,做到演示与手绘结合。

在历史地图教学中,为了动态展示战争进程、交通路线,可采用手绘和多种箭头的组合,使地图上的线条沿历史进程延伸,达到强化效果的作用。如张骞出使西域、红军长征、人民解放军挺进中原、新航路的开辟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等教学内容,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动态演示,就能将知识形象直观地展现出来。

有些历史地图,要求学生掌握区域特征和相应位置,如战国七雄、三国鼎立、敌后抗日根据地、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早期殖民扩张等教学内容,可采用区域颜色闪烁、变色的方式,使书本上的死地图变活,学生对该知识点也产生了经久不忘的深刻印象。

4、浓缩内容,做到新课与复习结合。

在历史专题课和综合复习课中,多媒体教学能利用计算机的大容量存储和快速显示功能,集中出现多项知识的集合、排列、对比,浓缩教学内容,归纳整理,建立系统的科学认知体系。在如前所述的《世界近现代史》复习课件中,笔者用图示展现世界近现代史的三大线索,把分散于各章各节的历史知识进行梳理,使之系统化;并在重点、难点之处设置热对象,从而激活包含在各知识点中的具体内容(包括视频、动画、图片、表格、文字等),强化重难点;同时还设置了一些相关的测试题,容量很大。这既节省了教学时间,又丰富了教学内容。

总之,多媒体技术应用到教学领域,可使一些原本枯燥、抽象的原理变得亲切、生动、直观、形象,为历史教学带来众多好处。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实际,围绕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合理地适度的有效使用多媒体,让多媒体立足于教学需要,为教学目的服务,为素质教育服务,历史教学现代化手段的应用前景将无限广阔。

参考文献:

1、陈绪常、龚明斌《多媒体设计与运用艺术》中国林业出版社

2、黄耀青《让多媒体走进历史课堂》北京,文教资料,2006。

3、熊英、李莹:《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设计》

4、李红 《巧用多媒体优化历史课堂教学》内江科技,2006(8)。

5、《义务教学阶段国家历史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7

多媒体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及辅助方法 篇2

多媒体计算机与计算机辅助教学相结合产生了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历史学,是人类对自己的历史材料进行筛选和组合的知识形式。传统教学媒体,如板书、挂图、模型、实物教具等,主要用于增强历史教学的直观性,使历史教学的内容变得具体、形象、生动。但是对历史教学的结构产生的影响不大多媒体的运用是为了更好地解决传统教学中不能或难以解决 的问题,并不是要求任何内容、任何教学环节都适合运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要遵循一定原则。

一是要根据需要而定。多媒体的使用是为教学需要服务的,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以教材为依据,确定需要运用多媒体教学的内容与环节, 同时要依据学生实际情况展示材料间的配合。选材、设计展示过程,使多媒体的运用有利于学生兴趣、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二是确保实用性。运用多媒体教学从硬件、软件,再到课件的设计和制作,都需要大量精力和时间。如果有更经济、省时、省力的媒体可代替,则不必要非使用多媒体这种形式。历史知识不同于数理化等理科知识, 历史知识具有整体性,之间的联系近似于一个网状结构, 这和多媒体的结构非常相似,类似于人类认知结构的特性,使外在的信息很容易融入内在的记忆或认知结构中,解决历史知识面广量大、记忆量大的难点。

用多媒体方式呈现信息,提高了信息传递效率,加深了学习者的理解深度,有利于全面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比如同一历史知识可以用语言文字表述,也可以用图形、音乐、声响表达,这一方面有利于传授知识的确定无误,另一方面,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媒体方式接受历史知识信息, 提高学习历史的兴趣。多媒体结构有利于实现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如个性 化学习、发现式学习、多层次学习,学习者可以控制选择学习的相关内容,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进行比较、分析、综合,一步步发挥思维能力,一步步提升学习层次。“计算机辅助教学能节约教学时间,有效地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增加教学容量激发学生兴趣,突破教学难点、疑点,真正改变传统教育的单调模式,使乐学落到实处。下面谈谈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一是运用多媒体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积极性通过丰富的人机交互界面,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安排学习进程,独立解决计算机提出的各种问题。按照传统的教学方针,一个教师无论如何也不能满足所有学生的要求。为此,我们可以采用个别的交互学习系统。

二是利用多媒体课堂容量得到扩展,教学效率得到提高运用多媒体教学, 能在有限教学时间内大幅度地增加练习数量,突出教学重点,提高语言信息的活动强度,节省教学实践例如:有的历史事件涉及内容散,利用多媒体把与之有关的内容展开给学生,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经过,学生对本课有所了解,为以后阅读埋下伏笔,真正做到热身。练习课教学,通过设题回答,使学生抓住课本基础知识,同时拓展学生知识面扩大与之相关的外延知识。面临高考,针对每个题型,分别作选择,材料专项复习课件,课堂容量明显加大,学生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多涉猎课外。

三是运用多媒体网络教学,激发学生情感,陶冶情操。新课标的一大特点是把思想情感寓于课堂教学中, 但老师满口大道理,向学生灌输做人的道理学生是很难听进去的,只有事实才能胜于雄辩。多媒体在这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在《国共 十年对峙》这一课中,学生学习了长征经过后,就在实际生活中意识到面对困难要战胜它,必须保持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决心。实践证明,在课堂中引入多媒体教学,强化了课堂教学效果,激发了学生情感,陶冶情操。

四是运用多媒体教学, 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同时更好地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利用多媒体的交互功能,让学生娱乐中学习。如:在课件中添加一个Flash展现历史故事,用诙谐幽默的语言展示历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需要老师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功底, 因为影片中的历史故事并不一定是真实历史的写照, 有虚假成分, 需要教师及时纠正。另外,可以在课件中用小组竞赛,答对一题给一朵小红花通过抢答形式培养学生竞争意识, 为今后进入充满竞争的社会做准备。

多媒体课程运用需要教师本身素质的提高, 因而对教师也是一个挑战。教师应主动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学习和运用这种现代技术, 在实际课堂教学环境中实施教学活动中的科研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所以教师需要自己随着科技发展与时俱进,不断探索,逐步走向成熟。

多媒体辅助教学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使学生各个方面能力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多媒体教学以其他教学手段无可比似的优越性,为广大教师所热衷。但如果盲目追求教学手段的现代化而过多滥用就会事倍功半。

一是选取材料不准确, 制作的课件不利于掌握知识的准确性。运用多媒体教学关键在于教师制作课件的质量。有时 在制作课件时,有些材料并不准确,这些内容会影响整个教学效果甚至教师传授知识的准确性。以前看过一个课件《我国古代书法艺术》,里面涉及甲骨文、楷书及行书多种字体,但由于课件制作过程中甲骨文图片没有找到, 就把青铜器上的文字作为甲骨文图片展示,误导学生。

二是过多的运用多媒体会使课堂教学质量下降。多媒体教学手段虽然能给我们带来诸多方便和好处, 但也并不是越多越好。因为它只是一种辅助性的教学手段,不能过分夸大它的作用,更不能让它替代教师的有创造性的工作,我们不能抛弃传统教学方法中的合理有效的东西。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导地位是多媒体所无法取代的,但有的教师一味地依赖多媒体有时一节课,学生就看老师在讲台上摆弄多媒体课件,忙着操作键盘和鼠标,既不深入讲解,又没重难点的板书,让人看得眼花缭乱。学生眼睛始终盯着屏幕,这是一种繁琐的单调,是由过去教师讲的传统的单调走向新的现代化的单调, 如此滥用多媒体就有些本末倒置了。有时候或许课堂气氛热热闹闹学生也很活跃,而老师忽视了教学密度,课后学生的脑子里也还是空荡荡的。任何情况下,教师都应该是课堂的主导者,老师的作用不能等同于放映员, 多媒体教学也不能陷入华而不实的境地。

三是不恰当地运用多媒体在教学过程中会影响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互动一直以来都是较为提倡的,既有知识的传授、反馈、扩展,又有感情的交流。教师的语言、动作、神态,一颦一笑都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而多媒体教学中“人”与“机”交流缺乏能动的感情交流,学生听的是音箱里的声音,看的是荧屏上的图像。教师忙着操作机器,播放课件,既不深入学生中间,又不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这显然是违背现代教育原则的。久而久之,师生关系疏远,学生对学习本学科的兴趣自然大减。

四是不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教学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灵活掌握和思维发展。检验一位教师是否有经验,从他对课堂灵活性的驾驭能力上可以看出。课堂教学过程千变万化,一些学生提出比较个性化的问题,就需要教师随机应变地显示对课堂的调控能力,这也是我们一直大力提倡的。而多媒体教学在这一点上有所限制,尤其是老师制作课件时,都事先设计好了分析课文的内容、板书、问题及其答案,课堂上很难修改,教学过程中教师势必一步步引导学生理解自己设计好的答案,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思维发展,埋没了一些有创意的见解,这种机械的教学过程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灵活掌握和思维发展。

如同样一段讲述抗日战争历史, 有的教师讲得慷慨激昂,鼓舞人心,有的教师讲得忧伤沉重,发人深省,各人根据自己的情感体验描绘一幅抗战的画卷,如果在多媒体教学中将这段文字用一断确定的视频展示出来,几张幻灯片强调了事,则将抹杀学生对历史学科魅力的认识,限制学生思想感情的发展。再如《鸦片战争》,从英国输入鸦片到林则徐虎门销烟,从三元里人民抗英到清政府屈膝投降,这样连贯的历史脉络,岂是确定的图片所能表现的? 因而,我认为,在历史教学中,教师的课堂语言具有先天的、不可轻易取代的优势在某些情况下,多媒体的直观性会限制教师的创造力和学生的想象力。

因此,在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力避对形式多样的插图、动画等因素的一味追求,自觉对所选素材、课文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并植根深厚的民族文化,在教学过程中渗透认知教育与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力与创造能力等,最大限度地克服多媒体运用不当对学生的误导。

总之,多媒体教学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是教育现代化的体现,是每位教师都应该掌握和研究的一种新的教学手段但是必须明确它仅仅是一种辅助性教学手段, 不可能代替粉笔和黑板等其他教学手段,更不可能代替教师。同时它的使用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和形象性,激发学生的联想力和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而不能搞得费时劳神,机械死板,禁锢和扼杀学生的创造力更重要的是它的出现是为了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 进而增加传统教学的魅力,而不是要取代它或者消灭它。正如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一样,我们应该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继续摸索、研究多媒体教学的特点,使它日趋完善,从而更好地为历史教学的现代化服务。

摘要:随着现代教育技术和教学思想的发展,多媒体辅助教学在历史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多媒体信息技术集图形、文字、动画和声音于一体,创造主动、形象的教学环境,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参与语言实践,大大提高教学效率,使学生在舒适愉快的教学环境中掌握知识。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育更显示其巨大优势,但也存在很大局限性,应趋利避害。

多媒体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及辅助方法 篇3

一、有助于激发中学生的学习兴趣

计算机辅助历史教学能充分的激发中学生的学习兴趣。现代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意向活动。认识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通常称为求知欲。而中学生对学科内容本身的兴趣是很重要的学习动机,它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是特别大的。如果中学生对所学的学科本身感到有兴趣,他们就会深入的、兴致勃勃的去掌握这方面的知识,从而不会感到学习是一种沉重的负担。否则,中学生就很可能只是形式的、勉强的去掌握所学的知识。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它的意思就是说,对一种知识的兴趣和爱好是最有成效的学习动机。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具有明显的好奇心,在思维特点上又以形象思维为主,并且处于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发展阶段。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电视、电影和录像剪辑等多种媒体手段辅助教学,能给中学生以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这对于激发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认知内驱力和积极思维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计算机辅助历史教学可以解决逻辑问题,提供模拟和游戏,通过模拟问题的情境,训练中学生分析问题、作出决策和进行逻辑推理的能力。并且教师还可以利用中学生上电脑课所学到的计算机知识,设计可以由中学生自己操作的课堂教学练习软件,体现人机交互和智能的两大优点。这样便可以使中学生对历史学习产生真正的爱好,感到这门学科值得去学习。

二、有助于提高中学生记忆历史知识的质量

在学校教育中,运用各种教育工具,可以使得教育更为具体,从而造成更好看抽象。视听教育比语言、视觉符号更能为学生提供较为具体和易于理解的经验。同时,视听教育能够冲破时空限制,避免其它经验方式的不足。计算机辅助教学集中了传统的多种电化教学媒体,理所当然的属于视听教育的范畴。它为中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较为具体的和易于理解的直接经验,有助于强化思维的力度和提高记忆的效果。

历史学科的知识具有过去性、具体性的特点,而中学生在认识历史的学习活动中,虽然说其全部心理过程都起着作用。但是,感知是认识历史现象整个过程中的第一个阶段。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类各种感官配合思维时都具有吸收知识的功能。其中,视听并用时的学习效率最高。所以,教师在讲授历史知识时,必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来再现历史,最大限度地让学生掌握距离他们极其遥远而又难以记忆的历史知识。计算机辅助历史教学的多种媒体手段在这方面具有相当大的优势。它通过剪辑了电影、电视画面、动态的电脑动画和教师精心编制的解说词,把根本上不能再现的历史现象“真实的”或“近似的”展现在了中学生的面前。它通过声、光、形、色、音等多种信息作用于中学生,在他们的大脑皮层留下了很多较为深刻的历史现象的痕迹,从而加深了中学生对所学的历史知识的印象,大大的提高了中学生记忆历史知识的质量。

三、有助于扩大信息量,更好的达到教学目标

计算机辅助历史教学的特点决定了它有利于扩大信息量,更好的达到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效率,在有限的时间里,扩大信息量,完成教学目的,达到更好的教学效益,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运用多种媒体,有利于激发中学生对于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对历史学习充满求知欲,从而更好的吸收新的历史知识。

比如,电视、电影和录像剪辑有重点突出、叙述简洁和高度概括的特点。它可以使教材中的某些内容通过画面直接表现出来,因而减免了教师在课堂讲授中对许多事件的复杂的前因后果和发展过程的叙述,大量的节省了教师口述的时间而又不影响教学内容的完成,并且还为中学生能够自己动脑进行学习,从而使他们的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提供了必要的时间保证。

在讲述战争进程的内容时,用计算机来处理,通过动画动态的显示出双方军队进军的路线、地点和时间,必要时伴以音响效果和闪光点。这样既吸引了中学生的注意力,又加强了内容概念,化难为易,节省了时间,突出了重点。

在讲授理论性较强,头绪较多,关系错综复杂的高中教材时,可以根据教材的内容编制图示线索纲要,配合教材编制新的图表和课堂练习题,设计成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软件,根据课堂进程逐步演示。

四、有助于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

大量的信息通过图表显示出来,中学生不但对教材的内容理解得更深透,而且面对属于调查和解释疑难的学习任务时,还能展开更有意义的讨论。中学生通过观察图表,尤其是主板书的演示,提高了他们理解教材线索和编写逻辑提纲的能力,培养了他们分析问题和逻辑思维的能力。从这个方面来看,计算机辅助教学是对中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培养21世纪高层次人才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

多媒体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及辅助方法 篇4

信息技术时代的到来,对高中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研究在多媒体条件下的高中英语教学方法,是广大中学英语教师面临的一个新课题。此课题的核心是研究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具体应用多媒体辅助英语教学。本论文正是以此为出发点,首先探讨了多媒体与高中英语教学的关系:一方面,多媒体为高中英语教学展示了美好的前景,多媒体在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调节课堂气氛,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多媒体教学不仅增大了教学容量,而且加大了课堂信息量的输入,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视野。同时,高中英语教学也为多媒体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多媒体这门新兴技术,只有抓住于英语学科整合的有利契机,充分发挥其辅助教学的作用,才能真正的成长壮大起来。通过现代先进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的整合,就可以实现帮助学生发展探究知识的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及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而且,目前多媒体英语教学中还存在诸多的问题,例如,完全依赖多媒体,忽视教师的作用;有很多教师却舍本逐末,以多媒体的演示完全代替了教师的启发引导,等等。要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就要摆正位置,还多媒体在英语教学中应有的辅助地位。现代教学手段有其特点与优势,但传统教学手段也有长处,我们不能因为“喜新厌旧”而抛弃前人留下的宝贵经验,多媒体不等于独媒体,能把计算机跟其它传统媒体结合得好的课,才是真正好的多媒体课; 其次,要明确多媒体在英语教学中的辅助作用的具体表现:即创设情境、演示工具、交流工具、为突出重点、难点创造氛围、优化课堂教学过程的工具、拓展教学资源的工具、提高学习效率的工具、创造自主学习的条件. 最后,重点探讨了多媒体在英语听力、英语会话、英语阅读、英语写作教学中的作用:在英语听力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教育信息的图像、声音、图表、文字等直观形象的优点,力图通过多媒体技术生动地作用于学生的感觉器官,使学生在丰富的感性材料刺激下不满足于已有思维成果,产生自主探索的兴趣,为英语听力教学打下良好的心理环境基础。同时,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任务为依托,活动为中介,英语语言知识意义建构为最终目标,在情境下的合作互动为教学组织形式的教学过程;在英语会话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媒体创设特定的情景,会把学生带入到一个崭新的、环境优美的、气氛清新的氛围中去,从而使学生学而不疲,乐此望返,以达到在欢快的气氛中激发会话兴趣、引出会话话题的目的;在英语阅读教学时,就要让多媒体向学生呈现一个逼真的语言学习环境。在网络环境下,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理解查找、筛选信息,得出结论。学生能随时与同学、老师交流、讨论,解决问题,分享心得,展示成果;在英语写作教学中,主要采用主题呈现、小组讨论、全班活动等方法;同时探讨了发挥多媒体辅助作用时教师的角色定位等问题。本论文探讨目的就在于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三、开展多媒体教学所存在的问题

1、过于依赖机器,弱化了课堂师生间的交流。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在于其能形象的表达出很多抽象的概念以及在有限的时间内展现大量的信息,但是它在语言,手势和表情等表达方式上并不具有优势,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很多的老师长时间,甚至是一整堂课都坐在电脑前操作鼠标,讲解知识。学生往往都只能望其声而不见其人,整堂课就像是会议报告,没有激情,没有交流。教学应该是一个双向的过程,不仅要有任课老师对知识的传播,同时也要有在学习学生的适时反馈。更要有师生之间不时的眼神交流。但是,这些在多媒体教学中很难展现。

2、课件的制作水平与演示质量普遍不高。目前,很多老师为了省时间,都直接的从网上下载课件,或者是使用教材配备的多媒体课件,课件虽然能够与教材相匹配,但是这样的教学就等于是完全按照书本按章取义,没有任何自己的想法了。这对于教师自己素养的提升是非常有限的。还有的老师就索性直接拷贝了其他老师的课件。这样的结果就是由于没有参与制作,导致课件不能很好的适应教师的需求,最终影响教学效果。

3、过于花俏的内容影响教学效果。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样式可以丰富多彩,框架可以多种多样,但不管是背景动画还是音乐图片都是为了上课内容而做的一个补充,这是绝对不能改变的。但是,现在很多的老师在上课时却恰恰忽略了这点,通过花俏的技术搭配过多的附加信息和无关信息,使得上课的内容变的主次不分,这样就使得学生很难集中注意力去吸收有用的信息,一堂课下来后学生往往只是感觉脑子里塞了一大堆的东西,但这些东西之间却完全没有任何联系或逻辑,进而不知所措。教师一味的最求课件的丰富多彩,却忘记了多媒体是为了学生学习提供服务的,在学习过程中必须要有一个主线贯穿其中,而现在的情况是,在看似活跃的课题气氛中,却没有一个很好的学习效果。所以课件的制作必须取材合适,得当,不该过于花俏。

四、多媒体教学的改进建议

1、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有机结合。我们在使用多媒体教学的同时,应当适当的结合板书,形体语言以及眼神交流,进而掌握课堂的节奏,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启发学生积极思考的能力。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不 能过分的依赖制作好的课件,而是应该有一个清晰流畅的思路在不受课件约束的条件下,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来相对调节授课的进度,加强与学生之间的学习交流,进行互动式的教学,而不是一味的让学生被动接受信息。

2、建立科学的多媒体教学评价机制。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扮演的是一对相辅相成的角色,多媒体教学不会也不可能完全取代传统的教学方式。它只能作为一种教学的辅助手段。但是现在很多老师为了与新型课程挂钩,无计划或过度的使用了多媒体教学,以至于扩大了多媒体教学过程中的一些缺陷。要想更好的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必须在教学过程中深人研究专业课程,恰当的设计配套课件,运用多媒体技术使之与教学进度相配套。同时,应更新教学观念,加强教师的培训,与时俱进,建立更加科学的多媒体教学评价机制。

3、引导学生利用好课件。一份优秀的课件是任课老师经过精心准备之后的作品,学生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课后的复习,这样才能充分消化,理解课堂知识,提高学习效率。甚至任课老师可以寻找一些课后补充的知识以课件的形式共享给学生,供其课后使用。

总的来说,多媒体教学是在现代化信息技术蓬勃发展的大环境下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但并不是说有了这种模式就可以完全摒弃传统的教学手段。衡量某种教学手段的好坏应该基于教学实践中是否满足教学需求为主。在教学过程中,不管是传统的教学方法还是多媒体教学模式都只是教师授课的一种教学手段而已,其目的都是为了更好的传授知识,它们是一种互相补充,取长补短的关系。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授课对象的具体情况合理使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并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进而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徐晓东.信息技术教育的理论与方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李艺.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黎加厚.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4]祝智庭.信息教育展望[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多媒体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及辅助方法 篇5

一、多媒体教育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随着现代化教育信息技术空间的日益拓展,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已成为二十一世纪教育的主流。它契合了初中学生仍以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特征,因此运用多媒体进行初中历史教学可以改变传统教学的信息传递方式,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够有效地渲染课堂气氛,从多方位刺激学生的感官;能创设情景启迪学生的思维,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操;也能强化学生的记忆,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是促进学生整体素质提高的有效途径。

第一、多媒体教育为教师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料。

教学手段现代化是当今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我们要做到与时俱进,就得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这也是提高自身素质的需要。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于历史教学中,正以其独特的、不可忽视的功能被越来越多历史教学工作者所采用。我们就得跟上时代的步伐,通过多媒体手段可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输送包括有正文、录像、动画、声乐、高质量的图表等综合内容。这就能帮助教师开拓思维,改变他在课堂上传统的角色和方法,适当的时候可以强调自己是学习的推动者而不是资料输送中心。教师可利用新科技,设计鼓励学生学习探索的学习任务,自己旁观聆听,争取深入了解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思维的发展。

第二、运用多媒体技术,有利于教师突破教学难点。

教材中的某些内容比较抽象或复杂,年代久远或地域空间概念强,学生感到陌生,教师也难以用语言讲清,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很难突破这些难点。而运用多媒体教育技术,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声为有声,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共同作用以强化感知,或帮助其建立起地域空间想象能力,解决了过去许多教师“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苦衷。如讲“三国鼎立的形成”内容时,对于赤壁之战交战双方进退路线学生难以形成正确的时空概念,我在课堂上使用自制的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并配以声音讲解,这一难点就迎刃而解了。学生看了演示动画后效果很好,从而突破学生难以树立空间概念这一难点。

第三,运用多面体教学,使历史教学在内容和方法上也出现新取向。

我们初中历史是“副科”、是“豆芽科”,在人们的心目中好象可有可无,但是,对于我们历史教师来讲,就不能用这种观念来指导教学。要还历史学科在教育中的本来面目,就得靠我们广大的历史教育工作者去拼,去奋斗。我们在教学中应该给学生灌输:①介绍历史方法,鼓励他们问“我们怎样知道?”以及教他们评价史料。②让学生接触多种体例——社会史、政治史、地方史,专题学习及发展史等。③应该开拓学生对历史本质的认识,以及对第二层次概念如史料、解释、变迁与连贯等的理解。目前,好些国家历史教师都朝这个方向发展,这就是历史教学在内容和方法上出现的新取向。我们初中历史教师应该主动地把初高中历史教学连接起来,为学生的成长和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四、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柏拉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也深深地懂得这一点,有了兴趣,学生才能主动、愉快地学习,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主体作用和主动精神。而兴趣是一种积极作用的情绪,不是凭空产生的,它和情感相联系,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那么,怎样让学生对我们教的历史感兴趣呢?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这就告诉我们,你要学生对自己讲述的历史感兴趣,就得想办法刺激学生的感官乃至心灵,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规律。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悦耳、悦目、悦心的情境,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身临其境的感受,催发出学生积极探索的情感,就能调动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如讲授“建立现代化的人民军队”内容时,先播放“国庆阅兵”场景,让学生在优美的歌声中感觉到现代化人民军队的壮观场面,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和爱国情。看完后,教师提问学生:旧中国有这样强大的人民军队吗?现在,还有那一个国家赶随便侵略我们吗?以此引入教学。学生纷纷展开讨论,主动发言,气氛活跃。这样,为下面讲为什么要建立强大的人民军队,人民军队的作用以及强大的人民军队的建立打下了伏笔。能把以前学生被动的学习变成了主动、愉快地参与,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五、运用多媒体技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记忆效果。

第六、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在的规律性联系。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现代教学的基本要求。多媒体表现力强,信息量大,可以在课堂再现历史场景,学生通过观察直观画面,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行积极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思维向纵深发展,从而提高记忆效果。

历史科知识具有过去性、具体性的特点,而学生在认识历史的学习活动中,虽说其全部心理过程都起作用,但感知是认识历史现象整个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心理学认为,人类各种感官配合思维都具有吸收知识的功能,其中视听并用的学习效率最高。所以,教师在讲授历史时,必须运用多种手段再现历史,最大限度地让学生掌握距离他们极其遥远而难以记忆的历史知识。多媒体手段在这方面具有相当的优势。它通过剪辑了的电影电视画面、动态电脑及教师精心编制的解说词,把本不能再现的历史现象“真实地”或“近似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它通过声、光、形、色、音等多种信息作用于学生,在他们的大脑皮层留下了很多较深刻的历史现象痕迹,从而加深了学生对所学历史知识的印象,提高了学生记忆历史知识的质量。

如讲《甲午中日战争》这一节内容时,可播放电影《甲午风云》中的这样几个镜头:邓世昌等北洋水师官兵海上奋勇抗敌,壮烈烈国;李鸿章下令北洋水师“避战自保”;慈禧太后筹备六十大寿庆典,大肆铺张;北洋水师在威海卫全军覆灭。进而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亚洲第一、世界第六的北洋水师在短时间里就毁灭在日本侵略者手里呢?学生积极地进行思考,联系李鸿章退缩避战、慈禧太后铺张浪费的镜头,得出结论:清政府的腐朽统治是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政府战败的根本原因。通过不断的思考,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学生感到生动、有趣、形象、新颖,在充分感知生动的历史形象时,掌握了有关知识和空白概念。正如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的:“在我们的记忆中,凭直觉得来的印象是特别巩固的,甚至对于抽象概念,也可轻易地巩固地揉在已往嵌入我们脑中的图册上”,从而提高记忆效果。

第六、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能更好地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

第七、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道德情操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把思想品德教育摆在重要的位置,要挖掘历史教材中蕴含的思想内容,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四项基本原则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国情教育。要让学生继承和发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在课堂教学中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单靠语言和粉笔来描述,缺乏情景渲染,往往不能使学生产生共鸣,难以发挥历史学科的思想教育功能。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多媒体技术,运用其声像效果和感染力强的特点为学生营造一个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历史情景,再现历史场面,增强真实感,让学生身临其境,亲自感受历史时代的氛围,通过内心体验,引起情感共鸣,自觉地接受熏陶。

如讲“开国大典“内容时,可播放电影《开国大典》中的几个镜头:中央领导人登上天安门城楼,人民群众欢庆的场面;毛泽东用浓厚的湖南乡音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短短几个镜头,不仅形象地再现了中国革命的胜利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人民无法形容的喜悦之情,而且增强了学生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认识,了解了开国大典的意义,使学生在接受历史知识的同时也自觉地接受了爱国注意和革命传统的教育。这样更好地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

二、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我们教师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多媒体教育再好,它也只是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传播信息的桥梁,是教学系统中的一个要素。它不能脱离课堂而存在,不能脱离教师和学生而存在,更不能包办一切。美国学者克拉克一针见血地指出:“多媒体不能帮助学习,正如用汽车运食物不比马车运食物营养更为丰富。”多媒体手段能否发挥作用,关键在于如何恰到好处的使用。否则不但发挥不了它的优势,反而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那么多媒体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运用呢?

第一、内容的点拨与多媒体有机结合,避免由“人灌”到“机灌”。

过去我们批评那种“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但利用多媒体手段后,如果错误地认为多媒体可以代替教师做一切,让计算机从头到尾地“唱戏”,忽视教师点拨的作用,就不会有好的效果,例如,在讲授《三国鼎立》一节时,计算机通过图片和视频的演示,清楚地展示了“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的形成”这些历史事件,如果教师只是作为操作者,不加任何分析和讲解,到最后学生将会连“曹超刘备谁是英雄?”这样简单的问题都茫然不知,更不说“曹超为什么在官渡之战能打败强大的袁绍而在赤壁之战中却大败于弱小的孙刘联军?”这类问题了;同时教师的教学风格也无法体现,课堂气氛拘谨而不灵活,这样运用多媒体教学效果很不理想,最终导致由原来的“人灌”到现在的“机灌”。教学效果不但不会提高,反而会降低。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居于主导地位,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教师的语言、教态、情感对学生起着巨大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生动直观不乏幽默的语言,入木三分的分析、和蔼可亲的教态,增加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能培养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因此,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初中历史教学不是老师撒手不管,任凭计算机牵着学生走,而教师应该时刻对课堂进行宏观调控,同时根据教材的实际内容,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强大的交互功能,高屋建瓴地创设一些情景引导学生自学、思考和分析,使教师能按自己的需要组织教学,展示自己的教学风格,而不是受课件的限制和左右,失去教师在课堂的主导地位,那样将会导致事倍功半的结果。

第二、正确掌握多媒体的需求时机,避免由“接受者”到“观赏者”。

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形成和谐、融洽、积极、活跃的课堂气氛。要做到这一点既要看老师的教,更重要的是看学生的学,如果老师运用多媒体教学后,不注意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注意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原先传统手段的师生交流、讨论都在光、声、图像的展示中湮灭了,学生不是课堂的主人,而是成为仿佛置身课堂之外的观赏者,学生只会停留在对精彩画面的欣赏上,而对实质性的历史内容不去留意,时间久了就自觉不自觉地游离于学习活动之外。例如在讲授《长征》一节时,教师通过多媒体把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基本史实用地图的形式展示,应该说出发点很好,但色彩艳丽的画面让学生看得眼花缭乱,再加上没有适当的提问、讨论等形式的交流,结果台上热热闹闹,台下冷冷清清,把一堂历史课变成观赏课,则背离了教学宗旨,正如心理学家罗杰斯所说:“不应该把学生看成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把学生看作是有目的、有能力选择和塑造自己行为的人”。我们不要把“上历史课”变成了“看电影”。

事实证明,我们在运用多媒体进行初中历史教学时,应从历史课的授课类型和历史教材内容的实际出发,灵活运用。同时还要从初中学生的学习规律和心理生理特点出发,科学地运用多媒体使多种教学方法相互配合,相得益彰。另外要注意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设计一些人机对话类型的讨论题、思考题,通过师生对话,学生讨论,多媒体展示,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学生也会感到有张有弛,精神也会非常饱满,就不会出现冷场的现象了。

所以,“教就是为了不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无论用什么先进的教学手段都必须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第三、讲究多媒体的使用效果,避免“盲目使用效率低下”。

素质教育要求我们“采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引进多媒体教学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种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如果老师不从教学实际出发,不注重实效,认为运用多媒体手段就越能显示教学水平,一味盲目使用,对于传统手段就可以解决的问题,也牵强地使用多媒体,结果反而破坏了课堂教学结构,教学效果不会有明显增强。如果教师将大量的历史知识的板书和逻辑推导写入课件,在课堂上展示,这样学生对其印象反而不深,不易吸收,甚至有的学生连笔记都来不及记。我觉得不如老师在黑板上一边讲解分析一边板书,学生也能边听边想边记。再比如,老师把图片、影视或文本简单地转换为计算机演示,不讲究多媒体的使用效果,再加上技术因素的影响,图像的大小和清晰度受到限制,与其花那么大的精力去把它们制作成计算机课件,还不如直接使用投影仪、录像机或挂图来得方便。

特别是从网上下载的课件,使用时一定要结合自己学生的实际,进行恰当的修改,否则,对别人来说是一个好课件,对你及你所教的学生不一定就是好课件了。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不要存在“为了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而用课件”的思想。

多媒体手段有着自身突出的优点,但要认真研究使用多媒体的目的意图,还要科学地使用多媒体;并将其和传统教学媒体与手段有机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最有效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授《红军长征》小节时,教师通过电子地图,配上活动箭头把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过程加以演示,每到重要的地点(如遵义等)附应影视资料;在教师的引导下,请学生用讲故事的形式补充一些红军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同学们也可讨论分析红军为什么开始失败?为什么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的转折点等问题,既能直观形象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毋庸置疑,多媒体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确实有其它教学手段无法代替的优势,但这并不是意味着它能包办一切,它只是辅助教学的手段之一,而不是唯一的手段,更不是最终的目的。我们要从历史教学的实际出发,当用则用,不当用则不用。使用时要注重科学性,正确掌握多媒体运用的需求时机,做到内容的点拨与多媒体的有机结合,使多媒体的运用做到“适时、适度”恰到好处,才能真正发挥多媒体的有效作用,才能达到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真正目的。

总之,多媒体并不是独媒体,能把多媒体跟其他传统教学手段结合得很好的课,才是真正得多媒体教学课。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恰到好处”呢?

三、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必须重视的几个问题。

多媒体辅助教学在现代课堂教学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但是,在制作、使用多媒体课件方面,我们常常发现一些弊端:要么多媒体制作简单、生硬嵌入课堂教学;要么它的动画效果、声音效果没有目的地而随处使用;要么字体小,看不清或变化过多。例如:有一个课件,光是短短的一行课题文字的出现,就在屏幕上持续翻滚跳跃1分钟之久,而一节课就只有5张写有板书的片子。这些处理方式带给教学的负面影响远远大于正面效应,难怪一些教师对多媒体辅助教学兴趣不大、信心不足。要想真正发挥出电脑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我们在课件制作方面就应该重视以下的几个基本问题:

第一、我们要突破课件制作中常规思维的束缚。

每个人的思维都有一种固定模式。常规教学的时间很长,在设计多媒体课件时,思维往往受约束,从而忽略了多媒体自身特色的发挥,影响了课件制作的质量。要突破传统思维模式,难度很大,这就要求我们熟知多媒体自身的各种特点。比如:各模块之间的灵活跳转、各种交互方式„„只有不拘一格地打破传统教材的编排顺序,进行灵活的教学,才能设置一种开放式的学习环境。

第二、我们要重视教学情景营造。

我们制作的课件一般用于自己的课堂教学,多为演示型为主的课件。制作这类课件首先要注意到这课件是否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启迪学生智慧。要达到这项要求,教学情景的营造非常关键。因而我们可以使用影音资料,可以设计简单的动画,使之更贴近现实,让学生置身于其中。第三、我们要重视选题与创意。

历史学科与计算机辅助教学具有很好的结合点,许多教学内容都适合于制作CAI课件,如音像资料、图片和地图等,这与计算机辅助教学,集图、文、声、像于一体,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学习效率的功能相吻合。但在制作的过程中,特别在选题方面,扬长避短,例如文化史部分的世界建筑、绘画、音乐这些内容正是多媒体大显身手的地方。第四、我们要让学生参与。

我们在制作课件时,不要忘记学生是主体,在设计时就要给学生留下活动的位置,这样做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给学生展示才华的机会,对培养学生的信心和能力都有好处。无疑能使我们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和实现教学目标。第五、我们要杜绝多媒体课件的负面影响。

多媒体课件制作不当存在很多的短处,最突出的就是它本身的干扰因素很多。例如:背景颜色更换十分频繁、不恰当地使用声音与动画效果、将大量的图片堆彻起来、字体变化多„„这不但没有减少多媒体本身干扰因素,反而增添了一些人为干扰因素。

我们观看两个课件,在来讨论我们在制作课件时该怎么做。(演示课件《秦的统一》、《长征》。)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在制作课件时就应该做到“一明确,二清楚,三不要”,“一明确”就是明确主题,任何时候不能喧宾夺主,冲淡主题;“二清楚”一是清楚每一个细节的目的,二是文字要清楚;“三不要”即不要花俏,不要烦琐,不要扰乱学生思维。

多媒体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及辅助方法 篇6

李军景

(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甘浚镇中心学校甘肃 张掖734019)

摘要:信息技术它不仅能在课堂教学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也能提高教师自身的能力和业务水平。应用信息技术,可以让教师收集、整理出切合教学实际的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求知欲望。能够突出教学课程中的重点,化难为易,使抽象的东西变得通俗易懂,还为学习主体提供了学习实践可能,并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关键词:信息技术优势作用运用

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它不仅要考虑历史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历史的心理规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历史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因此,我们可以借信息技术这一教育平台,来改变我们历史课的传统模式。[1]

一、信息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优势。

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有力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真正的喜欢学习。同时大大地简化了教师的枯燥乏味的讲解,使得教师能集中精力于教学本身,从而也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所以我认为利用信息技术教学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信息呈现多媒化。

信息技术具有集信息于为一体综合表现力强的特性,它以色彩鲜明,立体感强的特点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从而改变了传统的“粉笔+黑板+一张嘴=一堂课”信息单一的表现形式。它的多媒化有利于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变抽象为直观,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有利于激活学生思维,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二)教育信息流通网络化。

在网络信息环境下,它的功能有利于因材施教、协作学习、分层导学等教学方法的实施。加之远程教育环境下的学习资源内容丰富,并具有交互性强等特点,可以克服传统班级授课整齐化一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性的个别化教学,也有利于教师对教学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组织和管理,有利于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教育信息反馈多样化。

信息有声音、图形、图像、文字等多种表现形式,信息流通具有实时高效,信息传输具有异步、同步等特性,改变了传统的信息反馈形式单

一、过程曲折、速度缓慢。促进了师生交流的形式多样化,信息反馈及时化,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效率。

二、信息技术的应用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一)、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让学生多方面、多层次的了解历史史实。

历史教学有丰富的教学资源,互联网上有许多专门的历史网站,上面提供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和珍贵史料,网络为我们提供足够的资料,为历史教学提供了一个极为丰富的知识平台。有许多中文的历史网站开辟了外国历史专栏,有文字材料,还有历史图片。也可以进入一些免费的历史博物馆网站,去领略那风云变换的世界历史。经常访问历史网站,会觉得历史研究是一门充满活力的学科。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我们就可以利用网络资源组织生动的历史教学,这既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又增强了历史教学的社会功能,真正可以实现“以史明智”。

(二)、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让学生更形象的了解历史地图。

以往历史课中的地图,大多是静止的——地图册、教学挂图或是教科书中的,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地图“活起来”成为可能。我利用《中国教育资源网》上的“二战形势图”,取

得了非常好的效果。首先,“形势图”配备了播音员的清晰的讲解;其次,“形势图”用Flash技术制作,使二战中重要的战役随着金黄色的箭头的闪亮移动而栩栩如生,德日等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战争在“闪亮”有序的登场,波澜壮阔的战争场景深刻地印在了学生的脑海中。这种声形并茂的效果是传统教育技术所无法比拟的,这充分显示了信息技术的重要性。

(三)、信息技术的应用为学科德育渗透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历史课堂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载体。在教学中我经常利用多媒体技术,运用文字、图象和音响来展示历史的风云变幻,重现难忘的历史时刻,展现中华文化的精彩斑斓,以强烈的感染力和表现力,调动学生的多重感观去感受历史,了解历史,发现历史,领悟历史,将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精神渗透到学生的心灵中去,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为祖国繁荣富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的责任感和光荣感,增强课堂教学的生机与活力。有了信息技术这艘船,在无涯的学海中我们可以更好地畅游,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从而最终达到教学相长。

三、趋利避害,充分运用信息技术,促进中学历史教学。

近几年来,中学历史教学信息化发展迅速,它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弊端对历史教学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寻找可以激发学生兴趣的材料,创设问题情境,向学生展示要研究的领域,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需要探究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初步计划。如讲授《秦的统一》这课时,课前一周,便通过计算机向学生提供教师预先创设好的信息资源库和获取信息的网址或参考书目,下达预习提纲,预设诸如 “秦为什么能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相继灭掉东方六国?”、“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有哪些?”、“秦始皇为什么不实行分封制而实行郡县制?”等一系列值得思考的问题。由学生主动提取所需信息,并按思考题进行思考,形成对课文内容初步的“意义建构”。

2、营造历史氛围,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一节课的开头,怎样使学生尽快产生学习的欲望,尽早进人最佳学习状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在导入这一环中如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讲授《秦的统一》这课时,教师可从《上下五千年》这套教学光盘中截取了一段介绍秦始皇隆兵马俑的录象,由此导入《秦的统一》。学生看后心潮起伏,学习的激情早已包容在教师设计新颖的开讲教学之中。我们要充分利用丰富的多媒体素材营造历史氛围、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世界,在潜移默化中将历史知识通过历史体验转化为学生内在的情感体验,使之服务于课堂教学——传授知识、发展学生能力和完善学生人格的目标。

3、让学生享有充分的“自主权”。

在网络条件下,80%以上的课堂时间里,学生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教学资源库进行自主性学习,教师主要职能应从传授者转变为对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帮助者和知识建构的合作伙伴。[2]如讲授《秦的统一》这课时,教师可创建一网站,该网站不仅储存大量图片、文字、音像和课件,而且学生还可随时在留言板上提出问题由各组讨论后回答在留言板上。在这交互的学习行为中,学生对知识的认识是经过自我加工、建构完成的,这有利于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增长,形成爱学、善学的学习习惯。这种开放交互式的学习模式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4、崇尚合作,还给学生“参与权”。

全员参与是自主学习的基础。只有面向全体,让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一切学习活动,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和发展,才能使课堂充满活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首先要以师生合作为基础,建立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伙伴关系,形成乐学氛围。其次要改变单一的师生交流,形成以小组教学为重点,学生对存在的问题通过网络进行讨论,养成了同学间的协作精神,使学生对疑惑问题有了深入的理解。

将“教师的学习指导——学生的个体自主学习——群体合作学习”三要素进行动态优化组合,形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向交流、多边协作,有效互动的课堂教学格局。

5、交互和反馈,体现计算机在教学中的优势。

交互和反馈是计算机进军教学领域的最堂皇的理由。[3]如讲授《秦的统一》这课时,教师采用AUTHORWARE设计交互式的习题,可完全实现人机的交互作用。在互联网中建网站,课讲完了,学生依旧可以将问题反馈给教师。

由于信息化教学手段存在着不可马上解决的制约因素,即便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制约因素不存在了,传统教学手段的优势也是任何先进的机器替代不了的。所以信息化教学手段不能完全替代传统教学手段。它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相互配合,相互补充,既不能夸大信息化教学手段的效应,也不能否定传统教学手段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优化中学历史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陈家华.对网络环境下历史课堂教学的思考[J].学科教育.2003,(10).[3]、曾明荣,林金清.计算机辅助教学是21世纪现代化教学的重要手段[J].高等理科教育

联系方式:

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甘浚镇中心学校(李军景)

籍贯:甘肃张掖

邮编——734019

多媒体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及辅助方法 篇7

多媒体图文并茂, 有声有色, 多媒体辅助教学有以下特点:

(1) 能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使学生喜爱数学, 从视觉、听觉上去感受数学。

(2) 能创设问题情景, 激起课堂高潮, 培养创新意识。

(3) 使学生发现性质, 学会学习, 促进学生主动地学习。

(4) 化静为动, 使学生感知知识的形成过程, 突破教学难点。

(5) 与传统教学不同, 和传统教学相辅相成。

(6) 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 让学生从多角度去学习。

二、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几点做法

(1) 多媒体课件可以帮助学生开拓思维和扩展知识面, 激发学生的兴趣, 吸引学生的好奇心, 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在平时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教学能够使静态变为动态, 抽象变为形象。例如, 函数自变量取值范围问题实际上是一个动态的抽象思维过程, 用多媒体来展示其结果形象、直观, 数形结合, 学生印象深刻, 学生学得轻松, 教与学融洽。

(2) 多媒体是公开教学的展示平台。由于制作相关课件, 可以把多个老师的智慧汇合在一起, 所以多媒体课可以让学生学到多个老师的长处, 体现教学相长的特点。例如, 我在参加市的公开课比赛时, 我拿到的课题是“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的应用”, 我深入学生中了解情况, 查阅大量资料, 观摩很多优质课件, 借鉴别人的好经验, 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集我们数学组老师的建议, 结合所上课题, 灵活制作课件和教具, 让学生欣赏到一堂高水平的多媒体课, 并获得一等奖。

(3) 多媒体的应用让数学课堂更丰富多彩, 教师上课更容易, 教学手段更广, 从多角度和学生交流, 使学生更有余地学习, 我把传统教学与现代化教学相结合, 教学效果很好。例如, 我在“位置的确定”的学习时, 我既展现多媒体课件, 又采用传统方法教学, 让学生把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学习收到良好效果。

(4) 多媒体的界面美, 这往往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五彩缤纷的界面, 使学生更易看清数学问题的本质。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是艺术, 重要的是更科学, 它让教学更有魅力。在“丰富的图形世界”教学中, 我用数码相机拍摄很多和我们生活有关的相片以及录像, 利用多媒体展示给学生看, 而且让学生从我们生活的周围举例子, 学生很活跃。

(5) 为了上好多媒体课, 我平常虚心学习, 和其他老师交流经验, 向专家请教, 学习制作课件的技巧, 深入到学生中了解总体情况, 制订灵活的教学计划, 让多媒体教学更有效果。

三、多媒体技术是教学的辅助手段, 我在教学活动中也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 不以辅代主。在教学活动中, 依然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教师起启发、引导作用, 确保多媒体技术收到一定的教学效果。不盲目地依赖于多媒体技术而把所有的教学环节全部使用多媒体手段再现出来。

(2) 有的放矢, 既考虑多媒体技术可以提供声、光、电等多种信号刺激, 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又留心实际教学的需要, 灵活使用多媒体教学, 有时还和学生一起制作课件, 让学生开阔视野。

(3) 利用微机技术可以很方便地实现模拟现实, 甚至模拟现实中难以实现的实验, 此时, 我会给学生留有亲自动手做的时间, 让学生游刃有余。

(4) 不以教师的活动代替学生的思考, 在教学活动中, 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因此, 在应用多媒体教学中, 不让电教媒体挤占学生的探索、分析、思考的时间, 仍然把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

(5) 不能“以人机对话代替师生对话”。教学活动是一个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 在教学中通过师生之间的对话, 信息交流、反馈, 实现教学双方对教学过程的把握, 帮助教师在一个动态的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 实现教学目标。如果盲目地依赖于计算机, 只注重人机的对话, 而忽略了师生之间的信息反馈, 那么就会使教师的教学活动处于一个单向的信息系统, 无法摆脱“满堂灌”的模式。

(6) 不能“以形象思维代替抽象思维”。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多媒体技术可以利用自己强大的功能, 降低难度, 突破难点。但是, 如果只是简单地以生动形象的画面把本来应该在学生头脑中的想象再现出来, 那么, 势必会影响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不利于学生的长期发展。

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辅助作用 篇8

多媒体教学适合展示直观性内容。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语感,而语感则是一种极其抽象的东西,比如朗读教学,很多语文教师以为只要课堂上让学生跟着多媒体听读,学生经过思索,就会有自己的体会与认识。殊不知,语文素质再好的学生,如果不经过自己的朗读训练,即便是随着多媒体听读多遍,也不会把握好语感,更不要说对作者思想感情的体会与认识了。所以,要想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语感,教师就要在课堂上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朗读,不能光靠多媒体的展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亲自实践更重要。

那么,语文课堂上哪些内容适合用多媒体展示呢?

首先,最基本的字词。很多学生从小就养成了依赖懒惰的习惯,在读文章时,根本就不愿意自己动手查找工具书,扫清阅读障碍。几乎每一篇文章中的生字生词,都要等待老师教才能会。这种情况下,如果教师将每一课学生该会的字词在课堂上逐一地写在黑板上,这无疑会耗费大量的时间。反之,若是将这部分内容通过多媒体展示出来,然后再配以教师的讲解,既避免了呆板与繁琐,又给课堂教学内容赋予了直观和趣味。教师省时省力,学生兴趣盎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了,基础知识的落实自然会水到渠成。

其次,重要的作家作品。文学即人学。语文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如何做人。在学习名家作品时,不但要让学生理解作品的内容,更要让学生通过作品来认识作者、理解作者、走近作者,以此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比如鲁迅,这位在世界文坛凤毛麟角的作家,要想让学生认识他,理解他,并能感受到他那骨子里面人性的光辉,光靠教师三言两语的评说是不够的,而教师原原本本详细的介绍,也不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最好的方法就是通过多媒体展示。学生通过多媒体,从听觉和视觉上刺激感官来吸收信息,教师再适时、恰当地点拨指导,学生就会对鲁迅这位伟大的作家能有深刻的认识,鲁迅作为斗士的战斗精神也自会深深地感染并影响着学生。

第三,问题的设计。语文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使学生能够正确地分析课文、领会作品的思想内容。但这一点一直都是语文教学中学生比较困惑的问题。要想让学生冲破迷雾,寻觅到美丽的胜景,教师就要设计出恰当的问题来引领学生突破这一难点。比如,在学习朱自清的《背影》时,很多教师为了让学生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真诚的父爱,有的教師就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文章是怎样写父亲给“我”买橘子时的背影的?这样写有什么用意?接着就将“望父买橘”的那一段进行了极其详细的分析,从衣着、体态、动作等方面都做了详尽的解说,希望让学生能从中体会到父亲的拳拳之心;可是效果并不是很好。这时,如果将这一场景通过多媒体展示出来,让学生从大屏幕上看到那一身青衣小帽的父亲,是怎样“蹒跚的走到铁道边”,是怎样“慢慢的探身下去”艰难地穿过铁道,又是怎样“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向上缩”的爬上月台……通过这样画面的展示,再加上教师激情饱满的讲解,学生自然就会理解肖像描写与动作描写的好处,自然容易理解父亲为什么过铁道那样艰难还要去给我买橘子的这一事情了。相信此情此景,父亲对儿子的挚爱,一定会深深地感动学生,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学生也一定会深入的理解。

上一篇:上海春考各校分数线下一篇:小小志愿者——混合运算_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