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锚式教学策略实例

2024-06-21

抛锚式教学策略实例(精选8篇)

抛锚式教学策略实例 篇1

登泰山记》教学实录——“抛锚式”教学模式教学实例(2007-06-07 11:19:39)转载标签: 登泰山记教学 分类: 教学实录

《登泰山记》教学实录

——“抛锚式”教学模式教学实例

黄昌龙

教学目标:

理解本文作为古代记游散文的特色:①文旨单纯明了;②选材新颖;③剪裁布局精当;④写景状物极具特色。

教学设想:

1.本课拟采用“抛锚式”教学模式(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的一种),这种教学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确定这类真实事件或问题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锚”,因为一旦这类事件或问题被确定了,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也就被确定了(就像轮船被锚固定了一样)。

2.本文篇幅短小(不足600字),文字相对浅显,学生预习后极易产生“我已读懂了”的想法,而事实上,本文作为古代记游散文的精品,在主旨确定、题材选取、剪裁布局、写景状物技巧等方面极具特色,而这正是学生容易忽视并难以理解之处,故拟出上述教学目标作为学生进行意义建构的“主题”。

3.预习要求:朗读课文;查阅生字、多音字;借助注释疏通文意;了解作者生平;收集历代写泰山的诗、文(可上网查阅资料,教师将有关网址告之学生)。

教学过程实录及分析

一、创设情境

师:(播放第一组配乐幻灯片:泰山及五岳风景)泰山在山东省中部,古称东岳,又称岱宗,春秋时改为现名,它与湖南的南岳衡山、陕西的西岳华山、山西的北岳恒山、河南的中岳嵩山并称“五岳”。泰山高度虽低于华山和恒山,但古人以东方为万物交替、初春发生之地,加之泰山山势磅礴雄伟、峰峦突兀峻拔,景色壮丽,故泰山有“五岳之长”、“五岳独尊”的美誉。

(播放第二组配乐幻灯片:泰山游览图、主要景观等)泰山绵亘济南、泰安、长清等市县间,总面积436平方公里,主体在泰安市城北,可分为五大游览区:丽(山麓)、幽(登山东路)、妙(山顶)、奥(后石坞一带)、旷(登山西路)。登山路线分东西两路至中天门汇合直达山顶,总路程9公里,阶石6000多级。泰山名胜古迹众多。从东路上山,自南向北有岱宗坊、王母池、红门宫、一天门、万仙楼、斗母宫、经石峪、柏洞、壶天阁、中天门、云步桥、五大夫松、慢十八盘、升仙坊、紧十八盘、南天门、天街、碧霞元君祠、日观峰、玉皇顶等景点。玉皇顶为泰山极顶,海拔1352.8米,因建有玉皇殿而得名。其东有日观亭,可观 “旭日东升”;其西有“望河亭”,可赏“晚霞夕照”、“黄河金带”、“云海玉盘”等景。历代封建帝王把泰山当作神的化身,常常登山封禅,给它加上许多封号,并到处建庙塑像、刻石题字。

(分析:源于现实世界的活生生的情境是学习者进行问题解决和意义建构的“平台”。对于作者姚鼐来说,他若从未深入泰山之境,则很难设想他会写出这篇传世佳作;对于学生来说,他若要真正对本文作深入理解,就必须了解泰山之景。但是,一般来说,大多数学生并未去过泰山,甚至亦很少看过关于泰山之景的图画、照片,因此,播放上述两组配有音乐和旁白的幻灯片,让学生通过多媒体在近似真实的情境中去感受、体验,将有助于对课文的深层次理解。)

雄伟壮丽的泰山自古以来就成为游览的胜地,历代文人也留下了许多记游的作品。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清代桐城派散文家,42岁的姚鼐先生登临泰山,就写下了《登泰山记》这篇传世名篇。下面就请同学们来欣赏这篇散文。

(播放第三组幻灯片:课文配乐朗读录音,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泰山景观)作为古代散文的精品,记游泰山的佳作,《登泰山记》的写作方法在哪些方面值得我们借鉴?(播放第四组幻灯片之一:显示上述所提问题)

(分析:抛锚式教学的一个重要程序就是“抛锚”,这里的“锚”往往是特定情境中的一个或一些真实的问题,它与学生要建构的意义的“主题”密切相关,是学生要完成的真实性任务。通过学生和教师对这个或这些问题的探究,教学内容及其进程就成为一个动态的有机的整体。这个“锚”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它把学生与教师的“思想之船”固定在知识的海洋之中,在对知识的纵深探究中不断建构每一个主体自己的意义。)

二、探索研究

(学生独立思考教师所提的上述问题,有的在查阅有关参考资料,有的已在草稿上记下思考的结论要点。教师来回巡视、检查学生 的完成情况。有学生要求重看前面的第二组幻灯片,教师准许他用多媒体教室里的计算机重看。)

师:同学们都能够积极思考,这非常好。不过通过我刚才的观察,似乎发现有的同学也还有不少困惑,能否给大家说一说?

生 1:我觉得“写作方法”范围太大,能否给我们提示一下从哪些角度研究?

师:当然可以。就本文而言,我们可以从立意定旨、题材选取、剪裁布局、写景状物技巧等方面探究值得我们借鉴的写作方法。(播放第四组幻灯片之二:显示上述概括四个研究角度的文字)

生2:刚才您提到历代文人留下了许多记游泰山的佳作。那么,除了古代的作品外,现当代的有无佳品?

师:当代作家李健吾《雨中登泰山》写得很好,想看的同学可老师制作的网络课件中查阅到。(部分学生在老师制作的网络课件中查看有关作品)

(分析:在“自主探索”阶段,教师应让每一位学习者主动地思考所抛之“锚”,教师的职责不是直接告诉学生问题的具体答案,而

是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方向、角度,如需要搜集哪一类资料,从何处获取有关的信息资料以及现实中专家解决类似问题的探索过程等。教师的点拨要能够给学生点明一个思考研究的方向,或一个探索的支点,使学生顺利跨越“最近发展区”。)

师:同学们刚才都已作了认真的研究,接下来请大家分小组进行交流、讨论各自的研究成果。然后,每个协作小组要选派1-2名同学在全班发言,至少从一个角度详细分析值得我们借鉴的写作方法,其余的协作小组可以在他们发言后,随时发表评论。

生 3:我们小组想从题材选取这一角度来分析。

师:请说。

生3:自古以来,记游泰山的诗、文不乏名篇佳作。孔子有“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感叹,杜甫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诗句,泰山的美景几乎已让前人写绝,这确实给清代的姚鼐出了一道难题:又要写泰山,还又要避免落入俗套,这实在太难了!(做一个摊手的姿势,众笑)那么,姚鼐先生是如何超越前人,求得创新的?请听我们的分析(做一个邀请的手势,意欲请小组内另一位同学即“生4”回答)。

生4:前人佳作多写泰山之雄伟及作者登山的心情意趣,所选之景多为春、夏、秋三季。姚鼐则取“深冬泰山雪景”作为奠定全篇的总特色,又以分镜头一一表现,如自京城出发“历风雪”,上山路上“迷雾冰滑”,登上山顶后“苍山负雪”,风雪中日出的奇异景观,“雪与人膝齐”的罕见景象,从而写出了一般人难以见到的另一种泰山。

师:说得很精彩,请问别的小组同学对此有何评论?

生5:我们小组对刚才这个小组同学的答案非常满意。不过我们想补充一点,作者写的不只是“深冬”的泰山雪景,而且还是深冬的一个特殊的日子中的雪景。大家想一想这是什么日子?(眼看四周,想卖个关子)这一天是农历大年除夕。

生 6:你怎么知道?

生5:原文“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麓登”交代了作者登山的时间,“丁未”,查注释可知是农历十二月二十八。“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一句说明了观日出的具体时间,“戊申”是“丁未”的后一天,“晦”即农历每月最后一天,“戊申晦”可不就是大年除夕嘛!

师:你们分析得相当准确,姚鼐先生在题材选取方面的确胜人一

筹,那么,这给我们带来哪些可借鉴的东西?

生7:《登泰山记》的这种求新求异、独辟蹊径的选取题材的思路,为后人写游记作了直接或间接的示范。比如当代作家李健吾写的《雨中登泰山》也许就受到了姚鼐的启发:姚鼐写的是“雪中”登泰山,李健吾想要创新,于是他就写“雨中”登泰山。在李先生的文章中,他让雨从头至尾淋出一个湿漉漉的泰山,真是别具情趣。

师:你的分析很有道理。那么,你的意思是不是说我们在写游记时,要想求得创新,关键是在春夏秋冬、阴晴雨雪这类气象特征上做文章?

生7:这„„我说不好。

生8:就游记而言,气象特征应该是写作者着力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创新的视角还很多,比如昼夜光影的差异,此地之景与彼地之景的比较,平常景物中蕴涵的哲理,游览中的感受等等,总之,题材的选取要有独创意识,写游记是这样,写别的文章也应如此。

师:讲得好极了!接下来大家是否再换一个视角来探索本文中值得我们借鉴的写法?

生9:我们小组想从立意定旨这一角度来研究。作者在记游中,仅着意于游程的记述、时令特征的描绘和景物的刻画,却较少个人感情的流露和议论,他只是把泰山奇异的自然美、古老的文化美呈现给读者,二百年后读此文,我们仍可感受到作者那颗热爱祖国山川的心。

师:你们能否从课文中找出一些证据?

生9:全篇并无一处说明登山缘由的文字或直接赞美泰山之辞,但通过下列现象,作者的立意不言自喻:从登山观日出的时间选择来看,除夕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作者理应在家里共享团圆之乐,但作者却在除夕之前的丁未日登山,在除夕戊申日观日出,足见作者对泰山的一片痴情;从游览的行程来看,“自京师”“历齐河、长清”“至于泰安”,行程数百里,登山时又踏数千级台阶,路途如此遥远,但作者毅然前行,这充分证明他对这片土地太热爱了。

生10:“乘风雪”、“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说明登山的困难非常之大,但作者还是全然不顾。日观亭坐落在海拔1500多米的高山上,高处不胜寒,再加上“大风扬积雪击面”,这样的气候实在让人难以忍受,然而作者却毫不畏惧,怡然自得地坐在那里等待日出,这说明他对这块土地万分地神往。

生11:作者在景物描写之中蕴涵着强烈的感情。比如写风停雪

住晚晴夕照的那段文字:那青色的山峰披着皑皑白雪,通明的银光照耀着南面的天空;回眸鸟瞰,古老的泰城、大汶河、徂徕山恬静地沉浸在夕阳的照射之中,红妆素裹,交相辉映,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而半山腰萦绕着的云雾宛如飘带一样,朦朦胧胧,似动非动,别具风采。白雪、落日、青山、城郭,一切都是那么亲切、自然、和谐、优美,作者的兴奋和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师:你们的研究结论的确令人佩服,你们是否可以小结一下?

生9:《登泰山记》一文的主题单纯集中、不言自喻,这给我们的启发是:写散文尤其是记游散文,主旨并非一定要用话点明,但应该让人读后能很清晰地感悟到。

师:我完全赞成你的说法。

生12:接下来由我们小组来谈谈本文在剪裁布局方面可供借鉴的内容。面对泰山众多的风景名胜,作者大胆取舍,围绕“风雪泰山”这一特征,按游踪的先后顺序,选择了沿途的一路风雪,攀登道路中的迷雾冰滑,登上山顶时所见的夕阳晴雪美景,次日清晨所见的奇异的日出景观等材料入文。这种围绕景物特征取舍材料的写法值得我们借鉴。

生13:作者对已选择的内容的安排还注意到详略得当,这也值得我们借鉴。同是能体现“风雪泰山”这一特征的内容,作者对观日出这一节施以浓墨重彩,突出登山的主要目的是看日出;泰山的古迹很多,石碑、石刻、庙宇不计其数,作为游记,这些都不能不提到,但这些显然与“风雪泰山”的个性特征关系不大,而且这些古迹并非泰山冬季所特有,因此作者只是顺便作了些介绍,以增加游记的知识性。

师:大家对这个小组的两位同学的分析有何意见?

生14:我完全赞同他们的分析,但我有一个问题想请教:文章主体部分是按顺叙来组织材料的,但结尾部分突然打破了这种安排,就全文而言,这种安排是否显得线索不清晰、脉络不分明?

生12:综观全文,主体部分是按顺叙即游踪的先后顺序来写的,但结尾没有用这种顺序,开头也没有用。作者的思路可能是:写登泰山观日出之前先介绍一下泰山的地理形势,以使读者对观日出的地点有一个总的印象;接着写登山过程及观日出的具体情景;最后又从总的方面补写泰山人文景观和冬季泰山的总的特色。这样写既有宏观的全景,又有精微的细部,应该说行文还是比较清晰的。

师:大家的意见都很好。接下来哪个小组来谈谈本文写景状物的

技巧给我们的启迪?

生15:我们认为在写景状物时,要特别注意选用准确的词语。比如“苍山负雪”的“负”字,极得神韵:作者不说雪盖青山,而说青山背雪,把主动者说成被动者,用语新颖脱俗,更重要的是,着一“负”字,顷刻赋予了苍山以强大的生命力。

生16:“半山居雾”之“居” 也用得传神,它写出了“若带然”的山涧云雾似乎也恋恋不舍于“如画”的“汶水徂徕”之美景的感情。

生17:刚才两位同学实际上已经提到了在写景状物方面,值得我们学习的另外一种技巧,就是选用恰当的修辞方法。“苍山负雪”拟人生动,“半山居雾若带然”一句,设喻新奇。这样的例子很多,比如 “白若樗蒲” 一句,那拔地参天的日观以外诸峰在云海之中,竟然小如樗蒲,反衬出日观峰的高峻,的确,杜甫所言的“一览众山小”的情景,也只有在“凌绝顶”之后才能领略到。

生18:再如“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一句,更是精彩,“或得日,或否”的山峰,色彩各有不同,而神态却是相同的,所谓“皆若偻”,这一比喻,写出了西南诸峰的特点,更显出日观峰的雄峻,且赋予山峰以人的感情,形象而生动。而用“正赤如丹”来形容太阳初出海面时的颜色,以状其红,也是曲

尽其妙。

生19:作者在写景状物时还善于使用烘托的手法,这尤其值得借鉴。如写泰山的高峻,作者先用“其级有七千有余”暗暗点出,然后借山顶俯视所见“半山居雾”和在日观亭时“足下皆云漫”的图景从侧面加以烘托。再如写雪,除了“冰雪”、“雪与人膝齐”等正面描写外,又以“明烛天南”、“白若樗蒲”、“绛皓驳色”等作侧面烘托,给人以想象,又生动有趣。

师:以上我们共同研究了这篇散文在立意定旨、题材选取、剪裁布局、写景状物技巧等方面给我们的启示,希望同学们在自己的阅读和写作的实践加以灵活地运用。

(分析:这一阶段,师生、生生之间就解决问题的方案和过程进行了讨论和交流。不同观点的冲突、碰撞、补充和修正,使每一个学习者对当前问题的理解更加深刻,有利于最终完成对学习主题的意义建构。)

师:最后让我们朗读这篇游记,领略泰山的美景!(播放第五组幻灯片:逐步展示《登泰山记》全文以便学生朗读,背景是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泰山景观)接下来大家试着背诵课文。(播放第六组幻灯片:显示课文构思示意图,背景是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泰山景观,亦配有优美的音乐)下面布置作业,(播放第七组幻灯片:显示作业内容)从以下两题中选做一题:①课外阅读一篇古代或现当代记游散文,运用在本课学到的有关方法分析之;②利用假期去附近一处风景名胜游览,不要忘记带上相机拍些照片,回来后运用在本课学到的有关方法,自己也来写一篇游记,并配以有关照片,写完后可请你的同学帮你修改。

(分析:建构主义特别强调作业的设计要有“真实性”的特点,上述练习就符合这样的要求。)

原载《中学语文》(教师版,2006年第9期)

抛锚式教学策略实例 篇2

优秀的教育游戏不但能够为学习者提供各种资源,创设学习情境,还能吸引并保持学习者玩游戏的兴趣,使得学习者乐于在游戏中发现和探索并完成学习任务,最终达到教育目的。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教育游戏的设计者努力将各种教学策略、心理学策略融入游戏中,我们会发现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教师本身对于游戏知识的局限和教育游戏本身的设计运营尚不成熟、完善,以及目前大部分学生偏好网络游戏,教育游戏和网络游戏对比之下暴露出了弊端,使得教育游戏和教学内容无法理想地有机结合起来[1]。所以对教学策略在教育游戏中的运用进行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所谓抛锚式教学,是指在多样化的现实生活背景中或在利用技术虚拟的情境中,运用情境化教学技术以促进学生反思,提高迁移能力和解决复杂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2]。其教学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情景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使学生在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背景中产生学习的需要,通过成员间的互动、交流,凭借自己的主动学习、生成学习,亲身体验完成从识别目标到提出并达到目标的全过程。教学中学生面临的真实事件或问题就作为“锚”,而建立和确定这些事件或问题就可形象地比喻为“抛锚”,一旦事件或问题确定了,整个学习内容和学习进程就像轮船被锚固定一样而被确定[3]。抛锚式教学策略有其特有的设计原则,首先,学习与教学活动应围绕某一“锚”来设计,所谓“锚”应该是某种类型的个案研究或问题情境。其次,课程的设计应允许学习者对教学内容进行探索。

二、教育游戏中的抛锚式教学策略分析

抛锚式教学策略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开发出来的较为典型的一种教学策略,其流程如下图所示:

教育游戏一定是在某个情境中进行的,在教育游戏中设计问题,学习者可以在一个真实的充满问题的情境中产生学习的需要。以“涂鸦冒险家”游戏为例,分析教育游戏中的抛锚式教学策略是怎样具体运用的。

(一)涂鸦冒险家游戏介绍

涂鸦冒险家(Scribblenauts)是华纳公司旗下的一款益智教育游戏,在游戏中,玩家可以发挥自己无限的想象力,像神笔马良一样通过输入英文单词的方式创造或修饰物品来帮助主人公Maxwell闯过一个又一个关卡。被创造出的物体可以进行实时互动,多种多样的闯关方案完全模拟真实场景,欢快轻松的背景音乐和丰富可爱的关卡引人入胜。游戏能够辨识两万多个名词以及一万多个形容词,巨大的词库可以充分满足玩家的需要,并让他们对后续游戏充满期待。玩家在游戏中能提高英语词汇水平,掌握词汇的同义词和具体用法,培养发散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该游戏适合已经具有一定词汇量和理解能力的玩家,以课业不太繁重的初中生为主。文中以下所指游戏均为“涂鸦冒险家”游戏,笔者希望通过对该游戏抛锚式教学策略设计的分析,给教育游戏的设计带来一些启迪。

(二)游戏抛锚式教学策略

1. 创设情境

情境学习的提倡者认为,如果在知和做相分离的情境中教授知识,则知识就处于惰性的和不被使用的状态[4]。游戏为玩家创设了许多情境,学生在一个个完整真实的问题背景中产生学习的需要,如在博物馆、农场、游乐园等。游戏主人公Maxwell需要在每个场景中找到问题并解决问题。游戏在模拟真实场景的基础上还多了一些现实中学习者不方便亲临的场景,如在涂鸦冒险家的海底关卡,玩家需要输入单词创造物品帮一些海洋生物完成任务,如果碰到了鲨鱼就会掉血。

2. 确定问题

游戏每个关卡由数个小任务和一个大任务构成,玩家需要自己挖掘并解决问题。如果找任务有困难可以点击游戏画面左上角的星星图标来使任务主体突出显示。这些任务就是游戏里的“锚”。

学生在面对问题时,会联系场景和问题,分析需要帮助的主体陷入了什么困境?应该怎样帮助他?创造什么物品或添加什么形容词?如何拼写?不会拼写的时候可以用什么同义词替代?玩家在游戏中能提高英语词汇水平,掌握词汇的同义词和具体用法,培养发散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CAPITAL CITY关卡,主人公遇到了一个爷爷,鼠标点击男孩会出现他的问题描述,可知需要使用输入板创造水上交通工具,那么可以输入的单词有Boat,Ship,Submarine等。

3. 自主学习

游戏过程中必然会遇到无法解决的难题,遇到思维陷入瓶颈或不能正确理解任务的情况以及不能正确输入单词的情况,此时游戏不直接公布答案,而是向玩家提供解决该问题的相关线索,玩家可以通过分析游戏的提示语句、查阅词典、自主搜索材料等方式进行推理,得出答案,从而完成任务,其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发展。比如在该游戏中,在完成大任务的过程中如遇到瓶颈,游戏会以60秒为周期给出提示,玩家可以根据提示进一步推断应该输入什么单词。以CAPITAL CITY关卡中的CARVINVAL GAMES小关为例,游乐场管理员让Maxwell扔东西砸倒障碍物外的瓶子。如果60秒内无法解答会给出提示,共有由难到易的三个提示,第三个提示与前两个类似但更贴近答案。那么通过分析提示,玩家就能知道此处需要输入Ball,Bowling,Basketball等比较重的球类物品,完成任务。

4. 协作学习

由于有些问题十分复杂,甚至超出了玩家的认知范围,因此协作学习必不可少。该游戏属于单机游戏,玩家可以采用论坛讨论、微博求助、查阅攻略帖等方式与其他玩家进行交流互动,在这个过程中不但可以解决任务,加深对自己不会单词的记忆,还能开阔思路,扩充词汇量,了解多种解决问题方案。

5. 效果评价

游戏把“星星碎片”和“星星”作为强化物来给予学习者正强化,鼓励学习者继续游戏。每完成一个关卡,就可以在游戏的“世界地图”上留下标记,随着游戏进行,标记慢慢占满整个地图,能给玩家带来成就感,激励玩家不断攻坚,继续游戏。总之,在游戏中运用抛锚式教学策略有助于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使学习者在解决问题(也就是策略中的“锚”)时能自主地完成学习目标,以及增强其与他人交流、协作、评价和自我反思的能力。

通过上面的分析,笔者可以发现,涂鸦冒险家游戏设计者把抛锚式教学策略融入到游戏的设计中,并且通过巧妙科学的组合,让学习者在丰富新颖和模拟真实的情境中充分参与,学习单词,从而强化游戏者的游戏行为。这对设计教育游戏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三、启示

由上文可知,在将抛锚式教学策略运用到教育游戏的设计中时应注意以下几点,以便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应加强游戏中的协作环节设计

涂鸦冒险家游戏是一个单机游戏,不能在游戏的过程中与其他玩家在线交流。而协作学习是抛锚式教学策略中的重要一环,不能在线讨论、交流、补充、修正,就会降低学习效率。网络环境很适合开展协作学习,让教育游戏在一个开放的在线学习环境开展,让学习者可以随时和同伴、游戏设计者(教师)进行互动、交流、讨论,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调整、增生或重建学习者的思维图式,拓宽思路,让学习者看到自己的不足之处,有助于促进学习。除此之外,还可以在游戏中设置团队任务,让学习者们互相帮助,快速进步。

(二)处理好情境创设和教学的关系

教育游戏中的情境创设是为了帮助学习者内化学习内容,那么就应该根据不同的学习者、学习风格、学习内容来安排不同的情境,处理好情境创设和教学的关系,明确学习者的行为导向,充分考虑到学习者的个性特征,对游戏的行为进行有效的控制。通过情境的创设,将问题设置在学习者的最近发展区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以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

(三)游戏模式设计应合理多样

在教育游戏中,仅仅依靠抛锚式教学策略来保持学习者的游戏行为是不够的,还应该使学习者产生情感和价值观上的认同。涂鸦冒险家游戏只有一种模式,行为的发生本身就具有餍足作用,长时间的重复行为会使学习者产生厌恶,时间作为一个长期变量会使学习者的行为消退。在教育游戏的设计过程中,抛锚式教学策略和强化机制的设计可以刺激学习者的学习,激发学习者的兴趣,而教学内容和游戏中其他因素的精良设计则能使学习者产生情感和价值观的认同。因此,一个优秀的教育游戏,需要平衡教学设计和游戏设计两方面内容,综合多方面的考虑,设计合理多样的游戏模式,根据学习的目的和情境来安排适当的问题和模式,激发并保持学习者的学习动机。

四、小结

综上所述,在教育游戏中运用抛锚式教学策略可以起到激发学习动机、促进学习思维、帮助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作用。也许它还有不完善之处,但是它的确给课堂教学以及教育游戏的设计带来了很大的启示。每种教学策略都有其各自的优缺点,没有任何单一的策略能够适用于所有教育游戏的设计。笔者建议,我们应当继续探索教育游戏中教学策略的合理运用,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多样的教学策略,灵活运用于教育游戏的设计中,让教育游戏的游戏性和教育性更好地结合,更有效地帮助学习者进行学习。

摘要:教育游戏的设计和开发在遵循游戏设计、开发的原理之外还综合了多种学习理论。抛锚式教学策略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的策略之一。本文通过分析教育游戏“涂鸦冒险家”中蕴含的抛锚式教学策略,研究一款成功的教育游戏如何运用此理论促进学习者的知识构建过程,分析该游戏中的缺陷和不足,将得到的启示应用到教育游戏的设计中,使学习者快乐、自主地参与到教育游戏中从而完成学习任务。

关键词:教育游戏,抛锚式教学策略,建构主义

参考文献

[1]张弦.教育游戏发展综述及再思考[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2,(3):1-2.

[2]William R.Booth.Anchored instruction.[DB/OL].http://www.coe.unco.edu/ET500/Booth/SLD002.HTM,2004-07-31.

[3]何克抗.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5):74-81.

[4]M·P·德里斯科尔.王小明等译.学习心理学--面向教学的取向(第三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31.

[5]陈国宏.建构主义视角下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改革[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8(1):77-79.

抛锚式教学策略实例 篇3

关键词:中职化学教学 抛锚式教学策略

学生是否乐于学、会学,并且科学素养和综合职业能力是否得到有效提高等方面,是中等职业化学课堂教学最为核心的内容。然而,当前中职化学教学多数采取的依然是抑制学生主动性的传统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难以提高,从而影响了中职化学课堂教学的效率。为此,本文提出一种抛锚式的教学模式,通过“抛锚”对整个教学内容和进程加以确定,从真实情景着手,从而有效实现学习者对知识意义构建的效果。

一、中职化学教学的抛锚式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所扮演的角色

1.抛锚式教学强调中职化学教师要起主导作用。在中职化学教学抛锚式教学中,教师通常扮演着鼓励者、导演者以及指点者的角色。首先,作为鼓励者,教师应当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学习活动充满意义,并使学生感觉自身能够胜任这些学习任务。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应当及时给予必要的鼓励,避免他们因灰心而对化学课程失去兴趣。同时,当学生取得成绩上的进步时,教师也应给予赞赏,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从而激发他们不断进取。其次,作为导演者,教师要有效设计并组织化学知识的传授过程,转化课本上的知识为具有探索性的课题,并如同导演一样,创建知识活动意境,引导学生进入角色,让他们经过自身的努力表演,实现对新知识的学习和探索。最后,作为指导者,传统的讲授已经不再满足学生的要求,教师应当通过质疑和点拨的方式,启发学生对所学知识深入思考,发现学生探索知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点拨,从而加深他们对化学知识的印象。

2.抛锚式教学强调化学教学的中心是学生。抛锚式教学强调学习者主动意义的构建过程,并且强调是否发生学习主要是看学生学与否,却不是教师教与否。所以,在中职化学教学中的抛锚式教学的中心应当是学生。一旦认清这个中心,在教学时,教师便会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自身的主动性充分发挥出来。从而将他们的首创精神进一步体现出来。同时,在中职化学教学中以学生作为中心,还能令学生在不同情境下更多地应用自身所学的知识。此外,在中职化学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还能培养学生对客观事物的独特见解和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案的能力。

二、化学教学中学习活动的设计,要紧扣抛锚结构

1.对抛锚式教学形成正确的认识。在选择与当前主体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当做学习的中心内容时,应当从真实情景中加以确定。其中所选择的问题或者事件便是“锚”,该环节所起的正是“抛锚”的作用。整个教学进程及内容便由该类问题或者事件加以确定。所以,如何在教学策略设计中进行“抛锚”对抛锚式教学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在进行“烃类”的课堂教学中,可以首先利用多媒体展示有关烃类的发现史,将烃的种类及相关分子结构这一学习主题如画龙点睛般清楚地点拨,将“锚”抛下去,让学生认识到若要探究烃类结构,应当从中掌握什么知识以及需要了解到的相关内容等,在教师的辅导下,学生对当前所要探讨的若干问题加以确定,从而实现“抛锚”教学。

2.在抛锚式教学构建中要紧紧围绕“锚”这个关键点。构建知识意义时,要紧紧围绕“锚”这个关键点。需要指出的是,抛锚式教学策略设计的核心关键是自主学习,而非是仅仅由教师将如何解决所面临的问题直接向学生提出来。例如,在“烃类”的教学过程中,获取何种资料、如何获取相关资料、从相关专家中获取何种类似问题等,学习者在构建知识意义时,应当充分认识到协作学习的作用。教学在中职化学课堂上,教师应当更多地组织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共同探讨、学习以及协商相关的化学知识。在对有关烃类结构探究问题时,并非只是简单告诉学生怎么去解答这些问题,而应当给学生提供相关探索问题的线索。

三、构建更加充实真切的教学情境,确保抛锚式教学策略的顺利进行

通常情况下,学习应当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有紧密的联系,因此在中职化学教学中应用抛锚式教学,应当将具有感染力的真实问题更多地在化学教学中加以引用,“抛锚”更多地选择建立在学生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之上,让学生更加方便地应用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对当前正在学习的新知识进行同化,从而给新知识赋予某种更加深刻的意义。所以,在中职化学课堂教学中,首先应当保证内容与形式均保持真实的教学情境,利用日常生活情境中所遇到的化学问题与课堂教学的互融,从而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如在“烃类”的情景创设中,教师应当利用多媒体,将烃类燃烧等现象呈现在学生的面前,指出甲烷、乙炔等烃类气体的特性等。其次还应注重中职化学内容结构的严谨性,培养学生主动发现和探索专业知识内容的兴趣,同时伴随计算机的逐渐普及,通过多媒体、Flash动画等工具,更好地帮助学生去探究相关化学资料和专业知识等。

在中职化学教学中应用抛锚式教学,充分认识到教师扮演的鼓励、导演以及指导者的角色与学生所扮演的教学中心角色等,以创设真实情境为主题,利用“抛锚”有效开展多种学习方式,紧紧围绕“锚”这个关键点,突破传统的教学思维,构建更加真切的教学情境,有效确保抛锚式教学策略的顺利进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及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1]柳炜.论中职化学教学中的抛锚式教学[J].科海故事博览·科教创新,2012(6).

[2]宋晓丹.抛锚式教学在中职化学教学中的应用[D].辽宁师范大学,2011.

[3]宋晓丹.抛锚式教学在中职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11(z1).

[4]郭福云.化学中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抛锚式教学的探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4.

信息技术课抛锚式教学法实践 篇4

(一)对信息技术教育的再认识: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是指在中小学普及以计算机及其网络应用技术为核心的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教育简称。技术应用是核心,技术离不开知识,倘若说知识属于抽象的理论范畴,那么技术就属于实践的范畴,抽象的技术根本不存在,这就要求技术必须在真实的实践环境中进行教育。使用技术的能力称之为技能,技能只能在反复的练习中形成。由于信息技术教育是一种技术教育,其教学活动具有如下特点:

(1)教学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是以学生为中心,在实践活动中或模拟实际实践活动中合理组织教学。大纲规定学生上机时间不少于总学时的70%,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多半是通过操作实践将技术转化为技能,但教师的组织、引导起关键作用。

(2)教学活动的本质是深刻领会任务驱动的教学原则,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大纲中明确指出: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

信息技术教育最基本的教学方法是演示和练习。常用的教学模式是讲述、指导等具体教学方法与示范练习的有机组合。为了使信息技术课成为更加亲切易学的实用课程,探索、尝试并建立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是每一位信息技术课教师的职责。设想在这样教学模式中,能改善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态度,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根据各阶段的教学目标,提出学习任务,并围绕任务创设情境,确定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意识,最终达到教学目标,使学生具有更多的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具有自我获取知识与更新知识的能力。这样,新型教学模式的确立,教学方法的选择就十分重要了。笔者通过学习、实践、比较,确定合理地运用抛锚式教学法来提高信息技术课的课堂整体效益。

(二)对抛锚式教学法的认识:

这种教学法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确定这类真实事件或问题(即任务)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锚,一旦这一任务被确定了,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也就被确定了。

抛锚式教学由这样几个环节组成:

(1)创设情境--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类似的情境中发生。(2)确定问题--选择出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选出的事件或问题就是锚,这一环节的作用就是抛锚。(3)自主学习--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注意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4)协作学习--讨论、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5)效果评价--学习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由该过程可以直接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只需在学习过程中随时观察并记录学生的表现即可。抛锚式教学法以问题为前提在现实中去感受去体验,获取直接经验的特点与信息技术课程以任务驱动为原则,在现实中组织实践学习活动的本质相一致,因此可以在信息技术课中尝试抛锚式教学法。

(三)抛锚式教学在信息技术课的实践。

课例1:课型:pascal程序设计(必修课)课题--《循环结构程序设计的应用》 试验班:高一学生56人 场所:486机房 教学工具:56台机,每台机均装有turbo pascal 7.0,novell 3.x,白板 教学内容:要求学生建立数学模型,确定题目的算法,并编写出程序,上机调试、运行。题目:求两个正整数a,b的最大公约数。

首先,让14组学生展开讨论,找出求两数最大公约数的方法,提示学生用辗转相除法求最大公约数(问题确定)。

教师举例,求35和21的最大公约数。

过程模拟如下:(创设情境)a←35,b←21,r←a mod b即r←14;由于r≠0,则a←b即a←21,b←r即b←14,r←a mod b即r←7;由于r≠0,则a←b即a←14,b←r即b←7,r←a mod b即r←0;由于r=0,则35和21的最大公约数为b(此时b=7)。

引导学生从过程模型中,归纳出辗转相除法的算法。

算法描述:(1)求a/b的余数r;(2)若r=0,则b为最大公约数,算法结束;若r≠0,执行第(3)步;(3)将b值放a中,r值放b中;

自主学习:要求学生书写程序,上机调试,运行。提醒学生利用循环语句(while循环或repeat_until循环)来实现算法。

协作学习:全班56人分为14组讨论、交流、调试修正。效果评价:以下是学生写出的四种正确程序段:

方法一:

read(a,b);r:=a mod b;while r<&0 do begin a:=b;b:=r;r:=a mod b;end;write(b:5);

方法二:

read(a,b);r:=a mod b;if r<&0 then begin repeat a:=b;b:=r;r:=a mod b;until r=0;write(b:5);end else write(b:5);

方法三:

read(a,b);repeat r:=a mod b;a:=b;b:=r;until r=0;write(a:5);

方法四:

read(a,b);r:=b;b:=a;{初始设置} repeat a:=b;b:=r;r:=a mod b;until r=0;write(b:5);教师小结:在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过程中大部分同学选择了方法一或方法二,这两种方法是根据算法描述步骤一步步加以组织实现的,其中方法一运用了当型循环(while语句),使整个程序段语句简明、结构简单,相比之下方法二就显得语句冗长、结构复杂,可见算法与语句的运用存在一定差别,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很好地组织语句,编写程序实现算法。只有少部分学生使用方法三或方法四,这两种方法皆运用了算法的思想,也都采用了直到型循环(repeat_until语句),但其中方法三对算法作了些变异、修正以适合所选用的语句需要,针对该程序段,当r=0时的除数(b)已赋到a中,而此时b为0,导致最后输出的最大公约数应为a,容易使他人在阅读理解该程序时产生误差。而方法四根据语句的需要作了适当初始设置以实现算法的要求,象这样所做的初始设置为实现算法作了很好的铺垫,建议学生在经后编程实践中逐步掌握、灵活运用以丰富自已的编程经验。综上所述,以上四种方法,最好的应是方法一和方法四。

这是一堂学习程序设计语言的教学课,主要是通过动手书写,上机调试、运行,培养学生针对具体问题,建立数学模型,确定算法,并利用pascal语言书写程序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由于程序设计的抽象性、单调性,倘若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法:教师讲,学生听,则学生很容易成为被动的接受者、知识灌输的对象,整堂课显得枯燥乏味,学习气氛低调,采用了抛锚式教学法,教师根据题目,举例、模拟问题实现过程,提出具体的问题,并将这类问题作为锚(学习的中心内容)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索精神,并通过自主学习、协作学习、上机实践进一步把对有关教学内容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

课例2:课型:网页制作(选修课)

课题--制作主题为创造新世纪的网站 试验班:高一网页制作选修班,30人 场所:多媒体586机房 教学工具:一台教师机,30台多媒体计算机且可以连上internet 教学任务:通过internet收集信息、素材,利用多媒体创作工具制作站点

本课题教学进程大体经历如下几个阶段:

·鼓励学生围绕这一教学任务,针对站点主题,拟定若干子题,确定站点名称。例如最新科技、多媒体计算机及网络通信技术、天体、星云、航天技术、前沿军事技术等(确定与主题密切相关的问题作为网站的中心内容)。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创作工具:frontpage,dreamweaver,flash,photoshop,javascript。

·将30个学生分为6组,教师罗列出有关站点,包括与网站主题相关的科技站点、着名图书馆站点或涉及创作工具、创作技巧、媒体素材等的站点地址。·学生通过网络从世界的任何角落获取到有关主题的最新信息和资料或得到创作灵感、技术咨询。·制作过程中,学生们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共同就相关站点主题的媒体素材的选择,创作工具的运用技巧、站点风格等展开讨论,摆出各自的观点,并对他人的站点分析、评论提出意见。·一段时间后,学生的网站制作技术、internet操作普遍得到很大的提高,许多学生可以灵活且熟练地运用各种多媒体创作工具。学生们收集到了许多切合主题的文字、图片、视频资料,最后每个小组都交出了一个主题突出、风格独特的网站,网站中也运用了许多新颖、活泼、生动的网页制作技巧。

在这个课例中,由于多媒体计算机及internet的引入,学生始终保持着极大的兴趣和学习热情,在没有畏惧心理的环境下获取信息,学习技能,在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中,既能很好的发展个性,培养创新意识和发散性思维又能使学习者群体(包括教师和每位学生)的思维与智慧为整个群体所共享,共同提高、共同进步。

从上述两个课例中可以看出,抛锚式教学应用于信息技术课中,课堂整体效益好,学生始终都处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的认知主体位置,但又离不开教师事前所作的精心的教学设计和在协作学习和效果评价中画龙点睛的引导,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说的话明显减少,但对学生的帮助却很大,充分体现出教师指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结合。

抛锚式教学策略实例 篇5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运用抛锚式教学,阐述如何有效地对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的理解。

抛锚式教学(anchoredinstruction)模式是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模式。所谓抛锚式教学,是要求教学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通过学生间的互动、交流,凭借学生的主动学习、生成学习,亲身体验从识别目标、提出目标到达到目标的全过程。这类真实事例或问题就作为“锚”,而建立和确定这些事件或问题就可形象地比喻为“抛锚”。一旦这类事件或问题被确定了,整个学习内容和学习进程也就像轮船被锚固定一样而被确定了。

在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的作品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作品数量也渐为古今中外名家之首。但由于鲁迅的作品既富于思想深度,又比较重视行文的技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们普遍认为鲁迅的文章往往比较难教,学生则觉得较难理解。在教学中,我发现抛锚式教学是一个比较好的策略。其主要的方法,就是从组织“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入手来展开教学,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并在此过程中寻求对作品的理解。

抛锚式教学的过程结构可用以下简式表示:

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效果评价

一、创设情境

所谓创设情境,就是使学生的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即达到对该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通过获取直接经验来学习,而不是仅仅聆听教师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抛锚式教学的最基本要求,就是要创设一个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问题的情景,也就是设计一个宏观情境下的“锚”。

二、确定问题

在上述情境下,选择出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让学生面临一个需要立即去解决的现实问题。选出的事件或问题就是“锚”,这一环节的作用就是“抛锚”。

例如《记念刘和珍君》一课,根据“抛锚”这一思路,我们可以先让学生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刘和珍是什么人?为什么要纪念她?请在文中找出刘和珍不平凡的事迹来。

2.这篇文章浓缩了作者的真切的感情。你能了解这种情感是怎样的吗?请在文中找出作者所寄予的深厚感情。

这两个问题相当于为学生设计相应的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的问题——一个“真实宏观情境”的“锚”。而这些问题都是学生比较容易感兴趣的,并且也能从课文中寻找答案。有了这些设计,学生理解课文就容易多了。事件清楚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基调就一目了然,而文章的教学难点也就可以迎刃而解。

三、自主学习

在抛锚式教学中,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鼓励学生围绕“锚”自己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收集信息、确定完成任务的子目标、利用并评价有关信息与材料、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等。教师则应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提供一定的“脚手架”,以使学生的理解进一步深入。

例如,《祝福》运用了鲁迅小说最常用的“归乡”模式,这种情节结构模式的特点是:叙述者在讲述他人的故事的同时,也在讲述自己的故事,两者互相渗透,构成一个复调。作者选择了一个独特的视角,采用了第一人称叙述方式。在这里,恰当的视角是作者展开故事与读者理解作品的关键。在《祝福》中,作者为什么选择“我”这一个远离故乡的知识分子作为叙述人,而不用其他人,如鲁四老爷、四婶、冲茶的短工或是柳妈呢?在学习中,可让学生围绕着这个“锚”去收集材料,从而获得对作品的理解。

四、协作学习

讨论、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这是协作学习的要旨。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应该鼓励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特别是后者)的讨论或对话,从多个角度寻求解决“锚”中问题的可能办法,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的能力。例如,《故乡》一文中写了三个“故乡”:一个是回忆中的,一个是现实的,一个是理想中的。小说突出描绘的是现实的故乡。现实的“故乡”是什么样子呢?它与回忆中的和理想中的故乡有什么内在的联系呢?它是由哪些不同的人及其精神关系构成的呢?怎样概括自己对这个“故乡”的具体感受呢?“故乡”与鲁迅心目中的“祖国”有何关系呢?这些问题,就需要通过同学之间和师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才能达到对作品的充分的理解。

五、效果评价

抛锚式教学要求学生解决面临的现实问题,学习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即由该过程可以直接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对这种教学效果的评价往往不需要进行独立于教学过程的专门检测,只需在学习过程中随时观察并记录学生的表现即可。抛锚式教学不仅是为了让学生能够解决“锚”中的问题,而且要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自主地完成学习目标,自主地解决复杂背景中的真实问题,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相互评价和自我反思的能力。

与大多数思想内容丰富的作品一样,鲁迅作品的阅读与理解不可能是一次性完成的。鲁迅作品教学的根本任务是要引导学生自己去阅读鲁迅的原作,与鲁迅直接进行心灵的对话与交流。教师的讲解只是一座桥梁,目的是使学生认真地读鲁迅作品,懂得多方面、多角度地理解作品的内涵,从而得到感悟与体会,形成自己的看法与评价。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抛锚式教学,正是为学生提供了这种学习的途径和空间。

【参考文献】

[1]卫灿金.《语文思维培育学》.语文出版社.2版

抛锚式教学策略实例 篇6

摘要:实例式教学法是一种实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它要求学生根据已有知识,通过自主学习,针对实际例子学会解决问题,从而提升自己能力。本文在分析实例式教学法的基础上,结合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特点,以“磁盘驱动读取系统”为例探讨了实例式教学法在自动控制原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和实施效果。

Abstract: The case teaching method is a practical,effective teaching method.It requires the students to solve the problem based on existing knowledge,through independent study and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example,so as to enhance their ability.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ase teaching method and combined with characteristics of automatic control principle course,this paper takes “disk drive to read the system” as an example to discuss the case teaching method in applic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effect of the automatic control principle teaching.关键词:实例式教学法;自动控制原理;教学方法

Key words: case teaching method;automatic control theory;teaching method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13-0176-03

0 引言

《自动控制原理》是工科类电气自动化专业一门重要的综合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是自动化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机械制造及自动化等专业必修课。本课程具有学科交叉性,理论性、实践性和综合性都很强,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有一定的困难。教学过程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①课程内容涉及面广,课时有限:课时信息量大,使学生对教学内容难以及时进行有效的消化,教学效果受到影响,不利于学生掌握知识以及对整个课程知识系统有总体上的把握;

②公式推导较多,容易使学生乏味: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对繁琐的数学计算以及系统分析过程普遍感到难以理解,觉得非常抽象,因而对课程的学习兴趣慢慢就会减弱;

③教学手段单一,课堂教学枯燥:传统的自动控制原理课堂教学,教师通常采用简单的板书教学手段,单

一、呆板的教学方式使课堂气氛沉闷,很难激发起学生的兴趣。

结合学生的特点和课程教学实践,在《自动控制原理》教学中应用实例教学贯穿法,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实例式教学法

实例式教学法是以贯穿整个学期的综合实例为中心,逐步将新知识点融入到案例中的一种教学方法。随着案例的完善,学习的知识点也融入到案例中,这样就将理论和实践完全结合起来,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加深了学生对新知识点的理解。该方法与传统的“理论知识讲授+习题作业+计算机仿真”的教学模式完全不同,它采用的是“知识点的讲解+应用实例分析+综合设计讨论”模式,把重点放在知识点的贯穿讲解上,并注意应用到实际中。实施过程分析

这里以分析“磁盘驱动读取系统”为例,探讨该系统的建模、时域分析、根轨迹分析、校正控制的教学设计。

3.1 系统建模

磁盘可以方便有效地储存信息,其快速便捷、大容量和高可靠性使它在图书、电脑行业中广泛使用。考察图1所示的磁盘驱动器结构示意图,可以发现,磁盘驱动器读取装置的目标是要将磁头准确定位,以便正确读取磁盘磁道上的信息。永磁直流电机和读写手臂是磁盘驱动读写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磁头安装在与手臂相连的簧片上,实时读取磁盘上各点的磁通量,提取出存储的信息。弹性金属制成的簧片保证磁头以小于100nm的间隙悬浮于磁盘之上。磁盘驱动系统的设计目标是尽可能地将磁头准确定位在指定的磁道上。

至此,可以给出系统的初步配置结构,如图2所示。该闭环系统利用电机驱动磁头臂到达预期的位置。

针对这个系统,本节首先要确定被控对象、传感器和控制器,然后建立被控对象G(s)和传感器的模型。在读取磁盘上预存的索引磁道时,磁头将生成偏差信号。用电枢控制式直流电机模型作为永磁直流电机的模型,其传递函数可表示为G(s)=,这是一种近似模型,但已经有足够的精确度。同时,假定磁头足够精确,如图3所示,传感器环节的传递函数为H(s)=1。此外,我们还假定簧片是完全刚性的,不会出现明显的弯曲。

利用方框图等效化简规则容易得到:

利用磁盘驱动读取系统的一些典型参数,将这些参数代入G(s)可以得到二阶近似模型:

3.2 时域分析

这一部分讨论该实例磁盘驱动器对干扰和参数变化的响应特性,当调整放大器增益Ka时,分析系统的稳定性,以及对阶跃输入信号的瞬态响应和稳态误差。考虑图2给出的闭环系统,该系统的控制器是一个可调增益放大器。系统闭环传递函数为

利用劳斯判据易知,当Ka>0时,系统稳定。

当输入为单位阶跃信号R(s)=1/s时,计算磁盘驱动读取系统的稳态误差。当反馈回路H(s)=1时,可以得到跟踪误差:

中学政治课抛锚式教学探微 篇7

一、对抛锚式教学模式的解读

抛锚式教学是20世纪末美国教育家根据西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出来的, 并应用于实际教学过程中, 逐渐地向国内、国外教育界推广, 虽然没完全代替世界各国的传统教育方式, 但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受到世界各国教育界的关注。

所谓的“抛锚式”教学, 就是“实例式教学”或称“基于问题的教学”。主张教学内容, 要建立在生动的、富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的基础上, 把确定的“真实事件”比喻为“抛锚”, 这种确定, 意味着在大海中锚把船固定了, 在教学中“锚”把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固定了。

抛锚式教学把“情境”认知作为学生有效地学习、研究知识和掌握知识的基础, 认为各种知识来源于各种实际活动和各种充满感染力的情境, 在情境中包含着自主、合作、探究三种教学理念。学习是借助“情境”的帮助而掌握知识的建构过程, 其理念是:“ (1) 情境是一切认知的基础; (2) 知识是情境性的社会实践, 是对外部世界的重新建构; (3) 学习是与群体相互合作互动的过程; (4) 强调认知工具或资源的运用和知识的社会性建构; (5) 要求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清晰地表达理解和反思; (6) 教师的主要角色是帮促者; (7) 强调真实性的评价。”这些内容说明, 抛锚式教学不是简单的教学方法, 而是具有严谨科学的多环节教学过程。教学设计中包含着情境创设, 即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出与学生学习相一致的情景;确定问题, 即“抛锚”, 在情境中恰当地选择与课程内容相关的问题;自主学习, 即教师由过去的在前台唱主角, 走向教学的幕后, 让学生自学, 教师只是以熟练的新手角色参与到教学中, 在情境中与学生一起感受、分析、研究课程所展示的图景, 将传统教学中的权威者变成教学中的辅导者和促进者;协作学习, 即根据学生的情况建立学习小组, 给学生时间, 让他们相互讨论, 交流、沟通对情境的不同感受, 加强记忆, 深化他们对所学问题的理解;效果评价, 即教师全面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随时记录学生的表现。

“抛锚式”的教学模式, 无论是哪个学习阶段还是学科, 都是可以运用的, 特别是中学政治课的教学, 更应积极尝试抛锚式教学方法。但是, 由于中学政治课的知识层次、教学目的与其他阶段、其他学科不同, 在运用抛锚式教学方法时, 应有所区别, 需要任课教师根据中学生的年龄、身心特点、能力现状、时政敏感度等对课堂进行精心构思, 设计出切实可行的抛锚式教学过程。

二、“抛锚”在中学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

抛锚式教学的理念与过去的教育学某些观点是相吻合的, 如老教育家加里宁认为:“教育是对于受教育者心理上所施行的一种确定的, 有目的的和有系统的感化作用, 以便在受教育者的心身上, 养成教育者所希望的品质。”这说明, “感化作用”是教育过程必需的预设和目标效果, 没有感化作用, 政治课教学就意味着失败。因此, 强调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感悟和联想地掌握知识, 也就成为抛锚式教学的最大特点。

怎样在中学政治课中实行抛锚式教学呢?这是中学政治教师必须探讨的问题。因为中学的政治课教学和其他阶段、其他学科的教学是有差别的, 绝不能把它们的抛锚式教学机械地搬到中学政治课堂中来。例如:如果说大学课堂的抛锚式教学是为了锻炼大学生的理性思维、创新思维或提高创新能力, 那么中学课堂的抛锚式教学就应该以“感性思维“为主, 牢固地奠定中学生的基础。不应强求中学生通过一节或几节课就具备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等高层次辩证、科学的思维方法, 而应该在常识性知识的基础上, 逐步向理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引导。这样中学政治课的抛锚式教学就有了自己的特点, 即感性思维的情境式教学, 或中学式的“抛锚”。

因此, 中学政治课教师要成功地运用抛锚式教学方法, 必须根据中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年龄、身心特点进行教学过程的设计。首先, 要精心地设计教案, 对授课的每个环节进行周密的思考, 分析这些环节的联系性, 其次 (应该说是重要的环节) 要有选择地制作课件, 根据授课内容, 选择的“情境”不但要生动有趣味性, 而且要有针对性、代表性和实用性。这样的“情境”才能使中学生产生感觉、感知、表象等感性思维, 并有效地向理性思维引导。如中学政治课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一课《走向自立人生》和第二课的内容《人生当自强》, 可创设像美国电影“荒野有情天”那样的情境:一个孤独的身患癌症的老人, 从美国回到了他的出生地澳大利亚的森林, 遇到一家三口人开着房车去森林深处的大峡谷宿营, 房车制动失灵, 大人在车中摔悬崖死亡, 留下了娇生惯养的小男孩。老人没能力把小孩送回到有人的地方, 为了让这个落难的、迷途的孩子不死在大森林, 他带着孩子一边向自己的木场行走, 一边教孩子各种野外求生的知识。他教孩子在森林里如何辨别方向, 怎样在溪水中用手抓鱼, 怎样捉兔子等, 还告诉小男孩说:“在野外不要吃红色的果实, 一般红色的食物都有毒, 当然, 草莓跟番茄除外。”小男孩由娇生惯养到学会谋生、自立, 由软弱变得坚强。老人走到他出生的木场就死了, 情境中处处让人感觉到小男孩有希望走出大森林。情境非常感人, 能让中学生心灵受到震撼, 人生会遇到各种情境, 不自立、自强是很难生存的。再次, 以小组的形式让学生讨论、交流, 加深对“情境“的感悟, 并提出各种问题让教师解答, 从而得到正确的引导。最后, 以写心得的作业形式, 让学生回忆、加工、升华, 并通过批改作业掌握和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纠正当中落后的、错误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中学政治教师运用“抛锚”方法, 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中的“情境”等, 必定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中学教师的较高素质是抛锚式教学的保障

由此看来, 抛锚式教学模式, 不仅要求教师简单地改变老一套的教学方法, 转变角色, 而且要进行教学改革。能否改革成功, 是否符合抛锚式教学理论的要求, 关键在于老师是否具备较高的素质:高尚的师德、有较强的教学组织能力、广博的人文知识、丰富的教学语言、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收集和整合信息的能力、能制作具有感染效应的课件等。如果教师没有这些素质, 就不能在中学政治课很好地运用抛锚式教学方式, 甚至没有能力运用, 或是勉强的运用, 达不到抛锚式教学的效果, 就算不上成功的教学改革。

因此, 中学政治课教师自觉地加强学习, 提高自身素质是新时代教学的必然要求, 应以丰富的知识、多才华的风采开展新时代的教育。要达到较高的师德和知识水平, 必须从几个方面努力。

1. 博览群书。

在读书的过程中, 一方面充实自己头脑中的知识、更新自己的知识, 另一方面要积累新时代的语言, 运用新时代生动活泼的语言来教学, 将有助于获得良好的抛锚式教学效果。

2. 收集和了解国内外有关中学的“抛锚式”教学信息, 根

据国情和学生情况, 认真比较、分析他们的成功和失败, 吸取教训, 使自己的教学在情境的选择、教学过程的设计等方面完整有序。

3. 熟悉中学政治课教材, 并常做分析研究, 若不熟悉教材, 就难以实现抛锚式教学的预期目标。

同时, 熟读现代教育学, 研究现代教育与过去的教育方法有什么不同, 为什么一定要这样, 悟出其中的科学道理, 也是很重要的。

4. 认真学习青少年心理学, 结合学生的实际, 解读学生的

种种心理活动, 了解学生愿意学什么、不愿意学什么, 对学生的认知结构、能力的个体差异、思维特点等各种状态做到心中有数。教师做有心人、细心人, 在抛锚式教学中选择的“情境”才能有针对性、代表性、实用性、生动性和趣味性, 这是开展抛锚式教学必不可少的基础。在这一基础上, 抛锚式教学才能进一步获得更好的效果。

总之, 抛锚式教学模式是符合新时代发展的教学方式, 这种教学方法, 应该在中学政治课教学中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朱建国.“军事理论”抛锚式教学模式建构研究.常州工学院学报, 2012 (5) :93.

[2]刘洋, 钟志贤.论抛锚式教学模式.江西教育研究, 2005 (2) :9-11.

抛锚式教学设计 篇8

[学习目标]

1.积累字词及写作素材。

2.通过对文中优美语句的品读,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語言表达运用能力。

3.学习作者通过环境描写、细节描写等刻画人物的方法。

4.了解传主的人生历程,体味他经历的困顿,学习其身上的优秀品质,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学习方法]

自主预习 合作探究  品读积累  读写结合

一、课前预习

给下面加点字注音,并勾划出评价议论性的语言:

舀水    掬起    系扣子   啃噬   分蘖

熨帖    伫立    籼稻    粳稻

袁隆平“像是一位到西天取经的唐僧,经过九九八十一道劫难,终于获得成功”,他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如何面对这些困难的?你觉得可以从他身上学到什么,联系自身实际。(要求不少于200字。)

设计意图:通过课前预习,一是让学生夯实字词基础,加强积累;二是通过梳理文章的写作结构,让学生对袁隆平寻找“野败”的经历有一个整体感知,并对作者为突出传主的精神品质在选材方面的独到之处有个初步的认识;三是通过体味传主人生经历,感悟传主直面困难与挫折的精神品质,联系生活实际,汲取正能量。

二、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王国维说:“古今之成大事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的这位主人,就是王国维口中的能成大事者——袁隆平,人称“当代神农氏”,为中国“杂交水稻之父”。(并附上袁隆平在稻田调研及在家拉小提琴的图片)

设计意图:通过王国维的诗句与照片去了解袁隆平,平凡的袁隆平与不平凡的袁隆平相互对比,引人入胜,吸引学生兴趣。

(二)确定问题

抛锚式教学指出,在情境创设以后应选择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选出的事件或问题就是“锚”,这一环节的作用就是“抛锚”。传记需要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形象,突出传主的精神品质或性格特征。此环节的“锚”就是文章的典型事例,让学生自己寻找,自己探索,从典型事例中全面了解作者眼中的“袁隆平”,并构建自己心中的“袁隆平”。

快速阅读,看看作者选取了哪些典型事例来描写并突出袁隆平的精神品质,这些事例有何特征?明确:

A.临水就餐:突出了他苦中作乐、诗意工作、乐观积极的精神品质。

B.洗浴:突出了他富有情调、乐观积极的品质;并且从“他瘦削而壮美的躯体......有的是完美”可以看出他长年在稻田里辛苦地耕耘劳作,突出了他吃苦耐劳、热爱工作、执着坚韧的精神品质。

C.月夜巡稻田:白天到处去寻找“野败”已经疲惫不堪,但他却还要踏着月色去看看他的杂交水稻田。突出了袁隆平不辞辛苦,对工作的执著热爱与奉献精神。重温诗歌更是突出了他的爱国热忱。

D.找到“野败”:奉献、谦虚、淡泊名利的品质。

选材特点:选材典型,贴近生活,富有诗意,可以增强传记的可信性和感染力,使传主的形象更加真实可靠。

设计意图:“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本文作者在选材上贴近生活,真实鲜活,同时事件典型小巧,可以为学生写作议论文提供良好的范例与启发。

三、自主研读,合作探究

建构主义抛锚式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特别注重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学生通过讨论、交流,以及教师不时地点拨,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加深其对当前问题的理解。学生在对袁隆平有了整体的了解后,还应该通过一些小细节、语言、动作、环境等方面的描述,研读袁隆平的不同之处,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在后期的作文写作中进行借鉴。

请对下面的语段进行品读:

A.为了寻找野生的雄性不育材料,他们常常十天半月穿越在茫茫荒野之中,往往是走到哪里就在哪里就餐,而且总是伴着潺潺的泉水或者是清粼粼的溪水而就餐。(“就餐”与“吃饭”有何区别?)

明确:“常常”、“茫茫”、“往往”、“总是”等修饰词说明寻找“野败”之路的艰苦异常、枯燥单调;而“潺潺泉水”、“清粼粼的溪水”、“就餐”等说明了他们懂得苦中作乐,把枯燥的野外生活过得有情调,诗意地栖居,突出其乐观向上的精神。

语言:叠音词的运用;富有诗意。

B......袒露这同样古铜色的胸膛,弟子们戏称他们的老师“刚果布”。只听“刚果布”口中哼着小夜曲,弯腰从水盆里掬起水来洗浴。

明确:“刚果布”说明他长年亲近稻田,工作很辛苦,以至于晒得全身都为古铜色;“哼”、“掬”体现他此时的愉悦之情,突出其开朗的一面。

C.每当走进月光下的稻田,他就仿佛进入了一个绿色世界。此时此刻,什么荣誉地位,什么灯红酒绿,被他统统抛在了九霄云外。那悬挂中天的皓月,使得那一块又一块绿毯般的稻田披上了一层洁白的轻纱,亦虚亦幻,朦朦胧胧,平添了几分神韵。

明确:“绿绿的稻田、洁白的月光、缕缕的稻香”,袁隆平置身其中,心情宁静。在这样一幅恬静清新和谐的画面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对工作无比执著,对名利诱惑漠视的袁隆平。

语言:比喻、四字词语的运用,使文段“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D.当见到这株“野败”以后,他如同一位痴情少男,与他心爱的少女进行了一次心灵的对话:

好一个“野败”,我总算找到你了。

朝思暮想的"野败",我终于找到你了。

这么多年了,你总是躲躲闪闪的,你让我盼得好苦啊!

我朝思暮想的“野败”,我们终于相遇了。多么漫长的寻觅啊,你终于有了可喜可贺的归宿。

明确:“总算”、3个“终于”、“多么”、“总是”等副词侧面体现出寻找之路的艰辛与不易,同时表达出袁隆平的喜悦之情。

E.从那一刻开始,袁隆平日日夜夜守候在他心爱的“野败”身边。太阳、月亮和星星也轮流照看着他的“野败”。那“野败”如婴儿般无拘无束地舒展开双臂,生机勃勃地贴近身边成行的栽培稻。轻轻吹来的风,飘飘洒洒的细雨,从从容容的流水,使得它从浅浅的嫩绿变成浓浓的墨绿。袁隆平轻手轻脚地选择了精良的籼稻雄花为他的“野败”一次又一次地授粉。

明确:成语及叠音词的运用,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野败”的成长过程,语言优美流畅,富有文采,也侧面突出了袁隆平献身工作的极大热情。“守候”及“轻手轻脚”体现了袁隆平对“野败”的深深喜爱与呵护之情,真是初见倾心,再见倾情。

四、总结:

语言特点:文雅古朴、富有诗意、清新优美、准确传神。

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景物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

设计意图:歌德曾说过:“内容人人得见,含义只给有心人得知,形式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是一个秘密。”本篇传记在写作上的最大特色就是语言优美,富有诗意,同时准确而富有张力,非常生动贴切,有力地塑造了传主的性格及精神品质。通过对语言的品读培养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同时品读题的设置非常有目的性:A和B为动作描写,C为景物描写,D为心理描写,E为景物和动作描写。通过分层设置来进一步感受景物描写、细节描写、心理描写对人物形象塑造的重要作用,从而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传主的性格及精神品质。

人物评价:由于抛锚式教学要以真实事例或问题为基础(作为“锚”),所以有时也被称为“实例式教学”、“基于问题的教学”或“情境性教学”。学生通过“锚”——典型事例,进一步了解了袁隆平,体味出正能量,同时也发现了这种正能量对自己生活的帮助,树立了积极的世界观。

袁隆平“像是一位到西天取经的唐僧,经过九九八十一道劫难,终于获得成功”。请问,他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如何面对这些困难的?联系自身实际,你觉得可以从他身上学到什么?

设计意图:袁隆平是一个有着杰出贡献的人,他的一言一行,往往于平凡中现出超常的气质,令人感慨不已。阅读完整篇文章,品读重点语句后,学生对他寻找“野败”的历程有一个清晰而深刻的认识,既体味了他经历的困顿,又感受了他直面困难,勇往直前的乐观精神,以及对工作的执著不悔之情。让学生从中汲取正能量,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五、拓展应用

积累论据——制作人物卡片

参考模板

姓名:    时代:   国籍:    身份:

主要经历:

突出成就:

性格特征(精神品質):

主要言语:

他人评价:

适合论点:

明确:适合的论点(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播种是收获的前提;拒绝平庸;创新;敢于突破;不知足,才能常乐;奔跑吧!朋友!;坚持不懈;勇于面对;合作才能成功;机会只偏爱有准备的人;时间就是机会;热情成就人生;梦想的力量;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

设计意图:著名作家朱自清说:“什么是有才华?所谓的有才华,就是能将阅读的东西牢牢地记在心里,并能滔滔不绝地讲述出来。”通过积累人物传记中传主的事迹,让学生在写议论文时能信手拈来。

六、课后作业

1.请选择一个观点,以袁隆平为例写一个论证段(议论成段),不少于300字。

(拒绝平庸;播种才能收获;抓住机遇)

2.找出一段文字进行赏析。

教后反思:抛锚式教学方法注重以学生为本;创设情境,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设定的问题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协作、讨论交流来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究精神;老师时不时地点拨,将相关科学内容深入,让学生加深理解,内化知识,提高语文鉴赏能力与素养。语文的人文性一直是我在教传记文学所注重的。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并不是独立于社会之外的,我们的人生经历里往往少不了“偶像”的引路,他们的经历会带给我们无穷的精神正能量。古今之成大事者,他们在面对生活的种种磨难与困顿时的那种积极乐观、豁达坦然的力量,那种面对工作的执著忘我、认真坚持的精神,都给我们的生活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力量,指引着我们前进。笔者很希望学生能在这堂课上感受到袁隆平的不平凡,从而联系自身实际,认真读书,抓住机遇,实现梦想。

本堂传记阅读课既注重了问题情境的设置,又搭建了思考讨论的平台。整堂课框架结构明确,运用了抛锚式教学方法,通过“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研读——效果评价”的模式,有层次、有条理地展开教学。通过有层次的问题设计,来引导学生学会阅读传记,了解作者选取典型事例的意图,加强对景物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塑造人物方法的掌握;在探究过程中,让学生从了解层面进入到感悟理解层面,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程度,同时培养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和领悟能力,再通过评价对这一次课作一个总结交流。这堂课每一个环节的目的性与指向性非常清晰:第一个环节,指向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第二环节,指向学生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及概括领悟能力;第三环节,指向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第四环节,指向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第五环节,指向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积累材料习惯的培养;第六环节,指向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提高写作水平。

整堂课,老师起主导作用,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搭建交流平台、互助合作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与体验,获得感悟,进行深刻思考。再者,当学生遇到困惑时,老师从旁引导,和学生一起探讨,共同思考。课堂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品读语言,合作交流,表述自己的阅读感悟。

建构主义教学认为,同化是认知结构的量变,而顺应则是认知结构的质变。也就是说学习过程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存储和提取,是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交互作用过程,是学习者与学习环境之间互动的过程。通过抛锚式教学模式,让学生在了解传主人物品质的基础上,体味传主经历,同时学会塑造人物的方法,将此运用到自己平时的语言活动中。可喜的是,学生的后期作文中经常出现传记、小说等课文素材,同时还常穿插些名人名言。这使得他们的作文少了些“死气”沉沉,更具有说服力,更富有活力和张力。自然,学生对写作议论文的信心也增大了很多。

传记作品教学离不开作品与现实生活的碰撞,离不开学生的主体参与。在抛锚式教学模式下,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优化了课堂教学内容,起到了教与学双赢的效果。

上一篇:新农合25种慢病管理下一篇:区14年度农村公路养护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