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多媒体教学初探(精选11篇)
地理多媒体教学初探 篇1
多媒体教学,又称CAI教学。90年代以来,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使计算机教学向多媒体环境和超文本信息组织方式的方向发展,一台计算机系统,能同时呈现声图并茂的教学内容,这样丰富了教学活动的内容,也使教学模式由传统的人DD人系统模式向人DD机DD人系统模式转化。地理是一门知识广度和深度都较强的学科,高中地理更是集人地关系知识与一身的学科,而CAI教学的交互性、可控制性、大容量性、快速灵活性等特点恰恰符合了这一高中地理教学的要求。在此,笔者着重就高中地理多媒体教学模式及模式的实现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高中地理CAI教学的基本模式
CAI课件应用于教学可以分为两大类型,一种是辅助式,一种是主体式。目前,高中地理教学中普遍运用的是辅助式CAI课件,即计算机在教学过程中的某一个或几个环节,如模拟演示、辅导、练习、复习、测试中发挥作用,主要是针对教学某一部分内容的需要而设计的。它是教师优化课堂教学过程选择的教学媒体之一。而主体式CAI教学则主要是新今出现的网络教学,它可以代替教师的全部或大部分工作,学生主要通过和计算机的“对话”获得知识,巩固知识,增长能力。教师的任务是通过计算机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对个别学生进行指导,获得学生的反馈信息,调整学习进度。主体式CAI课件在设计上要求比辅助式CAI课件更加周密、细致、全面,教学中对硬件的要求也更高。
高中地理CAI教学中,主要有以下几种基本的教学模式:
1.形象展示教学模式
因多媒体计算机集动画、声音于一体,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借助计算机,演示各种静态和动态的地理过程,通过声形刺激学生的大脑皮层,增加学生对知识的感性认识,理解抽象的地理概念。如高中地理第一章地球的宇宙环境,传统教学往往是教师通过繁琐而抽象的语言来讲解,而学生又往往无法理解和掌握教学中的难点和宏观的概念,然而通过演示,学生对天体、天体系统、太阳系及其成员、地球的运动及其地球意义等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可以从繁琐的文字记忆转化到形象的图文记忆中来。在这一过程中,计算机只是做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学生和计算机之间并无交互过程,但计算机演示的动态地理过程,尤其是那些用其它教学媒体很难或无法表示的地理现象,能丰富学生感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地理概念。由于市场上现售的地理软件并不能完全适合高中地理教学的需要,所以,地理教师可以自己动手制作课件或在网上下载相应内容的地理课件,在教学中进行演示,能起到了很好的、针对性的效果。
2.人机会话教学模式
教师是教育者,学生是学习者。现代教学
[1][2][3][4]
地理多媒体教学初探 篇2
一、存在问题
1. 初高中地理知识衔接难的问题。
由于安徽省中考不考地理, 因此许多初级中学地理课程的设置只是一种摆设, 学校没有认真组织教学。
2. 高中地理教学课时数少的问题。
由于新课改后高一增设了生物课, 使高中课时数更加紧张, 很多学校减少地理等科目的课时数, 每周只给高一地理开两节课。
3. 教学方法与课程标准掌握不到位, 合作学习和探究少。
体现在以下几点: (1) 地理教学目标与课程标准脱节; (2) 重教材轻课标, 课堂教学内容与课标要求不符; (3) 重结论教学轻探究过程; (4) 不同的课型没把握好。
4. 先进的教学方法与落后的教学方法的矛盾。
(1) 一些老教师教育观念落后, 不注重教育理论学习, 不注重或不会运用多媒体技术, 上课仅凭一张嘴、一支粉笔和一套不完整的地图。 (2) 一些中青年教师因为多媒体教学形象、生动、直观, 上课简单方便, 学生也容易理解, 从而过分依赖多媒体, 放弃使用传统的教学艺术等。
5. 几乎从未做过地理实验。
中学地理实验教学起步较晚, 尚未形成完善的体系, 中学开展地理实验的条件有限, 以及受教师实验观念和能力欠缺等因素的影响, 当前中学地理实验教学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二、解决策略
1. 解决好初高中地理衔接的问题。
考虑到安徽省许多地方初中地理上得较少, 在高中地理教学之初, 把初中地理重新上一遍又不太实际。这样不仅浪费了宝贵的学习时间, 而且也不科学, 不利于学生高中地理的进一步学习。我们不妨结合实际情况, 适时将初中知识穿插在高中地理教学中, 并适当拓展延伸。这样既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 又容易让学生看到知识的连贯性、系统性, 加深印象。
2. 积极争取高中地理课时数。
首先向学校领导介绍本省或其他省份兄弟学校的高中地理课程设置情况, 以及本市兄弟学校的高中地理课程安排。然后分析本校多年来高考文综地理成绩为何一直不高的原因, 而兄弟学校重视高中地理又有何结果, 等等。相信经过地理教师的共同努力, 高中地理的地位会逐步提高, 课时数也会相应增加。
3. 加强备课, 优化教学设计, 多开展合作学习和探究活动。
要获得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首先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做到三原则: (1) 问题化原则。将知识点设计成问题, 不要以填空的形式呈现。问题的编写, 既源于课本, 又不落俗套;既注意扎扎实实打好基础, 又注意加强知识之间的拓展与联系。 (2) 方法化原则。在学案设计的过程中, 重视对读图的指导, 对地理原理及规律应用的指导, 对合作学习与探究活动的应用。 (3) 生活化原则。尽可能地引导学生将课堂知识与现实生活生产相联系。其次要优化教学设计, 加强二次备课。一备学习目标、重难点, 做到目标明确、重点突出、难点准确;二备教学流程, 即有几个教学环节, 每个环节做什么、注意什么;三备教学媒体的使用;四备学案的使用, 要根据自己所带不同班级的学情对学案进行删减、补充、修订。
4. 正确使用多媒体教学。
首先, 提倡教师使用多媒体, 多媒体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 有利于解决重难点问题。其次, 中青年教师应该适当地使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有许多优点, 但也应该看到它的缺点, 我们不能把多媒体课件当做黑板来使用, 多媒体课件只是一种教学辅助工具。因此, 多媒体课件不必完整地反映一节课的内容, 可以就某一个方面展开。
5. 适当做一些地理实验。
目前应试教育的压力, 再加上地理实验需要占用大量的时间, 高中地理课程时间本来就很紧, 不可能过多地开展地理实验。所以要紧扣教学目标, 基于学生和学校的具体情况选编实验,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多开展一些, 条件差的学校也要尽可能每学期开展一到两个地理实验。
多媒体技术提高地理教学魅力初探 篇3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书本是船,兴趣是帆”说的就是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不少地理内容很吸引人,可是难以通过语言和板图来表现。多媒体技术可以在地理教学中展示生动的画面、鲜艳的色彩等地理信息,创设生动趣味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在“洋流及其地理意义”一课的教学中,学生需要记忆数个洋流的名称以及洋流的位置,仅一节课的时间,很多学生通过死记硬背,仍然很难及时掌握。但运用多媒体等信息技术手段,制作一个洋流的Flash动画课件,在课堂上让学生按不同的要求演示洋流方向,这种教学能极大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在短时间内掌握所学知识,而且比从讲授法中获得的知识深刻得多。
二、化抽象为形象,突破教学重难点
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遵循从具体到抽象、从简单到复杂的认识规律,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也一样。高中地理教材有许多抽象、难以理解的重点和难点知识。这些地理现象和地理过程看不见、摸不着,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如果借助多媒体技术来模拟其运动现象和过程,化抽象为具体,知识难点会因势利导得以突破,顺利实现认知目标。
在必修一教材中“季风环流”便是教学难点之一,传统教学方法一般采用示意图和板画演示相结合,再通过教师的语言加以叙述。但因学生想象力不足,抽象思维欠缺,不易理解,教学效果较差。如果运用多媒体技术,把冬夏不同季节的风向形成过程展示给学生,既可以节省时间,又直观形象;既可以锻炼学生的分析、理解知识的能力,又可以训练学生的综合思维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寓教于乐,培养思维能力
在传统的地理教学中,主要教具是挂图、课本插图和一些投影,由于不能看到地理事物的运动变化,学生难于理解一些抽象的知识,影响了学习兴趣。利用多媒体可以使静止图成为动态图,从中观察到整个变化过程,学生边观察,边思考,边讨论,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教与学成为有机的整体,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思维向纵深发展。
在学习“长江中游为何水患严重”时,可以把长江从发源到上中下游直至入海的过程进行动画模拟演示,在中游河段展示当地低洼地形,并给出中国降水特点,供学生思考,对于中游的水患单独插入了剪接的录像短片。学生根据前面的演示,积极动脑,不但很快化解了这个教学难点,而且还会对所学的知识铭刻在心,永久难忘。
四、教学互动,实施个别化教育
学生是独特的个体,由于他们各自的兴趣不同、能力不同、思维方式不同,造成学生掌握教学内容的程度存在区别。因此,如何在集体化教学的情境中注意个别化教育,就成了当前教学的一个难点。而多媒体教学在这个方面的优势也是明显的,利用多媒体可以面向全体学生,也可以通过计算机进行个别化教学,学生可以通过地理课件,根据自己掌握知识的情况,选择学习内容,增加学习的主动性和灵活性。
在教学“农业区位选择”时,制作Flash动画课件,设计具体的区域,提供某地气候、地形、河流、交通、市场等区位条件,并设计好场景,要求学生拖动不同农作物到场景的具体位置,进行合理化布局,选择正确会出现布局合理的理由,选择不正确时进行提示,让学生进行虚拟空间布局的训练,学生在愉快的游戏情景中,对影响农业的各种区位条件有了明确的认识,提高了实际应用能力。
五、形象直观,培养识图能力
地理教学中,识图能力的培养是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识图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地理知识,而且能帮助学生形成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思维能力。在多媒体地理教学中,识图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全面的读图、用图乃至制图的重要本领。
如在复习“等高线地形图”时,可以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标注若干不同位置,让学生找出泥石流多发区、适宜居住区及火情瞭望台等,学生通过读图、观察、分析、对比等训练,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特征的概念,强化学生识图的能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总之,在地理教学中,多媒体作为现代的教学手段,完成了许多人力所不及的任务,我们要充分发挥科技手段带来的优势作用,优化教学环节,精心策划、细心制作,增强教学效果。多媒体技术必将运用到地理教学的各个领域,充分为高中地理教学服务,使地理教学水平达到新的高度。
初中地理教学方法初探 篇4
祁奋勇
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中,遇到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方法也应该随之灵活改变,这样才能够适应新时代对于地理科目的要求。
掌握一些好的地理教学方法是作为一名优秀地理教师最基本的素质,对此笔者有以下几点看法:1小组合作竞赛式学习现在七八年级的学生普遍具有争强好胜、表现欲强的身心特点,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小组形式进行组内合作,组外竞赛,这样,既能提高学习效率,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又培养了学生集体主义观念和竞争意识,进行这种方式的学习,首先要对小组进行划分,组员的构成应该遵循男女均衡,成绩均衡的原则,以有利于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在小组成员确立之后就要让成员集思广益,确立小组的名称,名称应以积极向上的为主。
其次为了保证课堂氛围活跃而又有秩序,在比赛前,教师必须指导学生共同制定小组竞赛规则。不要过分看重分数,应以全班大局为重,做到文明竞争,回答问题必须举手得到老师的同意后方能回答问题,组长需带领本组人员分配协调学习任务和讨论题目,务必让全组成员都做到有事可做,参与课堂教学,做到组员人人有事做。学生有很强的集体荣誉感,实施小组合作竞赛式学习后,成员为了能使本组在竞赛中获得好成绩,学生往往在课前就作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在课堂上听讲业格外认真,这有利于对课本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利用作业去与学生做心灵的沟通在批改地理作业时笔者不会简单只用对与错来标识,针对不同的题目和不同的学生笔者都会写上独有的评语。比如学生在做选择题时,由于读题马虎、不严谨造成的错误,笔者就会写:“审清题意是做题的首要条件。”引导学生耐心认真完成作业。如果碰到一道题型新颖,内容复杂的综合问答题,一些学生独辟蹊径,回答简捷明了,符合题意,笔者会写道:“你有敏捷的思考力和洞察力,能力非凡!”每一位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肯定,通过对学生能力的肯定,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对于学生的进步,无论大小,笔者都给与鼓励。如碰到作业平时马虎,但是这次作业却很干净整齐的学生的学生可写上“再接再砺,你是一位很有潜力的学生”。通过作业的批改,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以助于进一步帮助学生克服自身的缺点,提高自身素质。
地理教学“四结合”教法初探 篇5
(松溪一中 黄家忠)
地理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逐步掌握地理知识和技能,并在此基础上发展智力和能力的过程。 受传统教材罗列知识、陈述式体例的束缚,以往我们在教学中往往偏重采用“注入式”的教学方法,学生只能 在教师的灌输下被动地接受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严重地妨碍了他们智力和能力 的发展,影响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地理教材(以下简称新教材)在编写上一改传统的“注入式”为“探讨式”,很好地 体现了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为了建立与新教材相适应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在新教材的教学 过程中,笔者着力在课堂教学上进行改革和探索,初步改变了教师“一言堂”,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局面, 形成了一个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四结合”教学模式。下面就“四结合”教学谈谈自己的做法和体会 。
一、实施“四结合”教学的主要途径
1.讲、读结合:即教师的启发引导、归纳总结等指导性的教学活动与学生自学性的阅读活动相结合。新教 材内容的可读性和趣味性以及“读一读”这一栏目的设置为实施这一教学方式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例如,在讲 到“地形是不断变化的”这一内容时,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中国科学家在喜马拉雅山考察时,发现山中的岩 石含有鱼、海螺、海藻等海洋生物的化石……。”及“读一读”栏目中“沧海桑田”的成语故事等内容,然后 教师再总结出“地形是不断变化的”这一结论。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对地形是不断变化的这一地理知识的印 象,又能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探索地形变化原因的兴趣,为下文的学习创造良 好的学习动机。
在教学过程中,是先讲后读,还是先读后讲,可视教学内容的深浅及学生的知识水平灵活掌握。对于比较 通俗易懂的内容一般可以先读后讲,如上述“地形是变化的”这一内容。对于一些难度较大的教学内容,如“ 褶皱和断层”,可先讲后读。即先由教师分析讲解,(包括必要的演示),然后再由学生阅读课文中的有关文 字内容及插图,以加深学生对这一部分知识的理解。
2.问、答结合:这是教师们在上课时经常用到的一种教学方式。充分利用新教材“想一想”这一栏目中设 置的问题及一些教师自拟的问题进行课堂提问,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运用自己的语言进行 回答,可以及时检测和了解教学的效果,以便教师做出相应的教学调整,同时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加深他们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并且活跃课堂气氛。
例如,在讲究“褶皱和断层的形成及其对地形的影响”这一内容后,以学生回答课文P41“想一想”中的两 个问题,就能较好地检测学生对这一部分知识的掌握情况。当然,课堂提问的内容不必局限于课文中现有的题 目,教师在上课时可根据教学需要灵活地设疑提问,以增加学生的练习机会。
3.图、文结合:地图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任何形象生动的语言描述都无法代替地图在学习地理中的作 用。根据地理学科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地图册及课本中的插图,把课文内容与有关的图表有机地结合 起来,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读图、填图、分析图或绘图,是提高地理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图象数量众 多、形式多样是新教材的一大特色。在上课时,注意利用这些图象和课文中的“读图”要求或者是一些教师自 拟的读图提纲,引导学生积极开动筋,认真查阅地图、分析地图,将课文中用文字表述的地理知识与地图形象 语言紧密结合起来,既可加深学生对地理事物空间分布规律的认识,又可帮助学生掌握有关地理知识的.内在联 系。
例如,为了让学生认识世界上主要火山、地震分布的规律及其与六大板块的关系,可以引导学生看课文3. 32图,并把它与3.14图进行对照,这样学生就能深刻地掌握“世界上的火山和地震主要分布在环太平洋和地中 海――喜马拉雅山两大地带,即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带”这一内容。
4.练、评结合:即教学中先让学生动脑、动手完成教师布置的适量练习题,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练习情况 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评分析,并订正答案。这一活动一般是在讲授完一定量的教学内容后,由教师结合教学内容 ,利用课文中的思考题或一些自拟的题目来进行的,旨在通过练习和讲评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弥补知识 缺陷,并掌握一些地理的基本技能。这种练习活动主要是书面作业练习,但也可以是针对课文某一内容而进行 的野外考察或社会调查活动。新教材“想一想”、“做一做”等栏目中的许多内容都是进行这种练习的好素材 。
例如,在讲授完“地形的变化”一节课后,引导学生“想一想”来自地球内部的力量和来自地球外部的力 量对地形的影响有什么不同,并要求他们列表比较这两种力的来源、表现形式、影响结果等内容。课后带学生 到校外做一次野外考察活动,让他们看一看当地以什么地形类型为主,裸露的岩层中有没有裼皱、断层的痕迹 ,探讨流水对当地地形的影响,最后教师对学生的作业情况和考察结果进行合理的评价并作必要的补充。这种 总结性、实践性的练习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并培养他们运用知识于实践的能力。
二、“四结合”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要处理好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关系。教师在上课前必须认真钻研教学大纲及教材,明确 各部分教学内容的目的要求,了解学生的知识现状,在此基础上严密设计讲与读、问与答、图与文、练与评的 内容并妥善安排教学的各个环节。对学生在阅读课文、回答问题、分析地图及练习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疑难问题 教师要及时给以指导或做必要的提示,防止出现教师讲解“注入式、学生练习“放羊式”的局面,力求使课堂 教学做到学生积极参与下的教师传授知识与教师精心指导下的学生探讨知识紧密结合。
其次,要合理分配课堂上教师及学生活动的时间。教师的讲解要力求简明扼要、用词生动准确,注意突出 重点、突破难点,着重对知识的分析比较、归纳总结,抓住关键、讲清原理、阐明规律,尽量缩短教师讲解所 占用的时间,以便课堂有足够的时间供学生进行“探讨式”的学习活动。
中学地理计算机辅助教学初探 篇6
从70年代中期起,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已被广泛地应用于社会各个领域,计算机技术开始与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相结合,产生了计算机辅助教学CAI(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兴起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实践证明,如果把计算机引人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积极参与,不仅教学内容精简实用,教学方法灵活多样,而且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教学的质量。
地理学科的特性,使广大的地理教师能充分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收集地理素材,制作出图文并茂,形象生动,图、声、文交互性强,界面友好,操作简捷方便、灵活易用,易于控制的地理课件,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在地理教学中可以发挥其优势,改变传统的地理教学模式,使地理课堂教学更加多姿多彩。
一、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进行地理课堂教学能很好地贯彻和体现地理课堂教学原则
教学的直观性原则要求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向学生出示地理感性材料,便于学生观察,而多媒体计算机能够对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进行处理,在显示地理事实材料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性。既可以显示地理事物的全貌,又可局部放大显示,既可显示地理事物的平面景观,又可显示其空间立体形象;既可显示地理事物的平面景观,又可显示其内部结构。如利用三维立体地形图,可使地形图旋转显示,从而让学生能从不同角度观察某一地形,了解其基本特征。既可显示地理事物的静态特征,也可显示其动态变化过程,如演示褶皱、断层的形成过程。既可以显示地理事实材料,又可揭示地理基本原理。由于多媒体计算机能播放影像资料,所以在讲火山、泥石流时,可播放相应的录像资料,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浓厚兴趣,又可以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由于多媒体计算机可以提供丰富多样的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信息的刺激,使学生乐于接受,又体现了趣味性原则。又由于计算机友好的人机对话功能,更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使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学生可以有多种控制,还有利于实现因材施教的原则。
二、运用多媒体
博客辅助地理教学初探 篇7
一、博客辅助地理教学模式
对博客的功能的理解是:“博客是以多个个人的视角, 以整个互联网为视野, 精选和记录信息, 为他人提供帮助, 使其具有更高的共享价值。博客精神的核心体现出一种高度的利他共享精神, 为他人提供帮助与服务。”使用过博客的许多人认为, 它是信息时代一种新兴学习模式, 是一种新型学习技术。它符合信息加工心理学的观点, 与分布式认知理论、建构主义学习观相一致。它作为一种学习技术工具, 对学习实践有重要的影响。根据其基本功能和地理学科的教学特点, 基于博客平台地理教学基本模式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
1. 互动学习模式
让学生按照计算机提供的学习程序, 在与计算机的互动交流中进行学习, 学生可以自主控制每个专题学习所用的时间和步骤, 对学习有困难的同学通过网络化教室的个别辅导功能进行个别指导, 如果是全体性的问题还可通过交互功能和教师提问功能在平台进行讲解。
2. 工具应用模式
工具应用模式是指学生将博客作为一种纯粹的工具使用, 进行数据分析、文字处理或报告编写, 教师则利用博客的特殊功能进行指导、展示、交流等教学活动。如在学习世界的农业与工业生产内容时, 让学生把自己收集到的反映我国或世界其他工具农业生产或工业生产的一些统计指标, 通过计算机EXCEL表格工具进行数据处理和图表绘制工作, 用绘制的图表分析比较我国不同省区或我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经济状况, 在博客平台上交流、讨论。
3. 网络查询模式
教师不仅从博客网络中搜索、查询相关资料进行备课, 而且可以指定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网站让学生浏览, 或者把教学内容分成若干功能区, 学生上课时通过访问查询资料、相互交流, 完成新知识的学习。
三、博客辅助地理教学的教育教学意义
1. 博客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使传统的集体教学向小组教学或者个别教学发生转变, 进而使教师从知识的教授者的作用转向帮助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作用, 从只与好学生交流转变为与全班学生进行交流, 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关注学生, 学生从所用的学习者学习同样的东西转变为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内容, 使学生从竞争性结构转变为合作性社会结构。显然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反映了素质教育的内涵, 对于传统教育的改革有重要意义。
2. 博客平台成为学生探索和发现型学习的一种认知工具
博客平台一般包括三个功能区:课堂讲座区、课堂测试区、热点讨论区、教材文字区、教学多媒体素材库等。这样有助于学生主动去搜集并分析有关的数据和资料, 对所学习的问题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 用探索法和发现法去建构知识。
3. 博客为学生提供表达意见的场所,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依托现有校园网, 通过在校园网主页上建立“地理教学博客”及其相关链接, 网站包括“在线交流、电子信箱、留言簿”等板块, 给学生以主动权, 教师定期确立一个讨论主题交给学生, 并引导学生的发散思维, 形成一系列的子讨论题, 然后由学生查找资料, 分组讨论, 集思广益, 学生可以尽情发表自己的见解, 围绕某一专题进行在线或离线讨论。利用网络化教室改造后的课堂教学, 将小组学习、个别化学习和集中学习等多种教学方法有机地组合起来, 使课外学生的学习资料查找成为课堂教学的延伸,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发挥的是主导作用, 真正实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教育思想, 扩大了教学的时空, 教学过程并不仅仅局限于课堂45分钟, 而且延伸到了课外。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 使个别化教学成为可能。博客辅助地理教学模式能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交互功能, 将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中的“助教”功能借助于网络技术实现, 实现课堂教学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教师可以按照学习者自己的意愿选择学习内容。学生既可以向学校里的教师学习知识, 也可以通过网络向数据库、专家系统学习, 可以按照自己的基础和兴趣进行不同进度的学习。这就从根本上结束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教育方式, 代之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为中心的现代教育方式。
4. 博客实现超级链接结构, 启发学生的联想思维
教学网站网页间靠超级链接的方式进行链接, 链接的方式要按学生思维进行发散的跳转, 并利用全文检索功能, 将发散思维聚集于一点, 有助于启发学生的联想思维。超级链接结构可以实现教学信息的灵活获取以及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构的重新组织, 适合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需要, 有利于因材施教。如网站中设置方便的搜索引擎, 学生进入后可进行信息的检索和搜寻。对课堂掌握不好的学生, 可以进入“课堂教学页”, 再重温老师设计好的课堂教学演示, 可通过“在线答疑区”进行解答问题, 或通过“课堂测试区”对每节内容进行自我检测;而对学习程度较高的学生, 可以利用丰富的网上学习功能区进一步学习, 或到“讨论区”参加讨论。
5. 博客提供丰富的多媒体资源和虚拟现实技术, 创设有意义的学习情境
博客平台提供有“资源箱”、“教科书”、“相关资料”、“视频点播”、“相关地图”、“更多的相关资料”等功能区, 点击功能区进入相应内容, 可以看到比书上更多的学习资料, 享受自主学习的乐趣, 使网站真正成为学生的认知工具。通过校园网直接乘上INTERNET直通车, 通往面向世界的知识海洋。此外, 由网络多媒体技术与仿真技术相结合的一种交互世界———虚拟现实, 可以创造一种身临其境的真实感觉, 可让学生尝试虚拟社区、虚拟城市规划与设计等实践活动。通过与英特网上的相关地理资源网站建立链接, 其内容涉及的范围广泛、包含的信息量庞大, 以丰富多样的媒体平台, 为学生提供相对真实的、开放的、探索式的学习环境, 并可以根据学习的需要提供一种非常容易的信息重组、变动、随意组合的功能。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基础、兴趣、时间自由地选择信息, 并可以利用网络课件开展研究性学习, 撰写学科小论文, 参与网络讨论交流等等。这样的媒体平台有利于学生知识结构优化, 使其已有的信息 (或概念) 内部建立联结, 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巩固、迁移, 完成知识意义的构建。
四、博客辅助地理教学背后的冷思考
博客在地理教学中仅是一个辅助工具, 教学工具的使用更是要注重教学思想和教学内容的表达, 而不是单纯地看技术的复杂程度。在使用博客时应该冷静地思考。
博客的使用者应当具备较好的信息素养能力。在知识管理中我们强调知识的可信度, 如果博客的使用者没有很强的信息素养能力或者在使用上受BBS定势的影响, 在使用博客时会像使用BBS一样, 造成知识的杂乱和可信度不高的信息, 甚至一些不健康的信息, 在使用群体型的博客时, 这个问题尤为突出。如果博客应用在教与学中, 并不是说使用了博客这样时髦的网络工具就能够提高教学的效果, 就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协作学习的能力, 学生使用博客的时候, 需要教师的引导, 否则大部分的博客记录的都是与学习无关的信息。教师使用博客教学时, 一定要对网络上的内容进行严格的筛选、过滤, 教师需要有较高的信息素养能力。
当然, 博客是一种快速演变中的形式, 是一种真正的草根力量。博客辅助地理教学平台的建立贵在坚持, 重视思想和内涵。如果只是把网络上的一些文章、媒体信息收集在一起或是做个链接, 就成了流水账或网络文章管理系统;如果只是兴致来了就动一下, 平常不坚持的, 最终会成为网络上的知识垃圾。使用博客时注重把思想记录下来, 例如对某个学术观点的看法、反思自己的学习等, 随着这些思想的积淀达到一定程度时必会产生思维的创新和研究思考能力的提高。
地理多媒体教学初探 篇8
关键词:初中地理;多媒体信息技术;教学质量
初中地理作为一门知识性、常识性的学科,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知识讲授的有用性以及高效性。随着新课标的进一步推进,教育教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教师应该如何有效提升初中地理教学质量成了一大难题。我认为,在新课标下的初中地理教学应当加强信息技术在初中地理中的运用,全面提升初中地理教学质量。
一、让地理充满乐趣
初中地理的教学改革应该从主客观两方面进行,在现今的初中地理教学中,如果地理教师过多依靠教材进行教育教学,过多强调地理知识的熟记以及地理定式思维的训练,那么整个教学过程中就会使学生缺乏学习地理应有的乐趣,在专注知识背诵的过程中忽略了培养学生能力这一目标的达成。对于初中生来说,学习的欲望以及目的是相当不够的,而兴趣以及愉悦的学习环境反倒成了学生认真学习的前进动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合理地将多媒体信息技术贯穿于初中地理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创设相关的情境,从而更好地创设相关的活跃的课堂气氛,进而有效地将初中地理教学由静而动进行知识的展示,从而更好地让学生学习抽象的理论知识,进一步提升初中地理教学质量。
例如在讲解《中国的疆域》这一节时,我就用多媒体教学载体营造出一幅又一幅祖国壮丽河山的图画,并配上一些爱国歌曲,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也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培养了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再如,在讲授《中国工业》这一节时,我特意让学生观看了德国的创意搞笑广告《如果没有工业》,让学生在笑声中认识到工业的重要性。
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相关信息技术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在初中阶段的教学过程中,
愉悦的教学环境将大大提升整个教学质量。
二、电子地图——多媒体地理教学的重要载体
地图是初中地理学习的重要工具。因此,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地图来进行地理教学,让学生养成利用地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当然,在对学生培养其读图能力的同时,应当教会学生学会看地图,能正确地看懂地图。然而,传统的纸质地图有很多缺点,如携带不方便,课堂展示比较困难,地图信息更新困难等。随着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普及,电子地图的运用也进入到了地理教学的课堂中。和传统纸质地图相比,电子地图有着纸质地图无法比拟的优越性:比例尺可以任意放大缩小、方便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事物、地图信息更新速度快、可以方便地展示不同类型的地图;结合生活实际,快捷地设计出行路线等。因此,教师可以有效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来呈现各种各样的地图,让学生更加直观地认识地图的存在,并且有效提升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从而更有效提升初中地理的教学质量。
在地理教学中,如果只是单纯地用文字进行表述,学生是相对难以理解的,学生大多无法正确判断出整个地理过程,而如果用地图进行辅助理解,就方便很多,也更加形象生动。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当有效运用各种各样的多媒体等信息技术来呈现相关的地图,让学生更加直观地认识地图,并且,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创设相关的动态读图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变化中学习地图,在动态中认识地图。除此以外,教师可以利用视频等相关的信息技术来进行地图呈现,帮助学生理解,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地理知识,而且能帮助学生养成用图思考问题的方法,从而更好地提升初中地理的教学质量。
总而言之,初中地理作为一门知识性学科,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知识讲授的有用性及高效性。随着新课标的进一步推进,教育教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教师应该如何有效提升初中地理教学质量成了一大难题。因此,在初中地理的日常教育教学中,应当以科学发展观为准绳,有效结合信息技术连同初中地理教学,从而有效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帮助学生完成从“学习地理”到“爱学地理”的转换,以求进一步提高初中地理教学
质量。
参考文献:
[1]张海霞.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易出现的问题[J].甘肃教育,2011(5).
[2]林方正.多媒体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2).
多媒体技术与地理教学 篇9
郑 文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如何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越来越受人们关注。传统的“一支笔、一本书、一言堂”的教学方式已远远满足不了新课改的需要。而多媒体集图、文、声、像于一体,实现了信息传递的一体化,能为教学提供丰富的表现效果,也扩大了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范围,为教育教学现代化提供了新手段,注入了活力。多媒体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手段越来越展现出他独特的魅力。
下面我来谈谈对多媒体教学的几点看法:
一、多媒体的优势:
1.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与传统教学只凭一张嘴、一只笔、一幅挂图的单调、呆板教学手段,枯燥、乏味的教学过程相比,多媒体可以创设出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使学生进入一种喜闻乐见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例如:在介绍《常见天气系统》一课时,我们从网上找到或自己制作有关几种天气系统气流运动状况动画,将“冷锋”、“暖锋”、“高压系统”、“低压系统”、“锋面气旋”生动的展现在学生眼前,生动明了。这样不仅使课堂更加生动,而且方便学生理解及课后迁移应用,真可谓一举数得。
2.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突出重点、淡化难点,提高教学质量。
在传统的地理教学中,有许多重要的地理现象和地理过程是比较抽象的,而挂图,课本插图和一些投影等教具,不能看到地理事物的运动变化,学生便难于理解一些抽象的知识,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昼夜长短变化时,一些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还很差,根本想象不出昼夜长短变化与太阳直射点移动之间的关系,更加不理解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了。这部分内容历来既为重点又为难点。这时如果利用多媒体将其制作成动画,通过动画模拟、过程演示,使静止图成为动态图,学生从中观察到整个变化过程,经过观察、思考讨论的过程,学生会比较容易理解这些地理现象产生的原因。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而且还培养学生建立起空间结构的思维方式。多媒体的运用,使教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3.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拓展教学内容。
地理学是一门博大精深、包罗万象的学科。且高中地理每节容量很大,若仅用传统教学手段,受时间限制,每课时容量往往很小。费时费力,且学生学习效果也未必很好。而借助多媒体可以增大课堂容量,使学生在丰富的声像结合信息中不断扩充自己的视野。例如:在讲旅游资源时,靠教师的口述是完全讲不出来的,这时我在网上找到很多关于各种旅游资源的一些图片,如:奇异的植物和动物、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少数民族的节日等等。此外又补充了很多文字资料,如云南十八怪、水傣和旱傣、空中花园树、挨刀树等等。这些图片和资料都生动有趣。学生在非常积极的状态下了解了很多关于旅游资源的知识。如果时间充裕,还可给学生播放风光片,效果将更好。
4.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读图能力。
地理教学中,读图能力的培养是学生贯于始终的基本技能。它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地理知识,而且能帮助学生建立形象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会学生通过阅读地图进行分析、综合、概括、判断、推理,也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在多媒体地理教学中,它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全面的读图、用图乃至制图的重要本领。
5.化远为近,感受逼真景象
传统的地理课堂教学把知识局限在书本上,无论教师怎样发挥语言的才能和教具的演示,都无法直观、生动地再现自然地理环境及其发生、演变的过程。倘若使用多媒体,就能把课堂上看不到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呈现在学生面前。例如:在讲新疆独特的水利设施—坎儿井时,由于学生从没见过或听说过,书上的图片也很简单,绝大多数同学想象不出它是什么样子,我从网上找到了一段关于坎儿井的视频,学生一下子就都看懂了。而且还有几个学生还当堂画出了它的立体图。这样,既可以把遥远的事物一下子拉到眼前,生动逼真,吸引学生注意力,又可减轻教师讲述的难度,大大接省时间,从而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6.利用多媒体视频,可以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只注重知识点的传授,很少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即使有,也仅仅是由教师口述让学生记住而已。实际上起不到太好的效果。如果利用多媒体截取一些有意义的VCD片段展示在学生面前,效果就会大不一样。例如:在讲《水资源》时,表现西北地区的缺水现状,可以播放《美丽的大脚》中的一个片段:学生正上课,忽然听到一声雷响,所有人马上冲到外面手持器皿准备接雨。当看到孩子们眼神里那期盼的目光和晴朗的天空形成鲜明的对照时,学生们的心灵受到了强大的震撼。在本节最后可以播放中央电视台经常播放的一段节约用水的公益广告作为结束语,效果也非常好。其实这部电影和这个广告同学们基本都看过,但是他们观察生活的能力较差,只是当作看热闹了。教师可以借此机会对学生进行节约用水的教育,还可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
二、运用多媒体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切记不要喧宾夺主 多媒体只是一种辅助的教学手段。即使多媒体完成了许多人力所不及的任务,也不能代替教师的全部工作,教学过程的诸环节仍需教师来组织实施,如果将所有教学内容都设计到课件中,教师一节课都在围着电脑转,教师就变成了多媒体设备的操作者,教师的主导地位变为了电脑的主导地位,学生成了机器的奴隶,只顾观看,而无暇思考和练习,这样的教学反倒不如传统的教学方法效果好。
2.要充分考虑课件教学的实际需要
我们真正的目的是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因此在选择内容时要充分考虑教学的实际需要,因为并不是课本上所有内容都必须制作成多媒体课件,许多一目了然的内容或用传统教学手段就能达到相同效果的内容就没有必要费时、费力地去制作成多媒体课件。比如在讲《中国的铁路干线》时,虽然有很多制作得非常精美的课件,但将它与普通课本对照,我们发现让学生亲自在一张空白图上画出线路位置,再经过找错误—修改—完成这样的一系列过程,记忆会比使用多媒体更加深刻一些。
3.多媒体课件设计要具有艺术性
一个好的课件不仅要内容适当,操作方便,而且要使人赏心悦目,让人获得美的享受。因此课件中的文字不是越多越好,过多的文字会使画面失去魅力,使观众厌烦,文字内容应力求简明扼要,突出重点。
其次,设计时应注意画面中动的成分不宜过多,每个动画都要有目的性,不能单纯为装饰画面而动。背景图片应尽量简洁,不要有太多的花边等修饰。这些都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第三,声音的选择也应注意要与教学内容相协调,而且在教学过程中,除了特定内容需要音乐来烘托外,尽量不要用声音,尤其是非常刺耳的声音。这样会打断学生的思维,不利于教学的正常进行。
地理多媒体教学初探 篇10
中学地理新课程、新教材突出了实践性和探究性,更多地要求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中学地理教师改革课堂教学方法提供了广阔的天地。而作为导演的教师,如果能结合乡土实际进行地理教学,通过某些情境活动将教材的地理知识和涉及的乡土地理能动的结合起来,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就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和效果,这种教学法已成为笔者多年来教学设计中的一个重要部分。笔者通过十多年的地理教学实践深深地体会到,结合乡土实际进行教学不仅能使地理教学变得富有色彩,富有激情,而且还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尤其是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更是功不可没。那么,怎样结合乡土实际进行地理教学呢?简单说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抓准知识教学点,巧设疑难问题情境
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深知一般学生是不太注重地理课教学的,他们甚至还有“看看书就行了,其实好多知识我都会”的错误认识。有时,学生在学习中往往还会形成对某一知识的共性错误认识或疑问,这时教师不妨利用这些错误的认识或问题巧设一种求知情境。
如教学利用经纬网判断方向时,不少学生会认为凡是经度为东经的地方都在经度为西经的地方的东方。针对这一错误认识,我就可以这样设问:我们的学校在天津,它的经纬大约是(39°N、117°E),而你将来留学要去美国的旧金山,它的位置大约是(40°N、120°W),那么,我们学校应在旧金山的什么方向?很多学生会回答:学校在旧金山的东方。此时我问:我们的判断正确吗?请大家看世界政区图,从图上看天津在旧金山的什么方向?学生惊讶的发现天津在旧金山的西方。这一矛盾的产生使学生产生困惑,从而激发其探索真知的欲望,我就可以顺势引入地图上的方向教学,而学生此时听讲的注意力就会非常专注。
二、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架设切身问题情境
古人常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形容那些知识渊博之人。的确,许多地理知识都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然而过去的地理教材由于过多地注意地理学科体系与知识的传授,而使我们的地理教学远离生活实际,使得学生对地理课没有什么兴趣。现在,新的课程标准与教材所体现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学习生活地理,让地理走进生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把握教材,从现实生活中挖掘 问题,作为一种问题情境用于课堂教学。学生只有把地理知识应用于实践中才能体验地理知识、巩固地理知识,并更好地运用地理知识服务于生产、生活。我想也只有这样才是我们从事地理教学的根本目的。
如讲授土壤与植被时,就可以联系学校周边地区实际架设切身问题情境:我们学校东面朱唐庄的菜地基本是什么颜色的土壤?它具有什么性质?人们常种植什么蔬菜?而学校北面5公里外的刘招庄因历史原因形成的盐碱地是什么颜色?它有何性质?人们常种植什么?再往北到9公里的小韩庄,那里的田地表面就有大量的海螺贝壳,土壤又呈什么颜色?有什么性质?人们常种植什么?这种联系学生实际生活的设置问题情境能亲切迅速的将学生引入教学内容之中。又如在教学城市环境污染问题时,我就联系学校周边地区的污染实际问题设问:为什么刘招庄村南一个镀锌厂开工刚三年,现在村民都不敢喝井水了?以前大张庄的河堤上有一冒着呛人黄烟的工厂,大张庄中学的窗户为什么都不敢开?高庄的一个化工厂为什么看门值班的人接连患癌症,现在竟招不到值班的人了?„„„通过这些问题情境的设置,学生很容易认识到环境问题是一个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是涉及到自己切身利益的事,是现在已经刻不容缓的事。这样,就提高了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积极性和迫切性,也增强了他们对环境保护的参与意识。
三、放眼家乡未来,创设责任问题情境
身在农村,每一个学生都对家乡有深厚的感情,他们都希望家乡的环境污染能得到治理,种植条件能越变越好,而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应该是地理课的一个义不容辞的责任。我就想方设法设置情境、组织活动,放飞学生的思想,给学生一个自由想象的天地,通过诱导启发,相互激励,引发出大量的创造性设想,让每个参与者在学习地理知识同时也充分为建设自己的家乡发表自己的观点。
比如针对学校周边地区只有郎园引河一条可用于灌溉的小河流这一情况,在讲我国水资源分布知识后,可开展如下活动:将全班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让学生在课前已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发表自己对家乡“南(北)水北(南)调”工程的看法(包括调水的原因、可行性、具体措施、调水后的情景描述等各方面),学生因为面对的是自己熟悉的家园和自己每天途经的地方,规划起来就多了一种亲切感和责任感,每一个人都会有准备的侃侃而谈。这种活动极大地刺激了学生对地理课学习的兴趣,细化了他们热爱家乡的心理,也锻炼了他们的开拓创新能力。
四、大胆走出课堂,增设角色问题情境
结合乡土实际进行地理教学的开展使同学们开始学会从实践中发现问题,进而提出问题,甚至开始分析问题、努力思考去解决问题。这个过程启迪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综合实践能力,进而达到实施学科素质教育的目的。而结合乡土实际的活动如果都在课堂上进行,显然是力不从心的,也是不可能的。我就将某些活动的现场变成课堂,并且让学生在活动中有“当事人”的角色感,进而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努力建设家乡的健康心理。
例如在有了调查的第一手资料,我们就可以在某个污染源召开环保“模拟法庭”活动。如在刘招庄的镀锌厂附近开召开“关注农村生态,还我家乡清流”为题的模拟法庭活动,让学生扮演厂长、村民等不同角色。由于学生已经是深受其害,所以他们兴趣浓厚、积极性极高。活动前无论“原告”还是“被告”,都认真搜集资料(有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上网查询、有的学生去图书馆查阅资料、还有的学生积极向教师口头咨询)。有了前面的精心准备——在“法庭”上,“原告”与“被告”展开唇枪舌战,谁也不肯甘拜下风。最后,在大量事实和铁证面前,厂长(被告)不得不低下头,对因“鼠目寸光、见利忘义、违背自然规律”造成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后果而接受法庭的制裁。
我们的学生是农家子弟,农业的发展直接影响到他们今后的生活。那么,如何才能使农业生态系统持续稳步发展呢?在讲解这个课前,我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去参观生态园。例如,我们参观了距学校6公里外的双街生态植物园。那里,门口鲜花争妍斗丽,路旁垂柳依依,田里禾苗青青、果园硕果满枝,池塘清可见底„„完全给人一种世外桃源的感觉。参观中,同学们注意到:这里的农业灌溉既有世界先进的喷溉技术,又有集农、贸、牧、渔等农产品加工为一体的综合性产业结构,已实现了区域化种植、规模化经营、清洁化生产的良性生态发展。参观后同学们感触颇深,他们激动的表示从现在起一定好好学习,用科学知识武装自己,长大后把家乡也建设成这样美丽的生态园。
高中地理兴趣教学初探 篇11
关键词:高中地理 教学 学习兴趣 途径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兴趣也是教学大纲和素质教育的要求。新课程在教学设计上明显增强了对学生的启发性,更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本文将在对传统高中地理教学进行反思的基础上,研究探讨增加学生对地理学习兴趣的途径。
一、新课改下对传统高中地理教学的反思
(一)灌输式教学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地理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用填鸭式机械地灌输知识的方法,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因缺乏学习动机和目标,容易引起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缺乏兴趣,听课不积极投入,把课业当成负担。
(二)程序式教学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地理教学,基本都是按照原有既定程序实施教学,缺乏教法和教学内容的灵活性,学生对地理知识、概念和地理现象的理解浮于表面。对书本和教师盲目遵从,不敢大胆置疑,缺乏创造性思维,直接影响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三)封闭式教学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地理教学,把学生的身心禁锢在教室里,禁锢在地理教材、课堂练习、作业、考题和各种复习资料上,强迫学生机械地学习记忆、被动地接受知识。地理知识的学习缺乏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使得所学的地理知识与生活实际严重脱节,不能学以致用,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培养学生对地理学习兴趣的途径
(一)通过直观教学激发兴趣
地理这一学科的知识涉及多学科内容,且很多知识抽象性、逻辑性强,学生理解起来有难度,仅凭教师一张嘴,一支粉笔和一块黑板也很难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因而,教师可借助地球仪、教学挂图和地理景观图片等各种直观教具,或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等,直观的将事物的本质要素和教学内容展现给学生。有助于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转的同时绕太阳公转,黄赤交角的存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教师予以简洁的解说,美丽的星球和自然界奇妙的现象吸引了学生全部的注意力,使学生学习起来兴趣十足。
(二)通过语言调控激发兴趣
语言是人与人沟通的媒介。我们之所以称教师的教学行为是“言传身教”,恰恰是因为教师的教学语言对与学生的学习的重要作用。无论那种教学行为,离开教师的语言都无法达到教学目的,因此高中的地理教师也应在教学中加强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研究探讨利用语言的调控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方式。在地理教材中,很多地理知识是抽象的,在教学中需要用丰富、生动、形象的语言或诗句、民谣、谚语等来引导学生想象,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使他们正确理解地理事物的特点还可使课堂教学富有感染力和启发性,增强学生兴趣,令学生神往,达到良好的效果。形象又生动,且加深了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以语言调控学生的兴趣要求语言准确性,逻辑性、生动性强,学生才会易于接受和理解。同时要尽量简明扼要、形象、具体;语音要清晰,音量适度,语速适中,以增强语言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描述地理事物和现象时,要生动形象;讲解地理概念时,要严密准确,化抽象为具体;总结规律时,要抓住要领,言简意赅;学生注意力分散时,可暂时变换声调,提醒注意。
(三)通过知识生活化激发兴趣
《地理新课标》对地理教学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即“将地理知识作为认识现实世界,适应未来 生活的经验准备,从学生身边的生活事例来具体认识和理解”。因此地理教师应思考如何把地理教学生活化,突破课堂教学空间,实行开放式的地理教学,使地理教学生活化。首先要在教学中擅于创设生活情景,把教学内容与生活情境有机结合,把抽象的文字知识转化为具体的生活情景,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帮助理解。还可以结合实事内容例如引导学生对汶川地震的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进而探讨家乡所在地发生地震的可能性。这些问题的提出,把学生的思维引到现实生活中去,用学生身边的事情导入教学内容,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发展思维,还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深刻体会学。
(四)通过营造民主和谐课堂气氛激发兴趣
新课程理念要求,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设“以人为本”的课堂环境,营造宽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以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教授者变为引导者,从知识的灌输转变为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创新,积极思维,敢于质疑。当学生与教师和书本的观点不同时,教师不要马上进行评价,应与学生共同探讨,求得正确的结论。地理教师还应该充分调动情感因素,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尊重学生人格,关爱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中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那么学生也就能够“亲其师而信其道”了。地理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就会因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学习兴趣也会得到激发。用积极的评价激励学生,与学生共同分析知识上的难点,使每个学生都能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和趣味、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地理多媒体教学初探】推荐阅读:
多媒体技术与地理教学07-20
多媒体与初中地理教学09-29
刍议地理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07-03
多媒体辅助课堂优化中学地理教学论文09-27
多媒体与农村地理教学之我见10-24
多媒体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10-26
多媒体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11-13
媒体在中国旅游地理教学的应用08-19
东乌珠穆沁旗职称论文发表网-高中地理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论文选题题目07-10
初探高中地理教学06-28