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的一些体会

2024-05-13

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的一些体会(通用9篇)

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的一些体会 篇1

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的一些体会

在历史课上学生一般积极性不高,均是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教师在课堂上照本宣科,或以一定的地图演示与教师的讲解相配合,很难发挥教师与学生的双边作用。多媒体教学的引入增加了历史教学的形象性和直观性,它可使学生手、脑、眼、耳并用,使学生有新颖感、好奇感、独特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个别化教学成为可能,无形中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具有较好的交互能力。本人就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谈一些体会:

一、多媒体教学在历史教学中有以下特点:

1.新颖性:多媒体教学的新颖性,表现在它体现了一种新的教学手段,它是建立在高科技基础上的一种教学形式。给学生的感觉是耳目一新,可以更好的吸引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教师可以更好地组织课堂教学。

2.趣味性:多媒体教学的趣味性表现在,它可以在比较枯燥的文字中添加一些动感效果和丰富画面。比如说可以使文字在大屏幕上从不同的方向出现,另外对一些重要的内容,可以使文字以不同颜色闪烁,如我在讲到《民族团结》时播放《爱我中华》歌曲,并用多媒体展示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演出的大型音乐舞蹈《团结颂》画面。以歌曲的形式创设情景,营造出一种欢乐、和谐的气氛。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本课的主题:民族团结上。

3.直观性:多媒体的直观性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在历史地图的教学中,如讲到《红军不怕远征难》时,对红军长征路线用其它应用软件制出动画箭头,随着教师的点击而移动。这样可使用学生更加清楚地了解其红军的路线,也更便于学生记忆。

4.更具有双边交互性:何为“交互性”,打个比方说,我们现在想看某个电视节目,须等到播放时间电视台开播时才能看到,这不是交互性,但如果达到想什么时间看,看什么节目都能由自己决定,这就是交互性。多媒体教学就可以通过某些计算机软件来达到交互性,也就是说想学什么内容,就可以学什么内容,学习的进程等一切都由自己来控制。这样即可以便于学生更好地自己了解自己,做到心中有数,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这是传统教学方法所望尘莫及的。

二、多媒体教学在历史教学中有以下作用:

1.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充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多媒体教学,完全可以满足现行历史教学的提问、应答、个别交流、个别辅导等多种要求。我们在运用多媒体进行辅导教学时,尽量不要以传统教学方式动用现代教学媒体,去控制学生,去束缚学生。而是研究它的特点,使之更有利于学生的认知规律,构建最优化的课堂结构,即充分利用多媒体的特点,将抽象知识形象化;又考虑让学生不断地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

2.多媒体教学更容易实现教学中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地位的转变。

多媒体介入课堂教学,向学生提供了极其丰富的信息,使学生自主学习,自由交流,自觉探究成为可能,它更适合于不同学生的个体需要,更方便不同学生的个体选择。我们在运用多媒体中,不仅是为了满足教师的需要,更重要的是满足学生,并刻意追求将学生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学生能根据自己的情况决定学习进度,使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相互交,对学生进行某些指导,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3.有利于因材施教。

由于学生在知识背景、学习方法、接受能力等方面的差别,以前课堂学习的个别化几乎无法实现,试想,一个班有60多名学生,教师只能针对多数学生能理解的水平讲课,教师的时间平均分配给每个学生不过1分钟,学习好的学生“吃不饱”、学习差的学生跟不上,问题也不能及时得到反馈,影响了教学效果。应用多媒体教学网络的监控功能,随时监看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课程进展,用教学网络的辅导功能给予学生必要的提示。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行选择各内容的学习顺序阶段进度,实现个别化教学。

4.扩大了教学范围。

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网络和适当的教学软件,学生可以实现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教师对教学内容和常见问题的认识转化为软件后,就可以节省大量的简单重复劳动,使教师有更多的时间、精力用于分析指导学生,并根据学生的解答实施遥控辅导。

5.可以更好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历史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传统的教学手段只能靠教师个人的一言一行,很难达到好的效果。多媒体教学的介入,在这方面发挥了它的优越性,它可以通过一些电影、电视剧的镜头剪接,然后用于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在比较真实的历史画面中去体味,去感染,从而达到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如在讲到抗日战争时,将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以及中国人民坚决反抗的一些真实的历史镜头剪接在一起,让学生在课堂上了解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面目和中国人民视死如归的坚决反抗的精神,从而激起学生对帝国主义的痛恨和对祖国的热爱。

三、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历史教学中又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1.它是历史教学手段和教学法改革的必经之路。

现代教育改革不仅是教学内容的改革,更重要的是教学手段的改革,改变过去那种过时的教学手段的改革,改变过去那种过时的教学手段。根基于现代科技的我媒体教学手开辟了现代教育的一条新路子。

2.它是进行素质教育的必要手段。

历史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提高学生素质,包括思想素质和能力素质。老一套的教学手段、方法己经很难在这方面有所突破。因为它只能就课本论课本,而很难将现实生活的课本、课堂紧密联系。而多媒体教学却能很好地实现这一点,它能将现实生活最短的时间内发生的信息传送给学生,让学生去了解,评析,使学生完全突破了课本和课堂的紧紧束缚,而不致成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神圣书”的书呆子,而是一个“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人。

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的一些体会 篇2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 增加学生学习兴趣,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所谓历史, 是指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过程, 也就是过去的一切就叫历史。在初中阶段, 主要是学习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和世界近代史, 并且主要是要求学生掌握基本史实。这写历史都离我们生活的年代比较远, 而且跟今天或身边的事物没有直接联系, 所讲到的事件、人物大多难以记忆, 因此, 初中学生往往很难理解这些学习内容。在这个情况下, 利用多媒体为他们创设历史情境, 将使他们更易于学习和有兴趣学习。

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 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有了兴趣, 学生才能主动、愉快的学习, 从而更好的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如:在讲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8课《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一课的内容时, 现在多媒体屏幕上播放一首已制成Flash动画的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学生一听到熟悉、喜欢的歌曲, 精神就开始集中到屏幕上, 他们还会跟着节奏一起唱。听完后, 我让学生根据歌词简单的说出东汉末年中原的局势, 从而引出“三国鼎立”这一课题。在讲课过程中, 我利用电脑插入三国人物的图像、主要战争的形势图、历史故事小插图、相关文物等形象的材料, 让学生从更感性、直接的方面认识这段历史。并且在适当的时候让学生根据自己课前搜集的历史资料将相关的历史小故事,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扩大知识面, 并始终让学生处于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记忆能力, 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历史事实, 而且要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概括、综合、引申历史事实的方法, 从而形成能力。可是历史教学研究对象有都是已经发生过的事件, 且有些内容有比较抽象复杂, 地域空间概念强, 学生感到陌生, 在现实生活中很难获取直接的生活经验来印证。这些要求单凭教师的语言讲授是无法实现的, 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很难突破这些重点、难点, 而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 可以变抽象为具体, 变无声为有声, 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相宜的表现形式, 大大增强学生对事物与过程的理解与感受, 调动学生各种感官来学习感受历史, 极大地节省课堂讲授时间, 进而可以引导学生对于历史深层次的探索和把握。

如讲《新航路的开辟》时, 一定要把航海路线与地理知识结合起来, 最大限度的利用好地图, 才能讲得清楚。这时就可用多媒体, 运用动画效果配上解说, 在一幅世界地图上将每位航海家的路线标示出来, 这样学生对方向、对地图有了准确的把握, 对四位航海家所到的地方如好望角、美洲新大陆、麦哲伦海峡就有了深刻印象, 而这是传统教学方法所无法相比的。由此我们可以看出, 要想在处理历史教学重难点上有所突破, 那要依靠多媒体的辅助教学。

三、应用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中学历史教学有三大任务, 包括基础的历史知识, 开发培养学生的智能, 思想政治教育三项任务, 而其中开发和培养智能是历史教学的最终目的。在智力结构中, 思维能力占了特殊地位, 它是智力活动方法和核心。因此在中学历史教学中,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尤为重要, 也是现代教学的基本要求。多媒体的表现力强信息量大, 可以在课堂上再现历史场景, 学生通过观察直观画面, 展开丰富的想象, 进行积极的思考, 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促进思维向纵深发展。

如讲述《人民解放战争》这一章的复习课时, 可先播放有关解放战争敌我双方的准备情况和后方人民群众对国共两党的态度, 接着还播放三大战役的片段及人民群众支援我军的情况, 进而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在军事力量几倍于共产党, 而且有美国先进武器的援助下, 国民党仍会失败呢?”由于学生先前已经学习过理论性知识, 加上刚刚看了相关记录片, 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所以他们会很快总结出国民党失败、共产党胜利的原因———就是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失去了民心, 而共产党进行的战争是正义的, 是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取幸福的, 因此获得广大人民的支持。通过多媒体的运用, 使学生有了感性的认识, 从而引导他们得出理性的认识, 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使他们通过自主的学习找到答案, 并且培养了学生观察和综合分析能力。

四、运用多媒体教学, 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 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道德情操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我们在教学过程中, 要挖掘历史教材中蕴含的思想内容,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国情教育。由于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单靠语言来描述历史, 缺乏情境渲染, 往往不能使学生产生共鸣, 难以发挥历史学科的思想教育功能。如今的课堂教学, 由于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运用, 在这方面发挥了他的优越性, 它可以通过一些纪录片、电影、电视剧的镜头剪接, 运用其声像效果和感染力强的特点, 为学生营造一个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历史情景, 再现历史场面, 增强真实感, 让学生身临其境, 亲自感受历史时代的氛围, 通过内心体验, 引起情感共鸣, 自觉地接受熏陶。

如讲“鸦片战争”内容时, 可播放电影《林则徐》中的几个镜头:官兵吸食鸦片, 战斗力削弱;政府白银外流;人们吸食鸦片, 造成家破人亡。短短几个镜头, 不仅形象的再现了鸦片输入给中国社会带来的灾难, 而且增强了学生对毒品的认识, 了解了毒品的巨大危害, 使学生在接受历史知识的同时也自觉地接受了防毒拒毒的教育。

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的一些体会 篇3

【关键词】多媒体 教学手段 历史教学 直观材料

历史学科是一门研究和阐述人类社会发展的具体过程及其规律性的学科。它研究对象甚为广泛,举凡人类社会发展史和世界各国个民族的历史,都可作综合、分期、分类的研究,并涉及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知识领域。而传统教学方法传授这些知识学生感到枯燥无味,缺乏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已不能满足现代历史教学的需要。在实施新课程标准之后,可运用多媒体教学把过去抽象的历史事实,通过多种形式呈现给学生,教师利用电脑辅助手段,采用音、视频、图像、动画等方式,帮助学生树立起历史的空间、动态概念,激活其思维,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来获取信息,运用多种感官来感知信息,这样就能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成为新课程改革中必不可少的手段。下面对新课标中的历史多媒体教学的作用作简单的阐述。

一、运用音像图画等直观材料,事实再现式教学

历史课讲授的内容都是过去发生的事物,它不肯能再现,重演。那么,我们学习它、研究它只能通过历史遗迹、遗物、各种文物、文字及音像资料,而以往的历史教学中,往往忽视这一方面的展现,把生动有趣的历史变成了干巴巴的讲述,使学生逐渐失去了对历史学习的兴趣。而运用多媒体信息手段,就可以改变这一现状,事实再现式教学。通过动态的文字,动感的画面以及优美的音乐,生动的解说,一幅幅历史画面生动地呈现在眼前,可以很容易地将学生带入到历史的氛围当中。让学生在其中认识历史,感悟历史,成为直接的观察者和参与者。而现在各个音像出版社出版的各种历史资料片、历史题材的电影,如《南京大屠杀》、《血战台儿庄》等抗日战争资料,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师只要认真地加以收集、整理,桥党的运用,就可以变枯燥的历史“一言堂”为生动的历史“大观园”。

二、让历史课成为直观教学课,历史不再久远

历史是一门包罗万象的学科。它把中国五千年的悠久的文明史,浩瀚无比的世界历史包罗其中,可谓史籍浩如烟海,史迹星罗棋布,史家群星灿烂。它无所不包,博大精深,曾被马克思看作“唯一的一门学科”,为后人研究过去,改革今天开创未来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历史学科具有滞后性、过去性的特点,如何经过去的抽象的变成真实的直观的展现给学生,就成了历史教学工作者梦寐以求的事。尽管教学中有许多插图可以运用,但也只能是纸上谈兵,缺乏立体感、动感;文物古迹又远水解不了近渴,影响了学生学习兴趣和教学任务的完成。多媒体教学将可以把这一梦想变成了现实。在课堂教学中历史教师可以根据教学构思,可以利用自己制作的课件和网络资源共享优势,用多媒体技术辅助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改变历史过去性和唯一性的特点,使某些抽象的、难以表现的教学过程得以实现,以形象、生动、直观地展现历史,达到声画同步、图文并茂、情感共鸣,使许多教学设想变为现实,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三、教学的组织形式更加灵活化、开放化

过去历史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大多数是按“复习提问、引入新课、讲授新课、归纳小结、巩固练习、布置作业”的流程组织教学的。这种方式对于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教师完成教学任务还是比较有效的,但其弊端是过于封闭,严重束缚和限制了师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课改新理念下的教学组织形式时间和空间上应该是开放的,如利用多媒体或图书馆等教学资源在课上和课下研究历史问题,将教室座位重排或把教室简单布置成某个历史场景,由学生扮演历史人物等。在教学组织上还可以采用小组分工合作方式,真正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交流。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根据不同的课型,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灵活设计,设计出较为理想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的一些体会 篇4

摘要:文章首先介绍了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设问的重要性, 然后从创设设问情境, 创造宽松的设问环境;立足于教学目标, 合理安排设问活动;拓展教学内容, 提高设问的开放性三个方面提出了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设问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课堂设问; 初中历史; 设问情境;

历史是初中基础学科之一, 设置这一科目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历史,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 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能力。目前, 学科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诉求发生了一些变化, 这就要求教师加快课堂教学改革创新, 采取有效教学策略, 构建有效课堂, 从整体上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设问作为一种启发式、引导式的教学手段, 对学生学习热情的提高和学习效果的提升有重大的促进作用, 历史教师应当合理应用设问技巧, 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一、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设问的重要性

在新课程标准下, 初中历史被定位为是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的认知活动, 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从中可以看出, 历史思维能力培养是初中历史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

设问具有交流直接、反映及时、应用灵活方便、信息交换频率高、加强师生互动等优势。历史课堂教学采用设问手段, 可以引导学生思维, 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帮助学生实现知识构建。所以,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必须灵活运用设问。基于学生思维过程组织设计设问, 把握好基本知识类问题和知识探究类问题的比例、难度, 控制问题提出的过程, 引导学生针对问题展开思维, 以达到培养学生历史思维的教学目标。

二、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设问的有效策略

(一) 创设设问情境, 创造宽松的设问环境

轻松、活跃的教学氛围是展开设问的前提条件, 创造宽松的设问环境又可以营造这样的教学氛围[2].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 重新定位自己在课堂上的角色, 合理运用教学方法构建宽松的设问教学环境, 体现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在设问教学情境下, 教师是引导者、辅助者、帮助者, 学生是课堂的真正主人。在宽松的教学环境下, 教师通过设问引发学生思考, 使学生感受到课堂学习的乐趣, 产生强烈的学习热情。

如讲“世界的文化杰作”一课时, 教师基于学生思维过程, 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从三个维度进行教学, 构建引导式的设问课堂。首先, 利用多媒体工具播放贝多芬《英雄交响曲》, 向学生提问是什么曲目。其次, 朗诵《战争与和平》选段, 向学生提问作者是谁。最后, 通过多媒体工具展示梵高《向日葵》等名作, 向学生提问印象派画作艺术特色是什么。总之, 课堂上教师要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营造宽松、活跃的教学氛围, 以便提出相关联的问题, 引发学生思考。

(二) 立足于教学目标, 合理安排设问活动

为实现教学目标, 教师运用设问教学手段的时候要立足于教学目标, 基于对历史教材的透彻理解, 合理安排设问活动[3].设计设问过程时, 教师要突破教条化限制。当然, 教师本身应当具备良好的历史文化知识和底蕴, 能够解答学生提出的任何历史问题。最为关键的是教师必须结合教学目标设计设问过程, 引导学生对某一问题提出具体的提问, 并在探究问题过程中学习新知识, 达成教学目标。

如“辛亥革命”一课的教学目标是正确评价辛亥革命, 了解孙中山早期活动的进步性等。教师讲这一课时就要结合这些教学目标设计设问过程, 有针对性地对学生提出问题。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已经对内容有了一定了解, 教师提出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分析, 更好地进入课堂学习氛围。授课结束后, 利用课上最后五分钟时间向学生提问, 问题如同盟会的影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先进性表现在哪些地方。问题的设计以教学目标和内容为基础, 紧密结合教学目标才能保证设问不偏离教学内容, 达到引发学生思考、分析、探究的目的。

(三) 拓展教学内容, 提高设问的开放性

开放性的设问可以发散学生的思维, 利于学生思考, 形成良好的思维能力。新课程标准要求初中历史教学不能局限于书本内容, 教师要从单一的学科知识内容中跳脱出来, 拓展教学内容, 并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 使学生在更广阔的思维空间内进行思考, 有目的性地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

三、结语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采用设问这一教学手段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包括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构建有效课堂、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养成良好的历史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和形成正确的历史观。

参考文献

[1]沈科进。校本课程背景下设问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 23 (1) :111-113.

[2]陈飞霏。浅谈在历史课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学周刊, , 16 (9) :180-181.

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的一些体会 篇5

一、创设情境,引发美

趵突泉美丽多姿,瑰丽无比。为了让学生亲自领略这一独特的景观,教学开始,我让学生边看电视录像边听配乐朗读。那一幅幅流动的画面,逼真地展现在学生眼前,使学生饱览了趵突泉泉水的清浅、鲜洁和大泉、小泉优美动人的姿态,充分感受到了自然的美妙,从而引发了学生的审美情趣,为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做了铺垫。

二、理解词句,感受美

课文字字句句渗透着美,融注着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深厚情感。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美词佳句,仔细品读,深入理解课文所描绘的意境美,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1.让学生画出有关描写大泉的词句,细细品读。如引导学生品读“一溪活水、清浅、鲜洁、昼夜不挺、翻滚、呆呆、活泼、神秘”等词句,理解趵突泉那活泼的动态景观,由此赞叹大自然的神奇与伟大。指导品析句子,如“好像永远不感到疲乏”是作者在看到大泉喷涌的姿态时运用的联想。启发学生通过课文中“冬天更好,泉上起了一层热气”等词句的学习、讨论,理解大泉的神奇、优美动人的姿态。再指导学生朗读欣赏这些语句,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

2.“池边还有小泉呢:”。这时,我便指导学生读一读、画一画、想一想有关语句,来体会小泉的.多多姿多态,每一种都是那样的优美有趣,那样的活泼可爱。最后一句总的讲“这比那大泉还更有趣”,小泉的美丽,从而让学生更充分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以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三、启发想象,创造美

如让学生归纳泉水从小泉眼冒出的不同姿态,然后在本子上画出这些不同的景观。在孩子们创造性的描绘中,小泉的千姿百态,变化多端就会展示在他们的面前。最后一段的二、三、四、五句,用“有的……有的……有的……”这种排比句式具体描写了小泉的千姿百态,美不胜收。每一种都是那样的优美有趣,那样的活泼可爱。在学生充分感知小泉的多姿多态的基础上,让学生闭上眼睛,听配乐朗读,激发学生创造美的激情,使其绘出更美、更奇的小泉。在兴趣浓浓的气氛中,学生动手画出了“好几串小碎珠一起挤上来,像一朵攒得很整齐的珠花……”真是千姿百态。孩子们神奇的想象力和大胆的创造力得到了充分发挥。

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的一些体会 篇6

【关键词】:

激发学习兴趣 创设情景 强化感知 突破重难点

【内容摘要】:

在数学课堂教学时运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能使教学变得直观、生动、提高学习效率。利用多媒体这一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营造一种积极愉快而又富有智慧的教学情境,更好地将学生的情感与认知,感受与理解、动手与动脑、学习的主体与教师的主导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学生数学智能整体而和谐的发展。创造有利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充分调动视听感观,促进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正文】:

近年来,多媒体技术更加成熟,多媒体教学手段广泛应用到了课堂,它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化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使学生充分调动视听感观,促进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加深了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从而把课堂教学引入全新的境界。因此,通过教学,我认为在数学课中运用多媒体有如下技巧: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成功与否,其主要标志是教学效率的高低,而这又常取决于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态度是否积极、主动。儿童有了饱满的学习兴趣,便会对学习产生强烈的需求,积极地投入学习,坚持不懈地与学习中的困难作斗争,不再感到学习是一种负担。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能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加深学生的感观刺激,牢牢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学元角分时,我采用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小动物、交通工具、电动玩具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设计出“买卖情境”让他们在乐中买,乐中认,认中学,学中记,使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机融合,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紧密相接。再如,在教学《年、月、日》时,考虑到学生对这方面的知识了解不全面,我先让学生将自己了解到的有关年、月、日的知识讲给大家听,然后,让学生从软件中了解基本的天文知识,看到用媒体的演示出:茫茫的宇宙中有无数的星座和天体在运行,地球在围绕太阳旋转同时自身也在转,再配上解说学生便明白地球围绕太阳转的同时自身也在转,因此产生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于是就有了平年和润年之分,也就有了一个特殊的二月份。媒体的形、声、色、光结合,生动形象,使学生通过媒体看到自己从没看过的天文现象,产生了许多联想。对于年月日的知识十分感兴趣都主动学习,整堂课气氛活跃,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二、创设情景,诱发学生的求知欲。

在教学中,用多种媒体来创设情景,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是一种有效的手段。例如我在教学《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时,其中有一内容是教学生估测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考虑到这一内容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所以我先提出问题质疑:同学们,你们知道小猫是怎样抓躲在洞里的小老鼠吗?此时学生都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特别想知道小猫是如何抓躲在洞里的小老鼠的。于是我让学生观看一段动画片:一只小猫在追一只老鼠,忽然这只老鼠窜到了小洞里,于是小猫就用自己的胡子在洞口量一量,如果小猫的胡子的宽度与洞口一样宽,说明小猫的身子能进入洞口,才有希望抓住老鼠。学生看到小猫就是靠用胡子来估测洞口大小,才能进入洞里抓住老鼠。接着我揭示本堂课的主旨:今天我们也要来学习如何估测物体的长度。其实生活中处处都有尺子,学生们在刚才情境的熏陶下,对这一内容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和好奇,纷纷寻找身边的“尺子”,有的说自己的一柞宽就是10厘米;有的说自己的食指宽就是1厘米;还有的说自己的课桌是80厘米等,只要把要测量的物体与这些生活中的“尺子”比划,就能估测长短,最后得出结论:用这些“尺子”同样可以估测出物体的长短。可见,媒体恰当的演示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了好奇心,激起了他们探索知识的欲望,并使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三、运用动画,强化学生的感知。

数学概念舍弃了具体形象的支撑而升华为抽象的文字,学生不易接受,利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无法清晰地展示或无法观察到展示过程。而多媒体技术集声、光、色、动等于一体,在教学时,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的闪烁、移动、变形等功能,使学生在具体、形象的感知中轻松而高效地理解概念的内涵。在教学两位数减一位的退位减法,23-8,计算机画面上先出现小棒,两捆和三根怎样减去八根,学生可以先自己操作,试一试怎样减,探求方法,然后,按一下正确答案,出现画面:画面上出现两捆零三根小棒和一只小熊,按照学生摆的方法,小熊把一捆小棒拆开,然后和三根小棒和在一起,去掉八根小棒,等于十五根小棒。小熊边做边说,再加上适当音响和音乐。在这个过程,学生可以亲自操作,可以亲眼目睹这个过程,认识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关键就是不够减的向前一位借一,在个位上加十再减。在一系列的动态过程中,学生还可以反复操作,抓住重点,从而得到正确结论,学会知识,完成教学任务。这一环节,借助多媒体的色彩、闪烁、声音、动画演示,不仅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表象,促进知识由具体到抽象的转化,启发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借助多媒体,突破教学重难点。

在数学课堂教学时灵活、合理地使用了多媒体辅助课件进行辅助教学,一些教学重点、难点就迎刃而解了。我们知道:《圆的面积》一课把圆转化成长方形是推导圆面积公式的关键,而“化圆为方”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利用实物展示等传统教学方法总是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而借助多媒体电脑展示一切难点都简单了!

1、把圆16等份,拼成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再闪烁拼成的近似平行四边形的上边,突出弯曲感,强调是“近似”的平行四边形。

2、把圆32等份,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再闪烁拼成的近似长形的上边与前一条边比较,得出变直了一点。

3、把圆64等份,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再闪烁拼成的近似长形的上边与前一条边比较,得出越来越直,拼成图形更接近于长方形。通过以上三个层次的演示,采用逐步逼近的方法,加上教师适时的引导,让学生通过媒体动画拼成过程的演示发现分的份数越多,每份则越细,拼成的图形就越来越接近长方形。在操作中实施转化,既向学生渗透极限思想,又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这一动态直观的转化过程有效地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

再例如,相遇问题应用题的重难点是正确理解相遇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分析解题思路。在教学中先设置这样一道准备题:张华家距李诚家390米,两人同时从家里出发,向对方走去。张华每分钟走60米,李诚每分钟走70米。在运用计算机的辅助教学时,可分以下几步进行:第一步,创设动态情境,帮助学生准确理解题意。用屏幕显示:张华、李诚两家用太阳表示并不断闪烁,当发出第一声悦耳的响声后,张华、李诚分别从两家同时出发,相对而行,经过3分钟相遇,这时又发出一声悦耳的响声,张华走的路程用蓝色表示,李诚走的路程用红色表示,屏幕底色是浅黄色,色彩清晰艳丽。这时教师提出问题:有几个人在运动?出发时间怎样?从哪里出发?出发后方向怎样?结果怎样?抓住“相遇问题:的关键,加深学生对”两地、同时、相遇‘关键词的分析和领会,形象深刻的提示了事物的发展、变化与结果,使学生准确理解相遇问题的结构特点,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为后面的例题教学清除障碍。第二步,观察、质疑,得出结论。利用多媒体逐步逐步的演示两人走的时间与路程的变化情况,并质疑:(1)出发3分钟后,两人之间的距离变成了多少?(2)两人所走的路程和与两家的距离有什么关系?从而使学生准确理解到:相遇时两人所走的路程的和就是两家的距离这一重要的数量关系。这样充分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适时启发、点拨,给学生方法上的指导,引导学生思维活动“上路”,从而为后面的例题提供丰富的信息与表象。

五、与传统教学结合,避免满堂灌。

增加课堂容量,及时反馈学生学习信息 要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就要加大教学密度,提高课堂40分钟的教学效率。多层次、开放性、实践性的练习是学生形成良好数学技能不可或缺的环节。在课堂练习时,教师把数学问题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通过多媒体直观演示,使学生更深刻清晰地理解题意,并顺利灵活地解题,从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如在教学《已知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时,课堂练习的时候我设计了这样一组题目:电脑在轻快的乐声中显示色彩亮丽、形象逼真的画面,创设一个小青娃迷路找家的情境。每只青娃身上都有一道题目,每张荷叶上都有一道算式。青娃身上的题目是用哪些荷叶上的算式解答,哪张荷叶就是青娃的家。让学生先同位互相讨论,再提名学生操作鼠标帮青娃找家。这里利用人机交互技术,设置了目标响应功能,如果学生找错了,媒体立即作出反应,找错了,再找一遍。青娃返回原来的位置,如果找对了,即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在这里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根据儿童特点,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达到了轻松愉快的巩固新知识的效果。再比如在小括号的教学中,有一道题是判断8+12-5=15与8+(12-5)=15运算顺序是否相同,学生在动手操作之后,判断是或不是,再用多媒体计算机演示CAI软件,一步步引导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一步步的深入、探索、实验、失败或成功中发现规律,这就将视、听、做、思统一了起来,达到学习的最好效果。除此之外,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判断,选择学习的方向,根据自己的接受能力,选择学习内容和进度,独立地解决计算机给出的各种问题。由于学生有选择地主动获取知识,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既开发了学生的智力,又发展了学生的个性。由于问题的结果是开放的,因此我把可能出现的答案均设计成了交互形式,根据学生的回答灵活地作出响应,从而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造思维,促进他们积极主动的发展。

六、借助多媒体,使练习形式多样化。

多媒体的交互性能还可以提供各种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容量大、反应快的反馈信息。可以实现对学生课堂联系的及时反馈,学习知识的目的在于灵活运用知识,课堂练习是加强对知识的巩固和运用的最好方式。小学生稳定性差,易疲劳,在巩固环节上思想最容易溜号,只有不断的改变练习形式,不断给学生以新的刺激,才能使他们保持旺盛的战斗力。多媒体的最大成功之处在于化学习被动为主动,化抽象为具体通过带娱乐性的练习,能轻松巩固已学知识,从而切实激发学生发自内心学习兴趣,真正做到“减负提素”之目的。

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的一些体会 篇7

人体解剖学是一门经典的医学形态科学, 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操作性, 既是医学课程的基础, 又是临床医学的必经之路。但是随着医学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解剖学也面临许多新的课题, 如何使解剖学教育适合新形势的需要, 使这门古老的形态学科焕发出新的活力, 是摆在每一位解剖教学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1]。

2 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2.1 有利于学生学习

人体解剖学的名词繁多、内容多而枯燥, 知识点间的关联性不强, 逻辑推理少;同时, 人体是一个复杂的几何体, 单纯的挂图、录像和模型等与活体结构相差甚远。挂图清晰度差, 无法实现;尸体因为反复利用造成破损, 会误导学生, 并且不利于实验室的可持续性建设。总之, 这种平面、静态的教学方法难以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人体器官复杂的形态结构、毗邻关系以及整体性, 很难达到全面展示的效果, 给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

多媒体教学将教材中抽象、复杂的知识通过文字、图像、影像等反应出来, 使枯燥晦涩的内容变得直观生动, 更好地展示器官的形态、结构, 把静态的教学转变为动态、直观的教学, 通过大量的图片、影音、动画等实现宏观与微观相结合, 理论与临床相结合, 扩展教学内容, 提高课堂效果, 减轻学生学习负担, 消除学生抽象思维、逻辑思维等方面的障碍, 降低学习的难度, 促进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获得生动直接的感性认识,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人体解剖学的兴趣, 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提高学习效率的同时, 不断促进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运用能力等的全面发展[2]。

2.2 有利于解剖动态内容的展示

人体解剖学中动态性比较强的内容, 通过常态教学, 很难使学生有直观和透彻的理解, 而多媒体却使一些在普通条件下难以实现、观察到的过程形象化地显示出来。首先, 运用CAI (电子计算机辅助教学) 课件, 将解剖学的动态内容, 重新构建三维立体图象, 使学生能从人体的体表一直观察到深层结构, 并可随时从不同部位, 角度反复观察;其次, 通过三维动画和实体录像等形式, 将深奥的理论形象、生动、直接地展现出来, 使复杂、难以理解的知识变得简单, 有利于学生对解剖结构的掌握, 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 有效地实现教学相长[3]。

2.3 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

近年来, 各校均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新增了课程门类, 教学计划不断调整, 人体解剖学授课学时被反复减少, 但教材未变, 使得教学课时非常紧。多媒体的运用, 可以解决学时矛盾, 增大信息量, 有效扩展课时容量, 提高教学效率。教学时, 可以快速调出各方面的信息, 有选择地应用于教学, 可实现医学课程之间的内容交叉, 有利于医学知识的融合, 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更多的信息。

多媒体教学在人体解剖学中的运用, 增加了信息量, 极大丰富了教学资源, 知识的相关性与临床应用性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展现, 有利于知识框架整体性的形成。

2.4 有利于教学相互发展

CAI等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虽然在解剖教学中发挥了强大的优势, 把许多枯燥、无味的东西变得易于接受。但有一个前提就是教师首先要进一步学习计算机知识, 掌握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技术, 完成板书教学与多媒体教学之间的知识和角色转换;多媒体教学也是对教师能力的一种挑战, 只有全面掌握新知识和新方法, 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和要求, 以满足教学需要;同时也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教与学的良好环境[4]。

3 多媒体教学中注意的问题

多媒体教学以其直观、生动、信息量大、高效率、交互性强、时空容量大和对宏观微观的通透性强的特点, 促进人体解剖学的发展,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值得我们注意和思考: (1) 长期使用多媒体教学, 容易使学生产生视觉疲劳。适当板书, 对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使学生产生必要的笔记思维训练过程;培养学生亲手解剖和观察标本, 通过实践进一步理解所学习的理论, 提高实验研究能力、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适当提问、展开讨论, 结合丰富的形体语言, 采用多种教学方式, 互补长短, 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2) 多媒体课件应该图文并茂, 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对授课内容深入理解认真备课, 并对授课内容融会贯通, 讲解时深入浅出, 将所教内容条理清晰、重点突出地表达出来, 要遵循针对性、适时性、适度性原则, 留出时间不断地启发、引导学生, 与学生交流, 并针对学生的反应做出及时调整, 引导学生从感性到理性, 从形象到抽象认识过程的飞跃, 使教学过程达到以人为主、以机为辅、人机协作的效果, 提高教学质量[5]。

总之,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教师素质的提高, 多媒体教学手段引人系统解剖学教学活动中是必然的趋势, 并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当然, 我们也看到单纯的多媒体教学并不能完全代替传统的教学手段, 仍然需要两者有机结合, 互相补充, 互相促进, 才能真正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恩格斯说:“没有解剖学就没有医学”。可见解剖学在医学中的重要性。众所周知, 人体解剖学是医学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仅是医学基础课的基础, 也是医学临床课的基础。医学中1/5~1/4的名词来源于解剖学。因此, 通过多媒体有效辅助人体解剖学教学实践, 为学生今后的临床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是每一位人体解剖学教师应当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郝剑鸿.多媒体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应用探讨[J].科技资讯, 2010, 8 (15) :192.

[2]林奇.人体解剖学教学的现状及改革的设想[J].西北医学教育, 2007, 4 (14) :208-210.

[3]柏树令.解剖学教学改革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解剖学杂志, 2006, 14 (29) :130-132.

[4]刘海英, 王灵战, 王立群, 等.多媒体技术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的运用研究与实践[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 2007, 2 (13) :101-102.

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的一些体会 篇8

关键词:物理教学 多媒体技术 学生 课堂教学效果

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的基础学科,要能真正将物理“学懂、学精”,从而具有一定的创新思维,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正确处理好“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四者之间的综合关系。多媒体教学以其在课堂教学中的独特优势被广大教师广泛应用。多媒体应用于物理教学,给物理教学注入了活力,带来了便利。

在物理教学中应用多媒体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教学情境,可以充分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他们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进而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执教声学前,可以用多媒体播放优美动听的乐曲来引入新课;在教学光学前,可以用多媒体展示光彩绚丽的霓虹灯,展示美丽的彩虹,人们用摄像机拍摄制作美丽的电视节目;在教学"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这节课,可以播放卫星绕地球的运转和海水涨落的情况。这样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使学生能被一种不可抵挡的吸引力诱导着学习。

物理课堂教学过程本质上是一种认识、发展、再认识的循环过程,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给学生创造研究问题的环境,提供必要的材料和足够的研究问题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他们成为知识的再发现者,而不是知识的接受者;在此过程中,学生不是被灌输的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容器,而是认识的主体,是生动活泼、具有独特个性、富有进取精神和创造潜能的知识探索者,学生完全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且只有通过自己的学习、探索、再学习,才能获得真知识,其能力、品质、思维等多方面才能得到“质”的发展和变化。

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正确处理好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首要条件,但要真正培养出具有新时代的创新人才,就需要将多媒体教学综合应用到课堂教学内容中,充分发挥多种感官的功能去认识和理解事物,有利于创造出一种新的教学氛围,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习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多媒体教学可以为学生理解、记忆和掌握知识创造有利的条件。

在进行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媒体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情感、启迪思维、发展想象力,从而使学生对知识产生“质”的飞跃。但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课前要做好充分准备,课上必须按操作规程和课堂教学设计步骤进行,注意多媒体本身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把握好多媒体的演示时机,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观察画面,定时讲解。

第二、要把多媒体教学手段与其他教学手段有机结合起来。

第三、适当控制教学速度、放映节奏和师生情绪等。

第四、在借助多媒体进行授课时,要切忌仅仅依靠多媒体。

多媒体教学是进行物理课堂教学的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什么教学手段,运用什么教学方法,没有固定的模式,必须从教学实际出发,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各有特点,两者相互补充、协调配合,就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此外,我们还应看到,任何先进的多媒体教学都不能替代教师的作用,不能降低对教师的要求,而是要求教师具有更高的科学素养和教学技能。

多媒体可以使物理教学中的抽象问题形象化,有利于突破教学中的难点等一些优势。正是由于多媒体服务于物理教学有着诸多的优势,因此时下出现了一种趋势,部分老师为了免去实验操作的麻烦,动则找个课件,用多媒体演示演示,让学生看看就算解决问题了。有些领导评价一节课是否是优质课,也以是否用了多媒体,是否演示了课件做为主要标准,似乎离了多媒体就不是优质课。其实,多媒体和传统的尺、规等教具一样,它也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要根据教学的内容有选择性使用,否则只会适得其反。我个人认为,物理教学中的下列场合不宜适用多媒体。

1、不宜用多媒体演示代替学生探究实验的教学。

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基础,它既是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认知起点,同時也是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培养途径;它既是突破难点的重要工具,也是知识升华的抽象、具体、再抽象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例如,在"欧姆定律"一节研究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电压的关系时,课件中用计算机在屏幕上投出实物图,通过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得到相应的阻值,计算出相应的电压、电流值,并在图中的电压表和电流表上显示出来,利用这样的课件来进行演示讲解,显得方便、简捷、正确,而且外观精致,但同时也失去了物理实验的全部特点和演示、验证的功能。可见,在物理实验课教学中,必须防止用计算机模拟一切可以用传统方法来进行的实验,因为物理学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科学,凡是通过努力能让学生做的,必须让他们亲手做,才能够使学生的实验能力、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得以提高。

2、不宜用多媒体进行物理习题教学

在平时的物理习题教学中,有些教师借助于计算机容量大,呈现快的特点,将教学内容全部由计算机包办代替。结果是多媒体不是引导学生思考,而是代替学生思考,学生往往在高亮度的大屏幕前,不知所云,而且,倍感疲劳。由于容量大,节奏快,再加上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学生更不用说记笔记,导致刺激不够强烈,印象不够清晰,这无疑给学生的学习增加难度。

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的一些体会 篇9

现代教育技术伴随着课程改革的脚步声,悄然走进课堂。以其拥有强大表现力、交互性、较好的直观性赢得广大教师的青睐。“发挥多媒体课件在小学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在科学信息教育技术飞跃发展的今天已是教师们在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它不受时空限制,把图、文、声、像融为一体,直接对学生形象、逼真地传授知识,为课堂教学增添了无穷魅力。教学实践证明:在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多媒体课件,对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减轻了学习负担,培养了学生的各种能力。

一.利用课件 创设情境 激发情感

在语文教学中,创设情境,让学生以行动情,尤为重要。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为了把学生带到课文中所描述的境界中去,使之与文中的“我们”产生共鸣,可以利用CAI课件展示形象、直观的画面,让学生、直观的感受,从而丰富表象,以形激情。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散文,或赞颂祖国大好河山,或托物喻人。但是由于很多课文与现实生活年代相隔久远。因而学生在学习理解课文内容时,很难把握作品的意境。而合理运用多媒体能根据课文内容选配合适的音乐,选取相关的图片和视像,视听结合,声形并茂,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情景氛围。

例如,在导入新课《十里长街送总理》时,先用计算机播放配有低沉哀乐的有关周总理挂像的画面,在这样的情景氛围中抓住开头第一句:“天灰蒙蒙蒙的,又阴又冷。”同时,结合“送总理”的时代背景,用CAI课件配音概述首都人民悼念周总理,惨遭“四人帮”迫害的情况,同时同步播放画面。最后让学生思考:人们当时送总理,心情除了悲痛至极,还有什么?这样,学生对文章开头一句看似简单的天气描写所蕴含的深意——暗示当时“四人帮”不准人们悼念总理的政治气氛就心领神会,对周总理的崇敬、爱戴、怀念之情也就油然而生。

再如:《再见了,亲人》是一篇抒情性很强的课文,在教学该篇文章结尾时,注意到要用多媒体淋漓尽致的展示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分别时依依不舍、泪水涟涟的生动画面,在展示过程中,辅助解说,“多么可敬的大嫂啊,多么慈祥的大娘呵,还有那天真可爱的小金花,她们在抗击美帝国主义的战斗中,付出了多少心血和代价!他们是多么伟大的女性啊!在这片土

二.利用课件 形象再现 激发情感

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让学生在直观的形象再现中去感受,那么学生的表象会得到丰富,课堂的氛围也就更活了,也就会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教学效果也必将大大提高,如教学《燕子》这篇课文时,在讲授第一小节课文内容时,先利用CAI出示一幅有关燕子的图片,对于课文中“一身乌黑发亮的羽毛”的描述,利用课件在燕子“羽毛”上打圈闪烁;对于“那剪刀似的尾巴”的描述,先用鼠标点击“尾巴”一词,这时燕子的尾巴就动起来。然后再把“尾巴”点击放大,并且在放大部位的旁边相应出示一把剪刀的形状,这样使学生清楚认识到燕子的尾巴很像一把剪刀,同时也清晰的知识了这个比喻的含义。这也就突破这个知识点“比喻句”的学法。这样形象、直观的教学,自然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扎实。

课堂教学中,我们常会遇到一些比较抽象的问题,而对于小学生来说,要把这些抽象的问题很容易地理清、弄懂并非一件易事,如果采用计算机软件来教学,利用其丰富的媒体使高度抽象的知识直观化、形象化和趣昧化。如:在“圆”的画法的教学中,可先让学生观察一条线段一个端点(定点)顺时针旋转,直到另一端点扫出一个圆。让学生初步感知圆的形成过程,接下来将画图的步骤分解展示给学生看,使学生获得画圆的完整信息。其具体步骤:第一:清除屏幕,并且在屏幕的中央显现出一个亮点,闪烁数秒后,在其旁边打出“圆心”二字;第二:在屏幕上显现一条以圆心为一个端点,另一个端点在圆上的线段(虚线)闪烁数秒后,在其旁边打出“半径”;第三:展示半径绕着圆心旋转,直到画出一个圆。并在整个过程中适时加以说明,这样,通过计算机的演示,将那些看似静止的、孤立的事物动起来、活起来,使学生比较容易地找出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变化、发展过程,从而牢牢地掌握了获取知识的每一个步骤和要领,不仅知其然,而且知所以然,还知其必然。

三.利用课件 欣赏体味 激发情感

以声动情,视听结合。作为多媒体课件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声、视技术在激发学生情感时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在教学《月光曲》这篇课文时,发现:贝多芬即兴创作《月光曲》的意境和表现他内心的思想感情的联系是理解这篇课文内容的难点。因此,我在设计制作课件时特别注意到表现出这一点。视频画面上:清幽幽的月光洒进茅屋,贝多芬看着身旁这两个相依为命、相互体贴的穷兄妹俩,心里久久不能平静。于是他只能用他那灵巧充满智慧的双手在琴键上诉说自己内心的情感。这时画面上出现他琴声中的内容:在大海水天相接的天边,月亮升起来了,海面上撒满了银色的月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雪亮的浪花一个连着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CAI课件逼真的画面再配以这种意境的钢琴声,很快使学生也进入这种意境之中。学生在这种音乐、画面的欣赏过程中,正是在耳闻目睹心灵的感应中学生终于领悟到贝多芬当时内心的情感,也是他通过音乐所表现出来的意境,从而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使学生准确的把握住课文的中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就突破了难点。

四、利用课件 移花接木 激发情感 小语大纲明确指出:“课文教学要与作文教学密切配合。在课文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遣词造句、连段成篇的方法。在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掌握作文的方法。”

例如教学《我爱故乡的杨梅》最后一课时时,可利用后20分钟进行仿写训练《我爱故乡的桃树》,将屏幕上显示的杨梅树变成桃树,显示风吹叶子的动景,枝干、花变果实的过程及果实颜色、形状、果农在秋天摘桃的繁忙景象等。让学生根据他们所观察到的,各尽所能,抓住事物的特点描写,这样便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对比感观,学生从图、文中找到读写的结合点,很快提高了自己的阅读、作文能力。

再如在利用《可爱的草塘》课件进行教学的同时,我将课文的结构和写作思路,结合有关“春天”的录像,设计制作课件进行当堂练习。要求学生以《可爱的春天》为题进行写作训练。由于学生已经在《可爱的草塘》课文情景中感知到写景的经验,再加上图文的引导,现在再利用移花接木之术,学生很快就顺利的完成了写作任务。

课堂教学是一门学问很深的艺术,多媒体CAI课件只能是作为教学中的一种手段,并不能代替教师的主导地位。应合理利用课件,充分发挥课件的作用,这才能激发学生情感,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增强理解力和记忆力,提高教学效果

运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呈现事物现象的本质属性,美妙的自然风光,奇特的自然现象,事物的本质特征,事件过程的演绎„„还可以运用各种技巧,如对比、叠合、拖移、夸张,以及将事物变大为小,变小为大,变快为慢,变慢为快等等,使学生对事物的本质,事件的发展有直观的感受,清晰的逻辑,深刻的印象。例如:笔者在制作课件《小石潭记》时,从网上搜集了大量能表现小石潭美景的古画、摄影等图片,以古筝曲《平沙落雁》作为课文朗诵的背景音乐,再用power point制作成精美的多媒体课件。把小石潭这一优美的景象展现在学生面前,通过视觉和听觉综合形象,声像兼备,使学生从活泼、生动、直观的画面去感受小石潭的清、幽、雅的景致,体味作者在小石潭边时那既乐又忧的心情。此课件为学生创设出了一个极为生动的情境,提供了丰富的外部刺激,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增强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既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又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使课堂变枯燥无味为生动有趣

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就有了强烈的求知欲,有了强烈的求知欲就产生了学习的动力,而课堂教学是培养中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场所。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大部分学生是在被动的参与课堂学习这一总过程,大都缺乏学习兴趣,师生间也缺乏更多的互动与交流。而现在,由于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这一状况得到了很大改观。不仅如此,利用多媒体在讲授同样的内容时,所花的时间比原来少很多,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以往,在讲解一些抽象的写景散文时,讲得口干舌燥,而学生对书中描绘的景象,感觉也总是似懂非懂、模糊不清。现在,运用多媒体手段教授这类课文就方便、实效多了。一堂可能枯燥的说教课亦因创设了良好的情境,引起了学生的愉悦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从而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优化课堂教学,突破重难点

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一般只是在教案中注明教学难点和重点,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并不能直观地看到这一点。在现代文的教学中,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体味和理解重要词语的意义和作用,这正是学生难以突破的一关,利用多媒体教学则能直观地启发学生的思维,从而使学生攻破学习难关。

采用多媒体手段教学,可以视听并用,变静为动,充分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更好的突破重难点,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四、运用多媒体教学,能有效配置时间,加大教学容量

语文教学,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必须加大学生的阅读量,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众所周知,当今的初、高中教育,实际上更多的还是围绕中、高考来学习,这种情况势必造成学生学习的狭隘性,学生除了从书本上获取知识之外,没有更多更好的途径去阅读,获取更多的知识,而多媒体教学则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为学生赢得了更多的时间,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扩大了知识面。

【摘要】现今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多媒体技术等已渗透到教育的各个方面,多媒体教学课件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桥梁,本文简述了多媒体课件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阐述了课堂教学中应用多媒体课件应注意的问题,并提出了改进办法。

【关键词】多媒体课件;课堂教学;作用;问题;看法。

21世纪已经到来,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多媒体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等已渗透到教育的各个方面,使课堂教学发生了革命性变化,改变着教育的方法、方式以至内容,转变着人们的教育、教学观念。面对这些变化,我们应抓住这一时机,适应现代的教育,跟上时代的步伐,把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之中,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进素质教育。

众所周知,多媒体教学课件因其具有能集成文字、图像、影像、声音及动画等多种信息的功能而愈来愈受到欢迎。实践也证明,多媒体教学可以产生教与学的最佳效果。利用多媒体课件组织教学有很多的优越性,但大家是否留意有一些课还是存在有待改进的问题?现将个人一点体会和感悟记录如下。

一、多媒体课件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笔者听过一节数学公开课,教学中运用了多媒体课件,其中有这样一组画面,孙悟空抱着一个又大又圆的西瓜来了,说:“师父和沙僧吃西瓜的1/4,八戒吃西瓜的1/3,我吃西瓜的1/6”。八戒听了一瞪眼,很不高兴的说:“好个猴哥,明知我肚大能吃,却给我最少,而你却吃得最多!”话音刚落,悟空哈哈笑道:“好你个呆子!„„”,此时,教师不失时机地问道:“悟空为什么叫八戒呆子?你能帮助八戒进行大小比较吗?”„„。这种有趣的教学方式,点燃了学生的思维火花,为学生学习新知识铺设了一条高速公路。

又如一位教师在讲授《碱金属——钠》时,借用课件虚拟演示了Na与H2O反应的试验,化微观为宏观,突出了Na原子失去电子

变成了Na+离子,置换出H+离子,放出H2的过程,再结合真实的演示试验,加深了学生对于两种物质发生反应的微观理解。在教师的诱导下,根据现象学生很容易总结Na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教学效果不言而喻。再如一位小学教师在讲授《圆面积推导》中,极限思想是本节课的难点,以前的教学中只能将圆分成8份,16份,32份,难以较好完成“曲变直”的过程。但运用多媒体技术则可将圆分成n份,它使展示过程更具体,更清晰可见,更令人信服。学生根据圆形的分割趋势,亲身经历了“直觉的极限过程”,直至他们能够接受的终极状态――长方形,这样问题迎刃而解。

从以上三个课例我们可以发现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课件的积极作用。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多媒体辅助教学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刺激学生的思维,让孩子们一节课有多个兴奋点;使教材和媒体之间优势互补;课件中的跟读、模仿、问答练习、角色扮演等交互式训练,有利于学生认知发展和思维训练。

2、多媒体信息量大且速度快的优势可帮助教师传递大量的信息,能提供多种形式的训练方法。

3、多媒体的运用可使课堂教学容量相对增大。它集文字、声音、图像和动画于一体,生动直观,还能创设教材难以提供的情景,体现多媒体的综合效果,能改善教学环境,优化教学结构。

从以上三个课例我们可以发现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课件的积极作用。

1、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参与度;

2、使教学容量加大、教学节奏快、效率高;

3、联系生活,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知识生成;

4、能揭示规律,攻克教学难点等。

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的强大优势正影响着我们的教学,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优化现代教学模式,但是假如运用不当也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的强大优势正影响着我们的教学,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优化现代教学模式,但是假如运用不当也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二、教学中应用多媒体课件应注意的问题

1、信息超量,抑制学生思维

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减少了教师的板书、作图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但在制作课件过程中,唯恐内容单薄,将与教学有关的内容,全部纳入课件,而授课时间受到限制,有时只得加快传递速度,但学生接受信息和掌握知识需要一定时间的跨度,速度快将使学生丢失信息,不利于记忆、思考、提高知识水平,比传统的满堂灌教学还要过分,这与当前的教学改革背道而驰。

2、分散学生注意力,弱化思维

教学是一门艺术,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则是艺术中的艺术。教师教学的过程是动态的,必须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学生的接受能力、课堂气氛及时调整进度和教学方法,多媒体课件运用的恰当可以受到好地效果,但是有的课件过分追求形式,甚至于喧宾夺主,使学生分散了注意力,冲淡了教学主题,弱化了学生思维,影响了教学效果。

3、思维异步,教与学互动受阻

现代教育思想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转化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及知识学习的主动建构者,应把课堂教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然而由于诸多因素,许多教师在运用课件进行课堂教学时实现师生互动和人机互动受阻,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当学生在课堂上提出一个解决方案或方法不同于教师事先设计的方案时,迫于课堂时受限,师生互动不能完全展开,只能简单应对而回到课件中,从而导致师生思维异步,互动受阻,学生的自主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4、板书不足,影响教学效果

系统的板书是学生在老师的讲解引导下进行知识加工,形成新知的外部支撑点,是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桥梁,是教学内容不可或却的环节。而现实的情况往往是这样,教师只是点击鼠标,适当解说,黑板空无一字或只写课题,学生长时间观看屏幕,他们独立探究、阅读、实践的时间较短。这种教学方式既不利于学生主体参与,也不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教学效果平平。综上所述,我们在发挥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积极作用的同时,要消除它的负面因素。因此我们应该在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的理论层面和教学层面上进行必要的整合,使多媒体课件更好的发挥作用。

三、对更好发挥多媒体课件作用的几点看法

1、加强学习,更新教学理念

认识论告诉我们正确的理论可以指导我们实践,同时理论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近二十年来,把学生作为知识灌输对象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已经让位于把学生看作是信息加工主体的认知学习理论。随着心理学家对人类学习过程认知规律研究的不断深入,建构主义理论逐渐在世界范围内盛行。“以教师为中心,以课程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当前的教学改革,那种“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考,学生背”的教学方法既不能保证教学的质量与效率,又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批判思维和创造思维,更不利于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以建构主义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为支撑的现代教学观念为人们所接受,但是简单地将多媒体课件引入课堂并不是现代教学。现代教学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的、积极的构建知识的过程,学习过程是通过学习者与外部学习源之间交互活动而展开的,因此加强现代教学理论学习,根据《新课标》积极探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办法,是实现教学改革的关键。

2、提升教师素养,抓好信息技术培训

教师是实施“整合”的全体,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素养是落实“整合”能力的保障,是推动“整合”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因此学校应加强师资培训,分期分批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让他们学会常用多媒体制作工具的使用,如:PowerPoint、FrontPage、Flash、Authorware等,在此基础上教师从本学科特点出发结合学生发展需要,运用适当的工具,策划和设计相对独立的小课件辅助课堂教学,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果。

3、中小学校要开足开齐《信息技术》课

我们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曾说过:“计算机教育应从娃娃抓起”。在《新课标》中也已经将信息技术作为八大学习领域之一的技术领域中的一个科目,使信息技术与语文、数学、英语等科目并列。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不但是教师的任务,也是学生的任务,中小学生只有掌握了信息技术这个工具,才能更有效的进行探究式学习、合作式学习、自主式学习,真正成为具有自主发展、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学习信息技术技能与学科知识都要经历一个发展过程,两方面的发展过程要整合在一起。在进行整合实践时,需要考虑信息技术技能水平与学科知识水平之间的相互呼应配合,在学习某一学科内容时,若要使用某种信息技能作为学习工具,那么在《信息技术》课上就应该预先学习这些技能,否则,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只能是一厢情愿,事倍功半,因此中小学校必须开足开齐《信息技术》课。

4、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要精简,讲究实效

上一篇:辽东学院分社团社长换届选举细则下一篇:版门面租赁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