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例式教学(精选10篇)
实例式教学 篇1
实例式教学有时也称“基于问题的教学”。这种教学要求学生到实际的环境中感受和体验问题, 而不是听这种经验的间接介绍和讲解。在实际情境中一旦确立一个问题, 整个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就被确定了。
一、实例式教学模式的重要意义
1. 社会历史发展的需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 教育也随之发展。传统课堂教学有评价的片面性, 评价范围的狭窄, 评价手段的单一, 评价主体的局限。在以往的课堂教学评价中, 评价的重心是教师“教”的设计, 忽视了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习方式、学习能力和学习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与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同, 实例式教学并不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 而是在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向他们提供援助。实例式教学鼓励学生主动学习与合作学习。同时, 实例式课程对教师提出的最大挑战之一就是角色的转换, 即教师应从信息提供者转变为学生的“学习伙伴”, 教师自己也应该是一个学习者。
2. 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趋势
2008年, 我国教育部组织教育理论工作者进行了广泛的国际比较研究, 了解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经验和策略, 并努力把握世界各国基础教育课程教学发展的趋势。综观当今世界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概括为三个方面:
(1) 教育要回归生活。课堂教学的结构、内容都要发生变化。
(2) 强调国际理解教育。教育要贯穿世界, 要具有开放意识, 将科学发展最前沿的知识介绍给学生。
(3) 满足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
二、实例式教学模式的具体实践
本着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 在问题的求解过程中形成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理念, 我们的教学思路应该是:
1. 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的提炼要精, 牵一发而动全身;问题的内容要实, 贴近文本及学生认知实际;问题的形式要活, 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有探究价值。创设问题源于透过文本解读的预设和学生先学“学情”基础上的生成两个方面。
2.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以问题为诱因, 围绕问题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借助有关实物、工具等的操作进行假设、验证等一系列探究学习, 经历知识的自主探索形成过程。
3. 引申发展问题
继拓展练习后, 学生极有可能由学习内容生发有关边缘性及深层次问题, 这些新问题为教师灵活设计课后练习, 预习作业提供弹性支持。
依据教学思路, 具体的教学实践可以分为以下三个环节:
(1) 创设情境——使学生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
(2) 确定问题——在上述情境下, 选择出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 (让学生面临一个需要立即去解决的现实问题) 。
(3) 自主学习——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所面临的问题, 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 (例如需要搜集哪一类资料, 从何处获取有关的信息资料以及现实中专家解决类似问题的探索过程等) , 并要特别注意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包括:确定学习内容表的能力 (学习内容表是指为完成与给定问题有关的学习任务所需要的知识点清单) ;获取有关信息与资料的能力 (知道从何处获取以及如何去获取所需的信息与资料) ;利用、评价有关信息与资料的能力。
实例式教学将问题作为小学课堂教学设计的支点, 同时将新课程倡导的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变革作为组织教学活动的砥柱, 彰显了新课程理念。这对于推进我国的素质教育, 乃至基础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实例式教学 篇2
在写一边倒的文章的时候,多数考生喜欢采用经典的五段式写法,即开头段、结尾段、中间三段三个分论点论证。这样的写法当然无可厚非,然而多数学生会碰到两个问题,一是我只能想到两个理由,第三个理由写不出来怎么办?二是我三个理由都写完了,但是字数不够300字怎么办?这样的情况,就需要我们的救命稻草“让步段”出场了。
什么是让步段写法?
让步段,顾名思义,就是退了一步的段落。例如,For further career success, is relate well to other people more important than studying hard at school? 选择了同意的立场,写完了三个同意的理由之后,可以再写一点让步段论述一下反方的观点,即在学校学习好也很重要。写让步段的好处有很多,一是上文提及的最实际的用途---凑字数,二是从行文逻辑看,写一段让步段也可以展现考生思维的严密性。只要时间允许,此种一举多得的做法为何不尝试呢?
“实例”与教学 篇3
实例的恰当运用,有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传统教学。凸显知识的价值,情感、态度、能力、价值观等其他方面的价值都是附属的。这种教学,看不到学生学习上的潜在动因,导致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丧失。过分强调学生之间学习的竞争,而忽视学生之间的合作与帮助,造成同学之间的隔阂,妨碍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在接受与探究关系上,过分突出接受与掌握,轻视和贬低发现与探究,使学生学习变成被动接受、记忆的过程,致使学生学习自主性、创造性的泯灭。因此,新课程要求改变课堂教学这种单一、陈旧被动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教师把实例引进课堂,通过对切合教材内容的实例进行“剖析”,能有效地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实例的恰当运用,有利于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师往往带着社会赋予的职业特权,人格凌驾于学生之上,在行动上把学生限制在教师认定的“允许”范围内,其结果就是使学生对教师产生抵触、消极的情绪。实例的恰当运用,能有效地促进民主、和谐氛围的生成。当教室里几十位有灵气的学生,面对来自贴近现实生活的实例,会产生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在这种感觉支配下,他们思维的触角会努力去探索实例中透出的知识“光波”。这时教师要善于捕捉与学生互动交流中释放出的智慧火花,能够洞悉在彼此对话中产生的灵感闪现,允许学生在可操控范围内课堂教学秩序一定的“混乱”和“不和谐”,反对追求浅层次的“异口同声”和“整齐划一”,尊重学生的异口异声。鼓励学生“即兴发挥”与大胆质疑。
实例式教学 篇4
结合以上分析, 我认为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开展生活案例式教学, 采用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 能够激发学生兴趣, 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并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 发挥各自的特长, 体验成功的喜悦。
●在信息技术课堂上的探究
生活案例式学习要求学习者积极主动参与, 对比不同手段如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真正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 体验生活的信息化进而形成知识构架。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应用型学科, 而非理论型课程, 要求学生积极参与、探究和合作, 更要求学生亲身体验, 结合实际与信息技术的特点反复练习, 解决问题, 因此, 加强学生的动手活动非常必要。信息技术把互联网丰富多彩的信息资源呈现给学生, 为其学习创造了广阔天地, 增强了对思维兴奋点的刺激。教学时, 学生活动可多以先观看生活实例视频或导入生活情境后参与为主, 通过一系列信息的展示, 给学生营造创作的情境, 激发创作兴趣。
例如, 我在教授Photoshop的相关内容时, 要讲“层”这个概念, 这个概念非常重要, 但是单纯的讲解会使学生感觉很枯燥, 于是我先播放我校育英电视台的节目。学生们看到自己的表演, 立刻来了精神, 看完之后, 我让学生说说视频片头画面是如何形成的, 请各小组讨论, 小组长代表发言。讨论之后, 有的说“用相机拍, 然后用电脑软件处理”, 有的说“电视台有专用的编辑机操作”, 还有的说“网上找来的”……随后, 我布置了实践任务:让学生分组合作通过网络查找“学校电视台片头是如何制作的”。学生个个兴趣盎然, 经过查找、讨论, 大家先形成了共识:应该是先做合成图, 再做动画。于是, 我下发了素材, 并提出问题:这个合成图如何做?用什么软件最佳?几个元素如何合成?小组协作中, 有的组提出:“为什么我们制作不出来?”这时, 我提出了“层”的概念, 并用准备好的塑料A4纸, 每张上画上相应元素, 各张塑料纸通过慢慢地移动合成, 让学生深刻了解了层的重要性。
一节课很快过去了, 部分学生通过协作完成了作品并进行了展示。组内自评和组间互评以及教师评价, 让每位学生真正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从中借鉴学习到他人处理事情及问题的方法。这节课, 学生掌握了重要概念, 并学习了操作, 学生间的协作讨论, 助推了学习效果, 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教学中的尝试、总结、再尝试, 我悟出了生活案例式教学策略的优势所在: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兴趣, 让其发挥自己的特长, 亲身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 并体验成功的喜悦, 这样的教育结果会让学生终生难忘。
●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我爱花城》教学实例 篇5
火炬开发区第三小学
邓伟斌
当今教育的主题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改变传统教育中片面追求升学率,只是向少数学生,勿视大多数学生的倾向,合理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
“生本教育”——这一具有现代教育思想的实践与探索,最初起源于广东省教育教学研究所的生本教育体系研究。生本教育不仅仅在方向上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而且探讨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的整个体系问题;它把过去的教育基本看成是师本的,在对比的基调上揭示了生本教育的存在和意义。然而,不管是怎样先进的教学理念都离不开学习的主体——学生,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特殊的认识倾向,带有浓厚的情感色彩,因而也属于个性的驱动范围。学习论和学习心理学对学习兴趣的关注异常强烈,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生本教育体系语文实验教材最大的特点是以学生为本,导读激趣。教材例文只作为引发学生阅读或写作的载体,诱导学生在课堂整体感知祖国语言和文学的强大生命力的基础上,自主独立地走进广阔的课外阅读世界中,从而实现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感悟,并不断内化吸收,形成自身的语言素质,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表达能力,使思维创新的火花闪现,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提高,让语文教学回归语言教学本体发展的理念,从而保证学生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和提高学习效率。
《我爱花城》是生本教材中的一篇课文。本篇课文要求在精采之处进行精读,精读与略读相结合,让学生体会文字之美重点放在“打动”自己之处,所以是否精读,以学生的兴奋度作为依据,长短强弱,以学生情况为定。这样,使学生在积极和兴奋中获得情感的升华和认知的效率。同时,“以读引读,以读引研,以读引说,以读引写”,把课文教学与课外学习结合起来,正是第五册实验教材创新阅读教学的关键,也是“以读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具体表现。因此,课堂阅读教学时,提倡精读与多读相结合,既有广泛的涉猎,也有细细的品味,促使学生在读中积累,品中感悟,研中提高,逐步达到“脱口而出、出口成章、下笔成文”的境界。《我爱花城》这篇课文,主要描写了花城一年四季各具特色的鲜花,明则写花,实则赞美热爱鲜花、热爱生活的花城人民。课文重在让学生在感情朗读和品析研读的同时,感受花城的美,感悟花城人对生活的热爱,从而使学生了解花城,认识美化广州的重要性,进而激发学生爱花城、爱生活、更爱大自然的情怀。
这节课的教学我从生本教育理念出发,结合学生实际和本课内容特点,贯彻“以读为本”的原则,目标的拟定仍以学生个性潜能的发挥为重点,注重学生对文章整体的感悟及主体理解领悟的进展,把目标定位于引导学生学会捕捉疑难和品读体味来解决问题及内化积累,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知识探究的无穷兴趣。让学生了解花城一年四季鲜花各色,赞美热爱鲜花,热爱生活的花城人民,激发身为花城人的自豪感和热爱生活及热爱大自然的情怀。预习课文时,搜集有关花城历史或特色的资料,做好信息的整理和研究。
1、谈话导入新课
⑴花城在哪?,你对他它有什么感受?(花城就在我们身边,不少人都去过)⑵揭题读题。
⑶你们认为要读懂这一课需要解决些什么问题?
(谈话是为了让学生带着自豪学习课文。读题是为了感知课文主题,由题设疑,引发思考,激起兴趣,有疑而读,学习就有目标,本课的教学任务也就明确了。)
2、自读课文,认字正音,了解课文大意。
⑴进入课文学习,同桌互助合作,读准课文字音,初感课文大意。同时小组讨论交流,解决自学过程中的问题。
⑵认读难字,积累相关词汇。(同桌合作认读、讨论)⑶用简单的两三句话概括一下课文主要写什么?
(从自读课文出发,让学生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独立自主而又互助合作的学习氛围,既能充分使学生利用小组合作的科学、高效、准确的反馈信息获取知识及解决疑难,体现其主体性的发挥,更能促进学生之间掌握知识能力个性发展的差异互补,培养良好的语言表达和交往合作的能力,同时也便于教师合理有效地掌握学生学习进程的动态,更好地发挥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
3、品读赏析,体味花城之美。
⑴快速默读,找出自己最爱读的片段,并用“____”划出自己最欣赏的句子;用“~~~~~~~~~”标出自己认为是最好的词语,有感情地读一读,跟同桌说一说自己爱读的原因。
⑵同桌交流分享,集体品读欣赏。①发表见解②感情朗读③品词、品句交错进行。
⑶请你做个小导游,向游客们介绍花城之美。
(此设计意在让学生于感情朗读中积累,是“以读为本”的重要体现,也是学生课内理解与课外阅读成果的展现,是充分发挥学生独立思维及个性的关键,更是生本理念最集中最真实的见证。学生的想象和理解,见识和创造,就是通过他们独具个性的品读赏析和言语表达得以反映的。因此,教师此时必须关注每个学生的信息反馈来调控课堂,把握每个学生的独特见解加以引导,以实现发展思维和培养创造精神的素质目标。)
4、以读引读,课外延伸,激发阅读兴趣。
⑴大家还了解花城的哪些历史或特色呢?(四人小组交流)⑵请大家把课外阅读的心得记录下来。(同桌交流)
⑶交换课外阅读心得交流,分享大家最感兴趣的阅读内容并作出评议。(这是生本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的高潮之处,也是实现教材以读引读、以一篇课文带动多篇文章阅读的初衷。也正是有了这种教学理念,才促使我们传统的课堂教学发生了质的变化,使“以读为本”的教学内涵更为丰富。教学的课堂不再只是传授知识的场所,而更应该是学生展现自己学习风采的舞台;它不旨在40分钟教给学生什么知识,而重在引导学生怎样去学、怎样去探索。于是,我们的课堂是学生自学成果的展览厅,又是引发学生思考的“博物馆”,学生在课堂上会不断装着疑问走向课外广阔的阅读世界中去遨游。这样,学生始终能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投身无穷无尽的知识宝库中去探寻、研究,人类的文明也就如些繁荣和发展。)
5、描述训练:学校(家里)花常开
(1)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学校或家里一年四季有哪些花开?(2)自由描述与点评。
(此环节体现学生语言的内化与迁移,极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观察与想象,促使个性思维与语言表述能力的发展。
在这整一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保持着一种积极合作的态度,因为花城就在身边,花城的定义也很好理解,孩子们都爱美,花儿正好是美丽的使者,孩子们有着浓厚的兴趣,生本简单的教学理念正好迎合孩子们的需求。教学中有点让我感到似乎可以悄悄地离开教室了,孩子们的忘我投入出乎我的意料。这也是生本教育所带来的所追求的效果——把学习还给孩子,让孩子自己去学他们喜欢的东西,不要把他们牢牢地绑死在课本上。
生本教育的成功之处在于,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还给学生,教学时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充分地去读书,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段落。与文本的直接对话,使学生进入自主学习情境,成为学习的主人。接着,教师让学生谈谈最喜欢哪段话,为什么,各自表达自己的理解,进行平等的、无偏见的、无权威的交流。由于每位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相关知识积累都不相同,因此他们对课文的理解也是形形色色的,同是喜欢课文的某个部分,原因却各异,教师尊重学生的这种差异,珍视每个学生的意见,并适时地以幽默的话语创设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学生在这种开放的状态中大胆地各抒已见,张扬个性。
实例式教学 篇6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体验活动,《职业发展与就业基础》
我校《职业发展与就业基础》课程分为两个模块, 一是职业发展规划模块, 在大一下学期开设;二是就业基础指导模块, 在大四上学期开设。每个模块分为课程教材、职业发展教育网络平台和课程培训等内容。课程教材具有本校特色, 适合学生阅读参考;职业发展教育网络平台开设职业测评、网络课程视频、职业规划书等模块, 方便学生自行安排学习;课程培训共开展6次, 每周一次, 每次3个学时, 学生人数在100~200之间。
课程培训学习是与网络课程学习、阅读学习不同的学习模式, 是构建现场人与人面对面交流、对话的平台的过程, 可以让学生在短期培训中了解相关知识, 掌握一些技巧和方法, 在培训后的实践中不断运用、感悟, 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职业素养和能力, 是《职业发展与就业基础》课程培训的目标。实现“行动—感悟—行动”, 这也是《职业发展与就业基础》课程培训设计的核心, 是体验式教学方式是实现“行动—感悟—行动”的钥匙。
体验式学习理论是由美国学者大卫·库伯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的。他构建出体验式学习模型———体验学习圈, 即活动 (体验) —发表—反思—理论—应用—活动 (体验) , 依次循环。他认为, 有效的学习应从体验开始, 进而发表看法, 然后进行反思, 再总结形成理论, 最后将理论应用于实践。[1]
本文结合体验式教学活动开展实例研究, 主要介绍课程培训的活动设计、活动开展和活动效果, 反馈学生的现场体验感悟, 以及介绍学生对组织者提出的改进建议。
一、体验活动一:重新对号入座, 打破原有的“场”
1. 活动设计。
培训开始前, 听课学生自由入座, 将1~10号发给每位学生。培训开始一段时间后, 现场已初步形成相对稳定的“场”, 这时让所有学生带好个人物品到指定场地入座, 领到“1”号的学生到“1”号场地入……领到“10”号的学生到“10”号场地入座。
2. 活动开展。
整个现场一片喧哗, 询问声、抱怨声不绝于耳, 从发出指令到各就各位大概需要5分钟。待大家初步就位后, 培训教师随机调查“你有什么感受?”学生的回答会是五花八门:太乱了;不知道要干什么, 很迷茫;蛮好玩的, 很好奇下面要干什么……待大家慢慢地表达出来自己的感受后, 培训教师切入“应届毕业生拿着就业推荐表、三方协议第一次进入人才市场”的场景, 引导学生去感受那时的心境。在活动中, 我们只是通过挪座位这种方式尝试打破先期营造的一个稳定的“场”, 让学生形成丰富的情绪。当学生需要带上自己的就业推荐表、三方协议投入人才市场找到自己的新的位置时, 原有的十几年稳定的“学习场”被打破, 学生感到混乱、迷茫、好奇等情绪是正常的。活动中, 我们可以用5分钟实现从原有稳定但被打破的混乱状态到重新形成新的稳定状态, 而在现实的人才市场中, 应届毕业生一般在5个月内才能落实自己的工作岗位。但我们要相信当变化发生、原有的“场”被打破时, 我们有足够的适应能力找到新的平衡点。
3. 活动效果。
这是一个关于初次进入人才市场时心理变化过程的体验式教学活动。通过创造性的练习, 引导学生在行动中想象, 开放思维, 在行动中反思, 形成自我超越的知识。体验式教学方式既有利于学生在“体验中学”, 也有利于课程培训教师在“体验中教”。
4. 学生感悟。
刚开始可能挺反感, 不愿打破原有的, 但经历后普遍觉得还不错, 可以拓宽朋友圈, 体验到团队集体感, 从无序到有序, 显得更加井然有序。重新分组, 点燃新鲜、兴奋点, 认识更多的新同学, 交流彼此的想法, 在与他人交流中学习更多, 增强与他人交际的能力以及自我表达能力。分组之后, 打破原有的朋友圈与交往模式, 改变固有的交往方式, 主动建立新的网络。认识到迅速融入一个新集体的重要性, 学会接纳新的事物。团结就是力量, 彼此不认识的人也能为了同一个目标努力。从个人到了一个团队, 体验到集体的归属感, 体验到秩序的重要性, 知道如何快速地寻找自己的位置, 有变动的不安, 也有遇见的新鲜, 体会到陌生人的人开始合作是一个很棒的类似职场的体验。体验到一种新鲜感, 感觉课堂充满未知数, 有点小激动。体会到同学们获得了更强的适应能力, 从一开始的零零散散到现在的团队协作, 表现出我们越来越习惯这样的环境。
5. 学生建议。
重新找小组的位置时, 有些混乱。每一组的位置、人数应设置合理, 男女比例也要搭配适当, 事先安排好人数、座位, 尽量控制场面, 保持现场整体有序, 由于每次小组都在固定的位置, 坐在后面的同学易分心。不知道怎样与陌生人认识交流, 一开始比较尴尬, 每个人对外界的适应能力不同, 熟识的时间比较漫长, 让每个组、每个人都有一两个熟人, 这样方便融入。课后合作有局限, 交流不够充分, 需要进一步促进同学的积极性。
二、体验活动二:讨论话题的“扩充”与“聚焦”, 确定培训主题
1. 活动设计。
《职业发展与就业基础》课程培训开始, 需要了解现场参加培训学生的需求, 通过小组讨论和团队分享的方式, 充分了解在职业发展规划方面现场学生关心的话题。之后, 让每个小组讨论选择他们最想讨论的一个话题, 写在黑板上。最后, 每个小组有3次竞标机会, 对黑板上呈现的讨论话题进行投票, 通过排序的方式产生4个培训主题。
2. 活动开展。
在了解学生在职业发展规划方面关心的话题时, 应在宽松的讨论氛围中开展, 不设定任何的限制条件, 让学生的想法尽情地发挥出来, 通过团队班级分享的方式, 让所有学生了解培训现场学生的丰富多样的培训需求。之后, 告知学生由于培训时间有限, 请每个小组再次讨论并决定一个本组同学最想讨论的话题, 将其写在黑板上。在团队再次讨论时, 团队成员会体验“比较、选择、聚焦”的决策过程, 将初步的培训范围聚焦到18个讨论话题。接着, 面对18个讨论话题, 每个小组有3次竞标机会, 进行现场投票计票排序, 产生4个培训主题, 让学生在现场充分体验有限时间内做出抉择并形成整体决策的过程。
3. 活动效果。
通过培训讨论话题“扩充”的方式, 将现场参加培训人员的需求充分地展现出来, 这是一个需求“疏通”的过程, 有利于参加培训人员体验“主人翁”意识, 也有利于培训教师了解现场需求。在培训讨论话题“聚焦”的过程中, 培训人员会一次又一次地体验“抉择”的心理变化过程, 体验到“个体服从整体”的团队决策过程。
4. 学生感悟。
人多力量大, 大家的“头脑风暴”可以想出许多有意义的话题。能勇敢、流畅地向别人阐述自己的想法, 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无须顾忌什么, 只是一次思想的碰撞, 并聆听他人的想法。自己的想法很片面, 但将大家的想法汇聚在一起就比较完美了。我们交流各自的想法, 权衡比较, 选出心中最有价值的问题, 学会取舍。在面对诸多选择时, 根据实时条件, 从集体和个人的双面角度出发, 尽量做出受益面最大的抉择。时间、精力应该花在最有用的地方, 化零为整, 从繁到简, 体会一种规则秩序。大家以“少数服从多数”的态度, 选择最感兴趣的话题, 合作, 包容, 有效, 快速。体验到分与聚的重要性及其智慧, 感受到思考事物既要全面性, 也要有针对性。有很多的目标时, 相当于没有目标, 因为不具有可行性, 思维由发散到集中, 思考问题更加具体而集中, 所有人将目光聚焦在一个点上, 有利于集思广益。目标问题开始明确, 知道将要探讨的是什么。体验到课堂上的自主性, 能自主提出想要研究的课题。“扩充”是大家思想的汇聚, 通过这一过程, 同学间的想法得到相互交流, 使大家更了解对方, 更贴近。少数服从多数, 这是一种聚焦的过程, 让整个班级团队更加和谐、一致、融洽。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效用的最大化, 尽最大程度地满足每一个同学的要求。体验到不同的教学方式, 课堂更加活跃, 不再是以教师讲为主, 加入我们的更多思考, 让我们学会处理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 增强了凝聚力, 更加团结。
5. 学生建议。
组织者应调动现场气氛, 给大家更多的思考时间, 扩大讨论范围。讨论话题时要先明确目标和重点, 由大到小一步一步地缩小范围, 这样效率比较高。大家举手投票时有点混乱, 人太多, 难以在短时间内聚焦。选择话题的投票方式仍须改进, 虽然看似民主, 实际上并不能全面反映问题, 最终表决容易存在水分, 应让每个表决者说出自己的理由, 防止“人云亦云”的情况出现。组织者要对问题进行补充, 对于一些没被选中的比较有意义的想法, 建议增设一个平台解决剩余的问题。
三、体验活动三:“角色”扮演, 实现团队合作与竞争
1. 活动设计。
借鉴小型团辅模式, 将学生以一定方式分成10人一组, 共18个左右的团队, 这样培训教师直接面对的是18个团队, 团队成员直接面对的是10人, 而这18个团队又构成一个整体。在团队发展、建设过程中, 可以将课程培训任务分解让团队完成, 队长需要对队员的表现进行考评, 培训教师要对队长的表现进行考评。培训现场招聘助手协助完成培训, 培训教师对助手的表现进行考评。培训结束前, 每个团队通过视频等形式展示团队建设、发展历程。
2. 活动开展。
团队组建之初, 成员之间比较陌生, 培训教师可以引导团队成员初步接触, 给团队起名, 设计团队LOGO、团队口号, 选出队长, 让团队成员间建立沟通联系的平台, 使得团队组建初步完成。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 团队成员需要分工合作, 组长需要进行统筹安排, 有的学生负责设计, 有的学生负责资料收集, 有的学生负责PPT制作, 有的学生负责现场展示等。在每次课堂培训现场, 设置2~3个助手岗位, 有意向的学生可以报名参加, 负责现场传递话筒、拍照、收发资料、记录考评信息等工作, 协助培训教师共同完成现场活动。培训队长要对团队成员的每次表现进行考评, 针对团队中表现突出的明星队员可以加分。另外, 现场分享观点的团队成员也可以加分。培训教师要对队长和助手的表现进行考评。由于每次现场团队分享的机会有限, 所以18个团队之间存在争取展示机会的竞争。正因为这种竞争的存在, 整体就自然会形成积极主动的良好氛围。“头脑风暴”在小团队中蔚然成风, 在课程培训中也逐渐成为一种“集思广益”的培训文化。在整个培训结束前, 每个团队通过制作展示VCR的形式, 一起见证团队组建、发展、成熟的发展历程, 共同分享团队成员的成长经历。
3. 活动效果。
在《职业发展与就业基础》课程培训中, 采用“团队”形式开展是比较可行和可控的方式, 课程培训教师也可以根据需要设计“团队体验”教学活动, 在体验中教导学生感悟提升“分工、合作、竞争、领导、执行”等职业能力。
4. 学生感悟。
“我”是队员, 每天上课时, 会认真思考写下自己所想到的, 可是有时由于羞涩不能大声讲出来, 或许“我”需要勇敢一点。“我”是参与者、倾听者, 不够积极, 佩服那些敢于表现自己的同学。作为组员, “我”首先做了PPT, 对“我”这个电脑盲来说, 这是挑战也是机会, “我”学习了。当自己去做PPT时, 才会真正深入地了解这个话题, 挺有收获, 同时“我”收到其他同学发来的PPT做参考, 加深了对同学的认识, 体会到团结的力量。当组长安排“我”做PPT这个任务时, 说实话不太想做, 但这毕竟是团体任务, 作为团体的一员, 就有这份责任, 这个活动让“我”懂得了责任与担当。作为一名组员, 和其他成员一起讨论问题, 氛围很好, 人在交流中懂得分享, 一个人的力量和团队的力量是不一样的。一开始莫名其妙地做了组长, 那时候心里是抗拒的, 感觉这是一个需要负责任的职务, 所以不愿意担任, 后来团队越来越有凝聚力, 慢慢地感到团队带来的温暖。组长必须调动组员的积极性, 十分辛苦, 劳心劳力, 其间, 我学会了工作的分工与合作, 虽然有时会觉得自己对组员无能为力, 不能很好地调动大家的积极性, 可是在发便签纸让大家写想法时, 总能看出他们思维的火花, 大家都是潜力股, 自己有更多的机会与队友交流, 互相学习, 默契地完成任务。作为组长, 可能要具备一定的组织安排能力, 尽自己的力量为组员争取机会展示, 肩上可能有更多的责任。做助手, 刚开始有点忙碌, 会有点儿不知先做什么的感觉, 但之后和别人合作就熟练了。做助手, 体验到各团队展示的积极性都很高。作为一个助手, 帮助教师核实作业, 考虑到每一组发言机会的均衡, 体会到为群体服务的荣誉感。活动的PPT准备其实是团队建设的过程, 集思广益, 齐心协力地去做一件事, 在这个过程中, 大家彼此熟悉, 相互认识, 增进了解。团队由陌生到熟悉到合作, 一起交流制作PPT, 感受到团队展示时的自豪感, 是很好的团队合作体验。组间共同努力探讨问题时很快乐, 这种方式高效、新颖, 体验到班级的有序性, 感觉到组织感, 形成良好的班级氛围, 产生归属感, 增加凝聚力。竞争压迫感要求我们在完成好自身职责的前提下进一步展示, 要敢于展示自己。学会竞争, 表现为自我加“星”, 让每个人都有奋斗的动力。奖励制度很好, 队与队之间存在竞争, 有利于对最后小组成绩的考核。团队与团队之间存在着合作与竞争并存的局面, 这与以后进入职场的生活一样。
5. 学生建议:
习惯于“一言堂”的我们需要一个适应的阶段, 突然把课堂全部交给我们, 难免会有手足无措的时候。感觉进程略快, 不能很快地适应, 而且每个人的积极性不同, 对这种方式并不都接受。组织者很重要, 多一些经典案例, 选择好讨论方法, 注重效率。在进行一项活动前, 应更加清晰地表明活动的具体要求和方法。组织者需要更好地调动大家的积极性, 在组织活动时尽量让每个成员都参与其中, 一些同学的积极性不高, 只做自己的事情, 不容易调动气氛, 多一些趣味活动, 增加互动性, 增加一些表演环节。组数太多, 经常无法分享自己的PPT, 让成员失去表现机会, 积极性处于低谷时的焦虑和遗憾。组长可以实行轮换制, 一方面分担组长的压力, 另一方面让每个人都有锻炼的机会。只有奖励措施, 没有惩罚措施。应加强成员之间的交流, 多开展有团队合作的活动。
参考文献
[1]付立平.“体验式教学”在高职院校职业发展教育课程中的运用[J].生涯发展教育研究, 2013, (2) .
[2]贺琳·安德森.合作取向治疗对话·语言·可能性[M].希望出版社, 2010.
[3]谢珊, 等.“体验式”教学模式在高校就业指导课中的运用[J].高教探索, 2007, (3) .
实例式教学 篇7
一、体验式教学在体育课中的教学实例展示, 以一年级立定跳远为例
传统教学方法:教师讲解并示范立定跳远的动作, 指导学生先练习提踵, 然后双手从前向后摆动, 两膝关节弯曲, 做好准备姿势。反复练习2-3次准备姿势, 指导学生听哨声向前跳出。第一轮结束后, 60%的学生基本掌握动作, 教师进行问题纠正和指导, 再次组织练习, 一年级的学生此时已经有些听不进去了, 老师还在一遍一遍的强调重点, 然后再次组织练习, 再纠正, 再练习。课堂结束, 70-80%的学生掌握了动作。
体验式教学方法:师: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立定跳远。大家见过青蛙跳吗?生:见过。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模仿青蛙跳的立定跳远, 下面我先讲一个青蛙过河的故事……生:认真听完。师:下面请大家自己模仿青蛙跳练习。师巡回观察, 看哪些学生的动作接近老师要讲解的重点。练习结束后, 师找学生示范, 其他学生观察示范生的动作。师提问:这名同学跳得远吗?为什么跳得远?有谁发现他的手臂有什么特点?生1回答两手臂向后摆拉好架势。师:说得特别好。还有谁发现他的两脚、两膝有什么特点?生再回答。体验练习时, 一个示范生不大可能做出所有标准的动作, 可以多找几个学生示范, 引导其他同学观察动作。生和师共同找出方法后, 师组织学生利用正确姿势练习青蛙过河, 3-4次后, 分小组练习。每组一个组长, 利用粉笔分别画起跳线, 基础线和超越线三条线, 组长带领组员练习, 师巡回观察。随后, 进行立定跳远接力比赛, 把一组所有学生跳得远度向前相加, 看哪组跳得最远, 生练习兴趣很高。本次课结束, 90%的学生掌握立定跳远动作。
二、体验式教学在体育课中的教学实例有效性对比研究
1. 体验式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实例对比, 体验式教学改变了以往传统、枯燥的教学模式, 为学生提供了首先尝试的环境, 满足了学生跃跃欲试的心态, 使以往课堂中死气沉沉的气氛变得活跃起来。通过尝试探究, 能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智力、非智力因素, 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学习知识, 技能, 从而提高体育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充分体验运动快感, 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有了兴趣, 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有效性就大大提高。
2.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分层次的满足个体差异与需求
通过实例对比研究, 体验式教学完全改变了传统式教学中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况, 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占主体地位, 并充分张扬个性。通过小组合作学习, 将学生的领导和团队合作发挥到极致, 学生可以当老师, 学生可以指导学生。练习过程中, 也充分注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 通过基础线和超越线的划定, 不同的学生都有了超越的目标, 练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
3. 体验式教学能够营造平等和谐的氛围
体验式学习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交流机会。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和谐、热烈的学习氛围, 是一堂有效的体育课所需要的。学生在各种活动中主动思维、大胆尝试、质疑问难、展开热烈的讨论, 这些都是学生积极体验所产生的效益。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尝试, 能够和学生互动, 地位平等;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被有效的激发, 而且学生的“另类体验”也能被尊重。实践证明, 体验式教学中能够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氛围, 能够促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 在愉快中进行学习。
4. 体验式教学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一年级的体育教学, 传统的第一种教学方法因为学生注意力不能长久的特点和课堂兴趣的问题, 到课的中半部分以后, 教师的讲解就很难起到重要的作用。更有甚者, 原来做的好的学生也因为失去兴趣而改变了正确的练习方法, 变得动作不再稳定。相反, 体验式教学因为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 利用了小组合作和竞赛的方法, 一步一步将学生的练习兴趣推向高潮。通过基础线和超越线的划分, 激发了学生不断超越的斗志;通过方法的学习, 能够不断提高自己的远度, 让他们在快乐的学习过程中激发斗志, 树立了克服困难的信心。
5. 体验式教学提高教学过程的评价
课程评价是课程目标实现和课程建设的重要手段。运用体验式教学, 教师可以有更多指导的时机, 也有更多帮助落后生的时间。教师的巡回指导, 能够及时给小组练习提供正确的方向;而其中的过程评价, 无疑能及时有效地促进学习困难、畏惧学习的学生在体验式学习中端正学习的态度与行为, 结合小组的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加深学生对体育课程学习内容的更多把握, 有助于提高学生自学、自练、自评的能力, 提高体育课堂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邵伟德, 王治军, 俞富根.运动体验式教学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探讨[J].中国学校体育, 2010, 2.
齿式联轴器漏油处理实例 篇8
齿式联轴器属于刚性连接的一种联轴器, 它是由齿数相同的内齿圈和带外齿的凸缘半联轴器等零件组成, 依靠内齿与外齿之间的承插受力保证两轴的相对旋转, 如图1齿式联轴器示意图。
齿式联轴器在工作时, 两轴产生相对位移, 内外齿的齿面周期性作轴向相对滑动, 因而往往应用到大型设备或者需要轴向串动补偿的设备中, 由于内齿和外齿之间的轴向位移而产生摩擦, 必然形成齿面磨损和功率损耗, 所以齿式联轴器内部都会加注适当数量的润滑油, 保证齿式联轴器在良好润滑状态下工作, 由于联轴器的内齿套和外齿圈并非完全的静密封, 而是不断窜动的, 所以内齿圈上还需要有良好的密封。
1 泄漏部位和原因
如图2, 齿式联轴器的泄漏点总共有3处位置, 其中密封压盖螺处1、法兰对接处2两处是静态密封, 油封处3是动态密封。
1、2两处的泄漏大多为紧固不均或者没有涂抹合适的密封胶等原因, 而油封处的泄漏多是因为油封的损坏引起的。
2 泄漏原因分析
图3为氧化铝公司使用的弗兰德 (FLENDER) ZAPEX ZWN690A大型齿式联轴器的泄漏情况。这台联轴器运行频率高, 负载功率大 (1 124 k W) , 导致油封在长期运行中逐渐疲劳松动, 产生联轴器内润滑油的泄漏。设备维修人员都知道静态密封的泄漏很好处理, 只需加垫片或者涂抹密封胶重新紧固即可, 但是对于动态密封的泄漏处理就相对麻烦许多, 而对于这台大型的弗兰德联轴器油封处的泄漏处理更是难上加难。
1.密封压盖螺栓处2.法兰对接处3.油封处
3维修实例
车间人员已经处理过5台弗兰德 (FLENDER) ZAPEXZWN690A大型齿式联轴器的泄漏, 从而总结了新的维修方式, 改变了齿式联轴器泄漏就更换油封的维修方法, 极大地提高了设备的检修速度, 降低了维修复杂性和维修成本。
一般维修方式是根据厂家要求更换新的油封, 每台维修过程至少需要7天, 每天付给厂家服务费2万元人民币, 每个密封圈不含运费的含税价为28012元人民币 (5台联轴器总共需要10个密封圈) , 根据实际情况估计使用寿命一般仅为1年左右。
厂家要求的维修方式是:
1) 更换联轴器上的油封。但是完整地更换联轴器油封非常复杂, 换联轴器油封就要拆开联轴器并且将联轴器在轴上卸下, 要卸下联轴器就要将重达11.5 t的减速机吊离原位置, 并用专业的液压工具拆卸联轴器 (专业工具租赁费用就近20万元) , 维修成本过高, 几乎行不通, 而生产厂家又不能提供如此巨大的双剖析双锁固的油封, 且将油封割断安装后重新粘接在一起又不能保证油封质量 (抗拉强度) , 尤其是粘接处因为用胶水凝固后变的更加坚硬, 容易对联轴器本身产生磨损和局部泄漏, 所以在维修这台联轴器的泄漏中不具有实际操作性。
2) 另一种办法就是更换更黏稠的润滑油, 联轴器中原来加注的润滑油是680#重负荷工业齿轮油, 若增加润滑油黏稠度只能使用1000#重负荷工业齿轮油。更换更黏稠的润滑油而且在油封处大量加注润滑脂后, 期望能够减缓泄漏情况, 但是效果并不理想, 仍然有大量的泄漏情况。
经过对联轴器的密封机理认真研究, 重新设计了维修方案:将联轴器齿轮根部与压盖处增加一道新的O型圈密封, 选取10 mm的O型圈将油封前的空间充分利用起来, 将动密封改为“相对静密封”。实际测量该处空间宽度约8 mm, 活动位移不足2 mm, 使用1 0 mm的O型圈正好能够充分利用密封空间和外齿套的活动量, O型圈受到齿轮根部和压盖的挤压将润滑油全部封堵到了联轴器内部 (如图5) , 从而解决了泄漏问题, 采用此类的维修办法将其余5台泄漏的联轴器全部进行了处理, 同样收到良好的效果, 现已平稳运行8个月, 未再泄漏过一滴润滑油, 且未大修设备, 也未采购价格昂贵的进口备件, 使用的材料全部来自于公司仓库, 未采购任何备件。每台维修时间仅为3 h, 费用不到100元。
4维修注意事项
电容式电压互感器故障实例及分析 篇9
1 故障实例
2008年10月8日对常熟220 kV练塘变1107压变进行预防性试验,结果如表1所示,介质损耗功率因素tanδ均小于0.2%,B相(WVB110-20H)上节电容量偏大,增大了约3%,电容量变化满足规程-5%<ΔC%<+10%要求[1],但变化量ΔC%>2.5%,初步怀疑内部存在绝缘缺陷。
经调用110 k V正母电压遥测值曲线如图1所示,发现2006年8月16日14:15时曲线均保持UA>UB>UC,压变电压输出正常;但在14:20时B相电压曲线有突然升高,变为UB>UA>UC,至停电前还是UB>UA>UC,具体电压数据如表2所示,经电压输出比较与预试结果综合判断为B相压变上节电容存在绝缘缺陷,后联系返厂检修。
2 返厂解体分析
10月16日对故障CVT厂内解体表明,上节确有一电容屏击穿(共有54屏,采用三膜二纸结构),直接测电容量比原始+2%,其他指标未有明显变化(局部放电测量,耐压试验等)。
V
从CVT的结构可知,CVT的分压部分耦合电容器是由50个左右的单元件串联组成的。就电容量而言,其允许变化量在-5%~+10%范围内[1],在50个单元件如有5个以下的元件发生短路损坏,还是在允许范围之内。此时,另外45个左右单元件电容要承受较高运行电压,这对运行中的耦合电容器的绝缘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造成CVT中电容器损坏的主要原因[2],多数是由于在出厂时就带有一定的先天缺陷。有的厂家对电容芯子烘干不好,留有较多的水分,或元件卷制后没有及时压装,造成元件在空气中的滞留时间太长,另外,还有在卷制中碰破电容器纸等,长期运行中使电容器发热,最后造成电容器整体短路击穿。
3 故障试验结果分析
CVT结构图如图2,其由电容分压器(C1和C2)、电抗器L、中间变压器B和阻尼电阻Z等组成[2]。电容分压器由电容器C1和C2分压电容器组成。
电容器C1、C2介质损耗及电容量变化对绝缘诊断比较关键。在本次试验发现的故障实例中,主要表现为电容器C1的介质损耗因数在标准范围内且相对之前数据没明显变化,但电容量变化明显,下面对CVT电容器C1部分进行分析。
将电容器C1看作2个部分C11与C12,在电容器绝缘未击穿时,其等效电路如图3所示。设电容器C1总功率损失为P1,分压电容器C11、C12部分对应功率损失分别为P11、P12,那么有P1=U12ωC1 tanδ1,P11=U112ω·C11 tanδ11,P12=U122ωC12 tanδ12,由于P1=P11+P12,可得U12ωC1 tanδ1=U112ωC11 tanδ11+U122ωC12 tanδ12,得到:
在电容器C1没有绝缘缺陷情况下,R1、R2电阻值很大,接近于开路,则有:
代入式(1)整理可得:
结合实际情况可设:电容器C1由N个等电容量Cn的电容器单元串联而成,将其中一个看作Cn1,介质损耗因数为tanδn1,其余N-1个看作电容为Cn/(N-1),介质损耗因数为tanδN-1,整体介质损耗因数为tanδN,代入式(2)有:
作为特殊情况,当一个串联单元出现贯穿性击穿时,击穿单元不承受电压,绝缘总介质损耗等于未击穿绝缘部分的介质损耗,所以有:
由式(3)可知,对于电容器C1,当设备绝缘出现了整体受潮或绝缘老化时,介质损耗因素tanδn1与tanδN-1增大,整体介质损耗因数tanδN随之增大;由于水分子的极化作用,整体电容量也将增大,在预防性试验中,发现整体介质损耗与电容量增大时,可初步判定出现绝缘隐患。
对于电容器C1,当一个串联单元存在绝缘隐患甚至绝缘击穿时,总的介质损耗因素tanδN基本取决于剩下部分绝缘良好部分电容的介质损耗tanδN-1,从介质损耗测量很难发现绝缘隐患;当一个串联单元绝缘击穿时,电容量变化为,电容量变化比较明显。
综上可知,若被试品的介质损耗因数变化不大,总的电容量却变化明显,可知被试品存在部分电容单元短路故障;若试品介质损耗因数变大,总电容量变大,那么电容器整体绝缘已非良好,存在安全隐患。
对于线路用耦合电容器,一般用于信号通信与高频保护,其内部绝缘结构与电容式电压互感器基本相同,也是由多个参数一致的小电容单元(多为100个)串联组成,在进行绝缘预防性试验时,通过介质损耗因素与电容量测量值分析绝缘状态的原理相同。采用红外测温的手段,加强对CVT或线路耦合电容器运行发热情况监测能有效预防故障发生。为减少CVT和线路耦合电容器爆炸事故的发生,在运行中的应加强在线检测电容量变化或带电测量电容[3]。
4 结束语
电容式电压互感器的绝缘结构使得电容器存在短路故障时,试验结果介质损耗因数变化不明显,而电容量变化较明显。结合电压曲线,能快速有效地判断故障。
CVT或耦合电容器无论是先天缺陷还是运行中受潮,都首先造成部分电容器损坏,运行中有绝缘缺陷的部分发热量会增大。采用红外测温的手段,加强对CVT或线路耦合电容器运行发热情况监测能有效预防故障发生。为减少CVT和线路耦合电容器爆炸事故的发生,在运行中的应加强在线检测电容量变化或带电测量电容量。
摘要:通过对电气设备绝缘进行介质损耗与电容量测量,可以发现设备绝缘缺陷,但对于电容式电压互感器与耦合电容器等绝缘结构的设备,在进行绝缘诊断时,应更重视电容量的变化。结合电容式电压互感器的故障实例,理论分析了试验结果出现介质损耗变化不大而电容量变化明显的原因,并提出应加强在线电容量测试,实时监测绝缘运行状态。
关键词:电容式电压互感器,介质损耗,电容量
参考文献
[1]江苏省电力公司.江苏省电力设备交接和预防性试验规程[S].2001.
[2]陈化钢.电气设备预防性试验方法[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99.
实例式教学 篇10
压缩机油冷却器的上水由二级气体冷却器的回水提供, 因回水温度高再加上水质不好, 水路经常堵塞, 冷却效果差、油温高, 经常发生油压低联锁停车。压缩机活塞环更换频繁, 平均半年更换一次。分析原因是活塞尺寸设计不合理, 活塞环为两个半片组成, 内装弹力环。活塞环开槽后两侧壁厚只有2mm, 一旦凸边磨损后, 弹力环就直接与活塞接触, 严重时使活塞报废。
吸排气阀片为钢制网状结构, 3Cr13材料, 阀口密封面受冲击大, 阀片易发生变形和断裂, 断裂的阀片进入缸体后易发生撞缸事故, 损坏活塞和缸体。
针对上述问题, 在油冷却器水路总水管处加一接头, 直接作为油冷却器的上水管, 冷却水管线作相应改进, 新增加一条管路。这样, 油冷却器堵塞时, 不用停机就能够对油冷却器进行反冲洗, 有效防止了油温过高、油压低现象的发生。
原来的两个半片活塞环改为整体活塞环并改变槽的尺寸, 由20mm减小到12mm, 使活塞环凸边厚度相应增大。活塞环材料由原来的 (按质量百分比) 聚四氟乙烯75%、玻璃纤维25%, 改为高分子材料为主体的复合型填充聚四氟乙烯, 提高其耐磨性。改进后的活塞环, 寿命由原来的6个月延长到18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